CN103514904A -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4904A
CN103514904A CN201310236916.2A CN201310236916A CN103514904A CN 103514904 A CN103514904 A CN 103514904A CN 201310236916 A CN201310236916 A CN 201310236916A CN 103514904 A CN103514904 A CN 103514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record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layer
re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69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4904B (zh
Inventor
仓冈知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14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4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4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4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47Substrates
    • G11B7/2405Substrates being also used as track layers of pre-formatted layer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该记录管理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进行: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Description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提供了多层来充当记录层的多层记录媒介的记录管理装置和记录管理方法、以及实现这些的程序。
背景技术
本公开的相关技术的实例包括日本未经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123331号。
作为通过光的照射来实施信号的记录或播放的光记录媒体,例如,所谓的光盘记录媒体(以下,也简称为光盘),例如,诸如CD(Compact Dsi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BD(Blu-ray Disc(注册商标))等等,已被普遍使用。
在此以前,关于光盘,已通过实现在其信息记录密度方面的提高,实现了大记录容量。具体地说,已采用使得充当凹坑列(pit row)或标记列(mark row)的轨道形成间距变窄的方向上(即,半径方向上)来提高记录密度的技术,以及在线方向上(正交于半径方向的方向),通过凹坑或标记的尺寸的减小来提高记录密度的技术。另一方面,当实现大记录容量时,增加记录层数量(层)的技术也是有效的,在目前情况下,多层盘(诸如2层盘或3层以上的盘)已被提出并投入实际使用中。
发明内容
此外,在多层盘的情况下,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在后面所配置的层受前侧上层的记录状态的影响。即,在某层中记录的时候,不期望激光束经过已进行了记录的前侧上的层。在前侧上的层已进行了记录的情况下,根据盘类型,作为与前侧层被记录区域相重叠的后侧层区域,不能执行适当的记录。此外,对多层盘,也需要有效地管理记录了用户数据及管理信息的轨道(连续记录区域),并提高可靠性和操作性能。此外,也需要有效使用区域来进行记录操作。
因此,对本公开,将提出用于实现可靠性和操作性改善的轨道管理技术,并尤其涉及采用UDF情况下诸如AVDP(Anchor Volume DescriptorPointer,定位卷描述符指针)等管理信息的记录的技术。
根据本公开的记录管理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进行以下处理: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根据本公开的记录管理方法进行: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根据本公开的程序是使中央处理单元执行轨道设定处理、关闭轨道处理以及写入请求处理的程序。
关于采用UDF的记录系统,诸如AVDP等的特定管理信息必须配置在用UDF确定的固定位置上。因此,在记录媒介中把各个层作为多层轨道设定区域的情况下,将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定至其区域的最后。
必须根据记录操作的进展来进行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中AVDP等的重写,但在此情况下,如果当前正在记录的层与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层分离等,那么,操作性能劣化。换言之,期望可在例如与被记录的层相同的层上进行AVDP的记录(重写)。此外,管理信息通常记录在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以外的轨道中,但通过在媒介上尽可能远的分开位置上来记录各个管理信息而提高了可靠性。
据此,如果采用UDF在固定位置中进行AVDP的记录,期望使得能够在方便操作的位置而不是在固定位置中记录其AVDP。因此,在本公开中,依照UDF的规则将固定管理信息设定在固定位置来进行AVDP的记录。此外,关闭此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由此,使得能够利用备份处理在合适的位置上进行AVDP的记录或重写。
根据本公开,作为在采用UDF情况下的多层记录媒介作为目标的记录操作,可获得关于诸如AVDP等要在固定位置上要记录的管理信息的记录位置的灵活性,并可在适合操作性能及可靠性的位置来进行记录。因此,实现了记录系统可靠性的改善以及操作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层构造的说明图;
图2A和图2B是用于实施方式的光盘的轨道构造的说明图;
图3A和图3B是对于用于实施方式的光盘的伺服操作的说明图;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主机装置及记录/再生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5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的光学系统构造的说明图;
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7A和图7B是作为比较例的文件系统(单层)的说明图;
图8A和图8B是作为比较例的文件系统(多层)的说明图;
图9A和图9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文件系统的说明图;
图10A和图10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设定及AVDP备份记录(sparing recording,备用记录)的说明图;
图11A和图11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分割情况的说明图;
图12A和图12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分割情况的说明图;
图13A和图13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分割之后的AVDP备份记录的说明图;
图14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格式化处理(format processing)的流程图;
图15是在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命令接收时的记录/再生装置的处理流程图;
图16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关闭轨道处理的流程图;
图20A和图20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每一层的用户数据容量获得的说明图;
图21A和图21B是根据实施方式的以层增量的轨道分割的说明图;以及
图22是根据实施方式的管理信息记录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下面的顺序来描述实施方式。
1.记录媒介
2.使用基准面的位置控制技术
3.主机装置及记录/再生装置
4.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管理操作
4-1.文件系统
4-2.格式(初始轨道设定)及AVDP备份记录
4-3.记录/关闭轨道/下一层的轨道设定及AVDP备份记录
变形例
1.记录媒介
首先,将做出关于记录媒介的描述,其中,把构成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系统的记录/再生装置作为记录操作的对象。注意,下面将描述的多层记录媒介(多层光盘)只是用于实施方式的记录媒介的实例。也可以不同地构想记录层的构造和模式等。
图1示出了多层记录媒介1的截面构造。例如,此多层记录媒介1实现为与CD、DVD及BD具有相同的12cm半径及相同的1.2mm厚度的光盘。图1示意地示出了在厚度方向上的截面构造。如图1中所示,对多层记录媒介1,在图1中从上层侧开始依次形成了覆盖层2、形成有多重记录层3的记录层形成区域5、粘合层6、反射膜7及基板8。在这里,输入来自后述的记录/再生装置10侧的激光束的面是覆盖层2侧。激光进入面2a是覆盖层2的正面。对以下描述,对于作为基准的激光进入方向,激光进入面2a也将称为“前侧”,而基板8侧也将称为“后侧”。
关于多层记录媒介1,覆盖层2由例如树脂构成,并充当其后侧上所形成的记录层形成区域5的保护层。
记录层形成区域5配置为包括多重记录层3及其间所插入的中间层4,如图1中所示。即,通过诸如记录层3→中间层4→记录层3→中间层4→记录层3重复地进行层叠来形成此情况下的记录层形成区域5。该记录层3由半透明记录膜构成。例如,该中间层4由诸如热可逆性树脂、紫外光固化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
在图1中,尽管在记录层形成区域5内形成了六个记录层3,但这始终为例子,而记录层数可设成“6”以外的层数。从激光进入面2a来观察,从后侧依次称为L0层、L1层、L2层等。此实例具有6层构造,而相应地,L0层到L5层被形成为记录层3。
关于此实例,对于该记录层形成区域5,在各个记录层3中没有形成根据沟槽或凹坑列等的形成的位置导向器(凹凸图案)。即,以平面形状来形成记录层3。在创建这样的记录层形成区域5时,可消除用于当前多层盘制造的各个记录层的位置导向器的形成处理,因此,可有效地降低多层记录媒介1的制造成本和批量生产成本。该记录层3具有平面形状,其意味着不预先形成根据凹凸图案的地址信息等。在信息记录的时候,即,在作为主要信息的记录用户数据或管理信息时,根据其主要信息的记录来记录该地址信息。即,该地址信息植入在主要数据(用于记录目的主要数据,诸如用户数据或管理信息)中,并进行编码,以及记录其编码后的记录数据。
在记录层3中根据记录操作形成记录标记列。注意,这里所提到的记录标记列是所谓的在光盘上以螺旋形状形成的“轨道”。对光盘的领域,通常,“轨道”用于指要被连续地记录的区域单元(例如,CD中的音乐单元),还用于指以圆周构造形成的标记列、凹坑列、组。关于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或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轨道设定或关闭处理的“轨道”是指要被连续记录的区域增量。为了澄清描述,术语“轨道”将不用于以圆周构造来形成的标记列等,代替该术语,将使用“记录标记列”。
作为记录标记列的实例,可设想如图2A中所示的以双螺旋形状所形成的实例,以及如图2B中所示的以单螺旋形状所形成的实例。单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于相关领域的CD、DVD等一样。关于双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如图2A中采用实线及虚线所示,形成了两个螺旋SP-A及SP-B。通过同时使用两个记录束来形成螺旋的方法,可实现以双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的构造,或可通过使用一个记录束来形成具有某一间距的第一螺旋SP-A,然后在其记录标记列之间形成第二螺旋SP-B的方法来实现。注意,这里示出了双螺旋的实例,但可设想螺旋进一步多重化(诸如三重螺旋、四重螺旋等)的记录标记列的构造。
如图1中所示,在记录层形成区域5的更后侧介由通过预定粘合材料构成的粘合层(中间层)6进一步地形成了反射膜7。关于此反射膜7,形成用于导向的记录/播放位置的位置导向器。注意,在反射膜中形成位置导向器,意味着在形成位置导向器的界面上来形成反射膜。
具体地说,在此情况下,在图1中基板8的一个表面侧上形成位置导向器,因此,赋予如图1所示的凹凸截面形状,并且在赋予基板8的凹凸截面形状的面上形成反射膜7,由此位置导向器形成在该反射膜7上。注意,基板8由诸如聚碳酸酯等的树脂构成。例如,可使用用于提供作为位置导向器的凹凸截面形状的压模,通过注入成型产生此基板8。
在这里,就像通过现有可记录光盘执行那样,通过位置导向器的形成可记录地址信息,该记录地址信息表示在与多层记录媒介1的记录面内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绝对位置。例如,在由沟槽形成位置导向器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此沟槽蜿蜒(摆动)周期来记录该绝对位置信息,而在由凹坑列来形成该位置导向器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凹坑长度或形成间隔来记录该绝对位置信息。
注意,如上所述对于记录层3没有形成位置导向器,而正如下文所述,基于来自形成有位置导向器的反射膜7的反射光进行记录层3上的记录位置的控制。关于此含义,以下,形成有位置导向器的反射膜7(反射表面)将被称为“基准面Ref”。此外,在凹凸图案的基准面Ref中所记录的地址信息将以区别于记录层3中记录的地址的含义称为“基准面地址”。此外,在记录层3中连同主要信息记录的地址将被称为“记录层地址”。
在记录层3中没有形成位置导向器,从而可制造如上所述的不引起成本上增加的多层记录媒介。然而,在此情况下,为了适当地访问不存在地址的记录层3,设置了与记录层3层叠状态下的基准面Ref。关于该基准面Ref,以凹凸图案(诸如摆动的沟槽或凹坑列等)预先形成地址。因此,根据该基准面Ref的地址可对多层记录媒介1上的期望位置进行访问,并在可在该位置在记录层3上进行信息(用户数据及管理数据)的记录或再生。
注意,至此已关于具有以平面形状形成的记录层3的多层记录媒介1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以下将针对使用了这样的多层记录媒介1的实例进行描述,但也可以是通过诸如摆动沟槽或凹坑列等的凹凸图案在多层记录媒介1的记录层3上形成地址的多层记录媒介1的构造。作为下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轨道管理操作也可应用于在记录层3上形成诸如摆动沟槽或凹坑列等的凹凸图案的模式下的多层记录媒介。
2.使用基准面的位置控制技术
图3A和图3B是使用基准面Ref上所形成位置导向器的位置控制技术的说明图。为了实现对在记录层3上照射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位置控制,基于基准面Ref上的位置导向器来进行位置控制的激光束(以下,称为基准面用激光束)与记录层用激光束一起照射到以上提到的构造的多层记录媒介1上。具体地说,这些记录层用激光束及基准面用激光束通过如图3A中所示的公共物镜20照射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此时,为了实现精确的跟踪伺服,将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轴及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光轴配置为一致。
在记录层3(所期望的半透明记录膜)上记录标记时,如图3A中所示,照射基准面用激光束以在反射膜7的反射表面(基准面Ref)上聚焦,并依照基于其反射光束所获得的跟踪误差信号(tracking error signal)进行物镜20的位置控制。即,向其施加跟踪伺服。因此,可将经由相同物镜20的照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跟踪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到所期望的位置。
另一方面,可如下实现再生时的位置控制。在再生时,在记录层3上形成有标记列(即,记录后轨道),从而可采用记录层用激光束本身对至此标记列施加跟踪伺服。即,通过依照基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所获得的跟踪误差信号进行物镜20的位置控制,可实现再生时的跟踪伺服。
在这里,关于如上所述的位置控制技术,倘若采用具有与记录层用激光束相同波段的光束来作为基准面用激光束,那么别无选择,关于必须获得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基准面Ref,不得不提高关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系数。即,担心相应地增加了漫射光分量相应增加,这显著地劣化再生性能。因此,让我们假定,使用不同于基准面用激光束及记录层用激光束的波段的光束,并将具有波长选择性的反射膜用作形成基准面Ref的反射膜7。具体地说,在本实例的情况下,记录层用激光束的波长采用与BD情况相同的约405nm,将基准面用激光束的波长采用与DVD情况相同的约650nm。作为反射膜7,采用了波长选择性的反射膜,其选择性地反射具有与基准面用激光束相同波段的光束,并透过或吸收除该波长以外的光束。根据如此构造,防止从基准面Ref产生记录层用激光束的不必要的反射光分量,并可确保适当的S/N(信噪比)。
图3B是照射两束激光束来作为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实例。照射记录层的两束激光束的情况包括:同时记录或再生具有双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的情况;不管双螺旋以及单螺旋,采用相邻轨道伺服(ATS),其中,沿记录层3中已被记录的记录标记列来进行相邻记录标记列的记录的情况,等等。
简要地说,关于ATS,记录层的两束激光束之一用作记录光斑,而另一个用作伺服光斑。其次,当伺服光斑照射在已记录的(例如,在前一周之前时)记录标记列上以进行跟踪伺服时,使用该记录用光斑来记录与伺服光斑所照射的记录标记列相邻的记录标记列。在ATS的情况下,在记录期间,可不必进行用基准面的跟踪伺服。然而,对于寻找记录起始位置,必要要用基准面Ref的跟踪及地址读取。此外,尽管将避免详细的描述,但是实际上,在执行ATS期间,由于误差分量的累积,伺服控制经常不准确。因此,在执行ATS期间,也可用基准面Ref的信息进行伺服操作的校正。相应地,如果采用ATS法,即使在记录时,对于跟踪控制,也采用基准面Ref。
3.主机装置及记录/再生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4到图6,将对构成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系统的主机装置100及记录/再生装置10的构造进行描述。除了具有用于作为多层记录媒介1的光盘的记录功能外,记录/再生装置还具有再生功能。图4示出了主机装置100及记录/再生装置10的示意构造。
该主机装置100将各种命令发出至记录/再生装置10,并使得记录/再生装置10对多层记录媒介1执行记录/再生。例如,主机装置100和记录/再生装置10具有诸如主计算机设备和磁盘驱动设备的关系,并可以是分离的设备,或可以是一体设备。例如,根据来自应用软件或OS(操作系统)的请求,作为计算机设备的主机装置100使得记录/再生装置10执行记录或再生。在这里,控制记录/再生装置10的部分被示为驱动控制单元101。例如,该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符合作为在多层记录媒介1中构件的文件系统的UDF(通用磁盘格式)的文件系统管理,执行为此目的的轨道设定及关闭轨道处理,并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以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反映管理状态。
作为记录/再生装置10的构造,此图4示出了控制器44、光学拾波器OP、主轴马达30、记录/再生处理单元50、主机接口51及存储器47。记录/再生装置10的主机接口51与主机装置100进行通信。例如,主机接口51接收来自主机装置的各种命令和被记录数据,并且也将来自多层记录媒介1所再生的数据发送至主机装置100。控制单元44根据来自主机装置100所提供的、经由主机接口51的各种命令控制各单元以对多层记录媒介1执行记录、再生、格式化处理等。
当通过主轴马达30来旋转多层记录媒介1时,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进行光学拾波器OP的激光照射,并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记录/再生处理单元50进行记录或再生的信号处理或伺服操作。存储器47用于存储控制器44使用的工作区域及各种参数。以下,参照图5和图6,将对光学拾波器OP及记录/再生装置10的构造实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5示出了记录/再生装置10中所包括的光学拾波器OP的内部构造。注意,如图3B中所示,在这里将描述输出两束激光束作为记录层用激光束并且输出了基准面用激光束的构造的实例。在图3A中所述方法的情况下,必须理解的是,下面将描述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两个系统是一个系统。
首先,设置记录/再生装置10中所装载的多层记录媒介1,以便其中心孔夹在此记录/再生装置10的预定位置上,并处于能够通过图4中所示主轴马达30的转动驱动的状态下。对该记录/再生装置10,提供了作为照射激光束的构造的光学拾波器OP,用于在由主轴马达30驱动并被旋转的多层记录媒介1上的记录/再生。
在光学拾波器OP内,提供有是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源的记录层用激光器11-1和激光器11-2。此外,提供了作为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光源的基准面用激光器24,基准面用激光束为用于利用在基准面Ref上形成的位置导向器进行位置控制、以及读取基准面地址的光。
此外,关于光学拾波器OP,提供了物镜20,用作记录层用激光束以及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对多层记录媒介1的输出端。此外,提供了用于接收记录层用激光束的来自多层记录介质1的反射光束的光接收单元23,以及用于接收基准面用激光束的来自多层记录媒介1的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接收单元29。
关于光学拾波器OP,形成了光学系统,用于将记录层用激光束导至物镜20,还将所输入至此物镜20的、来自多层记录媒介1的反射光束导向用于记录层的光接收单元23。注意,关于两个系统的记录层用激光束,例如,在记录时,一个用作记录用激光束,而另一个用作ATS伺服用激光束。并且,在再生时,可配置为两束激光束都用作再生用激光束,并且在具有双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的螺旋上同时进行再生。然而,两束记录层用激光束的使用不限制于这样地使用。例如,可配置为两束记录层用激光束都用于在记录时的记录,并且同时形成具有双螺旋形状的记录标记列。此外,将采用记录/再生装置10包括一个光学拾波器OP的构造实例来进行描述,但也可假设光学拾波器OP包括多光学拾波器OP。在此情况下,可多样化地设想在光学拾波器OP中的一个或两个系统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作用(使用方法)。
依照图5中的实例,将详细地描述用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学系统。来自记录层用激光器11-1以及激光器11-2所发出的两个系统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经由校准透镜12被转换变成平行的光束,然后输入至偏振分束器13。该偏振分束器13配置为透过由此从光源输入的记录层用激光束。
将从偏振分束器13透过的记录层用激光束,输入至被配置为包括固定透镜14、移动透镜15及透镜驱动单元16的聚焦机构。提供此聚焦机构,用于调整关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聚焦位置,并被配置为更靠近记录层用激光器11-1以及激光器11-2的一侧作为固定透镜14,而在远侧上配置移动透镜15,并通过透镜驱动单元16在平行于激光光轴的方向上驱动移动透镜15侧。
通过构成聚焦机构的固定透镜14和移动透镜15的记录层用激光束在反射镜17上反射,然后经由四分之一波板18输入至二向色棱镜19。二向色棱镜19被配置为其选择性反射表面反射具有与记录层用激光束相同波段的光束,并透过具有除此之外的波长的光束。相应地,由此输入的记录层用激光束在二向色棱镜19进行反射。
如图5中所示,在二向色棱镜19上所反射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经由物镜20照射(聚焦)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目标记录层3)。对物镜20提供双轴致动器21,其将此物镜20保持在聚焦的方向(对多层记录媒介1接近或分开的方向)上、以及在跟踪方向(正交于聚焦方向的方向,即,盘半径方向)上已进行移动。对双轴致动器21提供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并各自向其分别提供驱动信号(后述的驱动信号FD-sv及TD),从而物镜20在各个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移动。
在这里,响应于如上所述的多层记录媒介1上照射的记录层用激光束,从此多层记录媒介1(要被再生的记录层3)获得了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经由物镜20,将记录层用激光束的此反射光束导向至二向色棱镜19,并在此二向色棱镜19上反射。经由四分之一波板18→反射镜17→聚焦机构(移动透镜15→固定透镜14),将该二向色棱镜19上反射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输入至偏振分束器13。
由此输入至偏振分束器13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在往外行程以及返回行程上两次通过了四分之一波板18,因此,与其往外行程的光束相,其偏振方向旋转了90度。结果,由此输入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在偏振分束器13上反射。
偏振分束器13上反射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经由聚光透镜22在记录层用光接收单元23的光接收面上聚光。通过记录层用光接收单元23接收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而获得的接收光信号,将在以下称为接收光信号DT-r。
此外,在光学拾波器OP内,形成了用于将从基准面用激光器24发出的基准面用激光束导向物镜20并且也将从多层记录媒介1输入至此物镜20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导向至基准面用光接收单元29的光学系统。如图5中所示,从基准面用激光器24发出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经由校准透镜25转换变成平行光束,然后输入至偏振分束器26。该偏振分束器26被配置为透过由此从基准面用激光器24侧输入的基准面用激光束(往外行程光束)。
透过偏振分束器26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经由四分之一波板27输入至二向色棱镜19。如上所述,该二向色棱镜19被配置为反射具有与记录层用激光束相同波段的光束,并且配置为透过具有除此之外的波长的光束,从而基准面用激光束透过二向色棱镜19,并经由物镜20照射在多层记录媒介1(基准面Ref)上。
此外,响应于由此照射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的基准面用激光束而获得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从基准面Ref反射的光束)经由物镜20透过二向色棱镜19,并经由四分之一波板27输出至偏振分束器26。由此从多层记录媒介1侧输入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在往外行程以及返回行程上两次通过四分之一波板27,因此,与其往外行程的光束相比,其偏振方向旋转了90度。相应地,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在偏振分束器26上反射。
在偏振分束器26上反射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经由聚光透镜28在基准面用光接收单元29的光接收面上聚光。通过基准面用光接收单元29接收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而获得的接收到的光信号,将在以下称为接收光信号DT-sv。
在这里,如先前图1中所示,关于多层记录媒介1,基准面Ref被提供在记录层形成区域5的更后侧,从而在记录时,进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使得将基准面用激光束聚焦在由此提供在记录层形成区域5的后侧的基准面Ref上。此外,关于记录层用激光束,通过基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来驱动的先前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16),调整被输入至物镜20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准直状态,使得记录层用激光束聚焦于在基准面Ref的更前侧形成的记录层3上。
此外,进行在再生时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以使该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斑跟随要再生的记录3层上形成的标记列。即,再生时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可通过基于该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来控制物镜20的位置而实现。注意,在再生时的聚焦伺服控制可与在记录时的相同。
图6示出了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10的详细内部构造。注意,在图5中,关于图4中所示构造的光学拾波器OP的内部构造,仅抽取和示出了记录层用激光器11-1和激光器11-2、透镜驱动单元16以及双轴致动器21。此外,在此附图中,省略了图4和图5中所示的主轴马达30以及主机接口51的附图。在图6中,除控制器44、存储器47、光学拾波器OP以及滑动驱动单元42之外的单元,可设想作为图4中的记录/再生单元50的内部构造。
在图6中,在记录/再生装置10的光学拾波器OP的外部,提供了记录单元31、发射驱动单元32、发射驱动单元33、记录层用信号发生器34、再生单元35、记录层伺服电路36、聚焦驱动器40以及双轴驱动器41作为用于以多层记录媒介1中的记录层3为目标进行记录/再生、或基于来自记录层3的反射光束进行聚焦/跟踪的位置控制的构造。
记录单元31根据输入的记录数据生成记录调制码。具体地说,通过将误差校正码添加至输入的记录数据或将输入的记录数据进行预定的记录调制编码等,记录单元31获得了记录调制码列,记录调制码列为例为在作为目标的记录层3实际记录的“0”和“1”的二进制数据列。此时,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器44的指令,记录单元31还进行记录数据的地址信息(记录层地址)的附加处理。记录单元31将基于所生成的记录调制码列的记录信号提供至发射驱动单元33以及发射驱动单元32的两者或其中之一。
例如,在执行用于形成单螺旋形状轨道或双螺旋形状轨道的ATS(邻近轨道伺服)的情况下,在记录时,关于两个系统的记录层用激光束中的一个进行记录,并且使用再生功率另一个进行邻近轨道的跟踪。因此,通过记录单元31产生的记录信号仅提供至一个发射驱动单元33,在记录时,基于从记录单元31输入的记录信号,发射驱动单元33产生激光驱动信号Dr,并基于该驱动信号Dr来发射-驱动了记录层用激光器11-1。因此,可在记录层3中来记录根据记录数据的标记列。此时,另一发射驱动单元32使用再生功率发射-驱动记录层用激光器11-2。
此外,当使用基准面Ref来进行跟踪控制时,也可关于两个系统的记录层用激光束同时进行双螺旋记录。在此情况下,通过记录单元31产生的记录信号以分散方式提供至发射驱动单元32和33。基于该记录信号,发射驱动单元32和33产生激光驱动信号Dr,并基于该激光驱动信号Dr来发射-驱动记录层用激光器11-1和激光器11-2。由此,可在记录层3中来记录根据记录数据的标记列。
基于来自作为图4中所示的记录层用光接收单元23的多个光接收元件的接收光信号DT-r(输出电流),记录层用信号发生器34产生RF信号(再生信号)、聚焦误差信号FE-r以及跟踪误差信号TE-r。该聚焦误差信号FE-r变成表示关于用作记录/再生目标的记录层3的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聚焦误差的信号。此外,该跟踪误差信号TE-r变成表示关于记录层3中形成的轨道的在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斑位置的半径方向上的位置误差的信号。在记录用信号发生器34上获得的RF信号被提供至再生单元35,此外,将聚焦误差信号FE-r和跟踪误差信号TE-r分别提供至记录层用伺服电路36。
再生单元35获得再生数据,其为通过将RF信号进行二值化处理以及诸如记录调制码的解码或误差校正处理等的预定解调处理而恢复的先前的记录数据。此外,再生单元35也进行被插入到记录数据中的记录层地址的再生处理。在再生单元35再生的记录层地址被提供至控制器44。
用于记录层的伺服电路36对聚焦误差信号FE-r、跟踪误差信号TE-r进行伺服计算处理,以产生聚焦伺服信号FS-r以及跟踪伺服信号TS-r。将跟踪伺服信号TS-r提供至后述的开关SW。
而且,将聚焦伺服信号FS-r提供至聚焦驱动器40。该聚焦驱动器40基于聚焦伺服信号FS-r来产生聚焦驱动信号FD-r,并基于此聚焦驱动信号FD-r驱动透镜驱动单元16。由此,实现关于记录层用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即,使记录层用激光束聚焦在用作记录目标的记录层3上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用于记录层的伺服电路36还通过滑动驱动单元42进行关于光学拾波器OP的滑动移动的控制。该滑动驱动单元42保持整个光学拾波器OP以在跟踪方向上滑动驱动。用于记录层的伺服电路36提取跟踪误差信号TE-r的低频分量,以产生滑动误差信号,并基于该滑动误差信号产生滑动伺服信号。将此滑动伺服信号提供至滑动驱动器43,以驱动滑动驱动单元42,由此实现光学拾波器OP的滑动伺服控制。而且,用于记录层的伺服电路36将根据来自控制器44的指令的控制信号提供至滑动驱动器43,由此通过滑动驱动单元42来实现光学拾波器OP的预定滑动移动。此外,用于记录层的伺服电路36还响应于来自控制器44的指令,进行用于关闭跟踪伺服并且使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斑跳至另一轨道的轨道跳跃操作的执行控制。
基准面用信号发生器37、地址检测单元38以及基准面用伺服电路39被提供至记录/再生装置10,作为关于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反射光束的信号处理系统。
基于来自图5中所示基准面用光接收单元29中的多个光接收元件的接收光信号DT-sv,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产生必要的信号。具体地说,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基于接收光信号DT-sv产生跟踪误差信号TE-sv,其表示关于在基准面Ref中形成的位置导向器(凹坑列)的在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光斑位置的半径方向上的位置误差。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产生聚焦误差信号FE-sv,其表示关于基准面Ref(反射膜7)的基准面用激光束的聚焦误差。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产生地址检测信号Dad,作为用于检测基准面Ref中记录的地址信息的信号。在基准面Ref中形成凹坑列的情况下,必须产生求和信号作为此地址检测信号Dad。
通过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产生的地址检测信号Dad被提供至地址检测单元38。基于该地址检测信号Dad,地址检测单元38检测基准面Ref中所记录的基准面地址ADR。将检测出的基准面地址ADR提供至控制器44。
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信号发生器37产生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和跟踪误差信号TE-sv被提供至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对聚焦误差信号FE-sv和跟踪误差信号TE-sv进行伺服计算处理以产生聚焦伺服信号FS-sv和跟踪伺服信号TS-sv。
将聚焦伺服信号FS-sv提供至双轴驱动器41。基于该聚焦伺服信号FS-sv,双轴驱动器41产生聚焦驱动信号FD-sv,并基于此聚焦驱动信号FD-sv来驱动双轴致动器21的聚焦线圈。由此,实现关于基准面用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即,使基准面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也通过滑动驱动单元42进行关于光学拾波器OP的滑动移动的控制。具体地说,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提取跟踪误差信号TE-sv的低频分量以产生滑动误差信号,并产生基于此滑动误差信号的滑动伺服信号。将此滑动伺服信号提供至滑动驱动器43,以驱动滑动驱动单元42,由此实现光学拾波器OP的滑动伺服控制。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把根据来自控制器44的指令的控制信号赋予滑动驱动器43,由此通过滑动驱动单元42来实现光学拾波器OP所期望的滑动移动。
此外,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还响应来自控制器44的指令进行用于关闭跟踪伺服并且使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光斑跳跃至另一轨道的轨道跳跃操作的执行控制。
通过用于基准面的伺服电路39产生的跟踪伺服信号TS-sv被提供至开关SW的t2端子。
注意,跟踪伺服信号TS-r和TS-sv提供至计算器46,并由预定的计算处理来产生用于ATS伺服的跟踪伺服信号TS-ats。该跟踪伺服信号TS-ats提供至开关SW的t3端子。
在这里,关于物镜20的跟踪伺服控制,提供了该开关SW用于切换使基准面用激光束跟随基准面Ref上的位置导向器的跟踪伺服控制、使记录层用激光束跟随记录层3上的轨道的跟踪伺服控制以及在记录时的ATS控制。例如,在再生时,可进行使记录层用激光束跟随记录层3上的轨道的跟踪伺服控制。在记录时,进行ATS控制,其中,在跟踪邻近轨道的同时来进行记录。在用于再生或记录的访问(寻道)时,进行用于使基准面用激光束跟随基准面Ref上的位置导向器的跟踪伺服控制。
该开关SW响应于来自控制器44的指令选择性地输出跟踪伺服信号TS-r、TS-sv以及TS-ats中的一个。将开关SW选择性地输出的跟踪伺服信号TS提供至双轴驱动器41,该双轴驱动器41使用由所提供的跟踪伺服信号TS所产生的跟踪驱动信号TD来驱动双轴致动器21的跟踪线圈。由此,驱动物镜20以使基准面用激光束的光斑跟随基准面Ref上的轨道,或驱动物镜20以使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斑跟随记录层3上的轨道。
控制器44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其包括了例如CPU(中央处理单元)、以及诸如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器(存储装置)等等,并通过执行根据例如在ROM中等所存储的程序的控制或处理来进行记录/再生装置10的整个控制。例如,基于再生单元35上所获得的记录层地址以及在地址检测单元38上所获得的基准面地址ADR,控制器44对记录层用伺服电路36以及基准面用伺服电路39进行指示,从而进行寻道操作控制,以移动基准面用激光束以及记录层用激光束的光斑位置至预定地址。此外,控制器44对记录层用伺服电路36、基准面用伺服电路39以及开关SW进行指示,由此,通过根据诸如记录、再生或利用关于多层记录媒介1的基准面Ref的寻道的各个情况的技术,执行聚焦伺服控制或跟踪伺服控制。
响应于来自主机装置100的记录命令或再生命令,控制器44进行再生操作、记录操作、访问(寻道)操作以及用于这些操作的伺服执行控制。此外,根据来自主机装置100的格式命令,控制器44也进行用于物理格式或逻辑格式的记录操作(如后将述),或根据记录进展进行用作关闭轨道处理的记录操作控制。此外,除来自主机装置的指示外,控制器44进行例如多层记录媒介1中的管理信息的读出或更新等、根据需要的再生操作、记录操作、访问(寻道)操作以及用于这些操作的伺服执行控制。
存储器47被示为工作区域和控制器44存储各种类型信息的RAM区域。例如,该存储器47用于存储主机装置的通信数据、存储作为关于各个层的OPC结果的激光功率以及存储从多层记录媒介1读出的管理信息、根据记录操作更新的管理信息等等。
4.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管理操作
4-1.文件系统
将描述用作实施方式的轨道管理系统。注意,根据实施方式的轨道管理执行为主机装置100的驱动控制单元101执行的文件系统管理。关于此文件系统管理,驱动控制单元101对多层记录媒介1进行用于设定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轨道设定处理,其中,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中固定配置的管理信息(AVDP)被记录至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上的L6层。此外,驱动控制单元101在设定之后立即进行将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的关闭轨道处理。并且,这里所提到的“关闭”是其轨道已完成了记录的状态,并且是将不用于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顺序记录(sequential recording)的管理状态。此外,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写入请求处理,用于进行针对关闭后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的写入请求,由此,通过备份处理在另一轨道中记录根据此写入请求的管理信息。
注意,这里所提到的“轨道”是连续的记录区域(SRR:顺序记录范围)。这里所提到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只是为了描述方便所附加的名字,并单纯指UDF文件构造的记录AVDP的最后的轨道。关于UDF文件构造(参见“Universal Disk Format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50” OSTA,2003),用于连续记录的卷识别区域从开头LSN(逻辑扇区号)间隔16个扇区后开始。定位点(anchor point)配置在第256扇区的位置以及最后扇区N或第N﹣256扇区的位置上。为方便起见,记录了最后扇区N或第N﹣256扇区的AVDP的轨道在本文称为“固定管理信息”。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驱动控制单元101被配置为进行轨道设定处理(对多层记录媒介1中的一层根据记录目的设定作为连续记录区域(SRR)的多轨道),以及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启动关于各个轨道在一层内的连续记录完成状态)。
注意,通过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反映以上所提到的处理。
现在,作为关于实施方式的比较例,首先,图7A和图7B示出了用于一层光盘(单层光盘)的文件系统(符合UDF(通用磁盘格式,UniversalDisk Format))的逻辑布局和物理布局。
作为文件系统的逻辑布局,图7A示出了已经在卷空间中设置了TK#1到TK#5的五个轨道的实例。注意,备份区域(spare area,备用区域)设置在卷空间的外部。图7A中所示的轨道TK为在光盘上的物理区域中连续记录信息的增量(increment),并且相当于以上所提到的SRR。关于此实例,轨道TK#1成为记录诸如卷结构(Volume Structure)、元数据文件FE(Metadata File File Entry)、元数据镜像文件FE(Metadata Mirror File FileEntry)等等管理信息的地址空间。轨道TK#2是元数据文件的连续记录区域,并成为记录文件集描述符以及作为根目录的文件入口的地址空间。例如,轨道TK#3成为连续地记录用户数据的地址空间。轨道TK#4是元数据镜像文件(元数据的拷贝)的连续记录区域,并成为记录文件集描述符(FSD:File Set Descriptor)以及文件入口(File Entry)的地址空间。轨道TK#5(相当于以上所提到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成为记录AVDP(Anchor Volume Descriptor Pointer,定位卷描述符指针)的地址空间。注意,在“Universal Disk Format Specification Revision 2.50” OSTA,2003等中已描述了关于以上所提到的各个数据(卷结构、元数据文件FE、元数据镜像文件FE、文件集描述符、AVDP等)的细节。
如图7B中所示,将TK#1到TK#5的这些轨道物理地配置在一层光盘的L0层中。关于轨道TK#1到轨道TK#5,根据各自的数据记录,NWA(下一可写入地址,Next Writable Address)被更新为记录地址的下一地址,并在记录时,从NWA所表示的地址来进行记录。因此,关于轨道TK#1到轨道TK#5,通过顺序地使用轨道内的物理区域推进记录。在图7B中,阴影部分表示已进行了记录的区域(注意,在后述的图8B、图9B、图10A到图13B以及图21A中同样地将记录后区域示出为阴影部分)。
在一层光盘的情况下,仅L0层作为物理记录区域,因此,如图7B中所示,轨道TK形成在L0层中。现在,图8A和图8B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多层光盘的实例。图8A中的逻辑布局与图7A的相同。图8B示出了在6层光盘的情况下的物理布局的实例。使用L0层到L5层的区域来实现图8A中的逻辑布局的轨道记录。L0层到L5层被当作一个物理记录空间,并设定轨道TK#1到轨道TK#5。关于此实例,设定在L0层内的轨道TK#1和轨道TK#2,并在L0层到L5层的范围设定轨道TK#3。在L5层的后边缘区域中设定轨道TK#4和轨道TK#5。轨道TK#5相当于以上所提到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即,图8A和图8B中的此实例,是通过没有变化地简单地扩展至各个记录层的整体,将适合一层光盘的文件系统应用至多层光盘的实例。
然而,倘若将如图8A和图8B的文件系统应用至诸如多层光盘等的多层记录媒介1,这包括下面的问题。例如,关于元数据的写入以及元数据镜像的写入,操作效率劣化。这是因为必须大幅地移动层。此外,由于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前侧上的层的记录情况影响了在后侧的层,并趋于执行不适当的记录。例如,假设已推进到在轨道TK#3上的用户数据的记录,并且已到达L1层。关于轨道TK#1和轨道TK#2,记录L1层在激光进入面侧存在,这可能在将来干扰对轨道TK#1和轨道TK#2的记录,例如,根据用户数据的管理信息更新等。此外,在记录AVDP记录时,必须大幅地移动层。例如,根据在L0层上对轨道TK#2的记录,在必须进行轨道TK#5的AVDP更新等情况下,必须移动L0层和L5层,性能劣化。
即,根据相关技术及物理轨道管理方法的文件系统存在许多对多层记录媒介1的不利点。因此,关于本实施方式,首先,将如下进行轨道管理,这将参照图9A到图13B来描述。
图9A是根据实施方式的文件系统的逻辑布局实例。关于初始状态,作为实例在卷空间中设定TK#1到TK#4的四个轨道。对此实例,轨道TK#1成为记录卷结构、元数据文件FE、元数据镜像文件FE、文件集描述符以及作为根目录的文件入口的地址空间。即,轨道TK#1是管理信息文件被作为记录目的的管理信息轨道。例如,轨道TK#2成为连续地记录用户数据的地址空间。即,轨道TK#2成为其目的是记录用户数据的用户数据轨道。轨道TK#3是元数据镜像文件(元数据的拷贝)的连续记录区域,并成为记录文件集描述符以及文件入口的地址空间。即,轨道TK#3成为管理信息的镜像文件被作为记录目的的镜像轨道。轨道TK#4成为记录AVDP(定位卷描述符指针)的地址空间,即,成为固定管理信息轨道。
这样的轨道TK#1到TK#4使用格式处理以初始状态如同图9B那样设定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即,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为最后面侧的L0层,设定轨道TK#1、轨道TK#2及轨道TK#3。轨道TK#4设定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L5层的后边缘部分。现在,假定关于L0层到L5层,已以平行轨道路径推进记录。例如,关于此附图,在L0到L5的所有层,已从左向右推进(例如,从光盘的外圆周到内圆周)记录。关于记录,从最后层L0依次使用各层。
现在,作为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轨道TK#4如图9A中所示地设定在最前层L5的后边缘部分(卷空间的末端部分),从而AVDP的记录位置符合UDF规定。然而,在设定后立即关闭了此轨道TK#4,而实际上未进行AVDP等的记录。图10A示出了已关闭轨道TK#4的状态。对已设定的轨道TK#1、轨道TK#2及轨道TK#3,NWA是有效的。轨道TK#1、轨道TK#2及轨道TK#3的NWA(NWA1、NWA2及NWA3)表示各个轨道的起始地址。另一方面,轨道TK#4已经关闭,并无NWA(NO NWA)。因此,以下,轨道TK#4处于将不进行实际数据写入至轨道TK#4的管理状态下。
然而,在这样的格式时必须进行AVDP及其他的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的写入。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以进行管理信息的记录。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以记录轨道TK#1中的以上所提到的卷结构(包括了AVDP、MVDS(主卷描述符序列)、元数据文件FE等等。因此,如图10B中所示,在轨道TK#1上进行管理信息的记录。注意,根据此记录,也推进表示下一写入地址的NWA1。此外,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在记录轨道TK#3中记录管理信息的镜像文件。因此,在轨道TK#3上进行管理信息镜像的记录。根据此记录,也推进NWA3。
此外,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进行关于轨道TK#4的AVDP等的记录。然而,轨道TK#4已经关闭。可使用备份处理通过POW(伪覆写,Pseudo Over Write)处理被关闭轨道的数据重写。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已准备了备份区域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其备份区域进行逻辑重写(POW),而即使未特别准备备份区域,例如,使用另一轨道区域作为备份区域也可进行POW。在本实例的情况下,取决于对轨道TK#4的写入请求(写入命令),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上进行POW处理,而在另一轨道中来记录AVDP等。例如,在用轨道TK#3的NWA3指出的地址上进行记录。因此,如以上所提到的通过光学拾波器OP的写入操作,用L0层作为目标来进行所有以上所提到的写入。
注意,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在POW时以作为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的下面的优先次序的顺序确定备份目的地。
第一优先:正在记录的轨道的NWA
第二优先:具有相同半径方向的轨道(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中,从最后侧开始搜寻后,最先发现的处于打开状态下的轨道的NWA。
第三优先:从卷空间的开头搜寻后,最先发现的处于打开状态下的轨道的NWA
在用于轨道TK#4的写入请求的情况下,不使用第一优先(因为轨道TK#4已经关闭),从而适用第二优先次序。因此,作为具有与轨道TK#4相同的半径位置并且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对应于轨道TK#3,并在轨道TK#3的NWA中记录AVDP等用于备份。
如上所述,如关于L0层所见,初始状态变成如下状态:设定了用于各个记录目的的轨道TK#1(管理信息轨道)、轨道TK#2(用户数据轨道)及轨道TK#3(镜像轨道)。轨道TK#4被设定在L5层,但在轨道TK#3上进行AVDP的实际写入等。注意,除了轨道TK#4以外,L2层到L5层处于未用状态,并且还没有进行轨道设定。因此,L1层到L5层的直到轨道TK#4之前的区域处于短暂作为轨道TK#3管理的状态。
此后,随着记录的进展,依次在最前侧的层上进行轨道设定。例如,假定已推进到关于层L0的轨道TK#2的用户数据的记录,并且轨道TK#2已被完全地使用。在此情况下,如图11A中所示,关闭了轨道TK#2。可使用如上所述的备份处理通过POW处理关于被关闭轨道的数据重写。
关闭轨道TK#2,并且与层L0同样地,将用于各个记录目的的轨道TK#4(管理信息轨道)、轨道TK#5(用户数据轨道)及轨道TK#6(镜像轨道)设定在前侧紧邻的L1层。在此状态下,使用轨道TK#5来顺序地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注意,通过此轨道设定,在卷空间中的末端侧上作为AVDP记录区域的轨道TK#4处于作为轨道TK#7管理的状态。
关于在此时间点的L0层,轨道TK#1、轨道TK#2及轨道TK#3仅在L0层内处于完成状态。注意,关于图11A中的状态,轨道TK#1以及轨道TK#3未被关闭。在此情况下,可使用轨道TK#1以及轨道TK#3来进行管理信息文件或镜像文件的记录。比轨道TK#1以及轨道TK#3更靠近激光进入面侧的轨道TK#4以及轨道TK#6被重叠设定在L1层,但这是因为轨道TK#4以及轨道TK#6还未被记录,并且轨道TK#4以及轨道TK#6对轨道TK#1以及轨道TK#3的记录没有不利影响。倘若各个区域已经完全使用,或NWA由于任何原因变为无效时等,关闭轨道TK#1以及轨道TK#3。因此,轨道TK#1、轨道TK#2及轨道TK#3全部处于作为连续记录仅仅在L0层内完成的轨道的状态下。
此外,在图11A中,在轨道TK#2被关闭时,通过分割轨道TK#3,在L1层中新设定了轨道TK#4到轨道TK#6,而这意味着:准备了用于用户数据记录的轨道TK#5。如果轨道TK#1先于轨道TK#2而先被完全使用,关闭轨道TK#1,并在L1层新设定轨道TK#4到轨道TK#6。即,准备用于记录管理信息的轨道TK#4。
图11B示出了关于L1层的轨道TK#5的用户数据的记录从图11A中的状态推进、并且轨道TK#5已被完全使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式,关闭轨道TK#5。接下来,将用于各个记录目的的轨道TK#7(管理信息轨道)、轨道TK#8(用户数据轨道)及轨道TK#9(镜像轨道)设定至朝向前侧紧邻的L2层。在此状态下,使用轨道TK#8来顺序地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此外,通过此轨道设定,在卷空间中的末端侧上,用作AVDP记录区域的轨道TK#7处于作为轨道TK#10管理的状态。
图12A示出了从图11B中的状态L2层的轨道TK#9已被完全使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关闭轨道TK#9。接下来,将用于各个记录目的的轨道TK#10(管理信息轨道)、轨道TK#11(用户数据轨道)及轨道TK#12(镜像轨道)设定至朝向前侧紧邻的L3层。在此状态下,使用轨道TK#12来顺序地执行此后的镜像文件的记录。而且,通过此轨道设定,在卷空间中的末端侧上用作AVDP记录区域的轨道TK#10处于作为轨道TK#13管理的状态。
图12B示出了以相同方式设定轨道直到L5层的状态。轨道TK#16、轨道TK#17及轨道TK#18已被设定至L5层。仅仅在L5层,在卷空间中的末端侧上存在着用作AVDP记录区域的轨道,从而轨道数变成四。假定关于层L0到L5层,用于各个记录目的的三个轨道分别设定于其中,此外,各个轨道仅在一层范围内结束。
以此方式,随着记录的进展,进行关于各层的轨道设定。此外,随着记录的进展,也发生对管理信息轨道或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AVDP等管理信息的更新。例如,图13A示出了图11A中的时间点之后的状态。假定关闭了轨道TK#2,但轨道TK#1和轨道TK#3是开放的轨道,并且NWA1和NWA3处于图13A中所示的状态下。此后,鉴定,如图13B中所示,随着诸如用户数据等的记录的进展,管理信息的记录已经从信息轨道TK#1推进至信息轨道TK#4,用户数据的记录已在轨道TK#5中进行,并且管理信息镜像文件的记录已从轨道TK#3推进至轨道TK#6。倘若被完全使用,则关闭轨道TK#1和轨道TK#3。如图13A中所示,关于后续的管理信息轨道的记录由轨道TK#4中的NWA4构成,关于后续的用户数据轨道的记录由轨道TK#5中的NWA5构成,而镜像文件的记录由轨道TK#6中的NWA6构成。
例如,在此状态下,假定已发生了用于固定管理信息轨道TK#7的AVDP写入命令。关闭轨道TK#7,相应地,POW也发生在此情况下。与以上所提到情况相同的方式,在对轨道TK#7的写入请求的情况下,不适合第一优先,相应地,将适用于第二优先。具体地说,在相同半径方向的轨道(在层的层叠方向上所重叠的轨道)中、从最后侧搜寻后首先发现的处于打开状态下的轨道的NWA被作为备份目的地。在此情况下,关闭轨道TK#3,相应地,选择了下一轨道TK#6的NWA6,并从轨道TK#6的NWA6开始AVDP等的备份记录。以此方式,从后侧(除具有相同半径位置的被关闭轨道外)进行对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AVDP等的写入。
关于本实施方式,如同以上所提到的实例进行轨道管理。首先,在设定后立即关闭以最初的格式设定的、用作AVDP记录区域的轨道(图10A和图10B中的轨道TK#4),通过POW在轨道TK#3上进行AVDP等的实际记录。轨道TK#4被设定为AVDP记录区域,由此实现符合UDF规定轨道管理。
此外,在L0层的轨道TK#3中记录AVDP等。从采用被用于最初的记录的L0层的意义上讲,此提高了操作性能。例如,如果根据对轨道TK#2的用户数据的记录必须进行AVDP等管理信息的更新,则在轨道TK#1和作为轨道TK#4的备份目的地的轨道TK#3上进行信息管理的写入,相应地,通过光学拾波器OP的访问被限制在同一层内,并提高了操作效率。此外,即使记录已被推进,如同轨道TK#3和轨道TK#6,也增加了在同一层或邻近层上实际进行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AVDP等的更新记录的机会。因此,提高了用于多层记录媒介1整体的记录操作效率。
此外,作为L5层的AVDP记录轨道的备份目的地,采用位于相同半径位置的镜像轨道。这意味着,AVDP可记录在半径方向上远离管理信息轨道(诸如轨道TK#1等)的位置上。具体地说,AVDP等可记录在将用户数据轨道夹置的盘的内圆周和外圆周的分离区域上,他们是管理信息轨道(TK#1等)以及镜像轨道(TK#3等),所以几乎没有缺陷等的影响,并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例的情况下,进行了以下轨道设定处理:根据记录目的,将用作连续记录区域的多个轨道设定在多层记录媒介1的一层。例如,设定了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此外,也进行关闭轨道处理,其中,仅仅在一层内,各个轨道被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因此,例如,可以分散方式在作为轨道TK#1和轨道TK#3的分开位置记录管理信息文件以及镜像文件,这对防止缺陷是强有力的,并提高了管理信息(元数据等)的可靠性。此外,可在相同层内进行管理信息文件以及镜像文件的记录,也提高了操作性能。此外,可在各层的各个轨道上有效地进行管理信息文件、用户数据以及镜像文件的记录,而且,将记录被分散到各轨道中,相应地,可简单地进行在多层记录媒介1中的元数据扩展,同时维持高可靠性。
根据记录操作,如果已推进到某层的某个轨道的记录,并且此层内的此轨道的区域已变成已被记录的状态,那么进行此轨道的关闭轨道处理。此时,对另一层进行轨道设定处理,其中根据记录目的设定多个轨道。因此,可使用各个层来执行用户数据记录、管理信息文件记录以及镜像文件记录。换言之,确保了由于多层化而获得大容量优点的文件记录可正常地执行的状态。尽管将在后述的图16到图19中将描述具体实例,例如,在各个层中完成用户数据轨道,但可连续地使用各个层中的用户数据轨道,从而没有浪费各个层的容量。这同样适用于管理信息轨道和镜像轨道。
此外,在进行轨道设定处理时,在尚未作为轨道设定处理目标的层中,在位于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后侧上的层作为目标进行轨道设定处理。尤其是,关于没有设定轨道的多层记录媒介1,首先,如图9B中所示,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位于最后侧的L0层上进行轨道设定处理,此外,从最后侧上的L0层的轨道执行记录操作。而且,此后,随着记录的进展,顺次地在前侧的下一层上进行轨道设定。顺次从后侧使用各层,从而防止各个层受到前侧层的记录状态的影响,因此,确保了适当的记录操作。尤其是,如图11A到图12B所示,各层中的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各自设定为在激光束的入射光轴的方向上重叠。即,配置具有相同目的的轨道以在激光束光轴的方向上重叠。因此,通过依次从后侧的层无浪费地使用区域,可执行管理信息文件、用户数据以及镜像文件的记录。即,可顺序地记录各个管理信息文件、用户数据以及镜像文件,而不受更靠近前侧的层的影响。
例如,如上所述,图11A中的状态后,即使当进行L1层中的轨道TK#5上的用户数据的记录时,在尚未关闭(尚未完全使用)的L0层的轨道TK#1和轨道TK#3中也可记录管理信息文件和镜像文件。而且,在关闭轨道TK#3以前,轨道TK#3也用作管理信息轨道的AVDP等的记录的备份目的地。这是因为进行用户数据记录的轨道TK#5未与轨道TK#1和轨道TK#3重叠。相应地,不是立即使用轨道TK#4以及轨道TK#6,而是首先使用轨道TK#1以及轨道TK#3中剩余区域来记录管理信息文件和镜像文件,由此可无浪费地使用多层记录媒介1上的区域。
4-2.格式(初始轨道设定)以及AVDP备份记录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控制单元101将各种指令输出至控制器44,用于实现以上所提到的操作,以便实现实际的文件系统管理。以下,将描述特定的处理实例。现在,首先描述关于例如主机装置100上发出文件系统格式化(file system format)请求时驱动控制单元101的格式处理的实例。此处理是用于实现以上所提到的图9A到图10B的操作的处理。注意,作为驱动控制单元101的处理,将进行作为下面的格式处理、或后述的记录/关闭轨道/下一层的轨道设定的具体处理的说明,但具体地说,此处理也可通过将此实施为主机装置100上的应用程序或OS的处理或作为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的处理而实现。此外,假设WO(一次写入)型多层光盘作为多层记录媒介1。
图14示出了在格式命令时驱动控制单元101的处理。倘若已接收到格式请求,在步骤F101,驱动控制单元101获得多层记录媒介1的参数,并在步骤F102确认这是否为空白盘。倘若不是空白盘,驱动控制单元101从步骤F102前进至步骤F103,该步骤中假设当前所装载的多层记录媒介1是禁止格式化的光盘而结束格式处理。
倘若为空白盘,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104以进行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以进行多层记录媒介1的物理格式化。如果在此情况下存在错误,驱动控制单元101从步骤F105前进至步骤F106,并将此作为格式化错误(format error,格式错误)。一旦完成物理格式化,在步骤F107以及此后,驱动控制单元101实际上进行轨道设定处理。在步骤F107,驱动控制单元101设定(保留)轨道TK#4作为用于记录AVDP或RVDS(保留卷描述符序列)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如图9B中所示,例如,在6层光盘中的最前侧上的L5层的后边缘部分中设定轨道TK#4。
接下来,在步骤F108,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轨道TK#4的关闭处理。此处理是用于依照UDF规则将AVDP区域设定为轨道TK#4、并且还用于关闭轨道TK#4、以及在此后通过POW在任意位置记录AVDP的处理。注意,UDF中的AVDP是主机首先读出的点,并且是可从这里访问光盘中的所有文件的信息。如上所述,利用UDF,规定AVDP被记录在逻辑块号(LBN)256的扇区、最后扇区(Z)以及Z–256扇区中的两个以上的位置。
接下来,在步骤F109中,驱动控制单元101将轨道TK#1设定在L0层作为管理信息轨道。此外,在步骤F110,驱动控制单元101将轨道TK#2设定在L0层作为用户数据轨道。在此状态下,如图9A和图9B所示,决定了轨道TK#1、轨道TK#2以及轨道TK#4的区域。轨道TK#2和轨道TK#4之间的部分成为作为临时镜像轨道的轨道TK#3。
在步骤F111,驱动控制单元101创建UDF结构。在步骤F112,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用于在轨道TK#1中记录AVDP、MVDS(主卷描述符序列)、文件集描述符、元数据文件FE以及元数据镜像文件FE的控制。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控制器44以在多层记录媒介1的轨道TK#1中记录这些管理信息。在此情况下,如图10A中所示,轨道TK#1处于开放状态,并存在NWA1,相应地,从NWA1开始来进行以上所提到的AVDP、MVDS的管理信息的记录等。图10B示出了已进行了这些记录的状态。
在步骤F113,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以上所提到的记录操作的错误,而如果无错误,在步骤F114进行用于在轨道TK#4中记录AVDP以及RVDS的处理。即,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控制器44进行轨道TK#4的记录。然而,在此情况下,轨道TK#4已经关闭,从而,这里在记录/再生装置10(控制器44)侧通过POW将AVDP以及RVDS记录在另一区域中。即,通过第一优先、第二优先以及第三优先的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来选择备份目的地。如上所述,在此情况下,应用了第二优先,并如图10B中所示,通过POW在轨道TK#3上进行备份记录。
接下来,在步骤F115,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记录操作的错误,如果无错误,在步骤F116,正常地完成格式化。注意,如果在步骤F113或步骤F115做出了存在着写入错误的判断,那么在步骤F117,作为格式化失败而结束该处理。由此,多层记录媒介1处于图10B中的初始状态。
现在,将参照图15来描述关于在以上所提到步骤F112以及步骤F114中的写入命令的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的处理,即,在接收包括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的写入命令时的处理。
一旦从驱动控制单元101接收了写入命令,控制器44进行图15中的处理。首先,在步骤F301,控制器44将由写入命令指定的作为记录地址的LSN(逻辑扇区号:逻辑地址)转换成PSN(物理扇区号:物理地址)。接下来,在步骤F302,控制器44从PSN确认对应的轨道以获得轨道信息。例如,在图14中的步骤F112的情况下,管理信息轨道TK#1成为对应的轨道,而在步骤F114的情况下,固定管理信息轨道TK#4成为对应的轨道。
在步骤F303,控制器44确认是否存在关于对应轨道的NWA。在步骤F304,控制器44比较对应轨道的NWA和记录目的地物理地址的PSN,并确认是否PSN≥NWA。即,控制器44确认PSN是否指向NWA及其以后。在步骤F305,控制器44确认是否对应轨道的NWA=PSN。这确认是否保持了连续的记录。除非NWA=PSN,否则在步骤F306,控制器44将参数错误返回至驱动控制单元101,并结束该处理。
如果在步骤F303、步骤F304以及步骤F305中判定存在NWA、PSN≥NWA以及NWA=PSN,那么在步骤F307,控制器44进行实际的记录控制。具体地说,控制器44控制记录/再生单元50以及光学拾波器OP,以从NWA开始在多层记录媒介1中记录主机装置100提供的数据。因此,在作为此次写入命令的目标的轨道上,紧随目前为止已经记录的位置执行顺序记录。
在步骤F308,控制器44确认错误,而如果存在错误,那么,在步骤F309作为写入错误以记录失败结束该处理。注意,在步骤F308中所确认的错误是这样的情况:尽管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上已进行缺陷备份或重试,但仍然保持写入错误。这也包括了根据情况而在文件系统侧(驱动控制单元101)上重试。
如果没有错误,控制器44前进至步骤F310,如果尚未进行备份处理,在步骤F312,以正常记录来结束该处理。注意,在基于步骤F307中的控制的数据记录期间,由于存在缺陷区域等可进行备份处理。在此情况下,控制器44选择在那个时间点的NWA来作为备份目的地,并执行备份记录。即,应用第一优先的正在记录的轨道的NWA适用作为以上所提到的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如果已进行了这样的备份处理,控制器44从步骤F310前进到步骤F311,关于被备份的PSN,注册用于备份目的地的NWA的备份信息,在步骤F312,以正常记录结束该处理。
例如,在通过上述图14中步骤F112的写入命令的接收情况下,在控制器44上正常地进行以上所提到的处理。具体地说,在图14中的步骤F112,驱动控制单元101指定相当于轨道TK#1开头的LSN。在此情况下,NWA1是轨道TK#1的开头(head)。相应地,控制器44的处理前进至步骤F303→步骤F304→步骤F305→步骤F307,并从轨道TK#1的NWA1开始进行管理信息的记录。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F303做出了没有NWA的判定,或在步骤F304做出了不满足PSN≥NWA的判定,那么,控制器44前进至步骤F313以进行备份记录。此情况不是在轨道记录中,因此,第二优先以及第三优先被确认作为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首先,在步骤F314,控制器44获得记录位置的半径信息R。在步骤F315,控制器44设定N=0作为关于层数的变量N的初始值,并且设定Nmax=层数+1。在6层光盘的情况下,那么,设定Nmax=66。
接下来,在步骤F316,控制器44获得了对应于L(N)层的半径R的轨道的信息。此外,在步骤F317,控制器44确认此轨道中是否存在NWA。除非有NWA,否则,在步骤F318,控制器44递增变量N,并在步骤F319,如果不满足N=Nmax,控制器44返回至步骤F316。即,步骤F316、步骤F317、步骤F318和步骤F319是用于从关于包括半径位置R的轨道的后侧的L0层向前侧的层来顺序地检查NWA的处理。如果在对应的轨道中有NWA,那么,控制器44从步骤F317前进至步骤F307,以进行从此NWA开始的数据记录。即,在备份目的地上进行数据记录。步骤F308及此后与以上相同。不用说,在此情况下,也进行步骤F311中的处理。
以上所提到的处理是这样的处理,其中,作为以上所提到的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第二优先的“具有相同半径方向的轨道(在层的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中、从最后侧搜寻首先发现的处于开放状态的轨道的NWA”被作为备份目的地。在上述图14中的步骤F114的情况下,适用此处理。具体地说,如果在图14的步骤F114中,已发出了关于固定管理信息轨道TK#4的AVDP等的写入命令,那么,在步骤F303,控制器44判定没有NWA,并前进至步骤F313。控制器44确认L0层的轨道TK#3的NWA3作为具有与轨道TK#4相同半径信息R的轨道。如图10B中所示,轨道TK#3的NWA3是有效的,相应地,在步骤F307,从此轨道TK#3的NWA3开始进行AVDP等的备份记录。
顺便地说,如果关于具有共同半径信息R的所有层的轨道的NWA是无效的,那么,控制器44从步骤F319前进至步骤F320。控制器44从第一轨道TK#1开始顺序地检查是否存在NWA。如果找到NWA,控制器44从步骤F321前进至步骤F307,以从其NWA开始进行数据的备份记录。步骤F308及此后与上述相同。不用说,在此情况下,也进行步骤F311中的处理。这就是如下的处理:作为以上所提到的备份目的地选择算法,第三优先的“从卷空间的开头搜寻后首先发现的处于开放状态的轨道的NWA”被作为备份目的地。注意,倘若结果是搜寻所有轨道后已无NWA,控制器44确定不能进行备份处理,并在步骤F322将此作为写入错误。
4-3.记录/关闭轨道/下一层的轨道设定及AVDP备份记录
如图11A至图12B中所述,以下,随着记录操作的进展,进行轨道关闭或另一层的轨道设定。随后的操作将描述作为在主机装置100上出现记录命令(文件写入请求)的情况下的驱动控制单元101的处理。
图16、图17以及图18示出了驱动控制单元101响应于文件写入请求命令的处理。一旦接收了文件写入请求,在步骤F201,驱动控制单元101获得文件参数,并确认文件大小。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判定此时所请求的用户数据文件对于多层记录媒介1的剩余容量是否可记录。如果文件大小超过该剩余容量,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从步骤F202前进至步骤F203,并将此文件大小作为写入错误。如果文件大小未超过该剩余容量,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从步骤F202前进至步骤F204,并设定写入区(write extent)大小。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设定文件大小的值作为写入区大小(要被连续地记录的数据大小)。
接下来,在步骤F205,驱动控制单元101设定当前轨道TK#E。该当前轨道TK#E被指定为从现在开始要进行记录的轨道。例如,如果在图10B中的状态下,那么,轨道TK#2被设为当前轨道TK#E。
在步骤F206,驱动控制单元101从管理信息轨道TK#1(或从已经读取的管理信息轨道TK#1的内容)读取轨道信息。在步骤F207和步骤F208,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关于当前轨道TK#E(例如TK#2)NWA是否有效,或是否存在剩余容量。NWA是从现在开始将进行顺序记录的地址,并且,如果此NWA是有效的,必须从其NWA表示的地址开始记录。NWA为无效的情况是,当前轨道TK#E处于因任何原因而不能进行连续记录的状态。此外,关于其当前轨道TK#E,如果剩余容量=0,那么,不能执行关于当前轨道TK#E的记录。
如果在步骤F207和步骤F208做出了该NWA为有效的判定,并且,剩余容量=0,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10,并进行文件数据的记录处理。例如,以一个ECC块的增量进行文件数据的记录。因此,驱动控制单元101从主机装置100的内部缓冲器等读出例如在步骤F210中要被记录的一个ECC块部分的文件数据,并提供至记录/再生装置10的记录/再生单元50。接下来,作为步骤F211,驱动控制单元101指示控制器44以使记录/再生单元50执行的一个ECC块部分的文件数据的记录操作。注意,在步骤F210中,为了记录下一ECC块部分,驱动控制单元101也对表示要被记录的文件数据内的下一ECC块的文件指针进行更新。
在步骤F212,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此一个ECC块部分的记录是否已执行而无错误。如果发生错误,在步骤F213,驱动控制单元101判定此记录为写入错误。如果无错,在步骤F214,驱动控制单元101更新写入区大小。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从写入区大小减去一个ECC块部分的大小,以便写入区大小表示剩余的连续记录量。
在步骤F215,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是否写入区大小=0。正如从步骤F214中的处理能够理解,写入区大小=0表示已完成了这次请求的用户数据文件的记录。除非写入区大小=0,否则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06,以确认当前轨道TK#E的信息。具体地说,确认NWA以及剩余容量,而如果这些没有问题,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连续地进行如步骤F210到步骤F214的、以ECC块增量的用户数据文件的记录处理。
如果在某一时间点,在步骤F215中做出了写入区大小=0的确认,这意味着仅对最初设定的当前轨道TK#E(例如TK#2),已完成了这次请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相应地,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16及此后的管理信息(元数据等)的更新。
然而,此次请求的用户数据记录完成之前,当前轨道TK#E不能进一步地使用。具体地说,此情况的实例包括在步骤F207做出该NWA无效的判定的情况,以及在步骤F208做出剩余容量=0的判定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步骤F209中的关闭轨道处理。
图19中示出了关闭轨道处理的实例。首先,在步骤F261,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当前轨道TK#E是否为最后层的轨道,即,在6层盘的情况下,是否为最前的L5层。如果当前轨道TK#E是最后层的用户数据轨道,那么,不能进一步地进行记录,相应地,在步骤F266,控制器44将此作为写入错误。如果当前轨道TK#E未包括在该最后层中,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62,以进行当前轨道TK#E上的关闭处理。接下来,在步骤F263,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在前侧邻近的下一层上是否已经进行了轨道设定(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的设定)。如果尚未进行轨道设定,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64,以对下一层设定三个轨道(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并结束图19中的处理。
注意,在步骤F263中的时间点,在下一层上已经进行了轨道设定,不必在这里进行轨道设定。在此情况下,在步骤F265,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下一层中的相同类型的轨道(在此情况下为用户数据轨道)是否是活动的(=未关闭),而在为活动的情况下,在结束图19中的处理。在为非活动的情况下,在步骤F266,驱动控制单元101将此作为写入错误。
例如,以上所提到的处理是图11A或图11B中所示情况的处理。具体地说,在图11A的情况下,关于用户数据的记录处理,已完全地使用了用户数据轨道TK#2,相应地,在步骤F264,将三个轨道TK#4、TK#5以及TK#6设定至L1层。注意,例如,在步骤F263中已经在下一层中设定了轨道的情况是:如图12A中所示,已完全地使用了L2层中的镜像轨道TK#9,已在L3层上进行了轨道设定,以及在此后的时间点,完全使用了L2层中的用户数据轨道TK#8,并且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63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已经对下一层L3设定了用户数据轨道TK#11。
现在,将描述在步骤F264中要进行的下一层的轨道设定处理。在轨道设定的时候,此处理是用于获得每一层的数据容量、并使用其值来进行轨道分割的处理。在这里所提到的数据容量意味着可用作轨道的区域的容量。在这里所提到的轨道分割意味着例如,从在图10B中的状态的轨道TK#3被设定在紧接着L5层中轨道TK#4的之前的状态,分割此轨道TK#3,并如图11A中所示,将轨道TK#4、轨道TK#5以及轨道TK#6设定至L1层。
图20A和图20B示出了用于获得每一层的数据容量的技术。如图20A中所示,假定整个多层记录媒介1的数据容量=SENT,一层数据容量=SL,并且层数NL=6。图20B示出了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的每一层的数据容量获取处理。在步骤F271,驱动控制单元101从控制器44获得了整个多层记录媒介1的数据容量SENT。在步骤F272,驱动控制单元101获得多层记录媒介1的层数NL。控制器44可从多层记录媒介1的管理信息获得这些信息。在步骤F273,驱动控制单元101将数据容量SENT除以层数NL。接下来,在步骤F274,驱动控制单元101获得了作为除法计算结果的一层数据容量SL。
图21A和图21B示出了轨道分割处理。例如,如图21A中所示,假定L0层中的轨道TK#2被关闭时,将轨道TK#4、轨道TK#5以及轨道TK#6设定至L1层的情况。如图21B中所示,首先,在步骤F281,驱动控制单元101划分轨道TK#3,以便轨道TK#1、轨道TK#2以及轨道TK#3的容量总和为一层的数据容量SL。具体地说,驱动控制单元101分割镜像轨道TK#3,以便关于管理信息轨道TK#1的容量SMETA、用户数据轨道TK#2的容量SUSR以及镜像轨道TK#3的容量Smirror,满足SL=SMETA+SUSR+Smirror。在此时间点,从L2层的开头开始以及其后部成为轨道TK#4。接下来,在步骤F282,驱动控制单元101以容量SMETA来划分此轨道TK#4。因此,轨道TK#4成为了具有与轨道TK#1相同大小并且在激光束轴向上重叠的轨道,并且其后部成为轨道TK#5。接下来,在步骤F283,驱动控制单元101以容量SUSR来划分此轨道TK#5。因此,轨道TK#5成为了具有与轨道TK#2相同大小并且在激光束光轴方向上所重叠的轨道,并且其后部成为轨道TK#6。
根据以上所提到的处理,将轨道TK#4、轨道TK#5以及轨道TK#6设定至L1层。注意,在进行AVDP记录的L5层中的起初被作为轨道TK#4的轨道随着以上所提到的轨道分割而推延成为轨道TK#7。在这里已描述了L1层的情况,但在直至图11B、图12A以及图12B的情况下,将进行同样的轨道分割处理,由此设定轨道。
一旦完成了图19中的关闭轨道处理(以及下一层的轨道设定处理),驱动控制单元101返回至图16中的步骤F205,以设定当前轨道TK#E。在此情况下,新近设定(或已经设定)的下一层中的用户数据轨道被作为当前轨道TK#E。接下来,通过步骤F206和步骤F214中的处理,在当前轨道TK#E上,对每一个ECC块部分来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
以此方式,即使在某一层中的用户数据轨道已关闭,也可以连续的方式使用下一层中的用户数据轨道连续地执行用户数据的记录,从而有效地使用各个层的区域。
一旦在步骤F215中写入区大小变成0之后完成此次请求的用户数据的记录,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16,以根据此次的用户数据记录进行文件入口的调整。接下来,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图17中的步骤F220,以根据文件入口变更进行元数据文件内容的更新。在步骤F221,驱动控制单元101判定是否必须进行元数据文件的多层记录媒介1之上的追加写入。例如,做出元数据文件的内容是否已改变、或者这是否为用于在多层记录媒介1上更新元数据文件的实际定时等判定。如果不进行多层记录媒介1之上的写入,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图18。
在将元数据文件写入多层记录媒介1的情况下,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22,以设定当前轨道TK#M。该当前轨道TK#M被指定为进行管理信息(元数据文件)记录的轨道。例如,如果在图10B中的状态下,轨道TK#1被设定为当前轨道TK#M。
在步骤F223,驱动控制单元101读取关于当前轨道TK#M(例如,管理信息轨道TK#1)的轨道信息。在步骤F224和步骤F225,进行关于当前轨道TK#M的NWA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存在剩余容量的确认。
除非该NWA有效以及剩余容量=0,否则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27,以对当前轨道TK#M进行元数据文件的记录处理。在步骤F228,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是否已无错误地执行此元数据文件。如果发生错误,在步骤F229,驱动控制单元101将此记录作为写入错误。倘若无错,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图18中的处理。
这里,在步骤F224中可能做出当前轨道TK#M的NWA无效的判定,或在步骤F225中可能做出剩余容量=0的判定。在这些情况下,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步骤F226中的关闭轨道处理。该关闭轨道处理如图19中所述。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作为当前轨道TK#M的管理信息轨道TK#1已关闭,而在下一层上尚未进行轨道设定,那么,设定三个轨道(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如果已设定了三个轨道,则不必进行轨道设定。接下来,驱动控制单元101返回至图17中的步骤F222,以设定当前轨道TK#M。在此情况下,新近设置(或已经设置)的下一层中的管理信息轨道(例如,TK#4)被作为当前轨道TK#M。接下来,通过在步骤F223到步骤F228的处理,在当前轨道TK#M上执行元数据文件的记录。以此方式,即使当某一层中关闭了管理信息轨道,也可在下一层中以连续的方式使用管理信息轨道连续地执行诸如元数据文件等的管理信息的记录。
一旦完成了关于图17中所示的元数据文件记录的处理,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图18中的步骤F240。如果此次尚未进行以上所提到的元数据文件的追加,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直接前进至步骤F248,将此作为写入完成。如果已进行了图17中已描述过的元数据文件的记录,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顺序地进行元数据镜像文件的写入。
倘若在多层记录媒介1中写入元数据镜像文件,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41以设定当前轨道TK#MM。该当前轨道TK#MM被指定为从现在开始将进行元数据文件镜像记录的轨道。例如,倘若在图10B中的状态,轨道TK#3被设定为当前轨道TK#MM。
在步骤F242,驱动控制单元101读取关于当前轨道TK#MM(例如,管理信息轨道TK#3)的轨道信息。在步骤F243和步骤F244,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关于当前轨道TK#MM的NWA是否有效,并且是否存在剩余容量。
如果NWA有效,并且剩余容量=0,那么,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46,以对当前轨道TK#MM进行元数据镜像文件的记录处理。在步骤F247,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是否已无错误地执行此元数据镜像文件。如果发生错误,在步骤F249,驱动控制单元101将此写入作为写入错误。倘若无错,驱动控制单元101前进至步骤F248,以结束关于用户数据写入的一系列控制过程。
如果在步骤F243中做出当前轨道TK#M的NWA无效的判定,或在步骤F244中做出剩余容量=0的判定。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步骤F245中的关闭轨道处理。该关闭轨道处理如图19中所述。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作为当前轨道TK#MM的镜像轨道TK#3已关闭,而在下一层上尚未进行轨道设定,那么,设定三个轨道(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如果已设定了三个轨道,则不必进行轨道设定。接下来,驱动控制单元101返回至图18中的步骤F241,以设定当前轨道TK#MM。在此情况下,新近设定(或已经设定)的下一层中的镜像轨道(例如,TK#6)被作为当前轨道TK#MM。接下来,通过在步骤F242到步骤F247的处理,在当前轨道TK#MM上执行元数据镜像文件的记录。以此方式,即使当某一层中关闭了镜像轨道,也可在下一层中以连续的方式使用镜像轨道连续地执行元数据镜像文件的记录。
注意,以上所提到的处理是根据用户数据的写入请求的处理,但如果发生诸如文件删除、重命名(改变文件名)等的请求命令,那么,进行管理信息文件或镜像文件的重写(追加写入),以代替用户数据的记录。在此情况下,将执行图17中的步骤F220及此后的(步骤)。因而,可能消耗了管理信息轨道或镜像轨道而无用户数据的记录,并且,如图12A中所例示,在某一层中管理信息轨道或镜像轨道可能在用户数据轨道之前被完全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以相同于上述的方式,进行关闭轨道处理以及下一层的三轨道设定处理。
此外,根据如上所述的数据记录,也进行图13B中所例示的AVDP等的管理信息记录。图22示出了用于管理信息记录的驱动控制单元101的处理。在步骤F401,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控制(写入命令的发出)以指示在管理信息轨道(TK#1等)中记录AVDP、MVDS等。注意,驱动控制单元101指定了管理信息轨道TK#1的LBA,但在图13B的情况下,关闭管理信息轨道TK#1。在图15的步骤F303中,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判定不存在NWA,并前进至步骤F313,其中,作为第二优先的处理,从后侧的层搜寻具有相同半径的轨道,但在此情况下,关闭了轨道TK#1,而轨道TK#4处于开放状态,从而其轨道TK#4的NWA4被作为备份目的地,并进行AVDP等的备份记录。
在步骤F402,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上述的记录操作错误,并且,倘若无错,在步骤F403,在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图13A和图13B的情况下的轨道TK#7)中进行用于AVDP以及RVDS记录的处理,即,进行用于控制器44的写入命令的发出。响应于此,控制器44进行了图15中的处理。在此情况下,已经关闭了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例如,TK#7),相应地,通过在控制器44侧的POW控制(步骤F313到步骤F319以及步骤F307),在另一区域中记录AVDP以及RVDS。具体地说,进行以上所提到的第二优先的备份目的地选择,并且在图13B的情况下,在L1层中轨道TK#6的NWA6被选择为备份目的地,并进行AVDP以及RVDS的记录。
接下来,在步骤F404,驱动控制单元101确认记录操作的错误,并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在步骤F405,作为记录正常完成结束处理。注意,如果在步骤F402或步骤F404做出存在写入错误的判定,则在步骤F406,驱动控制单元101作为记录失败结束处理。
例如,作为具体的处理实例进行以上所提到的处理,借此实现了以上所提到的益处。具体地说,可实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AVDP等记录的操作效率的提高、管理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使用各层顺序地记录并且由此没有浪费地使用多层记录媒介1的容量、确保在不受前侧层的影响的情况下的数据记录操作等。
5.变形例
尽管到此为止已描述了实施方式,但可设想关于本公开技术的各种变形例以及应用例。关于实施方式,尽管已将根据记录目的三个轨道设定至一层,但根据所采用的文件系统、管理信息格式等可设定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轨道。也可采用多会话(multisession)构造。作为在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中要被记录的AVDP等的备份目的地,在半径方向上具有相同位置的另一层是优选的,但这不限于镜像轨道。这取决于轨道设定。此外,不一定在半径方向上(在层叠方向上重叠的)具有相同位置的轨道内选择为备份目的地。
此外,关于实施方式的处理实例,尽管已假设驱动控制单元101进行固定管理信息的轨道设定处理、紧接设定后的关闭轨道处理、以及AVDP等的写入请求处理而进行了描述,但这些处理被实现为用于主机装置100中的中央处理单元的控制的程序。例如,可通过作为记录/再生装置10的设备驱动器的软件实现这些处理。此外,代替主机装置100侧,记录/再生装置10的控制器44可进行以上所提到的固定管理信息的轨道设定处理、紧接设定后的关闭轨道处理、以及诸如AVDP等的写入请求处理。在此情况下,控制器44(中央处理单元)必须基于使控制器44的作为固件的程序来操作。
如此程序可事先记录在作为置于设备(诸如计算机设备等)的记录媒介的HDD、包括了CPU的微型计算机内的ROM等中。可选地,这样的程序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存储(记录)在可移动记录媒介中,诸如软盘、CD-ROM(光盘只读存储器)、MO(磁光)盘、DVD、蓝光光盘(注册商标)、磁盘、半导体存储器、存储卡等中。这样的可移动记录媒介可提供为所谓的软件包。同样,这样的程序不仅可从可移动记录媒介安装到个人计算机中等,而且可从下载网站经由网络(诸如LAN(局域网),因特网等)来下载。
同样,根据实施方式的多层记录媒介1以及记录/再生装置10仅为实例。可设想各种不同的多层记录媒介1的结构以及记录/再生装置10的结构。此外,作为光盘的多层记录媒介1已示为了实例,但本公开技术可应用的记录媒介不限制于光盘形状的记录媒介。例如,本公开技术也可应用至卡状的记录媒介,或其对应的记录装置。
注意,本技术也可采用以下构造。
(1)一种记录管理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进行以下处理: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遵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2)根据(1)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在还没有轨道被设定的记录媒介上最初进行轨道设定处理时,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对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后侧的层至少设定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管理信息轨道、记录目的是记录用户数据的用户数据轨道、以及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镜像数据的镜像轨道,并且还使得对从激光束入射表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设定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从而,与用于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被写入在最后侧的层中所设定的轨道中。
(3)根据(2)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利用轨道设定处理将各个轨道设定为处于如下布局状态:在最后侧的层中的镜像轨道和在最前侧的层中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并且使得将与用于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用于将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优先作为备份目的地的备份处理来写入被设定在最后侧的层的镜像轨道中。
(4)根据(3)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控制单元进行轨道设定处理,轨道设定处理用于顺序地对从激光束入射表面侧来观察时的前侧的层设定各个轨道使其处于如下布局状态: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管理信息轨道、记录目的是记录用户数据的用户数据轨道、以及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镜像数据的镜像轨道分别与在后侧的后面一层中的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重叠,从而,如果对已关闭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进行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则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用于将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优先作为备份目的地的备份处理写入任意层的镜像轨道中。
(5)根据(1)到(4)的任一项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该固定管理信息轨道是记录UDF中的AVDP的轨道。
本发明包含于2012年6月2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12-140791中所公开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形,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记录管理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进行:
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
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
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进行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在还没有设定轨道的记录媒介上首次进行所述轨道设定处理时,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对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后侧的层至少设定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管理信息轨道、记录目的是记录用户数据的用户数据轨道、以及记录目的是记录所述管理信息的镜像数据的镜像轨道,并且还使得对从激光束入射表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设定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从而,与用于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所述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所述备份处理被写入在所述最后侧的层中所设定的轨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使得利用所述轨道设定处理将各个轨道设定为处于如下布局状态:在所述最后侧的层中的所述镜像轨道和在所述最前侧的层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在层叠方向上重叠,并且使得将与用于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所述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用于将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优先作为备份目的地的所述备份处理来写入被设定在所述最后侧的层的所述镜像轨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进行轨道设定处理,所述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从激光束入射表面侧来观察时的前侧的层顺序地设定各个轨道使其处于如下布局状态:记录目的是记录管理信息的管理信息轨道、记录目的是记录用户数据的用户数据轨道、以及记录目的是记录所述管理信息的镜像数据的镜像轨道分别与在后侧的后面一层中的管理信息轨道、用户数据轨道以及镜像轨道重叠,从而,在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进行管理信息写入请求的情况下,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用于将层叠方向上重叠的轨道优先作为备份目的地的所述备份处理写入任意层的镜像轨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管理装置,其中,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是记录所述UDF中的AVDP的轨道。
6.一种记录管理方法,进行:
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
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
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管理方法,其中,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是记录所述UDF中的AVDP的轨道。
8.一种程序,使中央处理单元对具有作为通过激光照射进行信息记录的记录层的多个层、在所述多个层上形成有作为连续记录区域的轨道并且在所述轨道内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媒介执行以下处理:
轨道设定处理,用于在从激光进入面侧来观察时的最前侧的层中,设定其中管理信息将用符合UDF的数据结构固定配置的固定管理信息轨道,
关闭轨道处理,用于在设定后立即将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设成连续记录完成状态,以及
写入请求处理,用于通过进行针对已关闭的所述固定管理信息轨道的管理信息写入请求,将与此写入请求相关的管理信息通过备份处理记录在另一轨道中。
CN201310236916.2A 2012-06-22 2013-06-14 记录管理装置及记录管理方法 Active CN103514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0791 2012-06-22
JP2012140791A JP6007612B2 (ja) 2012-06-22 2012-06-22 記録管理装置、記録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4904A true CN103514904A (zh) 2014-01-15
CN103514904B CN103514904B (zh) 2017-05-03

Family

ID=49774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6916.2A Active CN103514904B (zh) 2012-06-22 2013-06-14 记录管理装置及记录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48497B2 (zh)
JP (1) JP6007612B2 (zh)
CN (1) CN103514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6957B2 (ja) 2012-06-22 2016-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交替先選択方法
JP7006860B1 (ja) * 2020-04-22 2022-01-24 東洋紡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切断前フィル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6857A (zh) * 2004-10-12 2007-11-21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JP2008282460A (ja) * 2007-05-09 2008-11-20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US20090092014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9123331A (ja) * 2009-02-04 2009-06-04 Hitachi Ltd デジタルデータ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及び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4204A (ja) * 2006-01-31 2007-09-13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
JP5906957B2 (ja) 2012-06-22 2016-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交替先選択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6857A (zh) * 2004-10-12 2007-11-21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JP2008282460A (ja) * 2007-05-09 2008-11-20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US20090092014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9123331A (ja) * 2009-02-04 2009-06-04 Hitachi Ltd デジタルデータ記録方法、記録装置及び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06943A (ja) 2014-01-16
CN103514904B (zh) 2017-05-03
US20130343168A1 (en) 2013-12-26
US8848497B2 (en) 2014-09-30
JP6007612B2 (ja)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08084B1 (ko) 정보 기록 매체, 기록 방법, 정보 기록 장치, 데이터 구조를 기록한 컴퓨터로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및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로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US20040156294A1 (en) Optical disc,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20090122406A (ko) 다층 정보 기록 매체, 정보 재생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CN1327437C (zh) 存储介质、记录/再现装置以及记录/再现方法
US7440375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03514912A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备用目的地选择方法
CN103514904A (zh)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JP2009508281A (ja) 自動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
EP1943644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514900A (zh) 记录管理装置、记录管理方法及程序
EP1803120B1 (en) Reproducing method, optical disk apparatus, program and computer readable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for performing a layer jump on a multilayer optical disk
JP2013235647A (ja) 多層ディスクに情報を記録する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US8018802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JP2009093707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CN103514911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EP2259257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method of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control program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wherein control program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s recorded
JP5966838B2 (ja) 記録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EP2240932B1 (e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JP2016219091A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US7760589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cording control
US20090135707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6020899B2 (ja) 記録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13164885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JP2006031869A (ja) 多層追記型記録媒体、記録方法および装置
US20090268596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