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9993B -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9993B
CN101009993B CN200710003537A CN200710003537A CN101009993B CN 101009993 B CN101009993 B CN 101009993B CN 200710003537 A CN200710003537 A CN 200710003537A CN 200710003537 A CN200710003537 A CN 200710003537A CN 101009993 B CN101009993 B CN 101009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ump
radiator
passage
passage stream
operat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03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9993A (zh
Inventor
熊大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0035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0099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009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9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9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99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包括通道流散热器和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中包含所述正向空气流通口中的一面进一步与空气泵相连。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上述装置和方法均可以获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根据获取的温度确定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相连的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工作状态。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通道流散热器及应用到该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散热方法通常包括空冷散热和水冷散热。其中,空冷散热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主流散热方法,其散热原理如图1所示。参见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空冷散热原理图。由图1可见,风扇使空气气流流经散热器,以对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进行冷却。图1中所示散热器可以被称为常规散热器,其结构如图2所示。
参见图2,图2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散热器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见,常规散热器只是简单地由底板和散热片构成。在实际应用时,只有少部分的气流从常规散热器中流过,而其它大部分气流通常以较大的流动旁路的形式从常规散热器外围流走;这显然严重降低了常规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相对于上述的空冷散热而言,水冷散热是一种被寄子高度期望的“全新”散热技术,其散热原理如图3所示。参见图3,图3为现有技术的水冷散热原理图。由图3可见,液体将热量带到散热器中,散热器再将热量传递到环境中去。众所周知,保证水冷散热的前提是提供足够大的水冷系统安装空间;但通讯产品中可供安装水冷系统的空间通常十分有限,这导致水冷散热的性能被大大降低,甚至还不如空冷散热。再有,包括泄漏及泵失效在内的可靠性问题也是妨碍水冷散热被顺利应用的巨大障碍;而且,水冷散热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空冷散热的成本。
目前常见的散热方式还是风冷散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道流散热器组合,以提高散热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到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以提高散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道流散热器组合,用于芯片的空气冷却,包括通道流散热器和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中包含所述正向空气流通口中的一面进一步与空气泵相连;
所述空气泵进一步与流动控制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散热状态检测单元依次相连;
其中,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
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于将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其中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和低温门限;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相连的所述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具体方法为: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
所述空气泵,用于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用于芯片的空气冷却,该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流动控制单元、连接有通道流散热器的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
其中,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
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于将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其中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和低温门限;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相连的所述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具体方法为: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
所述空气泵,用于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根据获取的温度确定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相连的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所述工作状态的方法为:将获取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所述工作状态;
所述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低温门限;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的方法为:
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
所述控制空气泵工作于所述工作状态的方法为:
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该空气泵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道流散热器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均可有效汇流以有效避免流动旁路的出现,因而可明显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空冷散热原理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常规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水冷散热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基本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完善结构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完善结构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连接空气泵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一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8b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二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8c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三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8d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四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9a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一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9b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二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0a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一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0b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二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1a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一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1b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二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2a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一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2b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第二散热方式示意图;
图13为应用到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工作原理图;
图14为所述常规散热器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旁路气流比较示意图;
图15为所述常规散热器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压降-流量关系曲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为风冷散热,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包括通道流散热器和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中包含所述正向空气流通口中的一面进一步与空气泵相连。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流动控制单元、连接有通道流散热器的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其中,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于将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所述流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相连的所述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状态;所述空气泵,用于在所述流动控制单元所控制到的工作状态运转。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方法包括:获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根据获取的温度确定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相连的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工作状态。
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基本结构的立体示意图。由图4可见,相比目前常用的常规散热器而言,本发明实施例的通道流散热器在散热片上设置有防旁路顶板,使得防旁路顶板覆盖在散热片上;由于该防旁路顶板覆盖在散热片上,所以通道流散热器会因散热片的存在而被分割出正向空气流通口,并且该正向空气流通口能够贯穿整个通道流散热器。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以图5、图6所示方式在通道流散热器上设置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尺寸视实际情况而定),以提高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使得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通常与通道流散热器的正下方接合)等器件能够得到有效散热,也使得通道流散热器中可以设置更多的散热片以便更高效地散热。所述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置,在通道流散热器内部高度较低的情况下能够非常有效地为通道流散热器提供进出风。
具体而言,纵向空气流通口可以设置在防旁路顶板和/或底板上,其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针对防旁路顶板和底板而言,纵向空气流通口可以设置在防旁路顶板和底板的全部或部分面积上。横向空气流通口可以设置在部分或全部散热片上,其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等;针对散热片而言,横向空气流通口可以设置在散热片的全部或部分面积上。
在实际应用中,因散热需要而与通道流散热器接合的器件通常是芯片;为了描述简便,以下仅以芯片为例。
由以上所述可见,由于通道流散热器因散热片的存在而被分割出正向空气流通口,甚至还设置有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因此通道流散热器在没有气流流过时能够更加高效地通过新设置的防旁路顶板和空气流通口散热;在有气流流过时能够利用新设置的防旁路顶板对气流起到汇流作用,以尽量避免流动旁路的出现,并且还可以通过新设置的空气流通口更高效地散热。
为了保证有气流流过通道流散热器,可以将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相连,具体的连接关系可以如图7所示。图7中,空气泵通过过滤通道与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一面相连。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上的空气流通口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保证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上的部分空气流通口之间能够有空气流通即可,如:空气泵通过过滤通道与纵向空气流通口或横向空气流通口的一面相连,甚至不通过过滤通道而是直接与所述空气流通口相连。
在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上的空气流通口的多种连接方式中,有些连接方式如图8所示。图8中,通道流散热器的放置状态为水平放置(这时横向空气流通口面向纸外);为了描述方便,可以将通道流散热器水平放置时左边的一端称为通道流散热器的左端,而将通道流散热器水平放置时右边的一端称为通道流散热器的右端。
在图8a中,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的左端相连,空气泵通过自身左端从外界水平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从自身右端向外界水平出风;在图8b中,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的左端相连,空气泵通过自身侧面从外界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从自身右端水平出风;在图8c中,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的右端相连,空气泵通过自身右端向外界水平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自身左端从外界水平进风;在图8d中,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的右端相连,空气泵通过自身侧面向外界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自身左端从外界水平进风。
通常,通道流散热器的水平进出风主要是通过正向空气流通口实现的;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通道流散热器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自身的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实现侧面进出风。
由图8可见,空气泵可以以不同方式(如:可以进一步通过过渡通道)从不同方向与通道流散热器相连,通过空气泵的进出风实现通道流散热器的进出风,以保证通道流散热器的进出风能够对其接合的芯片进行有效散热。在以下的描述中,对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和连接方向不再赘述。
针对单芯片而言,通常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单空气泵连接单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对芯片的有效散热,可以采用空气泵冗余设计,如:可以采用如图9所示的双空气泵并联单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也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的双空气泵并联双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还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多空气泵并联双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的多空气泵并联多通道流散热器的散热方式。当然,
参见图9,图9包含图9a、图9b,分别表现了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两种散热方式。其中,图9a中,接合有芯片的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空气泵b并联;空气泵a和空气泵b向外界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从外界进风。图9b中,接合有芯片的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空气泵b并联;空气泵a和空气泵b从外界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向外界出风。
参见图10,图10包含图10a、图10b,分别表现了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两种散热方式。其中,图10a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的通道流散热器a、b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空气泵b并联;空气泵a和空气泵b向外界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分别从外界进风。图10b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的通道流散热器a、b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空气泵b并联;空气泵a和空气泵b从外界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分别向外界出风。
参见图11,图11包含图11 a、图11b,分别表现了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两种散热方式。其中,图11a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的通道流散热器a、b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并联;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向外界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分别从外界进风。图11b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的通道流散热器a、b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并联;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从外界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分别向外界出风。
参见图12,图12包含图12a、图12b,分别表现了通道流散热器与空气泵的两种散热方式。其中,图12a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n的通道流散热器a、b、n等多个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并联;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向外界出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n等多个通道流散热器分别从外界进风。图12b中,分别接合有芯片a、b、n的通道流散热器a、b、n等多个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并联;空气泵a、b、n等多个空气泵从外界进风,使得通道流散热器a、b、n等多个通道流散热器分别向外界出风。
可见,通过图9至图12的空气泵冗余设计,使得有多于1个的空气泵为通道流散热器提供进出风服务;即使其中的部分空气泵出现故障,仍有其它空气泵继续为通道流散热器提供进出风服务,使得在任何时刻都有空气泵为通道流散热器提供进出风服务,因而能够保证通道流散热器对其所接合的芯片进行散热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由于采用了空气泵冗余设计,使得为通道流散热器提供进出风服务的空气泵数量通常大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使空气泵的数量小于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甚至随意设置空气泵与通道流散热器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可以保证通道流散热器中存在比往常更大的气流量和气压,因而能使通道流散热器对其所接合的芯片实现更加高效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气泵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适当调整空气泵的工作状态,如:当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过高时,说明需要提高空气泵的工作效率以提高散热性能,因此可以控制空气泵工作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正常时,说明散热性能正常,因此可以控制空气泵工作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较低时,说明散热性能过好,因此可以控制空气泵工作于低效率运转状态。
进行空气泵控制的原理如图13所示。参见图13,图13为应用到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工作原理图。图13中,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流动控制单元、空气泵依次相连。
在实际应用时,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可以获取(实时性或周期性)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如:读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或者通过自身电路检测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芯片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自身所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如:收到的所述温度高于高温门限,或位于高温门限与低温门限之间,或低于低温门限),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流动控制单元根据收到的比较结果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空气泵工作于该状态,如:当收到的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高温门限时,流动控制单元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因而向空气泵发送高效率运转状态所对应的电平;当收到的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高温门限与低温门限之间时,流动控制单元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因而向空气泵发送正常效率运转状态所对应的电平;当收到的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低温门限时,流动控制单元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因而向空气泵发送低效率运转状态所对应的电平。空气泵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高效率运转状态、正常效率运转状态或低效率运转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工作状态决策单元还可以保存所述比较结果,并且用新的比较结果更新以前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甚至可以将得到的比较结果发送给散热状态检测单元保存并更新;另外,当新做出的比较结果与自身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相同时,工作状态决策单元可以不将新的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再有,流动控制单元可以保存收到的比较结果,并且用新收到的比较结果更新以前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甚至可以将收到的比较结果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保存并更新;另外,当新收到的比较结果与自身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相同时,流动控制单元可以不进行后续的空气泵工作状态控制操作(如向空气泵发送电平等)。同理,流动控制单元可以保存确定要控制空气泵进入的所述工作状态,并且用新确定的所述工作状态更新以前所保存的工作状态;另外,当新确定的工作状态与自身所保存的已确定的工作状态相同时,流动控制单元可以不进行后续的空气泵工作状态控制操作(如向空气泵发送电平等)。
流程控制单元所连接的空气泵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则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和流动控制单元可以针对部分或全部空气泵进行上述的工作状态控制操作。
无论空气泵的数量是一个还是一个以上,任何一个空气泵在工作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故障;基于该情况,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还可以检测空气泵的运转状态。当散热状态检测单元检测到空气泵故障时,则通过工作状态决策单元向流动控制单元发送(如果散热状态检测单元与流动控制单元之间存在直接的连接,散热状态检测单元也可以直接向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故障空气泵的停止运转消息;流动控制单元收到所述停止运转消息时,以停止向故障空气泵发送电平等方式控制该故障空气泵停止运转。
在实际应用中,即使各空气泵均正常工作,也可以控制其中的部分空气泵停止工作;当确定故障空气泵恢复正常或需要提高散热效率时,再由散热状态检测单元通过流动控制单元控制已停止工作的空气泵重新开始工作。具体的控制方法与前述的相应控制方法基本相同(区别主要是散热状态检测单元需要向流动控制单元发送启动消息,并由流动控制单元根据该启动消息控制空气泵重新开始工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空气泵控制操作可以有效延长空气泵寿命,节省电能,并能降低噪音。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可以由软件模块或硬件器件的方式实现。
可以通过图14、图15体现出通道流散热器与常规散热器之间的性能优劣。
参见图14,图14为所述常规散热器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的旁路气流比较示意图。由图14可见,只有少部分气流会从常规散热器中流过,而其它大部分气流通常以较大的流动旁路的形式从常规散热器外围流走;通道流散热器能够有效汇流,使得大部分气流从常规散热器中流过,并不会形成常规散热器那样的流动旁路。
参见图15,图15为所述常规散热器与所述的压降-流量关系曲线示意图。由图15可见,在压降相同的情况下,通道流散热器所能产生的流量明显比常规散热器所能产生的流量大;在产生相同流量的情况下,通道流散热器所需的压降明显比常规散热器所需的压降小。另外,当连接有空气泵时,通道流散热器可以在大的空气流量下保持极小的甚至是负的整体压降,进而可以有效消除流动旁路;并且,当整体压降为负时,通道流散热器甚至可以吸收周围的气流,这使得通道流散热器在被放置于阻挡物后时仍能有效散热。
由图14、图15可见,通道流散热器明显比常规散热器的内部气流流通性要好,因此具有更好的散热性能。
在对通道流散热器进行实际设计时,可以考虑下述的总热阻表达式,以尽量降低总热阻:
Rexternal=RTIM+Rspreading+1/(ηhA)+1/(2mCp);
在所述热阻表达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是界面接触热阻,第二项是扩散热阻,第三项是对流散热热阻,第四项是流体热容热阻。接触热阻的大小取决于与通道流散热器接合的芯片的尺寸和界面材料的导热系数;扩散热阻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包括与通道流散热器接合的芯片尺寸、通道流散热器的大小以及材料性质;对流散热热阻取决于通道流散热器的结构以及来流的速度。要获得高的h,需要高的流速或者窄的通道流散热器通道;要得到大的A,需要大的通道流散热器或者高密度设置的通道流散热器。针对流体热容热阻而言,如果空气流量很小,则这一项会很大。
在实际设计时,可以通过设置高密度的通道流散热器以达到较低的对流散热热阻。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道流散热器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散热效率。

Claims (18)

1.一种通道流散热器组合,用于芯片的空气冷却,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道流散热器和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中包含所述正向空气流通口中的一面进一步与空气泵相连;
所述空气泵进一步与流动控制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散热状态检测单元依次相连;
其中,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
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于将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其中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和低温门限;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相连的所述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具体方法为: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
所述空气泵,用于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上进一步设置有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
其中,所述纵向空气流通口设置于所述防旁路顶板和/或底板上;
所述横向空气流通口设置于所述散热片中的部分或全部散热片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为1个,所述空气泵的数量为1个;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与所述空气泵之间的连接关系为:
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直接与所述空气泵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为1个,所述空气泵的数量为2个;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与所述空气泵之间的连接关系为:
所述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并联的所述2个空气泵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为2个,所述空气泵的数量为2个;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与所述空气泵之间的连接关系为:
并联的所述2个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并联的所述2个空气泵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为2个,所述空气泵的数量超过2个;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与所述空气泵之间的连接关系为:
并联的所述2个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并联的所述超过2个的空气泵相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数量超过2个,所述空气泵的数量超过2个;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与所述空气泵之间的连接关系为:
并联的所述超过2个的通道流散热器通过过渡通道与并联的所述超过2个的空气泵相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检测所述空气泵的运转状态,在检测到空气泵故障时向所述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故障空气泵的停止运转消息;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收到所述停止运转消息时,控制该消息所针对的故障空气泵停止运转;
或者,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部分空气泵的停止运转消息;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收到所述停止运转消息时,控制该消息所针对的空气泵停止运转。
9.一种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用于芯片的空气冷却,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散热状态检测单元、工作状态决策单元、流动控制单元、连接有通道流散热器的空气泵;所述通道流散热器包括底板和防旁路顶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防旁路顶板之间、并能分割出贯穿该通道流散热器的正向空气流通口的散热片;
其中,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并将获取的温度发送给工作状态决策单元;
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用于将收到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送给流动控制单元;其中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和低温门限;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确定相连的所述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具体方法为: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
所述空气泵,用于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流散热器上进一步设置有纵向空气流通口和/或横向空气流通口;
其中,所述纵向空气流通口设置于所述防旁路顶板和/或底板上;
所述横向空气流通口设置于所述散热片中的部分或全部散热片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检测所述空气泵的运转状态,在检测到空气泵故障时向所述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故障空气泵的停止运转消息;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收到所述停止运转消息时,控制该消息所针对的故障空气泵停止运转;
或者,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向所述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部分空气泵的停止运转消息;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收到所述停止运转消息时,控制该消息所针对的空气泵停止运转。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状态决策单元,进一步用于保存并更新所述比较结果,并在新做出的比较结果与自身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相同时不将新的比较结果发送给所述流动控制单元;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保存并更新收到的所述比较结果,并在新收到的比较结果与自身所保存的比较结果相同时,不进行后续的空气泵工作状态控制操作;或者,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保存并更新确定要控制空气泵进入的所述工作状态,并在新确定的工作状态与自身所保存的已确定的工作状态相同时,不进行后续的空气泵工作状态控制操作。
13.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状态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在确定故障空气泵恢复正常或需要提高散热效率时,向所述流动控制单元发送针对已停止运转的空气泵的启动消息;
所述流动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在收到所述启动消息时,控制该消息所针对的空气泵启动。
14.一种应用到通道流散热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获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器件的温度,根据获取的温度确定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相连的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并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所述工作状态的方法为:将获取的所述温度与设置的工作门限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所述工作状态;
所述工作门限包括高温门限、低温门限;所述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的方法为:
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高于所述高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高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位于所述高温门限与所述低温门限之间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正常效率运转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温度低于所述低温门限时,确定应将空气泵置于低效率运转状态;
所述控制空气泵工作于所述工作状态的方法为:
向所述空气泵发送所述工作状态所对应的电平,该空气泵根据收到的电平工作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温度的方法为:
读取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所述器件的温度传感器上的温度;或者,通过电路检测通道流散热器所接合的所述器件的温度。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检测所述空气泵的运转状态,在检测到空气泵故障时控制故障空气泵停止运转。
17.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度确定所述通道流散热器相连的空气泵应处于的工作状态之后,控制该空气泵工作于该工作状态之前,进一步保存并更新空气泵所处于的工作状态;当已确定的空气泵应处于的所述工作状态与保存的空气泵工作状态相同时,不进行后续的空气泵工作状态控制操作。
18.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故障空气泵恢复正常或需要提高散热效率时,进一步控制已停止运转的空气泵启动。
CN200710003537A 2007-02-06 2007-02-06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99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03537A CN101009993B (zh) 2007-02-06 2007-02-06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003537A CN101009993B (zh) 2007-02-06 2007-02-06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9993A CN101009993A (zh) 2007-08-01
CN101009993B true CN101009993B (zh) 2010-05-19

Family

ID=38698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035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09993B (zh) 2007-02-06 2007-02-06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0099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670B (zh) * 2010-02-01 2014-07-0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
US8712598B2 (en) * 2011-01-14 2014-04-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daptive flow for thermal cooling of devices
CN103542765B (zh) * 2012-07-11 2017-08-29 边疆 内液式涵道增流平板散热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61A (zh) * 1994-05-20 1997-09-03 无噪音系统公司 无噪音空气冷却计算机
CN2466794Y (zh) * 2001-02-21 2001-12-19 协禧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侧吹式散热器
CN2612888Y (zh) * 2003-03-18 2004-04-21 久广兴股份有限公司 送气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61A (zh) * 1994-05-20 1997-09-03 无噪音系统公司 无噪音空气冷却计算机
CN2466794Y (zh) * 2001-02-21 2001-12-19 协禧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侧吹式散热器
CN2612888Y (zh) * 2003-03-18 2004-04-21 久广兴股份有限公司 送气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9993A (zh) 200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3782C (zh) 液冷系统及具有该液冷系统的电子设备
US20140069626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2573412B (zh) 带冷却功能的控制装置
CN105005368B (zh) 一种风冷散热装置
CN203744424U (zh) 变频空调器控制模块冷却装置及变频空调器
CN101009993B (zh) 通道流散热器组合及应用到该通道流散热器的装置和方法
CN101770266A (zh) 计算机散热装置组合及其控制方法
CN2922386Y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机柜
CN104898812A (zh) 一种计算机散热装置
EP3346218A1 (en) A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a method thereof
TW201414408A (zh) 溫度控制系統及其溫度控制方法
CN106411110A (zh) 一种散热可控的变频器
CN115190734A (zh) 散热装置
CN203261618U (zh) 一种低温型风力发电机组主控柜的散热装置
CN202472544U (zh) 多通道散热结构
CN104411144B (zh) 散热系统
CN108541200B (zh) 一种高效复合散热线路板
CN206878858U (zh) 一种易散热防尘交换机
CN108735694A (zh) 一种智能化散热系统
CN212970620U (zh) 交换机
CN211061985U (zh) 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用散热底座
CN103702546A (zh) 一种变频器及其散热方法
CN106990822A (zh) 一种配备水冷散热系统的服务器
CN209299654U (zh) 压缩机测试设备及控制器散热装置
CN2664192Y (zh) 水冷式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