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4109332A1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4109332A1
WO2024109332A1 PCT/CN2023/121562 CN2023121562W WO2024109332A1 WO 2024109332 A1 WO2024109332 A1 WO 2024109332A1 CN 2023121562 W CN2023121562 W CN 2023121562W WO 2024109332 A1 WO2024109332 A1 WO 2024109332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electrode
conductive coi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3/12156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王敏
刘景昊
胡锦堂
邓立广
华刚
李少波
王冬
潘靓靓
白家豪
陈鑫雨
Original Assignee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24109332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4109332A1/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10)及电子纸膜(20)。驱动基板(10)包括:基底(100)、第一公共电极(101)、第二公共电极(102)和像素电极(103)。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位于基底(100)上。像素电极(103)位于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所在的膜层背离基底(100)的一侧。像素电极(103)包括导电线圈(1030)。电子纸膜(20)包括磁性带电微粒(201)。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导电线圈(1030)除末端之外的部分与第二公共电极(102)之间的垂直距离。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实现电子货架标签(Electronic Shelf Label,ESL)技术的途径主要包括有胆固醇液晶显示技术、电泳显示技术(EPD)以及电润湿显示技术等,其中,电泳显示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电泳技术通常利用装载结构实现,装载结构包括微胶囊结构或微杯结构。然而,无论是微胶囊结构,还是微杯结构均是利用带电微粒的移动形成画面。例如,对于微胶囊结构,当微胶囊结构两端被施加一个负压电场的时候,带有正电荷的白色微粒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到电场负极,与此同时,带有负电荷的黑色微粒移动到微胶囊结构的底部“隐藏”起来,这时表面会显示白色。当相邻的微胶囊结构两侧被施加一个正电场时,黑色微粒会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到微胶囊结构的顶部,这时表面就显现为黑色。
然而目前的电子货架标签的显示效果较为单一,且不能实现透明显示,限制了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及电子纸膜;
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基底、第一公共电极、第二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位于所述基底上;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所在的膜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像素电极包括:导电线圈;所述电子纸膜包括:磁性带电微粒;
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导电线圈除末端之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所在的膜层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设置有有机绝缘层;
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之间的所述有机绝缘层挖空设置,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的所述有机绝缘层连续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导电线圈包括:螺旋状线圈、回字形线圈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形成于同一膜层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的薄膜晶体管、栅线和数据线;
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栅线电连接,源极与所述导电线圈的始端电连接,漏极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及所述栅线同层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的材料均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电泳液;
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掺杂于所述电泳液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装载结构;
所述磁性带电微粒和所述电泳液填充于所述装载结构中。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装载结构具有靠近所述基底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基底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装载结构包括:微杯结构或微胶囊结构。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所述装载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的材料均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磁性带电微粒包括:黑色磁性带电微粒或红色带电微粒。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磁性带电微粒的材料包括:镍或氧化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支撑基板;
所述支撑基板位于电子纸膜背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撑基板的材料包括:非磁性的透明金属氧化物。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提供的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上述提供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向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垂直于所述基底的磁场,并驱动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朝着靠近所述基底或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移动;
向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形成平行于所述基底的水平边缘电场,并驱动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朝着像素区域的四周或边缘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电子货架标签(Electronic Shelf Label,ESL)显示主要采用电泳技术,在显示面板的显示过程中,通过电场驱动电泳液内两种不同电性的染色微粒往返运动于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可以控制显示面板的多个像素分 别显示位于显示侧的染色微粒的颜色。例如,带电微粒为黑色带电微粒和白色带电微粒,在电场的驱动下,可以将黑色带电微粒驱动至显示侧或者将白色带电微粒驱动至显示侧,可以实现黑色或白色显示。
然而目前的电子货架标签的显示效果较为单一,且不能实现透明显示,限制了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范围。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10及电子纸膜20;驱动基板10包括:基底100、第一公共电极101、第二公共电极102和像素电极103;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位于基底100上;像素电极101位于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所在的膜层背离基底100的一侧;像素电极103包括:导电线圈1030;电子纸膜20包括:磁性带电微粒201;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导电线圈1030除末端之外的部分与第二公共电极102之间的垂直距离。
基底100可以采用玻璃等刚性材料制成,可以提高基底100对其上的其他膜层的承载能力。当然,基底100还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柔性材料制成,可以提高显示面板整体的抗弯折、抗拉伸性能,避免在弯折、拉伸、扭曲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使得基底100发生断裂,造成断路不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基底100的材料,以保证显示面板具有良好的性能。
第一公共电极101、第二公共电极102及像素电极103可以为利用诸如溅射和蒸镀等工艺在基底100上形成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透明导电薄膜。这样,磁性带电微粒201所反射的光能够透过第一公共电极101、第二公共电极102、像素电极103和基底100被人眼所感知,实现显示功能。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磁性带电微粒201所反射的光线的颜色与其自身的颜色是相关的,例如黑色带电微粒可以吸收光线,其形成的显示画面即为黑色显示画面,红色带电微粒可以反射红色光线,其形成的显示画面即为红色显示画面。在本公开实施例及之后的说明中,将以磁性带电微粒201为黑色带电微粒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其他颜色的带电微粒201的实现原理及效果类似,将不再进行详述。
像素电极103输入正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不施加电压信号,此时,由于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小,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可以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容值较大的电容,且此处形成的电容的电容值远大于其他位置的电容值,因此,导电线圈1030的压降主要通过第一公共电极101降低,这样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压差,并通过二者之间的电容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电流回路中的电流方向有导电线圈1030的始端到末端,即逆时针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回路所产生的磁场垂直于基底100朝上,因此磁性带电微粒201朝着靠近基底100的方向(即向上)移动,可以实现黑色显示。
像素电极103输入负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不施加电压信号,此时,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可以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较大的电容,且此处形成的电容的电容值远大于其他位置的电 容值,因此,导电线圈1030的压降主要通过第一公共电极101降低,这样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压差,并通过二者之间的电容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电流回路中的电流方向有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到始端,即顺时针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回路所产生的磁场垂直于基底100朝下,因此磁性带电微粒201朝着背离基底100的方向(即向下)移动,可以将磁性带电微粒201隐藏,实现白色显示。
像素电极103输入正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不施加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此时,由于第一公共电极101上无电压信号,这样导电线圈1030不可以形成电流回路,磁性带电微粒201并不会被磁场驱动。此时,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具有压差,二者之间可以形成水平方向的水平边缘电场,在水平边缘电场的作用下,磁性带电微粒201被驱动至像素区域的边缘或四周,可以使得显示面板显示其背后的图像,即达到透明显示的作用。
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不仅可以实现黑色显示、白色显示等,还可以实现透明显示,这样可以应用于透明橱窗、车载显示、3D显示等需要透明显示的技术领域,极大地拓展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范围,扩大了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场景。并且,其中的驱动基板10所产生的磁场可以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沿着垂直方向移动,水平边缘电场可以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二者之间互不干扰,避免了由于电场和磁场相互干扰所导致的显示画面异常的问题,因此可以提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3所示,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所在的膜层与导电线圈1030之间设置有有机绝缘层104;第一公共电极101与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之间的有机绝缘层104挖空设置,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导电线圈1030 之间的有机绝缘层104连续设置。
在实际应用中,导电线圈1030可以成螺旋状排布,其始端可以位于螺旋状线圈的边缘,末端可以位于螺旋状线圈的中心。有机绝缘层104可以采用树脂等有机材料制成,在通常情况下,有机绝缘层104的厚度较大,可以起到良好的绝缘效果,避免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中的任意一者与像素电极103所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发生短路,同时还具有分散膜层之间的应力的作用,避免相邻的膜层之间受到应力过大而损坏。除了有机绝缘层104之外,还可以设置有钝化层105等膜层,钝化层105可以采用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制成。在第一公共电极101与导电线圈1030正对的位置,有机绝缘层104可以挖空设置,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小第一公共电极101与导电线圈1030之间的垂直距离,当第一公共电极101和导电线圈1030中输入极性不同的电压信号时,二者之间可以形成电容值较大的电容,这样可以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电场驱动磁性带电微粒201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实现黑色或白色显示。在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导电线圈1030正对的位置,有机绝缘层104可以连续设置,由于有机绝缘层104的存在,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大,当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导电线圈1030之间输入极性不同的电压信号时,二者之间可以形成水平边缘电场,以驱动磁性微粒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实现透明显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导电线圈1030除了上述的螺旋状线圈,还可以为回字形线圈等,其形状具体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三角形等,其实现原理与上述是相同的,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公共电极10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与第一公共电极101正对设置,以保证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输入极性不同的电压信号时,二者之间可以形成电 容值较大的电容,这样可以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水平边缘电场驱动磁性带电微粒201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实现黑色或白色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公共电极101与第二公共电极102形成于同一膜层中。
第一公共电极101与第二公共电极102并不同时输入电压信号,二者之间相互不影响,其可以设置在同一膜层中,例如二者可以采用不同材料,经过两次不同工艺形成于基底100上,这样可以降低膜层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当然,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也可以形成于不同的膜层中,例如首先可以在基底100上形成第一公共电极101或第二公共电极102中的一者,再在其上形成一层绝缘层,之后在绝缘层上再形成另一者。这样可以避免形成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时不同导电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短接等不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基板10还包括:位于基底100上的薄膜晶体管106、栅线107和数据线108;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061与栅线107电连接,源极1062与导电线圈1030的始端电连接,漏极1063与数据线108电连接。
薄膜晶体管106可以包括依次设置于基底100上的栅极1061、栅极绝缘层1064、有源层1065、层间绝缘层1066、源极1062和漏极1063;源极1062和漏极1063可以同层设置,其中,栅极1061可以与栅线107电连接,以控制源极1062与漏极1063之间的导通与关闭,源极1062与导电线圈1030的始端电连接,漏极1063与数据线108电连接,在栅极1061输入工作电平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时,源极1062与漏极1063之间导通,可以将数据线108所传输的数据信号传输至像素电极103所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使得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容,这样导电线圈1030中可以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磁场驱动磁性带电微粒201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实现黑色 或白色显示。或者使得导电线圈1030与第二公共电极102之间形成水平边缘电场,以驱动磁性微粒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实现透明显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打开的电压可以设置在10-30V之间,关闭电压可以设置在-10至-25V之间,数据信号电压可以设置在±5V到±18V之间,公共电极信号的电压可以设置在±5V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公共电极101、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061、及栅线107同层设置。
第一公共电极101、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061、及栅线107可以采用同一工艺,相同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溅射或蒸镀工艺,利用铝金属等形成导电膜层,在通过刻蚀工艺,形成第一公共电极101、薄膜晶体管的栅极1061、及栅线107的图案,这样可以简化工艺步骤,降低工艺难度,节约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公共电极102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一公共电极101在基底100上的正投影面积。
第一公共电极101的作用在于与像素电极103所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形成较大的电容,电容的大小同第一公共电极101与导电线圈1030之间的垂直距离直接相关,例如可以将二者之间的有机绝缘层104挖空设置,来减小第一公共电极101和导电线圈1030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增大第一公共电极101与导电线圈1030之间的电容。第二公共电极102的作用在于与像素电极103所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形成水平边缘电场,需要保证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像素电极103所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具有较大的正对面积,因此需要将第二公共电极102的面积设置的足够大,以形成较强的水平边缘电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的面积,使得二者占用最小的平面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的材料均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第一公共电极101和第二公共电极102可以为利用诸如溅射和蒸镀等工艺在基底100上形成透明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的透明导电薄膜。这样,磁性带电微粒201所反射的光能够透过第一公共电极101、第二公共电极102和基底100被人眼所感知,实现显示功能。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驱动基板10所产生的磁场可以通过薄膜晶体管来控制其产生或消除,该磁场为非永磁性磁场,除了利用上述的第一公共电极101和导电线圈1030的方式形成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在此不再进行一一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纸膜还包括:电泳液202;磁性带电微粒201掺杂于电泳液202中。
磁性带电微粒201可以在磁场或者水平边缘电场的驱动下,在电泳液202中进行上下移动或者水平移动,使得显示面板实现黑色显示、白色显示或者透明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子纸膜还包括:装载结构203;磁性带电微粒201和电泳液202填充于装载结构203中。
装载结构203可以更有效地将其中地磁性带电微粒201和电泳液202进行收拢,避免磁性带电微粒201过于分散,从而提高显示效果。具体地,装载结构203具有靠近基底100的第一开口和远离基底100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面积的开口,在磁性带电微粒201移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被收拢,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装载结构203以为微杯结构或者微胶囊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纸膜20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板(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极板(图中未示出);装载结构203位于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间。
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均可以为透明极板,以防止对光线造成遮挡,提高 显示面板的透明度。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的材料可以相同,具体地,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可以采用非铁磁性材料制成,例如透明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的透明导电薄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带电微粒201包括:黑色磁性带电微粒或红色带电微粒。
黑色磁性带电微粒可以吸收可见光,当黑色磁性带电微粒移动至靠近基底100的位置时,可以实现黑色显示。红色磁性带电微粒可以反射可见光中的红色光线,当红色磁性带电微粒移动至靠近基底100的位置时,可以实现红色显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黑色磁性带电微粒,也可以选择红色磁性带电微粒,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具体地,磁性带电微粒201的材料包括:镍Ni或氧化铁Fe2O3。
磁性带电微粒201的形成可以是利用气相冷凝法,磁控溅射法,水热法,高能球磨法等方法形成,为了形成能够进行颜色显示的小球,可以将纳米磁性颗粒利用化学镀的方法沉积在球体的表面。球体为带电小球,可以是带正电,当然也可以是带负电。
在球体的表面沉积纳米磁性颗粒后,为使小球进行目标颜色的显示,其表面可以用颜料形成显示所用的颜色,例如黑色或红色,黑色磁性带电微粒可以是在多巴胺分散液中沉积黑色粒子。
在上述纳米磁性粒子表面沉积颜色层具体方法可以是业内通用方法,如:将表面沉积有纳米磁性颗粒的小球在乙醇分散液中超声分析后,放置于浓度为0.5~4.0g/L,PH为6~10的多巴胺溶液中,与50~80r/min的搅拌速率搅拌6~48h,得到表面沉积有聚多巴胺的磁性带电微粒2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支撑基板30;支撑基板30位于电子纸膜20背离驱动基板10的一侧。
支撑基板30可以与驱动基板10对盒设置,主要对电子纸膜20中的装 载结构203进行支撑,下支撑基板30可以是ZnO等无机导电材料,同时不含铁、镍等磁性屏蔽元素制成的薄膜基板。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包括电子书阅读器、商场的电子标签、广告展示牌、电子指示牌、以及带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终端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实现原理与有益效果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实现原理与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详述。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驱动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401至S402。
S401,向第一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第一公共电极与导电线圈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垂直于基底的磁场,并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朝着靠近基底或远离基底的方向移动。
S402,向第二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第二公共电极与导电线圈之间形成平行于基底的水平边缘电场,并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朝着像素区域的四周或边缘移动。
像素电极103输入正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不施加电压信号,此时,由于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的垂直距离较小,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可以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容值较大的电容,且此处形成的电容的电容值远大于其他位置的电容值,因此,导电线圈1030的压降主要通过第一公共电极101降低,这样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压差,并通过二者之间的电容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电流回路中的 电流方向有导电线圈1030的始端到末端,即逆时针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回路所产生的磁场垂直于基底100朝上,因此磁性带电微粒201朝着靠近基底100的方向(即向上)移动,可以实现黑色显示。
像素电极103输入负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不施加电压信号,此时,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可以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较大的电容,且此处形成的电容的电容值远大于其他位置的电容值,因此,导电线圈1030的压降主要通过第一公共电极101降低,这样导电线圈1030与第一公共电极101之间形成电压差,并通过二者之间的电容使得导电线圈1030中形成电流回路。电流回路中的电流方向有导电线圈1030的末端到始端,即顺时针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可知,电流回路所产生的磁场垂直于基底100朝下,因此磁性带电微粒201朝着背离基底100的方向(即向下)移动,可以将磁性带电微粒201隐藏,实现白色显示。
像素电极103输入正电压信号,第一公共电极101不施加电压信号,第二公共电极102输入与传统的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同样的电压信号,即低电压信号,此时,由于第一公共电极101上无电压信号,这样导电线圈1030不可以形成电流回路,磁性带电微粒201并不会被磁场驱动。此时,第二公共电极102与像素电极103形成的导电线圈1030之间具有压差,二者之间可以形成水平方向的水平边缘电场,在水平边缘电场的作用下,磁性带电微粒201被驱动至像素区域的边缘或四周,可以使得显示面板显示其背后的图像,即达到透明显示的作用。
可以看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不仅可以实现黑色显示、白色显示等,还可以实现透明显示,这样可以应用于透明橱窗、车载显示、3D显示等需要透明显示的技术领域,极大地拓展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范围,扩大了电子货架标签的应用场景。并且,其中的驱动基板10所 产生的磁场可以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沿着垂直方向移动,水平边缘电场可以驱动磁性带电微粒沿着水平方向移动,二者之间互不干扰,避免了由于水平边缘电场和磁场相互干扰所导致的显示画面异常的问题,因此可以提高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基板及电子纸膜;
    所述驱动基板包括:基底、第一公共电极、第二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位于所述基底上;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所在的膜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像素电极包括:导电线圈;所述电子纸膜包括:磁性带电微粒;
    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导电线圈除末端之外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之间的垂直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和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所在的膜层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设置有有机绝缘层;
    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之间的所述有机绝缘层挖空设置,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的所述有机绝缘层连续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导电线圈包括:螺旋状线圈、回字形线圈中的至少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导电线圈的末端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形成于同一膜层中。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驱动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的薄膜晶体管、栅线和数据线;
    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栅线电连接,源极与所述导电线圈的始端电连接,漏极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及所述栅线同层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公共电极在所述 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公共电极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第二公共电极的材料均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电泳液;
    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掺杂于所述电泳液中。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装载结构;
    所述磁性带电微粒和所述电泳液填充于所述装载结构中。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装载结构具有靠近所述基底的第一开口和远离所述基底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装载结构包括:微杯结构或微胶囊结构。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电子纸膜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所述装载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之间。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的材料均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
  16.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磁性带电微粒包括:黑色磁性带电微粒或红色带电微粒。
  17.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磁性带电微粒的材料包括:镍或氧化铁。
  1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支撑基板;
    所述支撑基板位于电子纸膜背离所述驱动基板的一侧。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支撑基板的材料包括:非磁性的透明金属氧化物。
  20.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21.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向所述第一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所述第一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形成电流回路,以产生垂直于所述基底的磁场,并驱动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朝着靠近所述基底或远离所述基底的方向移动;
    向所述第二公共电极施加电压,使得所述第二公共电极与所述导电线圈之间形成平行于所述基底的水平边缘电场,并驱动所述磁性带电微粒朝着像素区域的四周或边缘移动。
PCT/CN2023/121562 2022-11-25 2023-09-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WO2024109332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0951.2A CN115774362A (zh) 2022-11-25 2022-11-25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202211490951.2 2022-1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9332A1 true WO2024109332A1 (zh) 2024-05-30

Family

ID=8539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3/121562 WO2024109332A1 (zh) 2022-11-25 2023-09-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4362A (zh)
WO (1) WO2024109332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4362A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8643B2 (en) Peep-proof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JP564342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719439B2 (ja) 液晶駆動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6501981B (zh) 复合型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9285647B2 (en) TFT array substrate, E-paper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135675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30564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4765208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6298809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WO2018120623A1 (zh) 像素结构和显示面板
CN107229163A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TW201222112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5093756A (zh) 液晶显示像素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WO2018120431A1 (zh) 像素电路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05223726B (zh) 彩色滤光片基板及制作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0122133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1042688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262098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02314029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4109332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CN10958175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200537220A (en) An IP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tus
CN107608565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26019A (zh) 一种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TW200533995A (en) Upp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