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4348B -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4348B
CN101024348B CN2007100789332A CN200710078933A CN101024348B CN 101024348 B CN101024348 B CN 101024348B CN 2007100789332 A CN2007100789332 A CN 2007100789332A CN 200710078933 A CN200710078933 A CN 200710078933A CN 101024348 B CN101024348 B CN 101024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sheet
sheet
ink sheet
resettlement sec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789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4348A (zh
Inventor
田边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024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4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24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43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KNON-ELECTRIC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LIGHT SOURCES USING CHARGES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K9/00Light source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 lasers
    • F21K9/60Optical arrangements integrated in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improving the colour rendering index or the light extr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V29/50Cooling arrangements
    • F21V29/70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 F21V29/74Coo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passive heat-dissipating elements, e.g. heat-sinks with fins or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记录片材/油墨片材一体盒,包括:记录片材收容部,其由基本矩形的框架件构成,该框架件具有用于片材的进给、加压以及记录片材的装载的第一孔以及用于把记录片材进给至与该第一孔相对的表面的第二孔;油墨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要进给的油墨片材;以及油墨片材卷取部,用于卷取从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油墨片材。油墨片材卷取部沿着基本矩形的一侧设置,第二孔位于同上述侧相对的一侧上,油墨片材收容部沿第二孔设置,用于进给和驱动记录片材的第三孔设在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中间部内。

Description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用作计算机的输出设备或者数字图像的输出设备的打印装置可根据记录方法分为热转印打印装置、喷墨打印装置、激光打印装置、线点打印装置等。在这些打印装置中,行式热转印打印装置采用油墨片材和记录片材,并在沿副扫描方向传送该油墨片材和记录片材的同时选择性地驱动沿主扫描方向设置的多个生热元件,从而在该记录片材上形成点线状印迹。
随着近来对输入图像进行处理的输入设备(例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影机、扫描仪等)的发展,热转印打印装置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热转印打印装置适于通过计算机或者记录介质形成电子图像信息的输出印品,该电子图像信息利用记录静止图像的静物照相机或摄影机拍摄。
因为其它打印方法的打印装置(例如喷墨打印装置)仅具有是否形成点的二元选择,且分辨率和灰度通过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小点并利用误差扩散方法等以表观方式获得。相反,在热转印打印装置中,用于控制像素的热量可被轻易地改变,以便在一个像素内可获得多个灰度级。因此,与其它打印装置(例如喷墨打印装置)相比,这种打印装置具有可获得图像质量更高的更平滑图像的优点。
此外,由于作为记录装置的热印头的性能以及记录片材的性能的提高,热转印打印装置能够提供质量可与卤化银照片媲美的图像印品。因此,为跟上近来数字照相机的发展,热转印打印装置作为一种尤其用于自然图像的打印机正引起注意。
此外,近来可获得这样一种系统,该系统通过把热转印打印装置与图像获取设备(例如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影机)直接连接或者把它们构造成一体来直接打印输出所获取的图像信息而不经由计算机或其类似物。这种系统能够容易地照相打印输出来自数字照相机或数字摄影机的图像信息,从而加大了对热转印打印装置的关注。然而,在热转印系统中,多种颜色的油墨不得不被重复地叠加转印以获得全色印品,以下将说明用于实现这种转印的一般构造。
现有热转印打印机的一般构造的第一例表示在图32A和32B中。如图32A所示,在堆积于记录片材盒107上的记录片材中,仅最上张记录片材经由分离装置109和进给辊108分离和进给,并被传送至热印头104与压辊105之间的位置。这样执行打印操作:把记录片材P绕在外周略长于该记录片材P的总长的压辊105的外周上,利用热印头104和压辊105给油墨片材106和记录片材P加压,以及在利用热印头104生成的热量把油墨片材106的油墨热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同时转动压辊105。然后,在印完第一颜色后,为打印下一颜色,如图32B所示解除热印头104的加压,然后进一步转动压辊105以使记录片材P前进至打印开始位置,接着按照与第一颜色类似的操作打印第二以及随后的颜色。通过按照这种方式叠加黄、品红和青三种颜色,实现全色打印。
现有热转印打印机的一般构造的第二例表示在图33A和33B中。如图33A所示,在堆积于纸盒201上的记录片材P中,仅最上张记录片材经由分离装置203和进给辊202分离和进给,并被朝向热印头204与压辊205传送。这样执行打印操作:利用热印头204和压辊205给油墨片材206和记录片材P加压,并在利用热印头204生成的热量把油墨片材206的油墨热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同时,利用沿打印方向成对设在下游侧的主动辊(capstan roller)207和压紧辊(pinch roller)208传送该记录片材P。
在印完第一颜色后,打印下一颜色。为此,如图33B所示解除热印头204的加压,然后沿着与打印操作时相反的方向转动主动辊207和压紧辊208以使记录片材P返回打印开始位置,接着按照与第一颜色类似的操作打印第二以及随后的颜色。通过以这种方式叠加黄、品红和青三种颜色,实现全色打印。
在图32A和32B所示或者图33A和33B所示的例中,纸盒内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是消耗品,且必须依据使用来更换和补充。油墨片材通常在盒状构造内被供应给用户,在该盒内,油墨片材的两端卷绕在两个卷筒上且此两个卷筒和油墨片材收容在框架件内。图32A和32B中的数字110以及图33A和33B中的数字210表示此盒的框架件。此盒具有用110a或210a表示的空腔部,在安装此盒的情况下,按照使设在主体内的热印头104或204位于盒的此空腔部内的方式把该盒引导并安装在预定位置。
以上两种方法是通常采用的。第一例的缺点是需要外周略长于记录片材P的总长的压辊,从而导致装置庞大,以及需要在该压辊的外周上卷绕和支承记录片材的机构(图32A和32B中未表示),从而使装置复杂化。然而,其优点是不需要像第二例那样使记录片材返回的时间,这是因为在完成第一颜色的打印后立马就位于第二颜色的打印开始位置,从而实现较高的打印速度。另一方面,第二例的缺点是打印时间延长,但优点是使装置紧凑且简单。
然而,在上述热转印打印装置中,为获得满意的印品,需要采用其表面便于油墨转印的专用纸作为记录片材。因此,包含与五十张记录片材对应的油墨片材的墨盒与五十张记录片材一起成套销售。在使用打印机时,用户需要麻烦地打开成套销售的记录片材和墨盒的包装,并分别把该墨盒安装在主体内以及把记录片材安装在纸盒内。
在此热转印打印机中,通过分别预备与记录片材尺寸对应的不同油墨片材,可减少油墨片材的损耗,如图34所示。因此如图34所示,例如,A6尺寸记录片材与容纳A6尺寸用油墨片材的墨盒一起成套销售,A7尺寸记录片材与容纳A7尺寸用油墨片材的墨盒一起成套销售。用户根据其目的购买这些套件,且在打印A6尺寸之后执行A7尺寸打印的情况下,用户需要移除A6尺寸记录片材和A6尺寸用墨盒,并改为安装A7尺寸记录片材和A7尺寸用墨盒。
在这种情况中移除的A6尺寸记录片材和A6尺寸用墨盒必须被储存以供日后使用。因为墨盒和记录片材分离且必须保持它们远离灰尘和直射阳光,所以需要麻烦地把它们储存在储物袋或其类似物中。为避免这些麻烦,已提出一体容纳油墨片材和记录片材的盒,如在日本专利No.2523355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0-108442中公开的。
然而,尽管日本专利No.2523355的盒使油墨片材收容部和记录片材收容部一体化,但此盒被构造成不能在油墨片材容纳于盒内的状态下执行打印操作。为执行打印操作,需要一种从盒中取出油墨片材并将其装载到打印位置的机构,此机构的缺点是使装置复杂化且降低可靠性。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0-108442提议对日本专利No.2523355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在此提案中,安装后的一体盒可执行打印操作,且油墨片材不需要被装载到打印位置而是在安装位置。因此,这种构造不会使用户感觉到在打印装置内分别安装油墨片材和记录片材的麻烦,以及在采用不同类型记录片材的情况下分别移除油墨片材和记录片材的麻烦。
然而,在照相打印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纸张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以确保储存性、耐用性和打印质量。因此,在传送以进行打印的过程中过度地弯曲纸张会导致打印表面损伤或折皱。此外在记录片材具有较大厚度的情况下,依据分离方法,使记录片材与片材盒分离的可靠性降低,除非获得充分弯曲该记录片材的空间。
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0-108442中,纸张的传送路径形成在片材盒内,且其外形被成形为具有特定大半径R的弧形以避免过度弯曲,从而抑制纸张损伤并提高传送可靠性。然而,用于形成传送路径的此R形的内部构成废空间。此外,为获得传送路径中的平滑弯曲,片材盒需要沿厚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尺寸,从而限制了其紧凑化。结果,片材盒超过了容纳纸的油墨片材所需的最小必要尺寸,且导致打印机主体庞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论点,本发明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小型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其纸张分离可靠性高、对纸张的损伤最小、纸张传送可靠性高以及可用性高。
根据本发明,前述目的利用这样一种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来实现,该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包括:记录片材收容部,由基本矩形的框架件构成,该框架件具有用于片材的进给、加压以及记录片材的装载的第一孔和用于把记录片材进给至与该第一孔相对的表面的第二孔;油墨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要进给的油墨片材;以及油墨片材卷取部,用于卷取从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油墨片材,其中当所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上时,记录头和进给装置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和暴露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油墨片材卷取部沿着基本矩形的框架件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孔位于同上述侧相对的一侧上,油墨片材收容部沿第二孔设置,用于进给和驱动记录片材的第三孔设在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中间部内。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盒收容记录片材且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包括:记录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记录片材,且包括用于进给所收容的记录片材的进给孔;第一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被卷绕在第一轴上的供给用油墨片材;以及第二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用于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卷取所述油墨片材的第二轴。其中,用于进给辊的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位置且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油墨片材相对,所述孔用于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使所述装置主体的进给辊与收容在所述盒内的所述记录片材接触,并且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用于把所述油墨片材的油墨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的记录头和用于进给记录片材的进给辊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包括:盒收容部,用于定位和收容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该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包括用于装载记录片材的记录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要进给的油墨片材的油墨片材收容部、以及用于卷取从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油墨片材的油墨片材卷取部;进给装置,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盒收容部内时,所述进给装置位于所述盒的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且用于进给被装载在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内的所述记录片材;加压装置,其把所述记录片材压向所述进给装置;热印头,用于在所述记录片材上执行打印;以及传送装置,朝向所述热印头传送利用所述进给装置进给的所述记录片材。其中,所述油墨片材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卷取至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以利用所述热印头在传送至所述热印头的记录片材上执行打印,并且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打印装置的主体上时,所述热印头和所述进给装置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和暴露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根据本发明,可通过简单地把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上来进行打印操作,以在短时间内容易地执行该打印操作。此外,片材进给辊设在热单元内以实现打印装置的紧凑化,并利用设在所述相对侧且用于装载和加压记录片材的孔来实现有效的加压。
此外,记录片材在从第三孔送出且传送方向反转后被打印和传送,从而免除浪费的传送路径和组件并实现整个装置的紧凑化。此外,记录片材收容部设有用于分离所堆积的记录片材的分离爪,从而提高片材分离的可靠性并避免在单独保持记录片材时该记录片材从盒中落出。此外,记录片材的分离可靠性提高,且防止其过度弯曲而是仅略微弯曲,从而最小化对该记录片材的损伤。
因此,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可用性高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自以下参照附图对示范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图4A和4B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组装方法的视图。
图7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打印机的视图。
图8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打印机的视图。
图9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打印机的热印头单元的视图。
图10是表示光反射器(photoreflector)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把盒装入头单元内的状态的视图。
图12是把盒装入头单元内的状态的视图。
图13是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的视图,在该状态下,盒相对于头单元被安装在打印机内。
图14是表示这样一种状态的视图,在该状态下,盒相对于头单元被安装在打印机内。
图15A,15B和15C是表示其内记录片材尺寸不同的三类本发明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视图。
图16A,16B和16C是表示其内记录片材尺寸不同的三类本发明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视图。
图17是表示处于安装在打印机内的状态下的盒的视图,且记录片材和保护片材被省略。
图18是表示推压件、盒与记录片材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19A,19B和19C是表示在采用推压件的盒的情况下分离爪与记录片材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0A和20B是表示在不采用推压件的盒的情况下分离爪与记录片材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21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2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3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4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5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6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7是表示打印机操作的视图。
图28A和28B是表示用于检测记录片材的存在/不存在的方法的视图。
图29是表示用于检测记录片材的存在/不存在的方法的视图。
图30是表示油墨片材的行进状态的视图。
图31是表示油墨片材的行进状态的视图。
图32A和32B是表示现有热转印打印机的普通结构的第一例。
图33A和33B是表示现有热转印打印机的普通结构的第二例。
图34是表示记录片材尺寸与油墨片材的涂覆部之间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和2说明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结构。参照图1,数字1表示本发明整个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10表示主要用于堆积和收容记录片材且作为外壳的上壳。11表示与上壳10协作构成油墨片材收纳部的下壳,20表示用于收容打印前的油墨片材的供给侧收容部(第一突出部),以及21表示用于收容打印后的油墨片材的卷取侧收容部(第二突出部)。
30表示用于从盒中一张张地取出记录片材的进给口或进给孔(第二孔),此孔靠近供给侧收容部20且在记录片材收容部的端部处形成越过该记录片材的整个纵向的基本矩形孔。在进给口30的两端上设置分离爪31,32以一张张地分离记录片材。构成框架件或第一壳的上壳10以及构成第二壳的下壳11通过注塑塑性材料形成以降低成本。
图2是沿着与油墨片材的卷取轴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截面图。参照图2,12表示带状油墨片材,其卷绕在构成第一轴的第一卷筒12a上且其前端经由例如粘接固定在构成第二卷取轴的第二卷筒12b上。油墨片材12被收容在形成于上壳10与下壳11之间的油墨片材收容部内,且第一卷筒12a被容纳在供给侧收容部20内而第二卷筒12b被容纳在卷取侧收容部21内。第一卷筒12a和第二卷筒12b被定位成与收容在记录片材收容部内的记录片材的表面平行。
13表示呈堆叠状态收容在上壳10的记录片材收容部22内且数量等于油墨片材12的可打印量的记录片材。例如,当卷绕用于五十画幅的油墨片材12时,同样堆叠五十张记录片材13。因此,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中,打印例如五十幅图像后,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同时用完,两者中的任一者都不会提早用完。因此,不需要仅补充或者更换两者中的任一者,用户只需要在盒单元用完时执行盒单元中的更换,从而简化更换操作。
200表示用于把记录片材13和保护片材装入上壳10内的上孔(装载孔或第一孔),且在通过把盒1装入打印机内以执行打印操作的情况下,此上孔200用于进行加压。上孔200设在与进给口30相对的一侧。
14表示用于防止记录片材13弄脏或损伤的保护片材,该保护片材的外形基本与记录片材13的外形相同且以重叠在该记录片材13的最上部的状态收容在记录片材收容部22内。如图2所示,空间33形成在油墨片材12与记录片材13之间,且当盒安装在打印机内时,随后将要说明的头单元要置于此空间中。此外,孔34设在上壳10的中间部内,在供给侧收容部20与卷取侧收容部21之间。孔34延伸过记录片材收容部22的基本整个纵向区域,且如图1所示还与设在上壳10的侧面上的侧孔34a连接。
参照图1,35表示设在油墨片材用供给侧收容部20的端面上的第一定位孔,以及36表示设在卷取侧收容部21的端面上的第二定位孔。当盒1安装在打印机内时,这些定位孔35,36与打印机主体内的定位轴配合以限定油墨片材卷取轴周围的位置,从而使该油墨片材的行进和卷取稳定。
37表示其形状被制造成依据盒类型而不同的盒识别突起。对于每种尺寸的记录片材或者每种类型的油墨片材,盒识别突起37具有不同形状的突起。打印机主体内作为识别装置的传感器用于识别盒识别突起37,以依据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的类型来控制该记录片材的传送或打印。
现在参照图15A至15C和图16A至16C来说明盒类型。图15A至15C和图16A至16C说明记录片材尺寸不同的三种盒,且图15A,15B和15C或图16A,16B和16C分别显示信件尺寸、L尺寸和卡片尺寸的盒。图16A至16C是从进给口30侧看的供给侧收容部处的截面图。如图15A至15C和16A至16C所示,上壳10的记录片材收容部22沿油墨片材的卷取轴具有依据记录片材的尺寸不同的尺寸D,但在与油墨片材卷取轴垂直的方向上具有相同尺寸。
此外,主要由下壳11形成且用于收容油墨片材12的部分沿任一方向都具有相同尺寸,而与记录片材的尺寸无关。前述定位孔35,36设在油墨片材收容部的端面上,且盒识别突起也设在该油墨片材收容部的端面上。此外如图16A至16C所示,尽管对于不同的记录片材尺寸而言油墨片材12的宽度尺寸不同,但用于卷取该油墨片材12的轴的总长相同。
现在参照图3,4A,4B,5和6说明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1的组装方法。首先如图3所示,在上壳10被放置成使记录片材收容部22处于朝下状态的情况下,分别把油墨片材12的第一卷筒12a和第二卷筒12b放到该上壳10的半圆形凹进10b和U形凹进10c上。然后,从上方把下壳11组装到上壳10上,由此使上壳10的爪10a与下壳11的孔11b接合以及使下壳11的爪11a与上壳10的孔10d接合,以结合该上壳10和下壳11。尽管图中未表示,但类似的爪和孔也设在后部内,藉此把下壳11的主要部分固定到上壳10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中,设在上壳10上的熔凝轴80和设在下壳11内的熔凝孔81经由热熔凝结合。参照图4A和4B将详细说明。图4A表示图3所示油墨片材12和下壳11被组装到上壳10上的状态,且在此状态下,上壳10的熔凝轴80穿入下壳11的熔凝孔81内。在此状态下,熔凝工具的末端82以预定负载压向熔凝轴80的端部以使该熔凝轴80的端部变形,由此如图4B所示,该熔凝轴80变成具有比熔凝孔81更大的外径80a且从上方紧密地接触下壳11,从而实现牢靠的固定。
在图4A和4B中,熔凝工具的末端82具有凹入球形R,以使熔凝轴80变形之后的形状80a呈球形R,然而当末端82具有平面形状时,熔凝轴80变形为平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此外,末端82可以是一种设有加热器的末端或者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振动使熔凝轴80振动以在其内产生热量的末端,且因为熔凝轴80具有圆锥状端部,所以导致从圆锥顶端起变形。
现在参照图5说明记录片材13和保护片材14的组装。在油墨片材12和下壳11被组装到上壳10上后,从上孔200朝向角部内的两个加压部10e的后侧沿倾斜方向插入呈叠置状态的五十张记录片材13和一张保护片材14。在此操作中,由于设在进给孔30的角部处的两个分离爪31,32的存在,记录片材13不从进给孔30落下。
在记录片材和保护片材14被装入上壳10内后,把加压件15,16安装在上壳10的其余两个角部中,借此将该记录片材13支承在四个角部内且收容在记录片材收容部22中而不从该记录片材收容部22落下。此外,加压件15,16由树脂类材料形成,且利用该树脂类材料的弹性变形经由爪安装在上壳10上。如前所述,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利用两个主要部件(即上壳10和下壳11)来储存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因此不需要大量组件,也实现了紧凑化。
现在参照图7说明采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打印机。在图7中,40表示打印机主体,其处于侧面上的门41被打开以露出用于装卸盒的盒插入口42的状态。盒插入口42是一种形状基本与盒1的截面形状相同、但比其略大的孔。在盒插入口42内,可看到头单元45的端部。
图8表示盒1被插入盒插入口42内的状态。如图8所示,当盒1被插入打印机主体内时,头单元45的端部略微从盒1的孔15中露出,以使设在该头单元45的端部处的轴46从该盒1中伸出预定量。当在此状态下关闭门41时,设在该门41的内面上的接合孔41a与轴46配合以限定头单元45的端部位置,从而使打印机可供使用。
图9表示采用本发明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的打印机的热印头单元45。47表示与主体内的打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热印头。48表示作为进给装置的片材进给辊,该片材进给辊的轴48a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承在头单元45上。在轴48a的一端上,齿轮49被安装成与该轴48a一体转动并经由未表示的连接齿轮转动进给辊48。
50表示用于朝向图中右方推压盒内记录片材的推压件。推压件50的一端部50a与轴48a配合,而另一端部利用固定在头框架55上的轨道51支承、可沿盒的安装方向滑动、并利用弹簧52压向盒插入口42。
53表示用于检测盒内记录片材的存在/不存在的光反射器(检测装置),且其经由保持器54安装在头单元45上。图10是表示光反射器53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如图10所示,光反射器53以其发光/受光部朝上的方式安装在头单元45上,且通过把保持器54放置于其上来固定该光反射器53。
56和57表示用于当盒1安装在打印机主体内时定位该盒1的第一定位轴和第二定位轴。当盒1被安装时,它们与设在盒1上的第一定位孔35和第二定位孔36接合,从而限定盒1在打印机主体内的位置。
58表示用于识别盒类型的盒识别开关,当盒1安装在打印机主体内时,利用设在该盒1上的突起的形状来识别盒类型。
59表示当盒1安装在打印机主体内时与该盒1的第二卷筒12b接合且在打印操作时卷起油墨片材12的卷取轴。卷取轴59与齿轮59a,59b连接,且被控制成在打印操作时以预定速度转动。60表示在卷取油墨片材12时转动的空转轴,用以例如检测转动并确认油墨片材12是否被可靠地进给。
头单元45设在打印机40的主体内,且将参照图11,12和13说明相对于该头单元45安装盒1的状态。沿着图1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把盒1装入打印机40。在此状态下,头单元45进入图2所示的油墨片材12与记录片材13之间的空间33。
图12是表示从盒1的后侧看的此状态的视图。如图12所示,头单元45进入位于油墨片材12上方以及记录片材13下方的空间33。图13表示盒1被完全安装的状态,以及图14是表示此状态的细节的截面图。在图13和14中,第一定位轴56和第二定位轴57分别装配在第一定位孔35和第二定位孔36中。此外,卷取轴59与第二卷筒12b配合,空转轴60与第一卷筒12a配合。此外,利用盒识别突起37挤压盒识别开关58。
因为即使对于不同类型的盒,定位孔35,36和盒识别突起37也位于同一位置,所以打印机主体内的定位轴56,57和盒识别开关不需要提供多个。此外,因为第一卷筒12a和第二卷筒12b具有相同的总长,所以不需要使卷取轴59和空转轴60的总长或位置可变。
于是,即使在具有多个记录片材尺寸或者多个油墨片材12尺寸的盒中,也给予油墨片材收容部相同的外部尺寸,且把定位孔35,36和盒识别突起37设在该油墨片材收容部内。此外,给予第一卷筒12a和第二卷筒12b相同的总长,从而简化打印机主体的内部结构。
图17显示盒1被完全装入打印机40内的状态,其中,出于简明目的,省略记录片材13和保护片材。如图17所示,进给辊48和光反射器53位于上壳10的孔(第三孔)34内。此外,推压件50位于侧孔34a内。
图18是显示推压件50、盒1和记录片材13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在图18中,推压件50被前述弹簧52推向右方,且撞击面50a穿过侧孔34a伸入上壳10的内部,并撞击记录片材13的端面。在此状态下,由于提供给上壳10的外侧面的间隙W,记录片材13被可靠地压向图中右方。设置推压件50的斜面50b用于当记录片材13被从最下张起顺序进给时平滑地将从图中上方移动至下方的记录片材引导至撞击面50a。
然后,将说明推压件50的功能。图20A和20B是显示在未采用推压件50的盒实施例内分离爪与记录片材之间关系的简化视图。在图20A中,100表示上壳,101和102表示分离爪。103表示记录片材,该记录片材沿进给方向的前端角部与分离爪接合。
一般,因为切割加工时产生的误差,记录片材的纵向和横向尺寸具有公差。上壳100的记录片材收容部的内部尺寸L1即便对于同记录片材的上限公差(Lmax)对应的纵向尺寸,也需要具有间隙。因此,在纵向尺寸L与公差下限对应的片材情况下,间隙增大。
图20B显示记录片材的纵向尺寸L对应于公差下限(Lmin)并且此记录片材被移置到盒100内右手侧的状态。在此情况中,记录片材103右侧分离爪101上的接合量X1和左侧分离爪102上的接合量X2明显不同。
例如,在纵向尺寸L的公差如图20B所示为±0.5mm的情况下,同尺寸公差上限(Lmax)对应的记录片材与同尺寸公差下限(Lmin)对应的记录片材之间存在1.0mm的尺寸差异。此外,在盒100的内部尺寸具有每侧上0.1mm余量的情况下,对于同尺寸公差下限(Lmin)对应的记录片材,间隙将变成1.2mm。因此,分离爪101,102上接合量X1,X2之间的差异变成1.2mm。
在分离爪上的接合量大到使此差异可以忽略的情况下,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在采用这种尺寸和质量的记录片材来打印相片的情况下,考虑到用于分离的驱动负载以及对记录片材的损伤,不能采用相当大的分离爪。因此,难以采用这种其尺寸可忽略前述1.2mm差异的分离爪,因为此爪在记录片材分离操作中在分离定时上产生较大的差异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变得不能进行分离操作。
以下参照图19A至19C说明适用于本发明推压件50的盒1,图19A至19C也出于简明目的而被简化了。图19A至19C显示从盒1的进给孔30侧看的记录片材13与分离爪31,32之间的关系。图19A显示记录片材的纵向尺寸L对应于公差上限(Lmax)的情况。上壳10的记录片材收容部的纵向尺寸L1可以一定余量地收容甚至纵向尺寸L与公差上限对应的记录片材13。在本例中,这样选择尺寸,以当记录片材13的纵向尺寸L对应于公差上限时提供0.2mm的间隙,如所示。
图19B显示纵向尺寸L对应于公称尺寸的情况,以及图19C显示纵向尺寸L对应于公差下限(Lmin)的情况。在图19A至19C中,图中的左手侧对应于盒1的安装方向,以及图中的右手侧对应于盒1的取出方向。因此,推压件50沿着从左往右的方向推压记录片材13,从而使其撞击位于上壳10右手侧处的内壁。
至于分离爪31和32的尺寸,按照当纵向尺寸L为公称尺寸时使记录片材13上的接合量X1,X2变得相等的方式,将分离爪31选择为大于分离爪32,如图19B所示。因为按照这种方式选择分离爪31,32并且利用推压件50把记录片材13推向分离爪32,所以相对纵向尺寸L在公差范围内波动,该分离爪31,32与记录片材13的接合量X1,X2之间的差保持在纵向尺寸L的此公差范围内。
例如,当记录片材如图19A所示对应于公差上限(Lmax)时,分离爪31上的接合量X2max变得比分离爪32上的接合量X1大一个与该记录片材13的纵向尺寸L的公差对应的量。例如,在纵向尺寸L的公差为±0.5mm的情况下,接合量X2max比接合量X1大0.5mm。
另一方面,在公差下限(Lmin)处,分离爪31上的接合量X2min变得比分离爪32上的接合量X1小一个与该记录片材13的纵向尺寸L的公差对应的量,以使接合量X2min变得比接合量X1小0.5mm。
由此,尽管无推压件50的结构使分离爪上的左右接合量之间产生1.2mm的差异,但适用于本发明推压件50的盒1能够把该差异抑制到0.5mm,与记录片材的尺寸公差相等,从而减小在利用分离爪分离记录片材时在分离定时上的差异并避免诸如分离故障等麻烦。
现在参照图21至27说明打印机40的功能。图21显示打印前的待命状态,这时,盒1安装在打印机40上。60表示作为加压装置(施压装置)且用于在进给片材时把记录片材13压向进给辊14的压板。在图21所示的待命状态下,压板60位于同记录片材13分离的位置。从此状态起,压板60向下移动以经由上孔200以预定压力压向记录片材13,利用进给辊14的逆时针转动,仅与该进给辊14接触的一张记录片材13朝向图中左方移动并通过爪分离,从而经由进给孔30进给该记录片材13。
图22显示所进给的记录片材13从盒1起前进特定量的状态。如所示,记录片材13露出进给孔30并沿着供油墨片材12使用的第一收容部20弯曲。记录片材13是主要适于照相打印的纸张且在过度弯曲时会导致打印表面上的损伤或折皱,该记录片材13如所示在位于第一收容部左方以及进给孔30下方的空间D内略微地弯曲。
此外,进给辊14能够在记录片材13的近似中央处驱动该记录片材13且确保用于记录片材13的足够弯曲长度,从而提高分离可靠性并不使该记录片材13过度弯曲以最小化对该记录片材13的损伤。通过把供油墨片材使用的第二收容部21定位在图中记录片材收容部22的右手侧,可获得前述空间D。
此外,进给辊14设在头单元45内以实现装置的紧凑化,且用于装载记录片材13和给该记录片材13加压的上孔200设在另一侧以能够充分地加压。
在记录片材13前进预定量后,如图23所示,利用辊板61把该记录片材13压向构成传送装置的第一辊62,并进一步地利用该第一辊62的转动从盒1中取出记录片材13。图24显示记录片材13被完全取出盒1且进一步前进预定量的状态。从此状态起,记录片材13绕与该记录片材13的表面垂直的轴线转动。
图25显示转动过程中的状态。通过沿彼此相反的方向转动被提供为两个单元的第一辊来执行记录片材13的转动。第一辊62a沿着把记录片材13拉入打印机40内的方向转动,而第一辊62b沿朝向该打印机40外部的方向转动。图26显示转动结束的状态。从此状态起,记录片材13经由第一辊62a,62b送入打印机40,并转换到打印操作。按照这种方式,一旦转动结束,就相对于进给操作时的传送方向,改变传送方向。
用于传送记录片材13的辊板61和辊62a,62b有利地设在空间D内,该空间D是通过沿记录片材收容部22的图中右手侧提供油墨片材用第二收容部21形成的,从而实现打印机40的紧凑化。此外,由于进给孔30设在第一收容部21的外部且该第一收容部21位于打印操作时传送路径的上游侧,所以能够使记录片材13平滑地转换成用于打印操作的传送而无浪费传送。
图27显示打印状态。这样执行打印操作:利用热印头45和压辊64给油墨片材12和记录片材13加压,并在利用该热印头45产生的热量把油墨片材12的油墨热转印到记录片材13上的同时,利用成对设在打印方向的下游侧的主动辊65和压紧辊66传送记录片材13。在打印操作时,相对于油墨片材12在与进给孔30相反的一侧传送记录片材13。在印完第一颜色后,解除热印头45的加压,然后沿着与打印操作过程中相反的方向转动主动辊65和压紧辊66以使记录片材13返回打印开始位置,接着按照与打印第一颜色时相同的方式打印第二以及随后的颜色。由此,通过叠加黄、品红和青三种颜色,执行全色打印。
一旦打印完成,就把记录片材13排出到打印机40的右手侧外部。用户在执行打印操作时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收容在盒1内的记录片材13和油墨片材12用完。因为所收容的记录片材13和油墨片材12用于相同印量,所以它们中的任一者都不会提早用完。本发明的打印机被构造成可检测记录片材13的不存在并中止打印操作。
以下,将参照图28A,28B和29说明检测记录片材13的存在/不存在的方法。图28B显示记录片材13仍然剩余足够量的状态。如图28B所示,沿着基本与记录片材13相对的方向设置光反射器53。在执行打印操作时,把压板60压向记录片材13,从而使记录片材13压向光反射器53。光反射器53发出红外光并检测由记录片材13的背面反射的光。通常白色的记录片材13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且能被容易地检测到。此外,通过仅在压板60处于加压位置时执行检测操作,可以获得高度可靠的检测。
图28A显示当记录片材13不存在且只剩余保护片材14时执行打印操作的状态,其中在压板60处于加压位置时检测记录片材13的存在/不存在。如图29所示,保护片材14在其与光反射器53相对的一部分内具有对红外光的反射率低的油墨印迹14a(例如黑色印迹),以使该光反射器53不能检测到被反射的光,从而判定记录片材13不存在。此例采用低反射率的印迹,但通过形成尺寸与被打印区域类似的孔来代替印迹,也能类似地实现目的,因为按照类似的方式也不能检测到被反射的光。
以下,将说明油墨片材12在打印操作时的行进。图30是显示从打印机40的主体侧看的油墨片材12在打印操作时的行进路径的视图。卷绕在第一卷筒12a上的油墨片材12首先通过上壳的第一导件70转向热印头47,然后利用热印头47进行打印,接着利用剥离板71从记录片材13上剥离。然后,其进一步地利用下壳11的第二导件72和第三导件73转向,并利用第二卷筒12b卷取。因为在打印操作过程中油墨片材12需要具有一定的张力,所以利用例如摩擦弹簧给第一卷筒12a施加预定转矩。在利用剥离板71从记录片材13剥离时,也施加张力。
因此,负载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施加给上壳10以及沿箭头e所示的方向施加给下壳11。这些负载作为绕第一卷筒12a和第二卷筒12b的力矩在上壳10和下壳11上起到扭转负载的作用。上壳10和下壳11如上所述利用注塑塑料形成且存在用于进给记录片材13的进给孔30、用于进给辊48的孔34以及光反射器53,所以它们的刚性弱且尤其在供给侧收容部20周围易于变形。此外,在卷取侧收容部21附近,下壳11的第二导件72和第三导件73由于前述张力和卷取转矩而受到较大的负载。
图31是图30中A部分的放大图。如所示,第二导件72和第三导件73受到箭头g,f所示的负载,使得围绕第二导件72和第三导件73的一部分趋向于相对于下壳的部分74沿箭头h所示的方向弯曲。
上壳10和下壳11的变形导致油墨片材12的行进路径歪曲,从而妨碍其稳定行进。当稳定行进受到妨碍时,第二卷筒12b上的卷绕发生歪斜并导致折皱。若折皱扩散到打印路径,会导致打印机的严重问题,即打印表面上出现折皱。因此,使油墨片材12的行进路径稳定相当重要。
在本发明的盒1中,如上所述,第一定位孔35设在油墨片材用供给侧收容部20的端面上,且第二定位孔36设在卷取侧收容部21的端面附近。当盒1安装在打印机40上时,它们分别与第一定位轴56和第二定位轴57接合,从而防止由前述扭转负载导致的变形并使油墨片材12的行进路径稳定。
此外,设在上壳10内的轴35和设在下壳11内的孔36经由热熔凝结合,以提高下壳11的第二导件72和第三导件73附近与上壳10的一体性,从而进一步增大刚性并进一步稳定行进路径。
尽管已参照示范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被给予最宽解释,以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9)

1.一种盒,收容记录片材且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包括:
记录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记录片材,且包括用于进给所收容的记录片材的进给孔;
第一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被卷绕在第一轴上的供给用油墨片材;以及
第二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用于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卷取所述油墨片材的第二轴;
其特征在于,用于进给辊的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位置且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油墨片材相对,所述用于进给辊的孔用于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使所述装置主体的进给辊与收容在所述盒内的所述记录片材接触,
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用于把所述油墨片材的油墨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的记录头和用于进给记录片材的进给辊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利用与所述油墨片材的所述空间相对的一侧,传送所述记录片材,所述油墨片材的油墨将要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还包括用于在与所述用于进给辊的孔相对的一侧装载所述记录片材的装载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用于把所述记录片材压向所述进给辊的加压件经由所述装载孔给所述记录片材加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包括用于分离所收容的记录片材的分离爪。
6.一种打印装置,其能可拆卸地安装用于收容记录片材的盒,所述盒包括:记录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记录片材,且具有用于进给所收容的记录片材的进给孔;第一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被卷绕在第一轴上的供给用油墨片材;以及第二突出部,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突出,且其内收容用于从所述第一突出部卷取所述油墨片材的第二轴,所述打印装置包括:
进给辊,用于经由进给辊用孔进给所述记录片材,其设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位置且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油墨片材相对;
记录头,用于把暴露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油墨片材的油墨转印到所述记录片材上;以及
传送装置,在与暴露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同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所述油墨片材的所述进给辊用孔相对的一侧,传送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传送来的所述记录片材,
其中,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打印装置的主体上时,所述记录头和所述进给辊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暴露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7.一种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包括:
记录片材收容部,由基本矩形的框架件构成,所述框架件具有用于装载所述记录片材的第一孔和用于把所述记录片材进给至与所述第一孔相对的表面的第二孔;
油墨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要进给的油墨片材;以及
油墨片材卷取部,用于卷取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所述油墨片材,
其中,当所述盒安装在打印装置上时,记录头和进给装置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和暴露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其中,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沿着所述基本矩形的框架件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孔位于同上述侧相对的一侧上,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沿所述第二孔设置,用于进给和驱动所述记录片材的第三孔设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三孔进给后以及用于传送所述记录片材的传送方向改变后,所述记录片材被传送以进行打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包括可用于分离处于堆叠状态的所述记录片材的分离爪。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还包括用于把收容在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内的所述记录片材推向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的一侧的推压装置。
11.一种打印装置,包括:
盒收容部,用于定位和收容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所述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包括用于装载记录片材的记录片材收容部、用于收容所要进给的油墨片材的油墨片材收容部、以及用于卷取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所述油墨片材的油墨片材卷取部;
进给装置,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盒收容部内时,所述进给装置位于所述盒的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且用于进给被装载在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内的所述记录片材;
加压装置,其把所述记录片材压向所述进给装置;
热印头,用于在所述记录片材上执行打印;以及
传送装置,朝向所述热印头传送利用所述进给装置进给的所述记录片材;
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片材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卷取至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以利用所述热印头在传送至所述热印头的记录片材上执行打印,
其中,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打印装置的主体上时,所述热印头和所述进给装置能够位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和暴露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可依据所述记录片材的尺寸获得多种盒时,这些盒的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和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沿其卷筒的轴向具有相同尺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装置,当可依据所述记录片材的尺寸获得多种盒时,还包括用于识别所述盒类型的识别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内存在/不存在所述记录片材的检测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装置,还包括在收容于所述记录片材收容部内的所述记录片材被排出所述打印装置后以及在其被传送入所述打印装置前转动所述记录片材90°的转动装置。
16.一种盒,收容记录片材且可拆卸地安装在装置主体内,包括:
外壳,具有用于进给所述记录片材的进给孔;
油墨片材收容部,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收容供给用油墨片材,所述油墨片材卷绕在同收容于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记录片材平行的第一轴上;以及
油墨片材卷取部,设在所述外壳内,且用于把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进给的所述油墨片材卷取到同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记录片材平行的第二轴上;
其特征在于,一孔形成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位置,所述孔用于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使所述装置主体的进给辊与收容在所述盒内的所述记录片材接触,并且
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记录头和进给辊能够位于所述盒的记录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和暴露在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之间的油墨片材之间的空间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包括构成所述外壳的第一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片材收容部和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形成在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上的第二壳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片材卷取部沿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这样定位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使得当所述盒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时,它们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所述进给辊的旋转轴线平行。
CN2007100789332A 2006-02-20 2007-02-16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4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1768 2006-02-20
JP2006041768A JP4669406B2 (ja) 2006-02-20 2006-02-20 カセット
JP2006-041768 2006-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4348A CN101024348A (zh) 2007-08-29
CN101024348B true CN101024348B (zh) 2010-05-26

Family

ID=381644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7429C (zh) 2006-02-20 2007-02-15 用于打印机的盒
CN20071007893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4348B (zh) 2006-02-20 2007-02-16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7429C (zh) 2006-02-20 2007-02-15 用于打印机的盒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76151B2 (zh)
EP (1) EP1820658B1 (zh)
JP (1) JP4669406B2 (zh)
KR (1) KR100882043B1 (zh)
CN (2) CN100577429C (zh)
DE (1) DE602007000356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26934B2 (en) * 2006-02-20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sheet containing cassette and prin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assette
JP5084257B2 (ja) * 2006-12-28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850300B2 (en) * 2007-01-04 2010-12-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079592B1 (en) * 2007-03-16 2012-01-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printer
US8182082B2 (en) * 2009-03-05 2012-05-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er accessory module for high capacity printing
JP4932936B2 (ja) * 2009-11-17 2012-05-1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9534A (ja) 2012-12-14 2014-06-3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94469B1 (ko) 2015-11-17 2016-02-16 신상우 배관 연결용 프레싱 공구
CN107720342A (zh) * 2016-08-10 2018-02-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纸匣及采用该纸匣的列印设备
JP6790895B2 (ja) * 2017-02-17 2020-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制御方法
CN108274908B (zh) * 2018-01-31 2024-01-19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照片打印机的碳带盒
JP7414560B2 (ja) * 2020-01-31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4452A (en) * 1987-05-08 1990-04-03 Ricoh Company, Ltd. Ink sheet/recording paper cassette
EP0522903B1 (en) * 1991-06-19 1996-03-06 Sony Corporation Ribbon cartridge
JP2523355B2 (ja) * 1988-09-20 1996-08-0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転写紙カ―トリッジ
US5622440A (en) * 1994-06-14 1997-04-22 Minolta Co., Ltd. Ink film cassette having a torque applying device therein
CN1105652C (zh) * 1997-07-15 2003-04-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打印用色带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3515B2 (ja) * 1987-02-13 1996-09-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転写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紙カセツト
JPS63197159U (zh) * 1987-06-09 1988-12-19
DE3721231A1 (de) * 1987-06-24 1989-01-05 Siemens Ag Vorrichtung zum aufzeichnen von bildinformationen auf einem aufzeichnungsblatt
JP2523355Y2 (ja) 1988-02-16 1997-01-2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紙葉厚み検知装置
US5277502A (en) * 1990-02-24 1994-01-11 Goldstar Co., Ltd. Device for loading ink film and printing papers in color video printer
DE69127998T2 (de) * 1990-07-13 1998-05-28 Canon Kk Farbbandkassette für Aufzeichnungsapparatur
JPH0471882A (ja) * 1990-07-13 1992-03-06 Canon Inc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る記録装置
JPH06183088A (ja) * 1992-12-17 1994-07-05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3549370B2 (ja) * 1997-07-15 2004-08-0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この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3776243B2 (ja) * 1998-10-06 2006-05-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インクリボン・印刷用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JP2003029939A (ja) * 2001-07-13 2003-01-31 Ricoh Co Ltd 印刷システム
JP2005024793A (ja) * 2003-06-30 2005-01-2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7230B2 (ja) 2004-03-23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335292A (ja) * 2004-05-28 2005-12-08 Canon Inc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4677329B2 (ja) * 2005-11-25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カセット
US7926934B2 (en) 2006-02-20 2011-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sheet containing cassette and prin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assett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4452A (en) * 1987-05-08 1990-04-03 Ricoh Company, Ltd. Ink sheet/recording paper cassette
JP2523355B2 (ja) * 1988-09-20 1996-08-07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転写紙カ―トリッジ
EP0522903B1 (en) * 1991-06-19 1996-03-06 Sony Corporation Ribbon cartridge
US5622440A (en) * 1994-06-14 1997-04-22 Minolta Co., Ltd. Ink film cassette having a torque applying device therein
CN1105652C (zh) * 1997-07-15 2003-04-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打印用色带盒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108442A 2000.04.18
JP第2523355B2 1996.05.3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7000356D1 (de) 2009-01-29
CN101331026A (zh) 2008-12-24
JP2007216590A (ja) 2007-08-30
US7976151B2 (en) 2011-07-12
JP4669406B2 (ja) 2011-04-13
EP1820658A3 (en) 2007-08-29
EP1820658A2 (en) 2007-08-22
KR20070083189A (ko) 2007-08-23
CN101024348A (zh) 2007-08-29
KR100882043B1 (ko) 2009-02-09
US20070195146A1 (en) 2007-08-23
CN100577429C (zh) 2010-01-06
EP1820658B1 (en) 2008-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4348B (zh) 记录片材和油墨片材一体盒以及采用此盒的打印装置
CN101024345B (zh) 记录纸张容纳盒和使用该盒的打印机装置
KR101056677B1 (ko) 프린터용 카세트
EP1989056B1 (en) Cassette for a printer
JP4683643B2 (ja) 被記録材インクシート一体型カセット群
JP4590360B2 (ja) カセット
EP1752299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RU2369486C1 (ru) Кассета для печат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4818155B2 (ja) 記録紙収納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装置
JP4827555B2 (ja) 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2008036876A (ja) カセット
KR100863718B1 (ko) 기록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