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75585C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75585C
CN100475585C CN 200610159893 CN200610159893A CN100475585C CN 100475585 C CN100475585 C CN 100475585C CN 200610159893 CN200610159893 CN 200610159893 CN 200610159893 A CN200610159893 A CN 200610159893A CN 100475585 C CN100475585 C CN 10047558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 bonding
engagement
recess
engagement groov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598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62298A (zh
Inventor
堀良至
玉置修一
须贝启史
品川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2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2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7558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7558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50Hydropower in dwelling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系统,能够抑制空调器壳体的接合处的尺寸增加,并能够提高所述接合处的密封性能,其中分开的壳体部件(11)具有设置有凹部(113)的接合凸起(112),且分开的壳体部件(12)具有设置有凸起(123)的接合凹槽(122),所述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配合从而所述凹部(113)和凸起(123)接合。即使在没有设置多套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情况下,所述密封性能也能够得到提高。另外,所述密封性能能够被提高且没有使接合位置的尺寸更大。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设置有由多个分开形成的壳体部件组成的空调器壳体。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日本专利公开(A)No.2001-225632中披露了一种空调系统。在此空调系统中,空调器壳体形成为分成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形成在第一壳体部件的接合面上的凸起和形成在第二壳体部件的接合面上的凹槽接合以形成空调器壳体。
在此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壳体中,为了提高接合处的密封性能,设置了多套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且高压空间设置在所述多套接合凸起与接合凹槽之间。
然而,在此现有技术的空调系统中,尽管空调器壳体的接合处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但是存在所述接合处在尺寸上变得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抑制空调器壳体的接合处的尺寸的增加并提高接合处的密封性能。
为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设置有空调器壳体,所述空调器壳体由分开(或单独)地形成的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组成,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接合面处的接合凸起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接合面处的接合凹槽的接合被接合在一起,并且所述空调系统使被吹进车厢内的空气在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内部循环,其中所述接合凸起形成有凹部,且所述接合凹槽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的形状配合(或匹配),所述接合凸起具有引导表面,所述引导表面形成为和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方向平行,并且所述引导表面随所述接合凹槽的、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内部表面一起滑动,从而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时,将所述接合凸起引导入所述接合凹槽内,所述凹部形成为从前端侧处的位置在所述接合方向上从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引导表面的形成位置朝向所述接合凸起的根部侧下凹,且所述凹部在所述接合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引导表面在所述接合方向上的长度。
要注意的是,在此提到的“配合”能够被限定为具有大体上镜像轮廓。“与所述凹部的形状配合的凸起”指所述凹部和所述凸起具有镜像轮廓,且所述镜像轮廓具有能够使组装(接合)在一起成为可能的一定程度的差别。
据此,可以将形成在所述接合凸起处的所述凹部与形成在所述接合凹槽处的所述凸起配合,从而提高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的接合位置的密封性能。
即使在没有增加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的套数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密封性能。另外,在没有增加接合位置的尺寸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所述密封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凸起具有和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方向平行的平表面,且所述凹部具有与接合方向平行的、并与所述凸起的所述平的表面配合的平表面。
据此,所述凸起的所述平表面和所述凹部的与所述凸起的所述平表面配合的平表面变成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表面。因此,即使所述接合凸起或者接合凹槽中的任一个在接合方向上移动且所述接合状态稍微改变,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密封性能将不会容易地改变。如此,可以保证稳定的密封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接合凸起在它的侧表面具有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平表面,且所述接合凹槽在它的侧表面具有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并且与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平表面配合的平表面。
据此,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平表面和所述接合凹槽的与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平表面配合的平表面变成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表面。因此,即使所述接合凸起或者接合凹槽中的任一个在接合方向上移动且所述接合状态稍微改变,不仅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密封性能,而且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之间的密封性能将不会容易地改变。如此,可以保证稳定的密封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组装状态下,即,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时,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彼此分离从而在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之间形成间隙。
据此,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时,所述凸起和所述凹部将不会容易地彼此干扰,从而接合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组装状态下,即,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时,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彼此分离以在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之间形成间隙。
据此,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时,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将不会容易地彼此干扰,从而接合变得甚至更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形成在所述接合凹槽处的所述凸起和形成在所述接合凸起处的所述凹部彼此紧靠。
据此,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之间的密封性能能够被可靠地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所述凸起使所述凹部被打开得更宽,且所述接合凸起的侧表面紧靠所述接合凹槽。
据此,所述凸起能够使所述凹部被打开得更宽,且形成有凹部的所述接合凸起的侧表面能够紧密接触所述接合凹槽的内部。因此,不仅所述凸起和凹部彼此紧靠,而且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的侧表面彼此紧靠,从而更加可靠地提高密封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所述凸起是楔形。
据此,所述凸起能够容易地被压入配合到所述凹部内,所述凹部能够容易地被打开得更宽,且形成有所述凹部的接合凸起的侧表面能够紧密接触所述接合凹槽的内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所述接合凸起由平板部分和尖端组成,所述平板部分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宽度,所述尖端具有从所述平板部分朝向所述接合凸起的前端侧逐渐减小的宽度,且所述凹部从所述尖端下凹并具有形成在所述平板部分处的底部。
据此,即使所述接合凸起具有愈靠近前端侧宽度愈窄的尖端,随着所述凸起压入配合到所述凹部内,所述接合凸起也能够容易地被打开得更宽,并且所述接合凸起的侧表面能够容易地紧密接触所述接合凹部的内部。
据此,当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组装在一起时,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引导表面将所述接合凸起引导入所述接合凹槽内以开始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然后,开始所述凹部与所述凸起的配合。
即,伴随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的引导动作,使所述凹部和所述凸起能够可靠地配合。因此,即使所述凹部的沿接合方向延伸的所述表面和所述凸起的沿接合方向延伸的所述表面彼此靠近,所述凹部和所述凸起也能够容易地配合。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发明可以更加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显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车辆用空调系统的室内单元1的一般构造的透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
图6是第二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
图7是第二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8是另一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和
图9是另一实施例中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并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将本发明应用到车辆用空调系统。图1是显示车辆用空调系统的室内单元1的一般构造的透视图。图2和图3是室内单元1内的空调器壳体1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2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前的状态,而图3显示了将分开地形成的壳体部件结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
如图1中所示,所述车辆用空调系统的室内单元1具有鼓风机单元2和一体形成的空调器单元3。所述鼓风机单元2布置在车厢前部的仪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处的前顶侧。
所述鼓风机单元2在左侧设置有内部/外部空气开关(或切换箱)(没有示出),用于在将空气引到车厢内部和将空气引到车厢外部之间进行切换。鼓风机布置在此内部/外部空气开关箱的右侧。此鼓风机具有鼓风扇4和风扇驱动电动机(没有示出),所述鼓风扇4由离心式多叶片风扇组成。
另一方面,所述空调器单元3具有形成空气通路的空调器壳体10。所述空调器壳体10由树脂成形物品组成,所述树脂例如为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以及良好的强度状态的聚丙烯树脂。
此空调器壳体10整体上形成为大体上盒子的形状,所述大体上盒子的形状在竖直方向上分成两部分,从而使后面要解释的构件能够被容纳进来。右侧壳体部件11和左侧壳体部件12通过接合突出部、金属弹簧夹、螺栓、和其它紧固装置结合在一起。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鼓风机单元2的鼓风扇4等容纳在所述空调器壳体10内。
在此,在空调器壳体10中,在所述分开或单独地形成的分开壳体部件中,所述右侧壳体部件11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壳体部件,而左侧壳体部件12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二壳体部件。
在空调器壳体10中,空气引入通路设置在鼓风扇4下面的蒸发器13的前侧(空调器壳体10内底部的最前侧)。从鼓风扇4吹出的空气被引入此空气引入通路中。所述蒸发器13是通过制冷循环的低压制冷剂冷却吹出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循环的低压制冷剂蒸发并从吹出的空气吸收热量。
所述蒸发器13设定成在空调器壳体10内大体上竖直的状态,因此从鼓风机单元2流进的空气从前面到后面通过蒸发器13的热交换单元。
而且,在空调器壳体10中,加热器芯体14以稍微倾斜地状态设置在来自蒸发器13的空气的下游侧。所述加热器芯体14是加热用热交换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使用来自没有示出的车辆发动机的暖水(发动机冷却水)作为热源以加热吹出的空气。
所述空调器壳体10的顶面形成有彼此邻接的表面通风口15和除霜器通风口16,所述表面通风口15与将空气吹向车厢的顶侧(乘客头顶侧)的表面通风孔(没有示出)连通,所述除霜器通风口16与将空气吹向车辆的前窗玻璃的除霜器通风孔(没有示出)连通。另外,所述空调器壳体10顶侧的侧表面形成有脚部通风口17,所述脚部通风口17与将空气吹向车厢内的乘客脚部的脚部通风孔(没有示出)连通。
所述空调器壳体10在其内部设置有空气混和门(或入口)21、吹风模式门(或入口)22、和其它门(或入口)装置(部分没有示出)。由于这些门装置的操作,通过蒸发器13的预定量的空气被加热器芯体14加热,然后,被空气调节的空气根据吹风模式从通风口15、16和17中的一个或者更多个吹出。
接下来解释本实施例的主要部分(部件)。
如图2中所示,所述右侧壳体部件11的接合端面111形成有上升壁形状的接合凸起112,所述接合凸起112围绕接合面的整个表面(纸面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左侧壳体部件12的接合面121形成有接合凹槽122,所述接合凹槽122围绕接合面的整个表面(纸面的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3中所示,通过将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接合并将右侧壳体部件11的接合面111与左侧壳体部件1的接合面121配合,形成所述空调器壳体10。
设置在壳体部件11的接合面111处的接合凸起112由平板部分112a和三角形横截面尖端112b组成,所述平板部分112a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宽度(垂直于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的接合方向Z(图示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上的厚度),所述三角形横截面尖端112b在从平板部分112a的前端(图示的顶端)到接合凸起112的前端(图示的顶侧)在宽度上逐渐降低。
因此,所述接合凸起112的根部侧的平板部分112a的、图示的左侧和右侧表面形成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一对平表面112c。而且,接合凸起112的前端侧的尖端112b的图示的左侧和右侧表面形成一对倾斜表面112d。
所述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形成有大体上U形的横截面的凹部113,所述凹部113是下面的形式:朝向平板部分112a的根部侧下凹到尖端112b的前端内(朝向接合凸起112的根部侧,即朝向图示底部侧的接合面111的方向),并围绕所述接合面的整个表面延伸。
所述凹部113下凹到尖端112b内并具有形成在平板部分112a的区域处的底部113b,从而形成相对深的凹槽形状。
另一方面,形成在壳体部件12的接合面121处的接合凹槽122的形状形成为与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配合(或匹配),并且接合凹槽122设置有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一对平表面122c,和相对于接合方向Z倾斜的一对倾斜表面122d,所述一对平表面122c与接合凸起112的平表面112c配合,所述一对倾斜表面122d与接合突起112的倾斜表面112d配合。
而且,所述壳体部件12的接合凹槽122形成有凸起123,所述凸起123具有与形成在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内的凹部113的形状配合的形状。形成柱状横截面的所述凸起123从接合凹槽122的底部表面(图示的顶端面)朝向图示的底侧的接合面121的方向伸出,并围绕接合面的整个表面延伸。
所述伸出到接合凹槽122内的凸起123在图示的左侧和右侧具有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一对平表面123a。而且,设置在接合凸起112处的凹部113具有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一对平表面113a,所述一对平表面113a与凸起123的平表面123a配合。
要注意的是,所述接合凸起112形成为所述一对平表面112c之间的距离稍微小于所述接合凹槽122的一对平表面122c之间的距离。而且,所述凸起123形成为所述一对平表面123a之间的距离稍微小于所述凹部113的一对平表面113a之间的距离。
即,所述接合凸起112和所述接合凹槽122形状形成为彼此配合(匹配),且具有能够实现彼此容易接合的一定程度的空隙。而且,所述凹部113和所述凸起123形状形成为彼此配合(匹配),且具有能够实现彼此容易组装(接合)的一定程度的空隙。
因此,如图4中放大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所示,当所述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接合时,接合凸起112的平表面112c和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22c彼此稍微分离,即间隙132形成在平表面112c、122c之间。另外,凸起123的平表面123a和凹部113的平表面113a彼此稍微分离,即间隙133形成在平表面113a、123a之间。
要注意的是,当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接合时,接合凸起112的平表面112c紧靠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对应于内部表面)122c滑动。所述平表面112c形成用于在接合凹槽122内部引导接合凸起112的引导表面。
如上解释的,所述凹部113与接合方向Z平行地从尖端112b的前端下凹,并具有形成在平板部分112a的区域内的底部113b。换言之,所述凹部113形成为与接合方向平行地从形成接合凸起112的接合引导表面的平表面112c的形成位置的前端处的位置(即尖端112b),即平板部分112a,朝向接合凸起112的根部侧(即,右侧壳体部件11的接合面111)下凹。
另外,凹部113在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接合方向(图示的Z方向)上的长度(深度)L1短于用作引导表面的平表面112c的在接合方向(图示的Z方向)上的长度(高度)L2。
另外,接合凹槽122形成为与接合凸起112的形状配合,同时气体123形成为与凹部113的形状配合。因此,所述凸起123在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122的接合方向Z上具有下面的高度:所述高度大体上等于凹部113的深度L1并小于接合凹槽122的平面122c在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接合方向Z上的长度(在接合方向上所述长度大体上等于平表面112c的长度L2)。
根据上述构造,可以将形成在分开的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内的凹部113和形成在分开的壳体部件12的接合凹槽122处的凸起123配合,从而提高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接合位置的密封性能。
接合位置处的空气泄漏量Q能够通过下面的等式1计算:
Q=-h3/12μ×dp/dx
其中,h是间隙尺寸,μ是流体(在此是空气)粘性,而dp/dx是压力损失相对于密封长度的改变程度。
通过使间隙132、133相对小并以设置凹部113和凸起123的方式组装所述部件,具有很长密封长度的所谓迷宫式结构形成。因此,所述压力损失能够增加,且空气泄漏能够被抑制。
如此,即使在不设置如在现有技术中的、多套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密封性能。另外,即使在没有使接合位置的尺寸更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密封性能。
另外,凸起123的平表面123a以及与平表面123a配合的凹部113的平表面113a都是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表面。接合凸起112的平表面112c以及与平表面112c配合的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22c也都是平行于接合方向Z的表面。
因此,即使壳体部件11和12的在接合方向Z上的位置关系在接合位置有些改变,所述间隙132、133在尺寸上也会大体上不变,从而能够保证稳定的密封性能。
另外,因为设置了间隙132和133,当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接合时,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不容易彼此妨碍,且凸起123和凹部113不容易彼此妨碍,因此接合是容易的。
另外,当接合凸起112于接合凹槽122接合时,首先所述接合凸起112的倾斜面112d使接合凸起112能够被可靠地引导进接合凹槽122内。其次,当所述接合开始且接合继续时,所述接合凸起112的平面112c被接合凹槽122的平面122c引导。
另外,所述凹部113在接合方向Z上具有小于高度L2的长度(深度)L1,所述高度L2是接合凸起112的接合引导表面,即平表面112c,在接合方向Z上的高度。因此,在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被引导表面即平表面112c引导、并开始在Z方向上接合以后,能够开始凹部113和凸起123的配合。
即,通过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12c和122c的引导动作,凹部113和凸起123能够配合。因此,即使凹部113的在接合方向Z上的表面113a和凸起123的在接合方向Z上的表面123a很紧密,凹部113和凸起123也能够容易地配合。
换言之,即使凸起123和凹部113设定有相对小的尺寸差别,它们也能够可靠地接合。因此,凹部113与凸起123之间的间隙能够做得很小,从而能够使得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在过去,例如,如图9中所示,存在下面的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在壳体接合部分的外面设置了引导销951和引导销孔952,所述壳体接合部分由接合凸起912和接合凹槽922组成。在这种空调系统中,引导功能通过下面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引导销951的引导表面951c在接合凸起912和接合凹槽922的接合方向上的高度L3大于接合凸起912在接合方向上的高度L2A,并在接合凸起912和接合凹槽922接合之前,通过引导表面951c开始引导销951进入引导销孔952的接合引导动作。
因此,引导销951与引导销孔952之间的组装间隙尺寸C3(在此现有技术示例中是0.5mm)被制造成大于接合凸起912与接合凹槽922之间的组装间隙尺寸C2(在此现有技术示例中是0.3mm),从而通过引导销951和引导销孔952的相对大的组装间隙尺寸提高组装性能,并通过接合凸起912和接合凹槽922的相对小的组装间隙尺寸保证密封性能。
与此相反的,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向接合凸起112的引导表面即平表面112c,和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22c给予用于接合凹部113和凸起123的引导功能,所以凹部113与凸起123之间的间隙133(见图4)的图3中所示的尺寸C1(例如,0.3mm)能够设定成小于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之间的间隙132(见图4)的尺寸C2(例如,0.5mm)。
因此,即使所述引导销被取消且接合部分的尺寸做得比过去小,也能够在不引起组装性能下降的情况下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同时提高现有技术的空调系统的组装性能)。
第二实施例
下面将基于图5-7解释第二实施例。
所述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在用于密封的接合部分处形成邻接位置(或区域)。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部分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且其解释被省略。
要注意的是,图5是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图2的视图,图6是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图3的视图,图7是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图4的视图。
如图5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1形成有V形横截面凹部213,所述凹部213是从尖端112b的前端朝向平板部分112a的根部侧(在图示的底部侧朝向接合面111方向)下凹的形式,并且接合凸起1211围绕接合面的整个表面延伸。
此凹部213从尖端112b下凹并具有形成在平板部分112a的区域内的底部(最深部分)213b,从而形成相对深的凹槽形状。
另一方面,所述壳体部件12的接合凹槽1221形成有凸起223,所述凸起223与形成在壳体部件11的接合凸起1121内的凹部213配合。所述凸起223形成楔形(V形横截面),所述楔形从接合凹槽1221的底部表面朝向图示的底部侧的接合面121方向伸出,且所述凸起223围绕所述接合面的整个表面延伸。
要注意的是,所述凸起223形成为所述形成V形的两个平表面223a之间的角度B变得大于凹部213的所述形成V形的两个平表面213a之间的角度A。
因此,如图6和图7中所示,当所述接合凸起1121和所述接合凹槽1221接合时,接合凸起1121的所述凹部213被压入配合到其内的接合凹槽1221的凸起223扩大。具体地,所述楔形凸起223进入所述凹部213,并紧靠和推开凹部213的图示的顶端开口。
随这一起,如图7中所示,所述接合凸起1121从所述双点划线位置弹性变形到所述实线位置。在所述接合凸起1121中,从所述凹部213的底部213b起的主要图示的顶部位置变形以在其两侧打开得更宽。
所述凹部213的底部213b在接合凸起1121的平板部分112a的内部,因此,接合凸起1121的平表面112c变成倾斜面112d处的点,即拐点(变向点)112e,在从凹部213的底部213b起的图示的顶部位置处。因此,与上述弹性变形一起,在接合凸起1121外周(侧表面的部分)处的拐点112e紧靠接合凹槽1221的内壁。
根据上述构造,形成在接合凹槽1221内的凸起223和形成在接合凸起1121内的凹部213彼此紧靠。另外,所述凹部213被凸起223扩大,且所述在接合凸起1121的侧表面上的外周拐点112e紧靠接合凹槽1221。
因此,不仅凸起223和凹部213的确彼此紧靠,而且接合凸起1121和接合凹槽1221的侧表面彼此紧靠,藉此,密封性能能够被可靠地提高。
本实施例的所述接合凸起1121具有尖端112b,所述尖端112b在前端处的宽度愈到前端侧愈窄,从而提高了进入接合凹槽1221的接合工作的效率。如此,甚至在接合凸起1121具有尖端112b的情况下,所述接合凸起1121随所述压入配合到凹部213内的凸起223一起被打开得更宽,且所述接合凸起1121的侧表面能够紧密接触所述接合凹槽1221的内部。
另外,所述凸起223是楔形。凸起223能够容易地被压入配合到所述凹部213内,所述凹部213能够容易地被打开得更宽,且形成有凹部213的接合凸起1121的侧表面能够制造成紧密接触接合凹槽1221。
另外,因为所述凸起223是楔形,当压入配合到所述凹部213内时打开凹部213的动作相对地在接合操作的末尾处发生。因此,所述接合凸起1121的侧表面在初期将不会紧密地接触接合凹槽1221,从而接合工作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也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相同,所述凹部213在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部122的接合方向Z上具有的长度小于接合凸起112的平面(对应于引导表面)112c在接合方向Z上的长度(高度)。
另外,所述接合凹槽122形成为与所述接合凸起112的形状配合,同时所述凸起223在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接合方向Z上具有的高度小于接合凹槽122的平面122c在接合方向Z上的长度(深度)。
据此,当将壳体部件11、12组装在一起时,所述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被引导表面即平表面112c引导,并在Z方向上开始接合,然后,所述凹部213和所述凸起223能够开始配合。即,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12c和122c的所述引导动作使凹部213和凸起223能够配合。因此,即使凹部213在接合方向Z上的表面213a和凸起223在接合方向Z上的表面223a靠得很近,凹部213和凸起223能够容易地配合。
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单套设置在接合凸起处的凹部和设置在接合凹槽处的凸起,但是所述单套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也可以设置有多套凹部和凸起。然而,单套凹部和凸起使接合部分的尺寸更易于防止变得更大。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凹部213被压入配合到接合凹槽1221内的凸起223打开得更宽,且在接合凸起1121的侧表面处的外周拐点112e紧靠接合凹槽1221,但是在没有达到紧靠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接合凸起1121与接合凹槽1221之间的间隙更小从而提高密封性能。
另外,如果想要的密封性能能够被保证,也可以仅仅让所述凹部和凸起彼此紧靠而不改变接合凸起的侧表面与接合凹槽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在此情况下,所述楔形凸起的角度B可以等于所述凹部的角度A。
另外,所述凸起223被制成楔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凸起223在横截面上也可以被制成梯形或者大体上柱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接合凸起具有在接合方向(平行于接合方向)上延伸的平表面112c,但是也可以组合没有平表面的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或者可以组合在接合方向之外的方向上具有延伸的平表面的接合凸起和接合凹槽。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在所述接合凸起内的凹部形成为从接合凸起的前端下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凹部也可以形成为与接合方向Z平行地、从接合凸起的尖端倾斜面而不是接合凸起的前端朝向接合凸起的根部侧下凹。然而,从制造所述壳体部件的观点看,优选的是形成从接合凸起的前端下凹的凹部。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解释了与图9中所示的提供引导销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所述接合凸起的平表面用作提供引导动作的引导表面,而且解释了即使接合部分的尺寸被制造得小于现有技术,也能够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且没有引起组装性能的下降,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采用引导销的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密封性能。
例如,如图8中所示,也可以在由接合凸起112和接合凹槽122组成的壳体接合部分的外面设置引导销351和引导销孔352,并且使所述引导销351的引导表面351c在接合方向(Z方向)上的高度L3大于所述接合凸起912在接合方向上的高度L2A,并且使所述凹部113在接合方向上的高度L1小于所述接合凸起112的平面(引导表面)在接合方向上的高度L2。
因此,可以将引导销351和引导销孔352的组装间隙尺寸C3(此实施例中为0.5mm)设定为大于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之间的组装间隙尺寸C2(此实施例中为0.3mm),从而提高组装性能,并使用引导销351的引导表面351c和引导销孔352的内周以引导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之间的接合。
另外,可以将凹部113和凸起123的组装间隙尺寸C1(此实施例中为0.1mm)设定为小于接合凸起112与接合凹槽122之间的组装间隙尺寸C2,并使用接合凸起112的平表面112c和接合凹槽122的平表面122c引导凹部113和凸起123的接合,从而极大地提高密封性能且没有引起组装性能的降低。
如此,通过连续地将引导功能位置从具有长的接合方向长度的位置(引导销351的引导表面351c)转换到短的位置(接合凸起112的平面112c),可以使凹部113与凸起123之间在最终接合位置处的间隙尺寸C1非常小并可以极大地提高密封性能。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空调器壳体10由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分开地形成的左侧和右侧壳体部件组成,但是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形状和分开的形式不限于此。本发明也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分开成更多件的壳体部件的接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是安装在车辆内的空调系统,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到车辆用空调系统以外的空调系统。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到用于住宅、工厂、商店等的空调系统。然而,一般而言,车辆的使用包括对安装空间和恶劣环境条件的很多限制,例如振动和温度,因此当本发明应用到车辆用空调系统时,存在极好的效果,即密封性能能够被提高且没有使接合位置更大。
尽管通过参考被选择用于说明目的的具体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明显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概念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对所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很多修改。

Claims (9)

1、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设置有空调器壳体,所述空调器壳体由分开地形成的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组成,所述第一壳体部件和第二壳体部件通过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接合面处的接合凸起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接合面处的接合凹槽的接合被结合在一起,并且所述空调系统使被吹进车厢内的空气在所述空调器壳体的内部循环,其中
所述接合凸起形成有凹部,且所述接合凹槽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的形状配合,所述接合凸起具有引导表面,所述引导表面形成为与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方向平行,并且所述引导表面与所述接合凹槽的、和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内部表面滑动接触,以便当接合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时将所述接合凸起引导入所述接合凹槽内,
所述凹部形成为在所述接合方向上从所述接合凸起引导表面的形成位置的前端侧的位置朝向所述接合凸起的根部侧下凹,且
所述凹部在所述接合方向上具有的长度小于所述引导表面在所述接合方向上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凸起具有与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的接合方向平行的平表面,且
所述凹部具有与接合方向平行的、并与所述凸起的所述平表面配合的平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接合凸起在其侧表面具有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平表面,且
所述接合凹槽在其侧表面具有与所述接合方向平行的、并且与所述接合凸起的所述平表面配合的平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组装状态下,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彼此分离以便在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之间形成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件的组装状态下,所述接合凸起和所述接合凹槽彼此分离以在所述接合凸起与所述接合凹槽之间形成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凸起和所述凹部彼此紧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凸起使所述凹部被打开得更宽,且所述接合凸起的侧表面紧靠所述接合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所述凸起是楔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接合凸起由平板部分和尖端组成,所述平板部分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宽度,所述尖端具有从所述平板部分朝向所述接合凸起的前端侧逐渐减小的宽度,且
所述凹部从所述尖端下凹并具有形成在所述平板部分处的底部。
CN 200610159893 2005-11-09 2006-11-02 空调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558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25249 2005-11-09
JP2005325249 2005-11-09
JP2006113742 2006-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298A CN1962298A (zh) 2007-05-16
CN100475585C true CN100475585C (zh) 2009-04-08

Family

ID=38081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1015989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5585C (zh) 2005-11-09 2006-11-02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7558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27296B2 (ja) * 2010-05-31 2014-11-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4946A1 (de) * 1989-08-31 1991-03-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us zumindest zwei Gehäuseteilen dichtend zusammensetzbares Gehäuse
DE9420291U1 (de) * 1994-12-19 1995-10-19 Siemens Ag Gehäuse aus zumindest zwei mittels einer Nut-Feder-Verbindung zusammensetzbaren Gehäuseteilen
US6296284B1 (en) * 1998-08-05 2001-10-02 Behr Gmbh & Co. Housing of a he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thereof
US6536474B2 (en) * 2000-03-13 2003-03-25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unit for vehicle
JP2004122915A (ja) * 2002-10-02 2004-04-22 Aisin Keikinzoku Co Ltd 板材の格子状連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車両用グリ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4946A1 (de) * 1989-08-31 1991-03-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us zumindest zwei Gehäuseteilen dichtend zusammensetzbares Gehäuse
DE9420291U1 (de) * 1994-12-19 1995-10-19 Siemens Ag Gehäuse aus zumindest zwei mittels einer Nut-Feder-Verbindung zusammensetzbaren Gehäuseteilen
US6296284B1 (en) * 1998-08-05 2001-10-02 Behr Gmbh & Co. Housing of a he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thereof
US6536474B2 (en) * 2000-03-13 2003-03-25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unit for vehicle
JP2004122915A (ja) * 2002-10-02 2004-04-22 Aisin Keikinzoku Co Ltd 板材の格子状連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車両用グリ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2298A (zh) 200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00338B2 (ja) 空調装置
JP556532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272601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ase
CN100475585C (zh) 空调系统
US7090710B2 (en) Air intake duct for vehicle
CN106322708A (zh)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安装方法以及空调
JP200709923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447628B1 (ko) 차량용 냉각모듈 조립체
US20070044495A1 (en) Monolithic air conditioner
EP4019858A1 (en) Housing assembly of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0617614A (zh)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和空调器
CN205860424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
KR100352477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7584989B (zh) 一种风道结构、室内机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JP201301426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ケース嵌合構造
JP388279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20959090U (zh) 风道盖板组件及冰箱
KR200426827Y1 (ko)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의 유니트 연결구조
JP388278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9756629U (zh) 开关门组件、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79850U (zh) 一种双进风口风幕机
KR20100029881A (ko) 차량용 송풍장치
JPH11157323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3004304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공기누출 방지구조
CN116221963A (zh) 一种空调器出风口结构及柜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8

Termination date: 20161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