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6246C -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6246C
CN100476246C CNB2004800207158A CN200480020715A CN100476246C CN 100476246 C CN100476246 C CN 100476246C CN B2004800207158 A CNB2004800207158 A CN B2004800207158A CN 200480020715 A CN200480020715 A CN 200480020715A CN 100476246 C CN100476246 C CN 1004762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hanging component
friction plate
planetary ge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207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26483A (zh
Inventor
彼得·蒂斯勒
彼得·齐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826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26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62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62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06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 F16D25/062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25/063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 F16D25/0635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 F16D25/0638Fluid-actuated clutches in which the fluid actuates a piston incorporated in, i.e. rotating with the clutch the clutch hav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lutch members exclusively moving axially with flat friction surfaces, e.g. discs with more than two discs, e.g. multip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16D25/10Clutch systems with a plurality of fluid-actuated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hree sets of orbita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多档-自动变速器,具有输入轴(AN),输出轴(AB),三个串联的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和五个换档元件(A到E)。第三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可通过第一换档元件(A)固定。输入轴(AN)与第二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连接,并可通过第二换档元件(B)与第一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和/或通过第五换档元件(E)与第一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连接。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第一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可通过第三换档元件(C)固定和/或第一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可通过第四换档元件(D)固定。输出轴(AB)与第一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第二或第三齿轮组(RS2,RS3)的行星架(ST2,ST3)之一连接。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构成与第一齿轮组(RS1)邻接的组件,该组件带有各一个摩擦片组(200,500),各一个伺服装置(210,510),以及两个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其中摩擦片组(200,500)并排布置,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比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更靠近第二齿轮组(RS2),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比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更靠近第一齿轮组(RS1)。

Description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有至少三个单-行星齿轮组和至少五个换档元件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已知各种各样的带有多个、不用组合换档就可转换的档位的自动变速器。例如从DE 199 12 480 A1中已知一种带有三个单行星架-行星齿轮组以及三个制动器和两个离合器以转换六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的这类自动变速器,其具有非常适合汽车的传动比,所述传动比带有高的总传动比范围和有利的各档传动比间隔,以及在前进方向上的高起动传动比。通过每次有选择地闭合六个换档元件中的两个达到各个档位,从而为从一个档位转换到紧邻的较高档位或者紧邻的较低档位,刚刚被操作的换档元件中每次只有一个换档元件打开,并且一个另外的换档元件闭合。
在此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连接。此外,输入轴可通过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或通过第二离合器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此外或者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第一制动器与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和/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可通过第二制动器与壳体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第三制动器与壳体连接。
对于单个行星齿轮组相互的运动学联结,DE 199 12 480 A1公开了两种不同的型式。在第一种型式中,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和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并且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在此输入轴和输出轴或者可在变速器壳体相反的侧面上同轴布置,或者在变速器壳体的同一侧面上轴线平行地布置。在第二种型式中,输出轴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和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三行星架的齿圈连接,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这种结构特别适合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布置的情况。
关于行星齿轮组的空间布置,DE 199 12 480 A1建议,三个行星齿轮组同轴串联并排布置,其中第二行星齿轮组轴向位于第一和第三行星齿轮组之间。关于单个换档元件相互之间和相对行星齿轮组的布置,DE 199 12 480 A1建议,第一和第二制动器始终直接并排布置,其中第一制动器始终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直接轴向邻接,第三制动器始终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背离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以及两个离合器始终直接并排布置。在第一布置方案中,两个离合器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其中第一离合器与第一制动器轴向直接邻接,并且比第二离合器更靠近第一行星齿轮组。结合输入轴和输出轴的非同轴布置,在第二布置方案中建议,两个离合器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背离第一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其中第二离合器比第一离合器更靠近第三行星齿轮组,并且轴向与和输出轴有效连接的输出正齿轮邻接,该输出正齿轮又布置在第三制动器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为从DE 199 12 480 A1的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自动变速器提出一种替代部件布置,该部件布置带有尽可能紧凑的变速器结构。优选地该自动变速器应该能够应用在带有非相互同轴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汽车中,但通过较简单的改变就可应用于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的情况。
以DE 199 12 480 A1的这种现有技术为出发点,根据本发明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具有至少三个联结的单-行星齿轮组,它们相互同轴并且在空间上看并排布置,其中第二行星齿轮组从空间上看始终布置在第一和第三行星齿轮组之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具有至少五个换档元件。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作为制动器的第一换档元件固定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上。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连接。此外,输入轴可通过作为离合器的第二换档元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连接,并且另外或者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可通过作为离合器的第五换档元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作为制动器的第三换档元件和/或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可通过作为制动器的第四换档元件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如果同时操作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则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和行星架相互连接。
多档-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始终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有效连接,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另外始终或者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或者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
和在DE 199 12 480 A1情况下一样,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根据齿轮组的设计)另外或者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或者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如果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和输出轴相互联结,则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并且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如果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和输出轴相互联结,则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并且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
根据本发明,输入轴可通过第二换档元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连接,输入轴可通过第五换档元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第二换档元件和第五换档元件组合成一个组件,该组件从空间上看与第一行星齿轮组邻接。在此该组件至少各具有一个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一个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以接收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的外摩擦片或带涂层摩擦片,以及各一个伺服装置以操作第二或第五换档元件的各个摩擦片组。该组件的(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两个摩擦片组从空间上看轴向并排布置。在此一方面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比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更靠近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在此另一方面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比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更靠近第一或第二行星齿轮组。第四换档元件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区域,特别在轴向上看位于第二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的摩擦面可具有至少相似的或者也可明显不同的直径。因此,一方面可以规定,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布置在至少相似的直径上,其中此时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比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更靠近第五或第二行星齿轮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直接相邻布置。在这里为这两个摩擦片组的内和外摩擦片(或者带涂层摩擦片和钢摩擦片)还可有利地分别设置共用部件。
但另一方面,还可规定,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面的直径比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面的直径大,其中此时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在轴向上看优选地至少部分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并且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在径向上看至少部分轴向位于第一行星齿轮组附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组成的组件的两个摩擦片组布置为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直接相邻。
在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构成离合器腔,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和伺服装置布置在该离合器腔内。在此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两个伺服装置的压力腔通过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用的外壳表面相互分开,其中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操作方向在操作各个摩擦片组时(即在闭合各个换档元件时)彼此相反。在此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具有作用在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上的操作-柱塞(Betaetigungs-Stempel),该操作-柱塞在轴向上径向完全跨越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优选地都与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共用的摩擦片支架的外壳表面直接邻接。为对各个转动的压力腔进行动态压力平衡而设置的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平衡腔分别布置在各个压力腔的背离摩擦片支架-外壳表面的一侧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第三换档元件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和与该行星架连接的第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可通过第四换档元件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第三换档元件和/或第四换档元件从空间上看布置在并排串联的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在此第三换档元件最好在轴向上看布置在第一和/或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相应地,第四换档元件优选地在轴向上看布置在第二(中间的)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因此,第三换档元件最好比第四换档元件更靠近包括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组件。在此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可同样组合成预装配的组件,例如带有共用的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外摩擦片支架和轴向并排的摩擦片组,其中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还可至少部分集成在该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内。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可通过第一换档元件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第一换档元件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面对第二(或第五)换档元件的一侧上。
对于使用相互不同轴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特别对于使用轴线平行的或者相互成一定角度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第一换档元件布置为与变速器壳体的外壁相邻,并且从空间上看在第三行星齿轮组和第一换档元件之间轴向布置正齿轮传动或链传动。在此正齿轮传动的第一正齿轮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连接并且根据齿轮组设计而与第三或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相应地,正齿轮传动的另一个正齿轮或者链传动的第二链轮与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按照制造技术有利的方式,可将作为制动器构成的第一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和/或摩擦片支架集成在变速器壳体的外壁内或者集成在变速器壳体上固定的盖内。
在正齿轮传动结构或者链传动结构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换档元件布置为至少部分轴向在第三行星齿轮组附近位于其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并且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第一换档元件的另一侧上(即位于第一换档元件的面向第三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在此与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或者第三或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的正齿轮传动的第一正齿轮的毂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的毂在轴向上中心贯穿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在这种结构情况下,作为制动器构成的第一换档元件在此从空间上看布置在同样作为制动器构成的第四换档元件附近,其中对于这两个换档元件优选地设置相同的摩擦片直径(部件共用-原则)。
在正齿轮传动结构或者链传动结构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第一换档元件从空间上看至少大部分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从空间上看,在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的一侧上与第三行星齿轮组和第一换档元件轴向邻接。
对于使用同轴的输入轴和输出轴,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轴向中心贯穿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附近的第一换档元件和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并且从空间上看在轴向位于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之间的区域与第三或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与DE 199 12 480 A1的现有技术相比,获得了结构长度更短的明显更紧凑的变速器结构。由此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特别适合安装在带有前横置式驱动(和相互轴线平行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汽车中。但原则上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还适合安装在带有标准驱动(和相互同轴的输入轴和输出轴)或者前纵置式驱动或后纵置式驱动(和相互成一定角度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汽车内。
建议的将第二和第四换档元件在空间上布置在大的直径上,特别考虑了由设计决定的这两个换档元件的高热负荷和静负荷。第三和第四(必要时还有第一)换档元件并排布置允许使用共用部件以及简单的制造和安装技术。建议的第五和第二换档元件相互套装一方面允许包括动态压力平衡在内的这两个旋转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良好结构设计,另一方面允许在制造技术上有利的(并且从而在成本上有利的)实用的综合利用部件,和该(由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组成的)组件的良好的预安装性。
通过借助五个换档元件来使单个齿轮组元件相互之间和与输入轴和输出轴进行运动学联结,和在DE 199 12 480 A1的现有技术情况下一样,按如下方式总共可转换六个前进档,即在从一个档位向紧邻的较高档位或者紧邻的较低档位转换时,刚刚被操纵的换档元件中每次只有一个换档元件开启,并且一个另外的换档元件闭合。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其中为相似的元件设置了相似的附图标记。其中: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变速器示意图;
图2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图1替代部件布置;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举例示意性部件布置;
图4为根据图3的变速器的换档图;
图5为根据图3的示意性部件布置的细节;
图6为带有第一举例细节结构的、根据图5的变速器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7为带有第二举例细节结构的、根据图5的变速器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8为根据图5的举例变速器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9为基于根据图5的变速器的、带有举例的替代正齿轮组设计方案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10为带有第三举例细节结构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11为带有第四举例细节结构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12为带有第五举例细节结构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图13为带有第六举例细节结构的局部变速器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如从DE 199 12 480 A1中已知的,在图1和图2中首先示出了带有非同轴布置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多档-自动变速器用的变速器示意图的两个不同的部件布置。这种布置例如可用于带有前横置式驱动的汽车中。用AN表示的自动变速器输入轴例如通过变矩器或者起动离合器或者扭转减振器或者双质量飞轮或者刚性轴与自动变速器的(为简化在这里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连接。用AB表示的自动变速器输出轴与汽车的至少一个(为简化在这里未示出的)驱动轴连接。RS1,RS2和RS3表示三个简单-行星齿轮组,它们并排串联布置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GG内。所有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各具有一个太阳轮SO1,SO2和SO3,各具有一个齿圈HO1,HO2和HO3,以及各具有一个带行星齿轮PL1,PL2和PL3的行星架ST1,ST2和ST3,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相应的齿轮组的太阳轮和齿圈啮合。A到E表示五个换档元件,其中第一、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A,C,D是制动器,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是离合器。五个换档元件A到E的各个摩擦衬片是摩擦片组100,200,300,400和500(分别带有外摩擦片和内摩擦片或者钢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五个换档元件A到E各自的输入元件用120,220,320,420和520表示,离合器B和E各自的输出元件用230和530表示。在开始已经详细描述了单个齿轮组元件和换档元件相互之间和相对输入轴和输出轴AN,AB的运动学连接,同样也描述了这些构件的空间布置。
在该上下文中要强调的是,(作为制动器的)第一换档元件A的摩擦片100从空间上看始终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附近,(作为制动器的)第四换档元件D的摩擦片400从空间上看始终位子第一行星齿轮组RS1附近,(同样作为制动器的)第三换档元件C的摩擦片300从空间上看始终位于第四换档元件D的摩擦片400附近(在制动器D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作为离合器的)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200和(同样作为离合器的)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500始终并排布置,在输出侧与输出轴AB有效连接的第一正齿轮STR1始终位于第一换档元件A附近(在制动器A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
两个离合器B,E的两相并排布置的摩擦片组200,500或者如图1中所示轴向位于制动器C的摩擦片300附近,并且位于摩擦片组300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或者如在图2中所示位于正齿轮STR1附近,并且位于正齿轮STR1的面向制动器A的一侧上。
下面借助图3至13解释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的多个实例和细节结构。
现在图3示出了例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任务解决方案的示意性部件布置。以前面描述的DE 19912480A1的现有技术为出发点,根据本发明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具有三个联结的、相互同轴串联的单-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其中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轴向位于第一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1,RS3之间。此外,自动变速器具有五个换档元件A到E。第一、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A,C,D分别为制动器(例如分别为盘式制动器),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分别为离合器(例如分别为盘式离合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可通过制动器A固定在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GG上。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AN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连接。此外,输入轴AN可通过离合器B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并且另外或者作为另外一种选择可通过离合器E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连接。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可通过制动器C和/或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可通过制动器D固定在变速器壳体GG上。
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AB通过正齿轮组STST始终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有效连接,其中该齿圈HO1在所示的示例性齿轮组元件联结情况下,另外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连接。此外,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行星架ST2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齿圈HO3连接,以及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之间的相应连接元件设计为圆柱体ZYL。该圆柱体ZYL一方面通过适当的有效连接与齿圈HO1有效连接,例如通过焊接连接,并且在轴向上从齿圈HO1一直延伸到齿圈HO3。另一方面,圆柱体ZYL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通过适当的有效连接与行星架ST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连接,例如通过驱动轮廓面(Mitnahmeprofil)。圆柱体ZYL还完全跨越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
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在轴向上被两个轴中心完全贯穿,即被作为空心轴的行星架轴STW1和在该行星架轴STW1径向内部被引导的输入轴AN贯穿。在此行星架轴STW1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带有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的行星架连接板STB12,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带有离合器E的输出元件530。行星架连接板STB12又在其外直径上不写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行星架轴STW1在同样作为空心轴的太阳轮轴SOW1径向内部延伸。该太阳轮轴SOW1又一方面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带有制动器C的输入元件320和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行星架ST1轴向贯穿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并在其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与制动器D的输入元件420连接。
输入轴AN还在轴向上中心贯穿第二(从空间上看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
正齿轮组STST在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轴向邻接。在此多齿轮的正齿轮组STST包括第一正齿轮STR1,作为阶梯齿轮的正齿轮STR2,以及第三正齿轮STR3,其中所述第一正齿轮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连接,所述第二正齿轮的第一齿部与第一正齿轮啮合,所述第三正齿轮与所述第二正齿轮STR2的第二齿部啮合,并通过差速器DIFF与输出轴AB有效连接。不言而喻,正齿轮组STST的该设计方案应该看作是示例性的。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例如还可用链传动代替该正齿轮组STST,那么其第一链轮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连接,其第二链轮(在需要时通过差速器)与输出轴AB连接。
作为空心轴的太阳轮轴SOW3在正齿轮传动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中心内部延伸,该太阳轮轴一方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另一方面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带有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另一方面,输入轴AN在该太阳轮轴SOW3径向内部延伸。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8O3可通过制动器A固定,该制动器从空间上看布置在正齿轮组STST的背离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在此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在一侧与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轴向邻接,并在相反侧与和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的壳体壁GW邻接。不言而喻,壳体壁GW和变速器壳体GG可以做成一体。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制动器A摩擦片组100在变速器壳体GG的内直径区域布置在大直径上。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用的驱动轮廓面可以简单的方式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不言而喻,还可为制动器A设置单独的外摩擦片支架,该外摩擦片支架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变速器壳体GG或者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壳体壁GW形状锁合、力锁合或者材料锁合连接。这里为简化而未示出的用于操纵摩擦片100的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可以从空间上看布置在壳体壁GW和摩擦片组100之间,但在相应的变速器壳体构造情况下,还可位于摩擦片组100的面向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
在图3中所示的实例情况下,在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中心内部延伸的输入轴AN贯穿壳体壁GW并从而在布置了制动器A的自动变速器一侧上,即在正齿轮组STST附近,通向外面。此外,如图3中所示,这里输入轴AN例如通过带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和扭转减振器与为简化而未示出的自动变速器的驱动机构连接。不言而喻,如果变速器内部的换档元件中至少一个设计为起动换档元件,则还可通过适当的其它起动元件(例如离合器)代替或者取消变矩器。
此外,如图3中所示,两个制动器C,D从空间上看并排布置在轴向位于串联的行星齿轮组径向上方的区域内。制动器D的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400在此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上方,在轴向上看直接位于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附近,位于变速器壳体GG的内直径区域的大直径上。制动器D的摩擦片组400的外摩擦片用的外摩擦片支架在这里例如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但还可不言而喻地设计为单独的部件,那么该单独的部件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变速器壳体GG连接。作为圆柱形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D的输入元件420在圆柱体ZYL径向上方轴向越过全部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的第一行星架连接板STB11连接,其中该第一行星架连接板STB11布置在行星架ST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在所示实例中,制动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420)轴向完全贯穿全部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但根据结构的设计,制动器D的摩擦片组400的空间位置还可轴向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方向移动,从而制动器D的内摩擦片支架(420)轴向至少完全跨越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2。
制动器C的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300与制动器D的摩擦片组400相邻,从空间上看大约位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上方,两样位于变速器壳体GG的内直径区域的大直径上。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的外摩擦片用的外摩擦片支架在这里同样例如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但不言而喻,还可作为单独的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部件。为简化制造技术并低成本地使用共用部件,可以为两个制动器C,D设置相同的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作为锅形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C输入元件320具有圆柱形的部分321和盘形部分322。该圆柱形部件321在制动器D的输入元件420的圆柱形部件421的径向上方在轴向上延伸越过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1和RS2。盘形部件322在该区域连接在圆柱形部件321上,并在第一行星架连接板STB1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太阳轮轴SOW1,并与该太阳轮轴连接。如上所述,太阳轮轴SOW1又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在所示实例中,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完全跨越两个行星齿轮组RS1,RS2。但根据结构设计,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的空间位置还可移动,或者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方向移动,使得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轴向完全跨越至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或者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方向移动,使得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可能还轴向部分跨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
后面还会详细研究用于操纵各个摩擦片300或400的两个制动器C,D的(在图3中为简化未示出的)伺服装置设计方案的结构细节。比较合理的是这两个伺服装置或者轴向位于两个摩擦片组300,400之间,或者两个摩擦片组300,400直接并排地位于两个伺服装置之间。在这两种情况下,制动器C,D的伺服装置具有相反的操纵方向。
另外两个换档元件B和E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在图3中所示的实例中,位于自动变速器的与(未示出的)驱动机构相反的一侧上。更可取的是两个离合器B,E在这里组合成预装配的组件。如图3中所示,离合器B的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200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邻。离合器E的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500与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轴向直接邻接,位于摩擦片组200的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制动器C的摩擦片300比制动器D的摩擦片400更靠近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
在自动变速器的面向驱动机构的一侧上布置有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该输入元件在这里是外摩擦片支架并与输入轴AN连接。同样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220通过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与输入轴AN连接。两个外摩擦片支架(220,520)在这里最好组合成共用的摩擦片支架,这一方面允许制造技术的简化,另一方面还允许为两个离合器B,E的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使用共用部件。
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轴向与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的盘形部分322邻接,且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轴SOW1并与其连接。为减少结构长度,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需要时将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和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的盘形部分322实施为共用部件。
同样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离合器E的输出元件530轴向位于离合器B的盘形内摩擦片支架(230)和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520)的盘形部分之间,且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轴STW1并与其连接。如上所述,该行星架轴STW1中心贯穿太阳轮轴SOW1,并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相邻的一侧上既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连接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
后面还要详细研究两个离合器B,E的(在图3中为简化未示出的)伺服装置用的各种可取的空间布置和可能的结构细节。在图3中所示的布置情况下,可取的是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布置在由离合器E的外摩擦片支架(520)构成的离合器腔内。
通过在图3中示出的部件布置,获得了从空间上看总体上非常紧凑的,结构长度减少的变速器结构。承受高热负荷的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有利地布置在大直径上,最高由全部五个换档元件静态加载的摩擦片400也同样布置。为节约成本,可以为两个制动器C,D和为两个离合器B,E使用相同的摩擦片类型或者相同的摩擦片尺寸。
因为输入轴AN如上所述从轴向上看贯穿自动变速器的全部旋转的内部零件,所以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使用情况可选择地如图3中所示将驱动机构布置在自动变速器的布置有制动器A或者正齿轮传动的端面上,或者布置在自动变速器的布置有带有两个离合器B,E的组件的相反端面上。
图4示出了根据图3的自动变速器的带有所属传动比间隔和总传动比的换档图。通过有选择地每次连接五个换档元件A到E中的两个可以无组合换档地转换六个前进挡,即为从一个档位向相邻的较高或者较低档位转换,在刚刚被操纵的换档元件中每次只有一个开启并且一个另外的换档元件闭合。在第一档“1”,制动器A和D闭合,在第二档“2”,制动器A和C闭合,在第三档“3”,制动器A和离合器B闭合,在第四档“4”,制动器A和离合器E闭合,在第五档“5”,离合器B和E闭合,在第六档“6”,制动器C和离合器E闭合。在倒档“R”,离合器B和制动器D闭合。在此单个传动比间隔允许良好的行驶性,自动变速器具有有利的较高总传动比(传动比范围)。
图5示出了根据图3的示意性部件布置的细节,从现在开始补充了径向轴承结构和部件轴承结构和五个换档元件A到E的伺服装置。三个单-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和五个换档元件A到E和输入轴和输出轴AN,AB的运动学联结与图3中所示的变速器示意图对应。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和换档元件A到E在变速器壳体GG内部相互之间的空间布置与图3相比也基本没变。
用110表示的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简化示出并布置在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面向与输出轴AB有效连接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面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伺服装置110通常包括一个活塞以及该活塞用的复位元件,其中所述活塞可轴向移动地支承在相应的活塞腔或者压力腔内。在通过相应的压力介质供给给活塞腔加压的情况下,活塞克服复位元件的复位力轴向向壳体壁GW方向操作制动器A的摩擦片100,该壳体壁与图3类似地构成面向驱动机构的自动变速器外壁。在此伺服装置110的活塞腔或者压力腔集成在壳体隔壁GZ内,该壳体隔壁是变速器壳体GG的一部分或者与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并从变速器壳体内直径径向向内延伸。不言而喻,壳体隔壁GZ可以是单独的部件,然后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第一正齿轮STR1也支承在壳体隔壁GZ上。此外,在图5中,在该区域示出了输入轴AN和壳体壁GW之间的径向轴承结构,以及太阳轮轴SOW3和输入轴AN之间的轴承结构。
与图3类似,两个制动器C和D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RS1到RS3的径向上方,制动器C从轴向上看位于第一和(中间的)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2径向上方的区域内,制动器D从轴向上看位于(中间的)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的径向上方区域内。与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类似,用310和410表示的制动器C和D的伺服装置简化示出,并通常各包括一个活塞和各个活塞用的复位元件,其中所述活塞轴向可移动地支承在相应的活塞腔或压力腔内。在通过相应的压力介质供给对各个活塞腔加压时,各个活塞克服各个复位元件的复位力操纵制动器C或D的摩擦片300或400。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两个制动器C,D的摩擦片组300,400相互邻接。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410布置在制动器D的摩擦片组400的面向正齿轮STR1或者制动器A或者壳体壁GW的一侧上,并轴向向制动器C方向操作该摩擦片400。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310布置在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的背离制动器D的一侧上,并轴向向制动器D方向操作该摩擦片300。即两个伺服装置310,410的操作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与图3类似,离合器B和E都位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其中离合器B,E的摩擦片组200,500直接并排布置,其中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比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更靠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并且其中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和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实施为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这里起外摩擦片支架的作用。在此该摩擦片支架ZYLBE具有毂523,该毂与输入轴AN连接并支承在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毂GN上。从选择的命名法可以看出,该毂523分配给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毂GN是变速器壳体GG的外壁的圆柱形凸起,它在轴向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方向延伸。不言而喻,毂GN还可集成在壳体盖内,然后壳体盖通过适当的机构与变速器壳体抗扭连接。输入轴AN本身在所示实例中也支承在毂GN上。此外,离合器B,E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BE具有几何形状不同的部分521,522,524和221,它们按照命名法或者分配给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或者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220)。盘形部分522在轴向上看基本在毂中心与毂523连接,并从毂523的外直径开始径向向外延伸。在该盘形部分522的外直径上,圆柱形部分521连接在盘形部分522上,并轴向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方向一直延伸到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的上方。在其内直径上,圆柱形部分521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的外摩擦片。继续向行星齿轮组RS1方向看,(分配给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220)的)圆柱形部分221连接在圆柱形部分521上。在其内直径上,该圆柱形部分221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即使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不明显,但用于接收离合器E和B的外摩擦片的两个驱动轮廓面是相同的。
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用510表示并布置在离合器腔内,其中该离合器腔由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的第一圆柱形部分521和盘形部分522构成,即布置在盘形部分522的面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摩擦片支架ZYLBE(或离合器E输入元件(520))的第一圆柱形部分521,盘形部分522和毂523构成活塞腔或压力腔511,伺服装置510的活塞514可轴向移动地布置在其中。在给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加压情况下,活塞514克服这里例如实施为膜片弹簧的伺服装置510的复位元件513的复位力,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方向操作离合器E的摩擦片500。在此通过压力介质供给518向压力腔511供给压力介质,该压力介质供给一部分位于毂523内,一部分位于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内。
为平衡始终以输入轴AN的转速旋转的压力腔511的动态压力,伺服装置510还具有压力平衡腔512,该压力平衡腔位于活塞514的面向压力腔511的一侧上,由活塞514和隔板515构成,几何上最好设计为能够实现至少尽可能完全的动态压力平衡。为此,通过滑润剂供给519向压力平衡腔512无压力地填充滑润剂,其中该滑润剂供给519部分位于毂523内,部分位于输入轴AN内。
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用210表示。该伺服装置210的活塞腔或者压力腔211布置在离合器E,B的共用(外)摩擦片支架ZYLBE的盘形部分522的面向离合器E的压力腔511的一侧上。压力腔211由摩擦片支架ZYLBE(或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520))的毂523,盘形部分522和第二圆柱形部分524构成,其中该第二圆柱形部分524向与离合器E的压力腔511相反的延伸。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轴向可移动地布置在压力腔211内。在给压力腔211加压的情况下,该活塞214克服这里例如实施为膜片弹簧的伺服装置210的复位元件213的复位力,轴向向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反的方向操作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这里活塞214在轴向上径向完全跨越两个离合器E,B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特别是其部分522,524,521和221。在此活塞214的操作柱塞216从摩擦片组200的面向压力腔211的一侧向该摩擦片组200作用。最好活塞214的几何轮廓与由摩擦片支架-部分522,524,521和221构成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壳表面相适应。在此通过压力介质供给218向压力腔211供给压力介质,该压力介质供给部分位于毂523内,部分位于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内。
为平衡始终以输入轴AN的转速旋转的压力腔211的动态压力,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210还具有一个压力平衡腔212,该压力平衡腔布置在活塞214的面向压力腔211的一侧上。该压力平衡腔212由隔板215和活塞214的布置在摩擦片支架-部分524径向下方的部分构成。最好压力平衡腔212在几何上设计为至少尽可能完全地实现动态压力平衡。为此,通过滑润剂供给219向压力平衡腔212无压力地填充滑润剂,其中该滑润剂供给219部分位于毂523内,部分位于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内。
相对于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的空间位置,在该根据本发明的布置情况下,对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的操作是“拉”。与此相反,相对于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的空间位置,对离合器E的摩擦片500的操作是“压”。
盘形部分522基本上构成摩擦片支架ZYLBE的径向外壳表面,在其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布置有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11,在其背离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布置有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211。即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壳表面的该部分将两个压力腔211和511相互分开。为对各个旋转的压力腔211或511进行动态压力平衡而设置的离合器B和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平衡腔212或者512分别布置在各个压力腔211或511的背离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壳表面的该区域的一侧上。
现在借助下面的图6和7解释两个基于根据图5的部件布置的细节设计。图6示出了部分变速器剖面,其带有供带有两个离合器B,E的组件用的第一示例细节设计。和在图5中一样,这里两个离合器B,E的摩擦片组200和500也直接并排布置,其中摩擦片组200在此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邻。和在图5中类似,为两个离合器B,E设置了起外摩擦片支架作用的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E,该摩擦片支架分成几何上不同的部分221,521,525,522和523。两个圆柱形部分521,524和两个盘形部分525,522和毂523构成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该输入元件与输入轴AN连接。圆柱形部分221构成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该输入元件通过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与输入轴AN连接。
圆柱形部分221在其内直径上具有合适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200的外摩擦片。在圆柱形部分221上,轴向在与行星齿轮组RS1相反的上连接有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的第一圆柱形部分521,这里位于相同的直径上。第一圆柱形部分521在其内直径上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500的外摩擦片。有利的是两个部分221和521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是相同的,这允许为两个离合器B,E使用相同的外摩擦片。定位环201在其外直径接合在离合器B、E的(外)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圆柱形部分221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内,通过适当的装置轴向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E上,使得可以完全相互独立地操作两个B,E,即对两个离合器之一的操作对另一个离合器没有反作用。即在对各个压力腔(211,511)加压情况下,两个离合器B,E的摩擦片组200,500轴向支撑在定位环201上。对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清楚,在安装和轴向固定定位环201之前,两个离合器B,E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事先必须与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和摩擦片组500装配在一起。这种轴向固定可以如所述实例中一样作为随后的在定位环210上方区域向驱动轮廓面中插入的材料-穿过(材料-压入)实施,但例如还可作为随后进行的将201压紧在摩擦片支架ZYLBE上或者作为随后在定位环201两个附近径向向驱动轮廓面中插入的材料-穿过(材料-压入)或者还可作为将定位201径向用销钉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E上。在另一种设计方案中,还可以不用定位环201,而是在圆柱体ZYLBE的圆柱形部分211上设置径向向内的材料-穿过,该材料穿过在安装完活塞514和摩擦片组500后压入到圆柱体ZYLBE的圆柱形部分211内,并因此构成两个摩擦片组500,200用的轴向接触面。
毂523(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的毂)在这里例如通过驱动轮廓面与输入轴形状锁合连接,第一盘形部分522从该毂开始基本在毂中心径向向外延伸。毂523的第一圆柱形部分用526表示,其在盘形部分522的背离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轴向延伸。毂523的第二圆柱形部分用527表示,其在盘形部分522的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轴向延伸。在第一盘形部分522的两侧各布置了一个压力腔。在第一盘形部分522的背离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在毂部分526的径向上方,布置了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211。在第一盘形部分522的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在毂部分527的径向上方,布置了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11。在在其外直径上,第二圆柱形部分524连接在第一盘形部分522上,并在轴向上向与行星齿轮组RS1相反的方向延伸,其延伸的长度和毂523的第一圆柱形部分526的延伸长度一样。这里第二至少基本为盘形的部分525在第二圆柱形部分524上,径向向外一直延伸到大约摩擦片支架500的外直径,一直延伸到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的第一圆柱形部分521。如图6中所示,带有其在序列521,525,524,522,523中相互连接的部分的摩擦片支架ZYLBE(或者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具有在径向上看整体曲折的结构并且在此构成离合器腔,在该腔内部布置了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和两个离合器B,E的摩擦片组200,500。
摩擦片支架ZYLBE(或者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的盘形部分522和圆柱形毂部分527和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活塞514一起构成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11。向该压力腔511的压力介质供给518一部分穿过离合器B,E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的(毂部分527内的)毂523,一部分穿过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由活塞514和隔板515构成的、用于平衡旋转压力腔511的动态压力的压力平衡腔512位于活塞514的面向压力腔511的一侧上,即比压力腔511更靠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向该压力平衡腔512的滑润剂供给519一部分穿过离合器B,E的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E的(毂部分527内的)毂523,一部分穿过输入轴AN。该例如实施为膜片弹簧的复位元件513在活塞514和隔板515之间预紧,其中隔板215轴向支承在输入轴AN上。
摩擦片支架ZYLBE(或者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的盘形部分522和圆柱形部分524和圆柱形毂部分526和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活塞214一起构成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211。从空间上看,活塞214基本沿着离合器B,E的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E的曲折结构,并且部分跨越摩擦片支架ZYLBE的第二圆柱形部分524,在轴向上径向完全跨越由摩擦片支架ZYLBE为离合器E构成的离合器腔和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在此活塞214在轴向上越过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一直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RS1上方的区域。为“拉”操作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作用在摩擦片组200上的操作-柱塞216在摩擦片组200上方的区域固定在活塞214上,并径向向内几乎延伸到摩擦片组200的内直径。向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211的压力介质供给218一部分穿过离合器B,E的共用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在毂部分526内的)毂523,一部分穿过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也具有压力平衡腔。该相应的用于平衡旋转的压力腔211的动态压力的压力平衡腔212从空间上看布置在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圆柱形部分524下方,并由活塞214和隔板215构成。向该压力平衡腔212的滑润剂供给219一部分穿过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在毂部分526中的)毂523,一部分穿过固定在壳体上的毂GN,一部分穿过输入轴AN。实施为膜片弹簧的用于使活塞214复位的复位元件213布置在压力平衡腔212之外,并且在由离合器B和E组成的组件的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贴靠在活塞214的外表面上。在此,膜片弹簧(213)在活塞214的外表面和布置在第一圆柱形毂部分526的外边缘上的毂523的支承轴环之间轴向预紧。
因此,第一盘形部分522基本构成摩擦片支架ZYLBE的径向的(这里基本是垂直的)外壳表面,在其面向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布置有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11,在其背离行星齿轮组RS1的一侧上布置有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211。即摩擦片支架ZYLBE外壳表面的该区域将两个压力腔211和511相互分开。为对各个旋转的压力腔211或511进行动态压力平衡而设置的离合器B和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平衡腔212或512分别布置在各个压力腔211或511的背离摩擦片支架ZYLBE外壳表面的该区域的一侧上。
作为更多的细节,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活塞214在其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RS1上方的区域中,在其外直径上有适当的传感轮廓,通过驱动转速传感器NAN(非接触式)检测该传感轮廓以确定驱动轴-转速。
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是内摩擦片支架。该内摩擦片支架(230)的圆柱形部分231从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开始径向几乎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连接板STB11。在该圆柱形部分231的外直径上设置了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200的带涂层摩擦片。离合器B内摩擦片支架(230)的部分232径向平行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连接板STB11延伸,并约在中间的直径上与圆柱形部分231抗扭连接,这里例如铆接。在其内直径上,该盘形部分232与太阳轮SO1抗扭连接,这里例如焊接。盘形部分232的外直径比行星架连接板STB11和圆柱体ZYL的外直径大,其中所述圆柱体跨越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行星架连接板STB11形状锁合地装入在该圆柱体内。在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的盘形部分232的外直径区域,例如形状锁合地装入了制动器C的(在该部分中未示出的)输入元件320。
离合器E的输出元件530同样是内摩擦片支架。该内摩擦片支架(530)的圆柱形部分531从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开始轴向几乎一直延伸到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的盘形部分232。在该圆柱形部分531的外直径上,部分设置了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500的带涂层摩擦片。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530)的圆柱形部分531部分径向刚好延伸到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的圆柱形部分231下方。输出元件530的盘形部分532连接在圆柱形部分531上,并径向向内,平行于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的盘形部分232一直延伸到行星架轴STW1,并与其抗扭连接,这里例如借助焊接连接。公知的是行星架轴STW1在输入轴AN径向上方延伸,并在太阳轮SO1内处于中心,即中心贯穿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并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向行星架连接板STB11的一侧上,与另外的(在该局部视图中未示出的)行星齿轮组元件运动学连接。
图7示出了根据图5的变速器的局部变速器剖面,带有带两个离合器B,E的组件用的第二示例性细节结构。通过比较图7和前面详述的图6容易看出,在(根据图7)的第二细节结构中,从带有两个离合器B,E的(根据图6的)组件的第一细节结构中接受了很多结构特征。因此,两个离合器B,E的伺服装置的结构设计(带有压力腔211和511,活塞214和514,复位元件213和513,压力介质供给218和518,压力平衡腔212和512,隔板215和515,以及滑润剂供给219和519)几乎没有变化。同样从图6接受过来的是,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带有毂523,盘形部分522和525,以及圆柱形部分524和521)几何设计作为在径向上看的曲折形部件,作为离合器B和E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BE)的一部分。两个离合器B和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11和211也不变地通过两个离合器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壳表面相互分开,其中该外壳表面基本由第一盘形部分522构成。
虽然两个离合器B,E的摩擦片组200,500不变地在轴向上看并排布置,但与图6不同,现在带有径向上的偏移。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的直径比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的直径大。特别是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的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面-内直径比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的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面-外直径大。在此这样选择摩擦片组200的直径,即摩擦片组200在轴向上看布置在与该离合器装置相邻的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径向上方。这种部件套装一方面在变速器结构长度方面具有优点,另一方面在变速器壳体部分中的变速器壳体-外直径方面有优点,其中在带有与行驶方向垂直安装的驱动机构的汽车中,由于车身的结构,公知的是对于所述变速器壳体部分只有非常有限的安装空间可用。
相应地,在(为离合器B的输入元件分配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圆柱形部分221和(为离合器E的输入元件分配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圆柱形部分521之间的过渡具有直径偏差或阶梯。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在被(“拉”)操作时轴向支承在该阶梯上。为在(“压”)操作时轴向支承离合器E的摩擦片500,设置了定位环501,该定位环接合在圆柱形部分521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内并通过适当的装置轴向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E的部分521上。对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清楚,在安装和轴向固定该定位环501之前,两个离合器B和E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BE)必须事先与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和摩擦片组500装配在一起。这种轴向固定可以例如是槽,该槽在定位环501上方的相应轴向位置径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E的驱动轮廓面内铣出来,或者作为材料-穿过(材料-压入)径向压入摩擦片支架ZYLBE的驱动轮廓面内。这种轴向固定的其它实例是随后将定位环501压紧在摩擦片支架ZYLBE上,或者随后在定位501的背离摩擦片组500的一侧上,在该定位环501轴向附近径向向摩擦片支架ZYLBE的驱动轮廓面插入的材料-穿过(材料-压入),或者将定位环501径向用销钉固定在摩擦片支架ZYLBE上。
作为替代的连接技术,在摩擦片支架ZYLBE和输入轴AN之间,在图7中现在设置了示例性的不可分连接。从空间上看,输入轴AN在行星齿轮组附近的毂部分527区域内与摩擦片支架ZYLBE的毂523焊接。
驱动转速传感器NAN相对图6轴向稍稍偏移。离合器B的伺服装置的活塞214的外直径上的传感轮廓被驱动转速传感器NAN检测以测量驱动轴转速,所述传感轮廓现在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的上方。
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离合器E的输出元件530具有轴向的短圆柱形部分531,在其外直径上设置了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500的带涂层摩擦片。就在摩擦片组500附近,在摩擦片组500的背离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501的一侧上,盘形部分532连接在该圆柱形部分531上并轴向与隔板515直接邻接地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行星架轴STW1并与其连接。
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具有圆柱形部分231,其在轴向上看位于离合器E的摩擦片组500附近并还位于离合器E的伺服装置附近,在轴向上看在(这里未完全示出的)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径向上方延伸,并在其外直径上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200的带涂层摩擦片。在圆柱形部分231的面向离合器E的一侧上,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的盘形部分232连接在圆柱形部分231上,并轴向与摩擦片组500的背离压力腔的一侧和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530)的盘形部分532直接邻接地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SO1。如图7中所示,与图6不同,离合器E的内摩擦片支架(530)不是部分地位于由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构成的空间内。
同样如图7中所示,制动器C布置在离合器B的摩擦片组200附近,位于摩擦片组200的面向离合器E的一侧上。制动器C的摩擦片300的直径至少尺寸与离合器B的摩擦片200类似。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C的输入元件320与离合器B的内摩擦片支架(230)一起做成单件。该输入元件320的圆柱形部分321在其外直径上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300的带涂层摩擦片并直接轴向连接在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的圆柱形部分231上。在制造技术上有利的是,两个摩擦片组300,200的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是相同的,由此能够使用相同的带涂层摩擦片类型。
在图7中另外示出了制动器C的输出元件330,该输出元件是摩擦片组300的外摩擦片用的带有相应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的圆柱形外摩擦片支架,和单独的部件。这种圆柱体可例如接收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和整个制动器D,并作为组件预装配,然后将其安装到变速器壳体内并固定以防止转动。
下面借助图8中所示的变速器剖面描述示例性的、实用的变速器设计,该设计基于根据图5的示意性变速器剖面。
如图8中容易看出的,带有两个离合器B和E的组件的结构不变地与在图6中建议的布置相对应,从而这里可以省略对该组件的(设有相同附图标记的)单个元件的再次详细描述。
制动器C和D构成预装配的组件,该组件作为整体安装在变速器壳体内。该组件包括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两个制动器C和D的输出元件330,430,两个制动器C和D的摩擦片组300,400,以及两个制动器C和D的伺服装置310,410。有利的是,两个外摩擦片支架330和430作为单件的圆柱形部件ZYLCD,伺服装置310和410的一部分成集成在该部件内。两个摩擦片组300,400被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CD的约圆柱形的接触肩部轴向相互分开。伺服装置310,410的活塞314和414分别布置在各个摩擦片组300或400的外端面上。伺服装置310,410的复位元件313和413分别从空间上看布置在各个摩擦片组300或400的径向上方。在由于对伺服装置310或410的各个压力腔311或411加载而闭合各个制动器C或D的情况下,两个伺服装置310,410的操作方面也彼此相反。这种组件从申请人的DE101 31 816 A1中已知。制动器C比制动器D更靠近带有两个离合器B和E的组件。在轴向上看,制动器C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1,RS2径向上方的区域内,制动器D布置在第二(中间的)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径向上方的区域内。
作为细节这里还要说明,这里为制动器C设置了例如两个相互独立操作的压力腔311,它们两个作用在摩擦片组300上。由此制动器C的闭合压力可作为两个压力腔311的压差来进行控制或调整,如果相关的换档元件在在多个换档方式情况下必须啮合,其换档压力水平由于待接通的扭矩而明显相互不同时,已知这是非常有利的。不言而喻,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可以另外或者仅为制动器D设置两个相互独立操作的压力腔。
作为另外的细节,还应指出作为作用在活塞414上的液压操作的压力腔的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410的复位元件413的示例性设计方案。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还可将这种液压活塞复位装置用于压差控制或者压差调节。不言而喻,在另外的设计方案中,另外或者仅为制动器C设置这种液压活塞复位装置。不言而喻,这种液压活塞复位装置还可与机械复位元件装配在一起,例如与在液压活塞复位装置的环形压力腔内布置的膜片弹簧或者在液压活塞复位装置的环形压力腔内布置的、由并联螺旋弹簧组成的组件装配在一起。
在图8所示的设计-实例中,离合器B,E的摩擦片对200,500和制动器C,D的摩擦片对300,400各具有至少几乎相同的直径,其中摩擦片对200,500的直径比摩擦片对300,400的直径小。根据为将自动变速器安装到汽车内而实际存在的结构空间,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需要时还可将全部四个摩擦片组200,300,400,500布置在相同的直径上,以能够在离合器内使用尽可能多的共用部件。
制动器C的输入元件320(内摩擦片支架)例如作为钢板结构,是向离合器B,E方向封闭的锅形,其在轴向上看径向完全跨越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并在轴向上看径向部分跨越第二行星齿轮组RS2。该锅(320)的圆柱形部分321在轴向上看还在第一和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1,RS2的径向上方延伸,并在其外直径上具有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C的摩擦片组300的带涂层摩擦片。作为一种锅底,该锅(320)的盘形部分322在圆柱形部分321的面向离合器B,E的一侧上连接在该部分321上,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连接板STB11轴向邻接地一直延伸到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并与其连接(这里例如焊接)。
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外摩擦片支架)230例如是圆柱形的钢板结构,该钢板结构在其盘形部分232的最小直径区域,在比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的分度圆直径稍小的直径上,与制动器C的输入元件(内摩擦片支架)320的盘形部分322连接(这里例如铆接)。在图8所示实例中,离合器B的输出元件230通过制动器C的输入元件320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
制动器D的输入元件(内摩擦片支架)420同样例如是圆柱形的钢板结构,其在轴向上看径向完全跨越第一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2,并在此部分在制动器C的内摩擦片支架(320)的径向下方延伸,并在其最小直径上,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面向离合器B,E的行星架连接板STB11的外直径上,与该行星架连接板STB11连接(这里例如焊接)。
作为另外的细节,在图8中示出了驻车棘轮PSR,在轴向上看,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行星架ST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径向上方。在此行星架连接板STB3和驻车棘轮PSR是一体的。按已知的方式,在驻车棘轮PSR的外直径上设置了环形的齿廓,(在图8中为简化未示出的)驻车棘爪可以接合在该齿廓内以锁止变速器输出轴。圆柱体ZYL根据单个齿轮组元件的运动学联结建立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和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之间的连接,贯穿驻车棘轮PSR下方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相应轴向凹口,并轴向固定在背离齿轮组的一侧上。
此外,如图8中所示,为将行星齿轮组组合的输出转速(这里是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连接的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的转速)传递到(在图8中为简化未示出的)自动变速器输出轴上,例如双设置了正齿轮传动STST。该正齿轮传动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在这里从空间上看轴向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制动器A之间,一方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和(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背离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轴向直接邻接,另一方面与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轴向直接邻接。在所示实例中,在正齿轮STR1和行星架连接板STB3之间设置了形状锁合连接,其中相应的驱动轮廓面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内直径上。为在行星齿轮组方向上支撑第一正齿轮STR1的斜齿的轴向力,在正齿轮STR1和太阳轮SO3之间布置了止推轴承。例如作为刚性圆锥滚子轴承结构的第一正齿轮STR1的轴承结构用STRL1表示,并包括例如两个相邻相互邻接的圆锥滚子轴承。这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内圈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上,轴向通过轴螺母张紧,其中所述正齿轮毂轴向向相行星齿轮组RS3相反的方向延伸。这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外圈分别安装在支承板LAG的轴承孔内,并分别支承在轴向位于两个圆锥滚子轴承之间、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板LAG的接触肩部上。不言而喻,替代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的两个单个圆锥滚子轴承,例如还可设置一个圆锥滚子-组合轴承或者深沟球轴承结构。
支承板LAG本身安装在壳体隔壁GZ的相应支承板孔内,并用螺丝和该壳体隔壁GZ固定在一起。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中心贯穿支承板LAG和壳体隔壁GZ,所述支承板和壳体隔壁都布置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背离齿轮组的一侧上。壳体隔壁GZ又(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背离齿轮组的一侧上)在其外直径区域与变速器壳体GG用螺栓连接。在壳体隔壁GZ的背离正齿轮一侧,壳体壁GW与壳体隔壁GZ轴向邻接并与其同样用螺栓连接。在图8所示实例中,壳体壁GW又构成变速器壳体GG的面向与输入轴AN有效连接的(这里为简化未示出的)驱动机构的外壁。带有两个离合器B,E的组件布置在背离驱动机构的变速器侧面上。在所示实例中,壳体壁GW同时也是自动变速器的油泵的泵体,其中所述油泵用于向换档元件供给压力介质和向不同的换档元件、齿部和轴承结构供给滑润剂。相应地,在壳体壁GW和壳体隔壁GZ内都集成了各种通道以引导压力介质和滑润剂。
制动器A与壳体壁GW直接相邻,轴向位于壳体壁GW(泵壳体)和支承板LAG之间。在此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出元件130集成在壳体隔壁GZ内。相应地,壳体隔壁GZ在其泵侧具有足够大的轴向孔,在其内直径上设置了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在此稍稍比支承板LAG的外直径大。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在此与壳体壁GW(或者泵壳体)轴向直接邻接。在摩擦片组100的面向壳体壁GW的一侧上,支承板LAG的径向外部区域与摩擦片组100轴向邻接。作为设计的细节方案,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集成在支承板LAG内。相应地,支承板LAG具有活塞腔或压力腔111,该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轴向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活塞腔或压力腔内。在(通过不转动的压力介质通道,该通道在图8中为简化未示出)向该压力腔111加压情况下,活塞114克服这里例如实施为膜片弹簧的复位元件113的复位力,轴向向壳体壁GW方向操作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其中所述复位元件轴向支承在相应的支承板LAG的轴环上。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从空间上看,基本布置在正齿轮传动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的轴承结构STRL1的上方。
作为另外的设计细节方案,支承板LAG从制动器A的摩擦片侧安装在壳体隔壁GZ内。同样从制动器A的摩擦片侧用螺栓将支承板LAG固定在壳体隔壁GZ上。为能够用螺栓固定在尽可能大的直径上,在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的压力腔111内设置了轴向与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相反的锪孔,所述锪孔在压力腔111的圆周上分布并接收支承板螺栓连接的螺栓头。
因此,壳体隔壁GZ,带有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和第一正齿轮STR1的支承板LAG,带有伺服装置110和摩擦片组100的制动器A构成了预装配的组件,该组件可作为整体安装在变速器壳体GG内。不言而喻,例如作为同样更有利的安装过程(安装方向不反转),首先壳体隔壁GZ安装到变速器壳体GG内,随后与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和第一正齿轮STR1预装配在一起的支承板LAG安装在壳体隔壁GZ内,然后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安装到支承板LAG上,随后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安装到壳体隔壁GZ内。
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是内摩擦片支架并例如实施为圆柱形的钢板结构或者锻造结构。该轴向短的内摩擦片支架(120)具有圆柱形部分121,在其外直径上设置了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带涂层摩擦片,在其内直径下方布置了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113。在该圆柱形部分121的面向壳体壁GW的一侧上,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盘形部分122连接在圆柱形部分121上,并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太阳轮轴SOW1的毂形部分并与其焊接。太阳轮轴SOW3又通过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状锁合连接,从而太阳轮轴SOW3还可以认为是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毂。输入轴AN又太阳轮轴SOW3的径向内部延伸并中心贯穿壳体壁GW。
正齿轮传动的第二正齿轮STR2构成正齿轮传动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和这里未示出的第三正齿轮之间的中间齿轮。为实现必要的正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和这里同样未示出的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的正确的旋转方向,第二正齿轮STR2实施为阶梯齿轮,带有与第一正齿轮STR1的齿部啮合的第一齿部和与第三正齿轮的齿部啮合的第二齿部。从空间上看,第二正齿轮STR2的第二齿部布置为靠近驱动机构,在轴向上看,布置在制动器A径向上方的区域中。
图9示出了基于根据图5的变速器剖面的、另一种实用的变速器结构的变速器剖面示图,但带有正齿轮组的替代结构,(由三个单-行星齿轮组RS1到RS3构成的)行星齿轮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正齿轮组与(和输入轴轴线平行地延伸的)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有效连接。相对于从图5中获知的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和五个换档元件A到E的空间布置,自动变速器的(未进一步示出的驱动机构的)位置镜像相反。即与输入轴AN有效连接的驱动机构现在位于布置有带有两个离合器B和E的组件的变速器侧面上。此外,与自动变速器(这里为简化未示出的)输出轴连接的差速器DIFF布置在驱动机构附近,从而在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和正齿轮组STST的与差速器DIFF连接(这里例如用螺栓连接)的第三正齿轮STR3之间,留有大的轴向距离,正齿轮组STST的这里作为半轴的第二正齿轮STR2跨越该距离。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面向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与(这里未示出的)自动变速器的输出轴有效连接的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STR1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直接邻接。第一正齿轮STR1的轴承结构STRL1与图8中类似地例如实施为刚性圆锥滚子轴承结构,带有两个直接相互邻接的圆锥滚子轴承。该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内圈在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上轴向通过轴螺母张紧,其中所述正齿轮毂轴向向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相反的方向延伸。该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外圈分别安装在壳体隔壁GZ的轴承孔内,并分别支承在轴向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之间径向向内延伸的壳体隔壁GZ的接触肩部上。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中心贯穿壳体隔壁GZ。
壳体隔壁GZ同时构成制动器A的输出元件130,该输出元件设计为外摩擦片支架,带有相应的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制动器A,特别是集成的壳体隔壁GZ内的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在这里在轴向上看部分布置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轴承结构STRL1的径向上方。壳体隔壁GZ与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在图9中为简化未示出相应的(通常的)螺栓连接。中间轴(STR2)的轴承结构例如通过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支承,其中圆锥滚子轴承中的第一个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上方区域内,位于第一正齿轮STR1的背离轴承STRL1或者制动器A的一侧上。该圆锥滚子轴承中的第二个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相互邻接的离合器B和E的摩擦片组200和500上方的区域内,从第一正齿轮STR1的方向上看,轴向位于第三正齿轮STR3之前。驱动机构侧的壳体壁GW在该实例中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该由部分组成的壳体壁GW的一部分向驱动机构方向覆盖差速器盖和差速器DIFF。在由两部分组成的壳体壁GW的输入轴附近的部分中,集成了泵和各种压力介质通道,以向各种变速器部件供给滑润剂和向换档元件供给压力介质。制动器A相应地布置在变速器壳体GG的背离驱动机构的端面上。
与图8中类似,制动器C和D构成预装配的组件,该组件作为整体安装到变速器壳体内。该组件包括两个制动器C和D的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输出元件330,430,两个制动器C和D的摩擦片组300,400,以及两个制动器C和D的伺服装置310,410。有利的是两个外摩擦片支架330,430一体作为圆柱体ZYLCD,伺服装置310和410的一部分集成在该圆柱体内。这种组件例如从申请人的DE 101 31 816A1中已知。作为另外的细节,从图9中可以看出,圆柱体ZYLCD还构成半轴(STR2)的轴承结构的位于正齿轮STR1附近的圆锥滚子轴承用的轴承座。
下面借助图10到12更详细地描述各种细节设计,它们涉及连同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的制动器A的布置和结构,并且原则上按照意义可以和上述各种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和细节设计相结合。公知的是上述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建立了(由三个单-行星齿轮组组成的)联结的行星齿轮变速器输出端和自动变速器输出轴之间的运动学连接。
现在图10示出了带有第三示例性细节设计的局部变速器剖面。正齿轮传动的第一正齿轮STR1在这里从空间上看轴向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制动器A之间,一方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和(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背离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轴向直接邻接,另一方面与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轴向直接邻接。在所示实例中,在正齿轮STR1和行星架连接板STB3之间设置了形状锁合连接,其中相应的驱动轮廓面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内直径上。为在行星齿轮组方向上支承第一正齿轮STR1的斜齿的轴向力在正齿轮STR1和太阳轮SO3之间设置了止推轴承。第一正齿轮STR1的轴承结构STRL1实施为带有两个直接相互邻接的圆锥滚子轴承的刚性圆锥滚子轴承结构。该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内圈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上轴向通过轴螺母张紧,其中所述正齿轮毂轴向向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相反的方向延伸。该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外圈分别安装在支承板LAG的轴承孔内,并分别支承在轴向位于两个圆锥滚子轴承之间、径向向内延伸的支承板LAG的接触肩部上。即正齿轮STR1的正齿轮毂STRN1中心贯穿在第一正齿轮STR1的背离齿轮组一侧上的LAG。不言而喻,不用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的两个单独的圆锥滚子轴承,还可以设置一个圆锥滚子-组合轴承或者深沟球轴承结构。
支承板LAG本身直接安装在变速器壳体GG的相应支承板孔内,轴向支承在在该支承板孔区域中布置的变速器壳体GG的接触肩部上,并用螺栓与变速器壳体连接。作为轴向的安装方向,这里例如(与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和第一正齿轮STR1预装配的)支承板LAG轴向向行星齿轮组RS3方向安装到变速器壳体GG内。
制动器A布置在支承板LAG的背离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和内摩擦片支架(120)在此与支承板LAG直接轴向邻接。带有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100的外直径在这里例如比支承板LAG的外直径稍大。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130)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相应地,在变速器壳体GG的支承板孔的背离行星齿轮组一侧上,在紧邻该支承板孔的区域内,在比该支承板孔稍大的直径上,变速器壳体GG具有适当的内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的外轮廓。在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面向支承板LAG的一侧上,布置了壳体壁GW,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部分集成在该壳体壁内。在轴向向支承板LAG方向闭合情况下,伺服装置110操作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其中摩擦片组100轴向支承在支承板LAG上。制动器A直接布置在壳体壁GW和支承板LAG之间。
在将支承板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一种替代设计方案中,其中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支承在所述支承板上,支承板的外直径比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的外直径大,其中支承板在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上方的直径区域内,部分轴向贴靠在壳体外壁GW上。在这种情况下,支承板从变速器壳体内腔就用螺栓与壳体外壁连接,其中相应的螺栓连接的传力螺纹从空间上看布置在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的径向上方。变速器外壁又以已知的方式用螺栓与变速器壳体连接。有利的是当操作制动器A时,制动器A的力流不通过要被密封的壳体焊缝传导。
在支承板的替代设计方案中,还可以取消上述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的毂,其中该第一正齿轮的圆锥滚子轴承结构或者深沟球轴承结构从空间上看布置顾第一正齿轮齿部下方。当圆锥滚子或者球的滚道直接集成在第一正齿轮内时,圆锥滚子轴承结构或者深沟球轴承结构的轴承外圈在此安装在第一正齿轮的相应轴承孔内,但也可完全取消。圆锥滚子轴承结构或者深沟球轴承结构的轴承内圈可以固定在支承板的毂形部分上,该毂形部分轴向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方向延伸并在此中心贯穿第一正齿轮。
作为设计细节方案,如上所述,在图10中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仅部分集成在壳体壁GW内。在所示实例中,该壳体壁GW一方面是驱动机构附近的自动变速器外壁,另一方面同时还是用于向换档元件供给压力介质和向各种换档元件、齿部和轴承结构供给滑润剂的自动变速器油泵的泵体。相应地,在壳体壁内集成的各种用于引导压力介质和滑润剂的通道。在壳体壁GW内还抗扭安装了导轮轴LRW,例如用螺栓连接。一方面该导轮轴LRW构成了一种固定在壳体上的毂以对在驱动机构和输入轴之间放入的起动元件,例如综合式液力变矩器,进行扭矩支承。起动元件在此在变速器内腔以外与导轮轴LRW的轴-部分LRWW运动学连接。另一方面,在该导轮轴LRW的法兰-部分LRWF中还集成了用于引导压力介质和滑润剂的各种通道。此外,该导轮轴LRW具有轴向较短的圆柱形部分LRWZ,该部分轴向向变速器内腔方向延伸。导轮轴LRW的该圆柱形部分LRWZ的外直径构成了制动器A伺服装置110的活塞腔或者压力腔111的内直径和相应的制动器A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的轴向内-工作面,其中所述活塞可移动地布置在圆柱形部分LRWZ的径向上方。在比导轮轴LRW的法兰-部分LRWF的外直径大的直径上,伺服装置110的活塞腔或者压力腔111的外直径和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的相应轴向外工作面由壳体壁GW(或泵壳体)的轴向凹槽构成。因此,伺服装置110的压力腔111由活塞114,壳体壁GW,导轮轴LRW的法兰-部分LRWF和圆柱形导轮轴-部分LRWZ构成。在图10中,为简化没有示出向该压力腔111的(不旋转的)压力介质供给。使活塞复位的伺服装置110的复位元件113在这里实施为膜片弹簧,其一方面在活塞外直径区域轴向支承在活塞114上,另一方面在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用的变速器壳体GG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区域支承在变速器壳体GG上。
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是内摩擦片支架,并且例如实施为圆柱形的钢板结构。该轴向短内摩擦片支架(120)具有圆柱形部分121,在该圆柱形部分的外直径上设置了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带涂层摩擦片。在该圆柱形部分121的面向壳体壁GW的一侧上,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至少部分为盘形的部分122连接在圆柱形部分121上,并与法兰形导轮轴-部分LRWF平行地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太阳轮轴SOW3的毂形部分,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盘形部分122与所述太阳轮轴焊接。太阳轮轴SOW3又通过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形状锁合连接,从而太阳轮轴SOW3还可认为是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毂。输入轴AN又在太阳轮轴SOW3径向内部延伸,并中心贯穿安装在壳体壁GW内的导轮轴LRW。
图11示出了带有第四示例性细节设计的局部变速器剖面,并与图10相比,涉及制动器A相对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正齿轮传动的第一正齿轮STR1的改变的空间布置。从图18中接受了正齿轮STR1在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结构。相应地,正齿轮STR1具有正齿轮毂STRN1,该正齿轮毂轴向向与行星齿轮组RS3相反的方向延伸。正齿轮轴承结构STRL1的两个直接并排布置的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内圈推装在正齿轮毂STRN1的外直径上,并轴向通过轴螺母固定在正齿轮毂STRN1上。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承内圈支承在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支承板LAG内。为将正齿轮STR1在运动学上固定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上,在正齿轮毂STRN1的内直径上,在轴向上看在正齿轮STR1的径向下方,设置了驱动-内轮廓面,行星架轴STW3的对应驱动-外轮廓面接合在该驱动-内轮廓面内。该行星架轴STW3从上述驱动轮廓面轴向向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方向一直延伸到该行星架ST2,并在此中心贯穿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面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行星架轴STW3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连接。在图11中所示的实例中,行星架ST3和行星架轴STW3是一体的。
制动器A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径向上方。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是圆柱形内摩擦片支架,其部分跨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该内摩擦片支架(120)的盘形部分122平行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延伸,并将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在空间上与正齿轮STR1分开。在其内直径上,盘形部分122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这里例如焊接。在该区域中还布置了止推轴承,该止推轴承将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盘形部分122与正齿轮STR1分开。内摩擦片支架(120)的盘形部分122径向向外延伸到某一直径,该直径比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外直径稍大或者比圆柱体ZYL的外直径稍大,其中行星架连接板STB3通过所述圆柱体与(这里未示出的)另一个行星齿轮组元件连接。制动器A的内摩擦片支架(120)的圆柱形部分121连接在该盘形部分122的外直径上,并轴向向第二(中间的)行星齿轮组RS2方向延伸。在圆柱形部分121的外直径上设置了驱动轮廓面以接收制动器A的摩擦片组100的带涂层摩擦片。在图11中仅示出了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出元件130和用于操作摩擦片组100的伺服装置(这里仅示出了该伺服装置的活塞114的一部分)。
最后,图12示出了带有第五示例性细节设计的局部变速器剖面,并仍然涉及制动器A相对第三行星齿轮组RS3改变的空间布置,这次结合了链传动。该根据图12的细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申请人的未公开的行车专利申请DE 10236607.1的主题,其公开内容应该算作本发明的内容。
对应根据图12的第五细节设计,作为由三个单-行星齿轮组联结的行星齿轮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输出轴之间的有效连接,设置了链传动。在图12中示出的该链传动的链用KT表示,该链传动的位于行星齿轮变速器一侧的(第一)链轮用KTR1表示。从动(第一)链轮KTR1和制动器A都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轴向邻接,其中制动器A布置在链轮KTR1的链轮-齿部径向下方。
该从动(第一)链轮KRT1在几何上设计为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方向开口的圆柱体,带有毂部分KTRN1,盘形链轮部分KTRS1和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该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在轴向上在比制动器A的外直径大的,特别是比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出元件130的外直径大的直径上延伸。在其外直径上,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一方面具有适当的链轮齿部,用于传递转速和扭矩的链KT啮合在该齿部内,另一方面这里具有例如另外的驻车锁止-齿部,(这里为简化未示出的)用于锁止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上的输出轴的驻车棘轮啮合在该齿部内。即链轮KTR1的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同时构成驻车棘轮PSR。在图12所示的实例中,(分配给驻车棘轮PSR的)驻车锁止-齿部比链轮KTR1的链-齿部更靠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在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的背离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盘形链轮部分KTRS1连接在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上,并且径向向内一直延伸到链轮KTR1的毂部分KTRN1。如后面更详细所述,该毂部分KTRN1又支承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导轮轴LRW的毂LRWN上。在其面向行星齿轮组RS3一侧上,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最好例如形状锁合连接。在所示实例中,相应设计的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的轴向延伸上的拨爪接合在行星架连接板STB3的对应轴向凹口内,这些凹口在圆周方向上约分布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齿圈HO3的直径上。
即从动链轮KTR1的圆柱形链轮部分KTRZ1构成圆柱形腔,在该圆柱形腔内布置了制动器A。如上所述,带有外摩擦片和带涂层摩擦片的摩擦片组100与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连接板STB3直接轴向邻接。作为内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入元件120在几何上具有向行星齿轮组RS3方向封闭的锅形,带有一个圆柱形外壳表面,在该外壳表面上设置了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100的带涂层摩擦片,还带有一个底部,该底部平行于行星架连接板STB3径向向内延伸,并在其内直径上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连接,这里例如焊接。相应地,作为外摩擦片支架的制动器A的输出元件130在几何上设计为向行星齿轮组RS3方向开口的锅,在其内部布置顾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和摩擦片组100。在所示实例中,该外摩擦片支架(130)具有毂133,该毂通过适当的驱动轮廓面与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导轮轴LRW形状锁合连接。在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130)的圆柱形外壳表面的内表面上,设置了驱动轮廓面以接收摩擦片组100的外摩擦片。伺服装置110的活塞114与外摩擦片支架(130)的盘形和毂形外壳表面邻接,并与该外壳表面部分一起构成伺服装置110的压力腔111。在此活塞114一部分轴向位于外摩擦片支架(130)的盘形外壳表面和摩擦片组100之间,一部分在轴向上看位于摩擦片组100的下方。在对压力腔111加压的情况下,活塞114克服复位元件113的力轴向向相邻的行星齿轮组RS3方向操作摩擦片组100,其中所述复位元件这里例如由两个串联的、支承在毂133上的膜片弹簧构成。
与在图10中类似,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导轮轴LRW一方面构成一种固定在壳体上的毂,以对在力流中置于驱动机构和输入轴之间的起动元件,例如综合式变矩器,进行扭矩支承。在运动学上,起动元件在此在变速器内腔之外固定在导轮轴LRW的轴-部分LRWW上。另一方面,导轮轴LRW还具有径向延伸的法兰-部分LRWF,该法兰-部分在链轮KTR1的背离行星齿轮组RS3的一侧上将变速器内腔密封。此外,该导轮轴LRW具有圆柱形毂-部分LRWN,该毂部分轴向向变速器内腔方向延伸,在几何上分成两个部分LRWN1和LRWN2,其中法兰附近的部分用LRWN1表示,行星齿轮组附近的部分用LRWN2表示。从空间上看,链轮KTR1支承在法兰附近的部分LRWN1的径向上方。相应的轴承例如是节省构造空间的径向滚针轴承并用KTRL1表示。为轴向支承链轮KTR1,设置了两个轴向-滚针轴承KTRL2和KTRL3,其中轴向-滚针轴承KTRL2轴向位于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导轮轴LRW的法兰-部分LRWF和链轮KTR1之间,轴向-滚针轴承KTRL3轴向位于链轮KTR1和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130)的毂附近的外壳表面之间。
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向制动器A的伺服装置110的压力腔111的压力介质供给118,其部分在导轮轴LRW和制动器A的外摩擦片支架(130)的毂133内部延伸。
对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导轮轴LRW的法兰部分LRWF和毂部分LRWN可以实施为变速器壳体或者变速器壳体壁的一部分。
作为另外的细节,在图12中示出了通常构造的输出转速传感器NAB,该传感器检测驻车棘轮PSR的齿廓以确定自动变速器输出轴的转速和/旋转方向。
如上所述,上面关于自动变速器输入轴和输出轴彼此轴平行布置所述的变速器设计应该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可以将建议的各个根据本发明部件布置和细节设计的必要特征按照意义用于输入轴和输出轴的其它相对空间布置情况。因此,作为非同轴的轴布置的变型,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相互成一定角度,例如对于带有沿行驶方向布置的驱动机构(“前纵置式驱动”或者“后纵置式”)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彼此之间的角度为90°,或者为了使动力传动系适应汽车内的紧凑安装空间,彼此之间的角度不等于90°。对于这种应用,在自动变速器内代替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设置锥齿轮传动(在需要时带有准双曲面齿部)或者带有变厚-齿部的正齿轮传动。带有输入轴和输出轴相互同轴的自动变速器(“标准驱动”)的汽车得到广泛的应用。建议的各个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和细节设计的必要特征还可按意义简单地移植到这种带有同轴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自动变速器。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与输入轴同轴的)输出轴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位于自动变速器的布置有制动器A的一侧上。这里输出轴既中心贯穿制动器A,又中心贯穿第三行星齿轮组RS3。
现在借助图13更详细地描述第六示例细节设计,其涉及带有两个制动器C,D的组件的设计方案,并在此主要涉及制动器C的伺服装置310的设计方案。原则上,该第六细节设计可合理地与上述各种根据本发明的部件布置和细节设计组合。在此图13未示出在带有两个制动器C,D的组件区域中的局部变速器剖面。与图5,图8和图9不同,在各个制动器C或D闭合过程中,两个制动器C,D的伺服装置310,410的操作方向现在是同向的,这里例如轴向向相邻的、带有离合器B,E的组件方向。与在图8或图9中类似,设置了两个制动器C和D的两个摩擦片组300和400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CD。和在图8或图9中类似,两个制动器C和D的伺服装置310和410的一部分也布置在该共用外摩擦片支架ZYLCD内部。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410在此和图8或图9中的相同。由于制动器C的操作方向与图8或图9相反,所以制动器D的伺服装置310的活塞或压力腔311可完全集成到共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CD内。相应地,在活塞腔或者压力腔311内可移动布置的活塞314布置在摩擦片组300的面向制动器D的一侧上。向压力腔311的相应压力介质供给用318表示,其部分在外摩擦片支架ZYLCD内部延伸,部分在变速器壳体GG内延伸,其中外摩擦片支架ZYLCD抗扭安装在所述变速器壳体内。
作为另外的设计细节,在图13中设置了压盘313a,该压盘将这里实施为膜片弹簧的复位元件313的弹簧力传递到活塞314。该膜片弹簧(313)从空间上看布置在摩擦片组300的背离活塞的最后面的摩擦片的径向上方,并在其外直径区域径向支承在外摩擦片支架ZYLCD的外轴环上。压盘313a从其环形活塞接触面313b径向向外一直几乎延伸到摩擦片组300的外摩擦片用的外摩擦片支架ZYLCD的摩擦片驱动轮廓面,并在那里过渡到压盘313a的开槽部分313c。该开槽部分313c轴向上在上述摩擦片驱动轮廓面区域的相应轴向凹口内、在摩擦片300的径向上方延伸,并轴向一直延伸到膜片弹簧(313)的内直径并贴靠在该膜片弹簧上。即压盘313a基本跨越摩擦片组300。
如上所述,构成图3到13的基础的、用于三个单-行星齿轮组的齿轮组元件相互之间和与自动变速器的五个换档元件及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运动学联结的变速器设计应该看作是示例性的。从DE 199 12 480A1已知一种各个齿轮组元件运动学联结的变型,其中与构成图3到13的基础的齿轮组运动学联结不同,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行星架ST2和输出轴AB始终相互连接,以及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始终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始终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齿圈HO3连接,在其它方面,三个单-行星齿轮组RS1,RS2,RS3与一个换档元件A到E和输入轴的运动学联结不变。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需要时可将根据本发明的、前面在图3到13中建议的各个换档元件和输出端的正齿轮传动或者链传动的布置和设计细节的特征合理地移植到该变型的齿轮组联结。
附图标记
A        第一换档元件,制动器
B        第二换档元件,离合器
C        第三换档元件,制动器
D        第四换档元件,制动器
E        第五换档元件,离合器
FD       第四换档元件的自由轮
ZYLBE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支架
ZYLCD    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的外摩擦片支架
AN       输入轴
AB       输出轴
GG       变速器外壳
GW       外壳壁
GN       固定在变速器外壳上的毂
GZ       外壳隔壁
LAG      支承板
LRW      导轮轴
LRWF     导轮轴的-法兰部分
LRWW     导轮轴的轴-部分
LRWZ     导轮轴的圆柱形部分
LRWN     导轮轴的毂-部分
LRWN1    法兰附近的导轮轴-毂部分
LRWN2    行星齿轮组附近的导轮轴-毂部分
NAN      输入转速传感器
NAB      输出转速传感器
PSR      驻车棘轮
ZYL      圆柱体
STST     正齿轮组,正齿轮传动
STR1     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
STR2     正齿轮组的第二正齿轮
STR3     正齿轮组的第三正齿轮
STRL1    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的轴承
STRN1    正齿轮组的第一正齿轮的毂
DIFF     差速器
KT       链条
KTR1     (从动,第一)链轮
KTRL1    (第一)链轮的向心轴承
KTRL2    (第一)链轮的外壳侧的止推轴承
KTRL3    (第一)链轮的换档元件侧的止推轴承
KTRN1    (第一)链轮的毂部分
KTRS1    (第一)链轮的盘形部分
KTRZ1    (第一)链轮的圆柱形部分
RS1      第一行星齿轮组
HO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圈
SO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
PL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SOW1     第一行星齿轮的太阳轮轴
STB1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行星架连接板
STB12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二行星架连接板
STW1     第一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轴
RS2      第二行星齿轮组
HO2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圈
SO2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2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
PL2    第二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RS3    第三行星齿轮组
HO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齿圈
SO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
ST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
PL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齿轮
SOW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太阳轮轴
STB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连接板
STW3   第三行星齿轮组的行星架轴
100    第一换档元件的摩擦片
110    第一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
111    第一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
113    第一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
114    第一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
118    向第一换档元件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供给
120    第一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
121    第一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122    第一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盘形部分
130    第一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
133    第一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的毂
200    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
201    第二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用的定位环
210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
211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
212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平衡腔
213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
214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
215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隔板
216    第二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操作-柱塞(Betaetigungs-Stempel)
218    向第二换档元件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供给
219    向第二换档元件的压力平衡腔的润滑剂供给
220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
221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222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盘形部分
230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
231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232    第二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的盘形部分
300    第三换档元件的摩擦片
303    第三换档元件的制动带
310    第三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
311    第三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
313    第三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
313a   压盘
313b   压盘的环形部分,压盘的活塞接触面
313c   压盘的开槽部分
314    第三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
318    向第三换档元件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供给
320    第三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
321    第三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322    第三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盘形部分
330    第三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
400    第四换档元件的摩擦片
410    第四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
411    第四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压力腔
413    第四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
414    第四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
420    第四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
421    第四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430    第四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
500    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
501    第五换档元件的摩擦片用的定位环
510    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
511    第五换档元件的压力腔
512    第五换档元件的压力平衡腔
513    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复位元件
514    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活塞
515    第五换档元件的伺服装置的隔板
518    向第五换档元件的压力腔的压力介质供给
519    向第五换档元件的压力平衡腔的润滑剂供给
520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
521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第一)圆柱形部分
522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第一)盘形部分
523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毂
524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第二圆柱形部分
525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第二盘形部分
526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毂的第一圆柱形毂部分
527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入元件的毂的第二圆柱形部分
530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
531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的圆柱形部分
532    第五换档元件的输出元件的盘形部分

Claims (40)

1.多档-自动变速器,带有输入轴(AN),输出轴(AB),至少三个单-行星齿轮组(RS1,RS2,RS3),以及至少五个换档元件(A到E),其中
-三个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同轴地串联并排布置,
-第二行星齿轮组(RS2)从空间上看位于第一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1,RS3)之间,
-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可通过第一换档元件(A)固定在多档-自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GG)上,
-输入轴(AN)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太阳轮(SO2)连接,
-输入轴(AN)可通过第二换档元件(B)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连接和/或可通过第五换档元件(E)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连接,
-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太阳轮(SO1)可通过第三换档元件(C)固定到变速器壳体(GG)上并且/或者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可通过第四换档元件(D)固定到变速器壳体(GG)上,
并且其中
-或者输出轴(AB)和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相互连接,并且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行星架(ST2)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齿圈(HO3)连接,并且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
-或者输出轴(AB)和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行星架(ST2)相互连接,并且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行星架(ST3)与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齿圈(HO2)连接,并且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行星架(ST1)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齿圈(HO3)连接,
其特征在于,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组成一个组件,带有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各一个摩擦片组(200,500),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各一个伺服装置(210,510),用于操作第二或第五换档元件(B,E)的各自摩擦片组(200,500),以及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用于接收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摩擦片组(200,500),
其中
-该带有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组件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邻接,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摩擦片组(200,500)轴向并排布置,
-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比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更靠近第二行星齿轮组(RS2),
-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比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更靠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并且
-第四换档元件(D)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RS1,RS2,RS3)的径向上方区域,特别在轴向上看位于第二和/或第三行星齿轮组(RS2,RS3)的径向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摩擦片组(200,500)的摩擦面的直径至少类似。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和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从空间上看,轴向并排地布置在至少类似的直径上,其中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比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更靠近第一行星齿轮组(RS1)。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的摩擦面的直径比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的摩擦面的直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在轴向上看至少部分布置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径向上方,并且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在径向上看至少部分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轴向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档元件(C)从空间上看与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轴向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换档元件(C)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径向上方的区域中,特别在轴向上看位于第一和/或第二行星齿轮组(RS1,RS2)的径向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四换档元件(D)从空间上看比第三换档元件(C)更靠近第三行星齿轮组(RS3)。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换档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C,D)的摩擦片组(300,400)并排布置在至少类似的直径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从空间上看布置在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背离第二行星齿轮组(RS2)的一侧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从空间上看布置在行星齿轮组(RS1,RS2,RS3)径向上方的区域内,特别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径向上方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由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组成的组件与变速器壳体(GG)的外壁或者与和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的壳体盖直接相邻。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作为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外摩擦片支架构成,特别用于接收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摩擦片组(200,500)的外摩擦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输入轴(AN)和输出轴(AB)不同轴,特别是输入轴(AN)和输出轴(AB)是轴线平行的或者成一定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提供正齿轮组(STST)或者链传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与该齿圈(HO1)连接的第三或者第二行星齿轮组(RS3,RS2)的行星架(ST3,ST2)通过所述正齿轮组(STST)或者链传动与输出轴(AB)有效连接,其中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轴向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第一换档元件(A)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支承在壳体隔壁(GZ)上,该壳体隔壁轴向位于正齿轮组(STST)或链传动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之间,其中该壳体隔壁(GZ)与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或者与变速器壳体(GG)制成一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支承在壳体隔壁(GZ)或支承板(LAG)上,所述壳体隔壁或者支承板轴向位于正齿轮组(STST)或链传动与第一换档元件(A)之间,其中该壳体隔壁(GZ)或支承板(LAG)与变速器壳体(GG)抗扭连接或者与变速器壳体(GG)一起制成一体,或者支承板(LAG)与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壳体壁(GW)抗扭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16或17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或者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的太阳轮(SO3)有效连接的太阳轮轴(SOW3)或者第一换档元件(A)的输入元件(120)中心贯穿壳体隔壁(GZ)或者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提供正齿轮组(STST)或者链传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和与该齿圈(HO1)连接的第三或者第二行星齿轮组(RS3,RS2)的行星架(ST3,ST2)通过所述正齿轮组(STST)或者链传动与输出轴(AB)有效连接,其中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与变速器壳体(GG)的外壁邻接或者与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壳体盖邻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或者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支承在变速器壳体(GG)的外壁上或者在变速器壳体上固定的壳体盖上和/或支承在输入轴(AN)上。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从空间上看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正齿轮组(STST)的第一正齿轮(STR1)之间,或者位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和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从空间上看位于圆柱体腔内部,该圆柱体腔由链传动的第一链轮(KTR1)构成,其中第一换档元件(A)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轴向邻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的摩擦片组(100)与第三行星齿轮组(RS3)轴向邻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输入轴(AN)和输出轴(AB)同轴。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有效连接的输出轴(AB)在轴向上中心贯穿第三行星齿轮组(RS3)。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齿圈(HO1)有效连接的输出轴(AB)在轴向上中心贯穿第一换档元件(A)的离合器腔。
27.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的外摩擦片支架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或者集成在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壳体壁(GW)内。
28.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换档元件(A)的伺服装置(110)集成在变速器壳体(GG)内或者集成在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壳体壁(GW)内。
29.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构成离合器腔,在该离合器腔内布置有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和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
-在操作各个摩擦片组(200,500)的情况下,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伺服装(210,510)的操作方向是相反的,
-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的伺服装置(210,510)的压力腔(211,511)直接相邻,并在此通过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壳表面相互分开,并且
-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在轴向上在径外部地完全跨越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并具有操作-柱塞(216),该操作-柱塞从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的面向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的一侧向该摩擦片组(200)作用。
30.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活塞(214)的轮廓适应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共用的摩擦片支架(ZYLBE)的外轮廓。
31.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具有用于其动态压力平衡的压力平衡腔(212),该压力平衡腔位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的面向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的一侧上,并且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具有用于其动态压力平衡的压力平衡腔(512),该压力平衡腔位于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的压力腔(511)的面向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的压力腔(211)的一侧上。
32.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置(510)在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的方向上轴向操作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并且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在与第一行星齿轮组(RS1)相反的方向上轴向操作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
33.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换档元件(B)的伺服装置(210)和/或第五换档元件(E)的伺服装(510)支承在输入轴(AN)上。
34.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通过固定在变速器壳体上的毂(GN)实现向第二和/或第五换档元件(B,E)的压力腔(211,511)的压力介质供给(218,518)和/或向第二和/或第五换档元件(B,E)的压力平衡腔(212,512)的滑润剂供给(219,519)。
35.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可完全相互独立地操作,特别是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的操作对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没有机械反作用,第五换档元件(E)的摩擦片组(500)的操作对第二换档元件(B)的摩擦片组(200)没有机械反作用。
36.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接通各个换档元件(C,D)的情况下,第三换档元件(C)的伺服装置(310)的操作方向和第四换档元件(D)的伺服装置(410)的操作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37.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接通各个换档元件(C,D)的情况下,第三换档元件(C)的伺服装置(310)的操作方向和第四换档元件(D)的伺服装置(410)的操作方向是同向的。
38.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C,D)的两个伺服装置(310,410)至少之一轴向位于第三和第四换档元件(C,D)的摩擦片组(300,400)之间。
39.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选择地闭合换档元件(A到E)可以这样转换至少六个前进档,即,为从一个档位向相邻的较高或者相邻的较低档位转换,刚刚被操作的换档元件中每次只有一个换档元件开启,并且一个另外的换档元件闭合。
40.根据权利要求1的多档-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前进档中第一和第四换档元件(A,D)闭合,在第二前进档中第一和第三换档元件(A,C)闭合,在第三前进档中第一和第二换档元件(A,B)闭合,在第四前进档中第一和第五换档元件(A,E)闭合,在第五前进档中第二和第五换档元件(B,E)闭合,在第六前进档中第三和第五换档元件(C,E)闭合,在倒档中第二和第四换档元件(B,D)闭合。
CNB2004800207158A 2003-07-23 2004-06-28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2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33435A DE10333435A1 (de) 2003-07-23 2003-07-23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mit drei Planetenradsätzen
DE10333435.1 2003-07-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26483A CN1826483A (zh) 2006-08-30
CN100476246C true CN100476246C (zh) 2009-04-08

Family

ID=34042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071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6246C (zh) 2003-07-23 2004-06-28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646810B1 (zh)
JP (1) JP4704336B2 (zh)
KR (1) KR100907152B1 (zh)
CN (1) CN100476246C (zh)
DE (2) DE10333435A1 (zh)
WO (1) WO2005019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2110B1 (en) * 2005-05-17 2012-05-30 BorgWarner, Inc. Dual clutch mechanism for a transmission
JP4811335B2 (ja) * 2007-04-27 2011-1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US9528573B2 (en) 2008-09-15 2016-1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US8979701B2 (en) 2008-09-15 2015-03-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ultiple speed transmission
DE102013202883A1 (de) * 2013-02-22 2014-08-28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in Planetenbauweise
DK3382234T3 (da) * 2017-03-31 2021-03-08 Imsystems Holding B V Compound-planetfriktionsdrev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7272A (en) * 1975-05-05 1976-08-31 Borg-Warner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PH02154846A (ja) * 1988-12-08 1990-06-14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US5232411A (en) * 1991-07-26 1993-08-03 Nissan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GB2264152B (en) * 1992-01-30 1995-04-26 Nissan Mot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5295924A (en) * 1992-12-07 1994-03-22 Ford Motor Company Multiple speed nonsynchronous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US5533945A (en) * 1994-07-06 1996-07-09 Chrysler Corporation Five-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P3409523B2 (ja) * 1995-08-02 2003-05-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DE19833376A1 (de) * 1998-07-24 1999-12-09 Getrag Getriebe Zahnrad Doppelkupplung
DE19912480B4 (de) * 1999-03-22 2006-03-16 Zf Friedrichshafen Ag Automatisch schaltbar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US20020183160A1 (en) * 2001-06-05 2002-12-05 Chi-Kuan Kao Six-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with two clutches and three brakes
DE10146606A1 (de) * 2001-09-21 2003-04-10 Zf Sachs Ag Mehrfach-Kupplungseinrichtung mit axial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n Lamellen-Kupplungsanordnungen
JP2003106388A (ja) * 2001-09-28 2003-04-09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2003194161A (ja) * 2001-12-25 2003-07-09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333435A1 (de) 2005-02-10
KR20060056336A (ko) 2006-05-24
JP4704336B2 (ja) 2011-06-15
EP1646810A1 (de) 2006-04-19
WO2005019692A1 (de) 2005-03-03
DE502004003627D1 (de) 2007-06-06
JP2006528320A (ja) 2006-12-14
KR100907152B1 (ko) 2009-07-09
CN1826483A (zh) 2006-08-30
EP1646810B1 (de) 2007-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5661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wheel assemblies
KR101191596B1 (ko) 다단 자동 변속기
US7713160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 sets
US10767742B2 (en) Transaxle having chain final drive
CN100460712C (zh)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US7914413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KR101191570B1 (ko) 다단 자동 변속기
WO2006059754A1 (ja) 自動変速機
US7470208B2 (en) Multistep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 trains
CN100476245C (zh) 包括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级自动变速器
CN100476246C (zh)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US7140997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wheel assemblies
US7244212B2 (en) Six-speed automatic gearbox
US6935984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wheel assemblies
CN100588855C (zh) 多档自动变速器
CN1860314B (zh) 带有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多档-自动变速器
US7179191B2 (en) Multistag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three planetary gear sets
CN100497995C (zh) 多档自动变速器
JP4027627B2 (ja) 自動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