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9588C - 制冷剂回路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9588C
CN100529588C CNB2006101005065A CN200610100506A CN100529588C CN 100529588 C CN100529588 C CN 100529588C CN B2006101005065 A CNB2006101005065 A CN B2006101005065A CN 200610100506 A CN200610100506 A CN 200610100506A CN 100529588 C CN100529588 C CN 10052958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evaporimeter
pressure
injecto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005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7100A (zh
Inventor
久保山公道
土屋敏章
滝口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61010050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29588C/zh
Publication of CN101097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7100A/zh
Priority to HK08105794.9A priority patent/HK1115627A1/xx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95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958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散热的气体冷却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来自气体冷却器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制冷剂升压并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来自喷射器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中,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其中,包括使向喷射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由此防止高压侧的压力上升,使循环状态达到最适宜化。防止由于蒸发器负荷的变动使循环状态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制冷剂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回路,特别涉及使用喷射器的制冷剂回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制冷剂回路揭示有冷冻循环回路。冷冻循环回路依次环状连接着压缩机、冷凝器、两相流喷射型喷射器和气液分离器,在喷射器的吸入口和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液体滞留部分之间,经由节流装置而设置有蒸发器。对于该冷冻循环回路来说,喷射器通过来自冷凝器的高压制冷剂的喷射能(驱动流)产生的吸引作用而使低压制冷剂循环,在降低蒸发温度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压缩机的做功量(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7-129360
上述喷射器由喷嘴部、混合部和扩散部构成,其中,上述喷嘴部在对经过冷凝器的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同时吸入经过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上述混合部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与高压制冷剂进行混合,而上述扩散部将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排出。但是,在上述冷冻循环回路中,当在蒸发器中负荷发生变动而使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量发生变化时,在混合部或者扩散部的流速就要变化。其结果就产生混合部或者扩散部的压力变化致使循环状态发生变化的问题。例如,当制冷剂的密度增大时,制冷剂的效率就要降低。特别是类似自动售货机等的在喷射器和气液分离器之间并列设置有多个蒸发器而形成使各蒸发器选择性地动作的制冷剂循环途径的情况下,由于动作的蒸发器的数量不同使得负荷产生大幅度变动,致使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量变化,上述问题就更加显著。
此外,在一般的自动售货机中,多个(例如三个)商品收容库分别配置有蒸发器,各个蒸发器分别动作。而且,一侧的商品收容库是作为冷却专用的,而中间和另一侧的商品收容库配置有加热器等用来进行冷却和加热。而且,中间的商品收容库的容积通常比两侧的商品收容库的容积要小。因此,当中间的商品收容库冷却时,而另一侧的商品收容库冷却或者加热的情况下,受侵入热的影响使得在中间商品收容库中配置的蒸发器负荷变动大幅度地增大。因此,通常,制冷剂的循环量与在中间的商品收容库中配置的蒸发器的最大负荷(在另一侧的商品收容库加热的情况下)相对应。但是,在全部商品收容库都冷却或者一侧和中间的商品收容库冷却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中间以外的商品收容库达到适当温度后蒸发器停止动作,而只是容积比较小的中间商品收容库的蒸发器仍在动作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在中间的商品收容库中的蒸发器的制冷剂循环量变大,而产生蒸发温度降低,运行效率(冷冻循环回路效率)变差的问题。
此外,在气液分离器中,从喷射器得到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使气相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使液相制冷剂供给到蒸发器中。对于现有技术的气液分离器来说,因为形成为具有暂时储存混合制冷剂的容积的罐状,而使空间效率变差。特别是如上述自动售货机等那样的,在多个商品收容库中分别配置有蒸发器,各个蒸发器分别动作的情况下,制冷剂循环量因动作的蒸发器数量的不同而变化,所以,为了防止在压缩机中出现液体压缩,有必要使罐大型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剂回路,能够防止由于蒸发器负荷变动而引起的循环状态的变化,从而可以实现气液分离器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具有使供给到所述喷射器中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其中,具有使供给到所述喷射器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通过开关阀使规定的蒸发器与其它蒸发器串联连接。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气液分离器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其中,所述内管的开始端与所述喷射器连接,在形成为螺旋状的径向靠外的部位处设置有贯穿孔,终端与所述压缩机连接,而所述外管由开始端侧覆盖所述内管的设置有贯通孔的部位,并与该内管一起形成为螺旋状,从所述内管分支的终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方面中,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有阱部,在所述外管的终端侧,使制冷剂先被送向下方,然后再被送向上方,该阱部的下部与在该下部下面的所述内管终端侧连接。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在所述喷射器的减压部分调节制冷剂流量的喷嘴阀;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和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入口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其中,调节所述喷嘴阀和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在所述喷射器的减压部分调节制冷剂流量的喷嘴阀;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入口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和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出口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其中,调节所述喷嘴阀和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所述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之温度差在规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检测高压制冷剂压力的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低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出口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和检测配置有所述蒸发器的隔热环境内部的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其中,将根据由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以及由所述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推算的制冷剂密度,与根据由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进行比较,来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所述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向所述蒸发器送风的蒸发器风扇;检测高压制冷剂压力的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低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各蒸发器出口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和检测配置有所述蒸发器的隔热环境内部的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其中,将由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以及由所述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推算的制冷剂密度,与根据由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进行比较,来调节所述蒸发器风扇的风量,使得所述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在所述喷射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喷射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喷射器排出的混合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对该混合的制冷剂进行升压排出,并供给至所述气液分离器。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方面中任何一项的上述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包括内部换热器,使供给至喷射器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即,即使在蒸发器发生负荷变动而使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内部换热器使剩余的低压制冷剂的潜热从散热器放出用来冷却高压制冷剂,从而防止高压制冷剂压力上升。其结果,使低压制冷剂产生过热而蒸发,使得在喷射器中吸入的制冷剂密度是一定的,因此能够实现循环状态的最佳化。
特别是,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的制冷剂回路中,虽然因减少由开关阀的开闭而动作的蒸发器数量,使蒸发器发生大幅度的负荷变动,但通过内部换热器使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以使得由喷射器吸入的制冷剂密度保持一定,能够使循环状态实现最佳化。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通过开关阀使规定的蒸发器和其它蒸发器串联连接。即,在只有规定的蒸发器动作时,由于在该蒸发器中剩余的制冷剂在其它蒸发器中蒸发,使得规定的蒸发器单独运转的情况消失。结果,剩余的制冷剂没有废弃而能够充分利用,从而改善运行的效率。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在气液分离器中,由连接在喷射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形成为螺旋状并在径向靠外部位处设置有贯穿孔的内管、和覆盖着内管的设置有贯穿孔的部位,并与内管一起形成为螺旋状的、从内管分支出的终端侧连接着蒸发器的外管构成。即,将从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通向内管,通过螺旋状部位的混合制冷剂,其中的液相制冷剂通过离心力的作用而偏向径向外侧,经过贯穿孔而被移到外管中,从而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如此一来,通过制成螺旋状的双管结构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提高空间效率。特别是在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的制冷剂回路中,虽然因由开关阀的开闭而动作的蒸发器的数量会使制冷剂循环量变化,但是由于与内管和外管的螺旋长度相对应而不会造成大型化。
此外,在气液分离器中设置有阱部,使得在外管终端侧的制冷剂先被送向下方然后再被送向上方,该阱部的下部与在该下部下面的内管终端相连接。即,在阱部中,通过在液相制冷剂中所含的冷冻机油由于自身的比重而沉降到下部而移送到内管的终端侧,而使液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如此一来,通过设置阱部的结构,使得与具有可将被储存的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的分离罐的现有技术的油分离器相比可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空间效率。特别是在气液分离器的内管和外管中分离冷冻机油的结构制成一个整体,能够以更好的效率进行气、液、油的分离。
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中,调节喷嘴阀和膨胀阀的开度,使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在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的制冷剂回路中,通过开关阀的开闭选择动作的蒸发器。因此,既有一个蒸发器动作的情况,也会有多个蒸发器动作的情况。这样一来,当改变蒸发器的动作状态时,就会使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调节喷嘴阀和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则能够抑制因蒸发器动作状态的变化而导致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的变化,能够使蒸发器中的换热量或者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实现最佳化。
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中,调节喷嘴阀和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之差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在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的制冷剂回路中,通过开关阀的开闭选择动作的蒸发器。因此,有时是一个蒸发器动作,有时是多个蒸发器动作。这样一来,当蒸发器的动作状态变化时,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如果调节喷嘴阀和膨胀阀的开度,使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之差在规定的范围内,则能够抑制因蒸发器动作状态的变化而导致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的变化,能够使蒸发器的换热量或者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实现最佳化。
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中,调节膨胀阀的开度和蒸发器风扇的风量,并将从由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上述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推算的制冷剂密度,与根据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相比较,使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范围内。即,在构成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的制冷剂回路中,通过开关阀的开闭选择动作的蒸发器。因此,有时有一个蒸发器动作,有时有多个蒸发器动作。这样一来,当蒸发器的动作状态变化时,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如果调节膨胀阀的开度和蒸发器风扇的风量,使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范围内,则能够抑制由于蒸发器动作状态的变化而造成的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的变化,能够使蒸发器的换热量或者压缩机的运行效率实现最佳化。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通过设置另一个喷射器,使得由于多级喷射器而增大了制冷剂压力,减轻了压缩机的负担,能够进一步实现循环的高效化。
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特别是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是有效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自动售货机内部的开放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图1中所示的自动售货机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两段压缩机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气液分离器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气液分离器作用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气液分离器作用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内部换热器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内部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内部换热器的侧面图。
图11是表示内部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内部换热器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由内部换热器使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图。
图14是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自动售货机的侧面的截面图。
图15是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自动售货机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蒸发温度稳定的控制的图表。
图19是表示使过热度稳定的控制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部的另一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21-1是表示在高压压力下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的图表。
图21-2是表示在低压压力下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的图表。
图22是表示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图表。
图23是表示控制蒸发器风扇的图表。
图24是表示控制蒸发器风扇的负载比(duty)的图。
图25是使用蒸发器作为加热装置情况下的制冷剂回路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51(51a、51b)压缩机
511中间换热器
52气体冷却器(散热器)
53、53’喷射器
531喷嘴部
531a喷嘴阀
532混合部
533扩散部
54气液分离器
541气液分离部
541A内管
541Aa开始端
541Ab终端
541Ac贯穿孔
541B外管
541Ba开始端
541Bb终端
541Bc阱部(trap)
542液油分离部
542A连接管
55(55a、55b、55c)蒸发器
551a、551b、551c电磁阀
56内部换热器
561高压制冷剂管道
561a入口部
561b出口部
562低压制冷剂管道
562a入口部
562b出口部
563隔热材料
57电子膨胀阀(膨胀阀)
58毛细管
59加热器
60旁路(bypass)管
61电磁阀
62电磁阀
63a、63b、63c蒸发器风扇
64气体冷却器风扇
71高压压力传感器
72中压压力传感器
73低压压力传感器
74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传感器
75环境温度传感器
76a、76b、76c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
77a、77b、77c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
78a、78b、78c库内温度传感器
79内部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
100制冷剂回路控制部
101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所限制。
首先说明适合使用本发明制冷剂回路的自动售货机。图1是表示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自动售货机打开内部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所示的自动售货机的主视图。
在此显示的自动售货机用来销售罐装饮料或者PET瓶装饮料等商品,如图1所示包括主体箱1、内门2和主门3。
对于主体箱1来说,其由多块钢板适当组合而牢固地构成,成为前面开口的长方形。在该主体箱的内部,并排设置有三处具有独力隔热结构的商品收容库4a、4b和4c。此外,在构成商品收容库4a、4b和4c的下面的位置设置有唯一的机械室5。
商品收容库4a、4b和4c用于收容饮料罐或者PET瓶并维持在所希望的温度状态,在其上方部分别配设有柱状的台架(rack)6a、6b以及6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在位于正面左侧的商品收容库4a中,设置有两列台架6a,在位于正面中间的商品收容库4b中,设置有一列台架6b,而在位于正面右侧的商品收容库4c中也设置有两列台架6c。此外,对于商品收容库4a、4b和4c来说,由滑道7来划分台架6a、6b和6c的下部。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被配置成跨过上述商品收容库4a、4b和4c的由滑道7隔出的部分以及机械室5。如下面详细所述。
自动售货机的内门2和主门3分别支撑设置在主体箱1的一侧边缘上。
如图1所示的内门2,其具有足够的尺寸来覆盖设置于主体箱1中的商品收容库4a、4b和4c的前面,由钢材制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内门2分成上下两部分,可以分别开关。
主门3具有足够的尺寸,能够覆盖住主体箱1的前面开口,利用钢材牢固地构成。如图2所示,在主门3上,在其表面一侧设置有展示窗8、选择按钮9、硬币投入口10、纸币插入口11、整体显示器12、硬币返还口13、和商品取出口14。另一方面,在如图1所示的主门3的里面一侧,设置有硬币处理机15、硬币回收箱16、纸币处理机17、展示门18和主控箱19。展示窗8是供使用者辨认配置在展示门18上的商品样品8a和电气照明板8b的窗口。选择按钮9是供使用者选择购买的商品而使用的按钮开关,每一个都与通过展示窗8确认的商品样品相对应。硬币投入口10是供使用者投入硬币的开口。通过此硬币投入口10投入的硬币,在硬币处理机15中识别出货币的面值,然后被装入硬币回收箱16中。纸币插入口11是供使用者插入纸币的开口。通过此纸币插入口11插入的纸币,在纸币处理机17中识别其货币面值。此外,上述纸币插入口11,还具有返还在纸币处理机17中无法识别的纸币的功能。整体显示器12是用来向使用者显示货币投入的金额、是否在销售中、是否要找零等各种信息的显示装置。硬币返还口13是将硬币处理机15所不能识别的硬币或者找零的硬币返还给使用者的开口。商品取出口14是用于供使用者接受从台架6a、6b、6c发出的商品的开口。主控箱19是收容有对自动售货机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基板(图中未显示)的箱子。
使用上述自动售货机,使用者从硬币投入口10投入硬币,或者从纸币插入口11插入纸币,当识别该货币的金额就是购买商品所必需的金额时,使选择按钮9有效。当使用者按压选择按钮9时,将与选择按钮9相对应的商品从位于商品收容库4a(或者4b、4c)中的台架6a(或者6b、6c)的下部送出。从台架6a(或6b、6c)送出的商品在滑道7上送出至转动的商品取出口14。然后,使用者就可以取出从商品取出口14送出的商品。
下面,对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如图3所示,制冷剂回路主要包括:压缩机51、气体冷却器(散热器)52、喷射器53、气液分离器54、蒸发器55和内部换热器56,将它们连接而形成能够循环制冷剂的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使用例如HFC(氟氢化碳)制冷剂或者二氧化碳。特别是二氧化碳是具有不燃烧、安全、不腐蚀的特性,而且是对臭氧层的影响小的制冷剂。
压缩机51压缩制冷剂使之呈高温高压的状态而供给到气体冷却器52中。作为压缩机51,有往复式压缩机、转子式压缩机、涡轮式压缩机,或者能够调节其压缩能力的变频压缩机等。而且,可适当地使用与配设制冷剂回路的对象、环境或者制冷剂回路的成本等相符合的压缩机。
此外,压缩机51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中间换热器511来进行两段压缩的动作。如图4所示的实施两段压缩动作的压缩机51,在进行两段压缩的动作时,在进行一段压缩动作的第一压缩机51a和进行二段压缩动作的第二压缩机51b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器511。而且,在由第一压缩机51a进行完一段压缩动作之后,该中间换热器511使被第一压缩机51a压缩的处于压缩状态的制冷剂冷却,并将其送到第二压缩机51b中。如此,压缩机51经过中间换热器511进行两段压缩动作,能以比较低的电力消耗得到高的压缩效率,将制冷剂压缩到期望的高温高压的状态。如图4所示的进行两段压缩动作的压缩机51特别适合于以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情况。
气体冷却器52用来使从压缩机51供给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散热,并使该制冷剂液化。气体冷却器52使用例如由铜管和铝翅片构成的翅片管型冷却器。虽然在图3中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在气体冷却器52上还设置有气体冷却器风扇。气体冷却器风扇用来向气体冷却器52进行送风,其由风扇电机驱动。
喷射器53通过利用从气体冷却器52供给的制冷剂而产生的吸引作用吸入来自蒸发器55的制冷剂,同时通过升压作用使至压缩机51的吸入压力升高。如图3所示的喷射器53使用二相流喷射型喷射器,由喷嘴部531、混合部532和扩散部533构成。喷嘴部531,使经过气体冷却器52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并加速,而吸入经过蒸发器55的低压制冷剂。该喷嘴部531具有用于调节使高压制冷剂减压用的喷嘴口径的喷嘴阀531a。混合部532使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相混合。扩散部533使混合的混合制冷剂升压排出。
气液分离器54,使从喷射器53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并使气相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51,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蒸发器55。气液分离器54一般具有在图中没有明确表示的储存混合制冷剂的罐状的储存部,储存在该储存部上部的气相制冷剂被返回到压缩机51,而储存在储存部下部的液相制冷剂则被供给到蒸发器55。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适应使用如在图5~图7中所示的气液分离器54。
如图5所示的气液分离器54,由气液分离部541和液油分离部542构成。气液分离部541具有内管541A和外管541B。内管541A的管部件形成为螺旋状。而且,对于内管541A来说,其开始端541Aa连接着喷射器53的出口处(扩散部533),其终端541Ab连接着压缩机51(第一压缩机51a)的吸入口。此外,内管541A在形成为螺旋状的径向靠外部位处设置有贯穿孔541Ac。外管541B由管部件构成,由其开始端541Ba覆盖住内管541A的设置有贯穿孔541Ac的部位并与内管541A一起形成为螺旋状。而且,外管541B从内管541A分支出终端541Bb,连接着蒸发器55的入口处。
如图6所示的气液分离部541,使从喷射器53供给的混合制冷剂通过内管541A,通过螺旋状部位的混合制冷剂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使其中的液相制冷剂偏向径向外侧。然后,经过设置在螺旋状径向外部的贯穿孔541Ac而将液相制冷剂转移到外管541B中。结果,使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将气相制冷剂送到内管541A中,将液相制冷剂送到外管541B中。其中,在图5所示的内管541A和外管541B的螺旋形状是如图所示向着侧向的,但是也可以是向着上下方向的。
液油分离部542被设置在分支的内管541A的终端541Ab和外管541B的终端541Bb上。如图5所示,在外管541B的终端541Bb上,设置有阱部541Bc。该阱部541Bc形成为先将液相制冷剂送向下方然后将其送向上方的形态。具体地说,通过将外管541B的终端541Bb向侧面形成螺旋状,而使该螺旋状的下部成为阱部541Bc。然后,阱部541B的下部经过连接管542A而连接着位于该下部下面的内管541A的终端541Ab。
如图7所示,对于液油分离部542来说,在阱部541Bc中,在液相制冷剂中所含有的油,由于其比重大而沉降到下部。该油是用来缓和压缩机51中的机械摩擦用的冷冻机油。然后,沉降在阱部541Bc的下部的冷冻机油,经过连接管542A而被送到内管541A的终端541Ab处。其结果,使液相制冷剂与冷冻机油分离,液相制冷剂被送到外管541B中,气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一起被送到内管541A中。
蒸发器55使从气液分离器54供给的液相制冷剂蒸发,通过吸收周围的热而使周围的温度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例如使用由铜管和铝翅片构成的翅片管型蒸发器。虽然在图3中没有明确显示,但是在蒸发器55上设置有蒸发器风扇,该蒸发器风扇向蒸发器送风,由风扇电机驱动。
蒸发器55例如配置在自动售货机、冷藏库、冷冻展示柜、冷藏展示柜或者饮料销售机等中的隔热结构的冷库内部。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售货机中,为了分别独立地冷却多个(三个)商品收容库(冷却库)4a、4b和4c,而分别在各个收容库4a、4b和4c中配置蒸发器55(55a、55b、55c)。这就是说,蒸发器55a、55b和55c并排连接着从气液分离器54的内管541A的终端541Ab向三处分支的各自的通道。此外,在分支的各个通道中的各个蒸发器55a、55b和55c的入口处,分别设置有电磁阀551a、551b和551c作为开关阀。而且,通过选择性地打开各个电磁阀551a、551b和551c,而可以将来自气液分离器54的液相制冷剂供给到各个蒸发器55a、55b和55c中。此外,各蒸发器55a、55b和55c的出口的通道彼此集合后连接在喷射器53中的喷嘴部531的吸入口处。
对于内部换热器56来说,其用来使向喷射器53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内部换热器56,设置在气体冷却器52和喷射器53之间以及蒸发器55和喷射器53之间。如图8~图12所示,内部换热器56在气体冷却器52和喷射器53之间设置有高压制冷剂管道561。此外,内部换热器56在蒸发器55和喷射器53之间设置有低压制冷剂管道562。高压制冷剂管道561配置在低压制冷剂管道562的内部。此外,高压制冷剂管道561设置有多条成束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条)热传导率高的管道。如此,内部换热器56形成为在低压制冷剂管道562中配置有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双重管道的结构。
内部换热器56,以在低压制冷剂管道562的内部配置有多根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形态而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螺旋状。更具体地说,高压制冷剂管道561如图8~图11所示,在以多根管道成为一束的形态成为螺旋状的下端设置有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入口部561a,而在呈螺旋状的上端设置有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出口部561b。该入口部561a和出口部561b,是将多根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端口集中形成一个口。另一方面,低压制冷剂管道562,如图12所示,覆盖在高压制冷剂管道561的外面,如图8~图11所示,与高压制冷剂管道561一起制成螺旋状。该低压制冷剂管道562,在成为螺旋状的上端设置有入口部562a,在成为螺旋状的下端设置有出口部562b。这样一来,内部换热器56形成为使高压制冷剂管道561从下到上输送制冷剂,而使低压制冷剂管道562从上到下输送制冷剂的形态,从而使高温的高压制冷剂和低温的低压制冷剂形成逆流。
而且,在低压制冷剂管道562的周围设置有具有可弯曲的管状隔热材料563,使在低压和高压之间的热交换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中,内部换热器56并不限于如上的结构,虽然图中没有明确表示,但是也可以是将高导热率的高压制冷剂管道和低压制冷剂管道通过焊接连接成相互排列接触的形状。
可是,在如上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各个商品收容库4a、4b、4c中分别配置有蒸发器55(55a、55b、55c)的情况下,会有与三个库全部冷却、只有两个或者一个库冷却相对应的各蒸发器55a、55b、55c动作的情况。例如,对于全部(三个)蒸发器55都动作的情况来说,在一个蒸发器55动作的情况,低压制冷剂的剩余量就增加。这就是说,蒸发器55的负荷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吸入的低压制冷剂的量就要变化,在喷射器53中的制冷剂压力也就变动,从而使循环状态发生变化。更具体地说,作为高压侧的压缩机51、气体冷却器52、喷射器53和气液分离器54的循环通道中的压力升高,使液相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51中。结果,降低了冷却效率,根据情况的不同,压缩机51有时会损坏。因此,要利用从气体冷却器5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对由内部换热器56产生的过剩的低压制冷剂的潜热进行冷却,以防止高压侧的压力升高。这就是说,通过内部换热器56使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喷射器53吸入的制冷剂密度保持一定,实现循环状态的最佳化。
图13是表示由内部换热器56进行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热交换的图。在图13中,三个库的蒸发器55都动作的情况用实线来表示,只有一个库的蒸发器55动作的情况用虚线表示。在由内部换热器56进行热交换时,如图13所示,低压制冷剂开始时温度不升高,只是潜热变化,随后是显热变化将高压制冷剂冷却。因此,随着低压制冷剂产生过热而蒸发而使喷射器53吸入的制冷剂密度保持一定,从而实现循环状态的最佳化。其中,对于内部换热器56来说,当三个库的蒸发器55都动作的情况下,与只有两个或者一个库的蒸发器55动作的情况下分别进行热交换,由于在一个库的情况下完成热交换之前需要很长的距离(长度),所以要取与一个库的情况相符合的所需长度L。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内部换热器56被制成螺旋状,所以只需用很节省的空间就可以得到所需长度。
其中,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如图3所示,在气液分离器54和蒸发器55之间,在气液分离器54的内管541A出口分支到各蒸发器55
(55a、55b、55c)之前的部位设置有电子膨胀阀57。电子膨胀阀57对由气液分离器54供给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减压并控制蒸发温度和流量。此外,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在各电磁阀551a、551b、551c和各蒸发器55a、55b、55c之间设置有毛细管58。因为毛细管58形成为螺旋状的阻抗管道,所以使与各蒸发器55a、55b、55c相对应从气液分离器54供给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该毛细管58,特别适合于在配置各蒸发器55a、55b、55c的各商品收容库4a、4b、4c的尺寸(容积)不同的情况下,对向各个蒸发器55a、55b、55c供给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减压。此外,上述电子膨胀阀57和毛细管58,可以两者都设置,也可以设置其中的任何一种。
此外,在上述自动售货机中适用上述制冷剂回路的情况下,如图3、图14和图15所示的制冷剂回路,配置成跨在商品收容库4a、4b、4c被滑道7隔开的下部和机械室5之上。在商品收容库4a、4b、4c中配置有蒸发器55和蒸发器风扇(图中未显示),在机械室5中配置有压缩机51、气体冷却器52、气体冷却器风扇(图中未显示)、电磁阀551a、551b、551c、内部换热器56、电子膨胀阀57和毛细管5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商品收容库4a、4b、4c中的正面靠左的规定商品收容库4a是冷却专用的。在该冷却专用的规定商品收容库4a中,配置有喷射器53和气液分离器54。此外,在正面中间的商品收容库4b和靠右的商品收容库4c,配置有加热器59,能够在冷却和加热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在规定的商品收容库4a中也可以只配置喷射器53和气液分离器54中的气液分离器54。
此外,如上所述,向着正面在中间的商品收容库4b配设有一列台架6b,与配设有两列台架6a的另外的商品收容库4a、4c相比较其容积比较小。因此,当将中间的商品收容库冷却时,在其它两侧的商品收容库冷却或者加热的情况下,受到侵入热量的影响,使配置在中间商品收容库中的蒸发器的负荷变动幅度增大。因此,制冷剂的循环量要与在中间的商品收容库中的蒸发器的最大负荷(在其它两侧商品收容库加热的情况下)相对应。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配置于商品收容库4b中的蒸发器55b的出口和配置在作为冷却专用的商品收容库4a中的蒸发器55a的入口之间,经过作为开关阀的电磁阀61而串联连接着旁路60。此外,在蒸发器55b的出口,在与另外两个蒸发器55a和55c集合之处的部位和旁路60之间的通道上,设置有作为开关阀的电磁阀62。这就是说,在商品收容库4a、4b、4c全部都被冷却的情况下,或者在左侧和中间的商品收容库4a、4b被冷却的情况下,使中间以外的商品收容库4a、4c达到适当温度后停止蒸发器55a、55c的动作,只是容积比较小的中间商品收容库4b的蒸发器55b处于动作的状态。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在蒸发器55b的出口和蒸发器55a的入口之间串联连接,使在蒸发器55b中的剩余的制冷剂在蒸发器55a中蒸发,所以蒸发器55b不会单独运转。此外,使内部换热器56以前的制冷剂密度降低。结果,使喷射器53吸入的制冷剂密度成为一定,使循环状态达到最佳化。
下面,说明上述制冷剂回路的控制系统。图16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16所示,制冷剂回路具有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在制冷剂回路动作时,为了按照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01中的程序或者数据,将制冷剂回路的冷却能力长期维持在适当的状态下,而要对压缩机51、电子膨胀阀57、电磁阀551a、551b、551c、61、62、喷射器53的喷嘴阀531a、设置在各蒸发器55a、55b、55c上的蒸发器风扇63a、63b、63c和设置在气体冷却器52上的气体冷却器风扇64进行控制。为了进行控制,将制冷剂回路的冷却能力长期维持在适当的状态下,而要在该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上,连接高压压力传感器71、中压压力传感器72、低压压力传感器73、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4、环境温度传感器75、第一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a、第二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b、第三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c、第一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a、第二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b、第三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c、第一库内温度传感器78a、第二库内温度传感器78b、第三库内温度传感器78c和内部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9。
如图3所示,高压压力传感器71设置在压缩机51和气体冷却器52之间,用来检测由压缩机51压缩的制冷剂的压力。中压压力传感器72设置在喷射器53和气液分离器54之间,用来检测由喷射器53升压的制冷剂的压力。低压制冷剂传感器73设置在电子膨胀阀57和蒸发器55之间,用来检测由电子膨胀阀57减压的制冷剂的压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4设置在气体冷却器52的出口处,用来检测气体冷却器52的出口温度。环境温度传感器75例如设置在自动售货机外部等处,用来检测自动售货机的环境温度。第一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a设置在蒸发器55a的入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a的入口温度。第二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b设置在蒸发器55b的入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b的入口温度。第三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c设置在蒸发器55c的入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c的入口温度。第一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a设置在蒸发器55a的出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a的出口温度。第二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b设置在蒸发器55b的出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b的出口温度。第三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c设置在蒸发器55c的出口处,用来检测蒸发器55c的出口温度。第一库内温度传感器78a设置在构成隔热环境的商品收容库4a内,用来检测商品收容库4a的库内温度。第二库内温度传感器78b设置在构成为隔热环境的商品收容库4b内,用来检测商品收容库4b的库内温度。第三库内温度传感器78c设置在构成为隔热环境的商品收容库4c内,用来检测商品收容库4c的库内温度。内部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9设置在内部换热器56的低压制冷剂出口处,用来检测该低压制冷剂的温度。
图17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部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如图17所示,在使制冷剂回路动作的情况下,开始启动压缩机51(步骤S1)。即,在制冷剂回路中,使在压缩机51中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气体冷却器52中散热而成为高压制冷剂。然后,高压制冷剂和由蒸发器55(55a、55b、55c)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56中进行热交换,用剩余低压制冷剂的潜热使高压制冷剂冷却。然后,在喷射器53中将来自气体冷却器52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吸入来自蒸发器55(55a、55b、55c)的低压制冷剂,一边混合一边升压。然后,在气液分离器54中将其分离为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蒸发器55(55a、55b、55c)中,使气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51中。因此,在蒸发器55(55a、55b、55c)中,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吸热,使商品收容库4a、4b、4c的库内冷却。
当这样启动压缩机51使制冷剂回路动作时,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取得了由各压力传感器71、71、73检测到的压力数据、由各温度传感器74、75、76a、76b、76c、77a、77b、77c、78a、78b、78c和79检测到的温度数据、以及各电磁阀551a、55ab、551c、61、62和喷嘴阀531a的动作状况(步骤S2)。
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取得商品收容库4a、4b、4c的库内温度,在该库内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使电磁阀551a、551b、551c关闭,蒸发器55a、55b、55c停止动作。因此,有时一个蒸发器55动作,有时两个或者全部蒸发器55都动作。如此,若蒸发器55的动作状态变化,则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会有很大的变化。当蒸发温度提高时,商品收容库4a、4b、4c与库内环境之间的温差变小,在蒸发器55中交换的热量减少。反之,当蒸发温度降低时,由于压缩机51的运行效率降低,使消耗的电力增加,制冷剂循环量减少使冷却能力变小。因此,在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中,由取得的各压力状态或各温度状态来调节电子膨胀阀57和喷嘴阀531a的开度。
然后,制冷剂回路100判断电子膨胀阀57和喷嘴阀531a的开度有无变化,在有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3:有变化),取得电子膨胀阀57和喷嘴阀531a的开度变化量(步骤S4),使该开度变化(步骤S5)。
在图18和图19中举例说明上述判断和开度变化量。图18表示由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调节电子膨胀阀57和喷嘴阀531a开度,将蒸发温度控制在稳定状态时的表格。如图18所示,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9℃~-12℃)时为最合适,此时,按照规定的数据维持此开度,将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判断为“维持现状(不变化)”。此外,当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以上(例如在-8℃以上)时,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被判断为“收紧”,取得开度变化量“-P(plus)”。而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以下(例如-13℃以下)时,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被判断为“放开”,取得开度变化量“+P(plus)”。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例如-9℃~-12℃)时为最合适,此时,按照预先设定的数据将喷嘴阀531a的开度判断为“维持现状(不变化)”,维持此开度。此外,当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以上(例如在-8℃以上)时,喷嘴阀531a的开度被判断为“收紧”,取得开度变化量“-P(plus)”。而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在规定范围以下(例如-13℃以下)时,喷嘴阀531a的开度被判断为“放开”,取得开度变化量“+P(plus)”。
图19表示根据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之差调节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将过热度控制在稳定的图表。如图19所示,以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规定范围内(例如5~10℃)为最适宜,此时判断开度为“维持现状(不变)”,取得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量为“0”。此外,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上述规定范围以上(例如15℃)的情况下,判断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为“开放”,取得开度量为“+10(plus)”。而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上述范围以下(例如2℃)的情况下,判断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为“收紧”,取得开度量为“-10(plus)”。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以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规定范围内(例如5℃~10℃)为最适宜,此时判断喷嘴阀531a的开度为“维持现状(不变化)”,取得开度量为“0”。此外,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上述规定范围以上(例如15℃)的情况下,判断喷嘴阀531a的开度为“开放”,取得开度量为“+5(plus)”。而在蒸发器55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的温差在上述范围以下(例如3℃)的情况下,判断喷嘴阀531a的开度为“收紧”,取得开度量为“-5(plus)”。
图20是表示制冷剂回路控制部的其它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如图20所示,在使制冷剂回路动作的情况下,启动压缩机51(步骤S21)。即,在制冷剂回路中,使被压缩机51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气体冷却器52中散热而成为高压制冷剂。然后,高压制冷剂和由蒸发器55(55a、55b、55c)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56中进行热交换,用多余的低压制冷剂的潜热冷却高压制冷剂。然后,在喷射器53中使来自气体冷却器52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同时吸入来自蒸发器55(55a、55b、55c)的低压制冷剂使之混合而升压。然后,在气液分离器54中,使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蒸发器55(55a、55b、55c)中,将气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返回到压缩机51中。由此,在蒸发器55(55a、55b、55c)中使液相制冷剂蒸发而吸热,将商品收容库4a、4b和4c的库内冷却。
在这样启动压缩机51而使制冷剂回路动作时,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取得由各个压力传感器71、72、73检测到的压力数据、和各个温度传感器74、75、76a、76b、76c、77a、77b、77c、78a、78b、78c以及79检测到的温度数据(步骤S22)。
使用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从高压压力、低压压力、蒸发器出口温度和库内温度来推算流入喷射器53中的制冷剂密度(步骤S23)。此时,在制冷剂处于临界状态的情况下,就从压力和温度来推算制冷剂密度。而在制冷剂处于亚临界状态的情况下,由高压压力和低压压力来推算制冷剂的循环量,由库内温度计算出蒸发器55交换的热量,推算出制冷剂的干度。然后,从制冷剂循环量和制冷剂干度计算出制冷剂密度。
然后,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对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和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有无变动或者蒸发器风扇63a、63b和63c的风量有无变动,在有变动的情况下(步骤S24:有变动),取得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变动量、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变动量(步骤S25),使该开度、风量变动(步骤S26)。
在步骤S24中,制冷剂密度的设定值,随高压压力或低压压力的值而变动。这就是说,如图21-1所示,根据高压压力的范围(P<P11,P11≤P<P12,P13≤P<P14,P14≤P<P15,P≥P15)预先设定制冷剂密度设定值的上限(ρ1、ρ3、ρ5、ρ7、ρ9)和下限(ρ2、ρ4、ρ6、ρ8、ρ10)。此外,如图21-2所示,根据低压压力的范围(P<P11,P11≤P<P12,P13≤P<P14,P14≤P<P15,P≥P15)预先设定制冷剂密度设定值的上限(ρ11、ρ13、ρ15、ρ17、ρ19)和下限(ρ12、ρ14、ρ16、ρ18、ρ20)。
然后,在步骤S24中,如图22所示,以相对于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和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和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之间的规定范围内(ρlo≤ρ≤ρhi)时为最适宜,此时判断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为“维持现状(不变动)”,维持其开度。而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以下(ρ<ρlo)的情况下,判断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为“开放”,取得开度量“+P(plus)”。然后,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以上(ρhi<ρ)的情况下,判断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为“收紧”,取得开度量“-P(plus)”。
此外,在步骤S24中,如图23所示,以相对于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和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和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之间的规定范围内(ρlo≤ρ≤ρhi)时为最适宜,此时判断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为“维持现状(不变动)”,维持其风量。而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以下(ρ<ρlo)的情况下,判断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为“降低”,取得风量“-Q”。然后,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以上(ρhi<ρ)的情况下,判断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为“增加”,取得风量“+Q”。在此,在变化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时,可变化施加的电压和负载比(以下称为Duty比)。在变化施加电压的情况下,为低电压“-Q”或者高电压“+Q”。在变化Duty比的情况下,降低Duty比取得“-Q”,或者提高Duty比取得“+Q”。如图24所示,Duty比是当蒸发器风扇在“开(ON)”的指令时,以一定周期使施加的电压“开/关(ON/OFF)”时的比率(Duty比=开的时间/(开+关的时间):Duty比=ON时间/(ON+OFF的时间))。
如上所述,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包括使向喷射器53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56。即,即使在蒸发器55发生负荷变化而使吸入侧的低压制冷剂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利用来自内部换热器56的剩余低压制冷剂的潜热使从气体冷却器52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冷却,防止高压侧的压力上升。结果,使低压制冷剂产生过热度而蒸发,使在喷射器53中吸入的制冷剂密度保持一定,能够使循环状态成为最佳化。
特别是在如自动售货机等之类的,在多个商品收容库4a、4b、4c中分别配置蒸发器55(55a、55b、55c)的情况下,由于减少动作的蒸发器55的数量会使动作的蒸发器55发生大幅度的负荷变动,但通过内部换热器56进行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热交换,使得被喷射器53吸入的制冷剂密度保持一定,能够实现循环状态的最佳化。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在容积比较小的中间商品收容库4b中配置的蒸发器55b,经由电磁阀61与在作为冷却专用的左侧商品收容库4a中配置的蒸发器55a相串联。这就是说,由于在蒸发器55b中剩余的制冷剂在蒸发器55a中蒸发,使得蒸发器55b单独运行的情况消失。此外,使在内部换热器56以前的制冷剂密度降低。结果,由于减少了蒸发器55b的制冷剂循环量,从而能够降低蒸发温度,改善运行效率。
对于上述制冷剂回路而言,在气液分离器54中,由内管541A和外管541B构成,该内管541A连接在喷射器53和压缩机之间形成螺旋状并在径向靠外的部位设置有贯穿孔541Ac,该外管541B覆盖住在内管541A上设置有贯穿孔541Ac的部位并与内管541A一起形成螺旋状,从内管541A分出的终端连接着蒸发器55。即,使由喷射器53供给的混合制冷剂通过内管541A,通过螺旋状部位的混合制冷剂,其中的液相制冷剂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偏向径向外侧,经由贯穿孔541Ac将液相制冷剂移送到外管541B中,使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分离,将气相制冷剂送到压缩机51中,而将液相制冷剂送入蒸发器55中。结果,由于采用了螺旋状双重管的结构,与具有储存混合制冷剂并将该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的罐的现有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相比较,能够实现小型化。特别是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容库4a的内部配置如上所述气液分离器54的情况下,由于实现气液分离器54小型化而提高了空间效率。
此外,在气液分离器54中,在外管541B的终端设置有阱部541Bc,该阱部541Bc经由连接管542A连接着位于阱部541Bc下面的内管541A的终端541Ab。即,在阱部541Bc中,在液相制冷剂中所含的冷冻机油,由于自身的比重而沉降到下部,经由连接管542A移送到内管541A的终端541Ab,从而使液相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液相制冷剂被送到蒸发器55中,而冷冻机油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被送到压缩机51中。结果,通过设置阱部541Bc的结构,与具有使储存的制冷剂中制冷剂和冷冻机油分离的罐的现有技术的油分离器相比较,内管能够实现小型化。特别是由于气液分离器54的内管541A和外管541B一体化为分离冷冻机油的结构,使得以良好的效率进行气、液、油的分离。特别是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容库4a的内部配置如上所述气液分离器54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实现气液分离器54的小型化而提高空间效率。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在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中,调节喷射器53的喷嘴阀531a和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使得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a、76b、76c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或者在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中,调节喷嘴阀531a和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使得由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a、76b、76c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77a、77b、77c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之差在规定范围内。即,在自动售货机等之类的多个商品收容库4a、4b、4c分别配置有蒸发器55(55a、55b、55c)的情况下,在取得商品收容库4a、4b、4c的库内温度而该库内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该蒸发器55a、55b、55c的电磁阀551a、551b、551c闭合,使蒸发器55a、55b、55c的动作停止。因此,有时一个蒸发器55动作,有时两个或者全部蒸发器55都动作。这样一来,当蒸发器55的动作状态变化时,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就大幅度变化。在上述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中,由于由取得的各个压力状态或各个温度状态来调节电子膨胀阀57和喷嘴阀531a的开度,能够抑制由蒸发器55动作状态的变化引起的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的变化,所以能够使蒸发器55的换热量和压缩机51的运行效率达到最佳化。
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将根据由高压压力传感器71和低压压力传感器73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上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76a、76b、76c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库内温度传感器78a、78b、78c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和根据高压压力传感器71和低压压力传感器73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ρlo、ρhi进行比较,来调节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和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使得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在自动售货机等之类的多个商品收容库4a、4b、4c分别配置有蒸发器55(55a、55b、55c)的情况下,在取得的商品收容库4a、4b、4c的库内温度低于规定温度的情况下,该蒸发器55a、55b、55c的电磁阀551a、551b、551c闭合,使蒸发器55a、55b、55c停止动作。因此,有时一个蒸发器动作,有时两个或者全部蒸发器都动作。这样一来,当蒸发器55的动作状态变化时,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就大幅度变化。在上述制冷剂回路控制部100中,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小于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下限ρlo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放开,降低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增加制冷剂循环量使在蒸发器55中的制冷剂更难以气化,使制冷剂密度提高。反之,在推算的制冷剂密度ρ超过制冷剂密度设定值上限ρhi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57的开度收紧,增大蒸发器风扇63a、63b、63c的风量,使得在蒸发器55中的制冷剂更容易气化,使制冷剂密度降低。结果,能够抑制由蒸发器55动作状态的变化而引起的蒸发温度和高压压力的变化,使得蒸发器55的换热量或者压缩机51的运行效率能够达到最佳化。
此外,上述制冷剂回路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时是特别有效的,在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其中,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制冷剂回路使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容库4a、4b、4c冷却的结构,但对所需的商品收容库也可同时进行加热。图25是在使用蒸发器作为加热装置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的概略图。
首先说明冷却系统。如图25所示,压缩机51的结构是使用中间换热器511实施两段压缩动作的压缩机。即,在进行一段压缩动作的第一压缩机51a和进行二段压缩动作的第二压缩机51b之间设置有中间换热器511。由该压缩机51压缩的制冷剂,供给到气体冷却器52中进行散热,在内部换热器56中进行热交换后再经由喷射器53、气液分离器54和电子膨胀阀57。然后,从电子膨胀阀57供给的制冷剂,进入由各电磁阀551a、551b、551c、551d的开闭而选择的各蒸发器55(55a、55b、55c、55d)中进行蒸发,使各商品收容库(在图25中未显示)冷却。经过蒸发器55的制冷剂在内部换热器56中进行热交换而再次被吸入喷射器53中。该结构与上述的制冷剂回路相同。
下面说明加热系统。在此,使用蒸发器55c作为加热装置。在此情况下按如下方式连接。压缩机51(51b)的排出口和蒸发器55c的入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0相连接。蒸发器55c的出口和气体冷却器52的出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1相连接。蒸发器55c的出口和气体冷却器52的入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2相连接。然后,在压缩机51(51b)和气体冷却器52之间设置有电磁阀83。而且,在蒸发器55c的出口,即至气体冷却器52的出口和入口的分支部位和各个蒸发器55的集合部位之间设置有电磁阀84。而在蒸发器55c的入口,即与压缩机51(51b)的合流部位和电磁阀551c之间设置有止逆阀91,防止向电磁阀551c发生逆流。而且,在从蒸发器55c的出口至气体冷却器52的电磁阀81和电磁阀82以前的部位,设置有止逆阀92,防止向蒸发器55c的方向逆流。
按照上述加热系统,闭合电磁阀551c、84,打开电磁阀80,使用蒸发器55c作为加热装置。如果此时闭合电磁阀82、83,打开电磁阀81,则得到使制冷剂不经过气体冷却器52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3,打开电磁阀81、82,则得到使制冷剂从蒸发器55c经由气体冷却器52的入口和出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2,打开电磁阀81、83,则得到使制冷剂分别经由蒸发器55c和气体冷却器52的同时,从蒸发器55c至气体冷却器52出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1,打开电磁阀82、83,则得到使制冷剂分别经由蒸发器55c和气体冷却器52的同时,从蒸发器55c至气体冷却器52入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1、83,打开电磁阀82,则得到使制冷剂从蒸发器55c至气体冷却器52入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电磁阀81、82、83都打开,则得到在使制冷剂分别经由蒸发器55c和气体冷却器52的同时,从蒸发器55c至气体冷却器52的入口和出口的制冷剂回路。
此外,再说明另外一种加热系统。在此,使用蒸发器55b作为加热装置。在该情况下,按照如下的方式连接。在压缩机51(51a)的出口和蒸发器55b入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5相连接。在蒸发器55b的出口和中间换热器511的出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6相连接。在蒸发器55b的出口和中间换热器511的入口之间经由电磁阀87相连接。然后,在压缩机51(51a)和中间换热器511之间设置有电磁阀88。而且,蒸发器55b的出口,即至中间换热器511的出口以及入口的分支部位和各个蒸发器55的集合部位之间设置有电磁阀89。此外,蒸发器55b的入口,即与压缩机51(51a)的合流部位和电磁阀551b之间设置有止逆阀93,防止向电磁阀551b发生逆流。在从蒸发器55b的出口至中间换热器511的电磁阀86和电磁阀87以前的部位设置有止逆阀94,防止向蒸发器55b发生逆流。
按照上述另外一种加热系统,闭合电磁阀551b、89,打开电磁阀85,使用蒸发器55b作为加热装置。此时,如果闭合电磁阀87、88,打开电磁阀86,则得到使制冷剂不经过中间换热器511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8,打开电磁阀86、87,则得到使制冷剂从蒸发器55b经由中间换热器511的入口和出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7,打开电磁阀86、88,则得到使制冷剂在分别经由蒸发器55b和中间换热器511的同时,从蒸发器55b经由中间换热器511出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6,打开电磁阀87、88,则得到在使制冷剂分别经由蒸发器55b和中间换热器511的同时,从蒸发器55b经由中间换热器511入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闭合电磁阀86、88,打开电磁阀87,则得到使制冷剂从蒸发器55b经由中间换热器511入口的制冷剂回路。如果电磁阀86、87和88都打开,则得到在使制冷剂分别经由蒸发器55b和中间换热器511的同时,从蒸发器55b经由中间换热器511的入口和出口的制冷剂回路。
如此,即使在使用蒸发器55作为加热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由内部换热器56和气液分离器54得到的效果。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图。在图26中,在上述喷射器53和气液分离器54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喷射器53’。另一个喷射器53’,通过将作为散热器的气体冷却器52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喷射器53排出的混合制冷剂与从气体冷却器52供给的高压制冷剂混合的同时,将混合的制冷剂升压排出供给到气液分离器54中。
在没有设置另一个喷射器53’的情况下,即使通过例如内部换热器56力图使喷射器53提高效率,也会由升压作用而对制冷剂压力构成界限。另一方面,在设置有另一个喷射器53’的情况下,由于使喷射器53、53’形成多级的状态而使制冷剂压力增加,所以能够减轻压缩机51的负担,进一步提高循环的效率。

Claims (11)

1.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
具有使供给到所述喷射器中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
2.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
具有使供给到所述喷射器的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相互进行热交换的内部换热器。
3.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第一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
通过第二开关阀使规定的蒸发器与其它蒸发器串联连接。
4.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由内管和外管构成,其中,所述内管的开始端侧与所述喷射器连接,在形成为螺旋状的径向靠外的部位处设置有贯穿孔,终端侧与所述压缩机连接,而所述外管由开始端侧覆盖所述内管的设置有贯通孔的部位,并与该内管一起形成为螺旋状,从所述内管的途中分支的所述外管的终端侧与所述蒸发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器设置有阱部,在所述外管的终端侧,使制冷剂先被送向下方再被送向上方,该阱部的下部与在该下部下面的所述内管终端侧连接。
6.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
在所述喷射器的减压部分调节制冷剂流量的喷嘴阀;
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和
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入口侧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其中,
调节所述喷嘴阀和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7.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
在所述喷射器的减压部分调节制冷剂流量的喷嘴阀;
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
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入口侧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和
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出口侧处分别设置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其中,
调节所述喷嘴阀和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由所述蒸发器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和由所述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之温度差在规定的范围内。
8.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
调节向所述蒸发器供给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阀;
检测高压制冷剂压力的高压压力传感器;
检测低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
分别设置在所述各蒸发器的出口侧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和
检测配置有所述蒸发器的隔热环境内部的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其中,
将由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所述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以及由所述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推算的制冷剂密度,与根据由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进行比较,来调节所述膨胀阀的开度,使得所述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9.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使多个所述蒸发器并列并通过开关阀连接的多条制冷剂循环通道,此外,具有:
向所述蒸发器送风的蒸发器风扇;
检测高压制冷剂压力的高压压力传感器;
检测低压制冷剂压力的低压压力传感器;
分别设置在所述各蒸发器出口侧处检测制冷剂温度的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和
检测配置有所述蒸发器的隔热环境内部的温度的库内温度传感器,其中,
将由所述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由所述蒸发器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以及由所述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推算的制冷剂密度,与根据由高压压力传感器和低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预先设定的制冷剂密度设定值进行比较,来调节所述蒸发器风扇的风量,使得所述推算的制冷剂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
10.一种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从所述压缩机供给的制冷剂散热的散热器;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低压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使混合的制冷剂升压并进行排出的喷射器;以及将从所述喷射器供给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将气相制冷剂返回到所述压缩机,而将液相制冷剂供给到所述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其中,
在所述喷射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有另一个喷射器,该另一个喷射器通过使从所述散热器供给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在吸入从所述喷射器排出的混合制冷剂并进行混合的同时,对该混合的制冷剂进行升压排出,并供给至所述气液分离器。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CNB2006101005065A 2006-06-30 2006-06-30 制冷剂回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958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005065A CN100529588C (zh) 2006-06-30 2006-06-30 制冷剂回路
HK08105794.9A HK1115627A1 (en) 2006-06-30 2008-05-26 Refrigerant circu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1005065A CN100529588C (zh) 2006-06-30 2006-06-30 制冷剂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7100A CN101097100A (zh) 2008-01-02
CN100529588C true CN100529588C (zh) 2009-08-19

Family

ID=39011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050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9588C (zh) 2006-06-30 2006-06-30 制冷剂回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9588C (zh)
HK (1) HK1115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88202B2 (en) 2009-10-23 2018-10-02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operation
CN101893367B (zh) * 2010-08-13 2012-02-01 唐建峰 一种利用混合制冷剂液化天然气的方法
US9453668B2 (en) * 2010-10-18 2016-09-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method
JP5817663B2 (ja) * 2012-07-09 2015-1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DE102013012926A1 (de) * 2013-08-02 2015-02-05 Man Truck & Bus Ag Wärmepumpe, insbesondere zur Heiz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ärmepumpe
ES2792508T3 (es) 2014-07-09 2020-11-11 Carrier Corp Sistema de refrigeración
JP2016050761A (ja) * 2014-08-28 2016-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KR102214281B1 (ko) * 2014-09-18 2021-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동사이클 및 이를 갖는 냉장고
JP2018185069A (ja) * 2017-04-24 2018-11-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装置
CN108507208A (zh) * 2018-04-20 2018-09-07 天津商业大学 三级引射的一机三温制冷系统
CN108775722B (zh) * 2018-07-31 2023-08-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并联压缩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00004B (zh) * 2019-02-20 2024-03-26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一种带喷射器的双级压缩可调干度制冷系统
CN112393454B (zh) * 2020-07-09 2022-06-17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双温空气源热泵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7100A (zh) 2008-01-02
HK1115627A1 (en) 2008-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9588C (zh) 制冷剂回路
EP3734187B1 (en) Refrigerator
KR0136075B1 (ko) 과냉각 조립체 및 냉각 및 열교환 시스템
US20080184715A1 (en) Bottle Cooler Defroster And Methods
US20020033024A1 (en) Utilization of harvest and/or melt water from an ice machine for a refrigerant subcool/preco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MXPA04012260A (es) Sistema de inyeccion de vapor.
US9857103B2 (en) Refrigerator having a condensation loop between a receiver and an evaporator
CN104613697B (zh) 冰箱
EP1783443A1 (en) Freezing apparatus
JP4529727B2 (ja) 冷媒回路
CN102967101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10197324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4985751B2 (ja) 冷媒回路
JP2012042205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蒸気発生装置
CN104613662A (zh) 冰箱
CN104422231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JP4529722B2 (ja) 自動販売機
KR101149229B1 (ko) 자동판매기
CN104613699A (zh) 冰箱
KR101305234B1 (ko) 외기냉방 증발식 응축기
JP2013089209A (ja) 自動販売機
KR20150145852A (ko) 냉장고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04309115A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2295156B1 (ko) 냉장고
KR100238762B1 (ko) 냉.온 동시 기능 자동판매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1562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1562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