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4264C - 盘片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片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4264C
CN100444264C CNB2006101003426A CN200610100342A CN100444264C CN 100444264 C CN100444264 C CN 100444264C CN B2006101003426 A CNB2006101003426 A CN B2006101003426A CN 200610100342 A CN200610100342 A CN 200610100342A CN 100444264 C CN100444264 C CN 10044426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drive
optical disc
tray
front panel
drive app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003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1442A (zh
Inventor
大森清
玉山隆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81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1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426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426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它尽可能地避免了脏物和灰尘与外界空气一起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在一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前面板内,沿着托盘进出口的下边缘形成一吸气口。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内的印刷线路板和它的下盖板间形成一吸气通道,吸气通道的一前端与吸气口连通。在吸气通道内形成一通向下盖板外侧的排气口。

Description

盘片驱动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03141279.3、申请日为1998年6月8日、题为“盘片驱动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盘片驱动装置技术领域,最好是用于一光盘驱动装置的盘片驱动装置,其中用一盘片托盘装入和退出圆盘状记录媒介(如光盘等)。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受让人较早提交的申请中已提出了上述类型的盘片驱动装置,下面将参考附图1至14对它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盘片托盘2的托盘本体2A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凹座3,把一作为圆盘状记录媒介的光盘1水平地放置在一凹座3内。然后,沿着箭头a的方向轻推盘片托盘2的托盘前面板2B时,一装载开关(未示)被打开。随着装载开关的打开,如图2所示,起动一装载机构(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水平地回缩盘片托盘2,使它沿着箭头a的方向,即沿着装载方向,通过一托盘进出口4进入一光盘驱动装置5的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这样如下文中将说明的那样,光盘1被自动地、水平地装载在一与主轴电动机相连的盘片工作台上。
装载后,举例来说,根据一从主计算机发出的记录和/或回放命令信号,主轴电动机驱动光盘1高速旋转,并且通过一光拾取头将数据记录在光盘1上和/或从光盘1上回放数据。例如,当光盘1完成了记录和/或回放后,一旦接收到一从主计算机发出的退出命令信号,如图1所示,盘片托盘2自动地通过托盘进出口4沿着箭头a’的方向,即沿着退出方向,从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中退出。
下面,如图3至9所示,盘片托盘2的水平托盘本体2A以及垂直于箭头a和a’方向的托盘前面板2B都是由一合成树脂制成的。在托盘本体2A内形成一沿着托盘中心线P1,平行于箭头a和a’方向,即平行于装载和退出方向,从凹座3的中心部分延伸至后端部侧(沿着箭头a的方向朝向托盘本体2A的一个端部)的细长底部开口8。同时,沿着托盘本体2A的左右侧边缘,平行于托盘中心线P1,整体形成一对左右水平导轨9。在托盘本体2A底部表面的每一侧上整体形成基本呈J形、并相互平行的一齿条10和一引导槽11。齿条10和引导槽11具有平行于托盘中心线P1延伸的线性部分10a和11a,和弧形部分10b和11b,弧形部分位于与前面板2B同侧的托盘本体2A端部内。
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设置一由合成树脂等材料制成的,基本上呈盒形、且较薄的底板14。当整体形成于底板14左右侧板14a的内表面和底部14b上的多个引导肋15A、15B和15C引导盘片托盘2上的一对左右导轨9时,底板14沿着箭头a和a’的方向水平滑动。一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板等制成的可垂直转动框架16附着在底板14的底部14b上。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内的三个位置上整体形成绝缘体附着部分17、18,即两个位于后端部16a的左右侧,一个位于其前端部16b的中心位置。由橡胶之类的弹性部件制成的,用作阻尼器的三个绝缘体19、20被装在绝缘体附着部分17、18上。
通过一套插入绝缘体19中心的螺钉21,将装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后端部16a上、由橡胶制成的一对左右绝缘体对19固定在底板14的底部14b上,通过一套插入绝缘体20中心的螺钉22,将一个装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前端部16b上的绝缘体20固定在可垂直转动驱动杆23的顶端。驱动杆23垂直于托盘中心线P1,并且通过一对左右水平枢转销钉24,将它的基底端部装到底板14的底部14b上,使它能沿着箭头b和b’的方向(即垂直方向)转动。因此,一旦可垂直转动框架16沿着垂直方向围绕着位于后端部16a侧的一对左右绝缘体19转动时,驱动杆23允许可垂直转动框架16沿着箭头c和c’的方向向上或向下运动,其中左右绝缘体19作为转动的支点。另外,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的上表面内形成一较浅的凹座25。
一装载机构27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的前端部分16b侧被装在底板14的底部14b上。装载机构27包括一装载电动机28;一由装载电动机28驱动的,向前或向后转动的小齿轮29;一小齿轮旋转杆31,它使小齿轮29的一中心轴29a在水平面内围绕一垂直枢转轴30,沿着箭头d或d’的方向摆动;一通过一对局部齿轮32,由小齿轮旋转杆31驱动的凸轮杆34,它在水平面内围绕垂直枢转轴33,沿着箭头方向e或e’的方向转动;一围绕着凸轮杆34的枢转轴33形成的,在垂直方向上有水平差异的弧形凸轮槽35;和一凸轮从动销钉36,它的一侧被整体设置在驱动杆23的顶端,并在凸轮槽35内松配合。小齿轮29与盘片托盘2的齿条10啮合,并且小齿轮29的中心轴29a与引导槽11松配合。
启动装载机构27,这样由盘片托盘2的J形引导槽11引导小齿轮29的中心轴29a,使得小齿轮29沿着盘片托盘2的J形齿条10运动。特别是,当装载盘片托盘时,由装载电动机28驱动向前转动的小齿轮29,从盘片托盘2的后端部侧朝着它前面板2B的前端部侧,以线性驱动方式与齿条10的线性部分10a啮合。因此盘片托盘2水平地沿着箭头a的方向缩进光盘驱动装置5内。随着由装载电动机28驱动的小齿轮29继续向前转动,小齿轮29按照箭头d的方向沿着齿条10的弧形部分10b摆动。对应于小齿轮29的摆动,通过一对局部齿轮32,小齿轮旋转杆31驱动凸轮杆34沿着箭头e的方向转动。
通过凸轮杆34的凸轮槽35,沿着箭头b的方向向上推动驱动杆23的凸轮从动销钉36,随后,通过绝缘体20,驱动杆23驱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围绕着一对左右绝缘体19,沿着箭头方向c,从一如图7所示可垂直转动框架16向下倾斜的下降位置向上转动到如图8所示可垂直转动框架已转动上升至水平状态的上升位置。当退出盘片托盘2时,操作过程与装载操作相反。由装载电动机28驱动向后转动的小齿轮29按照箭头d’的方向沿着齿条10的弧形部分10b摆动时,凸轮杆34沿着箭头e’的方向转动,引起凸轮从动销钉36按照箭头b’的方向,沿着凸轮槽35向下运动。同时,通过绝缘体20,驱动杆23驱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围绕一对左右绝缘体19,沿着箭头c’的方向从图8所示的上升位置转动下降到图7所示的下降位置。随着装载电动机28驱动小齿轮29继续向后转动,小齿轮29从盘片托盘2的前端部侧朝着其后端部侧,以线性驱动的关系,与齿条10的线性部分10a啮合。因此,沿着箭头a’的方向将盘片托盘2推出光盘驱动装置5。
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凹座25内靠近前端部16b的位置处垂直安装一主轴电动机39,并且一由金属磁性件制成的盘片工作台40水平地安装在主轴电动机39的电动机轴39a的上端部。在盘片工作台40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处形成有引导件40a,盘片工作台40整体地具有一对中引导件40a,并且引导件40可与光盘2的一中心孔1a配合装配。另外,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的凹座25内,主轴电动机39后方的位置处,水平地安装一光拾取头41。光拾取头41具有一支座44,将一物镜42和一反光型斜传感器43面朝上地垂直安装在支座上。用来将一束激光传送到物镜42上的一光部件(block)45整体地附着在支座44的侧表面上。
设置在可垂直转动框架16上的支座移动机构47被用来按照箭头a或a’的方向沿着一对左右引导轴46线性移动支座44。支座移动机构47包括一小齿轮50,通过齿轮系49,由支座驱动电动机48驱动它向前或向后转动;一齿条51,它装在支座44的一侧表面上,并以线性驱动关系与小齿轮50啮合。主轴电动机39和物镜42设置在托盘中心线P1上,并且物镜42可沿着托盘中心线P1,按照箭头a和a’方向移动。
一由金属板制成的一夹头支承件52水平地桥接在底板14的左右侧板14a的上端部间,并穿过盘片托盘2的上方。在盘片工作台40的正上方位置处,一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作为非磁性件的呈圆盘状的盘片夹头53固定在一位于夹头支承件52中央的圆孔54内,使得盘片夹头53可在三维空间作一定程度的运动,即,垂直、横向和纵向运动。在夹头支承件52内,沿着圆孔54外圆周上整体形成一用来从下方接收凸缘53a的夹头接收器52a,凸缘53a沿着盘片夹头53的外圆周,在它的上端部与夹头整体形成。将一圆盘状磁铁55水平地设置在盘片夹头53的上部中心位置。把下文中将说明的由金属板制成的,作为磁性件的一上盖板62装在底板14的上部,并覆盖夹头支承件52。
因此,如图8所示,当用盘片托盘2把光盘1水平地沿着箭头a方向装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再沿着箭头c的方向将可垂直转动框架16向上移动至水平的上升位置时,盘片工作台40向上插入盘片托盘2的底部开口8,并且盘片工作台40的对中引导件40a从下面与光盘1的中心孔1a配合。随着盘片工作台40的配合,在盘片托盘2的凹座3内,光盘1向上浮动,同时,盘片夹头53离开夹头支承件52的凸缘接收器52a,稍稍向上浮动。这个时候,通过盘片工作台40内磁铁55的磁性吸附力,使盘片夹头53被吸在盘片工作台40上,这时磁铁55位于盘片夹头53的下表面附近,这样在盘片夹头53的帮助下,光盘1被水平地夹持在盘片工作台40上。
例如,根据一从主计算机中发出的记录和/或回放命令信号,主轴电动机39驱动光盘1高速旋转,并且通过支座移动机构47,使光拾取头41的支座44沿着箭头a和a’的方向移动,使得物镜42沿着托盘中心线P1,按箭头a和a’的方向移动。然后,通过物镜42,将从光部件45中传出的一束激光照射到光盘1的较低表面,接着通过物镜42,光部件45接收从光盘1中反射出来的光。结果,将数据记录在光盘1上和/或从光盘1中回放数据。
通过这样的连接,启动支座移动机构47,使得通过齿轮系49,由支座驱动电动机48驱动的向前和向后转动的小齿轮50与齿条51以线性驱动关系啮合,并且支座44沿着左右引导轴46,按箭头a和a’的方向移动。例如,把数据记录在光盘1和/或从光盘1中回放数据后,一旦接收到从主计算机发出的退出命令信号,可垂直转动的框架16就将沿着箭头c的方向向下运动至下降位置,并且盘片工作台40脱离盘片夹头53,向下运动离开光盘1。随后,光盘1水平地设置在盘片托盘2的凹座3内,接着如图7所示,沿着箭头a’的方向水平地退出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
在如图7所示的退出光盘驱动装置5的状态下,盘片夹头53通过自重下降,并且当凸缘53a沿着盘片夹头53的外圆周与夹头支承件52的凸缘接收器52a邻接固定时,盘片夹头被悬空。当处于这种悬空状态时,在盘片夹头53的下表面和盘片托盘20上的光盘1间有一个间距L2,这样在装载和退出光盘1时,光盘1不会影响盘片夹头53。因此从光盘驱动装置5中退出光盘的过程中,盘片夹头53比夹头支承件52低一个间距L2的距离,并且必须在盘片夹头53和光盘1间保证间距L1。因此,一在夹头支承件52的下表面和光盘1的上表面间存在一相对较大的空间,即L1+L2。
如图6,以及9至12所示,用来相对于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沿着箭头a和a’的方向水平滑动盘片托盘2的盘片托盘引导机构包括:一对左右滑动引导槽12,将它们设置在盘片托盘2的托盘本体2A上的左右导轨9的底部表面内,并且平行于托盘中心线P1延伸;多个主和副引导肋15A、15B,它们整体形成于底板14的底部14b上,位于两条与托盘中心线P1平行的线上靠近底板左右侧端部的位置上,并且与一对左右滑动引导槽12啮合;多个防浮动引导肋15C,它们整体形成于底板14的左右侧板14a的内表面上,并与一对左右导轨9的上部位置匹配。
更具体地说,两个主引导肋15A不仅用来防止盘片托盘2沿着垂直于盘片托盘2的纵向方向即垂直于箭头a和a’的方向的横向(箭头g的方向)方向摆动运动,也用于限制盘片托盘2的高度,将主引导肋15A设置在底板14左右侧两侧的任一侧上,并且位于靠近托盘进出口4(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内形成进出口)的附近,引导肋15A位于一条线上并且在纵向(箭头a和a’的方向)上它们之间相隔一个小间距L11。同时,将两个用于限制盘片托盘2高度的副引导肋15B一条直线地设置在底板14左右两侧中的一侧上,并位于两主引导肋15A后面的一位置和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的一后面板61间。另外,四个副引导肋15C一直线地设置在底板14左右两侧的另一侧上,并位于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和后面板61间。两个滑动引导槽12的宽度W1相等,并且两个主引导肋15A沿着箭头g方向的宽度W2基本上等于两根滑动引导槽12的宽度W1(或稍小一点)。每个副引导肋15B在箭头g方向上的宽度W3稍微小于两滑动引导槽12的宽度W1。
使用这种结构的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由于两个主引导肋15A用来避免盘片托盘2在盘片托盘2的宽度方向上(箭头g的方向)发生摆动,并且主和副引导肋15A、15B用来限制盘片托盘2的高度,所以即使由合成树脂模制盘片托盘2和底板14时,它们间的公差设置得较大,也能沿着箭头a和a’的方向,在图10所示的退出位置和图11所示的装载位置间平稳地装载和退出盘片托盘2。当在正常的水平姿势下使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盘片托盘2通过自重,稳定而水平地先靠在主和副引导肋15A和15B上,因此多个可防止浮动的引导肋15C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当在一垂直姿势下使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或光盘驱动装置5翻过来时,多个防浮动引导肋15C作为肋用于防止盘片托盘2的倾斜和下落。
图13和图14示出一计算机装置110的计算机本体111。在计算机本体111前面板11a的内侧,在垂直的不同层内,安装多个记录/回放装置,如上述光盘驱动装置5、一软盘装置112和一硬盘装置113。另外将一通风扇114安装在计算机本体111后面板111b(或侧面板)内,将计算机本体111内的空气沿着箭头h的方向排放到外侧。因此强制冷却计算机本体111的内部,避免计算机本体111内的温度升高。
图14示出一安装到计算机111的前面板111a内侧的光盘驱动装置5的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的壳体。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的壳体是组装在前面板60上的扁平盒体,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在其中具有托盘进出口4,后面板61整体地形成于底板14的一后端部,上和下盖板62和63由金属板制成,并通过螺钉将它们分别牢固地安装在底板14的上部和底部。另外,通过螺钉,从下方将印刷线路板64和65固定在底板14的底部以作水平延伸。在印刷线路板64、65和下盖板63间留有一间隙67,用以避免盖板63与多个安装在印刷线路板64、65下表面上的电子电路元件66间的接触。
如图2所示,在前面板60上托盘进出口4的下方,呈一直线地水平设置了一推出按钮68,一应急孔69,一耳机插孔70、一音量控制开关71等部件。当然,如图13和14所示,顶出按钮68、应急孔69、耳机插孔70和音量控制开关71等都暴露在计算机本体111前面板111a的一前表面上。当一计算机使用者用一个手指揿下推出按钮时,可在任何时候退出盘片托盘2。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如电源中断,当计算机使用者把一细杆状部件推入应急孔69时,如图3所示的凸轮杆34将沿着箭头e的方向转动,这样就能手动地退出盘片托盘2。另外,当计算机使用者希望从一张CD中听到声音,可将一耳机插座插入耳机插孔70,并且通过音量控制开关71调节音量。
如图13和14所示,因此,当运行计算机装置110内的排风扇114,将计算机本体111内的空气排到外侧时,在光盘驱动装置5的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产生一负压,从而外界空气通过托盘进出口4内圆周和托盘前面板2B间的间隙、留在一推出按钮68的一连接孔内的间隙、应急孔69、耳机插孔70、以及音量控制开关71的一连接孔等,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
先前设计的光盘驱动装置5仍有下列问题。如上所述,当运行计算机装置110内的排风扇114,将计算机本体111内的空气排到外侧时,在光盘驱动装置5的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产生一负压,因此外界空气如图14中的箭头所示,通过一留在托盘进出口4内的间隙、留在推出按钮68的连接孔内的间隙、应急孔69、耳机插孔70以及音量控制开关71的连接孔等,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因此外界空气中的脏物和灰尘也和外界空气一起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如果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脏物和灰尘依附在光盘1的记录和/或回放表面上,或者依附和沉积在盘片工作台40和光拾取头41的物镜42上,脏物和灰尘的存在可能妨碍激光束照射到光盘1上和接受来自光盘1上的反射激光束,或者可能使处于夹持在盘片工作台40状态上的光盘1倾斜,因此,举例来说,会引起激光束聚焦失败。结果,可能在将数据记录到光盘1和/或从光盘1中回放数据时出现误差(一记录和/或读出错误)。另外,如果吸入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脏物和灰尘依附和沉积到其他部件上,如引导轴46和支座移动机构47的齿轮系49等,则支座的运动将受到不利的影响,并且更容易发生诸如引起寻找和跟踪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它能尽可能地避免脏物和灰尘与外界空气一起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盘片驱动装置,它能进一步减小整个盘片驱动装置的厚度,并能平稳地将一圆盘状记录媒介夹持到盘片工作台上及从盘片工作台上脱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明的盘片驱动装置中,在一托盘进出口的外侧,在一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一前面板内形成一吸气口;在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一盖板内侧形成一吸气通道,并且它的一前端与吸气口连通;在吸气通道内形成一排气口,并通向盖板的外侧。
使用上述构造的本发明的盘片驱动装置构造,当把盘片驱动装置安装到一计算机装置的计算机本体上以供实际应用,并运行一通风扇将计算机本体内的空气排放到外侧时,可以通过前面板内的吸气口,然后经过吸气通道和排气口,正向地将外界空气吸入计算机本体。因此在吸气口、吸气通道和排气口内的空气压力大于盘片驱动装置本体中一盘片装载空间内的空气压力。这样,可以阻止外界空气通过一盘片驱动装置托盘进出口内圆周与一托盘前面板间的窄间隙,和留在一顶出按钮连接孔内的窄间隙、一应急孔和耳机插孔、一音量控制开关连接孔等,被吸入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内的盘片装载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盘片驱动装置中,将一沿着垂直方向被磁化的磁铁嵌入一盘片夹头的上部中央部分,一上磁性件设置在盘片夹头的上方位置,用来当一盘片托盘处于退出状态时在磁铁产生的并作用于上磁性件上的垂直磁吸力作用力下,将盘片夹头吸到一圆盘状记录媒介被夹持位置的上方。然后,圆盘记录媒介被夹持时,一由磁性件制成的盘片工作台向磁铁靠近运动,使得盘片夹头在由磁铁所产生、现在正作用于盘片工作台的垂直磁吸力作用下被吸到盘片工作台上,
根据上述构造的本发明构造的盘片驱动装置,在退出情况下,可将盘片夹头吸到圆盘状记录媒介被夹持位置的上方。在退出情况下,保证在盘片夹头/夹头支承件和盘片托盘上圆盘状记录媒介间有一间距,因此这个间距可以比图7示出的先前的盘片驱动装置中的间距L1+L2小得多。另外,由于嵌在盘片夹头内的磁铁沿着垂直方向磁化,所以通过将用磁性件制成的盘片工作台从下方移近盘片夹头和向下移离盘片夹头,可以确保反向切换在磁铁产生的垂直磁吸力作用下所进行的盘片夹头的上升和下降运作。结果,可以平稳地将圆盘状记录媒介夹持到盘片工作台上和脱离盘片工作台。
附图说明
图1是早先提出的整个光盘驱动装置处于退出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早先提出的整个光盘驱动装置处于装载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3是一局部剖视的俯视图,用来说明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内一装载机构;
图4是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中一盘片工作台、一盘片托盘和一盘片夹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一用来说明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内一头部运动机构和一可垂直转动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一用来说明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内一装载机构和一底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处于退出状态时的一侧剖视图;
图8是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处于装载状态时的一侧剖视图;
图9是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内一的托盘的仰视图;
图10是一局部剖视的俯视图,用来说明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内处于退出状态的一盘片托盘引导机构;
图11是盘片托盘引导机构处于装载状态时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12是盘片托盘和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的底板处于装载状态时的正面剖视图;
图13安装了早先提出光盘驱动装置的计算机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解释早先提出的光盘驱动装置壳体的一侧面剖视图;
图15是解释本发明光盘驱动装置防尘结构的一侧面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主要部件的放大的侧面剖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光盘驱动装置的前面板的正视图;
图18A是图15中盘片托盘前面板的后视图;图18B是沿图18A中的线XVIII-XVIII的剖视图;
图19A是图15中下盖板的俯视图;图19B是沿图19A中线XIX-XIX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5中上下盖板和一印刷线路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一局部剖视的俯视图,用来说明本发明光盘驱动装置的防尘结构;
图22是一局部剖视的侧视图,示出本发明光盘驱动装置内一盘片夹持机构的脱离状态;
图23是一局部剖视的侧视图,示出图22所示的盘片夹持机构的一夹持状态;
图24是一局部剖视的侧视图,示出图22中的盘片夹持机构处于脱离状态时,一盘片夹头的悬空状态;
图25是一局部剖视的侧视图,示出如何通过盘片托盘上的推动凸部向上推动图23中处于悬空状态的盘片夹头;
图26是图23中具有推动凸块的盘片托盘立体图;
图27是一仰视图,用来解释本发明光盘驱动装置中的盘片托盘引导机构;
图28是图27所示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其中盘片托盘处于退出状态;
图29是图27所示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其中盘片托盘处于装载状态;
图30是图27所示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其中盘片托盘处于退出状态,它示出一主引导肋和一滑动引导槽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1是图27所示盘片托盘引导机构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其中盘片托盘处于装载状态,它示出一主引导肋和一滑动引导槽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32是主要部件的放大侧面剖视图,用来解释本发明光盘驱动装置中一设置在吸气口内侧以防止外界物质侵入的内壁,和一设置在托盘进出口内侧的集尘部件;
图33是主要部件的放大的侧面剖视图,用来解释使用图32所示集尘部件实现的光盘自动清洁作用;
图34前面板的正视图,前面板具有能避免外界物质侵入的内壁;
图35A是沿图34中线C-C的沿箭头方向所见的放大的剖视图;图35B是沿着图34中线D-D的沿箭头方向所见的放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15至17描述采用本发明的一光盘驱动装置的实施例。其中与图1至10中相同的结构部件均采用相同的标号并不再重复描述。
以下将对光盘驱动装置的防尘结构进行描述。
首先将结合图15至20来描述一光盘驱动装置5的防尘结构。
如图15至20所示,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上形成有多个细长的进气口74,它们位于沿托盘进出口4下边缘外侧的一条横(水平)线上。在磁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下盖板63和印刷线路板64、65之间设有一间隙,以作为进气通道75。进气通道75的前端(在前面板60的那一侧)连通于所述的多个进气口74。在进气通道75的位于前面板60附近的前端部内设有多个第一排气口76,这些排气口开放于下盖板63的外侧(向下)。在进气通道75的后端部内(在后面板61的那一侧)设有一大面积的第二排气口77,该排气口开放于下盖板63的外侧(向后)。
一个集尘过滤器78可退出地设置在前面板60的进气口74内和进气通道75的中途。此外,如图16所示,当光盘驱动装置5从工厂运出时,在一应急孔69内设置了一密封件79,以隔绝孔69与光盘驱动装置5的联系。当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将一光盘推出时,计算机用户可将一细的杆状元件插入应急孔69而很方便地穿破密封件79,随后,如图3所示,只要沿箭头e的方向转动凸轮杆34,就可以用人工退出光盘托盘2。还有较佳的是,如图15和20所示,在印刷线路板64和65之间的一接头80和上盖板62内的一缺口或孔81可用密封件82、83来封闭。
因此,如图13所示,当把光盘驱动装置5安装到计算机设备110的计算机本体110的前面板111a内时,多个进气口74开放于前面板111a的外侧,而第一和第二排气口76、77则开放于计算机本体111的内侧。
在通过光盘驱动装置5对一光盘1进行记录和/或回放的过程中(如图15所示,托盘进出口4可由光盘托盘2的托盘前面板2B封闭,所述托盘在进行记录和/或回放操作的过程中被装入光盘驱动装置),如图13所示,当计算机本体110内的通气扇114开始工作而将计算机本体111内的空气排出时,由于在计算机本体111内产生了负压,如图15所示,外界空气从多个进气口74吸入并经过进气通道75以及第一和第二排气口76,77而进入计算机本体111。
换言之,多个进气口74的开放面积比托盘进出口4的内周和托盘前面板2B之间的一窄间隙以及留在推出按钮68的连接孔、耳机插孔70、音量控制连接孔71等处(如图2所示)的各窄间隙的总开放面积大得多。此外,应急孔69与该孔内侧的空间隔绝。这种布置可使外界的空气从多个进气口吸入并经过吸气通道75以及第一和第二排气口76,77而进入计算机本体111,如图15中的箭头所示。
因此,进气通道内的空气压力高于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限定在上盖板62和印刷线路板64,65之间的光盘装载空间84内的空气压力。因而可以防止从托盘进出口4的内周和托盘前面板2B之间的窄间隙以及留在推出按钮68的连接孔、耳机插孔70、音量控制连接孔71等处的间隙,将外界空气吸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光盘装载空间84内。
因此,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将外界空气内的脏物和灰尘与外界空气一起吸入到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光盘装载空间84中。因此,可避免因吸入的脏物和灰尘粘附于光盘1的记录和/或回放表面,或者是粘附并沉积到光盘工作台40和光拾取头41的物镜42上而带来的问题,这些灰尘会妨碍激光光束照射到光盘1上并妨碍接收从光盘1反射的激光光束,或使光盘1倾斜地夹持在光盘工作台40上,从而使激光光束聚焦失败而导致对光盘1的记录和/或回放发生错误(即写和/或读时发生错误)。还可以避免因将脏物和灰尘吸入光盘装载空间84而吸附并沉积到例如支座移动机构47的齿轮组49的导轴46上,如果有灰尘吸附,则会对支座44的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在搜寻和跟踪时发生问题。因此,可以获得一种高性能、高质量的光盘驱动装置5。
此外,通过将进气通道75内的第一排气口76的开放面积设定得尽可能地大,并将第一排气口76设置得尽可能地靠近进气口74,就可以将从进气口74吸入进气通道75的脏物和灰尘快速地排至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外侧,可以避免其进一步地进入进气通道75随后从进气通道75的中途进入光盘装载空间84内。还有,由于应急孔69被密封件89封闭,所以可避免将脏物和灰尘从应急孔69吸入光盘装载空间8 4。另外,由于印刷线路板64和65之间的接头80以及上盖板62内的一切口或孔81被密封件82,83封闭,所以即使当进气通道75内的空气压力高于光盘装载空间84内的压力时,进气通道内的压力也能得以保持。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地改善光盘驱动装置5的防尘效果。
此外,如图15所示,在印刷线路板64,65的下表面上安装了多个电子电路元件66,印刷线路板64,65的下表面和下盖板63之间的间隙被用作吸气通道75的一部分。这种布置的另一个优点是,由于所述的多个电子电路元件66可借助流过进气通道75的外界空气强制地冷却,所以可防止例如集成电路之类的电子电路元件66因温度额外上升而发生故障。
以下将对进气通道的改进加以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21来描述进气通道75的一种改进形式。
在这种改进形式下,各进气口74是形成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的左右两端,并位于托盘进出口4的两侧,在一底板14的左、右侧板14a和上盖板62的左、右侧板62a之间形成了一对左、右进气通道75,它们沿平行于箭头a和a’的方向延伸。该对左、右进气通道75的前端分别连接于左、右进气口74,在进气通道75的后端设有排气口76。
在这种构造下,一对左、右进气通道75可以借助底板14的左、右侧板14a而与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光盘装载空间84完全隔绝,经左、右进气口74强制吸入的外界空气可以直线地、顺畅地从左、右排气口76进入计算机本体111的内部。因此,能更可靠地避免脏物和灰尘随外界空气一起被吸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光盘装载空间84内。
以下将对托盘进出口的密封结构加以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15至18来描述光盘驱动装置5的托盘进出口4的一种密封结构。
相互结合而构成光盘托盘2的托盘本体2A和托盘前面板2B都是由树脂材料制成。在托盘本体2A的一垂直前表面2a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形了一对左、右装配凸耳85,它们从前表面2a沿横向向外的方向垂直地凸伸。另一装配凸耳86是沿前表面2a的上边缘一体成形,并从所述上表面2a垂直向上凸伸。在前表面2a的下边缘靠近其左右两端的位置上设有一对左、右装配凹槽87。另外,在托盘前面板2B的一垂直的后表面2b的左、右两端一体成形了若干个L形的装配凸耳88,它们先是垂直向下,随后弯折成一直角而相互面对。在后表面2b上部的中央一体成形了  垂直向下凸伸的装配凸耳89,在后表面2b的下部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上一体成形了一对左、右装配凸块90。装配凸耳85、86、装配凹槽87、L形的装配凸耳88、装配凸耳89和装配凸块90一起构成了托盘本体2A和托盘前面板2B之间的装配接头。
在托盘前面板2B的后表面2b上,一体形成了一水平凸肋91,用以将L形的左、右装配凸耳88与后表面2b中上部的装配凸耳89的上端相互连接,总共有四个垂直凸肋从水平凸肋91向下延伸。一体成形的装配凸耳89从水平凸肋91的中部向下凸伸,左、右装配凸块90一体形成在靠近左、右两侧的垂直凸肋92下端。一外周凸肋93沿托盘前面板2B的后表面2b的外周一体成形。另外,由于左、右装配凸耳88和后表面2b中上部的装配凸耳89是通过沉割(undercut)而形成的,所以在周边凸肋93的下部形成了三个切口94,以便在相应于L形装配凸耳88和中上部装配凸耳89的位置上进行沉割作业。
当把托盘前面板2B组装到托盘本体2A的前表面2a上时,托盘前面板2B上的L形装配凸耳88自上而下地与平行于托盘本体2A上的左、右装配凸耳85接合,于是,当托盘前面板2B在托盘本体2A的前表面2a上滑动之后,中上部装配凸耳89与装配凸耳86的中部啮合,左、右装配凸块90分别接合在左、右装配凹槽87内。在这种装配情况下,托盘前面板2B可被定位于三维方向,即垂向、横向和纵向的任何位置上。
在上述的装配步骤中,如图18B中点划线所示,可预先使托盘前面板2B的左、右两端沿箭头a’的方向从其中部开始弯曲,然后通过上述的装配接头就能将托盘前面板2B装配到托盘本体2A的前表面2a上,这时,托盘前面板2B的左右两端反抗其本身的弹力而沿箭头a的方向弯曲。借助这种装配,在完全组装完毕的情况下,托盘本体2A和托盘前面板2B在总共四个垂直凸肋92和一对L形的左、右装配凸耳88之间可保持压力接触,同时,在托盘前面板2B的左右两端2b沿箭头a’方向产生的弹力作用下,在沿箭头a和a’的相反的方向上受到推动。因此,可将托盘前面板2B和托盘本体2A没有间隙地组装到一起,这样获得的光盘托盘2的质量较高。
然而,在上述的光盘托盘2中,如上所述,由于在托盘前面板2B的后表面上形成了三个切口94以进行沉割作业,因而不便借助托盘前面板2B对形成于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上的托盘进出口4进行密封。
为了消除这样的缺陷,在该实施例的光盘驱动装置5中,将一由橡胶或柔软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环形弹性件95装配到托盘前面板2B的后表面上,并使其与周边凸肋93限定的一凹槽接合,这样就使该环形弹性件95围绕L形的左、右凸耳88、水平凸肋91和三个切口94,如图15、16和18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环形弹性件95在装配之后处于一种受到原始张力的状态。
因此,如图15和16所示,当光盘托盘2沿箭头a的方向完全进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环形弹性件被强制地与托盘进出口4的内周表面接触,并藉其弹力而与之相抵,同时,环形弹性件95的下边缘在三个位置上被强制与三个切口94弹性地抵触。这样就可以使托盘进出口4与三个切口94密封隔绝。
由于环形弹性件95的横截面是圆形的,所以当该环形弹性件95的外周与托盘进出口4的内周表面压力接触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使环形弹性件95很容易地围绕圆形截面的中心旋转。因此,可确保环形弹性件95的外周能与托盘进出口4的内周表面顺畅而可靠地压力接触,从而可以使托盘进出口4被可靠地密封,并且不会对如图3和6所示的用于光盘托盘2的装载电机28施加较大的载荷。
如上所述,由于在光盘托盘2被完全装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托盘进出口4可处于密封状态,因而可防止脏物和灰尘经托盘进出口4进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从而使光盘驱动装置5具有较高的防尘性能。此外,由于环形弹性件95呈环状,所以只需反抗其弹力而加以合适的拉伸,就可以很方便地将它连接于光盘托盘2,或从其上退出。因此,环形弹性件95的组装和更换很容易进行。此外,环形弹性件95的成本非常低。
以下将对光盘夹持机构进行描述。
下面将结合图22和23来描述一光盘夹持机构。一由合成树脂制成并呈圆形板形式的光盘夹头53是一非磁性件,沿该光盘夹头53的外周一体成形了一凸缘53a。还一体成形了一向下开放的圆形凹槽53b和一从圆形凹槽53b的中心向下凸伸的中心销53c,它们位于光盘夹头53的一个升高的位置上。在绕中心销53c的圆形凹槽53b内通过例如插入模制而嵌设了环形磁铁97和轭铁98,它们水平地定位,并沿垂直方向层叠。轭铁98水平地安置在磁铁97的上表面上。磁铁97是沿垂直方向(即中心销53c的轴向)磁化的,因而磁铁97的磁吸力作用在垂直方向上。
由一金属板制成、作为磁性件的上盖板62被水平地布置在一夹头支承件52上,该支承件是由金属板或类似物制成,并具有一用于从下方支承光盘夹头53之凸缘53a的夹头接纳件52a。因此,作为磁性件的上盖板62是水平地布置在光盘夹头53的上方。光盘工作台40和设置在光盘工作台40上的对中引导件40a都是由金属制成,并充当磁性件。在对中引导件40a的中心处设有一中心基准孔40b。
在如上所述的夹持机构的构造下,在如图22所示的非夹持情况下,由于光盘工作台沿箭头c’的方向下降到一个降低位置,由光盘夹头53内的磁铁97产生的垂向磁铁吸力会作用在光盘夹头53和上盖板62之间,使得光盘夹头53沿箭头b的方向从图23所示的被夹持位置上升到升高位置。这样就可以靠磁铁的吸力将光盘夹头53吸到上盖板62的下表面上。在这种连接关系下,由于轭铁98水平地放在磁铁97的上表面上,所以磁铁97向上作用的磁吸力小于磁铁97向下作用的力。此外,由于光盘夹头53保持为通过圆形凹槽53b的上中心壁而与上盖板62的下表面紧贴的状态,因而磁铁97向上作用的磁吸力可借助圆形凹槽53b的上中心壁而得以进一步的削弱;于是,光盘夹头53就可以在相对较弱的磁吸力的作用下吸附于上盖板62的下表面。
当光盘夹头53沿箭头b的方向向上移动至升高位置,并在那里紧贴于上盖板62的下表面时,夹头支承件52的下表面和光盘夹头53的下表面的间距L3比如图7所示的间距L1要小L4,即光盘夹头53被升高到夹头支承件52上方的距离。
因此,当把光盘夹头53的下表面与水平地放在光盘托盘2上的光盘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L5设定成一个在该非夹持情况下不会造成妨碍的最小值时,可以将夹头支承件52的下表面和光盘1的上表面之间的总间距L3+L5做得比如图7所示的夹头支承件52的下表面和光盘1的上表面之间的总间距L1+L2要小光盘夹头53的升高量L4。换言之,从L3+L5+L4=L1+L2这个等式可以推导出(L3+L5)<(L1+L2)。因此,可以从整体上减小光盘驱动装置的厚度。
接着,在图23所示的夹持状态下,光盘工作台40的对中引导件40a沿箭头c的方向向上移动,自下而上地装入光盘1的中心孔1a,光盘1借助光盘工作台40而浮动在光盘托盘上方。这时,由光盘工作台40的对中引导件40a所给予的磁性件靠近光盘夹头53内的磁铁97,使磁铁97和对中引导件40a的间隔小于磁铁97和上盖板62的间隔。因此,光盘夹头53在作用于磁铁97和对中引导件40a之间的垂向磁吸力的作用下沿箭头b’的方向被向下吸持,其下降的距离对应于间距L6,这样就能把光盘1牢牢地夹持到光盘工作台40上。在该夹持状态下,光盘1沿箭头b’的方向下降,夹头支承件52的下表面和光盘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变得小于L5。
此外,由于磁铁97向下作用的磁吸力大于其向上作用的磁吸力,因而光盘夹头53可以很容易地与上盖板62分离,并与光盘1牢牢地压触。反之,通过使光盘工作台40自上而下地靠近光盘夹头53或者是自下而上地离开,当然也可以将如上所述的、在磁铁97的垂向磁吸力作用下使光盘夹头53升高或降低的操作反过来进行。这样,光盘1就可以顺畅地夹持到光盘工作台40上,或者是从其上脱离夹持状态。
在上述的对光盘1进行夹持的操作中,光盘夹头53的中心销53c被引入形成于光盘工作台40的对中引导件40a之中心的基准孔40b内,因而能使光盘夹头自动地对中;也就是说,可使光盘夹头53自动地定位在光盘工作台40的中心处。因此,在对光盘1进行记录和/或回放的过程中,当光盘1由光盘工作台40驱动而与光盘夹头53一起高速旋转时,光盘工作台40不会因为一偏心载荷的缘故而不对准,光盘1可以稳定地高速旋转。在从如图23所示的夹持状态转变为如图22所示的非夹持状态的过程中,随着光盘工作台40在箭头c’方向上下降,使得光盘夹头53的凸缘53a被夹头支承件52的夹头接纳件52a承接。因此,可使光盘夹头53与光盘工作台40强制地分离。
以下将描述由光盘托盘向上推的光盘夹头的结构。
下面将结合图24和25来描述由光盘托盘2向上推的光盘夹头53的结构。
在光盘托盘2的托盘本体2A的后端(沿箭头a的方向看)、底部开口8的后面一体成形了一个水平的桥接部分2aa。在桥接部分2aa上一体成形了一对左、右推压凸块99,它们沿平行于光盘托盘2的宽度方向延伸(沿箭头g方向)。推压凸块99均形成为具有一弯曲表面,该表面的截面形状大致是半圆形。
在如图24所示的非夹持状态之后将光盘托盘2沿箭头a’方向退出时,光盘托盘2上的推压凸块99沿箭头a’方向移动到光盘夹头53的下方,并沿箭头b的方向将光盘夹头53强制地向上推。当光盘夹头53向上移动时,由光盘夹头53内的磁铁97产生的磁吸力开始作用在上盖板62上,如图22所示,光盘夹头53自动地沿箭头b的方向向上移动到升高位置,然后水平地吸附于上盖板62的下表面。
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即,只需将向上推动光盘夹头53的凸块99一体成形在光盘托盘2上,可确保在光盘托盘2的退出操作中,将光盘夹头53上升至升高位置,并且可以避免光盘1在接下来的装入操作中影响光盘夹头53,从而获得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下将描述光盘托盘引导机构。
下面将结合图27至31来描述光盘托盘引导机构。
该光盘托盘引导机构包括形成在成对的左、右导轨9的下表面上的两种类型的滑动引导槽101,102,所述导轨设置在光盘托盘2的托盘本体2A上,所述引导槽沿平行于箭头a和a’的方向延伸。一滑动引导槽101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宽度,它是由一个具有较小槽宽W11的主引导槽部分101a和一对形成在主引导槽部分101a前、后端上的副引导槽部分101b,101c(即,沿箭头a和a’方向的主引导槽部分的两端,并具有较大的槽宽W12(W11<W12))。另一滑动引导槽102是平直的或直线形的,其不变的槽宽等于主引导槽部分101a的较小的槽宽W11。
该光盘托盘引导机构还包括多个主引导肋103A、103B、103C和一种副引导肋104,它们一体成形在底板14的底部14b上,并且位于靠近其左右两侧的位置的两条平行于箭头a和a’方向的直线上。具体地说,总计有两类共五个引导肋,即三个主引导肋和103A、103B、103C和两个副引导肋104是布置在与光盘托盘2的滑动引导槽101相对的那一侧的的一直线上,总共四至六个副引导肋104是布置在与光盘托盘2的另一滑动引导槽102相对的那一侧的一直线上。
在上述的布置中,假设两个主引导肋103A,103B、一个主引导肋103C和副引导肋104在垂直于箭头a和a’的方向上的宽度分别是W13、W14、W15(即,103=W13、104=W14、105=W15),宽度W13、W14、W15相对于两类滑动引导槽101,102内的主引导槽部分101a的槽宽W11和副引导槽部分101b的槽宽W12的关系保持为:W15<W13<W14,W11≤W13<W12,W12≥W14>W11,以及W15<W11。
宽度W13相对较小的两个主引导肋103A,103B被布置在托盘进出口4附近的区域内,即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前面板60的那一侧,并与沿纵向(箭头a和a’的方向)的一较小的间隔L11处在一直线上。宽度W14相对较大的那一个主引导肋103C被布置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后面板61附近的位置上。两个副引导肋104被布置在两个主引导肋103A和103C之间。这样,两类主引导肋103A和103C是布置成在底板14的纵向上(即沿箭头a和a’的方向)具有较大的间隔L12。将较大间隔L12选择成是两个主引导肋103A和103B之间的较小间隔L11的数倍。另外,与上面描述的已有技术一样,在底板14的左、右侧板14a的内表面上一体成形了多个防浮动的引导肋105,它们与左、右导轨9的顶部位置相配。
在如上构造而成的光盘托盘引导机构中,光盘托盘2的左、右滑动引导槽101,102中的一个101可与总共三个主引导肋103A、103B、103C和两个副引导肋104相滑配,而另一个滑动引导槽102则与四至六个副引导肋104相滑配,成对的左、右导轨插设在多个防浮动引导肋105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总共三个主引导肋103A、103B、103C可用来避免光盘托盘2在箭头g方向上发生振颤,而所有引导肋103A、103B、103C和104可用来引导滑动引导槽101、102处于平行关系,同时限制光盘托盘2的高度。因此,当进行装入和退出操作时,光盘托盘可以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沿箭头a’的方向顺畅地滑动。
在光盘驱动装置5中,如图28所示,当光盘托盘2沿箭头a’方向完全退出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光盘托盘2停靠在一对左、右止动件停靠凸块106上,该两凸块一体成形在光盘托盘2的托盘本体2A后端部(沿箭头a方向的一个端部)左右侧面上,并停靠在一体成形在底板14的靠近托盘进出口4位置的左、右侧板14a的内表面上的一对左右止动件107中。这时,如图30所示,光盘托盘2停止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即:形成在光盘托盘2的一个滑动引导槽101后端部的副引导槽部分101c刚好位于比布置在托盘进出口4附近侧部的两个主引导肋103A,103B中的后一个103B短的位置上(在箭头a方向的后侧)。因此,在光盘托盘2的完全退出状态下,滑动引导槽101的主引导槽部分101a的一个后端部(沿箭头a方向的一个端部)与两个主引导肋103A,103B配合,可避免因为两个主引导肋部分103A,103B的宽度W13和主引导槽部分101a的宽度W11之间的关系是W13≥W11而造成光盘托盘2沿其宽度方向(箭头g的方向)发生振颤。
随后,如图29所示,当光盘托盘2沿箭头a的方向完全被装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光盘托盘2按照如图3所示的齿轮29与齿条10的弧形部分10b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停止。这时,如图31所示,形成在光盘托盘2的一个滑动引导槽101后端部的副引导槽部分101c沿箭头a的方向与布置在靠近后面板61一侧的一个主引导肋103C配合,而形成在一个滑动引导槽101前端的副引导槽部分101b沿箭头a方向与布置在最靠近托盘进出口4位置上的主引导肋103A配合。
因此,在完全退出状态下,主引导肋103B与滑动导槽101的主引导槽部分101a的前端部(沿箭头a’方向的一个端部)相配合,而主引导肋103C则与滑动引导槽101的后端部内的副引导槽部分101c相配合。另外,由于两个主引导肋103B,103C的宽度W13,W14和主、副引导槽部分101a,101c的槽宽W11和W12之间的关系是W13≥W11和W14≤W12,因而可以避免光盘托盘2在其宽度方向上(箭头g的方向)发生振颤。
此外,由于将主引导肋103B和103C之间的间隔设定为较大的间隔L12,所以可借助处在较大间隔L2位置上(即光盘托盘2的纵向两端)的两个主引导肋103B,103C来抑制光盘托盘2在宽度方向(箭头g方向)上的振颤。因此,光盘托盘2不会受到扭转等影响,从而在被完全装入时可以非常精确地在宽度方向定位。
此外,在形成于滑动引导槽101的后端部内的副引导槽部分101c的长度比主引导肋103C的长度大得多的情况下,当沿着箭头a的方向将光盘托盘2装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形成在滑动引导槽101后端部内的副引导槽部分101c开始与主引导肋103C接合(如图31所示),随后光盘托盘2到达如图29所示的完全装入位置。因此,光盘托盘2借助两个主引导肋103B,103C在其纵向两端沿宽度方向定位的功能开始的时间比光盘托盘2被完全装入的时间略早。
在上述配置下,从借助光盘托盘2将光盘1装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步骤一直到将光盘1夹持到光盘工作台40上的步骤等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中,光盘1相对于光盘工作台40的定位精度得以改善,光盘1总是可以高精度地夹持在光盘工作台40上。于是,可进一步地避免发生光盘1的夹持错误。
以下将描述用于防止光盘托盘在光盘的记录和/或回放过程中发生振颤的结构。
下面将结合图26、27和29来描述用于防止光盘托盘在光盘的记录和/或回放过程中发生振颤的结构。
在合成树脂制的光盘托盘2的托盘本体2A的后端部(沿箭头a方向的端部)的一侧一体成形了一个能弹性变形的弹性作用部分108。在底板14的一个侧板14a的内表面上靠近后面板61的位置上一体成形了一个可向弹性作用部分108的一个侧面相对加压的施加横向压力的凸块109。
因此,如图29所示,当光盘托盘2沿箭头a的方向被完全装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时,弹性作用部分108在其后端(沿箭头a’方向的后端)压在施加横向压力的凸块109上,同时反抗其本身的弹力而弯曲。这样就导致该弹性作用部分108产生一弹性斥力来作为施加于光盘托盘2的横向压力F。在如此产生的横向压力F的作用下,如图31所示,光盘托盘2的滑动引导槽101的一个主引导槽部分101a和一个副引导槽部分101c将确实地与两个主引导肋103B,103C压力接触,随后固定到位。
于是,在光盘托盘2完全装入的状态下,可将光盘托盘2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内的振颤消除为零。因此,可以防止光盘托盘2在光盘1的记录和/或回放过程中发生振颤和导致噪声。防止光盘托盘2发生振颤还有助于避免因合成树脂磨损而产生的粉末状灰尘以及对部件的损坏。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高质量、高耐用性能的光盘驱动装置5。
以下将描述用于防止异物从前面板内的诸进气口插入的结构。
下面将结合图32至35来描述一种用于防止异物从前面板内的诸进气口插入的结构,所述进气口形成在沿前面板60下边缘的一条水平线上。
由合成树脂制成、在平面图上大致呈C形的多个凸肋121从带有多个进气口74的前面板60的一个内表面60a水平地凸伸,并与之形成一体。各凸肋121均具有一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122,它们平行于前面板60延伸,并且面对着每一相应进气口74的内侧,与进气口之间留有一吸气间隙123。上述的多个凸肋121可以在模制多个进气口74的同时简单地形成。限定在多个防异物插入内壁122和前面板60的内表面60a之间的吸气间隙123借助凸肋121上方和下方的间隙而保持开放状态,并与前述进气通道75的前端连通。
因此,如上所述,因计算机设备111内排气扇114工作而经多个进气口74吸入的外界空气可在经过凸肋121上方和下方的间隙之后进入进气通道75。随后,被吸入的外界空气可以经第一和第二排气口76,77顺畅地排出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
当从前方(箭头a方向)看前面板60时,多个进气口74的内侧好像是被多个防异物插入内壁122所覆盖。因此,当从外面看时,多个进气口74就好像是被封闭的孔,这样就可以改善光盘驱动装置5的外观。此外,即使当孩子或其它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多个进气口74中的任意一个将一异物插入光盘驱动装置6时,借助防异物插入内壁122可确保防止异物的插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很高的安全性。
以下将描述附连于托盘进出口的集尘元件。
下面将结合图32和33来描述与前面板60内的托盘进出口4相连的集尘元件。
一大体呈带状的集尘元件131的上边缘131a借助粘结或类似手段沿着托盘进出口4的整个上边缘附连于前面板60的内表面60a,并且水平延伸。集尘元件131的一下边缘131b(即其自由端)与随着光盘托盘2沿着箭头a和a’的方向装入和退出的光盘1的上表面1b保持接触。集尘元件131是由例如无纺布、泡沫尿烷和毡之类具有集尘能力(可吸收脏物和灰尘)的材料制成。集尘元件131还可以作为一光盘清洁元件。
因此,如图33所示,当光盘1随光盘托盘2沿箭头a和a’的方向装入和退出光盘驱动装置6时,集尘元件131的下边缘131b沿箭头a和a’的方向相对移动,对光盘1的上表面1b加以清扫以使之清洁。粘附在光盘1上表面1b上的脏物和灰尘可通过集尘元件131加以吸收和去除。
此外,在光盘1的完全装入状态下,如图32所示,集尘元件131位于靠近托盘进出口4上边缘内侧的位置上。因此,在对光盘1进行记录和/或回放的过程中,趋向于经托盘进出口4的上边缘流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脏物和灰尘可通过集尘元件131加以吸收和去除。
因此,能尽可能地避免在光盘1的记录和回放过程中经过托盘进出口4的上边缘进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6的灰尘和脏物粘附并沉积到光盘1的上表面1b上,并且避免光盘1记录和/或回放的数据的质量下降。因此,特别是可以对例如DVD(数码视频光盘)之类的双面光盘进行稳定、高精度地记录和/或回放。或者,集尘元件131可以形成为从前面看(沿箭头a的方向看)具有一矩形形状,并且沿整个外周将托盘进出口4封闭,这样就使得该矩形的集尘元件131的上部还可以充当光盘清洁元件。
应注意的是,上面已结合一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例,在本发明概念的基础上还能以各种方式加以变化。
按照本发明构造而成的光盘驱动装置和包括该光盘驱动装置的计算机设备具有如下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当把该光盘驱动装置结合到一计算机设备的计算机本体内以便实际使用时,一排气扇将计算机本体内的空气排出至外侧,于是可将外界空气强制地从前面板内的进气口吸入计算机本体内,随后使空气流经一进气通道和一排气口。因此,进气口、进气通道和排气口内的空气压力变得高于光盘驱动装置中的光盘装载空间内的空气压力。这样就能阻止外界空气从光盘驱动装置本体的托盘进出口的内周和托盘前面板之间的窄间隙,以及从留在推出按钮的连接孔、耳机插孔、音量控制连接孔等处的各窄间隙,被吸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中的光盘装载空间内。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灰尘随外界空气吸入光盘驱动装置,随后再粘附于圆盘形记录媒介或者是粘附并沉积到光拾取头的物镜、光盘工作台、支座移动机构等处,从而防止在记录和/或回放数据时发生错误。于是,可实现很高的防尘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在托盘进出口的左、右两侧的前面板内形成了一对左、右进气口,形成在一底板的左、右侧板和一盖板的左、右侧板之间的一对左、右进气通道分别与左、右进气口连通。因此,外界空气可以以直线方式经各进气口和进气通道顺畅地吸入并排放,同时,左、右进气通道很容易与光盘驱动装置的内部隔绝。于是,可以进一步加强防尘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情况下,由于进气口是沿托盘进出口的下边缘形成在前面板内,进气通道是形成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的下盖板和位于下盖板上方的一印刷线路板之间并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以进气口可以形成为沿着托盘进出口的下边缘具有一较大面积,外界空气可从该进气口强制地吸入进气通道,从而实现极佳的防尘效果。强制流经进气通道的外界空气还能对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的电子电路元件进行有效地空气冷却。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形成在进气通道内的排气口包括位于进气口附近的一第一排气口和位于第一排气口后方的一第二排气口,因而从进气口吸入的外界空气可以经进气口附近的第一排气口快速地排放,这样就减小了随外界空气一起被吸入的脏物和灰尘流经进气通道并随后进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的危险。这样就可以获得极佳的防尘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可通过设置在进气通道内的一集尘过滤器来收集外界空气内的脏物和灰尘,所以可避免脏物和灰尘进入计算机本体,从而实现较佳的防尘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在前面板中的进气口内设置了一防异物插入内壁,并在该内壁和进气口之间留有一吸气间隙,所以可防止经进气口插入异物,同时令进气口具有足够的吸气能力,因而确保了高的安全性。此外,由于从外面看进气口就好像是被所述内壁封闭的闭合孔,所以改善了光盘驱动装置的外观。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在光盘驱动装置中,前面板内的进气口连通于形成在光盘驱动装置本体的一盖板内的进气通道,从进气口吸入进气通道的空气从形成在进气通道内的排气口排出到盖板的外侧,在前面板中进气口的内侧设置了一防异物插入内壁,在内壁和进气口之间留有一吸气间隙。因此,可防止进气通道被从进气口插入的异物堵塞,并确保能将含有脏物和灰尘的外界空气顺畅地排放到光盘驱动装置的外侧。
在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用合成树脂制成的防异物插入内壁是与前面板的内表面一体成形,所以该光盘驱动装置可以很容易地制造,不但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而且可以减少组装步骤,因而降低了成本。
在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设置了一个用于收集从托盘进出口进入的脏物和灰尘的集尘元件,所以在一圆盘形的记录媒介进行记录和/或回放的过程中随外界空气一起从托盘进出口进入的脏物和灰尘能被收集。因此,可避免脏物和灰尘从托盘进出口流入光盘驱动装置后粘附到圆盘形记录媒介上而使得数据的记录和/或回放质量下降。
在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当圆盘形记录媒介随光盘托盘一起装入或退出光盘驱动装置时,设置在前面板内侧的集尘元件可相对于圆盘形记录媒介的上表面移动并对其加以清扫,因而该集尘元件还可以充当一光盘清洁元件。因此,可自动地对粘附于圆盘形记录媒介的脏物和灰尘进行清洁。
在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光盘驱动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在计算机本体内安装了一个具有防尘功能的光盘驱动装置,并且该装置的进气口开放于计算机本体前面板的外侧,因而包含在外界空气内被一起吸入计算机本体的脏物和灰尘不易被吸入光盘驱动装置本体内;这样就能获得一种让人满意的防尘效果。

Claims (6)

1.一种盘片驱动装置,包括:
一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其具有一前面板,在该前面板上形成有一托盘进出口;
一构造成覆盖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盖板,所述盖板包括一上盖板和一下盖板;
设置在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内的底板;
固定在所述底板底部上的至少一个印刷线路板;
一盘片托盘,其构造成将圆盘状记录媒介通过所述托盘进出口装入和退出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
形成在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所述前面板中的至少一个吸气口,所述吸气口是在沿位于所述前面板的下边缘上方有一预定距离的一条水平线上;
一吸气通道,该吸气通道形成为在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所述下盖板和位于所述下盖板上方的至少一个印刷线路板之间的一个间隙,
其中,所述间隙的底部由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界定,而所述间隙的顶部由所述至少一个印刷线路板的下表面界定,因此所述下盖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印刷线路板形成了所述吸气通道,并且其中所述吸气通道具有一与所述至少一个吸气口相通的前端;
第一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形成为穿过所述下盖板,并形成在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所述前面板的所述内表面后方的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上,且通向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外侧,以及
所述第二排气口形成为穿过所述下盖板,并形成在所述吸气通道的后端,且通向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本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排气口形成在所述第一排气口后方的一个位置上;
至少一个凸肋,其包括一个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该内壁构造成防止异物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气口插入,
所述至少一个凸肋在平面图上大致呈C形,从带有多个吸气口的前面板的一个内表面水平地凸伸,
所述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具有一前表面,该前表面平行于并且面对着所述至少一个吸气口的内端;以及
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吸气口的所述内端和所述至少一个凸肋的所述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的所述前表面之间的一个吸气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由与所述前面板的内表面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集尘元件,该集尘元件构造成用来收集通过所述托盘进出口进入的脏物和灰尘,所述集尘元件设置在所述前面板内侧,所述集尘元件的上边缘沿着托盘进出口的整个上边缘附连于所述前面板的内表面,并且水平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尘元件是一个盘片清洁元件,当所述圆盘状记录媒介借助所述盘片托盘装入和退出所述盘片驱动装置时,所述盘片清洁元件相对于所述圆盘状记录媒介移动,以清扫所述圆盘状记录媒介的上表面。
5.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的计算机装置,该计算机装置包括:
一计算机本体,和
一用于将计算机本体内的空气排放到外侧的风扇,其中,
所述盘片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计算机本体的一前面板的内侧,因此所述盘片驱动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吸气口通向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外侧,并且盘片驱动装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排气口通向所述计算机本体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片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凸肋包括一对侧壁,该对侧壁将所述防止异物插入的内壁连接于所述前面板的所述内表面。
CNB2006101003426A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426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9184/97 1997-06-06
JP149185/97 1997-06-06
JP149182/97 1997-06-06
JP14918497A JPH10340510A (ja) 1997-06-06 1997-06-06 ディスク装置
JP149183/97 1997-06-06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12793A Division CN100536005C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1442A CN1881442A (zh) 2006-12-20
CN100444264C true CN100444264C (zh) 2008-12-17

Family

ID=1546964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035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4771C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CN 200610100343 Pending CN1892856A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CNB20061010034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4264C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0035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4771C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CN 200610100343 Pending CN1892856A (zh) 1997-06-06 1998-06-08 盘片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H10340510A (zh)
CN (3) CN10042477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1346B2 (ja) * 2000-06-07 2009-06-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13A (zh) * 1993-12-16 1995-11-2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带沿面流动式化学通气过滤器的磁盘驱动器
JPH09259502A (ja) * 1996-03-19 1997-10-03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ライブラリ装置
JPH1054890A (ja) * 1996-08-09 1998-02-24 Babcock Hitachi Kk レーザディスクプレーヤ収納ケー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1870A (ja) * 1984-12-26 1986-07-1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イスクプレ−ヤのドア開閉機構
JPS61162862A (ja) * 1985-01-10 1986-07-23 Seiko Seiki Co Ltd カ−トリツジ式磁気デイ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シヤツタの開閉機構
KR960008038B1 (ko) * 1993-12-28 1996-06-19 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미니디스크겸용 콤팩트디스크플레이어의 콤팩트디스크클램프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13A (zh) * 1993-12-16 1995-11-2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带沿面流动式化学通气过滤器的磁盘驱动器
JPH09259502A (ja) * 1996-03-19 1997-10-03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ライブラリ装置
JPH1054890A (ja) * 1996-08-09 1998-02-24 Babcock Hitachi Kk レーザディスクプレーヤ収納ケー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2856A (zh) 2007-01-10
CN1881442A (zh) 2006-12-20
JPH10340510A (ja) 1998-12-22
CN1892857A (zh) 2007-01-10
CN100424771C (zh) 2008-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6005C (zh) 盘片驱动装置
JPH0376252U (zh)
CN100444264C (zh) 盘片驱动装置
US20030179660A1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product for controlling disk drive, and recording medium
JPH01185840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465930B2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H1153876A (ja) ディスク装置とコンピュータ装置
JP2005116029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のディスク搬送機構
JP3780631B2 (ja)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3814945B2 (ja) ディスク装置とコンピュータ装置
KR200280139Y1 (ko)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CN100401403C (zh) 一种盘片吸入式机芯
CN100388375C (zh) 一种盘片滚轴吸入式机芯及运动方法
CN2691013Y (zh) 一种盘片滚轴吸入式机芯
KR0147231B1 (ko) 디스크 자동 교환 장치의 누름장치
JP3753559B2 (ja)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CN2610448Y (zh) 一种盘片吸入式机芯
JP2519898Y2 (ja) フロッピー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H1021618A (ja) 円盤状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CA2540371A1 (en) Slot-in disc loading system with various disc size compatibility
JPH05159429A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2003051148A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11296950A (ja)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S59207056A (ja) デイスク自動交換装置
JP2000003568A (ja) 位置検出機構及びこの位置検出機構を搭載する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7

Termination date: 20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