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1504C - 离子扩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扩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1504C
CN100451504C CNB2004800258215A CN200480025821A CN100451504C CN 100451504 C CN100451504 C CN 100451504C CN B2004800258215 A CNB2004800258215 A CN B2004800258215A CN 200480025821 A CN200480025821 A CN 200480025821A CN 100451504 C CN100451504 C CN 1004515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blow
air
outlet
diff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258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9490A (zh
Inventor
大塚雅生
井上善一
义川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49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9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15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150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4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 F25D2317/041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purification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扩散装置,通过抑制在离子产生装置附近产生的紊乱或偏流,提高离子产生效率和离子运送效率,来获得更高能力。因此,离子扩散装置构成为,具备:离子产生装置,从放电面产生离子;送风通道,运送从该离子产生装置产生的离子;和吹出口,形成在该送风通道的末端并放出离子,在离子产生装置的上游侧的送风通道上设置对离子流动进行整流的整流装置。

Description

离子扩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较大范围内放出离子的离子扩散装置。
背景技术
后述的比较例2(参照图36)记载了现有的离子扩散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搭载有该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冰箱(参照图35)。该冰箱200把离子放出到箱外来杀死冰箱外附近的细菌。通过杀死冰箱外的浮游细菌来提供卫生的生活空间,并且抑制在开闭门时浮游细菌从箱外侵入到葙内,来实现卫生的箱内环境。
在图37中,表示在室温15℃的房间中,从具备现有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冰箱200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放出成为H+(H2O)n和O2 -(H2O)m的离子,所谓的离子团放出到室内的情况下的房间各部分的离子浓度。在此,在阳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并且阴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时,确认有杀菌效果。
在图37中,虽然在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的周围存在高浓度离子,但是其区域较窄,不一定能称为充分。例如,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前方10mm位置的离子浓度大约为10万个/cm3,虽然从离子产生装置14产生足够的离子,但是在吹出口附近成为高浓度离子滞留的状态,不扩散到整个房间。
为了解决该课题,有增长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长度,把气流送出到较大范围的方法。
作为例子举出后述的比较例4。比较例4(参照图40)的离子扩散装置110c构成为,从离子产生装置14至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部分由扩大管部13b构成,随着从离子产生装置14朝向扩散装置吹出口15,截面积逐渐平滑地扩大。进而,从离子产生装置14紧靠的下游部到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稍微上游部,设置多个导风板16,由该导风板16把扩大管部13b分割为多个。再者,离子产生装置14,设置在设有多个导风板16的紧靠的上游,构成若将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宽度设为w1,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宽度设为w2,则w2=2×w1,进而,使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中央,和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中央在同一位置一致。
专利文献1:特愿2002-204622号
专利文献2:特愿2002-206163号
然而,在上述离子扩散装置110a中,没有考虑离子产生装置14附近的紊流和离子产生效率的关系。例如,如果在离子产生装置14附近流通的空气中存在称为淤滞或涡流的紊乱,则由于产生的离子停留而阻碍新的离子产生,所以离子产生效率下降。
再者,在由于由送风机12产生的偏流的影响,使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流通的气流的风速中存在不均的情况下,在风速较慢的部分离子的产生量下降,不能赶上离子产生装置14在风速较快的部分的产生能力,作为整体不能充分发挥离子产生装置14的能力。
再者,如果在离子产生装置14附近流通的空气中存在淤滞或涡流的紊乱,则产生的离子彼此的撞击概率大幅上升。在离子产生装置14为几乎等量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产生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由于撞击失去并消灭电荷,所以由撞击概率的增加使由空气进行的离子的运送效率降低。
再者,像上述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这样,向空气中扩散离子的离子扩散装置搭载在多数家电产品上,都存在与上述同样的问题。
再者,在上述离子扩散装置110c中,在与流动垂直的方向产生离子浓度的离散,出现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中央附近离子浓度较高,在两端离子浓度较低的现象。特别地,在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的偏离较大,气流沿送风通道13的左右某一壁面流动的情况下,沿着流动的壁面下游侧的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风速变大,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以外的位置风速变小。因此,由于风速较小的部分的下游区域的离子浓度下降,并且风速较大的气流不流通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离子产生效率也大幅降低,因此,离子的扩散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扩散装置,通过抑制在离子产生装置附近产生的紊乱或偏流,提高离子产生效率和离子运送效率,来获得更高能力。再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扩散装置,在离子扩散装置的吹出口的任一位置都成为大致均匀的风速和离子浓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利用整流装置,对在离子产生装置附近流通的空气进行整流而成为紊乱少的状态,来防止离子产生效率下降,并且可以降低产生的离子彼此的撞击概率。例如,在离子产生装置几乎等量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情况下,由于可以抑制产生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由于撞击失去电荷而消灭,所以可以防止离子的运送效率降低。即,通过在配置离子产生装置的上游侧对紊乱进行整流,可以防止离子产生效率的下降和离子运送效率的下降。
再者,本发明通过节流部可以整流紊流,可以对在离子产生装置附近流通的空气进行整流而成为紊乱少的状态。因此,不使用特别的装置即可以实现与上述几乎同样的效果。
再者,本发明,若将离子产生装置的放电面上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宽度设为w1,与放电面对置的送风通道的宽度设为w2,则设定为0.7×w1≤w2≤1.3×w1,最好设定为w2=w1,由此可以有效地运送离子并使其扩散。
再者,本发明通过用多个通道或导风板分割送风通道,不受尺寸的制约而可以容易地把吹出口的纵横比设定为最佳值,并且可以从吹出口均匀地放出离子,可以使均匀的离子到达远处。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送风通道随着从始点朝向终点、截面的纵横比逐渐变化。由于通过适当设定该纵横比的变化率,可以抑制从吹出口放出的喷流的风速的衰减,所以可以延长离子的到达距离,并且可以向较大范围运送离子。
再者,如果把上述纵横比的放大率和截面积的放大率选定为适当值,可以获得扩散器的效果,可以提高离子的送出能力。
再者本发明通过把送风通道终点的截面的纵横比AR设定为2≤AR≤20,或5≤AR≤22,最好是5≤AR≤20,可以抑制从吹出口送出的喷流的风速的衰减,可以延长离子的到达距离。因此,可以提高位于比较远的位置的离子浓度。
此外,送风通道始点的截面的纵横比AR最好为AR≤2。
再者本发明通过在吹风口的附近设置风向变更板,可以用简单的构成把从离子产生装置送出的离子向希望的方向集中放出,或散布到较大范围。
再者本发明由空气过滤器防止油烟或尘埃侵入离子扩散装置内部,并且防止污渍附着在离子产生装置上,可以抑制离子产生量的时效恶化。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一种离子扩散装置,通过设置整流装置或节流部,抑制在离子产生装置附近产生的紊乱或偏流,可以提高离子产生效率和离子运送效率,来获得更高能力。
再者根据本发明,通过用多个通道或导风板分割送风通道,并把离子产生装置的放电面和送风通道的宽度设定为最佳值,在离子扩散装置的吹出口的任一位置都可以实现大致均匀的风速和离子浓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动作时的流速分布的图。
图4是说明等速核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截面积一定时吹出口附近的截面的纵横比、和等速核长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高度一定时吹出口附近的截面的纵横比、和等速核长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另一流体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吹出方向变更板的动作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风扇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16是具备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离子扩散装置动作时,8帖(帖是一种日本以一块榻榻米来计量的面积单位)房间的距离地面高度1700mm位置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图18是具备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和室内的离子浓度分布的计测点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风向变更板的动作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风向变更单元的动作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28是具备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3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相关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水蒸气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2是表示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动作时的流速分布的图。
图35是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36是表示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割视图。
图37是表示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离子扩散装置动作时,8帖房间的距离地面高度1700mm位置的离子浓度分布的图。
图38是表示比较例3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39是表示比较例3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图40是表示比较例4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41是表示比较例5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42是表示比较例6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图43是表示比较例6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e、100a流体产生装置
2流体送出装置
3流体流通通道
3b、13b扩大管部
5吹出口
6引导板
7吹出方向变更板
9a旋转轴
10风扇加热器
11a-11h、110a-110e离子扩散装置
12送风机
13送风通道
13a节流部
13c上升气流流通通道
14离子产生装置
14a放电面
15扩散装置吹出口
16导风板
17整流装置
19风向变更板
20a、20b、200冰箱
21开闭门
22冰箱外离子吹出口
23放热部
24压缩机
25上升气流
30微小粒子扩散装置
31水蒸气扩散装置
32水蒸气流通通道
33水蒸气产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方便,对与现有例子相同的部分使用同一标记,对在各实施方式和比较例中相同的部分也使用同一标记。
(第1实施方式)
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a的构成包括:流体送出装置2,送出气体或液体等流体;流体流通通道3,运送从该流体送出装置2送出的流体;吹出口5,形成在该流体流通通道3的末端,并把流体作为喷流送出;和未图示的控制部。流体由流体送出装置2的驱动运送,在流体流通通道3流通,从吹出口5成为喷流放出到外部。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流体的流动。
再者,在流体流通通道3中由扩大管部3b构成吹出口5的上游部,构成为随着流体朝向吹出口5高度逐渐减小并且宽度逐渐增加,截面积平滑地扩大。再者,在作为流体送出装置2的正后方的流体流通通道3的始点处,扩大管部3b的截面形状设定为高度45mm,宽度45mm,即纵横比:AR=1。另外,在流体流通通道3的终点即吹出口5处,设定为高度10mm,宽度360mm,即纵横比:AR=36。
在此,纵横比是确定截面形状的长度的参数之间的比,纵横比:用AR=(长方的参数)/(短方的参数)确定的值。由此,在截面为长方形的情况下,纵横比用AR=(长边)/(短边)表示,再者,在截面为椭圆的情况下,纵横比用AR=(长径)/(短径)表示。例如,在截面为正方形的情况下,纵横比:AR=1,在长边和短边的比为2∶1的长方形的情况下,纵横比:AR=2,在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纵横比:AR=1。因此,本说明书等中的纵横比始终取1以上的值。
进而,在扩大管部3b上,从流体送出装置2紧靠的下游部到吹出口5的稍微上游部,设置多个引导板6,由该引导板6把扩大管部3b内分割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管部3b被3张引导板6分割为4份,分隔的各个流体流通通道3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纵横比逐渐增大,距离吹出口5近的引导板6端部的纵横比设定为AR=9左右。再者,3张引导板6设置为吹出口5在纵长方向的流速分布在任一位置都大致相同。因此,吹出口5正后方的纵长方向的流速分布在吹出口5的任一部分都大致均匀。
图3是表现作为流体产生装置1a的使用例,送出吹出流速1.5m/s的空气的情况的流速分布的图。图中的格子表示1块是0.5m。此外,即使从吹出口送出的流体是液体,也定性地表示大致同样的倾向。如果和后述的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100a的使用例(参照图34)比较则变得清楚,但是根据图3,可以看出:从吹出口5送出的流体的到达距离增加,并且可以把流速大的流体运送到较大范围的区域。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a相对于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100a,流体产生装置的能力大幅上升的机理。喷流的流速在刚刚从吹出口5吹出后衰减。喷流的到达距离和喷流的等速核的长度有关。图4是说明等速核的概略图。一般地,刚刚从吹出口送出的喷流中央部的速度分布相同。该相同速度的部分被从两侧发展的自由混合层侵蚀而减少,在一定距离的位置消灭。该部分为楔形,称为等速核。流出到静止流体中的自由喷流的情况下,虽然等速核的长度根据吹出口形状、沿吹出口壁面的交界层的状态、初期紊乱等而不同,但是已知的是在二维紊流喷流中成为吹出口高度或直径的5-7倍左右,在轴对称紊流喷流中成为吹出口高度或直径的5-8倍左右。随着该等速核的长度增长,喷流的到达距离延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a中,由于通过使吹出口5的纵横比最佳化且延长喷流的等速核来抑制流速的衰减,所以与现有技术(比较例1)相比,流体的到达距离被大幅延长。例如如果使吹出口5的高度一定,把横向宽度设定为无限长,则正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成为二维紊流喷流,等速核长度成为吹出口高度或直径的5-7倍左右。再者,例如如果把吹出口的高度和横向宽度设定为相同(AR=1),则与轴对称紊流喷流相同,等速核长度成为吹出口高度和吹出口横向宽度的5-8倍左右。如果使吹出口5的纵横比最佳化,例如相对于吹出口5的高度适当设定横向宽度,则由于等速核长度不仅受到吹出口高度还受到吹出口横向宽度的影响,所以等速核长度成为吹出口高度和宽度的平均值的5-8倍左右,与同一吹出口高度的情况的二维紊流喷流或轴对称紊流喷流的情况相比,被大幅延长。
图5和图6为表现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a中,吹出口5附近截面的纵横比和等速核长度的关系的图。图5的■标记,为固定吹出流速、吹出流量、吹出口面积,用纵横比成为1(吹出口是正方形)时的等速核长度除以改变纵横比(吹出口宽度/吹出口高度)时的等速核长度而无量纲化的值。○标记为用纵横比成为1时的等速核长度除以从吹出口高度预测的等速核长度来实现无量纲化的值。◇标记为用纵横比成为1时的等速核长度除以从吹出口高度和宽度的平均值预测的等速核长度来实现无量纲化的值。
根据图5表示以下特性:实际的等速核长度,在纵横比到5左右为止近似于从吹出口高度和宽度的平均值预测的值,在纵横比是30以上时,成为二维紊流喷流而近似于从吹出口高度预测的值,在纵横比在5-30的区域中,平稳地连接上述两个预测值之间。根据图5,如果纵横比为2以上,则无量纲等速核长度与纵横比为1相比更具优势,如果纵横比为20以上则失去优势地位(2≤AR≤20)。
图6的■标记,为用纵横比成为1(吹出口是正方形)时的等速核长度、除以固定吹出流速和吹出口高度而改变纵横比时的等速核长度来实现无量纲化的值。该情况下,随着纵横比增大,吹出口面积和吹出流量随之增加。根据图6,从无量纲等速核长度可以看出,如果纵横比达到30以上则成为二维紊流喷流。再者,如果纵横比为1以上,则无量纲等速核长度与纵横比为1相比更具优势,如果纵横比为30以上则失去优势地位。体现更显著的优势地位的是无量纲等速核长度为3以上的情况,那时的纵横比是5≤AR≤22。
因此,同时满足从图5推导出的纵横比的范围(2≤AR≤20)和从图6推导出的纵横比的范围(5≤AR≤22)两个条件的5≤AR≤20的范围可以称为最佳纵横比。此外,图5、图6的特性根据流体的种类(物理性质)、吹出口形状、沿吹出口壁面的交界层的状态、初期紊乱等,值或特性有时也会稍微有所不同。
即,如果吹出口面积和吹出口流速相同,即为同一流量,则通过使吹出口5的纵横比最佳,可以延长等速核长度,即流体的到达距离。换言之,在同一等速核长度,即流体到达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减小流量,所以可以降低流体送出装置2的消耗电力和噪音值。
此外,流体流通通道3和扩大管部3b的终点的截面积最好相对于始点的截面积设定得较大。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流通通道3和扩大管部3b设计为具有扩散器的作用,因此可以把流体的运动能量变换为静压,并有助于提高流体送出装置2的能力,所以与流体在各部分流通时产生的全部压力损失作用在流体送出装置2上的情况相比,流量增加,噪音也降低。
再者,流体送出装置2的纵横比,即流体流通通道3始点的纵横比,最好是AR≤2,但是在流体流通通道3始点的纵横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把流体流通通道3终点的截面的纵横比设定为5≤AR≤20,或者用引导板6分割流体流通通道3,把引导板6的吹出口5侧端部的流体流通通道3的截面的纵横比设定为5≤AR≤20,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近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不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板6,从流体送出装置2紧靠的下游部,流体流通通道3被分割为多个扩大管部3b。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流通通道3左右分割为2份,上下分割为2份,合计分割为4个扩大管部3b,因此设置4个吹出口5。再者,分割而隔开的流体流通通道3和各自的扩大管部3b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纵横比变大,吹出口5位置的纵横比设定为10左右。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b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流速分布不同。即,喷流向流体产生装置1b前方的到达距离稍微变短,但是可以扩大流体产生装置1b的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喷流的运送区域。
此外,吹出口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高度<宽度。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流体产生装置的立体图。该流体产生装置1c的吹出口5的形状为高度>宽度,流体流通通道3左右分割为2份,上下分割为2份,合计分割为4个扩大管部3b,因此设置4个吹出口5。再者,分割而隔开的流体流通通道3和各自的扩大管部3b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纵横比逐渐增大,吹出口5位置的纵横比设定为10左右。其他构成与流体产生装置1b相同。该流体产生装置1c相对于流体产生装置1b流速分布不同。即,喷流向流体产生装置1c前方的到达距离相等,大幅扩大流体产生装置1c的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喷流的运送区域,缩小左右方向喷流的运送区域。
此外,流体送出装置2的纵横比,即流体流通通道3始点的纵横比,最好是AR≤2,但是在流体流通通道3始点的纵横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把流体流通通道3终点的截面的纵横比设定为5≤AR≤20,或者用引导板6分割流体流通通道3,把引导板6的吹出口5侧端部的流体流通通道3的截面的纵横比设定为5≤AR≤20,也可以获得与上述相近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3实施方式。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d与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吹出口5的形状为高度>宽度。流体流通通道3左右分割为7份,上下分割为2份,合计分割为14个扩大管部3b,因此设置14个吹出口5。再者,分割而隔开的流体流通通道3和各自的扩大管部3b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而纵横比变大,吹出口5位置的纵横比(该情况下为吹出口高度/吹出口宽度)设定为8左右。其他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流体产生装置1d中,相对于第2实施方式其他实施方式来说流速分布不同。即,喷流向流体产生装置1d前方的到达距离稍微变短,流体产生装置1d的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喷流的运送区域大致相等,左右方向喷流的运送区域大幅扩大。即,可以向流体产生装置1d前方的上下左右方向的较大范围的区域运送喷流。
(第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4实施方式。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e构成为,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的吹出口5附近追加连动转动的多个吹出方向变更板9,变更吹出方向变更板9的方向,使流体的吹出方向可变。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例如如图12所示,通过以旋转轴9a为中心变更多个吹出方向变更板9的方向,可以向希望的方向集中散布喷流,或在较大范围散布喷流。具有流体产生装置1e的设备,根据设备的设置场所,有时出现由壁面或障碍物等的影响而不能有效地扩散喷流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e的情况下,通过变更吹出方向变更板9的方向,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小壁面或障碍物等的影响。
(第5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5实施方式。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加热器10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加热器10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b。
一般来说,从风扇加热器吹出的暖气由于伴随风速的衰减而由浮力较大程度上飘,所以到达距离变短。本实施方式的风扇加热器10,由于具备第2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b,抑制风速的衰减,抑制暖气的上飘,所以暖气沿地面流动。由此,大幅提高风扇加热器的舒适性,并且因为减少风量所以噪音也小。
此外,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把风扇加热器10的流体产生装置1b变更为图1、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a。在该情况下,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暖气的流速分布不同。即,暖气向风扇加热器10前方的到达距离稍微变长,风扇加热器10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的暖气的运送区域缩小。
再者,作为第5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把风扇加热器10的流体产生装置1b变更为图9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流体产生装置1c。在该情况下,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暖气的流速分布不同。即,暖气向风扇加热器10前方的到达距离相等,大幅扩大风扇加热器10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暖气的运送区域,缩小左右方向暖气的运送区域。
(第6实施方式)
说明第6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图16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a包括送风机12、送风通道13、设置放电面14a使其面向送风通道13的离子产生装置14、和未图示的控制部。由离子产生装置14的驱动生成的离子,由送风机12的驱动运送,在送风通道13流通,并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放出到外部。此外,图14和图15中的箭头表示这时气流的流动。
再者,构成为在设置在冰箱20a前表面的开闭门21的上部,具备上述送风通道13和扩散装置吹出口15连通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向冰箱外放出、扩散离子。此外,在送风机12的吸入口上游,为了防止油烟或尘埃侵入到离子扩散装置11a内部,设置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
离子产生装置14,可以产生成为H+(H2O)n和O2 -(H2O)m的离子,根据使用目的,可以进行与阳离子相比产生较多阴离子的模式、与阴离子相比产生较多阳离子的模式、和用大致等量的比例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模式的切换。产生的离子从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放出到送风通道13内,并由送风机12的驱动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吹出到冰箱外。
特别的,在由离子产生装置14大致产生等量阳离子(H+(H2O)n等)和阴离子(O2 -(H2O)m等)的情况下,放出到冰箱外的H+(H2O)n和O2 -(H2O)m凝集在微生物表面,包围空气中的微生物等浮游细菌。另外,如式(1)-(3)所示,借助撞击而在微生物等表面上冷凝生成作为活性种类的[·OH](羟基)或H2O2(过氧化氢)来进行浮游细菌的杀菌。
H+(H2O)n+O2 -(H2O)m→·OH+1/2O2+(n+m)H2O
…(1)
H+(H2O)n+H+(H2O)n,+O2 -(H2O)m+O2 -(H2O)m
             →2·OH+O2+(n+n’+m+m’)H2O…(2)
H+(H2O)n+H+(H2O)n,+O2 -(H2O)m+O2 -(H2O)m
             →H2O2+O2+(n+n’+m+m’)H2O
…(3)
如上所述,通过把阳离子和阴离子放出到冰箱20a前方周围的箱外生活空间,杀死存在在其生活空间的浮游细菌,提供卫生的生活空间,并且抑制在开闭门21开闭时浮游细菌从箱外侵入到箱内,可以实现卫生的箱内环境。
再者,送风通道13具备节流部13a和扩大管部13b。在从送风机12朝向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送风通道13中,节流部13a位于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正前方,从送风机12连通的送风通道13的截面积在节流部13a中呈随着接近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而平滑减小的形状。由该节流部13a对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的紊乱进行整流,并且可以抑制在送风机12下游产生的流动偏离、即所谓的偏流。
进而,令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w1,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宽度为w2,则设定为w2=w1。因此,离子产生装置14下游部的送风通道13内的离子浓度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成为大致均匀。
在此,如果设定为w2>1.3×w1,则由于在与流动垂直的方向产生离子浓度的不均所以不为优选方案。特别的,在使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中央、和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中央在同一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中央附近离子浓度较高,在两端离子浓度较低。再者,如果为使放电面14a接近送风通道13一侧的结构,则扩散装置吹出口15只有一侧离子浓度较高,而另一侧离子浓度较低。
再者,如果w2<0.7×w1,则由于从放电面14a放出的离子不乘载气流所以效率不高。因此,通过设定为0.7×w1≤w2≤1.3×w1,最好是w2=w1,可以有效运送离子并使其扩散。
再者,从离子产生装置14至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部分由扩大管部13b构成,构成为随着从离子产生装置14朝向扩散装置吹出口15截面积平滑地扩大。再者,离子产生装置14正后方的扩大管部13b的截面形状为:高度10mm,宽度30mm,即纵横比:AR=3,在扩大管部13b的终点,即扩散装置吹出口15中,设定为高度8mm,宽度450mm,即纵横比:AR=56。
进而,在扩大管部13b上,从离子产生装置14紧靠的下游部到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稍微上游部,设置多个导风板16,由该导风板16把扩大管部13b内部分割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管部13b由6张导风板16分割为7份,分隔的各个送风通道13构成为随着接近扩散装置吹出口15而纵横比增大,接近扩散装置吹出口15一方的导风板16的端部的纵横比设定为8左右。再者,6张导风板16设定为扩散装置吹出口15在纵长方向的风速分布在每个位置都大致相同。因此,扩散装置吹出口15下游部的离子浓度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大致均匀。
再者,扩大管部13b随着接近扩散装置吹出口15而向下倾斜。即,离子从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相对于水平面朝向下方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由于设在距离地面大约1700mm的位置,所以通过相对于水平面朝向下方送出离子,可以效率较高地把离子散布到冰箱外空间。再者,存在在冰箱周围空间的浮游细菌等微生物,由于由重力随时间下沉,蓄积在空间下部,所以通过相对于水平面朝向下方送出离子,可以效率更高地对这些微生物进行杀菌。特别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可以从离地面高度1300mm的位置向1500mm的位置有效地散布离子,所以可以有效抑制使用者通过呼吸把病毒等微生物吸入体内。
图17是表示在室温15℃的房间中,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a的冰箱20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向室内放出成为H+(H2O)n和O2 -(H2O)m的离子(所谓离子团)的情况下的房间各部分的离子浓度。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和室内的离子浓度分布的计测点的位置关系的图。房间大小为8帖(高度2400mm,横向宽度3600mm,深度3600mm),计测点如图18中单点划线所示,为距离房间地面高度1700mm的截面。再者,这时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的风速在吹出口纵长方向的任一位置都大致为均匀的1.5m/s,图18的箭头表示这时气流的样子。进而,这时冰箱前方1m处的噪音值为22dB。
此外,在阳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并且,阴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时,确认上述杀菌效果。
如果和后述的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比较则变得明白,但是根据图17,可知从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吹出的离子到达房间的端部。再者,本实施方式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前方10mm位置处的离子浓度为大约1万个/cm3,不像比较例2那样在吹出口附近滞留高浓度离子。再者,在8帖房间的大约60%以上的区域,表示阳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并且,阴离子浓度为2000个/cm3以上的离子浓度,可以明白显示出杀菌效果的区域比比较例2大出很多。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相对于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离子扩散能力大幅上升的机理。第1,扩大管部13b设计为具有扩散器的作用,因此可以把气流的运动能量变换为静压,可以帮助提高送风机12的送风能力,所以与在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节流部13a、和其他送风通道13内产生的压力损失全部作用于送风机12的情况相比,送风量增加,送风机噪音也降低。因此,由于与比较例2相比由大风量的气流运送离子,所以扩散效率大幅上升。离子扩散装置110a与比较例2相比,风量为大约2倍,这时冰箱29a前方1m处的噪音值与比较例2相同为22dB。
第2,由于利用该节流部13a对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的紊乱进行整流,并且抑制在送风机12下游产生的流动偏离、即所谓的偏流,所以与比较例2相比大幅抑制气流的紊乱。离子通过撞击壁面或其他障碍物失去电荷而消灭。再者,在离子产生装置14以大约等量的比例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离子的情况下,通过阳离子和阴离子撞击来消灭离子。即,如果气流紊乱,则障碍物与离子和/或离子彼此撞击引起的离子消灭量较多,如果气流被整流,则障碍物与离子和/或离子彼此撞击引起的离子消灭量减少,因此离子寿命变长。在比较例2中,离子浓度衰减为1/e的时间为大约3秒,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子浓度衰减为1/e的时间延长至大约5秒。
第3,由于抑制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的紊乱或偏离,所以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都一样。由此,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上的离子产生效率增加。即,可以以低电压或低风量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在噪音方面也有利。
第4,通过把送风通道13和离子产生装置14的位置关系设定为使与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和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宽度相等,可以抑制在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离子浓度的离散,离子产生装置14下游部的送风通道13内的离子浓度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大致均匀,可以效率较高地使离子乘载于气流。因此,可以有效运送离子,并使其扩散。
第5,通过使吹出口的纵横比最佳化,并延长喷流的等速核,来抑制风速的衰减,因此与比较例2相比,气流的到达距离被大幅延长。关于等速核的说明和等速核延长引起的气流到达距离的延长的机理及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如果吹出口面积和吹出口风速相同,即为同一风量,则通过使吹出口的纵横比最佳,可以延长等速核长度,即气流到达距离。换言之,在同一等速核长度,即气流到达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风量,所以可以降低送风机12的消耗电力和噪音值。
(第7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7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不采用第6实施方式的节流部13a,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上游的送风通道13上设置整流装置17。由此,由于可以对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的紊乱进行整流,所以可以获得第6实施方式中的节流部13a的效果,并且消除在第6实施方式中的节流部13a产生的压力损失,可以降低在送风通道13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所以可以增加送风机12的风量和/或降低送风机12的噪音。再者,不采用扩大管部13b的导风板16,取而代之,从离子产生装置14紧靠的下游部把送风通道13分割为多个扩大管部13b。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通道13左右分割为5份,上下分割为3份,合计分割为15个扩大管部13b,因此设置15个扩散装置吹出口15。再者,分割而隔开的送风通道3和各自的扩大管部3b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而纵横比变大,扩散装置吹出口5位置的每个送风通道的纵横比设定为8左右。
其他构成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送风通道13和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在设置在冰箱20a前表面的开闭门21的上部具备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连通,成为向冰箱外放出、扩散离子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6实施方式离子的分布不同。即,由于由送风通道13的压力损失降低带来风量增加,使离子向冰箱前方扩散的扩散距离稍微增加,使冰箱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的离子浓度更均匀化,并可以增加冰箱前方下部的离子浓度。
此外,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高度<宽度。
(第8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8实施方式。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的送风通道13和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第3实施方式的流体产生装置1d的流体流通通道3和吹出口5同样地形成。因此,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形状为高度>宽度,送风通道13左右分割为7份,上下分割为2份,合计分割为14个扩大管部13b,其结果设置14个扩散装置吹出口15。再者,分割而隔开的送风通道3和各自的扩大管部3b构成为随着接近吹出口5而纵横比变大,扩散装置吹出口5位置的每个送风通道的纵横比(该情况下为吹出口高度/吹出口宽度)设定为8左右。
其他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地,送风通道13和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在设置在冰箱20a前表面的开闭门21的上部具备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连通,成为向冰箱外放出、扩散离子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6实施方式而言离子的分布不同。即,虽然离子向冰箱前方扩散的距离和冰箱前方空间中左右方向的离子扩散区域稍微减小,但是冰箱前方空间中上下方向的离子扩散区域大幅扩大,使上下方向的离子浓度更均匀化,可以增加冰箱前方下部的离子浓度。即,可以向离子扩散装置11c前方的上下左右方向的较大范围区域扩散离子。
(第9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9实施方式。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不采用第7实施方式的整流装置17,并且离子产生装置14的配置不同,离子产生装置14附近的送风通道13的形状和空气的流动不同。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位于阻碍从送风机12送出的风流动的位置,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通过撞击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包含从放电面14a产生的离子,从离子产生装置14的侧部向送风通道13流出,来获得整流效果。其他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d中,在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撞击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时,由于抑制偏流,所以不管是否不采用整流装置17,都可以获得与第7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所以在成本方面有利。
(第10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0实施方式。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不采用第7实施方式的整流装置17,并且离子产生装置14的配置不同,离子产生装置14附近的送风通道13的形状和空气的流动不同。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位于阻碍从送风机12送出的风流动的位置,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通过撞击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包含从放电面14a产生的离子,从离子产生装置14的上下两侧向送风通道13流出,来获得整流效果。其他构成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e中,在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撞击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时,由于抑制偏流,所以不管是否不采用整流装置17,都可以获得与第7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所以在成本方面有利。
(第11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1实施方式。图24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f构成为,通过在第6实施方式的扩散装置吹出口15附近追加连动转动的多个风向变更板19,变更风向变更板19的方向,使离子的吹出方向可变。其他构成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例如通过以旋转轴19a为中心变更多个风向变更板9的方向,可以向希望的方向集中散布离子,或在较大范围散布。具有离子扩散装置11f的设备,根据设备的设置场所,有时出现由壁面或障碍物等的影响而不能有效地使离子扩散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f的情况下,通过变更风向变更板19的方向,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小壁面或障碍物等的影响。
(第12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2实施方式。图26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g省略第6实施方式的导风板16,另一方面,在扩大管部13b上追加风向变更单元19b。该风向变更单元19构成为,使具有导风板功能的3张板状部件一体成型,并且可以以旋转轴19a为中心转动,通过变更该风向变更单元19b的方向,使离子的吹出方向可变。其他构成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例如如图27所示变更风向变更单元19b的转动角度,可以把离子向较大范围的吹出切换为只向一侧的吹出。即,可以切换为向较大范围吹出离子的情况、只向一侧吹出离子的情况、和只向另一侧吹出离子的情况下的3种离子吹出方向。
再者,与第11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f相比可动部较少,可以减少零件个数,所以在成本方面、信赖性方面具有优势。
(第13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3实施方式。图28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冰箱的概略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h,省略第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2,作为送风通道13的一部分的上升气流流通通道13c配置为覆盖配置在冰箱20b主体背面和/或侧面的放热部23。其他构成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
如果本实施方式的冰箱20b动作,则借助来自冰箱20b的压缩机24的放热和来自放热部23的放热,在上升气流流通通道13c内产生上升气流25,并如图28所示上升到冰箱20b的上部,所述放热部23配置在冰箱20b主体背面和/或侧面,用来把未图示的热交换器的热放出到箱外。上升气流25沿送风通道13在冰箱20b的顶面部流通,在通过离子产生装置14时包含离子,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放出并扩散到冰箱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仅可以省略送风机12,还可以消除从送风机12产生的支配性送风噪音,所以可以实现大幅低噪音化。再者,也可以构成为,由一般设在压缩机24附近的未图示的循环用送风机,帮助上升气流的上升。再者,使用在放电面14a附近产生离子风的离子产生装置14,并利用由离子产生装置14产生的离子风送风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第14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第14实施方式。图2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侧剖视图,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30的主要部分由送风机12、送风通道13、和未图示的控制部构成,微小粒子由送风机12的驱动运送,在送风通道13流通,并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放出到外部。再者,送风通道13具备节流部13a和扩大管部13b。
节流部13a构成为,送风通道的高度逐渐降低并且宽度逐渐扩大,作为截面积缓慢减少。再者,从节流部13a至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部分由扩大管部13b构成,构成为随着朝向扩散装置吹出口15而截面积平滑地扩大。具体来说,在节流部13a的始点位置,设定为高度12mm,宽度30mm,即纵横比:AR=2.5,在节流部13a的终点位置,设定为高度8mm,宽度40mm,即纵横比:AR=5,在扩大管部13b的终点,即扩散装置吹出口15部处,设定为高度8mm,宽度450mm,即纵横比:AR=56。
进而,在扩大管部13b上,从节流部13a紧靠的下游部到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稍微上游部,设置多个导风板16,由该导风板16把扩大管部13b分割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管部13b被6张导风板16分割为7份,分隔的各个送风通道3构成为随着接近扩散装置吹出口15,纵横比逐渐增大,距离扩散装置吹出口15较近的导风板16的端部的纵横比设定为8左右。再者,6张导风板16设定为扩散装置吹出口15在纵长方向的风速分布在任一位置都大致相同,因此,扩散装置吹出口15下游部的离子浓度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大致均匀。
在上述送风系统中,设置产生所希望的微小粒子的微小粒子产生装置。设置位置最好在图29、图30所示的A或B的位置。即,A的位置在送风机12的更上游侧,在把微小粒子产生装置设置在该位置的情况下,利用送风机12的混合能力使微小粒子均匀地混合在空气中。再者,B位置在节流部13a或节流部13a紧靠的下游部,在把微小粒子产生装置设置在该位置的情况下,利用节流部13a的整流效果使微小粒子均匀地混合在空气中。
作为上述微小粒子的例子,只要是具有称为阳离子、阴离子、离子团的电荷的粒子;称为具有活性的基、原子、氧元素分子、水分子(水蒸气)的各种分子;呈现杀菌作用的微小粒子、芳香成份、药效成份;由空气清洁装置清洁花粉或尘埃等后的清洁空气;和其他扩散到空气中发挥效果的微小粒子,则都可以使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把微小粒子扩散到较大范围的区域。此外,也可以代替节流部13a而设置整流装置或整流部。再者,代替导风板16,分割送风通道13,每个送风通道13的终端部,即设有多个的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纵横比设定为8左右,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图3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粒子扩散装置的一个例子,搭载在加湿器等上的水蒸气扩散装置31的概略侧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水蒸气扩散装置31,在上述微小粒子扩散装置30的基础上,在图29和图30记载的B的位置上追加设置水蒸气吹出口32,设置与水蒸气吹出口32连通的水蒸气流通通道33和水蒸气产生装置34。水蒸气产生装置34由例如加热未图示的水箱和水箱内的水来产生水蒸气的加热器构成。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4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把水蒸气扩散到较大范围的区域。
此外,在本发明的冰箱中,可以在冰箱顶板部设置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根据该构成,可以使呈现杀菌作用的微小粒子扩散到更远,可以扩大能够对存在于冰箱周围空间的浮游细菌等微生物进行杀菌的空间,所以防止在开闭门开闭时浮游细菌从箱外侵入箱内,可以实现更卫生的箱内环境。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增加适当变更来实施。再者,离子扩散装置和微小粒子扩散装置不仅搭载在冰箱上,搭载在所有的设备上都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比较例1)
说明用于和第1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图32是表示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33是表示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的概略侧割视图。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100a包括流体送出装置2、流体流通通道3、产生喷流的吹出口5、和未图示的控制部。流体由流体送出装置2的驱动运送,流通流体流通通道3,从吹出口5成为喷流放出到外部。此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流体的流动。
再者,图34是表现作为上述流体产生装置100a的使用例,从呈现高度60mm、宽度60mm的形状的吹出口,送出吹出流速1.5m/s的空气的情况的流速分布的图。图中的格子表示1块是0.5m。此外,即使从吹出口送出的流体是液体,也表示大致同样的倾向。由图34可知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100a存在喷流的到达距离较短的问题。
进而,也可以得知比较例1的流体产生装置100a存在不适合向较大范围运送流体的问题。一般的,使用现有技术的流体产生装置的吹出口形状,低纵横比的比较多,从那样的吹出口吹出的喷流难以扩展到较大范围,即使假如扩展,流速也大幅降低。
(比较例2)
说明用于和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2。图35是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的冰箱的主视图,图36是表示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在图35的比较例2的冰箱200的顶板部,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
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包括送风机12、送风通道13、设置放电面14a使其面向送风通道13的离子产生装置14、和未图示的控制部。由离子产生装置14的驱动生成的离子,由送风机12的驱动运送,在送风通道13流通,并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放出到外部。此外,图36中的箭头表示这时气流的样子。再者,构成为在冰箱200的开闭门21的上部,具备上述送风通道13和扩散装置吹出口15连通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离子向冰箱外放出、扩散。此外,在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送风机12的吸入口上游,为了防止油烟或尘埃侵入到离子扩散装置110a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
离子产生装置14,可以产生成为H+(H2O)n和O2 -(H2O)m的离子。产生的离子从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放出到送风通道13内,并由送风机12的驱动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和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吹出到冰箱外。
如上所述,通过把阳离子和阴离子放出到冰箱200前方周围的箱外生活空间,杀死存在在其生活空间的浮游细菌,提供卫生的生活空间,并且抑制在开闭门21开闭时浮游细菌从箱外侵入到箱内,可以实现卫生的箱内环境。
图37是表示在室温15℃的房间中,从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冰箱200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向室内放出成为H+(H2O)n和O2 -(H2O)m的离子(所谓离子团)的情况下的房间各部分的离子浓度。房间大小为8帖(高度2400mm,横向宽度3600mm,深度3600mm),计测点如图18中单点划线所示,为距离房间地面高度1700mm的截面。再者,这时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的风速为1.5m/s。进而,这时的冰箱前方1m处的噪音值为22dB。此外,关于这时的离子产生装置14的控制方法,与第6实施方式等同。
根据图37,虽然在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的周围存在高浓度离子,但是其区域较窄,不一定能称为充分。比较例2的冰箱外离子吹出口22前方10mm位置的离子浓度大约为10万个/cm3,虽然从离子产生装置14产生足够的离子,但是在吹出口附近成为高浓度离子滞留的状态,不扩散到整个房间。即,可知具备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冰箱200存在相对于离子的产生量来说离子的扩散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了扩大离子浓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增加离子扩散装置110a的送风机12的转速,但是这样会产生送风噪音显著增加的问题。再者,为了扩大离子浓度较高的区域,可以增加由离子产生装置14生成的离子的生成量,但是在该情况下,不仅需要大幅增加施加在离子产生装置14上的电压,还产生离子产生音增大、和与离子同时产生的臭氧量剧烈增加的问题。
虽然与比较例2的离子扩散装置110a和/或离子产生装置14同样的装置搭载在多数家电产品上,但是都与上述同样存在离子扩散能力低的问题。
(比较例3)
说明用于和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3。图38是表示比较例3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39是表示比较例3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在比较例3的离子扩散装置110b中,不采用第6实施方式的节流部13a。因此,虽然送风通道13的压力损失降低,但是不能对在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附近流通的空气的紊乱进行整流,进而,不能抑制送风机12下游产生的流动偏离,所谓偏流。即,由于气流的紊乱引起的离子彼此的撞击概率上升使离子消灭量增多并使离子的寿命缩短,并且由于气流的紊乱或偏离使流通放电面14a附近的空气不一样,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上的离子产生效率下降。即,为了确保所希望的离子产生量不仅需要更高的电压或更大的风量,而且在噪音方面也不利。再者,由于偏离的气流包含离子地在扩大管部13b流通,并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送出,所以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纵长方向的风速分布也存在偏差。因此,扩散装置吹出口15下游部的离子浓度也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产生偏差,离子的扩散能力降低。
(比较例4)
说明用于和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4。图40是表示比较例4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概略侧剖视图与图15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完全相同。
比较例4的离子扩散装置110c与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a比较,放电面14a及其附近的送风通道13的形状和配置不同。令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宽度为w1,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宽度为w2,则设定为w2=2×w1,进而,构成为使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的与流动垂直的方向的中央,和面向放电面14a的送风通道13的中央在同一位置一致。因此,在与流动垂直的方向产生离子浓度的离散,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中央附近离子浓度较高,在两端离子浓度较低。特别地,在从送风机12送出的空气偏离较大,气流沿送风通道13的左右某一壁面流动的情况下,沿着流动的壁面的下游侧的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风速变大,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以外的位置风速变小。因此,由于风速较小的部分下游区域的离子浓度下降,并且风速较大的气流不通过离子产生装置14的放电面14a,所以离子产生效率也大幅降低,离子的扩散能力下降。
(比较例5)
说明用于和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5。图41是表示比较例5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概略侧剖视图与图15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完全相同。
比较例5的离子扩散装置110d,不采用第6实施方式的离子扩散装置11a的导风板16。因此,气流从扩大管部13b的左右壁面剥离,不能获得扩散器的效果,并且在图41所示的C区域产生涡流区域,送风效率下降。再者,由于气流不向左右较大范围扩散,而是偏向于在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中央部附近流动,所以离子也不在左右方向向较大范围扩散,而只在一个方向分布。进而,由于没有使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纵横比最佳化,所以气流的到达距离也被缩短。因此,离子的扩散能力下降。
(比较例6)
说明用于和第6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比较例6。图42是表示比较例6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俯剖视图,图43是表示比较例6的离子扩散装置的概略侧剖视图。
比较例6的离子扩散装置110e成为从比较例3进而变更离子产生装置的设置位置的构成。即,在比较例3中,配置成离子产生装置14的纵长方向与气流的流动垂直,与此相对,在比较例6中,使离子产生装置14的纵长方向平行于气流的流动,同时将离子产生装置14配置于扩大管部13b的右侧侧壁。因此,与比较例3的设置对应地存在以下问题:从作为配置有离子产生装置14的扩大管部13b的右侧侧壁下游的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右侧送出的离子浓度变高,从扩散装置吹出口15的左侧和中央部送出的离子浓度变低。即,离子不在左右方向向较大范围扩散,而只在一个方向(右方)分布,所以离子的扩散能力下降。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离子扩散装置可以特别有效地用作呈现杀菌作用的离子团的扩散装置,可以搭载在以冰箱为首的各种家电产品上。

Claims (5)

1.一种离子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风机,送出空气;
送风通道,在一端配置有上述送风机,在另一端形成有吹出口;
离子产生装置,配置在该送风通道中并具有放电面;
整流装置,配置在从上述送风机到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送风通道内,对从上述送风机到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送风通道内的空气紊乱进行整流,
上述离子产生装置在通过上述放电面的空气中生成离子,
上述送风通道随着从配置有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位置朝向上述吹出口,截面的纵横比逐渐增大,
若将上述离子产生装置中与通过上述放电面的流体的流动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宽度设为w1,与上述放电面对置的上述送风通道的宽度设为w2,
则0.7×w1≤w2≤1.3×w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通道的配置有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位置处的截面的纵横比AR为AR≤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节流部作为上述整流装置,
上述节流部随着接近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截面积平滑地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通道的上述吹出口的截面的纵横比AR为2≤AR≤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通道的上述吹出口的截面的纵横比AR为5≤AR≤22。
CNB2004800258215A 2003-09-08 2004-07-13 离子扩散装置 Active CN1004515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16008/2003 2003-09-08
JP316024/2003 2003-09-08
JP2003316024A JP2005083651A (ja) 2003-09-08 2003-09-08 イオン拡散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9490A CN1849490A (zh) 2006-10-18
CN100451504C true CN100451504C (zh) 2009-01-14

Family

ID=34416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258215A Active CN100451504C (zh) 2003-09-08 2004-07-13 离子扩散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083651A (zh)
CN (1) CN100451504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8316B1 (ja) * 2007-07-30 2008-07-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4790068B2 (ja) * 2009-10-09 2011-10-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肌表面の水分量を増加させると共に真皮の水分保持機能を向上させる方法および美容器具
US8143591B2 (en) * 2009-10-26 2012-03-27 Peter Gefter Covering wide areas with ionized gas streams
BR112012017384A2 (pt) * 2010-01-18 2016-04-19 Sharp Kk método para aumentar conteúdo de umidade da superfície da pele e melhorar a função de retenção de umidade da derme e aparelho de beleza para isso
CN104712588A (zh) * 2015-01-27 2015-06-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新型矿井轴流式通风扩散器
JP6792416B2 (ja) * 2016-11-02 2020-11-25 株式会社アイホー 再加熱装置
CN112944764A (zh) * 2019-12-11 2021-06-11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气体净化装置、通过其进行净化的方法、及冰箱
JP7242009B2 (ja) * 2020-08-18 2023-03-20 勝利 吉永 オゾン噴流・換気殺菌装置
KR102284118B1 (ko) * 2020-08-25 2021-08-02 겟에스씨알 주식회사 선외 배출수 확산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3231Y (zh) * 1992-05-12 1994-01-19 沈阳市仁义有限公司 水果蔬菜电子化学综合保鲜机
JPH0856630A (ja) * 1994-08-24 1996-03-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微生物繁殖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1095544A (ja) * 1999-09-29 2001-04-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負イオン発生器を備えた保存庫
JP2002085544A (ja) * 2000-09-13 2002-03-26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3231Y (zh) * 1992-05-12 1994-01-19 沈阳市仁义有限公司 水果蔬菜电子化学综合保鲜机
JPH0856630A (ja) * 1994-08-24 1996-03-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微生物繁殖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1095544A (ja) * 1999-09-29 2001-04-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負イオン発生器を備えた保存庫
JP2002085544A (ja) * 2000-09-13 2002-03-26 Sharp Corp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732A (zh) * 2016-05-06 2017-11-14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 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9490A (zh) 2006-10-18
JP2005083651A (ja) 2005-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1504C (zh) 离子扩散装置
CN100593674C (zh) 空调
CN204923643U (zh) 风冷冰箱
CN100412483C (zh) 微小粒子扩散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冰箱
CN103109136A (zh) 产生臭氧和离子风的臭氧/离子发生装置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机
KR100730358B1 (ko) 이온 확산 장치
JP403388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797994B2 (ja) イオン拡散装置
CN201516186U (zh) 微粒扩散装置
JP2005083652A (ja) 殺菌作用を呈する微小粒子を庫外に放出する冷蔵庫
CN209819704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1175510A (zh) 空气离子输送装置及空气离子输送系统
KR100683873B1 (ko) 미소입자 확산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장고
JP2005083648A (ja) 流体発生装置
JP4311631B2 (ja) イオン拡散装置
KR101153858B1 (ko) 강제증발식 공조용 가습기
EP3094926A2 (en) Induction supply air terminal unit with increased air induction ratio, method of providing increased air induction ratio
CN213514244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2007017150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5106456A (ja) 微小粒子またはイオンを庫外に放出する冷蔵庫及び電気機器
KR100457738B1 (ko) 초미세 물입자 제조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5020814B (zh) 一种空气调节器
CN111947235B (zh) 一种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JP2006118780A (ja) 微小粒子を庫外に放出する冷蔵庫
CN210241767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