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7877C - 盘驱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盘驱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7877C
CN100447877C CNB2005101173282A CN200510117328A CN100447877C CN 100447877 C CN100447877 C CN 100447877C CN B2005101173282 A CNB2005101173282 A CN B2005101173282A CN 200510117328 A CN200510117328 A CN 200510117328A CN 100447877 C CN100447877 C CN 1004478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pivot arm
dish
housing
surfac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173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83280A (zh
Inventor
大森清
铃木裕次
大塚隆
实川启司
武藤智
夏堀公士
相泽秀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83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3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78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78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2Servo control
    • G11B17/0404Servo control with parallel drive roller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在处理不同厚度和重量的盘的盘驱动设备中能以优化退出量退出盘的盘驱动设备。盘驱动设备包括:壳体,具有底壳和顶盖,形成有盘插入/取出槽;盘安装部分,可旋转地保持插入的光盘;盘旋转驱动机构,旋转驱动保持的光盘;光学拾波器,记录信息到光盘和/或从其再现信息;拾波器移动机构,在光盘的径向上移动光学拾波器;和盘传送机构,设置有支撑光盘外周表面的支撑部分,并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中的多个臂、和在预定方向上旋转激励旋转臂的激励构件,以及在盘保持位置和盘插入/取出位置之间传送光盘,顶盖具有控制部分,其通过与支撑光盘的外周表面的多个旋转臂接触,来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励光盘的多个旋转臂的旋转区域。

Description

盘驱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光盘上记录信息信号和/或从光盘再现信息信号的盘驱动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吸入式盘驱动设备。
背景技术
关于光盘,迄今广泛了解的是例如CD(高密度盘)或DVD(数字多用盘)的光盘,和例如MO(磁光)或MD(迷你盘)等的光磁盘。已经出现了与这些盘或盘盒相对应的多种盘驱动设备。
盘驱动设备包括通过打开设置在壳体中的封盖或者门而直接将盘安装在转台上的类型,当通过将盘放置在水平地从壳体伸出和缩回的盘托架上而拉入盘托架时自动地将盘安装在转台上的类型,和将盘直接安装在此盘托架中设置的转台上的类型等。但是,上述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打开或关闭封盖或门、缩回和伸出盘托架、和将盘安装在转台上的操作。
另一方面,有一种所谓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其仅通过从设置在壳体前表面上的盘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盘就可以自动地将盘安装到转台上。当在此盘驱动设备中从盘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盘时,执行以下操作。即,执行插入操作,通过在将盘夹在一对彼此相对的导向辊之间的同时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转该对导向辊来将从盘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的盘拉入壳体中;和弹出操作,将盘从此盘插入/取出插槽退出到壳体外部。
顺便地,其中安装盘驱动设备的移动设备(例如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要求在尺寸上更小、更轻和更薄。所以,增大了对小、轻和薄的盘驱动设备的需求。此外,近来,与在个人计算机中作为主流的托架式盘驱动设备等相比,对具有良好操作性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的需求增大。
但是,在吸入式盘驱动设备中,因为上述一对导向辊的长度大于盘的直径,整个设备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长。此外,盘夹在该对导向辊之间。所以,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变长。所以,传统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对小型化和变薄具有不利之处。
具体而言,安装在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等中具有12.7mm厚度的超薄式盘驱动设备为标准尺寸。此外,当盘驱动设备在厚度上减小到作为与硬盘驱动(HDD)单元相等的厚度的9.5mm时,很难在结构上改动导向辊。
所以,在此吸入式盘驱动设备中,提出了一种盘驱动设备以响应小型化和变薄的要求,其中多个旋转臂布置在从盘插入/取出插槽插入的盘和安装转台(盘安装在其上)的基座之间。并且该设备执行加载操作,用于在平行于盘的平面中通过激励构件(例如螺旋弹簧等)旋转多个旋转臂的同时将盘从盘插入/取出插槽拉入壳体中;和弹出操作,用于将盘从盘插入/取出插槽退出到壳体外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No.2002-117604)。
在此类型的盘驱动设备中,当退出光盘时,要求盘的中心孔退出到盘插入/取出插槽之外。此外,还要求盘自身不从盘插入/取出插槽掉落。
此处,当在盘制造过程中层叠各个层时,可能出现对于层的精度发生厚度误差并且使用比1.2mm传统厚度薄的盘或者较厚层叠的盘的情况。此外,通过层叠具有0.6mm厚度的记录层的DVD和具有0.9mm厚度的记录层的CD来提供具有1.5mm厚度的记录盘。于是,期望有这样的盘驱动设备,除了具有1.2mm厚度的传统盘外,其还可以记录和/或再现具有1.5mm厚度的盘。但是,甚至在这样的盘驱动设备中,需要对每个盘以优化退出量退出该盘,而无论相应盘的厚度和重量的差别如何。
但是,盘驱动设备通过仅使用激励构件(例如螺旋弹簧)的弹簧力可旋转地激励旋转臂来退出该盘。所以,当盘的厚度和重量不同时,激励构件的弹簧力不能被控制。所以,难以提供各个盘的优化退出量。
发明内容
所以,期望提供一种盘驱动设备,其可以在处理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盘的该盘驱动设备中以优化退出量退出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盘驱动设备包括:壳体,其具有底壳和顶盖,并形成有用于插入或退出光盘的盘插入/取出槽;盘安装部分,用于可旋转地保持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光盘;盘旋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驱动保持在所述盘安装部分中的所述光盘;光学拾波器,用于记录信息信号到被所述盘旋转驱动机构所旋转驱动的所述光盘上和/或从其再现信息信号;拾波器移动机构,用于在所述光盘的径向上移动所述光学拾波器;和盘传送机构,其设置有支撑所述光盘的外周表面的支撑部分,并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的多个臂、和用于旋转激励所述多个旋转臂的激励构件,以及在用于将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盘保持部分中的盘保持位置和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光盘的盘插入/取出位置之间传送所述光盘,所述顶盖具有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通过与支撑所述光盘的外周表面的所述多个旋转臂接触,来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励所述光盘的所述多个旋转臂的旋转区域。
根据上述盘驱动设备,多个旋转臂在退出光盘的方向上旋转时和当在光盘由多个旋转臂按压到盘插入/取出位置时,旋转臂与设置在顶盖处的控制部分接触。所以,抑制了用于旋转多个旋转臂的激励构件的激励力。即使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光盘,也可以防止光盘被弹出,并可以设置优化退出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携带有盘驱动设备的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其中光盘被退出到优化退出位置的盘驱动设备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从顶盖的内表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盘驱动设备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基座单元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其初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插入开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拉入开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在拉入时光盘的拉入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其初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基座单元布置在卡紧松开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基座单元布置在卡紧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基座单元布置在中间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卡紧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卡紧松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弹出开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在退出时光盘的推出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弹出状态的俯视图;和
图19是用于解释盘驱动设备的操作并示出光盘的弹出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应用到的盘驱动设备。本发明所应用到的盘驱动设备是例如图1所示的携带在膝上个人计算机1000的设备主体1001中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1。此盘驱动设备如图2所示具有整个设备在厚度上减小至约12.7mm的结构。盘驱动设备1可以记录信息信号到例如CD(高密度盘)或DVD(数字多用盘)的光盘2或者从其再现信息信号。
此盘驱动设备如图2所示具有作为设备主体的外壳的壳体3。外壳3具有基本上为扁平盒形状的作为下部壳体的底壳4和作为封闭底壳4上部开口的顶板的顶盖5。
顶盖5由薄钢板制成,如图2和图3所示。顶盖5具有封闭底壳4的上部开口的顶板部分5a,以及在此顶盖5a周边沿着底壳4的两个侧面稍微弯曲的一对侧板部分5b。顶板部分5a的基本中间的部分形成有基本圆形的开口6。该开口6在如下所述的卡紧操作时允许转台47的啮合凸起48a与光盘2的中心孔2a啮合以面对外部。此外,卡紧板7通过与放置在转台47上的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周边接触来卡紧。卡紧板7被形成为在顶板部分5a的开口6的周边上向着壳体3的内部稍微突出。
导向构件8用于在高度方向上控制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下面将说明)的同时,在顶板部分5a的内侧的主表面上使得它们彼此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导向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导向构件8由钢板制成,该钢板形成为跨过顶板部分5a的两个侧板部分5b之间的基本圆弧形状。导向构件8通过点焊等安装在顶板部分5a的前表面侧处。此外,导向构件8具有台阶部分8a,其中后表面侧比前表面侧的安装表面高一个台阶。这样,在导向构件8的后表面侧的台阶部分8a和顶板部分5a之间形成了与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啮合的导向槽9。在顶板部分5a处设置窗口部分,其用于使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与此导向槽9啮合。
此外,用于通过接触退出盘2的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来控制这些第一和第二旋转板的激励力的一对控制突出部分10从顶板部分5a突出。控制突出部分10设置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旋转区域上。控制突出部分10与被旋转激励到盘插入/取出槽19附近的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接触。因此,控制突出部分10控制将盘2推出壳体3之外的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旋转。因此,光盘2的退出量可以被优化。
此控制突出部分10与顶盖5一体地形成。但是,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与顶盖5分开形成,并可以粘附到顶板部分5a的预定位置。
顺便地,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通过与在退出光盘2方向上被旋转激励的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滑动接触来优化光盘2的退出量。即,控制突出部分10可以通过与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上表面滑动接触以抑制在光盘2的退出方向上激励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扭力螺旋弹簧70的激励力,来优化光盘的退出量。
如图4所示,底壳4由形成为基本上扁平盒形状的钢板制成。底壳4的底表面部分为基本上矩形形状。在一个侧表面部分处设置从底表面部分升高并延伸到外侧的平台部分4a。此外,通过螺钉夹紧等将电路衬底附装到底壳4的底表面部分。虽然未示出,但诸如用于构成驱动控制电路的IC芯片的电子部件、用于电连接各个部分的连接器、用于检测每个部分的操作的检测开关等被布置在电路衬底上。此外,底板11通过螺钉夹紧安装到底壳4的底表面部分处。底板11布置在电路衬底上方,以在基本上与平台部分4相同的高度处垂直分隔底壳4的内部。
如图2所示,顶盖5通过螺钉夹紧附装到底壳4。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顶板部分5a的外周部分处形成多个用于穿过螺钉12的通孔13。在两侧上的侧板部分5b处形成每个都向着内侧基本上以直角弯曲的多个导向件14。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底壳4的外周部分处设置每个都基本上以直角弯曲到内侧的多个固定件15。在这些固定件15处形成与顶盖5的通孔13相对应的螺纹孔16。此外,在底壳4的侧表面部分处形成用于夹持顶盖5的多个导向件14的多个导向狭缝17。
当顶盖5附装到底壳4时,顶盖5在多个导向件14与底壳4的多个导向狭缝17啮合的状态下从前表面侧滑动到后表面侧。因此,变成顶盖5的顶板部分5a封闭底壳4的上开口的状态。于是,在此状态下,螺钉12通过顶盖5的多个通孔13与底壳4的螺纹孔16啮合。如上所述地构造图2所示的壳体3。
顺便地,在组装后,覆盖上述开口6或用于维护的窗口的标签密封(未示出)粘附到顶盖5的顶板部分5a。因此,其防止尘土等侵入壳体3。
如图2所示,基本上为矩形平板形状的前面板8安装在壳体3的前表面上。用于在水平方向上插入/取出光盘2的盘插入/取出槽19设置在前面板18上。即,光盘2可以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壳体3中或者可以从盘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壳体3之外。此外,用于照明并显示对光盘2的访问状态的显示单元20和当退出光盘2时将被按下的弹出按钮21设置在前面板18的前表面上。用于将前面板18安装在壳体3的前表面上的多个锁止件设置在前面板18的后表面侧上。为了防止尘土从盘插入/取出槽19侵入壳体3中,前面板18设置有由人造皮革等制成的用于覆盖此盘插入/取出槽19的面板帘23。
接着,将说明用于卡紧并旋转驱动光盘2和记录/再现信息信号的基座单元40。
如图5所示,基座单元40设置在底壳4的底表面部分处。基座单元40包括:盘安装部分41,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壳体3中的光盘2安装在其中;盘旋转驱动机构42,用于旋转驱动安装在盘安装部分41中的光盘2;光学拾波器43,用于写信号到被此旋转驱动机构42旋转驱动的光盘2上或者从其读信号;和拾波器馈送机构44,用于操作来在光盘2的径向上馈送光学拾波器,并且基座单元40具有与基座45一体地设置的超薄结构。
基座单元40从底板11布置在前表面侧上,使得盘安装部分41布置在底壳4的底表面部分上的基本中心处。此外,基座单元40可由下述的基座升降机构90垂直地移动。基座单元40布置得在光盘2被插入之前的初始状态中低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壳体3中的光盘2。当光盘2被插入时,基座单元40由基座升降机构90升高。于是,光盘2被安装在盘安装部分41中,并被旋转驱动。因此,光学拾波器43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当光盘2被退出时,基座单元40被基座升降机构90向下移动。由此,光盘2从盘安装部分41取出。接着,光盘2可以被下述盘传送机构60传送。
通过将钢板冲压为预定形状,然后在其周边将其稍微向下弯曲来形成基座45。允许盘安装部分41的下述转台47面向上的用于基本上半个圆台的开口45、和允许光学拾波器43的下述物镜51面向上的用于基本上矩形拾波器的开口45b连续地形成在基座45的主表面上。具有与这些开口45a和45b相对应地形成的开口的装饰压层(未示出)安装在基座45的上表面上。
盘安装部分41具有被盘旋转驱动机构42旋转驱动的转台47。用于安装光盘2的卡紧机构48设置在转台47的中心处。卡紧机构48具有与光盘2的中心孔2a啮合的啮合突出部分48a、和多个锁定爪48b,用于锁定与啮合突出部分48a啮合的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周边。光盘2被保持在转台47上。
盘旋转驱动机构42具有与转台47一体地旋转驱动光盘2的水平主轴电机(flat spindle motor)49。主轴电机49通过支撑板50在基座45的下表面处用螺钉夹紧附装,使得设置在上表面部分上的转台47从基座45的用于台的开45a稍微突出。
光学拾波器43通过物镜51会聚从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光束。然后,光学拾波器43将光束照射到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光学拾波器43具有光学块,其通过由光接收元件等制成的光检测器来检测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反射的返回光束。光学拾波器43将信号写到光盘2上或者从光盘2读信号。
光学拾波器43包括物镜驱动机构(例如双轴致动器等),用于在光轴方向(聚焦方向)上以及在垂直于光盘的记录轨道的方向(跟踪方向)上驱动以移动物镜51。当双轴致动器基于由上述光检测器检测到的来自光盘2的检测信号在聚焦方向或者跟踪方向上移动物镜51的同时,光学拾波器43控制驱动用于将物镜51聚焦到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聚焦伺服机构和允许记录轨道跟随物镜51所会聚光束的光点的跟踪饲服机构。可以使用三轴致动器作为物镜驱动机构。除了这种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外,三轴致动器可以调节物镜51对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的倾斜(歪斜),以将物镜51所会聚的光束垂直照射到光盘2的信号记录表面上。
拾波器馈送机构44具有拾波器基座53、一对导向轴54a和54b、以及移动驱动机构55。拾波器基座53安装有光学拾波器43。该对导向轴54a和54b在光盘2的径向上可滑动地支撑拾波器基座53。移动驱动机构55在光盘2的径向上驱动移动由该对导向轴54a和54b支撑的拾波器基座53。
在拾波器基座53中,一对导向件56a和56b(具有形成来插入该对导向轴54a和54b中一个导向轴54a的导向孔)以及导向件57(具有形成来夹住另一个导向轴54b的导向槽)形成为从相对侧表面突出。因此,拾波器基座53可滑动地支撑到该对导向轴54a和54b。
该对导向轴54a和54b在基座45的下表面上布置为平行于光盘2的径向方向。拾波器基座53在光盘2的内周和外周上被导向,其中光学拾波器43从基座45的用于拾波器的开口45b露出。
移动驱动机构55将安装在基座45上的驱动电机58的旋转驱动通过齿轮和齿条(未示出)转换为直线驱动。于是,移动驱动机构55在沿着该对导向轴54a和54b的方向上(即在光盘2的径向上)驱动拾波器基座54。
如图4所示,盘驱动设备1具有用于在盘插入/取出位置和盘安装位置之间传送光盘2的盘传送机构60。在盘插入/取出位置处,光盘2被插入盘插入/取出槽19和从其取出。在盘安装位置处,光盘2被安装在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上。盘传送机构60具有作为支撑构件的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支撑构件被操作以在顶板5a与盘安装部分41相对的主表面和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主表面之间移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可在平行于光盘2的主表面的平面中摆动。
这些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布置在盘安装部分41的左侧和右侧处。从盘安装部分41布置在后表面侧的基础端被可旋转地支撑。此外,从盘安装部分41布置在前表面侧的顶端在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可在接近彼此或从彼此分离的方向上摆动。
更具体而言,第一旋转臂61由长的钢板制成。第一旋转臂61位于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的左右侧的一侧处(例如,图4中的右侧处)。基础端通过设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一支撑轴64可在图4中箭头a1和箭头a2方向上旋转地支撑。此外,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在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处向下突出。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接触。此外,与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一起接触光盘2外周的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设置为当光盘2位于盘安装位置时在第一旋转臂61的基础端附近向下突出。
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接触的中间部分向内侧弯曲。中间部分的两个端部每个都具有基本圆形形状,以随着在其两个端部处径向增大的凸缘部分65a和65b来控制光盘2高度方向上的移动。此外,这些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可以每个都是小直径旋转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旋转臂61与盘安装部分41相对的主表面上。
另一方面,第二旋转臂62由长的钢板制成。第二旋转臂62位于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的左右侧的另一侧处(例如,图4中的左侧处)。基础端通过设置在底板11上的第一支撑轴64可在图4中箭头b1和箭头b2方向上旋转地支撑。此外,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相接触的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在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处向下突出并设置在该处。
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接触的中间部分向内侧弯曲。其两个端部每个都具有基本圆形形状,以随着在其两个端部处径向增大的凸缘部分68a来控制光盘2高度方向上的移动。此外,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可以是小直径旋转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二旋转臂62与盘安装部分41相对的主表面上。
此外,用于在接近彼此的方向上激励这些旋转臂61和62的激励装置的扭力螺旋弹簧70设置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基础端处。扭力螺旋弹簧70在第一支撑轴64插入其缠绕部分的状态下在一端锁定到第一旋转臂61的基础端,并且在另一端锁定到第二旋转臂62的基础端,以在接近彼此的方向上激励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扭力螺旋弹簧70具有足以将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多种光盘拉入壳体3中并且通过旋转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将光盘2退出壳体3的激励力。
因此,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布置在彼此基本对称的位置处,将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置于其间。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旋转中心重叠在从盘安装部分41的后表面侧的基本中间部分。此外,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在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与上述顶板部分5a的导向槽9啮合的状态下可沿着旋转方向滑动地被支撑。
当这些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图4中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b1的方向上旋转以退出光盘2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臂体61a和62a的上表面与突出到顶盖5的顶板部分5a的控制突出部分10接触。因此,抑制了在图4中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b1的方向上旋转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扭力螺旋弹簧70的激励力。即使当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各种光盘2时,其也防止了光盘2突出,并且可以执行优化的退出量。
盘传送机构60具有互锁机构71,用于互锁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可通过互锁机构71在相反方向上旋转。更具体而言,互锁机构71具有将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耦合起来的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这些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每个都由长的钢板制成。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纵向上的一端可旋转地支撑到第一旋转臂61的基础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基础端。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纵向上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撑轴74可旋转地支撑。因此,其具有所谓的缩放仪式结构(pantograph structure)。此外,第二支撑轴74与底板11的设置在从第一支撑轴64的前表面侧的导向狭缝75啮合。导向狭缝75在光盘2的插入方向上直线地形成。
所以,当第二支撑轴74在导向狭缝75中滑动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可通过第一耦合臂72和第二耦合臂73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即,第一旋转臂61的顶端和第二旋转臂62的顶端通过互锁机构71可在接近彼此或者从彼此分离的方向上摆动。
此外,盘传送机构60具有可在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摆动的第三旋转板76,作为辅助执行将光盘2从盘插入/取出槽19拉入壳体3中的加载操作的加载辅助装置。第三旋转臂76由长的钢板制成。第三旋转臂76在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左右侧的一侧(例如,图4中的左侧)处位于从第二旋转臂62的前表面侧。第三旋转臂76通过设置在平台部分4a上的支撑轴77可在箭头c1的方向和箭头c2的方向上旋转地支撑。此外,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相接触的第三接触构件78向上突出并设置在第三旋转臂76的顶端处。
第三接触构件78是小直径旋转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三旋转臂76与顶板部分5a相对的主表面上。第三接触构件78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此外,第三接触构件78在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相接触的中间部分处向内侧弯曲。第三接触构件78具有基本上圆形形状,以随着在两个端部径向增大的凸缘部分78a控制光盘2在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第三旋转臂76由扭力螺旋弹簧(未示出)锁定。因此,第三旋转臂76被激励以能够在第三接触构件78与光盘2的外周接触的方向和第三接触构件78从光盘2的外周分离的方向上切换。
此外,盘传送机构60具有可在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主表面相平行的平面中摆动的第四旋转臂79,作为用于辅助执行光盘2从盘插入/取出槽19到壳体3之外的弹出操作的弹出辅助装置。第四旋转臂79由长的钢板制成。第四旋转臂79在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左右侧的一侧(例如,图4中的左侧)处可在箭头d1的方向和箭头d2的方向上旋转地支撑在第二旋转臂62的中间部分处。此外,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外周的后表面侧相接触的第四接触构件80在第四旋转臂79的顶端处向上突出。
第四接触构件80由比光盘2软的树脂制成。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的光盘2的外周相接触的中间部分向内侧弯曲。第四接触构件80具有基本上圆形形状,以随着在其两个端部处径向增大的凸缘部分80a来控制光盘2高度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第四接触构件80可以是小直径旋转辊,可旋转地安装在第四旋转臂79与顶板部分5a相对的主表面上。
此外,第二旋转臂62具有控制件81,用于在第四旋转臂79旋转到后表面侧(即在箭头d1的方向上)时控制第四旋转臂79到后表面侧的旋转。
盘传送机构60具有允许上述各个旋转臂61、62、76和79彼此协作的驱动杠杆82。驱动杠杆82由整体上形成为基本上长方体形状的树脂构件制成。驱动杠杆82在底壳4的一个侧表面部分和基座单元40之间布置在底壳4的底部处。此外,驱动杠杆82布置得低于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壳体3中的光盘2,并且其上表面部分具有与平台部分4a的底部基本一致的高度。驱动杠杆82通过设置在底壳4的底部处由驱动电机、齿轮组等构成的移动驱动机构(未示出)可在纵向方向上滑动地驱动。
在此盘传送机构60中,上述第二支撑轴74与此驱动杠杆82的滑动操作相协作地在导向狭缝75中滑动。因此,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被操作以通过互锁机构71相反地旋转。与设置在驱动杠杆82的上表面上的导向狭缝83啮合的导向销84设置在第三旋转臂76的基础端侧。因此,第三旋转臂76被操作以在导向销84在导向狭缝83中滑动时与驱动杠杆82的滑动操作相协作地旋转。此外,第四旋转臂79也被操作以通过耦合机构(未示出)与驱动杠杆82的滑动操作相协作地旋转。
于是,在盘传送机构60中,在第一旋转臂61、第二旋转臂62、第三旋转臂76和第四旋转臂79彼此协作的同时,执行将光盘2从盘插入/取出槽19拉入壳体3中的加载操作、将光盘2定位在盘安装位置处的对中操作、和将光盘2从盘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壳体3之外的弹出操作。
如图4所示,盘驱动设备1具有基座升降机构90,用于操作来与上述驱动杠杆82的滑动协作地升降用于支撑光学拾波器43的基座45。
基座升降机构90操作来在卡紧位置、卡紧松开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基座45,卡紧位置用于通过升高基座45来将位于盘安装位置处的光盘2安装到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上,卡紧松开位置用于通过降低基座45将光盘2从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松开,中间位置通过将基座45定位在卡紧位置和卡紧松开位置之间来记录信号到光盘2上或者从其再现信号。
更具体而言,在上述驱动杠杆82与基座45相对的一个侧表面上跨过纵向方向形成与卡紧位置、卡紧松开位置和中间位置相对应的凸轮狭缝(未示出)。
此外,在底壳4的底部处沿着基座45的后表面侧的侧表面布置凸轮杠杆91。凸轮杠杆91由长的平板构件制成。凸轮杠杆91被操作以与驱动杠杆82在纵向上的滑动相协作地在基本上垂直于驱动杠杆82的滑动方向的方向上滑动。此外,从与基座45相对的边缘向上弯曲的凸轮件92设置在凸轮杠杆91的中间部分处。在凸轮件92处跨过纵向方向形成与卡紧位置、卡紧松开位置和中间位置相对应的凸轮狭缝(未示出)。
此外,在底壳4的底部处沿着基座45的后表面侧的侧表面形成弯曲件93。在弯曲件93处跨过垂直方向形成用于升高和降低基座45的垂直狭缝(未示出)。
反之,如图5所示,基座45具有第一支撑轴95、第二支撑轴96、第三支撑轴98和固定支撑部分101。第一支撑轴95与驱动杠杆82相对的盘安装部分41侧,并且被支撑以与驱动杠杆82的凸轮狭缝啮合。第二支撑轴96布置在盘安装部分41与凸轮杠杆91相对的侧表面处,并且被支撑以与凸轮件92的凸轮狭缝和弯曲件93的垂直狭缝啮合。第三支撑轴98在与驱动杠杆82相对的侧表面的相反侧处布置在侧表面的前表面侧,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到设置在底壳4另一侧上的侧表面处的轴向孔97。固定支撑部分101在与凸轮杠杆91的相反侧处布置在侧表面的前表面侧,并且通过由黏弹性构件(例如橡胶)制成的绝缘体99用螺钉100固定支撑到底壳4的底部。
所以,在此基座升降机构90中,第一支撑轴95以驱动杠杆82和凸轮杠杆91的滑动相协作地在驱动杠杆82的凸轮狭缝中滑动。第二支撑轴96在凸轮杠杆91的凸轮狭缝和弯曲件93的垂直狭缝中滑动。因此,基座45的盘安装部分41侧操作以在卡紧位置、卡紧松开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垂直地上下移动到前表面侧。
如图4所示,在底壳4的底部处设置卡紧装置的提升销102,用于在基座升降机构90向下移动基座45时将安装在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上的光盘2从转台47分离。提升销102布置在基体45接近基座单元40的盘安装部分41(或者更具体而言,最接近盘安装部分41)的后表面侧上,并且从底壳41的底部向上突出。
接着,将说明如上构造的盘驱动设备1的具体操作。如图6所示,在盘驱动设备1中,在插入光盘2之前的初始状态中,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即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各自的顶端以预定的展开角张开。此外,第三旋转臂76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即第三旋转臂76的顶端布置在基础端的外侧并且顶端布置在从基础端的前表面侧。此外,第四旋转臂79保持在这样的状态中,即顶端布置在基础端的内侧并且顶端布置在从基础端的前表面侧。此外,驱动杠杆82布置在底壳4的前表面侧。
此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通过与设置在顶盖5处的控制突出部分10相接触被控制在顶端处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转。
当光盘2从壳体3的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时,盘驱动设备1执行用于将光盘2拉入至盘安装位置的加载操作。更具体而言,当光盘2从壳体3的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时,首先如图7所示,变成从盘插入/取出槽19插入壳体3中的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与第一旋转臂61的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旋转臂62的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接触。
如图8所示,当光盘2从此状态从盘插入/取出槽19被推入壳体3中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将光盘2的外周夹在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之间。此时,在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与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接触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克服扭力螺旋弹簧70的激励力在从彼此分离的方向(即图8所示的箭头a2、b2的方向)上旋转。
当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从彼此分离的方向上旋转预定量时,由于设置在电路衬底上的检测开关的按压而启动由移动驱动机构使驱动杠杆82向后表面侧的滑动。因此,第三旋转臂76在图8所示箭头c1的方向上旋转。此外,第三旋转臂76变成第三旋转臂76与光盘2的外周的前表面侧相接触的状态。因此,在按压光盘2的外周的前表面侧的同时,光盘2被拉入壳体3中。
如图9所示,当光盘2被拉入壳体3中直到光盘2的中心孔2a被布置到从连接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的直线的后表面侧时,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沿着光盘2的外周大致在比从后表面侧更靠前表面侧的位置。于是,此时,在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与光盘2的外周的前表面侧相接触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被扭力螺旋弹簧70激励且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转,即在图9所示的箭头a1和b1的方向上旋转。因此,在按压光盘2的外周的前表面侧的同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将光盘2拉入到图10所示的盘安装位置。
此外,当第四旋转臂79在第四接触构件80与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接触的状态下被按压时,第四旋转臂79在图9所示箭头d1的方向上旋转。当光盘2被拉入图10所示的盘安装位置时,第四旋转臂79与第二旋转臂62的控制件81接触并且其旋转变为受控状态。
图10所示,在盘驱动设备1中,当光盘2被拉入盘安装位置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将光盘2夹在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和第四接触构件80之间。所以,执行了将光盘2定位到盘安装位置的对中操作。即,在与光盘2的主表面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光盘2的中心孔2a与转台47的啮合突出部分48a一致。
于是,在盘驱动设备1中,在光盘2的对中操作后,基座升降机构90升高基座45。所以,执行将定位在盘安装位置上的光盘2安装到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上的卡紧操作。
更具体而言,当基座45被基座升降机构90从图11所示的卡紧松开位置升高到图12所示的卡紧位置时,通过在将啮合突出部分48a引入定位在盘安装位置的光盘2的中心孔2a中的同时将光盘2的中心孔2a的外周按压到顶板部分5a的接触突出部分7,啮合突出部分48a与光盘2的中心孔2a啮合。此外,在多个锁定爪48b锁定光盘2的中心孔2a的状态下,光盘2被保持在转台47上。在光盘2保持在转台47上的状态下,基座45被基座升降机构90降低到图13所示的中间位置。
此外,在盘驱动设备1中,如图14所示,在卡紧操作后,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与驱动杠杆82到后表面侧的滑动相协作,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从彼此分离的方向上(即图14中箭头a2和b2的方向上)稍微旋转。此时,在第四旋转臂79保持与控制件81接触的同时第四旋转臂79与第二旋转臂62一体地旋转。此外,第三旋转臂76与驱动杠杆82到后表面侧的滑动相协作,在图14所示的箭头c2的方向上稍微旋转。因此,其变成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第三接触构件78和第四接触构件80从保持在转台47上的光盘2的外周分离的状态。
在盘驱动设备1中,从图13和图14所示的状态,当从个人计算机1000发出记录或再现的命令时,基于此命令执行记录信息信号到光盘2或从其再现信息信号。更具体而言,主轴电机49与转台47一体地旋转驱动光盘2,并且光学拾波器43被拾波器馈送机构44从外周侧向内周侧移动。当执行聚焦饲服控制和跟踪饲服控制时,读出记录在光盘2的引导区域上的TOC数据。此后,当记录信息信号时,光学拾波器43基于所读出的TOC数据移动到光盘2的程序区域中的预定地址。此外,在信息信号再现时,光学拾波器43移动到程序区域中记录有指定数据的地址。此光学拾波器43执行信息信号到光盘2的期望记录轨道的写或读操作。
在盘驱动设备1中,当按压设置在前面板18上的弹出按钮21或者从个人计算机1000发送弹出命令到盘驱动设备1时,基于此命令启动由移动驱动机构使驱动杠杆82到前表面侧的第一滑动。
于是,如图15所示,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与驱动杠杆82到前表面侧的滑动相协作,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彼此接近的方向(即图15所示箭头a1和b1的方向)上稍微旋转。此时,在第四旋转臂79保持与控制件81接触的同时第四旋转臂79与第二旋转臂62一体地旋转。第三旋转臂76与驱动杠杆82到前表面侧的滑动相协作,在图15所示的箭头c1的方向上稍微旋转。
因此,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第一后表面侧接触构件66、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第三接触构件78和第四接触构件80与保持在转台47上的光盘2的外周相接触。
在盘驱动设备1中,基座升降机构90将基座45降低到卡紧松开位置。所以,松开盘安装部分41的转台47与啮合突出部分48a的锁定爪48b的啮合。基座45从转台47松开。
在此盘驱动设备1中,执行用于将布置在盘安装部分41中的光盘2从盘插入/取出槽19退出到壳体3之外的弹出操作。更具体而言,当光盘2从壳体3的盘插入/取出槽19退出时,首先如图16所示,第四旋转臂79与驱动杠杆82到前表面侧的滑动相协作,在图16所示的箭头d1的方向上旋转。此外,当第四旋转臂79变成第四接触构件80与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接触的状态时,第四旋转臂79在按压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的同时将光盘2按压到壳体3的外部。
如图17所示,当光盘2被退出到壳体3之外直到光盘2的中心孔2a布置在从连接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的直线的前表面侧时,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沿着光盘2的外周大致在比从前表面侧更靠后表面侧的位置。于是此时,在第一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5和第二前表面侧接触构件68与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相接触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被扭力螺旋弹簧70激励且彼此接近的方向上旋转,即在图17所示的箭头a1和b1的方向上旋转。因此,在按压光盘2的外周的后表面侧的同时,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被按压到图18所示的盘插入/取出位置,即光盘2的中心孔2a从盘插入/取出槽19暴露到壳体3外部的位置。
顺便地,第三旋转臂76以第三接触构件78与光盘2的外周接触的方式在图17所示的箭头c2的方向上旋转。
如上所述,被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按压到盘插入/取出位置的各个光盘2从前面板18的盘插入/取出槽19退出壳体3之外。此时,当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在箭头a1和箭头b1的方向上旋转来退出光盘2时,如图18和图19所示,臂体61a和62a的上表面与突出到顶盖5的顶板部分5a的控制突出部分10接触。所以,抑制了用于在图4的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b1的方向上旋转第一旋转臂61和第二旋转臂62的扭力螺旋弹簧70的激励力。如果使用具有不同厚度和重量的各种光盘2,则防止了光盘2的突出,并且可以实现优化弹出量。
因此,如图2所示,光盘2被退出到中心孔2a从盘插入/取出槽19接近外部的位置。用户可以抓握光盘2的接近盘插入/取出槽19的中心孔2a和盘的外周。于是,用户可以不接触记录区域地将光盘2容易地从盘驱动设备1取出。
本发明不限于应用到上述膝上个人计算机1000中安装的吸入式盘驱动设备1的情形,而可以广泛应用到用于记录信息信号到光盘上和/或从光盘再现信息信号的家用、车载盘驱动设备、游戏单元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有各种修改、组合、局部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包含与2004年11月1日递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4-318590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于此。

Claims (2)

1.一种盘驱动设备,包括:
壳体,其具有底壳和顶盖,并形成有用于插入或退出光盘的盘插入/取出槽;
盘安装部分,用于可旋转地保持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光盘;
盘旋转驱动机构,用于可旋转地驱动保持在所述盘安装部分中的所述光盘;
光学拾波器,用于记录信息信号到被所述盘旋转驱动机构所旋转驱动的所述光盘上和/或从其再现信息信号;
拾波器移动机构,用于在所述光盘的径向上移动所述光学拾波器;和
盘传送机构,其设置有支撑所述光盘的外周表面的支撑部分,并具有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中的多个臂、和用于可旋转地激励所述多个旋转臂的激励构件,以及在用于将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盘保持部分中的盘保持位置与用于插入/取出所述光盘的盘插入/取出位置之间传送所述光盘,
所述顶盖具有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通过与支撑所述光盘的外周表面的所述多个旋转臂接触,来控制在退出方向上激励所述光盘的所述多个旋转臂的旋转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驱动设备,其中所述控制部分与所述顶盖一体地模制成型或者被附装到所述顶盖。
CNB2005101173282A 2004-11-01 2005-11-01 盘驱动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78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18590A JP2006127719A (ja) 2004-11-01 2004-11-01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4318590 2004-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3280A CN1783280A (zh) 2006-06-07
CN100447877C true CN100447877C (zh) 2008-12-31

Family

ID=3626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732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7877C (zh) 2004-11-01 2005-11-01 盘驱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67395B2 (zh)
JP (1) JP2006127719A (zh)
CN (1) CN10044787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2279B2 (en) 2000-06-22 2006-06-13 Openwave Systems Inc. Anonymous positioning of a wireless unit for data network location-based services
EP1796089B1 (en) * 2004-09-21 2010-12-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c device
JP4687477B2 (ja) * 2006-01-31 2011-05-2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7827569B2 (en) * 2006-02-06 2010-11-02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drive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745946B2 (ja) * 2006-12-04 2011-08-1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排出機構、ディスク搬送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装置
JP2010055717A (ja) * 2008-08-29 2010-03-11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光ディスク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0039A (ja) * 1998-09-28 2000-04-0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カートリッジ搬送装置
CN1497572A (zh) * 2002-10-10 2004-05-19 株式会社国广 光盘播放器的光盘保持装置
EP1469469A2 (en) * 2003-04-14 2004-10-20 Pioneer Corporation Shutte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902262A (fr) * 1985-04-23 1985-08-16 Staar Sa Dispositif de chargement automatique de disques dans un tourne-disques.
JP3021442B2 (ja) * 1997-12-31 2000-03-1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プレ―ヤ―
US6880160B1 (en) * 1999-07-14 2005-04-12 Lg Electronics Inc.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disk in a disk drive
US6512730B1 (en) * 1999-07-14 2003-01-28 Lg Electronics Inc. Disk receiving and transferring device for a disk drive
TWI269273B (en) * 2003-03-05 2006-12-21 Lite On It Corp Disk positioning device for optical disk reading device
TWI259444B (en) * 2003-10-06 2006-08-01 Lite On It Corp A ladder-type positioning pilla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0039A (ja) * 1998-09-28 2000-04-07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カートリッジ搬送装置
CN1497572A (zh) * 2002-10-10 2004-05-19 株式会社国广 光盘播放器的光盘保持装置
EP1469469A2 (en) * 2003-04-14 2004-10-20 Pioneer Corporation Shutte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3280A (zh) 2006-06-07
US7467395B2 (en) 2008-12-16
US20060095926A1 (en) 2006-05-04
JP2006127719A (ja) 200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7877C (zh) 盘驱动设备
CN100476971C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US7652956B2 (en) Disc drive operative with both large-diameter and small-diameter optical disc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JP2005085446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103744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25462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9037710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82262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452980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US7826313B2 (en) Disk changer
JP448786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525471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229012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KR20060046576A (ko) 어댑터 부재,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유닛 및 디스크 드라이브장치
WO2006016656A1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285164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H11162067A (ja) 記録媒体搬送機構
JP5246202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6054009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329663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4103743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3717677B2 (ja) 情報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2006065956A (ja) ディスク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004310942A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213684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