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0530C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50530C
CN100350530C CNB200510008372XA CN200510008372A CN100350530C CN 100350530 C CN100350530 C CN 100350530C CN B200510008372X A CNB200510008372X A CN B200510008372XA CN 200510008372 A CN200510008372 A CN 200510008372A CN 100350530 C CN100350530 C CN 10035053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driver part
housing
switching device
movin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083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67772A (zh
Inventor
板桥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7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7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053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053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接点部的接触可靠性,同时能够小型化的开关装置。其包括:具有收容部(1a)的壳体(1),配设在收容部(1a)中的多个固定接点(2),具有与固定接点(2)滑动接触的可动接点(6)并可滑移地收容在壳体(1)内的驱动部件(4),使驱动部件(4)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5),可转动地配合在壳体(1)内并随着转动操作使驱动部件(4)滑移的操作部件(7)。通过将可动接点(6)形成两面滑动用的夹子状,保持在驱动部件(4)上,同时沿驱动部件(4)的滑移方向立设多个固定接点(2),随着驱动部件(4)滑移,可动接点(6)夹持固定接点(2)地滑动接触,从而能够进行接点的切换。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等的工作检测等的开关装置,特别涉及作为自己复位型的小型检测开关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开关装置的结构,已知有一种如下的结构,即,在壳体的内底面中央嵌入设置公用接点,在对向的两内侧壁嵌入设置固定接点,使大致M字状的弹性金属制的可动接点的中间部始终弹性接触在该公用接点上,同时使经由设在从中间部两端向左右延出的第1臂部前端上的折回部形成的第2臂部前端的接点部弹性接触在壳体内侧壁上,通过转动操作杆,滑动体沿壳体的内底面滑动,两端的按压部使可动接点的接点部与固定接点相接触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以往的开关装置。
图5是以往的开关装置的剖面图,图6是以往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中,11是在上面具有开口部11A的绝缘树脂制的箱型的壳体,通过镶嵌成形等,在下部内侧壁中央嵌入固定导电金属制的公用接点12,在对向的左右内侧壁中嵌入固定一对固定接点13、14。
15是由磷青铜等弹性金属薄膜制的大致M字状的可动接点,中间部15A下面的突部弹性接触在公用接点12上,同时在从中间部15A两端向左右延出并向外扩展的第1臂部15B前端设置折回部15C,在壳体11的左右的内侧壁上,弹性接触从该折回部15C延出的第2臂部15D前端的向外弯曲的接点部15E。
16是绝缘树脂制的操作杆,上端的操作部16A从壳体11的开口部11A向上方突出,圆孔状的轴部16B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的圆柱状的轴部11C上,同时在下端设有齿轮状的对接部16C。
17是绝缘树脂制的滑动体,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收容在壳体11内,同时两端的按压部17A对接在可动接点15的折回部15C附近,上面的齿形的配合部17B与操作杆16的对接部16C咬合。
另外,盖18覆盖收容这些可动接点15或操作杆16、滑动体17等的壳体11的前面,构成开关装置。
作为开关的动作,如果从中立状态,例如向右侧方向转动操作操作杆16的操作部16A,上面的配合部17B与操作杆16下端的对接部16C咬合的滑动体17,在壳体11内底面上向左侧方向滑动。
另外,由于滑动体17左端的按压部17A按压可动接点15的折回部15C附近的第1臂部15B,因此,通过左侧的第1臂部15B、第2臂部15D弯曲,左侧的接点部15E沿壳体11的左内侧壁面向下方弹性接触地滑动,接点部15E与固定接点13接触,能够经由可动接点15进行固定接点13和公用接点12的电连接。
另外,如果解除对操作杆16的操作部16A的操作力,通过可动接点15的弹性复位力,接点部15E离开固定接点13,同时按压可动接点15的滑动体17向中央方向滑动,操作杆16复位到中立状态。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13276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的开关装置中,由于将由大致M字状的弹性金属薄板构成的可动接点的臂部用作滑动体(驱动部件)的复位用弹簧,将该臂部的前端作为与固定接点接触的接点部,因此在结构上,存在接点部的接触形成单面滑动而接触不稳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弹性金属薄板的弹簧跨度十分必要,因此存在难于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接点部的接触可靠性,并且能够小型化的开关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作为第1解决方案,构成为,包括:具有收容部的壳体,配设在所述收容部中的多个固定接点,具有与这些固定接点滑动接触的可动接点、并可滑移地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驱动部件,使该驱动部件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以及可转动地配合在所述壳体上、并随着转动操作使所述驱动部件滑移的操作部件;将所述可动接点形成两面滑动用的夹子状地保持在所述驱动部件上,并且沿所述驱动部件的滑移方向竖立设有多个所述固定接点,通过随着所述驱动部件滑移,所述可动接点夹持所述固定接点地滑动接触,而进行接点的切换,所述可动接点,一体埋设形成在所述驱动部件中,利用从所述驱动部件延出的连结栈部保持夹子状的接点部。
此外,作为第2解决方案,进一步构成为:在所述可动接点的中央形成空洞部,夹着该空洞部地在两侧设置沿所述驱动部件的滑动方向延出的一对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在所述驱动部件的中立位置,使所述固定接点的中央接点部位于所述空洞部内,并且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分离地配置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
此外,作为第3解决方案,进一步构成为: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所述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于所述驱动部件下面的凹槽部中。
此外,作为第4解决方案,进一步构成为: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所述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于所述壳体的收容部内的凹槽部中。
如上所述,因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包括:具有收容部的壳体、配设在收容部上的多个固定接点、具有与这些固定接点滑动接触的可动接点并可滑移地收容在壳体内的驱动部件、使该驱动部件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可转动地配合在壳体内并随着转动操作使驱动部件滑移的操作部件,通过将可动接点形成两面滑动用的夹子状地保持在驱动部件上、同时沿驱动部件的滑移方向立设有多个固定接点,随着驱动部件滑移,可动接点夹持固定接点地滑动接触,从而进行接点的切换,因此,由于夹子状的可动接点夹持固定接点的两面地滑动接触,相互的接点部的接触稳定,同时驱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和接点部的滑动方向相同,所以可减小壳体,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
此外,因为可动接点一体埋设形成在驱动部件中,利用从驱动部件延出的连结栈部保持夹子状的接点部,所以可动接点与驱动部件一体地滑动,因此能够相互间无间隙地、无晃动地顺利地进行切换。
此外,因为在可动接点有中央形成空洞部,夹着该空洞部地在两侧设置沿驱动部件的滑动方向延出的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在驱动部件的中立位置,使固定接点的中央接点部位于空洞部,同时与固定接点部分离地配置夹子状的接点部,由于在初期状态下,可动接点呈脱离固定接点的自由状态,因此组装时的作业性好,能够防止接点部的变形、损伤等。
此外,由于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在驱动部件的下面的凹槽部中,因此能够使驱动部件确实自己复位到中立位置,同时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
此外,由于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于壳体的收容部内的凹槽部中,因此能够使驱动部件确实自己复位到中立位置,同时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此外,复位弹簧的组装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卸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主要部位剖开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主要部位剖开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开关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以往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中:1-壳体,1a-收容部,1b-窗孔,1c-轴孔,1d-配合凸部,1e-隔壁,1f-引导凸部,1g-对接部,1h-凹槽部,2-固定接点,2a-中央接点部,2b-周边接点部,2c-周边接点部,3-连接端子部,4-驱动部件,4a-凹槽部,4b-引导槽部,4c-驱动凸轮部,5-复位弹簧(弹性部件),6-可动接点,6a-连结栈部,6b-臂部,6c-接点部,6d-空洞部,7-操作部件,7a-操作杆部,7b-操作凸轮部,7c-支轴,8-盖,8a-上板部,8b-安装板部,8c-配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图1~图4表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卸下盖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主要部位剖开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主要部位剖开的立体图。
在图1~图3中,壳体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形成为在其内部具有收容部1a的上面开口状的箱形。此外,在壳体1的一侧面侧,设置从收容部1a向外开口的窗孔1b,在该窗孔1b的附近外侧设有圆形的轴孔1c。在该轴孔1c内可转动地轴支撑后述的操作部件7,同时经由所述窗孔1b与后述的驱动部件4配合。
此外,在所述壳体1的设有窗孔1b的一侧面侧和与之对向的另一侧面侧上,设有一对配合凸部1d、1d,在这些配合凸部1d、1d上卡扣后述的盖8的配合片8c、8c,盖8嵌接在壳体1的上面侧。
此外,在所述收容部1a的内底面的中央,设有屏风状的隔壁1e,在夹着该隔壁1e的收容部1a中的一方设置当滑移后述的驱动部件4时用于引导该移动的引导凸部1f。此外,在该引导凸部1f的中央部分设置缺口部,该缺口部的对向的两端面成为后述的弹性部件即复位弹簧5的两卷绕端的对接部1g、1g。
此外,在夹着所述收容部1a的内底面的隔壁1e的所述收容部1a中的另一方配设由导电性金属板构成的多个固定接点2。该固定接点2由黄铜等金属薄板形成,其基部用镶嵌成形等方法一体埋设在壳体1的内底部中。此外,在固定接点2上设置有其一端从收容部1a的内底面露出地立设的中央接点部2a,和夹着该中央接点部2a立设在两侧的一对周边接点部2b、2c,中央接点部2a和周边接点部2b、2c沿着后述的驱动部件4的滑移方向,横向一列并排设置。
此外,在所述固定接点2的另一端侧设置有与电子设备等的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的电路图形等连接的连接端子部3。该连接端子部3,在壳体1的底面部内,与固定接点2的基部电连接,从壳体1的对向的两侧面部向外突出地形成。
另外,在图1及图2中,与连接端子部3的前端侧连接,但在连接在电路基板的电路图形等上的时候,在切断后,分别与各自的电路图形连接。
驱动部件4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大致方形。在该驱动部件4的下面侧的中央设置凹槽部4a,用于保持(收容)使驱动部件4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即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连接在该凹槽部4a的两侧地设置宽度比凹槽部4a窄的引导槽部4b。通过该引导槽部4b可滑动地与所述收容部1a的引导凸部1f配合,而可滑移地将所述驱动部件4收容在收容部1a内。
如此,由于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形成使驱动部件4复位到中立位置的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保持在设于所述驱动部件4的下面的凹槽部4a中,因此通过采用结构简单的线圈状的弹簧,能够使所述驱动部件4确实自己复位到中立位置,同时由于能够形成较小的圈簧,因此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所述驱动部件4的上方侧面部设置由多个山形状的凸起部构成的驱动凸轮部4c,以该驱动凸轮部4c面向所述收容部1a的窗孔1b的状态,将所述驱动部件4收容在收容部1a内。
此外,在所述驱动部件4的下方侧面部保持由弹簧用磷青铜等导电性金属薄板构成的可动接点6,该可动接点6,通过用镶嵌成形等方法将其基部一体地埋设在所述驱动部件4的内部而形成。此外,从所述驱动部件4的下方侧面部的两端延出有呈大致“コ”字状的连结栈部6a,在该连结栈部6a的中央部,形成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
此外,所述可动接点6,具有从所述连结栈部6a向下方延伸的一对对向的臂部6b、6b,在该臂部6b、6b的前端,设置一对沿着所述驱动部件4的滑移方向(与臂部6b呈90度弯曲的方向)延出的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此外,在所述臂部6b、6b的中央形成有空洞部6d,夹着该空洞部6d在两侧设置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
另外,在所述驱动部件4收容在所述收容部1a内且位于中立位置时,所述可动接点6,以所述空洞部6d覆盖所述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上的方式分开的状态配置,同时以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与配置在所述中央接点部2a的两侧的周边接点部2b、2c分开的状态配置。
如此,因为在可动接点6的中央形成空洞部6d,夹着该空洞部6d地在两侧设置沿所述驱动部件4的滑动方向延出的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在所述驱动部件4的中立位置使所述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位于所述空洞部6d,同时与所述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分开地配置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由于在初期状态下,可动接点6呈脱离固定接点2的自由状态,因此组装时的作业性好,能够防止接点部的变形、损伤等。
操作部件7,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具有由顶端尖状的大致三角形构成的操作杆7a、沿圆弧状形成在该操作杆7a的下方的多个凸起部构成的操作凸轮部7b、以及位于该操作凸轮部7b的圆弧的中心的、向下面侧突出形成的支轴7c。
另外,操作部件7的支轴7c,可转动地轴支撑在所述壳体1的轴孔1c内,同时经由所述壳体1的窗孔1b,操作凸轮部7b与所述驱动部件4的驱动凸轮部4c配合,随着操作部件7的转动,所述驱动部件4在所述壳体1的滑动部1a内滑移。
盖8,通过冲裁折弯金属板大致形成方形状,具有平板状的上板部8a、从该上板部8a的四角部向下呈90度折弯垂下的安装板部8b。此外,在该安装板部8b的前端侧,设置朝外呈L字状延出的配合片8c,该配合片8c与形成在所述壳体1对向的侧面部上的所述配合凸部1d配合,盖8嵌接在壳体1的上面侧。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开关装置的运作。
首先,如图2所示,在不对操作部件7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操作部件7及驱动部件4保持在中立位置。此时,驱动部件4,其引导槽部4b与壳体1的收容部1a的引导凸部1f配合,以可向左右滑动方向移动的状态,通过复位弹簧5保持向中立位置施加力。
此时,一体保持在驱动部件4上的可动接点6,以设在中央的臂部6b间的空洞部6d覆盖配设在收容部1a中的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的方式配置,同时设在两侧的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以与配置在中央接点部2a的两侧的周边接点部2b、2c分开的状态配置,分开可动接点6和固定接点2,开关呈断开状态。
在从此状态,对操作部件7的操作杆部7a施加例如图2的箭头A所示的右方向的外力时,操作部件7以支轴7c为轴向图示右方向转动,随之操作凸部7b与驱动凸部4c配合,驱动部件4抵抗复位弹簧5的弹性力,向图示左方向滑移。
另外,通过一体保持在驱动部件4上的可动接点6随着驱动部件4的移动而向图示左方向滑移,可动接点6的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会与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和周边接点部2b接触,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和周边接点部2b通过可动接点6连接,开关形成接通状态。另外,接通信号经由从固定接点2引出的连接端子部3,输出给外部的电子设备等的控制电路。
如果从该状态去除操作部件7施加给操作杆7a的外力,操作部件7,随着驱动部件4通过复位弹簧5的弹性力向图示右方向滑移,而向初期位置(中立位置)复位,向图示左方向转动复位到初期位置。此时,可动接点6也向图示右方向滑移,一对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与固定接点2的中央接点部2a和周边接点部2b分离,开关呈断开状态。
另外,由于即使在操作部件7向图示左方向即相反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也进行相同的运转,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此,所述可动接点6,因为一体埋设形成在所述驱动部件4中,通过从所述驱动部件4延出的连结栈部6a,保持所述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由于所述可动接点6与驱动部件4一体地滑动,所以能够相互间无间隙地、无晃动地顺利进行切换。
图4表示保持本发明的弹性部件即复位弹簧5时的结构的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复位弹簧5的保持结构,在所述驱动部件4上设置用于保持(收容)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的凹槽部4a,由该凹槽部4a保持复位弹簧5,但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上设置用于保持(收容)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的凹槽部1h,由该凹槽部1h保持复位弹簧5。
如此,由于在设在壳体1的收容部1a内的凹槽部1h中保持线圈状的复位弹簧5,因此同样能够使驱动部件4确实自己复位到中立位置,同时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由于能够从上方插入壳体1的收容部1a,所以能够易于进行复位弹簧5的组装。
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因为通过将所述可动接点6形成两面滑动用的夹子状地一体保持在所述驱动部件4上,同时沿所述驱动部件4的滑移方向立设多个固定接点2即中央接点部2a及周边接点部2b、2c,随着所述驱动部件滑移,所述可动接点6的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夹持所述中央接点部2a及周边接点部2b、2c滑动接触,来进行接点的切换,由于夹子状的接点部6c、6c夹持中央接点部2a及周边接点部2b、2c的两面滑动接触,所以相互的接点部的接触稳定,同时所述驱动部件4的移动方向和接点部的滑动方向相同,所以能够减小壳体1,能够使开关装置小型化。

Claims (4)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具有收容部的壳体,
配设在所述收容部中的多个固定接点,
具有与这些固定接点滑动接触的可动接点、并可滑移地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驱动部件,
使该驱动部件向中立位置复位的弹性部件,以及
可转动地配合在所述壳体上、并随着转动操作使所述驱动部件滑移的操作部件;
将所述可动接点形成为两面滑动用的夹子状地保持在所述驱动部件上,并且沿所述驱动部件的滑移方向竖立设有多个所述固定接点,通过随着所述驱动部件滑移,所述可动接点夹持所述固定接点地滑动接触,而进行接点的切换,
所述可动接点,一体埋设形成在所述驱动部件上,利用从所述驱动部件延出的连结栈部保持夹子状的接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接点的中央形成空洞部,夹着该空洞部地在两侧设置沿所述驱动部件的滑动方向延出的一对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在所述驱动部件的中立位置,使所述固定接点的中央接点部位于所述空洞部内,并且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分离地配置所述夹子状的接点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所述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于所述驱动部件下面的凹槽部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用线圈状的复位弹簧形成所述弹性部件,将该线圈状的复位弹簧保持在设于所述壳体的收容部内的凹槽部中。
CNB200510008372XA 2004-03-11 2005-02-22 开关装置 Active CN10035053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9218A JP4326987B2 (ja) 2004-03-11 2004-03-11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4069218 2004-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7772A CN1667772A (zh) 2005-09-14
CN100350530C true CN100350530C (zh) 2007-11-21

Family

ID=35038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8372XA Active CN100350530C (zh) 2004-03-11 2005-02-22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326987B2 (zh)
CN (1) CN100350530C (zh)
TW (1) TWI2536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28955B2 (ja) * 2013-05-24 2017-05-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切換え装置
JP6954189B2 (ja) * 2018-03-09 2021-10-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切替スイッチ及びスイッ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2433U (zh) * 1987-05-18 1988-11-24
JPH0196630U (zh) * 1987-12-17 1989-06-27
JPH11339597A (ja) * 1998-05-29 1999-12-10 Nihon Kaiheiki Industry Co Ltd 傾動スイッチ
JP2003132765A (ja) * 2001-10-29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バー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2433U (zh) * 1987-05-18 1988-11-24
JPH0196630U (zh) * 1987-12-17 1989-06-27
JPH11339597A (ja) * 1998-05-29 1999-12-10 Nihon Kaiheiki Industry Co Ltd 傾動スイッチ
JP2003132765A (ja) * 2001-10-29 2003-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バー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259510A (ja) 2005-09-22
JP4326987B2 (ja) 2009-09-09
TWI253665B (en) 2006-04-21
TW200534313A (en) 2005-10-16
CN1667772A (zh) 2005-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69417Y (zh) 存储卡插座结构
CN100351969C (zh) 开关装置
CN1670876A (zh) 旋转型电部件
CN1741321A (zh) 带切换器的同轴连接器
JP5491837B2 (ja) 速結端子装置
JP2001307805A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00333C (zh) 滑动开关
CN1201352C (zh) 盖体的开闭检测装置
CN1214497C (zh) 电子开关组件
CN1866442A (zh) 开关
CN100350530C (zh) 开关装置
CN1193391C (zh) 开关装置
CN1767275A (zh) 具有覆盖体的电连接器
JP3893824B2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検出装置
CN1150574C (zh) 多方向操作开关
CN1228801C (zh) 多方向操作开关
CN2891254Y (zh) 多方向开关
CN1178251C (zh) 多方向操作开关及使用该开关的设备
CN1264177C (zh) 开关
CN1293584C (zh) 杠杆开关
CN1165061C (zh) 开关装置
JP4618155B2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CN1215506C (zh) 开关装置
CN100346434C (zh) 按钮开关
CN1755852A (zh) 杠杆驱动型电气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