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7247C - 再装单元 - Google Patents

再装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7247C
CN100537247C CNB2006101631321A CN200610163132A CN100537247C CN 100537247 C CN100537247 C CN 100537247C CN B2006101631321 A CNB2006101631321 A CN B2006101631321A CN 200610163132 A CN200610163132 A CN 200610163132A CN 100537247 C CN100537247 C CN 1005372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cartridge
door
housing
openin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631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4222A (zh
Inventor
梅田隆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74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4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72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724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Steroid Compound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再装单元,该再装单元结构紧凑且墨盒能容易地被用户更换。该再装单元包括:墨盒;壳体,它具有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及与开口连通以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推压机构,它设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推压机构将墨盒朝开口弹性推压;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关闭位置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的情况下关闭开口;及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并能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墨盒朝开口挤压。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实现紧凑再装单元,其中首先将墨盒从壳体推出的门和将墨盒进一步从壳体推出的推压机构相互独立且紧凑地设计,从而用户能很容易进行更换墨盒的操作。

Description

再装单元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了2005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347178的优先权,该专利申请的整个主题在这里被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要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再装单元的结构,并且还涉及用于该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和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的结构。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装置通过向记录纸张喷射墨滴在所输送的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墨水通常预先保存在盒式墨水容器(或墨盒)中,并且墨水从墨盒送给记录头。随着所保存的墨水剩余量减少,必须用新墨盒更换墨盒(例如参见JP-A-11-348303、JP-A-10-109427、JP-A-2004-345246、JP-A-2005-219416、和JP-A-2005-96446)。
一般来说,墨盒被收容和保持在壳体中,并且该壳体布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喷墨记录装置根据墨盒的布置位置可以分类为所谓的“滑架一体式”和“滑架分体式”。在滑架一体式中,墨盒安装在滑架上,该滑架能够往复运动横过用于输送记录纸张的方向,并且搭载着记录头。换句话说,上述壳体安装在滑架上,并且墨水从被收容和保持在该壳体中的墨盒供给到记录头。另一方面,在滑架分体式中,壳体在喷墨记录装置中设置在除了滑架以外的某个地方,并且墨盒被收容和保持在该壳体中。换句话说,墨盒和壳体预先构成为一单元,并且将该单元装配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某个地方。因此,墨水从收容并保持着墨盒的壳体通过供墨管供给到记录头。该单元被称为“再装单元”。在该再装单元中,供墨针布置在壳体的底部中,并且当墨盒被收容在壳体中时供墨针插入到墨盒中。因此,墨盒中的墨水通过供墨针和供墨管供给到记录头。
发明内容
更换墨盒的操作对于喷墨记录装置的用户而言必须容易。通常,喷墨记录装置设置成使其前表面面对着用户。如果用于收容和保持墨盒的再装单元布置在喷墨记录装置的前侧中,则墨盒暴露于用户,从而其更换操作对于用户变得容易。在要从喷墨记录装置的前表面将墨盒拆除时,对于容易的拆除操作而言期望墨盒从喷墨记录装置的前表面向用户侧大大伸出。简言之,期望再装单元设有用于将墨盒向用户侧大大弹出的弹出机构。
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于将墨盒从壳体中弹出的机构。通过设置具有已知结构的大尺寸弹出机构,能够将墨盒向用户侧弹出很大程度。另一方面,近来要求喷墨记录装置具有轻型紧凑的设计。在设有大尺寸弹出机构的情况中,再装单元也是大尺寸的,因此增大了喷墨记录装置的尺寸。
本发明的方面提供紧凑再装单元,该再装单元的墨盒能够很容易被用户更换,并且提供用于该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和墨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再装单元,包括:
墨盒;
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
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该推压机构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
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
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并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紧凑再装单元,其中首先将墨盒从壳体推出的门、和将墨盒进一步从壳体中推出的推压机构相互独立且紧凑地设计,从而用户能够很容易进行更换墨盒的操作。
而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包括:
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
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该推压机构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
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
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该再装单元包括: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用于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并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所述墨盒包括:
容纳墨水的墨盒主体,
其中该墨盒主体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中的凹槽,所述推压机构接合该凹槽。
附图说明
图1为多功能装置的外部透视图;
图2为简图,示出该多功能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3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多功能装置的扫描仪单元的内部构成;
图4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多功能装置的打印机单元的内部结构;
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再装单元的透视图;
图6为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为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的主要部分的侧视立面图;
图8为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的剖视图;
图9为再装单元的门的分解透视图;
图10为再装单元的门的分解透视图;
图11为再装单元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3为墨盒的侧视立面图;
图14为墨盒的透视图;
图15A和15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墨盒、壳体和拉出构件的配合结构;
图16A和16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墨盒、壳体和拉出构件的配合结构的变型;并且
图17A和17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墨盒、壳体和拉出构件的配合结构的另一个变型。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多功能装置10的外部透视图。
多功能装置(MFD)10包括位于其下部处的打印机单元11和位于其上部处的扫描仪单元12。多功能装置10具有各种功能,例如打印机功能、扫描仪功能、复印功能和传真功能。多功能装置10可以与计算机(未示出)连接,从而多功能装置10将图像或文件记录在记录纸张上。此外,该多功能装置10可以与外部装置例如数字照相机连接,从而多功能装置10能够将从数字照相机输出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纸张上。该多功能装置10设有将在后面描述的插槽单元61,从而多功能装置10也能够在装载有各种记录媒介例如存储卡时将存储在存储媒介中的图像数据等记录在记录纸张上。
在该多功能装置10中,打印机单元11构成为喷墨记录装置,并且在其前表面上设有再装单元70,该再装单元70用于预先保存提供给记录头以喷射墨滴的墨水。该再装单元70被紧凑设计,并且被设计成使得用户能够在更换墨盒时容易拔出墨盒。装配在多功能装置10中的再装单元70(包括再装单元主体74和墨盒63)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对该多功能装置10的设计进行适当地改变。
图2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多功能装置10的内部结构。图3为简图,示意地示出扫描仪单元12(由图2中的点线所示的部分)的内部结构。
如图2所示,扫描仪单元12包括用作平板扫描仪(FBS)的文件安放部分13和设置在文件安放部分13上的文件盖15。文件盖15设有自动送稿器(ADF)14,并且通过铰链可打开地连接到文件安放部分13的后侧上。因此,可以通过使文件盖15沿着箭头16的方向相对于文件安放部分13转动来打开和关闭文件盖15。在该方面中,安放部分13由多功能装置10的壳体形成,并且文件盖15形成多功能装置10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文件安放部分13还用作扫描仪单元12的框架。如图3所示,接触玻璃板20设置在文件安放部分13的顶部19处。图像读取单元18布置在文件安放部分13中。文件安放在文件盖15和接触玻璃板20之间。图像读取单元18通过在接触玻璃板20下方沿着与图3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运动从该文件读取图像。
图像读取单元18设有CIS单元21、导轴22、辊单元23和皮带驱动机构(未示出)。在该方面中,图像读取单元18设有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可选的是,代替CIS,可以采用缩小光学系统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的图像传感器。CIS单元21设有细长盒壳体43,该细长盒壳体43由滑架24配合和支撑。导轴22垂直于图3的纸面设置。导轴22延伸穿过滑架24的下端部25。CIS单元21由导轴22支撑,从而CIS单元21在由导轴22引导的同时滑动。皮带同步机构设有例如由电机驱动的同步皮带(未示出)。该同步皮带在其部分处与滑架24的下端部25连接。在皮带驱动机构操作时,滑架24与同步皮带一起运动,从而CIS单元在接触玻璃板20下方运动。
辊单元23设置在CIS单元21的两个端部处。辊单元23抵靠在接触玻璃板20的背面26上。在滑架24运动时,辊单元23沿着滑架24的运动方向滚压接触玻璃板20的背面26。换句话说,辊单元23支撑着CIS单元21的平滑运动。辊单元23还用作间隔件,用于使在CIS单元21和安放在接触玻璃板20上的文件之间的间距恒定。
如图1所示,文件盖15设有ADF14。该ADF14从文件盘47将预定数量的文件接连供给到排出盘46。用于接连输送文件的机构内置在文件盖15中。ADF14是公知的,因此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也可以从本发明的该方面中除去该ADF。
图4为简图,示意地示出打印机单元11(即由图2中的点线所示的部分)的内部结构。在图4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多功能装置10的宽度方向,并且与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对准。
如图2和图4所示,打印机单元11设有由文件安放部分13形成的框架和具有喷墨记录头27的图像记录单元28。在该方面中,打印机单元11构成为喷墨记录装置。
如图4所示,打印机单元11设有上述再装单元70。该再装单元70如图1所示内置在文件安放部分13的前侧上,即内置在前表面71侧上。在该方面中,再装单元70能够收容和保持四个墨盒。各个墨盒保存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各种颜色的墨水。保存在那些墨盒中的这些各种颜色的墨水通过墨水管(或供墨管)提供给记录头27。这些墨水管在图4中未示出。
如图1所示,形成打印机单元11的框架的文件安放部分13在上述前表面71侧上具有开闭盖72。开闭盖72打开和关闭形成在前表面71的端部处的开口73。开闭盖72可以在其中它向前倒时使再装单元70从开口73暴露出的位置、和其中它关闭开口73以收容再装单元70的位置之间转动。
文件安放部分13在其前中央处设有开口42,如图4所示在该开口42中布置有纸盘29。从纸盘29送出的记录纸张被记录图像,并且排出到设置在开口42中的排出盘32上。在纸盘29的后侧上(或者在图4中的右侧上),布置有分离倾斜板30。该分离倾斜板30使堆叠在纸盘29上的记录纸张分离,并且将记录纸张向上引导。从分离倾斜板30向上形成有输纸通道31。该输纸通道31向上延伸,向左弯曲,并且从多功能装置10的后侧延伸至前侧。输纸通道31通过图像记录单元28延伸到排出盘32。纸盘29中收容的记录纸张按照从下到上形成U形弯曲的方式被输纸通道引导,从而记录纸张到达图像记录单元28。输送给输纸通道31的记录纸张被图像记录单元28记录图像,然后排出到排出盘32上。在图1中没有示出排出盘32和纸盘29。
在纸盘29的上侧上,如图4所示,设有供纸辊34。该供纸辊34使堆叠在纸盘29上的记录纸张一张接一张地分离,并且将它们送给输纸通道31。供纸辊34的结构是公知的。供纸辊34被支撑在供纸臂35的前端处。该供纸臂35能够垂直运动进入和离开与纸盘29的接触。供纸辊34通过驱动传动机构(未示出)与电机连接。该驱动传动机构可以由多个啮合齿轮构成。在电机操作时,电机的驱动力被传递用来使供纸辊34转动。这样转动的供纸辊34将记录纸张供给到输纸通道31。
供纸臂35在其基端处由轴36可转动地支撑。因此,供纸臂35能够绕着轴36垂直摆动。在安装纸盘29时,供纸臂35被供纸离合器或弹簧(未示出)朝着纸盘29推压。在纸盘29被插入或抽出时,供纸臂35缩回至上侧。在供纸臂35转动到下侧时,承载在该臂的前端处的供纸辊34受压,以与纸盘29上的记录纸张的表面接触。当供纸辊34在该状态下转动时,在供纸辊34的辊面和记录纸张之间的摩擦力将最上面的记录纸张送出到分离倾斜板30。这样送出的该记录纸张在其前端抵靠分离倾斜板30的同时被向上引导,从而将该记录纸张送入到输纸通道31中。在通过供纸辊34将最上面的记录纸张送出时,正下方的记录纸张可能在摩擦或静电作用下被一起送出。但是,该记录纸张通过抵靠在分离倾斜板30上而被分离。
除了布置有图像记录单元的部分之外,输纸通道31由以预定间距彼此面对的外侧引导表面和内侧引导表面限定。在该多功能装置10中,由文件安放部分13形成的打印机单元11框架的内壁表面形成该外侧引导表面。设置在该框架中的引导构件的表面形成该内侧引导表面。另外,输送辊尤其可以设置在输纸通道31的弯曲部分处。虽然在图4中没有示出这些输送辊,但是它们可以设置成在沿着输纸通道31的宽度方向(即沿着与图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取出的中心轴线上转动。输送辊被连接成使得它们的辊面暴露于外侧引导表面或内侧引导表面。通过设置那些输送辊,记录纸张即使在纸张输送通道31弯曲的部分处也与引导表面接触地被平滑输送。
在输纸通道31从下方转到上方之后,图像记录单元28设置在下游侧上。压盘37设置成面对记录头27。所输送的记录纸张在压盘37上传送。记录头27向布置在压盘37上的记录纸张喷射墨滴。记录头27被搭载在滑架(未示出)上。CR电机使该滑架沿着与图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往复运动。通过滑架编码器(未示出)来监视记录头27的位置和往复运动。记录头27在往复运动的同时将各种颜色墨水以墨滴的形式喷射到记录纸张上,从而在记录纸张上记录图像。
输纸通道31在记录头27的上游侧上设有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驱动辊39由LF电机(未示出)旋转驱动。这些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夹着输纸通道31中输送的记录纸张。在驱动辊39转动时,记录纸张被输送到输纸通道31的下游侧,从而将记录纸张布置在压盘37上。
输纸通道31在记录头27的下游侧上设有排纸辊40和加压辊41。排纸辊40由用于驱动驱动辊39的LF电机旋转驱动。换句话说,通过互锁机构(未示出)使排纸辊40与驱动辊39同步地被驱动。这些排纸辊40和加压辊41夹着已经被喷射有墨滴的记录纸张。随着排纸辊40转动,记录纸张被输送到输纸通道31的下游侧。
加压辊38按照以预定压力挤压驱动辊39的方式被弹性推压到驱动辊39上。当记录纸张前进到在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之间的间隙中时,加压辊38弹性缩回与记录纸张的厚度对应的程度。与驱动辊39合作,加压辊38夹着记录纸张。记录纸张被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夹压,从而驱动辊39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给记录纸张。加压辊41同样相对于排纸辊40设置。在该方面中,辊面形成为马刺形状,以便防止因为加压辊41被推压到已记录的记录纸张上而使记录在记录纸张上的图像劣化。
夹在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之间的记录纸张在压盘37上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输送。记录头27在记录纸张的每一行处前进和返回,从而记录头27从记录纸张的前端侧顺序地记录图像。记录纸张因此在其前端侧被夹在排纸辊40和加压辊41之间、且其尾端侧被夹在驱动辊39和加压辊38之间的同时以预定的换行宽度间歇输送,从而记录纸张在被输送的同时被记录头27记录图像。在记录纸张的预定区域内记录图像之后,排纸辊40被连续旋转驱动,从而排纸辊40和加压辊41所夹着的记录纸张被排出至排出盘32。
如图1所示,在文件安放部分13所形成的打印机单元11框架的上倾斜面上,设有操作面板45。该操作面板45是用于操作打印机单元11和扫描仪单元12的装置,并且操作面板45在其上表面44上设有各种操作键56至58、液晶显示器59等。文件安放部分13在其下部处设有控制装置(未示出),该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打印机单元11和扫描仪单元12的操作以及多功能装置10的整个操作。
如图2所示,控制板54布置在操作面板45下方(或者在文件安放部分13的内部)。布置在操作面板45上的各种操作键56至58通过扁平电缆(未示出)与控制板54连接。控制板54与前述控制装置连接,并且该控制装置通过处理来自各种操作键56至58的命令来控制多功能装置10的操作。
多功能装置10的用户通过使用操作面板45的各种操作键56至58输入所期望的命令。响应于该输入,多功能装置10进行预定的操作。如上所述,个人计算机等可以与该多功能装置10连接。多功能装置10不仅能够响应于来自操作面板45的指令而且能够响应于从个人计算机通过扫描仪驱动器、打印机驱动器等传送的指令而操作。
如图1所示,插槽单元61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面上。该插槽单元61能够装载存储媒介,例如各种小型存储卡。小型存储卡能够存储从装载在插槽单元61内的小型存储卡读出的图像数据,从而关于该图像数据的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器59中。如此显示在液晶显示器59中的任意图像被打印机单元11记录在记录纸张上。通过操作面板45来进行用于记录的输入操作。
图5是再装单元70的透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该再装单元70设有单元主体74(或再装单元主体)。墨盒63因此插入到单元主体74中和从单元主体74中拔出。当墨盒63插入到单元主体74中时,能够可靠地保持墨盒63。
单元主体74设有:壳体75,墨盒63插入到该壳体75中和从该壳体75中拔出;门76,该门76连接至壳体75;以及拉出构件77(或加压构件),该拉出构件77连接至门76。
壳体75通常由例如树脂形成为整体上为盒形。在壳体75中,限定和形成有(见图6)收容腔室78(或保持部分),用于收容和保持墨盒63。在该方面中,壳体75具有四个收容腔室78,四个墨盒63插入到这四个收容腔室78中和从这四个收容腔室78中拔出。每个收容腔室78具有和墨盒63的外周形状对应的内壁形状。结果,能够可靠地保持每个墨盒63,且在壳体75中没有任何松动。
壳体75设有底板部分80、从底板部分80的左右两侧竖立的一对侧板部分81、布置成桥接这些侧板部分81的顶板部分82、和用于分隔各个收容腔室78的分隔部分137。根据要收容在壳体75中的墨盒63的数量布置这些分隔部分137。分隔部分137不必设置成完全限定各个收容腔室78,而是可以形成为肋条形状以便分隔邻接的收容腔室78。优选的是,那些底板部分80、侧板部分81、顶板部分82和分隔部分137形成为一体。
在壳体75的后侧上,伸出有推杆(未示出)。该推杆伸出到收容腔室78侧,并且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该推杆插入到设置在墨盒63中的空气引导阀85(参见图7、图13和图14)中。因此,空气能够通过空气引导阀85前进到墨盒63中,从而墨盒63中的墨水能够平滑地提供给记录头27。如图6所示,壳体75在其后侧上设有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该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与设置在墨盒63中的液面传感器87(参见图14)连接。该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与上述控制装置连接,该控制装置一直监视保存在每个墨盒63中的墨水剩余量。而且,壳体75在收容腔室78的内部深部处设有供墨管。该供墨管连接墨盒63和记录头27,从而墨盒63中的墨水通过供墨管提供给记录头27。
如图6所示,底板部分80的上表面形成用于安放墨盒63的安放表面98。设定安放表面98的高度位置,从而当将墨盒63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时将供墨管插入到墨盒63的供墨阀115(参见图14)中。通过设定安放表面98的高度,从而能够将推杆插入到墨盒63的空气引导阀85(参见图14)中,并且能够将液面传感器连接器86配合到墨盒63的液面传感器87(参见图14)上。
如图6所示,从顶板部分82竖立有肋条124,通过该肋条124改善壳体75的刚性。顶板部分82设有摆动臂123(或摆动构件)。图7为单元主体74的侧视立面图,并且示意地示出在门76的打开/关闭和摆动臂123之间的关系。
该摆动臂123通常形成为字母L形状,如图7所示,从而具有第一臂125和第二臂126。在第一臂125和第二臂126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布置有支撑轴127,在该支撑轴127处可转动地支撑摆动臂123。在第一臂125和顶板部分82之间,安装有拉伸弹簧128。该拉伸弹簧和摆动臂123构成用于弹性推压墨盒63的推压机构。
通过设置拉伸弹簧128,摆动臂123被弹性推压成总是顺时针转动,即采取如由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摆动臂123这样被弹性推压,使得它通过接收抵抗该弹性力的逆时针转动力能够改变至如由实线所示的位置。该摆动臂123能够与墨盒63的上表面122接合,从而摆动臂123能够将墨盒63从收容腔室78强制排出。
如图5和图6所示,壳体75在其前表面79上设有开口88。该开口88形成为与每个收容腔室78相配。换句话说,各个收容腔室78连续形成在各个开口88中以及壳体75中,并且从前表面79侧通过开口88将四个墨盒63单独插入到各个收容腔室78中和从各个收容腔室78中拔出。
图8为在门76打开的情况下单元主体74的剖视图。图9和图10为门76的分解透视图。
门76打开和关闭开口88。该门76连接到每个开口88上,从而在如图6所示它关闭开口88的位置、和如图8所示它打开开口88的位置(或打开位置)之间变化。这里,关闭开口88的位置被称为“关闭位置”,并且打开开口88的位置被称为“打开位置”。在门76进入关闭位置时墨盒63被可靠地保持在收容腔室78中,并且在门76进入打开位置时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收容腔室78插入和拔出墨盒63。
如图5和图6所示,门76设有门主体89、形成在该门主体89中的压力保持构件90、锁紧构件91和解锁杆92,这些构件中的每个构件都由树脂模制成。如图6、图9和图10所示,门主体89形成为细长矩形板形状。门主体89成形为与开口88的形状相配。在门主体89的下端部93处,形成有枢轴部分94(或转动中心部分)。该枢轴部分94与门主体89形成为一体。如图6所示,枢轴部分94被支撑在壳体75的前表面79的下部处。
在壳体75的底板部分80的前端部处,形成有轴承部分95,在该轴承部分95中可转动地配合枢轴部分94。这使得门主体89能够由此升起以如图6所示关闭开口88,并且能够由此倒下以如图8所示打开开口88。形成在门主体89处的枢轴部分94配合在设置于壳体75中的轴承部分95中。可选的是,枢轴部分94可以形成在壳体75上,并且轴承部分95可以形成在门主体89上。简言之,下端部93由布置在壳体75的下部中的枢轴部分94(或转动中心)可转动地支撑就足够了。
拉出构件77设置在门主体89的下端部93处。该拉出构件77与门主体89形成为一体。该拉出构件77大体上形成为字母L形状,从而具有延伸部分96和弯曲部分97。延伸部分96形成为与下端部93连续。如图6所示,在门76进入关闭位置时,如图6所示,延伸部分96从下端部93向后延伸。弯曲部分97从延伸部分96的后端连续地以大约90度角向上延伸。在门76进入关闭位置时,弯曲部分97的前端从安放表面98向上伸出。门主体89在枢轴部分94上转动,使得形成为L形的拉出构件77也在枢轴部分94上转动,如图6和图8中所示。在拉出构件77这样转动时,将墨盒63从收容腔室78的内部推到壳体75的开口88侧。
在门76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如图8所示,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在枢轴部分94上逆时针转动。这时,弯曲部分转动,从而其壁面110从大体上垂直站立的状态(参见图6)运动到大致水平状态(参见图8)。适当地设定拉出构件77的延伸部分96的长度。在弯曲部分97转动时,它们的壁面110大致稍微位于安放表面98的延伸部分上方,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门76处于打开位置时,该壁面110用作引导表面,用来将墨盒63引导到收容腔室78中的安放表面98上。拉出构件77不仅用作用来将墨盒63从收容腔室78的内部推到开口88侧的构件,而且还用作在将墨盒63插入到收容腔室中时的引导构件。
在该方面中,每个门主体89设有两个拉出构件77。具体地说,各个拉出构件77布置成沿着门主体89的宽度方向彼此面对,如图10所示。那对拉出构件77因此布置成沿着宽度方向夹着和支撑墨盒63。而且,在该方面中,各个拉出构件77的距离(或宽度尺寸)d1(参见图9)设定得小于墨盒63的宽度方向距离d2(参见图14)。后面将对通过这样确定尺寸d1和d2而获得的优点进行说明。
如图6、图8、图9和图10中所示,加压保持构件90连接到门主体89的内侧面上。加压保持构件90在其两个侧面上设有爪146,并且门主体89设有爪收容部分147。爪146从加压保持构件90的侧面伸出。爪收容部分147由沿着门主体89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形成。这些爪146可滑动地配合在爪收容部分147中,从而加压保持构件90被支撑为相对于门主体89沿着前后方向来回运动。具体地说,加压保持构件90能够在它从门主体89的内表面升起的伸出位置(参见图8)、和它从该伸出位置朝着门主体89缩回的缩回位置(参见图6)之间移动。如图10所示,盘簧99介于加压保持构件90和门主体89之间。因此,加压保持构件90总是被弹性推压以采取图8中所示的伸出位置。
当门76进入关闭位置中时,加压保持构件90如图5和图6中所示抵靠在墨盒63的前表面117上。然后,加压保持构件90被墨盒63相对推动至缩回位置。换句话说,盘簧99的弹性力通过加压保持构件90将墨盒63向后推动到收容腔室78中。因此,墨盒63被保持在相对于壳体75定位的状态下,从而能够防止墨盒63的墨水通过供墨阀115泄漏。
在该方面中,加压保持构件90形成为平板形状。当门76进入关闭位置中时,加压保持构件90的壁面84形成面对墨盒63的前表面117的面对板。该壁面84形成为平坦面,在其上形成有一对隆起141和142,如图5和图10所示。当门76进入关闭位置中时,那些隆起141和142邻接推动墨盒63的前表面117。这些隆起141和142沿着门76的宽度方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因此,当门76进入关闭位置中时,加压保持构件90不与墨盒63的联接部分143接触。这些隆起141及142与联接部分143的两侧大致均匀地接触。
如图9和图10所示,锁紧构件91连接到门主体89的上端部上。锁紧构件91设有主轴部分132、钩部133、和座部109,该钩部133从主轴部分132的上端延续且伸出到壳体75的内侧,该座部109从主轴部分132的下端延续且伸出至壳体75的外侧。
锁紧构件91按照相对于门主体89沿着垂直方向上下运动的方式被支撑。滑轨101在门主体89的上端部上垂直延伸。锁紧构件91在其主轴部分132处设有垂直延伸滑槽102(参见图9)。滑轨101插入到那些滑槽102中,从而锁紧构件91能够上下滑动。
主轴部分132在其两个侧面上设有爪144。这些爪144伸出到主轴部分132的外侧。当锁紧构件91配合在门主体89中时,这些爪144被收容(参见图10)在形成于门主体89中的爪收容部分145中。爪收容部分145由垂直延伸成具有预定长度的沟槽形成。因此,在锁紧构件91向上或向下滑动时,这些爪144抵靠在爪收容部分145的内壁表面上,由此调节锁紧构件91的垂直滑动。
通过将形成爪收容部分145的沟槽的长度设定在预定尺寸,从而调节锁紧构件91的滑动范围。当锁紧构件91相对于门主体89向上滑动从而这些爪144抵靠爪收容部分145的内壁表面的上缘时,锁紧构件91进入到使它从门主体89的上端向上伸出的位置。这里,锁紧构件91抵靠爪收容部分145的内壁表面上缘的位置被称为“伸出位置”。当锁紧构件91相对于门主体89向下滑动从而爪144抵靠爪收容部分145的内壁表面的底缘时,锁紧构件91进入使它缩回到门主体89的内侧的位置。这里,锁紧构件91抵靠爪收容部分145的底缘的位置被称为“缩回位置”。
如图10所示,盘簧100介于锁紧构件91和门主体89之间。锁紧构件91因此总是沿着从门主体89向上伸出的方向即沿着在伸出方向上移动的方向被弹性推压。
锁紧构件91的钩部133的上表面103向下倾斜。如图8和图6中所示,当门76从打开位置运动到关闭位置时,锁紧构件91的上表面103(参见图11)抵靠在壳体75的开口88的上缘部分130上。在门76朝着关闭位置进一步转动时,锁紧构件91在被朝着上缘部分130相对推压的同时缩回到门主体89的内侧。在门76完全运动到关闭位置时,锁紧构件91如图11所示重新从门主体89伸出,从而钩部133与壳体75的上缘部分130邻接接合(参见图6)。
这时,如图5和图11中所示,锁紧构件91的钩部133配合在形成于壳体75中的锁紧构件配合孔83中。锁紧构件91总是被盘簧100弹性推压成从门主体89伸出,从而锁紧构件91被朝着上缘部分130推动。这时锁紧构件91的位置为中间位置,该中间位置从伸出位置朝着缩回位置稍微缩回。换句话说,确定上缘部分130的位置,从而锁紧构件91在它配合在锁紧构件配合孔83中时布置在中间位置处。锁紧构件91在它处于中间位置处时总是被朝着上缘部分130弹性推动,从而锁紧构件91不容易脱离锁紧构件配合孔83。因此,该门76一旦采取关闭位置就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中。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解锁杆92形成为矩形板形状,并且连接到门主体89的外侧面105的上部上。在该方面中,门主体89设有用于收容解锁杆92的收容部分150。该收容部分150为形成在门主体89中的凹槽,并且如后面将描述的那样解锁杆92在移动时配合在收容部分150中。
解锁杆92在其下端部处设有支撑销106。该门主体89设有销支撑孔107。因此,解锁杆92能够在支撑销106上转动。具体地说,解锁杆92能够在如图6所示它升起到与门主体89的外侧面105大致平行的位置、它倾斜大约45度的位置(参见图11)、以及它大致水平倒下的位置(参见图12)中旋转移动。
解锁杆92在它升起时插入到门主体89的收容部分150中。解锁杆92在它被收容在收容部分150中时大体上平行于门主体89的外侧面105。换句话说,解锁杆92的前表面131大致沿着壳体75的前表面79延伸。解锁杆92在这时的位置被称为“收容位置”。解锁杆92在解锁杆92倾斜大约45度时的位置被称为“中立位置”。大体上水平倒下的解锁杆92的位置被称为“倒下位置”。这里,在解锁杆92的上表面151上显示或刻出箭头。因此,使解锁杆92的操作方向清楚。
解锁杆92的下端部(或预定部分)形成为预定的外形。该下端部108构成互锁凸轮,该互锁凸轮用于在改变解锁杆92的位置时使锁紧构件91向上和向下滑动。当通过设置互锁凸轮108使解锁杆92从收容位置经过中立位置转动到倒下位置时,锁紧构件91从伸出位置经过中间位置滑动到缩回位置。换句话说,在锁紧构件91处于伸出位置处时,解锁杆92布置在收容位置中。在门76关闭从而锁紧构件91抵靠壳体75的上缘部分130时,解锁杆92能够在收容位置(参见图6)和中立位置(参见图11)之间自由移动。解锁杆92使其重心设置成使得:解锁杆92这时在其自重作用下移动到中立位置。
图11为再装单元70的剖视图,并且示出解锁杆92的操作。图12为图11的放大图。
解锁杆92的互锁凸轮108抵靠在锁紧构件91的座部109上。在门76关闭(如图11所示)时,解锁杆92在其自重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具体地说,解锁杆92试图转动以通过互锁凸轮108进一步向下推动锁紧构件91。但是,锁紧构件91一直被盘簧100向上弹性推压,从而锁紧构件91没有在解锁杆92的重量作用下移动,从而使锁紧构件91保持在中间位置处。
在进一步强制使解锁杆92逆时针转动时,如图12所示,或者例如在用户操作解锁杆92以更换墨盒63的情况中,解锁杆92转动并移动到倒下位置。在解锁杆92移动到倒下位置时,互锁凸轮108在支撑销106上转动移动,由此挤压锁紧构件91的座部109。因此,锁紧构件91抵抗盘簧100的弹性力向下运动,从而锁紧构件91移动到缩回位置。在锁紧构件91移动到缩回位置时,门76被解锁,从而它能够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
这里,锁紧构件91总是受到盘簧100的弹性力。当解除了作用在解锁杆92上的转动力时,即当用户松开解锁杆92时,锁紧构件91采取它从门主体89伸出最多的位置。这时,将解锁杆92强制移动到收容位置。当门处于打开位置中时,如图8所示,解锁杆92进入它大致收容在门主体89中的位置。因此,在更换墨盒63的情况中,如图1、图5和图8中所示,解锁杆92大致被收容在门主体89中。因此,门76能够在枢轴部分94上转动直到门76采取大致水平状态,从而用户能够很容易更换墨盒63。而且,设置在加压保持构件90的壁面84上的两个隆起141及142与弯曲部分97的引导部分一起用作引导件,以便将墨盒63收容在收容腔室78中。具体地说,当将墨盒63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时,用户可以将墨盒63的底面放置在隆起141和142上,并且可以将墨盒63的前端部设置在弯曲部分97之间,由此将墨盒63按原样推进收容腔室78中。在从收容腔室78将墨盒63拔出时,用户可以将墨盒63的底面从弯曲部分97之间拔出到隆起141和142上。
在多功能装置10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下时,再装单元70的门76关闭,并且解锁杆92布置在中立位置处。当在墨盒更换时打开开闭盖72时,如图1所示,解锁杆92朝着用户侧倾斜。因此,有利的是,用户能够很容易操作解锁杆92。这里,再装单元70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71中,如图1所示。如果解锁杆92布置在中立位置处,即在前表面上倾斜,则必须在多功能装置10中保留用于收容再装单元70的较宽空间。因此,再装单元70必须布置在开口73的周缘深部,并且可能加大多功能装置10的外部尺寸。
在该方面中,另一方面,在门76相对于壳体75采取关闭位置时,解锁杆92能够在中立位置和收容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从而再装单元70能够布置在开口73的周缘附近。即使再装单元70布置在该开口73的周缘上,开闭盖72在它关闭时也在其内壁表面处抵靠解锁杆92。在开闭盖72完全关闭时,解锁杆92在被开闭盖72推动的同时移动到收容位置。因此,在该方面中,能够紧凑地设计多功能装置10。
图13为墨盒63的侧视立面图。图14为墨盒63的透视图。
为了预先保存墨水,墨盒63设有墨盒主体111(或主体)、以及保存在主体中的墨水。在该方面中,再装单元70收容四个墨盒63,这些墨盒63容纳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各种颜色的墨水。各墨盒63的结构制成为使得:只是用于保存黑色墨水的墨盒63做得沿着厚度方向比其余墨水颜色的墨盒63稍大。一般来说,黑色墨水为最需要的墨水,并且被大量消耗。这里,用于保存除了黑色之外的颜色的墨水的所有墨盒63是相同的。
墨盒主体111由树脂制成。在该方面中,墨盒主体111完全形成为薄盒形,从而在内部限定了用于保存墨水的墨水保存空间。该墨盒主体111由两个盘形构件112和113(或主体片)构成,这两个盘形构件112和113通过熔合或其它已知的固定方法联接。通过将盘形构件联接到墨盒主体111中形成联接部分143。
墨盒主体111在其背面114上设有空气引导阀85。在该方面中,在空气引导阀85内部布置有止回阀。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设置在壳体75中的推杆插入到空气引导阀85中,从而将该止回阀打开。供墨阀115设置在墨盒主体111的背面114上。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设置在壳体75中的供墨管连接到供墨阀115上,从而通过供墨管将墨水提供给记录头27。而且,背面114设有液面传感器87。该液面传感器87的结构没有具体限定。可以采用已知的传感器。
在墨盒主体111的下表面中,形成有配合沟槽116。该配合沟槽116形成在位于墨盒主体111的侧面和底面之间的边界的角部中,如图14中所示。该配合沟槽116在墨盒主体111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如图14中所示。在该方面中,配合沟槽116对称地形成(参见图5)在墨盒主体111的左右两侧的每一侧中。如图13所示,该配合沟槽116包括:浅沟槽部分118,它在墨盒主体111的背面114中打开,并从背面114朝着前表面117连续地延伸;边界沟槽部分119,它从浅沟槽部分118延续并逐渐变深(在图13中的垂直尺寸方面);以及深沟槽部分120,它从边界沟槽部分119延续。该深沟槽部分120没有延续至墨盒主体111的前表面117,从而在深沟槽部分120的前表面117侧上形成端面121。换句话说,配合沟槽116沿着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和从壳体75中拔出的方向延伸。配合沟槽116延伸至墨盒主体111的背面114,但是没有延伸至前表面117。配合沟槽116具有垂直延伸的端面121。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的前端抵靠在该端面121上。
在墨盒主体111的上表面122中,也形成有沟槽149。如图14所示,该沟槽149在位于墨盒主体111的侧面和上表面122之间的边界的角部中凹入。如所示一样,该沟槽140沿着墨盒主体111的纵向方向延伸,以便通向墨盒主体111的前表面117和背面114。而且,在墨盒主体111的上表面122中,形成有凹槽134。该凹槽134大体上形成为V形,该V形由前斜面135和后斜面136构成。如图6和图7所示,用于收容墨盒63的壳体75设有摆动臂123,该摆动臂123被拉伸拉伸弹簧128弹性推压以顺时针转动。
如图7所示,当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时,墨盒主体111的上表面后端部148首先抵靠在摆动臂123的第二臂126上。当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时,摆动臂123逆时针转动到由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在将墨盒63进一步插入时,摆动臂123在被后斜面136引导的同时顺时针转动到凹槽134中。当墨盒63被进一步收容在壳体75中时,摆动臂126的第二臂126在被前斜面135引导的同时再次逆时针转动到由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中。而且,随着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墨盒63相对于摆动臂123滑动。当将墨盒63布置在从由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起向右侧间隔预定距离的位置处时,墨盒63被完全收容在壳体75中。该预定距离为图8中所示的距离L1。
图15A和15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墨盒63、壳体75和门76的拉出构件77的配合结构。图15A示出在墨盒63的下部和壳体75的下部之间的配合结构,并且图15B示出在墨盒63和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
当将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时,如图15A所示,壳体75的分隔部分137配合在墨盒63的配合沟槽116中。当将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时,设置在壳体75的顶板部分82侧上的分隔部分137也配合在设置于墨盒63的上表面122侧中的沟槽149中。这时,墨盒63的下表面155放置在底板部分80上。因此,墨盒63被收容和保持成定位在壳体75中(参见图6)。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如图15B中所示,墨盒63的下表面155放置在门主体89上,从而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伸入到配合沟槽166中。在门76从该状态打开时,拉出构件77如图6和图7中所示一样转动,从而弯曲部分97将配合沟槽116的端面121向前(或者在图7中向左)拉动。
在墨盒63、壳体75、和门76的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应该不限于上述结构。图16A和16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在墨盒63、壳体75、和门76的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的变型。图16A示出在墨盒63的下部和壳体75的下部之间的配合结构,并且图16B示出在墨盒63和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
在图16A和16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与在图15A和15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墨盒63的下表面155设置在底板部分80上(参见图15A)和门主体89上(参见图15B)。相反,在图16A和16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中,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墨盒63的下表面155没有与底板部分80接触,而是使配合沟槽116的上壁面156抵靠在分隔部分137上(参见图16A)。这时,如图16B所示,墨盒63的下表面155没有与门主体89接触,而是将上壁面156放置在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上,从而该弯曲部分97伸入到配合沟槽116中。在该变型中,墨盒16被收容和保持成定位在壳体75中。在门76打开时,拉出构件77如图6和图7中所示一样转动,从而弯曲部分97将配合沟槽116的端面121向前(或者在图7中向左)拉动。
图17A和17B为简图,示意地示出在墨盒63、壳体75、和门76的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的另一个变型。图17A示出在墨盒63的下部和壳体75的下部之间的配合结构,并且图17B示出在墨盒63和拉出构件77之间的配合结构。
在图17A和17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与在图15A和15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时,墨盒63的下表面155设置在底板部分80上(参见图15A)和门主体89上(参见图15B)。在图17A和17B中所示的配合结构中,墨盒63在其下表面155中设有沟槽138。该沟槽138沿着与配合沟槽116相同的方向延伸。而且,在门主体38上,形成有配合在该沟槽138中的隆起139。该隆起也沿着与配合沟槽116相同的方向延伸,并且配合在沟槽138中。当将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时,墨盒63的下表面155设置在底板部分80上和门主体89上,从而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伸入到配合沟槽116中。
当门76从该状态开始打开时,拉出构件77如图6和图7中所示一样转动,从而弯曲部分97将配合沟槽116的端面向前(或者在图7中向左)拉动。由于隆起139形成在门主体89上,所以隆起139配合在形成于墨盒63中的沟槽138中。在门76打开时,墨盒63如此稳定地从壳体75中拔出,从而不落下。因此,平滑地进行墨盒63的拔出操作。
在根据该方面的多功能装置10中,按照以下方式更换用完的墨盒。
如图5所示,墨盒63从其背面114侧(参见图14)被收容在收容腔室78中。在门76关闭时,加压保持构件90弹性挤压墨盒63的前表面117,如图8和图6中所示。因此,墨盒63被深深压入到收容腔室78中,并且使供墨管与墨盒63的背面114接合。所采用的供墨管例如可以为用来刺穿墨盒63的背面114的供墨针,或者例如为用来通过与墨盒63接合而打开的供墨阀。
在供墨管与墨盒63接合时,设置在加压保持构件90上的隆起141及142与墨盒63的前表面117接触。这些隆起141和142大致均匀地与墨盒63的前表面117接触,从而加压保持构件90施加的弹性力大致垂直作用在墨盒63的前表面117上。因此,在将墨盒63推进收容腔室78中时,供墨管不会相对于墨盒63的背面114极度倾斜。在这样将墨盒63收容并保持在壳体75中的情况下,供墨管在没有任何极度倾斜的情况下与墨盒63接合,从而在供墨管和墨盒63之间不会出现扭转等,由此可靠地防止墨水泄漏。
在该方面中,加压保持构件90的壁面84被推压到墨盒63的前表面117上,从而壁面84上的隆起141和142挤压墨盒63。因此,用作用于将墨盒63深深推入到壳体75中的装置的加压保持构件90具有简单的结构。而且,要与墨盒63接触的隆起141和142设置在壁面84上,从而用于均匀推动墨盒63的前表面117的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简化了再装单元70的结构,从而抑制了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该方面中,当门76如图5所示打开时,隆起141和14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即沿着使墨盒63相对于壳体75来回运动的方向延伸。因此,当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时,用户能够一次将墨盒63放置在隆起141和142上。然后,用户把放置在隆起141和142上的墨盒63按原样朝着壳体75推动,从而用户能够简单地将墨盒63收容在收容腔室78中。更具体地说,在该方面中,在门76采取打开位置时隆起141和142用作引导构件,从而将墨盒63收容在收容腔室78中。因此,便于用户更换墨盒63的操作。
在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的情况下,当关闭门76时,如图11所示,锁紧构件91滑动到伸出位置侧,由此抵靠在壳体75的上边缘部分130上。简言之,锁紧构件91移动到中间位置,并且门76锁在关闭位置中。当门76处于关闭位置中时,解锁杆92能够自由地从中立位置移动到收容位置。这时,在开闭盖72关闭时,开闭盖72的内壁表面抵靠在解锁杆92上。在开闭盖72完全关闭时,解锁杆92在被开闭盖72推动的同时移动到该收容位置。简言之,通过开闭盖72的闭合减小了再装单元70的外部尺寸。因此,在该方面中,能够紧凑地设计多功能装置10。
在要更换墨盒63时,将门76打开。当该门76处于用于关闭壳体75的开口88的关闭位置中时,拉出构件77可以与壳体75中收容的墨盒63的下表面155接合。当门76从关闭壳体75的开口88的位置改变到将开口88打开的位置时,拉出构件77将墨盒63朝着开口88推动。因此,墨盒63在被朝着开口88抽出时被从壳体75的开口88向该侧抽出(参见图8)距离L1。另一方面,摆动臂123与收容在壳体75中的墨盒63的上表面122接合。该摆动臂123将墨盒63朝着开口88弹性推压,从而墨盒63在被拉出构件77朝着开口88挤压时被摆动臂123按原样从壳体75通过开口88推出(如图7所示)距离L2。换句话说,在墨盒63被收容在壳体75中的情况下,门76的位置变化是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推出的机会,并且摆动臂123施加到墨盒63上的弹性力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压出。因此,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压出距离(L1+L2)。
如图7所示,更具体地说,壳体75的顶板部分82设有摆动臂123。因此,在与将门76打开从而通过拉出构件77将墨盒63从壳体75的开口88抽出距离L1的同时,摆动臂123在图7中顺时针转动以将前斜面135压到开口88上。然后,拉伸弹簧128的弹性力通过摆动臂123作用在墨盒主体111的前斜面135上,从而将墨盒63朝着开口88弹性推压。
因此,摆动臂123配合在形成于前斜面135和后斜面136之间的凹槽134中,从而摆动臂123的第二臂126抵靠在后斜面136上。简言之,摆动臂123被保持在该凹槽134中。摆动臂123转动并配合在凹槽134中,从而将墨盒63从壳体75推出距离L2。因此,将墨盒63从开口88中压出距离(L1+L2),从而用户能够很容易抓住用过的墨盒63且能够将它从壳体75中取出。
在设有摆动臂123的情况中,门76不必具有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弹出的弹出功能,从而使得门76的结构简单紧凑。摆动臂123在功能上只要它向墨盒63施加一个方向(以从壳体75中弹出)的弹性力就足够了,从而使得摆动臂123的结构简单紧凑。
因此,根据该方面的多功能装置10,用于墨盒63取得从壳体75推出的机会的门76、以及用于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推出的机构彼此独立且紧凑地设计,从而用户能够很容易进行更换墨盒63的操作。由于门76和该机构设计紧凑,所以能够实现再装单元的尺寸减小和多功能装置10的尺寸减小。
尤其在该方面中,摆动臂123被拉伸弹簧128弹性推压以抵靠在墨盒63上。因此,使得用于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推出的机构简化,从而能够将壳体75和再装单元70设计得更紧凑。
而且,在该方面中,L形拉出构件77的转动运动给予墨盒63从壳体75被推出的机会。具体地说,当门76将其位置从关闭位置改变到打开位置时,拉出构件77跟随门76的移动并在枢轴94上转动。因此,延伸部分96的前端与墨盒63接合,以将该墨盒63朝着开口88推动。展示将墨盒63从壳体75中推出的功能的是摆动臂123。门76的转动运动变为摆动臂123展示其功能的机会就足够了,从而拉出构件77能够紧凑地设计。因此,能够将再装单元设计得更紧凑。
在从多功能装置10将墨盒63拔出的操作中,开闭盖72打开,如图1所示。因此,再装单元70暴露于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在该方面中,在将开闭盖72打开时,再装单元70的解锁杆92从收容位置移动到中立位置,从而它向多功能装置10的前侧倾斜,如图1所示。当解锁杆92处于中立位置处时,它倾斜离开壳体75的前表面79,从而用户能够很容易操作解锁杆92。具体地说,用户能够很容易用手指接触从壳体75的前表面79向该侧倾斜的解锁杆92,并且能够简单地使解锁杆92转动到倒下位置。
在该状态下,用户打开再装单元70的门76。具体地说,用户用手指将解锁杆92向下推到该侧,由此使得解锁杆92移动到倒下位置。因此,门76的锁紧构件91向下滑动,从而锁紧构件91的钩部133(参见图12)脱离与门76的锁紧构件配合孔83的接合。如图1所示,用户能够通过将解锁杆92按原样拉动到用户侧来打开门76,并且能够在该状态下将墨盒63拔出。
在门76打开从而用户的手指离开解锁杆92时,如前面所述一样,解锁杆91移位到伸出位置,从而因此解锁杆92移动到收容位置。在解锁杆92移动到收容位置时,解锁杆92配合在收容部分150中,从而解锁杆92大致沿着壳体75的前表面79延伸。在门76完全打开时,解锁杆92的前表面131抵靠在开闭盖72上(参见图1),如图7所示,从而门76变得大体上水平。因此,将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中和从壳体75中拔出的操作更简化。
在该方面中,门76将锁紧构件91保持在可滑动状态下。具体地说,门主体89的滑轨101引导锁紧构件91的滑动。因此,优点在于,锁紧构件91能够平滑地滑动。而且,锁紧构件91总是被盘簧100推压到伸出位置侧,锁紧构件91在门76关闭的同时滑动到伸出位置侧,并且在中间位置处抵靠在壳体75上。而且,当锁紧构件91处于中间位置处时,它在受到来自盘簧100的恒定弹性力的同时被保持在中间位置处。因此,锁紧构件91可靠地与壳体75接合,从而将门76锁在关闭位置中。因此,使得更换墨盒的操作、尤其是关闭门76从而将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的操作更简单和更可靠。
而且,在该方面中,解锁杆92设有互锁凸轮108,互锁凸轮108随着解锁杆92的转动运动而使锁紧构件91移动。因此,简化了用于使锁紧构件91移动的结构,结果减小了壳体75的外部尺寸,并且因此减小了再装单元70的外部尺寸。
而且,通过在锁紧构件91和解锁杆92之间的互锁作用,当锁紧构件91处于伸出位置处时,解锁杆92在盘簧100的推压作用下自动地移动到收容位置。因此,即使在门76打开和倒下的情况下,门76仍然采取大体上水平的位置。当门76在大致水平状态下打开时,如上所述有利于墨盒63的插入/拔出操作。
在将用过的墨盒63拔出时,从开口88将新的墨盒63插入到壳体75的收容腔室78中。
由于门76设有加压保持构件90,所以,新的墨盒63被一次放置在加压保持构件90的壁面84上,并且在沿着壁面84滑动的同时被引导到壳体75的收容腔室78中。而且,如上所述,门76的拉出构件77用作用来将新的墨盒63引入到壳体75中的引导构件。因此,要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的新墨盒63被放置在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的壁面110上,并且在被壁面110引导的同时被插入到收容腔室78中。因此,使得用户将新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的操作更简单。
而且,在将新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的情况下,用户重新将门76改变到关闭位置中。当门76改变到关闭位置中时,加压保持构件90抵靠在墨盒63的前表面117上。在门76进入完全关闭位置时,加压保持构件90将墨盒63深深地弹性推压进壳体75的收容腔室78的内部。与此同时,锁紧构件91的钩部133配合在形成于壳体75中的锁紧构件配合孔83中,从而将门76保持在关闭位置中。
这里,根据该方面的多功能装置10具有以下额外优点。
在该方面中,能够进行仅仅通过将再装单元70的门76打开而自动地拔出用过的墨盒63、和在让门76保持打开的同时很容易将新的墨盒63收容在壳体75中的操作。简言之,墨盒63的更换操作简单。
而且,该方面设有那对拉出构件77,它们沿着宽度方向(参照图15)夹着布置在收容腔室78中的墨盒63。因此,墨盒63在被拉出构件77沿着宽度方向定位的同时从开口88拔出。
而且,每个拉出构件77配合在墨盒63中凹入的配合沟槽116中。那对拉出构件77的宽度方向尺寸d1(参照图9)设定为小于墨盒63的宽度方向尺寸d2(参照图14),从而拉出构件77不会从墨盒63伸出。通过将尺寸d1设定为等于或小于尺寸d2,将门76紧凑地设计,从而实现再装单元70的尺寸减小,并且因此实现多功能装置10的尺寸减小。
尤其在该方面中,再装单元70布置在多功能装置10的前表面71中,并且用户能够从再装单元70的前表面将墨盒63插入/拔出,从而使得更换墨盒63的操作更简单。在门76改变成打开位置时,如图8所示,拉出构件77的弯曲部分97转动以推动墨盒63的端面121,从而从壳体75中将墨盒63拔出。而且,弯曲部分97构成用于将新墨盒按原样插入到壳体75中的引导构件。简言之,拉出构件77用作引导构件,从而使得更换墨盒63的操作更简单。

Claims (10)

1.再装单元,包括:
墨盒;
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
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该推压机构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
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
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并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装单元,其中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摆动构件,它能够来回摆动和与墨盒的所述上表面接合;以及
弹簧,它施加弹性力,从而将摆动构件朝着所述前表面推压和摆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装单元,其中所述门在其下端部处被可转动地支撑,并且
加压构件包括大致L形构件,该大致L形构件在关闭的门的下端部下方向后延伸,并向上弯曲。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装单元,其中设置多个墨盒用于保存不同颜色的墨水,
所述壳体包括多个用来独立地收容各个墨盒的保持部分,
为每个保持部分设置所述推压机构和所述门,并且
为每个门设置所述加压构件。
5.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包括:
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
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该推压机构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
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
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其中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摆动构件,它能够来回摆动和与墨盒的所述上表面接合;以及
弹簧,它施加弹性力,从而将摆动构件朝着所述前表面推压和摆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其中所述门在其下端部处被可转动地支撑,并且
加压构件包括大致L形构件,该大致L形构件在关闭的门的下端部下方向后延伸,并向上弯曲。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再装单元的单元主体,其中设置多个墨盒用于保存不同颜色的墨水,
所述壳体包括多个用来独立地收容各个墨盒的保持部分,
为每个保持部分设置所述推压机构和所述门,并且
为每个门设置所述加压构件。
9.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该再装单元包括:壳体,它具有形成在其前表面中的用于插入/拔出墨盒的开口、以及与该开口连通的用于收容墨盒的保持部分;推压机构,它设置在壳体中,并与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的上表面接合,用于将墨盒朝着该开口弹性推压;门,它设置在壳体上,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该关闭位置处,在墨盒被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情况下关闭该开口;以及加压构件,它设置在门上,并能够在门从关闭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时将收容在保持部分中的墨盒朝着该开口挤压,所述墨盒包括:
容纳墨水的墨盒主体,
其中该墨盒主体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中的凹槽,所述推压机构接合该凹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再装单元的墨盒,
其中所述凹槽由大致V形沟槽形成,该大致V形沟槽包括从所述上表面向后向下倾斜的前斜面、和从该前斜面向后向上倾斜的后斜面。
CNB2006101631321A 2005-11-30 2006-11-30 再装单元 Active CN1005372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7178A JP4857740B2 (ja) 2005-11-30 2005-11-30 リフィルユニット
JP2005347178 2005-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4222A CN1974222A (zh) 2007-06-06
CN100537247C true CN100537247C (zh) 2009-09-09

Family

ID=37898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631321A Active CN100537247C (zh) 2005-11-30 2006-11-30 再装单元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784906B2 (zh)
EP (1) EP1792735B1 (zh)
JP (1) JP4857740B2 (zh)
CN (1) CN100537247C (zh)
AT (1) ATE495902T1 (zh)
DE (1) DE602006019682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95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3438A (en) * 2009-10-13 2011-04-16 Avision Inc Cover-type apparatus with simplified locking structure
US9421781B2 (en) * 2012-10-15 2016-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6512774B2 (ja) * 2014-08-25 2019-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納容器の保持部材、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プリンタ
EE01402U1 (et) 2016-05-18 2017-07-17 Natufia Labs Oü Süsteem täitekasseti lukustamiseks ja tühjendamiseks täitekasseti vastuvõtupesas
JP7125673B2 (ja) * 2018-09-26 2022-08-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4276B2 (ja) * 1988-10-19 1998-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03108557A (ja) * 1989-09-22 1991-05-0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078880B2 (ja) * 1991-07-29 2000-08-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残量検出方法
JPH06106730A (ja) 1992-09-28 1994-04-19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0710568B1 (en) * 1994-11-02 2000-01-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type recording unit, and printer with it
US5631681A (en) * 1995-03-29 1997-05-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replenis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jet printers
IT235963Y1 (it) * 1995-10-23 2000-07-18 Baltea Spa Contenitore per ricaricare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inchiostro.
US5933173A (en) * 1996-03-22 1999-08-03 Olivetti Lexikon S.P.A. Holder for refilling and preserving an ink jet printhead
JP2976934B2 (ja) 1996-08-14 1999-11-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とその装填機構
FR2750642B1 (fr) 1996-07-05 1999-11-26 Seiko Epson Corp Cartouche d'encre et son mecanisme de chargement
JPH1178047A (ja) * 1997-09-11 1999-03-23 Oki Data:Kk インク貯蔵容器装着機構
DE19964216B4 (de) * 1998-05-18 2007-12-13 Seiko Epson Corp. Tintentank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JPH11348303A (ja) 1998-06-09 1999-12-21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機構
JP3770315B2 (ja) 2000-12-25 2006-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655793B2 (en) * 2002-03-26 2003-12-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cartridge supporting apparatus
US7438401B2 (en) 2002-06-17 2008-10-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JP4432025B2 (ja) 2003-08-08 2010-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4631253B2 (ja) 2002-06-17 2011-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133154B2 (ja) * 2002-09-19 2008-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6779880B1 (en) 2003-02-19 2004-08-24 Pitney Bowes Inc. Insertion/extraction mechanism for an ink cartridge
EP1470923B1 (en) * 2003-04-25 2007-08-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Hardcopy servicing apparatus
JP2004345246A (ja) 2003-05-22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7070350B2 (en) 2003-05-15 2006-07-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N101024342B (zh) 2003-08-08 2011-0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器座
US7806523B2 (en) 2003-08-08 2010-10-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ontainer holder thereof
AR049674A1 (es) 2003-08-08 2006-08-30 Seiko Epson Corp Recipiente contenedor de liquido a suministrar a un aparato de consumo de dicho liquido
JP2005067168A (ja) * 2003-08-28 2005-03-17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リンタ
JP4469686B2 (ja) 2003-08-29 2010-05-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MXPA04012988A (es) 2003-12-22 2005-10-18 Seiko Epson Corp Aparato para montar/desmontar un cartucho de tinta, aparato de registro, aparato para expulsion de liquidos y contenedor de liquidos.
JP4442240B2 (ja) 2004-02-06 2010-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95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CN104249563B (zh) * 2013-06-28 2016-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19682D1 (de) 2011-03-03
EP1792735A1 (en) 2007-06-06
US20070120907A1 (en) 2007-05-31
EP1792735B1 (en) 2011-01-19
CN1974222A (zh) 2007-06-06
US7784906B2 (en) 2010-08-31
JP2007152592A (ja) 2007-06-21
JP4857740B2 (ja) 2012-01-18
ATE495902T1 (de) 201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2927B (zh) 喷墨记录设备的墨盒和再装单元
US7607769B2 (en) Refill unit
EP1800871B1 (en) Ink cartridge loading device
CN100537247C (zh) 再装单元
EP2612760A2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15296B2 (en) Ink cartridge holding device
US7789487B2 (en) Ink cartridge holding device
JP5115634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US7841709B2 (en) Ink cartridge holder
JP2011143725A5 (zh)
US7669968B2 (en) Refill unit
US7828415B2 (en) Ink cartridge hold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