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7424C - 压入式接线端子 - Google Patents

压入式接线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7424C
CN100377424C CNB2004101045190A CN200410104519A CN100377424C CN 100377424 C CN100377424 C CN 100377424C CN B2004101045190 A CNB2004101045190 A CN B2004101045190A CN 200410104519 A CN200410104519 A CN 200410104519A CN 100377424 C CN100377424 C CN 10037742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te
binding post
cable
aforementioned
cable patch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1045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84304A (zh
Inventor
笹木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K Corp filed Critical SM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84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84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742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742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一种压入式接线端子,由以下部分构成:具有一对的电缆插入孔(1、1)的绝缘性的壳体(2);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且具有向其开口部侧及轴心侧地从基底部(3a)倾斜延长的接触部(3b)的接线端子(3);配置在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各个内且与一个操作柄部(4)一体构成的绝缘性的柄根部(5、5);对该柄根部(5、5)施力,使得在其内侧面突出的按压部(5a)得以向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按压动作的压缩型的弹簧部件(6)。本发明通过在每一对电缆插入孔内将操作柄一体化而不牺牲使用方便性地追求小型化,并且解决由于直径不同的电缆插入相互的电缆插入孔而产生的小直径电缆的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Description

压入式接线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及机械连接各种电信号的传输用电缆类并用于该电信号的收发的压入式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这种压入式接线端子中,提出过例如设置有以下部分的方案(专利文献1):在正面开设芯线插入孔及捏手操作部突出孔的外壳;在从里侧抵接该外壳的正面部的部分对应前述芯线插入孔地形成芯线插入孔的固定端子;在该外壳内可前进后退地配设的直进操作型的捏手;对该捏手向正面侧施力的弹簧;前尖形的芯线按压部,该芯线按压部在捏手的正面突出地形成并从外壳内部封闭芯线插入孔,且按压穿过该外壳及固定端子的各芯线插入孔而插入该外壳内的芯线;在该捏手的正面突出地形成并从其正面的捏手突出孔向正面侧突出的捏手操作部。
该压入式接线端子按压正面的捏手操作部而使芯线按压部后退,同样地打开位于正面的芯线插入孔,之后,将芯线插入该芯线插入孔,然后当停止压入捏手操作部的操作而使后退的芯线按压部复原时,这样芯线被结实地压在固定端子的芯线插入孔的边缘,从而电气及机械地连接在该固定端子上。
虽然是具有均是从正面操作的优点的形式,但芯线按压部位于芯线插入孔的轴心上,所处的位置关系有碍芯线插入其形成前尖形的前进通道,存在妨碍其顺利插入的问题。并且,插入的芯线应该将其前端侧引导至接在前述固定端子上的一侧,但因为在前述芯线按压部上也没有那样的形状上的考虑,所以,由于大致是随机决定的芯线插入时的前端部的方向等,因而可能引导到芯线按压部周围的任何方向。从而存在不能充分保证正确的电连接所要求的与固定端子的接触面积。又,由于捏手的构造的关系也存在容易使从正面看到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的问题。
又,关于柄接线端子的例子,在类似的技术中提出过以下的方案(专利文献2):
设置有绝缘性的壳体、导电性的端子部件、绝缘性的操作柄,其中,壳体具有被连接导体插拔自由的导体插入孔,端子部件固定在该壳体内,且一端侧面对前述导体插入孔,并在前述被连接导体的插拔方向上伸出地形成,同时在与被连接导体插拔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具有既定的弹力地构成弹性变形自由的U字形,而另一端侧前端部向前述壳体外侧突出,操作柄的中间部被轴支承而转动自由,由内侧部和外侧部构成,其内侧部夹着该轴支承部位于前述壳体内,外侧部具有向前述壳体的外侧伸出而用于开闭转动操作的捏手部;
该操作柄的内侧部具有在开放状态下连通前述导体插入孔的切口部、和前端形成与切口部连续的贯通孔的引导部,并且具有在闭合状态下向与前述被连接导体的插拔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而接近或弹性接触前述端子部件的一端侧的突部,在前述被连接导体是引线的情况下,通过操作柄的闭合,利用该操作柄的前述突部和前述端子部件的一端侧部分夹压在操作柄的开放状态下插入前述导体插入孔的引线芯线,在前述被连接导体是插头的情况下,利用操作柄的前述切口部内侧壁和前述端子部件的一端侧部分夹压在操作柄的开放状态下插入前述导体插入孔且前端部穿过引导部上形成的贯通孔而被定位的插头,从而分别进行前述引线芯线或插头与前述端子部件的电连接及保持该连接状态。
该柄接线端子可简单而切实连接香蕉插头和引线芯线两者,在该意义上设计很好,但因为柄是按每个导体插入孔独立地单独操作的,所以,要将其最小限度地小型化则其操作性易出现困难。又,因为将端子部件的前端部分弯折成U字形以确保用于压接到插入的引线芯线或香蕉插头上的弹性变形量,所以,其设置空间增大,也往往因此而难以小型化。
又,同样是有关柄接线端子的例子,提出过以下方案(专利文献3),其上具有:设有插入引线的一对插入孔的壳体;在前述一对插入孔中面对插入的引线的插入方向的位置上分别设置的弯曲形成U字形的接线端子;以转动支承部为支点转动,一体形成一对引导按压部和操作部的操作柄部,其中,引导按压部是其一侧处于与各接线端子对峙的位置关系且形成弯曲形状,而操作部将另一侧置于前述壳体的外部。
该柄接线端子是将此前分开设置在一对接线端子的各个上的柄一体化,从而可望避免单独小型化时操作性的下降且实现小型化,是获得相应的效果的很好的形式,但如前述那样,接线端子弯曲形成U字形,以确保必要的弹性变形量,但其设置空间稍微增大,仅仅因此而不能避免存在难以小型化的一面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618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33551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78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实现具有一对以上的电缆插入孔的压入式接线端子的小型化,特别是为了提高使用方便性且希望小型化而在每一成对的电缆插入孔内将柄一体化,另一方面,消除这样的问题:由于该柄一体化,使其动作在双方的电缆插入孔内相同,结果,由于插入双方的电缆插入孔的电缆直径不同等而产生的小直径侧的电缆的电气及机械连接保持减弱的问题。
本发明之1是一种压入式接线端子,由以下部分构成:具有一对以上的电缆插入孔的绝缘性的壳体;沿着该各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配设的导电性弹性材料制的接线端子,其基底部固定在该各电缆插入孔的里侧,且从该基底部向该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一侧延长的接触部弯曲形成向该各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进退的状态,从而在与接线端子的插拔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弹力动作;在与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相向的部位具有按压部的柄根部,是以电缆插入孔的里侧的支承部为转动支点起伏转动,并利用后述弹簧部件施力使其按压部压接在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且在每一对电缆插入孔内与一个操作柄部一体构成的绝缘性的柄根部;施力使该柄根部的按压部压接在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的弹簧部件。
本发明之2是在本发明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立起的舌片状接触部;将外端部向该电缆插入孔的内壁一侧折弯的后退限制部。
本发明之3是在本发明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切出向该基底部一侧延伸的长方形,且将其中间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接触部。
本发明之4是在本发明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该基底部一侧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倾斜切起的长方形接触部。
本发明之5是在本发明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立起的第一舌片状接触部;将其外端部的内侧部分向外端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立起的第二舌片状接触部。
如果利用本发明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则因为是将配置在一对电缆插入孔的二个柄根部在一个操作柄部上一体构成,所以,与将各柄小型化的情况相比可使装置明显小型化。又,因为这样将一对柄根部在操作柄部上一体构成可望装置的小型化,所以与至少实现了各柄小型化的情况相比,因为操作柄部的尺寸可构成得大型些所以可确保足够高的操作性。
并且利用弹性材料构成接线端子,且将其接触部构成向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进退的形式,所以,即使在插入一对电缆插入孔的电缆的直径不同时或由于电缆的绞合状态而发生与直径不同时同样的状态时等也可与其良好地对应。
插入前述电缆插入孔的电缆是接触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而获得电连接的,但其连接是利用与该接触部相向的柄根部的按压部按压该电缆的该部位而成压接在该接触部的状态从而被保持的,如前述那样,在本发明之1中,因为在一个操作柄部上一体构成二个柄根部,所以二个柄根部的动作相同,在插入一对电缆插入孔的电缆的直径不同时,由于对应大直径的一个柄根部的按压部与之抵接而使双方的柄根部的动作受到同样限制,可能导致对小直径的电缆的按压力不足的结果。但是,如前述那样,因为前述接线端于是利用弹性材料如前述那样构成的,所以,该侧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由于其弹力而向柄根部的按压部一侧进退以补充该按压部一侧的按压力不足,从而可确保接线端子对任一个电缆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如果利用本发明之2、3、4及5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则利用作为接触部而构成的主接触部和舌片状接触部、弯曲接触部、长方形接触部或第一舌片状接触部及第二舌片状接触部的作用,可切实接触插入电缆插入孔且夹持在与前述柄根部的按压部之间的电缆,从而切实电气及机械地连接。又,如以上那样,与过去的接线端子不同,因为不将该部位构成U字形,所以可不必过度增加接触部的厚度,从而也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的正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仰视图。
图2(a)是实施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没有插入电缆的状态的纵剖面说明图,(b)是一对电缆插入孔内插入小直径的电缆c一侧的纵剖面说明图,(c)是插入大直径的电缆c一侧的纵剖面说明图。
图3(a)是实施例1的压入式接线端子的壳体的正视图,(b)是后视图,(c)是右侧视图,(d)是仰视图,(e)是(a)的A-A线剖面图,(f)是(a)的B-B线剖面图,(g)是(a)的C-C线剖面图,(h)是(a)的D-D线剖面图。
图4(a)是实施例1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后视图。
图5(a)是实施例1的操作柄部和与之结合的一对柄根部的正视图,(b)是左侧视图,(c)是右侧视图,(d)是俯视图,(e)是仰视图。
图6(a)是实施例2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后视图。
图7(a)是实施例3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后视图。
图8(a)是实施例4的接线端子的俯视图,(b)是右侧视图,(c)是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基本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具有一对以上的电缆插入孔的绝缘性的壳体;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中的接线端子;配置在每一对的电缆插入孔的各个内且与一个操作柄部一体构成的绝缘性的柄根部;对该柄根部向该接线端子侧施力的弹簧部件。
前述壳体是利用绝缘性的塑料材料等成形为基本形状是长方体箱型的部件,具有在正面开口的一对或二对以上的电缆插入孔。并且根据需要还具有与基片等安装对象的结合机构。
前述接线端子如前述那样,是配置在每个电缆插入孔内的部件,也是导电性弹性材料制的部件。接线端子为大致带状,其基底部固定在电缆插入孔的最里部附近,是接触部从该基底部在该电缆插入孔中向其外端开口部一侧延长的构成。更具体地,例如可设计为以下构成: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与该电缆插入孔的最里内壁相接而固定,利用该基底部从该基底部的端部沿倾斜方向竖起并向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延长外侧方的接触部。即,宗旨是,从该基底部延长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侧的接触部向垂直于电缆的插拔方向的方向弹力动作。又,在该基底部更内侧通常是延伸出与外部的电路连接的端子突片的构成。
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为了保持插入电缆插入孔的电缆在该接触部和与之相向的柄根部的按压部之间的良好夹持状态,可自由采用能确保与该电缆电气及机械连接的各种形状。
例如,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可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向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立起的舌片状接触部;将外端部向该电缆插入孔的内壁侧折弯的后退限制部。
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也可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向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切出向该基底部侧延伸的长方形,且将其中间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接触部。
又,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也可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向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该基底部侧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倾斜切起的长方形接触部。
并且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也可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向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立起的第一舌片状接触部;将其外端部的内侧部分向外端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立起的第二舌片状接触部。
前述柄根部配置成在电缆插入孔中与前述接线端子相向的位置关系。特别是设计为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与该柄根部的按压部相互在该电缆插入孔的内部相向的位置关系。又,该柄根部是使其内端能以该电缆插入孔的里侧构成的支承部为转动支点起伏转动。该起伏转动的方向当然设计为该柄根部的按压部接近·离开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侧的方向。
另外,成为前述柄根部的转动支点的支承部虽然应该在电缆插入孔的里侧构成,但没必要特别在该电缆插入孔中。例如,可设计为以下构成:该支承部构成在位于垂直于起伏转动方向的两侧或单侧的托架或壁部上开口的轴孔中,而该柄根部的起伏转动通过将其向下端两侧或单侧突出的旋转轴转动自由地插入该轴孔而实现。
前述按压部的作用是将插入前述电缆插入孔的电缆适当地压在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而确保该电缆与该接触部的良好的电连接及机械连接,如果能适当地实现这一点,不限于特定的构成。
该按压部也应该对应于作为按压接触电缆的相对方的接触部的形状而适当确定。例如,该接触部由前述主接触部、和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切起的舌片状接触部构成时,应将电缆压接在该舌片状接触部的前端部和主接触部的其里侧及跟前侧的部位,从而可由二个按压突部构成该按压部,该按压突部应该从前述柄根部的对应面突出而按压前述舌片状接触部的里侧和跟前侧。
以上的柄根部按配置在相邻的一对电缆插入孔内的一对的每一个与一个操作柄部一体构成。该柄根部构成为在分别切去该电缆插入孔的周壁的一部分,即该柄根部起伏转动的方向的一部分时,随着其起伏转动,该柄根部的外端侧可从该切口部进退,并且相邻的一对柄根部利用其外端侧的部位与一个操作柄部结合成一体。
该操作柄部是将过去每一个柄根部上构成的操作柄部在每一对柄根部上构成一个,希望作为整体而小型化,但其他方面与过去的操作柄部几乎一样,只要是适合进行该柄根部的起伏转动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该操作柄部例如设计为以下构成,在其转动方向外侧连接对应的一对柄根部的外端,并在该方向上将转动方向外侧的部分从该连接部分延长到比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稍微突出的程度,且在其外端面形成防滑部。又,在该操作柄部上,例如在其内端部分、即在转动方向外侧连接一对柄根部的部分的内端面上构成与前述弹簧部件的一端连结的连结部。
前述弹簧部件的作用是将前述柄根部的按压部压接在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侧,只要是可发挥这样作用,任何构成均可,并且安装形式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作为该弹簧部件,采用压缩型的螺旋弹簧,并如前述那样,将其一端结合在操作柄部的内端部分构成的连结部上,将另一端结合在与该连结部构成大致面对面的位置关系的前述壳体的连结部上,这样,介于两者之间,可用一体结合在该操作柄部上的一对柄根部使它们的按压部向分别对应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受力。
因此,如果利用本发明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则因为设计为将配置在一对电缆插入孔内的二个柄根部一体结合在一个操作柄部上的构成,所以,在将该柄小型化至可保持高的操作性的最小限度的尺寸形状时,与将各个柄小型化到同样的水平时相比,作为整体可进一步小型化。
电缆的连接通过操作前述操作柄部而使结合在其上的一对柄根部向离开接线端子侧的方向转动动作,并一边保持该状态一边在电缆插入孔插入分别对应的电缆而进行。当上述一对柄根部向离开接线端子侧的方向转动时,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与柄根部的按压部之间产生间隙,插入电缆插入孔的电缆可穿过该间隙进入该电缆插入孔内直到必要的深度。
使电缆插入各电缆插入孔到必要的深度后,当停止操作柄部的前述开放动作时,该操作柄部利用前述弹簧部件的作用而复原动作,使对应的一对柄根部向接近对应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的方向转动动作,变成如以上那样利用该柄根部的按压部将插入其间的电缆压接在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的状态。这样确保插入电缆插入孔的电缆与接线端子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一体结合在一个操作柄部上的一对柄根部当然如以上那样联动而同样动作,因此,在插入对应的一对的电缆插入孔的电缆的直径不同时,或因绞合的状态不同而出现与直径不同的情况同样的状态时,两方的柄根部的按压部对各对应的电缆的按压力必然不同。即,一方的柄根部的按压部压接在大直径或与之同样的状态的电缆上从而不能进一步接近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侧时,另一方的柄根部的按压部也处于同样的状态,从而可能在对应的小直径或与之同样状态的电缆上不能施加充分的按压力。
但是,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上,如前述那样,利用弹性材料构成前述接线端子,且向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充分进退地构成其接触部,所以,小直径或与之同样状态的电缆侧的接线端子的接触部利用其弹力进退柄根部的按压部侧而补充该按压部侧的按压力不足,从而可切实进行接线端子对任一电缆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又,如前述那样,在将接线端子的接触部设计为具有主接触部和舌片状接触部、弯曲接触部、长方形接触部或第一舌片状接触部及第二舌片状接触部的构成时,该接触部在这些要素的各自的作用下,切实接触插入电缆插入孔并处于夹在与前述柄根部的按压部之间的状态的电缆,从而可切实进行电气及机械的连接。又,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的形状是前述那样以直线为基础的构成,因为不是如过去技术那样以U字形为基础的构成,所以,可将其宽度形成得窄,也可有利于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1
该实施例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基本上如图1(a)~(c)及图2(a)~(c)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具有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绝缘性的壳体2;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的接线端子3;配置在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各个内且与一个操作柄部4一体构成的绝缘性的柄根部5、5;对该柄根部5、5向接近该接线端子侧施力的压缩型的弹簧部件6。
前述壳体2如图1(a)~(c)、图2(a)~(c)及图3(a)~(h)所示,是利用绝缘性的塑料材料等成形为基本形状是长方体箱型的部件,其上构成的前述一对电缆插入孔1、1在该壳体2的正面上部横向一列排列地开口,如图2(a)~(c)及图3(a)、(f)、(h)所示,从该壳体2的正面到背面成贯通状态。
在该壳体2上,在其正面下部,如图1(a)、(b)、图2(a)~(c)及图3(a)、(f)、(g)、(h)所示,形成容纳前述操作柄部4的柄空间2a,切除位于前述电缆插入孔1、1的周壁内各下部侧的部位,成为该电缆插入孔1、1内与该柄空间2a内连通的状态。该柄空间2a是上部利用划分电缆插入孔1、1的前上壁部2a1,两侧利用向下方倾斜角度切割的状态的侧壁2a2,最下部利用稍微立起的低的下壁部2a3分别围住,而在正面侧全面开放,在下方侧除了最里的一部分而开放。
又,在该柄空间2a的中央的最里部,如图3(a)、(g)、(h)所示,形成弹簧支承突起2b。该弹簧支承突起2b的周围形成环状的槽,从而使前述螺旋弹簧6的一端装入其中而受到支承。
在前述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最里部的外侧,如图3(f)所示,各形成朝后方打开的半圆弧状支承部2c,从而使前述一对柄根部5、5的从外侧部向侧面突出的各旋转轴5b转动自由地受其支承。
前述接线端子3如前述那样,是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的导电性的弹性金属制部件。如图2(a)~(c)及图4(a)~(c)所示,该接线端子3大致为带状,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抵接该电缆插入孔1的最里部的上部内壁的状态固定的基底部3a;从该基底部3a的外端在该电缆插入孔1中向其外端开口部侧延长的接触部3b;从该基底部3a的内端折弯90度而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延长片3c;从该下部延长片3c的前端再延长的窄幅的端子突片3d。
前述接触部3b特别是如图2(a)~(c)所示,原则上设计成从前述基底部3a的外端向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方向及外端开口部方向沿倾斜方向竖起并延长的构成。更详细地说,该接触部3b如图2(a)~(c)及图4(b)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3a向电缆插入孔1的外端开口部方向及其轴心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并从中间与该轴心大致平行地延长的主接触部3b1;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前述基底部3a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立起的舌片状接触部3b2;将外端部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内壁侧折弯而构成的后退限制部3b3。
前述柄根部5如图5(a)~(e)所示,在其上部正面使按压部5a向相向的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突出,并使圆柱状的旋转轴5b向下部外侧突出的棒状部件,如前述那样,其一对利用绝缘性的塑料材料与前述操作柄部4一体成形。一对柄根部5、5如该图所示,设计为以下构成:以同样间隔与前述一对电缆插入孔1、1结合,各自配设的旋转轴5b成为相互左右对称的关系地从各柄根部5、5的下部外侧突出。
又,前述按压部5a如图2(a)~(c)及图5(a)~(c)所示,由二个突起部构成,并设计成与前述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相向的位置关系。更详细地说,特别是如图2(a)所示,二个突起的间隔和高度是在电缆c没有插入的状态下,能以适当的间隔跨越该接触部3b的舌片状接触部3b2地接触主接触部3b1。
前述操作柄部4如图2(a)~(c)及图5(a)~(e)所示,为结合在一对柄根部5、5的上部外侧的形状。其正面为形成防滑部的操作部4a,背面(下端面)突设结合突起4b,外装状态地结合前述螺旋弹簧6的一端。
因此,一体成形的操作柄部4及一对柄根部5、5如图2(a)~(c)所示,将其操作柄部4配置在前述柄空间2a中,并使两柄根部5、5从该柄空间2a一侧通过隔在与其之间的前上壁部2a1里侧的连通部位而进入一对电缆插入孔1、1内的各对应侧,在其最里部的外侧的支承部2c、2c上,转动自由地支承向该柄根部5、5的下端外侧突出的旋转轴5b、5b。该旋转轴5b、5b,当然从里侧装入该支承部2c、2c。
此时,应同时使前述螺旋弹簧6介于操作柄部4的背面(下端面)的结合突起4b与前述柄空间2a的中央最里部的弹簧支承突起2b之间地设置。该螺旋弹簧6与上述各方面的结合是分别外装后者的两端部地进行的。前述各旋转轴5b、5b与前述支承部2c、2c的结合即使是后者的支承部2c、2c向背后方向开放,也因为该操作柄部4及一对柄根部5、5利用该螺旋弹簧6接受向前述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的转动作用力的同时也接受向正面侧的作用力,所以,是以可转动的状态被切实保持的。
另外,当然,当前述操作柄部4及与之一体的柄根部5、5以上那样设置时,该柄根部5、5的按压部5a与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之间的前述相对位置关系也被设定。
前述螺旋弹簧6具有使前述柄根部5、5压接在前述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上的作用,在该实施例中,如已叙述的那样,采用的是压缩型。因为是如前述的螺旋弹簧,所以,如前述且如图2(a)~(c)所示,使其一端外装在前述操作柄部4的结合突起4b上,使另一端外装在前述柄空间2a的最里部的弹簧支承突起2b上从而可容易结合。外装在该弹簧支承突起2b侧的端部为也装入其周围的环状槽的状态而成为结合更牢靠的形式。
因此,如果利用该实施例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则因为使配置在一对电缆插入孔1、1内的二个柄根部5、5一体结合在一个操作柄部4上,所以,与将各个柄根部与各自的操作柄部一同小型化的情况相比,可望一面保持良好的操作性、一面使装置明显小型化,并且,通过利用弹性的部件将接线端子3构成前述那样的形状,也可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解决在利用一个操作柄部4操作二个柄根部5、5时产生的因各电缆插入孔1、1的插入电缆c的直径不同的相应问题。
柄的小型化当超过限度时操作性下降。因此在一对柄根部5、5上一体结合各单独的操作柄部而构成时,即使将其小型化到不损害操作性的最小限度,作为整体,因为它是二个,所以至少不得不是其2倍的尺寸。与此相对,将一对柄根部5、5一体结合在一个操作柄部4上而构成时,如果将该操作柄部4小型化到不失去操作性的最小限度,则与单独构成时相比,可小型化到1/2程度。
又,如果利用该实施例的接线端子,则如以上那样,是利用一个操作柄部4操作一对柄根部5、5地构成的,并消除了在一对电缆插入孔1、1上插入不同直径的电缆c或虽然是同一直径但由于绞合状态而成为同样状态的电缆c时的不合适。这通过以下的用法的解释进行说明。
如图2(a)所示,在电缆插入孔1、1中,在没有插入电缆c,且在操作柄部4的操作部4a上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由于螺旋弹簧6的作用,处于前述柄根部5、5将其按压部5a压接在前述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上的状态。当然,该压接状态通过操作柄部4的操作部4a的上部侧抵接在划分前述柄空间2a与电缆插入孔1、1的前上壁部2a1上而不至过度。
在电缆插入孔1、1上插入电缆c、c时,使前述操作柄部4的操作部4a如图1(b)中虚线所示那样向下方转动从而使与其一体的柄根部5、5同样向下方转动,使其按压部5a、5a离开相向压接的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该电缆c、c在这样操作了该操作部4a之后插入电缆插入孔1、1,使其穿过各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与柄根部5的按压部5a之间,并进入到必要的深度。
之后,当停止利用该操作部4a的操作使操作柄部4向下方的转动操作,而容许其自由动作时,利用前述螺旋弹簧6的作用,该操作柄部4及与之一体的柄根部5、5向上方转动,如图2(b)、(c)所示,该柄根部5、5的按压部5a、5a将插入中间的电缆c、c压在相向的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使该电缆c、c与该接触部3b良好接触。这样确保插入电缆插入孔1、1的电缆c、c与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与前述操作柄部4一体的一对柄根部5、5当然联动地进行完全同样的动作,因此,即使在插入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电缆c、c的直径不同时也是同样,虽然柄根部5的按压部5a相对小直径的电缆c侧的进退量可能不足,但利用相向的接线端子3的作用,可切实补充该进退量的不足。图2(b)、(c)所示为在一对电缆插入孔1、1的各孔中同时插入不同直径的电缆c、c的情况,前者是插入小直径的电缆c的状态,后者是插入大直径的电缆c的状态。
即,如该图(c)所示,大直径的电缆c由于对应的柄根部5的上方转动而被其按压部5a压装在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这样进退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的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也还通过该电缆c后退到上方侧内壁,其后退限制部3b3抵接该内壁而其转动被阻止。两柄根部5、5的上方转动被这样限制在该位置上,利用柄根部5的按压部5a而压接在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侧的电缆c得以切实进行与接触部3b的电气及机械的连接。
该接触部3b的主要的接触部位由主接触部3b1和舌片状接触部3b2构成,因为柄根部5的按压部5a隔着电缆c利用其二个突起跨越该舌片状接触部3b2地按压,所以该电缆c会更加切实地连接在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上。
如前所述,柄根部5、5的上方转动虽然受到大直径的电缆c限制,但前述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构成为在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充分进退的状态,且是赋予了必要的弹性的,所以如该图(b)所示,即使柄根部5的上方转动量不足,也被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的前述进退充分补足,确保该接触部3b与该小直径的电缆c之间的切实连接。利用接触部3b的构成与按压部5a的构成之间的关系确保良好的连接,关于这点,如前面关于大直径的电缆c所述那样。
另外,因为设计为不将接线端子3的接触部3b如过去那样做成U字形,而基本上是从基底部3a沿倾斜方向延长的构成,所以减小了该部位的厚度从而也更加有利于作为整体的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2
该实施例如图6(a)~(c)所示,是与实施例1仅接线端子13的构成不同的例子,因此,只对接线端子13进行说明。
该接线端子13与实施例1的接线端子3同样地是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的导电性的弹性金属制的部件。如该图所示,该接线端子13大致为带状,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抵接该电缆插入孔1的最里部的上部内壁的状态固定的基底部13a;从该基底部13a的外端在该电缆插入孔1中向其外端开口部侧延长的接触部13b;从该基底部13a的内端折弯90度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延长片13c;从该下部延长片13c的前端进一步延伸的窄幅的端子突片13d。
前述接触部13b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13a向电缆插入孔1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13b1;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切出向该基底部13a侧延伸的长方形,且将其中间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接触部13b2。
因此,如果采用该实施例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可与实施例1完全同样使用并获得同样的效果。
仅简述与接线端子13相关的部分。当电缆c插入接线端子13的接触部13b与柄根部5的按压部5a之间时,如以下那样,获得与接线端子13的接触部13b之间的良好的连接关系。
即,因为柄根部5的按压部5a隔着该电缆c利用其二个突起跨越该弯曲接触部13b2地按压,所以该电缆c抵接该弯曲接触部13b2的部分结实地压装在其上,且其两侧的部分也会结实地压装在主接触部13b1上,从而可确保与接线端子13的电气及机械连接牢固。
实施例3
该实施例如图7(a)~(c)所示,是与实施例1仅接线端子23的构成不同的例子,因此,只对接线端子23进行说明。
该接线端子23与实施例1的接线端子3同样地是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的导电性的弹性金属制的部件。如该图所示,该接线端子23大致为带状,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抵接该电缆插入孔1的最里部的上部内壁的状态固定的基底部23a;从该基底部23a的外端在该电缆插入孔1中向其外端开口部侧延长的接触部23b;从该基底部23a的内端折弯90度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延长片23c;从该下部延长片23c的前端进一步延伸的窄幅的端子突片23d。
又,该接线端子23的接触部23b如该图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23a向电缆插入孔1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23b1;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该基底部23a侧且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倾斜切起的长方形接触部23b2。
因此,如果采用该实施例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可与实施例1完全同样使用并获得同样的效果。
仅简述与接线端子23相关的部分。当电缆c插入接线端子23的接触部23b与柄根部5的按压部5a之间时,如下面那样,获得与接线端子23的接触部23b之间的良好的连接关系。
即,因为柄根部5的按压部5a隔着该电缆c利用其二个突起跨越该长方形接触部23b2地按压,所以该电缆c抵接长方形接触部23b2的部分结实地压装在其上,且其两侧的部分也会结实地压装在主接触部23b1上,从而可确保与接线端子23的电气及机械连接牢固。
实施例4
该实施例如图8(a)~(c)所示,是与实施例1仅接线端子33的构成不同的例子,因此,只对接线端子33进行说明。
该接线端子33与实施例1的接线端子3同样地是配置在各电缆插入孔1、1中的导电性的弹性金属制的部件。如同图所示,该接线端子33大致为带状,由以下部分构成:以抵接该电缆插入孔1的最里部的上部内壁的状态固定的基底部33a;从该基底部33a的外端在该电缆插入孔1中向其外端开口部侧延长的接触部33b;从该基底部33a的内端折弯90度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延长片33c;从该下部延长片33c的前端进一步延伸的窄幅的端子突片33d。
并且,前述接触部33b如该图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从前述基底部33a向电缆插入孔1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其轴心侧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33b1;将其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33a方向切出舌片形,且将该舌片形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立起的第一舌片状接触部33b2;将其外端部的内侧部分向外端方向切出舌片形,且将该舌片形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1的轴心侧立起的第二舌片状接触部33b3。
因此,如果采用该实施例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可与实施例1完全同样使用并获得同样的效果。
仅简述与接线端子33相关的部分。当电缆c插入接线端子33的接触部33b与柄根部5的按压部5a之间时,如下面那样,获得与接线端子33的接触部33b之间的良好的连接关系。
即,因为柄根部5的按压部5a隔着该电缆c利用其二个突起跨越该第一舌片状接触部33b2的前端部地按压,所以该电缆c抵接该第一舌片状接触部33b2的部分结实地压装在其上,且其两侧的部分也会分别结实地压装在主接触部33b1或第二舌片状接触部33b3上,从而可确保与接线端子33的电气及机械连接牢固。

Claims (5)

1.一种压入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
具有一对以上的电缆插入孔的绝缘性的壳体;
沿着该各电缆插入孔的内壁配设的导电性弹性材料制的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固定在该各电缆插入孔的里侧,且从该基底部向该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一侧延长的接触部弯曲形成向该各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侧进退的状态,从而在与接线端子的插拔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弹力动作;
在与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相向的部位具有按压部的柄根部,是以电缆插入孔的里侧的支承部为转动支点起伏转动,并利用后述弹簧部件施力使其按压部压接在该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且在每一对电缆插入孔的每一个内与一个操作柄部一体构成的绝缘性的柄根部;
施力使该柄根部的按压部压接在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一侧的弹簧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立起的舌片状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部向该电缆插入孔的内壁一侧折弯的后退限制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切出向该基底部一侧延伸的长方形,且将该长方形部分的中间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该基底部一侧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倾斜切起的长方形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入式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述接线端子的接触部:从该接线端子的基底部向前述电缆插入孔的外端开口部方向且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方向沿倾斜方向延长的主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附近的内侧部分向基底部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立起的第一舌片状接触部;将该主接触部的外端部的内侧部分向外端方向切出舌片状,且使该舌片状的部分向该电缆插入孔的轴心一侧立起的第二舌片状接触部。
CNB2004101045190A 2004-04-14 2004-12-30 压入式接线端子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42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9403/04 2004-04-14
JP2004119403A JP3913230B2 (ja) 2004-04-14 2004-04-14 プッシュターミナ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84304A CN1684304A (zh) 2005-10-19
CN100377424C true CN100377424C (zh) 2008-03-26

Family

ID=35263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10451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7424C (zh) 2004-04-14 2004-12-30 压入式接线端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913230B2 (zh)
CN (1) CN100377424C (zh)
MY (1) MY13607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4123B2 (ja) * 2008-04-25 2013-10-23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プッシュ式コネクタ
CN101667684B (zh) * 2008-09-02 2012-05-09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端接连接器
CN101587998B (zh) * 2009-03-27 2010-12-01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快速接线连接器
TWI581531B (zh) * 2013-08-07 2017-05-01 Improved structure of wire terminal block
CN207664345U (zh) * 2017-05-05 2018-07-27 陈斌斌 一种接线端子的扳动弹压结构
TWI659581B (zh) * 2018-03-16 2019-05-11 進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Conductiv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wire coupling device
DE202018101729U1 (de) * 2018-03-28 2019-07-01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Klemmfeder einer Leiteranschlussklemme sowie Reihenklemme
JP7390146B2 (ja) * 2019-09-27 2023-12-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固定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35878A (en) * 1987-07-31 1989-02-06 Smk Kk Push terminal and its assembling method
JPH04192272A (ja) * 1990-11-27 1992-07-10 Emuden Musen Kogyo Kk 電線接続器
JP2004095350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mk Corp 電線接続用プラ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35878A (en) * 1987-07-31 1989-02-06 Smk Kk Push terminal and its assembling method
JPH04192272A (ja) * 1990-11-27 1992-07-10 Emuden Musen Kogyo Kk 電線接続器
JP2004095350A (ja) * 2002-08-30 2004-03-25 Smk Corp 電線接続用プラ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02608A (ja) 2005-10-27
CN1684304A (zh) 2005-10-19
JP3913230B2 (ja) 2007-05-09
MY136076A (en) 2008-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88934A (en) Electrical terminal
EP1973198B1 (en) Socket with integrated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ion terminals
US4460234A (en) Double-ended modular jack
JP4838755B2 (ja) マルチ導線ケーブル用のコネクタ装置
US6124056A (en) Battery holder
US4978315A (en) Multiple-conduc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tamped and formed contacts for use therewith
US5007865A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EP0021731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member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such contact members
EP0758492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constructed to engage stacked conductors in a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manner
US7628653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ard restriction structure
US20110028026A1 (en) Shield-type communication socket
US20030064625A1 (en) Multiconductor connector for high-speed transmission signal
US7553201B2 (en) Connector
US2013005947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491837B2 (ja) 速結端子装置
CN100377424C (zh) 压入式接线端子
US621739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U-shaped spring contacts
US9548555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easy to assemble
US4653831A (en) Connector housing
JPS6146950B2 (zh)
US6074257A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ip with pivoting conductor guide
US5057035A (en) Telephone extension socket
US11205862B2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with expanded wire range capacity
US6159035A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means for penetrating the insulation and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wires
US3967873A (en) Wire terminal electrical conta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26

Termination date: 201712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