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4113981A1 - 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4113981A1
WO2024113981A1 PCT/CN2023/114256 CN2023114256W WO2024113981A1 WO 2024113981 A1 WO2024113981 A1 WO 2024113981A1 CN 2023114256 W CN2023114256 W CN 2023114256W WO 2024113981 A1 WO2024113981 A1 WO 2024113981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resonant rod
resonant
rod
fil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3/1142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钟志波
谢振雄
吴亚晖
谢星华
李�杰
Original Assignee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4113981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4113981A1/zh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射频器件领域,提供一种滤波器,包括滤波器壳体(10)和谐振杆组件(20),谐振杆组件(20)包括谐振杆(21),至少一谐振杆(21)设有第一耦合件(213),第一耦合件(213)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并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用于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以平衡两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耦合但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容性耦合,以调节平衡其间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解决滤波器通道中的多余且无用的寄生耦合影响产品指标的问题。

Description

滤波器
本申请要求于2022年11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202211519735.6、申请名称为“滤波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射频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波器。
背景技术
现有滤波器中,由于内部的排腔结构、电学设计等原因,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的两个谐振器之间往往会出现寄生耦合,而使并不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器产生耦合关系。这部分的寄生耦合往往伴随着产品本身的设计产生,很难完全消除,这就对滤波器的整体指标产生了影响。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波器,以解决现有滤波器不可避免地在本应无耦合的两个谐振器之间产生多余、无用的寄生耦合,难以消除,对滤波器的整体指标产生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滤波器,包括滤波器壳体,以及设于所述滤波器壳体内且分别成列设置的多个谐振杆组件,所述谐振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谐振杆,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一耦合件,所述滤波器壳体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设有供所述第一耦合件穿设的第一耦合窗口;所述第一耦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耦合窗口并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用于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两所述谐振杆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件包括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件包括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的第一耦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谐振杆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耦合件从所述谐振杆的自由端弯折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耦合件包括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耦合件包括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的第二耦合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包括第一耦合筋和第二耦合筋,所述第一耦合筋连接于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之间,所述第二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至少一个所述谐振杆组件的至少部分相邻所述谐振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耦合筋感性耦合,且通过所述第二耦合件容性耦合,产生混合零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耦合筋,所述第三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 个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交叉耦合,产生传输零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的第四耦合筋,所述第四耦合筋具有相对的耦合输入端和耦合输出端,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于另外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所述第四耦合筋用于将能量分别传输至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产生传输零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耦合筋,所述第三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交叉耦合,产生传输零点;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耦合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耦合筋,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耦合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耦合筋为共用耦合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输出端相对贴近其中一个所述谐振杆设置;所述滤波器壳体设有第二耦合窗口,所述第二耦合窗口设于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以及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并相对远离所述耦合输出端的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沿所述第二耦合窗口相对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产生寄生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的其中一所述谐振杆设有所述第一耦合件,用于和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或,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并相对贴近其中一个所述谐振杆设置,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并相对远离所述耦合输入端的所述谐振杆设有所述第一耦合件,用于和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滤波器壳体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另外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
其中,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或所述信号输出端通过抽头片与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独立成型并与所述滤波器壳体分体连接的安装筒,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筒内的低通结构,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或所述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低通结构与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谐振杆组件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滤波器壳体的耦合调节结构,所述耦合调节结构与所述谐振杆的相对耦合面积可调;
其中,所述耦合调节结构设于两个所述谐振杆的侧面,和/或,所述耦合调节结构设于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滤波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通过滤波器壳体于相邻谐振杆组件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之间设置第一耦合窗口,并通过沿第一耦合窗口相对的两个谐振杆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朝向另外一个谐振杆延伸的第一耦合件,以通过第一耦合件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并与另外一个谐振杆容性耦合。基于此,相邻谐振杆组件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之间即可通过第一耦合件容性耦合,而有效地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解决滤波器通道中产生的多余且无用的寄生耦合影响产品指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滤波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谐振杆组件、第一耦合筋、第二耦合筋、共用耦合筋和抽头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提供的第一谐振杆组件、第一耦合筋和第二耦合筋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提供的第二谐振杆组件和第一耦合筋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1提供的滤波器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7为图6提供的沿A-A的剖视图;
图8为图1提供的滤波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提供的滤波器的仿真波形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滤波器壳体,11-腔体,111-谐振腔,12-盖板,121-调谐部;13-隔离壁,131-第一耦合窗口,132-第二耦合窗口,133-第三耦合窗口,134-第四耦合窗口,135-第五耦合窗口;14-通孔;20-谐振杆组件,20a-第一谐振杆组件,20b-第二谐振杆组件;21-谐振杆,21a-第一谐振杆,21b-第二谐振杆,21c-第三谐振杆,21d-第四谐振杆,21e-第五谐振杆,21f-第六谐振杆,21g-第七谐振杆,21h-第八谐振杆,21i-第九谐振杆;211-连接端,212-自由端;213-第一耦合件,2131-第一延伸部,2132-第一耦合部;214-第二耦合件,2141-第二延伸部,2142-第二耦合部;215-第一支撑筋,2151-支撑延伸部,2152-支撑限位部;216-第二支撑筋;217-第三支撑筋;22-第一连接凸起,23-第二连接凸起;30-第一耦合筋,40-第二耦合筋;50-第三耦合筋,60-第四耦合筋,61-耦合输入端,62-耦合输出端;70-信号输入端,80-信号输出端,90-抽头片,100-低通结构,101-低阻抗段,102-高阻抗段,110-安装筒,1101-低通腔,120-绝缘套,130-耦合调节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滤波器中,由于内部的排腔结构、电学设计等原因,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的两个谐振器之间往往会出现寄生耦合,而使并不需要耦合的两个谐振器产生耦合关系。这部分的寄生耦合往往伴随着产品本身的设计产生,很难完全消除,这就对滤波器的整体指标产生了影响。
针对这部分寄生耦合,在产品内部结构如排腔方案、谐振器位置、窗口大小等因素无法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往往就需要引入外部结构进行调节平衡,而一旦引入外部结构,不仅会导致滤波器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且需为所引入的外部结构预留一定空间,因而势必会对滤波器的小型化、轻量化造成影响。
由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相邻谐振杆组件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件容性耦合,而有效地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解决滤波器通道中产生的多余且无用的寄生耦合影响产品指标的问题。同时,由于第一耦合件设置于谐振杆上,无需引入外部结构即可调节平衡多余寄生耦合,从而可有效简化滤波器的结构,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包括滤波器壳体10,以及设于滤波器壳体10内且分别成列设置的多个谐振杆组件20。谐振杆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谐振杆21。至少一谐振杆21设有第一耦合件213。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供第一耦合件213穿设的第一耦合窗口131。第一耦合件213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并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用于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以平衡两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器壳体10包括腔体11和盖板12。腔体11为金属件,腔体11具有谐振腔111,谐振腔111内设有谐振杆组件20。盖板12为单层盖板或多层盖板,盖板12盖合腔体11尤其盖合谐振腔111,可实现屏蔽功能,防止信号泄露。盖板12的至少参与盖合腔体11的层板为金属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谐振杆组件20包括一个谐振杆21或多个排成一排的谐振杆21。谐振杆组件20的设置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谐振杆组件20成列设置,即,至少两个谐振杆组件20分处于不同的两列。其中,同一列的谐振杆组件2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谐振杆21为金属件,可选为钣金件。谐振杆21具有与滤波器壳体10连接的连接端211,以及与连接端211相对的自由端212。谐振杆21的连接端211为谐振杆21的与滤波器壳体10(例如腔体11)连接的一端,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为谐振杆21的远离其连接端211并与滤波器壳体10(例如盖板12)间隔设置的一端。可选地,谐振杆21可采用但不限于采用焊接、一体连接、铆接、压接、螺钉紧固、螺纹连接、卡接等方式与滤波器壳体10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隔离壁13。隔离壁13将相邻谐振杆组件20间不需要进行耦合的谐振杆21隔离,屏蔽不相干的信号,防止信号干扰,使滤波器内部形成完整、有序的信号传输通道。隔离壁13上可开设耦合窗口(例如第一耦合窗口131、第二耦合窗口132等等),沿耦合窗口相对的两个谐振杆21可经由耦合窗口建立耦合关系。
本实施例中,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隔离壁13上设有第一耦合窗口131,第一耦合窗口131位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中,其中一个谐振杆21设有朝向另外一个谐振杆21延伸的第一耦合件213,第一耦合件213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并与另外一个谐振杆21容性耦合。基于此,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即可通过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的第一耦合件213实现容性耦合,以平衡两个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其中,第一耦合件213可与对应谐振杆21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一耦 合件213可以设置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也可以设置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与连接端211之间的任意位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第一耦合窗口131设有至少一个,至少一个谐振杆21设有第一耦合件213。
示例地,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滤波器的一种示例中,滤波器壳体10内设有九个谐振杆21,九个谐振杆21分别为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排成一排,共同形成第一谐振杆组件20a。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排成一排,共同形成第二谐振杆组件20b。第一谐振杆组件20a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分别成列设置,分处于不同列。沿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第九谐振杆21i依次传输的路径为信号主要传输路径。其中,在第四谐振杆21d向第五谐振杆21e传输信号的过程中,由于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分处于不同谐振杆组件20、分处不同列,以及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之间存在耦合窗口(例如图2所示的第三耦合窗口133),导致第四谐振杆21d的信号会有一部分直接传输给第六谐振杆21f,致使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会产生多余的感性寄生耦合。又由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通过第三耦合筋50(或第四耦合筋60)交叉耦合,且第三耦合筋50(或第四耦合筋60)与第三谐振杆21c连接的端部位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导致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因第三耦合筋50也形成了耦合,致使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会产生更多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对此,滤波器壳体10于第一谐振杆组件20a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之间设有第一耦合窗口131,第一耦合窗口131位于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第四谐振杆21d设有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并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的第一耦合件213,第四谐振杆21d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与第六谐振杆21f容性耦合,以平衡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因多种原因产生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通过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设置第一耦合窗口131,并通过沿第一耦合窗口131相对的两个谐振杆21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朝向另外一个谐振杆21延伸的第一耦合件213,以通过第一耦合件213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并与另外一个谐振杆21容性耦合。基于此,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即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容性耦合,而有效地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解决滤波器通道中产生的多余且无用的寄生耦合影响产品指标的问题。同时,由于第一耦合件213设置于谐振杆21上,无需引入例如具有绝缘卡座的容性耦合片等外部结构即可调节平衡多余寄生耦合,从而可有效简化滤波器的结构,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本实施例对滤波器实现调节谐振频率的实施方式不做唯一限定。示例地,如图1、图2、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12为单层或多层的变形盖板,盖板12包括与谐振杆21对应设置且可受力变形的调谐部121。基于此,当谐振杆21的连接端211与腔体11连接、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与调谐部121间隔设置时,可通过使调谐部121受力变形,而调节调谐部121和谐振杆21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调节调谐板和谐振杆21之间的电容大小,实现调节谐振频率,调节十分方便。类似地,当谐振杆21的连接端211与调谐部121连接、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与腔体11间隔设置时,可通过使调谐部121受力变形,而调节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和腔体11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调节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和腔体11之间的电容大小,实现调节谐振频率,调节十分方便。
示例地,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盖板12设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滤波器还包括螺纹连接于盖板12的螺纹孔并与谐振杆21对应设置的调谐螺杆(图中未示出)。基于此,可通过相对于盖板12旋转调谐螺杆,而调节调谐螺杆深入腔体11的部分的长度,进而实现调节谐振频率,调节十分方便。
可选地,请参考图1、图2、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耦合件213包括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1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2131的一端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第一延伸部2131的另一端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并穿设于对应的第一耦合窗口131。第一延伸部21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腔体11的底壁或盖板12平行,也可以不平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一延伸部213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上、下、左、右、前、后按需任意延伸,例如可以仅向一侧延伸与谐振杆21形成7字型,也可以依次向两侧延伸与谐振杆21形成T字型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一延伸部2131的延伸路径可呈但不限于呈直线,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耦合件213可通过第一延伸部2131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并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且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以通过第一延伸部2131的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部分,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相对设置,并实现容性耦合。基于此,可简化第一耦合件213的结构,可降低第一耦合件213的设计难度和加工难度,可节省第一耦合件213及设有第一耦合件213的谐振杆21的成本。同时可便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通过简化的第一耦合件213方便、快捷、可靠地实现容性耦合,以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保障并提高第一耦合件213的使用性能。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耦合件213包括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2131,以及弯折连接于第一延伸部2131的端部的第一耦合部213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耦合件213在设有第一延伸部2131的基础上还设有第一耦合部2132。具体地,第一耦合部2132的一端与第一延伸部2131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端部连接。第一耦合部2132的另一端相对于其一端弯折成型,用于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相对设置并容性耦合。其中,第一耦合部2132的弯折方向、延伸方向以及延伸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可选地,如图2、图3、图4所示,第一耦合部21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与其相对的谐振杆21的延伸方向,如此设置,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一耦合部2132与对应谐振杆21之间的正对面积,可利于保障并提高其间的容性耦合效果。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耦合件213可通过第一延伸部2131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并朝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延伸,且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以通过第一延伸部2131可靠支撑第一耦合部2132,并使第一耦合部2132靠近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弯折连接于第一延伸部2131的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端部的第一耦合部2132,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相对设置,并实现容性耦合。基于此,可相对简化第一耦合件213的结构,可相对降低第一耦合件213的设计难度和加工难度,可相对节省第一耦合件213及设有第一耦合件213的谐振杆21的成本。同时,由于第一耦合件213可通过第一耦合部2132保障并扩大其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的正对面积,从而可便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通过第一耦合件213尤其第一耦合部2132可靠地实现更佳的容性耦合,从而可有效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可有效保障并提高第一耦合件213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耦合件213与谐振杆2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耦合件213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弯折形成。其中,弯折的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弯折,也可以是左右方向弯折,还可以是其他方向弯折,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具体地,可以是竖直一字型谐振杆 21的自由端212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弯折,或者可以是7字型或T字型的带谐振盘的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即谐振盘)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或上下弯折,总之无论哪个方向,最终弯折结果使第一耦合件213朝向另一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即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第一耦合件213与谐振杆21一体连接、一体成型,而便于第一耦合件213和谐振杆21的加工成型。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将第一耦合件213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弯折成型,以使得第一耦合件213不仅可作为用于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以调节平衡寄生耦合的部件,还可作为谐振杆21的谐振盘,以相应降低谐振腔111的谐振频率。反而言之,也可利用谐振杆21既有的谐振盘延伸甚至弯折形成所需的用于调节平衡寄生耦合的第一耦合件213,从而可更便于第一耦合件213和谐振杆21的加工成型。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谐振杆21设有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耦合件214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至少一个谐振杆21设有第二耦合件214,当然,也可能存在部分谐振杆组件20的所有谐振杆21均未设置第二耦合件214的情形。
谐振杆21设置的第二耦合件214,可朝向与该谐振杆21属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且相邻设置的谐振杆21延伸形成,利于该谐振杆21通过第二耦合件214与属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且相邻设置的谐振杆21耦合,即该谐振杆21可通过第二耦合件214与属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且相邻设置的谐振杆21增强耦合。
其中,第二耦合件214可与对应谐振杆21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一些谐振杆21可均不设置第一耦合件213和第二耦合件214,也可按需设置第一耦合件213和/或第二耦合件214。本实施例对谐振杆21是否设置第一耦合件213和第二耦合件214,以及对谐振杆21具体设置的第一耦合件213、第二耦合件214的数量不做限制。
示例地,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滤波器的一种示例中,第一谐振杆组件20a中,第一谐振杆21a设有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谐振杆21b设有朝向第一谐振杆21a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耦合;第二谐振杆21b设有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三谐振杆21c设有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耦合;第三谐振杆21c设有朝向第四谐振杆21d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耦合。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中,第五谐振杆21e设有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六谐振杆21f设有朝向第五谐振杆21e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耦合;第六谐振杆21f设有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耦合;第七谐振杆21g设有朝向第八谐振杆21h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八谐振杆21h设有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耦合;第八谐振杆21h设有朝向第九谐振杆21i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利于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耦合。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至少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至少一个谐振杆21,可设置朝向与该谐振杆21属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且相邻设置的谐振杆21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以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利于该谐振杆21与属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且相邻设置的谐振杆21耦合。基于此,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即可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增强耦合,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性能。
可选地,请参阅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耦合件214包括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214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延伸部2141的一端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第二延伸部2141的另一端朝向同 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214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腔体11的底壁或盖板12平行,也可以不平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二延伸部214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上、下、左、右、前、后按需任意延伸,例如可以仅向一侧延伸而形成7字型,也可以向两侧延伸而形成T字型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二延伸部214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相邻谐振杆21的排布方向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不共线而呈夹角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第二延伸部2141的延伸路径可呈但不限于呈直线,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地,如图5所示,第六谐振杆21f所设置的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以及第八谐振杆21h所设置的朝向第九谐振杆21i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均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耦合件214,即包括第二延伸部214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耦合件214可通过第二延伸部2141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并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以通过第二延伸部2141的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部分,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相对设置,以利于该谐振杆21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耦合,甚至增强耦合。基于此,可简化第二耦合件214的结构,可降低第二耦合件214的设计难度和加工难度,可节省第二耦合件214及设有第二耦合件214的谐振杆21的成本。同时可便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可靠增强耦合。
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耦合件214包括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2141,以及弯折连接于第二延伸部2141的端部的第二耦合部214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耦合件214在设有第二延伸部2141的基础上还设有第二耦合部2142。具体地,第二耦合部2142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2141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端部连接。第二耦合部2142的另一端相对于其一端弯折成型,利于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相对设置并耦合。其中,第二耦合部2142的弯折方向、延伸方向以及延伸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4、图5所示,当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均设置第二耦合部2142时,两个第二耦合部2142平行正对设置。当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仅其中一个设置第二耦合部2142时,第二耦合部2142的延伸路径平行于与其相对的谐振杆21的延伸方向,即第二耦合部2142和与其相对的谐振杆21平行正对设置。如此设置,可利于保障并提高第二耦合部2142和与其相对的谐振杆21之间的正对面积,可利于增强耦合。
示例地,如图4、图5所示,第一谐振杆21a所设置的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谐振杆21b所设置的朝向第一谐振杆21a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以及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三谐振杆21c所设置的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以及朝向第四谐振杆21d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五谐振杆21e所设置的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六谐振杆21f所设置的朝向第五谐振杆21e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七谐振杆21g所设置的朝向第八谐振杆21h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以及第八谐振杆21h所设置的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均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耦合件214,即包括第二延伸部2141和第二耦合部2142。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二耦合件214可通过第二延伸部2141与对应谐振杆21连接,并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以通过第二延伸部2141可靠支撑第二耦合部2142,并使第二耦合部2142靠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弯折连接于第二延伸部2141的远离对应谐振杆21的端部的第二耦合件214,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相对设置并实现耦合。基于此,可相对简化第二耦合件214的结构,可相对降低第二耦合件214的设计难度和加工难度,可相对节省第二耦合件214及设有第二耦合件214的谐振杆21的成本。同时,由于第二耦合件214可 通过第二耦合部2142保障并扩大其与相邻谐振杆21的正对面积,从而可便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尤其第二耦合部2142增强耦合,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性能。
请参阅图3、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耦合件214与谐振杆2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耦合件214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弯折形成。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第二耦合件214与谐振杆21一体连接、一体成型,而便于第二耦合件214和谐振杆21的加工成型。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将第二耦合件214从谐振杆21的自由端212弯折成型,以使得第二耦合件214不仅可作为利于谐振杆21与相邻谐振杆21耦合的部件,还可作为谐振杆21的谐振盘,以相应降低谐振杆21的谐振频率。反而言之,也可利用谐振杆21既有的谐振盘延伸甚至弯折形成所需的利于谐振杆21与相邻谐振杆21耦合的第二耦合件214,从而可更便于第二耦合件214和谐振杆21的加工成型。
可选地,谐振杆21可采用但不限于采用方形、板形结构。如此设置,可便于加工成型谐振杆21的谐振盘、第一耦合件213和第二耦合件214,可利于保障并扩大化第一耦合件213和第二耦合件214与其他谐振杆21的正对面积,可更利于实现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包括第一耦合筋30和第二耦合筋40,第一耦合筋30连接于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之间,第二耦合筋40连接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列的谐振杆组件2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同一个谐振杆组件20中的谐振杆21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对于同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多个谐振杆21,相邻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并实现耦合,便于信号从一个谐振杆21传输至另外一个谐振杆21。其中,第一耦合筋30和谐振杆21之间可以一体连接,也可以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一耦合筋30的延伸方向可以呈一字型,可以呈弯折型,等等,本实施例对第一耦合筋30的延伸路径不做唯一限制。
谐振杆组件20的设置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谐振杆组件20成列设置,即,至少两个谐振杆组件20分处于不同的两列。对于排布在不同列的两个谐振杆组件20,相邻两个谐振杆组件20的位于端部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二耦合筋40相连并实现耦合,便于信号从其中一个谐振杆组件20传输至另外一个谐振杆组件20。其中,滤波器壳体10于两个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隔离壁13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二耦合筋40穿过的第三耦合窗口133。其中,第二耦合筋40可和与其连接的其中一个谐振杆21一体连接并和与其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杆21分体连接;或,第二耦合筋40可和与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一体连接;或,第二耦合筋40可和与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二耦合筋40的延伸方向可以呈一字型,可以呈弯折型,等等,本实施例对第二耦合筋40的延伸路径不做唯一限制。
示例地,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第一谐振杆组件20a中,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并耦合。第二谐振杆组件20b中,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之间、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并耦合。第一谐振杆组件20a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之间,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通过第二耦合筋40相连并耦合。基于此,能量可沿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第九谐振杆21i依次传输,形成信号主要传输路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使得能 量可沿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各谐振杆21依次传输。而相邻谐振杆组件20位于端部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则可通过穿设于第三耦合窗口133的第二耦合筋40相连,使得能量可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其中一端的谐振杆21传输至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一侧的谐振杆21,使得能量可在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传输。基于此,即可保障能量能够按预设信号传输路径依次传输,依次经过各谐振杆组件20的各谐振杆21,从而可保障滤波器的性能。
此外,本申请的发明人还意识到,现有滤波器的带外抑制通常设计为常规拓扑,导致现有滤波器可实现零点数量较少,现有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不佳。对此,下文中,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可实现多零点的方案,可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使得滤波器可满足高选择性需求。而且,对于在实现多零点的期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寄生耦合,便可采用上文的第一耦合件213调节平衡。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谐振杆21设有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耦合件214朝向同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谐振杆21延伸,至少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至少部分相邻谐振杆21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感性耦合,且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容性耦合,产生混合零点。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个谐振杆组件20中,至少一组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既通过第一耦合筋30感性耦合,又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容性耦合,而混合耦合。当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混合耦合时,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总体体现为容性耦合还是感性耦合,根据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的强度、主导性而定。
当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感性耦合与容性耦合的比例趋近于1的时候,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混合耦合可在通带产生混合零点。滤波器可经由混合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
示例地,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感性耦合,且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容性耦合,而混合耦合。其中,由于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连接的第一耦合筋30相较于其他谐振杆21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更粗,使得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感性耦合相对增大。又由于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距离较近、第二谐振杆21b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的延伸长度较长、第三谐振杆21c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的延伸长度较长、第二谐振杆21b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与第三谐振杆21c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之间的距离较近、第二谐振杆21b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与第三谐振杆21c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之间的正对面积更大,使得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容性耦合相对增大。由此,即可通过同时增强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并使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的比例趋近于1,而使得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混合耦合可在通带上产生混合零点。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使至少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至少一组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既通过第一耦合筋30感性耦合,又通过第二耦合件214容性耦合,而混合耦合。基于此,可通过使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感性耦合与容性耦合的比例趋近于1,使得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混合耦合可在通带产生混合零点。由此,滤波器即可经由混合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从而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还包括第三耦合筋50,第三耦合筋50连接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用于使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交叉耦合,产生传输零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耦合筋50连接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这里的“连接”可以是第三耦合筋50直接与谐振杆21相连,也可以是第三耦合筋50通过例如第一耦合筋30等结构间接与谐振杆2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应在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上是不相邻的,即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交叉耦合的谐振杆21在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上是不相邻的。例如,第三耦合筋50如果连接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位于谐振杆组件20端部的谐振杆21,第三耦合筋50并无法使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交叉耦合,这样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在保障“形成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于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上不相邻”的基础上,形成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可以相对设置,也可以不相对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隔离壁13上对应开设有供第三耦合筋50穿过的第四耦合窗口134。第四耦合窗口134位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待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本实施例对第三耦合筋50的具体设置数量不做限制。
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待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穿设于第四耦合窗口134的第三耦合筋50相连,并实现交叉耦合。使得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相连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具有途经其他谐振杆21依次传输能量的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以及经由第三耦合筋50直接传输能量的直接信号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在滤波器通带会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滤波器通带形成传输零点,使得滤波器可经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
其中,第三耦合筋50可和与其连接的其中一个谐振杆21一体连接并和与其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杆21分体连接;或,第三耦合筋50可和与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一体连接;或,第三耦合筋50可和与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其中,第三耦合筋50的延伸方向可以呈一字型,可以呈弯折型,等等,本实施例对第三耦合筋50的延伸方向、延伸路径不做唯一限制。由于第三耦合筋50结构简单,可使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待交叉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通过穿设于第四耦合窗口134的第三耦合筋50相连,并实现交叉耦合,因此,可免飞杆实现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容性耦合,从而可相对于现有滤波器省略飞杆等部件,可有效简化滤波器的结构,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示例地,如图2、图3所示,沿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第九谐振杆21i依次信号传输的路径为信号主要传输路径。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耦合性质为容性耦合。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相连形成交叉耦合。基于此,第三谐振杆21c可将能量经由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依次传输给第六谐振杆21f,同时第三谐振杆21c也可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直接将能量传输至第六谐振杆21f。这两条路径在通带的高端和低端分别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通带的高端和低端各形成一个传输零点。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穿设于第四耦合窗口134的第三耦合筋50相连并实现交叉耦合。使得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相连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具有途经其他谐振杆21依次传输能量的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以及经由第三耦合筋50直接传输能量的直接信号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在滤波器通带会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滤波器通带形成传输零点,使得滤波器可经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从而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第四 耦合筋60,第四耦合筋60具有相对的耦合输入端61和耦合输出端62,耦合输入端61连接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耦合输出端62连接于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第四耦合筋60用于将能量分别传输至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产生传输零点。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耦合筋60与谐振杆21连接,这里的“连接”可以是第四耦合筋60直接与谐振杆21相连,也可以是第四耦合筋60通过例如第一耦合筋30等结构间接与谐振杆21相连,尤其是,当耦合输出端62连接于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时,耦合输出端62可以通过例如第一耦合筋30等结构间接与两个谐振杆2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隔离壁13上对应开设有供第四耦合筋60穿过的第五耦合窗口135。第五耦合窗口135位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中的待第四耦合筋60相连的三个谐振杆21之间。本实施例对第四耦合筋60的具体设置数量不做限制。
第四耦合筋60的一端为耦合输入端61,耦合输入端61与其中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相连,使得该谐振杆21的能量可经由耦合输入端61输入第四耦合筋60,进而经由第四耦合筋60传输能量。第四耦合筋60的另一端为耦合输出端62,耦合输出端62连接于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具体可连接于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基于此,经由第四耦合筋60传输的能量可经由耦合输出端62分别输出至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由此,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便具有将能量通过第四耦合筋60依次传输给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的信号主要传输路径,以及经由第四耦合筋60直接传输能量至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其中一个谐振杆21的直接信号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在滤波器通带会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滤波器通带形成传输零点,使得滤波器可经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
其中,第四耦合筋60可与其连接的结构一体连接或分体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其中,第四耦合筋60的延伸方向可以呈一字型,可以呈弯折型,等等,本实施例对第四耦合筋60的延伸方向、延伸路径不做唯一限制。由于第四耦合筋60结构简单,可使其中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以及另外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通过穿设于第五耦合窗口135的第四耦合筋60相连,并实现耦合,因此,可免飞杆实现三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从而可相对于现有滤波器省略飞杆等部件,可有效简化滤波器的结构,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示例地,如图2、图3所示,滤波器设有一个第四耦合筋60,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连接至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基于此,第三谐振杆21c可将能量经由第四耦合筋60分别传输至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即,第三谐振杆21c可将能量经由第四耦合筋60、第六谐振杆21f依次传输给第七谐振杆21g,同时第三谐振杆21c也可通过第四耦合筋60直接将能量传输至第七谐振杆21g。这两条传输路径在滤波器通带的高端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滤波器通带的高端形成传输零点。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可通过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其中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并通过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连接另外一个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使得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和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具有两条信号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在滤波器通带会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滤波器通带形成传输零点,使得滤波器可经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从而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耦合筋50和至少一个第四耦合筋60,至少一个第三耦合筋50和至少一个第四耦合筋60为共用耦合筋。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一组的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既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耦合筋50,又设有至少一个第四耦合筋60。
至少一个第三耦合筋50相连的两个谐振杆21为至少一个第四耦合筋60相连的三个谐振杆21中的其中两个。基于此,可将该第三耦合筋50与该第四耦合筋60重合设置,即,将该第三耦合筋50与该第四耦合筋60合并为一个共用耦合筋。
示例地,如图2、图3所示,第一谐振杆组件20a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中,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相连形成交叉耦合,且第三谐振杆21c通过第四耦合筋60与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相连。由于第三耦合筋50连接的对象以及第四耦合筋60连接的对象均包括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因而可将第三耦合筋50和第四耦合筋60重合设置,使得第三耦合筋50和第四耦合筋60可合并为一个共用耦合筋。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第三耦合筋50和第四耦合筋60,且第三耦合筋50连接的对象以及第四耦合筋60连接的对象部分相同时,可将该第三耦合筋50与该第四耦合筋60重合设置,使得该第三耦合筋50与该第四耦合筋60合并为一个共用耦合筋。基于此,可在保障实现多零点的基础上,有效简化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置的耦合筋数量,有效简化滤波器的结构,有效节省滤波器的内部结构所需占用空间,从而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耦合筋50和第四耦合筋60可以单独各自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耦合输出端62相对贴近其中一个谐振杆21设置。滤波器壳体10设有第二耦合窗口132,第二耦合窗口132设于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用于使沿第二耦合窗口132相对的两个谐振杆21产生寄生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第四耦合筋60的情况下,可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贴近其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中的其中一个。基于此,可相对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贴近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使得耦合强度达标。
但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却会相对减弱。对此,滤波器壳体10于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的隔离壁13上开设有第二耦合窗口132。第二耦合窗口132位于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但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基于此,可通过第二耦合窗口132,使得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但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产生寄生耦合,从而可基于寄生耦合相对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使得耦合强度达标。请注意,通过第二耦合窗口132产生的寄生耦合是符合设计需求的有用寄生耦合,而非需要第一耦合件213调节平衡的无用寄生耦合。
示例地,如图2、图3所示,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连接至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其中,耦合输出端62相对贴近第六谐振杆21f设置,基于此,可相对增强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耦合强度,保障其间的耦合强度达标。其中,耦合输出端62相对远离第七谐振杆21g设置,基于此,滤波器壳体10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开设第二耦合窗口132,以通过第二耦合窗口132使得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产生寄生耦合,从而可基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 之间的寄生耦合,保障并增强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耦合强度,保障其间的耦合强度达标。由此,即可保障第三谐振杆21c将能量经由第六谐振杆21f传输至第七谐振杆21g的信号传输路径以及第三谐振杆21c将能量直接传输至第七谐振杆21g的信号传输路径,可在滤波器通带的高端形成所需传输零点。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相对贴近其中一个谐振杆21设置,实现相对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贴近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并通过滤波器壳体10在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开设第二耦合窗口132,促使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但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二耦合窗口132产生寄生耦合,实现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谐振杆21以及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但相对远离耦合输出端62的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从而可使得经由第四耦合筋60相连的三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均达标,进而可保障经由第四耦合筋60相连的三个谐振杆21之间可形成所需传输零点。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耦合输入端61连接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设有第一耦合件213,用于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第四耦合筋60的情况下,为便于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的连接固定,可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
但这样,会导致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之间存在多余、无用的耦合关系,产生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对此,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可设置第一耦合件213,第一耦合件213朝向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延伸,穿设于对应的第一耦合窗口131,并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基于此,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调节平衡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之间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而实现保障并提高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稳固性。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使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设置第一耦合件213,以通过第一耦合件213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而实现调节平衡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的其中一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之间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保障滤波器的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耦合输入端61连接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并相对贴近其中一个谐振杆21设置;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设有第一耦合件213,用于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谐振杆组件20之间设有第四耦合筋60的情况下,为便于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的连接固定,可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于其预设连接的谐振杆21旁侧的第一耦合筋30上,并贴近该谐振杆21设置。基于此,不仅可便于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的连接固定,且还可相对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贴近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保障耦合强度达标。
但这样,会导致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 接的谐振杆21之间存在多余、无用的耦合关系,产生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对此,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可设置第一耦合件213,第一耦合件213朝向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延伸,穿设于对应的第一耦合窗口131,并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基于此,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调节平衡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之间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
示例地,如图2、图3所示,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且耦合输入端61相对贴近第三谐振杆21c设置。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连接至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且耦合输出端62相对贴近第六谐振杆21f设置。基于此,可相对增强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耦合强度,保障其间的耦合强度达标。但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因第四耦合筋60存在多余、无用的耦合关系,产生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对此,滤波器壳体10于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设有第一耦合窗口131,第四谐振杆21d设有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并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的第一耦合件213,第四谐振杆21d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与第六谐振杆21f容性耦合,以平衡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因多种原因产生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其预设连接的谐振杆21旁侧的第一耦合筋30上,并贴近该谐振杆21设置,而实现保障并提高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稳固性,且相对增强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贴近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保障耦合强度达标。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使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设置第一耦合件213,以通过第一耦合件213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容性耦合,而实现调节平衡与耦合输入端61连接并相对远离耦合输入端61的谐振杆21和与耦合输出端62连接的谐振杆21之间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保障滤波器的性能。
请参阅图1、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滤波器壳体10的信号输入端70和信号输出端80,信号输入端70与其中一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连接,信号输出端80与另外一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滤波器可通过信号输入端70实现将信号、能量输入至与其连接的谐振杆21上,再通过各谐振杆组件20的各谐振杆21等结构依次传输能量并逐步滤除、抑制杂波信号和干扰信号,最后再通过信号输出端80将信号、能量输出,完成滤波器的滤波作业。
请参阅图1、图2、图3,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入端70通过抽头片90与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连接。具体地,抽头片90与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连接,信号输入端70与抽头片90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信号输入端70可将信号经由抽头片90分别耦合传输至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而相邻两个谐振杆21中的其中一个同时也会将能量传输至另外一个,使得信号输入端70和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形成两条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可产生传输零点。基于此,滤波器即可借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从而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
示例地,如图1、图2、图3所示,抽头片90与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连接,信号输入端70与抽头片90连接。信号输入端70可将信号经由抽头片90分别耦合传输至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同时,第一谐振杆21a也会将能量传输至第二谐振杆21b,使得信号输入端70、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形成两条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可产生传输 零点。
请参考图1、图2、图3,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出端80通过抽头片90与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连接。具体地,抽头片90与谐振杆组件20的相邻两个谐振杆21连接,信号输出端80与抽头片90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相邻两个谐振杆21中的其中一个可将能量传输至另外一个,同时相邻两个谐振杆21可将能量经由抽头片90耦合传输至信号输出端80,使得信号输出端80和相邻两个谐振杆21之间形成两条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可产生传输零点。基于此,滤波器即可借由所形成的传输零点结合其他零点形成多零点方案,实现有效增强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滤波效果,从而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与抽头片90连接的谐振杆21设有从谐振杆21主体延伸出来的第一支撑筋215,抽头片90搭接在第一支撑筋215上并与第一支撑筋215稳固连接。如此设置,可保障并提高抽头片90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稳固性。
可选地,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筋215包括从谐振杆21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的支撑延伸部2151。
需要说明的是,可参考第一谐振杆21a所设置的第一支撑筋215。第一支撑筋215的支撑延伸部2151可从谐振杆21主体向外延伸形成,并与谐振杆21主体相交设置。支撑延伸部215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腔体11的底壁或盖板12平行,也可以不平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支撑延伸部2151可以仅向一侧延伸而,也可以依次向两侧延伸,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谐振杆21可通过第一支撑筋215的支撑延伸部2151,支撑抽头片90,并便于与抽头片90稳固连接,从而可有效保障并提高谐振杆21与抽头片90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稳固性。
可选地,在另外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筋215包括从谐振杆21主体向外延伸形成的支撑延伸部2151,以及弯折连接于支撑延伸部2151的端部的支撑限位部2152。
需要说明的是,可参考第二谐振杆21b所设置的第一支撑筋215。第一支撑筋215可在设有支撑延伸部2151的基础上还设有支撑限位部2152。具体地,支撑限位部2152的一端与支撑延伸部2151远离谐振杆21主体的端部连接,支撑限位部2152的另一端相对于其一端弯折成型,用于对安装在支撑延伸部2151上的抽头片90进行限位、定位。其中,支撑限位部2152的弯折方向、延伸方向以及延伸长度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谐振杆21可通过第一支撑筋215的支撑延伸部2151支撑抽头片90,并通过第一支撑筋215的支撑限位部2152对抽头片90位于支撑延伸部2151上的部分进行限位、定位,基于此,不仅便于保障并提高谐振杆21与抽头片90的连接便利性和连接稳固性,且还利于保障并提高抽头片90的位置和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2、图6、图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还包括独立成型并与滤波器壳体10分体连接的安装筒110,以及安装于安装筒110内的低通结构100。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筒110相对于滤波器壳体10独立成型。在组装时,可先将低通结构100安装于安装筒110内,再将安装筒110安装于滤波器壳体10内,并使安装筒110与滤波器壳体10分体连接,即可实现将低通结构100固定安装于滤波器壳体10内。即,安装筒110具有固定低通结构100并对低通结构100进行防护的效用。同时,安装筒110的内部可形成相对封闭的低通腔1101,防止信号泄露,保障封装于低通腔1101内的低通结构100可有效阻隔、减弱超过设定临界值的高频信号,并允许低频信号正常通过,实现低通滤波效用。
其中,安装筒110为金属件。
其中,低通结构100的外周套设有绝缘套120,或低通结构100的外表面涂覆绝缘材料,使得低通结构100和安装筒110之间绝缘。
其中,低通结构100具有至少一个低阻抗段101和至少一个高阻抗段102,低阻抗段101和安装筒110的内壁之间形成电容。本实施例对低通结构100的具体结构设置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先相对于滤波器壳体10独立成型安装筒110,再将低通结构100封装于安装筒110的低通腔1101中,再将安装筒110与滤波器壳体10分体连接,而方便、快捷地实现通过安装筒110固定、防护低通结构100,并通过安装筒110的低通腔1101防止信号泄露,保障封装于低通腔1101内的低通结构100可有效阻隔、减弱超过设定临界值的高频信号,并允许低频信号正常通过,而实现低通滤波效用。本实施例尤其适用于小型化滤波器,尤其适用于小型化滤波器壳体10难以加工低通槽的情形。
请参阅图1、图2、图6,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出端80通过低通结构100与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与低通结构100连接的谐振杆21可将信号、能量经由低通结构100进一步滤波,再经由信号输出端80输出。由此,即可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能够达到远端高抑制目的。
请参考图1、图2、图6,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入端70通过低通结构100与谐振杆组件20的谐振杆21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信号输入端70可将信号、能量经由低通结构100进一步滤波,再输入至与低通结构100连接的谐振杆21。由此,即可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可使得滤波器能够满足高选择性需求,能够达到远端高抑制目的。
请参阅图3、图4、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谐振杆组件20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采用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谐振杆组件20,而保障并提高谐振杆组件20的加工便利性、结构强度和组装便利性,从而可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组装便利性。
示例地,图4提供了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的一个钣金件。该钣金件包括第一谐振杆21a、设于第一谐振杆21a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设于第一谐振杆21a旁侧的第一支撑筋215、第二谐振杆21b、连接于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二谐振杆21b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设于第二谐振杆21b旁侧的第一支撑筋215、第三谐振杆21c、连接于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三谐振杆21c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四谐振杆21d、连接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四谐振杆21d的自由端212的第一耦合件213、连接于第四谐振杆21d的第二耦合筋40。其中,该钣金件靠近谐振杆21的连接端211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凸起22,第一连接凸起22用于与滤波器壳体10限位连接配合。
示例地,图5提供了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的另一个钣金件。该钣金件包括第五谐振杆21e、设于第五谐振杆21e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设于第五谐振杆21e旁侧且用于与连接于第四谐振杆21d的第二耦合筋40分体连接的第二支撑筋216、第六谐振杆21f、连接于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六谐振杆21f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七谐振杆21g、连接于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七谐振杆21g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八谐振杆21h、连接于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八谐振杆21h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九谐振杆21i、连接于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设于第九谐振杆21i的自由端212的第二耦合件214、设于第九谐振杆21i 旁侧且用于与低通结构100分体连接的第三支撑筋217。其中,第二支撑筋216和第三支撑筋217的构造可参考第一支撑筋215的构造进行设置。其中,该钣金件靠近谐振杆21的连接端211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凸起23,第二连接凸起23用于与滤波器壳体10限位连接配合。
请参阅图1、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滤波器壳体10的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与谐振杆21的相对耦合面积可调。
需要说明的是,滤波器壳体10上设有与耦合调节结构130等量设置且用于安装耦合调节结构130的通孔14。其中,耦合调节结构130可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谐振杆21的相对耦合面积,进而实现调节耦合强度;或,耦合调节结构130可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轴向移动,而改变进入滤波器壳体10内部的深度,进而改变与谐振杆21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耦合强度。调节方便、快捷。本实施例对耦合调节结构130的具体构造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图6,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耦合调节结构130设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的侧面。其中,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谐振杆21的相对耦合面积的耦合调节结构130,优选设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的侧面。
示例地,如图1、图6所示,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五谐振杆21e靠近第四谐振杆21d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四谐振杆21d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五谐振杆21e与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耦合强度。第六谐振杆21f靠近第四谐振杆21d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六谐振杆21f和第四谐振杆21d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六谐振杆21f与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的侧面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转动而改变与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的相对耦合面积,实现调节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之间的耦合强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至少一个耦合调节结构130设置在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的侧面,以便于耦合调节结构130方便、快捷地调节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同时,结合“谐振杆组件20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的设置,通过将耦合调节结构130设置在谐振杆21沿厚度方向的侧面,一方面,可有效优化耦合调节结构130和钣金件之间的布局,从而压缩占用空间,利于滤波器的更小型化、更轻量化;另一方面,可使得耦合调节结构130能够适配扁状的钣金件,使得耦合调节结构130能够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形成更大的相对面积,从而利于调节耦合。
请参阅图1、图6,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耦合调节结构130设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其中,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轴向移动而改变进入滤波器壳体10内部的深度的耦合调节结构130,优选设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
示例地,如图6所示,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耦合调节结 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轴向移动而改变进入滤波器壳体10内部的深度,实现调节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耦合强度。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设有耦合调节结构130(例如设于第二耦合窗口132处),耦合调节结构130通过相对于通孔14轴向移动而改变进入滤波器壳体10内部的深度,实现调节第三谐振杆21c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耦合强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将至少一个耦合调节结构130设置在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以便于耦合调节结构130与相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正对,从而便于耦合调节结构130方便、快捷地调节两个谐振杆21之间的耦合强度。
综合上述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提供一种滤波器的具体示例,其中,图1-图7为该滤波器示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该滤波器示例的拓扑结构示意图,图9为该滤波器示例的仿真波形图。
具体地,滤波器壳体10内设有九个谐振杆21,九个谐振杆21分别为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第一谐振杆21a、第二谐振杆21b、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排成一排,共同形成第一谐振杆组件20a。第五谐振杆21e、第六谐振杆21f、第七谐振杆21g、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排成一排,共同形成第二谐振杆组件20b。第一谐振杆组件20a和第二谐振杆组件20b分别成列设置,分处于不同列。
信号输入端70连接抽头片90,抽头片90连接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一谐振杆21a设有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谐振杆21b设有朝向第一谐振杆21a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形成耦合。基于此,信号输入端70可将信号经由抽头片90分别耦合传输至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同时,第一谐振杆21a也会将能量传输至第二谐振杆21b,使得信号输入端70、第一谐振杆21a和第二谐振杆21b之间形成两条传输路径,两条传输路径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可在滤波器通带产生用于实现带外抑制的第一个零点。
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二谐振杆21b设有朝向第三谐振杆21c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三谐振杆21c设有朝向第二谐振杆21b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形成耦合,且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的耦合性质为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的比例趋近于1的混合耦合,第二谐振杆21b可将能量传输至第三谐振杆21c。第二谐振杆21b和第三谐振杆21c之间形成的感性耦合和容性耦合的比例趋近于1的混合耦合可在滤波器通带产生用于实现带外抑制的第二个零点。
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三谐振杆21c设有朝向第四谐振杆21d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形成耦合,第三谐振杆21c可将能量传输至第四谐振杆21d。
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通过第二耦合筋40相连,第四谐振杆21d可将能量传输至第五谐振杆21e。
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五谐振杆21e设有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六谐振杆21f设有朝向第五谐振杆21e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形成耦合,第五谐振杆21e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的耦合性质为容性耦合,第五谐振杆21e可将能量传输至第六谐振杆21f。
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六谐振杆21f设有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形成耦合,第六谐振杆21f可将能量传输至第七谐振杆21g。
第三谐振杆21c通过第三耦合筋50与第六谐振杆21f交叉耦合。基于此,第三谐振杆21c可将能量经由第四谐振杆21d、第五谐振杆21e依次传输给第六谐振杆21f,同时第三谐振杆21c可通过第三耦合筋50直接将能量传输至第六谐振杆21f。这两条路径在通带的高端和低端分别存在相位相差180度现象,从而可在通带的高端和低端各形成一个传输零点,以作为滤波器通带的用于实现带外抑制的第三个零点和第四个零点。
第四耦合筋60和第三耦合筋50为共用耦合筋。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且相对贴近第三谐振杆21c设置,相对远离第四谐振杆21d设置。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出端62连接至第六谐振杆21f和第七谐振杆21g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且相对贴近第六谐振杆21f设置,相对远离第七谐振杆21g设置。基于此,第三谐振杆21c在将能量直接耦合至第六谐振杆21f时,可将部分能量分流传输至第七谐振杆21g,从而可在通带的高端产生寄生零点,可作为滤波器通带的用于实现带外抑制的第五个零点。
在第四谐振杆21d向第五谐振杆21e传输信号的过程中,由于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分处于不同谐振杆组件20、分处不同列,以及第四谐振杆21d和第五谐振杆21e之间存在第三耦合窗口133,导致第四谐振杆21d的信号会有一部分直接传输给第六谐振杆21f,致使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会产生多余的感性寄生耦合。又由于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通过第三耦合筋50(与第四耦合筋60为共用耦合筋)交叉耦合,且第四耦合筋60的耦合输入端61连接至第三谐振杆21c和第四谐振杆21d之间的第一耦合筋30上,导致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因第三耦合筋50也形成了耦合,致使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会产生更多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对此,滤波器壳体10于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设有第一耦合窗口131,第四谐振杆21d设有朝向第六谐振杆21f延伸并穿设于第一耦合窗口131的第一耦合件213,第四谐振杆21d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与第六谐振杆21f容性耦合,以调节平衡第四谐振杆21d和第六谐振杆21f之间因多种原因产生的多余、无用的感性寄生耦合。
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七谐振杆21g设有朝向第八谐振杆21h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八谐振杆21h设有朝向第七谐振杆21g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七谐振杆21g和第八谐振杆21h之间形成耦合,第七谐振杆21g可将能量传输至第八谐振杆21h。
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筋30相连,第八谐振杆21h设有朝向第九谐振杆21i延伸的第二耦合件214。第八谐振杆21h和第九谐振杆21i之间形成耦合,第八谐振杆21h可将能量传输至第九谐振杆21i。
第九谐振杆21i通过低通结构100与信号输出端80连接。基于此,第九谐振杆21i可将信号、能量经由低通结构100进一步滤波,再经由信号输出端80输出。至此,可保障并提高滤波器的滤波性能。
由此,该滤波器中,相邻谐振杆组件20的本应不需要进行耦合但却出现寄生耦合的两个谐振杆21之间可通过第一耦合件213容性耦合,而有效地调节平衡两个谐振杆21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从而可解决滤波器通道中产生的多余且无用的寄生耦合影响产品指标的问题。
该滤波器从多角度优化内部结构布局,简化滤波器的结构,可利于滤波器更小型化、更轻量化。
该滤波器可做到9腔5零点的设计,可突破现有滤波器的可实现零点数量,达到强带外抑制的效果,使得滤波器可更好地滤除杂波信号和干扰信号,实现更优的滤波效果,可以更好的满足小型化、高选择性的滤波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 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波器壳体,以及设于所述滤波器壳体内且分别成列设置的多个谐振杆组件,所述谐振杆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谐振杆,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一耦合件,所述滤波器壳体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设有供所述第一耦合件穿设的第一耦合窗口;所述第一耦合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耦合窗口并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用于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两所述谐振杆之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件包括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
    或,所述第一耦合件包括朝向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一延伸部,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的第一耦合部。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谐振杆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耦合件从所述谐振杆的自由端弯折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耦合件包括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
    或,所述第二耦合件包括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部,以及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端部的第二耦合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包括第一耦合筋和第二耦合筋,所述第一耦合筋连接于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之间,所述第二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谐振杆设有第二耦合件,所述第二耦合件朝向同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所述谐振杆延伸,至少一个所述谐振杆组件的至少部分相邻所述谐振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耦合筋感性耦合,且通过所述第二耦合件容性耦合,产生混合零点。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耦合筋,所述第三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交叉耦合,产生传输零点。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的第四耦合筋,所述第四耦合筋具有相对的耦合输入端和耦合输出端,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于另外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所述第四耦合筋用于将能量分别传输至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产生传输零点。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第三耦合筋,所述第三耦合筋连接于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交叉耦合,产生传输零点;
    相邻所述谐振杆组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耦合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耦合筋,至少一个所述第三耦合筋和至少一个所述第四耦合筋为共用耦合筋。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输出端相对贴近其中一个所述谐振杆设置;
    所述滤波器壳体设有第二耦合窗口,所述第二耦合窗口设于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 以及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并相对远离所述耦合输出端的所述谐振杆之间,用于使沿所述第二耦合窗口相对的两个所述谐振杆产生寄生耦合。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的其中一所述谐振杆设有所述第一耦合件,用于和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或,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并相对贴近其中一个所述谐振杆设置,与所述耦合输入端连接并相对远离所述耦合输入端的所述谐振杆设有所述第一耦合件,用于和与所述耦合输出端连接的所述谐振杆容性耦合,以平衡其间产生的感性寄生耦合。
  13.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滤波器壳体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其中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另外一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
    其中,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或所述信号输出端通过抽头片与所述谐振杆组件的相邻两个所述谐振杆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独立成型并与所述滤波器壳体分体连接的安装筒,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筒内的低通结构,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或所述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低通结构与所述谐振杆组件的所述谐振杆连接。
  15.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杆组件由钣金基材一体加工成型。
  16. 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滤波器壳体的耦合调节结构,所述耦合调节结构与所述谐振杆的相对耦合面积可调;
    其中,所述耦合调节结构设于两个所述谐振杆的侧面,和/或,所述耦合调节结构设于两个所述谐振杆之间。
PCT/CN2023/114256 2022-11-30 2023-08-22 滤波器 WO2024113981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9735.6 2022-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13981A1 true WO2024113981A1 (zh) 2024-06-0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58397B (zh) 利用交叉耦合的腔体滤波器
JP3944193B2 (ja) バランおよびバランスフィルタおよび無線通信機器
US7183872B2 (en) Laminated balun transformer
WO2000030205A1 (fr) Filtre passe-bas
JP2004153367A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ならびにモード変換構造および方法
US8305283B2 (en) Coplanar differential bi-strip delay line, higher-order differential filter and filtering antenna furnished with such a line
CN208062223U (zh) 一种滤波器传输零点实现结构
EP2806495B1 (en) Coaxial filter with elongated resonator
WO2024113981A1 (zh) 滤波器
CN112542665B (zh) 一种多模介质滤波器和多模级联滤波器
JP3891996B2 (ja) 導波管型導波路および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CN115911790A (zh) 滤波器
US5712604A (en) Dielectric filter including at least one band elimination filter
EP4037093A1 (en) Ceramic dielectric filter
JP3405783B2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装置
US7782157B2 (en) Resonant circuit, filter circuit, and multilayered substrate
KR100460617B1 (ko) 유전체 필터, 유전체 듀플렉서 및 통신 장치
CN213752993U (zh) 耦合结构、合路器、双工器以及滤波器
CN218849745U (zh) 滤波器
CN209232919U (zh) 一种腔体滤波器及射频通信器件
WO2021077379A1 (zh) 带阻滤波器及电子设备
JP2000244206A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及び通信機装置
JP2002057508A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KR20070046199A (ko) 수동 부품
WO2006077661A1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