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63862B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63862B CN101063862B CN2007100964100A CN200710096410A CN101063862B CN 101063862 B CN101063862 B CN 101063862B CN 2007100964100 A CN2007100964100 A CN 2007100964100A CN 200710096410 A CN200710096410 A CN 200710096410A CN 101063862 B CN101063862 B CN 1010638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velling belt
- cleaning spade
- rear surface
- spade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5/00—Lubricating, cleaning, or clearing devices
- B65G45/10—Cleaning devices
- B65G45/12—Cleaning devices comprising scrap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两个张紧辊;传送带,其可运动地由所述两个张紧辊支撑;多个转印部件,所述多个转印部件布置在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侧上并位于所述两个张紧辊之间,并且与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的一个表面接触,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另一个表面形成预定间隙;以及清洁铲,其用来去除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残留调色剂。所述清洁铲的前端以预定压力与所述传送带接触。所述清洁铲布置在由于所述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不接触所述张紧辊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带的清洁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如日本专利2838550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137298号公报所描述的那样,传送带通常被简单地拉伸在具有小直径的两个张紧辊(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例如用于使成像装置中的用于将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记录介质)和形成图像的传送带机构小型化。当清洁传送带的表面时,采用以预定压力与由橡胶制成的清洁铲的前端接触的结构。清洁铲被布置成与非传送表面成预定角度,该非传送表面为不是纸张传送表面的传送带表面。
然而,如上所述构造的清洁铲可以沿着带传送方向弯曲。通常,在使传送带的驱动停止时,该弯曲通过清洁铲自身的弹力而返回(恢复)到其初始状态。然而,如上所述,由于在传送带机构紧凑时在两个张紧辊之间拉伸的传送带的后表面侧上的空间变得很窄,因此清洁铲的弯曲前端可与张紧辊等接触,从而即使传送带的驱动停止,也不会恢复至其初始状态(不会通过清洁铲自身的弹力恢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用来可靠地使拉伸在两个张紧辊之间的传送带机构中的清洁铲的弯曲复原。
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两个张紧辊;传送带,该传送带可运动地支撑在所述两个张紧辊处;多个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在所述传送带的记录介质传送侧作为前表面的情况下,布置在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侧上并位于所述两个张紧辊之间,并且接触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的一个表面,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另一个表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隙;清洁铲,该清洁铲用于去除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残留调色剂,所述清洁铲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所述清洁铲的前端以预定压力接触所述传送带,而由于所述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不接触所述两个张紧辊;该清洁铲具有与支撑构件相连的底部,所述支撑构件被定位和连接到成像装置的壳体上,该清洁铲具有在前端侧距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自由端长度;以及用来至少支撑所述转印部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被插置在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清洁铲之间;其中,所述预定间隙具有这样的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所述清洁铲的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不与所述转印部件以及支撑所述两个张紧辊的壳体接触,并且该尺寸足以允许由所述清洁铲的前端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引起的所述传送带的偏移量;并且,所述支撑部件不布置在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接触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处的部分面对的位置处,而是被布置成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之间具有比所述清洁铲的所述自由端长度短的间隙。
根据上述方面,所述清洁铲布置在其中由于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不与所述张紧辊接触的位置处。另外,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另一个表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因此,即使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也至少在所述传送带的运动停止时可通过所述清洁铲的弹力来恢复到初始状态。也就是说,所述传送带可通过所述清洁铲的弯曲前端而极大地变形,但不会接触所述转印部件,并且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不会接触所述张紧辊,由此所述清洁铲的弯曲得以可靠地复原。
根据上述方面,即使所述清洁铲在成像期间弯曲,也通过所述支撑部件防止所述传送带和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接触,由此在所述转印部件处不会由于所述传送带和所述转印部件的接触而使偏压降低,从而转印性能不受影响。另外,如果需要,则使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之间的间隙比所述清洁铲的自由端长度短,由此,可使所述传送带变薄并且使所述张紧辊的辊直径减小。
根据上述方面,当所述清洁铲弯曲时,即使在所述传送带停止之后,也可防止所述清洁铲保持弯曲,这是由于所述支撑部件没有布置在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处的部分面对的位置处。另外,由于将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之间的间隙布置成比所述清洁铲的自由端长度短,因此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和所述支撑部件可接触,从而当所述传送带前进或当所述传送带停止时,作用有使所述弯曲的清洁铲恢复的力。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可以布置成比所述张紧辊之一与最靠近该张紧辊的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中点位置还靠近该张紧辊。
根据上述方面,由于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适当地压靠所述传送带,因此使清洁性能得以维持并稳定。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转印部件可以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即使所述清洁铲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所述转印部件也不会接触由于所述弯曲的清洁铲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
根据上述方面,即使所述清洁铲在成像期间弯曲,由于所述清洁铲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和所述转印部件也不会接触,因此在所述转印部件处不会由于所述传送带和所述转印部件的接触而使偏压降低,从而转印性能不受影响。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支撑部件可以不布置在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处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而是可以布置在当所述清洁铲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弯曲的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的部分面对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方面,当所述清洁铲弯曲时,即使在所述传送带停止之后,也可防止所述清洁铲保持弯曲,这是由于所述支撑部件没有布置在所述传送带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所述接触位置处的所述后表面侧上。另外,因为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和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弯曲的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所述接触位置处接触,所以当所述传送带前进或当所述传送带停止时,作用有使所述弯曲的清洁铲有力地恢复的力。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成像装置可被构造成,在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距离点A两倍偏移量F内不存在所述支撑部件,其中点A为所述传送带与所述张紧辊分离的点,所述偏移量F为所述清洁铲不接触(按压)所述传送带时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从点A到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距离。
根据上述方面,当所述清洁铲弯曲时,所述前端在所述清洁铲恢复到初始状态时不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也就是说,防止了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清洁铲弯曲复原时成为障碍。
因此,根据每个方面,提供了所述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可靠地使拉伸在两个张紧辊之间的传送带机构中的所述清洁铲的弯曲复原。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示出成像装置的转印单元附近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为示出清洁铲的布置的说明性视图;以及
图3为示出清洁铲的弯曲状态的说明性视图。
具体实施例
现在基于图中所示的示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的转印单元12附近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和3是示出清洁铲30的示意性侧视图。如图1所示,相对于转印单元12沿着纸张传送方向为每个颜色设置包括感光鼓16的成像单元14,转印单元12包括构成纸张传送路径18的传送带20。
感光鼓16Y至16K在向纸张传送路径18侧(传送带20侧)伸出到预定高度的状态下从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图1中的下侧)开始以预定间隔布置在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成像单元14Y至14K中。用来定影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40布置在转印单元12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成像装置10中,作为成像材料的用来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调色剂为近似球形。
在转印单元12中,构成纸张传送路径18的传送带20被构造成吸附并传送带电的记录纸张P,吸引辊34布置在传送带20的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以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P供应到纸张传送路径18的配准辊36沿着纸张传送方向布置在相比于吸引辊34的更上游侧处。
为了使成像装置10(转印单元12)小型化,传送带20仅仅拉伸在转动地设置在壳体28中的两个张紧辊之间,也就是说,仅仅拉伸在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驱动辊22和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从动辊24之间。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直径为例如18mm。传送带20的面对各成像单元14Y至14K的一个表面为传送表面20A,相反的表面为非传送表面20B。
另外,通过传送带20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16Y至16K接触的转印辊26Y至26K在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之间布置在传送带20的后表面侧上。每个转印辊26Y至26K被转动地布置在壳体28中,以沿着其轴向方向与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轴向方向平行,并且其直径为例如12mm。
在转印保持性能方面,转印辊26优选具有大直径。因此,转印辊26Y至26K的直径优选大于或等于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直径的50%。如图2所示,沿着非传送表面20B的法线方向在每个转印辊26Y至26K与转印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侧的后表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隙(间距)S。当有壳体28时,在壳体28和传送带2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S。将在下面详细地描述间隙S。
用来去除留在传送带20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铲30布置在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侧。清洁铲30由诸如橡胶的弹性体构成,并且具有与支撑构件32相连的底部30A,支撑构件32被定位和连接到壳体38中(参见图2)。壳体38被定位和连接到用来支撑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壳体28上,从而清洁铲30的前端30B在与非传送表面20B成预定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以预定压力下接触(按压)该非传送表面20B。
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清洁铲30。如图2所示,清洁铲30具有在前端侧距离支撑构件32的自由端长度L,例如,L为5mm至15mm。如上所述,清洁铲30的前端30B以预定压力接触(按压)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相对于传送带20的干涉量E为例如大约0.5mm至1.5mm。从而,由此获得了相对于残留调色剂的清洁性能。干涉量E被限定为当清洁铲30没有接触(按压)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时距离带表面的量,其中干涉量E被假定为由于传送带20变形而小于设定值的有效值。
清洁铲30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即使前端30B以预定压力按压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并且使其变形,变形的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也不接触(滑动接触)驱动辊22。另外,清洁铲30的前端30B被布置在满足以下关系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在图2的侧视图中,如果将经过布置成最接近驱动辊22的转印辊26K的中心并且垂直于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线(法线)与传送带20的相交点限定为点B,并且将传送带20在清洁铲30没有接触(按压)传送带20的状态下从驱动辊22分离的位置限定为点A,则前端30B布置在比连接点A和点B的线的中间点D更靠近点A的位置处。
另外,壳体28被插置在转印辊26和清洁铲30之间,但是在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侧清洁铲30的前端30B与传送带20接触(按压)的位置处没有壳体28。也就是说,在图2的侧视图中,如果将沿着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前进方向从点A(在清洁铲30没有接触(按压)传送带20的状态下传送带20与驱动辊22分离的位置)到清洁铲30的前端30B的距离限定为偏移量F,则在沿着相关方向距离点A两倍偏移量F内没有壳体28。因此,即使传送带20沿着前进方向弯曲,清洁铲30的前端30B也不会接触壳体28,如图3所示。
现在将描述间隙S。如图3所示,间隙S具有一尺寸,该尺寸足以允许由清洁铲30的前端30B沿着传送带20的前进方向弯曲引起的传送带20的偏移量。另外,间隙S具有这样的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清洁铲30的前端30B而变形的传送带20的后表面不与转印辊26和壳体28接触,由此允许弯曲的清洁铲30通过其自身弹力恢复到初始状态。
换句话说,间隙S由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直径、转印辊26的直径以及清洁铲30的自由端长度L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例中,间隙S被设定得比清洁铲30的自由端长度L短,以使转印单元12小型化,并使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直径小型化。在本实施例中的间隙S为大约S=6mm。当干涉量E为1.4mm时,间隙S在具有壳体28时为大约0.3mm。
将描述如上述构成的成像装置的操作。传送到转印单元12的记录纸张P被配准辊26定时,并通过吸引辊34而带电,然后被供应到纸张传送路径18。然后,带电的记录纸张P被吸附到传送带20上,并且被沿着纸张传送路径18传送到下游侧。伴随该传送,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各成像单元14Y至14K而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转印有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传送到定影装置40,在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纸张P上之后,记录纸张P被排出。
留在传送带20上没有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残留调色剂被以预定压力接触(按压)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清洁铲30刮除。由于清洁铲30以与非传送表面20B成预定角度θ的状态接触非传送表面20B,因此其前端30B由于非传送表面20B的前进而有时朝向非传送表面20B侧弯曲,如图3所示。
然而,即使清洁铲30的前端30B弯曲并且以预定压力按压非传送表面20B,由此使非传送表面20B变形,变形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被布置在不与驱动辊22接触(滑动接触)的位置,并且预定间隙S形成在转印辊26和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之间。因此,通过停止传送带20的驱动,前端30B可通过清洁铲30自身的弹力恢复到初始状态。换句话说,当清洁铲30恢复到初始状态时,前端30B不与驱动辊22接触,传送带20极大地挠曲,以便不妨碍前端30B的恢复。
转印辊26被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即使传送带20由于弯曲的清洁铲30而变形,转印辊26也不与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接触。也就是说,由于在转印辊26和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之间形成预定间隙S,因此变形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不与转印辊26接触,即使传送带20由于清洁铲30的弯曲前端30B而极大地变形也是如此。
另外,由于壳体28插置在清洁铲30和转印辊26之间,因此避免了在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后表面和转印辊26之间的接触。因此,防止了在传送带20与转印辊26接触时出现的转印效率的降低(由于施加转印偏压的缺陷导致的转印缺陷)或由于转印辊26的损坏导致的成像故障(转印故障)。
在图2的侧视图中,在沿着传送带20的非传送表面20B的前进方向距A点的两倍偏移量F内没有壳体28。因此,当清洁铲30恢复初始状态时,前端30B不接触壳体28。也就是说,防止壳体28在恢复清洁铲30的弯曲时成为障碍。因此,清洁铲30的弯曲得以可靠地复原,并且避免装置发生故障和对其进行修理等。由此提高了成像装置10的运转效率,从而防止了生产率的降低。
另外,由于在成像装置10中使用近似球形的调色剂,因此增强了清洁铲30和留在传送带20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之间的润滑。因此,清洁铲30甚至容易通过调色剂来从弯曲状态复原。另外,清洁铲30布置成使得前端30B定位成比点A和点B之间的中间点D更靠近A点。因此,清洁铲30的前端30B以预定压力适当地压靠传送带20(非传送表面20B)。因此,清洁性能得以适当地维持和稳定。
当由于成像装置10小型化(也就是说,转印单元12小型化以及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的直径小型化)而使间隙S变小或使驱动辊22(从动辊24)和转印辊26之间的间距变窄时,清洁铲30的弯曲前端30B可通过传送带20与壳体28接触。
然而,如果清洁铲30的弯曲前端30B不超过壳体28,并且通过传送带20与壳体28进行适当程度的接触,则这不会成为问题。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上述类似,通过停止传送带20的驱动,清洁铲30可通过其弹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另外,由于清洁铲30的弯曲前端30B通过传送带20与壳体28接触,因此可通过壳体28作用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力。
如上所述,即使清洁铲30的前端30B弯曲,清洁铲30的前端30B也基本上不会通过传送带20与传送带20的后表面侧上的元件接触,例如,驱动辊22、从动辊24,转印辊26Y至26K、用于保持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以及转印辊26Y至26K的壳体28等。即使前端30B由于装置小型化而接触上述元件,也被认为仅仅是接触。
因此,通过使仅仅在驱动辊22和从动辊24之间拉伸的传送带机构中的传送带20的驱动停止,可以可靠地使清洁铲30的前端30B的弯曲复原。换句话说,可靠地避免了其中清洁铲30的弯曲前端30B没有恢复到初始状态而导致判定装置发生故障由此使生产率降低的状态。
Claims (4)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两个张紧辊;
传送带,该传送带可运动地由所述两个张紧辊支撑;
多个转印部件,所述转印部件在所述传送带的记录介质传送侧作为前表面的情况下,布置在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侧上并位于所述两个张紧辊之间,并且接触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的一个表面,在所述转印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另一个表面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
清洁铲,该清洁铲用于去除留在所述传送带上的残留调色剂,所述清洁铲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所述清洁铲的前端以预定压力接触所述传送带,而由于所述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不接触所述两个张紧辊;该清洁铲具有与支撑构件相连的底部,所述支撑构件被定位和连接到所述成像装置的壳体上,该清洁铲具有在前端侧距离所述支撑构件的自由端长度;以及
用来至少支撑所述转印部件的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被插置在所述转印部件和所述清洁铲之间;
其中,所述预定间隙具有这样的尺寸,该尺寸使得由于所述清洁铲的前端而变形的所述传送带的后表面不与所述转印部件以及支撑所述两个张紧辊的壳体接触,并且该尺寸足以允许由所述清洁铲的前端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引起的所述传送带的偏移量;
并且,所述支撑部件不布置在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接触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处的部分面对的位置处,而是被布置成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的所述另一个表面之间具有比所述清洁铲的所述自由端长度短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被布置成比所述两个张紧辊中的一个张紧辊与最靠近该一个张紧辊的所述转印部件之间的中点位置还靠近所述一个张紧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件不布置在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清洁铲的接触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前端的接触位置处的部分面对的位置处,而是被布置在当所述清洁铲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弯曲时与所述传送带的所述后表面侧的位于所述弯曲的清洁铲的所述前端接触所述传送带的接触位置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距离点A两倍偏移量F内不存在所述支撑部件,其中点A为所述传送带与所述两个张紧辊中的一个张紧辊分离的点,而所述偏移量F为当所述清洁铲不接触即不按压所述传送带时沿着所述传送带的前进方向从点A到所述清洁铲的所述前端的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23797A JP5044972B2 (ja) | 2006-04-27 | 2006-04-27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23797 | 2006-04-27 | ||
JP2006123797 | 2006-04-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63862A CN101063862A (zh) | 2007-10-31 |
CN101063862B true CN101063862B (zh) | 2010-06-23 |
Family
ID=38684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64100A Active CN101063862B (zh) | 2006-04-27 | 2007-04-13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14129B2 (zh) |
JP (1) | JP5044972B2 (zh) |
CN (1) | CN10106386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3107B2 (ja) * | 2007-12-26 | 2013-03-1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6485A (en) * | 1992-11-16 | 1995-06-20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Cleaning device for a transfer bel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30920A (en) * | 1985-09-06 | 1986-12-23 | Xerox Corporation | Blade cleaning apparatus for removing residual toner from a charge retentive surface |
JP2838550B2 (ja) | 1989-09-29 | 1998-12-16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ベルトを用いた転写装置 |
JP2906538B2 (ja) * | 1990-03-02 | 1999-06-21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4184378A (ja) * | 1990-11-19 | 1992-07-01 | Mita Ind Co Ltd | ベルト転写・搬送装置 |
JPH07248693A (ja) * | 1994-01-19 | 1995-09-2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137298A (ja) | 1994-11-10 | 1996-05-31 | Mita Ind Co Ltd | 転写ベルト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2001337572A (ja) * | 1999-10-01 | 2001-12-0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453134B1 (en) * | 2000-12-15 | 2002-09-17 | Nexpress Solutions Llc | Web-clean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printer/copier |
JP2003035997A (ja) * | 2001-07-25 | 2003-0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241529A (ja) * | 2002-02-14 | 2003-08-29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968149B2 (en) * | 2003-03-12 | 2005-11-22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leaning the same |
JP4148875B2 (ja) * | 2003-11-04 | 2008-09-10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9885B2 (ja) * | 2003-11-06 | 2009-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068959B2 (en) * | 2004-09-20 | 2006-06-27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Fuser oil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and clean-up method |
-
2006
- 2006-04-27 JP JP2006123797A patent/JP50449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14 US US11/638,562 patent/US7314129B2/en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4-13 CN CN2007100964100A patent/CN1010638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6485A (en) * | 1992-11-16 | 1995-06-20 | Mita Industrial Co., Ltd. | Cleaning device for a transfer bel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4-258067A 2004.09.16 |
JP特开平8-137298A 1996.05.31 |
JP特开平8-166733A 1996.06.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298536A (ja) | 2007-11-15 |
JP5044972B2 (ja) | 2012-10-10 |
US20070261937A1 (en) | 2007-11-15 |
US7314129B2 (en) | 2008-01-01 |
CN101063862A (zh) | 2007-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421228A (en) | Periodically aligning an endless web | |
CN102129198B (zh) | 清洁部件、充电装置、转印装置、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556740B (zh) | 传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365152B (zh) | 位置检测装置、纸张厚度检测装置以及带位置检测装置 | |
CN101063862B (zh) | 成像装置 | |
CN103454889A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1001734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KR20040063037A (ko) | 화상형성장치의 용지배출장치 | |
JP201000287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033481A (zh) | 清洁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200235122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620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390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8678377B2 (en) | Sheet conveying device | |
JPH1024002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80357B2 (ja) | 定着装置 | |
JP2005107053A (ja) | カラ−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00196B2 (ja) | 搬送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558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846402B2 (en) | Static charge eli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10908536B2 (en) |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meandering of transfer belt | |
JP438756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25945B2 (ja) | 定着装置 | |
JPH072348U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の用紙スキュー補正装置 | |
JP20072793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