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8798C -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8798C
CN100408798C CNB021193053A CN02119305A CN100408798C CN 100408798 C CN100408798 C CN 100408798C CN B021193053 A CNB021193053 A CN B021193053A CN 02119305 A CN02119305 A CN 02119305A CN 100408798 C CN100408798 C CN 1004087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press element
snap
casing
p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193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6778A (zh
Inventor
井川喜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HIMOTO KK
Original Assignee
HOSHIMOT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HIMOTO KK filed Critical HOSHIMOTO KK
Priority to CNB021193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08798C/zh
Publication of CN1456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6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87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879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包括有:按压元件、使得收合后把手以及箱体可自由卡合及脱离的卡合机构;卡合机构具有卡合元件,卡合元件以可移动的方式配设在按压元件的后方侧,移动时卡合元件可以使收合状态的把手及箱体进行卡合及脱离;配位在把手上的按压元件可朝前后方向移动,藉由按压操作带动按压元件朝后方侧移动,使得卡合元件产生移动并解除把手及箱体的卡合状态;按压元件具有组装在按压元件前方并施以弹力的弹力机构。本发明可防止按压元件(5)在移动时产生摩擦与卡死等问题的发生,使得按压元件可以顺畅的进行移动。

Description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尤其有关一种组装在配电盘收纳箱等门板上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2)背景技术
习用在配电盘收纳箱等门上装设有开关用把手装置为已知的一种机构,这种习用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就如同图12所示。此种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具备有组装在门板上的箱体(101)以及把手(102)。把手(102)的上端侧枢设有旋转轴(104),把手(102)的下端侧设置具备有上锁、解锁机构的按压元件(105),藉由在箱体(101)前侧收纳凹部(111)底面上组装有可以自由旋转的旋转轴(104),使得把手(102)前侧可以由收纳在箱体(101)前侧收纳凹部(111)的状态朝掀起状态进行自由的上下起伏。在藉由这种门开关用把手装置使得门板开启的场合上,是于按压元件105插入钥匙旋转,使得按压元件105朝后方按压操作。藉此,在把手102的按压元件105的后方所设置的移动元件161便会朝上方移动且与箱体101脱离卡合,并藉由设置在把手102与旋转轴104的连续部上的起伏用弹簧144的弹力,使得把手102的下端侧由箱体101的收纳凹部111朝前方侧自然地掀起。操作掀起后的把手102旋转作动,使得把手102可以相对组装在门板上的箱体101进行相对旋转,而这一个旋转动作可使得固定在旋转轴104后端的板状卡合金属120同时进行旋转。因此,配电盘收纳箱等本体部(图中未示)与卡合金属120便可以解除卡合状态。
移动元件161是藉由弹力机构162于一般情况时在下方施以弹力。当停止按压按压元件105的动作时,藉由形成弹力机构162的按压元件移动面162B,使得按压元件105朝前方被施以弹力,而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然而,因为按压元件105是是间接地恢复至原先的位置,又因为其会相对于把手102产生摩擦以及卡死等情形,因此无法顺畅地进行操作动作。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压元件能顺畅地移动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本发明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其箱体的前侧组装有能自由进行上下起伏与旋转动作的把手,其特点是,包括有:按压元件、使得收合后把手以及箱体能自由卡合及脱离的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具备有卡合元件,卡合元件以能移动的方式配位设置在按压元件的后方侧,伴随着此移动的动作,卡合元件能使收合状态的把手及箱体能进行卡合及脱离;配位在把手上的按压元件能朝前后方向移动,通过按压操作带动按压元件朝后方侧移动,使得卡合元件产生移动并解除把手及箱体的卡合状态;按压元件是具备有组装在按压元件前方并施以弹力的弹力机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按压元件上设置有上锁、解锁的机构;按压元件是是以能自由旋转及移动的方式配位设置在把手上,该按压元件在不能移动的状态下为上锁状态,通过钥匙的操作旋转按压元件而转为能移动的状态,并且通过使按压元件移动以使得把手及箱体解除卡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卡合元件上具备有对卡合元件施以把手及箱体卡合方向上的弹力的卡合元件弹力机构。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4)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4为图2的B-B线扩大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按压元件的说明参考图,(A)图为正视图,(B)图为侧视图,(C)图为后视图,(D)图为仰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把手本体的锁头收纳部的说明参考图,(A)图为为正视图,(B)图为(A)图的C-C线剖面图。
图7(A)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把手本体的锁头收纳部及按压元件于上锁时位置关系说明参考图,图7(B)为把手本体的锁头收纳部及按压元件于解锁时位置关系说明参考图。
图8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卡合元件的说明参考图,(A)图为侧面图,(B)图为正视图。
图9为图1的D-D线扩大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按压元件及卡合元件的说明参考图,(A)图为(B)图的E-E线剖面图,用以说明按压元件及卡合元件的位置关系,(B)图为图1的A-A线剖面图,用以说明上锁时的情形,(C)图为(D)图的F-F线剖面图,用以说明按压元件及卡合元件的位置关系,(D)图为图1的A-A线剖面图,用以说明解锁时的情形,(E)图为(F)图的G-G线剖面图,用以说明按压元件及卡合元件的位置关系,(F)图为图1的A-A线剖面图,用以说明解锁时,按压元件朝后方按压的情形。
图11为图1的A-A线剖面图,用以说明把手由箱体掀起的状态。
图12为习用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的剖面图。
(5)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方向是相对图1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而言,其上方为「上」,下方为「下」,左方为「左」,右方为「右」,前方为「前」,后方为「后」。
本发明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具备有箱体1、把手2、按压元件5以及卡合机构6。在箱体1的前侧面设置有把手用收纳凹部11。该把手用收纳凹部11是为了收纳把手2的后侧部位,于箱体1前面的中央部形成为长条圆形并朝后侧突出,且于前方侧形成有开口。该把手用收纳凹部11底面的上端侧穿设有圆孔状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该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后侧具备有朝内径方向延设的承受部12A,藉由承受部12A使得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后侧内径得以缩小。箱体1的上部及下部分别具备有组装部13、13。在箱体1把手收纳凹部11的边侧后方装设有防水衬垫14后,在配电盘收纳箱等门板(图中未示出)上所穿设的孔处,由前方以可与把手收纳凹部11中防水衬垫14相接的状态,在组装部13、13上装设有固定金属13A以及螺栓13B、13B以使得门板得以固定。
把手2具备有把手本体3以及连接把手本体3及箱体1的连接轴4,并以可在箱体1上自由起伏及旋转的状态加以组装。把手本体3为长条形构造,其上下左右的尺寸装置为可以收纳在箱体1把手收纳凹部11中。
在连接轴4的接近中央部位设置有嵌插部41。该嵌插部41是沿箱体1连接轴用嵌插孔12的剖面形状加以成形,在由箱体1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前方侧插入连接轴4后端后,嵌插部41则位处于连接轴嵌插孔12的承受部12A处。就本实施例而言,在嵌插部41上设置有O环41A,藉由该O环41A使得嵌插后的嵌插部41及箱体1连接轴用嵌插孔12内壁之间可获得更加理想的防水效果。而连接轴4以可相对于箱体1作自由旋转的状态加以组装。
这样,组装在箱体1上的连接轴4前侧则支撑在把手本体3的上端侧后方。请参照图4所示,把手本体3上端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具备有轴插设孔31A、31A的左右一对的轴支撑片31、31。另一方面,连接轴4的前侧具备有由左面朝右面的左右方向穿设的轴插设孔42、42。因此,连接轴4的前侧便可置入轴支撑片31、31之间,而轴针43藉由贯穿把手本体3及连接轴4的各轴插设孔31A、31A,41、41,而轴设连接轴4及把手本体3。如图3所示,藉由此轴设动作使得把手本体3下端可沿着箱体1较长方向的上下方向延伸至箱体1下方的前方位置,再如图11所示,并可由此前方位置朝前上方侧,让把手本体3上端至连接轴4枢接位置的范围进行自由的转动。
该连接轴4及把手本体3的上述轴设部设置有可让把手本体3下端由箱体1朝前方侧掀起用的弹簧44。这一个掀起用弹簧44是由具有两个端部44B以及环状部位44A所构成的环形弹簧,并在环状部位44A穿设有轴针43。此掀起用弹簧44一端的端部44B是设置在连接轴4上所设置的卡合用孔45,另一端的端部44B则与把手本体3的后面相接,藉此以提供在平常时将把手本体3朝前方侧推挤的弹力。
连接轴4的后侧具备有卡合金属组装部47。此卡合金属组装部47呈筒状构造,其外周面为断面四角形状,内周面设置有供螺栓螺合用的螺纹47A。故该卡合金属组装部47如上述将连接轴4插设入箱体1的连接轴用嵌插孔12并由箱体1后侧穿出,在此状态下,再以不能转动的状态组装在板状卡合金属20上的组装孔,并于其间设置垫片等物体,将固定用螺栓48与螺栓螺合用螺纹47A加以螺合,使得卡合金属20被加以固定。另外,被固定在连接轴4上的卡合金属20是相对于箱体1伴随着连接轴4的转动而与突设在箱体1后侧的角度限制用突起15相接,藉由卡合金属20与角度限制用突起15的相接,使得相对于箱体1的把手2左右转动范围得以加以限制。
按压元件5就本实施例而言,其内藏有圆筒型锁头,请参照图5所示,其大致呈圆柱型。在按压元件5外周围的下侧突设有可由外周朝外侧方向伸缩的板状卡片51。该卡片51伴随着在按压元件5前面的钥匙插设孔53中将钥匙(图中未示出)插入按压元件5中,使得卡片51外周前端可朝按压元件5的外周缘位置缩入按压元件5内,将钥匙由按压元件5拔出则便会因为设置于按压元件5中弹簧(图中未示出)的弹力的原因,朝按压元件5的外周缘方向突出。
又请参看图5(C)、(D)所示,按压元件5的后端形成有按压突起52。该按压突起52具有按压突起52A后部及按压突起前部52B,按压突起后部52A如后所述,其藉由按压卡合元件61的锁头移动面61B而使卡合元件61可以移动,按压元件前部52B在上锁时是位于把手本体3的锁头收纳部16的后侧接触壁16C后方,因此可以得到相对于按压元件5的锁头收纳部16而朝前方得到锁止的功能。
因此,该按压元件5便可在把手本体3下侧所设置的锁头收纳部16中自由地旋转及朝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下收纳。该把手本体3的锁头收纳部16是形成于把手本体3前方侧至后方侧。按压元件5是由把手本体3的锁头收纳部16前方侧加以收纳,并配合卡片51在下方侧的配位状态而成为上锁状态。
详细请参照图6所示,锁头收纳部16形成于把手本体3前方至后方处,该锁头收纳部16之内具备有接触壁。该接触壁具备有前侧接触壁16A、凹部前侧接触壁16B、后侧接触壁16C、第一旋转接触壁16D、16D以及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
前侧接触壁16A为锁头收纳部16内朝前方所形成的平坦面,凹部前侧接触壁16B是由相对于前侧接触壁16A中央部位,于后方形成有凹部且朝前方形成有平坦面。另外,后侧接触壁16C是对向于前侧接触壁16A,朝后方形成有平坦面。第一旋转接触壁16D、16D在上述的凹部中,紧邻凹部前侧接触壁16B并收纳有卡片51而得到有相对向的部位。另外,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紧邻前侧接触壁16A及后侧接触壁16C,并收纳有卡片51而得到有相对向的部位。
请参照第七A图7(A)所示,按压元件5是由锁头收纳部16前方侧加以收纳,而下方配位有卡片51而成为上锁状态。
该上锁状态是是卡片51配位设置在第一旋转接触壁16D、16D之间,按压元件5在锁头收纳部16内朝后方移动时,卡片51与凹部前侧接触壁16B顶接而阻止其朝后方移动。请参照图9所示,再就前方侧而言,此时设置在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间的按压突起52的按压突起前部52B藉由与插设于前方停止金属71的上端部71A相接而阻挡移动进行。藉此,按压元件5便无法由锁头收纳部16移动。
卡片51配位设置在上述第一旋转接触壁16D、16D之间,当按压元件5在锁头收纳部16内朝右旋转时如图7所示的X方向卡片51会与左侧的第一旋转接触壁16D相接以阻止右旋转,当按压元件5在锁头收纳部16内朝左旋转的时如图7所示的Y方向卡片51会与右侧的第一旋转接触壁16D相接以阻止左旋转。因此,卡片51在锁头收纳凹部16内是成为上锁时的旋转防止机构。
藉由上述说明可知,按压元件5在上锁时锁头收纳部16内因为卡片51的作用而无法进行左右方向的旋转及前后方向的移动。
请参照第七A图7(A)所示,藉由钥匙图中未示插设入按压元件5的中,卡片51则收纳于按压元件5内部,再请参照图7(B)所示将按压元件5朝右旋转便成为解锁状态。在钥匙由按压元件5拔除后,卡片51便突出于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之间。
在解锁状态时,就按压元件5朝前后方向的移动加以说明,首先就后方而言,其可在后述的卡合元件61相接触前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移动。再就前方而言,在按压突起52的按压突起前部52B与后侧接触壁16C相接时,便会阻止移动的进行。也就是说,按压元件5是是在锁头收纳部16内的预定范围内进行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钥匙由按压元件5拔除的场合时,卡片51则会如上所述的配位突出于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之间而防止按压元件5的转动。
本实施例的按压元件5是内藏有锁头的构造,而可进行上锁与解锁的动作,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种构造,亦可以为单以按压钮作为平时解锁状态使用的结构。
在这种场合时便可省略卡片51,藉由在按压元件5上装设有钥匙插设孔53的内盖而成为相同效果的元件。
再来就卡合机构6加以说明。该卡合机构6为可使收合的把手2与箱体1进行自由卡合及脱离的结构,其具备有卡合元件61以及环形弹簧62。请参照图8所示,卡合元件61呈块状,其上侧具备有与环形弹簧62相接的弹簧连接片61A,弹簧连接片61A的下侧具备有由下方朝后方逐渐倾斜斜面所形成的锁头移动面61B。而卡合元件61下方侧具备有卡合爪61C。
卡合元件61为了与按压元件5的按压突起52相接以达到限制按压元件5的旋转范围,是形成有右旋转接触面61D以及左旋转接触面61E。右旋转接触面61D是于卡合元件61的右上部朝左侧所形成的与锁头移动面61B相接的平面,而左旋转接触面61E是是于卡合元件61左部朝上侧所形成的平面。
环形弹簧62是做为卡合元件61的蓄势弹力机构,藉由蓄势弹力于卡合元件61使得卡合元件61的卡合爪61C可以设置于后述的箱体1上的爪卡合孔18中。
上述的卡合元件61及环形弹簧62是是收纳于与把手本体3锁头收纳部16后方侧并与锁头收纳部16相连通的卡合机构收纳部17中。请参看第10图所示,该把手本体3的卡合机构收纳部17具备有于下端侧形成有开口部17C的卡合元件嵌设部17B以及形成于卡合元件嵌设部17B上端侧的弹簧收纳部17A,故环形弹簧62便可收纳于弹簧收纳部17A中。另一方面,卡合元件61藉由可上下移动的插设在卡合元件嵌插部17B中,使得卡合爪61C可以由卡合元件嵌插部17B的开口部17C进行伸缩作动。由卡合元件嵌插部17B的开口部17C进行伸缩动作的卡合爪61C可以置入箱体1把手收纳用凹部11下方内壁侧的爪卡合孔18中。在卡合元件61嵌插入卡合元件嵌插部17B时,藉由弹簧连接片61A置入环形弹簧62下侧使得卡合元件61因为环形弹簧62在下侧施以蓄势弹力,藉此一蓄势弹力卡合爪61C可与箱体1的爪卡合孔18自然的加以组合。
在上述元件的基础上再追加部件,于锁头收纳部16上加设有停止金属件71及环形弹簧72。请参照图9所示,停止金属件71是是由外部配位卷设在把手本体3的锁头收纳部16下部及侧部的金属件。请参照图7所示,停止金属件的上端部71A配位设置在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之间,且由凹部前侧接触壁16B突出,如所述藉由与按压突起52的按压突起前部52B相接,而得到相对于按压元件5的锁头收纳部16拔除的机能。下端部71B突出配位于锁头收纳部16后方底部至锁头收纳部16内,且在此下端部71B上嵌设有环形弹簧72。环形弹簧72前侧嵌设于按压元件5的后端。藉由按压元件5及停止金属件71使得环形弹簧72位置得以决定,让环形弹簧72的组装更容易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弹簧62、72可利用为同一的构件。
上述收纳于把手本体3卡合机构收纳部17中的卡合元件61是配位设置在收纳于把手本体3锁头收纳部16的按压元件5后方,请参照图10(D)所示,在解锁状态时,按压元件5的按压突起52按压突起前部52A与卡合元件61的锁头移动面61B的上部为大致呈接触的状态。
再来便就此门开关用把手装置的使用方法加以说明。
请参看图3及图10(A)、(B)所示,由上锁的状态在按压元件5的钥匙插设孔53(如图5所示)中插入钥匙。藉此,卡片51会朝按压元件5内移动而内缩于按压元件5内,而解除锁头收纳部16的第一旋转接触壁16D与卡片51的转动不能状态,故按压元件5便可在锁头收纳部16内作右旋转(图7所示的X方向)。在此状态下将按压元件5作右旋转,当按压元件5到达大致呈90度的旋转角度时,按压元件5的按压突起52会与卡合元件61的右旋转接触面61D相接,而停止按压元件5的旋转动作。请参照图7(B)所示,此时拔除钥匙,卡片51便会处于锁头收纳部16第二旋转接触壁16E、16E间的状态,再次由按压元件5处突出。也就是如图10(C)、(D)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按压元件5可以朝后方移动。因此藉由此状态将按压元件5朝后方按压操作,按压元件5便可如图10(E)、(F)所示朝后方侧移动。
另外,这一个将按压元件5朝后方按压的动作在插入钥匙的状态或拔除钥匙的状态均可进行。
伴随着按压元件55朝后方的移动,形成于按压元件5后部的按压突起52的按压突起后部52A便会压迫卡合元件61的锁头移动面61B,如图10(F)所示,藉由此一压迫,卡合元件61为对抗环形弹簧62的弹力而移动,嵌入于箱体1爪卡合孔18中的卡合爪61C便会由爪卡合孔18处移出。因此,把手2与箱体1之间的卡合状态便得以解除。再请参照图11所示,把手2下端因为掀起用弹簧44的弹力作用而朝前方旋转并由箱体1处掀起。
而后便可旋转操作由箱体1掀起后的把手2。藉此动作,卡合于配电盘收纳相等本体部的卡合金属件20便可解脱,使得配电盘收纳箱的门板得以开启。
另一方面,在上锁的场合时,把手2会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回到箱体1的前方位置。此时卡合金属件20恢复至与箱体的角度限制用突起15相接,故把手2可沿着箱体1的较长方向恢复至原先的状态。在这状态时,把手2的下端侧抵抗掀起用弹簧44的弹力而向后方压迫,使得把手2收纳于把手收纳用凹部11的中。卡合元件61藉由环形弹簧62的蓄势弹力而朝爪卡合孔18内突出,使得把手2维持在把收收纳凹部11中。藉由将钥匙插置入按压元件5的中,使得按压元件5卡片51内缩至按压元件5的内,因卡片51解除了解锁时不能旋转的状态,使得按压元件5可以朝左旋转(如图7所示的Y方向)。
再藉由按压元件5的左旋转操作至当按压元件5旋转角度大致呈90度时,按压元件5的按压突起52便会与卡合元件61的左旋转接触面61E相接而停止按压元件5的旋转动作。在此状态下拔除钥匙,卡片51便会朝按压元件5的外周侧突出并旋转至第一旋转接触壁16D、16D之间而成为不能移动的状态,也就是如图3及图10(A)、(B)所示的上锁状态。
就习用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而言,解锁时按压元件5朝后方压迫再朝前方恢复的动作是是藉由环形弹簧62推压卡合元件61的锁头移动面61B之间接动作达成,因此会有摩擦、卡死等发生而无法顺畅的移动。
相对于习用的结构,就本发明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而言,环形弹环72是设置在锁头收纳部16中,并直接朝前方蓄势弹力于按压元件上,故不会引起如习用那样的问题,而可以顺畅地移动。
上述所述的旋转或转动、广义着意指为解锁操作的动作,而所谓不能移动的状态是意指为无法进行卡合解除的动作等广义的意思。
就本实施例而言,按压元件5不限于上述的圆筒形锁头,亦可使用其他种类的锁头。例如不具备有上锁、解锁机能的按压元件5亦可,在这种场合下,于平时在解锁状态时,藉由朝后方按压按压元件5使得卡合元件61可由爪卡合孔18处移除,再藉由把手2收纳回把手用收纳凹部11内而恢复呈原来的状态。
另外,按压元件5并不仅限于以可自由旋转及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配位设置在把手2的锁头收纳部16中,亦可藉由钥匙旋转操作后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移动达到解除箱体1及把手2的卡合状态。另外,就本实施例而言,按压元件5虽说是由上锁状态藉由旋转钥匙后而移动,然而例如藉由转动钥匙的同时朝后方侧移动亦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本实施例藉由按压元件5一部分的按压突起52直接与卡合元件61相接而使得卡合元件61移动,然而例如在按压元件5与卡合元件61之间设置有其他元件,在按压元件5朝后方移动之际,接由其他元件间接地使得卡合元件61移动的方式亦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本实施例中经由固定于把手2上的卡合金属件20实现配电盘收纳箱等本体部与门板直接卡合动作,然而藉由卡合金属件20进行间接卡合的动作亦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本实施例把手2是以可在箱体1上自由起伏与旋转的状态加以组装,然而亦可以为可以自由起伏但无法旋转的状态加以组装,其可进行适当的变换。经由上述说明,本发明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因为在按压元件上直接组装有蓄势弹力机构,而与习用藉由经蓄势弹力后的卡合元件等其他元件来压迫按压元件相比,不会有摩擦、卡死等问题发生,而可以顺畅地进行移动动作。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3)

1. 一种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其箱体(1)的前侧组装有能自由进行上下起伏与旋转动作的把手(2),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按压元件(5)、使得收合后把手(2)以及箱体(1)能自由卡合及脱离的卡合机构(6);
该卡合机构(6)具备有卡合元件(61),卡合元件(61)以能移动的方式配位设置在按压元件(5)的后方侧,伴随着此移动的动作,卡合元件(61)能使收合状态的把手(2)及箱体(1)能进行卡合及脱离;
配位在把手(2)上的按压元件(5)能朝前后方向移动,通过按压操作带动按压元件(5)朝后方侧移动,使得卡合元件(61)产生移动并解除把手(2)及箱体(1)的卡合状态;
按压元件(5)是具备有组装在按压元件(5)前方并施以弹力的弹力机构(7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按压元件(5)上设置有上锁、解锁的机构;按压元件(5)是以能自由旋转及移动的方式配位设置在把手(2)上;该按压元件(5)在不能移动的状态下为上锁状态,通过钥匙的操作旋转按压元件(5)而转为能移动的状态,并且通过使按压元件(5)移动以使得把手(2)及箱体(1)解除卡合状态。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开关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卡合元件(61)上具备有对卡合元件(61)施以把手(2)及箱体(1)卡合方向上的弹力的卡合元件弹力机构(62)。
CNB021193053A 2002-05-09 2002-05-09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8798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193053A CN100408798C (zh) 2002-05-09 2002-05-09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021193053A CN100408798C (zh) 2002-05-09 2002-05-09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6778A CN1456778A (zh) 2003-11-19
CN100408798C true CN100408798C (zh) 2008-08-06

Family

ID=29410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1930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8798C (zh) 2002-05-09 2002-05-09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0879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9456B (zh) * 2014-11-05 2016-09-28 北京凯必盛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平滑自动门的把手及该平滑自动门
CN107100462A (zh) * 2016-02-23 2017-08-29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门把手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1754A (ja) * 1997-09-01 1999-03-26 Takigen Mfg Co Ltd 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2000145215A (ja) * 1998-11-06 2000-05-26 Hoshimoto:Kk 開閉用のハンドル及びその押しボタンのスライド機構
JP2000336985A (ja) * 1999-05-27 2000-12-05 Hoshimoto:Kk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装置
JP2001045215A (ja) * 1999-07-28 2001-02-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1140510A (ja) * 1999-11-10 2001-05-22 Hoshimoto:Kk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装置
CN2431352Y (zh) * 1999-05-07 2001-05-23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把手装置
CN2432300Y (zh) * 1999-04-09 2001-05-30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
US6357268B1 (en) * 1999-07-07 2002-03-19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Fastener lock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1754A (ja) * 1997-09-01 1999-03-26 Takigen Mfg Co Ltd 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2000145215A (ja) * 1998-11-06 2000-05-26 Hoshimoto:Kk 開閉用のハンドル及びその押しボタンのスライド機構
CN2432300Y (zh) * 1999-04-09 2001-05-30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
CN2431352Y (zh) * 1999-05-07 2001-05-23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把手装置
JP2000336985A (ja) * 1999-05-27 2000-12-05 Hoshimoto:Kk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装置
US6357268B1 (en) * 1999-07-07 2002-03-19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Fastener lock apparatus
JP2001045215A (ja) * 1999-07-28 2001-02-1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1140510A (ja) * 1999-11-10 2001-05-22 Hoshimoto:Kk 扉開閉用ハンドル装置
CN1296109A (zh) * 1999-11-10 2001-05-23 星本股份有限公司 把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6778A (zh) 2003-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42537A (en) Connector
JP2573753B2 (ja) コネクタ
CN102966271B (zh) 机电一体化电子锁锁体
CN201021687Y (zh) 一种伸缩管结构
PL1682810T3 (pl) Urządzenie do łączenia dwóch sztywnych, rurowych obiektów, zawierające część wtykową i część gniazdową
EP1223349A3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100408798C (zh) 门开关用把手装置
US4462652A (en) Coupling nu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067882Y (zh) 一种棘轮套筒扳手
CN201045364Y (zh) 一种伸缩管连接结构
CN109124239B (zh) 一种双钮杯盖
JPS6125767Y2 (zh)
CN211765280U (zh) 收纳袋存放取用装置及其与收纳袋的组合
EP0975061A3 (en) A watertight connector with inertial locking mechanism
US4429906A (en) Female element for quick-coupling connection for flexible pipes
CN111038399A (zh) 收纳袋存放取用装置及其与收纳袋的组合及方法
CN108736254B (zh) 一种快速锁紧机构
JP2007082723A (ja) パイプの連結構造
CN211731238U (zh) 按压式收纳袋存放取用装置及其与收纳袋的组合
JP7148475B2 (ja) ラッチ機構
CN210455805U (zh) 便于识别锁紧状态的油箱盖
JPH0244466Y2 (zh)
JPH071254Y2 (ja) ボタン式構造を備えた接続具
CN220423854U (zh) 一种多功能挤水拖把
CN218869596U (zh) 密码锁自动开合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