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97165A1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97165A1
WO2023197165A1 PCT/CN2022/086394 CN2022086394W WO2023197165A1 WO 2023197165 A1 WO2023197165 A1 WO 2023197165A1 CN 2022086394 W CN2022086394 W CN 2022086394W WO 2023197165 A1 WO2023197165 A1 WO 202319716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ens
display panel
transmitting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08639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石博
文小雪
周瑞
Original Assignee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800007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4292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394 priority patent/WO2023197165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319716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97165A1/zh

Links

Images

Definitions

  • a light-emitting layer is provided on one side of the driving backplane and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light-emitting devices distributed in an array;
  • the display panel further includes:
  • Example embodiments will now be described more fully with reference to the accompanying drawings.
  • Example embodiments may, however, be embodied in various forms and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s limited to the embodiments set forth herein; rather, these embodiments are provided so that this disclosure will be thorough and complete and will fully convey the concepts of the example embodiments.
  • the same reference numerals in the drawings indicate the same or similar structures, and thus their detailed descriptions will be omitted.
  • the drawings are merely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and are not necessarily drawn to scale.
  • Each light-emitting device may include a first electrode ANO and a second electrode CAT and a light-emitting material layer EL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electrode ANO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CAT, by applying an electrical signal to the first electrode ANO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CAT, The luminescent material layer can be excited to emit EL light.
  • the light-emitting device may be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 a color filter layer can still be provided on the side of the light-emitting device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 Each color resistor in the layer can filter at least part of the light that enters the display panel from the outside and is reflected by the first electrode ANO, the second electrode CAT and other structures, thereby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the display panel may also include an encapsulation layer TFE, which may cover each light-emitting device to protect the light-emitting layer OL and block external water and oxygen from corroding the light-emitting devices.
  • the encapsulation layer TFE can adopt a thin film encapsulation method, which can include a first inorganic layer, an organic layer and a second inorganic layer, wherein:
  • the first inorganic layer can cover each light-emitting device, that is, the first inorganic layer can cover the surface of the second electrode CAT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 the material of the first inorganic layer may include in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such as silicon nitride and silicon oxide.
  • the touch layer TPS may include a plurality of first touch electrodes Tx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touch electrodes Rx.
  • a touch electrode Tx may be spaced apart along the row direction X
  • a first touch electrode Tx may include a plurality of first electrode blocks Txc spaced apart along the column direction Y and a transfer bridge connecting two adjacent first electrode blocks Txc.
  • each second touch electrode Rx can be spaced apart along the column direction Y, and a second touch electrode Rx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second electrode blocks Rxc connected in series along the row direction X; a transfer bridge BR and a second touch The electrodes Rx are crossed and insulated.
  • One of the first touch electrode Tx and the second touch electrode Rx can be used as a transmitting electrode, and the other can be used as a receiving electrode, and both are connected to the peripheral touch driving circuit.
  • first electrode block Txc and second touch electrode Rx are both located on the touch electrode layer TMB, that is, the first electrode block Txc and the second touch electrode Rx are arranged in the same layer, and thus can be formed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 same process.
  • the transfer bridge BR may be located in the transfer layer, which may be located between the touch electrode layer TMB and the packaging layer TFE.
  • the touch layer TPS can also include a buffer layer TLD and an isolation layer SEP, where:
  • the central lens LEm and the peripheral lens LEe both include an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and an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surrounding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and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of the peripheral lens Lee are both annular structures.
  •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is bonded with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that is,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is bonded with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form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
  •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may be a slope surface that expands in a direction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that is, the top of the slope extends to a side whose bottom end is away from the center of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so th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out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2
  • the outline of the light-transmitting region RE2 along a cross-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is a trapezoid, and the trapezoid may be an isosceles trapezoid.
  • the bottom end of the above-mentioned slope is the end close to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and the top end is the end far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 the boundary of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light-emitting device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is a polygon.
  • the boundary of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of the central lens LEm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is a polygon.
  • the outer boundary of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area RE1 of the peripheral lens LEe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is a polygon.
  • the polygon can be a rectangle, rhombus, hexagon, etc., and is not specifically limited here.
  • Each side of the boundary of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light-emitting device on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is parallel to each side of the outer boundary of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the inner light-transmitting region RE1 of the peripheral lens LEe on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in a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 the above-mentioned polygons can also be replaced by circles, ellipses or other shapes.
  • the area outside the lens group LG in the lens layer LL can be filled with the spacer LS, so that the lens layer LL becomes a continuous whole layer structure.
  • the separator LS can be disposed on the same layer as each lens group LG, and has a plurality of through holes, and each lens group LG is disposed in each through hole in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so that each lens group LG can be processed through the separator LS.
  • the covering layer PL, the lens group LG and the separator LS can be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n the covering layer PL can be polished off; or after the lens group LG is formed, a separator with the same thickness as the lens group LG can also be formed.
  • the lens layer LL can be used to replace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touch layer TPS, and the touch layer can be directly covered with the lens layer LL.
  • the electrode layer TMB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protect the touch electrode layer TMB.
  • the lens layer LL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part of the touch layer TPS, that is, the lens layer LL is multiplexed as
  •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touch layer TPS is helpful for reduc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display panel.
  • the touch electrode layer TMB with a mesh structure can make a lens group LG directly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 the projection is located in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a mesh TH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and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a light-emitting device on the backplane is located in the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of a lens group LG on the driving backplane BP.
  • the cover CG can be made of transparent material such as glass or acrylic, and can be disposed on the side of the lens layer LL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 the cover CG can be disposed on the side of the color filter layer away from the driving back plate BP.
  • the film layer covered by the cover plate CG can be protected.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BP)、发光层(OL)、透镜层(LL)和盖板(CG),发光层(OL)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且包括多个发光器件;透镜层(LL)设于发光层(O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透镜组(LG),一透镜组(LG)与至少一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透镜组(LG)包括中心透镜(LEm)和围绕于中心透镜(LEm)外的外围透镜(LEe);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包括内透光区(RE1)和围绕于内透光区(RE1)外的外透光区(RE2);同一透镜组(LG)中的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盖板(CG)设于透镜层(L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可在不提高功耗的情况下,提高亮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目前,人们对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显示面板的亮度仍有待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且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透镜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透镜组,且一所述透镜组与至少一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组包括中心透镜和至少一个围绕于所述中心透镜外的外围透镜;所述中心透镜和所述外围透镜均包括内透光区和贴合所述内透光区的外周面且围绕于所述内透光区外的外透光区;同一所述透镜组中的内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的折射率;
盖板,设于所述透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所述透镜层覆盖所述触控电极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由多个通道 线连接成的具有多个网孔的网状结构;至少一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一所述网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一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线的宽度小于相邻两所述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且所述通道线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外。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
缓冲层,覆盖所述封装层;
转接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且包括多个转接桥;
隔离层,覆盖所述转接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隔离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所述转接桥连接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块连接成多个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的第二触控电极。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分隔体,与各所述透镜组同层设置,且用于分隔各所述透镜组;所述内透光区和所述外透光区之一与所述分隔体的材料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覆盖层,覆盖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分隔体;所述覆盖层、所述分隔体和所述内透光区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覆盖层,覆盖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分隔体;所述覆盖层、所述分隔体和所述外透光区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和与其对应的中心透镜的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 组的内透光区和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一所述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组中: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所述中心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所述外围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为多边形;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所述中心透镜的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或重合;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所述外围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透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包括与各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的色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外透光区的内周面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和外边界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3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坡面的坡度角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1.75;所述外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55。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一的局部截面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二的局部截面图。
图3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三的局部截面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四的局部截面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五的局部截面图。
图7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六的局部截面图。
图9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七的局部截面图。
图10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中触控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中触控层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Y仅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行方向X可以是横向,列方向Y可以是纵向,但并不限于此,若显示面板发生旋转,则行方向X和列方向Y的实际朝向可能发生变化。附图中的X方向示例性的示出了行方向,Y方向为示例性的示出了列方向。
相关技术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和位于驱动背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各发光器件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通过驱动背板控制发光器件独立发光可实现图像显示。同时,显示面板还包括玻璃等透明材质的盖板,其可覆盖于发光器件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用于起到保护作用,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线从盖板出射至显示面板外的空气中。由于盖板的折射率大于空气,在光线由盖板进入空气时,入射角达到全反射临界角的光线,会在盖板和空气界面发生全反射,导致部分光线无法从盖板出射,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低,影响亮度;在此过程中,照射至盖板的光线的入射角越大,越容易发生全反射。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BP、发光层OL、透镜层LL和盖板CG,其中:
发光层OL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且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透镜层LL设于发光层O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透镜组LG,且一透镜组LG与一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透镜组LG包括中心透镜LEm和至少一个围绕于中心透镜LEm外的外围透镜LEe;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均包括内透光区RE1和贴合内透光区RE1的外周面且围绕于内透光区RE1外的外透光区RE2;同一透镜组LG中的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盖板CG设于透镜层L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线可向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传播,可通过透镜组LG对光线进行全反射,使光线收敛,从而使从盖板CG向外出射的光线的入射角更小,如图2和图6所示,入射角α小于α',因而相较于没有透镜组LG的情况,不易在从盖板CG出射时发生全反射,有利于提高出光效率,可在不提高功耗的情况下, 提高亮度。具体来说,由于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使得入射至内透光区RE1的光线在内透光区RE1与外透光区RE2相接触的界面处可发生全反射。同时,透镜组LG的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均可用于使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光线全反射,可使更多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因全反射而收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出光效率。
此外,即便部分光线未在内透光区RE1与外透光区RE2的界面发生全反射,但由于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内透光区RE1与外透光区RE2的界面发生折射后的传播方向收敛,也可以减小在盖板CG处的入射角,从而提高出光效率。
下面对本公开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驱动背板BP中具有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发光,以显示图像。其中:
驱动背板BP可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一侧的电路层,衬底可为平板结构,且其材料可为包括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聚酰亚胺等软质材料。同时,衬底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
电路层可设于衬底一侧,电路层可包括驱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发光。举例而言,显示面板可至少划分为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的外围区,相应的,电路层位于显示区的区域为像素区,位于外围区的区域为边缘区,也就是说,边缘区位于像素区外。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像素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边缘区内的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可与发光器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当然,同一像素电路也可连接多个发光器件,同时驱动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上述的电路层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 以是顶栅或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包括有源层和栅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于同一半导体层,栅极同层设置于一栅极层,以便简化工艺。
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电路层可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栅绝缘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绝缘层、第二栅极层、层间介质层、第一源漏层、钝化层、第一平坦层、第二源漏层和第二平坦层,各膜层的具体图案视驱动电路的具体构成而定,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如图1所示,发光层OL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且包括发光器件和用于限定发光器件的范围的像素定义层PDL,例如,像素定义层PDL和发光器件可设于第二平坦层远离衬底的表面。各发光器件在电路层上的正投影可位于像素区,即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而边缘区则可以不设置发光器件。每个发光器件均可包括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以及位于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之间的发光材料层EL,通过向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施加电信号,可激发发光材料层EL发光。发光器件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如图1所示,各个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ANO间隔分布,像素定义层PDL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ANO的开口PH,即一个开口PH露出一个第一电极ANO。像素定义层PDL可用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的范围,一个开口PH对应的范围即一个发光器件的范围,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即为该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若开口PH的侧壁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扩张的坡面,则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即为该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开口PH的形状,即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
发光材料层EL至少部分位于开口PH内,且与第一电极ANO堆叠设置。发光材料层EL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只要能与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配合发光即可。
第二电极CAT可覆盖发光材料层EL,第二电极CAT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使得各个发光器件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CAT。第二电极CAT在对应于开口PH的位置可凹陷至开口PH内。同时,第二电极CAT可为发光器件的阴极,其可采用透光结构,使得发光器件可向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发光,例如,第二电极CAT的材料可以采用金属镁、银或其合金等等,在一定厚度下,可以在导电的同时透光。同时,第一电极ANO则可为不透光的结构,使得发光器件为顶发射结构。
第二电极CAT可延伸至电路层的边缘区内,并与一公共电源信号线连接,可接收公共电源信号。该公共电源信号线可与第一电极ANO同层设置,因而,第二电极CAT可在边缘区内,且与公共电源信号线连接。在显示图像时,可通过像素电路控制向第一电极ANO施加一像素电源信号,像素电路可通过位于第二源漏层的像素电源线接收像素电源信号,并通过公共电源信号线向第二电极CAT施加公共电源信号,从而激发发光层OL发光,有机电致发光的具体原理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个发光器件可独立发光,且不同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具体而言,发光材料层EL可以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地设于各开口PH内的间隔分布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可独立发光,且发光颜色可以不同,从而可直接实现彩色显示。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发光材料层EL也可以同时覆盖像素定义层PDL和各第一电极ANO,即各发光器件可共用同一发光材料层EL,此时,各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相同,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可在发光器件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设置彩膜层CF,彩膜层CF包括多个色阻FU,每个色阻FU对应一个发光器件,不同的色阻FU的颜色可以不同,每个色阻FU可仅能透光一种单色光,从而可通过彩膜层CF实现彩色显示。此外,彩膜层CF还可包括吸光部BM,各个色阻FU可被吸光部BM分隔。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发光材料层EL包括多个可独立发单色光的发光单元的方式,仍然可以在发光器件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设置彩膜层,通过彩膜层的各个色阻可以滤除至少部分由外界进入 显示面板的被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等结构反射的光线,从而达到降低对环境光的反射的目的。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封装层TFE,其可覆盖各发光器件,用于保护发光层OL,阻隔外界的水、氧对发光器件造成侵蚀。举例而言,封装层TFE可采用薄膜封装的方式,其可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
第一无机层可覆盖各个发光器件,即第一无机层可覆盖于第二电极CAT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第一无机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有机层可设于第一无机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可通过位于外围区的阻挡坝将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的边界的内侧,有机层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位于外围区,确保有机层能覆盖各发光器件。
第二无机层可覆盖有机层和未被有机层覆盖的第一无机层,可通过第二无机层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具有柔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部分实施方式提到的彩膜层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触控层TPS,其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用于感应触控操作,下面针对实现触控的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以触控层TPS采用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触控层TPS可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Tx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Rx,各第一触控电极Tx可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一第一触控电极Tx可包括沿列方向Y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块Txc以及连接相邻两第一电极块Txc的转接桥BR;各第二触控电极Rx可沿列方向Y间隔分布,一第二触控电极Rx包括沿行方向X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Rxc;一转接桥BR与一第二触控电极Rx交叉且绝缘设置。第一触控电极Tx和第二触控电极Rx中的一个可作为发射电极,另一个作为接收电极,且均与外围的触控驱 动电路连接。
上述的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均位于触控电极层TMB,即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同层设置,从而可通过相同的工艺同时形成。转接桥BR则可位于转接层,其可位于触控电极层TMB和封装层TFE之间。此外,触控层TPS还可包括缓冲层TLD和隔离层SEP,其中:
缓冲层TLD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其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转接层可设于缓冲层TLD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转接桥BR。转接层可采用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隔离层SEP可覆盖转接层,且隔离层SEP的材料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触控电极层TMB可设于隔离层SEP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包括上述的第一电极块Txc和第二触控电极Rx。
以触控层TPS采用自容式触控结构为例,触控层TPS可包括缓冲层TLD和触控电极层TMB,其中,缓冲层TLD可设于封装层TFE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其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触控电极层TMB可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电极块,每个电极块均可通过独立的走线与外围的触控驱动电路连接。
如图1-图3所示,为了提高透光率,减少触控电极层TMB对发光器件的遮挡,触控电极层TMB可为由多个通道线Ltm连接成的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具有多个网孔TH。一个发光器件可与一个网孔TH对应,即一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一网孔T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内。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网孔TH可仅与一个发光器件对应,且网孔TH的形状可与发光器件的形状相同。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一个网孔TH也可以与多个发光器件对应。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在触控电极层TMB上覆盖保护层TOC,通过保护层TOC可保护触控电极层TMB,并实现平坦化,以便形成触控层TPS上方的膜层。
如图1、图2-图6所示,透镜层LL可设于发光层OL背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透镜组LG,每个透镜组LG可与一 发光器件对应设置,通过透镜组LG可使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收敛,以便提高出光效率。具体而言,透镜组LG可包括中心透镜LEm和至少一个围绕于中心透镜LEm外的外围透镜LEe,外围透镜LEe可为环形结构,若外围透镜LEe的数量为两个或更多个,则各外围透镜LEe的大小不同,并可从内向外依次围绕于中心透镜LEm外,且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可以重合,即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同心设置,其中:
中心透镜LEm和外围透镜LEe均包括内透光区RE1和围绕于内透光区RE1外的外透光区RE2,外围透镜Lee的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均为环形结构。外透光区RE2与内透光区RE1的外周面贴合,即外透光区RE2的内周面和内透光区RE1的外周面贴合,形成二者相接的界面。在同一透镜组LG中,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的材料不同,且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举例而言,可直接采用两种折射率不同的单质材料,来形成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也可以将相同的单质材料作为基材,在基材中加入反光的粒子,调节折射率,从而得到两种折射率不同的材料。在此不对具体材料做特殊限定,只要能实现透光,并能使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即可。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不小于1.6,且不大于1.75,即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1.75。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不小于1.4,且不大于1.55,即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55。例如,内透光区RE1的折射率为1.7,外透光区RE2的折射率为1.47,光线在外透光区RE2和内透光区RE1的界面处发生全发射的临界角为59.8°。
如图2和图6所示,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经过内透光区RE1照射至内透光区RE1与外透光区RE2相接的界面处时,入射角达到全反射临界角的光线会发生全反射,从而不会进入外透光区RE2,相较于从开口PH出射的角度,可使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收敛。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和与其对应的中心透镜LEm的外透光区RE2 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合,也就是说,中心透镜LEm的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相接的界面与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重合,使得发生全反射的界面在不遮挡发光器件的情况下,在平行于驱动背板的方向上与发光器件的距离最小,可以使更多的光线能进入透镜组LG,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出光效率。当然,也可以使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与其对应的中心透镜LEm的内透光区RE1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重合”并不限定为绝对的重合,在制造工艺、测量等误差范围内,存在重合关系的多个元素存在合理偏差,而非绝对的重合也属于本文中的“重合”。例如: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和与其对应的中心透镜LEm的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重合,包括了二者完全重合,也包括因制造工艺等误差导致的该两个边界存在不重合的区域。
各外透光区RE2的内周面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扩张的坡面,即该坡面的顶端延伸至其底段背离外透光区RE2的中心的一侧,且该坡面的坡度角β等于该坡面的延伸面与衬底的夹角,该坡度角β不小于50°,且不大于90°,例如,该坡度角β为50°、55°、60°、70°、80°或90°等,经过试验分析,在该坡度角β为55°或大致为55°时,对出光效率的提升可以实现最大化。同时,外透光区RE2的外周面可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扩张的坡面,即该坡面的顶端延伸至其底端背离外透光区RE2的中心的一侧,使得外透光区RE2的沿垂直于驱动背板BP的横截面的轮廓为梯形,该梯形可以是等腰梯形。上述的坡面的底端为靠近驱动背板BP的一端,顶端为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端。
如图2和图6所示,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和外边界间的宽度S不小于2μm,且不大于3μm,即大于或等于2μm,小于或等于3μm,例如,2μm、2.5μm或3μm等。该宽度S为外透光区RE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最大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7所示,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组LG的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其中,中心透镜LEm的内透光区RE1在驱动背板BP 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该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该正投影的内边界的形状。
举例而言,如图3和图7所示,在一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组LG中: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中心透镜LEm的内透光区RE1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外围透镜LEe的内透光区RE1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为多边形。该多边形可以是矩形、菱形、六边形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中心透镜LEm的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或者,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与中心透镜LEm的外透光区RE2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重合。
发光器件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外围透镜LEe的内透光区RE1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多边形也可以替换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
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在透镜层LL上堆叠其它膜层,可通过分隔体LS对透镜层LL中透镜组LG外的区域进行填充,使得透镜层LL成为连续的整层结构。具体而言,分隔体LS可与各透镜组LG同层设置,且具有多个通孔,各透镜组LG一一对应的设于各通孔内,从而通过分隔体LS对各透镜组LG进行分隔。同时,如图2、图4、图6、图8和图9所示,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之一可与分隔体LS的材料相同,从而可使分隔体LS与内透光区RE1或外透光区RE2同时形成,从而简化工艺。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透镜层LL还包括覆盖层PL,其可覆盖透镜组LG和分隔体LS。为了简化工艺,可使覆盖层PL、分隔体LS和内透光区RE1为一体结构。在形成透镜层LL时,可利用外透光区RE2的材料通过光刻工艺形成的外透光区RE2,再涂覆内透光区RE1的材料,从而同时形成覆盖层PL、分隔体LS和内透光区RE1。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覆盖层PL、分隔体LS和外透光区RE2可为一体结构。在形成透镜层LL时,可利用内透光区RE1的材料通过光刻工艺形成的内透光区RE1,再涂覆外透光区RE2的材料,从而同时形成覆盖层PL、分隔体LS和外透光区RE2。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6和图9分隔体LS、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的厚度相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层LL可以不设置上述的覆盖层PL,即分隔体LS、内透光区RE1和外透光区RE2的厚度即为透镜层LL的厚度,从而避免覆盖层PL造成额外的光损耗。在形成透镜层LL时,可在同时形成覆盖层PL、透镜组LG和分隔体LS后,磨去覆盖层PL;或者也可以在形成透镜组LG后,再形成与透镜组LG厚度相同的分隔体LS。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覆盖层PL、分隔体LS、内透光区RE1、外透光区RE2是为了便于描述透镜层LL的结构进行的划分,并不限定透镜层LL中一定存在关于这些结构的明显的边界,例如,若覆盖层PL和分隔体LS为一体结构,则二者直接可以不存在明显的实体边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可利用透镜层LL替代触控层TPS的保护层,而直接用透镜层LL覆盖触控电极层TMB,在起到提高出光效率的同时,可起到保护触控电极层TMB的作用,如此一来,透镜层LL也可以视为触控层TPS的一部分,即透镜层LL复用为触控层TPS的保护层,对于显示面板而言,有利于减薄厚度。
同时,如图3和图7所示,为了避免触控电极层TMB对透镜组LG造成遮挡,针对网状结构的触控电极层TMB,可使一透镜组LG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一网孔T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内,而一发光器件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一透镜组LG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内。例如,一个网孔TH仅与一个发光器件对应,且仅与一透镜组LG对应,且网孔TH的范围大于对应发光器件和透镜组LG,使得触控电极的通道线Ltm可位于透镜组LG以外。同时,通道线Ltm的宽度小于相邻两透镜组LG之间的距离,且通道线Ltm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位于透镜组LG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以外,使得部分通道线Ltm 可位于相邻两透镜组LG之间,可被分隔体LS覆盖。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透镜层LL也可设于触控层TPS的保护层TOC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即透镜层LL不复用为保护层TOC。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彩膜层可设于透镜层L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其结构和原理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盖板CG可为玻璃或亚克力等透明材质,其可设于透镜层LL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例如,盖板CG可设于彩膜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通过盖板CG可对其覆盖的膜层进行保护。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该显示面板可为上文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该制造方法可包括步骤S110-步骤S140,其中:
步骤S110、形成驱动背板。
步骤S120、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形成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步骤S130、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透镜组的透镜层,且一所述透镜组与一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组包括中心透镜和至少一个围绕于所述中心透镜外的外围透镜;所述中心透镜和所述外围透镜均包括内透光区和贴合所述内透光区的外周面围绕于所述内透光区外的外透光区;同一所述透镜组中的内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的折射率;
步骤S140、在所述透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盖板。
上述制造方法的其它步骤中的细节以及制造方法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对再详述。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 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7)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驱动背板;
    发光层,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且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
    透镜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透镜组,且一所述透镜组与至少一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组包括中心透镜和至少一个围绕于所述中心透镜外的外围透镜;所述中心透镜和所述外围透镜均包括内透光区和贴合所述内透光区的外周面且围绕于所述内透光区外的外透光区;同一所述透镜组中的内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外透光区的折射率;
    盖板,设于所述透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所述透镜层覆盖所述触控电极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电极层为由多个通道线连接成的具有多个网孔的网状结构;至少一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一所述网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一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通道线的宽度小于相邻两所述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且所述通道线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镜组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外。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所述发光层;
    缓冲层,覆盖所述封装层;
    转接层,设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且包括多个转接桥;
    隔离层,覆盖所述转接层;
    所述触控电极层设于所述隔离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所述第一电极块通过所述 转接桥连接成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块连接成多个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的第二触控电极。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分隔体,与各所述透镜组同层设置,且用于分隔各所述透镜组;所述内透光区和所述外透光区之一与所述分隔体的材料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覆盖层,覆盖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分隔体;所述覆盖层、所述分隔体和所述内透光区为一体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透镜层还包括:
    覆盖层,覆盖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分隔体;所述覆盖层、所述分隔体和所述外透光区为一体结构。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和与其对应的中心透镜的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重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组的内透光区和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相同。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一所述发光器件及其对应的透镜组中: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所述中心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为多边形;所述外围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为多边形;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所述中心透镜的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或重合;
    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各边与所述外围透镜的内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外边界的各边一一对应的平行。
  12.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透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包括与各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的色阻。
  13.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各所述外透光区的内周面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外透光区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和外边界间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μm,且小于或等于3μm。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坡面的坡度角大于或等于50°,且小于或等于90°。
  16.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内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6,且小于或等于1.75;所述外透光区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或等于1.55。
  17.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CT/CN2022/086394 2022-04-12 2022-04-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97165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80000740.8A CN117242921A (zh) 2022-04-12 2022-04-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CT/CN2022/086394 WO2023197165A1 (zh) 2022-04-12 2022-04-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6394 WO2023197165A1 (zh) 2022-04-12 2022-04-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7165A1 true WO2023197165A1 (zh) 2023-10-19

Family

ID=88328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086394 WO2023197165A1 (zh) 2022-04-12 2022-04-1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42921A (zh)
WO (1) WO202319716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14086A (ko) * 2005-04-27 2006-11-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020237A (ja) * 2008-07-14 2010-01-28 Sony Corp 画像検出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215388A (ja) * 2014-05-08 2015-12-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11613628A (zh) * 2020-06-04 2020-09-0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97037A (zh) * 2020-06-04 2020-09-2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14680A (zh) * 2021-05-26 2021-08-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114086A (ko) * 2005-04-27 2006-11-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0020237A (ja) * 2008-07-14 2010-01-28 Sony Corp 画像検出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215388A (ja) * 2014-05-08 2015-12-0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11613628A (zh) * 2020-06-04 2020-09-0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97037A (zh) * 2020-06-04 2020-09-2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14680A (zh) * 2021-05-26 2021-08-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42921A (zh) 2023-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2597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JP6756538B2 (ja) 表示装置
US11450838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140292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101552994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963086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touch senso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1017986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KR20180079025A (ko) 인-셀 터치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80076689A (ko) 표시 장치
US20190326361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TWI533055B (zh) 顯示面板
KR20180076688A (ko) 표시 장치
US11340745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64176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017020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11088354B2 (en)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0232949A1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WO202324595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88587A (zh) 显示装置
WO2024017343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30119216A1 (en) Touch assembly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WO2023197165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42358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3952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05966A1 (zh)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8000074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