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2807A - 涡旋式流体机械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流体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2807A
CN101052807A CN 200580037584 CN200580037584A CN101052807A CN 101052807 A CN101052807 A CN 101052807A CN 200580037584 CN200580037584 CN 200580037584 CN 200580037584 A CN200580037584 A CN 200580037584A CN 101052807 A CN101052807 A CN 101052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agent
pressure
circulating path
machine room
convol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800375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内清
角田正隆
岛村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52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28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4)具有循环路径(7)和导入通道(93),排出室(80)内的制冷剂通过排出阀(84)被调整为规定的排出压力并从涡旋装置(52)排出而供给到制冷回路(2),循环路径(7)将该排出室内的制冷剂维持其压力地从制冷回路导入驱动壳体(22)内,而导入通道(93)形成在压缩壳体(24)内,将循环路径内的制冷剂引导到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克服作用于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

Description

涡旋式流体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装入车辆空调系统的制冷回路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背景技术
这种涡旋式流体机械例如涡旋式压缩机具有实施制冷剂吸入、压缩及排出的一系列过程的涡旋装置。详细地说,该装置具有互相啮合的固定及可动的各涡旋件,可动涡旋件相对于固定涡旋件进行旋转运动。由此,由各涡旋件形成的空间的容积减少,进行上述一系列的过程。
在上述压缩过程中,因制冷剂的排出压力而在涡旋装置内形成高压的空间。并且,该压力作为轴向负荷从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向背面侧进行作用,该负荷使可动涡旋件向离开固定涡旋件的方向移动。相反,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朝向固定涡旋件地得到支承以可靠地进行上述一系列的过程。即,在该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作用相对于轴向负荷的支承反力,该反力使可动涡旋件向接近固定涡旋件的方向移动。其结果,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因与固定涡旋件的摩擦而磨损,使涡旋装置的性能下降。
为此,揭示了一种将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通过该可动涡旋件的内部而导入到其背面侧使所述轴向负荷减轻的技术(参照日本国特开2000-136782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0-249086号公报、日本国特开2000-352386号公报)。
然而,在涡旋装置内,由于进行上述一系列的过程,故作用于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始终变动直到排出压力为止。
即,如上述以往技术所述,当压缩途中的制冷剂通过可动涡旋件的内部被导入其背面侧时,作用于该背面侧的压力也同样变动。另外,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不一定立即传递到该背面侧,有可能不能有效地将轴向负荷抵消。换言之,在上述各技术中,对于轴向负荷的降低仍然有课题。
这里,近年来,从考虑地球环境出发,正在开发使用了具有温暖化系数(GWP)值较小的制冷剂的制冷回路。作为这种制冷剂的一例子,有自然类的CO2(二氧化碳)气体,但该制冷剂的动作压力高,故尤其必须降低所述轴向负荷。
另外,为了使用动作压力高的CO2制冷剂,最好涡旋装置具有简单且刚性的结构,例如在可动涡旋件的内部设置连通孔或设置防止从该背面侧向正面侧倒流的单向阀,或在该背面侧设置弹性构件等的结构,必须注意对于涡旋装置的上述一系列的过程有可能造成妨碍。尤其,当在可动涡旋件的内部设置连通孔时,对于因该正面侧的制冷剂向背面侧移动而使压缩效率下降这一方面也必须注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且具有刚性的涡旋装置、能可靠地降低轴向负荷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上述目的通过本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来实现,其具有:外壳,该外壳具有驱动壳体及气密地与驱动壳体嵌合的压缩壳体;旋转轴,该旋转轴通过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驱动壳体内;涡旋装置,该涡旋装置收容在压缩壳体内,具有被旋转轴驱动进行旋转运动从而与固定涡旋件联动进行制冷剂吸入、压缩及排出的一系列过程的可动涡旋件;排出室,该排出室形成在压缩壳体内,将通过排出阀调整为规定的排出压力后由涡旋装置排出的制冷剂供给到制冷回路;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将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在维持其压力的状态下从制冷回路导向驱动壳体内;导入通道,该导入通道形成在压缩壳体内,将循环路径内的制冷剂导入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克服作用于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
采用上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在驱动壳体内,来自排出室的制冷剂不经过膨胀和蒸发各过程,而是通过循环路径被高压导入,通过导入通道将来自该循环路径的制冷剂引导到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即,在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作用制冷剂的排出压力,另一方面,在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作用有与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压力大致相同的压力作为负荷。并且,来自该排出室的制冷剂被排出阀调整成规定的排出压力,故作用于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的制冷剂压力变动非常小。其结果,对于可动涡旋件的轴向负荷被可靠地抵消,可动涡旋件的磨损下降。
而且,由于不对可动涡旋件作变更就可使背面侧的压力与该正面侧的压力相对,故成为简单且具有刚性的涡旋装置。
最好具有:机械室,该机械室形成在驱动壳体内,并具有通过通电而使旋转轴驱动的电动机;压力控制单元,该压力控制单元为了获得与作用于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的均衡,对从循环路径导入机械室、并在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进行作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控制。如此,通过压力控制单元对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的压力进行控制,可获得这些正面侧的压力和背面侧的压力的均衡。于是,对于可动涡旋件的轴向负荷进一步可靠地被抵消,在涡旋装置中获得稳定的压缩过程,提高涡旋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驱动壳体具有将循环路径的制冷剂导入机械室的制冷剂导入孔,压力控制单元配置在循环路径上或制冷剂导入孔自身上。如此,当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位于制冷剂导入孔上游侧的循环路径时,也可适用现有的流体机械。另一方面,当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制冷剂导入孔自身上时,只要相对于现有的制冷回路更换流体机械就可应用。
此外,也可从制冷剂导入孔将来自制冷回路中的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导向机械室,在该场合,由于在机械室被导入由气体冷却器冷却后的制冷剂,故可避免机械室内电动机等的热损伤。
还有,最好具有使机械室内的制冷剂从机械室导出到制冷剂回路的其它的循环路径,机械室内的制冷剂通过其它循环路径被引导到制冷回路的低压侧回路,接着通过形成于压缩壳体的吸入口而被导入涡旋装置。即,经由制冷回路的低压侧回路例如膨胀阀和蒸发器后的制冷剂不导入机械室内,而是作为吸入制冷剂直接导入涡旋装置。于是,可避免像经过了膨胀阀和蒸发器后的制冷剂经由机械室内后导入涡旋装置场合那样,吸入制冷剂的温度因吸收电动机热量而变高这样的缺点。由此,有利于提高制冷能力。
另外,还可具有为了将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成规定的压力、对从机械室导出到其它循环路径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控制的其它压力控制单元,在该场合,其它压力控制单元由于将制冷剂引导到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的机械室内的压力保持成规定的压力,故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的负荷更稳定。
此外,驱动壳体具有将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导出到其它循环路径的制冷剂导出孔,其它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制冷剂导出孔自身上或其它循环路径上。如此,当其它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制冷剂导出孔自身上时,只要相对于现有的制冷回路变更流体机械就可应用。另一方面,当其它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位于制冷剂导出孔下游侧的其它循环路径上时,也可应用现有的流体机械。
还有,从制冷剂导出孔将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导向到制冷回路中的内部热交换器的场合,由于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可通过内部热交换器用于热交换,故有利于提高制冷能力。
另外,从制冷剂导出孔将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导向到制冷回路中的蒸发器的场合,由于机械室内的制冷剂被导出到蒸发器,故由其它压力控制单元可进行控制的范围扩大,控制方面的优点变多。
此外,制冷剂包含润滑油,在排出室从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也可经由配设在压缩壳体内的连通道而被导入轴承。如此,从排出室经过制冷剂回路后的高压的制冷剂被导入驱动壳体内,驱动壳体内与排出室内的压力差减小,存留在排出室的润滑油可容易地导入轴承。换言之,经过膨胀阀及蒸发器后的制冷剂如经驱动壳体内而导入涡旋装置的场合那样,驱动壳体内与排出室内的压力差变得非常大,不需要必须极大减小润滑油的连通道的流通截面积的措施。并且,还可防止连通道内的润滑油的堵塞。
还有,最好制冷剂是CO2制冷剂。即使在制冷回路使用动作压力高的CO2制冷剂,也可确保涡旋式流体机械的足够的耐久性。而且,若使用自然类的CO2制冷剂,还因为极大地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压缩机中电动机室内的压力控制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表示第1实施例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该流体机械是具有外壳20的涡旋式压缩机4,该压缩机4装入车辆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回路2内。具体地说,该回路2中依次配置了压缩机4、气体冷却器6、双重管式的内部热交换器10、膨胀阀12及蒸发器14,压缩机4从内部热交换器10的出口侧的循环路径16而吸入自然类制冷剂即CO2制冷剂(下面简称为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并向气体冷却器6的入口侧排出。
外壳20具有驱动壳体22及压缩壳体24,各壳体22、24分别构成开口的杯状,其开口端被气密嵌合。
在驱动壳体22的开口端部分配设环状的支承部件46,壳体22内,具体地说,部件46与壳体22的有底部分的空间形成为电动机室(机械室)26。在该电动机室26中配置带阶梯的旋转轴30,该旋转轴30具有小径轴部32和大径轴部34。小径轴部32通过滚针轴承38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22的有底部分上,大径轴部34通过滚珠轴承36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部件46上。
通过向电动机40通电来驱动旋转轴30。详细地说,电动机室26中配设无刷电动机40,转子42固定在旋转轴30的外周侧,并隔开规定间隔在该转子42的外周侧配置定子44。当定子44被通电时,转子42与旋转轴30一体旋转。
另一方面,对于压缩壳体24的开口端部分也配设环状的支承部件48,该部件48的背面侧与所述部件46的正面侧抵接。这里,壳体24内,具体地说,在部件48与壳体24的有底部分的空间收容涡旋装置52,该装置52具有可动涡旋件52和固定涡旋件56。
这些涡旋件54、56分别具有互相啮合的涡旋式盖板61、79,这些各盖板61、79互相联动,通过未图示的密封件等形成压缩室58。该压缩室58通过可动涡旋件54的旋转运动而从各盖板61、79的径向外周侧向中央移动,此时其容积减少。
为实现上述的可动涡旋件54的旋转运动,可动涡旋件54的基板60具有向壳体22侧突出的突柱62,该突柱62通过滚针轴承64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偏心衬套66上。该衬套66被支承在未图示的曲柄销上并从大径轴部34偏心地突出。因此,随着旋转轴30的旋转,涡旋件54通过衬套66而作旋转运动。在衬套66上安装了配重70,该配重70成为针对涡旋件54的旋转运动的平衡块。
另一方面,固定涡旋件56被固定在压缩壳体24的有底部分上,其基板78将壳体24内分割成压缩室58侧和排出室80侧。基板78上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与压缩室58相连的排出孔82,该孔82通过作为排出阀的升阀和阀柱护套84而开闭。该排出阀84安装在基板78的排出室80侧,将从涡旋装置52排出的制冷剂调整成规定的排出压力。
另外,在压缩壳体24的周壁上形成了与压缩室58连通的吸入口25,吸入口25与前述的循环路径16连接。此外,在壳体24的有底部分形成了与排出室80连通的排出口86,排出室80通过排出口86与气体冷却器6连接。
这里,在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除了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流入以外,还流入从循环连接16吸入的制冷剂。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部件48与部件46的抵接部分形成为厚壁,并具有从该厚壁部分向内侧延伸的突出部74。该突出部74的正面侧76与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相对,在该正面侧76等间隔地配设3个密封圈49。
另外,在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与部件48的正面侧76之间形成了缓冲用的间隙92。并且,该间隙92与吸入口25连通,构成为来自循环路径16的吸入制冷剂可流入间隙92的状态。另一方面,突柱62的外周侧与部件48的突出部74的内周侧之间也形成制冷剂导入用的间隙(导入通道)93,通过该间隙93,间隙92和电动机室26被连通。即,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也可通过间隙93流入所述缓冲用的间隙92。
再回到图1,符号95表示在排出室80内从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该润滑油95通过配设在压缩壳体24内的连通道94而被导入轴承36。详细地说,该连通道94槽状地穿设于壳体24、涡旋件56的基板78、部件48和部件46。
然而,在本实施例的驱动壳体22的周壁,在其开口端附近形成了制冷剂导入孔27,该制冷剂导入孔27使连接在气体冷却器6的出口侧的循环路径7和电动机室26连通,来自气体冷却器6的制冷剂通过导入孔27而导入电动机室26。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壳体22的周壁,在其有底部分附近形成了制冷剂导出孔28,该制冷剂导出孔28使电动机室26和向内部热交换器10的循环路径(其它循环路径)8连通。
如此,在上述压缩机4中,随着电动机40的通电产生的旋转轴30的旋转,可动涡旋件54绕固定涡旋件56的轴心旋转运动。此时,涡旋件54的自转因多个旋转阻止机构50的作用而成为被阻止的状态。其结果,涡旋件54在其旋转姿势维持成一定的状态下相对于涡旋件56旋转运动,该旋转运动通过吸入口25将制冷剂吸入压缩室58内,将该吸入后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压力超过排出阀的断流压力时使排出阀84打开而排出到排出室80内。
排出到排出室80内的高温高压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排出口86而在气体冷却器6内被冷却,通过循环路径7和导入孔27被导入电动机室26内。导入该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间隙93、92到达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另一方面,剩余的制冷剂对电动机40的定子44进行冷却并流向导出孔28。并且,供给于内部热交换器10的高压中温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用于与来自蒸发器14的制冷剂热交换后供给到膨胀阀12,受到节流作用的膨胀而被喷出到蒸发器14内,蒸发器14周围的空气因制冷剂的气化热而被冷却。接着,冷气进入车室内并进行车室内的制冷。蒸发器14内的制冷剂通过循环路径16而返回到压缩机4的吸入口25,然后由压缩机4再次压缩,如上述那样进行循环。
如上所述,采用第1实施例的压缩机4,来自排出室80的制冷剂不是经过膨胀阀12和蒸发器14的各过程,而是通过循环路径7被高压状态地导入电动机室26内,来自该循环路径7的制冷剂通过间隙93而被引导到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的间隙92。即,制冷剂的排出压力作用于可动涡旋件54的正面侧,另一方面,与排出室80内的制冷剂压力大致同等的压力作为负荷而作用在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所示)。并且,来自排出室80的制冷剂由于通过排出阀84被调整为规定的排出压力,故作用于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72的制冷剂压力变动极其小。其结果,对于可动涡旋件54的轴向负荷F(图2中空白箭头所示)被可靠地抵消,可动涡旋件54的磨损下降。
而且,由于不对可动涡旋件54实施变更就使背面侧72的压力与该正面侧的压力相对,故成为简单且具有刚性的涡旋装置52。
另外,由于被气体冷却器6冷却后的制冷剂被导入电动机室26,故可避免电动机40等的热损伤。
此外,经过了膨胀阀12和蒸发器14的制冷剂不导入电动机室26内而是作为吸入制冷剂直接导入涡旋装置52。即,可避免像经过了膨胀阀和蒸发器的低温制冷剂经由电动机室内后被导入涡旋装置的场合那样,吸入制冷剂的温度因吸入电动机的热量而变高这样的缺点。由此,有利于提高制冷能力。
还有,从排出室80经由循环路径7后的高压制冷剂导入电动机室26内,电动机室26内和排出室80内的压力差变小,存留在排出室80的润滑油95通过连通道94可容易地导入轴承36。换言之,经膨胀阀和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如经电动机室内被导入涡旋装置的场合那样,因电动机室内和排出室内的压力差变得非常大,不需要必须将润滑油连通道的流通截面积做得非常小的措施,还可防止该流通道内的润滑油的堵塞。
即使制冷剂回路2使用动作压力高的CO2制冷剂,也可确保压缩机4的充分的耐久性。而且,若使用自然类的CO2制冷剂,则极大地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
本发明不受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限制,可进行各种变形,参照图3将第2实施例的压缩机说明如下。在说明本第2实施例时,对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构件及部位,标上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说明。
在该图的循环路径7的途中连接向内部热交换器10的循环路径9,对于循环路径7,在该循环路径9的连接部分和制冷剂导入孔27之间配设入口侧控制阀(压力控制单元)88。该控制阀88对电动机室26内的压力进行控制,获得作用于可动涡旋件54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与在其背面侧受到作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均衡。
另外,本实施例的循环路径8与膨胀阀12和蒸发器14之间的低压侧回路连接,电动机室26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导出孔28导出到蒸发器14的上游侧。并且,在该循环路径8上,在制冷剂导出孔28与蒸发器14的上游侧的连接部分之间配设出口侧控制阀(其它压力控制单元)90。该控制阀90也对电动机室26内的压力进行控制,将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成规定的压力。
控制阀88、90如上所述除了配置在循环路径7、8上外,也可配设在导入孔27或导出孔28自身上。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4中,根据在电动机室26内被检测出的高压中温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压力PM,以将控制阀88打开为条件,气体冷却器6内所冷却的制冷剂被导入电动机室26内。
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首先当读入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压力PM时,在步骤S201,参照作用于可动涡旋件54的正面侧的排出制冷剂的压力Pd来判别该压力PM是否要快速升压化。并且,在压力PM比排出压力Pd大的场合,即,当判定为“是”时,进入步骤S202。
在步骤S202,判别作为该压力PM作用于涡旋件54的背面侧的负荷是否充分对抗排出压力Pd并稳定。更详细地说,判别压力PM是否超过电动机室26内的压力的目标值即规定值。并且,在压力PM超过规定值的场合,即,当判定为“是”时,进入步骤S203,将控制阀88打开,不使来自气体冷却器6的制冷剂导入电动机室26内。在该场合,气体冷却器6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通过循环路径9被导入内部热交换器10中。同时,使控制阀90打开,使制冷剂从电动机室26流出并成为所述规定值地获得电动机室26内的降压化,省去一系列的程序。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2,在压力PM未超过所述规定值的场合,进入步骤S204,使控制阀88、90关闭。在该场合,不需要快速升压化,利用电动机40的温度上升。并且,压力PM成为所述规定值地获得电动机室26内的升压化,省去一系列的程序。
然而,在所述步骤S201,在压力PM比排出压力Pd小的场合,推定为压力PM要快速升压化,进入步骤S205。
并且,在该步骤S205,判别该压力PM作为作用于涡旋件54的背面侧的负荷是否充分对抗排出压力Pd并稳定。具体地说,判别压力PM是否超过电动机室26内的压力的目标值即所述规定值。在压力PM超过所述规定值的场合,即当判定为“是”时,假设为不要快速升压化并进入步骤S206,压力PM将控制阀88关闭,同时使控制阀90打开,使制冷剂从电动机室26流出并成为所述规定值地获得电动机室26内的降压化,省去一系列的程序。
相反,在步骤S205,在压力PM未超过所述规定值的场合,假设为需要快速升压化,则进入步骤S207,使控制阀88打开,使来自气体冷却器6的制冷剂导入电动机室26内。同时,使控制阀90关闭防止制冷剂从电动机室26流出,从而立即成为所述规定值地获得电动机室26内的升压化,省去一系列的程序。
也可通过手动,或根据来自控制器的信号来操作控制阀88、90的开闭控制,此外,也可根据来自控制器的信号使控制阀88、90联动。
如上所述,采用第2实施例的压缩机4,除了第1实施例外,通过入口侧控制阀88对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的压力进行控制,获得这些正面侧的压力与背面侧的压力的均衡。于是,对可动涡旋件54的轴向负荷更进一步可靠地被抵消,在涡旋装置52中获得稳定的压缩的过程。其结果,涡旋式盖板61、79的磨损进一步下降,涡旋装置52提高了可靠性。
另外,出口侧控制阀90,由于将制冷剂导入可动涡旋件54的背面侧的电动机室26内的压力保持在规定的压力,故该背面侧的负荷更加稳定。
此外,当控制阀88配设在气体冷却器6与导入孔27之间的循环路径7上时,现有的压缩机4也可应用。即使控制阀90配设在导出孔28与蒸发器14之间的循环路径8上也获得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控制阀88配设在导入孔27自身上时,只要相对于现有的循环路径更换压缩机就可应用。这在将控制阀90配设在导出孔28自身上的场合是相同的。
另外,由于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导出到蒸发器14,故出口侧控制阀90进行的压力控制的范围与例如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接通到内部热交换器10的场合相比更宽大,控制上优点多。
以上,虽然完成了对本发明的各实施形态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形态。
例如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通过循环路径8而被导入到膨胀阀12与蒸发器14之间的低压侧回路,但不一定限于这种形态,也可如图5所示,循环路径8与向内部热交换器10的循环路径9连接。在该第3实施例的场合,由于电动机室26内的制冷剂可利用内部热交换器10用于热交换,故有利于提高制冷能力。在该场合,控制阀88、90除了配设在循环路径7、8上外,也可配设在导入孔27或导出孔28自身上。
此外,本发明的涡旋式流体机械除了上述压缩机4外也可用作膨胀机,在该场合,涡旋装置结构简单且具有刚性,获得能可靠地降低轴向负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电动机40作为可动涡旋件54的驱动源,但也可将车辆的发动机作为驱动源。还有,当如上述各实施例那样使用动作压力高的CO2制冷剂时,有显著的效果,但也可使用代替氟利昂作为制冷剂,在该场合,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通过循环路径7而导入到电动机室26内。

Claims (11)

1.一种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
外壳,该外壳具有驱动壳体及气密地与该驱动壳体嵌合的压缩壳体;
旋转轴,该旋转轴通过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驱动壳体内;
涡旋装置,该涡旋装置收容在所述压缩壳体内,具有可动涡旋件,该可动涡旋件被所述旋转轴驱动进行旋转运动从而与固定涡旋件联动进行制冷剂吸入、压缩及排出的一系列过程;
排出室,该排出室形成在所述压缩壳体内,将通过排出阀调整为规定的排出压力后由所述涡旋装置排出的制冷剂供给到制冷回路;
循环路径,该循环路径将所述排出室内的制冷剂在维持其压力的状态下从所述制冷回路导向所述驱动壳体内;
导入通道,该导入通道形成在所述压缩壳体内,将所述循环路径内的制冷剂导入所述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克服作用于该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制冷剂的排出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机械室和压力控制单元,
该机械室形成在所述驱动壳体内,具有通过通电使所述旋转轴驱动的电动机;
该压力控制单元为了获得与作用于所述可动涡旋件的正面侧的所述制冷剂的排出压力的均衡,对从所述循环路径导入所述机械室、并在所述可动涡旋件的背面侧作用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壳体具有将所述循环路径的制冷剂导入所述机械室的制冷剂导入孔,
所述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所述循环路径或所述制冷剂导入孔自身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制冷回路中的气体冷却器的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导入孔导向所述机械室。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从该机械室向所述制冷回路导出的其它循环路径,
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通过所述其它循环路径而被引导到所述制冷回路的低压侧回路,接着通过形成于所述压缩壳体的吸入口被导入所述涡旋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为了将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压力保持成规定压力、对从所述机械室向所述其它循环路径导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控制的其它压力控制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壳体具有将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其它循环路径导出的制冷剂导出孔,
所述其它压力控制单元配设在所述制冷剂导出孔自身或所述其它循环路径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导出孔向所述制冷回路中的内部热交换器导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室内的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导出孔导向所述制冷回路中的蒸发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包含润滑油,
在所述排出室从所述制冷剂分离后的润滑油通过配设在所述压缩壳体内的连通道被导入所述轴承。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流体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CO2制冷剂。
CN 200580037584 2004-11-04 2005-10-27 涡旋式流体机械 Pending CN1010528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21023A JP2006132403A (ja) 2004-11-04 2004-11-04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JP321023/2004 2004-11-04
JP029014/2005 2005-0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2807A true CN101052807A (zh) 2007-10-10

Family

ID=36726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80037584 Pending CN101052807A (zh) 2004-11-04 2005-10-27 涡旋式流体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132403A (zh)
CN (1) CN101052807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8282A (zh) * 2012-07-21 2012-10-24 沈远明 喷油卧式涡旋式空气压缩机
CN103375403A (zh) * 2012-04-16 2013-10-30 丹佛斯商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涡旋式压缩机
CN106402030A (zh) * 2015-08-03 2017-02-15 麦格纳动力系有限两合公司 电压缩机
CN108138772A (zh) * 2015-11-20 2018-06-08 欧伊特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螺旋原理的容积式机器、操作容积式机器的方法、交通工具空调设备和交通工具
CN111255694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
CN111256380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11550407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空气压缩装置、马达的防尘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1200B2 (ja) * 2006-06-27 2011-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圧縮機
KR102612899B1 (ko) * 2023-06-29 2023-12-13 프로인주식회사 용적 이송식 건식 펌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22575A (en) * 1984-02-21 1985-06-11 American Standard Inc. Scroll machine using discharge pressure for axial sealing
JPH11132169A (ja) * 1997-10-23 1999-05-18 Zexel:Kk 横置き型スクロールコンプレッサ
JP2004028017A (ja) * 2002-06-27 2004-01-29 Denso Corp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5403A (zh) * 2012-04-16 2013-10-30 丹佛斯商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涡旋式压缩机
CN103375403B (zh) * 2012-04-16 2017-04-26 丹佛斯商用压缩机有限公司 涡旋式压缩机
CN102748282A (zh) * 2012-07-21 2012-10-24 沈远明 喷油卧式涡旋式空气压缩机
CN102748282B (zh) * 2012-07-21 2015-11-25 沈远明 喷油卧式涡旋式空气压缩机
CN106402030A (zh) * 2015-08-03 2017-02-15 麦格纳动力系有限两合公司 电压缩机
US10378555B2 (en) 2015-08-03 2019-08-13 Magna Powertrain Bad Homburg GmbH Electric compressor for use in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housing with an inner circumferential recess closed by a control unit to form a cooling duct
CN108138772A (zh) * 2015-11-20 2018-06-08 欧伊特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螺旋原理的容积式机器、操作容积式机器的方法、交通工具空调设备和交通工具
US11448218B2 (en) 2015-11-20 2022-09-20 OET GmbH Displacement machine according to the spiral principle, method to regulate pressure in the counter-pressure chamber by using a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curve
CN111255694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
CN111256380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N111550407A (zh) * 2019-02-12 2020-08-18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空气压缩装置、马达的防尘方法
CN111550407B (zh) * 2019-02-12 2023-02-17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空气压缩装置、马达的防尘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32403A (ja) 2006-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2807A (zh) 涡旋式流体机械
US7699589B2 (en) Scroll type fluid machine having a circulation path and inlet path for guiding refrigerant from a discharge chamber to a drive casing and to a rear-side of movable scroll
US8037702B2 (en) Multistage compressor
CN100585186C (zh) 变容型旋转压缩机
JP4796073B2 (ja) 容量可変型ロータリ圧縮機
CN101052808B (zh) 容量变化型旋转式压缩机
TW200305687A (en) Multistage rotary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ircuit system
US9249801B2 (en) Motor-driven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532473A (zh) 制冷剂循环装置
CN105570133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05570138A (zh) 变容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JP5150564B2 (ja) 横置型密閉式圧縮機
JP2007292426A (ja) 冷凍回路
KR100563849B1 (ko) 압축기 내장형 오일분리기
CN1080386C (zh) 压缩机中的阀结构
CN100585176C (zh) 双头活塞式压缩机
US20060239833A1 (en) Motor driven compressor
JP2001207983A (ja) 気体圧縮機
KR101002555B1 (ko) 다단 로터리 압축기 및 이를 적용한 냉동사이클 장치
JP2008014174A (ja) 圧縮機
KR100724450B1 (ko) 용량 가변형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0873682B1 (ko) 다단 로터리 압축기
KR20040092455A (ko) 전동 사판식 압축기
KR100585808B1 (ko) 다단 로터리 압축기
JP3908009B2 (ja) 車両用冷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