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9253A - 散热片和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片和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09253A CN101009253A CN 200710000293 CN200710000293A CN101009253A CN 101009253 A CN101009253 A CN 101009253A CN 200710000293 CN200710000293 CN 200710000293 CN 200710000293 A CN200710000293 A CN 200710000293A CN 101009253 A CN101009253 A CN 1010092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n
- cooling device
- outlet
- fin portions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16285 Movement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设置冷却液的排出口(260)的一侧的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被进行切除,从而形成开放端面部(248),所述冷却液的排出口(260)设置在散热片部(242)的下方。排出口(260)与被切除的范围相对应地配置在靠近散热片部(242)一侧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发热体的冷却装置的散热片和冷却装置,特别涉及在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中使用的散热片和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半导体闸流管或功率管等电子部件的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应电子部件(发热元件)的发热量也增大。另一方面,例如在安装有感应电动机和直流电池的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中,通过逆变器来进行电力转换,从直流电池向感应电动机供应电力。随着电动机的额定输出的上升,上述逆变器等电子部件的发热量也上升,因此需要采取充分的冷却措施。
在车辆中,尤其要求电子部件的小型化和薄型化,为了在这种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工作稳定,用于将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迅速排出到外部的冷却装置变得越来越重要。下述公报公开了在上述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中使用的散热片。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49324号公报公开了关于散热片的以下技术:该散热片使具有功率半导体元件并追求低热阻的直接水冷式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具有更高的热传递效率,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49324号公报公开的直接水冷式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中,至少安装有切换电流的功率半导体元件,在与功率半导体元件安装表面相对的表面上具有条状的散热片,在与散热片的片长度方向近似垂直的截面的角上具有倒角部。与散热片的片长度方向近似垂直的截面为片顶端宽度小于片根部宽度的梯形形状。
根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49324号公报所公开的发明,在与散热片的片长度方向近似垂直的截面的各个角上设有倒角部。由此,冷却水难以滞留在各个角处,另外还使边界层变薄了,从而促进了热传递。并且,与片长度方向近似垂直的截面为片根部宽、在朝向顶端的方向上逐渐变窄的梯形形状。由此,可以在对热传递尤为重要的散热片根部使冷却水的流速成为高流速。另外,由于可以使成为冷却流路的散热片之间的截面的面积与片截面为矩形时相同,所以能够抑制平均流速的增大,而平均流速增大是导致压力损失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使具有功率半导体元件并追求低热阻的直接水冷式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具有更高的热传递效率,从而可以提高冷却效果。
另外,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264号公报公开了关于以下散热片的技术:即使半导体器件小型化,该散热片也能够抑制冷却用流体的压力损失,从而可以将冷却性能维持在所期望的水平。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264号公报公开的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具有向远离电子部件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部件(散热片),冷却用流体在该各个散热部件之间流过,由此对电子部件进行冷却,所述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散热部件的长度随着由电子部件的发热而导致的热传递温度的变低而逐渐变短。
根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264号公报所公开的发明,由于多个散热部件的长度随着由电子部件的发热而导致的热传递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变短,所以可以减少冷却用流体流过散热部件之间时的压力损失。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冷却用流体的流速并降低冷却用流体与散热部件之间的热阻,从而即使电子部件小型化也可以维持期望的冷却性能。
然而,在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中,当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较大时,有可能产生安装空间方面的问题。因此,与电子部件相同,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也被要求小型化。
但是,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349324号公报所公开的直接水冷式功率半导体模块的结构中,并未公开关于能够使功率半导体的冷却装置小型化的散热片的任何信息。
另外,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8264号公报所公开的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中,虽然冷却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但是例如当在散热部件的下方存在有冷却用流体的供应口或排出口时,补充或更换冷却用流体时进入的空气(气泡)可能会从供应口或排出口上升并滞留在散热部件之间,从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使冷却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的散热片。
本发明的散热片为平板形状,按照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与容纳发热体的箱体接合,与所述接合侧不同的另一侧的端部开放。在散热片的下方设有冷媒的供应口和排出口中的某种开口部,散热片的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
根据本发明,散热片与容纳发热体的箱体接合,其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与接合侧不同的另一侧的端部开放,并且为平板形状。在散热片的下方设有冷媒的供应口和排出口中的某种开口部。此时,例如在交换冷媒时等进入到冷媒通路等中的空气从开口部上升,进入并滞留在以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进行接合的散热片的下部。如果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会导致冷媒无法吸收散热片的热量,从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因此,散热片的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由此,与不切除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开口部一侧的近似水平的表面的面积变小,空气难以进入到散热片的下部。并且,即便使开口部更加靠近散热片一侧,由于空气通过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被切除的部分上升,所以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因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同时通过使开口部更加靠近散热片一侧,可以实现冷却装置的小型化。此时,离容纳发热体的箱体的距离近且热传递效率大的、箱体与平板的端面间的接合部不会被切除。因此,即使散热片的表面积由于散热片的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变小,对冷却性能的影响也较小。结果,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冷却性能的恶化并使冷却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的散热片。
优选的是: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与从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
根据本发明,被进行切除的端部与从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因此,从开口部上升的空气通过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被切除的部分而上升。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性能的恶化。
另外,优选的是:当使箱体以规定的角度倾斜时,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与从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
根据本发明,当使箱体以规定的角度倾斜时,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与从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因此,即使当箱体以预定的角度倾斜时,从开口部上升的空气也可以通过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的被切除的部分而上升。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性能的恶化。
另外,优选的是:发热体是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子部件,预定的角度是基于车辆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发热体是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子部件。因此,安装在出于安装空间方面的考虑而需要小型化的车辆中的电子部件的冷却装置可以实现小型化。另外,即使当使冷却装置以基于安装有电子部件的车辆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的角度倾斜时,也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从而能够抑制冷却性能的恶化。
另外,优选的是:被进行切除的端部具有以下形状:当离接合一侧的距离越大,在沿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
根据本发明,被进行切除的端部具有以下形状:当离接合一侧的距离越大,在沿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因此,即使当空气更靠近散热片而上升时,空气也可以通过在沿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较多的部分而上升。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
另外,优选的是:冷却装置具有上述某种散热片。结果,可以提供一种能过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可以实现小型化的冷却装置。
另外,优选的是: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
根据本发明,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因此,例如通过仅使多个散热片中离开口部最近、因而空气有可能滞留的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由此,通过仅对空气有可能滞留的散热片的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进行切除,能够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实现冷却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由于散热片的表面积变小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并且,可以降低在空气不会滞留的散热片上设置切口形状的费用。
另外,优选的是: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并且该散热片比其他散热片更靠近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因此,例如通过仅使多个散热片中最靠近开口部、因而空气有可能滞留的散热片为上述某种散热片,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由此,通过仅对空气有可能滞留的散热片的开口部一侧的开放的端部进行切除,能够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实现冷却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散热片的表面积变小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并且,可以降低在空气不会滞留的散热片上设置切口形状的费用。上述某种散热片比其他散热片更靠近开口部。由此,能够抑制散热片与开口部之间的冷却液产生紊流。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液的流动紊乱并导致热传递的效率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冷却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有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冷却装置的车辆的侧面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冷却装置的构件的结构的截而图;
图4是示出使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冷却装置的构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5A~图5C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截面图;
图6A和图6B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使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冷却装置的构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截面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截面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其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对它们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用于PCU(Power Control Unit)冷却装置的散热片,该PCU是在混合动力车辆中向电动机供应电力的电力控制单元。可以应用该PCU冷却装置的车辆不限于混合动力车辆。例如,该PCU冷却装置可以应用在同样安装有PCU的电力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中。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散热片不限于在PCU的冷却装置中使用的散热片。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来说明安装有使用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的PCU冷却装置700的车辆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由车辆500的发动机罩400覆盖的发动机室中设有:发动机100、PCU 200、以及前驱动桥300。
发动机100的输出轴与前驱动桥300的输入轴相连接。在前驱动桥300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车辆的马达(图中未示出)。马达根据从电池(图中未示出)通过PCU 200而供应的电力来进行驱动。另外,在前驱动桥300的内部设有动力分配机构(图中未示出)。由此,切换发动机的驱动力和马达的驱动力,从而或者用马达来辅助发动机100的驱动力,或者仅通过马达来产生驱动力。
前驱动桥300的输出轴通过驱动轴(图中未示出)与车轮150连接。车辆500通过从前驱动桥300传递给车轮150的驱动力来行驶。
PCU 200包括:将由电池提供的电压转换为高压的升压变换器、以及将高压直流电流转换为马达驱动用的交流电流的逆变器单元等电气设备。为了抑制上述电气设备的温度上升,用冷却液来冷却PCU200。在PCU200的上部设有储存冷却液的储存箱600。
参照图2来说明本实施例的PCU冷却装置700。从保护行人的角度出发,避开发动机室内离发动机罩400一定距离以内的区域410来安装PCU冷却装置700。另外,PCU冷却装置70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另外,在图2中,将纸面的左侧作为车辆前方,但车辆前方的朝向不限于此。
在PCU冷却装置700的周围安装有发动机100、马达、以及PCU 200等很多部件。由于与上述周围部件的关系,冷却液的排出口260设置在PCU冷却装置700的下表面上。另外,冷却液的供应口250和排出口26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PCU冷却装置700的下表面上即可,供应口250和排出口260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
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本实施例的PCU冷却装置700和散热片部242。另外,在图3中,将纸面的左侧作为车辆前方,但是车辆前方的朝向不限于此。另外,冷却液的供应口250和排出口26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PCU冷却装置700的下表面上即可,供应口250和排出口26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图4是图3中沿4-4的截面图。
PCU冷却装置700包括:PCU 200、储存箱600、以及循环软管710和720。
PCU 200包括: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210,例如包括6个发热的电子部件212;电容器220,缓存来自电池的电荷;以及PCU罩230,用于容纳上述部件。
储存箱600设置在PCU罩230的上部,在储存箱600的下表面上连接有将储存箱600内的冷却液补充到PCU 200内部的补充通路270的一端。在储存箱600中储存有冷却液602,其上部为空气部604。
循环软管710用于将循环的冷却液供应到吸热(heat sink)部240的内部。循环软管720用于将流过吸热部240内部的冷却液排出到吸热部240的外部。
PCU罩230是用于容纳IPM 210和电容器220的铝制的罩。PCU罩230也作为PCU 200的冷却装置的构成部件而发挥作用。即,PCU罩230包括:提高热交换的效率的散热片部242、冷却液的供应口250、冷却液的排出口260、以及补充通路270。作为冷却液的通路的吸热部240由PCU罩230和设置在PCU罩230外侧的冷却液盖280形成。
通过将容纳IPM 210的PCU罩230的侧壁内表面的一部分加工成平板形状来形成散热片部242。散热片部242的长度方向为沿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的端部的方向,其按照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进行接合。散热片部242的一侧与PCU罩230的侧壁相接合,而与此不同的另一侧的端部开放,在上下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5片散热片。另外,散热片的片数不限于5片。
供应口250是设置在PCU罩230的侧面上的开口部,该侧面位于散热片部242的长度方向上。通过供应口250将从循环软管710进入的冷却水供应到吸热部240的内部。另外,设置供应口250的位置不限于吸热部240的侧面。例如,也可以将供应口250设置在储存箱600的侧面上,通过储存箱600和补充通路270将冷却液供应到吸热部240的内部。
排出口260设置在吸热部240的下表面上。通过排出口260将吸收了散热片部242的热量的冷却液排出到循环软管720中。
补充通路270用于当冷却液不足时将冷却液从储存箱600供应到吸热部240内。
参照图5A来说明散热片部242和排出口260。散热片部242设置在PCU罩230的侧壁232的外表面部234的内表面一侧、即内表面部236上与IPM 210相对应的位置处,其中该外表面部234与包括电子部件212和散热板214的IPM 210接触。设有排出口260的一侧的散热片部242的端面部246与PCU罩230的侧壁232的接合部244被设置在从IPM 210离开预定距离P的位置处。
设有排出口260的一侧的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保留离接合部244预定距离Q的部分来进行切除,从而形成开放端面部248。开放端而部248按照如下方式形成:离接合部244的距离越大,在沿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的端部的方向(图5A的箭头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由此开放端面部248与从排出口260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另外,如对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进行切除,开放端面部248并不局限于该形状。例如,如图5B所示,开放端面部248也可以与从排出口260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交叉。另外,如图5C所示,也可以将离接合部244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Q的部分在散热片部242的长度方向上切除规定的距离P。另外,不限于通过对散热片部242进行切除来形成开放端面部248。
排出口260设置在吸热部240的下表面上,并且在散热片部242的长度方向上比端面部246和开放端面部248靠外侧。排出口260配置在比接合部244靠近长度方向的内侧的吸热部240的下表面上,并且排出口260的一部分与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被切除的范围相对应。
下面对具有基于如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散热片部242的PCU冷却装置700的工作进行说明。
当驾驶员驾驶车辆500行驶时,IPM210内部的电子部件212会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板214被传递给PCU罩230的侧壁232。所传递的热量通过侧壁232的内表面部236被传递给散热片部242。另外,散热器(图中未示出)和PCU200之间的冷却液通过与发动机100的冷却液不同系统的电动水泵(图中未示出)而开始循环。从循环软管710循环过来的冷却液从供应口250流入到吸热部240。通过冷却液在流过吸热部240时吸收散热片部242的热量,从而吸热部240被冷却。由此,设置在PCU罩230的侧壁232上的IPM 210被冷却。吸收了热量的冷却液从设置在吸热部240下表面上的排出口260流出到循环软管720中,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排出到外部气体中。
在更换冷却液等的时候,有时空气会进入到冷却液的循环路径内。进入到冷却液的循环路径中的空气将会随着冷却液的流动而从排出口260流出到吸热部240的外部。但是,由于空气的比重比冷却水轻,所以会与冷却液的流动形成逆流而从排出口260上升。由于按照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来设置散热片部242,所以上升的空气可能会进入并滞留在散热片部242的下部。如果空气滞留在散热片部242的下部,就会导致冷却液无法吸收散热片部242的热量,从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
将排出口260设置在吸热部240的下表面上,并且在散热片部242的长度方向上比散热片部242的端面部246和开放端面部248靠外侧。因此,当空气沿垂直方向上升时,不会进入到散热片部242的下部,而是在补充通路270内上升并到达储存箱600内的空气部604。
但是,当空气在冷却液的流动等的影响下靠近散热片部242一侧而上升时,空气有时会进入并滞留在散热片部242的下部。因此,设有排出口260的一侧的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面部248按照以下方式形成:离接合部244的距离越大,在沿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由此,由于靠近散热片部242一侧而上升的空气通过在沿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的部分上升,所以难以进入到冷却部242的下部,从而抑制了空气的滞留。
并且,排出口260与被切除的范围相对应地配置在靠近散热片部242一侧的位置上。即使这样配置,如图6A所示,由于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面部248按照离接合部244的距离越大、离排出口260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就越大的方式来进行切除,所以与不进行切除的情况(图6B)相比,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空气滞留在散热片部242的下部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并可实现PCU冷却装置700的小型化。
设有排出口260的一侧的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保留离接合部244预定距离Q的部分来进行切除,即,靠近PCU罩230的侧壁232一侧的端面部246没有被切除,而该端面部246离IPM 210的距离近,因而容易传递热量。因此可知:即使由于对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进行切除而使得散热片部242的表面积变小,对冷却性能的影响也较小。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对散热片部242的开放端一侧进行切除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由于从排出口上升的空气通过散热片的被切除的部分上升,所以难以进入到散热片的下部,从而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另外,即使排出口与被切除的范围相对应地配置在靠近散热片一侧的位置上,由于散热片的开放端一侧在沿散热片的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进行切除,所以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由此,能够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可实现PCU冷却装置的小型化。
(第二实施例)
下面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其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不重复对它们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7来说明使用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的PCU冷却装置1700。另外,在图7中,将纸面的左侧作为车辆前方,但车辆前方的朝向不限于此。另外,冷却液的供应口250和排出口1260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PCU冷却装置1700的下表面上即可,供应口250和排出口126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
PCU冷却装置1700包括:PCU 1200、储存箱600、以及循环软管710和720。
PCU罩1230具有:第一散热片部1242、第二散热片部2242、以及第三散热片部3242。第一散热片部1242有3片,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在第一散热片部1242中间各有1片,通过将PCU罩1230的侧壁1232的内表面部1236的一部分加工成平板形状来形成上述散热片部。另外,各个散热片部的片数不限于此。
第一散热片部1242、第二散热片部2242、以及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各自的长度方向为沿开放的端部的方向,它们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各不相同,并按照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来接合。散热片部242的与PCU罩230的侧壁接合的一侧不同的另一侧的端部开放。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比第一散热片部1242长,从而比第一散热片部1242更靠近排出口1260一侧。
排出口1260设置在车辆500的后方一侧的下表面上,该下表面位于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长度方向的外侧,并且比吸热部240的通常的下表面靠上。另外,设置排出口1260的位置不限于车辆500的后方一侧的下表面。例如,也可以是车辆500的前方一侧的下表面。
参照图8至图10来说明第一散热片部1242、第二散热片部2242、第三散热片部3242、以及排出口1260。图8、图9、以及图10分别是图7中沿8-8的截面图、沿9-9的截面图、以及沿1 0-10的截面图。
第一散热片部1242的设有排出口1260的一侧的端面部1246与PCU罩1230的侧壁1232的接合部1244设置在离排出口126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1)的位置上。
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设有排出口1260的一侧的端面部2246与PCU罩1230的侧壁1232的接合部2244设置在离排出口126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2)(<L(1))的位置上。设有排出口1260的一侧的开放端一侧保留与接合部2244相距预定距离Q的部分而被进行切除,从而形成开放端面部2248。开放端面部2248被形成为:离接合部2244的距离越大、离排出口1260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就越大。另外,开放端面部2248的形状不限于此。另外,不限于通过对散热片部2242进行切除来形成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开放端面部2248。
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设有排出口1260的一侧的端面部3246与PCU罩1230的侧壁1232的接合部3244设置在离排出口126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L(3)(<L(2))的位置上。设有排出口1260的一侧的开放端一侧保留与接合部3244相距预定距离Q的部分而被进行切除,从而形成开放端面部3248。开放端面部3248被形成为:离接合部3244的距离越大、离排出口1260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就越大。另外,开放端面部3248的形状不限于此。另外,不限于通过对散热片部3242进行切除来形成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开放端面部3248。
离排出口1260的长度方向的距离L(2)和L(3)如下进行确定:当如图7所示使PCU冷却装置1700以安装有该PCU冷却装置1700的车辆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度A向图7的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时,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端面部2246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端面部3246与从排出口1260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
下面对具有基于如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PCU冷却装置1700的工作进行说明。
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比第一散热片部1242长,从而比第一散热片部1242更靠近排出口1260一侧。由此,能够抑制流向排出口1260的冷却液产生紊流。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液的流动紊乱而导致热传递的效率恶化。
在更换冷却液等的时候进入到冷却液循环路径内的空气与冷却液的流向相逆而从排出口1260上升。当车辆500在平地上行驶时,由于在排出口1260的垂直上方不存在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所以空气不会进入到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下部,而是在补充通路270内上升并到达储存箱600内的空气部604。
但是,在图7中,当车辆500在上坡路上行驶时(在图7中,当纸面右侧为车辆的前方时则是车辆500在下坡路上行驶时)PCU冷却装置1700与车辆500一起向图7的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当PCU冷却装置1700以车辆500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度A倾斜时,如图7所示,空气向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端面部2246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端面部3246上升。由于使面积最大的面近似水平地来设置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所以空气有可能进入并滞留在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下部。在这里,即使当以最大倾斜角度A倾斜时,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端面部2246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端面部3246也不与从排出口1260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交叉。并且,该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开放端一侧按照离排出口1260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变大的方式被进行切除,并形成了第二散热片部2242的端面部2246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端面部3246。
由此,空气难以进入到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的下部,从而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并且,即使排出口1260与被切除的范围相对应地配置在靠近第二散热片部2242和第三散热片部3242一侧的位置上,由于按照开放端面部2248和开放端面部3248离接合部2244和接合部3244的距离越大、离排出口1260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越大的方式进行切除,所以能够抑制空气的滞留。由此,即使当以车辆500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度A倾斜时,也能够抑制冷却性能恶化并实现PCU冷却装置1700的小型化。
另外,空气不会滞留的第一散热片1242的端部没有被进行切除。由此,能够抑制散热片的表面积变小而导致冷却性能恶化。另外,能够降低在空气不会滞留的散热片上设置切口的费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散热片,由于多个散热片中的一部分较长而更靠近排出口,所以能够抑制冷却液产生紊流。并且,由于空气可能会滞留的、较长而更靠近排出口的散热片的排出口一侧的开放端一侧被进行切除,从而使得离排出口的周缘的水平方向的距离变大,因此能够抑制空气滞留在散热片的下部,并且可以使排出口更靠近散热片一侧。
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具有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表示而非上述说明,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散热片,为平板形状,按照面积最大的表面近似水平的方式与容纳发热体的箱体接合,与所述接合侧不同的另一侧的端部开放,所述散热片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散热片的下方设置冷媒的供应口和排出口中的某种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一侧的所述开放的端部的一部分被切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与从所述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当使所述箱体以预定的角度倾斜时,所述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与从所述开口部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线不交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是安装在车辆上的电子部件,
所述预定的角度是基于所述车辆所允许的最大倾斜角的角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进行了切除的端部具有以下形状:离所述接合一侧的距离越大,在沿所述开放的端部的方向上被切除得越多。
6.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片。
7.一种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片。
8.一种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散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散热片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片为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片,并且该散热片比其他散热片更靠近所述开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13901 | 2006-01-23 | ||
JP2006013901A JP4483792B2 (ja) | 2006-01-23 | 2006-01-23 | 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09253A true CN101009253A (zh) | 2007-08-01 |
CN100541768C CN100541768C (zh) | 2009-09-16 |
Family
ID=38455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00029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1768C (zh) | 2006-01-23 | 2007-01-23 | 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83792B2 (zh) |
CN (1) | CN100541768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04946A (zh) * | 2010-04-19 | 2012-11-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子配件的容纳部件以及电力转换装置 |
CN103779315A (zh) * | 2014-01-24 | 2014-05-07 | 嘉兴斯达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一体化功率模块的封装结构 |
CN104966706A (zh) * | 2015-07-20 | 2015-10-07 | 南通明诺机械有限公司 | 集成功率控制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56397B2 (ja) * | 2010-06-08 | 2014-07-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JP5477178B2 (ja) * | 2010-06-08 | 2014-04-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JP5577863B2 (ja) * | 2010-06-08 | 2014-08-2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 |
JP2011258699A (ja) * | 2010-06-08 | 2011-12-22 | Nissan Motor Co Ltd | 冷却装置 |
US20240023288A1 (en) * | 2022-07-12 | 2024-01-18 | Dell Products L.P. | Radiator with top layer coolant tank |
-
2006
- 2006-01-23 JP JP2006013901A patent/JP448379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1-23 CN CN 200710000293 patent/CN10054176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04946A (zh) * | 2010-04-19 | 2012-11-2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电子配件的容纳部件以及电力转换装置 |
CN103779315A (zh) * | 2014-01-24 | 2014-05-07 | 嘉兴斯达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一体化功率模块的封装结构 |
CN104966706A (zh) * | 2015-07-20 | 2015-10-07 | 南通明诺机械有限公司 | 集成功率控制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41768C (zh) | 2009-09-16 |
JP2007200915A (ja) | 2007-08-09 |
JP4483792B2 (ja) | 2010-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41768C (zh) | 冷却装置 | |
CN105270150B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底部单元 | |
JP4675311B2 (ja) | モータのハウジングの内部にモータと一体的に収容されるインバータ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冷却構造、その冷却構造を備えたモータユニットならびにハウジング | |
US7147038B2 (en) | Cooling apparatus of a vehicle | |
CN100334792C (zh) | 驱动装置 | |
JP5436673B2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を冷却するため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冷却回路を備える車両 | |
US11001122B2 (en) | Vehicle power uni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ystem | |
WO2018168088A1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US7358003B2 (en) | Cooling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vehicle | |
US11890923B2 (en) | Upper bod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s | |
JP5888425B2 (ja) | 車両用冷却装置 | |
TWI577577B (zh) | 溫度控制系統及其適用之電動車輛 | |
JP2010274675A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CN106028762B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控制系统的双冷却综合系统 | |
JP2000274240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冷却装置 | |
JP4725270B2 (ja) |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冷却装置の構造 | |
JP3894180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用冷却システム | |
KR20180116869A (ko) | 차량용 배터리 시스템 | |
JP6849502B2 (ja) |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 |
KR20100023600A (ko) | 자동차의 라디에이터 | |
KR20060028594A (ko)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냉각시스템 | |
JP2007253661A (ja) | 2電源方式の車両用電源装置及び空冷式車載電力装置 | |
JP2005297684A (ja) | 蒸発圧縮式冷凍機 | |
CN206180747U (zh) | 用于电机和电机驱动器的冷却机构 | |
JP2004224089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車用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