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25593C - 基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基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25593C
CN100525593C CNB2005100832051A CN200510083205A CN100525593C CN 100525593 C CN100525593 C CN 100525593C CN B2005100832051 A CNB2005100832051 A CN B2005100832051A CN 200510083205 A CN200510083205 A CN 200510083205A CN 100525593 C CN100525593 C CN 10052559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section
hole
handle
enters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32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35324A (zh
Inventor
铃江修
森本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U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35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35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55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559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nting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可以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锁定力,使锁定力难以降低,并且制造成本低的插拔用把手的锁定构造的基板组件。插拔用把手(5)被可以旋转地支撑于面板体(4)上。弹簧组件(6)被弹性地保持在设于面板体(4)上的弹簧保持孔(45)中,其第1弹簧部(61)在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弹簧保持孔(45)中时向止挡部(53)赋予进入阻力,并且在从弹簧保持孔(45)中退出时赋予退出阻力。其第2弹簧部(62)在止挡部(53)进入弹簧保持孔(45)时在与弹簧保持孔(45)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53)从弹簧保持孔(45)中退出时在与弹簧保持孔(45)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Description

基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板组件,特别涉及被可以插拔地安装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基板组件。
背景技术
已知有将装备了电路部件的印刷电路基板等电路基板可以插拔地安装在构成通信装置等的电子机器组件的机柜(subrack)上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公报WO03/086039号]的「背景技术」部分)。该例子中,如图12A及图12B所示,机柜120由长方体的材料构成,在收纳多个电路基板的前面侧具备具有开口部121a的收纳部121。该收纳部121中,设有从开口部121a朝向内部而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127...127。另外,在机柜120的上面及下面的开口部121a侧,分别设有前轨124、124。另外,在该前轨124上,设有第1把手接触部125和第2把手接触部126。
电路基板110如图13所示,在图示右侧的后端侧,设有基板用连接器115。在电路基板110的图示左侧的前端侧,设有前面板111,并且在前面板111的上部侧和下部侧上,分别设有上下一对的插拔用把手100、100。
该各插拔用把手100如图14A所示,在后端侧,具备被与设于电路基板110上的把手锁定部112自由锁脱地锁合的被锁定部102、具有用于与机柜120的前轨124的第1把手接触部125、第2把手接触部126分别接触的第1被接触部103a及第2被接触部103b的被接触部103、在被锁定部102和被接触部103之间被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设于电路基板110上的把手安装构件140上的旋转轴部104。在插拔用把手100的前端侧,具备具有第1推压操作部101a及第2推压操作部101b的推压操作部101。
此外,当将电路基板110插入机柜120时,形成将插拔用把手100的被锁定部102从把手锁定部112上取下的图14B中所示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将电路基板110放入机柜120,将插拔用把手100的第1推压操作部101a向图14B的上侧(箭头R1的方向)推压。这样,插拔用把手100以旋转轴部104为旋转的中心旋转,使插拔用把手100的第1被接触部103a和机柜120的前轨124的第1把手部接触部125接触。另外,当使插拔用把手100旋转时,第1被接触部103a旋转,由此,电路基板110相对于机柜120向后方侧(图示X1方向)移动,电路基板110的基板侧连接器115被插入设于机柜120上的机柜侧连接器(未图示)。另外,该状态下,如图14A所示,插拔用把手100的被锁定部102被锁定在把手锁定部112上。
另一方面,当将插入机柜120的电路基板110从机柜120上拔出时,从图14A所示的状态开始,将插拔用把手100的第2推压操作部101b向与所述第1推压操作部101a的推压方向相反一侧的图示下方侧(箭头R2的方向)推压。这样,就会如图14B所示,将被锁定部102和把手锁定部112的锁定解开,并且使插拔用把手100的第2被接触部103b与机柜120的前轨124的第2把手接触部126接触,另外,当使插拔用把手100旋转时,第2被接触部103b旋转,这样,就可以使电路基板110相对于机柜120向图示的左侧的前方侧(图的X2方向)移动,将电路基板110的基板侧连接器115从机柜120的机柜侧连接器123中拔出。
在电路基板110中,将插拔用把手100用合成树脂制成,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通过对其形状进行设计而使之具有弹性,就能够将插拔用把手100的被锁定部102向把手锁定部112侧推靠,由此就能够以给定的锁定力将插拔用把手100与电路基板110锁定。通过如此构成,就会使被插入机柜120的电路基板110不被轻易地拔出。
但是,通过对插拔用把手100的形状进行设计而获得所需的锁定力并不容易。另外,当反复进行插拔动作或长时间放置时,由于无法忽视被锁定部102及把手锁定部112的磨损或变形所造成的锁定力的降低,因此在耐久性方面有困难。另外,由于需要将把手锁定部112固定地设置于电路基板110上,因此制造工序变得复杂,从而成为制造成本上升的要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此种以往的电路基板的问题,提供具备了可以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锁定力,使锁定力难以降低,并且制造成本低的插拔用把手的锁定构造的基板组件。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是被可以插拔地安装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基板组件。该基板组件具备基板主体、将基板主体固定地支撑并设置有止挡部进入孔的面板体、被可以旋转地支撑于面板体上的插拔用把手、被非固定地保持在止挡部进入孔及插拔用把手中的任意一方的弹簧组件。插拔用把手具备操作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固定位置时就与基板收纳框体的一部分结合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解除位置时就会解除与基板收纳框体的所述一部分的结合的方式构成的框体结合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固定位置时就会进入止挡部进入孔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就会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的方式构成的止挡部。弹簧组件具有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退出阻力的主弹簧部。
本发明的特征虽然可以如上所示地广泛表示,但是其构成和内容、以及目的及特征,将在结合附图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公开得到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作为基板收纳框体的机柜1上插入了多个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2A是用于说明在机柜1上插入了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概念图,与右视图对应。
图2B是用于说明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拔出后的状态的概念图,与右视图对应。
图3A是将图2A的局部详细描画的放大图。
图3B是将图2B的局部详细描画的放大图。
图4A是用于说明在机柜1上插入了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图,是省略了机柜1的基板组件2的局部立体图。
图4B是用于说明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拔出后的状态的图,是省略了机柜1的基板组件2的局部立体图。
图5A是表示作为基板组件2中所使用的弹簧组件的一个例子的弹簧组件6的图,与右视图对应。
图5B是表示弹簧组件6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作为基板组件2中所使用的弹簧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弹簧组件66的图,与右视图对应。
图6B是表示弹簧组件66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A是将表示在机柜1上插入了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02的状态的右视图的局部详细描画的图。
图7B是将表示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02拔出后的状态的右视图的局部详细描画的图。
图8A是表示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之前的弹簧组件206的立体图。
图8B是表示从与图8A不同的方向看弹簧组件206的立体图。
图9A及图9B是用于说明将弹簧组件206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的顺序的图。
图10A及图10B是用于说明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退出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的状况的图,与图7A的剖面XIA—XIA对应。
图11A及图11B是用于说明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退出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的状况的图,与图7A的剖面XIA—XIA对应。
图12A是以往的插入电路基板110的机柜120的前视图。
图12B是机柜120的仰视图。
图13是以往的电路基板110的侧视图。
图14A是把将以往的电路基板110插入机柜120而将插拔用把手的被锁定部锁定在把手锁定部上的状态的局部以剖面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14B是把从插拔用把手的被锁定部中将把手锁定部取下的状态的局部以剖面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在作为基板收纳框体的机柜1上插入了多个(该图中为14个)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前视图。图2A是用于说明在机柜1上插入了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概念图,与右视图对应。图2B是用于说明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拔出后的状态的概念图,与右视图对应。图3A是将图2A的局部详细描画的放大图。图3B是将图2B的局部详细描画的放大图。
图4A是用于说明在机柜1上插入了基板组件2的状态的图,是省略了机柜1的基板组件2的局部立体图。图4B是用于说明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拔出后的状态的图,是省略了机柜1的基板组件2的局部立体图。图5A是表示作为基板组件2中所使用的弹簧组件的一个例子的弹簧组件6的图,与右视图对应。图5B是表示弹簧组件6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机柜1是与图12A及图12B所示的机柜120大致相同的构成。如图3B所示,机柜1具备前轨11,在前轨11的大致前端(图中X2方向端),形成有与后述的插拔把手5的框体结合部52结合的把手勾挂部12。另外,在机柜1的前面(X2侧面)附近,形成有用于旋入后述的固定螺栓7的内螺纹(未图示)。
图1中所示的基板组件2被与插拔方向(X1及X2方向)平行地配置,被可以插拔地安装在机柜1上。如图2A所示,基板组件2具备安装了电路等的基板主体3、固定地支撑基板主体3的面板体4、被可以旋转地支撑于面板体4上的上下(Z1及Z2方向)一对插拔用把手5、用于将面板体4可靠地固定于机柜1上的上下一对的固定螺栓7。
如图3B所示,固定螺栓7具备旋钮部72、被旋入机柜1上的螺栓部71。另外,基板组件2还具备被非固定地(在该例子中为弹性地)保持在作为设于面板体4上的上下一对的止挡部进入孔的弹簧保持孔45上的上下一对弹簧组件6。而且,下部(Z2方向部)的弹簧保持孔45及弹簧组件6并未图示。只要没有特别指定,该实施方式中的上下一对的构造为上下对称(镜面对称)构造。所以,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仅对上部(Z1方向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B所示,面板体4具备相对于基板主体3平行配置的近似平面状的侧面板41、从侧面板41的前端(X2方向端)向近似垂直的方向(Y1方向)竖起的近似平面状的前面板42、被从前面板42的一端(Y1方向端)向后方(X1方向端)弯曲的折曲部43。
在侧面板41的前端(X2方向端)附近的上端(Z1方向端)附近,朝向横向(Y1方向)地突设有把手轴44。该例子中,把手轴44成为大径部44a及小径部44b的2段构造。
前面板42的另一端(Y2方向端)当中的把手轴44的突设位置附近为了不妨碍插拔用把手5的移动而被切除,形成有切口部46。前面板42的另一端(Y2方向端)当中的比切口部46略靠下方(Z2方向)上,贯穿前面板42地形成有近似矩形的弹簧保持孔45。
面板体4的材料或构成等虽然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优选采用对金属薄板实施了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等的整块材料构成。
插拔用把手5具备基座部54、与基座部54连续形成的框体接合部52、与基座部54连续地设置的杆部56、形成于杆部56的中途的止挡部53、形成于杆部56的另一端的操作部51。如图4A及图4B所示,插拔用把手5被制成在Y1及Y2方向上具有近似均匀的厚度的近似平板状。即,插拔用把手5的各构成部分(基座部54、框体结合部52、杆部56、止挡部53及操作部51)都为近似相同的厚度(Y1及Y2方向尺寸),并且构成近似相同的平面。
在基座部54的大致中央设有贯穿孔55。通过在贯穿孔55中嵌入所述把手轴44的大径部44a,插拔用把手5就被可以旋转地保持在面板体4的侧面板42上。
框体结合部52被制成2个凸部夹持1个凹部的形状,当操作部51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固定位置(图3A所示的位置)时,就与形成于机柜1的前轨11上的把手勾挂部12结合,当操作部51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解除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时,就会解除与把手勾挂部12的结合。
止挡部53将其头端制成近似心形,当操作部51被旋转操作至固定位置(图3A所示的位置)时,就进入弹簧保持孔45,当操作部51被旋转操作至解除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时,就会从弹簧保持孔45中退出。
虽然插拔用把手5的材料或构成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以采用对合成树脂进行了成形加工的整块材料构成,或对金属板实施了冲裁加工等的整块材料构成。
如图4B所示,在基板主体3的前端32(X2方向)附近的上端33(Z1方向端)附近,设有与把手轴44的小径部44b的外径大致外接的直径的贯穿孔31。在该贯穿孔31中插入把手轴44的小径部44b,利用小螺钉(未图示)等固定于把手轴44上。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把手轴44以外的基板固定部(未图示)上,也将基板主体3固定于面板体4上。
如图4B所示,基板组件2形成将侧面板41、插拔用把手5的基座部54、基板主体3以该顺序沿横向(从Y2朝向Y1的方向)层叠的构造。当然,按照在插拔用把手5的基座部54绕把手轴44旋转时,与侧面板41及基板主体3的任意一个都不干扰的方式,进行各构件的尺寸设定。
如图3A、图3B、图4A及图4B所示,插拔用把手5的基座部54实际上被配置在前面板42的内侧。杆部56在操作部51处于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42的外侧并形成与前面板42靠近而近似平行的状态,在操作部51处于解除位置时,则位于前面板42的外侧并形成相对于前面板42近似立起的状态。止挡部53在操作部51处于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42的内侧,在操作部51处于解除位置时位于前面板42的外侧。
弹簧组件6的第1弹簧部61(后述)被按照位于前面板42的内侧的方式构成。第2弹簧部62(后述)也被按照实际上(即除去直线部62c)位于前面板42的内侧的方式构成。
如图5A所示,弹簧组件6具备与前后方向(X2及X1方向)垂直的剖面(YZ剖面)为近似「コ」字形的架桥部63(由架桥板63b、从架桥板63b的两端分别沿与架桥板63b近似垂直的方向与架桥板63b连续地形成的竖起片63a构成)、从架桥部63的竖起片63a的前端(X2方向端)朝向前方(X2方向)略微向外(Z1及Z2方向侧)地形成的上下(Z1及Z2方向)一对的作为进入孔结合部的第2弹簧部62、从架桥部63的竖起片63a的后端(X1方向端)向竖起片63a的内侧(Z2及Z1方向侧)被折曲为近似「U」状并朝向前方(X2方向)延伸地形成的上下(Z1及Z2方向)一对的作为主弹簧部的第1弹簧部61。
第1弹簧部61的前端构成为以在内侧成为凸状的近似圆弧状形成的凸部61a。即,如图3A所示,凸部61a被制成沿着插拔用把手部5的止挡部53的外形将其抱入的形状。所以,在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弹簧保持孔45时就可以与止挡部53接触而赋予给定的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53从弹簧保持孔45中退出时就可以与止挡部53接触而赋予给定的退出阻力。
如图5A所示,在第2弹簧部62的前端侧,首先,形成外侧成为凸状的近似圆弧状的凸部62a,并且继而形成在内侧成为凸状的被折曲为近似「U」字形的凸部62b,末端成为被朝向外方形成的直线部62c。在将弹簧组件6安装在弹簧保持孔45中时,将弹簧组件6的第1弹簧部61的近似「U」状端61b侧从弹簧保持孔45的前方侧(X2侧)朝向后方侧(X1侧)插入,形成图5A的状态即可。当成为该状态时,弹簧组件6只要不使凸部62a抵抗第2弹簧部62的弹簧力而向内侧位移,就不会从弹簧保持孔45中脱离。
即,通过使凸部62a与弹簧保持孔45的后方侧(X1侧)的上下端(Z1及Z2端)周边部接触,弹簧组件6的向前方(X2方向)的脱离阻力(退出时脱离阻力)就会大于来自止挡部53的与所述退出阻力对应的力(X2方向的力)。另外,通过使直线部62c与弹簧保持孔45的前方侧(X2侧)的上下端(Z1及Z2端)周边部接触,弹簧组件6的向后方(X1方向)的脱离阻力(进入时脱离阻力)就会大于来自止挡部53的与所述进入阻力对应的力(X1方向的力)。
如图4B所示,弹簧组件6也使其大部分与插拔用把手5的基座部54相同,被收容在设于侧面板41和基板主体3之间的横向(Y1及Y2方向)的间隙中。
弹簧组件6的材料或构成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优选采用对弹簧用的金属薄板实施了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等的整块材料构成。
图6A是表示作为基板组件2中所使用的弹簧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弹簧组件66的图,与右视图对应。图6B是表示弹簧组件66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6A所示,弹簧组件66在只有1个第1弹簧部61的方面,与有一对第1弹簧部61的弹簧组件6不同。即,图6A所示的弹簧组件66是将构成图5A中所示的弹簧组件6的一对第1弹簧部61当中的从插拔用把手5相对于面板体4的旋转中心开始位于更远方的1个第1弹簧部61除去后的构成。弹簧组件66的其他的构成与弹簧组件6的构成相同。通过如此构成,就可以如图3B所示,顺利地接受画出以把手轴44为中心的圆弧而进入的止挡部53。
下面,对将基板组件2插入机柜1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图3B所示,将基板组件2插入机柜1的给定的位置,沿着机柜1内的导轨(未图示)向后方(X1方向)推入。此时,使插拔用把手5的操作部51沿R2方向旋转而使之维持解除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而且,为了在放开时(拔出时)使插拔用把手5的操作部51总是来到解除位置,也可以使用弹簧等施力机构将插拔用把手5向R2方向推靠。
如图3A所示,与将基板组件2推入至机柜1的最内部同时地,使操作部51沿R1方向旋转而变为固定位置(图3A所示的位置)。利用该动作,插拔用把手5的框体结合部52与机柜1的把手勾挂部12结合,并且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与弹簧组件6的第1弹簧部61的凸部61a(参照图5A)弹性地结合。这样,插拔用把手5的操作部51就可以维持固定位置。在进行更为可靠地固定时,也可以将固定螺栓7旋入机柜1而紧固。
下面,对将基板组件2从机柜1中拔出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固定螺栓7被紧固的情况下,将其松开。然后,从图3A所示的状态开始,使插拔用把手5的操作部向R2方向旋转。这样,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与弹簧组件6的第1弹簧部61的凸部61a(参照图5A)的弹性结合被解除,并且插拔用把手5的框体结合部52和机柜1的把手勾挂部12的结合被解除。就在该状态下,如果将基板组件2向前方(X2方向)拔出,则成为图3B所示的状态。
而且,所述的发明也可以如下掌握。
即,是被可以插拔地安装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基板组件,其具备基板主体、固定地支撑基板主体并设置有弹簧保持孔的面板体、被保持在弹簧保持孔中的弹簧组件、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面板体上的插拔用把手,插拔用把手具备操作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固定位置时就与基板收纳框体的一部分结合、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解除位置时就解除与基板收纳框体的所述一部分的结合的方式构成的框体结合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固定位置时就进入弹簧保持孔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就从弹簧保持孔中退出的方式构成的止挡部,弹簧组件具备被按照在止挡部进入弹簧保持孔时与止挡部接触而赋予给定的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弹簧保持孔中退出时与止挡部接触而赋予了给定的退出阻力的方式构成的第1弹簧部、被按照与弹簧保持孔弹性地结合并且在止挡部进入弹簧保持孔时在与弹簧保持孔之间产生比所述进入阻力更大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从弹簧保持孔中退出时在与弹簧保持孔之间产生比所述退出阻力更大的退出时脱离阻力的方式构成的第2弹簧部。
如果如上所述地掌握本申请发明,则可以导出如下的技术效果。即,由于与插拔用把手分开地构成弹簧组件,因此弹簧组件的设计制造的自由度高。由此,就可以容易地获得具有所需的退出阻力的在耐久性方面优良的弹簧组件。另外,由于弹簧组件被与弹簧保持孔弹性地结合,而不是被固定地结合,因此就难以产生由固定的结合引起的过大的应力或偏磨损。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另外,在将弹簧组件安装在弹簧保持孔中时,由于仅抵抗第2弹簧部的弹性的反弹力而插入弹簧保持孔中即可,因此与固定地结合的情况相比,可以省略铆接等工序,由此,就可以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即,可以实现具备了不仅能够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锁定力,而且锁定力难以降低并且制造成本低的插拔用把手的锁定构造的基板组件。
图7A是将表示在所述的机柜1上插入了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02的状态的右视图的局部详细描画的图,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图3A对应。图7B是将表示从机柜1上将基板组件202拔出后的状态的右视图的局部详细描画的图,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图3B对应。
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中,虽然将弹簧组件6保持在设于面板体4上的作为止挡部进入孔的弹簧保持孔45中,但是在该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02中,按照将弹簧组件206保持在插拔用把手5上的方式构成。
即,该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02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仅弹簧组件自身的形状及保持弹簧组件的场所不同,其他的构成相同。而且,该实施方式中,原则上,对于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
图8A是表示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之前的弹簧组件206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从与图8A不同的方向看该弹簧组件206的立体图。而且,图8A及图8B中,表示方向的符号X1、X2、Y1、Y2、Z1及Z2是使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与进入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的状况对应地表现的符号。
图9A及图9B是用于说明将弹簧组件206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的顺序的图。
图10A及图10B、图11A及图11B是用于说明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退出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的状况的图。而且,止挡部进入孔245的位置及形状虽然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与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弹簧保持孔45相同的位置及形状。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该实施方式的基板组件202中,弹簧组件206被保持在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附近。
如图8A及图8B所示,弹簧组件206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主弹簧部261和把手结合部262一体化地形成的构件。
主弹簧部261将图7A所示的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制成具有与进入·退出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的方向(X1、X2方向)近似垂直的棱线261c的山峰形。把手结合部262具备第1钩部262a和第2钩部262b。
第1钩部262a被从主弹簧部261的进入方向侧(X1方向侧)的山脚部261a朝向该进入方向(X1方向)连续地形成,并且在其头端被折曲为近似「コ」字形。如图10B所示,利用该第1钩部262a,阻止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在沿X1方向移动的同时进入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弹簧组件206相对于插拔用把手5向退出方向侧(X2方向侧)脱离的情况。
第2钩部262b被从主弹簧部261的退出方向侧(X2方向侧)的山脚部261b朝向该退出方向(X2方向)连续地形成,并且在其头端被折曲为与第1钩部262a反向的近似「コ」字形。如图11B所示,利用该第2钩部262b,阻止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在沿X2方向移动的同时从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中退出时,弹簧组件206相对于插拔用把手5向进入方向侧(X1方向侧)脱离的情况。而且,山脚部261a、山脚部261b及棱线261c被相互大致平行地形成。
弹簧组件206还具备被配置在将第1钩部262a和第2钩部262b在与主弹簧部261相面对的一侧连接的位置上的背面部263。即,弹簧组件206是通过将第1钩部262a、主弹簧部261、第2钩部262b及背面部263以该顺序成环状配置而构成的。
该实施方式中,背面部263被制成近似矩形,其一端被与第1钩部262a连续地形成。背面部263的另一端被按照与第2钩部262b的端部重合的方式构成。将背面部263的另一端和第2钩部262b的端部的重合的部分称为重叠部264。在重叠部264中,背面部263的另一端和第2钩部262b的端部未被结合,从而可以相对移动。
弹簧组件206还具备用于使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的弹簧组件206不沿插拔用把手5的杆部56的长边方向(图7A中的Z1、Z2方向)移动的一对锁定片265。该实施方式中,锁定片265被从背面部263的近似中央部的Z1方向端及Z2方向端开始分别连续地形成。
如图8B所示,在安装于插拔用把手5上之前的弹簧组件206中,锁定片265为了在将插拔用把手5插穿环状的弹簧组件206后容易折曲,在与背面部263的交界处被略微折曲,但是该折曲的程度为较浅的钝角,从而不会在插穿插拔用把手5时造成阻碍。
在将弹簧组件206安装在插拔用把手5上时,首先,如图9A所示,将环状的弹簧组件206从插拔用把手5的操作部51侧插穿,使之与杆部56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地,移动至止挡部53附近。
然后,如图9B所示,按照从两侧将连接插拔用把手5的杆部56和止挡部53的止挡连接部57夹入的方式,将弹簧组件206的一对锁定片265折曲。这样,就可以阻止弹簧组件206与插拔用把手5的杆部56的长边方向近似平行地移动。
下面,对安装了弹簧组件206的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中时的状况进行说明。从图7B所示的状态(与解除位置对应)开始,按照成为图7A所示的状态(与固定位置对应)的方式,沿R1方向使插拔用把手5旋转时,则如图10A所示,弹簧组件206的主弹簧部261与止挡部进入孔245的边缘245a(该实施方式中为右端,即Y1端)接触。
另外,当沿R1方向使插拔用把手5旋转时,则如图10B所示,弹簧组件206的主弹簧部261被向止挡部进入孔245的边缘245a推压而弹性变形。即,主弹簧部261的高度(Y1、Y2方向的尺寸)变低。为了使主弹簧部261的该种变形更为容易,如上所述,在重叠部264中,使背面部263的另一端和第2钩部262b的端部不接合,使之可以相对移动。
当然,重叠部264的重叠长度(X1、X2方向尺寸)被按照与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退出面板体4的止挡部进入孔245时的背面部263的另一端和第2钩部262b的端部的X1、X2方向的相对移动相比更大的方式设定。
另外,当沿R1方向使插拔用把手5旋转时,则变为图11A所示的状态(与固定位置对应)。该状态下,弹簧组件206就回到弹性变形前的状态(与图10A相同的状态)。
相反,当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即图7A所示的状态(与固定位置对应)开始,沿R2方向使插拔用把手5旋转时,则弹簧组件206就在如图11B所示地弹性变形后,回到图10A所示的状态。
像这样,弹簧组件206的主弹簧部261通过在插拔用把手5的止挡部53进入止挡部进入孔245时与止挡部进入孔245的边缘245a接触而变形,产生进入阻力,并且通过在止挡部53从止挡部进入孔245中退出时与止挡部进入孔245的边缘245a接触而变形,产生退出阻力。
另外,弹簧组件206具备与插拔用把手5非固定地(即,可以沿止挡部53相对于止挡部进入孔245进入·退出的方向(X1、X2方向)移动给定量地)结合的把手结合部262。构成把手结合部262的第1钩部262a在止挡部53进入止挡部进入孔245时在与插拔用把手5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构成把手结合部262的第2钩部262b在止挡部53从止挡部进入孔245中退出时在与插拔用把手5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该发明的基板组件是被可以插拔地安装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基板组件。该基板组件具备基板主体、固定地支撑基板主体并设置有止挡部进入孔的面板体、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面板体上的插拔用把手、被非固定地保持在止挡部进入孔及插拔用把手的任意一方上的弹簧组件。插拔用把手具备操作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固定位置时就与基板收纳框体的一部分结合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解除位置时就解除与基板收纳框体的所述一部分的结合的方式构成的框体结合部、被按照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固定位置时就进入止挡部进入孔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就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的方式构成的止挡部。弹簧组件具有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退出阻力的主弹簧部。
所以,由于与插拔用把手分开地构成弹簧组件,因此弹簧组件的设计制造的自由度高。由此,就可以容易地获得具有所需的退出阻力的在耐久性方面优良的弹簧组件。另外,由于弹簧组件被非固定地保持在止挡部进入孔或插拔用把手上,而不是被固定地结合,因此就难以产生由固定的结合引起的过大的应力或偏磨损。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另外,在将弹簧组件安装在止挡部进入孔或插拔用把手中时,由于不需要固定地结合,因此可以省略铆接等工序,由此,就可以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
即,可以实现具备不仅能够容易地获得所需的锁定力,而且锁定力难以降低并且制造成本低的插拔用把手的锁定构造的基板组件。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基板主体被与基板组件相对于基板收纳框体的插拔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面板体具备被相对于基板主体近似平行地配置的近似平面状的侧面板、从侧面板的插拔方向的拔出方向的前端向与插拔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竖起地形成的近似平面状的前面板。止挡部进入孔贯穿前面板而设置。插拔用把手还具备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面板体上的基座部、与基座部连续地设置的杆部。框体结合部被与基座部连续地形成。止挡部形成于杆部的中途。操作部形成于杆部的另一端。基座部实际上被配置在前面板的内侧。杆部在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并成为与前面板靠近而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操作部处于解除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并成为相对于前面板近似竖起的状态。止挡部在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内侧,在操作部处于解除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主弹簧部至少在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内侧。
所以,在插拔用把手的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即,处于基板组件被收纳固定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通常使用状态下,就可以降低插拔用把手的前面板的向外侧的突出高度。由此,通过使用收纳了此种基板组件的基板收纳框体,就可以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实现所述插拔方向的尺寸(例如进深尺寸)较小的紧凑的电子机器组件等。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其特征是,插拔用把手的基座部、以及至少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的止挡部及主弹簧部位于基板主体和侧面板的间隙中。
所以,就能够将插拔用把手的基座部、以及至少操作部处于固定位置时的止挡部及主弹簧部限定于该基板主体及侧面板的向与该基板主体及侧面板垂直的方向的投影面内。由此,就可以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实现所述插拔方向的尺寸(例如进深尺寸)极小的紧凑的电子机器组件等。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其特征是,还具备向插拔用把手的操作部从固定位置向解除位置旋转的方向对插拔用把手施力的施力机构。
所以,在将基板组件相对于基板收纳框体插入或拔出时,通过防止基板收纳框体和插拔用把手的框体结合部接触,就可以容易地进行基板组件的插拔动作。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止挡部进入孔中。主弹簧部通过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通过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退出阻力。弹簧组件还具备作为与止挡部进入孔非固定地结合的进入孔结合部,该进入孔结合部被按照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而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的方式构成。
即,弹簧组件利用该进入孔结合部,与面板体的止挡部进入孔非固定地结合,无论在插拔用把手的止挡部进入面板体的止挡部进入孔时,还是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都可以维持该结合。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其特征是,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主弹簧部和进入孔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例如,此种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止挡部向止挡部进入孔中的进入·退出方向近似垂直的剖面为近似「コ」字形的架桥部,该架桥部是由架桥板、从架桥板的两端分别沿与架桥板近似垂直的方向与架桥板连续地形成的竖起片构成的。进入孔结合部被按照从架桥部的一对竖起片的退出方向端朝向该退出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各自向略微倾斜方向延伸地形成一对。主弹簧部被按照从架桥部的一对竖起片的进入方向端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折曲为近似「U」字形,而各自朝向退出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一对。
或者,例如此种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止挡部向止挡部进入孔的进入·退出方向近似垂直的剖面为近似「コ」字形的架桥部,该架桥部是由架桥板、从架桥板的两端分别沿与架桥板近似垂直的方向与架桥板连续地形成的竖起片构成的。进入孔结合部被按照从架桥部的一对竖起片的退出方向端朝向该退出方向相互分离的方式各自向略微倾斜方向延伸地形成一对。主弹簧部被按照仅从架桥部的一对竖起片当中的一方的竖起片的进入方向端,在一对进入孔结合部之间被折曲为近似「U」字形,而朝向退出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所以,例如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就可以容易地获得弹簧组件。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插拔用把手的止挡部附近。主弹簧部通过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退出阻力。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插拔用把手非固定地结合的把手结合部,该把手结合部是按照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的方式构成的。
即,弹簧组件利用该把手结合部,在止挡部附近与插拔用把手非固定地结合,无论在插拔用把手的止挡部进入面板体的止挡部进入孔时,还是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都可以维持该结合。
本发明的基板组件中,其特征是,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主弹簧部和把手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例如,此种弹簧组件的主弹簧部被制成具有与止挡部向止挡部进入孔的进入·退出方向近似垂直的棱线的山峰状。把手结合部具备第1钩部和第2钩部,其中第1钩部从主弹簧部的进入方向侧的山脚部朝向该进入方向连续形成,并且其头端折回成大致「コ」字形,阻止弹簧组件相对于插拔用把手向退出方向的移动;第2钩部从主弹簧部的退出方向侧的山脚部朝向该退出方向连续形成,并且其头端折回成与第1钩部相反方向的大致「コ」字形,阻止弹簧组件相对于插拔用把手向进入方向的移动。
所以,例如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就可以容易地获得弹簧组件。
所述讨论中,虽然采用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各用语不是为了限定而使用的,而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及精神,在附加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中,可以进行变更。另外,所述讨论中,虽然对本发明的若干个典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记述,但是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认识到: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教导及优点,在所述的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实现很多的变更。所以,此种变更都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中。

Claims (15)

1.一种基板组件,是可以插拔地安装在基板收纳框体中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具备:
基板主体;
固定地支撑基板主体并设置有止挡部进入孔的面板体;
被可以旋转地支撑于面板体上的插拔用把手,该插拔用把手具备操作部、框体结合部和止挡部,其中所述框体结合部被构成为: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固定位置时,其与基板收纳框体的一部分结合,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给定的解除位置时,则解除与基板收纳框体的所述一部分的结合,所述止挡部被构成为: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固定位置时,其进入止挡部进入孔,而当操作部被旋转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则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以及
弹簧组件,该弹簧组件被非固定地保持在止挡部进入孔及插拔用把手中的任意一方上,并具有主弹簧部,其中所述主弹簧部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向插拔用把手赋予给定的退出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
所述基板主体与所述基板组件相对于所述基板收纳框体的插拔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
所述面板体具备:
被相对于所述基板主体近似平行地配置的近似平面状的侧面板;以及
从侧面板的沿所述插拔方向的拔出方向端向与所述插拔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竖起地形成的近似平面状的前面板,
所述止挡部进入孔被按照贯穿所述前面板的方式设置,
所述插拔用把手还具备: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面板体上的基座部、以及与基座部连续地设置的杆部,
所述框体结合部与基座部连续地形成,
所述止挡部形成于杆部的中间,
所述操作部形成于杆部的另一端,
基座部实际上被配置在前面板的内侧,
杆部在操作部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并成为与前面板靠近而大致平行的状态,在操作部处于所述解除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并成为相对于前面板近似竖起的状态,
止挡部在操作部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内侧,在操作部处于所述解除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外侧,
所述主弹簧部至少在操作部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时,位于前面板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插拔用把手的所述基座部、以及至少所述操作部处于所述固定位置时的所述止挡部及所述主弹簧部位于所述基板主体和所述侧面板的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
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止挡部进入孔中,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通过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止挡部进入孔非固定地结合的进入孔结合部,该进入孔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而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进入孔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插拔用把手的所述止挡部附近,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插拔用把手非固定地结合的把手结合部,该把手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所述把手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止挡部进入孔中,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通过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止挡部进入孔非固定地结合的进入孔结合部,该进入孔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而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进入孔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插拔用把手的所述止挡部附近,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插拔用把手非固定地结合的把手结合部,该把手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所述把手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止挡部进入孔中,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通过与止挡部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止挡部进入孔非固定地结合的进入孔结合部,该进入孔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而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止挡部进入孔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进入孔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被保持在所述插拔用把手的所述止挡部附近,
所述主弹簧部通过在所述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进入阻力,并且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与止挡部进入孔的边缘接触而变形来产生所述退出阻力,
所述弹簧组件还具备与插拔用把手非固定地结合的把手结合部,该把手结合部被构成为:在止挡部进入止挡部进入孔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进入阻力的进入时脱离阻力,在止挡部从止挡部进入孔中退出时在与插拔用把手之间产生大于所述退出阻力的退出时脱离阻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板组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组件是使用板状弹簧构件将所述主弹簧部和所述把手结合部一体化地制成的构件。
CNB2005100832051A 2004-07-20 2005-07-07 基板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55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1233 2004-07-20
JP2004211233 2004-07-20
JP2005050231 2005-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5324A CN1735324A (zh) 2006-02-15
CN100525593C true CN100525593C (zh) 2009-08-05

Family

ID=36077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320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5593C (zh) 2004-07-20 2005-07-07 基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2559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7692B (zh) * 2009-05-26 2012-02-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拉手条组件结构
CN101840256B (zh) * 2010-04-12 2013-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单板拉手条、单板及电子装置
CN106507632B (zh) * 2016-11-01 2022-04-12 西安特来电智能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
CN108174537B (zh) * 2016-12-07 2020-07-21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上提锁定释放结构的壳体装置
JP6947765B2 (ja) * 2019-02-13 2021-10-1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フェイスプレート、および電子装置
JP6947766B2 (ja) 2019-02-13 2021-10-1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TWI706707B (zh) * 2019-11-19 2020-10-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機殼
CN112235983B (zh) * 2020-10-29 2021-08-10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隐形锁紧装置的机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35324A (zh) 2006-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25593C (zh) 基板组件
JP4503465B2 (ja) 基板ユニット
CN2862599Y (zh) 服务器磁架装置
CN202110475U (zh) 一种服务器用滑轨免工具安装前支架
CN201433621Y (zh) 马蹄形锁及钢索组合结构
CN201095117Y (zh) 一种刀片
CN200941173Y (zh) 数据存取装置的组装架结构
CN200999498Y (zh) 锁体
CN203160901U (zh) 一种横开千层锁
CN2546363Y (zh) 简便组合式酒架
CN101435283A (zh) 一种叶片弹子锁具
CN202585809U (zh)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2025944U (zh) 一种电插板
CN101736942B (zh) 防盗锁具
CN201605889U (zh) 防盗锁具
CN201337025Y (zh) 一种皮带扣
CN202833459U (zh) 拆卸式定位装置
CN204571584U (zh) 一种双锁芯的u型锁
CN215671659U (zh) 一种防止服务器上盖扭曲回退的结构及服务器上盖
CN1238624C (zh) 枢设有抵掣片的钥匙
CN214315864U (zh) 一种服务器滑轨的扣锁结构
CN201117278Y (zh) 具有物件固定机构的盒体及抽取式媒体存储装置
CN203978020U (zh) 具有锁片的螺旋式锁芯构造及螺旋式锁匙
CN202431664U (zh) 柜体层板连接器
CN220726005U (zh) 月牙双排锁开锁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