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6654A - 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6654A
CN101046654A CNA200710078713XA CN200710078713A CN101046654A CN 101046654 A CN101046654 A CN 101046654A CN A200710078713X A CNA200710078713X A CN A200710078713XA CN 200710078713 A CN200710078713 A CN 200710078713A CN 101046654 A CN101046654 A CN 101046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developer
mentioned
developing apparatus
development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787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4075C (zh
Inventor
马场大辅
吉田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46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6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407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4075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donor member, e.g. surfa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包括承载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体;与显影剂承载体抵接以限制所承载的显影剂层厚度的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剂承载体表面粗糙度满足3.0≤Rpk≤9;2≤Pc2≤10,记数水准=显影剂平均粒径/2;至少在显影剂承载体与显影剂限制部件的抵接部,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粗糙度满足0.030≤Sm≤0.170;0.10≤Rvk×(100-Mr2)/100≤1.30;Sm为凹凸的平均间隔[mm],Rpk为初期磨损高度[μm],Rvk为油积存深度[μm],Mr2为负荷长度率2[%],Pc2由接触式表面粗糙度测定仪测定,是粗糙度曲线中位于每1mm评价长度中的从中心线起记数水准以上的高度的峰的数量。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一种成分的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尤其是涉及被用于利用电子照相方式或者静电记录方式形成图像的激光束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复印机和激光束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是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光照射在电子照相感光体(感光体)上而形成静电像(潜像)的。而且,对于该静电像,从显影装置供给作为记录材料的显影剂的调色剂,作为调色剂像进行显影处理。该调色剂像通过转印装置从感光体转印到记录纸等记录材上。通过定影装置将该调色剂像在记录材上进行定影,由此形成记录图像。
有关利用干式一种成分显影法的显影装置,已经提出了种种方案。如果举例说明,则有如下那样的装置。即,将磁性的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磁性调色剂)承载在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套筒上,通过层厚限制部件形成均匀的调色剂层。使该显影套筒接近或者接触感光体。而且,通过在显影套筒上附加例如由交流成分和直流成分构成的显影偏压电压,使感光体上的静电像和显影套筒之间产生电位差。由此,使调色剂移动至静电像而进行显影。
如果进一步说明就是,这样的显影装置在用于收容磁性调色剂的显影容器的开口部具有被设置成可以旋转的圆筒状的显影套筒。在该显影套筒内,设置有磁场产生单元(磁力辊),该磁场产生单元具有被固定配置的多个磁极。而且,通过由该磁场产生单元产生的磁场将磁性调色剂吸附到显影套筒上,在显影套筒上承载调色剂并进行搬送。另外,在这样的显影装置中,通过与显影套筒抵接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在显影套筒上形成调色剂层。作为显影剂限制部件,一般采用由弹性体形成的刮板状部件,即显影刮板。
近年来,人们在不断地追求图像的分辨率、鲜明度等的提高。因此,用于显影装置的调色剂正在向球形化及小粒径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被球形化的调色剂,由于单位重量的带电量Q[μC/g]变高,有利于提高点(dot)图像和细线图像的再现性,并且提高了转印性,所以一直被使用。
但是,在使用被球形化的调色剂时,存在产生如下问题的情况。
即,球形度高的调色剂,具有在显影套筒上经过显影刮板而被搬送到显影区域的调色剂搬送量M[g/m2]增大的倾向。特别是在低印字打印(图像比率低的图像的输出)时,或者在空转动作之后会出现那种倾向。
而且,还存在因过度的调色剂搬送量的增大导致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发生离散,引起显影套筒上的调色剂层出现不均,产生图像浓度不均的情况。
另外,因调色剂搬送量增大,在显影套筒和显影刮板之间向调色剂赋予电荷容易变得不充分。而且,由于带电不足的调色剂被搬送到显影区域,调色剂附着到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以外的部分(非图像部分)上,存在产生所谓翳影(模糊)图像。
我们知道,这种倾向在使用磁性的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磁性调色剂)的显影装置中是尤其显著的。这主要是因为,由于由显影套筒内的磁铁的磁力承载调色剂,不具有使用非磁性一种成分的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的显影装置那样、通过供给辊来剥去显影剩余调色剂的作用的缘故。
即,由于显影剩余调色剂在未被从显影套筒剥去的情况下与新供给来的调色剂一起覆盖在显影套筒上,因此可以认为存在调色剂层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作为对上述那样的调色剂搬送量M[g/m2]增大进行抑制的单元,以往主要是通过组合以下的(α)~(γ)的手法进行控制的。
(α)减小显影套筒的表面粗糙度[μm]。
(β)提高显影刮板对显影套筒的抵接压P[g/cm]。
(γ)缩短从显影刮板与显影套筒之间的抵接位置到显影刮板的自由端的距离[mm](以下称为“NE长度”)。
即,(α)~(γ)均是在机械上对调色剂的搬送力进行限制的方法,因零件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而存在极限。另外,抵接压P[g/cm]的增加使给予调色剂的机械应力增大,促进调色剂的劣化,因此有时还导致图像浓度的降低。另外,在将显影套筒的表面粗糙度设定得较低的情况下,因为耐久性降低,所以也不利于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和长期使用。
另外,有关调色剂层形成方法的技术已被提出了种种方案。
作为有关显影剂限制部件的方案,有的通过对作为层形成部件的软弹性体的表面粗糙度Ra[μm]和凹部的曲率半径进行规定来抑制经过长期使用后调色剂搬送量的变动(参见日本专利特开昭62-242975号公报)。
另外,有的通过对调色剂限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z进行规定,来谋求磁性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磁性调色剂)的均匀薄层化/带电量增加,从而实现在使用初期状态时的图像的高质量化(参见日本专利特开2004-117919号公报)。
另外,有的通过对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粗糙度Ra、Rz以及Rmax进行规定,来谋求弹性显影辊上的调色剂的均匀薄层化和防止长期间放置后的图像不良(参见日本专利特开2004-12542号公报)。
如上所述,以获得稳定的调色剂层为目的,对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的粗糙度进行规定的方法是有效的方法。然而,根据显影剂限制部件的表面形状,存在着从调色剂脱离的添加剂堵塞在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的凹部,产生因堵塞而引起的线条图像的情况。
作为用于调色剂的添加剂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硅石。另外,用于调色剂的添加剂的硅石的粒径,一般采用1~100nm左右的。
前述的线条图像,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为调色剂的添加剂容易脱离,所以具有特别容易产生的倾向。
另外,因为显影剂承载体、即显影套筒的旋转速度越快,调色剂的添加剂越容易脱离,所以具有容易产生线条图像的倾向。
另外,显影套筒的总转数越多,从调色剂脱离的添加剂的量就越多,具有容易产生线条图像的倾向。
因此,为了防止显影剂固结在显影剂限制部件上,有的在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上形成树脂覆盖层,对显影剂限制部件和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粗糙度规定了表面粗糙度Ra[μm](参见日本专利特开平6-186838号公报)。
对于像上述那样的显影剂限制部件及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粗糙度,仅着眼于Ra、Rz、以及Rmax,则很难同时实现显影剂层厚的稳定化和防止因显影剂的添加剂堵塞在显影剂限制部件表面的凹部而导致的线条图像这两个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抑制线条图像产生的显影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可抑制由于显影剂堵塞在显影剂限制部件的表面而导致的图像不良的显影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能够对被承载在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显影剂稳定地进行显影剂层的厚度限制的显影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显影搬送量过剩的显影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特征,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通过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进一步得到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简要构成剖视图。
图2是与本发明有关的显影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简要构成图。
图2A是图2中的圆圈部分IIA的放大图。
图3是夸张地表示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与显影剂承载体之间的抵接部(刮板夹持部)的表面形状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本实施例的显影刮板的一例中的表面的示意图。
图5A以及图5B是用于说明表面粗糙度参数Ry的粗糙度曲线图。
图6A是用于说明表面粗糙度参数Rvk、Mr2的负载曲线图,图6B是用于说明表面粗糙度参数Rpk的负载曲线图。
图7是用于说明表面粗糙度参数Pc2的粗糙度曲线图。
图8是以表面粗糙度参数A2和Sm表示显影刮板的表面形状的坐标图。
图9是以表面粗糙度参数Rz和A2表示显影刮板的表面形状的坐标图。
图10是以表面粗糙度参数Rz和Ry表示显影刮板的表面形状的坐标图。
图11是以表面粗糙度参数Rpk和Ra表示显影刮板的表面形状的坐标图。
图12是与具体例1-1-1相当的显影套筒表面的示意图。
图13是与比较例1-1-1相当的显影套筒表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进一步详细地对与本发明有关的显影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及动作]
图1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简要剖面构成。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从主计算机、网络等接收图像信息,根据该图像信息,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将图像形成在记录材上进行输出的激光束打印机。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作为像承载体的圆筒型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以下简称为感光体)10。感光体10按图中箭头方向(顺时针)被驱动旋转。作为用于使感光体10均匀带电的带电单元的带电辊9,被配置在感光体10的周围。带电辊9通过与感光体10接触并旋转。另外,在感光体10的周围,配置了与感光体10以非接触方式相对配置的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5。而且,在感光体10的周围,配置了作为清扫单元的清洁器8。
显影装置5如后文详细描述的那样,至少具有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套筒1、作为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的显影刮板2、和作为显影剂收容部的显影容器4。另外,在显影容器4内,设有显影剂搅拌搬送部件3。另一方面,清洁器8具有作为清扫部件的清扫刮板7、收容通过清理刮板7从感光体10除去的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容器6。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感光体10、和作为对感光体10发挥作用的处理单元的带电辊9、显影装置5以及清洁器8,作为处理盒C构成为一个整体。处理盒C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装置主体)A而言能够按照规定的方法安装和拆卸。
即,装置主体A具有在装置主体A内对处理盒C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被作为在装置主体A内对处理盒C进行引导的导向部件等的安装单元17。处理盒C相对于装置主体A是通过安装单元17安装成可拆卸的。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在处理盒C的图中上方具有与图像信息相对应地照射激光的作为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仪11。另外,在处理盒C的图中下方,在与感光体10相对的位置,配置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辊12。另外,相对于转印辊12,在记录材P的移动方向下游侧,配置作为定影单元的加热定影装置13。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在图像形成时对带电辊9施加带电偏压的作为带电偏压电压输入单元的带电偏压电源14。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在图像形成时对显影套筒1上施加显影偏压电压的作为显影偏压电压输入单元的显影偏压电源15。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在图像形成时对转印辊12施加转印偏压电压的作为转印偏压电压输入单元的转印偏压电源16。
在图像形成动作时,感光体10按图中箭头方向被驱动旋转。旋转的感光体10的表面,通过由带电偏压电源14施加带电偏压电压的带电辊9被均匀地带电。接着,带电的感光体10的表面,由从激光扫描仪11照射来的激光扫描曝光。由此,在感光体10上形成静电像(潜像)。
被形成在感光体10的表面上的静电像,通过显影装置5附着调色剂T,作为调色剂像被可视化。此时,在显影装置5的显影套筒1上,由显影偏压电源15附加作为直流和交流的重叠电压的显影偏压电压。依靠该显影偏压的作用,调色剂从显影套筒1被转移到形成于感光体10上的静电像。
接下来,从具有给纸盒等的记录材供给部(未图示)向感光体10和转印辊12相抵接的转印部搬送记录材P。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在感光体10和转印辊12之间以一定的压力被夹持地搬送的记录材P的表面上。此时,在转印辊12上,通过转印偏压电源16附加与调色剂的正规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电压。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由于受到该转印偏压的作用而被转印到记录材P上。
另外,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材P,被搬送到加热定影装置13。通过在加热定影装置13中被加热及加压,调色剂像作为永久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P的表面。此后,记录材P被排出到装置主体A的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能够安装和拆卸的盒,是将感光体10、带电辊9、显影装置5以及清洁器8盒式化成一个整体的处理盒C,但是,是不限于此的。例如,处理盒只要是至少将感光体和显影单元盒式化成一个整体的即可。而且,在此基础上,处理盒还可以具有带电单元和清扫单元这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而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A能够安装和拆卸的盒,也可以是显影装置单独地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安装和拆卸的显影盒。
[显影装置]
下面,参照图2及图3,对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5的构成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更详细地表示显影装置5的剖面构成。另外,图3夸张地表示了显影套筒1、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
本实施例的显影装置5在作为显影剂收容部的显影容器4内收容了作为显影剂的磁性一种成分的显影剂、即磁性调色剂T。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T的正规的带电极性是负极性。另外,在与感光体10相对的显影容器4的开口部,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有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套筒1。另外,在显影容器4内,设有用于搅拌被收容在其中的调色剂T并将之搬送到显影套筒1的搅拌搬送部件3。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套筒1为在直径20[mm]的圆筒状的铝管上形成了导电性树脂层的显影套筒。另外,作为显影套筒1,为了提高与调色剂T之间的摩擦几率以及调色剂T的搬送力,最好能够采用表面上具有适度的凹凸的构造。更详细地说,作为显影套筒1最好能够采用具有表面粗糙度Ra为0.5~2.0[μm]的凹凸表面的构造。
在此,表面粗糙度Ra为按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1994所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中心线平均粗糙度)[μm]。
但是,如后文详细描述的那样,仅着眼于显影套筒1的表面粗糙度Ra,是不能抑制因显影剂的添加剂堵塞在显影刮板2的表面的凹部而产生的线条图像和进行稳定的显影剂层厚限制的。通过采用按照本实施例的显影套筒1和显影刮板2,能够抑制上述的线条图像和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在显影套筒1的内部,固定配置了用于产生磁场的作为磁场产生部件的磁力辊1a。磁力辊1a在周方向具有多个磁极P1、P2、P3、P4。
由搅拌搬送部件3搬送来的调色剂T,依靠磁力辊1a的引入磁极P3的磁力吸引,被引入至显影套筒1上。在本实施例中,引入磁极P3在显影套筒1的表面位置的磁通密度G设定为60~80[mT]。
而且,如上所述,显影装置5具有作为用于对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剂层厚限制部件)的显影刮板2。显影刮板2,作为弹性部件,可以用氨基甲酸乙酯、硅酮等橡胶部件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刮板2是将自由端朝向显影套筒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计数器方向),在该自由端附近的侧面与显影套筒1的表面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刮板2在抵接压P=10~50[g/cm]的条件下与显影套筒1相抵接。
另外,抵接压是在无调色剂的状态下将3片不锈钢片(厚度为50μm,宽为w[cm])插入到显影套筒1和显影刮板2的抵接夹持部之间,测定抽出正中间的那片时的弹性压F[gf]。测定不锈钢片彼此之间的摩擦系数μ。然后,求出抵接压(线性压力)P=μF/w。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的那样,从显影套筒1与显影刮板2之间的抵接部(以下称为“刮板夹持部”)N到显影刮板2的自由端的距离(以下称为“NE长度”)LNE被设定为LNE=0.1~3.0[mm]。更详细地说,NE长度是刮板夹持部N的从显影套筒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游一侧的端部到显影刮板2的自由端的长度。
在此,详细情况如后文所述的那样,显影刮板2的至少与刮板夹持部N对应的部位被进行了粗面化处理。另外,刮板夹持部N的在显影套筒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宽度(以下称为“刮板夹持宽度”)LN最好为0.4[mm]以上。由此,可以使被粗面化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的作用更有效。如果将夹持宽度LN设定得比0.4[mm]小,则显影刮板2被粗面化的效果容易变小。通过确保显影刮板2相对于显影套筒1的抵接宽度,可以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作为显影刮板,在使弹性部件弯曲地与显影套筒抵接的构成中,夹持宽度由弹性部件的硬度、弯曲支点的位置等决定,但是,在使用氨基甲酸乙酯、硅酮等橡胶部件的情况下,因为增大夹持宽度存在一定的界限,所以通常夹持宽度LN为2.0[mm]以下。
另外,NE长度、夹持宽度是通过用显微镜放大观察输出了图像之后的显影刮板2的抵接面,通过测定调色剂附着区域的长度而求出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时通过显影偏压电源15附加在显影套筒1上的显影偏压电压,采用了使交流成分(峰间电压为1600[V],频率为2000[Hz])和直流成分(-400[V])重叠后的矩形波偏压电压。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中所用的磁性一种成分的显影剂、即磁性调色剂T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调色剂粒子,是将在主要成分由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构成的粘结树脂中混合了磁性氧化铁粒子、蜡、电荷控制剂而成物质的进行粉碎、又进行了表面球形化处理的粒子,其重量平均粒径为6.0[μm]。针对该调色剂粒子的100质量部,添加作为添加剂的疏水性硅石细粉末体(平均粒径为10nm)1.3质量部进行混合,制成磁性调色剂T。
在此,对调色剂的平均粒子直径及圆形度的测定进行说明。
首先,对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可以通过以往已为人们所知的种种方法进行测定。在这里,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用库尔特公司(コ一ルタ一社)制的库尔特全自动颗粒粒度分析仪(Coulter Multisizer)II型(100μm孔径)进行测定的。这是通过测定显影剂的体积和个数,算出体积分布和个数分布,根据体积分布求出的重量基准的重量平均粒子直径的方法。根据个数分布中的与目标粒径相当的调色剂粒子的个数,求出了粒径为4μm以下的调色剂粒子个数的百分比。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重量平均粒径为6.0[μm]、粒径为4μm以下的细粉调色剂量(粒子个数的百分比)占20%的调色剂。
接下来,调色剂的圆形度可以用作为定量性地表现粒子的形状的简便方法的平均圆形度表示。在这里,用东亚医用电子制造的流动式粒子像分析装置FPIA-1000进行测定。通过下式(A)求出所测定的粒子的圆形度。
圆形度a=L0/L1...(A)
(式中,L0表示具有与粒子像相同投影面积的圆的周长,L1表示粒子像的周长。)
接下来,如下式(B)所表示的那样,将已测定的全部粒子的圆形度的总和除以全粒子数所得到的值定义为平均圆形度。
【数1】
b = Σ i = 1 m ai m - - - ( B )
(式中,b:表示平均圆形度,ai:表示圆形度,m:表示测定粒子数。)
另外,如果针对平均圆形度为0.940以上的调色剂适用本发明,则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调色剂层厚限制的效果。另外,作为调色剂粒径,最好能采用重量平均粒径为5.0~8.0μm的范围的。即,详细情况如后文所述的那样,如果根据遵从本实施例的显影刮板2,则即使在使用被球形化的磁性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磁性调色剂)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显影套筒]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套筒1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显影套筒1是在直径为20[mm]的圆筒状的铝材管上形成了含有粘结树脂、导电性细粉末和粗粒子的导电性树脂层的,采用了体积电阻为10-2~104[Ω·cm]的结构。作为粘结树脂采用酚醛树脂,作为导电性细粉末采用碳黑以及石墨,作为粗粒子采用球状碳化粒子。球状碳化粒子是为了提高与调色剂T之间的摩擦几率以及调色剂T的搬送力而用于在表面上形成适度的凹凸的粒子,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球形碳粒子的种类和分散量,按所希望的形状制造了显影套筒1的表面。
[显影刮板]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刮板2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显影刮板2的材料,使用了耐磨损性优越、永久性变形小、材料价格比较低廉的聚氨酯橡胶(polyurethane gom)。橡胶的硬度是按照JIS-A硬度,其良好的范围为55°~85°。
形成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刮板2的聚氨酯橡胶片材(urethane sheet)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通过使用鼓状模具的离心形成法或向模具内注塑成形的方法等成形。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特征可以列举的是,将通过上述成形法形成的聚氨酯片材的模具面侧用作显影刮板2的与显影套筒1之间的抵接面,为了获得本实施例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详细地控制模具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
图4表示用于本实施例的显影刮板2的聚氨酯片材表面的一个例子。图4是使纵横方向的比率(纵向∶横向)大约设定为1∶40来表示聚氨酯片材表面的图。
接下来,对本发明中所注重的、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以及显影刮板2的与刮板夹持部N对应部位的、表面粗糙度参数进行说明。
表面粗糙度参数是用接触式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5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按以下的条件进行测定的。
基准长度:0.8[mm]
评价长度:4.0[mm]
输送速度:0.1[mm]
滤波器:高斯
图5A以及图5B是用于说明粗糙度参数的表面粗糙度轮廓图。
Sm是按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1994规定的凹凸的平均间隔[mm]。Rz是按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1994规定的十点平均粗糙度[μm]。
Ry(Rmax)是按日本工业标准JIS-B0601-1994规定的最大高度[μm]。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其他表面粗糙度参数的负载曲线图。
该负载曲线是以将表面粗糙度轮廓在基准长度L中以与平均线平行的某一高度(DEPTH)[μm]的线进行了截断的切口的线段长度的和、与基准长度L(相对负荷长度tp)之比[%]作为横轴。另外,该负载曲线以深度方向的高度(DEPTH)[μm]为纵轴。
在经过负载曲线上的两点(A点、B点)的直线上A点~B点的tp值的差为40%之中,求出斜率为最小的直线。将该直线与tp0%、与tp100%的交点分别作为C点、D点。另外,将tp0%、tp100%的负载曲线上的点分别作为I点、F点。把C点~D点的深度作为核心部的高度差Rk。将经过该D点的截断水平线与负载曲线的交点作为E点。求出此时由线段DE、线段DF、曲线EF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DEG的面积相等的tp100%上的点G。将D点与G点之间的距离作为Rvk,将E点的tp值作为Mr2。另外,将经过C点的截断水平线与负载曲线的交点作为H。求出此时由线段CH、线段CI、曲线HI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CHJ的面积相等的tp0%上的点J。将C点与J点之间的距离作为Rpk,将H点的tp值作为Mr1。
这里,Rpk为初期磨损高度(从核心部的高度差Rk偏离的峰部的高度[μm]。
Rvk为从油积存深度(从核心部的高度差Rk偏离的谷部的深度)[μm]。
Mr2为负荷长度率2(与核心部的高度差Rk的下限值相当的负荷长度率)[%]。
A2作为油积存面积,用下式A2=Rvk×(100-Mr2)/100表示。
这些表面粗糙度参数Rpk、Rvk、Mr2、A2是按DIN4776规定的。所谓DIN为德国规格协会(DIN DEUTSCHES INSTITUT FURNORMUNG E.V.)制定的德国联邦规格(DEUTSCHE NORMEN)的简称。
图7是用于说明其他表面粗糙度参数Pc2的表面粗糙度轮廓图。Pc2是用接触式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5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测定的参数,是在粗糙度曲线中以每个评价长度的中心线为基准,处于记数水准(可任意改变)以上的峰的数量。在图7的情形下,因为超过记数水准的峰的数量有3个,所以是Pc2=3。在本实施例中,是将评价长度设为1mm,将记数水准设为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1/2高度进行测定的。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是使用平均粒径为6.0μm的调色剂,所以在此所说的记数水准具体来说为3.0μm。
但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用廉价的方法抑制线条图像,同时能够在显影剂承载体上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本发明的更详细的目的之一是,即使在使用了圆形度高的调色剂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廉价的方法防止线条图像的产生、长期地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因此,下述的情况是本发明的要点。
(1)针对调色剂层厚限制力(调色剂搬送量的抑制力):
通过增大显影刮板2的表面的凹部的容量,将有效地产生对调色剂T的搬送阻力。了解到这与油积存面积A2的关系较大。即,从核心部偏离的谷部的面积率为规定值以上将成为要点。
另外,可以认为,Sm也有适当的范围。在凹部的容量小的情况下,如果Sm较大,则限制调色剂T搬送的效果变小。另一方面,即使Sm过小,调色剂T的搬送阻力也变小。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只要Sm为0.03[mm]以上,就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另外,在上述的制法中,很难制造Sm为0.03[mm]以下的显影刮板2。
(2)针对起因于从调色剂脱离的添加剂的线条图像:
已经知道,通过使显影套筒表面的凸部的高度为规定的高度以上,并设置调色剂能进入凸部和平坦部之间的空间,可以防止因从调色剂脱离的添加剂引起的线条图像。具体地说,作为显影套筒表面的粗糙度参数的Rpk为规定值以上是要点。这样,调色剂直接被显影套筒表面和显影刮板夹住的情况消失,调色剂表面不会受到与显影刮板表面强烈地摩擦,因而可以防止调色剂的添加剂堵塞在显影刮板2的凹部。
即,本发明的特征是获得同时使上述的(1)、(2)成立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
以下举出实验例进行说明。以下的实验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提供的,希望得到理解的是,并没有将本发明仅限定在以下说明的具体的构成的意图。
[实验例1]
在具有上述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通过对与调色剂T的圆形度以及显影刮板2有关的设定进行变更,进行了实际打印。对于显影套筒1来说,Ra=1.2[μm],Rpk=5.0[μm]。图像评价、以及对调色剂搬送量(调色剂覆盖量)M[g/m2]和调色剂带电量Q[μC/g]进行了测定的结果如表1所示。
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激光束打印机)100能够在1分中内输出55张,显影套筒1的转速是367[mm/sec]。作为图像评价,进行了以下项目。
图像评价(i):观察被连续打印输出的半色调图像(600dpi,印字率80%)的图像浓度不均(图像不均)以及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覆盖层的不均(覆盖层不均)。
另外,上述的评价是在低温低湿环境下(15℃/10%)进行10000张打印评价的。
图像评价(ii):在以间歇打印的方式打印了横线图像(600dpi,印字率2%)20000张之后,打印上述半色调图像10张,评价上述半色调图像上的纵线条(记录材的搬送方向的线条:线条图像)图像。
另外,上述的评价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32.5℃/80%)进行评价的。
另外,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搬送量M[g/m2]以及调色剂带电量Q[μC/g],是在低温低湿环境下(15℃/10%)按照下面那样进行测定的。
在打印了白版图像(图像比率为0%的图像)之后的状态下,用吸引法采集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然后,对所采集的调色剂用吉时利(KEITHLEY)公司制的电位计6514进行了测定。即,测定了显影套筒1上的相对于调色剂采集面的面积所采集的调色剂重量M[g/m2]、以及相对于所采集的调色剂的重量的电荷量Q[μC/g]。另外,图像浓度是用麦克白(マクベス)反射式浓度计(RD918)进行测定的。
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Q/M大的一方,点再现性、线图像的清晰性等图像质量良好。
表1
Figure A20071007871300191
·比较例0
首先,对显影刮板2的表面为平滑的情况的结果进行说明。此时所用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可以用在表示下述实验例2的结果的表2中作为比较例0(平滑)而记载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来表示。
(比较例0-1)
作为显影刮板2,使用了未进行粗面化处理的显影刮板2。其他条件采用了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条件。作为调色剂T,使用了平均圆形度为0.962的磁性调色剂T。在此情况下,因为调色剂T容易经过刮板夹持部N,所以调色剂搬送量增大。其结果是,调色剂T的带电量分布产生了偏差,产生了覆盖层不均现象,产生了图像不均现象。另外,因为通过增大调色剂搬送量,赋予调色剂T的带电量变得不充分,所以点再现性变差。
(比较例0-2)
在显影刮板2和显影套筒1之间的抵接压P[g/cm]小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调色剂搬送量,覆盖层不均现象、点再现性恶化。
(比较例0-3)
在显影刮板2的NE长度LNE[mm]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调色剂搬送量,覆盖层不均现象、点再现性恶化。
(比较例0-4,0-5)
是在比较例0-1的构成中、将调色剂T的圆形度作为参数进行了变更的例子。对于平均圆形度为0.940以上的调色剂来说,调色剂搬送量增大,覆盖层不均现象、点再现性恶化。
另外,如果将显影刮板2和显影套筒1之间的抵接压P[g/cm]设定得较高,或将显影刮板NE长度L[mm]设定得较短,或将显影套筒1的表面粗糙度Ra[μm]设定得较小,则调色剂搬送量是受抑制的方向。但是,促进了调色剂T的劣化,在长期使用后,发生了图像浓度降低的现象。
另外,在比较例0-1至比较例0-5中,没有发生图像评价(ii)的线条图像。
·具体例1
接下来,对将显影刮板2的表面进行了粗面化处理(本实施例)的结果进行说明。
(具体例1-1-1)
按照本实施例采用实施了粗面化处理的显影刮板2。作为调色剂T,使用平均圆形度为0.962的磁性调色剂T。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显影刮板2的表面实施粗面化处理,能够使调色剂搬送量最佳。这时所用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可以用被记载在表示下述实验例2的结果的表2中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来表示。
(具体例1-2)
相对于上述具体例1-1-1,用相同的显影刮板2,除了将抵接压设定得较低以外,其他都是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的评价。在此情况下,由于将抵接压P[g/cm]设定得较低,所以尽管调色剂搬送量增加了一些,但是没有发生图像不良现象,能够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另外,由于给予调色剂T的机械性应力降低,所以经过长期使用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图像浓度。
(具体例1-3)
相对于上述具体例1-1-1,用相同的显影刮板2,除了将NE长度LNE[mm]设定得较大以外,其他都是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的评价。在此情况下,因为将NE长度L[mm]设定得较大,所以尽管调色剂搬送量增加了一些,但是也没有发生图像不良现象,能够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具体例1-4~具体例1-7)
是在具体例1-1-1的构成中,将调色剂T的圆形度作为参数进行了变更的例子。对于平均圆形度较大的调色剂T,调色剂覆盖层量有增加的倾向。但是可以看出,通过对显影刮板2进行粗面化处理,调色剂覆盖层量处于稳定的倾向。
另外,在具体例1-1-1、具体例1-2至具体例1-7中,没有产生图像评价(ii)的线条图像。
另外,在改变抵接条件、改变夹持宽度LN后进行了实验时,如果夹持宽度LN小于0.40[mm],则成为调色剂覆盖量增加的结果。反之,如果将夹持宽度LN设定为0.40[mm]以上,则可以获得调色剂覆盖量稳定的结果。可以认为,为了获得限制效果,在刮板夹持部N内的显影套筒1的旋转方向上,凹凸最好至少有2个以上。
表1的结果的总结
这样,如遵从上述本实施例的具体例1的那样,可以知道,通过对显影刮板2的表面实施粗面化处理,与比较例0相比,不容易受到因抵接压和NE长度的变动而产生的影响,能够稳定地进行调色剂层厚限制。即,根据本实施例,依靠显影刮板2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对调色剂T赋予搬送阻力,由此利用对调色剂搬送量进行抑制的机构(mechanism)。因此,即使对通过以往的抵接压/NE长度进行的控制附加性地起作用,在抵接压和NE长度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发挥效果。
即,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进行不容易受到由于环境变化和安装精度等主要原因导致的刮板夹持部N的附近以及调色剂T的状态的变化影响的、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因此,能够避免设置附加性的单元、在提高零部件及安精度上产生的成本方面的问题。
[实验例2]
接下来,改变粗面化处理时的制造条件,制造具有种种表面形状的显影刮板2,与上述实验例1同样地进行了图像评价(i)和(ii)。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另外,此时抵接压P=25[g/cm],NE长度L=1.5[mm],对于显影套筒1来说,Ra=1.2[μm],Rpk=5.0[μm]。
表2
Figure A20071007871300221
·具体例
(具体例1-1-1、具体例2)
在具体例1-1-1及具体例2中,对于显影刮板2来说,Rz、Ry为比较小的值,但是A2的值充分大。因此,能进行良好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具体例3)
在具体例3中,对于显影刮板2来说,与具体例1-1-1、具体例2相比,Rz、Ry的值较大,但是A2的值较小,Sm的值稍稍增大了。因此,虽然调色剂搬送量稍微增加,但是能进行良好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具体例4、具体例5、具体例6、具体例7)
在具体例4、具体例5、具体例6、具体例7中,对于显影刮板2来说,因为充分地确保了A2的值,所以能进行调色剂搬送量的抑制。
(具体例8)
在具体例8中,对于显影刮板2来说,Sm的值被调整成比具体例3的大。在此情况下,例如,与具体例3相比,尽管Rz、Ry、A2的值都较大,但是调色剂搬送量增加。这表示因Sm的值较大而使调色剂层厚限制力下降。但是,在具体例8中,没有产生图像不良现象,能够进行调色剂层厚限制。
(具体例9、具体例10、具体例11、具体例12)
在具体例9、具体例10、具体例11、具体例12中,对于显影刮板2来说,A2的值被调整得更大。在此情况下,充分确保了A2,调色剂搬送量的抑制效果较大。
另外,在具体例1-1-1、具体例2至具体例12中,没有产生图像评价(ii)的线条图像。
比较例
(比较例1、比较例2)
比较例1、比较例2是分别根据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但是,例如,与具体例1-1-1、具体例2及具体例3相比,它是Rz、Ry都比较大、但A2较小的表面形状。在利用这些显影刮板2的打印试验中,调色剂搬送量都增大,都产生了图像不均现象。由此可知,凹部的容量影响着调色剂层厚限制力,在A2的值较小的情况下,产生了因调色剂层厚限制力不足导致的图像不良现象。
(比较例3,比较例4)
在比较例3、比较例4中,例如,与具体例5相比,显影刮板2为Sm较大的表面形状。在这些情况下,在打印试验中,可以看到调色剂搬送量稍稍增加的倾向,产生了轻微的图像不均现象。由此可知,Sm的值影响着调色剂层厚限制力,为了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需要减小Sm的值。
(比较例5)
在比较例5中,显影刮板2是以A2的值增大的方式制造的。在此情况下,在模具的脱模层中有球形粒子聚集,凹凸的、海岛状态的不均现象变大。成为凹凸的不均现象较大(Sm较大)的表面形状。因此,导致调色剂层局部性地紊乱,进而产生了线条图像。一般认为,如果凹部过大,则调色剂在凹部容易凝聚,使覆盖层紊乱,成为覆盖层线条。
另外,在比较例1~5中,没有产生图像评价(ii)的线条图像。
·表2的结果的总结
整理以上的结果。
(1)对于调色剂层厚限制力(调色剂搬送量的抑制力):
图7表示相对于A2和Sm的覆盖层不均(图像不均)的结果。就调色剂层厚限制力的稳定化来说,作为能够获得满意结果的、显影刮板2的刮板夹持部N的表面粗糙度参数,A2为如下的范围。
即,通过增大显影刮板2的表面的凹部的容量,将有效地产生对调色剂的搬送阻力。只要A2为0.1以上,便具有效果。
另外,就调色剂层厚限制力的稳定化来说,作为能够获得满意结果的、显影刮板2的刮板夹持部N的表面粗糙度参数,Sm为如下的范围:0.030≤Sm≤0.200。
特别是,当A2较小时,如果Sm超过0.2,则限制力变小,产生了覆盖层不均现象。另外,只要Sm下限在0.030以上,就能获得良好的结果。
另外,就防止线条图像来说,能够获得满意结果的、作为显影刮板2的刮板夹持部N的表面粗糙度参数,Sm、A2最好分别取为如下的范围:
0.030≤Sm≤0.170
A2≤1.30
即,根据图8所示的A2和Sm之间的关系,A2的上限从调色剂层厚限制力的方面来说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如果A2变大,则Sm也处在变大的方向上。而且如果A2、Sm变大,则凹凸的不均变大,产生了覆盖层线条(比较例5)。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如果凹部过大,则调色剂会在凹部容易凝集,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覆盖层紊乱,因而形成线条的缘故。根据这一点来确定Sm、A2的上限。
即,像上述那样,作为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采用确保凹部的容量(A2)的形状是很重要的。即,按照本发明的显影刮板2的刮板夹持部N的表面形状,具有与Rz相比A2更大的特征。
图9表示Rz和A2之间的关系。与产生了覆盖层不均(图像不均)、覆盖层线条(线条图像)的比较例相比,在按照本发明的具体例(具体例1-1-1、具体例2至具体例12)的图示中,可以知道,相对于Rz而言,A2较大。
另外,通过使Sm为适当的值,具有提高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覆盖层的均一性的效果。
与此相对,如图10所示,可以知道,对于提高调色剂层厚限制力所需要的显影刮板2的表面形状来说,用Rz及Ry(Rmax)的值进行表述是很困难的。
[实验例3]
接下来,通过使制造条件变化来制造具有种种表面形状的显影套筒1,与上述实验例1、2同样,进行了图像评价(i)和(ii)。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另外,此时显影刮板是在抵接压P=25[g/cm],NE长度L=1.5[mm]的条件下使用具体例1-1所示的显影刮板。
表3
Figure A20071007871300261
具体例
(具体例1-1-1)
在具体例1-1-1中,是将平均粒径为10μm的球形碳化粒子用作粗粒子进行制造的。因为显影刮板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显影套筒的Rpk的值充分大,所以也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具体例1-1-2)
在具体例1-1-2中,通过相对于具体例1-1-1改变粗粒子的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较高。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稍微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显影套筒的Rpk的值充分大,所以也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具体例1-1-3)
在具体例1-1-3中,通过相对于具体例1-1-1改变粗粒子的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较低。因为Ra较低,调色剂的搬送量稍微减小。也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显影套筒的Rpk的值充分大,所以也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具体例1-1-4)
在具体例1-1-4中,通过相对于具体例1-1-1改变粗粒子的粒径及孔眼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及Rpk稍微增加。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稍微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显影套筒的Rpk的值充分大,所以也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具体例1-1-5)
在具体例1-1-5中,通过相对于具体例1-1-1改变粗粒子的粒径及孔眼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及Rpk稍微减小。因为Ra较低,调色剂的搬送量稍微减小。也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尽管显影套筒的Rpk稍微下降,但是也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比较例
(比较例1-1-1)
在比较例1-1-1中,通过相对于上述的具体例改变粗粒子的粒径及孔眼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pk减小。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但是,在图像评价(ii)中,产生了线条图像。在观察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覆盖层时,可以看到,在显影套筒旋转方向上存在轮廓清晰的非覆盖层部分,在观察显影刮板2的夹持部时,可以看到,在与显影套筒的非覆盖层部分相对应的部位有附着物。在对该附着物用堀场制作所制的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装置EMAX-5770W进行了元素分析后发现,附着物的大部分是作为调色剂添加剂的硅石。因为显影套筒的Rpk较低,所以调色剂被显影套筒表面和显影刮板直接夹着,调色剂表面受到显影刮板表面强列地摩擦。因此,可以认为是调色剂的添加剂被堵塞在显影刮板2的凹部,使显影套筒上的覆盖层紊乱,产生了线条图像。
(比较例1-1-2)
在比较例1-1-2中,通过相对于比较例1-1-1改变粗粒子的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较高。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稍微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较高,施加于每1粒调色剂的压力减轻,对于线条来说是好的一面,但是因为显影套筒的Rpk不充分高,所以产生了与比较例1-1-1同样的线条图像。
(比较例1-1-3)
在比较例1-1-3中,通过相对于比较例1-1-1改变粗粒子的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较高。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有相当的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较高,施加于每1粒调色剂的压力减轻,对于线条来说是好的一面,但是因为显影套筒的Rpk不充分高,所以产生了与比较例1-1-1同样的线条图像。
(比较例1-1-4)
在比较例1-1-4中,通过相对于比较例1-1-1改变粗粒子的粒径和量,从而使显影套筒的Ra及Rpk较高。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稍微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因为Ra较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提高,施加于每1粒调色剂的压力减轻,对于线条来说是好的一面,虽然Rpk也稍微增加了,但是因为显影套筒的Rpk不充分高,所以产生了与比较例1-1-1同样的线条图像。
(比较例1-1-5)
在比较例1-1-5中,通过改变粗粒子的粒径和量,显影套筒的Rpk在目前为止的具体例及比较例中是最高的。因为Ra高,调色剂的搬送量也稍微增加,但是因为显影刮板的粗糙度为适当的值,所以没有产生图像不均现象。但是,在图像评价(i)中产生了线条图像。在观察显影套筒1上的调色剂覆盖层时,可以看到,在显影套筒旋转方向上存在着轮廓清晰的线条部分。在观察显影刮板2的夹持部时,不存在附着物等。由此可知,即使显影套筒1的Rpk过高,也会产生线条图像。可以认为,这是因为显影套筒1的凸部过高,与平坦部之间的覆盖层差变得过大的缘故。
·表3的结果的总结
图11表示相对于显影套筒的Rpk和Ra的线条图像的结果。可见,对Ra而言,线条图像的结果是与其无关的。与此相对,线条图像则与Rpk有关,不产生线条图像的Rpk的适当的范围是如下的范围:
3.0≤Rpk≤9.0。
Rpk的下限由不发生起因于显影剂的添加剂堵塞显影刮板表面的凹部而产生的线条图像的范围确定。Rpk的上限由不产生因显影套筒的凸部过高而使该凸部与平坦部之间的覆盖层差变得过大导致的线条图像的范围确定。
图12表示与位于不产生线条图像的范围的具体例1-1-1相当的显影套筒表面的例子。因为显影套筒表面的凸部与平坦部之间具有充分的空间,所以调色剂不会被显影套筒表面和显影刮板直接夹住。因此,调色剂表面不会与显影刮板表面强列地摩擦,因而能够防止调色剂的添加剂堵塞在显影刮板2的凹部。
图13表示与产生线条图像的比较例1-1-1相当的显影套筒表面的例子。因为在显影套筒上没有调色剂能进入的空间,调色剂在显影刮板2和显影套筒1之间受到强烈地摩擦,所以调色剂的添加剂被堵塞在显影刮板2的凹部。
另外,图12、13所示的显影套筒1的表面,是将纵横方向的比率(纵向∶横向)设定为大约1∶40的图。
接下来对Pc2进行说明。用于规定本实施例的Pc2的记数水准是3μm(调色剂的平均粒径的一半的高度=调色剂的平均粒径/2),本实施例的Pc2表示具有可使调色剂进入的必要高度的凸部的(每1mm评价长度的)个数。由此可知,如果Pc2过大,则凸部的数量增加,调色剂进入的空间将变小,线条恶化。反之,即使Pc2过小,即凸部的数量过少,线条也会恶化。这是因为,由于显影刮板2为弹性体,如果凸部和凸部的间隙变宽,则显影刮板2就会挠曲,结果是,即使有充分大的Rpk,调色剂在显影刮板2和显影套筒1之间也会受到强烈地摩擦。本实施例中的具体例1-1-1至1-1-5的Pc2是在
2≤Pc2≤10
的范围内,没有产生线条图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同时实现调色剂层厚限制的稳定化和防止产生线条图像。即,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以廉价的方法在抑制线条图像的同时,进行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使用圆形度高的调色剂的情况下,也能够用廉价的方法防止产生线条图像,并能够进行长期稳定的调色剂层厚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刮板2采用了弹性橡胶部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显影刮板2,只要是具有适度弹性的材料,对该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定。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显影刮板2与显影套筒1的抵接方法,是对相对于显影套筒1的旋转而言在计数器方向上进行抵接的例子进行说明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对在顺方向上进行抵接的方法,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另外,按照上述实施例所说明的遵从本发明的显影刮板2,在与圆形度高的调色剂相组合的情况下尤其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显影剂承载体采用了以非磁性金属材料形成的套筒。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作为显影剂承载体,例如在使用表层由弹性部件构成的辊的情况下,本发明也能适用。作为显影剂承载体,只要是充分具有调色剂搬送力的,就可以使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显影装置5是以作为处理盒C、可相对于装置主体A进行安装和拆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显影装置也可以是作为显影盒能够单独地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安装和拆卸的结构。
另外,显影装置并不限于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安装和拆卸的盒(处理盒、显影盒)。当然,对于显影装置相对于装置主体而言实际上被固定的图像形成装置来说,本发明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Claims (8)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承载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体;
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抵接,对被承载在上述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显影剂的层的厚度进行限制的显影剂限制部件;
在此,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满足式子(1)、(2):
3.0≤Rpk≤9.0  …(1)
2≤Pc2≤10  …(2)其中,记数水准=显影剂的平均粒径/2,评价长度=1mm,显影剂的平均粒径的单位是μm,
至少在上述显影剂承载体与上述显影剂限制部件之间的抵接部,上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的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满足式子(3)、(4):
0.030≤Sm≤0.170  …(3)
0.10≤Rvk×(100-Mr2)/100≤1.30  …(4)
其中,
Sm为按JIS-BO601-1994规定的凹凸的平均间隔,单位是mm,
Rpk为按DIN4776规定的初期磨损高度,单位是μm,
Rvk为按DIN4776规定的油积存深度,单位是μm,
Mr2为按DIN4776规定的负荷长度率2,单位是%,
Pc2为以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的接触式表面粗糙度测定仪SE3500测定的参数,是在粗糙度曲线中位于每1mm评价长度中的从中心线起记数水准以上高度的峰的个数,所述记数水准可任意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抵接部中,上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的表面是弹性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限制部件相对于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抵接宽度为0.40m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表面的上述表面粗糙度参数,满足下式:0.5≤Ra≤2.0,其中,Ra是按JIS-BO601-1994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单位是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种成分的显影剂的平均圆形度在0.94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种成分的显影剂是磁性显影剂,上述显影装置在上述显影剂承载体的内部具有磁场产生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装置是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进行拆装的盒。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影装置是被设置成与承载静电像的像承载体一起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进行拆装的盒。
CNB200710078713XA 2006-02-24 2007-02-25 显影装置 Active CN10052407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9371 2006-02-24
JP049371/2006 2006-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6654A true CN101046654A (zh) 2007-10-03
CN100524075C CN100524075C (zh) 2009-08-05

Family

ID=38444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78713XA Active CN100524075C (zh) 2006-02-24 2007-02-25 显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650104B2 (zh)
CN (1) CN100524075C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6957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Canon 2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846956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lj90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846958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Canon 311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893843A (zh) * 2010-06-18 2010-11-24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07860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6p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07862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300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07861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23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968622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13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968619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1215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68623A (zh) * 2009-07-03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473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5880938A (zh) * 2015-02-17 2016-08-24 株式会社远藤制作所 定影套筒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96674A (zh) * 2015-12-17 2017-06-27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5962706A (zh) * 2022-12-20 2023-04-14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基于取型器的预制叠合楼板表面粗糙度信息采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4829B (en) * 2006-12-15 2011-08-03 Fujikura Rubber Ltd Developing blad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4483928B2 (ja) * 2007-10-26 2010-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方法
US8032064B2 (en) * 2007-10-26 2011-10-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er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method
JP2010008994A (ja) * 2008-05-27 2010-01-14 Canon Inc トナー供給ローラ、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68621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24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2087461A (zh) * 2009-06-25 2011-06-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45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968620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42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WO2013168569A1 (ja) * 2012-05-09 2013-11-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044315A (ja) * 2012-08-27 2014-03-13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方法及び現像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組立体、画像形成装置
JP6234874B2 (ja) * 2014-04-21 2017-11-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5234B2 (ja) * 2016-02-10 2020-0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剤、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2975A (ja) 1986-04-16 1987-10-23 Fuji Xerox Co Ltd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H06186838A (ja) 1992-12-18 1994-07-08 Canon Inc 現像装置
EP0908792B1 (en) 1997-10-07 2004-05-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63937B2 (ja) 1999-05-20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42641A (ja) * 1999-08-04 2001-02-16 Fujitsu Ltd 現像剤、現像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その構成要素、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00531A (ja) * 1999-09-29 2001-04-13 Nec Niigata Ltd 電子写真用現像装置
JP2003307909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帯電部材、該帯電部材を用いる帯電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4012542A (ja) 2002-06-03 2004-01-15 Canon Inc 現像剤規制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919A (ja) 2002-09-26 2004-04-15 Canon Finetech Inc 現像装置
JP4497978B2 (ja) * 2004-03-29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5830B2 (ja) 2004-10-08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7861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23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846956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lj90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846958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Canon 311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846957A (zh) * 2009-06-22 2010-09-2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Canon 2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907860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6p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07862A (zh) * 2009-06-22 2010-12-08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300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68619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1215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968622A (zh) * 2009-06-25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1300系列碳粉盒组件的匹配
CN101968623A (zh) * 2009-07-03 2011-02-09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Hp 4730系列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1893843A (zh) * 2010-06-18 2010-11-24 富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的生产匹配
CN105880938A (zh) * 2015-02-17 2016-08-24 株式会社远藤制作所 定影套筒及其制造方法
US10265754B2 (en) 2015-02-17 2019-04-23 K.K. Endo Seisakusho Fixing sleev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896674A (zh) * 2015-12-17 2017-06-27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896674B (zh) * 2015-12-17 2020-06-19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5962706A (zh) * 2022-12-20 2023-04-14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基于取型器的预制叠合楼板表面粗糙度信息采集方法
CN115962706B (zh) * 2022-12-20 2023-09-08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基于取型器的预制叠合楼板表面粗糙度信息采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01907A1 (en) 2007-08-30
US7650104B2 (en) 2010-01-19
CN100524075C (zh) 2009-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6654A (zh) 显影装置
CN1143183C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4097C (zh) 色调剂、双组分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00351715C (zh) 显影剂承载体和采用该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方法
CN1237723A (zh) 色粉,双组分显影剂,成象方法及成象设备
CN1311305C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成像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550918A (zh) 载体、显影剂、成像设备和处理模块
CN1755529A (zh) 磁性单组分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673886A (zh) 显影装置
CN1959557A (zh)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6106C (zh) 磁性调色剂
CN1182443C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CN1220416A (zh) 成像方法
CN14758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573602A (zh) 显影设备
CN1629743A (zh) 显影装置
CN1430108A (zh) 电子照相感光体、成像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6219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154019C (zh) 用于静电影像显影的调色剂、成像方法、显影装置和工艺盒总成
CN1906545A (zh) 显影方法及显影装置
CN2699339Y (zh) 显影剂吸附元件、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1512276A (zh) 磁性载体、双组分显影剂、显影方法及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441322A (zh) 使用双成分型显影剂的显影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
CN2828878Y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9668A (zh) 显影剂支持体、显影剂支持体的制造方法、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