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0945C - 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投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0945C
CN100510945C CNB2006101289724A CN200610128972A CN100510945C CN 100510945 C CN100510945 C CN 100510945C CN B2006101289724 A CNB2006101289724 A CN B2006101289724A CN 200610128972 A CN200610128972 A CN 200610128972A CN 100510945 C CN100510945 C CN 1005109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knob
connecting part
slide connecting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289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8706A (zh
Inventor
中村训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28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8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9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94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性良好的投影机。具备投影透镜和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投影机,具备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其介于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辅助板(84)及旋钮(871)之间进行配置,用来检测投影透镜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具备:螺旋导轨(11),形成于旋钮(871)的背面;滑接部件(12),安装于辅助板(84),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滑接于螺旋导轨(11)内;以及导轨接合孔(112),形成于螺旋导轨(11)内,当投影透镜到达X轴方向移动范围的中心时和滑接部件(12)进行接合。

Description

投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机。
背景技术
以往,下述投影机已为众所周知,该投影机具备:光源灯;液晶面板,用来按照图像信息调制从该光源灯所射出的光束;和投影透镜,用来将调制后的光束向外部放大投影。
当使用投影机时,投影机的设置位置有时按原状态不变想要使投影图像沿屏幕上的高度方向或左右方向挪动,进行显示。应对这种需求,已经提供出一种具备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投影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所谓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指的是,可以使投影透镜沿着相对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的装置。由于具备这种投影位置调整装置,因而投影机能够使投影图像沿屏幕上的高度方向或左右方向挪动,进行显示。
具体而言,投影位置调整装置具备从投影机框体外露的旋钮,利用该旋钮的转动操作来驱动投影透镜。
若由用户按一方朝向转动了旋钮,则投影位置调整装置沿着相对投影方向正交的面,使投影透镜例如向左方移动。于是,投影图像也在屏幕上向左方移动。另一方面,若用户使旋钮向相反的朝向进行了转动,则投影位置调整装置沿着相对投影方向正交的面,使投影透镜向右方移动。于是,投影图像也在屏幕上向右方移动。
这样,投影透镜就按照旋钮的转动朝向,在相对投影方向正交的移动路径往复移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05686号公报
但是,就专利文献1所述的投影机而言,用户在一边使旋钮转动一边调整投影机投影位置的期间,存在辨别不出移动路径的中心点等移动路径的某个投影基准位置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良好的投影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投影机具备:光源;光调制装置,用来按照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形成光学像;投影光学装置,用来放大投影由上述光调制装置所形成的光学像;以及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用来使上述投影光学装置在与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调整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其特征为,上述投影位置调整装置具备:固定部件,固定于上述投影机;移动部件,能相对上述固定部件沿着与上述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旋钮,能相对上述固定部件转动地被轴支承,其构成为能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驱动机构,与上述移动部件及上述旋钮进行接合,将上述旋钮的转动传递给上述移动部件使上述移动部件移动;并且具备:基准位置检测机构,夹置于上述固定部件及上述旋钮之间进行配置,用来检测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基准位置;上述基准位置检测机构具备:槽状的导向部,在上述旋钮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端面沿着转动方向来形成;滑接部,相应于上述旋钮的转动滑接于上述导向部内;以及接合部,形成于上述导向部内,当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到达上述投影基准位置时和上述滑接部进行接合。
在此,作为投影基准位置,例如可举出投影位置的可调整范围、也就是与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的投影光学装置的移动路径的中心点。
根据本发明,用户一边用手使旋钮进行转动,一边调整投影机的投影位置。于是,在投影机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中,相应于旋钮的转动,移动部件移动,被移动部件所支持的投影光学装置沿着与投影方向正交的面上的移动路径进行移动。此时,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中,相应于旋钮的转动,滑接部滑接于导向部。
不久,在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到达了投影基准位置时,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的导向部内滑接部与接合部进行接合。而且,若按原状继续转动旋钮,则滑接部及接合部的接合被解除,滑接部相应于旋钮的转动再次滑接于导向部内。此时,因滑接部及接合部的接合、解除而在旋钮产生轻微的振动及卡嗒声。使旋钮转动的用户可以在手上感到该旋钮的振动。
据此,用户当使旋钮转动而进行投影位置的调整时,可以把感觉到旋钮振动或卡嗒声时的投影位置作为基准位置,来辨别。因而,本发明的投影机在调整投影位置时,可以将投影位置已到达基准位置的情况,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以易于判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接合部是形成于上述导向部底部的凹部,上述滑接部相应于上述旋钮的转动一边按压上述导向部底部一边滑接,并且当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到达了上述投影基准位置时和上述接合部进行接合。
根据本发明,按压导向部底部的滑接部向按压方向移动,与作为形成于导向部底部的凹部的接合部进行接合。据此,因该接合而在旋钮产生的振动较为明显。因而,用户可以明显感觉到旋钮的振动,能够以更易于判明的方式辨别投影位置已到达基准位置的情况。
再者,由于接合部是导向部底部的凹部,因而能简单形成。另外,借助于按压的力与凹部接合的滑接部,也能为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导向部形成为沿着上述旋钮转动方向的螺旋状,上述滑接部能按与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地安装于上述固定部件。
对于移动部件的移动范围比较大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来说,为了使移动部件按一个方向进行移动,要多次转动旋钮。但是,在投影基准位置是投影光学装置的移动路径中心点等在移动路径上只有一个时,优选的是,滑接部和接合部的接合、解除在旋钮一个方向的转动中,只进行1次。
在此,根据本发明,滑接部滑接于螺旋状的导向部内,并且相应于螺旋的位置,在固定部件上按和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因此,在旋钮一个方向的转动中,没有滑接部再次滑接于导向部相同的位置的状况。
也就是说,在形成于导向部内的接合部是1个时,在旋钮一个方向的转动中,滑接部和接合部的接合、解除只进行1次。因而,本发明对于具备移动部件移动范围较大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之投影机来说,也可以使用。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滑接部具备:滑接部主体,具有和上述接合部接合的滑接头;和基部,安装于上述固定部件,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上述基部使上述滑接头能沿着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摆动地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
在此,作为驱动机构,例如可以采用下述结构,该结构具备相互咬合的多个传动装置,并且相应于旋钮的转动来驱动这些传动装置使移动部件进行移动。
但是,若使旋钮向和此前的转动朝向相反的朝向进行了转动,则在传动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咬合中产生松动,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中,有可能产生滑接部及接合部的接合偏离投影基准位置这样的误差。
对此,根据本发明,因为滑接部主体利用基部,可以按旋钮的转动方向进行摆动地对其进行支持,所以若转动了旋钮,则滑接部主体利用滑接头及导向部之间发生的摩擦,以基部为支点,按转动朝向进行摆动。通过使因该摆动而引起的滑接头转动方向的移位和传动装置的间隙(backlash)相对应,可以在传动装置的咬合中产生松动的期间,使滑接头不沿着导向部进行滑动。因而,本发明的投影机可以减低因传动装置的间隙而引起的基准位置检测误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基部形成下述一对突起部,并且在上述滑接部主体形成可插通上述一对突起部的一对插通孔,该一对突起部在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的状态下,在以上述滑接头为中心按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对称的位置朝向上述滑接部主体突出。
在本发明中,在滑接部,滑接部主体的一对插通孔及基部的一对突起部分别形成于按转动方向对称的位置,并且突起部插通于插通孔。据此,即使滑接部主体要按与旋钮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摆动,因为插通孔的边缘被突起部卡住,所以滑接部主体向与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被限制。因而,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滑接部主体相对基部向与旋钮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产生松动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导向部内,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末端位置相应的位置形成转动限制部,其和上述滑接部进行接合,来限制上述旋钮的转动。
根据本发明,在投影位置调整装置中移动部件借助于驱动机构移动到移动末端位置时,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中,滑接部与转动限制部进行接合。因为滑接部与转动限制部进行接合,所以旋钮不能进行进一步的转动。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投影机若移动部件到达了移动末端位置,则限制旋钮的转动。
因而,本发明的投影机在移动部件到达移动末端位置之后,也可以防止因旋钮进一步转动而给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各部件施加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内部结构的附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内部结构的附图。
图5是模式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学组件光学系统的平面图。
图6是从投影方向前方一侧看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从投影方向后方一侧看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1调整驱动部结构的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2调整驱动部结构的附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投影透镜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旋钮背面侧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滑接部件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用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结构及工作的正面图。
符号说明
1…投影机,3…投影透镜(投影光学装置),411A…光源灯(光源),441…液晶面板(光调制装置),82…第1移动板(移动部件),83…第2移动板(移动部件),84…辅助板(固定部件),85…支持板(固定部件),86…第1驱动调整部(驱动机构),87…第2驱动调整部(驱动机构),861、871…旋钮,10…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1…螺旋导轨(导向部),111…转动限制部,112…导轨接合孔(接合部),12…滑接部件(滑接部),121…基部,123…圆筒突起(突起部),122…滑接部主体,1225…插通孔,1226…滑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1.外观结构
图1及图2是表示投影机1外观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是从前面上方一侧看到投影机1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上方一侧看到投影机1的立体图。
投影机1用来按照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并形成光学像,将所形成的光学像放大投影到屏幕(未图示)上。该投影机1如图1或图2所示,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装框体2及从该外装框体2外露、作为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透镜3。
投影透镜3作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置有多个透镜的组合透镜来构成,用来对通过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按照图像信息调制后的图像光进行放大投影。
外装框体2是一种合成树脂制的框体,用来收置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该外装框体2如图1或图2所示,具备:上壳体21,用来覆盖装置主体的上部部分;下壳体22,用来覆盖装置主体的下部部分;以及前壳体23(参见图1),用来覆盖装置主体的前面部分。
上壳体21如图1或图2所示,其结构包括分别形成外装框体2顶面、侧面一部分、背面一部分及前表面一部分的顶面部21A、侧面部21B(参见图2)、21C(参见图1)、背面部21D(参见图2)和前表面部21E(参见图1)。
顶面部21A如图1或图2所示,具有平面视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平面视大致中央部分一直到前面侧、侧面侧及背面侧都平滑弯曲,具有凸曲面形状。
在该顶面部21A,在前方一侧且从前方看上去的右侧部分如图1或图2所示,形成有2个开口部21A1、21A2。该2个开口部21A1、21A2分别使旋钮861、871的一部分外露,该旋钮可以操作投影透镜3,用来实施屏幕(未图示)上所投影的投影图像的投影位置调整。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从上面的前方一侧且由前方看上去的右侧的开口部21A1,构成下述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参见图6、图7)的旋钮861外露。从由前方看上去的左侧开口部21A2,同样构成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旋钮871外露。
如图1或图2所示,若使2个旋钮861、871之中的旋钮861向Y1方向(前方向)进行了转动,则投影透镜3向-Y方向(下方)移动,若使旋钮861向Y2方向(后方向)进行了转动,则投影透镜3向+Y方向(上方)移动。另外,若使旋钮871向X1方向(从投影机1后方看上去的右向)进行了转动,则投影透镜3向-X方向(右向)移动,若使旋钮871向X2方向(从投影机1后方看上去的左向)进行了转动,则投影透镜3向+X方向(左向)移动。
还有,有关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详细结构,将在下面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顶面部21A,在开口部21A1的后方一侧如图1或图2所示,设置有实施投影机1启动、调整操作的操作面板24,按左右方向延伸。若适当按下操作面板24的操作按钮241,则和配置于操作按钮241内部的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所安装的触觉开关(tactswitch)进行接触,可以进行预期的操作。另外,在上述电路基板安装有未图示的LED(Light 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按照预定的操作进行发光。
还有,上述操作面板24的电路基板和控制基板(未图示)进行电连接,伴随操作面板241的按下的操作信号被输出给上述控制基板。
侧面部21B、21C、背面部21D及前面部21E如图1或图2所示,是从顶面部21A的平面视矩形形状的各端缘大致下垂的部分。
在它们之中的背面部21D,在从背面侧看上去的左侧部分如图2所示,从下端缘朝向上方一侧形成平面视コ状的缺口21D1。
另外,在前面部21E如图1所示,从下端缘朝向上方一侧形成平面视コ状的缺口21E1。
下壳体22如图1或图2所示,其结构包括分别形成外装框体2底面、侧面一部分、背面一部分及前表面一部分的底面部22A、侧面22B(参见图2)、22C(参见图1)、背面部22D(参见图2)和前面部22E(参见图1)。
底面部22A虽然省略了具体的图示,但是由大致矩形状的平坦面来构成。而且,在该底面部22A,形成与桌子等接地面进行接地的多个支脚部和用来向投影机1内部导入外部冷却空气的进气口。
侧面部22B、22C、背面部22D及前面部22E如图1或图2所示,是从底面部22A的平面视矩形形状的各端缘向上方竖立设置的部分。
在它们之中的背面部22D,在从背面侧看上去的左侧部分如图2所示,从上端缘朝向下方一侧形成平面视コ状的缺口22D1。而且,在将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缺口21D1、22D1进行连接来形成开口部25。在该开口部25如图2所示,嵌入固定连接端子设置部26,该连接端子设置部26具有与该开口部25的形状对应的外形形状。
该连接端子设置部26如图2所示,具有与背面部21D、22D的端面相比向内侧凹陷的剖面大致コ状,并且在基底部分形成有多个孔261。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这些多个孔261,用来输入来自外部电子设备的图像信号、声音信号等的多个连接端子27外露。另外,在该连接端子设置部26的内侧,配置用来对从连接端子27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接口基板(未图示)。
还有,上述接口基板和控制基板(未图示)进行电连接,由接口基板处理后的信号被输出给控制基板。
另外,在背面部22D,在缺口22D1的下方一侧如图2所示,形成2个开口部22D2、22D3。而且,如图2所示,通过从背面侧看上去位于左侧的开口部22D2,内部的插入式连接件28外露,可以将外部的电力供给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从背面侧看上去位于右侧的开口部22D3,电源开关29外露,并且通过切换该电源开关29,能够实现投影机1主电源的ON/OFF。
还有,该电源开关29和控制基板(未图示)进行电连接,伴随电源开关29的切换的操作信号被输出给上述控制基板。
另外,在前面部22E如图1所示,从上端缘朝向下方一侧形成有平面视コ状的缺口22E1。而且,在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利用前面部21E的缺口21E1的コ状内侧部分及前面部22E的缺口22E1的コ状内侧部分,来支持并固定前壳体23。
前壳体23如图1所示,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状,通过与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进行连接,将由缺口21E1、22E1形成的开口部分封闭。
在该前壳体23,在从前方看上去的右侧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有向外装框体2的内侧凹陷、在基底部分为大致圆形状的开口231。而且,该开口231使投影透镜3的前端部分外露。
另外,在该前壳体23,在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遥控受光窗232。而且,在该遥控受光窗232的内侧,配置用来接收来自遥控器(未图示)的操作信号的遥控受光模件(未图示)。
还有,在遥控器,设置有和在上述操作面板24所设置的启动开关、调整开关等相同的按键,若对遥控器进行了操作,则与该操作相应的红外线信号从遥控器输出,并且红外线信号通过遥控受光窗232,由遥控受光模件进行受光,通过控制基板(未图示)进行处理。
再者,在该前壳体23,在从前方看上去的左侧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用来将在投影机1内部升温的空气向外部排放的平面视矩形状排气口233。
另外,该排气口233的边缘部分如图1所示,其形成为具有朝向内部突出的筒形状。更为具体而言,排气口233边缘部分形成为,具有朝向与投影透镜3接近的方向、相对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倾斜地突出的筒形状。而且,在排气口233的筒状内侧部分如图1所示,形成多个叶片板233A,该多个叶片板按上下方向架设,并且按排气口233边缘部分的突出方向延伸。
2.内部结构
图3及图4是表示投影机1内部结构的附图。具体而言,图3是从前面上方一侧看到将上壳体2及控制基板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上方一侧看到将上壳体21及控制基板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外装框体2的内部如图3或图4所示,收置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的结构包括作为图像投影装置的光学组件4、电源组件5和冷却组件6等。
还有,装置主体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除了光学组件4、电源组件5及冷却组件6之外,还具备配置于光学组件4的上方一侧、用来控制投影机1整体的控制基板等。
3.光学组件的详细结构
图5是模式表示光学组件4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
光学组件4在由上述控制基板进行的控制之下,按照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光。该光学组件4如图3或图4所示,在外装框体2内具有沿背面部22D向左右方向延伸、沿侧面部22B向前方延伸的平面视L状。
该光学组件4如图5所示,具备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色分离光学系统42、中继光学系统43、电光装置44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光学部件用框体45,该光学部件用框体将这些光学部件41~44收置于内部,并且将投影透镜3支持并固定在预定位置。
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是一种光学系统,用来对构成电光装置44的下述各液晶面板的图像形成区域大致均匀地进行照明。该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如图5所示,具备光源装置411、第1透镜阵列412、第2透镜阵列413、偏振转换元件414及重叠透镜415。
光源装置411具备:作为光源的光源灯411A,射出放射状的光线;反射器411B,反射从该光源灯411A所射出的放射光;以及灯罩411C(参见图3至图5)。作为光源灯411A,很多情况下采用卤素灯、金属卤化物灯,或者高压水银灯。作为反射器411B,使用抛物面镜。还有,除了抛物面镜之外,也可以与平行化凹透镜一并,使用椭圆面镜。
灯罩411C用来将光源灯411A及反射器411B收置于内部,安装于下壳体22的底面部分,并且和光学部件用框体45进行连接。
第1透镜阵列412具有下述小透镜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该小透镜从光轴方向看上去具有大致矩形状的轮廓。各小透镜将从光源灯411A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
第2透镜阵列413具有和第1透镜阵列412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小透镜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该第2透镜阵列413同重叠透镜415一并,具有使第1透镜阵列412的各小透镜的像在下述的液晶面板上成像的功能。
偏振转换元件414配置于第2透镜阵列413的光路后级。这种偏振转换元件414用来将来自第2透镜阵列413的光转换成大致1种偏振光,借此提高电光装置44中光的利用效率。
具体而言,由偏振转换元件414转换成大致1种偏振光后的各部分光,通过重叠透镜415最后几乎都重叠于电光装置44下述的各液晶面板上。对于使用转换偏振光之类型的液晶面板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来说,因为只能利用1种偏振光,所以来自发出其他种类任意偏振光的光源灯411A的光束大致一半不能被利用。因此,通过使用偏振转换元件414,将从光源灯411A所射出的光束大致全部转换成1种偏振光,提高电光装置44中光的利用效率。
色分离光学系统42具备2片分色镜421、422和反射镜423,具有通过分色镜421、422将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所射出的多个部分光束分离成红、绿、蓝3色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43具备入射侧透镜431、中继透镜433以及反射镜432、434,具有将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所分离出的色光引导到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的功能。
此时,通过色分离光学系统42的分色镜421,透射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所射出的光束的蓝色光分量和绿色光分量,并且红色光分量进行反射。由分色镜421所反射的红色光通过反射镜423进行反射,并经过场透镜417到达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该场透镜417将从第2透镜阵列413所射出的各部分光束转换成对其中心轴(主光线)平行的光束。其他绿色光及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的光入射侧所设置的场透镜417也相同。
在透射分色镜421后的蓝色光和绿色光之中,绿色光通过分色镜422进行反射,并经过场透镜417到达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另一方面,蓝色光透射分色镜422,经过中继光学系统43,再经过场透镜417到达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还有,对蓝色光使用中继光学系统43的原因是,因为蓝色光的光路长度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度长,所以要防止因光的散射等而引起的光利用效率下降。也就是说,是为了将入射到入射侧透镜431的部分光束,按原状传递给场透镜417。还有,虽然对中继光学系统43,设为通过3种色光之中的蓝色光的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红色光。
电光装置44具备作为3片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441(将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441R,将绿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441G,将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设为441B)、偏振板442、视角校正板444以及十字分色棱镜443。
液晶面板441例如使用多晶硅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来作为开关元件,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所分离出的各色光利用这3片液晶面板441和处于它们光束入射侧及射出侧的偏振板442,按照图像信息进行调制并形成光学像。
偏振板442具备入射侧偏振板442A和射出侧偏振板442B,分别配置于液晶面板441的光路前级及光路后级。
入射侧偏振板442A用来只使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所分离出的各色光之中一定方向的偏振光透射,吸收其他的光束,是一种对由水晶或蓝宝石等构成的基板粘贴了偏振膜的偏振板。而且,该入射侧偏振板442A通过构成光学部件用框体45的下述位置调整机构,相对于在光学部件用框体45内所设定的预定照明光轴可以进行位置调整地配置。
射出侧偏振板442B的结构也和入射侧偏振板442A大致相同,用来只使从液晶面板441所射出的光束之中的预定方向的偏振光透射,吸收其他的光束。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基板而将偏振膜粘贴于十字分色棱镜443,或者也可以将基板粘贴于十字分色棱镜443。
这些入射侧偏振板442A、射出侧偏振板442B设定为,双方偏振轴的方向正交。
视角校正板444是一种在基板上形成有下述光学转换膜的校正板,该光学转换膜具有对由液晶面板441所形成的光学像的视角进行校正的功能。通过配置这种视角校正板444,来减低黑色画面时的光漏泄,使投影图像的对比度得到大幅提高。而且,该视角校正板444和入射侧偏振板442A大致相同,通过构成光学部件用框体45的下述位置调整机构,相对于在光学部件用框体45内所设定的预定照明光轴可以进行位置调整地配置。
十字分色棱镜443用来合成从3片液晶面板441所射出的按每种色光调制后的图像,形成彩色图像。还有,在该十字分色棱镜443,反射红色光的多层电介质薄膜和反射蓝色光的多层电介质薄膜沿着4个直角棱镜的边界形成为大致X状,利用这些多层电介质薄膜来合成3种色光。
上面所说明的各光学系统41~44收置在光学部件用框体45内。
光学部件用框体45如图3至图5所示,其结构具备:容器状的部件收置构件451(参见图3、图5),在内部设定从光源装置411所射出的光束的照明光轴A(参见图5),分别设置有将上述各光学部件412~415、417、421~423、431~434、442A及444从上方以滑动方式嵌入的槽部(未图示);盖形的盖形构件452,用来封闭部件收置构件451上部的开口;以及位置调整机构445(参见图3、图4),包括盖形构件452的一部分,用来实施入射侧偏振板442A及视角校正板444双方的位置调整。
另外,在平面视大致L状的光学部件用框体45一端侧,在相对照明光轴A(参见图5)的预定位置配设光源装置411,在另一端侧,在相对照明光轴A的预定位置固定投影透镜3。另外,在投影透镜3的光路前级,固定电光装置44。再者,投影透镜3的镜筒安装到下述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
4.电源组件的结构
电源组件5用来将通过插入式连接件28(参见图2)从外部所供给的电力供给各结构部件。该电源组件5如图3或图4所示,在光学组件4的光源装置411侧方沿着外装框体2的侧面部22C来配设。该电源组件5如图3或图4所示,具备电源块51和灯驱动块52。
电源块51配设于光源装置411的侧方,将通过插入式连接件28从外部所供给的电力供给灯驱动块52及上述控制基板等。该电源块51具备:电路基板(未图示),在单面安装有变压器和转换电路等,该变压器将所输入的交流转换成预定的电压,该转换电路将来自该变压器的输出转换成预定电压的直流;和箱状构件511,用来遮盖该电路基板。
箱状构件511如图3或图4所示,具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通过其和光源装置411具有大致L状。而且,在该箱状构件511,在背面侧形成用来将来自冷却组件6的空气向内部导入的第1导入口511A(参见图4),并且在其和光源装置411之间所形成的大致L状内侧端面,形成用来将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放的排气口511B(参见图3)。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该箱状构件511,在离开光源装置411的一侧端面形成用来将从灯驱动块52所排放的空气导入的第2导入口。
灯驱动块52在电源块51的侧方沿着侧面部21C、22C来配设,具备电路基板(未图示),该电路基板在单面安装有用来给光源装置411以稳定的电压供给电力的转换电路等;从电源块51所输入的工业用交流电流由该灯驱动块52进行整流并转换,变为直流电流或交流矩形波电流供给光源装置411。另外,灯驱动块52的上述电路基板和电源块51相同,收置在箱状构件521内部。
箱状构件521如图3或图4所示,具有和箱状构件511平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而且,在该箱状构件521,在背面侧形成用来将来自冷却组件6的空气向内部导入的导入口521A(参见图4),并且在和箱状构件511对向的一侧端面,与箱状构件511的上述第2导入口对应,形成用来将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放的排气口(未图示)。
5.冷却组件的结构
冷却组件6用来对投影机1内部的构成部件进行冷却。该冷却组件6如图3或图4所示,其结构包括:电源组件冷却部61,主要对电源组件5进行冷却;和光源装置冷却部62,用来将投影机1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放;等。
还有,虽然省略了具体图示,但是冷却组件6还具备液晶面板冷却部等,由用来对各液晶面板441和偏振转换元件414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和管道构成。
电源组件冷却部61如图3或图4所示,配设于光源装置411及电源组件5和外装框体2的背面部21D、22D之间的空间。该电源组件冷却部61如图3或图4所示,具备进气侧管道611、多叶片风扇612和第1排气侧管道613。而且,电源组件冷却部61借助于多叶片风扇612的驱动,将投影机1外部的冷却空气,顺着形成于下壳体22的进气口(未图示)~进气侧管道611~多叶片风扇612~排气侧管道613的空气流动通路并通过构成电源组件5的各箱状构件511、521的各导入口511A、521A导入各箱状构件511、521内部。导入到电源组件5之中的箱状构件521内部的空气通过箱状构件521的排气口(未图示)及箱状构件511的第2导入口(未图示),导入箱状构件511内部。在箱状构件521内部,当从导入口521A向排气口不断流通空气时,灯驱动块52的电路基板得到冷却。另外,导入到电源组件5之中的箱状构件511内部的空气通过排气口511B,向由箱状构件511及光源装置411形成的大致L状的内侧部分排放。在箱状构件511内部,当从第1导入口511A及第2导入口向排气口511B不断流通空气时,电源块51的电路基板得到冷却。
光源装置冷却部62如图3或图4,配设于由光源装置411及箱状构件511形成的大致L状内侧部分。该光源装置冷却部62如图3或图4所示,具备轴流风扇621和第2排气侧管道622。而且,光源装置冷却部62借助于轴流风扇621的驱动,将由光源装置411及箱状构件511形成的大致L状内侧部分的空气(通过电源组件5所排放的空气等)和其他空间的空气,顺着轴流风扇621~第2排气侧管道622的空气流动通路并通过前壳体23的排气口233按离开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的方向不断向投影机1外部排放。更为具体而言,在构成光源装置411的灯罩411C如图3或图4所示,在按前后方向对向的各端面形成可以使空气向内外流通的多个孔411C1,通过驱动轴流风扇621,而经由多个孔411C1,使灯罩411C内部的空气被轴流风扇621吸入。在灯罩411C内部,当经由多个孔411C1流通空气时,光源灯411A和反射器411B得到冷却。
6.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结构
图6~图8是表示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结构的附图。具体而言,图6是从光路后级侧看到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立体图,图7是从光路前级侧看到的立体图,图8是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分解立体图。
还有,在图6~图8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设为Z轴,将与该Z轴正交的2个轴设为X轴(水平轴)、Y轴(垂直轴)。
6-1.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结构
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用来调整投影透镜3的投影位置。该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如图8所示,具备固定板81、第1移动板82、第2移动板83、辅助板84、支持板85、第1调整驱动部86、第2调整驱动部87、加力部件88及移位盖89。
还有,其中辅助板84及支持板85相当于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第1移动板82及第2移动板83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部件,第1调整驱动部86及第2调整驱动部87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机构。
固定板81固定于光学部件用框体45(参见图5),是支持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整体的部分。该固定板81如图8所示,具有平面视大致矩形形状。
在该固定板81,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平面大致圆形的开口部811,可插通投影透镜3的镜筒31。
而且,在固定板81的+Z轴方向端面的开口部811边缘部分,第1移动板82进行滑动。
在该固定板81,包围开口部811形成有4个固定用孔812。而且,介由这些固定用孔812,将未图示的螺纹件螺纹接合于光学部件用框体45侧面所形成的未图示的螺纹孔,由此把固定板81固定于光学部件用框体45。
再者,在该固定板81,在固定板81的与Z轴方向正交的端面边缘部如图8所示,5个固定用孔813按Z轴方向贯通。在该固定用孔813中插通螺纹件(未图示),并且使该螺纹件在下述辅助板84的固定用筒842筒内螺纹接合,借此来连接固定板81及辅助板84。
在该固定板81,在+X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端部一侧(上端部侧),形成向+X轴方向突出的固定用筒814。固定用筒814从+X轴方向端面朝向-X轴方向形成有螺纹孔。
在该固定板81,在+X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端部一侧(下端部侧),朝向-X轴方向形成有固定用螺纹孔815。
而且,在该固定板81,在+Y轴方向端面(上端面)如图8所示,形成有用来固定移位盖89的2个螺纹孔816及定位突起817。
另外,在该固定板81,在+Z轴方向端面如图8所示,竖立设置多个加强筋818。通过设置这种加强筋818,来缓解对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外力影响,抑制因外力而引起的投影位置偏移。
第1移动板82具有比固定板81小的平面视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如图6及图8所示,相对于固定板81配置在+Z轴方向一侧。该第1移动板82如图8所示,触接于固定板81的+Z轴方向端面的开口部811边缘部分,其结构为可以按Y轴方向及X轴方向进行移动。另外,第1移动板82通过支持并固定投影透镜3,进行移动,来使投影透镜3按Y轴方向及X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该第1移动板82,在大致中央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有可插通投影透镜3的镜筒31的开口部821。
该开口部821形成为,为了减小和镜筒31的外周端部之间的间隙,而具有与镜筒31的外形尺寸接近的尺寸。由于按上述方法来形成,因而可以避免诸如从镜筒31和开口部821之间的间隙使光泄漏,或者尘埃等进入投影机1内部的情况。
在该第1移动板82,在开口部821周缘的四角位置如图8所示,与投影透镜3的凸缘部32的固定用孔321对应,形成有固定用孔822。而且,在对开口部821插通了投影透镜3的镜筒31的状态下,通过从+Z轴方向(和投影方向相反的一侧)介由凸缘部32的固定用孔321将螺纹件(未图示)螺纹接合于固定用孔822,把投影透镜3固定于第1移动板82。也就是说,第1移动板82利用与固定板81对向的端面来支持并固定投影透镜3。
再者,在该第1移动板82,在+Z轴方向端面的四角位置如图8所示,形成有加力用孔823。而且,在这些加力用孔823,分别配置下述的加力部件88。
而且,在该第1移动板82,在+Z轴方向端面的+X轴方向端部一侧如图8所示,形成有向-Z轴方向凹陷设置且按Y轴方向延伸的导轨槽824。
另外,在该第1移动板82,在+X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如图8所示,分别形成移动突起825及移动突起826,使之向+X轴方向突出。
移动突起825、826都插通于下述支持板85的轨道孔856。其中,移动突起825在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和下述第1调整驱动部86的驱动传动装置接合,承受上述驱动传动装置的力。这些移动突起825、826从+X轴方向端面朝向-X轴方向形成有螺纹孔(未图示)。
还有,在移动突起826的+Y轴方向一侧,形成有从第1移动板82的+X轴方向端面沿着移动突起826突出的加强板826A。该加强板826A其-Y轴方向端部和移动突起826成为一体。
在移动突起825、826的+X轴方向端面如图8所示,架设下面说明的桥接部件827。
该桥接部件827是按Y轴方向延伸的长尺寸部件,并且在其Y轴方向两个端部(上下端部),分别形成有按X轴方向贯通了的固定用孔827A、827B。该固定用孔827A、827B的Y轴方向间隔和移动突起825、826的Y轴方向间隔一致。
而且,介由该桥接部件的固定用孔827A、827B,利用螺纹接合于移动突起825、826的螺纹孔的螺纹件827C,桥接部件827接合于移动突起825、826的+X轴方向端面。
由于对移动突起826形成、接合桥接部件827,因而可以加强移动突起825的Y轴方向强度。也就是说,移动突起825因为从驱动传动装置承受力,所以存在易于向Y轴方向折弯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在移动突起825的-Y轴方向一侧形成移动突起826,并且桥接部件827对移动突起825、826按Y轴方向来架设,所以可以使施加给移动突起825的力,分散到移动突起826及桥接部件827。再者还有,因为对移动突起826形成加强板826A,所以难以将移动突起826折弯,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移动突起825。
另外,第1移动板82同第2移动板83一起,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移动突起825、826及加强板826A具有对X轴方向充分长的尺寸,以便第1移动板82可以相对支持板81向-X轴方向最大限度进行移动。
在该第1移动板82,在+Z轴方向端面如图8所示,竖立设置多个加强筋828。通过设置这种加强筋828,来缓解对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外力影响,抑制因外力而引起的投影位置偏移。
第2移动板83具有和第1移动板82相同的形状,并且如图8所示,相对于第1移动板82配置在+Z轴方向一侧。该第2移动板83构成为,可以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并且通过和第1移动板82接合,进行移动,使第1移动板82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该第2移动板83,在-Z轴方向端面,沿Y轴方向延伸的滑动突起830形成于与第1移动板82的导轨槽824对应的位置。滑动突起830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与第1移动板82的导轨槽824进行接合。借此,第1移动板82利用导轨槽824及滑动突起830进行导向,相对第2移动板83按Y轴方向进行移动。另外,第1移动板82利用导轨槽824及滑动突起830,与第2移动板83的X轴方向移动联动,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该第2移动板83,在大致中央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有可插通投影透镜3的镜筒31的开口部831。
该开口部831具有比镜筒31的外周形状大的形状,以便在相对第2移动板83使第1移动板82移动而使投影透镜3移动时,镜筒31的外周端部和开口部831的内周端部不产生机械性干涉。
再者,在该第2移动板83,在+Z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边角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有向-Z轴方向凹陷的凹部832。而且,在该凹部832,分别配置构成第2调整驱动部87的旋钮传动装置、中间传动装置及驱动传动装置。而且,在凹部832如图8所示,形成移动突起833,该移动突起向+Z轴方向突出,和上述驱动传动装置接合,承受上述驱动传动装置的力。
再者还有,在该第2移动板83,在+Z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端部一侧如图8所示,形成接合突起834,该接合突起向+Z轴方向突出并沿X轴方向延伸,和辅助板84接合。
另外,在该第2移动板83,在+Y轴方向端部(上端部)的X轴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有XY平面的剖面为大致半圆状的凹部835。而且,在该凹部835,配置下述的加力部件88。
在该第2移动板83,在除去凹部832的+Z轴方向端面如图8所示,竖立设置多个加强筋836。通过设置这种加强筋836,来缓解对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外力影响,抑制因外力而引起的投影位置偏移。
辅助板84具有和固定板81相同的形状,并且如图8所示,相对于第2移动板83配置在+Z轴方向一侧,在其和固定板81之间夹持安装第1移动板82及第2移动板83。
在该辅助板84,在大致中央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有可插通投影透镜3的镜筒31的开口部841。
该开口部841具有比镜筒31的外周形状大的形状,以便在投影透镜3进行移动时,镜筒31的外周端部和开口部841的内周端部不产生机械性干涉。
在该辅助板84,在-Z轴方向端面如图8所示,与固定板81的4个固定用孔813的位置对应,形成向-Z轴方向突出、用来和固定板81进行连接的5根固定用筒842。
这些固定用筒842朝向+Z轴方向在内部形成有螺纹孔。而且,在将固定用筒842触接到固定板81的固定用孔813的状态下,通过介由固定用孔813将螺纹件螺纹接合于固定用筒842的螺纹孔,来对固定板81固定辅助板84。
再者,在该辅助板84,在+Z轴方向端面的+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且-X轴方向一侧的边角部分如图8所示,形成向-Z轴方向凹陷的凹部843。而且,在凹部843,配置构成第2调整驱动部87的旋钮871。
另外,在该凹部843如图8所示,形成轴支承部844,该轴支承部向+Z轴方向突出,并在内部形成了插通孔844A。而且,该轴支承部844对插通孔844A插通构成第2调整驱动部87的旋钮传动装置的转动轴,对旋钮871及上述旋钮传动装置使之可以转动地进行轴支承。
再者,在该凹部843的背面(-Z轴方向端面),形成转动轴845A(参见图10),用来对第2调整驱动部87的中间传动装置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再者,在-Z轴方向端面,在转动轴845A的-Y轴方向一侧(下方一侧)形成转动轴845B(参见图10),用来对第2调整驱动部87的驱动传动装置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
在该辅助板84,在+Y轴方向端部(上端部)如图8所示,形成有用来对移位盖89进行定位的2个定位突起846A及用来进行固定的2个螺纹孔846B。
另外,在该辅助板84,在+X轴方向端面形成:固定用筒847A、847B(参见图10),用来固定支持板85;和转动轴848A、848B、848C(参见图9、图10),用来对第1调整驱动部86的旋钮传动装置、第2中间传动装置及驱动传动装置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还有,在固定用筒847A、847B,朝向-X轴方向形成有螺纹孔。
再者,在该辅助板84,在+Z轴方向端面如图6~图8所示,竖立设置多个加强筋849。通过设置这种加强筋849,来缓解对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外力影响,抑制因外力而引起的投影位置偏移。
在该辅助板84,在-Z轴方向端面,沿X轴方向延伸的接合凹部840(参见图10)形成到与第2移动板83的接合突起834对应的位置。该接合凹部840形成为,具有比下述尺寸大的长度尺寸,上述尺寸是对接合突起834的X轴方向长度尺寸加上第2移动板83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后的尺寸。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第2移动板83的接合突起834插通于辅助板84的接合凹部840。而且,第2移动板83利用接合突起834及接合凹部840进行导向,相对辅助板84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
支持板85如图6~图8所示,相对于固定板81、第1移动板82、第2移动板83及辅助板84配置在+X轴方向一侧,是对第1调整驱动部86进行支持并且加强固定板81及辅助板84连接状态的部分。
在该支持板85如图8所示,-Y轴方向一侧(下方一侧)的部位852相对于+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的部位851,向+X轴方向鼓出。
在该支持板85,在部位851的+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如图8所示,形成贯通表里的轴支承部853。而且,对该轴支承部853,插通构成第1调整驱动部86的旋钮传动装置轴部,对旋钮861及上述旋钮传动装置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
再者,在该支持板85,部位851的+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且+Z轴方向一侧的边角部以及部位851的-Y轴方向一侧(下方一侧)的+Z轴方向一侧,形成固定用孔854A、854B。
介由该固定用孔854A、854B,通过分别螺纹接合于辅助板84的固定用筒847A、847B的螺纹孔的螺纹件,把支持板85固定于辅助板84。
再者,在该支持板85,在部位851如图8所示,在与固定板81的固定用筒814及固定用螺纹孔815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固定用孔855A及固定用孔855B。而且,介由固定用孔855A、855B,通过对固定板81的固定用筒814及固定用螺纹孔815螺纹接合螺纹件,来对固定板81固定支持板85。
而且,在该支持板85,从部位851到部位852如图8所示,在与第1移动板82的移动突起825、826对应的位置形成轨道孔856。该轨道孔856如图8所示,其形成为按Y轴方向延伸。
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对轨道孔856插通移动突起825、826,避免因第1移动板82的移动而使移动突起825、826对支持板85产生机械性干涉。
图9是表示第1调整驱动部86结构的附图。具体而言,图9是由+X轴方向看到从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取下支持板85后的状态的附图。还有,在图9中,和图6~图8相同,将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设为Z轴,将和该Z轴正交的2个轴设为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
第1调整驱动部86是通过利用者的操作使第1移动板82按Y轴方向移动、使投影透镜3的投影位置按Y轴方向产生变更的部分。该第1调整驱动部86如图8或图9所示,具备旋钮861(参见图8)、旋钮传动装置862、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及驱动传动装置865。
旋钮861其一部分从外装框体2的上部框体21上表面外露,并且是由利用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该旋钮861如图8所示,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形成为在内部具有空间的盖形,并且配置到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而且,在该旋钮861的中心,形成有固定用的孔。
旋钮传动装置862和旋钮861进行接合,用来同旋钮861一起进行转动,将该转动传递给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并且如图8所示,配置于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该旋钮传动装置862如图8或图9所示,由轴部862A和齿轮862B构成。
轴部862A具有圆柱形状,并且从前端面朝向齿轮862A侧形成螺纹孔(未图示)。通过对该轴部862A的螺纹孔,从+X轴方向螺纹接合穿过旋钮861中心的孔以及支持板85的853后的螺纹件,将旋钮861轴支承于支持板85。
齿轮862B和轴部862A的基端部分进行连接,并且和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下述的第1齿轮进行咬合,将旋钮861的转动传递给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在该齿轮862B的转动中心如图9所示,形成圆孔862B1,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该圆孔862B1插通于辅助板84的转动轴848A,旋钮传动装置862被转动轴848A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
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用来和旋钮传动装置862的齿轮862B以及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的齿轮864A进行咬合,并且配置于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将旋钮传动装置862的转动传递给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
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如图8所示,将径向尺寸较大的第1齿轮864A和径向尺寸较小的第2齿轮864B整体构成,并且配置于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
第1齿轮864A用来和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进行咬合。
第2齿轮864B用来和驱动传动装置865的咬合部进行咬合,并且同第1齿轮864A一起将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的转动传递给驱动传动装置865。而且,在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的转动中心如图9所示,形成圆孔864C,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该圆孔864C被辅助板84的转动轴848B插通,使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被转动轴848B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
驱动传动装置865如图8或图9所示,具有平面视扇形状,并且配置于支持板85的-X轴方向一侧。该驱动传动装置865如图9所示,由传动装置主体865A和咬合部865B构成。
传动装置主体865A是被固定板81的转动轴848C使之可以转动地轴支承的部分,并且在基端部分形成可插通辅助板84的转动轴848C的圆孔865C。
另外,在传动装置主体865A形成轨道孔865D,该轨道孔按从圆孔865C的中心位置扩展成放射状的方向延伸。而且,在该轨道孔865D中,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插通第1移动板82的移动突起825。
咬合部865B形成于传动装置主体865A前端部分的圆弧状部分,并且和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的第2齿轮864B进行咬合。
采用如上的结构,若利用者向Y1方向(参见图9)使旋钮861进行了转动,则该旋钮861的转动通过旋钮传动装置862、第1中间传动装置863及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传递给驱动传动装置865,驱动传动装置865以转动轴848C为中心向Y5方向(参见图9)进行转动。
此时,利用轨道孔865D来引导移动突起825,使第1移动板82向-Y轴方向(下方)进行移动。而且,随同第1移动板82一起,使投影透镜3向-Y轴方向(下方)进行移动,将投影位置向-Y轴方向(下方)调整。
另外,在利用者向Y2方向(参见图9)使旋钮861进行了转动时,和上面相反,驱动传动装置865以转动轴848C为中心向Y6方向(参见图9)进行转动。此时,利用轨道孔865D来引导移动突起825,使第1移动板82向+Y轴方向(上方)进行移动,将投影位置向+Y轴方向(上方)调整。
图10是表示第2调整驱动部87结构的附图。具体而言,图10是从-Z轴方向看到对辅助板84配置第2调整驱动部87后的状态的附图。还有,在图10中,和图6~图8相同,将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设为Z轴,将和该Z轴正交的2个轴设为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
第2调整驱动部87是通过利用者的操作使第2移动板83按X轴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1移动板82与该第2移动板83的移动联动来使投影透镜3的投影位置按X轴方向产生变更的部分。该第2调整驱动部87具备和第1调整驱动部87的旋钮861(包括背面的孔)、旋钮传动装置862(包括轴部862A、齿轮862B及圆孔862B1)、第2中间传动装置864(包括第1齿轮864A、第2齿轮864B及圆孔864C)以及驱动传动装置865(包括传动装置主体865A、咬合部865B、圆孔865C及轨道孔865D)相同的,旋钮871(包括孔871A(参见图13))、旋钮传动装置872(包括轴部872A、齿轮872B及圆孔872B1)、中间传动装置873(包括第1齿轮873A、第2齿轮873B及圆孔873C)以及驱动传动装置874(包括传动装置主体874A、咬合部874B、圆孔874C及轨道孔874D)。
旋钮871其一部分从外装框体2的上部框体21上表面外露,是由利用者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并且如图8所示,配置于辅助板84的+Z轴方向一侧,配置在辅助板84的凹部843。
旋钮传动装置872如图8所示,配置于辅助板84的-Z轴方向一侧。而且,该旋钮传动装置872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轴部872A插通于辅助板84的插通孔844A。而且,通过使轴部872A的螺纹孔和旋钮871背面的孔871A(参见图13)螺纹接合,使旋钮871轴支承于辅助板84。
中间传动装置873如图10所示,配置于辅助板84的-Z轴方向一侧。而且,该中间传动装置873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圆孔873C被辅助板84的转动轴845A插通,中间传动装置873被转动轴845A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
驱动传动装置874如图8所示,配置于辅助板84的-Z轴方向一侧。而且,该驱动传动装置874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对圆孔874C插通辅助板84的转动轴845B,驱动传动装置874被转动轴845B进行轴支承,使之可以转动。另外,驱动传动装置874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对轨道孔874D插通第2移动板83的移动突起833。
采用如上的结构,若利用者向X1方向(参见图10)使旋钮871进行了转动,则该旋钮871的转动通过旋钮传动装置872及中间传动装置873传递给驱动传动装置874,驱动传动装置874以转动轴845B为中心向X5方向(参见图10)进行转动。此时,利用轨道孔874D来引导移动突起833,使第2移动板83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在此,利用第2移动板83的滑动突起830和第1移动板82的导轨槽824,随同第2移动板83一起,使第1移动板82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而且,随同第1移动板82一起,使投影透镜3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将投影位置向-X轴方向调整。
另外,在利用者向X2方向(参见图10)使旋钮871进行了转动时,和上面相反,驱动传动装置874以转动轴845B为中心向X6方向(参见图10)进行转动。此时,利用轨道孔874D来引导移动突起833,使第2移动板83及第1移动板82向+X轴方向进行移动,将投影位置向+X轴方向调整。
移位盖89如图6~图8所示,配置在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Y轴方向端部一侧(上端部一侧)以及投影透镜3的+Y轴方向一侧(上方一侧)。
该移位盖89是固定于固定板81及辅助板84的部分,由平面视矩形状的板体构成。
在该移位盖89如图8所示,与固定板81的2个螺纹孔816及辅助板84的2个螺纹孔846B对应,形成有4个固定用孔89A。另外,与固定板81的定位突起817及辅助板84的2个定位突起846A对应,形成有3个定位用孔89B。
而且,通过对3个定位用孔89B分别插通定位突起817、846A,来相对各部件81~84定位移位盖89,并且通过介由4个固定用孔89A、将螺纹件(未图示)螺纹接合于固定板81及辅助板84的各螺纹孔816、846B,来对各部件81~84固定移位盖89。
另外,在该移位盖89如图8所示,与第2调整驱动部87的旋钮871对应,形成有开口部89C。也就是说,在对各部件81~84固定了移位盖89的状态下,介由开口部89C,旋钮871的一部分外露。
加力部件88如图8所示,包括:4个第1加力部件88A,配置于第1移动板82及第2移动板83之间;和1个第2加力部件88B,配置于第2移动板83及移位盖89之间。
4个第1加力部件88A由止动件88A1和弹簧88A2构成。而且,如图8所示,对第1移动板82的4个加力用孔823,分别从+Z轴方向插入弹簧88A2,再介由所插入的弹簧88A2嵌合止动件88A1。因此,在止动件88A1,产生Z轴方向的加力。
因而,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这些第1加力部件88A将第1移动板82相对固定板81进行加力,并且将第2移动板83相对辅助板84进行加力。
据此,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可以将第2移动板83相对第1移动板82及辅助板84进行加力。因此,可以利用第1加力部件88A填补在第2移动板83和第1移动板82及辅助板84之间因制造公差等而产生的间隙,当使第2移动板83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时,第2移动板83不产生松动,可以使第2移动板83良好移动。另外,通过如上夹装第1加力部件88A,致使第1移动板82也相对固定板81进行加力,相对于固定板81,也可以使第1移动板82良好移动。因而,当使各移动板82、83移动来调整投影位置时,投影位置不产生晃动,能够以更高的准确度调整投影位置。
第2加力部件88B如图8所示,是通过成型加工树脂材料来形成且具有圆筒形状的模制品。而且,该第2加力部件88B使圆筒轴方向朝着Z轴方向地配置于第2移动板83的凹部835。而且,在将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组合起来的状态下,该第2加力部件88B将第2移动板83相对辅助板84向-Y轴方向(下方)进行加力。也就是说,相对于辅助板84的接合凹部840,将第2移动板83的接合突起834向-Y轴方向(下方)进行加力。
借此,可以利用第2加力部件88B填补在第2移动板83和辅助板84之间因制造公差等而产生的间隙,当使第2移动板83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时,第2移动板83不产生松动,可以使第2移动板83良好移动。因而,当使第2移动83按X轴方向移动来按X轴方向调整投影位置时,投影位置不产生晃动,能够以更高的准确度调整投影位置。
6-2.投影透镜3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投影透镜3结构的分解立体图。还有,在图11中,和图6~图8相同,将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设为Z轴,将和该Z轴正交的2个轴设为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
投影透镜3如图11所示,具备镜筒31和凸缘部32。而且,镜筒31具备透镜部91、变焦调整环92、凸缘环93和聚焦调整环94。
透镜部91具备透镜911和支持透镜911的透镜框912。透镜911是具有下述径向尺寸的圆形状透镜,该径向尺寸和投影透镜3的镜筒31圆筒直径大致相等。透镜部91配置于镜筒31的筒内部。
变焦调整环92嵌入镜筒31,按照把手921的移动,而在镜筒31使透镜部91的位置产生变更,实施投影图像的倍率调整。
具体而言,变焦调整环92如图11所示,是大致圆筒形状部件,具有比投影透镜3的镜筒31大的径向尺寸。在该变焦调整环92,在圆筒形状外周面如图11所示,形成向外侧突出的把手921。而且,若把手921由利用者进行操作,把手921按圆筒圆周方向进行了移动,则变焦调整环92以圆筒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变焦调整环92安装于由多个部件所构成的镜筒31之中的、通过转动来变更透镜部91位置而实施投影图像的倍率调整的部件(未图示),通过圆周方向的转动来使上述部件进行转动。
另外,在变焦调整环92的圆筒侧面-Z轴方向端部,形成有从圆筒外周朝向外侧鼓出的环框部922。在该环框部922的外周面,沿着圆筒外周形成有朝向圆筒轴中心凹陷设置的接合槽923。
凸缘环93如图11所示,是嵌合于变焦调整环92的圆筒外周的环状部件,由作为延伸片的第1凸缘931及第2凸缘932构成。
第1凸缘931及第2凸缘932具有以镜筒31的圆筒轴为中心的半圆弧形状,是一种该半圆弧沿着与Z轴方向正交的面在圆周上扩展的半环状板部件。而且,第1凸缘931及第2凸缘932的内侧圆周直径和环框部922的圆筒外周大致相同。
在第1凸缘931,在一方的圆周端部以比第1凸缘931的Z轴方向尺寸稍薄的Z轴方向尺寸,形成有沿着圆周方向突出的接合止动凸部931A。而且,在第1凸缘931的另一方的圆周端部,以比第1凸缘931的Z轴方向尺寸稍薄的Z轴方向尺寸,形成有朝向-Z轴方向凹陷的接合凹部931B。
在第2凸缘932的圆周端部,也形成有和第1凸缘931的接合止动凸部931A及接合凹部931B相同的、接合止动凸部(未图示)及接合凹部932B。
这些第1凸缘931及第2凸缘932通过其内侧圆周边缘嵌入环框部922的接合槽923,而安装于变焦调整环92。而且,在这样一边使内侧圆周边缘嵌入环框部922的接合槽923,一边通过将第1凸缘931的接合止动凸部931A及第2凸缘932的接合凹部932B沿着圆周方向进行接合,将第2凸缘932的接合止动凸部及第1凸缘931的接合凹部931B沿着圆周方向进行接合,来构成凸缘环93。
聚焦调整环94安装于由多个部件所构成的镜筒31之中的、通过转动来变更透镜部91的位置而实施投影图像焦点调整的部件(未图示),借助于圆周方向的转动使上述部件进行转动。该聚焦调整环94如图11所示,形成为平面视圆形框状。
7.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结构
采用图12~图15,来说明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图12表示的是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整体附图。图13及图14是表示构成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各部件的附图。图15是用来说明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工作的附图。
还有,在图12及图15中,和图6~图8相同,将出自投影透镜3的投影方向设为Z轴,将和该Z轴正交的2个轴设为X轴(水平轴)及Y轴(垂直轴)。
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在与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的投影位置的移动路径的中心点作为投影基准位置,也就是通过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进行移动的投影透镜3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以及Y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
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如图12所示,分别介于支持板85和旋钮861以及辅助板84和旋钮871之间,进行配置。其中,介于支持板85和旋钮861间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检测投影透镜3的Y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另一方面,介于辅助板84和旋钮871间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检测投影透镜3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
任一个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其结构及作用效果都相同。因而,在下面以介于旋钮871和辅助板84之间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为例,进行说明。
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如图12所示,具备:形成于旋钮871的螺旋导轨11、作为滑接部的滑接部件12及形成于辅助板84的上下移动导轨13。
图13是表示旋钮871的背面侧(辅助板84侧)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旋钮871的背面侧朝向表面侧挖通。
螺旋导轨11由在挖通后的底面竖立设置的螺旋状竖立设置部871B来形成,该螺旋状竖立设置部以孔871A为中心朝向旋钮871的圆周形成为螺旋状。也就是说,螺旋导轨11是沿着旋钮的转动方向形成为螺旋状的槽。还有,螺旋导轨11相当于本发明的导向部。
再者,螺旋导轨11如图13所示,具备转动限制部111和导轨接合孔112。
转动限制部111在孔871A的旁边及旋钮871的圆周旁边,和螺旋导轨11的行进方向正交来竖立设置,将螺旋导轨11封闭。
如上所述,在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参见图6~图8)中,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使第2移动板83(参见图8)按X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2个转动限制部111分别形成到下述位置,该位置是在第2移动部件83到达相对辅助板84(参见图8)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末端位置时,与螺旋导轨11进行滑接的滑接头1226从转动方向触接的位置。
导轨接合孔112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合部,在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凹陷设置为圆形。导轨接合孔112在螺旋导轨11上,形成于2个转动限制部111的中间点。
图14是表示滑接部件12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滑接部件12是具有大致月牙形的对称部件,如图14所示,具备基部121、支持于基部121的滑接部主体122以及介于基部121和滑接部主体122之间的弹簧123。
基部121具备:基体板1211、中空支柱1212、作为突起部的一对圆筒突起1213、2根前端柱1214和4个圆形小突起1215。
其中,基体板1211是具有大致月牙形状的板部件。
中空支柱1212竖立设置于基体板1211的中央(大致月牙形的对称轴上)。中空支柱1212具备圆筒状中空1216和沟部1217。
圆筒状中空1216在中空支柱1212的内部,呈剖面圆形按竖立设置方向贯通来形成。而且,圆筒状中空1216与形成于基体板1211的孔连通。沟部1217沿着基体板1211大致月牙形的弦方向,从中空支柱1212的两个侧面朝向圆筒状中空1216切开成沟状来形成。
2根圆筒突起1213夹着中空支柱1212,沿上述弦方向排列,并且分别突出设置成圆筒状。也就是说,将该2根圆筒突起1213连起来的线和上述的沟部1217形成为同一线状。
2根前端柱1214分别竖立设置于基体板1211的两个锐角端部。
4个圆形小突起1215在基体板1211的外周侧面,在和大致月牙形的上述对称轴方向平行的2个侧面沿着上述对称轴方向分别各形成2个。圆形小突起1215从该基体板1211侧面沿着上述弦方向突出,并且前端具有圆筒侧面状。
滑接部主体122如上所述,是重叠在基部121来组装的部件,如图14所示,是具有大致Y形状的对称部件。滑接部主体122具备翼部1221、2个部1222和作为对称轴的摆动支承轴1223。
翼部1221由2个大致长方体部件1224构成,该大致长方体部件在和基部121的基体板1211平行的面上按上述弦方向排列。该大致长方体部件1224从和基部121相反侧端面朝向基部121侧挖通内部,并且在挖通后的底面形成按和基部121重叠方向贯通的插通孔1225。如图15所示,在该一对插通孔1225中,分别插通基部121的一对圆筒突起1213。
2个搭扣部1222从翼部1221的两个大致长方体部件1224内侧端面分别延伸设置。具体而言,搭扣部1222是和由上述弦方向及上述重叠方向所形成的面平行的板状部件,在上述重叠方向按和基部121分离的朝向来延伸设置。该一对搭扣部1222如图15所示,分别插通于在基部121的中空支柱1212所形成的一对沟部1217。
摆动支承轴1223由2个搭扣部1222来支持,是按上述重叠方向延伸的圆筒轴部件。摆动支承轴1223具备圆筒状中空(未图示)和滑接头1226。
圆筒状中空在摆动支承轴1223的内部,从基部121侧端面沿着上述重叠方向凹陷设置为圆筒状。圆筒状中空的圆形直径和在基部121的中空支柱1212所形成的圆筒状中空1216的直径大致相同。
滑接头1226是和基部121相反侧的摆动支承轴1223的前端部,并且形成为半球状。滑接头1226如图15所示,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滑接于旋钮871的螺旋导轨11内。
弹簧123具有直径和基部121的圆筒状中空1216以及在滑接部主体122的摆动支承轴1223所形成的圆筒状中空大致相同的螺旋。再者,弹簧123的重叠方向尺寸和将这些2个圆筒状中空的重叠方向尺寸加在一起后的长度大致相同。还有,弹簧123其一端部嵌入圆筒状中空1216中,另一端部嵌入滑接部主体122的圆筒状中空。
这样,因为基部121和滑接部主体122夹置弹簧123来组装,所以滑接部主体122可以相对基部121按上述重叠方向进行伸缩,并且可以相对基部121以摆动支承轴1223为支点进行摆动。
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滑接头1227借助于弹簧123的作用,一直按压旋钮871的里面,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按转动方向进行摆动。
但是,即使滑接部主体122要按和上述弦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摆动,则因为滑接部主体122的插通孔1225边缘被基部121的圆筒突起1213卡住,所以滑接部主体122向和上述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被限制。再者,因为搭扣部1222插通到沟部1217,所以在这里,也使滑接部主体122向和上述弦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被限制。
也就是说,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滑接部主体122向和旋钮871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摆动被限制。
上下移动导轨13如图15所示,在辅助板84的凹部843,向+Z轴方向突出。
上下移动导轨13具备:2根上下导轨131,从由轴支承部844向X轴方向两侧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朝向-Y轴方向延伸;和左右导轨132,从各上下导轨131的+Y轴方向一侧端部延伸到轴支承部844。还有,2个上下导轨131间的X轴方向距离和滑接部件12的基体板1211(参见图14)的上述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再者,在由2根上下导轨131及左右导轨132所包围的辅助板84的大致矩形面,形成与凹部843相比进一步向-Z轴方向切削后的凹面133(参见图8)。
如图15所示,在凹面133,滑接部件12的配置为上述弦方向和X轴方向平行,并且对2根上下导轨131的凹面133一侧侧面触接基部121的圆形小突起1215的前端。
采用图15,来说明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进行的工作。
首先,考虑旋钮871向X2方向进行了转动的情形。
在滑接部件12,若旋钮871向X2方向开始了转动,则滑接头1226因和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之间的摩擦,而受到旋钮871转动方向(-X轴方向)的力。借此,滑接部主体122以中空支柱1212(参见图14)为支点,向转动方向(-X轴方向)产生倾斜。然后,若旋钮871向X2方向继续转动,则滑接头1226在向转动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沿着转动方向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
这样,若相应于旋钮871的X2方向转动,滑接头1226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则与滑接头1226进行滑接的螺旋导轨11的位置从螺旋内侧朝向螺旋外侧进行移动。于是,滑接头1226因为接触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所以从螺旋导轨11的槽壁面受到-Y轴方向的力。借此,滑接部件12一边在上下导轨131使圆形小突起1215进行滑接,一边相对辅助板84向-Y轴方向进行移动。
接着,考虑旋钮871向X1方向进行了转动的情形。因为旋钮871的转动方向为相反朝向,所以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各部件的工作方向相对于上述X2方向转动的情形,成为相反朝向。
也就是说,在滑接部件12,在旋钮871向X1方向开始转动时,滑接头1226因和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之间的摩擦,而受到旋钮871转动方向(+X轴方向)的力。借此,滑接部主体122以中空支柱1212为支点,向转动方向(+X轴方向)产生倾斜。然后,若旋钮871向X1方向继续转动,则滑接头1226在向转动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状态下,沿着转动方向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
这样,若相应于旋钮871的X1方向转动,滑接头1226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则通过滑接头1226进行滑接的螺旋导轨11的位置从螺旋外侧朝向螺旋内侧进行移动。滑接头1226因为接触于螺旋导轨11的底面,所以从螺旋导轨11的槽壁面受到+Y轴方向的力。借此,滑接部件12一边在上下导轨131使圆形小突起1215进行滑接,一边相对辅助板84向+Y轴方向进行移动。
利用这种滑接部件12的上下方向移动,滑接头1226对螺旋导轨11平滑进行滑接,进而旋钮871平滑进行转动。
对于在切换旋钮871的转动朝向时例如曾向X2方向转动的旋钮871开始向X1方向转动时的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的工作,进行说明。
此时,以中空支柱1212为支点向X2方向转动朝向(-X轴方向)产生了倾斜的摆动部主体122因在滑接头1226及螺旋导轨11之间发生的摩擦,而向X1方向转动朝向(+X轴方向)产生倾斜。因该摆动而产生的滑接头1226转动方向的移位对应于在第2调整驱动部87(参见图8)的各传动装置872~874之间产生的松动的间隙。
根据这种结构及工作,在因为旋钮871的转动朝向出现了变化而在各传动装置872~874的咬合中产生间隙的期间,能使滑接头1226不沿着螺旋导轨11进行滑动。因而,投影机1可以减低各传动装置872~874的间隙给投影透镜3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中心检测带来的误差。
如上所述,若相应于旋钮871的转动,滑接头1226继续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则不久对在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所形成的导轨接合孔112接合滑接头1226。此时,利用弹簧123的回复力,滑接头1226向旋钮871侧(+Z轴方向一侧)伸展。进而,若旋钮871继续转动,则弹簧123收缩,滑接头1226及导轨接合孔112的接合被解除。然后,滑接头1226再次滑接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因该滑接头1226及导轨接合孔112的接合、解除,而在旋钮871产生轻微的振动及卡嗒声。使旋钮871转动的用户可以在手上感觉到该旋钮871的振动。
如上所述,导轨接合孔112形成于:在投影透镜3的位置到达可移动范围的中心点时,与滑接头1226进行滑接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转动中的旋钮871产生了轻微的振动及卡嗒声时,投影透镜3位于X轴方向可移动范围的中心,投影位置也位于X轴方向移动路径的中心点。
据此,用户在使旋钮871转动来进行投影位置的调整时,可以将感觉到旋钮871振动或卡嗒声时的投影位置作为X轴方向移动路径的中心点,来辨别。因而,投影机1在调整投影位置时,可以将投影位置已到达X轴方向的移动路径中心点的情况,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以易于判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
再者,按压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的滑接部主体122向按压方向进行移动,与导轨接合孔112接合。因该接合而在旋钮871产生的振动及卡嗒声较为明显。因而,用户可以明显感觉到旋钮871的振动及卡嗒声,能够以更为易于判明的方式辨别投影位置已到达X轴方向移动路径的中心点这一情况。
再者,若旋钮871继续转动,则在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在第2移动板83通过第2调整驱动部87移动到移动末端位置时,在基准位置检测机构10,滑接头1226与转动限制部111进行接合。因为滑接头1226与转动限制部111进行接合,所以旋钮871不能进行更多的转动。也就是说,投影机1在第2移动板83到达了移动末端位置时限制旋钮871的转动。
因而,投影机1可以防止因第2移动板83到达了移动末端位置后还进一步转动旋钮871而对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的各部件施加负荷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接头1226滑接于螺旋导轨11内,并且按照螺旋的位置,在辅助板84上按Y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因此,在旋钮871的一个方向转动中,不出现滑接头1226两次滑接于螺旋导轨11相同的位置的状况。
也就是说,在形成于螺旋导轨11的导轨接合孔112是1个时,在旋钮871的一个方向转动中,滑接头1226及导轨接合孔112的接合、解除只进行一次。因而,对于具备第2移动部件83的X轴方向移动范围较大的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之投影机来说,也可以使用本发明。
8.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用来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结构等虽然在上面的记述中进行了公示,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就是说,因为上述实施方式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所以这些形状、材质等限定一部分或者全部限定之外的部件名称下的记述,均包括于本发明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投影基准位置取为投影透镜3的移动范围中心,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导向部采用了螺旋导轨11,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圆周状的导轨。这样一来,若事先在圆周状的导轨内形成了1个导轨接合孔112,则旋钮861、871每转动1周,旋钮861、871都产生振动。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利用旋钮861、871的振动来辨别投影透镜3移动了一定间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螺旋导轨11如图13所示,取为剖面矩形状的槽状导轨,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螺旋导轨11取为与滑接头1226的外形对应的剖面半圆状的槽状。这样一来,就可以抑制滑接头1226在螺旋导轨11内按和旋钮861、871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产生松动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滑接部及接合部具有相互接合的形状即可,例如接合部也可以是从螺旋导轨11的槽底面稍微突出的突起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驱动第1调整驱动部86使第1移动板82按Y轴方向进行移动,通过驱动第2调整驱动部87使第2移动板83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通过驱动第1调整驱动部使第1移动板按X轴方向进行移动,通过驱动第2调整驱动部使第2移动板按Y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取为,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可以使投影透镜3按X轴方向及Y轴方向进行移动,该X轴方向及Y轴方向是与投影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在本发明中,投影位置调整装置8也可以使投影透镜3向任一方的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光学组件4具有平面视大致L状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平面视大致U状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只举出了使用3个液晶面板441的投影机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只使用1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只使用2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或者使用4个以上液晶面板的投影机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了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同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使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液晶面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光调制装置使用了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使用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包括使用微镜的器件等。此时,可以省略光束入射侧及光束射出侧的偏振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只举出从观看屏幕的方向进行投影的前投式投影机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从和观看屏幕的方向相反侧进行投影的背投式投影机中。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投影机中。

Claims (6)

1.一种投影机,其具备:光源;光调制装置,其相应于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所射出的光束、形成光学像;投影光学装置,其放大投影由上述光调制装置所形成的光学像;以及投影位置调整装置,其使上述投影光学装置在与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调整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其特征为,
上述投影位置调整装置,具备:
固定部件,其固定于上述投影机;
移动部件,其能相对上述固定部件,沿着与上述投影方向正交的面内进行移动;
旋钮,其相对于上述固定部件能转动地被轴支承,构成为能由用户进行操作;以及
驱动机构,其与上述移动部件及上述旋钮进行接合,将上述旋钮的转动传递给上述移动部件,使上述移动部件移动;
该投影机具备基准位置检测机构,该基准位置检测机构介于上述固定部件及上述旋钮之间而配置,检测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基准位置;
上述基准位置检测机构,具备:
槽状的导向部,其在上述旋钮的上述固定部件侧端面沿着转动方向形成;
滑接部,其设置于上述固定部件,相应于上述旋钮的转动滑接于上述导向部内;以及
接合部,其形成于上述导向部内,当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到达上述投影基准位置时,和上述滑接部进行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为:
上述接合部是形成于上述导向部底部的凹部,
上述滑接部相应于上述旋钮的转动,边按压上述导向部底部边进行滑接,当上述投影光学装置的投影位置到达上述投影基准位置时,和上述接合部进行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为:
上述导向部形成为沿着上述旋钮转动方向的螺旋状,
上述滑接部,以能按与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固定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为:
上述滑接部具备:滑接部主体,其具有和上述接合部接合的滑接头;和基部,其安装于上述固定部件,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
上述基部,以使上述滑接头能沿着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进行摆动的方式,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为:
在上述基部,在下述位置形成有下述一对突起部,该位置为:在支持上述滑接部主体的状态下,以上述滑接头为中心按上述旋钮的转动方向对称的位置;该一对突起部朝向上述滑接部主体突出,
在上述滑接部主体,形成有能插通上述一对突起部的一对插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为:
在上述导向部内,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末端位置相应的位置,形成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和上述滑接部进行接合,限制上述旋钮的转动。
CNB2006101289724A 2005-09-06 2006-09-06 投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57906A JP4479630B2 (ja) 2005-09-06 2005-09-06 プロジェクタ
JP257906/2005 2005-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8706A CN1928706A (zh) 2007-03-14
CN100510945C true CN100510945C (zh) 2009-07-08

Family

ID=37829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897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0945C (zh) 2005-09-06 2006-09-06 投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35190B2 (zh)
JP (1) JP4479630B2 (zh)
CN (1) CN10051094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7832B2 (ja) * 2004-04-16 2008-02-13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機構および電子機器、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316249A (ja) * 2006-05-24 2007-12-06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タ
TWI361285B (en) * 2007-08-07 2012-04-01 Coretronic Corp Adjustment module for lens
JP5375109B2 (ja) * 2009-01-13 2013-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2004294A (zh) * 2009-09-01 2011-04-06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调整模组
JP2012189761A (ja) * 2011-03-10 2012-10-0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13900325B (zh) * 2020-06-19 2023-03-0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及镜头调整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3962A (en) * 1910-03-03 1910-10-25 Oliver Tri Chromatic Company Projecting photographic images in natural colors.
US2559994A (en) * 1943-07-13 1951-07-10 Paludan Dan Hage Pipe bowl cleaner
US2429164A (en) * 1944-05-18 1947-10-14 Jam Handy Organization Inc Adjustable lens mount for projection apparatus
US6351907B1 (en) * 1999-01-29 2002-03-05 Leupold & Stevens, Inc. Spiral cam mechanism for rifle sight adjustment
JP4127047B2 (ja) 2002-12-24 200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用筐体及びこの筐体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US7090360B2 (en) * 2003-07-28 2006-08-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ojector
JP4171373B2 (ja) * 2003-08-04 2008-10-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3963879B2 (ja) * 2003-08-04 2007-08-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シフト機構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KR100571779B1 (ko) * 2003-11-27 2006-04-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젝터의 투사렌즈 시프트 조정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052935A1 (en) 2007-03-08
JP2007072098A (ja) 2007-03-22
US7635190B2 (en) 2009-12-22
CN1928706A (zh) 2007-03-14
JP4479630B2 (ja) 201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0945C (zh) 投影机
US7828444B2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US8950870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for projecting an input unit image
CN102033400B (zh) 投影机
US9523908B2 (en)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US9563113B2 (en) Multi-projection system using a single illumination source and a single imaging device
US20110063580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05334691A (zh) 可适应各种放映厅大小的高光效3d系统
US20120147342A1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US8827457B2 (en) Projector
US8982265B2 (en) Image projection and capture apparatus
US20070057970A1 (en) Multi-function display module for mobile stations
CN100424584C (zh) 投影机
JP2008064931A (ja) プロジェクタ
CN108152985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目标仿真系统
JP492385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9229730A (ja) 偏光素子、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9575398B2 (en) Projector
JP2015106131A (ja) 組合せ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9390871B2 (en) Switch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9232547A (ja) モータの原点位置検出装置、調光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モータの原点位置検出方法
JP2006113469A (ja) プロジェクタ
JP3679696B2 (ja) 画像表示光学ユニットにおける照明調整方法、画像表示光学ユニット、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US8845106B2 (en) Projector having connection member fixed to color combining optical device
JP2009069175A (ja) 画像表示装置の投光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