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9832C -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9832C
CN100579832C CN200510106432A CN200510106432A CN100579832C CN 100579832 C CN100579832 C CN 100579832C CN 200510106432 A CN200510106432 A CN 200510106432A CN 200510106432 A CN200510106432 A CN 200510106432A CN 100579832 C CN100579832 C CN 10057983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airbag
slit
belt body
fixed moun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106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51918A (zh
Inventor
青木孝志
户塚广文
斋藤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51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1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98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983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不受安全带的阻碍而顺利展开的乘员保护装置。窗帘气囊(53)在后端(79C)的安全带展开区域(106)上形成有狭缝(83),该狭缝(83)用于插入安全带(42),通过该狭缝(83)将后部气囊部(74R)的中央部(107)分割成第1、第2气囊分割部(111)、(112),并且还将后端(79C)分割成第1、第2后端分割部(113)、(114)。在窗帘气囊(53)展开时,预先系好的安全带即进入狭缝(83)中。因此,窗帘气囊能顺利展开而不受安全带的阻碍。该断裂部使得,在将窗帘气囊折叠成筒状时,狭缝的狭缝口端不会张开。因此,折叠时的操作容易进行。

Description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乘员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介在于机动车的左、右侧窗与乘员之间。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进行着这样的研究,即,在车辆的两侧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提高针对乘员头部的保护性能。
在这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例如正在开发这样的一种技术,即,从支柱起沿着车顶的侧缘收容气囊,在受到规定大小以上的冲击力时,车顶侧部气囊沿着侧窗玻璃呈窗帘状膨胀出来(例如,日本专利第351006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现有的车辆是在车室内设有一排或前、后两排座椅的轿车,在前支柱的车室侧保留一定的支柱空间部而安装支柱装饰件,并且,在车顶的侧部角部的车室侧设有在车室前后方向细长的一定的车顶空间部,该车辆中还具有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该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为,在支柱空间部和车顶空间部内收容着车顶侧部气囊,在车身上边梁上安装有充气机,并且,以固定间距用螺栓将车顶侧部气囊安装在车身上边梁上,而且,使车顶侧部气囊经由供气管与充气机相连接。
根据这样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在传感器检测出车辆受到来自车体侧方的规定大小以上的冲击力时,充气机产生气体,由此能使车顶侧部气囊沿着侧窗玻璃向车室侧膨胀出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述的机动车乘员保护装置中,由于窗帘气囊为跨越车辆纵向全长的一体式袋体,所以其展开后会伸展到从车体向乘员侧伸展这样的安全带区域,因而安全带有可能会阻碍气囊的展开。具体地讲,例如,在中心支柱等的支柱上配置3点式安全带,将安全带从配置在乘员的肩的上方的安全带穿通环侧拉出并系好之后,配置在肩上方的窗帘气囊在膨胀状态下基本上与安全带位于相同的位置,因而在有些情况下会使窗帘气囊的展开受到阻碍。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述的机动车乘员保护装置中,窗帘气囊的构造为:在窗帘气囊的前、后端面上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系绳(带体),在窗帘气囊展开时,该带体的张力促使窗帘气囊展开成为正确的形状,将该带体安装在车体侧的架上来保持张力。但这种形状、构造的带体中向车架安装结构没有考虑窗帘气囊展开时带体的动作。也就是说,因架的安装孔呈长孔形状而阻碍带体旋转,或者带体被夹在车架和车体之间而阻碍带体的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能不受到安全带的妨碍而顺利地展开。
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能在窗帘气囊展开时,使得带体相对于带固定架的转动变得更容易。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通过充气机的动作,使窗帘气囊在发生膨胀后,从安装在车辆前部的前支柱构造与后部的后支柱构造之间的车身上边梁上垂下,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其中,在窗帘气囊的前端、下端以及后端中的安全带展开区域形成狭缝,该狭缝用于插入安全带,并且该狭缝将窗帘气囊分割成为两部分,在狭缝的狭缝口端形成有断裂部,该断裂部在窗帘气囊展开时发生断裂。
在技术方案一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三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还具有带固定架,该带固定架上连接有带体,在窗帘气囊展开时,该带体向窗帘气囊的前端和后端施加张力,另外,在该带固定架上开设有挂住带体的正圆孔,而且在该带固定架与车体之间,设置出供带体转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窗帘气囊形成有狭缝,该狭缝供安全带插入用,其形成在前端、下端以及后端中之一处的安全带展开区域上,并且,该狭缝将窗帘气囊分割成为两部分,由此,在窗帘气囊展开后,使预装的安全带进入该狭缝内。由此,技术方案一的优点在于,安全带不会妨碍窗帘气囊的展开,而能使窗帘气囊顺利地展开。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二,由于狭缝在狭缝口端上形成断裂部,该断裂部能在窗帘气囊展开时断裂,由此,在窗帘气囊展开时,断裂部按压安全带而使其自身发生断裂,进而使安全带进入狭缝中。由此,即使封闭狭缝的狭缝口端,也不会使安全带妨碍窗帘气囊的展开,从而能使窗帘气囊顺利地展开。
另外,由于狭缝在狭缝口端上形成断裂部,该断裂部在窗帘气囊展开时断裂,所以,通过形成断裂部,在将窗帘气囊折叠成筒状时,不会使狭缝的狭缝口端打开。结果,在折叠气囊时,能进行与不存在狭缝一样的操作,从而使折叠气囊时的操作变得简单。
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三,窗帘气囊具有带固定架,在该带固定架上连接带体,该带体在车长方向上较长,并且向窗帘气囊的前端或后端施加展开张力,另外,在带固定架上开设有钩挂带体的正圆孔的同时,还在带固定架和车体之间设定出供带体旋转的空间,由此,在展开窗帘气囊时,能通过正圆孔使带体配合展开的动作而运动,从而使得带体相对于带固定架的转动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在带固定架上开设有钩挂带体的正圆孔,并且还在带固定架和车体之间设定出供带体旋转的空间,所以,带体不会被夹在车体和带固定架之间,而能使带体在展开时顺利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相关车辆时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时的侧视图,其中,车顶侧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4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和安全带装置之间的关系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狭缝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前带固定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后带固定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前、后、左、右以驾驶者的视点为准。
图1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辆时的侧视图,其表示出在车辆10上安装有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的情况(将车顶侧部气囊53展开的状态)。这里,关于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仅表示出其配置在车辆10的右侧的结构。由于左侧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与右侧具有相同的结构,故省略其说明。
车辆10是一种一般被称作迷你面包的机动车,其中,在车室11内设有前排座椅12、中排座椅13以及后排座椅14这样的前、后3排座椅。这样的车辆10的车体20的结构为,具有前部的前支柱21、中间部的前中支柱22以及后中支柱23这样两个支柱、以及后部的后支柱24,在这些各支柱21-24的上端具有车身上边梁25,通过车身上边梁25支撑着车顶26。在这样的车辆10中,在各支柱21-24之间还具有前部侧窗玻璃31、中间部侧窗玻璃32以及后部侧窗玻璃33。
进而,在图1表示出通过安全带装置40将乘坐在后排座椅14中的最右侧的乘员Ma限制在座位上的状态。安全带装置40是这样一种装置,拉出卷绕在卷收器41上的安全带42,将其穿过安全带穿通环43后固定在下部固定件44上。卷收器41是安装在后支柱24下部的带卷收器。安全带穿通环43是安装在后支柱24上部的部件,下部固定件44是安装在后排座椅14的座垫的侧部上的部件。通过安全带42能限制乘员Ma的上半身和腰部。
上述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是这样一种装置,在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车辆10的侧部受到规定值以上的冲击力时,充气机51根据该传感器信号产生气体,并将该气体经由供气管52供给至车顶侧部气囊53内,从而使车顶侧部气囊53沿着侧窗玻璃31-33向车室11侧膨胀。
膨胀并在车室11内展开的车顶侧部气囊53能在覆盖各侧窗玻璃31-33的同时,保护乘坐在各座椅12-14上的乘员Ma,特别是能保护乘员Ma的头部He。
图2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时的立体图,其表示出车顶侧部气囊53的收容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供气管52是从充气机51向车顶侧部气囊53供给气体的气体管道。充气机51和供气管52在车体前后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沿伸,并且与车顶侧部气囊53并排配置着。
在车体20中,在车顶26的侧部角26a上的朝向车室11的一侧,具有在车体前后方向(车室的前后方向)上细长的一定的车顶空间部S1(空间部S1),在车顶空间部S1内,收容着充气机51、供气管52以及车顶侧部气囊53。
另外,在车体20中,在设在前部的前支柱21的朝向车室11的一侧安装着支柱装饰件54,并形成规定的支柱空间部S2,在支柱空间部S2内收容着车顶侧部气囊53的前部。
另外,在车体20中,(1)用束带等的固定连接部件56,经由架55将车顶侧部气囊53的前端部53a安装在前支柱21上;(2)用束带等的固定连接部件58,经由架57将车顶侧部气囊53的后端部53b安装在后支柱24上;并且通过各种固定机构61-67将车顶侧部气囊53安装至车身上边梁25上。
如图2所示,固定机构63包括第1安装架151和第2安装架152。
图3是从车室侧观察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时的侧视图,其中车顶侧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如图1和图3所示,车顶侧部气囊53由具有气密性的布等制成的具有柔软性的片材构成,其一体地具有:(1)前、后两个气体入口部71F、71R,该前、后两个气体入口部71F、71R配置在车室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2)前、后两个气体主流路72F、72R,该前、后两个气体主流路72F、72R从气体入口部71F、71R沿着车顶空间部S1在车室前后方向上沿伸着;(3)前、后两个内管73F、73R,该前、后两个内管73F、73R分别与这些气体主流路72F、72R连通,并且,它们的一端分别与前、后两个气体入口部71F、71R连通;(4)前部气囊部74F,该前部气囊部74F经由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与前部的内管73F相连通,并且在对应于前排座椅12的位置上膨胀;(5)中间气囊部74M,该中间气囊部74M经由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与后部的内管73R相连通,并且在对应于中排座椅13的位置上膨胀;以及(6)后部气囊部74R,该后部气囊部74R经由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与后部的内管73R相连通,并且在对应于后排座椅14的位置上膨胀。
前部气囊部74F由前、后3个膨胀部75a-75c构成,在前部气囊部74F沿着前部侧窗玻璃31向车室11侧膨胀时,从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流入的气体朝向下方流动,然后向前上方折回流动。
这些膨胀部75a-75c的结构为:前端的前部膨胀部75a、中间的中间膨胀部75b、以及后端的后部膨胀部75c排成一列。前部膨胀部75a和中间膨胀部75b彼此紧贴在一起,中间膨胀部75b和后部膨胀部75c彼此紧贴在一起。
在前部气囊部74F中,对于中间膨胀部75b而言,其上端开口配置在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的前端附近,并与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相连通,其前下端与前部膨胀部75a的后下端的开口相连通。前部膨胀部75a仅在后下端具有开口。后部膨胀部75c的上端开口配置在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的前端附近并与前部的气体主流路72F相连通。
中间气囊部74M由该前、后3个膨胀部76a-76c构成,该前、后三个膨胀部76a-76c配置在前、后两个的气体入口部71F,71R的下方,。该前、后3个膨胀部76a-76c的结构为:前端的前部膨胀部76a、中间的中间膨胀部76b以及后端的后部膨胀部76c排成一列。前部膨胀部76a和中间膨胀部76b彼此紧贴在一起,中间膨胀部76b和后部膨胀部76c彼此紧贴在一起。
在中间气囊部74M中,对于中间膨胀部76b而言,其后上端的开口配置在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的后端附近,并与气体主流路72R连通,其上端与前部膨胀部76a的后上端的开口相连通。前部膨胀部76a仅在后上端上具有开口。后部膨胀部76c的上端的开口配置在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的后端附近,并与气体主流路72R连通。
后部气囊部74R由排列在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后方的前、后两个膨胀部77a、77b构成。这些膨胀部77a、77b的结构为,前端的前部膨胀部77a和后端的后部膨胀部77b排成一列。
对于前部膨胀部77a而言,其前下端的开口经由上部连通管78A与后部的气体主流路72R的后端相连通,并且其前下端的开口经由下部连通管78R与中间气囊部74M的后部膨胀部76c的后部开口相连通。
后部膨胀部77b的前下端的开口与前部膨胀部77a的后下端的开口相连通。
车顶侧部气囊53在各气囊部74F、74M、74R的周围具有一体式的非膨胀部79。非膨胀部79包括前端的前部非膨胀部79A、中间的中间非膨胀部79B以及后端的后部非膨胀部79C。
前部非膨胀部79A具有带状或条状的前搭条81。后部非膨胀部79B具有带状或条状的后搭条82和狭缝83。
在图3中,86F,86R是分别设在前、后两个内管73F、73R上的喷出孔。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和安全带装置之间的关系的图。
在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中,车身上边梁构造103安装在车辆10前部的前支柱构造101(参照图6)与后部的后支柱构造102之间,通过充气机51(参照图2)的动作,车顶侧部气囊53(这里称作窗帘气囊)膨胀,并从车身上边梁构造103上垂下,从而保护乘员Ma。窗帘气囊53的结构为,其具有前端(前部非膨胀部)79A(参照图3)、下端(中间非膨胀部79B的下部)104、以及后端(后部非膨胀部)79C,其中,在后端(后部非膨胀部)79C的安全带展开区域106形成狭缝83,该狭缝83用于插入安全带42,通过该狭缝83将后部气囊部74R的中央部107分割成为第1、第2气囊分割部111、112,并且还将后端(后部非膨胀部)79C分割成第1、第2后端分割部113、114。
另外,在窗帘气囊53中,在沿着后支柱构造102的后端79C上形成狭缝83,这样,在窗帘气囊53如图4那样展开的情况下,安全带42如箭头b1所示那样插入狭缝83中。
图5(a)、(b)是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狭缝的图,其中图5(a)为窗帘气囊53膨胀前的状态;图5(b)为窗帘气囊53膨胀时的状态。
在图5(a)中,狭缝83在狭缝口端117上形成断裂部118,该断裂部118在窗帘气囊53展开时断裂。119表示狭缝83的限制部。
断裂部118的结构为,在缘部121上形成切口122,与切口122相连形成第1接合材料部123,并且在与第1接合材料部123隔开间距P的位置上形成第2接合材料部124。
第1接合材料部123的长度与第2接合材料部124的长度为任意值。间距P也为任意值。
这里,在第1接合材料部123、第2接合材料部124这两处将狭缝83的缘接合在一起,但是也可以设定第3接合材料部,而在3处将狭缝83的缘接合在一起,这里,接合材料部的数量是任意的。
第1接合材料部123和第2接合材料部124以窗帘气囊53的材料一体形成在后端79C上,但是,也可以不使用窗帘气囊53的材料,取而代之,使用粘接剂或线来形成断裂部118。
在图5(b)中,对于狭缝83而言,在窗帘气囊53展开时,狭缝83的断裂部118几乎同时碰到预先系好的安全带42,由此,断裂部118发生断裂,安全带42如图4那样进入狭缝83中。
具体的讲,展开了的后端79C的断裂部118按压安全带42(箭头b2的方向),这样,在切口122上即产生按压力集中,第1接合材料部123便以切口122为起点发生断裂,接着第2接合材料部124发生断裂。
这样,在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中,在窗帘气囊53上形成有狭缝83,该狭缝83将窗帘气囊53分割成为两部分,由此能使窗帘气囊顺利地展开,而不会受到安全带42的妨碍。
另外,在狭缝83的狭缝口端117上形成有断裂部118,该断裂部118在窗帘气囊53展开时发生断裂,由此,通过形成断裂部118,在将窗帘气囊53折叠成为筒状时,不会使狭缝83的狭缝口端117打开。结果,在折叠气囊时,能进行与不存在狭缝83一样的操作,从而使折叠气囊时的操作变得简单。
图6(a)、(b)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前带固定架的立体图。
前支柱构造101具有前支柱21、以及配置在前支柱21的朝向车室11侧的前支柱装饰件54。
前搭条81由安装在前支柱21上的前带固定架131、以及连接在前带固定架131上的带体132构成。在窗帘气囊53展开后,前搭条81向窗帘气囊53的前端79A施加展开张力(箭头b3的方向)。
前带固定架131上形成有用于将自身安装到前支柱21上的安装部134,并且与安装部134相连地开设有圆孔135。
圆孔135是直径为D1的正圆孔,其能使带体132沿箭头b5所示的那样转动。
在收容车顶侧部气囊53时,根据需要,可将前搭条81的带体132折叠起来,并用胶带136将其保持在该折叠状态。
在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中,窗帘气囊53具有前带固定架131,通过在前带固定架131上开设圆孔135,在窗帘气囊53如箭头b6、箭头b7所示的那样展开时,带体132能配合展开的动作而如箭头b5所示的那样运动,从而使带体132相对于前带固定架131的转动变的容易。
图7是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中所采用的后带固定架的立体图。
后支柱构造102具有后支柱24、以及配置在后支柱24的朝向车室11侧的后支柱装饰件138。
后搭条82由安装在后支柱24上的后带固定架141、以及连接在后带固定架141上的带体142构成。在窗帘气囊53展开时,后搭条82向窗帘气囊53的后端79C施加展开张力(箭头b8的方向)。
后带固定架141上开设有用于钩挂带体142的正圆孔143,并且在后带固定架141与车体20之间设定出供带体142旋转的空间而配置后带固定架141。具体地讲,在后带固定架141上形成向后支柱24上进行安装的安装部144,连续于安装部144形成台阶部145,并使阶部145与安装部144(或后支柱24)间隔距离H1,在台阶部145上开设圆孔143。
距离H1大于带体142厚度t,该距离H1能允许挂在圆孔143中的带体142不与后支柱24发生干涉而如箭头b9所示那样进行转动。
圆孔143是以D2为直径开设的正圆孔,它能允许带体142沿箭头b9所示的那样进行转动。
这里,与前搭条81(参照图6(b))同样,在收容窗帘气囊53时,根据需要,将带体142折叠并用胶带136将其保持在该折叠状态。
这样,在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50中,窗帘气囊53具有后带固定架141,在后带固定架141上开设钩挂带体142的正圆孔143,并且在后带固定架141与车体20(后支柱24)之间设定供带体142旋转的空间,由此,在窗帘气囊53如箭头b10、箭头b11那样展开时,通过正圆孔143,使带体142配合展开的动作而如箭头b9所示那样运动,从而使得带体142相对于后带固定架141的转动变的容易。
另外,由于在后带固定架141上开设有钩挂带体142的正圆孔143,并且在后带固定架141与车体20之间设定了供带体142旋转的空间,所以,带体142不会被卡在带体142和后带固定架141之间,从而带体142在展开时能顺利地运动。
如图6(b)所示,对于前搭条81和后搭条82而言,在收容窗帘气囊53时,根据需要可以将带体132和带体142(参照图7)折叠,并用胶带136将其保持在折叠整体,所以,能吸收收容时所需要的长度与展开时所需要的长度之差,从而能同时满足向车体20安装窗帘气囊53的容易性和展开时所必须的功能。
另外,由于根据需要,可将带体132和带体142折叠起来,并用胶带136将其保持在折叠状态,所以,带体132和带体142能容易地伸展,从而能简单迅速地使带体132和带体142伸展。
另外,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应用于具有3排座椅的四轮车上,但也可以将其应用于具有2排座椅或4排座椅的车辆上,进而也可以将其应用于一般的车辆上。
本发明的车辆用成员保护装置尤其适用于具有3排座椅的四轮车。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中,通过充气机的动作,使窗帘气囊在发生膨胀后,从安装在车辆前部的前支柱构造与后部的后支柱构造之间的车身上边梁上垂下,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窗帘气囊的前端、下端以及后端中的安全带展开区域形成狭缝,该狭缝用于插入上述安全带,并且该狭缝将上述窗帘气囊分割成为两部分,
在上述狭缝的狭缝口端形成有断裂部,该断裂部在上述窗帘气囊展开时发生断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还具有带固定架,该带固定架上连接有带体,在窗帘气囊展开时,该带体向窗帘气囊的前端和后端施加张力,
另外,在该带固定架上开设有挂住带体的正圆孔,而且在该带固定架与车体之间,设置出供带体转动的空间。
CN200510106432A 2004-09-22 2005-09-22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98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75669A JP4313277B2 (ja) 2004-09-22 2004-09-22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75669/2004 2004-09-22
JP275702/2004 2004-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1918A CN1751918A (zh) 2006-03-29
CN100579832C true CN100579832C (zh) 2010-01-13

Family

ID=36230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064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9832C (zh) 2004-09-22 2005-09-22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13277B2 (zh)
CN (1) CN10057983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49662B1 (en) * 2006-04-24 2012-01-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for vehicle
US7618057B2 (en) * 2006-07-17 2009-11-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with extended shoulder portion
JP4770778B2 (ja) * 2007-04-12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31982B2 (ja) * 2008-07-31 2013-01-3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52513A (ja) * 2008-08-27 2010-03-11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206660A (ja) * 2011-03-30 2012-10-25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27216B2 (ja) * 2017-03-27 2018-11-21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199983B (zh) * 2017-05-12 2023-06-27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在顶棚上的正面乘员气囊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9311A (en) * 1998-02-21 2000-05-09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Pillar-mounted side impact and rollover air bag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9311A (en) * 1998-02-21 2000-05-09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Pillar-mounted side impact and rollover air 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1918A (zh) 2006-03-29
JP4313277B2 (ja) 2009-08-12
JP2006088843A (ja) 200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9832C (zh)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CN101489838B (zh) 具有延伸肩部分的侧帘式气囊
CN102307759B (zh) 气囊装置
US6702320B1 (en) Motor vehicle air bag system with a cable-type gas generator
US7988187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JP5637192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82793B2 (ja) 改良型の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組立体
CN102294986B (zh) 窗帘气囊装置
CN102145680B (zh)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CN102300750B (zh) 轿车用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KR20190007291A (ko) 차량용 루프 에어백
CN102310835B (zh) 膝部气囊设备
US20130334801A1 (en) Airbag with active vent
CN100542856C (zh)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KR20090082289A (ko)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조립체
CN102007020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2007022265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205827A (zh) 车辆的内饰结构
CN102729944B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2006088844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4363294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4327689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13256270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49392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4276152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