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1913C -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 Google Patents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81913C
CN100381913C CNB2005100723938A CN200510072393A CN100381913C CN 100381913 C CN100381913 C CN 100381913C CN B2005100723938 A CNB2005100723938 A CN B2005100723938A CN 200510072393 A CN200510072393 A CN 200510072393A CN 100381913 C CN100381913 C CN 10038191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minous zone
lower support
effective luminous
support unit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723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04818A (zh
Inventor
尹成炫
金容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Philips LC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Philips LCD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Philips LC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04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04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19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191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这些灯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的预定空间内,其中每个灯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是用透明金属制成;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中的多个电源端子;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中用于支撑多个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和设置在多个灯上方的光散射单元。

Description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LCD)器件,更确切地说,涉及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中提供均匀亮度的背光组件,和使用这种背光组件的LCD器件。
背景技术
阴极射线管(CRT)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显示器件。CRT作为监视器已经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例如电视机(TV)、仪表、计算机和智能终端。最近,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已经将电子器件做得更轻和更薄。然而,由于CRT的尺寸和重量,使得在减小电子器件的尺寸和重量方面受到限制。
为了克服这种局限,已经引入了多种显示器件,例如利用电场光学效应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LCD)器件,利用气体放电显示图像的等离子体显示板(PDP)和利用电致发光显示图像的电致发光显示器件(ELD)。
在这些引入的显示器件中,由于LCD器件具有重量轻、厚度薄和能耗低等优点,所以LCD器件已经成为替代CRT的首选器件。
常规的液晶显示(LCD)器件通过控制从外部光源输入的光量来显示图像。因此,LCD器件需要外加的光源,例如用于向液晶显示(LCD)面板发射光的背光组件。
通常,按照发光灯的结构将背光组件分成侧光式和直下式。
在侧光式背光组件中,将灯单元设置在导光板的边缘上,并把从灯单元发出的光导向用于产生平面光的导光板。
直下式背光组件用于大于20英寸的大尺寸显示器件。在直下式背光组件中,将多个灯设置成一排,使灯发出的光直接射向LCD面板的整个表面。
直下式背光单元主要用于需要高亮度的大尺寸LCD器件,这是由于与侧光式背光组件相比,直下式背光单元对从灯发出的光的利用效率更高。
图1是在现有技术的直下式液晶显示器件中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直下式显示器件的背光单元包括多个灯1,光散射单元11,第一和第二上支撑单元5、5a,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4、4a以及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power terminal)单元3、3a。
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3、3a中的每一个包括多个设置在预定空间内的端子,这些端子与多个灯1相连。
外部电极2、2a安装在灯1的两端上,而且外部电极2、2a与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3、3a相连。
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3、3a从转换器接收电能,并把接收到的电能提供到所有与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3、3a相连的灯1上。
第一电源端子3和第二电源端子3a分别固定在第一下支撑单元4和第二下支撑单元4a上。
而且,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4、4a固定到液晶显示器件的后盖10的内表面上,后盖10的内表面上涂有用于反射光的反射膜(未示出)。
光散射单元11包括多个散射片和散射板。将多个散射片和散射板设置在灯的上方,以便均匀散射从灯1发出的光。
图2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直下式液晶显示器件中,作为光源使用的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的透视图。
如图2所示,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40包括与冷阴极荧光灯(CCFL)同样位于EEFL40两端上的灯电极单元。
CCFL的灯电极单元(未示出)通常包括安装在管内侧端的电极、电极导线(lead line)、以及用于支撑电极和电极导线的灯支架。
EEFL40的灯电极单元包括从外部安装在灯管41两端上的外部电极43、43a和外部电极43、43a周边上的绝缘层(未示出)。
当装配液晶显示器件时,将EEFL40的外部电极43、43a制成使其与固定EEFL40的上、下支撑单元精确匹配。
因此,EEFL40的外部电极43、43a并不暴露在发光区内。
在EEFL40的长度小于650mm的情况下,EEFL40发出的光在整个表面上具有均匀的亮度。然而,如果EEFL的长度长于650mm,则EEFL40发出的光不具有均匀的亮度,这是因为长于650mm的EEFL40既包括发光区也包括非发光区。
图3A表示具有1300mm加长灯管的EEFL的发光区和非发光区,图3B是表示图3A中所示EEFL的亮度分布曲线图。
为了在大于30英寸的大尺寸LCD器件中使用EEFL,可以通过在保持外部电极长度的同时加长灯管的方式来利用现有技术中小尺寸LCD器件的EEFL。也就是说,将灯管的长度从650mm延长到1300mm。如图3A所示,具有延长灯管的EEFL既包括发光区也包括非发光区。
由于外部电极没有加长,外部电极外部电极所以施加到具有加长灯管的EEFL上的用于发光的电压与现有技术的EEFL相同。
该电压足以使长度为650mm的现有技术的EEFL在整个EEFL区域内均匀发光,但是该电压不能使具有加长灯管的EEFL在整个EEFL区域内均匀发光。因此,在1300mm的EEFL中,产生了非发光区。
因此,图3A中同时示出了发光区和非发光区。
如图3B的曲线图中所示,EEFL中心区的亮度低于EEFL边缘区的亮度。
如果向EEFL施加高电压来克服上述问题的话,通过向较短的外部电极区施加高电压将会产生臭氧O3
图4A表示具有加长的外部电极和加长灯管的EEFL的发光区和非发光区,而图4B是表示图4A中所示EEFL的亮度分布曲线图。
如图4A中所示,为了将小尺寸LCD器件的EEFL用于大尺寸LCD器件,需将灯管和外部电极加长。
在将EEFL的灯管和外部电极同时加长的情况下,可以将高电压施加到EEFL上。
然而,部分加长的外部电极占据了发光区。因此,非发光区变得较宽,而发光区变得较窄。
如图4B所示,加长的EEFL具有均匀亮度,但发光区变得较窄。
特别是,当组装LCD器件时,通常要求形成的EEFL外部电极要与上支撑单元和下支撑单元匹配。如果外部电极的长度变得较长,则LCD器件的发光区将变得较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背光组件,这种背光组件基本上克服了因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组件,这种背光组件通过把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发光区分成多个发光区,并且在分出的发光区上设置多个小尺寸LCD器件的EEFL,从而形成均匀的亮度和较宽的发光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驱动所述背光组件的方法和使用这种背光组件的LCD。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附加优点、目的和特征,这些优点、目的和特征的一部分将在以下的说明中给出,而另一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通过以下分析明显得出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获得。通过文字说明部分、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特别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正如本文中概括和广义描述的那样,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所述背光组件包括:多个灯,这些灯设置在多个分发光区域(divided emitting area)的预定空间内,其中每个灯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是由透明金属形成;成对设置在每个分发光区域中的多个电源端子;设置在每个分发光区域中用于支撑多个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和设置在多个灯上方的光散射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组件,包括:通过分隔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而划分得到的多个分有效发光区(sectored validemitting area),和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上的多个光连接单元。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件,包括:液晶面板;设置在多个分有效发光区的预定空间内的多个灯,其中每个灯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是由透明金属形成;成对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内的多个电源端子;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内用于支撑多个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和设置在多个灯上方的光散射单元。
很显然,以上对本发明的一般性描述和下面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其意在于对所要求保护的发明作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中所包含的附图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其与本申请相结合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所述附图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直下式液晶显示器件中设置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表示在现有技术的直下式液晶显示器件中作为光源使用的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的透视图;
图3A表示具有1300mm加长灯管的EEFL的发光区和非发光区;
图3B是表示图3A中所示EEFL的亮度分布曲线图;
图4A表示具有加长外部电极和加长灯管的EEFL的发光区和非发光区;
图4B是表示图4A中所示EEFL的亮度分布曲线图;
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直下式液晶显示(LCD)器件中设置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图7是图6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8A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的发光区;
图8B是表示图8A的背光组件的亮度分布曲线图;
图9A和9B是用于解释当按照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使用小尺寸EEFL时,能耗降低原因的视图;
图10和11是用于解释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EEFL外部电极的长度和用于防止漏光而装配的挡板(bezel)之间关系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中示出的实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将尽可能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
在本发明中,将大尺寸液晶显示(LCD)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小有效发光区,并将小尺寸的灯设置在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以便在大尺寸LCD器件中提供均匀亮度。
在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将有效发光区分成两个小有效发光区。然而,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具有多于两个的小有效发光区的实施例。
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直下式液晶显示(LCD)器件中设置的背光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在图5中,示出了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LCD器件使用的背光组件,而且将大尺寸LCD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两个小有效发光区。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为每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提供光源。
如图5中所示,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这些外部电极荧光灯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其中每个EEFL的长度都小于650mm;第一电源端子单元103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这些电源端子单元对设置在一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的EEFL进行固定:第三电源端子203和第四电源端子203a,这些电源端子对设置在其他有效发光区内的EEFL进行固定;第一下支撑单元104和第二下支撑单元104a,这些下支撑单元对第一电源端子单元103以及第三电源端子单元203进行支撑;和第三下支撑单元204,其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上,用于支撑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a。
背光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上支撑单元105和第二上支撑单元105a,所述第一和第二上支撑单元与第一下支撑单元104和第二下支撑单元104a相连。
将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设置和固定到第三下支撑单元204上,所述下支撑单元204设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203a是由能透射光的透明金属制成。
在多个EEFL101上方设置光散射单元111。光散射单元111包括多个散射片和散射板。光散射单元111把从EEFL101发出的光均匀地提供给液晶面板。
在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下支撑单元104、104a和204相连的后盖内210侧面上涂敷反射膜,以便把从多个EEFL101发出的光反射到光散射单元111上。
由于第三下支撑单元204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所以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表面上涂敷反射膜。或者,用透明绝缘材料制作整个第三下支撑单元204。
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涂有反射膜的情况下,从EEFL101发出的光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反射膜上反射。在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情况下,光在涂敷于后盖210上的反射膜处反射,并且反射的光传播到光散射单元111。
外部电极102和102a安装在EEFL101的两端上。与现有技术相反,第一外部电极102是由不透明金属形成,而第二外部电极102a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也就是说,装在EEFL101两端上的其中一个外部电极是用透明金属制作。
然而,第一外部电极102和第二外部电极102a也可以都是用透明金属制作。
由于是将多个EEFL101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中的预定空间内,所以必须将由透明金属形成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
因此,将EEFL101的第一外部电极102与设在对应于有效发光区的外区上的第一电源端子单元103或第三电源端子单元203连接,并把用透明金属制作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连接到固定于第三下支撑单元204上的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a上。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中部形成绝缘单元205,绝缘单元205用于将相邻设置的EEFL101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电绝缘。
也就是说,绝缘单元205通过把与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相连的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第四电源端子203a电绝缘,可以防止第二外部电极102a短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EEFL101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和第二以及第四电源端子103a、203a都是用透明金属制成,所以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内亮度不会下降。
而且,可以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表面涂敷反射膜或是用透明绝缘树脂制作第三下支撑单元204来防止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内亮度下降。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由透明金属制作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和第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来防止边界区域内的亮度下降。然而,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和102a,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和103a以及第三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和203a也可以全部是用透明金属制成。
而且,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102a,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103a以及第三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203a可以全部是用透明绝缘树脂制成,或是将反射膜涂敷在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102a,第一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103a以及第三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203a的表面上。
如果用上述透明材料制作固定EEFL101和电源端子单元的所有单元,则由于挡板的宽度可以变窄,所以LCD器件的有效发光区甚至可以更宽。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将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LCD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小有效发光区,并在每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上设置较短的EEFL。因此,可以提供较宽的有效发光区和均匀的亮度。
此外,由于使用了较短的EEFL,所以可以使用低电压来充分驱动EEFL。因此,能防止在电极区产生臭氧O3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如何把属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中背光组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小有效发光区。如现有技术所述,对有效发光区进行分隔的原因是,当通过加长EEFL的长度使得用不透明金属制成的外部电极变长时,非发光区将变宽。
在用透明金属形成EEFL101的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102a的情况下,可以把长度大于1400mm并包含加长的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102a的EEFL101设置在预定空间内而不是分隔有效发光区。
透明金属是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
这是由于用透明金属制作的外部电极能在电极区内保持合适的亮度。所以,尽管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102、102a的长度加长,有效发光区也不会变窄。
由于即使是加长EEFL101的长度,也不会使有效发光区变窄,所以没有必要分隔有效发光区。而且,可以省去那些在小尺寸EEFL中因分隔有效发光区而作为必要部件使用的诸如电源端子和下支撑单元等部件。
在使用其外部电极102、102a是由透明金属制成的EEFL101的情况下,与外部电极102、102a相连的电源端子也必须是用透明金属制作。
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在下支撑单元上涂敷反射膜或用透明介电材料形成下支撑单元的形式。
图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如图6中所示,在后盖210的内边缘上安装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104、104a。在后盖210的中部安装有第三下支撑单元204,所述中部是两个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
第一和第三电源端子单元103、203安装在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104、104a上。第一和第三电源端子单元103和203接收来自转换器的电能并将该电能提供给EEFL101。
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中部形成绝缘单元205。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203a分别设置在以绝缘单元205为中心分隔的两侧上。
因此,将第一电源端子单元103和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设置成面对一个小有效发光区,而将第三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203a设置成面对另一个有效发光区。
EEFL101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103a、203、203a相连接。也就是说,EEFL101的第一外部电极102与第一及第三电源端子单元103、203相连接,而用透明金属制成的EEFL101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与第二及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相连接。
如上所述,如果所有外部电极均是用透明金属制作,则可以不加区分地将外部电极与电源端子单元相连接。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上设置用透明金属制成的外部电极,可以防止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内亮度下降,其中所述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位于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上。
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设置短的EEFL101和用透明金属形成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的电极和电源端子单元,便可以在整个有效发光区上提供均匀的亮度。
透明金属是ITO或IZO。
如上所述,当把向液晶显示器件提供光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分隔的发光区时,有很多向EEFL101提供电能的方式。
首先,在每个分隔的发光区内设置转换器,以便按顺序接通分隔的发光区中一个单元内的EEFL。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每个分发光区域中,要在一个供给高电压的电源端子上和另一个供给低电压的电源端子上设置转换器,所以增加了转换器的数量。然而,这样可以提高EEFL101的光照柔美度。
其次,在多个分发光区中,可以将两个相邻的分发光区组成一个整体区域,并且在其边界区内使用一个共用的电源端子转换器。而且,在两侧的电源端子上独立设置转换器。
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共用转换器同时接通两个分发光区。因此,可减少转换器的数量。这种情况适合于接通所有分发光区。
第三,在所有提供高电压的端子上设置一个转换器,在所有提供低电压的端子上设置另一个转换器,以便接通所有分发光区。
在这种情况下,转换器的数量固定为两个,而不必考虑分发光区的数量。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使得液晶显示器件可以更轻。
图7是图6中局部A的放大图。如图中所示,第三下支撑单元204设置在两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上,而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固定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上。
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中心区内,形成用于将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203a电绝缘的绝缘单元205。
因此,绝缘单元205将连接到每个第二电源端子单元103a和第四电源端子203a上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电绝缘,从而防止第二外部电极102a发生短路。
由于第三下支撑单元204是用透明绝缘树脂制作的或者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的表面上涂有反射膜,所以从EEFL101发出的光在第三下支撑单元204上反射。
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单元103a、203a固定到用如ITO和IZO等的透明金属制作的第三下支撑单元204上。而且,用ITO或IZO等透明金属制作并与第二和第四电源端子103a、203a连接的第二外部电极102a可使从EEFL101发出的光能在上下方向上透射,所以不会导致亮度下降。
因此,尽管在本发明中,将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小有效发光区,而且将小尺寸EEFL设置在每个小有效发光区内,但在边界区内不会出现亮度下降。
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可以是用透明绝缘树脂制作,或是将第一和第二下支撑单元的表面涂敷与第三下支撑单元204相同的反射膜。
图8A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背光组件的有效发光区;而图8B是表示图8A中背光组件亮度分布的曲线图。
如图8A所示,将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两个小有效发光区,而将长度小于650mm的EEFL设置在每个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
由于设置的EEFL是小尺寸EEFL,所以安装在EEFL两端的电极长度比较短。因此,有效发光区变宽。
也就是说,与采用在一个大的有效发光区中设置1300mm EEFL的现有技术背光组件所得到的有效发光区相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内设置长度小于650mm的EEFL而获得了较宽的有效发光区。
此外,通过用透明金属形成EEFL外部电极和电源端子单元,在小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内不会出现亮度下降。
可以在用透明金属制成的外部电极上使用荧光物质,以便获得从EEFL发出的目标彩色光。
在所有外部电极和电源端子单元都是由透明金属制成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减小挡板的宽度,所以,有效发光区甚至变得更宽。
图8B的曲线表明,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在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几乎整个有效发光区内产生均匀的亮度。
由于EEFL外部电极的长度比现有技术的背光组件短,所以可使挡板的宽度变窄。因此,本实施例能提供较宽的有效发光区。
如以上参照图5所描述的那样,在使用长于1400mm的EEFL且其外部电极用透明金属制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加长的外部电极区域内亮度没有降低,所以可以与设置小EEFL一样获得较宽的有效发光区。
图9A和9B是用于解释当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使用所述小尺寸EEFL时,能耗降低原因的视图。
如图9A中所示,当向EEFL的外部电极施加电压使EEFL接通时,将有预定值的电流流过EEFL。这时,由EEFL和例如后盖和光散射单元的EEFL周围的单元形成的电容将使电流值变小。施加的电压和电容之间的关系示于以下公式中。
Q=CV    公式1
在公式1中,Q是电荷量,C是由EEFL和EEFL周围的单元形成的电容,而V是施加到EEFL上电压。
如公式1中所示,如果由EEFL和EEFL周围的单元产生的电容增加,则尽管施加到EEFL上的电压是常压V,但Q的值将增加。Q代表由EEFL和EEFL周围的单元形成的电容引起的漏电值。
因此,如图9A中所示,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变得不同。
如上所述,如果使用较长的EEFL,则必须向EEFL提供较高的电压。因此,漏电量将会更大,而且EEFL将消耗更多的能量。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的是长度小于650mm的EEFL,所以各单元之间形成的电容很小,施加的电压和漏电量将降低。
也就是说,由于EEFL的长度较短,所以EEFL周围的单元形成的电容较小。此外,由于较短的EEFL可以用较低的工作电压工作,所以可以向EEFL提供较低的电压。
如图9B所示,在EEFL两端形成的外部电极相当于一个电容器的两端。也就是说,EEFL相当于电容元件。上述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Q=CV
C=εA/d公式2
在公式2中,Q是在EEFL管中流动的电流电荷量,C是EEFL外部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V是施加到EEFL上的电压,ε是介电常数,A是外部电极的截面面积,d是EEFL的长度。
如公式2中所示,如果外部电极之间的距离d变得较长,C的值将减小,而Q的值也将减小。因此,亮度降低。
所以,如果像现有技术那样使用较长的EEFL,则距离d将增加。因此,需要高电压V来保持目标Q值,以便补偿降低的C值。
然而,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是较短的EEFL。因此,C的值不会变小,从而不需提供高电压V。
因此,在本发明中,不需要增加施加到EEFL上的电压,就可以获得具有恒定亮度的光。所以,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比现有技术的背光组件消耗的电能更少。
图10和11是用于解释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EEFL外部电极的长度和用于防止光漏而装配的挡板之间关系的视图。
如图10和11所示,将多个EEFL303设置在液晶显示器件后盖内侧的预定空间中,并将液晶面板300的导板(panel guide)301固定在多个EEFL303的上方。
在图10中,标记310表示后盖,而标记305表示电源端子。
根据与EEFL303的外部电极304相连接的支撑单元的宽度控制挡板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使用长度小于650mm的EEFL,而不是使用现有技术的背光组件中长度大于1300mm的EEFL。因此,挡板的宽度从22.5mm减小到18mm,由此使有效发光区变宽。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与使用长度加长的EEFL来适应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较短的EEFL使挡板区域变窄。
如上所述,通过在本发明中使用小尺寸EEFL来适应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可以用较低的电压来驱动EEFL,而且减小了挡板的宽度。因此,能耗较小,而且有效发光区变宽。
如以上参照图5所述,在所用EEFL长度大于1400mm且其外部电极是由透明金属形成的情况下,不需要扩大挡板面积来覆盖加长的外部电极区域。
因此,由于可以像在分发光区内设置具有较短外部电极的小EEFL那样,使挡板的宽度变窄,所以能够得到较宽的有效发光区域。
而且,本实施例通过把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分成多个小有效发光区和在分隔的小有效发光区上设置小尺寸EEFL,可提供均匀的亮度特性。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较宽的有效发光区。
还有,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小尺寸EEFL,可以减少漏电,结果,使能耗下降。
由于在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中使用的EEFL的外部电极长度较短,所以能减小所装挡板的宽度。因此,可以使有效发光区域变宽。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进和改变。因此,本发明意在覆盖那些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改进和改变。

Claims (32)

1.背光组件,包括:
多个灯,这些灯设置在多个分有效发光区的预定空间内,其中每个灯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成对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上的多个电源端子;
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中用于支撑多个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和
设置在多个灯上方的光散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相邻分有效发光区的每一个区内的两个电源端子固定在下支撑单元上,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区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下支撑单元的中心区上形成用于将相邻分有效发光区的电源端子电绝缘的绝缘单元,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的边界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边界内的下支撑单元是用透明绝缘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用透明金属制成的灯电极与两个电源端子相连接,所述两电源端子固定在下支撑单元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固定到下支撑单元上的电源端子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透明金属是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透明金属是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在下支撑单元的表面上涂有反射膜,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灯是用低工作电压驱动的长度小于650mm的小尺寸外部电极荧光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背光组件与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相结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下支撑单元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电源端子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14.背光组件,包括:
通过分隔液晶显示器件的有效发光区而划分得到的多个分有效发光区;和
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上的多个光连接单元,其中每个光连接单元包括:
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中的一对电源端子;
在预定空间内与一对电源端子相连的多个灯;和
用于支撑该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
其中,用透明金属制成在每一个灯上形成的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的下支撑单元支撑两个电源端子,所述两个电源端子设置在相邻分有效发光区中的每一个区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的下支撑单元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的下支撑单元的表面上涂有反射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由下支撑单元支撑的电源端子是由透明金属形成,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用透明金属材料制成的灯电极与下支撑单元相连接,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
20.液晶显示器件,包括:
液晶板;
设置在多个分有效发光区的预定空间内的多个灯,其中每个灯包括两个电极,两个电极中的一个或全部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成对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内的多个电源端子;
设置在每个分有效发光区内用于支撑多个电源端子的多个下支撑单元;和
设置在多个灯上方的光散射单元。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相邻分有效发光区中每一个区内的两个电源端子固定在下支撑单元上,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下支撑单元的中心区上形成绝缘单元,所述绝缘单元用于将相邻的分有效发光区的电源端子电绝缘,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的边界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用透明绝缘材料形成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边界中的下支撑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用透明金属制成的灯电极与固定在下支撑单元中的两个电源端子相连。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固定到下支撑单元上的电源端子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透明金属是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透明金属是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锌。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下支撑单元的表面上涂敷反射膜,所述下支撑单元设置在分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边界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灯是长度小于650mm的小尺寸EEFL,所述EEFL由低工作电压驱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背光组件与尺寸大于32英寸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件相连。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下支撑单元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
3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电源端子是由透明金属形成。
CNB2005100723938A 2004-05-31 2005-05-31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91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40038839 2004-05-31
KR1020040038839A KR100623845B1 (ko) 2004-05-31 2004-05-31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4818A CN1704818A (zh) 2005-12-07
CN100381913C true CN100381913C (zh) 2008-04-16

Family

ID=35424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7239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913C (zh) 2004-05-31 2005-05-31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338183B2 (zh)
JP (1) JP4255930B2 (zh)
KR (1) KR100623845B1 (zh)
CN (1) CN10038191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5743B1 (ko) * 2003-10-21 2006-03-29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유닛
JP5318410B2 (ja) * 2004-04-28 2013-10-16 ヘッドウォーターズ ヘビー オイル リミテッド ライアビリティ カンパニー 沸騰床水素化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既存の沸騰床システムをアップグレードする方法
US7278754B2 (en) * 2004-11-04 2007-10-09 Lg.Philips Lcd Co., Ltd. Back light unit
KR20060089434A (ko) * 2005-02-04 2006-08-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TW200641422A (en) * 2005-05-30 2006-12-01 Polarlite Corp Transparent type light guiding module
TW200710503A (en) * 2005-09-12 2007-03-16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WO2007060566A1 (en) * 2005-11-22 2007-05-3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llumination system for illuminating display devices, and display device
KR100763172B1 (ko) 2005-12-12 2007-10-0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수직배향모드 액정표시소자
KR101232476B1 (ko) 2005-12-27 2013-02-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1269293B1 (ko) * 2006-06-30 2013-05-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WO2008015831A1 (fr) * 2006-08-03 2008-02-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d'éclairage de dispositif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l'utilisant
JP4881678B2 (ja) * 2006-09-04 2012-02-22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76919A (ja) * 2006-09-25 2008-04-03 Ips Alpha Technology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4955407B2 (ja) * 2007-01-09 2012-06-20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8960935B2 (en) * 2007-01-31 2015-02-24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5069922B2 (ja) * 2007-02-22 2012-11-07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09806A (ja) 2007-02-28 2008-09-11 Ips Alpha Technology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20854B1 (ko) * 2007-08-21 2013-01-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5055067B2 (ja) * 2007-08-31 2012-10-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080377A (ja) * 2007-09-27 2009-04-16 Ips Alpha Technology Ltd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50146B1 (ko) * 2008-09-02 2014-10-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TWI387699B (zh) * 2008-10-28 2013-03-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燈座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286A (zh) * 2002-02-26 2003-09-1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467548A (zh) * 2002-06-05 2004-01-14 ���ǵ�����ʽ���� 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8052B2 (ja) 1996-06-14 2001-04-23 アロン化成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ト部材の製造方法
KR100350014B1 (ko) * 2000-04-15 2002-08-24 주식회사 광운디스플레이기술 외부전극 형광램프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0737893B1 (ko) * 2001-02-21 2007-07-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학 특성 셀프 보상형 램프, 이들이 적용된 광공급장치,이의 조명 방법 및 이들이 적용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765299B1 (ko) * 2001-02-21 2007-10-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패널 어셈블리로의 광공급방법, 이를 구현하기위한 광공급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469343B1 (ko) * 2001-08-16 2005-02-0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 라이트
JP4371649B2 (ja) 2002-10-28 2009-11-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1286A (zh) * 2002-02-26 2003-09-10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器
CN1467548A (zh) * 2002-06-05 2004-01-14 ���ǵ�����ʽ���� 背光组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04818A (zh) 2005-12-07
KR100623845B1 (ko) 2006-09-19
US20050265047A1 (en) 2005-12-01
KR20050113745A (ko) 2005-12-05
JP4255930B2 (ja) 2009-04-22
US7338183B2 (en) 2008-03-04
JP2005347259A (ja) 200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1913C (zh) 背光组件和使用该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件
US7314304B2 (en) Backlight unit
KR100434331B1 (ko) 백 라이트
US8721150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7534023B2 (en) Backlight unit
US7441921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KR20050050894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000049776A (ko) 평판형 형광 램프
JP4395106B2 (ja) 平板発光ラン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1264677B1 (ko) 발광 램프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060097653A1 (en) Electric connection assembly of flat panel gas discharge lamp
KR101386573B1 (ko) 외부전극 형광램프 및 이를 채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22298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구동회로
KR10048082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 라이트
KR101055205B1 (ko) 형광램프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14710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06648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2765216Y (zh) 一种平板显示光源
KR10149478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44723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 라이트 전극 절연 방법
US20080278093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tube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ame
KR20060131550A (ko) 휘도의 균일도가 향상된 액정표시소자의 백라이트
KR20060010544A (ko) 면발광 램프
KR20040046795A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KR20040061427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램프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L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LG. PHILIP LCD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Philips LCD Co.,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16

Termination date: 201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