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0302C -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0302C
CN100510302C CNB2007101098026A CN200710109802A CN100510302C CN 100510302 C CN100510302 C CN 100510302C CN B2007101098026 A CNB2007101098026 A CN B2007101098026A CN 200710109802 A CN200710109802 A CN 200710109802A CN 100510302 C CN100510302 C CN 10051030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ckleshaped
tapered end
lock
locking
limi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1098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3655A (zh
Inventor
中村丰
石黑耕一
大野修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AP Inc
Original Assignee
YKK A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AP Inc filed Critical YKK AP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113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3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030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0302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锁装置及门窗设备,在上锁状态,受螺旋弹簧(20)施力的双重锁定构件(19)被定位在第2位置,通过由其限制面部(195)限制背衬(16)向解锁方向的转动,可自动实施双重锁定。并且,只要操作解锁操作部(191)使双重锁定构件(19)滑动移动到第3位置解除双重锁定,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就可转动,故可容易实施解锁操作,提高操作性。并且在第3位置,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2被卡止部(198)被支架(13)的卡止部(132)卡止而定位,因此,即使手指等离开解锁操作部(191)也可维持双重锁定解除状态,可进一步提高解锁操作性。可提供即使设有虚假上锁防止机构及自动双重锁定机构也可提高解锁时的操作性的锁装置和门窗设备。

Description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装置及门窗设备,详细地说,涉及具有对可滑动开闭的窗扇进行上锁用的月牙锁和锁座的锁装置、以及具有该锁座的门窗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双槽滑动窗或单扇滑动窗、上下滑动窗等门窗设备进行上锁用的锁装置,一般具有设在室内外的合梃部(合梃框)上的月牙锁及锁座。此月牙锁通常是可转动地设在室内侧窗扇的合梃框上的镰刀形锁头与设在室外侧窗扇的合梃框上的锁座卡合来上锁的。在这种月牙锁中,提出了防止锁座不在可卡合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上锁操作而发生的虚假上锁的机构、和在上锁状态下对月牙锁的解锁操作进行限制的双重锁定的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月牙锁中,设有对锁座处于可卡合位置的情况进行感知的感知部,通过该感知部可防止虚假上锁。即,当锁座不处于可卡合位置、感知部不与锁座抵接时,月牙锁的转动就受到限制,上锁操作就不能继续,而当锁座处于可卡合位置、感知部与锁座抵接时,感知部就移动,可继续上锁操作。
另外,构成了这样一种双重锁定机构:在上锁状态下通过感知部被支架卡止,月牙锁的转动就受到限制,无法进行解锁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8585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月牙锁中有这样的问题:在解除双重锁定的场合,必须按压位于与锁座卡合的镰刀形锁头附近的感知部来解除与支架的卡止,必须在保持按压该感知部的状态下转动操作把手,解锁时的操作性差。也就是说,在通常的设在双槽滑动窗上的月牙锁中,由于在上锁状态下与锁座卡合的镰刀形锁头位于下侧,故难以按压该镰刀形锁头附近的感知部,且把手位于与镰刀形锁头相反的上侧,在按压感知部的状态下用一只手操作把手非常困难,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装置及门窗设备,即使设有虚假上锁防止机构和自动双重锁定机构也能提高解锁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锁装置是,在具有可滑动开闭的窗扇的门窗设备的室内外的合梃部中,通过固定在室内侧合梃部上的月牙锁与固定在室外侧合梃部上的锁座相卡合而对该门窗设备进行上锁,锁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月牙锁包括:固定在所述室内侧合梃部上的支架;支承在该支架上、并在与所述锁座卡合的上锁位置和不与所述锁座卡合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自如的镰刀形锁头;与该镰刀形锁头连接,用于对该镰刀形锁头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构件;与该操作构件的操作联动,对所述窗扇的闭锁状态及非闭锁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构件;以及当所述镰刀形锁头处于上锁位置时限制该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向解锁方向的转动的解锁限制构件,在所述检测构件上设有:在从所述支架向室外侧突出的方向被施力的检测部;对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所述解锁限制构件在与所述镰刀形锁头的解锁位置对应的第1位置、从该第1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第2位置和从该第2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第3位置之间可滑动移动且可从室内侧操作地设在所述支架上,同时由施力装置向所述第1位置施力,在所述第3位置被所述支架卡止而可定位,当在所述窗扇为非闭锁状态下对所述操作构件进行上锁操作时,随着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侧的移动,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部向所述室外侧窗扇突出规定量,从而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被所述检测构件的限制部卡止,上锁操作受到限制,当在所述窗扇为闭锁状态下对所述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时,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部与所述锁座抵接,该检测部不突出至规定量,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不被所述检测构件的限制部卡止,上锁操作得以继续,所述镰刀形锁头转动至上锁位置并与所述锁座卡合,同时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与这些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联动而滑动移动到第2位置,该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受到该解锁限制构件的限制,在所述镰刀形锁头转动到上锁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而将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从所述第2位置向第3位置进行滑动操作,该解锁限制构件被所述支架卡止而被定位,同时解锁操作的限制被解除,当对所述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进行解锁操作时,该解锁限制构件与这些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联动并从第3位置滑动移动到第1位置。
这里,作为由本发明的锁装置进行上锁的门窗设备,既可是双槽滑动窗或单扇滑动窗、上下滑动窗等的框架窗,也可是双槽滑动式或单扇滑动式的滑动门。并且,在门窗设备为单扇滑动窗或单扇滑动门的场合,窗扇(可动窗扇或门)、在这些室外侧或室内侧固定在建筑物或框体上的固定窗扇或翼墙、纵骨架等在进深方向重叠,窗扇关闭,由可动窗扇的框材或门的缘部等构成室内侧或室外侧的合梃部,也可由固定窗扇的框材或翼墙的缘部、纵骨架等构成室外侧或室内侧的合梃部。
采用以上的本发明,即使在锁座不处于可卡合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上锁操作,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上锁操作也受到突出了规定量的检测构件的限制部的限制,故可防止虚假上锁(虚假上锁防止机构)。另一方面,若锁座处于可卡合位置,就可不受检测构件限制部限制地继续上锁操作,可使镰刀形锁头与锁座卡合进行上锁,同时在该上锁后的状态下,通过解锁限制构件向第2位置滑动移动,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就被限制,可自动地实施双重锁定(自动双重锁定机构)。并且,通过将解锁限制构件从第2位置向第3位置进行滑动操作,解除解锁限制构件的限制,可对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进行解锁操作。通过将该解锁限制构件可从室内侧对其操作地设在支架上,在解除双重锁定后容易进行使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转动的解锁操作,可提高操作性。并且,当将解锁限制构件从第2位置向第3位置滑动操作并解除双重锁定时,由于解锁限制构件被支架卡止而定位,因此,即使手指等离开解锁限制构件,双重锁定解除状态也被维持,在该状态下只要对操作构件进行操作、解锁即可,故可更进一步提高解锁操作性。
另外,通过将解锁限制构件滑动自如地设在支架上、根据该解锁限制构件的滑动来对检测构件的突出移动进行控制,由此可根据解锁限制构件的配置和形态、尺寸等的设定而较宽地设定检测构件的突出位置和突出量,可提高与设计条件相对应的虚假上锁机构的设计自由度。并且,通过在虚假上锁时对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上锁操作进行限制、并实施双重设定而对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进行限制,可由解锁限制构件承担在虚假上锁和双重锁定时所作用的限制力,与以往的月牙锁那样由较小的检测部承担限制力的结构相比,可提高耐久性,并可靠地发挥防止虚假上锁和双重锁定的功能。
此时,在本发明的锁装置中最好构成为,在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上设有通过所述支架可从室内侧进行目视确认的锁定表示装置,所述锁定表示装置在所述解锁限制构件滑动到第1位置及第3位置后不能进行目视确认,而在该解锁限制构件滑动到第2位置后可进行目视确认。
采用这种结构,在解锁限制构件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即由解锁限制构件来限制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的双重锁定状态下,解锁限制构件的锁定表示装置就可目视确认,由此使用者可判别实施了双重锁定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将解锁限制构件从第2位置滑动移动到第3位置使双重锁定解除的场合,使用者可判别操作构件是可解锁操作的情况。因此,在双重锁定状态下,可防止强制对操作构件进行解锁操作那样的误操作所造成的零件破损等,可延长产品寿命。
此时,在解锁限制构件上除了锁定表示装置外,也可设置可上锁操作表示装置和可解锁操作表示装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门窗设备,其特征在于,左右或上下具有可滑动开闭的至少一个窗扇,该窗扇的合梃框和另一窗扇的合梃框或另一合梃部在进深方向重叠而关闭,可由前述的任一锁装置上锁。
采用这种本发明的门窗设备,与前述的锁装置相同,可提高上锁及解锁操作的操作性,并可利用虚假上锁防止机构及自动双重锁定机构提高防盗性。
附图说明
图1(A)、(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锁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上锁时动作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上锁时动作的侧视图。
图4(A)、(B)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上锁状态的侧视图。
图5(A)、(B)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解锁操作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解锁操作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所述锁装置的虚假上锁时动作的侧视图。
图8(A)、(B)是将所述锁装置的虚假上锁时动作予以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A)、(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锁装置10的侧视图。图2及图3是表示锁装置10的上锁时动作的侧视图。图4(A)、(B)是表示锁装置10的上锁状态的侧视图。图5(A)、(B)及图6是分别表示锁装置10的解锁操作的侧视图。
图1~图3中,本发明的门窗设备的双槽滑动窗1包括开闭自如地支承在未图示的窗框内部上的室内外一对窗扇2、3(图2、图3)。窗扇2、3是在分别将上下左右的框所组成的四周框的内部嵌入玻璃板而成的,合梃部的纵框即内合梃框2A(室内侧合梃部)与外合梃框3A(室外侧合梃部)在进深方向重叠而关闭。另外,作为窗扇2、3,不限于嵌入玻璃板的结构,也可嵌入或贴合树脂制板等的板面材料。并且,双槽滑动窗1通过锁装置10来上锁,该锁装置10包括固定在室内侧窗扇2的内合梃框2A上的月牙锁11、和固定在室外侧窗扇3的外合梃框3A上的锁座12。
月牙锁11包括:固定在内合梃框2A上的支架13;支承在该支架13上、在与锁座12卡合的上锁位置和不与锁座12卡合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自如的镰刀形锁头;以及与该镰刀形锁头14连接、用于转动操作镰刀形锁头14的作为操作构件的捏手15。并且,在支架13的内部设有:固定在镰刀形锁头14的转动轴141上的背衬16;与该背衬16连接、并对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向上锁位置或解锁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施力的螺旋弹簧17;与镰刀形锁头14的转动联动、对窗扇2、3的闭锁状态及非闭锁状态进行检测的作为检测构件的触发器18;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承在支架13上、对从镰刀形锁头14的上锁位置向解锁位置的转动进行限制的作为解锁限制构件的双重锁定构件19;以及相对于支架13向下方对该双重锁定构件19施力的作为施力装置的螺旋弹簧20。
双重锁定构件19包括从支架13向室内侧露出的解锁操作部191、与该解锁操作部191连接并设在支架13内部的滑动部192。滑动部192上设有第1及第2抵接部193、194和限制面部195,该第1及第2抵接部193、194与背衬16的螺旋弹簧17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突起161相抵接,该限制面部195与处于上锁位置的背衬16的突起161相抵接并对镰刀形锁头14向解锁方向的转动进行限制。此外,在滑动部192上设有:与触发器18的被导向部184(後述)抵接的导向部196;虚假上锁时被触发器18的卡止部183(後述)卡止的第1被卡止部197;设在该滑动部192下端部上的第2被卡止部198;以及沿支架13上侧的螺钉孔(ビスホ???—ル)131内侧向上方延伸的延伸片199。
通过背衬16的突起161随着镰刀形锁头14从解锁位置向上锁方向的转动而与第1抵接部193抵接,这种双重锁定构件19就从图1所示的与镰刀形锁头14的解锁位置对应的第1位置被向上方推,滑动移动到图4所示的与镰刀形锁头14的上锁位置对应的第2位置。在从第1位置至第2位置的滑动移动过程中,如图3所示,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2被卡止部198不移动到形成在支架13下侧的螺钉孔131上的卡止部132的上侧,受到螺旋弹簧20的向下方的施力,被定位在图4所示的第2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克服螺旋弹簧20的施力而对解锁操作部191向上方操作,双重锁定构件19可滑动移动到第2被卡止部198被卡止部132卡止的第3位置,通过被卡止部132卡止而可定位在第3位置。此外,如图6所示,通过背衬16的突起161随着镰刀形锁头14向解锁位置的转动而与第2抵接部194抵接,双重锁定构件19被向下方推,卡止部132的卡止被解除,从第3位置滑动移动到第1位置。
触发器18包括:利用转动轴181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支架13上、且夹着转动轴181设在一侧(上侧)并可从支架13突出的检测部182;设在另一侧(下侧)并可将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1被卡止部197卡止的卡止部183;以及由双重锁定构件19的导向部196导向的被导向部184。并且,触发器18通过设在与支架13之间的螺旋弹簧185,对检测部182在从支架13向室外侧突出的方向(图中的右转方向)上施力,且通过处于第1位置侧的双重锁定构件19的导向部196对被导向部184的下端部向下推压,触发器18就没入支架13内。通过双重锁定构件19的滑动部192向上方滑动,解除导向部196对被导向部184向下方的推压,这种触发器18因螺旋弹簧185的施力而转动,检测部182就向室外侧突出。
另一方面,在支架13上设有向其室内侧侧面开口的窗部133,在双重锁定构件19的延伸片199的室内侧侧面设有作为锁定表示手段的锁定表示部199A。该锁定表示部199A由颜色不同于双重锁定构件19表面颜色的板材构成,贴附在延伸片199的表面上。并且如图1所示,在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处于解锁位置、双重锁定构件19处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锁定表示部199A被隐蔽在支架13的室内侧侧面而不能从室内侧看到。又,如图4所示,在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处于上锁位置、双重锁定构件19处于第2位置的状态(双重锁定状态)下,锁定表示部199A通过支架13的窗部133向室内侧露出而能从室内侧目视确认。并且,如图5所示,在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处于上锁位置、双重锁定构件19处于第3位置的状态(双重锁定解除状态)下,锁定表示部199A被隐蔽在支架13的室内侧侧面而从室内侧不能看到。
与以上那样的月牙锁11的镰刀形锁头14卡合并与触发器18的检测部182相抵接的锁座12是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加工一体成形的,如图2及图3所示,包括:螺钉紧固在外合梃框3A上的板状的锁座本体121;形成在该锁座本体121上、与镰刀形锁头14卡合的卡合片122;以及设在锁座本体121上下端缘的一对突片(被检测部)123。在与卡合片122大致相同的进深位置,在与进深方向正交且与窗扇2、3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上方及下方分别从锁座本体121上突出形成一对突片123,这些突片123的左右不形成其它的突起物等,触发器18的检测部182仅与突片123抵接,检测部182不与突片123以外的锁座本体121等抵接。
下面说明锁装置10的上锁时的动作。
这里,所谓锁装置10的上锁操作是这样的操作:如图1所示,月牙锁11的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处于解锁位置,如图2、图3所示,从镰刀形锁头14不与锁座12卡合的状态对捏手15向室内侧(图中左侧)上方进行操作,并使镰刀形锁头14向上锁方向(向上锁位置)转动。
另外,所谓锁装置10的解锁操作是这样的操作:如图5、图6所示,月牙锁11的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处于上锁位置,从镰刀形锁头14与锁座12卡合的状态对捏手15向室内侧下方进行操作,并使镰刀形锁头14向解锁方向(向解锁位置)转动。
首先,如图1~图3所示,在锁座12处于可卡合位置的状态即室内外的窗扇关闭的闭锁状态下,当对捏手15进行上锁操作并使镰刀形锁头14转动时,背衬16的突起161上推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1抵接部193,解锁操作部191及滑动部192向上方滑动。触发器18的被导向部184随着滑动部192的导向部196的上升而向室内侧移动,触发器18转动,检测部182向室外侧突出。当如此突出的检测部182与锁座12上侧的突片123抵接时,则如图2、图3所示,卡止部183的移动就被停止在滑动部192的第1被卡止部197的室外侧位置,第1被卡止部197不被该卡止部183卡止。因此,双重锁定构件19的解锁操作部191及滑动部192继续向上方滑动,在第2被卡止部198上升到支架13的卡止部132附近后,受到螺旋弹簧20的向下方的拉回,双重锁定构件19就被定位在图4所示的第2位置。
并且,如图4所示,在继续对镰刀形锁头14转动操作使镰刀形锁头14转动到上锁位置的上锁状态下,将背衬16的突起161转动到双重锁定构件19的限制面部195的室外侧,通过背衬16的突起161与处于第2位置的双重锁定构件19的限制面部195抵接,限制背衬16向解锁方向的转动,由此,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不能进行解锁操作即自动实施双重锁定。并且,在该双重锁定状态下,通过使第2被卡止部198位于卡止部132的下侧、且双重锁定构件19受到螺旋弹簧20的向下方的施力,双重锁定构件19向上方的移动就受到限制,双重锁定状态得以维持。另外,在使镰刀形锁头14转动到上锁位置的状态下,由于背衬16受到螺旋弹簧17的向上锁方向的施力,故镰刀形锁头14被维持在上锁位置。
在如上那样进行上锁且实施双重锁定状态的锁装置10中,通过将双重锁定构件19的解锁操作部191向上方滑动操作并使其移动到第3位置(图5),第2被卡止部198被卡止部132卡止,由此解除滑动部192的限制面部195对背衬16的突起161的限制,背衬16可向解锁方向转动,可对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进行解锁操作。并且如图6所示,只要对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向解锁方向进行转动操作,通过背衬16的突起161与滑动部192的第2抵接部194抵接并下推滑动部192,解除卡止部132对第2被卡止部198的卡止,由螺旋弹簧20施力的双重锁定构件19滑动移动到第1位置,且由导向部196将被导向部184下推的触发器18转动并没入支架13内。在该解锁状态下,由于背衬16受到螺旋弹簧17的向解锁方向的施力,故镰刀形锁头14被维持在解锁位置。
下面,根据图7、图8说明锁装置10的虚假上锁时的动作。
图7是表示锁装置10的虚假上锁时动作。图8(A)、(B)是将锁装置10的虚假上锁时动作予以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如图7、图8所示,在锁装置12不处于可卡合位置的状态即室内外的窗扇2、3未关闭的非闭锁状态下,当对捏手15进行上锁操作并使镰刀形锁头14转动时,由于触发器18的检测部182不与锁座12的突片123抵接,故检测部182向室外侧突出规定量,即触发器18转动到与支架13抵接的位置。如此当检测部182突出规定量时,触发器18的卡止部183就移动到滑动部192的限制面部195的上方位置,第1被卡止部197被该卡止部183卡止。因此,双重锁定构件19的滑动部192向上方的滑动受到限制,不能向该位置的上方转动操作镰刀形锁头14,使用者就能判别处于虚假上锁状态。若中止上锁操作,即手指或手离开捏手15,则背衬16及双重锁定构件19因螺旋弹簧17、20的施力而向下方移动,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向解锁方向转动,自动返回到解锁位置,且双重锁定构件19移动移动到第1位置。
采用本实施形态,有以下效果。
(1)即,即使在窗扇2、3未关闭的非闭锁状态(锁座12不处于可卡合位置的状态)下进行上锁操作,也由检测部182突出规定量的触发器18的卡止部183来卡止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1被卡止部197,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的上锁操作受到限制,因此可防止虚假上锁。并且,若中止上锁操作,则由于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因螺旋弹簧17的施力而自动返回到解锁位置,故使用者可容易判别处于虚假上锁状态。
(2)另一方面,在窗扇2、3被关闭、锁座12处于可卡合位置的状态下,可继续上锁操作进行上锁,并在该上锁后的状态下,受螺旋弹簧20施力的双重锁定构件19被定位在第2位置,通过由该限制面部195限制背衬16向解锁方向的转动,而自动实施双重锁定。并且,只要操作解锁操作部191使双重锁定构件19滑动移动到第3位置而解除双重锁定,则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可转动,故可易于实施解锁操作并提高操作性。
(3)并且,在解除双重锁定时,由于滑动到第3位置的双重锁定构件19的第2被卡止部198被支架13的卡止部132卡止,并被定位在该第3位置,因此,即使手指等离开解锁操作部191,双重锁定解除状态也得以维持,在该状态下操作捏手15即可进行解锁,用一只手也能容易进行解锁操作,能更进一步提高解锁操作性。
(4)又,由于在支架13上设有双重锁定构件19及触发器18,故与这些构件设在镰刀形锁头14侧的场合相比不易受到构件尺寸的制约,可提高构件强度,提高耐久性。并且,通过由触发器18的卡止部183、双重锁定构件19的被卡止部197及背衬16的突起161等各构件来限制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的转动来防止虚假上锁,可使在虚假上锁时所作用的操作力分散,并可减小作用于各构件的力,可进一步提高耐久性。而在双重锁定状态下,通过由双重锁定构件19的限制面部195及背衬16的突起161限制镰刀形锁头14及捏手15的转动,可使在保持双重锁定的情况下对捏手15进行解锁操作时所作用的操作力予以分散。
(5)并且,在双重锁定状态下,通过支架13的窗部133可从室内侧目视确认锁定表示部199A,故使用者容易判别实施了双重锁定的情况,若解除双重锁定,就不能目视确认锁定表示部199A,使用者可判别不是双重锁定状态而是可解锁操作的情况。因此,在双重锁定状态下可防止强制对捏手15进行解锁操作的情况,可防止因这种误操作所引起的零件的破损等,可延长产品寿命。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各实施形态,包含能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其它结构等、如下表示的变形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在前述各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在双槽滑动窗1上设有锁装置10的例子,但本发明的门窗设备不限于这种双槽滑动窗1,也可是单扇滑动窗或上下滑动窗等。另外,锁装置可适用于双槽滑动形式的窗或门以外,例如,既可设在平开窗或纵向滑出窗(日文:
Figure C200710109802D0012181123QIETU
辷り出し窓)等悬挂式(日文:スイング)的窗或门上,也可再将本发明的锁装置用于窗或门以外的开闭构件的上锁。
在前述实施形态中,在双重锁定构件19的延伸片199上设有仅在双重锁定状态时可目视确认的锁定表示部199A,但并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在双重锁定构件19处于第3位置的状态即在双重锁定被解除后状态可目视确认、且颜色与锁定表示部199A不同的表示部。采用这种结构,可更容易地判别是否是双重锁定状态或是否是非双重锁定状态,可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又,在前述实施形态中,锁定表示部199A(锁定表示装置)由贴附在双重锁定构件19的延伸片199上的板材构成,但作为锁定表示部并不限于此,也可是涂装或标记。此外,作为从室内侧可目视确认锁定表示装置的构件,不限于设在支架上的窗部133,例如也可在双重锁定构件19形成突片并在支架13上形成插通孔,在双重锁定构件19滑动到第3位置的场合突片从插通孔突出。
其它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结构和方法等虽公开在上面描述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虽主要涉及特定的实施形态并特别被图示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及目的的范围,技术人员可在形状、材质、数量和其它详细结构中对上述的实施形态实施各种变形。
因此,对上述公开的形状、材质等进行限定的记载是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作了例示性记载,由于不限定本发明,故除了这些形状、材质等的一部分限定或全部限定外的构件的名称的记载被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3)

1.一种锁装置,在具有可滑动开闭的窗扇的门窗设备的室内外合梃部中,通过固定在室内侧合梃部上的月牙锁与固定在室外侧合梃部上的锁座相卡合而对该门窗设备进行上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月牙锁包括:固定在所述室内侧合梃部上的支架;支承在该支架上并在与所述锁座卡合的上锁位置和不与所述锁座卡合的解锁位置之间转动自如的镰刀形锁头;与该镰刀形锁头连接,用于对该镰刀形锁头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构件;与该操作构件的操作联动,对所述窗扇的闭锁状态及非闭锁状态进行检测的检测构件;以及当所述镰刀形锁头处于上锁位置时限制该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向解锁方向转动的解锁限制构件,
在所述检测构件上设有:在从所述支架向室外侧突出的方向上被施力的检测部;和对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所述解锁限制构件在与所述镰刀形锁头的解锁位置对应的第1位置、从该第1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第2位置和从该第2位置离开规定距离的第3位置之间可滑动移动且可从室内侧操作地设在所述支架上,同时由施力装置向所述第1位置施力,且在所述第3位置被所述支架卡止而可定位,
当在所述窗扇为非闭锁状态下对所述操作构件进行上锁操作时,随着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侧的移动,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部向所述室外侧窗扇突出规定量,从而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被所述检测构件的限制部卡止,上锁操作受到限制,
当在所述窗扇为闭锁状态下对所述操作构件进行操作时,所述检测构件的检测部与所述锁座抵接,该检测部不突出至规定量,所述镰刀形锁头、所述操作构件或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不被所述检测构件的限制部卡止,上锁操作得以继续,所述镰刀形锁头转动到上锁位置并与所述锁座卡合,同时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与这些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联动而滑动移动到第2位置,该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的解锁操作受到该解锁限制构件的限制,
在所述镰刀形锁头转动到上锁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克服所述施力装置的施力而将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从所述第2位置向第3位置进行滑动操作,该解锁限制构件被所述支架卡止而被定位,同时解锁操作的限制被解除,当对所述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进行解锁操作时,该解锁限制构件与这些镰刀形锁头及操作构件联动并从第3位置滑动移动到第1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解锁限制构件上设有通过所述支架从室内侧可目视确认的锁定表示装置,
所述锁定表示装置在所述解锁限制构件滑动到第1位置及第3位置的状态下不能目视确认,而在该解锁限制构件滑动到第2位置的状态下可目视确认。
3.一种门窗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有可左右或上下滑动开闭的至少一个窗扇,该窗扇的合梃框和另一窗扇的合梃框或其他合梃部在进深方向重叠而关闭,利用如所述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装置可进行上锁。
CNB2007101098026A 2006-07-28 2007-05-29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Active CN10051030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6854A JP4220540B2 (ja) 2006-07-28 2006-07-28 錠装置および建具
JP2006206854 2006-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3655A CN101113655A (zh) 2008-01-30
CN100510302C true CN100510302C (zh) 2009-07-08

Family

ID=3902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98026A Active CN100510302C (zh) 2006-07-28 2007-05-29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220540B2 (zh)
CN (1) CN10051030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6912A (ja) * 2010-08-25 2012-03-08 Ykk Ap株式会社 建具
JP7260456B2 (ja) * 2019-10-28 2023-04-18 Ykk Ap株式会社 建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31738A (ja) 2008-02-14
CN101113655A (zh) 2008-01-30
JP4220540B2 (ja) 2009-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7382B2 (en) Security gate with latch release
US20020112511A1 (en) Double lock T-handle assembly
MX2013011347A (es) Mecanismo de cierre.
CN100510302C (zh)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CN100507193C (zh) 门窗设备
EP1686225B1 (en) A handle for turn opening or tilt and turn opening doors or windows.
CN100491683C (zh) 锁装置及门窗设备
CN106150196A (zh) 一种用于自动门锁的防盗开启机构
CN200940380Y (zh) 一种自动上锁的锁体
AU2020203262B2 (en) Lock for sliding closure
CN1920227B (zh) 防技术和破坏开启的工程锁头
DE102008016698B4 (de) Schloss mit einem Selektorelement zur Umstellung der Funktionseigenschaften des Schlosses
CN210134712U (zh) 一种执手锁具
CN107165481B (zh) 一种防盗锁体结构
JP4597712B2 (ja) 錠前における防犯状態の表示装置
JP4441342B2 (ja) 障子施錠機構の誤操作防止装置
CN205370141U (zh) 防盗门自动上暗锁装置
CN101806175B (zh) 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
CN212224927U (zh) 一种指纹锁的离合机构
JP3146820B2 (ja) 自動販売機の扉ロック機構
EP3330461A1 (en) Loc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AU771114B2 (en) Door lock assembly
CN103452399A (zh) 具有限位开启的移窗保险栓
JP5300284B2 (ja) 扉装置
CN210105515U (zh) 门中门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