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7010C -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7010C
CN100347010C CNB2005101026442A CN200510102644A CN100347010C CN 100347010 C CN100347010 C CN 100347010C CN B2005101026442 A CNB2005101026442 A CN B2005101026442A CN 200510102644 A CN200510102644 A CN 200510102644A CN 100347010 C CN100347010 C CN 10034701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folding
gas
air bag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026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49072A (zh
Inventor
石黑直彦
饭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49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9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701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701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气囊,以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减小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间的宽度尺寸的方式,通过三个工序折叠后被收容。折叠的第一工序是,使车体侧、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左右两缘侧,在车体侧壁部侧,设置卷入部位,进行折叠。折叠的第二工序是,将前后两缘侧,在驾驶员侧壁部侧折叠,同时以通过折叠的两个部位,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方式,进行折叠。第三工序是,将在第二工序中折叠后的左右两缘侧,向上方侧弯曲,进行折叠。本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在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时,可以确保气囊中央附近的厚度。

Description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冲撞时使气囊展开以可以保护驾驶员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该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搭载于方向盘中央的毂部的上部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如特开2003-170804号公报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气囊以折叠的状态收容于方向盘中央的毂部的上部侧。此外,该气囊被保持在气囊支架上,并且被气囊罩的可以打开的门部覆盖而被收容。
该气囊的结构为,具备:驾驶员侧壁部,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员侧,以及车体侧壁部,其配置在下表面侧的方向盘侧。这些驾驶员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都制成大致圆板状。气囊为将驾驶员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相互连接而成。而且,气囊在车体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配置气体流入用开口,并且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周缘作为向气囊支架的安装部位。可以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插入气体流入用开口中。
该气囊在折叠时,首先,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然后,以减小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侧间的宽度尺寸的方式折叠后被收容。此外,在供给膨胀用气体时,气囊推开门部而展开膨胀。
此外,在该现有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气囊的减小宽度尺寸的折叠工序,至少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减小的方向为彼此正交的方向。并且,在第一阶段的折叠工序中,形成在驾驶员侧壁部侧设置将两缘侧相互叠摞的部位而进行折叠的结构。
因此,当气囊展开膨胀时,由于该第一阶段的叠摞部位的摩擦,限制了第一阶段的折叠的解除,于是,可以迅速地将第二阶段的折叠工序的折叠全部解除。其结果,气囊在将第二阶段的折叠工序的折叠解除时,可以确保较大的规定方向的展开幅度(第二阶段的折叠解除方向的宽度尺寸)。
也就是说,该折叠与一般的特开平11-48890号公报所述这样的折叠相比,有这样的优点,即,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时,可以限制向驾驶员侧的无用的凸出,确保某种程度的厚度,并且确保较大的规定方向的展开幅度,而使气囊展开膨胀。而且,一般的特开平11-48890号公报所述这样的折叠的折叠方式为,单纯地将平坦地展开的气囊的两缘侧在驾驶员侧壁部侧卷入,而使其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侧。
但是,现有的如特开2003-170804号公报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在第一阶段的折叠工序中,具备相互叠摞的部位。该叠摞部位配置在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附近,所以该区域折叠的解除迟缓。因此,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附近,换言之,气囊展开膨胀完成时的中央附近,再换言之,方向盘的中央附近的气囊部位的厚度变小。因此,现有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在确保气囊展开膨胀完成时的中央附近的厚度这点上,尚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时,能够确保气囊的中央附近的厚度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配置在方向盘的中央的毂部的上部侧。本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具备气囊、充气机、气囊支架以及气囊罩。气囊折叠后被收容,在供给膨胀用气体时展开膨胀。充气机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支架保持折叠后的气囊。气囊罩覆盖折叠后的气囊,并且具有被展开膨胀时的气囊推压而打开的门部。此外,气囊具有分别形成大致圆板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员侧壁部,以及配置在下表面侧的车体侧壁部,通过使驾驶员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相互结合而形成。车体侧壁部在中央附近,配置用于使充气机插入的气体流入用开口,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周缘作为向气囊支架的安装部位而构成。此外,气囊以以下方式构成:将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以减小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间的宽度尺寸的方式折叠而被收容。并且,气囊经过作为折叠工序的以下三个工序而被收容在毂部的上部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第三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与第一工序相同。
并且,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设置卷入部位,同时预留第三工序中的折叠宽度。此外,第二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驾驶员侧壁部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同时通过已折叠的两缘侧的折叠部位,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此外,第三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以能够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的充气机的两侧附近的方式,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
在本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当来自于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提供给被收容的气囊时,气囊的与气体流入用开口相对的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被推上去,并以与折叠工序相反的工序,解除折叠而展开膨胀。也就是说,在气囊展开膨胀的初期,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被推上去,并经过第三工序的折叠的解除后,使在第二工序中折叠的折痕解除。
此时,第三工序的折叠仅是使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以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的充气机的两侧附近的方式,分别仅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折叠。因此通过展开该弯曲部位就可以简单地解除折叠,促进了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的被推上去。
此外,第二工序中,在驾驶员侧壁部侧,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为两部分而覆盖的方式,两缘侧在与第三工序(第一工序)中减小的宽度尺寸相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侧的折叠。因此,如果解除第三工序的折叠,则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就很容易从两缘侧的接近的之间向上方凸出。其结果,与该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的被推去的同时,迅速地解除第二工序的折叠。
特别是,在第一工序的折叠中,规定方向的两缘侧在车体侧壁部侧具备卷入部位而被折叠。也就是说,第一工序中折叠的解除因卷入部位而被限制。因此,在解除第二工序的折叠时,不会解除第一工序中的折叠,相反,促进第二工序中折叠解除到第二工序折叠前的形状。其结果,气囊的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向上方凸出,并且以第二工序折叠前的形状,即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增加宽度展开的方式膨胀。当然,此时由于限制了第一工序中折叠的解除,所以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不会过于向驾驶员侧凸出。
接着,经过如上述的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之后,第一工序中的折叠解除,气囊完成展开膨胀。
因此,本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时,随着第三工序和第二工序的折叠的解除,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顺利地向上方凸出。因此,展开膨胀初期的气囊可以确保中央附近的厚度,即使驾驶员的头部附近进入方向盘的中央附近,也可顺利地保护驾驶员的头部附近。
另外,在展开膨胀初期,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气囊增加宽度而展开并膨胀。因此,如果使该第二工序中减小的方向沿着例如车辆的前后方向,则在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虽然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但是可以使气囊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展开膨胀。因此,展开膨胀初期的气囊能够对前方移动来的在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驾驶员的头部或胸部等区域,确保缓冲作用,容易地进行保护。
当然,在本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气囊在驾驶员侧、车体侧壁部相互平坦地重叠后,通过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的第一、三工序与第二工序而被折叠。此外,在第二工序中,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方式,使规定方向的两缘侧接近而折叠。此外,在第三工序中,使与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正交方向的两缘侧,以相互接近并成为上端面侧的方式弯曲,从而完成折叠。所以,可以将气囊紧凑地折叠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其结果,本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为了确保仪表板的仪表类等的可视性,可以将折叠后的气囊顺利地收容到在收容空间有限制的方向盘的毂部的上部侧部位中。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第三工序是使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以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的充气机的两侧附近的方式,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而折叠。也就是说,第三工序中,使弯曲的两缘的端侧配置在弯曲部位的上端面侧,在插入充气机时,在充气机两侧附近,以弯曲部位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这样配置的方式,进行折叠。因此,即使是使完成折叠的气囊以安装在气囊支架上的方式配置,然后,盖上气囊罩后,使充气机从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气囊内,并安装在气囊支架上,形成组装气囊的结构,也能顺利地使充气机插入在第三工序中折叠的两缘侧的上下延伸的弯曲部位之间,尽量保持气囊折叠的形状,组装气囊装置。此外附带说一点,即使充气机向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时破坏了气囊的折叠形状,由于该充气机插入时,是将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向上方侧推上去的姿态,所以在本发明的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时,不会妨碍确保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的厚度的作用,其结果,能够减轻气囊装置组装时关于气囊折叠破坏方面的管理。
这样的气囊的收容状态,换言之,为气囊以将第三工序中折叠的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的弯曲部位,在气囊罩和气囊支架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在充气机的两侧而被收容的状态。
此外,气囊折叠工序中的第一工序的折叠可以例示为,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侧折返,然后将前端的折痕附近卷入。
或者,气囊折叠工序中的第一工序的折叠可以例示为,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侧卷绕折叠后卷入。
此外,气囊的第二工序的折叠中的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至少一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折叠的任一种方式进行折叠。
即,作为第一种,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折叠,即,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到缘之间,形成将该缘向驾驶员侧壁部侧折叠的折痕而折叠,然后,以该折痕附近为前端,将该折痕附近卷入车体侧壁部侧的方式折叠,再放置于驾驶员侧壁部侧。
作为第二种,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折叠,即,对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进行向车体侧壁部侧卷入的卷绕折叠后,放置于驾驶员侧壁部侧。
作为第三种,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折叠,即,对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进行向驾驶员侧壁部侧进行叠摞的蛇状折叠。
并且,气囊的第二工序的折叠中的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两侧,可以采用彼此不同的折叠方法,或者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折叠方法。
此外,如果着眼于在最初的工序折叠时,预留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而折叠,在其后的最终的工序中,折叠预留的部分,则不仅第一工序,在第二工序中也可以预留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而折叠。也就是说,气囊的结构为,使折叠工序进行以下这三个工序而收容在毂部的上部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最终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分别与第一、二工序相同。
并且,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车体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并且,在第一工序中,以预留最终工序中的两缘侧的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的方式进行折叠。此外,第二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并且,在第二工序中,也是以预留最终工序中的两缘侧的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的方式进行折叠。此外,最终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第一、二工序中预留的折叠宽度量,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
在上述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当来自于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提供给被收容的气囊时,气囊的与气体流入用开口相对的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被推上去,并以与折叠工序相反的工序,解除折叠而展开膨胀。也就是说,在气囊展开膨胀的初期,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被推上去,并经过最终工序的折叠的解除后,使在第二工序中折叠的折痕解除。
此时,最终工序的折叠仅是以在第一、二工序中预留的一次折叠量,使缘侧分别仅向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折叠。因此,如果解除最终工序的折叠,则因为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成为将第二工序中的折叠部位配置在车体侧壁部侧的状态,并且,成为以大致正方形状露出的状态,所以容易向上方凸出。其结果,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被推上去,同时迅速地解除第二工序中的折叠。
也就是说,气囊的膨胀方式为,使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向上方凸出,并且以第二工序折叠前的形状,即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增加宽度而展开的方式膨胀。
接着,经过如上所述的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之后,第一工序中的折叠解除,气囊完成展开膨胀。
因此,上述发明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也是在气囊展开膨胀初期时,随着最终工序和第二工序的折叠的解除,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附近部位顺利地向上方凸出。因此,展开膨胀初期的气囊可以确保中央附近的厚度,即使驾驶员的头部附近进入方向盘的中央附近,也可顺利地保护驾驶员的头部附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方向盘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简要剖面图,对应于图1的II-II部位。
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简要剖面图,对应于图1的III-III部位。
图4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简要剖面图,对应于图1的IV-IV部位。
图5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简要剖面图,对应于图1的V-V部位。
图6是使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膨胀时单个零件的纵剖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局部分解斜视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的图。
图9A、9B、9C是按顺序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的第一工序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的第二工序的图,此外,图10A、10B、10C是说明折叠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的第三工序的图,此外,图11A是图11的折叠的底面图,图11B是表示之后的使充气机插入的状态的底面图。
图12A、12B、12C是按顺序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13A、13B、13C、13D是按顺序说明实施方式的气囊中的展开膨胀初期的简要平面图。
图14是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的图。
图15是按顺序说明图14所示的气囊的折叠的第二工序和最终工序的图。
图16A、16B、16C、16D、16E是按顺序说明图14所示的气囊中的展开膨胀初期的简要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方式。对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实施方式的修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如图1~5所示,配置在方向盘W上。方向盘W具备在操纵时把持的圆环状的环部R、配置在环部R的中央的毂部B、以及将连接环部R和毂部B的四个辐部S。气囊装置M配置在毂部B的上部。
此外,方向盘W由气囊装置M以及除此之外的方向盘主体1构成。
此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是以将设置气囊装置M的方向盘W搭载到车辆上的状态为基准,上下对应于沿着安装方向盘W的转向轴SS的上下,前后对应于沿着车辆前进操纵时的转向轴SS的轴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前后,左右对应于沿着车辆前进操纵时的转向轴SS的轴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左右。
方向盘主体1具备:金属芯2,其配置在环部R、毂部B、辐部S的各部分上;合成树脂制的覆盖层7,其覆盖金属芯2中的环部金属芯3,以及辐部金属芯4的环部R侧的部位;以及合成树脂制的下罩8,其覆盖下表面侧。此外,金属芯2具备:环部金属芯3,其配置在环部R上;辐部金属芯4,其配置在各辐部S上;以及毂部金属芯5,其配置在毂部B上。毂部金属芯5具备与转向轴SS连接的毂5a,以及覆盖毂5a的周围的覆盖部5b。并且,金属芯2,其毂5a为钢制,其覆盖部5b、辐部金属芯4以及环部金属芯3为整体铸造的铝等轻合金等进行压铸制成。
气囊装置M具备:袋状的气囊46,其折叠后被收容;充气机41,其向气囊46供给膨胀用气体;衬套25,其作为覆盖被折叠的气囊46的气囊罩;气囊支架11,其保持气囊46、充气机41、衬套25;以及两个连接板23。连接板23配置在气囊装置M的左右,分别通过喇叭开关19与气囊支架11连接。而且,这些连接板23使气囊装置M与方向盘主体1连接。
充气机41具备: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41a,其在上部设置气体喷出口41b;以及凸缘部41c,其设置在主体部41a的外周。在凸缘部41c上形成通孔41d,其使保持器43的螺栓43a(参照图5)穿过。
气囊支架11是利用焊接或卡边等使多块板金连接而成。气囊支架11具备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12,以及从底壁部12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筒状的侧壁部13。在底壁部12的中央形成圆形开口的通孔12a,其使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从下方插入。在通孔12a的周围,如图1、5所示,形成四个通孔12b。用于将气囊46安装在底壁部12上的保持器43的各个螺栓43a穿过各个通孔12b。
此外,气囊支架11在侧壁部13的前后左右的上端部位,设有向下方弯曲的卡合爪14。各卡合爪14插入衬套25的侧壁部33的卡合槽34中,卡合侧壁部33。并且,在左右的卡合爪14的部位上,如图4所示,形成插入衬套25的卡合孔35的卡合凸起15。
此外,在气囊支架11的侧壁部13的四角附近,如图1、5所示,突出设置向外方凸出的连接片部16。在这些连接片部16上,喇叭开关19利用螺栓21安装于下表面侧。
并且,各喇叭开关19,其左右的各自的前后一对,通过连接板23被相互保持在下端侧。左右的各连接板23分别以向方向盘W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各连接板23分别将前后端的下表面侧支撑在方向盘主体1中左右的前后的两个辐部金属芯4上。而且,各连接板23分别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上,如图2所示,安装在方向盘主体1的安装座6上。左右的各安装座6,在方向盘主体1的左右,分别将前后的辐部金属芯4之间连接。在各连接板2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固着螺母23a。各连接板23穿过安装座6的通孔6a,并通过拧紧螺母23a的安装螺栓9而固定在方向盘主体1上。而且,因为气囊46、充气机41、衬套25被保持在气囊支架11上,并且气囊支架11通过螺栓21与各连接板23紧固,其结果,气囊装置M在该螺栓9拧紧时,安装在方向盘主体1上。
此外,衬套25的推压肋32抵接在各连接片部16的上表面侧上。因此,抵抗各喇叭开关19的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如果按下衬套25,则各喇叭开关19的规定的触点相互接触,使喇叭动作。
另外,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如图3所示,将向下表面侧延伸的保持片部17固着在规定位置上。并且,如图3、4所示,衬套25的侧壁部33通过铆钉33而紧固在保持片部17和侧壁部13上。并且,衬套25通过铆钉39的紧固以及卡合爪14向侧壁部33的卡合,安装保持在气囊支架11上。而且,在进行铆钉39的紧固时,配置在规定部位的挡板38也被利用(参照图3)。
作为气囊罩的衬套25由烯烃类、苯乙烯类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成。衬套25如图1~5所示,以与各辐部S的覆盖层7的表面侧连接的方式形成。衬套25具备:顶壁部26,其覆盖方向盘W的毂部B的上表面侧;推压肋32;以及侧壁部33。推压肋32和侧壁部33在顶壁部26的下表面侧向下方凸出。在顶壁部26上设置门部28、30。门部28、30通过被展开膨胀时的气囊46推压,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27断裂而打开。断裂预定部27以在顶壁部26的下表面侧设置凹槽而形成,并且配置为从上方看呈大致H字形状。门部28、30配置为,在断裂预定部27的H字的横棒部位,前后可以分离,并且以互相连接H字的左右纵棒部位的端部的部位作为铰接部29、31。因此,门部28、30在打开时分别向前后两侧打开。
侧壁部33以覆盖气囊支架11的侧壁部13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成大致四角筒形状。侧壁部33在内周侧设置用于使各卡合爪14卡合的卡合槽34。此外,在左右部位的侧壁部33上,形成使气囊支架11的卡合凸起15插入的卡合孔35。并且,在侧壁部33的规定位置上,如图3、4所示,安装孔36贯穿。这些安装孔36用于将侧壁部33通过铆钉39固定在气囊支架11的侧壁部13或保持片部17上。
推压肋32形成大致圆筒状,以抵接在气囊支架11的各连接壁部16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设置。
气囊46如图6~8所示,具备:驾驶员侧壁部47,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员侧;以及车体侧壁部51,其配置在下表面侧的方向盘主体1侧。壁部47、51分别由聚酯或聚酰胺等织布制成,并形成外形形状相同的圆板状。并且,壁部47、51的外周缘48、52相互缝合,构成气囊46的外周壁。在车体侧壁部51的中央,设置圆形开口的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提供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从下方插入该开口53中。开口53的外周缘为,使安装孔45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且形成气囊46的向气囊支架11的安装部位55。此外,在车体侧壁部51的规定部位上,设置可以排出剩余的膨胀用气体的未图示的排气孔。
车体侧壁部51的安装部位55如图2、3所示,被保持器43推压,安装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保持器43以大致圆环状的板金制成,具备四个螺栓43a。如图5所示,保持器43的各螺栓43a分别穿过各安装孔54。于是,各螺栓43a穿过气囊46的各安装孔54、气囊支架11的各通孔12b、以及充气机41的凸缘部41c上的各通孔41d,并通过螺母44拧紧,从而将充气机41连同气囊46安装固定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
此外,在气囊46内设置系带57、57。系带57、57限制膨胀完成时的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与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间隔距离。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系带57、57设置在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心,前进操纵时车辆的前后方向两侧。并且,各系带57以使系带用布58与加强布59的带片58b、59b相互连接而成。系带用布58配置为,将中央部58a缝合在气囊46的内周面侧上的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上。中央部58a从前后两侧引出带片58b、58b。加强布59配置为,将中央部59a缝合在气囊46的内周面侧上的车体侧壁部51的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周缘上。中央部59a从前后两侧引出带片59b、59b。
此外,加强布59与其他的加强布60都是为了加固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周缘而设置的。在加强布59、60上形成气体流入用开口53和安装孔54。这些加强布59、60及车体侧壁部51的气体流入用开口53、安装孔54,通过在加强布59、60缝合在车体侧壁部51上后,整体打孔加工而形成。
对气囊46的制造进行说明:首先,利用缝合线T,将加强布59、60缝合在车体侧壁部51上成为气囊46的内周侧的面上。然后,在车体侧壁部51上,对开口53、安装孔54以及未图示的排气口进行整体打孔加工。接下来,利用缝合线T,将系带用布58的中央部58a缝合在驾驶员侧壁部47上成为气囊46的内周侧的面的中央49上。然后,使气囊46的成为外周面侧的面相互接触,使驾驶员侧壁部47与车体侧壁部51重叠,并利用缝合线T将外周缘48、52相互缝合。接着,为了使缝边不露在气囊46的外周面侧,利用气体流入用开口53将其翻到里面。再将带片58b、59b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抽出并互相缝合,缝合后使其收容在气囊46内,就可制成气囊46。
接着,对驾驶员用气囊装置M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利用气体流入用开口53,使保持器43插入气囊46内,然后,以使各螺栓43a从安装孔54凸出的状态折叠气囊46。
该气囊46的折叠方式是,使车体侧壁部51和驾驶员侧壁部47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减小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间的宽度尺寸。并且,折叠后的气囊46如图2、3、5所示,可以被收容在气囊装置M的气囊46的收容空间K,即被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和衬套25的顶壁部26之间的侧壁部13、33包围的空间,并去除充气机41中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的主体部41a的容积的空间中。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使外周缘侧与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接近并减小宽度尺寸的折叠工序,如图8所示,经过以下三个工序折叠气囊46;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第三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与第一工序相同。
第一工序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9所示,是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减小的折叠工序。如图9的A、B、C所示,使车体侧壁部51和驾驶员侧壁部47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并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在实施方式中是左右方向的两缘62、63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51侧,设置卷入部位65、65,并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此时,预留在第三工序中的折叠宽度尺寸X,将两缘62、63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此外,实施方式的卷入部位65通过卷绕折叠而成。具体地说,首先,将从开口53到左右缘62、63之间,在中间附近设置折痕64,折叠二次,接着,从折叠后的前端的折痕64附近向下方侧的车体侧壁部51侧卷入,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卷绕折叠。
第二工序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减小的折叠工序。如图8、10所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前后的缘67、69,分别在驾驶员侧壁部47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此外,该折叠在两缘67、69侧的折叠部位68、70,是将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折叠。也就是说,以从折叠部位68、70的上方看,邻接的后缘68a和前缘70a接触并接近开口53的上方中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方式折叠气囊46。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侧折叠部位68侧的折叠方式为,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到前缘67之间,沿着将缘67折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折痕进行折叠,然后以该折痕71附近为前端,将该折痕71附近卷入车体侧壁部51侧(将其折返后卷绕折叠),并放置到驾驶员侧壁部47侧。此外,后侧折叠部位70为将前端的后缘69附近卷入车体侧壁部51侧的卷绕折叠(将其单纯地卷绕折叠),放置到驾驶员侧壁部47侧上。
第三工序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减小左右方向宽度尺寸的折叠工序。如图8、11所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实施方式情况下为左右的缘74、76侧,以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的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的两侧附近的方式,进行折叠。也就是说,以将左右的缘74、76侧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折叠的方式,换言之,以将折叠宽度大致为X(参照图10)的长度的从前端的缘74、76到保持器43的左右的外缘附近的部位75、77,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方式,进行折叠。
经过这样的第一至三工序而折叠气囊46后,将折叠后的气囊46配置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使各螺栓43a从通孔12b凸出。
然后,盖上衬套25,将规定的卡合凸起15插入卡合孔35,并使气囊支架11的卡合爪14与各卡合槽34卡合。然后,使用挡板38,并将衬套25的侧壁部33,通过铆钉39固定在保持器11的侧壁部13或保持片部17上。
此外,在折叠气囊46后,配置在保持器11的底壁部12上之前,保管或搬运气囊46的情况下,也可以经折叠工序的第三工序后,将左右的弯曲部位75、77叠摞在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的气囊46的部位上,并通过可以断裂的包封材料推压气囊46。
然后,利用螺栓21,将连接板23连同喇叭开关19一起安装到气囊支架11的左右两侧上前后的连接片部16、16上。然后,将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经气囊支架11的通孔12a,插入到气囊46内(参照图11的B或图2),并且使从气囊支架11的各通孔12b凸出的螺栓43a,穿过充气机41的凸缘部41c的各通孔41d。只要将各螺栓43a用螺母44拧紧,将气囊46连同充气机41安装固定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就可以组装气囊装置M。
这样组装后的气囊装置M,使各连接板23的螺母23a的部位相对已经装在车辆的方向盘主体1的安装座6、6而配置。然后,将各安装螺栓9经安装座6的通孔6a,与各螺母23a进行螺纹连接,就能将气囊装置M安装到方向盘主体1上。其结果,完成方向盘W的组装。
之后,如果从充气机主体部41a的气体喷出口41b喷出膨胀用气体,则气囊46膨胀,然后,使衬套顶壁部26的断裂预定部27断裂,门部28、30打开,从衬套25较大地凸出。
实施方式的气囊M中,当充气机41向被收容的气囊46提供膨胀用气体时,气囊46的与气体流入用开口53相对的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被推上去,并且通过与折叠工序相反的工序,解除折叠而展开膨胀。也就是说,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如图13所示,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被推上去,并经过第三工序的折叠的解除,使在第二工序中折叠的折痕解除。
第三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74、76侧,如图11B或图2所示,以分别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的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的左右两侧附近的方式,仅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并且只形成弯曲部位75、77。因此,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的第三工序的折叠解除时,如图13的A、B、C所示,通过展开该弯曲部位75、77就简单地解除了折叠,促进了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被推上去。
此外,第二工序如图10所示,折叠方式为,两缘67、69侧在驾驶员侧壁部47侧,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而且两缘67、69侧在与第三工序(第一工序)中减小的宽度尺寸正交的前后方向上,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侧。因此,如果解除了第三工序的折叠,则如图13的C、D所示,两缘67、69侧的接近的折叠部位68、70的缘68a、70a相互分离,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很容易从缘68a、70a之间向上方凸出。而且,与该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推上去同时,如图13的D、12的A、B所示,迅速解除第二工序的折叠。
此外,在第一工序的折叠中,为规定方向(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左右方向)的两缘62、64侧,在车体侧壁部51侧,设有卷入部位65、65而进行折叠。于是,该第一工序的折叠解除由于卷入部位65、65而被限制。因此,在第二工序的折叠的解除时,不解除第一工序的折叠,相反,成为第二工序的折叠之前的形状,促进了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其结果,在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时,如图12的A、B所示,膨胀方式为,使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向上方凸出,并展开膨胀为第二工序中折叠之前的形状,也就是说,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增加宽度而展开。当然,此时由于限制了第一工序中的折叠的解除,所以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不会过于向驾驶员DR侧凸出。
接着,经过上述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后,如图12的B、C所示,第一工序中的折叠解除,气囊46完成展开膨胀。
因此,实施方式的驾驶席气囊装置M中,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时,随着第三工序和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顺利地向上方凸出。因此,在展开膨胀初期时,气囊46能够确保中央49附近的厚度,并且,如图12所示,即使驾驶员DR的头部DH附近进入方向盘W的中央附近,气囊46也能顺利地保护驾驶员DR的头部DH附近。
此外,在展开膨胀初期,气囊46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增加宽度展开并膨胀。因此,如果使第二工序中减小方向沿着例如实施方式这样的车辆前后方向,则在气囊46的展开膨胀初期,虽然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但是可以使气囊46沿着前后方向较长地展开膨胀。其结果,气囊46即使在展开膨胀初期,也可以如图12所示,对从前方移动来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驾驶员DR的头部DH或胸部DB等的区域,确保缓冲作用,容易地进行保护。
当然,在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气囊46将驾驶员侧、车体侧壁部47、51相互平坦地重叠后,通过在相互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的第一、三工序和第二工序而被折叠。并且,在第二工序中,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方式,使前后方向的两缘67、69侧接近而折叠,在之后的第三工序中,使与减小该宽度尺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左右两缘74、76侧相互接近并弯曲,然后,气囊46以将缘74、76侧的端面作为上端面75a、77a侧的方式完成折叠。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气囊46紧凑地折叠成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其结果,在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为了确保仪表盘的仪表类的可视性,可以将折叠后的气囊46顺利地收容在收容空间K上受限的方向盘W的毂部B的上部侧部位。
此外,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第三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左右的两缘74、76侧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的充气机41的左右两侧附近,以此方式,分别使其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也就是说,在第三工序中,使两缘74、76侧配置在弯曲部位75、77的上端面75a、77a侧,并在插入充气机41时,在充气机41的两侧附近,以弯曲部位75、77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配置的方式,折叠两缘74、76侧。因此,在组装气囊装置M时,可以使气囊46的折叠尽量保持地安装充气机41。也就是说,气囊装置M的组装,首先,使完成折叠的气囊46以安装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的方式配置,然后,使作为气囊罩的衬套25盖上气囊46。接着,使充气机41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气囊46内,并且,安装在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上,组装气囊装置M。此时,如图11的B或图2所示,可以使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顺利地插入在第三工序中的两缘74、76侧的上下延伸的弯曲部位75、77之间,其结果,可以尽量保持气囊46的折叠形状,组装气囊装置M。此外附带说一点,即使在充气机41向开口53插入时破坏了气囊46的折叠形状,当该充气机41插入时,充气机41也是将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向上方推压的姿态。于是,将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向上方推压的姿态,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时,不会损害确保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的厚度的作用。也就是说,即使在充气机41向开口53插入时,破坏了气囊46的折叠形状,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时,也能确保保证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的厚度的作用。因此,通过实施方式可以减轻气囊装置M组装时关于气囊折叠破坏方面的管理。
这样的气囊46的收容状态,换言之,为气囊46以将第三工序中折叠的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的弯曲部位75、77,在气囊罩25的门部28、28与气囊支架11的底壁部12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在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的两侧而被收容的状态。
此外,在气囊46的折叠工序中,实施方式的第一工序表示通过将前端62、63侧折返,卷入其前端的折痕64附近的情况。但是,在第一工序的折叠中,也可以这样形成卷绕部位:当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时,可以限制第一工序的折叠解除。因此,作为第一工序的变形例,也可以如图9的C的下段侧的括弧所示,通过将左右方向的前端的缘62、63自身从一开始就卷入车体侧壁部51侧,进行卷绕折叠,从而形成卷入部位65、65。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第二工序中,表示将前侧折叠部位68折返后卷绕折叠,将后折叠部位70单纯进行卷绕折叠的情况。但是,在第二工序中,只要是折叠部位68、70将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大致分两部分而覆盖的折叠,则可采用各种折叠。因此,作为第二工序的变形例,可以如图10的括弧A、B所示,将折叠部位68、70的一个作为在驾驶员侧壁部47侧叠摞的蛇形折叠的折叠部位72。或者,作为第二工序的变形例,也将前后两侧的折叠部位68、70进行同样的折叠,例如如图10的括弧C所示,将前后两侧的折叠部位68、70都进行单纯的卷绕折叠而折叠。也就是说,在第二工序的折叠中,只要折叠部位68、70能将气体流入用开口53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则前后的折叠部位68、70可以分别适当地以折返卷绕折叠、单纯卷绕折叠、或者蛇形折叠的折叠方式进行折叠。
此外,实施方式中,在气囊46的折叠工序中,表示将第二工序中的减小气囊46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第二工序中的减小气囊46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使第一、三工序中减小气囊46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而进行气囊46的折叠。
此外,如果着眼于在最初的工序折叠时,预留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而折叠,在其后的最终的工序中,折叠预留的部分,则不仅第一工序,在第二工序中也可以预留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而折叠。也就是说,气囊的结构为,使折叠工序为以下这三个工序而收容在毂部的上部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最终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分别与第一、二工序相同。
也就是说,第一工序如图14所示,是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减小的折叠工序。并且,与如图9所示的相同,使车体侧壁部51和驾驶员侧壁部47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并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在图例的情况下是左右方向的两缘62、63侧,分别在车体侧壁部51侧,设置卷入部位65、65,并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此时,预留在最终工序中的折叠宽度尺寸X,将两缘62、63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在图例的情况下,与图9所示的相同,卷入部位65通过卷绕折叠(折返卷绕折叠)而成。此外,卷入部位65也可以为单纯卷绕折叠。此外,气囊46A与气囊46相同。
第二工序在图例的情况下,是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减小的折叠工序。如图14、15所示,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图例的情况下为前后的缘67、69,分别在车体侧壁部51侧,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此外,该折叠预留最终工序中的折叠宽度的尺寸Y,将两缘67、69以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侧的方式折叠。图例的情况下,与图10大致相同,前侧折叠部位68侧的折叠方式为,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到前缘67之间,沿着将缘67折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折痕进行折叠,然后以该折痕71附近为前端,将该折痕71附近卷入车体侧壁部51侧,折返后卷绕折叠。此外,后侧折叠部位70为将前端的后缘69附近卷入车体侧壁部51侧的单纯卷绕折叠。
并且,最终工序由以下两个工序组成,即,减小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工序,以及减小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工序。并且,如图14、15所示,首先,将以气体流入用开口53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图例的情况下为左右的缘74、76侧,以配置在从气体流入用开口53插入的充气机41的主体部41a的两侧附近的方式,进行折叠。也就是说,以将左右的缘74、76侧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折叠的方式,换言之,以将折叠宽度大致为X(参照图14)的长度的从前端的缘74、76到保持器43的左右的外缘附近的部位75、77,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方式,进行折叠。接着,以将折叠宽度大致为Y的长度的从前后的缘79、81到保持器43的前后的外缘附近的部位80、72,分别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方式,进行折叠。
经过这样的三个工序而折叠气囊46A后,以与图8~10所示的气囊46相同的方式,搭载于车辆上。
因此,在具备该气囊46A的驾驶席气囊装置中,当向被收容的气囊46A提供来自于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时,气囊46A的与气体流入用开口53相对的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被推上去,并且通过与折叠工序相反的工序,解除折叠而展开膨胀。也就是说,在气囊46展开膨胀初期,如图16A~16E所示,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被推上去,并经过最终工序的折叠的解除,使在第二工序中折叠的折痕解除。
这时,最终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仅仅以第一、二工序中预留的一次折叠量,将缘74、76侧的部位75、77,或者缘79、81侧的部位80、82,分别仅向驾驶员侧壁部47侧的上方侧弯曲折叠。因此,如图16A~16C所示,通过展开这些弯曲部位75、77、80、82就简单地解除了折叠,并且,如图16D~16E所示,因为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成为将第二工序中的折叠部位68、70配置在车体侧壁部51侧的状态,并且成为大致正方形状露出的状态,所以容易从上方凸出。
此外,第二工序中的折叠方式为,将两缘67、69侧,在与第一工序中减小的宽度尺寸正交的方向上,在车体侧壁部51侧,接近气体流入用开口53。此外,第一工序中的折叠,是设置抑制折叠的解除的卷入部位65的折叠。也就是说,在第二工序的折叠的解除时,不解除第一工序的折叠,相反,成为第二工序的折叠之前的形状,促进了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
其结果,气囊46A从图16的E所示的状态,再使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向上方凸出,并以第二工序中折叠之前的形状,即,沿着第二工序中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增加宽度而展开的方式膨胀。当然,此时由于限制了第一工序中的折叠的解除,所以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不会过于向驾驶员侧凸出。
接着,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经过上述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后,第一工序中的折叠解除,气囊46A完成展开膨胀。因此,上述具有气囊46A的驾驶席气囊装置M中,也在气囊46A展开膨胀初期时,随着最终工序和第二工序的折叠解除,驾驶员侧壁部47的中央49附近顺利地向上方凸出。因此,在展开膨胀初期时,气囊46A能够确保中央49附近的厚度,即使驾驶员的头部附近进入方向盘的中央附近,也能顺利地保护驾驶员的头部附近。
此外,在这样的第一、二工序中,预留最终工序中折叠的折叠宽度而折叠的情况下,第二工序中的折叠也可以以前后的折叠部位68、70分别适当地以折返卷绕折叠、单纯卷绕折叠、或者蛇形折叠的折叠方式进行折叠。
此外,在折叠气囊46A的第一工序中,除了折返卷绕折叠、单纯卷绕折叠以外,也可以以蛇形折叠的折叠方式进行折叠。
此外,气囊46A中,表示了将第二工序中的减小气囊46A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第二工序中的减小气囊46A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方向,使第一工序中减小气囊46A的宽度尺寸的方向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而进行气囊46A的折叠。
此外,在折叠气囊46A的最终工序中,也可以在缩小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后,缩小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度。该折叠与气囊46的折叠相同。
此外,在气囊46、46A中,在第一、二工序中预留的折叠宽度X、Y,为大致圆环状的保持器43中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外缘间的尺寸的大致一半左右,即,保持器43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大致一半左右。

Claims (9)

1.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配置在方向盘中央的毂部的上部侧,具备:
气囊,其折叠后被收容,在供给膨胀用气体时展开膨胀;
充气机,其对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
气囊支架,其保持折叠后的前述气囊;以及
气囊罩,其覆盖折叠后的气囊,并且具有被展开膨胀时的前述气囊推压而打开的门部,
前述气囊具有分别形成大致圆板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员侧壁部,以及配置在下表面侧的车体侧壁部,通过使前述驾驶员侧壁部和前述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相互结合而形成,
前述车体侧壁部在中央附近配置用于使前述充气机插入的气体流入用开口,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周缘作为向前述气囊支架安装的安装部位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前述气囊以以下方式构成:将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以减小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间的宽度尺寸的方式折叠而被收容,经过作为折叠工序的以下三个工序而被收容在前述毂部的上部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该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第三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与前述第一工序相同,
前述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车体侧壁部侧,以接近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设置卷入部位,同时预留前述第三工序中的折叠宽度,
前述第二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以接近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同时通过已折叠的前述两缘侧的折叠部位,将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
前述第三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以能够配置在从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插入的充气机的两侧附近的方式,分别向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折叠工序中的前述第二工序的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是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以将前述第三工序中折叠的向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的弯曲部位,在前述气囊罩和前述气囊支架之间,沿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配置在前述充气机的两侧而被收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折叠工序中前述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车体侧壁部侧进行折返,然后将前端的折痕附近的区域卷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折叠工序中前述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车体侧壁部侧卷绕折叠后卷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前述第二工序的折叠中的将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至少一侧,可以为以下三种折叠方式的任一种,
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在从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到缘之间,形成将该缘向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折叠的折痕而折叠,然后,以该折痕附近的区域为前端,将该折痕附近的区域卷入前述车体侧壁部侧的方式折叠,再放在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
对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进行向前述车体侧壁部侧卷入的卷绕折叠后,放置于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
对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缘侧,进行向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进行叠摞的蛇形折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前述第二工序的折叠中的将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两侧,采用彼此不同的折叠方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前述气囊的前述第二工序的折叠中的将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的上方大致分成两部分而覆盖的两侧,采用彼此相同的折叠方式。
9.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配置在方向盘中央的毂部的上部侧,具备:
气囊,其折叠后被收容,在供给膨胀用气体时展开膨胀;
充气机,其对该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
气囊支架,其保持折叠后的前述气囊;以及
气囊罩,其覆盖折叠后的气囊,并且具有被展开膨胀时的前述气囊推压而打开的门部,
前述气囊具有分别形成大致圆板状,配置在膨胀完成时的上表面侧的驾驶员侧壁部,以及配置在下表面侧的车体侧壁部,通过使前述驾驶员侧壁部和前述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相互结合而形成,
前述车体侧壁部在中央附近配置用于使前述充气机插入的气体流入用开口,以将气体流入用开口的周缘作为向前述气囊支架安装的安装部位而构成,
前述气囊以以下方式构成:将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以减小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心的直径方向的外周缘间的宽度尺寸的方式折叠而被收容,经过作为折叠工序的以下三个工序而被收容在前述毂部的上部侧: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其在与该第一工序正交方向上减小宽度尺寸;以及最终工序,其减小宽度尺寸的方向分别与前述第一、二工序相同,
前述第一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使前述车体侧壁部和前述驾驶员侧壁部重叠并平坦地展开,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车体侧壁部侧,以接近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同时预留前述最终工序中的两缘侧的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
前述第二工序的折叠方式为,将以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为中央侧的对称的两缘侧,分别在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以接近前述气体流入用开口侧的方式折叠,同时预留前述最终工序中的两缘侧的一次折叠量的折叠宽度,
前述最终工序的折叠方式为,以向前述驾驶员侧壁部侧的上方侧弯曲的方式,将前述第一、二工序中预留的折叠宽度量分别折叠。
CNB2005101026442A 2004-09-14 2005-09-12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034701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7171 2004-09-14
JP2004267171 2004-09-14
JP2005075452 2005-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072A CN1749072A (zh) 2006-03-22
CN100347010C true CN100347010C (zh) 2007-11-07

Family

ID=36604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026442A Active CN100347010C (zh) 2004-09-14 2005-09-12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4701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7371B (zh) * 2007-07-16 2012-09-12 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 驾驶员安全气囊的气袋折叠方式
US8256797B2 (en) * 2008-09-16 2012-09-04 Toyoda Gosei Co., Ltd. Steering wheel with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DE102008061693A1 (de) * 2008-12-10 2010-06-17 Takata-Petri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alten eines Gassackes für ein Airbagmodul
DE102009033561A1 (de) * 2009-07-16 2011-01-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rfahren zur Faltung eines Gassackes für ein Airbag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in Airbagmodul und eine Vorrichtung zur Faltung eines Gassackes für ein Airbagmodul
KR101743650B1 (ko) * 2011-09-20 2017-06-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쿠션
KR101355594B1 (ko) * 2011-12-07 2014-01-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듀얼 챔버 사이드에어백 장치
JP6319156B2 (ja) * 2015-03-31 2018-05-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46887B2 (ja) * 2016-09-05 2019-07-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860A (zh) * 1997-05-09 1999-08-25 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气袋的折叠方法
CN1293129A (zh) * 1999-10-14 2001-05-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气囊系统中的空气囊
JP2002370598A (ja) * 2001-06-14 2002-12-2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10301A (zh) * 2001-09-28 2003-04-1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437537A (zh) * 2000-07-07 2003-08-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860A (zh) * 1997-05-09 1999-08-25 奥托里夫发展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个气袋的折叠方法
CN1293129A (zh) * 1999-10-14 2001-05-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气囊系统中的空气囊
CN1437537A (zh) * 2000-07-07 2003-08-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JP2002370598A (ja) * 2001-06-14 2002-12-2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410301A (zh) * 2001-09-28 2003-04-16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9072A (zh) 2006-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7010C (zh)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US9925948B2 (en) Airbag
EP1464551B1 (en) Airbag device
US20190217806A1 (en) Airbag
US9505372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721231A (zh) 气囊装置
US10654440B2 (en)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for a driver's seat
JP2534023B2 (ja) 乗り物用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ル
US6929285B2 (en) Air bag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754723A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847059A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JP2000289560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358561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driver's seat
US20060055157A1 (en) Airbag device for driver's seat
US11254275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driver's seat
JP200615126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20306034A1 (en) Airbag device
US20060220357A1 (en) Pillar trim component
CN111746454B (zh) 气囊的预折叠体
JP7207093B2 (ja) エアバッグ
JP439649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2493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3167048A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