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1947C -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1947C
CN100441947C CNB2004101022220A CN200410102222A CN100441947C CN 100441947 C CN100441947 C CN 100441947C CN B2004101022220 A CNB2004101022220 A CN B2004101022220A CN 200410102222 A CN200410102222 A CN 200410102222A CN 100441947 C CN100441947 C CN 10044194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air
pipe
circular burner
air pipe
bu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22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44983A (zh
Inventor
赫尔穆斯·布吕格曼
伯恩德·克罗默
米夏埃尔·威森伯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filed Critical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Publication of CN1644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44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194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194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pulverulent fuel
    • F23D1/04Burners producing cylindrical flames without centrifugal a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201/00Burners adapted for particulate solid or pulverulent fuels
    • F23D2201/10Nozzle t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2201/00Burners adapted for particulate solid or pulverulent fuels
    • F23D2201/20Fuel flow gui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以及这种圆形燃烧器的运行方法。本申请提出:二次空气管(3)做有一减小的横截面(QSLred),其中减小的横截面(QSLred)具有按关系式“dSLred=0.4至0.8×dSLO”的减小的内径(dSLred),并且在一次混合管(4)外围上设有至少另一个二次空气管(12),用以将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二次空气量(S)的其余二次空气分量流输入燃烧室。本发明的圆形燃烧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将具有高煤粉装载量的一次混合物输入燃烧室。

Description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特别是煤粉的圆形燃烧器以及一种圆形燃烧器的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由资料DE OS 102 01 558已知一种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在这种燃烧器中进入每个燃烧器的总的二次空气通过设置在燃烧器中心的二次空气管输送给燃烧室,并通过一在形成一环形横截面的情况下同心包围二次空气管的一次混合管将由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和灰粉状燃料构成的一次混合物输送给燃烧室。这种不同于普通方法的在中心吹入二次空气而一次混合流作为外壳包围二次气流的新方案具有特别的优点,即粉状燃料直接与燃烧时在燃烧室内形成的热烟气接触,因此使燃料迅速可靠地点燃。
在按DE OS 102 01 558的圆形燃烧器的实际应用中,煤粉的燃烧表明,这种已知圆形燃烧器特别是对于灰粉状和富含渣粒的煤例如褐煤的燃烧特别适合。在向燃烧室内输入这种灰粉状褐煤还有通常所用的灰粉状石煤(具有中等含量水、挥发物和灰)时,在一次混合管内的一次混合物每公斤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输送气体)具有约0.1至0.6kg的燃料或煤粉,这相当于在输送气体内有很低的含煤量。换言之也就是说,对于上述给出的燃料粉需要有大的输送气量因而也就需要圆形燃烧器一次混合管中有大的输送横截面。
在燃烧不太常用的燃料,例如低挥发粉状石煤(如Eβ-、贫煤和特别是无烟煤)或干褐煤(TBK)时,由工艺方法决定需要在圆形燃烧器的一次混合管内有较高或高的煤装载量,它在每公斤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输送气体)时约为0.8至10kg燃料或煤粉。一次混合物内高的煤粉装载量等同于在圆形燃烧器的一次混合管内少的输送气体量和小的输送横截面。因为随高的煤粉含量增加的输送气体量与较低的煤粉含量相比可能减小数倍,所以一次混合管的输送横截面也不得不减小数倍。因此在一次混合管内形成非常小的环形横截面,它可能在很多方面起不利作用。例如首先一次混合管内的压力损失明显升高,此外这导致燃烧设备的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燃烧室煤粉的不均匀输入,这导致不均匀和效率不高的燃烧。
由资料US 2003/0157451A1已知一种低害(Low Nox)颗粒燃料燃烧器。在这种已知燃烧器中和在按上述资料DE OS 102 01 558的燃烧器中一样,通过一中心管将二次空气和通过一同心包围中心管的第二管或通过在两个管之间形成的环形腔用一次空气将煤粉送入燃烧室。这里有害排放(Nox-Emission)的减少通过这个燃烧器的二次空气喷嘴结构达到,它在燃烧室出口处产生一中央输入气体的进动式喷射(旋进或回转射束),它造成空气和输入的颗粒状燃料的高度混合。将粉状燃料,例如低挥发性石煤或干燥褐煤,输入燃烧室要求由工艺方法决定的较高的或高的在一次或输送气流中的煤装载量,按照资料US 2003/0157451 A1的构思没有考虑到由于高的煤装载量和小的流通横截面所造成的问题(高的压力损失、燃料在燃烧室内不均匀的分配),或者说没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由资料DE 898 225 C已知一种用于交替地或复合燃烧煤气或煤粉的燃烧器。这种燃烧器具有典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用来输入一次或芯部空气的中央管、另一同心包围一次空气管的用来输入煤粉的管子和一第三根管子,它又同心包围煤粉管,并用来将二次空气输入燃烧室。除典型结构方式外,在这种已知燃烧器中在煤粉管外壳上装一轴向可调的转角气门,用它可以将输入的总气量相互关联地分配给中央一次空气管和外部的二次空气管。如果根据气阀位置提高中央管内的一次空气量,相应地通过外部的二次空气管输入的二次空气量则减少,或者反过来。进入燃烧室的煤粉射束被外部的二次空气射束包围,从而阻碍与燃烧室内的高温烟气直接接触。由此不发生或延迟输入燃烧室的煤粒的迅速加热和点燃。
发明内容
现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它特别适合于用来将具有高煤粉装载量的一次混合物输入燃烧室,以及提供一种这种圆形燃烧器的运行方法。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包括:一具有一横截面和一内径的、用来将每个圆形燃烧器所需要的二次空气量输入燃烧室的中央二次空气管,和一同心地包围二次空气管的、用来将由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和灰粉状燃料构成的一次混合物输入燃烧室的一次混合管,形成一环形横截面,其特征为:为了将每公斤空气或气体具有0.8至10kg煤粉的高煤粉装载量的一次混合物输入燃烧室,二次空气管做有一减小的横截面,其中所述减小的横截面是相对于这样一种圆形燃烧器结构比较而言的:在这种结构中每个圆形燃烧器所需要的总的二次空气量通过二次空气管的具有一基准内径的基准横截面、并以一基准二次空气出口速度从二次空气管输送给燃烧室;并且,相应于通过二次空气管输送的二次空气分量流减小到所述每个圆形燃烧器所需要的总的二次空气量的40至70%,和/或相应于从二次空气管出来的二次空气出口速度在所述基准二次空气出口速度的基础上提高20至100%,所述减小的横截面具有一按照关系式dSLred=(0.4至0.8)×dSLO的减小的内径,该关系式中,dSLred表示所述减小的内径,dSLO表示所述基准内径;并且在一次混合管外围上设有至少一个另外的二次空气管,用以将每个圆形燃烧器所需的二次空气量的其余二次空气分量流输入燃烧室。
通过按本发明的方案得到一种圆形燃烧器及其运行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
-按本发明的燃烧器也可以高效和毫无问题地以煤粉燃烧的方式燃烧很少使用的燃料,如低挥发的石煤和干褐煤或难燃的燃料。
-在高煤粉装载量情况下输入的一次混合流可以以低得多的压力损失和明显改善的煤粉分配被输入燃烧室。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和说明较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表示:
图1以示意图表示本发明圆形燃烧器的纵剖视,
图2以示意图表示按图1的A-A剖的圆形燃烧器的横截面,
图3以示意图表示按图1的B-B剖的圆形燃烧器的横截面,
图4如图1,但是是另一种选择方案,
图5以示意图表示按图4的C-C剖的圆形燃烧器的横截面,
图6如图1,但是二次空气和一次混合物以另一种方法输入圆形燃烧器,
图7另一种选择结构的圆形燃烧器在燃烧器喷口区域内的局部纵剖视,
图8又一种选择结构的圆形燃烧器在燃烧器喷口区域内的局部纵剖视,
图9示意表示按本发明的另一种选择结构的燃烧器的正视图,
图10按图9的C-C剖的径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附图举例表示本发明圆形燃烧器1的不同结构,它或者单独地或者多个或成组地例如用来加热没有画出的一发电厂的蒸汽发生器或大型蒸汽发生器的燃烧室10。这里圆形燃烧器1安装在未画出的蒸汽发生器的包围燃烧室10的炉壁11内,使得由一次气体或空气输送的灰粉状燃料(一次混合流15)和二次空气13、14可借助于圆形燃烧器1输入燃烧室10并燃烧。这时所产生的热烟气用来加热蒸汽发生器的工作介质,通常是水或蒸汽。
其中圆形燃烧器1具有一中央的二次空气管3,它设置在圆形燃烧器纵轴19中央,其二次空气管出口7朝向燃烧室10方向,二次空气13通过此出口进入燃烧室10。二次空气管3被一次混合管4同心地包围,使得在二次空气管3和一次混合管4之间形成一缝隙或环形横截面9,由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和灰粉状燃料组成的一次混合物15通过此缝隙输入燃烧室10。一次混合流15由于工艺方法决定除了必需的粉状燃料以及一次空气外还包含烟气和水蒸汽。
在燃烧低挥发燃料,例如Eβ、贫煤或无烟煤或者其他高热值的燃料,例如干褐煤(TBK)时,由工艺方法决定一次混合物以每公斤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其同时用作煤粉的输送介质)约0.8至10kg煤粉的高煤粉装载量输送给燃烧室10。其原因在于,对于低挥发燃料,在输送低煤粉装载量,亦即如同在使用正常的或高挥发的或多碴粒的燃料时那样,每公斤气体或空气0.1至0.6kg煤粉输送量时,在燃烧室内不能达到点燃稳定性。因此通过输送介质一次空气或气体的高煤粉装载量与低煤粉装载量相比带来相应的输送介质的数量减少-较少的输送介质输送更多的煤粉,因此在输送速度基本相同时使环形横截面9相应地横截面减小。
但是随着上述横截面的减小,与那种例如通过圆环形横截面9向燃烧室10输入普通的或高挥发性的石煤(肥煤、气煤或煤气火焰煤)或多渣煤如褐煤,以及从而由方法决定输入具有每公斤输送介质约0.1至0.6kg煤粉的低煤粉装载量的一次混合物的圆形燃烧器相比,产生这样的问题,即,圆环形横截面9的缝隙尺寸或圆环尺寸R非常小,因此圆形燃烧器1一次混合管4内的压力损失显著增加。此外随着横截面变窄还带来一次混合流15的输送问题。缝隙尺寸R是指圆环9内、外径之间的径向距离。
从具有每公斤输送介质约0.1至0.6kg煤粉的低煤粉装载量的已知圆形燃烧器出发,在这种燃烧器中每个燃烧器所需要的全部二次空气S都通过中央二次空气管3输入燃烧室10,并且其二次空气管内径dSLO和其二次空气管横截面QSLO以及其二次空气出口速度Wo(例如40m/s)用作基数,在按本发明的圆形燃烧器1中用通过二次空气管3输入一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的和通过二次空气管3输入的其他二次空气总量S的40%至70%的二次空气分量S113、而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总的二次空气量S的其余二次空气量S214通过至少一个设置在一次混合管4外围的另一二次空气管12输入燃烧室10的方法,来应对上述问题。通过这个措施和/或由二次空气管3出来的、与作为假设的二次空气出口速度-基数Wo(例如40m/s)相比提高20%至100%的二次空气出口速度W1,二次空气管3的横截面QSL可以大大减小。定量地说,按本发明的措施起到这样的作用,即,二次空气管3减小的横截面QSLred具有一dSLO40-80%的减小的直径dSLred,亦即作为基数的二次空气管内径dSLO的0.4至0.8倍。
因此按照本发明,一次混合管4的环形横截面9径向更靠近圆形燃烧器轴线,从而在环形横截面保持不变(亦即在一次混合物流通速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的情况下造成大得多的环形缝隙,它引起小得多的压力损失,并且可以使一次混合物无干扰地输入燃烧室10。
按本发明的圆形燃烧器1兼有中央供给二次空气的圆形燃烧器的优点,它显示出,由于煤粉与热烟气的剧烈的直接接触而引起的煤粉的高加热程度和由此提高的点燃能力,以及这样的事实,即,在高的煤粉装载量的情况下,输入的二次混合流15可以以小得多的压力损失和好得多的煤粉分布被输入燃烧室。
每个圆形燃烧器所需要的、在按本发明的圆形燃烧器1中借助于两个二次空气分流S1和S2通过至少两个二次空气管3、12输入燃烧室10的总二次空气量S是化学计量的(
Figure C20041010222200091
)空气量。但是通过圆形燃烧器1输入的必需的总二次空气量S,亦即S1和S2之和,也可以是化学计量空气量的0.3至1.0范围内的欠化学计量(
Figure C20041010222200092
)空气量。输入每个圆形燃烧器1的二次空气量S的选择范围(化学计算法)最终取决于输入燃烧室10的其他区域的其他燃尽空气量,并且应根据运行情况选择。
图1至3表示一按本发明的圆形燃烧器1,其中在本发明一种优良的结构中其余二次空气量通过其他四根二次空气管12a、12b、12c、12d输入燃烧室,它们均布设置在一假想的同心包围一次混合管4的圆周36上。其中相应的二次空气管12a、12b、12c、12d成45°角倾斜于圆形燃烧器1纵轴19的垂直平面分布。在这种方案中其余二次空气S214围绕一次混合物射束15或煤粉点状分布,这时吸收更多的热烟气37并输送给煤粉,这进一步提高其加热程度和点燃能力。
图4和5表示本发明圆形燃烧器1的另一种方案,其中其余二次气量S214以有利方式通过另外两根二次空气管12a、12b输入燃烧室10,它们分别以相同的距离设置在一次混合管4的下方和上方,亦即位于圆形燃烧器1纵轴19的垂直平面内。二次空气S214差不多作为上、下空气添加给中央输入的二次空气S113和一次混合物15,并与它混合。这里也通过两股二次空气射束吸收其余的热烟气并输送给煤粉,这造成上面所述的优点。
通过添加其余的二次空气S214提供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要的总气量S,并可以像希望的那样进行例如低挥发燃料的燃烧。其他二次空气管12a、12b、12c、12d的横截面可以根据需要尤其是做成圆的或矩形的,但是也可以是其他横截面形状。
这里其他二次空气管12的纵轴可以如图1和4中所示,平行于圆形燃烧器纵轴19,或者如图6中所示,沿流动方向看斜离纵轴19,或者如没有表示的那样,做得朝向纵轴19倾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将其余二次空气量S214这样地输入圆形燃烧器1的点火区29,使得在燃烧室10内达到最佳的燃烧。
一次混合物15以及二次空气分量S113输入圆形燃烧器1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图1、2和4表示一种可能性,其中一次混合流15通过一与一次混合管4同心设置的输入管18引过来并通过入口6输入一次混合管4并通过出口8输入或吹入燃烧室10。这里混合流15在中央二次空气管3区域内经过一次空气管4和二次空气管3之间的环形横截面9。二次空气S113通过一垂直于二次空气管3设置的并例如呈螺旋形贴合在一次混合管4上,在本发明的一种优良结构中,通过例如三个横穿过流通一次混合物的圆环形横截面9的输入管16径向或切向或沿它们之间任何希望的方向通过入口5输入二次空气管3,二次空气S113从那里沿轴向通过出口7进入燃烧室10。在出口7对面二次空气管3用一端壁28封闭。
图6表示一次混合流15和二次空气分量流S113输入的另一种可能性。这里二次空气分量流S113沿同轴方向输送给二次空气管3,其中输入管16将二次空气S113在输送介质一侧在一次混合物输入管18上游垂直地或径向输入二次空气管3。一次混合流15通过输入管18垂直地或径向输送给一次混合管4。在这种结构时在一种优良的方案中不需要像图1和4中那样借助于通道24穿通圆环形横截面9。
其余的二次空气量S214通过二次空气管12a、12b、12c、12d输入燃烧室10,它在各种方案中既可以通过单独的输入管17(图6)也可以从输入管16引出。为了调节二次空气分量S113或S214,在相应的输入管内设有相应的未画出的阀门。
为了能够改变或优化在燃烧器出口2处点火区29的位置,一种优良的结构设想,二次空气管3或二次空气管3在出口端的一个零件30可在一次混合管4内轴向移动。从而使二次空气管3的出口端7或出口端的零件30的出口平面可以相对于一次混合管4出口端8的出口平面调整到不同的位置。在图1、4和7中,二次空气管3的出口端7或出口端的零件30的出口平面从流动介质一侧看放置在一次混合管4出口端8出口平面的上游的尺寸k处。根据燃料和燃烧器尺寸的不同,尺寸k可以是二次空气管3直径dSL的0.5倍以下,亦即两个出口平面7、8也可以按图6相互齐平。二次空气管3也可以超出,亦即二次空气管3出口端7的出口平面从流动介质一侧看向一次混合管4出口端8的出口平面向下游偏移尺寸k。这里尺寸k同样可以是二次空气管3直径dSL的0.5倍以下。
在存在一可轴向移动的出口端零件30的情况下,二次空气管3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固定不动的零件和一个可轴向移动的零件30,其中两个零件相互搭接(图7)。
点火稳定性也可以通过按图4在管3的末端得到一锥形扩展或按图7在二次空气管3的外围设一减小一次混合管出口8处圆环形横截面9的阻流环31的方式,通过在二次空气管3出口7处的结构措施加以控制。
在二次空气管3锥形扩展20时,为了保持横截面9内一次混合流15均匀的速度,一次混合管4的出口也可以做有一锥形扩口21(图4)。
按图2,在燃烧器1的优选运行方式时,中央二次空气分量S113借助于一螺旋形输入管16、基本上沿二次空气管3切向布置的通道24和涡旋调节装置或阀门25切向引入二次空气管3,从而带给分流13一个涡旋,它一直保持到燃烧室10的出口,并且这在二次空气管3内不需要单独的装置便能实现。借助于涡旋调节装置可以控制或削弱二次空气流13的涡旋,直至在二次空气流13径向进入二次空气管3时无涡旋地输入为止。全部通道24的涡旋调节装置25可以例如通过一未画出的中央丝杆调节装置操纵,使得在每个通道24处精确地达到相同的调节位置和相同的二次空气量调整。
通道24在圆环形横截面9内最好分别相互等距地分布,使得在通道24的横截面尺寸相同时用于一次混合流15的穿通口26也具有相同的横截面,并达到一次混合流15的均匀分布。为了使得在通道24区域内的穿通口26的横截面不会不必要地缩小,而由此产生非常高的一次混合物速度,通道24的宽度b最好做得尽可能窄,为此长度l与通道24需要的横截面相匹配。
设置在一次混合管4径向外部和通道24区域内的入口壳体32至少在管4圆形的一部分上这样地延伸,使得存在的所有通道24可以输入二次空气。入口壳体32可以简单地是一箱形壳体,它在管4和壳体32外壁之间形成一通道33。其中由在管4外围上构成的入口壳体32最好具有一带有变大的圆周角的明显减小的深度,以便达到向每个单独的通道24以及再向二次空气管3的在圆周方向看完全相同的二次空气分量流S113的速度和分配。此外这个规定可以通过按图2的入口壳体32的优选的螺旋形结构达到。
因为通过切向输入二次空气管3所产生的涡旋可以随管3长度的增长而减小,所以二次空气的切向输入设置得离燃烧器出口2不太远是有意义的。燃烧器出口2和入口壳体32的朝向燃烧器出口2的端壁之间的距离L(基本上相当于入口5朝燃烧器出口2方向设置的开口边界)最好有二次空气管3直径dSL的0.5至10倍。
如果二次空气分量S113不是切向而是同心地输送给二次空气管3,那么可以借助于安装在二次空气管3内部的涡旋装置22给这个二次空气分量流13提供涡旋。
如果燃烧条件需要,对于一次混合流15也可以在一次混合管4或其环形横截面9内设置一涡旋装置(在图中以23、34标示)。涡旋装置既可以以普通方式按图8中“23”所指的位置设置。它也可以在以下所述的阻流段34内这样地形成,即,使它也造成一次混合流15的涡旋。这可以通过使阻流段34在一次混合管4的一定轴向长度上延伸并在这里做成螺纹形(见图9和10)达到。通过一次混合流15的涡旋,和通过使二次空气流13起涡旋一样,进一步实现了点火稳定性的提高。
为了在按图1或4的圆形燃烧器结构情况下防止:通过一次混合管4输入的并在二次空气管3区域内分配到圆环形横截面9上的一次混合流15撞在二次空气管3的端壁上,并在这时一方面形成强烈的涡流,另一方面在端壁上出现强烈的腐蚀,有利地,端壁28在端壁上游做有一耐磨和使流动转向的结构35。这个结构35可以是一实心体或空心体,并由已知防磨损材料以及按对于转向体已知的形状制作,例如是平的、半圆形的、流线形的、三角形的等等(图1和4)。
按图9,可以在燃烧器出口2上设置4个阻流段34,其中每个阻流段34径向在二次空气管3和一次混合管4之间延伸,转角方向在两管3、4之间圆环形出口的一个分区上延伸,并且阻流段34相互离开相同的距离。由此进一步提高喷出的一次混合流15和吸入的热烟气37之间的接触面,以及实现一次混合物15、二次空气13、14和烟气37更好的混合。其结果是得到了更高的点火稳定性。阻流段34可以是一相应制作的板块。但是也可以如同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沿轴向螺旋形拉长,并在此用作涡旋体。
附图标记表
1    圆形燃烧器             26   一次混合物穿通口
2    燃烧器出口             27   其余二次空气管的纵轴
3    二次空气管(中央的)     28   端壁
4    一次混合管             29   点火区
5    二次空气管入口         30   中央二次空气管的出口端零件
6    一次混合管入口         31   阻流环
7    二次空气管出口         32   入口壳体
8    一次混合管出           33   通道
9    二次空气管和一次混合管 34   阻流段
     之间的环形横截面       35   流动转向结构或导流装置
10   燃烧室                 36   包络圆
11   燃烧室壁               37   烟气
12   二次空气管(其余的)
13   二次空气分量流S1(中央的)
14   二次空气分量流S2(外围的)
15   一次混合物和煤粉流
16   二次空气S1输入管
17   二次空气S2输入管
18   一次空气或气体和燃料(一
     次混合物)输入管
19   圆形燃烧器纵轴
20   中央二次空气管的锥形扩口
21   一次混合管的锥形扩口
22   涡旋装置
23   涡旋装置
24   通道
25   涡旋调节阀

Claims (13)

1.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包括:
一具有一横截面(QSL)和一内径(dSL)的、用来将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要的二次空气量(S)输入燃烧室(10)的中央二次空气管(3),和一同心地包围二次空气管(3)的、用来将由一次空气或一次气体和灰粉状燃料构成的一次混合物(15)输入燃烧室(10)的一次混合管(4),形成一环形横截面(9),其特征为:
为了将每公斤空气或气体具有0.8至10kg煤粉的高煤粉装载量的一次混合物(15)输入燃烧室(10),二次空气管(3)做有一减小的横截面(QSLred),其中所述减小的横截面(QSLred)是相对于这样一种圆形燃烧器结构比较而言的:在这种结构中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要的总的二次空气量(S)通过二次空气管(3)的具有一基准内径(dSLO)的基准横截面(QSLO)、并以一基准二次空气出口速度(WO)从二次空气管(3)输送给燃烧室(10);并且,相应于通过二次空气管(3)输送的二次空气分量流(S1,13)减小到所述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要的总的二次空气量(S)的40至70%,和/或相应于从二次空气管(3)出来的二次空气出口速度在所述基准二次空气出口速度(WO)的基础上提高20至100%,所述减小的横截面(QSLred)具有一按照关系式
dSLred=(0.4至0.8)×dSLO
的减小的内径(dSLred),该关系式中,dSLred表示所述减小的内径,dSLO表示所述基准内径;
并且在一次混合管(4)外围上设有至少一个另外的二次空气管(12),用以将每个圆形燃烧器(1)所需的二次空气量(S)的其余二次空气分量流(S2,14)输入燃烧室(10)。
2.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二次空气管出口(7)平面在流动介质一侧并相对于纵轴(19)观察,位于一次混合管出口(8)平面的下游或上游或在同一平面上。
3.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二次空气管出口(7)有一锥形扩口(20)。
4.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一次混合管出口(8)有一锥形扩口(21)。
5.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二次空气管(3)有一涡旋装置(22)。
6.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一次混合管(4)有一涡旋装置(23)。
7.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对于做有两根另外的二次空气管(12a,12b)的情况,它们在一次混合管(4)的上方和下方设置于圆形燃烧器(1)纵轴(19)的垂直平面内。
8.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对于做有四根另外的二次空气管(12a,12b,12c,12d)的情况,它们均匀分布在一次混合管(4)外部的一个同心的假想圆周上,并且与圆形燃烧器(1)纵轴(19)的垂直平面成45°角设置。
9.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一次混合物(15)可通过一个与一次混合管(4)同心或垂直设置的输入管(18)输送给一次混合管(4)。
10.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输送给中央二次空气管(3)的二次空气(13)可通过一个与二次空气管(3)同心或垂直设置的输入管(16)输送给二次空气管(3)。
11.按权利要求10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在二次空气(13)的输送垂直于二次空气管(3)时,二次空气(13)可借助于穿透一次混合管(4)的至少两个通道(24)输送给二次空气管(3)。
12.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所述另外的二次空气管(12)的纵轴(27)平行于圆形燃烧器纵轴(19)。
13.按权利要求1的圆形燃烧器,其特征为:所述另外的二次空气管(12)的纵轴(27)沿通流方向观察向着圆形燃烧器纵轴(19)倾斜,或背离它倾斜。
CNB2004101022220A 2003-12-16 2004-12-16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94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58903.1 2003-12-16
DE10358903 2003-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44983A CN1644983A (zh) 2005-07-27
CN100441947C true CN100441947C (zh) 2008-12-10

Family

ID=34706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222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1947C (zh) 2003-12-16 2004-12-16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0610725B1 (zh)
CN (1) CN100441947C (zh)
DE (1) DE102004059679B4 (zh)
ES (1) ES2306544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46831A1 (de) * 2005-09-29 2007-04-12 Küppersbusch Großküchentechnik GmbH Staubfeuerungsvorrichtung
DE102006011326C5 (de) * 2006-03-09 2015-03-19 Alstom Technology Ltd. Rundbrenner
KR101078842B1 (ko) 2009-09-16 2011-11-02 한국전력공사 순산소 미분탄 연소장치
DE102011011207A1 (de) * 2011-02-14 2012-08-16 Air Liquide Deutschland Gmbh Brenner zum gleichmäßigen Erwärmen eines langen Ofens
DE102015005416B4 (de) * 2015-04-29 2023-11-30 Khd Humboldt Wedag Gmbh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Calcinators mit einem Gasbrenner
DE102022202936A1 (de) 2022-03-24 2023-09-28 Rolls-Royce Deutschland Ltd & Co Kg Düsenbaugruppe mit gegen eine Einströmung von Luft abgedichtetem zentralen Kraftstoffroh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4765A (zh) * 1996-12-27 1999-04-21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燃烧设备和方法
EP0706007B1 (de) * 1994-10-06 2001-04-04 BBP Energy GmbH Verfahren und Brenner zur Verbrennung von staubförmigem Brennstoff
DE10201558A1 (de) * 2001-01-18 2002-08-14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Brenner zur Verbrennung von staubförmigem Brennstoff
US20020144636A1 (en) * 2000-08-04 2002-10-10 Toshikazu Tsumura Solid fuel burner and method of combustion using solid fuel burner
US20030157451A1 (en) * 2001-12-13 2003-08-21 Mccabe Michael I. Low NOx particulate fuel bur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98225C (de) * 1948-10-01 1953-11-30 Gako Ges Fuer Gas Und Kohlenst Brenner fuer wechselweise oder kombinierte Verfeuerung von Gas und Kohlenstaub
DE3020145A1 (de) * 1980-05-28 1981-12-10 L. & C. Steinmüller GmbH, 5270 Gummersbach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reaktionsprodukten
JPS5824712A (ja) * 1981-08-06 1983-02-14 Kobe Steel Ltd 微粉炭吹き込み燃焼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06007B1 (de) * 1994-10-06 2001-04-04 BBP Energy GmbH Verfahren und Brenner zur Verbrennung von staubförmigem Brennstoff
CN1214765A (zh) * 1996-12-27 1999-04-21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燃烧设备和方法
US20020144636A1 (en) * 2000-08-04 2002-10-10 Toshikazu Tsumura Solid fuel burner and method of combustion using solid fuel burner
DE10201558A1 (de) * 2001-01-18 2002-08-14 Alstom Power Boiler Gmbh Brenner zur Verbrennung von staubförmigem Brennstoff
US20030157451A1 (en) * 2001-12-13 2003-08-21 Mccabe Michael I. Low NOx particulate fuel bur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306544A1 (es) 2008-11-01
ES2306544B1 (es) 2009-09-11
DE102004059679A1 (de) 2005-07-28
KR20050061363A (ko) 2005-06-22
CN1644983A (zh) 2005-07-27
DE102004059679B4 (de) 2005-12-22
KR100610725B1 (ko) 2006-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87589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mbustion of fuel
CN1049963C (zh) 分隔束流之燃烧器组件
US4428727A (en) Burner for solid fuels
RU2437029C2 (ru) Горелка со средством изменения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потока топлива
US5299512A (en) Burner for a rotary kiln
CN100441947C (zh) 用于燃烧灰粉状燃料的圆形燃烧器
JP6704541B1 (ja) 可燃性廃棄物吹込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244392C (zh) 从气体和颗粒固体的混合物的物流中去除气体的系统和方法
TW202022286A (zh) 水泥窯用燃燒裝置及其運轉方法
AU2002238385B2 (en) Burner for the combustion of particulate fuel
CN101303123B (zh) 紧凑型煤粉燃烧器
CN111971507B (zh) 水泥窑用燃烧器装置及其运转方法
CN100478613C (zh) 燃料燃烧设备和方法
TWI721782B (zh) 可燃性廢棄物吹入裝置及其運轉方法
US10060620B2 (en) Burner
CN109207203A (zh) 气化炉及其供料装置、燃烧器和固体燃料分配器
CN108369000A (zh) 用于窑的燃烧器
KR910001837B1 (ko) 레이디언트 튜브 버너
US2410337A (en) Air preheater for pulverizing mills
SU1814714A3 (en) Swirl combustion chamber
CA3237049A1 (en) Iron fuel combustion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ALSTOM ENERGY SYSTEM SA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LSTHOM POWER BOILER GMBH

Owner name: ALSTOM SWITZERLAND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ALSTOM ENERGY SYSTEM SA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tuttgart,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atentee after: Alston Energy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Stuttgart,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Alstom (Switzerland)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aden, Switzerland

Patentee after: ALSTOM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Stuttgart,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Alston Energy Systems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Baden, Switzerland

Patentee after: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Address before: Baden, Switzerland

Patentee before: Alstom Technology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