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8512C - 用针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以及所述针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用针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以及所述针的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78512C CN100478512C CNB2004100323470A CN200410032347A CN100478512C CN 100478512 C CN100478512 C CN 100478512C CN B2004100323470 A CNB2004100323470 A CN B2004100323470A CN 200410032347 A CN200410032347 A CN 200410032347A CN 100478512 C CN100478512 C CN 10047851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pin
- pinhock
- needle
- la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于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其中针织机装备有彼此对置的针(3,3’),针具有可摆动地支承的并在最终位置上闭合针钩的针舌,在针舌的闭合针钩的最终位置上的针舌尖和针钩头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之间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40)。本发明规定,与待分线圈(5)一起顶出针(3),直至线圈圈头贴在形成于针杆上的针肚上;顶出对置针(3’)并引导其针钩在保持线圈的针(3)的针杆和待分线圈的圈杆(5’)之间经过;使两个针回缩,直到圈头位于最初固定线圈的针(3)的针杆上并同时位于对置针的针钩内;使最初固定线圈的针进一步回缩,直至线圈闭合针(3)的针舌并位于线圈接触段上;使最初固定线圈的针前进,线圈打开针舌并滑入其针钩内;使这两根针缩回至基本位置,在此,该线圈现在同时位于两个针钩(36,36’)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针织机的针,该针具有安装成可以摆动支承的且在最终位置闭合针钩的针舌,本发明还涉及用装有这种针的针织机进行分圈的方法以及所述针的用途。
背景技术
当制造工艺很复杂的织物时,分圈是一种经常需要的方法。这样的分圈例如对从单面织物到双面织物的过渡来说是有利的。分圈还允许形成一整行针织组织,而这样的针织组织在其它情况下是得不到的。
迄今为止,只能用复合针实现其中使一圈杆挂在一个针中且另一圈杆挂在对置的针中的真正分圈。例如,EP 0494549描述了这种分圈。分圈是这样做到的,即在一个圈杆已被对置针的针钩钩住并且圈头位于线圈原针的导针片上后,则最初固定线圈的导针片被打开。这样一来,未被对置的针钩住的圈杆落到线圈原针的针钩内。
然而,利用迄今知道的舌针无法进行这样的分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舌针,可用它进行真正的分圈过程,并且本发明提出一种如何用该舌针进行分圈的方法以及该舌针的用途。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该针织机装备有彼此对置的针,所述针具有一个可摆动地支承的并在最终位置上闭合针钩的针舌,其中在所述针舌的闭合所述针钩的最终位置上的针舌尖和针钩头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之间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与待分线圈一起顶出该针,直至该线圈以圈头贴在一个形成于针杆上的针肚上,
-顶出对置针并且引导该针钩在保持该线圈的针的针杆和待分线圈的圈杆之间经过,
-使两个针回缩,直到该圈头位于最初固定该线圈的针的针杆上并同时位于对置针的针钩内,
-使最初固定该线圈的针进一步回缩,直至该线圈闭合该针的针舌并且位于该线圈接触段上,
-使最初固定该线圈的针前进,其中该线圈打开该针舌并且滑入该针的针钩内,
-使这两根针缩回至基本位置,其中该线圈现在同时位于两个针钩内。
本发明还提供将一种用于针织机的针用于本发明方法的用途,其中所述针具有一个可摆动地支承的并在最终位置上闭合针钩的针舌,并且在所述针舌的闭合所述针钩的最终位置上的针舌尖和针钩头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之间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
对现有技术的舌针来说,处于闭合状态的针舌完全盖住针钩头或直接结束于针钩头的圆形区之前。这意味着,滑过闭合针舌的线圈直接从针舌末端跳到圆形针钩头上并且从那里滑入迄今制成的织物的线针织组织内。
对本发明的舌针来说,现在如此设计针钩,即在针钩头的圆形部分起点前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线圈在从针舌尖下滑之后可以位于该线圈接触段上。因此,它允许线圈被固定。
该线圈接触段例如可以由针钩自由腿的一个直线部形成。就是说,与现有技术的舌针相比,该腿简单地在直线方向上上加长了。然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线圈接触段也可能有一个凹窝,该凹窝允许线圈比较可靠地被固定住。在这里,该凹窝可以大致成V形和/或由该针钩自由腿的一波浪形结构构成。另一个改善线圈保持在线圈接触段上的可能性是,如此构成在该线圈接触段区域内的针表面,即线圈只能克服更大阻力地滑过该针表面。
针也可以是所谓的弹簧舌针,其中,针舌可以克服一弹簧阻力地移入其两个最终位置中。这种针是早已知道的并且可以特别有利地用于移圈过程。
本发明方法的出发点对应于使一个线圈从一根针过渡到对置针上的方法。可以通过一个在针上的并将圈杆向外压的推力弹簧来实现引导对置针的针钩在圈杆和最初固定线圈的针的针杆之间穿过的可能性。与迄今已知的舌针相比,线圈接触段可以实现将待分线圈牢牢固定在此区域内且随后通过使该针前进而使线圈滑入该针钩内,而对置针已经把该线圈保持在其针钩内。在该过程结束时,该线圈以圈头和一圈杆位于最初固定该线圈的针上并以另一圈杆位于对置针的针钩内。在横机和圆形针织机上都可以实现该方法。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针的优选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方法,其中:
图1a以侧视图表示根据现有技术的舌针;
图1b-1d以侧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三个舌针;
图2以局剖图表示具有如图1b所示舌针的横机的两个对置针床,它们位于分圈的原始位置上;
图3是对应图2的且在分圈第一阶段里的视图;
图4是对应图2的且在分圈第二阶段里的视图;
图5是对应图2的且在分圈第三阶段里的视图;
图6是对应图2的且在分圈第四阶段里的视图;
图7是对应图2的且在分圈第五阶段里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表示根据现有技术的舌针3”的前部区域。舌针3”有一个针颈32”、一个针头33和一在针钩末端上的针尖35。此外,设有一个针舌31,它被安装成可绕一个回转点D摆动,该回转点D位于一条线100上。如图所示,针舌31位于其闭合针钩的最终位置上。针舌的末端38盖住针尖35并且就结束于针头33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上。这意味着,一个滑过针舌31和针舌尖38的线圈直接跳到针钩头33的圆形区域上并且从那里滑入在舌针3”下面的针织组织内。与此不同地,图1b所示的本发明舌针3示出一个针颈32,它与舌针3”的针颈32”相比被加长了并有一个相当低的针钩。在这里,针钩的自由腿34也比舌针3”中的长,结果,在针舌31尖38与针钩头33之间形成一个线圈接触段40,一个线圈可被保持在该线圈接触段上。这意味着,滑过针舌31和针舌尖38的线圈通过舌针3的回缩而跳到该线圈接触段40上并且在舌针3不进一步回缩的情况下可被保持在那。只有当舌针3进一步回缩时,线圈才滑过针钩头33地进入该针织组织内,就象在舌针3”中那样。
图1c、1d表示本发明舌针3”’、3””的可选实施例,它们分别都配有线圈接触段40’、40”。在图1c的舌针3”’中,舌针3”’针钩的自由腿34’具有一约成V形的凹窝41,该凹窝的尖端被倒圆。在尖端处的倒圆部过渡到一直线段43,该直线通向针钩头33,并且该倒圆部在对置侧过渡为一直线段42,它一直延伸到针尖35。由于有凹窝41,在舌针3”’中得到了比用舌针3更好的、将线圈保持在线圈接触段40’上的效果。
图1d表示一个非常类似于图1c所示舌针3”’的舌针3””。在这里,线圈接触段40”也有一个圆形的凹窝44,但该凹窝44现在以弯曲部45、46过渡为针尖35或针钩头33。对这两个针即舌针3”’和3””来说,凹窝41、44分别通过该针钩自由腿34’和34”的成波浪状的相应结构构成。
现在,图2-图7表示如何用一台有两个对置针床1、2的横机来完成分圈,其中针床1、2装有如图1b所示的舌针3、3’。在这里,图2表示在针床1上的最初固定线圈5的舌头针3和布置在对置针床2上的处于基本位置的舌针3’。舌针3可以在箭头A所示方向上向外移动并且在箭头B所示方向上向内移动。相似地,舌针3’可以在箭头C所示方向上顶出并且在箭头D所示方向上回缩。织物4的最后织成的线圈行的线圈被保持在针床1的舌针3的钩眼36里。一个未示出的牵引机构使织物4在箭头Z所示方向上向下移动。该牵引力造成在支承在一脱圈线12上的线圈5内出现张力,该张力对成圈方法和移到针床2上的移圈方法以及在此所述的分圈方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在舌针3上分线圈5,如图3所示,使舌针3在箭头A所示方向上顶出,直到线圈5打开该针舌31并且线圈在针杆上滑动到针杆的针肚37上。另外,在该针肚37内布置一个推力弹簧38,它使线圈5圈杆5’侧伸离开该针杆。结果,当舌针3’在箭头C所示方向上顶出时,可以在舌针3针杆与圈杆5’之间引导舌针3’的针钩,直至该针钩尖35’位于圈头5之上。
如图4所示,然后在箭头D所示方向上使舌针3’回缩,直到线圈5位于舌针3’的钩眼36’内。同时,使舌针3沿箭头B方向回撤,确切地说回撤这样的程度,即线圈5闭合针舌31并且线圈贴在舌针3针钩的加长的自由腿34上,如图5所示。就是说,线圈5现在位于舌针3’的钩眼36内并且同时位于线圈接触段40上或舌针3针钩的自由腿34上。从此位置开始,舌针3现在又沿箭头A方向移动,如图6所示。由于这种顶出运动,位于自由腿34上的线圈5打开舌针3的针舌31并且滑入舌针3的针钩内。在图6中示出了此位置。然后,在箭头B和D所示方向上分别使两个舌针3、3’缩回至它们的基本位置,因此,获得了图7所示的状况。现在,线圈5以一个圈杆5’位于舌针3’的钩眼36’内并且以另一圈杆5”位于舌针3的钩眼36内。因此完成分圈。从图7所示的位置开始,现在,例如分别用舌针3、3’产生针织组织,在所述针织组织中,目前无线圈的针也能形成线圈并且不象现有技术中那样只放入一根线。
Claims (7)
1、一种用于在一台针织机上分线圈(5)的方法,该针织机装备有彼此对置的针(3,3’),所述针具有一个可摆动地支承的并在最终位置上闭合针钩的针舌(31,31’),其中在所述针舌(31,31’)的闭合所述针钩的最终位置上的针舌尖(38)和针钩头(33,33’)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之间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40,40’,40”),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与待分线圈(5)一起顶出该针(3),直至该线圈以圈头贴在一个形成于针杆上的针肚(37)上,
-顶出对置针(3’)并且引导该针钩在保持该线圈(5)的针(3)的针杆和待分线圈(5)的圈杆(5’)之间经过,
-使两个针(3,3’)回缩,直到该圈头位于最初固定该线圈的针(3)的针杆上并同时位于对置针(3’)的针钩(36’)内,
-使最初固定该线圈(5)的针(3)进一步回缩,直至该线圈(5)闭合该针(3)的针舌(31)并且位于该线圈接触段(40)上,
-使最初固定该线圈(5)的针(3)前进,其中该线圈(5)打开该针舌(31)并且滑入该针的针钩(36)内,
-使这两根针(3,3’)缩回至基本位置,其中该线圈(5)现在同时位于两个针钩(36,36’)内。
2、将一种用于针织机的针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用途,其中所述针具有一个可摆动地支承的并在最终位置上闭合针钩的针舌(31,31’),并且在所述针舌(31,31’)的闭合所述针钩的最终位置上的针舌尖(38)和针钩头(33,33’)的圆形区域的起点之间设有一个线圈接触段(40,40’,4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的线圈接触段(40)由该针钩的自由腿(34)的一个直线段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接触段(40’,40”)有一个凹窝(41,44)。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窝(41)约成V形。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凹窝(41,44)由该针钩的自由腿(34)的波浪形结构构成。
7、如权利要求2至5之一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针(3,3’,3”’,3””)的针舌(31,31’)能克服一弹簧的阻力地移入它的最终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20030007640 EP1464746B1 (de) | 2003-04-03 | 2003-04-03 | 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und Verfahren zum Teilen einer Masche |
EP03007640.0 | 2003-04-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36117A CN1536117A (zh) | 2004-10-13 |
CN100478512C true CN100478512C (zh) | 2009-04-15 |
Family
ID=3284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3234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8512C (zh) | 2003-04-03 | 2004-04-02 | 用针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以及所述针的用途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464746B1 (zh) |
CN (1) | CN100478512C (zh) |
DE (1) | DE50303358D1 (zh) |
ES (1) | ES2260535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03231B1 (de) * | 2007-06-15 | 2010-11-24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m Einbinden eines Strickfadenfangs und/oder-endes |
JP2012077418A (ja) * | 2010-10-04 | 2012-04-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目の割増やし方法 |
CN109750414B (zh) * | 2019-02-28 | 2024-02-06 |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 横机的复合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24305A (en) * | 1937-03-08 | 1938-07-19 | Lombardi Knitting Machine Co I | Knitting needle and method of use |
DE3702019C1 (de) * | 1987-01-24 | 1987-09-24 | Groz & Soehne Theodor | Zungennadel fuer maschenbildende Textilmaschinen |
US5305619A (en) * | 1990-03-26 | 1994-04-26 | Shima Seiki Mfg. Ltd. | Stitch increasing method and cams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stitch increasing function |
-
2003
- 2003-04-03 DE DE50303358T patent/DE50303358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03 EP EP20030007640 patent/EP1464746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03 ES ES03007640T patent/ES2260535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4
- 2004-04-02 CN CNB2004100323470A patent/CN1004785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64746B1 (de) | 2006-05-17 |
EP1464746A1 (de) | 2004-10-06 |
DE50303358D1 (de) | 2006-06-22 |
CN1536117A (zh) | 2004-10-13 |
ES2260535T3 (es) | 2006-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148949B1 (en) | Highly reliable sinkerless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 |
US6223564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ular items, such as hosiery items or the like, which are closed at an axial end, using a single-cylinder circular machine | |
TWI600812B (zh) | 圓形針織機及用於圓形針織機之織針凸輪 | |
WO2006062205A1 (ja) | 横編機 | |
JP3968081B2 (ja) | インターシャ柄編地の編成方法 | |
US6240749B1 (en) | Flat knitting machine | |
US6199409B1 (en) | Knitting machine for and method of knitting high density fabrics | |
CN1329577C (zh) | 用于针织机的针和配备有这种针的针织机 | |
CN100478512C (zh) | 用针在针织机上分线圈的方法以及所述针的用途 | |
EP1948859B1 (en) | Needle for transferring stitches therefrom to adjacent needles fo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or the like | |
US5477707A (en) | High speed sinker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 |
JP4463750B2 (ja) | 編レースおよび編レースの製造方法 | |
KR101182483B1 (ko) | 스페이서 직물의 제조를 위한 원형 편직기 | |
US6085554A (en) | Loop transfer needle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
JP3870332B2 (ja) | 編機上で編目を移す方法及び装置 | |
CN206188992U (zh) | 具有自锁功能的压圈装置 | |
CN100408741C (zh) | 有至少两个针床的横机 | |
US20040200242A1 (en) | Method and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knitwear, especially from hard, inelastic thread material | |
TW201723259A (zh) | 圓編機之編織方法及編織機構以及該圓編機 | |
CN100372981C (zh) | 移圈底脚片及具有它的平机和利用移圈底脚片的移圈方法 | |
US6230523B1 (en) | Loop transfer needle for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
EP3983587A1 (en) |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for moving the needles of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
KR20060050153A (ko) | 루프 형성 시스템 및 이런 시스템을 위한 싱커 | |
JPS6252064B2 (zh) | ||
US1767595A (en) | Knitting-machine need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4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