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36694A -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36694A
CN101036694A CN 200710090223 CN200710090223A CN101036694A CN 101036694 A CN101036694 A CN 101036694A CN 200710090223 CN200710090223 CN 200710090223 CN 200710090223 A CN200710090223 A CN 200710090223A CN 101036694 A CN101036694 A CN 101036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powder
radix
medicine
weight
flav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09022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左耀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71009022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366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1036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366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实证病因病机,含桉叶、荆芥、前胡、马蹄香等7种中药,经煎煮,浓缩,粉碎,调合等步骤制成贴膏。按照本发明制备方法所制成的外贴膏,具有祛邪解毒,升清降浊,整体调理。主治:小儿各种实证,见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纳呆等证及湿疹,风疹等皮肤病证。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显著,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实证的外贴膏,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还涉及上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抵御疾病的能力未成熟完善,与成人比较,卫表功能不固,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故在同样的致病条件下较成人更易发病;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易被病邪所伤,因此小儿发病率较高。小儿发病过程中,由于小儿体属“纯阳”、“稚阴”,既易表现出“热”的证候,又体属“稚阳”,又易表现出“寒”的证候,而寒热又易于转化或表现出“寒热并见”的证候。
小儿形体未充,腠理疏松,卫外机能不固,易被六淫、时邪疠气侵袭。肺为娇脏,小儿稚阴稚阳故肺脏尤娇,外合皮毛,因此外邪侵袭,或从皮毛内侵,或从口鼻而入,必使肺系受累,出现咳嗽、感冒、发热等证。故小儿肺系疾病最为多见,且易伤难调、难治。
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脾(胃)的形质和功能均未臻完善成熟,而小儿不断地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量逐渐增多,故小儿脾胃的形质和功能与日益增多的营养需求相比较,其不成熟不完善更为突出。即脾常不足的生理意义。但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胃小且脆,容物不多”,加上小儿乳食不能自节,若调护稍不适宜,就很容易损伤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容易发生紊乱,而出现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纳呆等脾胃病证,进而影响全身气血津液的化生和气机升降,导致全身诸多病证的产生;同时,其他脏腑的疾患,也常常影响脾胃,使其功能失常。即脾常不足的病理意义。
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往往肺脾同病。。
小儿实证的病因病机:凡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并相互之间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脉通利,气血和调,脏腑组织活动正常。
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及三焦等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
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吸收并向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通过三焦通道输布周身;浊者(各脏腑组织器官代谢和利用后的水液或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输送至膀胱,再排泄于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湿)代谢的平衡。脾运化水液(湿)的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从而产生水湿等病理产物。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湿)两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的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所以在病理上两者常常共见。
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亦顺。若肝失疏泄,三焦气机阻滞,气滞则水停,从而导致痰饮、水湿等。
饮食的消磨转输,气血精微的化生,虽以脾胃升降运化为主,但脾胃的升降与肝之疏泄、肺的宣发肃降息息相关:A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土得木而达。肝的疏泄功能可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均有赖于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有序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的消化吸收功能。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B脾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之清肃与胃同主于降;肺之宣发与脾的升清同主于升;肺的宣肃有协调脾胃升降之功。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又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二是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随着外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证候表现,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纳呆等证,以及湿疹、风疹等皮肤病证。具体如下:
一、小儿感冒、发热病因病机:感冒常因气温骤变之时,寒热失常,感受外邪,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侵袭肺卫,表卫不和,故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发生感冒。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感冒有以下特点:1.热多于寒:小儿感冒,易于入里化热化火,纵然属风寒邪气所伤,也容易化热,若挟食滞则更易化热,即使纵有寒象,亦以外寒内热或“寒包热郁”者多;2.易挟痰:小儿肺腑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敷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感冒之后,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咳声重浊,喉间痰鸣等;3.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反滞,使感冒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甚至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
二、小儿咳嗽病因病机:A.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肺卫受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肺宣发肃降失常,致水湿留滞,而成痰浊,痰浊阻肺或壅塞气道,肺气上逆,则使咳嗽加重;B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喂养不当,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酿湿成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而为咳嗽。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咳嗽有以下特点:1.易挟痰:小儿肺脏尤娇,外邪犯肺,易致肺失宣肃,水津失于敷布,留滞于肺,聚而成痰,故小儿咳嗽,易兼挟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痰鸣等;2.易挟滞: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运化力弱,容物不多,所以感受外邪之后,常导致脾胃纳运失调,水谷反滞,使咳嗽易兼挟食滞证而出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甚至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呕吐、泄泻等。
三、小儿腹泻病因病机:小儿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皆能损伤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发生腹泻。
因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儿腹泻有以下特点:1.易伤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胃小且脆弱,容物不多”脾胃特点决定小儿腹泻时,易积滞而出现伤食腹泻证,见大便稀溏,夹有乳片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次数增多,脘腹胀痛,痛时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呕吐,食少纳呆或拒食等;
2.易病“湿”:湿为阴邪,重浊粘滞,终归脾胃。由于小儿脾胃特点决定小儿最易病“湿”。湿性重浊粘腻,难以骤化,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阻气滞,气滞复加重湿阻,胶着难解,不易速去,因此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最易损伤阳气。又因脾运湿而恶湿,故湿邪伤阳,最易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不化。一方面,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故小儿腹泻时,既易出现寒湿证,见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纳呆,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濡缓等证;又易出现湿热证,见大便稀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或有粘液,泻下急迫如注,或泻下不爽,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脘腹痞满,食少纳呆,神倦乏力,或伴泛恶,舌红,苔黄腻等证。另一方面,水湿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宣降,容易形成咳嗽、痰饮等肺系证状。
3.往往肺脾同病:由于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传子或子病及母,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宣上焦肺气,有助于脾运化水液,有助于下焦水道的通利;当脾伤湿盛之时,水湿不化,上犯于肺,肺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而加重腹泻。小儿肺脏尤娇,脾常不足,外邪易犯,功能易乱。当风寒侵袭时,一方面,直接侵袭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出现大便清稀,次数增多,色淡夹泡沫,或色青,或色如鸭粪,臭气不甚,便前腹痛肠鸣,阵发哭闹,苔白等证;另一方面,先侵袭肺系,出现鼻塞流涕,微恶风寒,咳嗽,头身疼痛,舌淡苔薄白等证,或入里化热化火,而出现发热,咽红,口渴等证。当肺系受外邪侵袭后,宣肃失司,则容易扰乱水谷精微敷布之常道,使脾之清气不能按其常道“上归于肺”而反下降,下行大肠,发生腹泻。
四、小儿呕吐证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小儿感受外邪,多从口鼻而入,直接干于胃腑,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猝然呕吐,伴大便未解或便稀不化,同时又易犯肺,而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等证。2.乳食积滞:多由喂养不当,乳食不节,积滞于中,导致脾胃升降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发生呕吐,呕吐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频频,以吐为快,吐物酸臭,拒食拒乳,脘腹胀痛拒按。食积化热则伴口渴多饮,面赤身热,烦躁哭闹,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证。
五、婴儿湿疹病因病机:A.由于小儿肌肤娇嫩,易感外邪。风为百病之长,可挟湿热而入。风、湿、热邪相互搏结,蕴阻肌肤,发生湿疹;B.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当,脾胃受损,乳食积滞,郁而聚湿生热,导致湿疹发于肌肤。婴儿湿疹分干、湿二型。1.干型:多见于营养不良、消瘦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小儿,风热流连肌肤,故病损皮肤潮红,干燥,或见红色丘疹,烦躁瘙痒;因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胜湿,故瘙痒搔之起屑而无渗液,反复发作,见舌红少苔,指纹紫浮等证;2.湿型:多见于1-3个月肥胖婴儿,风、湿、热搏结,蕴阻肌肤,发于颜面而见红斑、水泡、糜烂、渗液;风性善行而数变,湿性粘滞,故延及头皮、颈部、躯干及四肢,瘙痒难忍且缠绵难愈。易继发感染而伴有发热、烦躁不安、纳呆等,见舌红,苔黄微腻,指纹紫浮等证。
六、小儿风疹病因病机:由于小儿感受风热时邪,邪毒侵犯肺卫所致。邪郁肺卫,表卫失和,肺气失宣,则见发热,咳嗽,流涕;肺主皮毛,邪毒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则见红疹,疹点淡红细小、稀疏均匀;风犯肌腠,故见皮疹瘙痒;邪毒与气血相搏,郁于足少阳经络,故见耳后、颈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及见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等证。
市售分别针对治疗小儿各种实证的常用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化痰止咳颗粒”、“思密达”、“小儿复方鸡内金散”、“扑尔敏”等,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使用不便,依从性差,小儿拒服和哭闹,往往因食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二是没有外贴穴位治疗所具有的如下综合治疗效应,比如:经络系统作用,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生物全息与泛作用等;三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各种实证的病因病机,比如:没有较好地在宣肺透邪、健脾利湿、通畅气机、整体调整等方面,专门针对小儿各种实证的特点来用药。
各类文献所载的治疗小儿各种实证的外贴膏,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不能较好地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各种实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来用药。二是制备工艺简单,在质量控制,制剂稳定性方面,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迄今为止,市场上没有见到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而小儿实证的发病率高,因此非常需要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生产上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计量准确,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外贴膏的可工业化的制备方法。
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实证的病因病机,本发明是主要针对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配比是:
桉叶0.5-1、荆芥0.5-1、桔梗0.5-2、前胡0.1-0.3、柴胡0.1-0.5、马蹄香0.2-0.5、茯苓0.1-0.3。
方中桉叶,苦,辛,凉,功用为:一、能驱风镇痛,清热解毒,祛痰祛湿,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咽炎、腹泻、肠炎、痢疾等;二、能防腐,除臭,消毒,杀虫,抗感染;三、其挥发油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含鞣酸,有轻度收敛作用(2)煎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并可杀灭滴虫(3)解热、镇痛、祛痰(4)提高免疫功能;荆芥,芳香,辛,微温,功用为:一、祛风解表,透邪外达,祛风止痒,宣散透疹;二、以风胜湿,风药的辛温发散之性可引水湿自毛窍而出;三、祛风药可助阳气升腾,祛除湿邪,助脾气干旋,清升浊降;四、风药能祛除淡渗利湿药(茯苓)下行伤阳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发汗,改善皮肤血循环(2)镇静、镇痛(3)抗炎(4)抗菌抗病毒(5)抗过敏;桔梗,辛散苦泄,功用为:一、能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二、宣通肺气,疏风解表;三、引药入肺经,用以载药上行,既升提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功能;又宣肺利气。而肺与大肠相表里,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得除,泻利自止;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止咳(2)解热,镇痛,镇静(3)抗炎;前胡,苦,辛,微寒,功用为:一、宣散风热;二、降气祛痰止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祛痰(2)抗炎(3)抑制细菌和真菌(4)解痉,抑制平滑肌运动(5)抗过敏;柴胡,苦,辛,微寒,为肝,胆,三焦,心包络诸经引经药,功用为:一、在经主气以达阳气,在脏主血以达阴气,宣畅气血,旋转枢机,畅郁阳而化滞阴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和畅;二、和解少阳,透表泄热,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三、升清阳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解热,镇静,镇痛(2)镇咳(3)抑制细菌、病毒(4)增强肠蠕动,利胆作用(5)抗炎(6)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7)抗过敏;马蹄香,辛,温,有浓郁香气,功用为:一、理气止痛,健胃止泻,用于治疗腹泻,胃腹胀痛,消化不良,咳嗽等病证;二、监制寒凉药伤脾胃阳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轮状病毒(2)促进粘膜绒毛的修复(3)促进和纠正轮状病毒引起的脂肪消化功能不良;茯苓,甘,淡,平,功用为:一、利水渗湿,健脾补中而不伤气,既治痰之本,又能和中止泻;二、宁心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抗病原体微生物(2)松驰肠肌(3)利尿(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镇静。诸药相伍,祛邪解毒,升清降浊,使脏腑功能复其正常,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得以消除,气机通畅,全身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而诸证自愈。
所述外贴膏的原料还可以包括:基质,如:凡士林,羊毛脂等,增塑剂,如:丙三醇等,表面活性剂,如:司盘-20等,透皮促进剂,如:氮酮、丙二醇、冰片、薄荷脑等。在制备过程中还包括贴膏药载药体,如:医用涂胶无纺布,防渗膜和防渗圈贴片,防粘纸等。
所述外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蒸馏提取部分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的挥发油,具体步骤为: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所需重量的1/5至4/5,加水蒸馏并收集挥发油,蒸馏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挥发油,所述挥发油不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是很好的快速透皮促进剂。蒸馏的时间最好是5-10小时;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
(2)煎煮桔梗、茯苓2味药的全量,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具体步骤为:取桔梗、茯苓2味药的全量,也可加入第(1)步中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药液,每次煎煮的时间最好为1-1.5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最好为1.21-1.30(50-60℃);
(3)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如:粉碎为80~200目的细粉A;
(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具体步骤为: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
(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加载于贴膏载药体上即可。所述制膏过程是通常过程,最佳方法为:取占细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丙三醇,占细粉B重量1-2%的司盘-20,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细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占细粉B重量1-2%的冰片和1-2%的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以上所述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中,所述荆芥、茯苓这2味中药可以用下列中药替换,可以达到相同的疗效:0.5-1重量份的荆芥可以用0.1-0.2重量份的麻黄、防风或羌活中任意一种替换;0.1-0.3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3-0.9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规格为:每贴药量为1.5-3克,最佳为2克。
用以上方法制备的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圆形软膏,气味芳香。
本发明配方的外贴膏,也可以按巴布剂,红外线纳米贴,橡胶贴膏,电子药贴,磁疗贴等不同外贴剂的不同制备工艺生产。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实证的的外贴膏,其功能为:祛邪解毒,升清降浊,整体调理。主治:小儿各种实证,见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呕吐,腹胀,腹痛,纳呆等证及湿疹,风疹等皮肤病证。
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也可以针对小儿实证时偏寒、偏热、偏湿、偏滞等不同特点,增减其他相关中草药原料,包括增减药物剂量。
用法用量:贴于脐部,一次一贴,每24小时一次。3天为一疗程。感冒时,也可以贴敷于风门等穴;发热时,也可以贴敷于大椎、涌泉(双)等穴;咳嗽时,也可以贴敷于膻中、肺俞(双侧)等穴。所述穴位均为治疗各种实证的要穴,不仅能发挥药物治疗效应,而且还可通过经络系统作用,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生物全息与泛作用等发挥综合治疗效应,调整阴阳,脏腑,气血而治愈疾病。
本发明的优点:
1.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祛痰,解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2.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
3.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4.通过对治疗组2000例和对照组1000例给药临床观察(详见后面临床报道中),本方药治疗3天内,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5.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正在静滴或肌注治疗各种实证的患儿,用本药贴治疗,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静滴或肌注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本药贴的运用,在减少使用抗生素和解决耐药菌株问题及避免滥用激素问题方面有一定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桉叶50克、荆芥100克、桔梗100克、前胡10克、柴胡30克、马蹄香20克、茯苓30克。
制备方法为:
(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重量的4/5,加水蒸馏5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
(2)取桔梗、茯苓2味各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1(50-60℃);
(3)取第(1)步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80目的细粉A;
(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8%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目的细粉B,并称重104克;
(5)取43.7克凡士林,8.3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1.1克丙三醇,1.1克司盘-20,1.1克氮酮,5.3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1克冰片和1.1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1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桉叶100克、荆芥50克、桔梗50克、前胡23克、柴胡10克、马蹄香50克、茯苓10克。
制备方法为:
(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重量的1/2,加水蒸馏7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
(2)取桔梗、茯苓2味各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2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24(50-60℃);
(3)取第(1)步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140目的细粉A;
(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5%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140目的细粉B,并称重101克;
(5)取70.7克凡士林,9.2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1.5克丙三醇,1.5克司盘-20,1.5克氮酮,6.5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5克冰片和1.5克薄荷脑,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取2克为1份,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外贴膏的原料组成及用量为:桉叶68克、荆芥75克、桔梗200克、前胡30克、柴胡50克、马蹄香39克、茯苓20克。
制备方法为:
(1)按配料比称取所述各药,分别取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重量的1/5,加水蒸馏10小时,收集挥发油,将蒸馏后剩余的药液及药渣分离后,备用;
(2)取桔梗、茯苓2味各药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药渣,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时间为1.5小时,将所述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浓缩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为1.30(50-60℃);
(3)取第(1)步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200目的细粉A;
(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匀拌入第(3)步中的细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条件下进行干燥,使含水量达5.2%时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200目的细粉B,并称重180克;
(5)取162克凡士林,18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3.6克丙三醇,3.6克司盘-20,3.6克氮酮,14.4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加入已研磨液化的3.6克冰片和3.6克薄荷脑,其他步骤同实施例1中(5)相同。
实施例4
将实施例1中100克荆芥换成20克麻黄,30克茯苓换成90克薏苡仁,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将实施例2中50克荆芥换成10克防风,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
实施例6
将实施例3中75克荆芥换成15克羌活,其余原料与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7
以上实施例的外贴膏,均通过药效学试验表明,本方药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祛痰,解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毒性表现。通过皮肤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肤致敏性试验表明,本方药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通过对治疗组2000例和对照组1000例给药临床观察(详见后面临床报道中),本方药治疗3天内,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给药方法简便,使用安全可靠,解决了小儿畏针拒药的问题,而且还便于控制质量,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连续生产。
                           临床报道
于1997年2月至2007年3月,采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小儿实证2000例,并设立对照组1000例进行疗效观察,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00例和对照组1000例,一般临床资料详见下列表中: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分布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
  男   女   1-12个月   1-2岁   2-4岁  4岁以上
  治疗组   2000   998   1002   589   657   545  209
  对照组   1000   498   502   295   327   273  103
1.2临床表现  详见下表中:
        入院时两组患儿各种实证分布情况
  病证   治疗组(例)   对照组(例)
  感冒、发热   669   332
  咳嗽   854   429
  腹泻   603   303
  呕吐   265   134
  湿疹   249   125
  风疹   357   179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时,A.对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偏高,炎症明显,体温过高者加用抗感染,退热治疗。B.对于小儿腹泻时,有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或静脉补液;有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者,给予相应的纠正治疗。C.对于小儿湿疹时,有糜烂渗出者,给予相应的外用疗法,予以对症处理。
2.1治疗组  单独用本发明外贴膏治疗,24小时换药一次。
2.2对照组  对于具体的各种实证,按如下相应的市售药物治疗:A.感冒、发热患儿,用市售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口服;B.咳嗽患儿,用市售小儿化痰止咳颗粒口服;C.腹泻患儿,用市售思密达口服;D.呕吐患儿,用市售复方鸡内金散口服;E.湿疹患儿,用市售扑尔敏口服;F.风疹患儿,用市售板蓝根颗粒口服。以上药物均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两组均3天1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治愈:各种实证其临床表现均消失;有效:各种实证其临床表现均明显减轻;无效:各种实证其临床表现无减轻或加重。
3.2疗效比较          感冒发热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69   310(46.4)   341(50.8)   19(2.8)   97.2
  对照组   332   57(17.2)   208(62.4)   67(20.4)   79.6
                        咳嗽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854   680(79.6)   138(16.2)   36(4.2)   95.8
  对照组   429   100(23.3)   238(55.5)   91(21.2)   78.8
                        腹泻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03   406(67.3)   174(28.9)   23(3.8)   96.2
  对照组   303   139(45.9)   102(33.7)   62(20.4)   79.6
                        呕吐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65   229(86.4)   31(11.7)   5(1.9)   98.1
  对照组   134   69(51.5)   41(30.6)   24(17.9)   82.1
                        湿疹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49   125(50.2)   110(44.2)   14(5.6)   94.4
  对照组   125   23(18.4)   66(52.8)   36(28.8)   71.2
                        风疹证两组1疗程疗效比较表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57   351(98.32)   5(1.4)   1(0.28)   99.72
  对照组   179   169(94.41)   8(4.47)   2(1.12)   98.88
以上各种实证组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000例中均未发现毒副作用。
4.典型病例:
例一.畅**,女,6个月,因患儿感冒、咳嗽一天来就诊。现症状: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频作,咳甚则吐乳。体检:腋温37.9℃,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偏红,两肺听诊无干湿性罗音。诊断:风寒感冒、咳嗽之实证。单独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外贴膏外敷风门穴。当夜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打喷嚏及吐乳症状消失。第二天复查,体温36.9℃,咳嗽症状消失。又用一贴后,诸症痊愈。随访半月无复发。
例二.左**,女,2岁,反复发热4天,伴有咳嗽,喉间痰鸣,曾先后静滴双黄连粉针、头孢曲松钠粉针、地米针等,肌注柴胡针及口服小儿咳喘灵颗粒,咳必清中西药等,治疗效果不佳。现症状:咳嗽痰多,喉间痰鸣,胸闷纳呆,欲吐痰涎,困倦乏力,便溏不爽,尿不利。体检:腋温39.1℃,咽部红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听诊双肺散布中、小湿罗音,白细胞13.9×109/L,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5%。诊断:中医,发热、咳嗽之实证;西医,支气管肺炎。在静滴头孢曲松钠粉针同时,加用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的外贴膏外敷大椎穴。当夜体温降至37.9℃,咳嗽减少,喉间痰鸣减轻。第二日复查,体温降至37.3℃,咳嗽次数,咳痰明显减少,喉间痰鸣明显减轻,食欲及二便好转。又连用3贴后复查,热退身安,诸症状消失。血常规正常,痊愈。随访一月无复发。
例三.王**,男,5岁,患儿因吐泻伴发热、咳嗽1天来诊。患儿于1天前因宴席上饱食过量后,又坐摩托车受风着凉,当夜腹泻2次,呕吐1次,伴发热、咳嗽。曾肌注氨苄青霉素针、柴胡针、地米针及口服思密达、庆大颗粒,治疗效果不佳。现症状:面颊发红,夜睡不安,烦躁哭闹,口渴引饮,鼻流浊涕,咳嗽痰多,嗳气呕吐,气味酸臭,食少纳呆,大便1日5次,泻下稀烂,大便味酸臭。体检:腋温38.5℃,咽部充血,脘腹胀痛,肛门肿胀灼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肠鸣音亢进。诊断:腹泻、呕吐伴发热、咳嗽之实证。单独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的外贴膏外敷脐部。1小时后,体温降至37.6℃,当天夜里平安入睡,第二日复查,体温36.9℃,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呕吐消失,脘腹胀痛消失,食欲增强。又连用2贴后来诊,已开始排正常大便,大便每日1-2次,色质正常,咳嗽消失,诸症痊愈。随访1月无复发。
例四.李**,男,3岁,患儿因呕吐伴感冒1天来诊。现症状:猝然呕吐,呕吐未消化食物残渣,以吐为快,伴鼻流涕,打喷嚏,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1日未解。体检:腋温37.8℃,舌淡,苔白,脉浮,两肺听诊无异常。诊断:呕吐伴感冒之实证。单独用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的外贴膏外敷脐部。2小时后解大便,当晚呕吐消失。第二天复查,腋温37℃,打喷嚏消失,食欲有所增强。又用1贴后,诸症痊愈。随访一周无复发。
例五.符**,男,3个月,因湿疹反复发作半月伴发热,纳呆2天来诊。患儿于半月前开始出湿疹,曾先后静滴青霉素针、维生素C等针,肌注维丁胶性钙针、地米针、维生素B12针,口服扑尔敏片及外用皮康霜等,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近2天又出现发热,吮奶减少,烦躁不安。现症状:患儿形体肥胖,睡卧不安,神情烦躁,吮奶减少。体检:腋温38.3℃,颈后淋巴结肿大,颜面、头皮、颈部、躯干及四肢见点状红斑、粟粒状丘疹、丘疱疹、水疱和糜烂、渗液、结痂等多形性皮损,呈对称分布。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浮。两肺听诊无干湿性罗音。诊断:湿疹之实证。单独用本发明实施例5所述的外贴膏外敷脐部。第二天复查,腋温37.6℃,渗液消失,糜烂、水疱、丘疹减少。又连用2贴后复查,腋温36.8℃,糜烂、水疱、丘疹基本消失,吮奶正常,神情转安,诸证基本痊愈。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例六.姚**,女,4岁半,因风疹伴发热、咳嗽一天来就诊。现症状:咳嗽,流涕,咽痛,出风疹,有痒感,不时抓搔。体检:腋温37.8℃,咽部发红,结合膜充血,全身见淡红细小斑丘疹,分布稀疏均匀,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有压痛,舌质红,苔稍红,脉浮数。两肺听诊无干湿性罗音。诊断:风疹之实证。单独用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的外贴膏外敷脐部。第二天复查,腋温36.9℃,全身皮疹消退,咳嗽、流涕症状消失。又用一贴后,诸症痊愈。随访半月无复发。

Claims (10)

1.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是:
桉叶0.5-1、荆芥0.5-1、桔梗0.5-2、前胡0.1-0.3、柴胡0.1-0.5、马蹄香0.2-0.5、茯苓0.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贴膏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
(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的挥发油;
(2)煎煮桔梗、茯苓2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
(3)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
(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2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的药渣共同煎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其特征在于,
其中0.5-1重量份的荆芥可以用0.1-0.2重量份的麻黄、防风或羌活中任意一种替换;0.1-0.3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3-0.9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外贴膏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加水蒸馏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叶、荆芥、前胡、柴胡、马蹄香5味各药的挥发油;
(2)煎煮桔梗、茯苓2味药的全量,将煎液与第(1)步中的药液混匀后,浓缩成清膏;
(3)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
(4)将第(2)步中的清膏与第(3)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
(5)取适量基质加热熔化,再将第(4)步中的细粉B,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及第(1)步中收集的挥发油,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2味药时,加入第(1)步中药渣共同煎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步中,蒸馏的时间为5-10小时;
所述第(2)步中的煎煮过程是: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时间为1-1.5小时,所述清膏的相对密度在50-60℃时为1.21-1.3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步中,所述细粉A为80-200目的细粉;
在所述的第(4)步中,干燥温度为60℃以下,使含水量达6%以下,出料冷却至室温后粉碎成80-200目的细粉B。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5)步中,所述基质是占细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的羊毛脂,所述增塑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丙三醇,所述表面活性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司盘-20,所述透皮剂是占细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细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占细粉B重量1-2%的冰片和1-2%的薄荷脑;取所述基质在水浴上加热熔化,滤过,冷至58-82℃时,不断搅拌,缓慢加入细粉B,在45-55℃条件下,不断搅拌,分别加入所述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透皮剂中的氮酮、丙二醇和收集的挥发油,待冷至35-42℃时,再加入透皮剂中的冰片和薄荷脑(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断搅拌,充分混匀,直至呈色泽均匀的糊状体后,摊涂于涂胶无纺底布中间的防渗圈内的防渗膜上,盖上防粘纸,包装即得产品。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0.5-1重量份的荆芥可以用0.1-0.2重量份的麻黄、防风或羌活中任意一种替换;0.1-0.3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3-0.9重量份的薏苡仁替换。
CN 200710090223 2007-04-16 2007-04-16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10366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90223 CN101036694A (zh) 2007-04-16 2007-04-16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710090223 CN101036694A (zh) 2007-04-16 2007-04-16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36694A true CN101036694A (zh) 2007-09-19

Family

ID=38888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090223 Pending CN101036694A (zh) 2007-04-16 2007-04-16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3669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4322A (zh) * 2011-08-04 2011-12-14 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制剂
CN109316561A (zh) * 2018-10-19 2019-02-12 魏尹书 一种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55201A (zh) * 2019-10-23 2020-02-07 安徽金牛药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膏药贴剂的自动成型制作工艺及其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4322A (zh) * 2011-08-04 2011-12-14 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制剂
CN102274322B (zh) * 2011-08-04 2013-03-27 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制剂
CN109316561A (zh) * 2018-10-19 2019-02-12 魏尹书 一种中药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55201A (zh) * 2019-10-23 2020-02-07 安徽金牛药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膏药贴剂的自动成型制作工艺及其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0540C (zh) 一种治疗小儿寒型咳嗽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899543B (zh) 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31751C (zh) 一种治疗小儿寒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CN101036718B (zh) 一种治疗小儿积滞证的外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68284A (zh) 用于治疗小鹅瘟的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98262B (zh)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8933A (zh) 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36770A (zh) 一种治疗小儿虚寒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CN104187172B (zh) 用于治疗乌龟肠胃炎病的功能性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78898A (zh) 一种小儿健脾止泻散
CN1899455B (zh) 一种治疗小儿热型腹泻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CN1314387C (zh) 一种治疗小儿咳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682895A (zh) 一种定喘止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36694A (zh) 一种治疗小儿实证的外贴膏及制备方法
CN105535495A (zh) 一种培元固本治疗食管癌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175885C (zh) 一种治疗气管、支气管炎的止咳颗粒剂及制备方法
CN103041091B (zh) 一种预防或治疗腹部外科手术后腹胀的药物组合物
CN1193777C (zh) 感冒脐疗中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537603A (zh) 一种脐膏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217688C (zh)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453018A (zh) 一种治疗小儿咳喘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6562090A (zh) 一种成年鸡用饲料
CN105796748A (zh) 一种治疗小儿惊厥的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4814330A (zh) 一种狗粮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99090A (zh) 一种具有治疗小儿哮喘功效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