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06770C - 自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06770C
CN100406770C CN2004800012018A CN200480001201A CN100406770C CN 100406770 C CN100406770 C CN 100406770C CN 2004800012018 A CN2004800012018 A CN 2004800012018A CN 200480001201 A CN200480001201 A CN 200480001201A CN 100406770 C CN100406770 C CN 10040677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switching mechanism
bracket component
automatic
damp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012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1188A (zh
Inventor
荒木敏夫
小野惣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eative Corp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eative Corp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eative Corp,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eativ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01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1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0677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0677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1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将活塞杆(22)位于汽缸(21)上方地连接到车架上,以覆盖活塞杆(22)外周部的方式将罩(36)安装在该活塞杆(22)上,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和凸轮(弹簧特性切换机构)(30)设置在该罩(36)的外侧。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后轮缓冲装置的自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中,有时包括后轮缓冲装置,这样,即使后部乘员或货物装载产生重量变化时也能够确保乘车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
作为这种后轮缓冲装置,过去提出了下述缓冲装置: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沿轴向可移动地安装在插有活塞杆的汽缸上,将主螺旋弹簧设置在该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和活塞杆侧的弹簧支座之间,并且将辅助螺旋弹簧设置在该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和汽缸侧弹簧支座之间,由此构成缓冲器;并设置切换机构,用于将该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切换到得到主弹簧和辅助弹簧两个弹簧的组合弹簧特性状态或仅得到主弹簧的单独弹簧特性中的任一状态(例如参考特许第3020178号)。
上述后轮缓冲装置,当仅有驾驶员乘坐自动二轮车时切换到上述组合弹簧特性侧,当双人乘坐自动二轮车或装载货物时切换到单独弹簧特性侧。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装置中,由于倒立设置上述汽缸使其位于活塞杆上侧,所以为确保汽缸和活塞杆之间的密封性必须采用备用弹簧。因此增加了成本,并且存在密封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成本增加和密封结构复杂化,将上述汽缸正立设置于活塞杆下侧非常有效。
但是在进行这种正立设置时,由于弹簧切换机构位于减震器下部,所以可能与后轮链轮和消音器产生干扰,因而存在难以确保切换机构的配置空间和设计自由度降低的问题。另外,当将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和中间弹簧支架部件设置在活塞杆侧时,减震器的行程量受结构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问题所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采用正立设置时能够确保切换机构的设置空间并提高设计自由度的自动二轮车。
方案1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缓冲装置,该后轮缓冲装置具有:减震器,具有插入到汽缸内的活塞和一端与该活塞相连而另一端从汽缸的一端部向外突出的活塞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可沿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减震器的径向外侧;第1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汽缸的另一端部上;第1弹簧,设在该第1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第2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部上;第2弹簧,设在该第2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以及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在允许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和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之间择一地进行切换;所述汽缸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可上下摆动地支撑在车架上的后支臂上;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汽缸上方地连接在车架上;设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活塞杆另一端部的罩;在所述罩的外侧设置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和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
方案2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2弹簧的弹簧线径设定为小于第1弹簧的弹簧线径。
方案3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1或方案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包括用于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凸轮。
方案4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1~方案3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设有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缓冲装置,该一对后轮缓冲装置分别包括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并设置用于操作该一对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单一操作部件。
方案5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设置在座椅下方的车罩的内侧。
方案6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设置在转向手柄周边上。
方案7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设有后座乘员用的可倒式脚踏板,该脚踏板与所述操作部件以联动的方式连接,当使所述脚踏板转动至使用状态时,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切换成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而构成。
方案8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方案7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包括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显示出切换成允许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或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方案9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设有将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传递给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力传递部件,将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0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一体安装在设在任一后轮缓冲装置上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上。
方案11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9或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从所述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或向前伸出,并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2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9或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一对后轮缓冲装置设置为越向上部位置越靠前的前倾状态;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线状部件构成,并被设置为:从所述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伸出,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3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1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底板上设有向座椅导轨突出的前后一对突出部,将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所述前后一对突出部之间或前后一对突出部附近。
方案14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9或1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一对后轮缓冲装置设置为越向上部位置越靠前的前倾状态;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被设置为:从所述各个后轮缓冲装置向前伸出,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5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9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是由将内索可相对移动地插入外管内而成的钢索所构成的;该钢索的一端连接在一个弹簧特性切换机构上,并被设置为:从该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向后延伸,且通过由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6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方案1相同的后轮缓冲装置,设置用于操作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部件;设置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传递给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力传递部件;将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方案17的自动二轮车,在方案16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设有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缓冲装置,该一对后轮缓冲装置分别包括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并设置用于操作一对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单一操作部件。
在方案1的自动二轮车中,由于将活塞杆设置在汽缸上侧,以包围活塞杆外周的方式将罩安装在该活塞杆上,将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和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设置在该罩的外侧,所以可以在正立设置减震器时将弹簧特性切换机构设置在活塞杆侧,从而防止与后轮链轮、消音器等产生干扰,而不会导致制造成本升高和结构复杂化。而且,由于将切换机构和中间弹簧支架部件设置在包围汽缸的罩的外侧,所以上述部件不会限制减震器的行程量。
在方案2的发明中,由于使第2弹簧的线径小于第1弹簧的线径,所以能够抑止第2弹簧外径的扩大,并使减震器的上部紧凑化而提高车体配置的自由度,从而提高设计性。而且,可以将上述切换机构设置在第2弹簧的内侧,从而防止在设置该切换机构时导致整个装置大型化。
在方案3的发明中,由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包括用于阻止上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凸轮,所以可以利用仅使凸轮转动的简单结构和少量零件来构成特性切换机构,并能够降低操作力。即,在上述公报所述的装置中,包括向向可移动位置对凸轮施力的弹簧和反抗弹簧的作用力而将该凸轮限制在不可移动位置的止动器,因而导致部件数量增加。并且,在使凸轮转动到不能移动位置上时必须压缩上述弹簧,因而操作力相应变大。
在方案4的发明中,由于通过一个操作部件对设在车体左右侧部上的各个后轮缓冲装置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进行切换操作,所以与分别在各个切换机构上设置操作部件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简单地进行切换操作。
在方案5的发明中,由于将操作部件设置在座椅下方的车体罩的内侧,所以操作部件不会露出到外部,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并可以防止在乘车状态或行驶状态下进行切换操作。
在方案6的发明中,由于将操作部件设置在转向手柄的周边上,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操作,并且由于可以从外部看见操作部件,所以能够显示出商品特点。
在方案7的发明中,由于与后座乘员用的脚踏板的操作连动而进行切换操作,所以单人乘坐或双人乘坐都能自动地切换弹簧特性。
在方案8的发明中,由于显示出切换机构的切换位置,所以可以通过目视来确认切换状态,从而可以显示出商品特点。
在方案9的发明中,由于设置用于将操作部件的操作传递给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力传递部件,使其通过由车体构成部件所夹持的空间,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
在方案10的发明中,例如与将操作部件设置在左右后轮缓冲装置之外的其他部位相比,由于将操作部件一体安装在一个切换机构上,所以能够缩小整个配置空间。
在方案11的发明中,由于设置操作力传递部件,使得从上述各个后轮缓冲装置向后或向前延伸,并通过由车体构成零件之间,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更具体地说,如方案12所示,由于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线材(例如钢索)构成,并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之间,上述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从前倾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延长而不是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后升配置,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
在方案13的发明中,由于设置操作力传递部件,使其通过在上述座椅底板上向座椅导轨突出而形成的前后一对突出部之间或附近,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突出部在座椅底板和座椅导轨之间所形成的现有空间,对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进行配置,从而防止对操作力传递部件施加多余的外力。
在方案14的发明中,由于操作力传递部件从后轮缓冲装置向前方延长,而不是沿着车宽方向,并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之间,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
在方案15的发明中,由于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钢索构成并且从前倾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延长而不是沿着车宽方向,而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之间,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
在方案16的发明中,由于操作力传递部件通过由车体构成部件所夹持的空间,所以能够简化操作力传递部件的配置结构。
在方案17的发明中,由于能够通过一个操作部件几乎同时地调整左右后轮缓冲装置,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调整操作。而且,与分别在左右后轮缓冲装置上设置操作部件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设有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后轮缓冲装置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后轮缓冲装置的缓冲器的主视图。
图3是上述缓冲器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剖视图(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上述切换机构的操作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操作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上述缓冲器的透视图。
图7是上述缓冲器的防尘罩的透视图。
图8是上述切换机构的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的透视图。
图9是构成上述切换机构的凸轮的透视图。
图10是上述缓冲器的上弹簧支座的透视图。
图11是上述缓冲器的环形板的透视图。
图12是上述缓冲器的止动板的透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缓冲装置的载荷与位移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4是表示操作部件的第2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5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的主视图。
图16是方案9~13的第3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侧视图。
图17是上述左右一对缓冲器的俯视图。
图18是上述左右一对缓冲器的主视图。
图19是上述缓冲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3用于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图1是设有后轮缓冲装置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缓冲器的主视图,图3是缓冲器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剖视图(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切换机构的操作部件的俯视图,图5是操作部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缓冲器的透视图,图7是防尘罩的透视图,图8是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的透视图,图9是凸轮的透视图,图10是上弹簧支座的透视图,图11是环形板的透视图,图12是止动板的透视图,图13是表示缓冲装置的载荷与位移量的关系的特性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前后、左右是指就座于座椅上时所看到的前后、左右。
在图1中,1表示自动二轮车,其车架2包括装载有发动机3的主车架6、连接在该主车架6上并大致以直线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8以及用于接合各座椅导轨8中央部和主车架6下部的左右一对座椅支柱9。
由固定在上述主车架6前端的头管10枢轴支撑撑前叉4,在前叉4的下端轴支撑撑前轮11,并在上端固定转向手柄12。
上述主车架6包括:从上述头管10的上端部向车辆斜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主管6a、从下端部向车辆后下方大致以直线状延伸的一根下行管6b以及用于将头管10、主管6a和下行管6b接合为一体的角撑板14。
上述主管6a具有从头管10以直线状延伸的燃料箱导轨6c和从燃料箱导轨6c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后臂托架部6d。通过焊接将上述各个座椅导轨8的前端部接合在该燃料箱导轨6c的后端部上,并将上述座椅支柱9的前端部接合在后臂托架部6d上。
通过上述主管6a和下行管6b悬挂支撑发动机3,使曲轴3a朝向车宽方向。并且分别在发动机3的汽缸罩3b的前壁上连接排气歧管15,在后壁上连接进气歧管16。在发动机3的曲轴3a的后侧与其平行地设置输出轴3c,并在该输出轴3c上固定驱动链轮3d。该驱动链轮3d通过链条等与安装在下述后轮13上的未图示的后轮链轮相连。
在上述主管6a的燃料箱导轨6c上装载燃料箱17,并在燃料箱17后侧的上述各个座椅导轨8上可装卸地装载座椅7。该座椅7包括前座椅部7a和位置比前座椅部7a高一些的后座椅部7b。
座椅7的下方被侧罩18覆罩,该侧罩18沿座椅7的下边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且,在前座椅部7a的下方设置驾驶员用脚踏板26,在后座椅部7b的下方设置后部乘员用脚踏板27。该后部乘员用脚踏板27可以在突出到车外侧的乘车位置和向上立起的收容位置之间转动。
在上述主车架6的后臂托架部6d上可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撑撑后臂5,并将上述后轮13轴支撑在该后臂5的后端部上。该后臂5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连接部5b将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臂部5a、5a的前端彼此接合而成,并且俯视看大致为コ字形,该连接部5b通过枢轴19轴支撑在后臂托架部6d上,并在左、右臂部5a之间设置后轮13。
在上述后臂5和座椅导轨8之间设置用于吸收从路面传递到后轮13上的冲击力的左右一对后轮缓冲装置。上述各个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车架2左、右侧部的缓冲器20、对该缓冲器20的弹簧特性进行切换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凸轮)30以及通过操作力传递部件40对各个切换机构30进行切换操作的一个操作部件50;详细地说,具有下述结构。
上述左、右各缓冲器20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减震器20a和弹簧机构20b,并向车辆前侧倾斜地设置在上述左、右臂部5a、5a和左、右座椅导轨8、8之间。
上述减震器20a大致具有下述结构:将内置衰减机构的活塞23可自由进退地插入在填充有工作液的有底圆筒状的汽缸21内,并且将活塞杆22连接在活塞23上,使该活塞杆22向上方突出。而且,将对汽缸21的开口部和活塞杆22之间进行油封的密封部件24嵌装在汽缸21的开口部上。
正立设置上述缓冲器20,使得上述活塞杆22位于汽缸21的上侧。即,连接固定在活塞杆22上端的安装凸起部22a可转动地连接在座椅导轨8上,连接固定在汽缸21下端的安装凸起部21a可转动地连接在臂部5a上。
上述弹簧机构20b具有下述结构:在可沿轴向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减震器20a上的大致呈环形的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和固定在上述汽缸21下端部的下弹簧支座(第1弹簧支座)32之间配置螺旋状的第1弹簧33,并且在上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和配置在上述活塞杆22上端部的上弹簧支座(第2弹簧支座)34之间配置螺旋状的第2弹簧35。通过第1、第2弹簧33、35沿上下方向对上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施力,从而将其保持在两弹簧33、35的弹力相互平衡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第1弹簧33的轴长设定为大致为200mm,线径为7.5mmφ左右。而且,将上述第2弹簧35的轴长设定为大致为50mm,线径为6mmφ左右,小于第1弹簧33的线径。
在上述活塞杆22上安装直径稍微大于汽缸21的圆筒状防尘罩36,该防尘罩36覆罩活塞杆22的外周部,并且覆罩上述汽缸21的上边缘部的外周。在固定于该防尘罩36上端的凸缘部36b上设置罩板36c,并通过介于罩板36c和活塞杆22的安装凸起部22a的下表面之间的半圆形止动板37、37,与活塞杆22共同进退移动地进行固定。从而防止水、灰尘等异物从汽缸21上端的活塞杆滑动开口密封部进入。
上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可滑动地安装在上述防尘罩36的外周面上。该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具有下述结构:在环状的弹簧支撑部31c上保持90°间隔地一体形成向上突出的一对凸轮支架部31a和一对弹簧导向部31e。在各个凸轮支架部31a的内侧面上切槽,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槽31b。
在防尘罩36的外周面上间隔180°地形成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凸部36a,该凸部36a与上述凸轮支架部31a的槽31b可自由滑动地配合。由此,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由防尘罩36进行支撑,并且可以沿轴向相对移动但不能沿周向移动。
上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具有安装在防尘罩36外周面上的大致呈圆筒状的凸轮30。该凸轮30设在防尘罩36和第2弹簧35之间,并能够在允许上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上下移动从而获得第1、第2两个弹簧33、35的组合弹簧特性的可移动位置和阻止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向上移动从而仅获得第1弹簧33的单独弹簧特性的不可移动位置之间转动。
上述凸轮30结构如下:在筒状凸轮主体30a的上边缘以180°间隔形成一对配合突起30b。而且,在凸轮主体30a上,沿轴向切成退出凹部30c,该退出凹部30c的尺寸可以使上述凸轮支架部31a进入。通过使凸轮支架部31a在退刀槽凹部30c内进退,来允许第2弹簧35进行伸缩。而且,30e是装配用的退出槽。
而且,上述凸轮主体30a的下端面成为凸轮面30d,该凸轮面30d当在处于上述可移动位置时位置稍低于凸轮支架部31a的上端面31d。当凸轮30转动到上述不可移动位置时,凸轮面30d与凸轮支架部31a的上端面31d结合,从而对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向下挤压施力而阻止其向上方移动。
上述凸轮30的配合突起30b放置在上弹簧支座34上,环形板38放置在该凸轮30的上侧。在该环形板38的内侧形成嵌装有上述配合突起30b的凹部38a,由此,当使环形板38转动时,凸轮30同时转动。
上述缓冲器20的装配作业按照下述顺序进行。将第1弹簧33设置在汽缸21的外侧且设置在下弹簧支座32上,并在其上依次安装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第2弹簧32以及上弹簧支座34。将凸轮30插入设置在第2弹簧35的内侧,同时使环形板38与凸轮30配合。然后,插入上述防尘罩36,使其凸部36a通过凸轮30的退出凹部30c和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的槽31b,并将其凸缘部36b放置在凸轮30的上表面。然后设置罩板36c。对环形板38加压,使第2弹簧35收缩,将半圆形止动板37、37插入上述罩板36c和安装凸起部22a的下端面之间,从而解除上述加压。
上述操作部件50设置在上述座椅7后端部下方的侧罩18内侧,并通过托架8a安装固定在座椅导轨8上。该操作部件50具有下述结构:将圆板状的旋转皮带轮52收容设置在由螺栓固定上、下箱部51a、51b而形成的箱51内,并且轴支撑与上述旋转皮带轮52一体形成的旋转轴53,将操作杆54螺栓固定在该旋转轴53的箱外突出部53a上。
上述操作力传递部件40将上述1个操作部件50与左右缓冲器20、20的各个凸轮30、30连接起来。该操作力传递部件40由具有挠性的第1、第2、第3这3个操作钢索41、42、43组成。各个操作钢索41~43沿上述侧罩18内的座椅导轨8设置,并可移动地将内索41b~43b插入外管41a~43a内。
上述第1、第2操作钢索41、42的各个外管41a、42a的端部41c、42c连接固定在上述操作部件50的箱51上,各内索41b、42b的一端部41d、42d设置在旋转皮带轮52外周面上索形成的槽52a内,并连接在旋转皮带轮52的中间。
上述第1操作钢索41的外管41a的另一端部41e连接固定在与车辆右侧的缓冲器20的上弹簧支座34一体突出而形成的支撑片部34a上。而且,第1操作钢索41的内索41b的另一端部41f设置在右侧环形板38外周面上所形成的槽38b内,并连接在该环形板38的中间。
上述第2操作钢索42的外管42a的另一端部42e连接固定在左侧缓冲器20的上弹簧支座34的支撑片部34a上,内索42b的另一端部4Ff设置在左侧环形板38外周面上所形成的槽38b内,并连接在该环形板38的中间。
上述第3操作钢索43的外管43a的一端部43c连接固定在上述右侧环形板38的支撑片部34a上,内索43b的一端部43d设置在右侧环形板38外周面上所形成的槽38b内,并连接在该环形板38的中间。而且,外管43a的另一端部42e连接固定在上述左侧环形板38的支撑片部34a上,内索43b的另一端部43f设置在左侧环形板38外周面上所形成的槽38b内,并连接在该环形板38的中间。
当上述操作杆4处于软位置S时,凸轮30处于可移动位置,该凸轮30的退出凹部30c与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的凸轮支架部31a对齐,因此,允许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沿轴向移动。因此,如图13的特性线B所示,获得将第1弹簧33、第2弹簧35组合后的弹簧常数小的组合弹簧特性。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在单人乘坐行驶时的乘车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
当使上述操作杆54从软位置S向硬位置H转动时,通过第2操作钢索42使左侧的环形板38和凸轮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通过第3操作钢索43,右侧的环形板38和凸轮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左、右凸轮30转动到不可移动位置。凸轮面30d碰撞到凸轮支架部31a上,从而固定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使其不能向上方移动。因而,如图13的特性线A所示,切换到第1弹簧33单独产生的弹簧常数大的单独弹簧特性。其结果是,能够抑止双人乘坐时或放置重物时的触底,可以确保乘车舒适度和操纵稳定性。
而且在上述状态下,当使操作杆54返回软位置S时,通过第1操作钢索41使右侧的凸轮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第3操作钢索43使左侧的凸轮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解除各个凸轮30与凸轮支架部31a的配合,切换到上述组合弹簧特性。此时,特性线B 1表示第1弹簧33单独的弹簧特性,特性线B2表示第2弹簧35的单独的弹簧特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各个缓冲器20正立设置在车架2的左右侧部,使得活塞杆22位于汽缸21的上方。包围活塞杆22外周部地将防尘罩36安装在活塞杆22上,可沿轴向移动地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安装在该防尘罩36的外周面上,并且设置构成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凸轮30,所以在正立设置缓冲器20时,可以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和凸轮30设置在活塞杆22侧,即,缓冲器20的上部,从而能够防止与后轮链轮和消音器产生干扰,而不会导致成本的提高和结构的复杂化。
由于将凸轮30和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设置在包围汽缸21而进行设置的上述防尘罩36的外侧,所以凸轮30和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不会与活塞杆22产生干扰,从而可以避免缓冲器20的活塞行程量受上述部件限制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第2弹簧35的线径小于第1弹簧33的线径,所以可以相应地抑止第2弹簧35外径的扩大,可以使减震器20的上部紧凑而提高车体配置上的自由度,并提高设计性。而且,能够将凸轮30设置在缓冲器20的第2弹簧35的内侧,从而防止缓冲器20的大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转动地设置安装在防尘罩36外周面上的凸轮30,使凸轮30在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固定的不可移动位置或允许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移动的可移动位置之间转动,所以能够由仅使上述凸轮30转动的简单结构和少量零件构成切换机构,并降低所需的操作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一个操作部件50同时对上述左、右缓冲器20的各个凸轮30进行切换操作,所以与分别在各凸轮30上设置操作部件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同时能够简单地一次进行切换操作。
由于通过各个操作钢索41~43将上述操作部件50连接到左、右凸轮30上,所以能够将操作部件50设置在离远离缓冲器20的位置上,提高设置位置的自由度。即,由于将操作部件50设置在座椅7后端部下方的侧罩18的内侧,所以不会露出到外部而能够防止外观恶化,并且能够防止在乘车状态或行驶状态进行切换操作。
并且,由于通过三个操作钢索41~43对各个凸轮30进行切换操作,所以能够简化配置结构,降低成本。即,当分别在各个凸轮上设置操作部件时,至少需要4个操作钢索,导致配置结构复杂,成本升高。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所名了将操作部件50安装在座椅7下方的侧罩18内的座椅导轨8上的情形,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操作部件设置在转向手柄12的周边上,例如也可以如本发明的方案6所述,设置在头管10上部的驾驶员可以看见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而且,由于可以从外部看见操作杆54,所以可以显示出商品特点。
图14、图15表示方案7的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后座乘员用的脚踏板兼作操作部件的示例。
在图中,固定在后座乘员用脚踏板27的转动轴27a上的驱动锥齿轮60a与固定在转动轴61a上的从动锥齿轮60b啮合,转动轴61a设置在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车体侧的旋转皮带轮61的车宽方向上。上述旋转皮带轮61相当于图4中的旋转皮带轮52,并连接有与图4相同的钢索41、42。
上述脚踏板27位于收容位置时,得到组合的弹簧特性,当使脚踏板27转动到使用位置时,则上述凸轮30阻止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向上移动,得到单独的弹簧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脚踏板27向使用位置转动,自动地切换弹簧特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脚踏板27上安装止回装置,使得无法在乘车状态下进行切换。
此时,如方案8所述,也可以设置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用于显示出切换为允许或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相对于减震器20a移动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具体地说,可以在指示器上显示上述操作杆54的切换位置S、H。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操作杆54上设置指示器开关,由该开关使灯点亮的结构。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切换状态,从而显示出商品特点。
也可以采用由主键开关锁定操作杆和切换机构的结构。而且可以由手动切换操作改变油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该油压驱动切换机构能够大幅度降低操作力。而且,也可以采用通过开关操作以电动机进行切换的结构,此时可以无需手动操作。
图16~图19是用于说明方案9~13的第3实施方式的后轮缓冲装置的图。图中,与图2~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各后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器20,以越向上部越靠前侧的前倾状态设置在车架2的左右侧部上;凸轮30,用于切换缓冲器20的弹簧特性;以及1个操作部件50,通过操作力传递部件40对该各凸轮30进行切换操作;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下文仅说明不同之处。
座椅7在树脂制的座椅底板56上设置未图示的座垫材料,该座垫材料的外表面被表皮覆罩。上述座椅底板56一体形成底板主体部56c和包围其外周的车架部56b。
在上述底板主体部56c的前、后部上,向下突出形成左右一对止动部56a、56a,各个止动部56a能够与座椅导轨8抵接。而且,在底板主体部56c的左右止动部56a的后侧安装橡胶制的弹性部件57,弹性部件57与座椅导轨8抵接。上述止动部56a和弹性部件57成为形成在座椅底板上的前后一对突出部。而且,将上述座椅导轨8设置为越向后部越变高的后升状态,将上述座椅底板56也设置为整体稍微后升的状态。因此,从车辆侧方看,在上述座椅导轨8和座椅底板56之间形成一些间隙c。
环形板38安装固定在上述左右缓冲器20的各个凸轮30的配合部30b上,在该环形板38的外周面上形成一对导向槽38a、38a。而且将托架39固定在上述左右减震器20a的安装凸出部22a。该托架39在舌状固定片39a的外端上折弯形成支撑片39b而大致呈T字型。在该支撑片39b的中央部安装用于调整减震器20的衰减力的减衰力调整阀58。
上述操作部件50形成下述结构:将操作旋钮50b连接在包围第2弹簧35外周地设置在左侧减震器20a上的筒体50a上。将凸缘部37固定在该筒体50a的上端部上,该凸缘部37由环形板38和配合部30b夹持固定。由此,当使操作部件50转动时,则凸轮30与环形板38一起转动。
上述操作力传递部件40由具有挠性的第1、第2钢索41、42构成。各个钢索41、42将内索41b、42b可相对移动地插入到外管41a、42a内。
上述第1、第2钢索41、42的各个外管41a、42a的端部分别连接固定在上述左、右托架39的支撑片39b上,各个内索41b、42b的端部分别配置在左、右环形板38的导向槽38a内,并连接在该环形板38的中途。
第1、第2钢索41、42大致朝左右凸轮30、30的切线方向后方延伸后,通过座椅导轨8和座椅底板57之间的间隙c,并通过止动部56a和弹性部件57之间而沿车宽方向配置。而且,沿设在左右座椅导轨8之间的后挡泥板59的上表面配置第1、第2钢索41、42。上述第1、第2钢索41、42也可以配置在上述止动部56a的前侧附近或弹性部件57的后侧附近。
当上述操作部件50的操作操作旋钮50b处于软位置S时,允许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在可移动位置上沿轴向移动。由此,得到组合第1弹簧33、第2弹簧35而成的弹簧常数小的弹簧特性。
当使上述操作部件50从软位置S转动到硬位置H时,则左侧环形板38和凸轮30同时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当将该转动通过上述第1钢索41传递给右侧的环形板38时,该环形板38和凸轮3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左右凸轮30的凸轮面30d与凸轮支架部31a结配合,从而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31固定在不可移动位置上。由此,切换到单独由第1弹簧33产生的弹簧常数大的单独弹簧特性。
在此状态下,当使操作部件50返回软位置S时,左侧的凸轮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通过第2钢索41使右侧的凸轮3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解除各个凸轮30和凸轮支架部31a的配合,切换为上述组合弹簧特性。
根据第3实施方式,通过环形板38,由第1、第2钢索41、42将设在左右一对缓冲器20上的凸轮30彼此连接起来,通过转动操作与左侧凸轮30相连的操作部件50使左侧凸轮30转动,并且通过第1、第2钢索41、42将上述转动操作传递给右侧的凸轮30,从而可以通过一个操作部件50同时切换左右缓冲器20的弹簧特性,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操作,与分别在左右凸轮30上设置操作部件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而且,由于从以前倾状态设置上述第1、第2钢索41、42的缓冲器20稍微后升地向后延伸,而不是沿着车宽方向,并通过座椅导轨8和座椅底板56之间所夹持的部分进行配置,所以可以简化用于连接左右缓冲器20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钢索的配置结构。而且,由于缓冲器20的钢索连接部和座椅导轨8与钢索41、42一起上下移动,所以能够防止对钢索41、42施加多余的外力。
由于将上述操作部件50一体安装在左侧减震器20a的凸轮30上,所以例如与将操作部件设置在左右缓冲器以外的部位时相比,能够缩小整个配置空间。而且,由于将操作部件50设置在骑手的后侧,所以即使骑手在乘车状态或行驶状态下进行切换操作,手也不会碰到操作部件,从而抑止在行驶状态下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由具有挠性的钢索41、42构成操作力传递部件40,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左右缓冲器20、20的连接作业。
由于配置上述第1、第2钢索41、42,使其通过座椅导轨8和座椅底板56的间隙c并通过止动部56a和弹性部件57之间,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导轨8和座椅底板56之间的空间进行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止动部56a和座椅导轨8之间的现有间隙c进行配置,从而能够防止对钢索41、42施加多余的外力。
而且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配置钢索,使得通过缓冲器20的后侧连接左右缓冲器,但是也可以如方案14,通过缓冲器20的前侧连接左右缓冲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Claims (17)

1.一种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包括后轮缓冲装置,该后轮缓冲装置具有:减震器,具有插入到汽缸内的活塞和一端与该活塞相连而另一端从汽缸的一端部向外突出的活塞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可沿所述活塞杆的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减震器的径向外侧;第1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汽缸的另一端部上;第1弹簧,设在该第1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第2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部上;第2弹簧,设在该第2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以及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在允许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和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之间择一地进行切换;
所述汽缸的另一端部连接在可上下摆动地支撑在车架上的后支臂上;
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汽缸上方地连接在车架上;
设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活塞杆另一端部的罩;
在所述罩的外侧设置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和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
将所述第2弹簧的弹簧线径设定为小于第1弹簧的弹簧线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包括用于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凸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缓冲装置,该一对后轮缓冲装置分别包括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并设置用于操作该一对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单一操作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设置在座椅下方的车罩的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设置在转向手柄周边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后座乘员用的可倒式脚踏板,该脚踏板与所述操作部件以联动的方式连接,当使所述脚踏板转动至使用状态时,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切换成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而构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包括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显示出切换成允许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或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所述减震器移动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将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传递给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力传递部件,将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一体安装在设在任一后轮缓冲装置上的弹簧特性切换机构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从所述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或向前伸出,并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一对后轮缓冲装置设置为越向上部位置越靠前的前倾状态;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线状部件构成,并被设置为:从所述各后轮缓冲装置向后伸出,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所夹持的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底板上设有向座椅导轨突出的前后一对突出部,将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所述前后一对突出部之间或前后一对突出部附近。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一对后轮缓冲装置设置为越向上部位置越靠前的前倾状态;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被设置为:从所述各个后轮缓冲装置向前伸出,且通过座椅导轨和座椅底板所夹持的空间。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力传递部件是由将内索可相对移动地插入外管内而成的钢索所构成的;该钢索的一端连接在一个弹簧特性切换机构上,并被设置为:从该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向后延伸,且通过由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15.一种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包括后轮缓冲装置,该后轮缓冲装置具有:减震器,具有插入到汽缸内的活塞和一端与活塞相连而另一端从所述汽缸的一端部向外突出的活塞杆;中间弹簧支架部件,可沿所述活塞杆轴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减震器的径向外侧;第1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汽缸的另一端部上;第1弹簧,设在该第1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第2弹簧支座,设在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部上;第2弹簧,设在该第2弹簧支座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之间;以及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在允许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减震器移动的状态和阻止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相对于减震器移动的状态之间择一地进行切换;
设置用于操作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部件;
设置用于将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传递给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操作力传递部件;
将该操作力传递部件设置为通过车体构成零件所夹持的空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设有左右一对所述后轮缓冲装置,该一对后轮缓冲装置分别包括弹簧特性切换机构,并设置用于操作一对弹簧特性切换机构的单一操作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特性切换机构,通过使设在所述罩外侧的凸轮和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绕轴进行相对移动,来切换弹簧特性;所述中间弹簧支架部件,被所述罩可沿轴向相对移动但不能绕轴移动地进行支撑。
CN2004800012018A 2003-05-22 2004-05-20 自动二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77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44423 2003-05-22
JP144423/2003 2003-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1188A CN1701188A (zh) 2005-11-23
CN100406770C true CN100406770C (zh) 2008-07-30

Family

ID=33475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0120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6770C (zh) 2003-05-22 2004-05-20 自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235696B2 (zh)
CN (1) CN100406770C (zh)
WO (1) WO2004104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90889A (ja) 2007-10-10 2009-04-3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US8499906B2 (en) * 2009-09-15 2013-08-06 Shimano Inc. Bicycle suspension having stroke and damper adjustm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3437A (en) * 1977-10-04 1979-04-26 Yamaha Motor Co Ltd Damping force adjusting device for variable damping force type damper
JPS5842440U (ja) * 1981-09-16 1983-03-2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ヨツクアブソ−バにおける減衰力調整装置
JPS58203244A (ja) * 1982-05-20 1983-11-26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におけるばね荷重調整装置
JPS59156880A (ja) * 1983-02-28 1984-09-06 吉田 輝昭 自動二輪車用緩衝器の遠隔操作装置
JPS6252333U (zh) * 1985-09-19 1987-04-01
JPH02309031A (ja) * 1989-05-22 1990-12-25 Utsudoberu:Kk 車両用油圧緩衝器
JPH045187A (ja) * 1990-04-23 1992-01-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高調整装置
JP2000168667A (ja) * 1998-10-02 2000-06-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0344170A (ja) * 1999-06-08 2000-12-1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操向装置
JP2001027272A (ja) * 1999-07-12 2001-01-30 Showa Corp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CN1090122C (zh) * 1998-03-04 2002-09-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3437A (en) * 1977-10-04 1979-04-26 Yamaha Motor Co Ltd Damping force adjusting device for variable damping force type damper
JPS5842440U (ja) * 1981-09-16 1983-03-2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ヨツクアブソ−バにおける減衰力調整装置
JPS58203244A (ja) * 1982-05-20 1983-11-26 Kayaba Ind Co Ltd 油圧緩衝器におけるばね荷重調整装置
JPS59156880A (ja) * 1983-02-28 1984-09-06 吉田 輝昭 自動二輪車用緩衝器の遠隔操作装置
JPS6252333U (zh) * 1985-09-19 1987-04-01
JPH02309031A (ja) * 1989-05-22 1990-12-25 Utsudoberu:Kk 車両用油圧緩衝器
JPH045187A (ja) * 1990-04-23 1992-01-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車高調整装置
CN1090122C (zh) * 1998-03-04 2002-09-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后缓冲器安装结构
JP2000168667A (ja) * 1998-10-02 2000-06-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0344170A (ja) * 1999-06-08 2000-12-12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前輪操向装置
JP2001027272A (ja) * 1999-07-12 2001-01-30 Showa Corp 車両用の油圧緩衝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35696B2 (ja) 2009-03-11
CN1701188A (zh) 2005-11-23
JPWO2004104441A1 (ja) 2006-07-20
WO2004104441A1 (ja) 200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6790B2 (en) Vehicle
US9475544B2 (en) Bicycle
JP5244127B2 (ja) 2輪車両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JPH0656062A (ja) 二輪車
JP36893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荷物積載装置
JP2001523189A (ja) 自転車用後部懸架装置
JP5904808B2 (ja) 電動車両
CN100406770C (zh) 自动二轮车
CN1944170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2398645B (zh) 座椅铰链构造
US10279859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JP2013154858A (ja) 電動車両
EP2502816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233778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折り畳み式車体構造
JP201706540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EP2505470B1 (en) Fram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11025766A (ja) 折りたたみ式電動補助自転車
JP2008080882A (ja) 前輪懸架装置
CN113264141B (zh) 摩托车后摇臂配置
CN100439191C (zh) 自行车
CN215663771U (zh) 鞍乘型车辆的主踏板构造
JP2006062526A (ja) リカンベント型自転車
JP7410237B2 (ja) 作業車
CN109278917B (zh) 力矩传递机构及运载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