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1829C -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1829C
CN100581829C CN200680006465A CN200680006465A CN100581829C CN 100581829 C CN100581829 C CN 100581829C CN 200680006465 A CN200680006465 A CN 200680006465A CN 200680006465 A CN200680006465 A CN 200680006465A CN 100581829 C CN100581829 C CN 10058182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 cartridge
atmosphere
suppl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6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2919A (zh
Inventor
服部信吾
神户智弘
佐佐木丰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32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2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182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1829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墨盒及包括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的系统。该墨盒能防止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或从喷墨记录设备拆除时而泄漏或飞溅的墨水导致通过透射式光学传感器而引起的错误检测。该墨盒构成为沿着安装方向水平插入到喷墨记录设备中,并且包括:供墨部分,它沿着安装方向布置在墨盒的前表面上,用于从墨盒将墨水供应给喷墨记录设备;受照射部分,它布置在墨盒的前表面上,受照射部分构成为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的光学传感器的两个部分之间。在墨盒处于安装取向中时,受照射部分布置在供墨部分上方,并且受照射部分包括一对用于面对光学传感器的所述两个部分的相对表面,在墨盒处于安装取向中时,这些相对表面大致竖直延伸。

Description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墨盒,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墨盒,其能防止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或从喷墨记录设备拆除时而泄漏或飞溅的墨水导致通过透射式光学传感器而引起的错误检测,并且本发明还涉及包括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57097披露了一种墨盒和一种将墨盒水平插入的喷墨打印机。该墨盒具有位于相对于墨盒安装方向的前表面上的墨水出口。该喷墨打印机具有插入到墨盒的墨水出口中的供墨针和位于供墨针下方的位置处的墨盒检测器。该墨盒检测器检测墨盒是否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在墨盒水平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时,供墨针插入到墨水出口中以便将墨盒中的墨水供应给喷墨打印机,并且墨盒检测器接触墨盒的一个表面,并检测墨盒是否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
在例如墨盒检测器使用采用光电二极管等的光学传感器的情况中,墨盒的外壳形成为透明或半透明以便检测墨盒是否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或者根据对墨盒中是否存在墨水的检测来检测剩余墨水量。
发明内容
但是,如果反复地将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上和从喷墨打印机拆除,则墨水可能从墨水出口或供墨针泄漏或飞溅。当墨盒检测器所检测的检测表面位于形成有墨水出口的相同平面中并且位于墨水出口下方的位置处时,泄漏或飞溅的墨水可能附着到检测表面上。因此,当光学传感器检测出墨盒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或者检测出剩余墨水量时,光学传感器接收到的光量由于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上而可能波动。因此,当检测表面形成在形成有墨水出口的相同平面中并且位于墨水出口下方的位置处时,检测表面不会准确检测出墨盒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或者不正确检测出剩余墨水量,这造成错误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墨盒,其能防止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记录设备上或从喷墨记录设备拆除时而泄漏或飞溅的墨水导致通过透射式光学传感器而引起的错误检测。
该目的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和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来解决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具体给出了进一步的改进。
将墨盒水平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并且该墨盒在相对于墨盒安装方向的前表面上具有供墨部分和受照射部分。供墨部分具有让抽出构件进入的开口。在将墨盒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时,受照射部分设置在供墨部分上方,并且在将墨盒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中时,受照射部分设置在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受照射部分具有一对分别面对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的相对表面,并且在将墨盒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时,这对相对表面大致竖直延伸。因此,即使当将墨盒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或从喷墨打印机拆除时,墨水从供墨部分的开口或抽出构件泄漏或飞溅并附着到受照射部分上,附着在这些相对表面上的墨水也可能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向下运动。这是因为这些相对表面大致竖直延伸。因此,即使墨水附着到这些相对表面上,附着在这些相对表面上的墨水也向下运动。这抑制了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光接收部分接收到的光量的波动,并且防止了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错误检测。由于受照射部分设置在供墨部分上方,并且从供墨部分的开口或抽出构件泄漏或飞溅的大多数墨水下落或向下流动,所以能够抑制墨水附着到受照射部分的这些相对表面。
墨盒构成为水平插入。这样允许很轻松地插入和替换因此能够从喷墨记录设备的前侧插入的墨盒。
供墨部分和受照射部分都布置在墨盒的前侧上。这样允许节省空间的结构并方便了拆装墨盒的操作。
当那对相对表面为与连接着供墨部分的开口和受照射部分的直线平行的平面时,这限制了从供墨部分泄漏或飞溅的墨水附着到这些相对表面上。墨水从供墨部分的开口笔直泄漏或飞溅。在这些相对表面由与连接着供墨部分的开口和受照射部分的直线相交的平面形成时,从供墨部分的开口笔直泄漏或飞溅的墨水很容易附着在这些相对表面上。另一方面,在这些相对表面由与连接着供墨部分的开口和受照射部分的直线平行的平面形成时,这些相对表面不与从供墨部分的开口笔直泄漏或飞溅的墨水相交。这样减少了附着在这些相对表面上的墨水。由于这些相对表面每个都形成为平坦的平面,所以,与具有不平坦的表面的相对表面相比,附着到这些相对表面上的墨水平滑地流动。
当供墨部分从墨盒的前表面向前进一步伸出、并且在供墨部分的远端处形成开口时,供墨部分的开口比受照射部分更向前设置。换句话说,受照射部分形成为比供墨部分的开口更靠近墨盒的前表面。因此,供墨部分的开口设置为离受照射部分相对较远。这限制了从供墨部分的开口泄漏或飞溅的墨水附着在受照射部分上。
受照射部分可以具有连接着那对相对表面的前表面,并且这些相对表面与前表面相交的边缘部分可以形成为在横截面上观察为折角形。因此,与形成为平滑形状例如弧形的边缘部分相比,角形边缘部分限制将墨水存储在边缘部分中。毛细力在边缘部分处作用在墨水上。这有利于边缘部分处的墨水沿着边缘部分向下流动。
在墨盒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凹入部分,并且受照射部分能够设置在该凹入部分的中心处。受照射部分的那些相对表面被该凹入部分包围。因此,即使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打印机上或从喷墨打印机拆除时墨水泄漏或飞溅,也限制了泄漏或飞溅的墨水附着在那些相对表面上。
包括供墨部分和受照射部分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在内的墨水存储构件可以由壳体覆盖。在壳体的前表面设有让供墨部分的一部分通向外部的第一贯穿开口和容纳受照射部分的第二贯穿开口时,由于受照射部分设置在壳体中,所以限制了墨水附着到那些相对表面上。
可以在墨水存储腔室中布置随着墨盒中的墨水量减少而运动的运动构件,并且运动构件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受照射部分的内部空间内。在该情况中,在运动构件随着墨水量减少而运动时,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光接收部分所接收到的光量改变。因此检测出墨水存储腔室中的剩余墨水量。受照射部分的那些相对表面构成为使得附着到那些相对表面的内表面上的墨水可能向下流动。因此,根据运动构件的运动能够精确检测出墨水存储腔室中的剩余墨水量。
运动构件可以具有:遮蔽构件,它布置在运动构件的一端处,并设置在受照射部分的内部空间中;浮动构件,它布置在运动构件的另一端处,并根据墨水存储腔室中的剩余墨水量而运动;以及支撑构件,它布置在遮蔽构件和浮动构件之间。运动构件可以为能够绕着支撑构件转动的旋转构件。在该情况中,在浮动构件随着剩余墨水量减少而运动时,遮蔽构件绕着支撑构件转动。因此,透射式光学传感器所接收到的光量改变,从而检测出剩余墨水量的减少。遮蔽构件绕着支撑构件转动。因此,如果支撑件布置成使得浮动构件能够更靠近墨盒底面运动,则即使受照射部分位于供墨部分上方侧也能够敏感地检测出很少的剩余墨水量。
在受照射部分上方可以布置有大气引入部分。在将墨盒安装在喷墨打印机上时,供墨部分、受照射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从底部到顶部顺序布置在前表面上。因此,抽墨机构、透射式光学传感器、大气引入机构等密集地布置在喷墨记录设备中。换句话说,如果供墨部分、受照射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都布置在沿着安装方向的前表面上,则能够按照节省空间的方式形成墨盒。
在前表面上按照从该前表面向外突出得比供墨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突出得远的方式形成有一对伸出部分。供墨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位于那对伸出部分之间。如果墨盒掉落,则这些伸出部分撞击地面,从而供墨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不撞击地面。由于供墨部分为供应墨水的部分,所以墨水可能存储在供墨部分的开口周围。在该情况中,如果供墨部分直接撞击地面,则墨水可能从供墨部分泄漏或飞溅。但是,这些伸出部分限制了墨水从供墨部分泄漏或飞溅。因此,还限制墨水附着到受照射部分的那些相对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为透视图,示出本发明的多功能装置的外观。
图2为再装单元的透视图。
图3为侧视图,示出其中再装单元的门已经打开的状态。
图4为剖视图,示出沿着IV-IV线剖开的图2中的再装单元。
图5为剖视图,示出沿着V-V线剖开的图2中的再装单元。
图6为分解透视图,示出再装单元的门。
图7为透视图,示出彩色墨盒的外观。
图8为透视图,示出彩色墨盒的细节。
图9为示出保护器的视图,其中(a)为从IXa视角看到的图8中的保护器的顶面图,而(b)为沿着IXb-IXb线剖开的图9(a)中的保护器的剖视图。
图10为透视图,示出黑色墨盒的外观。
图11为透视图,示出黑色墨盒的细节。
图12为透视图,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的外观。
图13为透视图,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细节。
图14为示出储墨器元件的视图,其中(a)为储墨器元件的前视图,而(b)为储墨器元件的侧视图。
图15为示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的概要的视图(框架部分的侧视图),(b)为剖视图,示出沿着XVb-XVb线剖开的图15(a)中的供应通道形成部分,(c)为示出其中墨水量已经减少的状态的视图,并且(d)为示出墨水用尽状态的视图。
图16为示出大气通道形成部分的视图,其中(a)为透视图,示出大气通道形成部分的概要,(b)为示出沿着箭头XVIb视角的图16(a)中的大气通道形成部分的视图,并且(c)为示出沿着箭头XVIc视角的图16(a)中的大气通道形成部分的视图。
图17为示出注入通道形成部分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注入通道形成部分的概要的视图,并且(b)为图17(a)中的注入通道形成部分沿着XVIIb-XVIIb线的剖视图。
图18为示出检测部分附近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检测部分附近的概要的视图,(b)为图18(a)中的检测部分沿着XVIIIb-XVIIIb线的剖视图,并且(c)为图18(a)中的检测部分沿着XVIIIc-XVIIIc线的剖视图。
图19为示出传感器臂的视图,其中(a)为传感器的前视图,并且(b)为示出沿着箭头XIXb视角看到的图19(a)中的传感器臂的视图。
图20为示出储墨器元件的一个部分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储墨器元件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储墨器元件的前部的一侧的视图,并且(c)为图20(a)沿着XXc-XXc线的剖视图。
图21为示出储墨器元件的细节的视图。
图22为供墨机构和大气进气机构的分解图,其中(a)为供墨机构的分解图,而(b)为大气进气机构的分解图。
图23为示出供应盖帽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供应盖帽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沿着箭头XXIIIb视角看到的图23(a)中的供应盖帽的侧面的视图,(c)为示出供应盖帽的平面的视图,(d)为示出供应盖帽的底面的视图,并且(e)为图23(c)中的供应盖帽沿着XXIIIe-XXIIIe线的剖视图。
图24为示出供应接头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供应接头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供应接头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供应接头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24(b)中的供应接头沿着XXIVd-XXIVd线的剖视图。
图25为示出供应阀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供应阀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沿着箭头XXVb视角看到的图25(a)中的供应阀的侧面的视图,(c)为示出供应阀的平面的视图,(d)为示出供应阀的底面的视图,并且(e)为图25(c)中的供应阀沿着XXVe-XXVe线的剖视图。
图26为示出第一供应弹簧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第一供应弹簧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第一供应弹簧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第一供应弹簧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26(b)中的第一供应弹簧沿着XXVId-XXVId线的剖视图。
图27为示出供应滑块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供应滑块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沿着箭头XXVIIb视角看到的图27(a)中的供应滑块侧面的视图,(c)为示出供应滑块的平面的视图,(d)为示出供应滑块的底面的视图,并且(e)为图27(c)中的供应滑块沿着XXVIIe-XXVIIe线的剖视图。
图28为示出阀座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阀座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阀座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阀座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28(b)中的阀座沿着XXVIIId-XXVIIId线的剖视图。
图29为示出止回阀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止回阀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止回阀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止回阀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29(a)中的止回阀沿着XXIXd-XXIXd线的剖视图。
图30为示出盖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盖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盖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盖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30(b)中的盖沿着XXXd-XXXd线的剖视图。
图31为示出大气盖帽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大气盖帽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沿着箭头XXXIb视角看到的图31(a)中的大气盖帽的侧面的视图,(c)为示出大气盖帽的平面的视图,(d)为示出大气盖帽的底面的视图,并且(e)为图31(c)中的大气盖帽沿着XXXIe-XXXIe线的剖视图。
图32为示出大气接头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大气接头的侧面的视图,(b)为示出大气接头的平面的视图,(c)为示出大气接头的底面的视图,并且(d)为图32(b)中的大气接头沿着XXXIId-XXXIId线的剖视图。
图33为示出大气阀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大气阀的侧面的视图,并且(b)为示出大气阀的底面的视图。
图34为局部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供墨机构和大气进气机构装配到供墨单元和大气进气单元中的状态。
图35为示出在焊接薄膜之前的制造过程的视图。
图36为示出薄膜的焊接过程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薄膜焊接到框架部分上的焊接表面的视图,并且(b)为示出将薄膜焊接到框架部分上的焊接过程的视图。
图37为示出在薄膜焊接之后进行的制造过程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将供墨机构和大气进气机构连接到框架部分上的连接过程的视图,(b)为示出减压过程的视图,并且(c)为示出墨水注入过程的视图。
图38为示出壳体的连接过程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通过壳体夹着框架部分的过程的视图,并且(b)为示出焊接壳体的焊接过程的视图。
图39为示出在墨盒出品之前进行的制造过程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连接保护盖帽的过程的视图,而(b)为示出使用包装单元包装墨盒的过程的视图。
图40为示出将墨盒连接到多功能装置上的方法的视图。
图41为示出其中已经将墨盒连接在多功能装置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42为示出与储墨器腔室内的剩余墨水量对应的传感器臂的操作的视图,其中(a)示出其中有剩余墨水的状态,并且(b)示出其中没有剩余墨水的状态。
图43为图解地示出传感器臂的操作原理的视图。
图44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墨盒以错误取向连接在多功能装置1上的状态。
图45为示出从喷墨记录装置中将墨盒拆除的方法的视图。
图46为示出墨盒的正面透视图和将它从多功能装置拆除的状态的视图。
图47为示出用来减少墨水附着到墨盒的检测部分的检测表面上的结构的视图,其中(a)示出其中已经将墨盒从再装单元拆除的状态,(b)为示出检测部分通过其形成于墨盒上的表面的视图,并且(c)为墨盒的透视图。
图48为示出壳体的正面的视图,其中(a)为能够存放大容量黑色墨盒或黑色墨盒和彩色墨盒的壳体的前视图,并且(b)为能够存放黑色墨盒和彩色墨盒的壳体的前视图。
图49为剖视图,示出壳体横截面的概要,其中(a)为剖视图,示出沿着XXXXIXa-XXXXIXa线剖开的图48(a)中的壳体的概要,并且(b)为剖视图,示出沿着XXXXIXb-XXXXIXb线剖开的图48(b)中的壳体的概要。
图50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每个墨盒连接在壳体内的状态。
图51为图解地示出壳体构件的组合的视图。
图52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盒和再装单元的视图,其中(a)为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墨盒的侧面的视图,并且(b)为示出其中已经将墨盒连接在再装单元内的状态的剖视图的视图。
图53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其中(a)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而(b)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
图54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墨盒。
图55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墨盒连接在再装单元内的状态。
图56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墨盒连接在再装单元内的状态。
图57为方框图,示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的电子结构的概要。
图58为流程图,示出由CPU执行的墨盒连接检测过程。
图59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其中(a)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并且(b)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
图60为示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墨盒和再装单元的视图。
图61为透视图,示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墨盒的外观。
图62为分解透视图,示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墨盒。
图63为示出用于储墨器单元的替换过程的视图。
图64为示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单元的视图。
图65为示出壳体构件的组合的改进例的视图。
图66为示出壳体构件的组合的改进例的视图。
图67为示出壳体构件的组合的改进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为透视图,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墨盒14的多功能装置1的外观。
打印机部分11设置在多功能装置1的下部上,并且扫描仪部分12设置在该打印机部分11的上部上。多功能装置1为其中将打印机部分11和扫描仪部分12设置为一个单元的MFD(多功能装置),并且多功能装置1具有各种功能例如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
多功能装置1主要与计算机(外部PC;在该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多功能装置1根据从该计算机发送来的图像数据或文件数据将图像或文件记录在用作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上。多功能装置1还能够与外部装置例如数字照相机(在该图中未示出)连接,从而多功能装置1将从数字照相机输出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纸张上。而且,通过使用受话器2,多功能装置1能够与另一方的装置通信并将图像数据发送给另一方的装置。另外,多功能装置1配备有下述的插槽部分23,并且通过将各种类型的记录媒介例如存储卡装载到该插槽部分23中,该装置能够将记录在记录媒介上的数据例如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纸张上。
在多功能装置1中,打印机部分11被构成为喷墨记录装置,并且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表面底部处配备有再装单元13,该再装单元13预先存储着提供给用来排出墨滴的记录头(在该图中未示出)的墨水。再装单元13具有紧凑的设计,并且被构成为使得墨盒14能够很容易更换,并且这一点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扫描仪部分12配备有用作FBS(平板扫描仪)的文件台15、和设置在该文件台15的上部(图1的顶部)上的文件盖16。文件盖16配备有自动文件供给器(ADF:自动文件供给器;下面称为“ADF”)17,并且文件盖16使用铰链连接在文件台15的后侧(图1的后侧)上,从而文件盖16能够自由地打开和关闭。因此,文件盖16通过相对于文件台15沿着箭头A的方向转动而打开和关闭。在该实施例中,文件台15构成多功能装置1的外壳的一部分,并且文件盖16构成多功能装置1的顶面的一部分。
文件台15在文件台和文件盖16之间配备有接触玻璃板(在该图中未示出),并且文件台15在内部配备有图像读取单元(在该图中未示出)。将文件放置在文件盖16和接触玻璃板之间,并且图像读取单元通过从接触玻璃板的底部沿着接触玻璃板运动而从文件读取图像。
文件盖16配备有ADF17,并且该ADF17被构成为使得ADF17能够从文件盘18将高达规定数量的文件连续供给到排纸盘19上。而且,ADF17具有已知的结构,因此它的详细说明将省略。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不配备ADF17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用户将文件盖16打开,并且将文件放置在接触玻璃板上。
打印机部分11配备有具有喷墨记录头(在该图中未示出)的图像记录部分,并且这被构成为喷墨记录装置。打印机部分11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侧(图1的前侧)上和多功能装置1的底侧(图1的底侧)上配备有再装单元13。换句话说,再装单元13被内置到多功能装置1的前表面1a侧和底面1b侧上。在该实施例中,再装单元13被构成为使得它能够收容和保持四个墨盒14,并且在这些墨盒14的各个墨盒14中存储有黑色、黄色、品红色和深蓝色墨水。通过墨水管53(参见图5)将存储在墨盒14中的每种颜色的墨水提供给记录头。
而且,在再装单元13的前表面(图1的前部)上设有开闭盖20,该开闭盖20用来打开和关闭形成在前表面1a的端部(图1中的前右侧的端部)处的开口21。开闭盖20被构成为使得它能够在它使再装单元13通过开口21暴露出的位置、和通过将开闭盖20折叠到前部上(图1中的前部方向)来关闭开口21并收容再装单元13的位置之间自由转动。
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表面1a的中央形成有开口22,并且送纸盘(在该图中未示出)位于该开口22内部(在图1中,示出送纸盘脱开的状态)。在从送纸盘传送来的记录纸张被传送到后侧之后,该记录纸张被传送到顶部并最终供给到前侧,并且在供给记录纸张的同时将图像记录到记录纸张上。然后将记录纸张排放给排纸盘(在该图中未示出),该排纸盘设置在位于开口22内部的送纸盘的上部上。
操作面板30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的前表面侧的顶面(图1中的前面的上部)上。该操作面板30为用于进行打印机部分11和扫描仪部分12的操作的操作部分,并且操作面板30配备有各种操作键31-34和液晶显示器部分35。布置在操作面板30上的各种操作键31-34与用作用来通过在该图中未示出的扁平电缆控制主要功能的控制部件的控制装置(或控制电路板;在该图中未示出)连接。除了处理来自各种操作键31-34的命令之外,控制装置还处理来自上述受话器2的命令,并且控制多功能装置1的操作。另外,在将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与多功能装置1连接的情况中,除了来自操作面板30的指令之外,控制装置还根据从该个人计算机发送来的指令来控制多功能装置1的操作。
在操作面板30的底部(图1的底部)上配备插槽部分23,通过该插槽部分23能够装载记录媒介例如各种小存储卡。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小存储卡上,并且将从小存储卡读出的图像数据(或者与图像数据相关的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器部分35上。该装置被构成为使得然后能够通过操作面板30的操作将显示在液晶显示器35上的任意图像记录在记录纸张上。
接下来,将参照图2-6对再装单元13进行说明。图2为再装单元13的透视图。图3为其中再装单元13的门41已经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为再装单元13通过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安装有墨盒14的状态。图5为再装单元13通过图2的V-V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安装有墨盒14的状态。图6为再装单元13的门41的分解透视图。图3和4示出其中拆除了针形成构件48的状态。
如图2所示,再装单元13主要配备有壳体40以及与该壳体40连接的门41,将墨盒14插入到壳体40中和从壳体40拆除。壳体40整体上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并且如图4所示,在内部分隔和形成用于收容并保持墨盒14的容纳腔室50(收容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壳体40具有四个容纳腔室50,并且将四个墨盒14插入到各个容纳腔室50中和从各个容纳腔室50拆除。每个容纳腔室50的内壁表面形状形成为使得它划分出与墨盒14的外形对应的空间,并且在将每个墨盒14安装在壳体40中时,墨盒14被无松动地保持在壳体40内部。
如图2所示,壳体40配备有底板部42、设置在该底板部42的左右侧上的侧板部43(在图2中没有示出位于后左侧上的侧板部43)、以及被设置成跨过在各个侧板部43之间的空间的顶板部44,并且容纳腔室50的内部还配备有用于分隔每个容纳腔室50的分隔壁部分47(参见图4)。所布置的这些分隔壁部分47的数量由壳体40中收容的墨盒14的数量决定,并且它们所布置的位置由墨盒14沿着宽度方向的厚度决定。如图4所示,分隔壁47被做成为从底板部42的顶部和顶板部44的底部设置的肋条形状。另外,分隔壁部分47不必完全分隔每个容纳腔室50,因此它们可以为任何形状,只要该形状从底板部42或顶板部44的至少一个向内侧突出并且划分出在相邻容纳腔室50之间的空间即可。
而且,如图2所示,在壳体40的后侧(图2的后右侧)上形成有开口的切口部分40a(开口部分),并且针形成构件48配合到该切口部分40a中。根据收容在壳体40的容纳腔室50中的墨盒14的数量,在针形成构件48上形成用来将墨盒14内部的墨水抽出的针49(抽出构件)。
如图5所示,在针形成构件48与切口部分40a接合的状态下,针49沿着壳体40的开口45的方向并且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墨盒安装方向)延伸。在将墨盒14安装在容纳腔室50中时,该针49插入到墨盒14的供墨部分120(参见图8)中,并且在挤压供墨机构500(参见图22)的供应阀620(参见图22)时形成供墨通道。针49与在壳体40的后侧(图5的右侧)上向上伸出的抽墨开口52连通,并且墨水管53与该抽墨开口52连接。墨水管53与喷墨记录头(在该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墨水管53能够将墨盒14内部的墨水提供给喷墨记录头。
在形成针49的顶部(图5的顶部)的壳体40的侧壁上形成有通路54,该通路54将大气引入到墨盒14中。在通过针49抽出墨盒14内部的墨水时,与所抽出的墨水对应的大气通过通路54,并且供应到墨盒14中。
另外,在通路54的顶部上形成有向墨盒14侧(图5的左侧)伸出的突起55。该突起55为配合到下述的壳体配合沟槽214b2和224b2(参见图8)中的引导突起。而且,在将要颠倒安装墨盒14时,通过该突起55防止墨盒14的颠倒插入。下面给出了这种防止墨盒14的颠倒插入的详细说明。下面还给出了墨盒14的内部结构的详细说明。
在壳体40的后侧上,在针49和通路54之间设有用来检测墨盒14内部的墨水液面高度(剩余墨水)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该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为具有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透射式光学传感器,并且根据容纳腔室50中收容的墨盒14的数量设置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在墨盒14被收容在容纳腔室50内部的状态下,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设置在与墨盒14的检测部分140(参见图8)对应的位置中,并且布置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位置使得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能够夹着容纳腔室50内部收容的墨盒14的检测部分140的两侧。(参见图18(b))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与控制装置连接,并且通过该控制装置恒定地监视存储在每个墨盒14中的剩余墨水量。
在顶板部44上设有肋条44a,并且这样提高了壳体40的刚性。另外,顶板部44配备有摆臂机构44b。在摆臂机构44b和顶板部44之间连接有拉伸弹簧,并且摆臂机构44b总是在门41的方向(图2的前左侧;图3-5的左侧)上被弹性偏压。摆臂机构44b被构成为使得:例如在它受到弹性偏压的状态下,伸入到壳体41(容纳腔室50)中的那些端部与墨盒14的闩锁部分217a及227a(参见图8)接合。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安装在壳体40中的墨盒14。
在壳体40的前表面上设有开口45(安装墨盒14的插入孔)。在那些容纳腔室50中的每个容纳腔室50上设置该开口45。换句话说,在每个开口45上每个容纳腔室50相继设置在壳体40内部,并且通过开口45将这四个墨盒14分别插入到各个容纳腔室50中和从各个容纳腔室50拆除。
门41将开口45打开和关闭,并且设置在每个开口45上。门41的位置在如从图2中左后方起的第一、第三及第四门41一样关闭开口45的位置(闭塞位置)和如从图2中后左方起的第二门41一样打开开口45的位置(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并且由此能够将开口45打开和关闭。在门41处于闭塞位置中时,墨盒14可靠地保持在容纳腔室50内部,并且在门41处于打开位置中时,能够很容易将墨盒14插入到容纳腔室50中和从容纳腔室50拆除。
这里,将参照图6对门4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门41配备有门主体60、设置在该门主体60上的加压保持构件61、将门41紧固(锁紧)在壳体40上的门锁构件62(锁杆)、以及使门41从紧固状态释放的解锁杆63。门主体60、加压保持构件61、门锁构件62和解锁杆63每个都用树脂模制而成。
如图6所示,门主体60大致形成为呈长薄矩形形状的板。门主体60的外形根据壳体40的开口45的形状形成。支撑在壳体40的前表面下部上的旋转轴部64形成在门主体60的底端(图6中的底侧端)上。具体地说,在壳体40的底板部42的前端上形成有轴承部分42a(参见图2、3和4),并且将旋转轴部64配合到该轴承部分42a中,从而旋转轴部64能够自由转动。因此门主体60能够通过竖立将开口45关闭或者通过折叠将开口45打开。
与门主体60形成为单元的拉出构件65设置在门主体60的底端上。该拉出构件65大致形成为L形,并且它具有延伸部分65a和弯曲部分65b。延伸部分65a连续设置在门主体60的底端(旋转轴部64)上,并且弯曲部分65b连续设置成与延伸部分65a形成大约90°角。
在门41处于闭塞位置(图4所示的状态)时,弯曲部分65b的顶端比容纳腔室50的安装面51(容纳腔室50内部的与墨盒14的底面接触的底面;参见图4)更进一步向上伸出。门主体60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部64转动,并且因此形成为L形的拉出构件65也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部64转动。在门41改变至打开位置(图3所示的状态)时,拉出构件65的弯曲部分65b绕着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轴部64转动。这时,由于弯曲部分65b的转动,外壁表面65c从它大致垂直竖立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改变为大致水平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拉出构件65的延伸部分65a的长度被设定为规定尺寸,因此在弯曲部分65b转动时,外壁表面65c稍高于壳体40的安装面51,并且与安装面51大致平行。
外壁表面65c用作引导面,在门41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该引导面将墨盒14引导到容纳腔室50内部的安装面51上。因此,拉出构件65不仅用作用来将墨盒14从容纳腔室50拉出的构件,而且还用作在将墨盒14插入到容纳腔室50中时的引导构件。
在该实施例中,在每个门主体60上设有两个拉出构件65。换句话说,拉出构件65被构成为使得:它们设置成沿着门主体60的宽度方向彼此相对,并且通过沿着该宽度方向夹着墨盒14来支撑墨盒14。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将在各个拉出构件65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小于墨盒14的宽度。
在加压保持构件61的两侧上设有卡爪61a,从而该卡爪61a从侧面向外部伸出,并且在门主体60上设有用来收容卡爪61a的卡爪容纳部分60a。卡爪容纳部分60a由沿着与门主体60的纵向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沟槽构成。卡爪61a配合到卡爪容纳部分60a中,从而卡爪61a能够自由滑动,因此加压保持构件61受到支撑,从而它能够沿着与门主体60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前进和缩回。换句话说,加压保持构件61能够在它从门主体60的内侧表面升起的伸出位置(图3所示的状态)、和它从该伸出位置缩回到门主体60侧的缩回位置(图4所示的状态)之间改变位置。而且,在加压保持构件61和门主体60之间设有螺旋弹簧66。因此,加压保持构件61受到弹性偏压,从而它总是处于伸出位置中。
在门41处于闭塞位置中时,加压保持构件61与墨盒14的侧面接触,并且加压保持构件61在它被墨盒14相对挤压时移动到缩回位置侧(图4所示的状态)。因此,墨盒14通过加压保持构件61接收螺旋弹簧66的弹性力,并且压靠在壳体40的后侧(安装墨盒14的方向的后侧)上。因此,墨盒14保持在它相对于壳体40定位的状态下。
在该实施例中,加压保持构件61形成为平板形状,而该加压保持构件61的壁面61b(在门41处于闭塞位置时与墨盒14的侧面接触的表面)形成为平面,并且在该壁面61b上形成有一对突起条61c。因此,在门41处于闭塞位置中时,这些条61c与墨盒14的侧面接触并且压靠在该侧面上。
而且,将加压保持构件61构成为使得:在处于闭塞位置时,在竖直方向(图4中的竖直方向)上,加压保持构件61向墨盒14加压的位置从墨盒14的中心稍微向下偏离。换句话说,加压保持构件61设置在它接触就墨盒14的竖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的下方。这是为了改善在用户操作门41的情况中的操作性。例如,在加压保持构件61设置在就墨盒14的竖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处或在该中心位置上方时,用户通过将加压保持构件61保持在解锁杆63附近来操作门41,因此在由用户操作的部分和加压保持构件61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由加压保持构件61的螺旋弹簧66引起的力变大,并且因此需要大得足以操作门41的力。另一方面,在加压保持构件61设置在就墨盒14的竖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下方时,在由用户操作的部分和加压保持构件61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用户能够用较小的力量操作门41。而且,在加压保持构件61沿着墨盒14的竖直方向的位置设置得太向下时,加压保持构件61压靠在墨盒14的端部上,因此墨盒14有时在容纳腔室50内部倾斜,从而不能正确地保持墨盒14。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加压保持构件61设置成稍微低于就墨盒14的竖直方向而言的中心位置,因此墨盒14能够被正确安装或保持,并且能够用较小的力量平稳地安装。另外,稍微低于墨盒14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指的是,加压保持构件61的竖直方向的中心设置得甚至低于墨盒14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心,并且只要保持该位置关系,则加压保持构件61的顶端的一部分(图4的上缘)可以位于墨盒14的中心位置上方。
而且,如将在下面所述一样,该实施例的墨盒14在与和加压保持构件61接触的侧面相反的侧面上配备有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并且该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配备有具有弹性力的阀机构。换句话说,它们具有偏压力(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以及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该偏压力向外挤压阀(供应阀620和大气阀720),从而这些阀阻挡了在内部和外部或墨盒14之间的连通。因此,为了可靠地实现墨盒14和外部之间的连通,该实施例的加压保持构件61的弹性力设定为使得该弹性力大于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阀机构的弹性力的和。因此,在将墨盒14安装在容纳腔室50内部时,墨盒14内部的墨水被可靠地供应,并且能够可靠地将大气引入到墨盒14中。而且,在墨盒14安装于容纳腔室50中的位置中,供墨部分120位于底端上,并且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顶部上,因此加压保持构件61压靠在与墨盒14的竖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相对接近的位置上。因此,与加压保持构件61压靠在墨盒14的顶端或底端上的情况相比,动量作用的方向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和保持墨盒14。
门锁构件62连接在门主单元60的顶端(图6中的顶侧端部)上。门锁构件62具有主轴部62a、从主轴部62a的上端(图6的上侧)延续地沿着壳体40的内侧方向伸出的键部分62b、以及从主轴部62a的下端(图6的下侧)延续地沿着壳体40的外侧方向伸出的底座部分62c(接触部分)。
门锁构件62受到支撑,从而它能够相对于门主体60沿着竖直方向(图6中的竖直方向)前进和缩回。滑轨60b在门主体60的顶端上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滑槽62d设置在门锁构件62的主轴部62a上。门主体60的滑轨60b插入到该滑槽62d中,并且将门锁构件62构成为使得它能够自由地上下滑动。
卡爪62e设置在主轴部62a的键部分62b的两侧底部上。在将门锁构件62配合到门主单元60中时,卡爪62e被收容在设置于门主体60上的卡爪容纳部分60c中。该卡爪容纳部分60c由沿着竖直方向延伸刚好规定长度的沟槽构成。因此,在门锁构件62向上或向下滑动时,卡爪62e与卡爪容纳部分60c的内壁表面接触,并且因此限制了门锁构件62沿着竖直方向的滑动。
由于将构成卡爪容纳部分60c的沟槽长度设定为规定尺寸,所以限定了门锁构件62的滑动范围。在门锁构件62相对于门主体60向上滑动并且卡爪62e与卡爪容纳部分60c的内壁表面的顶缘接触时,门锁构件62处于它从门主体60的上端向上伸出的位置中。在门锁构件62相对于门主体60向下滑动并且卡爪62e与卡爪容纳部分60c的内壁表面的底缘接触时,门锁构件62处于它缩回到门主体60的内侧的位置中。在该说明书中,门锁构件62与卡爪容纳部分60c的内壁表面的顶缘接触的位置定义为“伸出位置”,并且门锁构件62与卡爪容纳部分60c的底缘接触的位置定义为“缩回位置”。
螺旋弹簧67(弹性构件)设置在门锁构件62和门主体60之间。因此,门锁构件62受到弹性偏压,从而它总是具有从门主体60向上伸出-换句话说,沿着使它向伸出位置移动的方向伸出的趋势。
门锁构件62的键部分62b的顶面为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因此,在门41从打开位置改变到闭塞位置时,门锁构件62的顶面与壳体40的开口45的顶缘接触,并且在门41朝着闭塞位置转动时,门锁构件62在它相对压靠开口45的顶缘时缩回到门主体60的内侧。在然后门41完全改变至闭塞位置时,门锁构件62再次从门主体60伸出,并且键部分62b与壳体40的顶缘接合。
这时,门锁构件62的键部分62b处于配合到锁构件配合部分46(参见图2和5)中的状态,该锁构件配合部分46设置在壳体40的开口45的顶缘上。门锁构件62受到弹性偏压,从而它由于螺旋弹簧67而总是具有从门主体60伸出的趋势,因此门锁构件62被压在锁构件配合部分46内部,但是门锁构件62的位置为中间位置,从而门锁构件62与伸出侧相比稍微更多地向缩回位置侧缩回。门锁构件62在它处于该中间位置时总是弹性压靠在锁构件配合部分46上,因此,门锁构件62绝不很容易偏离锁构件配合部分46。
解锁杆63形成为矩形板形状,并且它在紧固到壳体40上的状态下连接在门主体60的外侧顶部上。门主体60配备有容纳部分60d,它收容解锁杆63。该容纳部分60d由设置在门主体60上的凹入部分构成。这将在下面描述,并且在解锁杆63改变位置时,解锁杆63配合到容纳部分60d中。
在解锁杆63的底端上设有支撑销63a。同时,在门主体60上设有销支撑孔60e,支撑销63a配合到该销支撑孔60e中。因为支撑销63a配合到该销支撑孔60e中,所以解锁杆63构成为使得它能够绕着支撑销63a的旋转中心自由地转动。具体地说,解锁杆63构成为使得:通过移动该杆63,它能够在它与门主体60的外表面大致平行的位置、它倾斜大约45°(度)的位置(图2右侧上的门41的状态)、以及它大致水平折叠的位置(从图2的右侧起的第二个门41的状态)之间自由地转动和移动。在该说明书中,解锁杆63在它被收容在容纳部分60d内部时的位置定义为“收容位置”,并且解锁杆63在解锁杆63倾斜大约45°时的位置定义为“中立位置”,而解锁杆63在它大致水平折叠时的位置定义为“折叠位置”。
解锁杆63的底端为互锁凸轮63b,并且互锁凸轮63b用于在解锁杆63的位置改变时使门锁构件62上下滑动。因为设有互锁凸轮63b,所以,在解锁杆63从收容位置通过中立位置转动到折叠位置时,门锁构件62从伸出位置通过中间位置滑动到缩回位置。反过来说,当门锁构件62处于伸出位置时,解锁杆63设置在收容位置中并且门41关闭,并且在门锁构件62与壳体40的锁构件配合部分46接触的状态下,解锁杆63能够在收容位置和中立位置之间自由地移动。这时,解锁杆63的中心位置设定为使得解锁杆63总是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运动到中立位置。因为解锁杆63由于它的自身重量而到达中立位置,所以能够改善进入到折叠位置中的操作性。
这里,将对解锁杆63的操作概要进行说明。解锁杆63的互锁凸轮63b与门锁构件62的底座部分62c接触。在门41关闭的状态(图4中所示的状态)下,解锁杆63试图使门锁构件62沿着向下压的方向进一步转动经过互锁凸轮63b。但是,门锁构件62总是被螺旋弹簧67向上弹性偏压,因此门锁构件62不单独由于解锁杆63的重量作用而移动,并且门锁构件62保持在中间位置中。
但是,在强制使解锁杆63转动时,例如在试图更换墨盒14的用户操作和转动解锁杆63的情况中,解锁杆63转动并且移动到折叠位置。在解锁杆63移动到折叠位置时,互锁凸轮63b转动并且改变对中在支撑销63a上的位置,并且向下挤压门锁构件62的底座部分62c。因此,门锁构件62克服螺旋弹簧67的弹性力而向下运动,并且移动到缩回位置。在门锁构件62移动到缩回位置时,门41的锁定被解除,并且该门41从闭塞位置改变为打开位置。
门锁构件62恒定地接收螺旋弹簧67的弹性力,因此,如果作用在解锁杆63上的旋转力消失,换句话说,如果用户将其手从解锁杆63松开,则门锁构件62到达它从门主体60伸出最大的位置中,并且使解锁杆63强制移动到收容位置。换句话说,在门41处于打开位置时,解锁杆63处于它几乎完全被收容在门主体60内部的位置中。因此,在更换墨盒14时,因为锁杆92几乎完全被收容在门主单元60内部,所以能够随作为旋转中心的轴部64的旋转,转动到门41几乎水平的位置,因此用户能够很容易更换墨盒14。而且,设置在加压保持构件61的壁面61b上的两个条61c也与弯曲部分65b之间的引导部分合作用作当将墨盒14收容在容纳腔室50内部时的引导件。换句话说,在要将墨盒14插入到容纳部分50中时,用户可以将墨盒14的底面装载到条61c上,将墨盒14的顶端部分安放在弯曲部分65b之间,然后沿着容纳腔室50的方向挤压墨盒14。另外,在要从容纳腔室50拆除墨盒14时,用户应该拆除墨盒14直到墨盒14的底面从弯曲部分65b之间到达条61c的顶部。
在多功能装置1正常使用时,再装单元13的门41关闭,并且将解锁杆63设置在中立位置中。因此,如图1所示,在更换墨盒14时将开闭盖20打开时,解锁杆63向前表面侧倾斜。因此,优点在于,用户能够很容易操作解锁杆63。顺便提及,如图1所示,再装单元13安放在多功能装置1的前表面1a上,因此,如果将解锁杆63设置在中立位置(如果它向前表面侧倾斜),则在多功能装置1内部必须确保足够宽的空间以容纳再装单元13。因此,必须从开口21的边缘进一步向后设置再装单元13,从而导致多功能装置1的外部尺寸将变大的风险。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在门41相对于壳体40处于闭塞位置中时,解锁杆63能够在中立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自由地转动,因此能够将再装单元13设置在开口21的边缘附近。这是因为,即使再装单元13设置在开口21的边缘上,在开闭盖20关闭时,开闭盖20的内壁表面也与解锁杆63接触,并且在开闭盖20完全关闭时,解锁杆63在它受到开闭盖20挤压时移动到收容位置。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能够实现多功能装置1的紧凑设计。
接下来,将参照图7至13对该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墨盒14进行说明。墨盒14用于预先存储墨水,并且将深蓝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墨水存储在各个墨盒14中。但是,对于各个墨盒14的结构而言,存储有黑色墨水的墨盒14形成为使得它比存储其它颜色墨水的墨盒14稍厚。这是因为黑色墨水的需求通常最高并且消耗量大,并且因为黑色墨水由颜料性墨水构成,而彩色墨水由染料性墨水构成,因此,在黑色墨水与彩色墨水混合时,必须消耗大量彩色墨水以便进行恢复过程。因此,将黑色墨盒的外形制成为很大的形状,从而能够在视觉上确认彩色墨盒和黑色墨盒。而且,将存储有彩色墨水的墨盒14的结构都制成相同形状。
首先,将参照图7至9对用于存储彩色墨水的彩色墨盒14进行说明。图7为透视图,示出彩色墨盒14的外观。图8为彩色墨盒14的分解透视图。图9为示出保护器300的视图,并且(a)为从图8中IXa视角看到的保护器300的顶面图,而(b)为保护器300通过图9(a)中的IXb-IXb线的剖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X方向指的是墨盒14(壳体200,储墨器元件100)的纵向方向,Y方向指的是墨盒14(壳体200、储墨器元件100)的高度方向,该Y方向与X方向垂直,并且Z方向指的是墨盒14(壳体200,储墨器元件100)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该Z方向与X方向及Y方向垂直。在图8中所示的箭头B与表示墨盒14的纵向方向的X方向平行,并且箭头B表示将墨盒14安装到再装单元13中的方向。
如图7所示,彩色墨盒14配备有:壳体200,它大致覆盖着存储有墨水的储墨器元件100(参见图8)的整个本体;和保护器300,它连接在该壳体200上,并且在运送墨盒14时保护储墨器元件100。从图7中清楚地看出,壳体200形成为长方体,它包含一对彼此相对的最大表面210a和220a(下述的壳体1200和2200也是如此)。在该实施例中,储墨器元件100、壳体200、保护器300、和下述包含在墨盒14中的所有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不包含金属材料,因此它们能够在废弃时焚烧。例如,可以使用尼龙、聚酯或聚丙烯作为树脂材料。
如图8所示,储墨器元件100主要配备有:形成用来存储墨水的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空间和包括储墨器腔室111在内的储墨器空间)的框架部分110、将存储在该框架部分110中的墨水供应给多功能装置1(参见图1)的供墨部分120、将大气引入到框架部分110中的大气进气部分130、设置用来检测存储在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剩余墨水量的检测部分140(受照射部分)、将墨水分送到框架部分110中的墨水分送部分150、以及焊接在框架部分110的两侧(图8中的顶面和底面)上以便在框架部分110上形成储墨器腔室的薄膜160。下面将对框架部分110、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检测部分140、墨水分送部分150和薄膜160、以及用于储墨器元件100的制造过程给出说明。
壳体200包括两个壳体元件210和220,这两个壳体元件210和220从上方和下方(图8的顶部和底部;Z方向)夹着储墨器元件100。第一壳体构件210为在图8中覆盖着储墨器元件100的底侧表面的构件,并且第二壳体构件220为在图8中覆盖着储墨器元件100的顶侧表面的构件。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使用注射模塑制造。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深度(沿着图8的向上方向的长度(沿着Z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使得它们大致相等,并且它们形成为使得这些深度的总和大致等于储墨器元件100的厚度。因此,在储墨器元件100和壳体200的内侧表面之间的距离变小(间隙变窄),因此,即使从壳体200的外侧向内施加压力,壳体200的变形量也将变小,因此能够减少壳体200的损坏。
第一壳体构件21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210a的板状部分、和从该板状部分的四个侧面的外缘部分沿着大致垂直方向(图8中的垂直方向和Z方向)设置的垂直壁部分210b-210e。至于垂直壁部分210d-210e,形成第一壳体构件210的保护器300侧的垂直壁为210b,与该垂直壁部分210b相对地设置的垂直壁为210c,并且分别与垂直壁部分210c及210b连接的垂直壁为垂直壁部分210d和210e(图8的右侧为垂直壁部分210d,并且图8的左侧为垂直壁部分210e)。
在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上形成有用于使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向壳体200的外部暴露出的两个壳体切口部分211和212。壳体切口部分211和212从垂直壁部分210b的边缘开始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并且在图8的右前侧上的壳体切口部分211为与供墨部分120对应的切口,而在图8的左后侧上的壳体切口部分212为与大气进气部分130对应的切口。切成矩形形状的矩形壳体切口部分213形成在壳体切口部分211和壳体切口部分212之间,并且这是用于将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参见图5)插入到使它夹着检测部分140的位置的切口。与供墨部分120接触的接触沟槽211a形成在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壳体切口部分211连接的内侧表面上,并且与大气进气部分130接触的接触沟槽212b形成在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壳体切口部分212连接的内侧表面上。因为设有这些接触沟槽212a和212b,所以储墨器元件100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对准变得容易。
而且,在第一壳体构件210上形成两个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14b,这些壳体伸出部分从形成有壳体切口部分211-213的表面(垂直壁部分210b)朝着保护器300的方向(图8中的左前方向和X方向)伸出。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14b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210沿着Y方向的两侧上(图8的右前侧端和左后侧端),从而它们夹着壳体切口部分211至213,并且供墨部分120侧(图8的右前侧)为壳体伸出部分214a,而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8的左后侧)为壳体伸出部分214b。壳体伸出部分214a具有倾斜表面214a2,该倾斜表面214a2在壳体切口部分211至213的方向(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内侧方向)上从与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d的外侧表面连接的部分朝着边缘(保护器300方向;图8中的左前方向)倾斜。在将墨盒14安装到多功能装置1上时(参见图1),将墨盒14安装成使得壳体伸出部分214a位于底侧上。因此,在安装有墨盒14的情况中,在倾斜表面214a2与再装单元13的底壁部分41接触时,墨盒14由于其倾斜面而被平稳地引导至规定的安装位置。
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上,在形成壳体切口部分211至213的侧面的内侧表面上形成有切成矩形形状的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a1。在壳体伸出部分214b上,在形成壳体切口部分211至213侧面的内侧表面上也形成有也切成矩形形状的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b1。这些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a1和214b1设置用来在保护器300连接在壳体200上的状态下防止保护器300的自然脱开,并且下面将描述的保护器300的突起部分330a1和330b1配合到这些部分中(参见图9)。
另外,在壳体伸出部分214b上形成有用作配合部分的壳体配合沟槽214b2,下述的保护器300的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参见图9)配合到该配合部分中。该壳体配合沟槽214b2从壳体伸出部分214b的边缘(保护器300侧的边缘)横跨垂直壁部分210e的一部分形成。
而且,在第一壳体构件210上形成有:杆构件215a,它在供墨部分120侧(图8的右前侧)的垂直壁部分210d附近沿着第二壳体构件220的方向(Z方向)突出,并且确定了密封在壳体200内部的储墨器元件100的位置;以及杆构件215b及215c,它们在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8的左后侧)的垂直壁部分210e附近沿着第二壳体构件220的方向(Z方向)突出,并且确定了密封在壳体200内部的储墨器元件的位置。储墨器元件100的位置由这些杆构件215a至215c的三个位置决定,因此它们能够防止储墨器元件100沿着错误方向的连接。
第二壳体构件22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220a的板状部分、和从该板状部分的四个侧面的外缘部分沿着大致垂直方向(图8中的垂直方向和Z方向)设置的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至于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形成第二壳体构件220的保护器300侧的垂直壁为220b,与该垂直壁部分220b相对地设置的垂直壁为220c,并且分别与垂直壁部分220c及220b连接的垂直壁为垂直壁部分220d和220e(图8的右侧为垂直壁部分220d,并且图8的左侧为垂直壁部分220e)。
第二壳体构件220具有与第一壳体构件210大致对称的对称结构。与第一壳体构件210一样,在垂直壁部分220b上形成有三个壳体切口部分221至223,并且也形成有与壳体切口部分221连接的接触沟槽221a和与壳体切口部分222连接的接触沟槽222a。壳体切口部分221及222形成为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壳体切口部分211及212相同的形状(大致为半圆形形状),并且壳体切口部分223形成为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壳体切口部分213相同的形状(大致矩形形状)。而且,在壳体切口部分221至223的两侧上形成有壳体伸出部分224a和224b,并且壳体伸出部分224a具有倾斜表面224a2,该倾斜表面224a2在壳体切口部分221至223的方向上从与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d的外侧表面连接的部分朝着边缘倾斜。在壳体伸出部分224a上形成有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24a1(在该图中未示出),并且在壳体伸出部分224b上形成有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24b1、以及从壳体伸出部分224b的边缘横跨垂直壁部分220e的一部分的壳体配合沟槽224b2。在第二壳体构件220上,形成有配合孔部分225a至225c(在该图中未示出),这些配合孔部分225a至225c具有与形成有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杆构件215a-215c的位置对应的孔,杆构件215a-215c在沿着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方向(Z方向)穿过之后配合到这些孔中。
如上所述,壳体200的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它们处于保持着储墨器元件100的状态下时,使供墨部分120的一部分向外部暴露出的大致圆形通孔由壳体切口部分211和221形成,而使大气进气部分130的一部分向外部暴露出的大致圆形通孔由壳体切口部分212和222形成。由壳体切口孔213和223以及检测部分140的侧壁在检测部分140的两侧(图8中的顶侧和底侧;Z方向上的两侧)上形成通孔,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参见图5)能够插入到这些通孔中。另外,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壳体伸出部分224a形成突起(“第一伸出部分”或“另一个伸出部分”),该突起有助于防止再装单元13的墨水污染、防止墨盒在错误位置中安装到再装单元13中、以及防止供墨部分120及大气进气部分130的损坏,并且由壳体伸出部分214b和壳体伸出部分224b形成突起(“第二伸出部分”或“一个伸出部分”),该突起有助于与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壳体伸出部分224a形成的突起一起防止上述在错误位置中的安装、以及防止部件例如供墨部分120的损坏。这些突起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而且,如从图8中清楚看出,供墨部分120设置成离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壳体伸出部分224a形成的突起比离由壳体伸出部分214b和壳体伸出部分224b形成的突起更近。通过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a1和224a1形成让保护器300的突起部分330a1(参见图9)松动地插入的通孔,并且通过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b1和224b1形成让保护器300的突起部分330b1(参见图9)松动地插入的通孔,同时通过壳体配合沟槽214b2和224b2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配合沟槽,保护器300的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参见图9)配合到该配合沟槽中。
从上面的说明中可以看出,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不仅具有相同的总体外观,而且它们形成为使得细节例如壳体伸出部分214a、214b、224a及224b、和壳体切口部分211至213及221至223也具有相同形状。因此,在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由树脂模制而成时,它们的模具形状类似,因此能够降低与模具设计相关的成本。
接下来将对壳体200的外形进行说明。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上,沿着与纵向方向B(连接着图8的右后侧和图8的左前侧的X方向;图8中的箭头B)垂直的方向(Y方向)的垂直壁部分210d、210e、220d和220e(两侧的侧面)形成为凹入形状,并且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最大表面210a和220a(表面)形成有阶梯。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焊接在这些阶梯部分上,并且将储墨器元件110紧固在壳体200上。对于这些阶梯部分而言,在供墨部分120侧(图8的右前侧)上的阶梯部分为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16和226,并且在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8中的左后侧)上的阶梯部分为第二壳体焊接部分217和227。
在下面的说明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纵向方向B(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指的是墨盒14的纵向方向、储墨器元件100的纵向方向、和壳体200的纵向方向。
这里,将对第二壳体220的第一和第二壳体焊接部分226和227进行说明。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26与壳体伸出部分224a连接在同一平面中,并且在与壳体伸出部分224a相反的那一侧上,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26具有沿着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内侧方向形成为凹入形状的凹入部分226a、和在从再装单元13将墨盒14拆除时(参见图1)与门41的拉出构件65(参见图6)接合的接合部分226b。凹入部分226a为用于在拉出构件65转动时确保摆动范围的区域。壳体焊接部分227具有在第二壳体构件220的纵向方向B的大致中间位置中形成为凹入形状的闩锁部分227a,并且该闩锁部分227a为在它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的状态下与摆臂机构44b(参见图2)接合的部分。
虽然这里省略了详细说明,但是在第一壳体构件210上也形成有凹入部分216a(在该图中未示出)、接合部分216b(在该图中未示出)和闩锁部分217a(在该图中未示出),这些部分形成有与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凹入部分226a、接合部分226b及闩锁部分227a大致相同的形状。
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9对保护器300进行说明。图9为示出保护器300的视图,并且图9(a)为从图8中的IXa视角看到的保护器300的顶视图,而图9(b)为保护器300通过图9(a)中的IXb-IXb线的剖视图。保护器300为用于在墨盒14运输时保护尤其是储墨器元件100的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构件。保护器300由树脂材料制成,并且采用注射模塑制造。
如图8所示,在保护器300上在与底面上的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8中的左后侧)对应的位置中形成有保护器通孔310。这是因为用于操作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参见图33)从大气进气部分130向外伸出,并且保护器通孔310形成用来保护该阀打开部分721a。
如图9(a)的顶视图中所示,在保护器300的保护器通孔310侧(图9(a)中的左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该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配合到由壳体配合沟槽214b2和224b2(参见图8)形成的配合沟槽中。在与形成有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图9(a)中的右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该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配合到由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a1和224a1(参见图8)形成的通孔中,并将保护器300紧固在壳体200上,并且在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和保护器通孔310之间设有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b,该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b配合到由壳体伸出切口孔214b1和224b1(参见图8)形成的通孔中,并将保护器300紧固在壳体200上。
而且,在保护器300的纵向方向C(图8和9中的Y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中形成有保护器松散插入部分340a和340b,这些保护器松散插入部分可松动地插入到由壳体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检测部分140(参见图8)的侧壁形成的那些通孔中。保护器松散插入部分340a和340b连接到与纵向方向C平行地形成的两个侧壁(图9(a)中的顶侧壁和底侧壁)上,并且这些保护器松散插入部分形成为使得它们向上(图9(a)中的页面前侧和图8中的储墨器元件100侧的X方向)伸出。从保护器300的底面形成有多个肋条,并且这些肋条保持了保护器300的强度。
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设置成使得它:沿着与垂直于保护器300的纵向方向C的方向(图9(a)中的垂直方向;X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由保护器垂直壁321和两个保护器垂直壁322构成,从保护器300的底壁设置该保护器垂直壁321,这两个保护器垂直壁322连接到保护器垂直壁321的与保护器通孔310相反的那一侧(图9(a)中的左侧)的侧壁上。如图9(b)所示,每个保护器垂直壁322由从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的顶端(图9(b)中的顶侧端)平行于保护器垂直壁321形成的顶部、和从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的伸出方向(图9(b)中向上;X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与保护器300的侧壁连接的底部构成,并且该顶部和该底部具有阶梯。
因此,在配合到由壳体配合沟槽214b2和224b2(参见图8)形成的配合沟槽中时,保护器垂直壁321和保护器垂直壁322的顶部插入到配合沟槽中。在将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插入到配合沟槽中时,它在受到沿着与纵向方向C(Y方向)垂直的Z方向延伸的保护器垂直壁321的两个端部、以及保护器垂直壁322沿着纵向方向C的端部限制的同时插入。这里,如果第一保护器配合部分320形成有与由壳体配合沟槽214b2及224b2(参见图8)形成的配合沟槽大致相同的形状,则保护器300的连接耗时费力,而如果保护器配合部分320与配合沟槽相比非常小,则保护器300的连接方向的位置不能确定。但是,因为它在受到位于一个表面(保护器垂直壁321的平面)的保护器垂直壁321及322和四个点(保护器垂直壁321的两侧端部和保护器垂直壁322的两个端部)限制的同时插入,所以改善了保护器300的安装性能,并且能够防止错误安装。
如图9(b)所示,在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相互分开的方向上的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的边缘(图9(b)的顶侧上的边缘)上形成相互离开地突出的突起部分330a1和330b1,并且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的轴部330a2和330b2从这些边缘沿着保护器300的底面方向(在图9(b)中向下)形成。轴部330a2和330b2具有弹性,因为保护器300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在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沿着内侧方向弹性变形的同时连接和拆除保护器300。
这里,将参照图10和11对黑色墨盒14进行说明。图10为透视图,示出黑色墨盒14的外观。图11为黑色墨盒14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0和11所示,黑色墨盒14构成为使得它的外部轮廓比彩色墨盒14的外部轮廓大(厚度(沿着Z方向的长度)更大)。具体地说,构成壳体1200的第二壳体构件220与用于彩色墨水的第二壳体构件220相同,并且构成壳体1200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形成为使得该第一壳体构件1210比用于彩色墨水的第一壳体构件210厚(沿着Z方向的长度较大)。储墨器元件100具有足够的用于存储黑色墨水的容量,因此它构成有与彩色储墨器元件100相同的形状,并且使用相同的部件。而且,保护器1300与壳体1200对应地形成,并且该保护器1300形成为使得它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比保护器300厚。因此,将对于第一壳体构件1210说明黑色墨盒14,并且第二壳体构件220、储墨器元件100和保护器1300的说明在这里将省略。只有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深度(图11中的垂直方向的厚度(Z方向的长度))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深度不同,并且其结构的其余部分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在这里将省略。
如图11所示,第一壳体构件1210包括形成最大表面1210a的板状部分、和从该板状部分的四个侧面的外缘部分沿着大致垂直方向(图11中的垂直方向和Z方向)设置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至于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形成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保护器1300侧的垂直壁为1210b,与该垂直壁部分1210b相对地设置的垂直壁为1210c,并且分别与垂直壁部分1210c及1210b连接的垂直壁为垂直壁部分1210d和1210e(图11的右侧为垂直壁部分1210d,并且图11的左侧为垂直壁部分1210e)。黑色墨盒14形成为使得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的垂直壁高度大致为用于彩色墨水的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垂直壁高度的两倍,并且因此增大了墨盒14的厚度。
与第一壳体构件210一样,壳体切口部分1211和1212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1210上,以便使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向壳体1200的外部暴露出,这些壳体切口部分在垂直壁部分1210b上形成为大致半圆形形状,并且在壳体切口部分1211和壳体切口部分1212之间形成有切成矩形形状的壳体切口部分1213。在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两侧上形成有两个壳体伸出部分1214a和1214b,并且壳体伸出部分1214a具有倾斜表面1214a2。在第一壳体构件1210上形成有决定了储墨器元件100的位置的杆构件1215a、1215b和1215c。
另外,在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大致整个内侧表面(大致整个最大表面1210a)上形成有肋条1218。该肋条1218沿着Z方向朝着储墨器元件100侧伸出,其伸出量等于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外部轮廓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0扩大量(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在高度方面的差异)。因为设有该肋条1218,所以能够填充形成在储墨器元件100和第一壳体构件1210之间的空间(间隙)。因此能够保持壳体1200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压力的强度。
而且,通过使黑色墨盒14的外部轮廓大于彩色墨盒14的外部轮廓,从而能够区分黑色墨盒14和其它墨盒14。黑色为比其它颜色深的颜色,因此它最好不要错误地装载到再装单元13中使用。但是,因为使黑色墨盒14的外部轮廓较大,所以它能够与其它墨盒14区分开,因此能够减少错误安装。另外,再装单元13内部的容纳腔室50根据各个墨盒14的尺寸形成,因此决不会将黑色墨盒14安装到与彩色墨盒14对应的容纳腔室50中。
在黑色墨盒14中,第一壳体构件1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的厚度不同,因此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和检测部分140设置在从垂直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置位置)中。
接下来将参照图12和13对大容量黑色墨盒14进行说明。图12为透视图,示出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外观。图13为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2和13所示,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外部轮廓构成为使得它比彩色和黑色墨盒14大(沿着Z方向更长)。具体地说,第二壳体构件2220的垂直壁部分2220b至2220e的垂直壁高度形成为使得它们大致为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的垂直壁高度的两倍,并且仅仅使构成壳体2200的第二壳体构件2220比用于彩色和黑色墨水的第二壳体构件220厚。而且,在构成壳体2200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中,仅去除了用于黑色墨水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肋条1218。另外,单纯地加厚储墨器元件2100,从而容量相对于彩色和黑色储墨器元件100增大。因此,这里将省略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详细说明。对于附属于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附图标记,在附属于彩色墨盒14的附图标记上加上附图标记2000。第一壳体构件2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20沿着垂直方向(Z方向)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供墨部分2120、大气供应部分2130和检测部分2140设置在沿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中。
与具有上述三种尺寸的墨盒对应,多功能装置1的再装单元13最好构成为使得它配备有多个收容彩色墨盒14的容纳腔室50、和选择地收容黑色墨盒14和大容量黑色墨盒14的单个容纳腔室50(该容纳腔室50的内部空间具有与大容量黑色墨盒14对应的尺寸)。这是因为只使用黑色墨水的文本打印的频率通常高于彩色打印的频率。但是,可以为不经常使用文本打印的用户提供一种多功能装置1,其中再装单元13构成为使得它配备有收容彩色墨盒14的多个容纳腔室50和收容黑色墨盒14的单个容纳腔室50。这一点将在下面再一次说明。
接下来,将参照图14对储墨器元件100进行说明。图14为示出储墨器元件100的视图,并且图14(a)为储墨器元件100的前视图,而图14(b)为储墨器元件100的后视图。在图14中所示的储墨器元件100的状态为如下情况,其中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参见图1)中。如图14所示,这是其中墨盒14(储墨器元件100)的纵向方向(X方向)和宽度方向(Z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状态,并且图14是如下状态,其中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和检测部分140位于侧面上,供墨部分120位于底部侧上,并且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顶侧上。储墨器元件2100与储墨器元件10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其厚度(在X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这里将省略储墨器元件2100的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储墨器元件100主要配备有框架部分110、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检测部分140、墨水分送部分150以及薄膜160。另外,储墨器元件100被大致构成为扁平六面体。构成该六面体的最大面积的那对表面是图14所示的储墨器元件100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并且储墨器元件100大致由六个表面构成,其中具有连接该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的设置在四个方向上的侧面(侧壁)。当装载到壳体200中时,构成储墨器元件100的最大面积的该对表面与壳体200的那对最大表面210a及220a平行。另外,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从而与两侧被板材封闭的情况相比,形成为扁平形状的储墨器元件100的厚度(Z方向的长度)能够减少。
首先,将详细描述框架部分110。框架部分110是利用树脂材料注射模塑制成,它具有透光性,因为它被形成为半透明(或透明)。如下所述,这是因为:从位于检测部分140的两侧上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发出的光透射到光接收部分57b,从而检测储墨器元件100中的剩余墨水量。
如图14(a)所示,在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侧上形成将薄膜160焊接至外边缘部分附近的外周焊接部分400a、以及设置在该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内侧上的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外周焊接部分400a是垂直壁,它划分出框架部分100的内部空间(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111a侧的空间)。另外,图14(a)所示的内周焊接部分(肋条或第一肋条)411a至417a的涂黑边缘部分是焊接表面部分(肋条固定部分或第一肋条固定部分),并且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前表面侧边缘(涂黑部分)是在第一开口112a周边上的焊接表面部分(固定部分)。薄膜160通过超声波焊接而焊接至该焊接表面部分。
如图14(b)所示,在框架部分110的后表面侧上形成将薄膜160焊接至外边缘部分附近的外周焊接部分400b、以及设置在该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内侧上的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外周焊接部分400b是划分出框架100的内部空间的壁。外周焊接部分400b是垂直壁,它划分出框架部分100的内部空间(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二腔室111b侧的空间)。另外,图14(b)所示的内周焊接部分(肋条或第二肋条)的涂黑边缘部分是焊接表面部分(肋条固定部分或第二肋条固定部分)411b至417b,并且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后表面侧边缘(涂黑部分)是在开口周边上的焊接表面部分(固定部分)。薄膜160通过超声波焊接而焊接至该焊接部分。
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的内侧构成存储墨水的储墨器腔室111。在图14(a)所示的前表面侧上的区域是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111a,并且在图14(b)所示的后表面侧上的区域是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二腔室111b。另外,图14(a)所示的外周焊接部分400a是框架部分110的第一开口112a,并且图14(b)所示的外周焊接部分400b是框架部分110的第二开口112b。
框架110主要配备有: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见图14(a)和14(b)),它与供墨部分120连通,并将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供应给外部;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见图14(a)),它与大气进气部分130连通,并将大气引入到储墨器腔室111中;板状连接件形成部分440(见图14(a)和14(b)),它大致形成于框架部分110(或储墨器腔室111)的中心,并将大气进气部分130的附近连接至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以及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见图14(b)),它与墨水分送部分150连通,并将墨水分送到储墨器腔室111中。此处,连接件形成部分440分隔出储墨器腔室111的处于彼此连通状态的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并且连接件形成部分440是在焊接至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薄膜160所延伸的虚拟平面R(图中未示出)、和焊接至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薄膜160所延伸的虚拟平面S(图中未示出)之间的连接板,并在与这些虚拟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延伸。稍后将详细描述该连接件形成部分440。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形成为使得它仅位于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侧(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111a侧)上,并且该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大致被板部438分隔,该板部438位于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一部分和内周焊接部分412a以及虚拟平面R和S之间,并在与它们平行的平面内延伸着。稍后将详细描述该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在该实施例中,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包含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以及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在内的区域,但是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是用于将大气引入到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大气通路,因此它也可以设置为除了框架部分110的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空间)之外的区域。这意味着不包括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在内的上述储墨器腔室111的空间(内部空间)被基本视为存储墨水的空间。
另外,在框架部分110的外边缘上,在底部(图14(a)的底部和图14(b)的底部)上的一个位置中、和在顶部(图14(a)的顶部和图14(b)的顶部)上的两个位置中形成薄板状突出部分,并且在这些突出部分上形成通孔460a至460c,上述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杆构件215a至215c(见图8)插入到这些通孔中。
首先,将参考图14(a)描述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由设置在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上的内周焊接部分411a、设置在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上的内周焊接部分412a、和设置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上的内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构成。另外,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的焊接表面部分和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焊接表面部分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并且薄膜160能够焊接在同一平面(虚拟平面R)上。
内周焊接部分411a设置在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上,并且它由在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见图8;图14(a)中的左右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构成。内周焊接部分412a在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中形成以下将描述的大气连接通路433的一个侧壁(垂直壁),并且内周焊接部分412a由在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X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构成。内周焊接部分413a设置在大气进气部分130的附近,并且内周焊接部分413a由在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上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以及从该垂直壁沿着大致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图14(a)中的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构成,这些壁被布置成大致T形。内周焊接部分414a大致形成为面向左侧的马蹄铁形状,它由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平行的垂直壁、从该垂直壁沿着大致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以及从该垂直壁在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上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构成。内周焊接部分415a由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平行的垂直壁、从该垂直壁弯曲成大致竖直的方向从而面朝框架部分110的底部方向的垂直壁、以及从该垂直壁沿着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Y方向)向下倾斜的垂直壁构成。内周焊接部分416a设置在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并且内周焊接部分416a由沿着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构成。内周焊接部分417a设置在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内周焊接部分417a由沿着大致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和从该垂直壁沿着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相交的方向倾斜的向下倾斜垂直壁构成。
换句话说,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的垂直壁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向下倾斜的方向或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大致垂直的方向(换句话说,在安装墨盒14的状态中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侧)延伸,并且该底部侧(图14(a)的底部侧)的端部是自由端。结果,即使当在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内侧设置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以便在将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时抑制薄膜160的松弛时,这些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也不显著阻止墨水朝着供墨部分120的流动。另外,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在外周焊接部分400a的内侧散布(分散成多个单元),从而这些内周焊接部分有效地防止在薄膜160中产生松弛并避免阻止墨水流动。
如图14(b)所示,关于内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内周焊接部分411b及内周焊接部分413b至417b形成有大致与上述内周焊接部分411a及内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相同的形状,且形成在与内周焊接部分411a及内周焊接部分413a至417a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中,并且只有内周焊接部分412b形成有与内周焊接部分412a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且形成在与内周焊接部分412a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中。另外,内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的焊接表面部分与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表面部分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并且薄膜160能够焊接在同一平面(虚拟平面S)上。
内周焊接部分412b包括由从外周焊接部分400b沿着大致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Y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构成的内周焊接部分412b1、以及类似地由从外周焊接部分400b沿着大致与框架部分110的纵向方向B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垂直壁构成的内周焊接部分412b2。从板部438设置内周焊接部分412b1和内周焊接部分412b2,该板部438划分出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这是因为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仅在框架部分110的前表面侧上形成,并且内周焊接部分412b1和内周焊接部分412b2设置用于抑制在与该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后表面侧对应的部分中在薄膜160中产生松弛。另外,与前表面侧一样,内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成为自由端,并且也在框架部分110的后表面侧散布(分散成多个单元),从而这些内周焊接部分有效地在抑制薄膜160中产生松弛的同时减少对墨水流动的阻止。
因为沿着散开取向配备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分散成多个单元),所以,在壳体200由柔软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即使壳体在储墨器元件100侧上变形,也能够利用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限制壳体变形。结果能够防止壳体的损坏和薄膜160的损坏。另外,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以及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由设置在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上的垂直壁形成,从而在注射模塑框架部分110时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模具。因此能够减少墨盒14的制造成本。
接着参考图15描述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图15是示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视图。图15(a)是示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轮廓的视图(框架部分110的后表面侧的视图),图15(b)的视图示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通过图15(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图15(c)是示出剩余墨水量已经减少的状态的视图,并且图15(d)是示出供墨已经终止(即墨水已基本用尽)的状态的视图。
如图15(a)所示,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主要配备有: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它与供墨部分120连通;供应分隔壁422,当从垂直于图15(a)的页面的方向观察时,该供应分隔壁422形成为大致三角形框架,从而它包围该第一供应连通孔421;板部427,它占据供应分隔壁422的内侧的区域,并平行于虚拟平面R和S在这些平面之间延伸;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它是在切去供应分隔壁422的一部分时形成的;供应凹入部分424,它是通过使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一部分(图15(a)的底部;在外周焊接部分400b中形成储墨器腔室111底部的部分400b1的壁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凹入形状(阶梯状)而形成的;板部428,它从外周焊接部分400b和供应分隔壁422延伸,并平行于虚拟平面R和S在这些平面之间延伸;臂夹持部分425,它设置在板部428的自由端上,并具有作为旋转构件(下述)而连接的传感器臂470(“移动构件”,见图19);以及内周焊接部分411b,它从该臂夹持部分425沿着检测部分140(见图14(b))方向设置。另外,薄膜160焊接至供应分隔壁422,并且其焊接表面部分和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表面部分位于同一虚拟平面(虚拟平面S)上。供应分隔壁422和板部427所包围的空间是供墨腔室426,该供墨腔室426暂时存储供应至供墨部分120的墨水,并且供应凹入部分424和板部428所形成的空间是凹入部分空间424a。如图14(b)所示,该凹入部分空间424a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Y方向)上比形成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空间)的底部的部分400b1低,并且它构成位于储墨器腔室111的最底侧(最下侧)上的那部分空间。如图15(a)所示,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形成在底部400b1上方(与凹入空间424a的顶端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形成在底部400b1下方。换句话说,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位于比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低的储墨器腔室111的下侧(底部侧)上。臂夹持部分425在从垂直于图15(a)的页面的方向看时形成为大致面朝左侧开口的C形,并且与供墨部分120相对的侧面(图15(a)的左侧)的一部分开口。如图14(a)和14(b)所示,上述焊接部分411b和焊接部分411a被设置成使得它们从板部428彼此面对。
如图15(b)所示,供应分隔壁422形成为使得:当要焊接薄膜160时,供应分隔壁422将框架部分110(储墨器腔室111)的内部和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分开。换句话说,供应分隔壁422所包围的供墨腔室426仅通过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与框架部分110的内部连通。结果,存储在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墨水从第二供应连通通道423供应到供墨腔室426中,然后从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供应至供墨部分120(图15(c)中箭头D所示的通道(墨水流动通道))。
接着将参考图15(c)和15(d)描述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墨水供应至供墨部分120所经过的墨水流动通道D。如图15(c)所示,当存储在框架110内部的墨水液面I高于供应凹入部分424时,墨水通过图15(c)中箭头D所示的墨水流动通道供应至供墨部分120。在这种情况下,凹入空间424a充满墨水,从而供应分隔壁422所包围的供墨腔室426的内部也充满墨水。换句话说,在图15(c)所示的状态下,墨水填充供墨腔室426内部,从而即使墨水液面I下降至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下方,墨水也能够通过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供应至供墨部分120。在该实施例中,供墨部分120如图8所示大致为圆柱形,而且,如下所述,供墨机构500的一部分和止回阀670被收容在供墨元件116内部,同时止回阀670的轴部672(见图29)插入并穿过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因此,考虑到供墨机构500和止回阀670所占据的空间,对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在储墨器腔室111(框架部分110)的底侧上的形成有限制。在不设置供应分隔壁422的构造中,当墨水液面I下降至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下方时,就不能供应墨水,并且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的充分利用变差。但是,通过补充供应分隔壁422和在比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低的底部侧上形成第二供应连通孔423,能够供应墨水直至墨水液面I下降至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为止,从而能够便于墨水的完全使用。
当从图15(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供应墨水、并且墨水液面I下降到供应凹入部分424的上端下方且变得低于第二供应连通孔423时,大气通过第二供应连通孔423流入到供应分隔壁422所包围的供墨腔室426中,结果,不能再供应另外的墨水(图15(d)所示的状态)。
如图15(d)所示,在外周焊接部分400b中形成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1和第二供应连通孔423的下端之间设置距离t1的差。此处,如果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在形成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1上方,在墨水液面I到达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之后不能再供应墨水,从而墨水的充分利用变差。因此,设置供应凹入部分424,并将它构成为使得第二供应连通孔423的位置比形成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1低距离t1。结果,如图15(d)所示,在已经完成供墨的状态下,仅有微量的墨水剩余在供应凹入部分424的底部附近(低于第二供应连通孔423的部分),并且能够明显减少不能供应的墨水量。另外,供应凹入部分424形成在储墨器腔室111的最底部上(见图14),从而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流入到供应凹入部分424中,并且当墨水量变少时累积在供应凹入部分424中。因此,通过设立供应凹入部分424,能够便于充分利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
杂质E保留在供应凹入部分424内部剩余的墨水内部。这是因为在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和供应凹入部分424的底部侧壁(图15(d)下侧的侧壁)之间设置了差距t2。如上所述,当墨水液面I降低至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下方时,不能供应另外的墨水,从而在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和供应凹入部分424之间的墨水保留在供应凹入部分424内部,而不供应至供墨部分120。在制造墨盒14时留在框架部分110内部的灰尘或塑料碎片有时保留在墨水内部,但是这种灰尘或塑料碎片的比重大于墨水的比重,从而它保留在框架部分110的底部的附近。因此,如图15(d)所示,杂质E保留在供应凹入部分424内部剩余的墨水内部。当杂质E供应至供墨部分120并且供应至多功能装置1(见图1)时,可能会发生墨水堵塞,从而不能进行准确的打印。但是,如上所述,因为在第二供应连通孔423和供应凹入部分424的底部侧壁之间设置距离t2,杂质E保留在供应凹入部分424内部,从而能够减少墨水堵塞的发生。
以下将参考图16描述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图16是示出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视图。图16(a)是示出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概要的透视图,图16(b)是示出从图16(a)的箭头XVIb的视角看的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视图,并且图16(c)是从图16(a)的箭头XVIc的视角看的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视图。
如图16(a)所示,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主要配备有: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它形成为与大气进气部分130连通的大致长方体;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它形成为与储墨器腔室111连通的大致长方体;以及大气连接通路433,它在焊接有薄膜160的第一表面437a侧(图16的左前侧;第一表面437a是包含在虚拟平面R中的表面)上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及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连通。在图16(a)的前侧上焊接薄膜160时,形成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和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以及大气连接通路433的腔室和通路。
在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的第一表面437a相反的第二表面437b(第二表面437b是上述板部438的表面)侧旁形成与大气进气部分130连通的第一大气连通孔434。在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中,在第一表面437a侧旁形成与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111a连通的第二大气连通孔435,并且在第二表面437b(板部438)上形成与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二腔室111b连通的第三大气连通孔436。在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的位于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16中的左后侧)的侧壁表面431a上形成第一大气连通孔434,并且在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的位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侧(图16中的左后侧)的侧壁表面432a上形成连通开口433b。如上所述,大气连接通路433的其中一个侧壁(图16(a)的下侧的侧壁)是内周焊接部分412a。
在大气连接通路433中,在第一表面437a侧上形成分别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及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连通的连通开口433a及433b,并且这些连通开口433a和433b具有比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和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的侧壁面积(形成有连通开口433a和433b的侧壁表面431a和432a)充分小的开口面积。因为设置了具有利用极小的横截面积引入大气的通路(大气连接通路433)的部分(所谓的迷宫),所以大气经过时的流动通道阻力变大。结果,能够减少比所需更多的墨水通过大气连接通路433的蒸发。
从图14(a)中清楚地看出,大气连接通路433沿着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的方向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向下倾斜。因为大气连接通路433向下倾斜,该装置处于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的再装单元13中的位置,所以已经渗入到大气连接通路433中的墨水能够由于重力而自然地返回到储墨器腔室111。另外,因为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的横截面积很小,因此能够减少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渗入到大气连接通路433中。此处,当墨水渗入到大气连接通路433中时,形成弯液面,并且因此有时不能正常地引入大气。如上所述,因为大气连接通路433向下倾斜,因此,即使墨水渗入到该通路中,墨水也返回到储墨器腔室111,因此能够充分防止形成弯液面。另外,由于焊接薄膜160而形成大气连接通路433,从而其中至少一个表面是能够因为弯曲而变形的侧壁。换句话说,大气连接通路433被构成为使它的横截面积容易变化。因此,即使形成弯液面,由于该薄膜160的弯曲和变形而能够容易破坏该弯液面,从而能够正常引入大气。第二大气连通孔435的表面的一部分也由薄膜160形成,从而能够充分防止在第二大气连通孔435上形成弯液面。
在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见图1)的位置中(图16(a)中所示的状态),在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的最上部上形成第三大气连通孔436。因此,即使在存储的墨水量使得第二大气连通孔435上形成弯液面并且阻塞第二大气连通孔435的情况下,大气也能够可靠地通过第三大气连通孔436引入到储墨器腔室111中。
以下将参考图16(b)和16(c)描述防止墨水从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泄漏的机构。如上所述,墨盒14的壳体200被形成为包含一对彼此相对的最大表面的立方体形状,从而当它被装载到平台上时,该装置可以采取两个装载位置中的一个,其中最大表面210a和220a中的一个形成下表面(底面)。此时,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壳体200的侧面上,但是,如下所述,墨水难以在这两个位置的任一位置中从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泄漏。
图16(b)和16(c)示出与这两个装载位置的各个装载位置对应的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位置。图16(b)示出将墨盒14设置成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下侧(框架部分110的第一腔室111a侧是下侧,并且第一表面437a是下侧)的情况,并且图16(c)示出将墨盒14设置成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上侧(框架部分110的第二腔室111b侧是下侧,并且第二表面437b是下侧)的情况。
如图16(b)所示,当墨盒14被设置成使得在墨盒14的运输过程中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下侧时,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存储的墨水经过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和大气连接通路433,并渗入到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中。另外,如上所述,大气连接通路433通过具有比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的侧表面明显小的面积的连通开口433b连通,从而存在如下情况,即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不一定经过大气连接通路433并渗入到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中。在图16(b)所示的状态下,墨水液面I没有到达第一大气连通孔434的开口位置,从而即使墨盒14被设置成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下侧,也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进气部分130流出到外部。
如图16(c)所示,当墨盒14被设置成使得在墨盒14的运送过程中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上侧时,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流入到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中,但是墨水液面I没有到达大气连接通路433的连通开口433b的开口位置。结果,墨水不从连通开口433b流入到大气连接通路433,所以墨水不流入到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中。因此,即使墨盒14被设置成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位于上侧,也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进气部分130流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以及大气连接通路433,并通过在关于大气连接通路433对称的位置设立第一大气连通孔434的开口位置和连通开口433b的开口位置,能够防止墨水从大气进气部分130泄漏。另外,通过使得大气连接通路433的横截面积很小,能够减少墨水的蒸发,并且能够防止墨水流入到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中。
此处,将回到图14说明连接件形成部分440。连接件形成部分440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连接大气进气部分130的附近和墨水分送部分150的附近,并且连接件形成部分440形成于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大致中心位置。因此,连接件形成部分440连接与框架部分110相对的两个部位,从而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也是保持框架部分110的强度的增强构件。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也是分隔板,它划分该腔室,从而第一开口112a侧和第二开口112b侧处于大致相同的空间区域(分隔板在储墨器腔室111的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处于彼此连通的状态下划分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
连接件形成部分440由大气侧连接部分441和分送侧连接部分442构成,该大气侧连接部分441利用内周焊接部分415a和415b作为边界设置在大气进气部分130侧(图14(a)中的左侧或图14(b)中的右侧)上,该分送侧连接部分442设置在墨水分送部分150侧(图14(a)中的右侧或图14(b)中的左侧)。在大气侧连接部分441上,从该大气侧连接部分441在第一和第二开口112a和112b侧(在沿垂直于图14(a)的页面的方向看时的前侧和后侧、以及在沿垂直于图14(b)的页面的方向看时的前侧和后侧;此处,垂直于页面的方向与Z方向平行)分别设置内周焊接部分413a、413b、414a和414b。另外,大气侧连接部分441的高度方向(Y方向)的上端与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内周焊接部分412a连通。另外,在分送侧连接部分442上,从该分送侧连接部分442在第一和第二开口112a和112b侧(在沿垂直于图14(a)的页面的方向看时的前侧和后侧、以及在沿垂直于图14(b)的页面的方向看时的前侧和后侧;此处,垂直于页面的方向与Z方向平行)分别设置内周焊接部分416a、416b、417a和417b。
在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之间连通的第一连接连通孔443形成在大气侧连接部分441上,并且连接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的第二至第四连接连通孔444-446形成在分送侧连接部分442上。此处,如果连接连通孔443-446不形成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上,则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不在储墨器腔室111的中心区域中连通,从而有时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中的墨水量产生轻微的差别。如果在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中的墨水量存在差别,则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产生差别,从而导致不能平稳地(或准确地)供应墨水的不利影响。但是,通过形成连接连通孔443-446使得这些连接连通孔散布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上,能够使得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中的墨水量相等,并能够平稳地(或准确地)供应墨水。
大气侧连接部分441、分送侧连接部分442、以及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所包围的部分是第一储墨器腔室内开口113,该第一储墨器腔室内开口113在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之间连通,并且由大气侧连接部分441、分送侧连接部分442、以及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所包围的部分是第二储墨器内开口114,该第二储墨器内开口114在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之间连通。换句话说,在没有连接件形成部分440并且没有划分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的情况下,将大气引入到储墨器腔室111中的部分和将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供应给外部的部分连通。结果,能够在稳定的空间内进行大气的引入和墨水的供应。
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上形成连接肋条418a和连接肋条418b,该连接肋条418a连接从连接件形成部分440设置在第一开口112a侧上的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2a-417a,该连接肋条418b连接从连接件形成部分440设置在第二开口112b侧上的内周焊接部分412b-417b。在图中没有示出这些连接肋条418a和418b,但是它们形成为薄壁形状,具有比内周焊接部分412a-417a和内周焊接部分412b-417b低的垂直壁。另外,这些连接肋条418a和418b的大多数形成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的边缘上。结果,连接肋条418a和418b连接内周焊接部分412a-417a和412b-417b,并且连接肋条418a和418b形成在连接件形成部分440的边缘上,从而连接肋条418a和418b能够保持连接件形成部分440的强度。另外,连接肋条418a和418b形成为薄壁形状,并且它们形成有比内周焊接部分412a-417a和412b-417b低的垂直壁,从而难以阻止墨水的流动。
以下将参考图17说明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图17是示出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的视图。图17(a)是示出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的轮廓的视图,并且图17(b)是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通过图17(a)中的XVIIb-XVIIb线的剖视图。在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中,在分送墨水的姿势中,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处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最高部分中,并且分送的墨水沿着朝向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方向向下流动。
如图所示,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主要配备有:分送筒部分451,它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将在下面描述的墨水分送塞520(见图21)压入到该分送筒部分451中;第一分送连通孔452,它在该分送筒部分451和储墨器腔室111内部之间连通;大致U形的分送分隔壁453,它从分送筒部分451的外表面立起地设置,其中所立起设置的边缘形成焊接薄膜160的焊接表面部分,并且该分送分隔壁453相对于储墨器腔室111分隔第一分送连通孔452;以及第二分送连通孔454,它形成分送分隔壁453的开口部分。分送筒部分451的开口部分是在框架部分110的外侧端面上形成的开口451a,并且与该开口451a相对的表面是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分送分隔壁453和薄膜160所划分出的区域是分送分隔壁流动通道453a。
分送分隔壁453形成焊接薄膜160的内周焊接部分,并且分送分隔壁流动通道453a和第二分送连通孔454在焊接薄膜160的状态下形成。与另外的内周焊接部分411b至417b的焊接端部一样,分送分隔壁453的焊接端部与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焊接端部位于同一虚拟平面上。
以下将给出详细描述,但是,当墨水分送到储墨器腔室111中时,在第二分送连通孔454位于顶部并且第一分送连通孔452位于底部(Y方向是图17(a)中的水平方向的姿势)的状态下分送墨水。另外,墨水顺序经过分送筒部分451、第一分送连通孔452、分送分隔壁流动通道453a以及第二分送连通孔454,并且分送墨水,直至墨水液面I到达图17(a)所示的状态。分送分隔壁453从第一分送连通孔452至第二分送连通孔454大致线性形成。结果,无阻力地平稳分送墨水。
当分送墨水从而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变满时,墨水体积膨胀,根据墨盒14所处的环境不同,薄膜160有可能损坏或变形。如果薄膜160损坏,墨水就泄漏,而如果薄膜160变形,则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体积变化,从而不能稳定地供应墨水。因此,为了防止薄膜160的损坏和变形,不将墨水分送至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变满的程度。
在该实施例中,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在分送墨水之后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因此,有时进行随后减压过程,其中通过从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吸出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大气来减小压力。进行该减压过程是为了减少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大气量以保持墨水脱气程度以及减少墨水内部气泡的产生。墨水的脱气是为了将墨水的粘度保持在大致恒定的水平,这是因为,就墨水内部气泡的产生来说,当气泡供应给多功能装置1(见图1)时,排出墨水所需的压力不传递给排出开口(图中未示出),因此不能正确地排出墨水。
在进行随后减压过程的情况下,当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大气被从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吸出时,不管是否分送了适当量的墨水,所得到的墨水量是不正确的。如果墨水量减少,这对墨盒14的用户造成损失,这是不优选的。因此,当大致U形的分送分隔壁453包围第一分送连通孔452、并且第二分送连通孔454设置在墨水液面I(或第一分送连通孔452)上方(图17(a)的上侧)时,在墨水液面I和第二分送连通孔454之间有一个距离量,即使储墨器腔室111内部被减压,从而也能够充分防止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通过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逸出到外部。
此处,将参考图18描述检测部分140附近的结构。图18是示出检测部分140附近的视图。图18(a)是示出检测部分140附近的概要的视图,图18(b)是检测部分140通过图18(a)的XVIIIb-XVIIIb线的剖视图,并且图18(c)是检测部分140附近通过图18(a)的XVIIIc-XVIIIc线的剖视图。
如图18(a)所示,检测部分140从框架部分110向外(图18a中的右侧)伸出。检测部分140配备有包围部分141,它通过用一对壁表面夹着传感器臂470(见图19)的端部(遮蔽臂部分473c)来包围该端部,并形成传感器臂470能够移动经过的通路。由包围部分141内部的底壁141a(图18(a)中的下侧)形成的底面、由从底壁141a设置在两侧的两个侧壁141b所形成的一对侧表面、由从底壁141a设置的内侧壁141c形成并连接至两个侧壁141b的内侧表面、以及由连接至两个侧壁141b的顶缘和内侧壁141c的顶缘的顶壁141d形成且位置与底壁141a相对的顶面将包围部分141形成为大致盒状通路。检测部分140还配备有臂支撑部分142,该臂支撑部分142被设置成使得它从底壁141a形成的底面向上伸出,并从下方支撑传感器臂470,并且在检测部分140的附近设置垂直壁143,它从框架部分110的内壁(外周焊接部分400b)设置,从而该垂直壁143连接至臂支撑部分142,并沿着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延伸。从图18(b)清楚地看出,臂支撑部分142形成在检测部分140内部的通路的宽度方向Z的中央,并且臂支撑部分142布置成使得传感器臂470的端部(遮蔽臂部分473c)也位于检测部分140内部的通路的中央。细节将在下面描述,但是传感器臂470根据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量旋转,并且它是用于通过利用设置在多功能装置1上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见图5)检测遮蔽臂部分473c的位置来检测墨盒14已经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的再装单元13的容纳腔室50(见图4)中、和检测剩余墨水量已经变小的构件。如上所述,检测部分140是透光性的,来自发光部分57a的光能够透射至光接收部分57b。因此,当传感器臂470(遮蔽臂部分473c)位于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的光路中时,传感器臂470阻挡了要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的光,从而传感器臂470具有挡光性。结果,通过根据储墨器腔室111(储墨器空间)内部的墨水量而旋转,传感器臂470能够改变光接收部分57b接收的光量,并检测是否存在剩余墨水。在图18(b)中,示出了当墨盒14被收容在多功能装置1的容纳腔室50内部时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位置,但是,如图所示,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位于检测部分140的附近。
如图18(b)所示,臂支撑部分142的厚度被形成为使得:在包围部分141的内壁(一对壁表面;两个侧壁141b的内表面)和臂支撑部分142的外壁之间的第二间隙t4比在包围部分141的内壁(一对壁表面;两个侧壁141b的内表面)和传感器臂470的外侧之间的第一间隙t3窄。此处,减少存储在检测部分140内部的墨水,当墨水液面I随着该墨水减少而同步地降低、并且墨水液面I降低至检测部分140下方时,检测部分140内部的墨水被耗尽,但是因为在传感器臂470和包围部分141之间的第一间隙t3是微小的,因此墨水由于墨水的表面张力而保留在检测部分140内部,并且传感器臂470因为墨水的该表面张力而有时不正常旋转。顺便提及,给第一间隙t3设置微小间隔的原因在于:当使该间隔较宽时,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的间隔也变宽,因此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检测灵敏度劣化。因此,通过形成臂支撑部分142使得第一间隙t3>第二间隙t4,确保在臂支撑部分142和包围部分141之间产生的墨水表面张力大于在传感器臂470和包围部分141之间产生的墨水表面张力。结果,剩余在包围部分141内部的墨水被吸引在臂支撑部分142和包围部分141之间,从而能够充分防止墨水剩余在传感器臂470和包围部分141之间,并能够抑制对传感器臂470的行为的阻止。传感器臂470因此正常行动,从而能够准确检测剩余墨水量。
如图18(a)所示,在包围部分141的下部(图18a中的下侧)上的底壁141a沿着储墨器腔室111的方向向下倾斜,从而在包围部分141内部的底壁141a形成的底面也向下倾斜。因此,被吸引在包围部分141和臂支撑部分142之间的墨水沿着储墨器腔室111(或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向下流动。另外,如图18(b)的剖视图所示,包围部分141的底壁141a和臂支撑部分142的连接部分(边缘)从横截面视图来看形成为棱角(大致直角),从而包围部分141和臂支撑部分142的该连接部分的毛细管力变强,并且这样形成了有助于引导墨水至储墨器腔室111(或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侧的形状。换句话说,包围部分141和臂支撑部分142的连接部分形成用于引导墨水的流体引导通道(引导件)。结果能够有效地使剩余在包围部分141内部的墨水向下流动。
如图18(a)所示,在从臂支撑部分141沿着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143a上形成有连接至臂支撑部分141的垂直壁143。倾斜表面143a构成框架部分110的内壁(外周焊接部分400b)的一部分。另外,如图18(c)的剖视图所示,垂直壁143和框架部分110的内壁的连接部分从横截面视图来看形成为棱角(大致直角),并且该连接部分形成为使得它的厚度大致等于臂支撑部分141的厚度。因此,垂直壁143沿着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向下倾斜,并且与框架部分110的内壁的连接部分形成为大致直角,从而通过该倾斜和毛细管力能够有效地沿着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方向引导墨水。换句话说,垂直壁143和框架部分110的内壁的连接部分形成用于引导墨水的流体引导通道(引导件)。因为臂支撑部分142和垂直壁143的厚度形成为大致相等,从臂支撑部分142延续地形成垂直壁143。结果,对于将墨水引导至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来说没有阻力,因此能够有效地引导墨水。
在传感器臂470向上旋转的情况下,传感器臂470与由与检测部分140的底壁141a相对的顶壁141d形成的顶面相接触,因此限制了传感器臂470的旋转。因此能够防止传感器臂470从包围部分140跳出,并且传感器臂470的行为变得准确,从而能够准确检测剩余墨水量。
此处,将参考图19描述传感器臂470。图19是示出传感器臂470的视图。图19(a)是示出传感器臂470的前侧的视图,并且图19(b)是示出从图19(a)的箭头XIXb的视角看到的传感器臂470的视图。传感器臂470是用于检测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剩余墨水量的构件。传感器臂470是利用树脂材料(例如聚丙烯)通过注射模塑制造的,并且因为它被制成为不透光的,因此具有挡光性。
传感器臂470是根据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剩余墨水量而旋转的旋转构件,并且一部分被检测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存储的剩余墨水量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见图5)检测到。传感器臂470主要配备有:平衡部分471,它由具有比墨水的比重低的比重的材料形成;连接部分472,它连接至框架部分110,从而连接部分472能够摆动;以及臂部分473,它从该连接部分472沿着大致垂直于平衡部分471的方向(图19(a)中的向上方向)延伸,再向上倾斜延伸,并阻挡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可能检测范围。连接部分472是连接平衡部分471和臂部分473的连接部分。
在连接部分472上形成有连接至框架部分110的臂夹持部分425(见图14)的大致圆柱形连接轴472a。该连接轴472a形成的直径小于臂夹持部分425的内径,但是大于臂夹持部分425的开口长度。结果,当传感器臂470旋转时,它能够几乎无阻力地操作,并能够防止传感器臂470偏离臂夹持部分425。
臂部分473由沿着大致垂直于平衡部分471的方向(图19(a)中的向上方向)延伸的垂直臂部分473a、从该垂直臂部分473a向上倾斜的倾斜臂部分473b、以及用作阻挡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可能检测范围的挡光部分的遮蔽臂部分473c构成。
如图19(b)所示,臂部分473形成为使得它充分比平衡部分471和连接部分472薄。这是因为,当臂部分473形成有厚轮廓时,增大了检测部分140的规模,结果,墨盒14变大,并且传感器臂470旋转时的阻力增加,这样有时不能检测剩余墨水的准确量。另外,如上所述,当检测部分140的厚度增加时,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检测范围相应地变宽,并且检测灵敏度劣化,从而必需具有良好检测性能的昂贵高性能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因此,臂部分473形成有薄轮廓,以便防止墨盒14的规模增加,以及检测剩余墨水的准确量。在垂直臂部分473a和倾斜臂部分473b上形成肋条473d,并且由这些肋条来保持强度。
在遮蔽臂部分473c上,在收容于检测部分140内部的部分的顶部和底部的两个部位(图19(a)中的上侧端和下侧端)中形成大致半球形的臂突起部分473e1和473e2,并且这些臂突起部分473e1和473e2减少了遮蔽臂部分473c由于墨水的表面张力而附着在检测部分140的内壁上且变得不能旋转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因为臂突起部分473e1和473e2形成为半球形,所以与检测部分140的内壁相接触的唯一部分是臂突起部分473e1和473e2的端部,从而减小了墨水的表面张力的影响。
平衡部分471由具有比墨水的比重低的比重的树脂材料制成,从而当墨水液面I随着剩余墨水量减少而同步降低时,平衡部分471沿着框架部分110的底部方向(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方向;图14(a)和14(b)中向下方向)随着墨水液面I的该降低而同步运动。当平衡部分471沿着底部方向运动、并且臂部分473使用连接部分472作为旋转轴地沿着顶部方向运动时,遮蔽臂部分473c偏离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可能检测范围,由此能够检测到墨水耗尽的状态。
利用传统的平衡部分,平衡部分的内部是中空的,以便使得平衡部分浮在墨水液面I上,但是利用这种结构,平衡部分的加工(或者模制)变得困难。与此相反,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臂470的材料由具有比墨水的比重小的比重的材料构成,从而不需要加工过程,并且不必制造复杂的模具,从而能够减少传感器臂470的制造成本。
以下,将参考图20描述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以及检测部分140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图20是示出储墨器元件100的一部分的视图。图20(a)是示出储墨器元件100的侧表面的视图,图20(b)是示出储墨器元件100的局部前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0(c)是通过图20(a)的XXc-XXc线的剖视图。
如图20(a)和20(b)所示,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以及检测部分140设置在框架部分110的其中一个侧表面(一个端面;沿着安装墨盒14时的安装的前方向的侧表面)上。如上所述,图20(a)和20(b)所示的位置是将墨盒14安装在再装单元13(见图1)的容纳腔室50内部的位置。因此,在墨盒14安装于再装单元13内部的状态下,大气进气部分130、检测部分140和供墨部分120顺序地从顶部(图20(a)的顶部)至底部(图20(a)的底部)排列。换句话说,这些元件沿着墨盒14的高度方向(Y方向)排列。
如图20(a)所示,检测部分140的宽度t5形成为比供墨部分120的开口(下述供应盖帽600的开口600a(见图34))的直径t6短。另外,如图20(b)所示,检测部分140形成为相对于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沿着框架部分110的方向(在缩回至储墨器腔室111侧的位置中)凹入。
如上所述,传感器臂470的臂部分473位于检测部分140的内侧。如以下将描述的那样,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见图5)的光路由于臂部分473的旋转而从挡光状态打开,并且因此能够检测剩余墨水量。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上,光接收部分57b和发光部分57a位于检测部分140的两侧(图20(a)的左侧和右侧)上,从而检测部分140的两个侧面(图20(a)的左侧和右侧的表面;图20(b)的前侧和后侧表面)形成检测表面140a和140b。从图20(a)清楚地看出,当处于墨盒14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的位置时,这些检测表面140a和140b平行于墨盒14的高度方向(Y方向),换句话说,这些表面是竖直的。当墨水附着在这些检测表面140a和140b的前表面上时,有时不能检测出剩余墨水的准确量。
例如,在运输多功能装置1时,不必以多功能装置1水平的方式运输。因此,供墨部分120有时位于顶部,但是有时墨水在此时从供墨部分120泄漏出来,并附着在检测部分140上。另外,当墨盒14暂时从再装单元13拆除时,附着在多功能装置1的针49上的墨水可能附着在供墨部分120的开口附近,但是在拆除墨盒14之后,附着在供墨部分120的开口附近的墨水有时取决于用户操纵墨盒14的位置而附着在检测部分140上。在墨水已经附着到检测部分140上的状态下,当墨盒14再一次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时,因为墨水检测部分140(检测表面140a和140b)和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光接收部分57b以及发光部分57a在安装状态下非常接近,如上所述,存在如下风险,即已经附着在检测部分140上的墨水会转移到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光接收部分57b以及发光部分57a上。按照这种方式,附着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上的墨水阻挡了光,因此使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灵敏度劣化。灵敏度的该劣化在使用颜料性墨水的黑色墨盒中甚至更突出。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0(b)所示,检测部分140设置在相对于供墨部分120缩回至储墨器腔室111侧的位置,从而即使墨水从供墨部分120滴下,也能够使得墨水难以附着在检测部分140上。换句话说,当用户将墨盒14保持在使供墨部分120高于检测部分140并且供墨部分120的端面(形成有供应盖帽600的开口600a的端面)竖直的位置时,已经附着在供墨部分120的开口附近的墨水最易受重力的影响并可能落下,但是因为检测部分140相对于供墨部分120缩回至储墨器腔室111侧,所以落下的墨水不朝向检测部分140前进,从而不附着在检测部分140上。
因为在墨盒14安装于再装单元13中的位置中时检测表面140a和140b是竖直的,所以,当在墨水附着于检测表面140a和140b的同时将墨盒14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时墨水最易受重力的影响,从而它快速落下。因此能够充分避免墨水转移至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光接收部分57b和发光部分57a。另外,落下的墨水不附着在供墨部分120的端面上。
另外,如图20(c)所示,在检测部分140上形成侧壁,这些侧壁从框架部分110的侧表面形成检测壁140a和140b。因此,框架部分110的侧表面和检测表面140a及140b相交处的边缘140c被形成为大致直角。当墨水附着在边缘140c的附近时,由于边缘140c被形成为大致直角,因此边缘140c的毛细管力作用在墨水上,并且墨水可能通过边缘140c流动至供墨部分120侧。因此能够减少墨水对检测表面140a和140b的附着。
以下将参考图21描述储墨器元件100的部件的构成。图21是储墨器元件100的分解前视图。
如图21所示,储墨器元件100主要分成四个元件。这四个部分是框架部分110、构成供墨部分120的供墨机构500、构成大气进气部分130的大气进气机构510、和压入到墨水分送部分150的分送筒部分451(见图17)中的墨水分送塞520。墨水分送塞520由例如Pulci橡胶的弹性构件制成,并且一旦它被压入到分送筒部分451中,墨水分送塞520就不能被容易地拆除,而且,即使拆除或插入了针,墨水分送塞520也被构成为使得针的路线被闭塞。
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的供墨元件116和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的大气进气元件117在框架部分110上形成为单元,供墨机构500的一部分插入到供墨元件116中,大气进气机构510的一部分插入该大气进气元件117中。另外,突起部分116a和116b(图中没有示出突起部分116b)沿着供墨元件116的外周方向突出,从而紧固供墨机构500,这些突起部分116a和116b以供墨元件116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地布置在供墨元件116上(在与图21的页面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在前侧和后侧)。同样,突起部分117a和117b(图中没有示出突起部分117b)沿着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外周方向突出,从而紧固大气进气机构510,这些突起部分117a和117b以大气进气元件117的轴心为中心对称地布置在大气进气元件117上(在与图21的页面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在前侧和后侧)。突起部分116a、116b、117a和117b被形成为使得储墨器腔室111侧的端面沿着与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或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外周表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突出,并且这些突起部分从该突起边缘部分朝着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或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外周部分倾斜。换句话说,当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至供墨元件116和大气进气元件117时,能够防止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易于脱附。
以下将参考图22至33描述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部件。图22是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分解图。图22(a)是供墨机构500的分解图,并且图22(b)是大气进气机构510的分解图。
如图22(a)所示,供墨机构500配备有:供应盖帽600,它安装在供墨元件116上;供应接头610,它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树脂材料制成,多功能装置1(见图1)的针49(见图2)插入到该供应接头610中;供应阀620,它在该供应接头610和底壁接触时阻挡墨水的流动通道;第一供应弹簧630,它被收容在该供应阀620内部,并由树脂质弹性材料制成;供应滑块640,它覆盖供应阀620的开放面,并能够沿着单轴方向操作,该单轴方向是压入到针49中的供应阀620的移动方向(图22(a)中的箭头O1的方向,以下称为“供墨机构500的轴向O1”;关于该方向,如从图14中清楚地看到,当装载墨盒14时,供墨机构500变为与X方向平行);第二供应弹簧650,它被收容在该供应滑块640内部,并与第一供应弹簧630一样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为相同的形状;阀座660,它与该第二供应弹簧650相接触,并接收止回阀670;以及盖680,它在自身和该阀座660之间覆盖止回阀670。供应阀620、第一供应弹簧630、供应滑块640、以及第二供应弹簧650构成实际操作的供应阀机构501。
如图22(b)所示,大气进气机构510配备有:大气盖帽700,它安装在大气进气元件117上;大气接头710,它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树脂材料制成;大气阀720,当该大气接头710和底壁接触并与多功能装置1的后侧56(见图5)相接触时,该大气阀720阻挡墨水的流动通道,并且当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再装单元13;见图1)中时,该大气阀720打开大气的流动通道(通路);第一大气弹簧730,它被收容在该大气阀720内部,并由树脂质弹性材料制成;大气滑块740,它覆盖大气阀720的开放面,并能够沿着单轴方向操作,该单轴方向是受压的大气阀720的移动方向(图22(b)中的箭头O2的方向,以下称为“大气供应机构510的轴向O2”;如从图14中清楚地看到,当装载墨盒14时,大气供应机构510变为与X方向平行);和第二大气弹簧750,它被收容在该大气滑块740内部,并与第一大气弹簧730一样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大气阀720、第一大气弹簧730、大气滑块740、以及第二大气弹簧750构成实际操作的大气阀机构511。
以下将参考图23至33描述供应盖帽600、供应接头610、供应阀620、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供应滑块640、阀座660、止回阀670、盖680、大气盖帽700、大气接头710、大气阀720、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以及大气滑块740。
图23是示出供应盖帽600的视图。图23(a)是示出供应盖帽600的侧视图,图23(b)的视图示出从图23(a)的箭头XXIIIb的视角看的供应盖帽600的侧视图,图23(c)的视图示出供应盖帽600的平面视图,图23(d)的视图示出供应盖帽600的底部视图,并且图23(e)是通过图23(c)的XXIIIe-XXIIIe线的供应盖帽600的剖视图。
如图23(a)所示,供应盖帽600从侧视视角(与图23(a)的页面垂直的方向的视角)看形成有两级阶梯的形状,并且图23(a)中的上侧部分是供应固定部分601,它紧固至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并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而图23(a)中的下侧部分是墨水存储部分602,它具有墨水存储空间,用于防止墨水滴到墨盒14的外部。
在供应固定部分601上形成接合孔603a和603b(接合孔603b见图23(b)),这些接合孔从墨水存储部分602的连接部分形成至顶部附近(图23(a)中的上侧端的附近)的部分,并在供应盖帽600固定到供墨元件116(见图21)时与供墨元件116的突起部分116a和116b(见图21)接合。
如图23(b)所示,在供应固定部分601上形成一对供应盖帽切口部分604a和604b(供应盖帽切口部分604b见图23(c)),这些供应盖帽切口部分被形成在大致与连接接合孔603a及603b的直线垂直的直线(相对于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移动大约90°的位置上,并从供应固定部分601(图23(b)中的上端面)面向墨水存储部分602的方向切入而形成切口。
如图23(c)中的正面图以及图23(d)的底视图所示,在供应盖帽600的墨水存储部分602的大致中心位置形成插入孔605,(如下所述)针49(见图2)插入该插入孔605。如图23(c)所示,从形成插入孔605的圆至向外一级的圆的区域是第一上壁606a,它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2的上端面,并且从形成第一上壁606a的外侧的圆至向外一级的圆的区域是倾斜壁606b,它形成沿着墨水存储部分602的底面方向向下倾斜的倾斜表面。从形成该倾斜壁606b的外侧的圆至向外一级的圆的区域是下壁606c,它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2的下端面,并且从形成下壁606c的外侧的圆至向外一级的圆的区域是第二上壁606d,它形成供应固定部分601的下端面,并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2的上端面。连接下壁606c和第二上壁606d的部分是外周壁606e,该外周壁606e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2的外周表面。倾斜壁606b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2内部的筒状部分,并且通过下壁606c连接至该倾斜壁606b的外周壁606e形成包围倾斜壁606b(内侧的筒状部分)的外侧的筒状部分。
在图23(d)中,倾斜壁606b向下倾斜,因此,如图23(e)的剖视图所示,针49的插入开口形成为锥形形状,从而它的直径朝着插入孔605减小,并具有形成墨水的最后出口的开口600a的最大直径。结果,在倾斜壁606b的轴心O1侧的内周表面成为插入通道,针49(见图2)插入到该插入通道中。图23(c)和23(e)所示的范围t7的空间(换句话说,倾斜壁606b、下壁606c和外周壁606e形成的空间)形成墨水存储部分607,在该墨水存储部分607中能够存储(累积)墨水。
当供应盖帽600连接至供墨元件116(见图21)时,供墨元件116的突起部分116a和116b沿着外周方向突出,从而供应盖帽600在它的直径沿着外周方向增大时连接。因为形成了供应盖帽切口部分604a和604b,所以供应盖帽600的直径在接合部分603a和603b移动彼此离开的方向上增加。因此,当要连接供应盖帽600时,能够不施加强压力地连接,从而能够在减少对供应盖帽600的损坏的同时提高安装效率。
图24是示出供应接头610的视图。图24(a)的视图示出供应接头610的侧视图,图24(b)的视图示出供应接头610的平面视图,图24(c)的视图示出供应接头610的底视图,并且图24(d)是示出供应接头610通过图24(b)的XXIVd-XXIVd线的剖视图。
如图24(a)所示,供应接头610从侧视视角(垂直于图24(a)的页面的方向的视角)看形成为三个阶梯。最底阶梯所示的部分(图24(a)的下侧)是接头外周部分611,它是与供应盖帽600(见图23)的墨水存储部分602的第二上壁606d及供应固定部分601的内周表面相接触的部分,并形成供应接头610的外周部分。当处于供应盖帽600固定到供墨元件116上的状态时,该接头外周部分611是夹在供应盖帽600的第二上壁606d和供墨元件116的外侧端面之间的部分。在接头外周部分611的顶部阶梯处所示的部分是接头内周部分612,它压入到供墨元件116(见图21)中且布置在供墨元件116内部,并形成供应接头610的内周部分,并且图24(a)中示出了接头内周部分612的上部。另外,在接头内周部分612的顶部阶梯处所示的部分是接头接触部分613,它与供应阀620(见图25)相接触。供应接头610由例如树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
如图24(b)所示,供应接头610的轴心位于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上,并且接头接触部分613、接头内周部分612、以及接头外周部分从该轴心01朝着外周方向顺序地形成。
如图24(d)所示,接头接触部分613从接头内周部分612的顶面612a(与供应阀620相接触的那一侧上的表面)伸出。接头接触部分613被形成为使得它朝着尖端613a(图24(d)的上端部)变窄,并且该尖端613a与供应阀620的底面相接触,并阻挡墨水的流动通道。另外,在接头内周部分612上形成接头突起部分614、开口612c、和阶梯状插入通路612d,该接头突起部分614从内周表面朝着轴心O1突出,该开口612c形成在接头内周部分612的底面612b(图24(d)中的下侧)上形成的针49(见图2)的插入开口,该阶梯状插入通路612d形成在开口612c和接头突起部分614之间。如图24(c)所示,插入通道612d的形成为阶梯形状的部分以沿着外周方向距离轴心O1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被设置为与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方向平行,并且沿着与轴心O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阶梯状表面614b。
如图24(d)所示,在供应接头610上形成墨水流动通道615,该墨水流动通道615从接头内周部分612的底面612b贯穿到接头接触部分613的尖端613a(从图24(d)中的下侧至上侧)。该墨水流动通道615由在底面612b上形成的开口612c、连接至开口612c的阶梯状插入通路612d所划分出的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连接至插入通道612d的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所划分出的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以及连接至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的阶梯状表面614b和连接至该阶梯状表面614b的接头接触部分613的内周表面613b所划分出的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构成。
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下半部沿着轴心O1的方向形成为阶梯形状,并且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上半部朝着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形成为锥形形状。另外,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形成为阶梯形状,从而直径从开口612c朝着与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接触的接触表面逐渐减小。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下部形成为阶梯形状,因此,即使拆除针49(见图2)并且微量的墨水流经墨水流动通道615,由于该阶梯部分的角部而引起的毛细管力也保持墨水,从而能够防止墨水滴到供应接头610的外部。当拆除针49时,即使墨水从针49的尖端滴到墨水流动通道615中,也同样能够防止墨水的滴落。在该实施例中,供应盖帽600配备有墨水存储部分602,从而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下半部的形成为阶梯形状的部分可替换地形成为锥形形状。
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是具有墨水流动通道615的最小直径的流动通道,它形成为大致中空的圆柱形形状。该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的内径被形成为略小于针49(见图2)的直径。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形成为大致中空圆柱形形状,其内径大于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的内径,并且该内径充分大于针49的直径。因为在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和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的边界上形成阶梯状表面614b,因此,从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至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的沿着轴心O1方向的内径急剧变化。结果,如图24(d)所示,接头接触部分613呈现出被它的内周表面613b和阶梯状表面614b切成为埋头孔形状的结构,并且接头接触部分613的尖端613a位于该切口部分的周边。
从开口612c插入的针49被引导至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形成为锥形形状的上部,并插入到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中。此时,因为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的内径略小于针49的直径,所以针49弹性地附着在形成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的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上,并被压入内部,从而针49扩展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换句话说,接头突起部分614用于将压入到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中的针49的周边密封。另外,如果供应接头610的弹性附着在针49周边上的部分的面积变大,则当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见图1)时的阻力变大,因此不能平稳安装。但是,在该实施例中,使用设立接头突起部分614并仅在内周表面614a上与针49相接触的结构,从而能够减小与针49接触的表面,并能够将墨盒平稳地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另外,针49插入到墨水流动通道615中,从而墨水实际流动经过的流动通道变为针49的内部。另外,由于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形成为埋头孔形状,所以能够减少在针49插入时供应接头610沿着轴心O1方向的移动。
图25是示出供应阀620的视图。图25(a)是示出供应阀62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5(b)的视图示出从图25(a)的箭头XXVb视角看到的供应阀620的侧视图,图25(c)是示出供应阀62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25(d)是示出供应阀62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5(e)是通过图25(c)的XXVe-XXVe线的供应阀620的剖视图。
如图25(a)所示,供应阀620配备有:形成供应阀620的底面(图25(a)的下侧表面)的阀底壁621;以及沿着供墨机构500(见图22)的轴心O1的方向从该阀底壁621设置的阀外周壁622。
在阀外周壁622上形成一对阀导槽623,供应滑块640(见图27)的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松散地插入到这些阀导槽623中。如图25(c)所示,该对阀导槽623关于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对称形成。另外,如图25(c)所示,在阀外周壁622上形成阀伸出壁624,该阀伸出壁624沿着轴心O1的方向从阀外周壁622的顶部沿着与阀底壁621相反的方向伸出,并且从该阀伸出壁624的顶端一直到阀外周壁622的底部附近地形成阀导槽623。结果,因为阀导槽623的距离被确保为长距离,因此能够防止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偏离阀导槽623。
另外,一对阀限制部分625连接至阀外周壁622,这对阀限制部分625沿着与阀底壁621相反的方向伸出,并限制供应滑块640的操作。这些阀限制部分625中的每个阀限制部分625配备有阀钩部分626,该阀钩部分626朝着轴心O1从阀限制部分625的顶端(图25(a)中的上侧部分的顶端)伸出,并与供应滑块640相接合。
另外,在阀外周壁622上沿着阀外周壁622以相等的间隔形成四个阀突起部分622a,这些阀突起部分622a沿着外周方向以半圆形形状突出,并从阀外周壁622的顶部至底部形成。这些阀突起部分622a设置用于在供应阀620插入到供墨元件116(见图21)中时平稳地进行供应阀620的操作。当没有阀突起部分622a时,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和阀外周表面622有时相接触,从而与供墨元件116接触的接触表面变大,并且在操作时的阻力也变大。因此,因为设置了形成为半圆形形状的阀突起部分622a,所以只有阀突起部分622a与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相接触,并且供应阀620在供墨元件116内部的操作变得平稳。
阀限制部分625和阀伸出壁被形成为从阀外周壁622向上延伸。结果,能够防止供应滑块640在与轴心O1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未对准。另外,供应滑块640沿着轴心O1方向的操作受到阀限制部分625的限制,从而能够可靠地收容和操作第一供应弹簧630。如图25(c)所示,在阀底壁621上,在与阀导槽623和阀限制部分625对应的位置中,沿着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方向(垂直于图25(c)的页面的方向)形成沿着阀底壁621的垂直方向(垂直于图25(c)的页面的方向)连通的四个墨水流动通道627。阀底壁621从它的底面向上伸出,并配备有阀支承部分628,该阀支承部分628是接收第一供应弹簧630(见图26)的弹簧顶部632的平台。阀支承部分628由在阀底壁621上平行布置的两个板状构件制成。如图25(e)所示,阀支承部分628沿着轴心O1方向的高度被形成为充分低于阀外周壁622。阀支承部分628设置用于确保当第一供应弹簧630布置在阀外周壁622内部的空间中时第一供应弹簧630不与阀底壁621相接触。这是因为,如果第一供应弹簧630与阀底壁621相接触,就阻挡了墨水流动通道并且墨水不再流动。因此,阀支承部分628设置用于确保墨水流动通道,并且只要第一供应弹簧630不与阀底壁621相接触,该部分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而阀支承部分628形成为最小所需高度,这防止沿着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方向的尺寸规模增加。
阀内周壁629设置在阀支承部分628的外侧和在墨水流动通道627的内侧上,该阀内周壁629形成为大致圆弧形,该圆弧覆盖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弹簧顶部632的外周表面。该阀内周壁629设置用于限制第一供应弹簧630沿着与轴心O1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并且通过限制第一供应弹簧630沿着与轴心O1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准确地沿着轴心O1方向弯曲第一供应弹簧630。
图26是示出第一供应弹簧630的视图。图26(a)是示出第一供应弹簧63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6(b)是示出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26(c)是示出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6(d)是示出第一供应弹簧630通过图26(b)的XXVId-XXVId线的剖视图。
第一供应弹簧630形成为大致倒置的碗状(或大致中空的圆锥形),并且它主要配备有:环形弹簧底部631,它形成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底面(具有较大直径的那一侧的端部);环形弹簧顶部632,它形成有比该弹簧底部631的直径小的直径,并形成第一供应弹簧630的上表面的顶部(具有较小直径的那一侧的端部);以及弹簧塑性部分633,它在该弹簧顶部632和弹簧底部631之间连接,并且当沿着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方向(压入到针49(见图2)中的供应阀620的移动方向;也是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偏压方向)施加负载时,该弹簧塑性部分633弯曲和变形。弹簧顶部632与供应阀620(见图25)的阀支承部分628相接触,并形成将供应阀620沿着供应接头610(见图24)的方向压的加压部分。弹簧底部631的直径被形成为大于弹簧顶部632的直径,从而弹簧底部631形成当弹簧塑性部分633弹性变形时的基部。
如图26(d)所示,在第一供应弹簧630上形成墨水流动通道634,该墨水流动通道634从弹簧顶部632的顶端(图26(d)中的右端面)至弹簧底部631的底面(图26(d)中的左端面)连通。该墨水流动通道634由弹簧顶部632的内周表面所划分出的顶部流动通道634a、弹簧塑性部分633的内周表面所划分出的塑性部分流动通道634b、以及弹簧底部631的内周表面所划分出的底部流动通道634c构成。如图26(d)所示,该墨水流动通道634的开口面积从弹簧顶部632的顶端朝着弹簧底部631的底面逐渐增加。另外,如图26(b)和26(c)所示,从垂直于页面的方向的视角看,弹簧顶部632的顶部流动通道634a形成为圆形形状。当弹簧塑性部分633弯曲并形成为在移动离开轴心O1的侧面上凸出的大致倒置的碗状时,弹簧塑性部分633能够比在弹簧塑性部分633为大致圆锥形的情况下更容易变形。
弹簧顶部632的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当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开口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时,能够减少墨水内部所包含的气泡的影响。此处,墨水中包含的气泡是球形的,从而当流动通道被成长为比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内径大的气泡所闭塞时,就切断了墨水流动通道(通路),并且不能将墨水正常地送至多功能装置1(见图1)。结果,多功能装置1的打印质量下降。但是,当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开口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时,即使成长为比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开口表面大的气泡累积,也不闭塞那四个角部,因此能够通过防止墨水流动通道闭塞而减少打印质量的降低。另外,顶部流动通道634a的开口表面不限于四边形,并且它可以替换地形成为多边形例如六边形或星形。如在该实施例中一样,如果它是圆形的,它可以形成有将使气泡的影响最小的直径。
如图26(d)所示,弹簧顶部632被形成为沿着轴心O1方向延伸的相对较厚的圆柱形形状,并且它被形成为使得与轴心O1方向(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偏压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形状均一。类似地,弹簧底部631也被形成为沿着轴心O1方向延伸的相对较厚的圆柱形形状,并且它被形成为使得与轴心O1方向垂直的横截面形状均一。
如图26(d)所示,弹簧塑性部分633被形成为大致倒置的碗状(或大致圆锥形形状),它按照预定的角度沿着轴心O1的方向弯曲(或倾斜)。结果,与弹簧底部631和弹簧顶部632相比,相对于沿着轴心O1方向的负载的强度变弱。另外,弹簧塑性部分633被形成为使它的断面比弹簧底部631和弹簧顶部632薄,从而这样也降低了强度。因此,当第一供应弹簧630弹性变形时,弹簧塑性部分633塑性变形。
第二供应弹簧650形成有与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并且第二供应弹簧650的组成由弹簧底部651、弹簧顶部652、弹簧塑性部分653、和墨水流动通道654(顶部流动通道654a、塑性部分流动通道654b、以及底部流动通道654c)构成。另外,第一大气弹簧730和第二大气弹簧750也形成有与第一供应弹簧630相同的形状,并且它们分别由弹簧底部731及751、弹簧顶部732及752、弹簧塑性部分733及753、墨水流动通道734及754(顶部流动通道734a及754a、塑性部分流动通道734b及754b、和底部流动通道734c及754c)构成。
图27是示出供应滑块640的视图。图27(a)是示出供应滑块64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7(b)是示出从图27(a)的箭头XXVIIb的视角看的供应滑块64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7(c)是示出供应滑块64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27(d)是示出供应滑块64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7(e)是示出通过图27(c)的XXVIIe-XXVIIe线的剖视图。
供应滑块640由硬度高于第一供应弹簧630(见图26)和第二供应弹簧650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它主要配备有:滑块外周壁641,它形成供应滑块640的外周边;一对滑块伸出壁642a和642b,它们从该滑块外周壁641沿着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方向伸出;一对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它们从滑块外周壁641延伸到滑块伸出壁642a的上顶端(图27(a)中的上侧端),并松散地插入到供应阀620的阀导槽623(见图25)中;滑块平台部分644,在它的两侧上布置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该滑块平台部分644形成在滑块外周壁641的内侧上,并与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弹簧底部631和651相接触;以及滑块通孔645,它形成在滑块平台部分644的中心位置,并连接滑块平台部分644的顶部和底部。从图27(c)清楚地看出,滑块伸出壁642a和642b对称地设置,从而它们夹着轴心O1,并且那对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也对称地设置,从而它们夹着轴心O1。
滑块外周壁641的内径被形成为大致等于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弹簧下部631和651的外径,并且滑块伸出壁642a和642b被形成为使得它们从该滑块外周壁641沿着轴心O1的方向伸出,从而当布置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时,限制了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沿着与轴心O1垂直的方向的移动。结果,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能可靠地沿着轴心O1的方向弹性变形。
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被形成为使得它们沿着供应滑块640的轴心O1的方向延伸(形成在滑块外周壁641和滑块突起部分642上),从而当这些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松散地插入到阀导槽623(见图25)时,这些滑块松散插入部分643沿着供应滑块640的轴心O1的方向平稳地移动,并且能够防止在与轴心O1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未对准。
图28是示出阀座660的视图。图28(a)是示出阀座66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8(b)是示出阀座66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28(c)是示出阀座66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8(d)是示出通过图28(b)的XXVIIId-XXVIIId线的剖视图。
如图28(a)所示,阀座660配备有:阀座底部661,它形成该阀座660的底面,并与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弹簧顶部652相接触;和阀座支承部分662,它设置在该阀座底部661的顶面(图28(a)的上侧)上。每个阀座支承部分662配备有阀座倾斜表面662a,该阀座倾斜表面662a随着接近阀座660的中心而向下倾斜,并且以下将描述的止回阀670被该阀座倾斜表面662a所接收。
如图28(b)所示,沿着阀座660的圆周方向按照规定的间隔形成六个阀座支承部分662。在六个阀座支承部分中的三个上形成有第一阀座通孔662b,这些第一阀座通孔662b穿过阀座660的正面和背面。这些第一阀座通孔662b形成在除了阀座支承部分662的阀座倾斜表面662a之外的部分(阀座支承部分662的水平部分)上。因此,因为第一阀座通孔662b形成在与接收止回阀670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上,因此能够防止墨水流动通道的闭塞。
另外,在阀座660的阀座支承部分662之间形成有穿过阀座底部661的第二阀座通孔663。在图28(b)中,根据穿过供墨机构500(见图22)的轴心O1的中心线(图28所示的中心线Q)左右对称地形成六个这些第二阀座通孔663。这样的第二阀座通孔663形成墨水流动穿过的墨水流动通道。
如图28(c)所示,在阀座底部661的底面上形成有连接各个第二阀座通孔663的凹入阀座连通沟槽664。这些阀座连通沟槽664在阀座底部661的底面上将第二阀座通孔663以大致线性的方式彼此连接。因此形成在轴心O1处相交的三个阀座连通沟槽664。另外,在阀座底部661的底面上形成从该底面伸出的一对阀伸出部分665。第二供应弹簧的弹簧顶部652被收容在各个这些阀座伸出部分665中,并且这些阀座伸出部分665与第二弹簧650的弹簧顶部652的外周表面相接触,从而能够限制第二供应弹簧650沿着与轴心O1垂直的方向的移动。
如图28(d)所示,在阀座支承部分662的阀座倾斜表面662a和第二阀座通孔663之间沿着轴心O1的方向形成间隙。结果,即使止回阀670支撑在阀座倾斜表面662a上,也确保墨水的流动通道。另外,即使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弹簧顶部652的端面与第二阀座通孔663的底面相接触,第二阀座通孔663也定位于阀座伸出部分665的虚拟圆周(图28(c)中的虚拟线R)的外侧,从而由阀座连通沟槽664确保墨水的流动通道。阀座连通沟槽664连接所有的第二阀座通孔663,从而即使存在被阀座伸出部分665所包围的第二阀座通孔663,也能可靠地确保墨水流动通道。
图29是示出止回阀670的视图。图29(a)是示出止回阀67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29(b)是示出止回阀67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29(c)是示出止回阀67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29(d)是通过图29(a)的XXIXd-XXIXd线的止回阀670的剖视图。
从侧视视角(沿着垂直于图29(a)的页面的方向的视角)看,止回阀670大致形成为伞状,并且它由伞部671和轴部672构成。伞部671通过与盖680(见图30)相接触而阻挡墨水的流动通道,而且,如图29(b)和29(d)所示,它配备有连接至轴部672的连接部分671a,还配备有从该连接部分671a沿着外周方向大致均匀延伸并形成有薄断面轮廓的翼部671b。结果,当伞部671与盖680相接触时,形成有薄断面轮廓的翼部671b在弹性变形时附着在盖680上,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挡在盖680和止回阀670之间的墨水流动通道连通。
如图29(a)所示,伞部671的底面形成为弯曲的形状,并由阀座660(见图28)的阀座支承部分662支撑,从而在伞部671被阀座660的阀座支承部分662支撑的状态下打开墨水的流动通道,而在止回阀670的伞部671与盖680相接触的状态下阻挡墨水的流动通道。
轴部672是插入到以下将描述的盖680的第二盖通孔684(见图30)中的部分。该轴部672在它连接至盖680的状态下位于盖680的附近,并且轴部672具有形成为大致球形的球部672a。该球部672a形成的直径大于盖680的第二盖通孔684的直径,而且,一旦止回阀670连接至盖680,球部672a就防止止回阀670落下。结果,能够减少在制造墨盒14时丢失止回阀670,并改进了操作性。
图30是示出盖680的视图。图30(a)是示出盖68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30(b)是示出盖68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30(c)是示出盖68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30(d)是示出通过图30(b)的XXXd-XXXd线的盖680的剖视图。
盖680被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形状,其中底面侧(阀座660(见图28)侧)开口。盖680配备有:盖外周壁681,它形成外周边;和盖顶部682,它形成盖680的顶面(图30(a)的上侧),并且盖680被形成为使得底面侧开口。阀座660配合到盖680的底面的开口中(图30(a)的下侧),并且止回阀670被收容在阀座660和盖680之间。换句话说,收容止回阀670的空间是由盖680和阀座660形成的。
如图30(b)和30(c)所示,相对于轴心O1沿着圆周方向形成六个第一盖通孔683,它们穿过盖680的正面和背面。这些第一盖通孔683形成墨水流动经过的流动通道,而且,当止回阀670的伞部671(见图29)与盖顶部682相接触时,阻挡了第一盖通孔683,并且因此也阻挡了墨水流动通道。
另外,在盖顶部682的中心(穿过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位置)形成第二盖通孔684,止回阀670的轴部672插入到该第二盖通孔684中。止回阀670的轴部672插入到该第二盖通孔684中,由此连接止回阀670。即使在止回阀670插入到第二盖通孔684的状态下,也在该内周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墨水的流动通道。但是,当止回阀670的伞部671与盖顶部682相接触时,阻挡了整个第一盖通孔,从而同时阻挡了在中心形成的第二盖通孔684的墨水流动通道。
图31是示出大气盖帽700的视图。图31(a)是示出大气盖帽70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31(b)是示出大气盖帽700从图31(a)的箭头XXXIb视角看的侧视图的视图,图31(c)是示出大气盖帽70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31(d)是示出大气盖帽70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31(e)是示出通过图31(c)的XXXIe-XXXIe线的大气盖帽700的剖视图。
如图31(a)所示,大气盖帽700配备有:大致圆柱形的大气固定部分701,它形成该大气盖帽700的侧壁,并紧固至大气进气元件117(见图21);以及大气盖帽底壁702,它形成大气盖帽700的底壁。在大气固定部分701上形成接合孔703a和703b(接合孔703b见图31(b)),这些接合孔从大气固定部分701的底部(图31(a)中的下侧)形成至顶部附近(图31(a)的上侧的端部附近),并在大气盖帽700紧固至大气进气元件117时与上述大气进气元件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接合。
如图31(b)所示,在大气固定部分701上形成大气盖帽切口部分704a和704b(图中没有示出大气盖帽切口部分704b),这些大气盖帽切口部分被形成在相对于轴心O2从形成有接合孔703a和703b的位置移动大约90°的位置,并从大气固定部分701的顶端至底部附近切入而形成切口。
另外,如图31(c)的平面图和图31(d)的底视图所示,在大气盖帽底壁702上的大致中心位置中形成大气盖帽插入孔705,以下将描述的大气接头701的接头裙部714(见图32)、以及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见图33)插入到该大气盖帽插入孔705中。大气接头710(见图32)被收容成使得它与大气盖帽底壁702的内表面及大气固定部分701的内周表面相接触。
当大气盖帽700连接至大气进气元件117时,大气进气元件117的突起部分117a和117b沿着外周方向突出,如同供应盖帽600一样,从而大气盖帽700在它的直径沿着外周方向增大时连接。因此,当要连接大气盖帽700时,能够不施加强压力地安装,从而能够在减少对大气盖帽700的损坏的同时提高安装效率。
图32是示出大气接头710的视图。图32(a)是示出大气接头710的侧视图的视图,图32(b)是示出大气接头710的平面视图的视图,图32(c)是示出大气接头710的底视图的视图,并且图32(d)是通过图32(b)的XXXIId-XXXIId线的大气接头710的剖视图。
如图32(a)所示,大气接头710从侧视视角(垂直于图32(a)的页面的方向的视角)看形成为四个阶梯。从底部(图32(a)中的下侧)起的第二阶梯所示的部分是接头外周部分711,它是与大气盖帽700的大气固定部分701(见图31)的内周表面及大气盖帽底壁702相接触的部分,并形成大气接头710的外周部分。该接头外周部分711的顶部阶梯处所示的部分是接头内周部分712,它设置在大气进气元件117(见图21)的内部,并形成大气接头710的内周部分,并且图32(a)中示出了接头内周部分712的顶部。另外,在接头内周部分712的顶部阶梯处所示的部分是接头接触部分713,它与大气阀720相接触。在最底部阶梯处所示的部分是形成有薄断面轮廓的接头裙部714,它是覆盖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见图33)的外侧表面并将阀打开部分721a暴露于大气盖帽700的外部的构件。
如图32(b)所示,接头外周部分711、接头内周部分712、接头接触部分713、以及接头裙部714的轴心位于和沿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轴心O2的方向相同的轴心上。另外,大气接头710由例如树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从而当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见图1)中时,形成有薄断面轮廓的接头裙部714与多功能装置1的端面相接触,并弹性变形。
如图32(d)所示,接头接触部分713从接头内周部分712的顶面712a(与大气阀720相接触的那一侧上的表面)伸出。接头接触部分713被形成为使得它朝着尖端713a(图32(d)中的上端部)变窄,并且该尖端713a与大气阀720的底面相接触,并阻挡大气进气通道。另外,如图32(d)所示,在大气接头710上形成接头通路715,该接头通路715从接头内周部分712的底面通向接头接触部分713的尖端713a(图32(d)中的下侧至上侧),并且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插入到该接头通路715中。
图33是示出大气阀720的视图。图33(a)是示出大气阀720的侧视图的视图,并且图33(b)是示出大气阀720的底视图的视图。在大气阀720的结构中,相对于供应阀620增加了阀打开部分721a,阀打开部分721a从阀底壁721的底面伸出,并通过与多功能装置1(参见图1)侧相接触而打开大气进气通道。因此,此处将省略对阀底壁721、阀外周壁722、阀突起部分722a、阀导槽723、阀伸出壁724、阀限制部分725、阀钩部分726、大气进气通道727(对应于墨水流动通道627的部分)、阀支承部分728、以及阀内周壁729的详细描述。此处也将省略在大气阀720的侧视图(图33(a))和底视图(图33(b))中不能在视觉上确认的部分的图示。
大气阀720配备有阀打开部分721a,该阀打开部分721a从阀底壁721的底面伸出。阀打开部分721a位于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轴心O2上,并大致形成为杆状。在阀打开部分721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沿着外周方向从底部(图22中的下端面)伸出到阀底壁721的大致半圆形的凸出部分721b。该阀打开部分721a通入到上述的大气接头710的接头通路715(见图32)中,并且阀打开部分721a的一部分暴露于大气盖帽700(见图31)的外部。当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见图1)中时,阀打开部分721与多功能装置1的端面相接触,并且与大气接头710的接头接触部分713的接触被破坏,因此形成大气进气通道。
当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并且阀打开部分721a操作时,大气接头710的接头裙部714也与多功能装置1的端面相接触,并弹性变形,这样阻挡了在大气进气通道和接头裙部714的外侧之间的连通。结果,从多功能装置1侧引入的大气能够被平稳地引入。另外,即使接头裙部714朝着轴心O2弹性变形并与阀打开部分721a相接触,也能够通过阀打开部分721a的凸出部分721b确保大气进气通道。因此能够防止大气进气通道被闭塞,并确保大气被引入到储墨器腔室111(见图14)中。
以下将参考图34描述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供墨元件116和大气进气元件117中的状态。图34是示出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供墨元件116和大气进气元件117中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34所示,供墨机构500插入和连接到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并且大气进气机构510插入和连接到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
首先,将描述连接至供墨元件116的供墨机构500。在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上,在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的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侧上形成沿着内周壁800的内侧方向伸出的伸出壁801,并且该伸出壁801形成为能够收容盖680的阶梯状。盖680被插入,使得它与该伸出壁801的形成为阶梯状的阶梯状表面801a相接触,由此确定在供墨机构500的第一供应连通孔421侧上的位置。
止回阀670的轴部672插入到盖680的第二盖通孔684中,并且阀座660布置成使得它将该止回阀670收容在盖680内部。第二供应弹簧650布置在该阀座660的底面侧(图34中的左侧)上,并且供应滑块640被布置为使得它收容该第二供应弹簧650。第一供应弹簧630被供应滑块640收容在供应滑块640上的相对于第二供应弹簧650的相反侧上,并且第一供应弹簧630布置在供应滑块640和供应阀620之间。另外,供应接头610布置成使得它与供应阀620的底面相接触,并且供应盖帽600紧固至供墨元件116的外侧上,从而供应盖帽600与该供应接头610的底面相接触。供应盖帽600在它与供墨部分116的突起部分116a及116b相接合时被紧固,从而能够确定在供墨机构500的外侧上的位置。因此,通过供应盖帽600和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的阶梯状表面801a来确定供墨机构500的轴心O1的方向的位置。
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的内径被形成为略大于供应阀620的外径,并且内周表面800被构成为使得供应阀620沿着轴心O1方向的操作能够在供墨元件116内部平稳地进行。如上所述,四个阀突起部分622a形成在供应阀620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构成为使得与内周表面800接触的接触表面很小。因此,即使供应阀620相对于轴心O1沿着斜向操作并与内周表面800相接触,也能够防止不能操作供应阀620的状态。另外,在供应阀620和内周表面800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形成流经供墨机构500内部的墨水流动通道和流经供应阀620外侧的墨水流动通道。结果,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是形成墨水流动通道腔室的空间。
如上所述,滑块平台部分644处于被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弹簧底部631和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弹簧底部651夹着的状态。在弹簧平台部分644的与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弹簧底部651的接触侧上,弹簧平台部分644由供应阀620的两个阀钩部分626接合,因此限制了沿着轴心O1方向的移动。在供应阀620和供应滑块640之间形成的空间比第一供应弹簧630沿着轴心O1方向的长度短,从而第一供应弹簧630在它连接至供墨元件116的位置中已经塑性变形。
以下将描述连接至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大气进气机构510。在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上,在大气进气通路形成部分430的位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侧的端面上形成朝向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方向(图34的向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分811。该突起部分811被构成为一对板状构件,并且它与第二大气弹簧750的弹簧顶部752的端面相接触。结果,在突起部分811和第二大气弹簧750的弹簧顶部752之间形成大气进气通道。另外,作为第二大气弹簧750与突起部分811接触的结果,大气进气机构510在第一大气连通孔434侧上的位置被确定。
如供墨机构500侧一样,大气滑块740布置在大气进气机构510上,使得大气滑块740收容第二大气弹簧750,并且第一大气弹簧730被大气滑块740收容在大气滑块740上的相对于第二大气弹簧750的相反侧上,而第一大气弹簧730布置在大气滑块740和大气阀720之间。另外,大气接头710布置成使得它与大气阀720的底面相接触,并且大气盖帽700紧固至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外侧上,从而大气盖帽700从该大气接头710的接头裙部714起在外周侧上与底面相接触。大气盖帽700在它与大气进气部分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相接合时被紧固,从而能够确定在大气进气机构510的外侧上的位置。因此,通过大气盖帽700和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的突起部分811来确定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轴心O2的方向的位置。
另外,在大气阀720和大气滑块740之间形成的空间比第一大气弹簧730沿着轴心02的方向的长度短,从而如同供墨机构500一样,第一大气弹簧730在它连接至大气进气元件117的位置中已经塑性变形。
以下将参考图35-39描述墨盒14的制造过程。图35是解释在焊接薄膜160之前的制造过程的视图。图36是解释薄膜160的焊接过程的视图。图36(a)是解释其上焊接薄膜160的框架部分110的焊接表面的视图,并且图36(b)是解释将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的焊接过程的视图。图37是解释在焊接薄膜160之后进行的制造过程的视图。图37(a)是解释将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至框架部分110的连接过程的视图,图37(b)是解释减压过程的视图,并且图37(c)是解释墨水分送过程的视图。图38是解释壳体200的安装过程的视图。图38(a)是解释壳体200夹着框架部分110的过程的视图,并且图38(b)是解释焊接壳体200的焊接过程的视图。图39是解释在运输墨盒14之前进行的制造过程的视图。图39(a)是解释连接保护器300的过程的视图,并且图39(b)是解释将墨盒14包装在包装袋930中的过程的视图。
如图35所示,在墨盒14的制造中,传感器臂470首先连接至框架部分110。框架部分110和传感器臂470在预备过程(模制过程)中分别采用注射模塑模制。换句话说,它们分别在注射模塑框架部分110的第一模制过程(准备过程)和在注射模塑传感器臂470的第二模制过程(准备过程)中模制。
在传感器臂470中,设置在传感器臂470的连接部分472上的连接轴472a连接至设置于框架部分110的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附近的臂夹持部分425上(传感器臂470连接过程;准备过程)。臂夹持部分425在供墨元件116侧的相反侧(图35中的顶部)上开口。换句话说,臂夹持部分425的开口在第二储墨器腔室开口114侧上开口。结果,传感器臂470能够连接在使第一腔室111a和第二腔室111b连通的范围中,从而传感器臂470能够几乎没有干扰地有效连接。另外,臂部分473的遮蔽臂部分473c被连接成收容在检测部分140的内侧(包围部分141内)上。当传感器臂470连接至臂夹持部分425时,遮蔽臂部分473c的竖直和水平移动范围受到检测部分140的包围部分141的各个壁141a至141d的限制。换句话说,一旦完成了传感器臂470的连接,就不能容易地卸下传感器臂470,从而能够防止墨盒14的制造过程变得复杂,并能够防止在运输墨盒时传感器臂470从检测部分140上卸下。结果,当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到缺墨状态,从而能够改善产品的可靠性。
在该实施例中,当传感器臂470的连接部分472(连接轴472a)支撑在框架部分110的臂夹持部分425上时,就构成了形成传感器臂470的旋转操作的轴线的支撑部分,但是也可以使用在框架部分110侧上设置连接轴并且在传感器臂470侧上设置夹持部分的结构,而且使用铰链连接来连接传感器臂470和框架部分110的结构也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说,只要传感器臂470被连接成使得它能够相对于框架部分110旋转,它的连接结构可以采用任何形式。
当传感器臂470的连接完成时,墨水分送塞520然后压入到墨水分送部分150的分送筒部分451内部(墨水分送塞520压入过程;准备过程)。墨水分送塞520被压下,使得墨水分送塞520的外侧端面520a处于和框架部分110的外侧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内,并且它不压到使它与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相接触的位置。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在分送筒部分451的侧表面上形成有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的第一分送连通孔452,并且当墨水分送塞520压至分送筒部分451的后面时,第一分送连通孔452闭塞,从而不能分送墨水。另外,可以在连接传感器臂470之前连接墨水分送塞520。
如图36(a)所示,当完成传感器臂470和墨水分送塞520的连接时,然后焊接薄膜160(薄膜160固定过程)。薄膜160被焊接至框架部分110,从而薄膜160同时覆盖第一开口112a和第二开口112b的开口。换句话说,薄膜160在包括第一固定过程和第二固定过程的两个固定过程中焊接至框架部分110的两侧,在第一固定过程中薄膜160焊接至第一开口112a(准备过程),在第二固定过程中薄膜160焊接至第二开口112b。
如图36(b)所示,薄膜160被切割成使得:它大于框架部分110的外部轮廓,并且薄膜160覆盖框架部分110。此时,通过利用吸气器(图中未示出)从框架部分110侧对薄膜160吸气,从而将薄膜160无皱纹地布置在第一开口112a和第二开口112b上。然后,将超声波焊接装置(图中未示出)的超声波焊接表面900放置在薄膜160上,使得该超声波焊接表面900从薄膜160的顶部覆盖第一和第二开口112a和112b的外周部分(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并且将薄膜160焊接至框架部分110。当薄膜160焊接至每个焊接部分时,焊接图37(a)中的涂黑部分(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以及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
在框架部分110上,在外周焊接部分400a和400b的内周侧上分散着多个内周焊接部分411a至417a和411b至417b,从而如果对所有的焊接部分进行超声波焊接,则超声波焊接表面900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制造成本因此增大。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超声波焊接装置的超声波焊接表面900被构成为覆盖所有的焊接部分(外周焊接部分和内周焊接部分),从而能够减少薄膜160焊接过程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另外,薄膜160由包括尼龙薄膜和聚乙烯薄膜(以下称为“尼龙聚乙烯”)的双层薄膜制成,并且与框架部分110相接触的那一侧是聚乙烯薄膜层。该尼龙聚乙烯完全阻挡液体,但是相对可透气,从而在大致被薄膜160密封的储墨器腔室111和以下将描述的包装袋930(见图39(b))之间能够有少量的气体循环。结果,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中存在的气体能够逐渐经过薄膜160,并移动到在包围元件930和壳体200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从而能够防止在墨水内部产生气泡。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墨水内部的气泡而发生打印质量降低。另外,只要薄膜160能保持强度并且相对可透气,薄膜160可以由任何类型的物质制成。例如,可以使用将尼龙薄膜和聚丙烯薄膜形成为两层的薄膜、或者通过将尼龙和聚乙烯或尼龙和聚丙烯混合而形成的薄膜。
框架部分110由聚乙烯树脂形成,并且由与在框架部分110侧上的薄膜160相同类型的物质制成。因为薄膜160和框架部分110由相同材料形成,所以薄膜160和焊接部分两者在超声波焊接时能够熔合并可靠地焊接。在该实施例中,薄膜160具有双层结构。尼龙薄膜从强度方面看优于聚乙烯薄膜,但是尼龙薄膜的熔点高,因此从焊接操作性方面看尼龙薄膜不够好。因此,在薄膜160形成有由尼龙和聚乙烯制成的双层结构时,确保了强度,并且通过使用聚乙烯层作为焊接在框架部分110上的层,能够在较低的加热温度下进行焊接,因此确保了焊接操作性。另外,尼龙层在焊接操作中不熔融,因此在焊接部分附近的薄膜厚度变化更小,并且也能够维持薄膜在焊接部分附近的强度。
如图37(a)所示,在完成薄膜160的焊接时,将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框架部分110上。将供墨机构500连接到供墨元件116上(供墨机构500连接过程;准备过程),并且将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大气进气元件117上(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过程;准备过程)。在供墨机构500的连接(连接过程)中,其中将盖680、止回阀670和阀座660形成为单元的组件被插入在供墨元件116内部(与阶梯状表面801a接触的位置)。这时,止回阀670的顶端插入到第一供应连通孔421(参见图34)中,并且它连接成使得它伸入到由供应分隔壁422包围的空间中。其中将供应接头610、供应阀620、第一供应弹簧630、供应滑块64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在供应盖帽600内部形成为单元的组件被插入在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内部,并且将供应盖帽600固定在供墨元件116的外周表面上。这时,沿着供墨元件116的方向推动供应盖帽600,并且使供应盖帽600的接合孔603a及603b与供墨元件116的突起部分116a及116b接合。在供应接头610中,接头内周部分612被压在供墨元件116的内周表面800内部,并且接头外周部分611夹在供墨元件116和供应盖帽600之间。在完成将供应盖帽600连接在供墨元件116上的连接时,供墨机构500的连接完成,并且构造出供墨部分120。
与将供墨机构500连接到供墨元件116一样,将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大气进气元件117的连接(连接过程)在如下过程中进行,在该过程中,其中将大气接头710、大气阀720、第一大气弹簧730、大气滑块740和第二大气弹簧750在大气盖帽700中形成为一个单元的组件被插入在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内部,并且将大气盖帽700固定在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外周表面上。这时,将大气盖帽700推向大气进气元件117侧,并且使大气盖帽700的接合孔703a及703b与大气进气元件117的突起部分117a及117b接合。在大气接头710中,接头内周部分712被压在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内部,并且接头外周部分711夹在大气进气元件117和大气盖帽700之间。在完成将大气盖帽700连接到大气进气元件117上的连接时,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连接完成,并且完成了大气进气部分130。
如图37(b)所示,在完成将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连接到供墨元件116和大气进气元件117上的连接(每个连接过程)时,进行使框架部分110(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减压的减压过程。在该实施例中,从供墨部分120侧进行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减压。在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减压中,首先将减压装置910的抽吸管911插入到供墨机构500的供应接头610中,并且通过抽吸管911挤压供应阀620,因此将墨水流动通道打开。然后开动抽吸泵(P1)912,并且吸出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大气。通过减压装置910来吸出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大气,并且在到达规定压力(至少低于大气压的压力)时,抽吸泵912停止,并且从供墨部分120将抽吸管911拆除。在从供墨部分120将抽吸管911拆除时,供应阀620由于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弹性力而与供应接头610的接头接触部分613接触,因此闭塞墨水的流动通道,因此保持了减压状态。
如图37(c)所示,当通过减压过程而完成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减压时,将墨水分送针920插入到墨水分送塞520中,并且将墨水分送到框架部分110(储墨器腔室111)中(墨水分送过程)。使储墨器腔室111的内部减压,因此将墨水迅速分送到储墨器腔室111中,并且在已经分送了规定墨水量时,拆除分送针920,并且墨水分送过程完成。在分送墨水之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为气压p1(第一压力)。而且,“规定墨水量”指的是墨水液面I下降至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第二大气连通孔435和第三大气连通孔436下方的墨水量,如图37(c)所示。因此,在分送墨水时,能够避免墨水渗透到大气连接通路433中。如上所述,在向储墨器腔室111内分送墨水时,并不将墨水的送入进行至在储墨器腔室111中未留下任何可用空间的程度,其目的在于防止薄膜160的损坏或变形。而且,在图37(c)所示的墨水液面I下方的区域为存储有墨水的墨水空间,并且在墨水液面I上方的空间和包含有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的空间为大气连通空间(减压空间),但是墨水空间和大气连通空间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墨盒14所放置的状态和剩余墨水量而变化。
在储墨器腔室111的内部被减压装置910减压的状态下分送墨水,因此,即使在墨水分送完成之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也处于减压状态下(气压p1)。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其中在墨水分送过程之后不需要随后减压过程。如果不进行随后减压过程,则可以简化制造过程。但是,在墨水分送之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p1不一定在规定范围内,因此,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随后减压过程以便将气压调节至该规定范围内的水平(以便确认气压在该规定范围内)。
这里,虽然在这些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将对在墨水分送之后进行的随后减压过程进行说明。该随后减压过程使用插入到墨水分送塞520中的墨水分送针920来进行。换句话说,使供墨的供应装置(在该图中未示出)和通过吸出框架部分110内部的大气来降低压力的减压装置(在该图中未示出)连接到墨水分送针920上,并且一旦完全分送了墨水,则切断流动通道并且开始减压装置进行的减压。在进行随后减压之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p3(第三压力)低于在墨水分送之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p1。因此,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体量由于随后减压过程而进一步减少,因此能够防止在墨水内部产生气泡,并且能够避免由于气泡而导致打印质量变差。而且,在墨水分送过程时流动的墨水碰撞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内表面,因此更可能产生气泡,但是通过减压过程也能够除去这时产生出的气泡。另外,该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使得:用于进行随后减压的减压针(在该图中未示出)与墨水分送针920分开设置,并且通过在拆除墨水分送针920之后插入减压针来进行减压。
如图17所示,在分送通路形成部分450中,第二分送连通孔454的开口设置在墨水液面I上方(图17(a)的顶部),因此,即使在用减压装置进行随后减压的情况下,墨水也决不通过分送通道被吸出到外部。因此,所分送的墨水量决不由于随后减压而改变,因此能够可靠地分送规定墨水量。
虽然在这些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在墨水分送(或减压)完成时,分送塞520受压直到它与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储墨器腔室111侧上的端面)接触。因此,在将墨水分送塞520压到分送筒部分451的底部451b上之后,第一分送连通孔452被墨水分送塞520的外周表面阻挡,因此,即使在再一次错误地插入分送针的情况下,也不分送墨水。换句话说,在墨盒14的制造过程中,能够防止分送过程进行两次,并且能够防止出现不良品。
如图38(a)所示,在墨水分送(或减压)完成时,储墨器元件110的制造完成,因此然后组装壳体200(壳体200组装过程)。壳体200(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通过注射模塑模制,并且预先制造出壳体200(第三模制过程)。
如上所述,在盖200的组装中,将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杆构件215a至215c插入到形成在框架部分110的外周部分上的三个通孔460a至460c(通孔460b和460c参见图14)中,并且因此将储墨器元件110安装在第一壳体构件210中。这时,供墨部分120(供应盖帽600)及大气进气部分130(大气盖帽700)分别与壳体切口部分211及212接合,并且供墨部分120的外壁(供应盖帽600的外周表面)及大气进气部分130的外壁(大气盖帽700的外周表面)与接触沟槽211a及212a接触。然后连接第二壳体构件220,从而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壳体配合孔部分225a至225c(在该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杆构件215a至215c接合。这时,供墨部分120(供应盖帽600)及大气进气部分130(大气盖帽700)分别与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壳体切口部分221及222接合,并且供墨部分120的外壁(供应盖帽600的外周表面)及大气进气部分130的外壁(大气盖帽700的外周表面)与接触沟槽221a及222a接触。
如图38(b)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壳体210和220的组装(组装过程)完成时,将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相互焊接在一起(壳体200焊接过程)。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焊接过程中,第一壳体构件210的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16和第二壳体构件220的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26焊接在一起,并且第一壳体构件210的第二壳体焊接部分217和第二壳体构件220的第二壳体焊接部分227焊接在一起(将图38(b)中的斜线所示的部分焊接在一起)。在该实施例中,全部第一和第二焊接部分226和227在壳体200焊接过程中焊接在一起,但是替代地,可以部分焊接一些部位。换句话说,只要这些部分焊接成使得壳体200在运输期间不剥落并且不容易由于人的行为而剥落,则可以采用任何焊接范围或焊接方法。
在该实施例中,在将墨水分送到储墨器元件100中之后组装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然后焊接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因此由于超声波焊接导致的振动被墨水吸收。因此,能够减少如下情况,其中由于伴随着壳体200的焊接的振动,框架部分110的焊接部分或薄膜160受损,或者薄膜160剥落。而且,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焊接部分被部分焊接时,减少了由于超声波焊接而产生的振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各个部分的损坏或薄膜160的剥落。
如图38(b)所示,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在该图中没有示出壳体伸出部分214a)以及壳体伸出部分214b和224b(在该图中没有示出壳体伸出部分214b)从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向外伸出。因此,当要将墨盒14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1中时,即使在墨盒14掉落的情况下,壳体伸出部分214a、214b、224a和224b撞击地面,因此能够防止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受损。另外,也能够防止大气进气通道或供墨通道的打开,因此能够防止墨水泄漏。
如图39(a)所示,在壳体200的焊接过程完成时,将保护器300连接到壳体200上(保护器300连接过程)。当墨盒14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见图1)上时,拆除该保护器300,因此保护器300构成为使得它能够自由地连接和拆卸。如上所述,保护器300的突起部分330a1和330b1与由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a和224a(参见图8)形成的通孔、以及由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壳体伸出切口部分214b和224b形成的通孔接合,并且因此将保护器300连接到壳体200上。因为保护器300的第二保护器配合部分330a和330b沿着彼此背离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很容易连接和拆卸保护器300。
如图39(b)所示,在保护器300的连接(连接过程)完成时,将墨盒14收容在包装袋930内部以便运输墨盒14(收容过程)。然后通过减压装置940将包装袋930的内部减压(包装袋930包装空间减压过程)。包装袋930为具有一个开口端(图39(b)的左前侧的端部)的袋元件,并且在包装过程中,在包围墨盒14的状态下将除了开口931之外的所有其它打开部分进行超声波焊接。将减压装置940的抽吸管941插入穿过该开口931,并且通过开动抽吸泵(P2)942吸出和减少包装袋930内部的大气。包装袋930的气压由于该减压而处于低于大气压的水平,但是包装袋930的气压被降低成为比储墨器腔室111内部降低了的气压p3(或在没有进行随后减压过程时的气压p1)低的气压p2(第二压力)。在减压装置940进行的减压完成时,拆除抽吸管941并且焊接开口931,从而导致能够运输墨盒14的状态。在气压p1至p3之间的关系为关系p2<p3<p1。
因为包装空间减压过程使得包装袋930内部的气压低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所以墨盒14的薄膜160能够在包装袋930侧(壳体200侧)上塑性变形。如果包装袋930内部的气压高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那么,在墨盒14长时间没有使用时储墨器腔室111的内部减压的状态下,薄膜160有时硬化并丧失柔性,或者受损。在薄膜160丧失柔性时,储墨器腔室111的形状没有变化,并且气压变得不均匀,因此不能准确地供应墨水。而且,在薄膜160受损时,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流动到墨盒14的外部。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包装袋930的内部被减压成使得气压低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因此薄膜160能够在包装袋930侧上变形(可回复)。因此,即使在墨盒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由于薄膜160的固化而导致不能准确供墨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薄膜160损坏。
因为使得包装袋930内部的气压低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气压,所以储墨器腔室111内部保留的气体(存在由于前面执行的随后减压过程而保留的微量气体)能够逐渐运动到储墨器腔室111外部。这是因为如上所述薄膜160由相对可透气的尼龙聚乙烯形成,因此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空间的气压、和在包装袋930内部及储墨器腔室111外部的空间的气压试图过渡到平衡状态,并且因此气体从储墨器腔室111内部运动到外部。因此,促进了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墨水脱气,并且更难产生气泡,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打印质量。
在该实施例中,在将保护器300连接到壳体200上的状态下,墨盒14被包装在包装袋930中和减压,因此,在包装袋930由于减压而变形时,它决不与大气进气部分130(或供墨部分120)直接接触。阀打开部分721a伸出到大气进气部分130外部,因此,如果包装袋930与阀打开部分721a直接接触,则阀打开部分721a操作,并且大气进气通道有时打开。如果大气进气通道打开,则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泄漏。而且,大气进气部分130和供墨部分120有时会因包装袋930的变形而受损。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将保护器300连接到壳体200上,因此能够防止大气进气部分130和供墨部分120损坏,并且能够防止大气进气通道打开。
如上所述,墨盒14在如下过程中制造出,在该过程中,在将墨水分送到框架部分110的储墨器腔室111内部之后,将壳体200焊接在储墨器元件100上。在一些传统墨盒的情况中,在用壳体覆盖储墨器元件之后(在完全结束墨盒的组装之后)从壳体外部分送墨水。在这种传统墨盒的情况中,必须根据所存储的墨水量和墨水颜色准备框架和壳体。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在将墨水分送到储墨器元件100的储墨器腔室111中之后覆盖壳体200,因此对于储墨器元件100能够使用通用部件。换句话说,即使在壳体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储墨器元件100也能够通用。因此,能够降低墨盒14的制造成本。
而且,在墨盒14中,墨水分送部分150(墨水分送塞520)被壳体200完全隐藏,从而不能从外部看到墨水分送部分150,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用户意外地拆除墨水分送塞520而导致墨水溅出到外部的问题。
接下来将参照图40对将墨盒14安装到多功能装置1中的方法进行说明。图40为示出将墨盒14安装到多功能装置1中的方法的视图。
在要将墨盒14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上时,首先破坏包装袋930,并且从包装袋930内部取出墨盒14。然后从壳体200拆除保护器300。将每个墨盒14(彩色、黑色和大容量黑色)安装到多功能装置1中的方向相同。
首先,将参照图40(a)对多功能装置1的再装单元1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在再装单元13中,如上所述,在壳体40的背面56侧的下部处设有针49,并且针49沿着墨盒14的安装方向F(图40(a)中的箭头F)伸出。从图40(c)清楚地看出,该安装方向F与安装到再装单元13中的墨盒14的纵向方向(箭头B的方向;X方向)平行。在针49上方设有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大致形成为面向左的马蹄铁形状,并且马蹄铁形状的开口端为发光的发光部分57a,而另一端为接收光的光接收部分57b(在该图中未示出)。该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分别插入到由壳体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检测部分140形成的通孔中,并且连接成使得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从背面56伸出。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构成为使得:在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从发光部分57a发射出的光时,对设置在多功能装置1上的控制装置不输出(或输出)信号,并且在从发光部分57a发射出的光被阻挡且没有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时,对控制装置输出(或不输出)信号。
如图40(a)所示,当要将墨盒14(处于拆除了保护器300的状态)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安装墨盒14,从而供墨部分120位于大气进气部分130下方。该状态为墨盒14的正常安装位置(或第一位置)。
而且,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的状态下,供墨部分120、检测部分14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从底部到顶部顺序布置,并且供墨部分120、检测部分14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形成在单个端面上。从图40(b)清楚地看出,该单个端面为在墨盒14处于正常安装位置时壳体200的沿着安装方向F设置在前方的一个侧面。因此,因为供墨部分120、检测部分14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设置成使得它们集中在单个端面上(彼此靠近设置),所以在多功能装置1侧上所需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针49和通路54能够合并(彼此靠近设置)到单个表面(背面56)上。如果供墨部分120设置在墨盒14的底面上、并且检测部分14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设置在墨盒14的侧面上,则必须将针49设立在再装单元13的壳体40的底面侧上、并且将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和通路54设立在壳体40的侧面(背面56)侧上,并且多功能装置1的规模由于设有这些部件而增大,从而多样化(彼此相对远离地设置)。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这些部分被合并(彼此靠近设置),因此能够减小多功能装置1的规模。
供墨部分120和检测部分140从底部到顶部顺序设置在单个端面上,并且通过使用用于检测剩余墨水的传感器臂470,从而能够改善墨水的充分利用。这是由于以下原因。
在通过使用光检测器(与该实施例中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对应)照射墨盒的一部分(与该实施例中的检测部分140对应)来检测剩余墨水量时,如果采用直接检测墨水存在的方法(根据在光检测器的光路中是否存在墨水来检测剩余墨水量的方法),则采用如该实施例中一样将供墨开口(与该实施例中的供墨部分120对应)和由光检测器(检测部分140)照射的受照射部分两者都设置在单个端面上的结构就不能充分利用墨水。换句话说,采用将受照射部分设置在供墨开口下方的结构,供墨开口的位置变得相对较高,因此存储在供墨开口下方的墨水剩下,因此消耗效率变小。采用将受照射部分设置在供墨开口上方的结构,受照射部分的位置变得相对较高,因此,在光检测器检测到缺墨时剩下大量墨水,并且在根据光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告知用户缺墨时,剩下的墨水量变大。但是,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了传感器臂470,因此,即使受照射部分设置在相对较高位置中,也能够与实际剩余墨水量变低的时刻同步地检测出缺墨,并且供墨开口设置在较低位置中,因此几乎没有剩余墨水(该说明在不适当的位置给出,但是下面将对使用传感器臂470的剩余墨水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只要墨盒的结构设置成使得供墨开口设置在墨盒的底面上并且受照射部分设置在墨盒的侧面上,则即使在采用直接检测墨水存在的方法的情况下也会充分利用墨水。但是,在该情况中,存在单独的问题,即多功能装置1尺寸增大。换句话说,只有采用在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本发明才能够实现同时减小多功能装置1的规模和改善墨水的充分利用。
如图40(a)中所示,在将壳体200的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第一壳体焊接部分216和226)插入以在门主体60上滑动的过程中安装墨盒14,并且沿着安装方向F推墨盒14的背面直到将墨盒14的大部分插入到再装单元13中。而且,如上所述,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上形成倾斜表面214a2和224a2,因此由于这些倾斜表面214a2和224a2而能够将墨盒14平稳地插入。如图40(a)所示,墨盒14的背面的一部分为推动部分200a,并且这是受到推压从而与加压保持构件61接触的部分。
如图40(b)所示,当墨盒14处于它在再装单元13内部被沿着安装方向F推动的状态时,将突起55配合到由壳体配合沟槽214b2和224b2形成的沟槽中。另外,将针49的顶端设置在供墨部分120的供应盖帽600内部。墨盒14沿着水平方向(从图40(b)的前侧朝着后侧的方向)的运动受到突起55和配合沟槽214b2及224b2的限制,并且沿着竖直方向的运动受到再装单元13的底板部42和顶板部44的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墨盒14斜向插入,并能够防止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和针49受损。
在门构件60沿着图40(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从图40(b)的状态开始转动时,门构件60的推压保持构件61接触着形成墨盒14的一部分背面的推动部分200a,从而沿着安装方向F推动墨盒14。随着门构件60进一步转动,门构件60的门锁构件62配合到再装单元13的锁构件配合部分46中,从而完成了墨盒14的安装(图40(c)的状态)。图40(c)中所示的中点p为沿墨盒14的竖直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推压保持构件61推压推动部分200a的位置为包括墨盒14的中点p且在中点p下方延伸的位置。换句话说,推动部分200a设置在沿着竖直方向位于供墨部分120上方且在大气进气部分130下方的位置处。虽然这一点的图示和说明将省略,但是,在到达图40(c)的状态时,摆臂机构44b的顶端配合到闩锁部分217a和227a中,并且保持着墨盒14。
一旦完成了墨盒14的安装,将针49插入到供墨部分120中并且能够供墨;大气进气部分130的阀打开部分721a接触着壳体40的背面56,从而能够吸入大气;并且将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穿过由壳体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检测部分140形成的通孔插入,从而能够检测剩余墨水量。稍后将对这一点的细节进行说明。
另外,由于在将墨盒14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时剩余墨水传感器57穿过由壳体切口部分213和223以及检测部分140形成的通孔插入,所以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变得位于壳体200内部。因此,能够防止对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造成损坏,以及防止由于附着在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上的污垢、灰尘等而引起的误检测。
另外,由于如上所述推压保持构件61被螺旋弹簧66推进,所以它能够稳定地保持墨盒14。在墨盒14已经安装(或正被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时,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弹簧构件630、650、730和750的弹性力作用在离开布置有针49的那一侧的方向上(图40中向左;在与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如上所述,推压保持构件61构成为具有比由弹簧构件630、650、730和750产生出的弹性力之和大的弹性力,因此一旦已经安装墨盒14就能够稳定地保持墨盒14。另外,受到推压保持构件61挤压的推动部分200a大致设置在位于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之间的中部,从而允许将大致均匀的弹性力施加到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上。这是因为在沿墨盒14的安装方向的三个点-再装单元13前面的一个点(推压保持构件61)、和再装单元13后面的两个点(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处保持墨盒14,其中连接这三个点的假想线形成大致等腰三角形形状。因此,通过三个点保持墨盒14允许稳定地保持墨盒14。另外,由于推压保持构件61的弹性力用来保持墨盒14,所以,与通过和墨盒14的表面接合来固定墨盒14的机械结构的情况相比,墨盒14的表面上的负载降低。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被施加的过大负载而对墨盒14造成损坏。
另外,由于推压保持构件61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中点p)下方推动,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来操作门构件60,从而能够将墨盒14稳定地保持在规定位置处。门构件60的旋转枢轴位于壳体40的下部处,并且用户通过操纵门构件60的边缘部分来进行打开和关闭门构件的操作。因此,如果将推动部分200a布置在墨盒14的背面的上部处,则推压保持构件61推动墨盒14的作用点将位于离门构件60的旋转枢轴一定距离处,因此用户需要施加很大的力来关闭门构件。另一方面,如果推动部分200a布置在背面的极下部处,例如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下方,则用户将能够用最小的力关闭门构件,但是,由于墨盒14的下部处的点受推,所以墨盒14有时可能转动并被倾斜推动,因此针49可能不准确地插入到供墨部分120中。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推动部分200a布置在墨盒14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下方且在与供墨部分120对应的位置上方,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力来操作门构件,从而能够将墨盒稳定地安装在该规定位置处。
这里,将参照图41对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操作进行说明。图41为示出已经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的状态的视图。由于图41为用来说明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操作的视图,所以已经从该视图中省略了壳体200、多功能装置1的突起55等。
如图41所示,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在再装单元13内部)时,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未示出)布置在夹着检测部分140的位置处。检测部分140由半透明或透明树脂材料构成,从而允许从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发射出的光穿过检测部分140并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如上所述,由于传感器臂470的遮蔽臂部分473c布置在检测部分140的包围部分141中,所以能够通过该传感器臂470的操作检测出剩余墨水量。稍后将对该传感器臂的操作进行说明。
对于供墨机构500而言,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将针49依次插入穿过由供应盖帽600的倾斜壁606b包围的空间、供应盖帽600的插入孔605、和供应接头600的墨水流动通道615,并且针49的顶端接触供应阀620的阀底壁621,从而挤压供应阀620。因此,供应阀620运动离开供应接头610的接头接触部分613,从而形成墨水流动通道。针49通过抽墨开口52及墨水管53与多功能装置1的排出开口(未示出)连通。另外,在针49的顶端中,形成切口49a用于确保墨水流动通道,从而即使在针49的顶端接触供应阀620的阀底壁621的情况下也通过切口49a确保墨水流动通道。
这里,将对在供应阀620受到针49挤压时供墨机构500的操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被收容在供应阀620(及供应滑块640)内部的第一供应弹簧630具有稍微挠曲的弹簧柔性部分633。另一方面,在布置在供应滑块640的与第一供应弹簧630相反的那一侧上的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弹簧柔性部分653中没有任何挠曲。这是因为设定了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挠曲顺序的原因。具体地讲,具有挠曲的弹簧柔性部分633的第一供应弹簧630比第二供应弹簧650容易挠曲,从而在将针49插入时,第一供应弹簧630首先挠曲,并且第二供应弹簧650之后挠曲。
这里,供墨机构500沿着轴线O1方向的高度包括来自各个部件制造的尺寸误差,因此部件越多,越可能出现尺寸误差。但是,由于供应滑块640与阀构件610的阀钩部分626接触,所以至少在第一供应弹簧630的尺寸方面的误差变得没有关系。因此,供墨机构500的尺寸误差降低,并且供墨机构500的伸缩操作变得更稳定。
另外,供应阀620的阀外周壁622的内径和供应滑块640的滑块外周壁641的外径形成为大致相等。因此,能够防止在供应滑块640沿着供墨机构500的轴线O1方向操作时出现沿着移动方向未对准。另外,滑块外周壁641的内径以及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弹簧底部631和651的外径形成为大致相等。因此,能够减少在将第一和第二弹簧构件630和650布置在供应滑块640的滑块支座部分644上时在与轴线O1垂直的方向(图4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未对准。另外,虽然供应阀620的阀外周壁622的外形形成为稍小于供墨元件116的内径,但是由于阀突起部分622a从供应阀620的阀外周壁622向外形成,所以能够防止在供应阀620沿着轴线O1的方向操作时在移动方向上未对准。因此,沿着轴线O1方向的伸缩操作变得更稳定。
另外,在供应阀620的阀底壁621受到针49挤压并沿着阀座660的方向(在图41中向右)运动时,伴随着该运动,第一供应弹簧630柔性变形从而受压缩,于是供应滑块640沿着阀座660的方向(与第一供应弹簧630及第二供应弹簧650的推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且第二供应弹簧经历柔性变形。该状态为在图41中所示的状态。
一旦已经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的壳体40中,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也经历弹性变形,从而形成由箭头K所示的墨水流动通道K。该墨水流动通道K为形成在储墨器腔室111(参见图14)、第二供应连通孔423、第一供应连通孔421、盖680的第一盖通孔683(及第二盖通孔684)、阀座660的第一阀座通孔662b和第二阀座通孔663、阀座660的阀座连通沟槽664、第二供应弹簧650的墨水流动通道654、供应滑块640的滑块通孔645、第一供应弹簧构件630的墨水流动通道634、第一弹簧构件930和阀支承部分628之间的流动通道,并且为接连引导穿过供应阀620的墨水流动通道627、针49的切口49a和针49的内部的流动通道。在供应阀620的阀外周壁622和供墨构件116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也是墨水流动通道。
这里,将对在将针49插入到供应接头610内部时供应接头610的操作进行说明。在通过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将针49压配合到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中时,接头突起部分614由于在它自身的内周表面614a和针49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而被针49拉动,并沿着针49的插入方向(在图41中向右)移动(移动到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中)。这里,接头接触部分613具有切成埋头孔形状的结构,因此接头突起部分614沿着针49的插入方向的移动没有直接传递给接头接触部分613的顶端613a。换句话说,接头接触部分613的顶端613a难以沿着插入方向移动,但是沿着离开针49的方向稍微移动。因此,供应接头610的伴随着针49的插入的形状变化使得接头接触部分613彼此离开。假设接头接触部分613的形状具有从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内周表面614a延伸至接头接触部分613的顶端613a的平缓的倾斜表面,那么,在插入针49时,接头突起部分614将变形以便沿着针49的插入方向移动,接头突起部分614的变形将直接传递给接头接触部分613,并且接头接触部分613将与接头突起部分614一起沿着插入方向移动。因此,用于形成在供应阀620和接头接触部分613之间的墨水流动通道的针49的插入行程将变长,因此将必须将针49做得更长。另外,由于针49变长,所以它变得更可能由于与其它构件接触而受损,并且供墨机构500沿着轴线O1方向的长度变长,因此增大了它的尺寸。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头接触部分613沿着与针49的插入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所以不必使得用于形成墨水流动通道的行程较长。因此,能够减少针49与其它构件的接触,从而减少损坏以及减小供墨机构500的尺寸增加。
在从多功能装置1将墨盒14拆除时,将针49抽出,于是供应阀620的阀底壁621接触接头接触部分613,从而阻塞墨水流动通道K。这里,第二供应弹簧650变成充分受拉伸,而第一供应弹簧630返回到稍微挠曲的变形状态。
在从多功能装置1将墨盒14拆除时,随着将针49抽出,存在于供应接头610的墨水流动通道615(接触部分流动通道615c和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附近的墨水朝着墨水盖帽600(在图41中向左)流动,并且流出到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中。但是,由于流出到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中的墨水量微小,所以该墨水被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阶梯部分的毛细力保持着,从而能够减少墨水流出到墨盒14外部。另外,即使墨水从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流出,由于供应盖帽600的墨水存储部分602的开口部分比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的开口612c宽,所以流出的墨水流进供墨盖帽600的墨水存储部分607中。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墨水从墨盒14流出。
接下来将对大气进气机构510侧进行说明。在大气进气机构510中,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接触壳体40的背面56,从而挤压大气阀720。因此,大气阀720运动离开大气接头710的接头接触部分713,从而形成如在这些附图中的箭头L所示的大气进气通道L。另外,在大气阀720的阀打开部分721a接触背面56并被背面56挤压时,大气接头710的接头裙部714接触背面56,并且接头裙部714经历柔性变形从而直径扩展(或收缩)。因此,接头裙部714变得紧密保持在背面56上,从而阻塞接头裙部714的外侧和内侧。在位于接头裙部714的内侧上的背面56中,形成有用作用于吸入大气的通路的通路54,大气通过该通路54被导入到储墨器腔室111中。
将对在大气阀720受挤压时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操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被收容在大气阀720(及大气滑块740)内部的第一大气弹簧730具有稍微挠曲的弹簧柔性部分733,而在第二大气弹簧750的弹簧柔性部分753中没有任何挠曲。因此,对于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而言同样确定了挠曲顺序。
另外,大气阀720的阀外周壁722的内径和大气滑块740的滑块外周壁741的外径形成为大致相等。因此,能够防止在大气滑块740沿着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轴线O2方向操作时出现沿着移动方向未对准。另外,滑块外周壁741的内径以及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构件730和750的弹簧底部731和751的外径形成为大致相等。因此,能够防止在将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布置在大气滑块740的滑块支座部分744上时在与轴线O2垂直的方向(图41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未对准。
另外,虽然大气阀720的阀外周壁722的外径形成为稍小于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径,但是由于阀突起部分722a从大气阀720的阀外周壁722向外形成,所以能够防止在大气阀720沿着轴线O2方向操作时在移动方向上未对准。因此,使沿着大气进气机构510的轴线O2方向上的伸缩操作稳定。
另外,在大气阀720受到阀打开部分721a挤压并随着该运动沿着突起部分811的方向(在图41中向右)运动时,第一大气弹簧730经历柔性变形从而受压缩,并且在大气阀720受挤压时,大气滑块740沿着突起部分811的方向运动,并且第二大气弹簧750经历柔性变形。该状态为在图41中所示的状态。
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的壳体40中时,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也经历弹性变形,从而形成由箭头L所示的大气进气通道L。该大气进气通道L为如下流动通道,它接连穿过形成在大气接头710的接头通路715、大气阀720的大气进气通道727、第一大气弹簧730和阀支承部分728之间的通道;形成在第一大气弹簧730的墨水流动通道734、大气滑块740的滑块通孔745、第二大气弹簧750的墨水流动通道754、第二大气弹簧750的弹簧顶部752和突起部分811之间的通道;以及第一大气连通孔434。该流动通道为大多数大气流经的主流动通道。另外,在大气阀720的阀外周壁722和大气进气元件117的内周表面810之间的空间也形成大气进气通道的一部分。随后,如图16所示,大气穿过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连通开口433a、大气连接通路433、连通开口433b、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第二大气连通孔435和第三大气连通孔436,并且被接纳到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在大气进气通道L打开时,空气被吸入,从而使储墨器腔室111内部变为大气压。
如上所述,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形成墨水流动通道K和大气进气通道L。另外,供墨机构500和大气进气机构510的操作使得它们平稳地操作且不会相对于轴线O1和O2未对准。因此,使得墨盒14的安装更容易,同时允许可靠地进行供墨和吸入大气。
接下来将参照图42和图43对检测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剩余墨水量的方法进行说明。图42为示出传感器臂470根据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剩余墨水量的操作的视图。图42(a)示出具有剩余墨水的状态,而图42(b)示出没有剩余墨水(缺墨)的状态。图43为示意性地示出传感器臂470的操作原理的视图。
传感器臂470的转动方向由作用在右侧部分(在遮蔽臂部分473c侧上)和左侧(在平衡部分471侧上)上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决定。但是,为了简化说明,现在将假设施加在传感器臂470上的所有力作用在平衡部分471上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该说明中,忽略了作用在传感器臂470的除了平衡部分471之外的部分上的浮力和重力。替代地,认为整个传感器臂470接收到的浮力和重力作用在平衡部分471上。在该假设下,传感器臂470的转动由作用在平衡部分471上的浮力和重力决定。如图42(a)所示,在储墨器腔室111中存储有大量墨水的状态下(在所存储的墨水至少位于内周焊接部分415a、415b、416a和416b的下端所处高度上方的状态下),由于传感器臂470的平衡部分471由具有比墨水比重低的比重的树脂材料形成,所以平衡部分471上产生的浮力增大,并且平衡部分471浮在墨水中。如图42(a)所示,在平衡部分471位于墨水内部时,平衡部分471上产生出的重力和浮力的合力使得在顺时针方向(图43中箭头G1的方向)上受到旋转力,但是遮蔽臂部分473c与从检测部分140(包围部分141)的底壁141a升起的臂支撑部分143接触,并且因此设置在阻挡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的光路的位置中。这是存在墨水时的状态,由此多功能装置1的控制器(未示出)判别出墨水的存在。
随着储墨器腔室111内部的墨水穿过墨水流动通道K并且数量减少,墨水液面I下降。随着墨水液面I下降,遮蔽臂部分473c浮现在墨水液面I上,并且随后平衡部分471也浮现在墨水液面I上。当平衡部分471浮现在墨水液面I上时,平衡部分471上产生的使得传感器臂470沿着顺时针方向(图43中的箭头G1方向)转动的浮力、和平衡部分471上产生的使得传感器臂470沿着逆时针方向(图43中的箭头G2方向)转动的重力相互抵消,因此总合力平衡。随后,随着墨水液面I进一步下降,平衡部分471跟随着液面I向下运动,因此传感器臂470逆时针转动。该转动操作使得遮蔽臂部分473c向上运动离开臂支撑部分143,并且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产生光路。该状态为缺墨状态,其中多功能装置1的控制器(未示出)判别出该墨盒缺墨。
在前面的说明中,如图42(b)所示,在几乎没有剩余任何墨水时,平衡部分471位于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400b1(参见图15)附近。因此,当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剩余墨水量已经变低时,能够正确地作出缺墨判别。
如图42(b)所示,在缺墨状态下,在储墨器腔室111内部还留有一些墨水。这时的墨水液面I稍高于形成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1。另外,如上所述,储墨器腔室111和供墨部分120通过由供应分隔壁422限定的供墨腔室426(参见图15)连通,并且储墨器腔室111和供墨腔室426通过位于设置在供应分隔壁422上的底部400b1下方的第二供应连通孔423连通。在墨水液面I变得低于第二供应连通孔423时,大气进入到供应分隔壁422内部的区域,从而不能供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检测出即将由于“缺墨”而不可能供墨的状态,传感器臂470设计成转动使得在墨水液面I位于第二供应连通孔423上方时检测出缺墨状态。这样,将第二供应连通孔423设置在形成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的部分400b1下方,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在检测到缺墨之前用完墨水。另外,在判别出缺墨状态时,在储墨器腔室111的底部400b1上几乎没有任何墨水,并且墨水只剩余在凹入部分空间424a内部,该空间424a是储墨器腔室111中形成在底部400b1下方的部位处的相对较窄的空间,从而在检测出缺墨状态时剩余的未使用墨水量非常少,从而消除浪费。
一旦已经作出缺墨判别,为了向用户指示出该装置缺墨,点亮缺墨灯或使用声音来告知用户该装置缺墨。还可以使用设置在控制器中的计数器来记住已经排墨的次数并通过另外采用用来假想地确定该装置缺墨的软件计数器来检测出剩余墨水量。
如图42(a)和42(b)所示,传感器臂470的连接轴472a和框架部分110的臂夹持部分425的连接位置、即传感器臂470绕着转动的中心(枢轴)位置布置在检测部分140下方且在供墨部分120上方,并且设置在供应通道形成部分420沿着墨盒14的安装方向的后方(在图42(a)和图42(b)中的左边)。在本实施例中,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和检测部分140一起布置在墨盒14的一个侧面上。这样允许将各种机构(供墨机构、大气进气机构和剩余墨水检测机构)一起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的再装单元13上,从而防止再装单元13的形状变得复杂,并且也减小了它的尺寸。另外,作为通过使墨水流出到多功能装置1来供墨的部分的供墨部分120优选布置在墨盒14的下侧处,以便更完全地使用墨水,而作为将大气吸入到墨盒14中的部分的大气进气部分130优选布置在墨盒14的上侧处。因此,从空间效率的立场看,检测部分140优选布置在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之间。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墨盒14中,如果传感器臂47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布置在检测部分140上方(或在与检测部分140相同的位置处),则在平衡部分417和连接部分472之间的空间的长度将变大且传感器臂470将变大,并且因此可存储的墨水量将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传感器臂47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下方,则平衡部分471的可动范围将变得非常小,从而使得难以检测出缺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臂47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由连接部分472构成的“枢轴”)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上方且在检测部分140下方。因此,如上所述,可靠地检测出缺墨,并且避免了由于传感器臂470的尺寸增大而导致储墨器容量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墨盒14中,如果平衡部分471布置在供应分隔壁422附近,则平衡部分471将位于第二供应连通孔423附近,并且由平衡部分471的操作引起的振动将传递给墨水,从而妨碍墨水流动。具体地说,如果墨水液面I波动,则大气可能通过第二供应连通孔423进入到供应分隔壁422内部,从而妨碍供墨。相反,将平衡部分471设置得离供应分隔壁422非常远将使得臂部分473更大,因此平衡部分471也将必须变大以确保平衡部分471的浮力。因此,能够存储在储墨器腔室111中的墨水量将减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臂470的旋转中心的位置设置在供应分隔壁422附近,并且平衡部分471设置在储墨器腔室111的沿Y方向的中间处,从而避免了传感器臂的上述扩大以及对墨水流动的不利影响。
在将传感器臂470连接到臂夹持部分425上时并且在有墨水可用时,如图42(a)所示,遮蔽臂部分473c的顶端面(图42中的上端面)设置成与墨水液面大致平行。在该状态下,在墨水液面下降并到达与遮蔽臂部分473c的顶端面相同的位置时,墨水的表面张力用作保持遮蔽臂473的力。如果墨水表面张力保持遮蔽臂部分473c所用的力大于平衡部分473a的浮力,则传感器臂470将不正确地操作。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形成遮蔽臂部分473c的检测部分140外侧的顶端面被赋予向下倾斜的一个角度,从而减小了遮蔽臂部分473c的与墨水液面大致平行的部分。因此,能够降低由墨水表面张力施加在遮蔽臂部分473c上的力,从而允许传感器臂470正常操作。
这里,将参照图44对墨盒14以错误的取向安装的情况进行讨论。图44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墨盒14以错误的取向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的状态。
如图44所示,在将墨盒14插入到壳体中时,如果顶部和底部相对于正确安装取向颠倒,则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顶端将碰撞突起55的顶端。在顶部和底部与正确安装取向颠倒地安装时,供墨部分120将位于大气进气部分130上方,从而导致相对于正确安装取向的不正确取向(或第二取向)。
如图44所示,包括突起55从壳体40的背面56伸出的伸出距离和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从壳体200伸出的伸出距离在内的总伸出距离t9比针49从针形成构件48伸出的伸出距离t8长。在伸出距离t8和伸出距离t9之间提供差值防止了在从大气进气部分130向外伸出的阀打开部分721a的顶端和针49的顶端之间的接触。针49为用于抽出墨盒14内部的墨水并将墨水供应给喷墨记录头(未示出)的构件,因此如果存在针49受损或变形的情况,则墨水不准确地供应,并且不准确地进行打印。因此,不希望由于针49和阀打开部分721a的碰撞而使针49受损或变形。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在伸出距离t8和伸出距离t9之间提供差值,能够防止在针49和阀打开部分721a之间的碰撞,因此能够防止针49的损坏或变形,并允许可靠地供应墨水。
另外,由检测部分140和壳体切口213及223形成的通孔(检测窗)在竖直方向(图44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稍微移离中心,从而在墨盒14相对于正确安装取向倒置安装时,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可能碰撞壳体200的外壁,这可能损坏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但是,由于在伸出距离t8和伸出距离t9之间提供差值,所以能够防止由于与壳体200的外壁碰撞而对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造成损坏,从而能够准确检测出剩余墨水量。
接下来将参照图45对从在多功能装置1中的安装状态拆除墨盒14的方法进行说明。图45为示出从多功能装置1拆除墨盒14的方法的视图。
如图45(a)所示,为了从多功能装置1(再装单元13)拆除墨盒14,门41的解锁杆63向前(在图45(a)中向左)转动(沿着图45(a)中的箭头方向转动)。如上所述,在解锁杆63转动时,在门锁构件62和锁构件配合部分46之间的接合脱开,并且因此能够使门41向前转动。
门41的拉出构件65的弯曲部分65b的一部分布置在壳体200的凹入部分216a和226a(凹入部分226a在图45(a)中在后方并且因此没有示出)内,因此,在被解锁杆63转动时,门41的拉出构件65的弯曲部分65b的顶端接触壳体200的闩锁部分216b和226b(闩锁部分226b在图45(b)中在后方并且因此没有示出)(图45(b)的状态)。在门41从图45(b)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沿着图45(b)中的箭头方向)转动时,壳体200的闩锁部分216b和226b被拉出构件65的弯曲部分65b拉出,并且墨盒14的一部分因此从壳体40内部伸出(图45(c)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用户能够很容易拆除墨盒14。因此,改善了墨盒14更换操作的可操作性。
这里,将参照46对在从多功能装置1拆除墨盒14时防止墨水滴落的机构进行说明。图46的视图示出从多功能装置1拆除墨盒14的状态以及墨盒14的前视图。图46(a)和图46(b)的视图示出在拆除墨盒14时的状态变化,并且图46(c)示出墨盒14的前视图。
如上所述,在将墨盒14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时,将针49插入到供墨部分120内部。供墨机构500包括受到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推进的阀机构,因此在从多功能装置1将墨盒14拆除时(在从图46(a)的状态到图46(b)的状态时),墨水可以附着在针49的突出顶端上,或者在最差的情况中,墨水会从供墨部分120流出。由于在从供应接头610拆除针49时阀620沿着使得阀620由于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的推进力而与接头接触部分613接触的方向运动,所以墨水被推出的方向使得墨水从突起部分流动通道615b流出到阶梯部分流动通道615a,因此一些墨水可能粘在针49的突出顶端上或者流到供墨部分120外部。因此,在拆除墨盒14时,附着在针49的顶端上的墨水可能以墨滴形式滴下,或者墨水可能从供墨部分120向下流动。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6(b)所示,由于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构成的凸起(第一突起部分)比供墨部分120的伸出顶端进一步向外(在图46(b)中向右)伸出,所以,即使附着在针49的顶端上的墨水以墨滴形式滴下或者如果墨水从供墨部分120向下流动,也能够使滴落的墨水附着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供墨部分120侧表面上。另外,由于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以及供墨部分120彼此相对靠近地设置,所以容易使从供墨部分120滴落的墨水附着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上。
如图46(c)所示,供应盖帽600的插入孔605为供墨开口,针49插入到该供墨开口中,并且墨水通过该供墨开口流出,并且使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沿着墨盒14的宽度方向(图46(c)的左右方向;Z方向)的厚度t11比插入孔605的直径t10长。(针49的直径形成为比通孔605的直径t10稍窄。)另外,在垂直(从Y方向)观察时,插入孔605被完全收容在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占据的区域内。因此,在拆除墨盒14时,即使附着在针49的顶端上的墨水滴下或者墨水从插入孔605向下流动,滴落的墨水也能够被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捕获。另外,由于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沿着墨盒14的安装取向水平地(在图46(a)和(b)的左右方向上)伸出、并且供墨部分120侧上的表面形成为大致平坦,所以能够防止附着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上的墨水进一步向下滴落。因此,能够防止墨水向下滴落到再装单元13中并弄脏再装单元13的内部。如果再装单元13的内部被弄脏,则在墨盒14的安装或拆除期间可能弄脏墨盒14,因此使得用户的手变脏。但是,通过尽可能防止墨水附着在再装单元13内部上能够避免这些问题。
虽然期望上述结构来防止变脏,但是该结构不限于此,只要如图46(c)所示一样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在墨盒14的垂直方向(图46(c)中的上下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位于穿过连通孔605的中心的直线(图46(c)中的直线P;穿过供应盖帽600的开口600a的中心的直线)上即可。这是因为从供墨部分120和针49滴下的墨水中的许多墨水将能够采取沿着直线P的向下通道。因此,即使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沿着墨盒1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沿着插入孔605的宽度方向的长度t10短,这种结构也能够有助于防止再装单元13变脏。在该情况中,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墨水保持力变弱,因此能够假设已经被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捕获的墨水会滴下到再装单元13中。但是,在针49的顶端已经从供墨部分120抽出的状态下,所要更换的墨盒14几乎不会一直长时间留在再装单元13内部,而是快速从再装单元13中拆除,因此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顺便提及,即使在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形成为很窄时,如果墨盒14以错误的取向安装,则它将碰撞突起55的顶端,从而防止不正确安装。另外,即使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没有准确设置在直线p上,只要它们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供墨部分120下方,则它们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捕获从供墨部分120滴下的墨水,从而能够比在没有设置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情况下更大程度地防止再装单元13的内部变脏。
接下来将参照图47对减少墨水附着到墨盒14的检测部分140的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7为示出减少墨水附着到墨盒14的检测部分140的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的结构的视图。图47(a)示出相对于再装单元13(多功能装置1)安装或拆除墨盒14的状态;图47(b)为示出形成有墨盒14的检测部分140的表面的视图;并且图47(c)为墨盒14的透视图。图47(a)的墨盒14按照简化的方式示出,且没有示出详细结构,因为该附图用来示出墨盒14的外形及其相对于检测部分140的位置关系。
如图47(a)所示,在相对于再装单元13安装或拆除墨盒14时,墨水可能从供墨部分120的伸出顶端或针49的伸出顶端溅出。这是由于如下两个事实:供墨部分120的供墨机构500在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的弹性力的帮助下打开和关闭,因此墨水压力在墨盒14的安装和拆卸时迅速变化,从而使得贮留在供墨机构500内部的墨水强制飞溅出;当针49从设置在供墨部分120内部的状态(从安装着墨盒14的状态)突然暴露于外部时,墨水可能流回并溅出。现在,并不是在每次安装或拆除墨盒14时都会出现墨水的溅出,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溅出任何墨水。
另外,如图47(a)所示,在墨盒14处于安装取向时,检测部分140设置在与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对应的位置处,因此检测部分140设置在供墨部分120(或针49)上方。从针49和供墨部分120溅出的大多数墨水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向下(与检测部分140的方向相反)飞溅,因此能够简单地通过将检测部分140布置在供墨部分120上方来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部分140上。另外,检测表面140a和140b形成在与连接着检测部分140和盖帽插入孔605的中心的直线平行的平面中(参见图47(b))。从盖帽插入孔605溅出的大多数墨水按照大致线性方式溅出,因此,即使在墨水将从盖帽插入孔605溅出的情况下,也没有许多墨水将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从而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
另外,如图47(b)所示,如果墨盒14在使用期间被拆除、并设置成使得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位置关系相对于墨盒14的安装取向(图47(a)的取向)倒置,则墨水可能从供墨部分120的供应盖帽600的插入孔605滴下。由于从插入孔605滴落的墨水在其自身重量作用下流动,所以它将沿着检测部分140的方向按照大致线性方式流出,并且附着到检测部分140的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
但是,当检测部分140处于布置在大气进气部分130下方且在供墨部分120上方的状态(图47(b)的状态)下时,检测部分140的检测表面140a和140b将竖直(参考图47(b)的符号方向的上下方向)布置,因此,附着在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的墨水将在其自身重量作用下滴下到供墨部分120侧。另外,由于检测表面140a和140b的表面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平滑平面,所以附着的墨水能够很容易向下流动。因此,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部分140的侧面上。另外,在安装墨盒14时,供墨部分120位于下部处且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上部处(图47(a)的取向),因此,即使在墨盒14的安装或拆卸期间有墨水附着到检测部分140上,墨水也将流动到供墨部分120侧,从而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而且,如上所述,检测表面140a及140b的边缘部分140c和框架部分110的侧面100a大致形成为直角,因此,附着在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的墨水能够由于边缘部分140c的毛细力作用而更容易向下流动。因此,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
另外,如图47(c)所示,检测部分140布置在壳体200内部,并且通过壳体切口213和223在检测表面140a和140b的两侧上形成有让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进入的空间。因此,检测部分140被壳体200覆盖,因此,即使墨水将溅出,也能够减少溅出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而且,由于供墨部分120的一部分从壳体200向外伸出,所以,在墨盒14的安装取向中(图47(a)的状态),供墨部分120到检测部分140的距离变远。因此,溅出墨水的大多数不到达检测部分140,从而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到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另外,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和壳体伸出部分214b及224b形成在端部处,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与壳体伸出部分214b及224b之间,并且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和壳体伸出部分214b及224b比供墨部分120进一步向外延伸。因此,如果墨盒14无意地掉落,能够防止供墨部分120接触墨盒14所掉落在的表面,从而能够减少墨水由于接触冲击而从供墨部分120流出。因此,能够减少墨水附着在检测表面140a和140b上。
接下来将参照图48和图49对再装单元13的壳体40(参见图2)进行说明。图48的视图示出壳体40的前视图。图48(a)为能够容纳大容量黑色或黑色墨盒14和彩色墨盒14的壳体40的前视图,并且图48(b)为能够容纳黑色墨盒14和彩色墨盒14的壳体2040的前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0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中,但是也可以提供一种多功能装置1,其中代替壳体40布置有壳体2040。图49为剖视图,示出壳体40和2040的简化横截面。
图49(a)为壳体40沿着图48(a)的XXXXIXa-XXXXIXa线的简化剖视图,并且图49(b)为壳体2040沿着图48(b)的XXXXIXb-XXXXIXb线的简化剖视图。图49示出针形成构件48和墨盒14的横截面,并且从该视图中省略了构成壳体40和2040的其它元件。另外,在图48至50中,将彩色墨盒示为墨盒14c,将黑色墨盒示为墨盒14k1,并且将大容量黑色墨盒示为墨盒14k2。
如图48(a)所示,壳体40构成为容纳四个墨盒,从而这些墨盒在壳体40中排列。对于这四个墨盒的布置而言,三个彩色墨盒14c并排布置,并且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1与这些彩色墨盒14c相邻布置。换句话说,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1选择地被容纳在墨盒的排列方向(图48(a)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位置中。图48(a)中所示的壳体40容纳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
如图48(b)所示,壳体2040构成为容纳四个所布置的墨盒。对于这四个墨盒的布置而言,三个彩色墨盒14c并排布置,并且黑色墨盒14k1与这些彩色墨盒14c相邻布置。换句话说,正如壳体40中那样,黑色墨盒14k1被容纳在墨盒的排列方向(图48(b)中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位置处。
由于壳体40既允许安装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又允许安装黑色墨盒14k1,所以它形成为容纳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的厚度。因此,壳体40的横向宽度t14(沿着墨盒14c和14k2的排列方向即图48(a)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横向宽度t15(沿着墨盒14c和14k1的排列方向即图48(b)中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长。在壳体40的横向宽度t14和壳体2040的横向宽度t15之间的差值对应于在图11所示的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b至220e的高度和图13所示的第二壳体构件2220的垂直壁部分2220b至2220e的高度之间的差值。
另外,壳体40允许选择地安装黑色墨盒14k1或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而壳体2040只允许安装黑色墨盒14k1。这意味着为用户提供两种类型的多功能装置1。如以上已经讨论的那样,由于文本打印频率较低的用户不需要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所以优选为这些用户提供更小的多功能装置1,该多功能装置1不允许安装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另外,由于用于安装黑色墨盒14k1的壳体2040和用于安装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的壳体40只是在外形方面稍微不同,所以所用模具的大多数能够在这两者之间共享,从而导致成本降低。
如图49(a)所示,在将墨盒14c和14k2容纳在壳体40中时,针49刺入到墨盒14c和14k2中的每个墨盒的供墨机构500中。在刺入彩色墨盒14c的针49之间的间隙t16相等,而在刺入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的针49和刺入相邻彩色墨盒14c的针49之间的间隙t17形成为具有比间隙t16长的距离。在间隙t16和间隙t17之间的差值对应于在图8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度和图13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的高度之间的差值。
如图49(b)所示,在将墨盒14c和14k1容纳在壳体2040内部时,针49刺入到墨盒14c和14k1中的每个墨盒的供墨机构500内部。在刺入到彩色墨盒14c中的针49之间的间隙t16和在刺入到黑色墨盒14k1中的针49与刺入到相邻彩色墨盒14c中的针49之间的间隙t17具有与壳体40的间隙t16和t17相同的长度。这是因为在壳体2040中的黑色墨盒14k1的容纳状态(容纳取向)涉及将黑色墨盒14k1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布置在彩色墨盒14c侧上,由此使得在刺入到黑色墨盒14k1中的针49和刺入到相邻彩色墨盒14c中的针49之间的距离与在刺入到壳体40的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中的针49和刺入到相邻彩色墨盒14c中的针49之间的距离相同。换句话说,这是因为墨盒14k1的供墨部分120的位置和墨盒14k2的供墨部分120的位置相对于墨盒14c的供墨部分120的位置相同。因此,即使壳体40和2040的横向宽度t14和t15可能不同,在壳体40和壳体2040中也能够设置相同的针形成构件48,从而使得针形成构件48为共用部件,并且能够降低在制造两个壳体即壳体40和壳体2040时的成本。
另外,如上所述,供墨机构500为被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推进的阀机构,因此在从多功能装置1拆除墨盒14时,墨水可能从供墨部分120流出,或者在最差的情况中,墨水会四处飞溅。这些针49连续地布置,且在这些针49之间没有设置任何分隔板,因此,在墨水从供墨部分120溅出时,溅出的墨水最终附着在相邻针49上。这些针49是给多功能装置1供墨的部件,因此在将不同墨水颜色混合到针49中时,在打印期间将出现颜色变化,并且打印质量将下降。在本实施例中,黑色墨水为颜料型墨水,而彩色墨水由染料型墨水构成。这是因为黑色墨水主要用于文本打印,并且因此由渗透到纸张中的能力较低的颜料型墨水制成以便使字符的边缘清晰,而彩色墨水主要用于图像打印,因此它由渗透到纸张中的能力较高的染料型墨水制成以便使点的颗粒性较不明显并改善着色外观。虽然彩色墨水混合在一起时几乎没有颜色变化的影响,但是,在黑色墨水与另一种颜色墨水混合时,颜色变化的影响变大,因此不希望黑色墨水与其它颜色墨水混合。另外,在已经确认与其它墨水颜色混合时,通常进行包括强制喷墨的恢复处理(清洗),但是由于恢复过程浪费了墨水,所以墨水利用效率下降。而且,由于黑色墨水为颜料型墨水,所以它与染料型墨水相比具有更高的粘性,因此即使进行恢复处理也不能很容易将它去除。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贮留着黑色墨水的墨盒14k1和14k2在壳体40中布置在沿布置方向的端部处,并且供墨部分120(和针49)偏移离开彩色墨盒14c,因此,即使黑色墨水将飞溅,溅出的墨水也不可能附着在相邻针49上。因此,能够抑制打印质量的下降,同时能够抑制浪费大量用于恢复处理的墨水。
现在将参照图50对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或黑色墨盒14k1和彩色墨盒14c安装在壳体40中的状态进行说明。图50为简化剖视图,按照简化的方式示出墨盒14c、14k1和14k2安装在壳体40内部的状态。图50(a)示出安装在壳体40中的墨盒14k1和14c的状态,并且图50(b)示出安装在壳体40中的墨盒14k2和14c的状态。
如图50(a)所示,在再装单元13(壳体40)的底板部42和顶板部44中,形成有分别能够容纳壳体200或壳体1200的壳体焊接部分216、226及1216和壳体焊接部分217、227及1217的容纳沟槽42c1至42c4以及44c1至44c4。容纳沟槽42c1至42c4和44c1至44c4都形成为相同形状。
另外,在容纳沟槽42c1和42c2之间的空间和在容纳沟槽42c2和42c3之间的空间提供分离距离t12,而在容纳沟槽42c3和42c4之间的空间提供比距离t12长的分离距离t13。这是因为:如上所述,黑色墨盒14k1形成有比其它彩色墨盒14c大的外形,因此黑色墨盒14k1的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位于沿着离开其它彩色墨盒14c的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方向(图50中的左右方向)偏移了距离t12和距离t13之差的位置处。在距离t12和距离t13之间的差值与在上述针49之间的间隙t16和间隙t17之间的差值相同,并且对应于在图8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度和图13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的高度之间的差值、或在图8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高度和图11所示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的高度之间的差值。
另外,在黑色墨盒14k1的第二壳体220的外表面和侧板部4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空间X。形成该规定空间X来供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之用。也就是说,如图50(b)所示,该规定空间X用来允许再装单元13用于黑色墨盒14k1和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
如图50(b)所示,在将大容量黑色墨盒14k2安装在再装单元13中时,在安装黑色墨盒14k1时会形成的空间被占据。另外,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的位置在安装墨盒14k1时以及在安装墨盒14k2时相同。因此,对于黑色墨盒14k1和14k2能够使用相同的壳体40,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接下来将参照图51对构成壳体200、1200和2200的部件组合进行说明。图51为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壳体构件210、220、1210、2210和2220的组合。
图51(a)为壳体200的示意图。根据本实施例,壳体200包括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厚度(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220b至220e的高度;图51(a)中的左右方向)分别为t18。
图51(b)为壳体2200的示意图。壳体2200包括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210和2220,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210和2220的厚度(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210和2220的垂直壁部分2210b至2210e和2220b至2220e的高度;图51(b)中的左右方向)分别为t19,它大约为厚度t18的两倍。
图51(c)为壳体1200的示意图。壳体1200包括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1210和220,其中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1210和220的厚度(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1210和220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和220b至220e的高度;图51(c)中的左右方向)对于第一壳体构件1210而言为t19并且对于第二壳体构件220而言为t18。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两个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壳体构件和两个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壳体构件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不同内部体积)的三种壳体200、1200和2200。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壳体200的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厚度相等,并且形成壳体2200的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10和2220的厚度也相等,但是这样使得厚度相等不是用于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种壳体200、1200和2200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只要构成最大第一墨盒(壳体2200)的壳体构件的一方(第一壳体构件2210)的厚度大于构成较小第三墨盒(壳体200)的壳体构件的一方(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厚度,并且构成最大第一墨盒的壳体构件的另一方(第二壳体构件2220)的厚度大于构成较小第三墨盒的壳体构件的另一方(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厚度,就能够用四个壳体构件来构造出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种壳体。上述条件将被称为第一条件。通过向这些第一条件加入进一步的条件,从而能够由四个壳体构件构造出四种壳体。这一点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壳体200、1200和2200由树脂材料构成,并且通过注射模塑制造。因此,需要与每个壳体200、1200和2200对应的模具,并且如果对于所有壳体构造出模具则需要六种模具。也就是说,由于壳体200、1200和2200在它们内部具有空间,所以需要至少两个构件来构造它们的每一个,例如在一个表面上开口的容器主体和关闭该开口的盖构件。因此,对于具有不同尺寸的三个壳体200、1200和2200,需要六种构件。
但是,由于模具昂贵,所以期望尽可能将它们共享。在本实施例中,使得用于黑色的第二壳体构件220与用于彩色的第二壳体构件220相同。因此,对于用于黑色的第二壳体构件220而言无需专门模具,从而降低了成本。而且,用于黑色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仅涉及制作用于更深颜色的第一壳体构件210和提供肋条1218。因此,在用于黑色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中经过肋条1218的垂直壁部分1210b至1210e的顶端侧具有与用于彩色的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的顶端侧相同的形状。因此,通过使用用于第一壳体构件1210和210的主要部分的共用模具、并且在与第一壳体构件210对应的构件和与第一壳体构件1210对应的构件之间改变,能够制造出第一壳体构件1210和210。因此,与在构造两种模具时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由于用于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仅仅除了没有肋条1218这一点之外,具有与用于黑色墨盒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相同的形状,所以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0、1210和2210的主要部分能够使用共用模具。这样,即使在存在多种墨盒14c、14k1和14k2时,也能够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共同模具来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在尺寸彼此不同的壳体200、1200和2200中,如果将允许供墨部分120和大气进气部分130伸出到外部的通孔做成相同形状,并且在第一壳体构件210、第二壳体构件220、用于黑色墨盒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用于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和用于大容量黑色墨盒的第二壳体构件2220中,与这些通孔的一个半部对应的大致为半圆形壳体切口部分211、212、221、222、1211、1212、2211、2212、2221和2222形成为相同的大致半圆形形状,对于各个模具而言能够使用局部共用的结构,从而降低设计模具的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200由壳体200的第二壳体构件220和形成为与壳体2200的第一壳体构件2210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一壳体构件1210制成。但是,如图51(d)所示,还可以由壳体200的第一壳体构件210和形成为与壳体2200的第二壳体构件2220大致相同形状的第二壳体构件1220制造出壳体1200α。由于壳体构件210和22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220b至220e形成为高度大致相等,并且由于壳体构件2210和2220的垂直壁部分210b至210e和220b至220e形成为高度大致相等,所以壳体1200α和壳体1200的外形尺寸大致相同。
另外,可以简单地形成由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20的组合构成的壳体、或由第一壳体构件2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的组合构成的壳体来作为用于黑色的壳体。换句话说,只要壳体构件的组合允许形成三个壳体-用于彩色的小壳体、用于大容量黑色的大壳体、和用于黑色的中等尺寸壳体,则可以采用任何类型的组合。
接下来将参照图52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2为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和再装单元3013的视图。图52(a)为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的侧面的视图,并且图52(b)示出在墨盒3014安装在再装单元3013中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如图52(a)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4相比,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构成为其大气进气部分130的位置不同。在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中,通过大气进气通道3131将大气吸入到墨盒3014中,该大气进气通道3131形成为从形成在壳体3200的顶面上的通孔3130延伸的迷宫形状。
如图52(b)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再装单元3013构成为:设置在门41上的推压保持构件3061的位置低于设置在第一实施例的门41上的推压保持构件61的位置。这是因为在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的与推压保持构件3061相对的侧面上没有任何进气部分,因此,在将墨盒3014安装在再装单元3013中时作用的弹性力(由于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而导致的弹性力)只是作用在墨盒3014的下部上。因此,为了将墨盒3014稳定地安装在再装单元3013内部,推压保持构件3061和供墨部分120构成为沿着水平方向(图52(b)中的左右方向)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由于大致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弹性力作用的方向也大致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减少墨盒3014的倾斜并允许稳定地安装。
第二实施例的墨盒3014可以包括位于其内部的储墨器元件100,或者可以构成为使得将墨水存储在壳体3200内部。
接下来将参照图53对第三和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3为透视图,示出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墨盒4014和5014的外观。图53(a)为透视图,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墨盒4014的外观,并且图53(b)为透视图,示出第四实施例的墨盒5014的外观。
如图53(a)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墨盒4014具有用于将大气导入到形成在其顶面(图53(a)中的顶面)的一部分中的墨盒4014中的通孔4130。通过该通孔4130导入的空气穿过迷宫形进气通道4131(具有较小内径的相对较长的通路),并被导入到墨盒4014内部。将密封构件4132胶粘在墨盒4014上以防止墨盒4014内部的墨水在使用之前脱气和流出。为了使用墨盒4014,将密封构件4132剥离,然后将墨盒安装在多功能装置1中。
检测部分4140(受照射部分)形成为从大致沿着墨盒4014的垂直方向(图53(a)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一个端面向外伸出,并且在检测部分4140下方形成有供墨部分4120。让针49插入的供墨开口4121形成在供墨部分4120的伸出顶端上。第三实施例的墨盒4014没有与储墨器元件100对应的结构,并且将墨水直接存储在壳体内部。
在图53(a)的右侧上,有沿该图内的双点划线的剖视图。如该图中所示,在供墨部分4120内具有:接头4122,它形成让针49插入的插入部分;阀4123,它填充接头4122的开口,并且沿着该接头4122的方向布置在墨盒4014的内侧上;以及弹簧部件4124,它沿着接头4122的方向偏压该阀4123。因此,形成了打开和关闭供墨口4121的阀机构。此外,划分墨盒4014的内侧及供墨部分4120的分隔壁4125与墨盒4014自身形成为单个单元。如图53(a)所示,该分隔壁4125形成用于存储阀机构的空间。
如图53(b)所示,使用第四实施例中的墨盒5014,代替第三实施例中的供墨部分4120而形成第一实施例的供墨部分120和类似形状的供墨部分5120。其余结构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墨盒相同,因此将省略其余结构的详细说明。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检测部分4140能够在它内部包含传感器臂470。如果它包含传感器臂470,则在已经将墨盒4014和5014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上的状态下,能够准确检测出剩余墨水量。此外,在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由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形成的突起(第一突起部分)和由壳体伸出部分214b及224b形成的突起(第一突起部分)已经省略,但是可以包括这些部分。
接下来,将在参照图54和55的同时对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4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墨盒14的壳体200的透视图,并且图55为剖视图,示出其中第五实施例的墨盒14已经连接在再装单元13内的状态。第五实施例的壳体200构成为使得它的边缘形状将与第一实施例的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方面不同。因此,第五实施例除了壳体伸出部分214a及224a的边缘部分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4的结构相同,并且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所以这些部分的说明将省略。
第五实施例的壳体200形成有沿着壳体伸出部分214b和224b的方向(图54中的向左方向)朝着壳体伸出部分214b和224b伸出的第二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通过形成这些第二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14b如从侧视图看时(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0从图54的顶部向下看时,或者对于第二壳体构件220从图54的底部向上看时)将形成有斜截L(或V或U)形阶梯214a4和224a4(凹入部分)(参见图55)。
如图55所示,当形成有第二伸出部分214a3和224a3的墨盒14倒置连接到再装单元13上(在错误取向中)时,壳体40侧上的突起55的前缘将配合到阶梯214a4和224a4(在该图中未示出阶梯224a4)中。因此,在倒置连接墨盒14时,因为突起55将正确匹配阶梯214a4和224a4,所以能够例如始终防止如下问题:突起55通过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并且前进到图55中的壳体200的上侧或前进到图55中的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下侧,因此墨盒14进一步朝着壳体40的背面(图55中的右侧)插入。因此能够始终防止墨盒撞击针49,并且因此防止针49和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破坏或变形。
第五实施例的阶梯214a4和224a4从侧面看形成为L形(或V或U形),但是也可以将它们形成为与突起55的边缘形状对应。换句话说,它可以为任何所期望的形状,只要它是在将墨盒以错误取向安装且突起的边缘配合到阶梯214a4和224a4中时不会变松的形状。
接下来将参照图56-58对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图56为剖视图,示出其中已经将第六实施例的墨盒14插入到再装单元13中的状态。图57为方框图,示出第六实施例中的多功能装置1的电路结构的概要。图58为流程图,示出由CPU971执行的墨盒连接检测过程。第六实施例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具有附加的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因此,第六实施例的除了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所以这些部分的说明将省略。
如图56所示,在第六实施例的多功能装置1中,设有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在已经将墨盒14连接到正确的连接位置上时,壳体伸出部分214a和224a的边缘将挤压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的突出片,并且通过挤压该突出片,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将向控制板970发送信号。控制板970为用于进行多功能装置1的主控制的控制装置。
如图57所示,控制板970包括:作为计算装置的CPU971;作为存储器的ROM972,它不能重写,并且存储有控制程序和固定值数据;作为存储器的RAM973,它能够重写,并且用作工作存储器;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EEPROM974,它能够重写,并且即使在电源断开之后也存储数据;PC接口975,它在外部PC980和控制板970之间进行电连接;喷墨打印机976,它按照CPU971的指令通过排墨进行打印;液晶显示器部分35,它进行各种显示;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它检测墨盒14中的剩余墨水量;以及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它检测墨盒14是否已经连接;以及接口电路978,它进行各种信号的输入和输出。虽然在该图中未示出,但是还包括有各种计数器和计时器,并且根据CPU971内进行的处理来进行计数器值和计时器值的更新。
在EEPROM974内,设有墨盒连接标志974a。该墨盒连接标志974a将不仅在墨盒14已经正确连接时出现,而且也是将在已经拆除墨盒14时消失的标志。另外,一旦已经打开墨盒连接标志974a,则它将保持在出现状态下直到它被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消掉。
图58中所示的墨盒连接检测过程为在已经为多功能装置1打开电源之后在初始设置过程(在该图中未示出)完成之后以特定间隔(例如,每4ms)执行的中断过程。在下面的说明中,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在墨盒连接传感器的突出片受压时将打开,并且它将在突出片不受压时关闭。此外,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在由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的光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在位于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的光路被阻塞时)将打开,并且在由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的光量已经超过一定水平时(在由发光元件57a发出的光被光接收部分57b接收到时)将关闭。
在执行墨盒连接检测过程时,首先,将确认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是否开(S101),并且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关(S101:否),则不存在任何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上的墨盒14,因此将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设定为0(S102),该墨盒将显示到液晶显示器部分35上该墨盒14还没有连接(S103),并且该过程将结束。在新的多功能装置1在从工厂运输出之后正在第一次使用的情况下,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已经设定为0。
作为S101过程所确认的结果,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开(S101:是),则意味着墨盒14已经连接,然后该过程将确认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是否为1(S104)。在从没有连接的状态连接墨盒14的情况中,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应该为0(S104:否),然后该过程将根据墨盒14连接的时刻确认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是否开(S105)。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关(S105:否),则意味着处于已经从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将遮蔽臂部分473c移开的状态下的墨盒14已经连接,或者换句话说,已经连接几乎没有剩余墨水的墨盒。因此,在液晶显示器部分35上将显示出缺墨显示(S112),并且该过程将结束。
另一方面,在S105过程内,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开(S105:是),则该过程将确认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是否已经打开比特定时间长的时间(例如,大于10s)(S106)。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已经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S105:是),则意味着在连接墨盒14的时刻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已经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因此,认为有杂质附着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表面上,其中这些杂质阻塞了这些表面之间的光路,或者认为传感器960出故障。因此,如果S106过程为是,则将在液晶显示器部分35上显示出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异常(S107),并且该过程将结束。
在S106过程内,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没有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S106:否),则接下来该过程将确定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是否已经打开比特定时间(例如10秒)长的时间(S108)。如上所述,在“S104为否”之后的处理是在墨盒14从没有连接的状态连接的情况中要进行的过程,并且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已经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则可能会损坏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因此,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已经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S108:是),则将在液晶显示部分35上显示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异常(S109),并且该过程将结束。
在S108过程内,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没有打开比该特定时间长的时间(S108:否),这时因为这意味着墨盒14已经正确连接,将把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设定为1(S110),并且该过程将结束。换句话说,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和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将在大约相同的定时内改变,并且当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设定为1时,通过检测到墨盒14的连接,将设定至能够利用多功能装置1进行打印的状态。
在S110过程内,当墨盒连接标志974a被设定为1时,在此后的处理中,S104的过程将变为是,并且将进行检测墨盒14内的剩余墨水的过程。换句话说,在S111过程内,将确认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是否已经打开,并且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开(S111:是),则在墨盒14内有墨水,并且该过程将按照现状结束,而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关(S111:否),则将在液晶显示器35上显示缺墨显示(S112),并且该过程将结束。
当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为1时,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检测到错误,则多功能装置1将允许执行打印过程(图中没有示出),因此能够避免在不清楚墨盒14是否已经连接的状态下执行打印过程。
当已经显示了各个错误时,并且如果有异常删除操作例如异常删除按钮的操作执行,则墨盒连接标志974a将初始化为0。
如上所述,在第六实施例中,不仅能区分和检测墨盒14的未连接状态,并且当没有墨水时,也能检测到各种传感器中的任何异常。而且,当更换墨盒14时,当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将被关闭时,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将被设定为0,因此始终能够准确检测墨盒14是否连接或是否没有墨水。而且,当拆除墨盒14时,当墨水附着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或光接收部分57b上时,能够准确检测在连接墨盒14时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任何异常。此外,当拆除墨盒14时,如果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已坏,则即使没有连接墨盒14也会显示缺墨显示。因此,用户能够识别已经有某种异常发生。如果进行异常删除操作,则因为墨盒连接标志974a的值被设定为0,在接下来连接墨盒14的情况中,则能够显示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的异常,从而能够使用户知道这一点。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如果没有墨盒连接检测传感器960,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能够检测任何剩余墨水的存在或缺乏。如果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从关变为开,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也能够检测到墨盒14被连接(或者更准确地说,具有足够剩余墨水量的墨盒已经被连接)。当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检测到墨盒14被连接时,也可以允许执行打印过程。
以下将参考图59描述第七和第八实施例。图59是示出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的外观的透视图,图59(a)是示出第七实施例中的墨盒6014的外观的透视图,并且图59(b)是示出第八实施例的墨盒7014的外观的透视图。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被构成为使得形成有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侧面的形状相对于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墨盒4014及5014不同。因此,除了形成有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侧面之外的结构与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墨盒4014及5014相同,因此对与第三及第四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解释。
如图59(a)所示,在供墨部分4120上方(在处于墨盒4120的连接状态(图59(a)中的状态)的供墨部分4120上方)形成凹入部分6100。在该凹入部分6100的中心位置中形成有检测部分6140。因此,在检测部分6140的两侧上,形成有能够插入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空间。
如图59(b)所示,在供墨部分5120上方(在处于墨盒5120的连接状态(图59(b)中的状态)的供墨部分5120上方)形成有凹入部分7100。在该凹入部分7100的中心位置中形成有检测部分7140。因此,在检测部分7140的两侧上,形成有能够插入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的空间。
而且,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墨盒6014和7014的检测部分6140和7140布置在形成于侧面上的凹入部分6100和7100内,从而能够减少从供墨部分4120和5120流出的墨水对检测部分6140和7140的任何附着。
也可以将供墨部分4120和5120侧上的凹入部分6100和7100的表面构成为沿着供墨部分4120和5120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通过使用这种结构,如果有任何墨水附着在检测部分6140和7140上,墨水不会累积在凹入部分6100和7100内,从而能够减少墨水在检测部分6140和7140上的任何附着。
第七和第八实施例的检测部分6140和7140也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内部包含传感器臂。通过使用传感器臂470,能够在墨盒4014和5014连接到多功能装置1中时准确地检测剩余墨水量。
接下来将参考图60对第九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0为示出第九实施例的墨盒8014和再装单元13的视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附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这些部分的说明将省略。此外,虽然第九实施例中的门主体60的拉出构件6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同,但是该拉出构件65的说明也将省略。
如图60所示,第九实施例的墨盒8014具有推动部分8200a,该推动部分8200a被构成为接触门主体60的加压保持构件61,并从墨盒8014的侧面1向外部突出。换句话说,第一实施例的推动部分200a是壳体200的侧面1的特定范围的一个部分,但是第九实施例的推动部分8200a具有存在与加压保持构件61相接触的特定部分的结构。在第九实施例中,推动部分8200a的结构使得它从侧面突出,但是可以将它形成为相反的凹入形状。在该情况下,加压保持构件将构成为从门主体61突出。
接下来将参照图61-63对第十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1为透视图,示出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的外观。图62为分解透视图,示出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图63为用来说明用于更换储墨器元件的过程的视图。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4具有其中储墨器元件100因为是焊接到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中所以不可更换的结构,但是相反,第十实施例的该墨盒9014构成为使得储墨器元件100可更换。
另外,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4大部分相同的结构,因此,将只对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4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这些部分的说明将省略。
如图61所示,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具有连接到壳体20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件9100。该密封件9100连接到第二壳体构件220的最大表面220a和垂直壁部分220c以及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c和最大表面210a上。换句话说,密封件9100连接到与保护器300相对(与设有供墨部分120、大气进气部分130及检测部分140的边缘表面相对)的侧面上。密封件9100不仅具有列在其上的墨盒9014的型号,而且它还在其上印有与墨水颜色对应的颜色,从而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出墨盒9014内所存储的墨水的颜色。因此,通过连接该密封件9100,用户能够在视觉上识别出墨水颜色,从而能够防止墨盒9014在壳体40内存放于错误的容纳腔室50中。
如图62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210的垂直壁部分210b内,形成有接合部分9200a和9200b,它们沿着第二壳体构件220的方向(沿着Z方向,或沿着图62中的向上方向)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构件220的垂直壁部分220b内,形成有接合孔9201a和9201b,它们分别与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的边缘接合。
因此,在制造墨盒9014时,首先,将储墨器元件100放置在第一壳体构件210内,并且使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与第二壳体构件920的接合孔9201a及9201b配合,从而使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连接。然后,沿着第一壳体构件210的最大表面210a和垂直壁部分210c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20的最大表面220a和垂直壁部分210c粘附密封件9100。然后,通过连接保护器300,从而制造出墨盒9014。
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已经经历使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连接、将密封件9100粘附到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上、以及使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与接合孔9201a及9201b配合。因此,通过取消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与接合孔9201a及9201b的联合,从而能够取消在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二壳体构件220之间的连接。可以简单地通过从已经形成有壳体切口部分221至223的垂直壁部分210b的外侧经由接合孔9201a和9201b挤压接合部分9200a和9200b的边缘来进行取消在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与接合孔9201a及9201b之间的连接。
此外,如图63所示,因为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一个边缘表面通过密封件9100连接,所以能够采用垂直壁部分210c和220c的边缘作为轴线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沿着图63中的箭头方向或沿着X方向的打开和关闭操作)。换句话说,密封件部分9100为用来连接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连接构件,并且密封件部分9100用作能够打开和关闭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的铰接材料。因此,通过取消在接合部分9200a及9200b与接合孔9201a及9201b之间的连接来进行储墨器元件100的更换,并且在第二壳体构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0打开时,插入新储墨器元件100,然后使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连接。在本第十实施例中,在用新的储墨器元件100更换储墨器元件100期间,也可以使用已经将墨水重新注入到储墨器元件100中的产品。
如上所述,第十实施例的墨盒9014能够很容易进行储墨器元件100的更换。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通过设置在储墨器元件100的检测部分140两侧上的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来进行剩余墨水的检测(与墨盒的连接检测结合),所以如果连接不包含任何储墨器元件100的墨盒9104,则将确定没有任何剩余墨水(或者没有连接任何墨盒)。因此,由于在已经连接不包含任何储墨器元件100的墨盒9014的状态下多功能装置1将不进行任何打印过程,所以能够降低产生打印问题的可能性。
接下来将参照图64对第十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64为示出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元件9300的视图。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元件9300固定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内,但是我们将省略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的详细说明和描述。
如图64所示,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元件9300由硬部9301和袋元件9302构成,该硬部9301使用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模塑形成,该袋元件9302具有柔性,并形成用来在内部存储墨水的储墨器空间,并与硬部9301连接。硬部9301具有将要安置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的检测部分(照射部分9303),以及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的包括供墨机构500和供应盖帽的供墨部分。
因此,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元件9300采用硬部9301和袋部分9302制造出,因此,与整个储墨器元件用树脂材料通过模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具有简化的结构。因此,能够提高在制造储墨器元件9300时的产量,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使用形成用来存储墨水的储墨器空间的袋部分9302来形成第十一实施例的储墨器元件9300,因此,当袋部分9302内的墨水减少时,袋部分9302将根据该减少而收缩,并且在墨水耗尽时,储墨器空间同样将极大地减少。因此,不能设置传感器臂(旋转构件)来检测袋部分9302内的剩余墨水量。
但是,储墨器元件9300的硬部9301形成为具有挡光性,并且因为它设置在剩余墨水检测传感器57的发光部分57a和光接收部分57b之间,所以它将总是阻挡从发光部分57a发出的发射光。因此,虽然不能检测袋部分9302内的剩余墨水量,但是能够检测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内是否包含有储墨器元件9300,因此能够防止在储墨器元件9300没有被包含在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内时多功能装置1进行任何打印过程。
上面已经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很容易推论在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作出各种改进或改变。
现在,将参照图65至67对壳体构件的组合的改进例进行说明。图65至67为用来说明壳体构件的组合的改进例的视图。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种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一壳体构件210和第一壳体构件1210及2210、以及两种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壳体构件220和第二壳体构件2220来形成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三种壳体200、1200(或1200α)和2200。代替该组合,该改进例中的壳体构件的组合可以由四个壳体构件形成四种具有不同外形尺寸的壳体(其中内部容量不同)。首先,将在参照图65的同时进行说明。如图65(a)所示,壳体C1由壳体构件120和壳体构件r21形成。壳体构件120的厚度为t20,并且壳体构件r21的厚度为比厚度t20厚的t21。如图65(b)所示,壳体C2由壳体构件l21和壳体构件r22形成。壳体构件l21的厚度为t21,并且壳体构件r22的厚度为比厚度t21厚的t22。另外,在壳体构件r22的厚度t22和壳体构件r21的厚度t21之间的差值不同于在壳体构件l21的厚度t21和壳体构件l20的厚度t20之间的差值。
通过改变形成壳体C2的壳体构件l21和r22以及形成壳体C1的壳体构件l20和r21的组合,从而形成如图65(c)所示的壳体C3和如图65(d)所示的壳体C4。更具体地说,壳体C3由壳体构件l20和壳体构件r22形成,并且壳体C4由壳体构件l21和壳体构件r21形成。
因此,使用形成壳体C1的壳体构件l20和r21以及形成壳体C2的壳体构件l21和r22,形成小规模壳体C1、大规模壳体C2、以及两种中等规模的壳体C3和C4。此外,壳体C1至C4的外形尺寸(厚度)都不同,其关系为C1<C4<C3<C2。因此,能够使用四种壳体构件l20、r21、l21和r22根据所存储的墨水量形成四个具有不同外形的壳体。
这样,在使用四种壳体构件制造四种具有不同外形的壳体中需要向上面的第一条件加入另外的第二条件。该第二条件是:在形成最大第一墨盒(壳体C2)的壳体构件(壳体构件r22)的一侧的厚度t22和形成最小第三墨盒(C1)的壳体构件(壳体构件r21)的一侧的厚度t21之间的差值(t22-t21)必须不同于在形成最大第一墨盒的壳体构件(壳体构件l21)的另一侧的厚度t21和形成最小第三墨盒的壳体构件(壳体构件l20)的另一侧的厚度t20之间的差值(t21-t20)。例如,如果满足第一条件但是没有满足第二条件,则厚度将为t20=10mm,t21=25mm,并且t22=40mm(t22-t21=15mm,t21-t20=15mm),并且各个壳体的厚度将为C1=35mm,C2=65mm,C3=50mm,并且C4=50mm,从而意味着只能够制造出三种尺寸的壳体,并且如果同时满足了第一和第二条件,则厚度将为t20=10mm,t21=20mm,并且t22=40mm(t22-t21=20mm,t21-t20=10mm),并且各个壳体的厚度将为C1=30mm,C2=60mm,C3=50mm,并且C4=40mm,从而能够制造出具有四种尺寸的壳体。
接下来,将在参照图66的同时进行说明。如图66所示,壳体C5由壳体构件l20和壳体构件r20形成。壳体构件l20和r20的厚度形成为t20。图66(b)中所示的壳体C2与图65(b)中的壳体C2相同,因此将省略该壳体C2的说明。
通过改变形成壳体C5的壳体构件l20和r20以及形成壳体C2的壳体构件l21和r22的组合,从而形成图66(c)中所示的壳体C3和图66(d)中所示的壳体C6。更具体地说,壳体C3由壳体构件l20和壳体构件r22形成,并且壳体C6由壳体构件l21和壳体构件r20形成。另外,在壳体构件r20的厚度t20和壳体构件r22的厚度t22之间的差值不同于在壳体构件l21的厚度t21和壳体构件l20的厚度t20之间的差值,从而同时满足了上述第一和第二条件。
因此,使用形成壳体C5的壳体构件l20和r20以及形成壳体C2的壳体构件l21和r22这四种壳体构件,形成小规模壳体C5、大规模壳体C2和两种中等规模的壳体C3及C6。此外,壳体C2、C3、C5和C6的外形尺寸(厚度)都不同,其关系为C5<C6<C3<C2。因此,能够使用四种壳体构件l20、r20、l21和r22根据所存储的墨水量形成四个具有不同外形的壳体。
接下来,将在参照图67的同时进行说明。由于图67(a)中所示的壳体C1与图65中所示的壳体C1相同,所以这里将省略该壳体C1的说明。如图67(b)所示,壳体C7由壳体构件l22和壳体构件r22形成。壳体构件l22和r22的厚度形成为t21和t22。
通过改变形成壳体C1的壳体构件l20和r21以及形成壳体C7的壳体构件l22和r22的组合,从而形成图67(c)中所示的壳体C3和图67(d)中所示的壳体C8。更具体地说,壳体C3由壳体构件l20和壳体构件r22形成,并且壳体C8由壳体构件l22和壳体构件r21形成。另外,在壳体构件r22的厚度t22和壳体构件r21的厚度t21之间的差值不同于在壳体构件l22的厚度t21和壳体构件l20的厚度t20之间的差值,从而同时满足了上述第一和第二条件。
因此,使用形成壳体C1的壳体构件l20和r21和形成壳体C7的壳体构件l22和r22这四种壳体构件,形成小规模壳体C1、大规模壳体C7和两种中等规模的壳体C3及C8。此外,壳体C1、C3、C7和C8的外形尺寸(厚度)都不同,其关系为C1<C3<C8<C7。因此,能够使用四种壳体构件l20、r21、l22和r22根据所存储的墨水量形成四个具有不同外形的壳体。
如上所述,在形成各个壳体的壳体构件内,当设置在一侧上的壳体构件的厚度与设置在另一侧上的壳体构件的厚度不同时,能够用四种壳体构件形成具有不同外部尺寸(不同内部容量)的四个壳体。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改进例进行说明。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利用第一和第二供应弹簧630和650以及第一和第二大气弹簧730和750的弹性,从而沿着供应接头610和大气接头710的方向推压供应阀620和大气阀720以阻挡墨水流动通道K和大气进气通道L。相反,还可利用采用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的螺旋弹簧构件的弹性来沿着供应接头和大气接头的方向推压供应阀和大气阀以阻挡墨水流动通道和大气进气通道。此外,只要螺旋弹簧形成为使得其至少一个部分为圆锥形,则也能够减小供墨机构和大气进气机构的规模。此外,在没有使用供应滑块640和大气滑块740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供应弹簧630和第二供应弹簧650以及第一大气弹簧730和第二大气弹簧750构造成使得它们彼此直接相邻,还可以简化结构使得供应阀和大气进气阀位于底部平面上。通过使用这种结构,能够简化供墨机构和大气进气机构,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还可以具有其中第一供应(大气)弹簧和第二供应(大气)弹簧连接成一个单元的结构。此外,在供应阀620和大气阀720中没有使用阀钩626和726的情况下,可以将供应(大气)滑块640(740)以及第一和第二供应(大气)弹簧630和650(730和750)连接成一个单元,并且具有使联合的供应(大气)滑块以及第一和第二供应(大气)弹簧能够自由运动的结构。
此外,在止回阀670由伞部671和轴部672构成时,可以只由伞部671构造出止回阀670。止回阀670用来防止墨水回流,因此可以将它构造成使得它能够闭塞盖680的第一盖通孔683和第二盖通孔684的连接。此外,可以构造没有第二盖通孔684的盖680。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虽然在供应接头610的接头突起部分614和接头接触部分613之间的空间形成为圆形基底形式,但是也可以围绕着供应接头的接头接触部分的周边形成沟槽。因为接头突起部分的任何移动将被该沟槽吸收,所以能够减小接头接触部分随着针49插入而沿着插入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相对于接头突起部分的内径增大接头接触部分的内径,从而能够减小接头突起部分的移动传递给接头接触部分。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虽然将薄膜160焊接到框架部分110的第一开口112a和第二开口112b的两侧上,但是可以使用侧壁封闭一个开口,并且将薄膜160只是焊接到另一个开口上。在该情况中,第二开口112b侧被该侧壁关闭,并且通过具有将薄膜160焊接在第一开口112a上的结构,能够在大气连接通路433的侧壁上形成薄膜160,从而能够减少大气连接通路433上弯液面的形成。此外,在用侧壁封闭第二开口112b的情况中,该侧壁将变为支撑基板,并且由于这将给框架部分提供强度,所以可以具有不使用连接在储墨器腔室内的连接形成部分(分隔板)的结构。在该情况中,可以只从支撑基板的一个表面侧具有内部焊接部分。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焊接到框架110上的薄膜160由框架部分110侧上的尼龙层构成,但是也可以向该尼龙层施加防水涂层。通过使用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在大气连接通路433上形成弯液面。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构成为使得它从第一大气连通腔室431朝着第二大气连通腔室432向下倾斜,但是由于大气连通通路433的一个表面由薄膜160构成,所以能够防止在大气连通通路433内形成弯液面。因此,可以具有其中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不一定向下倾斜的结构,并且可以具有使得大气连通通路形成部分430在连接墨盒14时的状态下水平的结构。
此外,在以上实施例中,虽然采用超声波焊接来进行所有焊接过程,但是,在可能使用粘接剂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粘接剂来实现所有连接,并且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来进行焊接。例如,可以由采用粘接剂的连接来代替壳体200的焊接,因为唯一重要的是确保第一和第二壳体构件210和220不分离。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墨盒、喷墨记录系统和墨盒组广泛地用于家庭和办公用途。

Claims (15)

1.一种墨盒,
所述墨盒构成为沿着安装方向水平插入到喷墨记录设备中;
所述墨盒包括:
供墨部分,它沿着安装方向布置在所述墨盒的前表面上,用于从所述墨盒将墨水供应给喷墨记录设备;
受照射部分,它布置在所述墨盒的所述前表面上,在墨盒被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的状态下,所述受照射部分构成为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的光学传感器的两个部分之间,并且,所述受照射部分布置在所述供墨部分上方,并且
所述受照射部分包括用于分别面对光学传感器的所述两个部分的一对相对表面,在墨盒被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的状态下,这一对相对表面大致竖直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一对相对表面平行于这样一个平面,该平面由供墨部分沿着墨盒的安装方向的中心线和受照射部分沿着墨盒的安装方向的中心线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供墨部分从墨盒的前表面伸出,并且在沿着安装方向比受照射部分更向前的位置处具有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受照射部分具有前表面,该前表面与所述一对相对表面相连接,并且,所述受照射部分的所述前表面与所述一对相对表面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棱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的前表面中形成有凹入部分,并且受照射部分布置在该凹入部分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中,受照射部分具有前表面,该前表面与所述一对相对表面相连接,并且,所述受照射部分的所述前表面相对于墨盒的前表面处于缩回位置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盒,其中,受照射部分将该凹入部分的内部空间分成两个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墨盒包括墨水存储构件和用于覆盖该墨水存储构件的壳体,其中
供墨部分和受照射部分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连接到墨水存储构件上,并且
墨盒的前表面由该壳体形成,该壳体具有让供墨部分的一部分延伸穿过的第一贯穿开口和用于容纳受照射部分的第二贯穿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受照射部分的内部空间中设有运动构件,该运动构件随着墨盒中的墨水量减少而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其中,运动构件包括位于运动构件的一端且布置在受照射部分的内部空间中的遮蔽构件、布置在运动构件的另一端处的浮动构件、以及布置在遮蔽构件和浮动构件之间的支撑构件,并且,运动构件随着墨盒中的墨水量减少而绕着支撑构件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的前表面上布置有大气引入部分,在墨盒被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上的状态下,该大气引入部分位于受照射部分上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墨盒,其中,在墨盒的前表面上设有一对伸出部分,该一对伸出部分相对于墨盒的前表面的突出量分别大于供墨部分以及大气引入部分相对于墨盒的前表面的突出量,并且,供墨部分和大气引入部分位于所述一对伸出部分之间。
13.一种包括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的系统,喷墨记录设备具有收容墨盒的容纳构件,墨盒水平地安装到该容纳构件中;
该容纳构件包括:
抽出构件,它布置在容纳构件内,用于从墨盒抽出墨水;以及
透射式光学传感器,它布置在容纳构件内,并包括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
所述墨盒包括:
与所述抽出构件连接的供墨部分,以及
受照射部分,它设置在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并且,在墨盒被安装在所述容纳构件上的状态下,该受照射部分位于供墨部分上方,
并且,
并且,所述受照射部分包括一对相对表面,该一对相对表面分别面对透射式光学传感器的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在墨盒被安装在所述容纳构件上的状态下,该一对相对表面大致竖直地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受照射部分布置在位于墨盒的前表面中的凹入部分中,并且,在墨盒被安装在所述容纳构件上的状态下,发光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伸入到该凹入部分而使受照射部分介于其间。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透射式光学传感器适于检测墨盒中的墨水量。
CN200680006465A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Active CN10058182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4646/2005 2005-09-29
JP2005284646A JP4539517B2 (ja) 2005-09-29 2005-09-29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42697/2005 2005-11-28
JP377987/2005 2005-12-28
JP064867/2006 2006-03-09
JP081806/2006 2006-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2919A CN101132919A (zh) 2008-02-27
CN100581829C true CN100581829C (zh) 2010-01-20

Family

ID=37976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6465A Active CN100581829C (zh)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CN2006800065512A Active CN101132925B (zh)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单元
CN2006800064647A Active CN101132918B (zh)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喷墨记录系统和墨盒组
CN2006800064670A Active CN101132921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更换该墨盒中的储墨器元件的方法
CN2006800065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2923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
CN2006800065599A Active CN101132926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喷墨记录设备以及它们的组合
CN2006800065353A Active CN101132922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N200680006466A Active CN100581830C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
CNB2006800065508A Active CN100569527C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和打印机
CN2006800065565A Active CN101151160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65512A Active CN101132925B (zh)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单元
CN2006800064647A Active CN101132918B (zh) 2005-09-29 2006-09-25 墨盒、喷墨记录系统和墨盒组
CN2006800064670A Active CN101132921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更换该墨盒中的储墨器元件的方法
CN20068000654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32923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
CN2006800065599A Active CN101132926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喷墨记录设备以及它们的组合
CN2006800065353A Active CN101132922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N200680006466A Active CN100581830C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和喷墨记录设备
CNB2006800065508A Active CN100569527C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和打印机
CN2006800065565A Active CN101151160B (zh) 2005-09-29 2006-09-29 墨盒以及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539517B2 (zh)
CN (10) CN100581829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2608A (ja) * 2008-06-30 2010-01-21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用のアダプタ
CN102161279B (zh) * 2008-06-30 2013-10-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墨盒的转接器
CN102002436B (zh) * 2009-09-02 2012-10-03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利用提取残渣制备反应类香原料的方法
US8376487B2 (en) * 2009-11-09 2013-02-19 Eastman Kodak Company Air extraction printer
JP5533316B2 (ja) * 2010-06-17 2014-06-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P2397330B1 (en) * 2010-06-17 2013-01-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DE102011052210A1 (de) * 2010-09-02 2012-03-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üssigkeitsbehälter, Flüssigkeitsausstoßvorrichtung mit dem Flüssigkeitsbehälter und Verfahren zum Wiederaufbereiten d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CN107096101A (zh) * 2010-10-07 2017-08-29 麻省理工学院 使用伺服控制的无针注射器的注射方法
JP5565329B2 (ja) * 2011-01-26 201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に装着される液体収容容器
US8371684B2 (en) * 2011-01-31 2013-02-12 Videojet Technologies Inc. Ink mixing system
CN102615983A (zh) * 2011-02-01 2012-08-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盒
CN103085489A (zh) * 2011-11-07 2013-05-08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6111555B2 (ja) * 2012-07-06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収容体装着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MY166230A (en) * 2012-08-10 2018-06-22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system and liquid container unit
JP6182839B2 (ja) * 2012-08-31 2017-08-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
DE112014004288T5 (de) * 2013-09-18 2016-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intenkartusche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EP3160125B1 (en) * 2015-10-22 2017-11-29 Axis AB Locking device, camera, and method
JP6930104B2 (ja) 2016-12-28 2021-09-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897098B2 (ja) 2016-12-28 2021-06-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セット、及びシステム
JP7019948B2 (ja) 2016-12-28 2022-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6922219B2 (ja) 2016-12-28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CN110300664B (zh) * 2017-02-10 2020-12-11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流体盒
US10493765B2 (en) 2017-03-27 2019-12-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JP6950228B2 (ja) 2017-03-27 2021-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WO2019026109A1 (en) * 2017-07-31 2019-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PRINTING FLUID CARTRIDGE ASSEMBLY, AND SYSTEM COMPRISING PRINT FLUID CARTRIDGE AND PRINT FL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EP3500432B1 (en) * 2017-07-31 2019-12-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and system therefor
EP4147873A1 (en) * 2017-10-13 2023-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mber including pad electrode, ink cartrid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7268443B2 (ja) * 2019-03-28 2023-05-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7326081B2 (ja) * 2019-09-13 2023-08-15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ク供給部、印刷装置、および錠剤印刷装置
CN111105468B (zh) * 2019-12-05 2023-05-26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印刷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306410B (zh) * 2023-05-22 2023-12-15 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紧耦合内存的信息打印方法及装置、硬件验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74846D1 (en) * 1981-11-12 1986-07-24 Zintzmeyer & Lux Ag Case with variable volume
JP2001121720A (ja) * 1989-03-24 2001-05-08 Canon Inc インクタンク
FR2751916B1 (fr) * 1996-08-02 2000-11-17 Seiko Epson Corp Cartouche d'encres et appareil d'impression
JP3624927B2 (ja) * 1996-10-07 2005-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SG118189A1 (en) * 1998-11-11 2006-01-27 Seiko Epson Corp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JP2001071522A (ja) * 1999-09-03 2001-03-21 Canon Inc 液体容器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JP2002019136A (ja) * 2000-07-04 2002-01-2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DE60140335D1 (de) * 2000-01-21 2009-12-17 Seiko Epson Corp Tintenpatrone für aufzeichnungsgerät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JP4789315B2 (ja) * 2000-10-04 2011-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624950B2 (ja) * 2002-11-26 2005-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345316A (ja) * 2003-05-26 2004-12-09 Canon Finetech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277605B2 (ja) * 2003-07-31 2009-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506301B2 (ja) * 2003-09-30 2010-07-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20050195254A1 (en) * 2004-03-04 2005-09-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s and methods of filling ink cartrid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69527C (zh) 2009-12-16
CN101132918A (zh) 2008-02-27
CN101151160B (zh) 2010-06-16
CN101132926B (zh) 2010-11-17
CN101132922A (zh) 2008-02-27
CN101132926A (zh) 2008-02-27
CN101132922B (zh) 2011-02-02
CN101132923B (zh) 2011-02-02
CN101132921A (zh) 2008-02-27
CN101132925A (zh) 2008-02-27
CN101132923A (zh) 2008-02-27
CN101132924A (zh) 2008-02-27
CN101151160A (zh) 2008-03-26
CN101132919A (zh) 2008-02-27
JP4539517B2 (ja) 2010-09-08
CN100581830C (zh) 2010-01-20
CN101132921B (zh) 2010-05-19
JP2007090727A (ja) 2007-04-12
CN101132925B (zh) 2010-09-01
CN101132918B (zh) 2010-12-08
CN101132920A (zh) 200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1829C (zh) 墨盒、以及具有该墨盒和喷墨打印设备的系统
EP1772270B1 (en) Ink Cartridge
CN101274530B (zh) 墨盒
EP1772274B2 (en) Ink cartridge, set of ink cartridges and ink jet recording system
CN101885272A (zh) 墨盒
JPH09174879A (ja) インク容器のためのキーシステム
EP1772271B1 (en) Ink Cartridge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1281527B1 (en) Liquid e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356058B (zh) 液体容纳容器
EP1772269B1 (en) Ink Cartridge
EP1772272B1 (en) Ink cartridge
EP1772273B1 (en) Ink cartridge
EP1772277B1 (en) Ink cartridge
US20240131850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set
EP1772275B1 (en) Unit of ink cartridges and ink cartridge
EP1772276A2 (en) Ink cartridge with light-receiving and light-blocking por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64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64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