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9715C -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9715C
CN100409715C CNB200510089994XA CN200510089994A CN100409715C CN 100409715 C CN100409715 C CN 100409715C CN B200510089994X A CNB200510089994X A CN B200510089994XA CN 200510089994 A CN200510089994 A CN 200510089994A CN 100409715 C CN100409715 C CN 10040971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wnlink frequency
frequency pilot
pilot code
scrambler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899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3695A (zh
Inventor
毕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5100899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9715C/zh
Publication of CN1913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3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97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971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包括: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组成多个基扰码组,并根据基扰码组的分组情况获得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与相邻小区下行导频码不同的下行导频码;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确定本小区的扰码。利用本发明,可以进一步降低扇区化相邻小区间的同频干扰,提高时隙码分多址系统的整体性能。

Description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背景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扇区化的小区结构,通过小区的扇区化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而且也降低了对基站站址的需求,因而已成为主要的经济组网方式之一。在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尽管已经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等关键技术来大幅度提高系统容量,支持扇区化小区也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提高系统容量的手段。
扇区化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天线辐射方向图的非理想性会造成扇区交界处干扰的增加而带来容量的损失,这一特征同样存在于采用了智能天线的TD-SCDMA系统中,在扇区边沿处,智能天线的波束赋形能力下降,表现为不仅赋形增益相对扇区中部有所下降而且波束宽度较宽,从而对相邻扇区造成较大的干扰。
在TD-SCDMA系统中,区分小区内用户信号采用的是OVSF(正交可变扩频因子)码,即信道化码,而小区之间采用不同的扰码区分。尽管同一小区内的用户之间在理想信道条件下是正交的,但由于扰码的作用,不同小区的用户间却并不一定是正交的。多小区TD-SCDMA网络中的用户实际上等效于采用信道化码和扰码相乘之后得到的复合码进行区分。在TD-SCDMA系统中,每个小区采用的扰码通过网络规划确定,而每个用户所使用的信道化码则由网络实时分配。由于在TD-SCDMA系统中所采用的最大扩频因子仅为16个码片,而标准中定义的扰码也只有128个,分为32组使用,每个扰码的长度也是16个码片,因此这种短码增加了不同小区用户间出现复合码重合的可能性。一旦不同小区间有复合码重合的用户,并且满足到基站的信号传输时延相接近时就会出现很强的相互间干扰。
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48702.3揭示了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扰码区分方法及码字划分方法”,该方法针对TD-SCDMA系统扰码之间相关性,将系统的128个扰码划分为12个基扰码组,以此来减少扇区边沿同一时隙内的终端所分配的信息化码与邻扇区边沿的用户出现复合码完全相同的机率。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48703.8还公开了“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小区扰码分配方法”,针对全向小区的场景,提出了避免在相邻小区间出现复合码重合的扰码分配方法,以降低TD-SCDMA系统中全向小区间的干扰。
尽管TD-SCDMA系统可以采用以上这些技术来降低系统内的干扰,提高系统性能,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技术还是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基站A采用智能天线覆盖了3个扇区,这3个扇区在逻辑上分别是小区A、小区B和小区C,假设3个扇区工作在同一频率,移动终端A在小区A中与基站建立通信连接,而移动终端B在小区C中与基站建立通信连接。在这一场景下,由于终端A和终端B都比较靠近小区A和小区C之间的边沿地区,各自的智能天线赋形波束都比较宽,当终端A和终端B工作时隙相同时,就形成了较强的波束相互间覆盖重叠干扰,而一般所采用的仅适用于消除小区内用户间干扰的联合检测技术也无法消除这种小区间的干扰。通过现有的扰码规划技术也不能解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于扰码的作用,TD-SCDMA系统小区间用户的实际扩频码不再能保证具有完全的正交性,当终端A和终端B的扩频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时,两个终端间的信号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扰。特别是当终端A距基站A较远而终端B距基站A较近时,在下行方向上,由于基站需要向终端A发射较强的功率以克服传输路径损耗的影响,这时终端B接收到的基站发射给终端A的信号也具有较强的功率,此时发射给终端B的有用信号将有可能淹没在发射给终端A的信号中,即使两个用户扩频码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时也会带来很大的干扰而导致终端B无法正确接收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相邻扇区间仍然存在较大干扰的缺点,进一步降低系统内干扰,提高TD-SCDMA系统的整体性能。
为此,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组成多个基扰码组,并根据基扰码组的分组情况获得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
B、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
C、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与相邻小区下行导频码不同的下行导频码;
D、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确定本小区的扰码;
E、检查接入终端与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将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它时隙。
所述步骤A包括:
对所有扰码和正交可变长扩频码OVSF组合而成的复合码两两进行相关性计算,将复合码可能重合的扰码分为一组,共分为12组基扰码组;
根据基扰码组中每个扰码所在的扰码码组编号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建立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
所述步骤B包括:
B1、依次确定需要分配基扰码组的基站及本基站能分配的基扰码组;
B2、根据本基站的所有相邻基站使用的基扰码组在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为本基站选择一个可用的基扰码组。
所述步骤B2包括:
B21、按基扰码组分配预定顺序在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为本基站选择一个基扰码组;
B22、按以下方式确定选择的基扰码组是否可用:
依次检查本基站的所有相邻基站中是否已有基站使用所述选择的基扰码组;如果该基扰码组已经被使用,则该基扰码组为不可用;否则该基扰码组为可用;
B23、如果可用,则为本基站分配选择的基扰码组并更新分配结果;
B24、如果不可用并且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仍有可用的基扰码组,则按所述预定顺序选择下一个基扰码组,然后返回步骤B22。
优选地,所述基扰码组分配预定顺序为基扰码组的排列顺序。
所述步骤C包括:
C1、依次确定需要分配下行导频码的小区;
C2、确定本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
C3、根据本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使用的下行导频码在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为本小区选择一个可用的下行导频码。
所述步骤C2包括:
C21、根据本小区基站已分配的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获得该基扰码组对应的所有下行导频码;
C22、将该基扰码组对应的所有下行导频码中未被相邻小区使用的下行导频码作为所述本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
所述步骤C3包括:
C31、按下行导频码分配预定顺序在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为本小区选择一个下行导频码;
C32、按以下方式确定选择的下行导频码是否可用:
依次检查本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中是否已有小区使用所述选择的下行导频码;如果该下行导频码已经被使用,则该下行导频码为不可用;否则该下行导频码为可用;
C33、如果可用,则为本小区分配选择的下行导频码并更新分配结果;
C34、如果不可用并且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仍有可用的下行导频码,则按所述预定顺序选择下一个下行导频码,然后返回步骤C32。
优选地,所述下行导频码分配预定顺序为下行导频码的排列顺序。
所述步骤D包括:
D1、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获得该下行导频码对应的码组中的各个扰码分别属于哪个基扰码组;
D2、选出本小区分配的基扰码组和下行导频码都对应的所有扰码;
D3、从选出的扰码中选择一个与相邻小区的扰码不同的扰码,确定为本小区的扰码。
所述小区包括:扇区化小区和/或全向小区。
优选地,所述步骤E包括:
E1、实时检测以接入终端为中心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
E2、当存在所述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时,根据邻扇区扰码、本小区扰码和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检查所述接入终端的信道化码是否与所述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
E3、如果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则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将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他时隙。
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根据TD-SCDMA系统的扰码特性,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分别组成基扰码组。在为各小区(包括全向小区及扇区化的小区)分配扰码时,先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再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各小区分配下行导频码,然后进一步确定各小区的扰码。这样,保证了同一基站下的每个小区的扰码属于同一个基扰码,并且保证了属于不同基站的小区之间所分配的扰码属于不同的基扰码组,避免了属于不同基站的相邻小区之间出现强干扰。
由于TD-SCDMA系统基站发射的下行信号都是严格同步的,而且终端发射的上行信号也通过上行同步控制使其在到达基站时保持信号的主径是同步的,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分别属于不同扇区的距离很近的用户扩频码完全正交,这样就可以基本上消除这些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
当终端因移动而使得在扇区边沿处出现与相邻扇区的终端扩频码完全相关时,还可以通过系统设备中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将其中之一终端调整到其他不同时隙或载频,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而导致的掉话现象。而且由于每个信道化码仅与邻扇区16个信道化码之一完全相关,因此,由于动态信道分配而导致的信令增加量也不会很大,这样就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扇区间干扰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方法中基扰码组的分配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方法中下行导频码的分配流程图;
图5是终端初始接入时保证不与邻扇区边沿的用户出现复合码完全相同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根据TD-SCDMA系统的扰码特性,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分别组成基扰码组。在为各小区(包括全向小区及扇区化的小区)分配扰码时,先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保证同一基站下的每个小区的扰码属于同一个基扰码;再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各小区分配下行导频码,然后进一步确定各小区的扰码,保证属于不同基站的小区之间所分配的扰码属于不同的基扰码组。当终端初始接入时及终端接入系统后的移动通话过程中,检测以该终端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是否存在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并根据邻扇区扰码、本小区扰码和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检查该终端的信道化码是否会与邻扇区的该同时隙终端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如果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则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交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他时隙,以避免在扇区边沿出现强干扰。
本技术领域人员知道,TD-SCDMA系统所使用的码按类型可以分为:下行导频码、上行导频码、小区扰码、训练序列(midamble)码。下行导频码、上行导频码、扰码和基本midamble码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C20051008999400111
Figure C20051008999400121
其中,下行导频码一共有32个,用于TD-SCDMA系统的下行同步和小区搜索;上行导频码一共有256个,用于TD-SCDMA系统的上行同步和随机接入;扰码共有128个,各个扰码分别用于与数据符号序列相乘,使得数据符号序列呈现更为伪随机化特性,从而可用于标识和区分相邻小区;基本midamble码的数量也是128个,用于估计信道响应。在实际应用中,上行导频码由用户设备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使用,每个小区的上行导频码与小区所使用的下行导频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个下行导频码对应8个上行导频码,每个小区在下行导频码确定后,即可从每个下行导频码对应的4个扰码中选择一个作为本小区的扰码,同时这样也就确定了相应的基本midamble码,小区中不同信道的midamble码是由基本midamble码按照一定的偏移产生的。在TD-SCDMA系统所使用的码还包括正交可变长(OVSF)扩频码,该OVSF扩频码用于区分同一信号源中不同的信道,OVSF扩频码与扰码复合相乘后所得到的复数据序列称为复合码。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复合码相关性所带来的干扰问题,中国专利申请200410048702.3考虑到扰码和扩频码复合而成的复合码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将TD-SCDMA系统的128个扰码分为表2所示的12组。
表2:
Figure C20051008999400131
其中,表2中的每一行所代表的扰码组为一个基扰码组,按照目前的有关标准中的扰码定义,TD-SCDMA系统共有12个基扰码组。同一分组内,任意两个扰码与扩频因子为16的信道化码形成的复合码之间存在完全重合的情况,即相关系数为1,但每个信道化码仅和另一扰码的16个信道化码所形成的复合码中的一个完全相关,而其余的则完全正交(不相关),如下表3所示。
表3:
  信道化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9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4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5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16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任意两组扰码间的任意两个扰码与信道化码形成的复合码之间,不会出现两复合码完全重合的情况,相关系数的取值分别为0.5或0.25,当相关系数为0.5时,每个信道化码和另一扰码的16个信道化码所形成的复合码中的4个相关系数等于该值,而其余的则完全相关,当相关系数为0.25时,每个信道化码和另一扰码的所有16个信道化码所形成的复合码的相关系数都等于该值。
本发明即根据TD-SCDMA系统的扰码的上述特性解决现有技术中特殊场景下扇区间干扰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发明方法的实现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组成多个基扰码组,并根据基扰码组的分组情况获得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
如前面所述,TD-SCDMA系统的扰码是128个,通过与16个SF=16的扩频码组合,一共可以得到2048个复合码。为了避免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合的扰码分配给相邻的小区,从而降低相邻小区间同频干扰,对所有扰码和正交可变长扩频码OVSF组合而成的复合码两两进行相关性计算,将复合码可能重合的扰码分为一组,即将128个扰码分为表2所示的A-L共12组,每一组称为一个基扰码组。
本技术领域人员知道,在全向小区结构中,一个基站设备对应一个小区,而在扇区化的小区结构中,一个基站设备可以对应几个小区,每个小区的覆盖范围是以该基站为中心的一个扇区。因此,针对每个基站,在扰码分配时应保证同一基站下的每个扇区化小区的扰码属于同一个基扰码组,而不同基站的小区间所分配的扰码属于不同的基扰码组,就可以保证相邻小区扰码的复合码不出现重合的情况。
在确定了基扰码组后,就可以根据基扰码组中每个扰码所在的扰码码组编号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进一步确定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根据表1,一个码组对应一个下行导频码,一个码组对应4个扰码。对于表2,将每一行中的每个扰码序号用其对应的码组编号来替代,得到表4。表4示出了基扰码组成员在码组中的分布情况。
表4:
  基扰码组   码组编号
  A   1 2 7 8 9 11 13 14 15 22 23
  B   1 2 3 4 6 11 12 13 16 17 19 21 30 32
  C   1 2 3 4 5 6 9 10 12 13 17 22
  D   3 4 5 7 9 10 12 17 18 27 30
  E   5 6 8 11 15 20 22 24 25 27 28 32
  F   13 15 26 32
  G   14 21 23 26 31
  H   14 16 18 21 22 29
  I   15 20 21 23 25 26
  J   16 18 20 28 31
  K   16 17 19 20 24 27 28 29 31
  L   19 23 25 26 28 29 30 31
步骤202: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
对于理想的小区结构,不论是全向小区还是3扇区小区,12个基扰码组完全可以保证每个基站的所有小区与周围第1层的六个基站所属的小区间不出现复合码重合。
实际网络中由于基站的位置不可能是理想的蜂窝分布,而且还有宏蜂窝和微蜂窝交叠的网络结构,因此相邻基站信息是根据覆盖预测产生的,这样每个服务小区的邻基站数目都是不同的,根据所采用评估准则的不同,邻基站的数目也会发生变化,但可以通过设定应考察的主要相邻基站数目如6个或者其他数量,或者也可以根据相邻基站的选择准则而使每个服务小区应考察的邻基站数量分别不同,但只要是低于11个,就可以进行基扰码组的规划。例如,对于图2,可以给基站1分配基扰码组A,基站1周围相邻的基站2-7可以从基扰码组B-L中选择,只要保证相邻的基站不分配同一个基扰码组即可。
步骤203: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与相邻小区下行导频码不同的下行导频码。
为基站分配基扰码组后,该基站对应的小区的基扰码组也就确定了,则小区的下行导频码就只能在表4所示的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表中相应行右边给出的各个码组编号对应的下行导频码中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属于同一个基站的不同小区也需要采用不同的下行导频码来区分。
下行导频码的分配可以采用与基扰码组不同的复用准则。在实际的网络规划中进行扰码规划时,由于相邻小区数目不同的缘故,那么在考察在确定下行导频码时所需考察的相邻小区也可以设置为最主要的若干个相邻小区,如18个或者其它数量,或者也可以根据相邻小区的选择准则而使每个服务小区应考察的相邻小区数量分别不同,但只要是低于31个,就可以进行下行导频码的规划,这样可以充分利用32个下行导频码进行覆盖。
例如,某一基站甲选择了基扰码组为A,假设同一基站有3个扇区小区,则这3个扇区小区必须选择基扰码组A中不同的码组,如表4中的1、2、7这3个码组,如有另一相邻基站乙,则这个邻基站乙可以选择基扰码组B,但基站乙中的小区在选择下行导频码时就不能选择基扰码组B中对应的1、2两个码组了,因为这两个下行导频码已经分配给了基站甲中的小区。
步骤204: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确定本小区的扰码。
可以按TD-SCDMA系统所使用的码类型之间的关系确定上行导频码和相应的基本midamble码,并进一步根据基本midamble码产生midamble码。而扰码则可以由下行导频码对应的码组和小区的基扰码组确定。具体的方法是:先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获得该下行导频码对应的码组中的各个扰码分别属于哪个基扰码组,然后选出小区分配的基扰码组和下行导频码都对应的所有扰码;从这些扰码中选择一个与相邻小区的扰码不同的扰码,确定为本小区的扰码。
参照表4所示的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根据码组中每个扰码分属于哪个基扰码组又得到表5。
表5:
Figure C20051008999400181
表5示出了每个码组中的4个扰码分别属于哪个基扰码组。例如:码组1的4个扰码分别属于基扰码组A、B、C、C;码组2的4个扰码分别属于基扰码组A、B、C、B。
在图2所示的基扰码组分配和下行导频码分配两个步骤中,可以根据需要引入不同的优化方法,从而提高码字规划的总体综合性能和分配成功的概率。对此,本发明对基扰码组分配和下行导频码分配分别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配方法。对基扰码组分配和下行导频码分配的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考察能否搜索到相应的基扰码组/下行导频码,保证同一基站下的每个扇区化小区的扰码属于同一个基扰码组,而不同基站的小区间所分配的扰码属于不同的基扰码组。
参照图3,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中基扰码组的分配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确定需要分配基扰码组的基站。
步骤302:检查该基站能分配的基扰码组。
检查的方法是:检查该基站的相邻基站已经分配了哪些基扰码组,只有未被相邻基站使用的基扰码组才可以被分配。例如,基扰码组分为A、B、C、D...等12个,相邻基站有6个,但只有一个相邻基站已经分配为基扰码组A,则该基站能分配的基扰码组就是基扰码组B、C、D...等11个。
步骤303:在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按预定顺序选择一个基扰码组。比如,按基扰码组的顺序来选择。
步骤304:依次检查该基站的所有相邻基站已分配的基扰码组,确定选择的基扰码组是否可用。
检查的方法是:依次对每个相邻基站进行检查,看该基扰码组是否已经在这些相邻基站中使用,如果已经被使用,则该基扰码组就不能在待分配基站中使用。
如果可用,则执行步骤305:更新分配结果并检查是否所有基站都已分配基扰码组。
如果所有基站都已分配,则执行步骤306:成功结束分配过程。
否则,执行步骤307:选择下一个待分配基站,并返回步骤302。
如果不可用,则执行步骤308:判断是否所有能分配的基扰码组都已检查完毕。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09:分配失败,结束分配过程。
否则,执行步骤310:选择下一个能分配的基扰码组,然后返回步骤304。
所有基站的基扰码组确定后,就可以进行各基站对应小区的下行导频码的分配,这时所采用的分配方法与上述基扰码组的分配方法类似。
参照图4,图4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中下行导频码的分配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确定需要分配下行导频码的小区。
步骤402:检查该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
检查的方法是:先根据本小区基站已分配的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获得该基扰码组对应的所有下行导频码;然后检查该小区的相邻小区已经分配了哪些该基扰码组对应的下行导频码,将未被相邻小区使用的该基扰码组对应的下行导频码确定为能分配给该小区的下行导频码。
例如,如果小区的基扰码组为A,则根据表4,可选的下行导频码是码组编号为1、2、7、8、9、11、13、14、15、22、23对应的共11个下行导频码,检查周围的相邻小区是否已经分配了其中的一些下行导频码,没有被周围相邻小区使用的下行导频码就是该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范围。
步骤403:在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按预定顺序选择一个下行导频码。比如,按下行导频码的顺序来选择。
步骤404:依次检查该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已分配的下行导频码,确定选择的下行导频码是否可用。
检查的方法是:依次对每个相邻小区进行检查,看该下行导频码是否已经在这些相邻小区中使用,如果已经被使用,则该下行导频码就不能在待分配小区中使用。
如果可用,则执行步骤405:更新分配结果并检查是否所有小区都已分配下行导频码。
如果所有小区都已分配,则执行步骤406:成功结束分配过程。
否则,执行步骤407:选择下一个待分配小区,并返回步骤402。
如果不可用,则执行步骤408:判断是否所有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都已检查完毕。
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09:分配失败,结束分配过程。
否则,执行步骤410:选择下一个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然后返回步骤404。
利用上述图3所示的基扰码组分配和图4所示的下行导频码分配方法,可以快速地实现扇区化小区的码字规划。
由于TD-SCDMA系统基站发射的下行信号都是严格同步的,而且终端发射的上行信号也通过上行同步控制使其在到达基站时保持信号的主径是同步的,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保证如图1所示的终端A和终端B的两个属于不同扇区的距离很近的用户扩频码完全正交,这样就可以基本上消除这两个终端之间的相互干扰。
由于终端的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在实际系统中还需要运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避免因终端移动使得在扇区边沿处出现与相邻扇区的终端扩频码完全相关的情况,将其中之一终端调整到其他不同时隙或载频,从而有效地避免干扰而导致的掉话现象。
系统设备中的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主要在TD-SCDMA系统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中实现,可以利用基站报告给RNC的有关终端的方向到达角AOA信息来保证扇区边沿同一时隙内的终端所分配的信道化码不与邻扇区边沿的用户出现复合码完全相同的情况。这里的AOA信息是基站利用智能天线获得的终端发射信号的方向到达角,它反映了终端针对同一基站的角度位置。
图5示出了当终端初始接入时保证不与邻扇区边沿的用户出现复合码完全相同的一种可行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RNC获取接入终端的AOA信息,将接入终端记为B。
步骤502:以AOA为中心,在(-a,a)范围内检查是否有属于相邻扇区的终端,将属于相邻扇区的终端记为A。
步骤503:利用本小区扰码、相邻扇区扰码和所有属于相邻扇区的终端A的信道化码,计算得到与终端A的信道化码具有完全相关复合码的终端B的信道化码,将其记为集合C。
步骤504:如果集合C非空,则在为终端B分配信道化码时排除集合C中的元素。
上述流程中的最大干扰角度a是一个工程经验值。而当终端接入系统后的移动通话过程中,也同样可以采用流程图中的方法判断以该终端的AOA为中心,(-a,a)的角度范围内是否存在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并根据邻扇区扰码、本小区扰码和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检查该终端的信道化码是否会与邻扇区的该同时隙终端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如果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则系统将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将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它时隙,这样就可以在扇区边沿避免强干扰的出现。
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扰码分配方案,可以保证TD-SCDMA系统在用户开始接入时与扇区边沿的位置较近的用户具有完全正确正交的扩频码,避免了不同基站间因出现复合码重合而引入的强干扰。进一步结合动态信道分配技术,还可有效地避免因终端移动使得在扇区边沿处出现与相邻扇区的终端扩频码完全相关的情况。而且由于每个信道化码仅与邻扇区16个信道化码之一完全相关,因此,由于动态信道分配而导致的信令增加量也不会很大,这样就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Claims (12)

1. 一种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将复合码可能出现重码的扰码组成多个基扰码组,并根据基扰码组的分组情况获得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
B、为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基扰码组;
C、根据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与相邻小区下行导频码不同的下行导频码;
D、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确定本小区的扰码;
E、检查接入终端与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将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它时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包括:
对所有扰码和正交可变长扩频码OVSF组合而成的复合码两两进行相关性计算,将复合码可能重合的扰码分为一组,共分为12组基扰码组;
根据基扰码组中每个扰码所在的扰码码组编号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建立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
B1、依次确定需要分配基扰码组的基站及本基站能分配的基扰码组;
B2、根据本基站的所有相邻基站使用的基扰码组在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为本基站选择一个可用的基扰码组。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2包括:
B21、按基扰码组分配预定顺序在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为本基站选择一个基扰码组;
B22、按以下方式确定选择的基扰码组是否可用:
依次检查本基站的所有相邻基站中是否已有基站使用所述选择的基扰码组;如果该基扰码组已经被使用,则该基扰码组为不可用;否则该基扰码组为可用;
B23、如果可用,则为本基站分配选择的基扰码组并更新分配结果;
B24、如果不可用并且所述能分配的基扰码组中仍有可用的基扰码组,则按所述预定顺序选择下一个基扰码组,然后返回步骤B2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扰码组分配预定顺序为基扰码组的排列顺序。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包括:
C1、依次确定需要分配下行导频码的小区;
C2、确定本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
C3、根据本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使用的下行导频码在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为本小区选择一个可用的下行导频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2包括:
C21、根据本小区基站已分配的基扰码组与下行导频码的对应关系,获得该基扰码组对应的所有下行导频码;
C22、将该基扰码组对应的所有下行导频码中未被相邻小区使用的下行导频码作为所述本小区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3包括:
C31、按下行导频码分配预定顺序在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为本小区选择一个下行导频码;
C32、按以下方式确定选择的下行导频码是否可用:
依次检查本小区的所有相邻小区中是否已有小区使用所述选择的下行导频码;如果该下行导频码已经被使用,则该下行导频码为不可用;否则该下行导频码为可用;
C33、如果可用,则为本小区分配选择的下行导频码并更新分配结果;
C34、如果不可用并且所述能分配的下行导频码中仍有可用的下行导频码,则按所述预定顺序选择下一个下行导频码,然后返回步骤C32。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导频码分配预定
顺序为下行导频码的排列顺序。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
D1、根据小区分配的下行导频码及其与基扰码组的对应关系,获得该下行导频码对应的码组中的各个扰码分别属于哪个基扰码组;
D2、选出本小区分配的基扰码组和下行导频码都对应的所有扰码;
D3、从选出的扰码中选择一个与相邻小区的扰码不同的扰码,确定为本小区的扰码。
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区包括:扇区化小区和/或全向小区。
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包括:
E1、实时检测以接入终端为中心的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
E2、当存在所述同时隙的邻扇区终端时,根据邻扇区扰码、本小区扰码和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检查所述接入终端的信道化码是否与所述邻扇区终端的信道化码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
E3、如果存在复合码重合的情况,则采用动态信道分配技术将相互干扰的终端之一调整到其他时隙。
CNB200510089994XA 2005-08-09 2005-08-09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71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9994XA CN100409715C (zh) 2005-08-09 2005-08-09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89994XA CN100409715C (zh) 2005-08-09 2005-08-09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695A CN1913695A (zh) 2007-02-14
CN100409715C true CN100409715C (zh) 2008-08-06

Family

ID=37722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999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715C (zh) 2005-08-09 2005-08-09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971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2587B (zh) * 2007-05-24 2011-12-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下行链路同频干扰的方法
US9002358B2 (en) * 2009-08-05 2015-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ultiple pilot signature indicators
CN106374981B (zh) * 2015-07-20 2021-01-08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379A (zh) * 2000-10-20 2002-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td-cdma系统信道估计准确度的方法
WO2002082676A1 (en) * 2001-04-04 2002-10-17 Ubinetic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w-cdma acquisition
JP2002335577A (ja) * 2001-05-10 2002-11-22 Ntt Docomo Inc 上りスクランブリングコード割当方法、並びに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449208A (zh) * 2002-04-04 2003-10-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异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小区搜索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0379A (zh) * 2000-10-20 2002-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td-cdma系统信道估计准确度的方法
WO2002082676A1 (en) * 2001-04-04 2002-10-17 Ubinetic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w-cdma acquisition
CN1500315A (zh) * 2001-04-04 2004-05-26 ٿ��� 用于快速w-cdma捕获的方法和装置
JP2002335577A (ja) * 2001-05-10 2002-11-22 Ntt Docomo Inc 上りスクランブリングコード割当方法、並びに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449208A (zh) * 2002-04-04 2003-10-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异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小区搜索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3695A (zh) 2007-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1988C (zh) 使用波束的时隙码分多址系统中分配资源于使用者
CA2287528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pn-offsets for a non-uniform cdma cellular network
US5475864A (en) High-cross correlation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for sectorized cells
CN1929323B (zh) 时隙cdma系统抑制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
US7480271B2 (en) Method for reducing multi-cell interferen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6553234B1 (en) Method of frequency reuse in a fixed access wireless network
WO2003045081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ducing wireless multi-cell interferences through segregated channel assignments and antenna beams
KR20000062518A (ko) 다중 섹터 셀들을 갖는 코드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코드들과 스펙트럼의 향상된 재사용
CN106817157A (zh)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CN105263151A (zh) 一种检测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1272585B (zh) 一种td-scdma系统码资源分配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0409715C (zh) 降低扇区间同频干扰的方法
Wang et al. Interference analysi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TDD-CDMA systems to support asymmetric services by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CN101800584B (zh) 一种室内分布式系统的空分多址接入方法及设备
CN100596032C (zh) 多个基本中间码的分配方法
CN100365954C (zh) 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的小区扰码分配方法
KR101083549B1 (ko) 채널화 코드 할당 방법
CN101174887B (zh) 应用于中继站辅助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调度方法及其系统
CN100407600C (zh)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组网中小区码字资源的配置方法
CN101472287B (zh) 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通信系统组网方法及装置
KR100735345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 링크 공용 물리 채널 상태에따른 송신 안테나 빔 패턴 할당 방법
CN100596348C (zh) 信道化码分配方法
CN100502252C (zh) 一种基于延时特性的码分多址系统扰码分配方法
CN101692732A (zh) 扰码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0375559C (zh) 多载波小区下的码资源分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83 NO. 29,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083 NO.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29

Address after: 100083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83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29,

Patentee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