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97136A1 - 喷环、电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喷环、电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97136A1
WO2023197136A1 PCT/CN2022/086267 CN2022086267W WO2023197136A1 WO 2023197136 A1 WO2023197136 A1 WO 2023197136A1 CN 2022086267 W CN2022086267 W CN 2022086267W WO 2023197136 A1 WO2023197136 A1 WO 202319713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body
hole
winding
channel
nozzle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0862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洋
黄兴福
谭秀华
赵勇钢
刘远林
柴少彪
迟凯
Original Assignee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26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197136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319713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97136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Definitions

  • the cooling medium is shunted from the second channel to the cavity near the windings at both ends of the motor and into the first channel around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motor's stator core. After reasonable shunting, part of the cooling medium is cooled by the oil cooler and then directly enters the spray ring. ,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oling medium can be controlled relatively lower,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cooling of the windings.
  • the motor further includes a spray ring.
  • the spray ring is provided in the housing and located at the location of the winding.
  • the spray ring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hole, and the third hole is configured to The cooling medium introduced through the second hole is sprayed toward the winding.
  • the first nozzle hole sprays the cooling medium to the axial end of the winding
  • the second nozzle hole sprays the cooling medium to the radial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winding, which increases the cooling area of the winding and makes the cooling of the winding more uni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winding to avoid local high heat problems.
  • the first nozzle hole and the second nozzle hole have different output directions, which can inject cooling medium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inding, cool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inding, and increas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winding and the cooling medium. , which is conducive to optimizing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making the winding cooling more uni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avoiding the phenomenon of local hot spots.
  • the axial end and radial outer surface of 40 increas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winding 40 and the cooling medium, which is conducive to optimizing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making the cooling of the winding 40 more uni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avoiding the occurrence of local hot spots.
  • the radial size between the first end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annular body 11 is uniform,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surrounding the radial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winding 40 .
  • the second nozzle hole 16 is provided in the first annular body 11 to be able to inject the winding 40 into the radial direction.
  • the cooling medium is sprayed radially and circumferentially to cool the radial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winding 40 .
  • the spray ring 100 includes a first annular body 11 and a second annular body 12.
  • the first annular body 11 is provided on the radial outer circumference of the winding 40, and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is provided on The winding 40 is at one end away from the stator core 30 , the first nozzle hole 15 is provided in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 and the second nozzle hole 16 is provided in the first annular body 11 .
  •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is axially away from the winding 40 relative to the first end of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and is radially close to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housing 20 ,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third end of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
  • the two ends are inclined, or the second end of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forms the inner ring of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setting the first nozzle hole 15 with the central axis extending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n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through the second annular body 12.
  • a nozzle hole 15 injects cooling medium to the axial end of the winding 40 to cool the axial end of the winding 40 .
  • the spray ring 100 can be configured as a segmented ring structure to save development costs and increase design flexibility.
  • the second spray ring is arranged around the second winding.
  •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spray ring is matched with the inner cylindrical surface of the housing 20 for sealing.
  •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spray ring is in contact with the axial end of the stator core 30 for sealing.
  • the spray ring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housing 20 form a second cav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喷环(100),用于缓解车辆(300)的电机(200)冷却不均匀的问题。其中,喷环包括环形体(10),环形体被配置为与外部部件之间形成有流道;环形体上设有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均与流道连通;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能够对电机的绕组(40)的不同部位喷出冷却介质,对绕组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从而增大了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Description

喷环、电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喷环、电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电机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定子,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设于定子铁芯端部的绕组。在电机工作过程中,绕组温度升高对电机的性能产生影响,有一些相关技术已经对绕组进行冷却,但仍存在绕组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环、电机及车辆,用于缓解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喷环,其包括环形体,所述环形体被配置为与外部部件之间形成有流道;所述环形体上设有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所述第一喷孔和所述第二喷孔均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喷孔和所述第二喷孔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
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能够对绕组的不同部位喷出冷却介质,对绕组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增大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孔的输出方向与所述喷环的轴向方向平行或者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二喷孔的输出方向与所述喷环的径向方向平 行或者夹角呈锐角。
第一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或大体轴向喷出,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或大体径向喷出,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的轴向端部及径向外侧表面,增大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体包括第一环形体和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体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靠近所述喷环的中轴线,所述第一喷孔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二喷孔设于所述第一环形体。
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靠近喷环的中轴线,利于在第二环形体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通过第一喷孔向绕组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一环形体。
第二环形体和第一环形体沿喷环的轴向依次设置,利于将第二环形体设于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二环形体上的第一喷孔向绕组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体还包括第三环形体,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的外径。
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的外径,利于通过第三环形体与壳体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体还包括第四环形体,所述第四环形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二环形体,所述第四环形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内圈连接。
为了过渡连接第二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在第二环形体和第三环形体之间设置第四环形体,第三环形体的内圈通过第四环形体连接于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壳体;定子铁芯,设于所述壳体内;绕组,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部;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喷环,所述喷环设于所述绕组所在部位,所述喷环被配置为将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
喷环上设有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第一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的轴向端部及径向外侧表面,增大了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环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构成所述流道;所述第一喷孔和所述第二喷孔被配置为将所述空腔内的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
喷环与壳体之间形成的空腔可以用于容纳冷却介质,以利于喷环有充分的冷却介质喷向绕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环包括第一环形体和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环形体设于所述绕组的圆周外侧,所述第二环形体设于所述绕组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一端,所述第一喷孔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二喷孔设 于所述第一环形体。
第二环形体设于绕组远离定子铁芯的一端,第一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一环形体设于绕组的径向外周,第二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体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绕组,且在径向上靠近所述壳体的中轴线。
利于在第二环形体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通过第一喷孔向绕组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环还包括第三环形体,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的外径,所述第三环形体连接于所述壳体。
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的外径,第三环形体用于与壳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第一通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被配置为向所述所述第一通道内引入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孔被配置为向所述喷环与所述壳体之间引入冷却介质。
通过第一孔向第一通道内引入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孔向喷环与壳体之间引入冷却介质,能够较好的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冷却定子铁芯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与冷却绕组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趋于一致,冷接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通道壁与 所述壳体的外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连通。
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分流至电机两端的绕组附近的空腔内,及电机定子铁芯外圆周的第一通道内;经过合理的分流,使得部分冷却介质经油冷器冷却后直接进入喷环,冷却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大部分通过第一孔进入第一通道,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孔分流至绕组附近的空腔内,经过第一通道冷却定子铁芯后的冷却介质汇流至绕组附近的空腔,通过喷环喷向绕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一通道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第一孔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上的缺口连通。
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孔和其中一个第一通道上的缺口进入该其中一个通道内,该其中一个通道上还设有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连通的缺口,因此,该其中一个通道内的冷却介质可进入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内,以此类推,冷却介质流向定子铁芯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通道内,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壳体,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定子铁芯,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上设有第一通道;绕组,设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端部;以及第二通道,其通道壁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绕组所在区域连通。
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分流,部分进入第一通道,冷却定子铁芯,另一部分进入绕组所在区域,冷却绕组;经过合理的分流,使得冷却介质经油冷器冷却后可直接进入绕组所在区域,冷却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
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大部分通过第一孔进入第一通道,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孔分流至两个绕组所在区域,经过第一通道冷却定子铁芯后的冷却介质汇流至绕组所在区域,对绕组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一通道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连通的缺口,所述第一孔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上的缺口连通。
第二通道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孔和其中一个第一通道上的缺口进入该其中一个通道内,该其中一个通道上还设有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连通的缺口,因此,该其中一个通道内的冷却介质可进入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内,以此类推,冷却介质流向定子铁芯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通道内,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喷环,所述喷环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绕组所在部位,所述喷环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被配置为将所述所述第二孔引入的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
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分流,部分进入第一通道,冷却定子铁芯,另一部分进入绕组所在区域,通过喷环上设置的第三孔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冷却绕组;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同时具备冷却电机定子铁芯及绕组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孔包括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所述第一喷孔被配置为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向所述绕组喷射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喷孔被配置为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向所述绕组喷射冷却介质。
第一喷孔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表面,增加了绕组的冷却区域范围,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绕组的换热系数,避免出现局部高热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环包括第一环形体和第二环形体,所述第一环形体设于所述绕组的圆周外侧,所述第二环形体设于所述绕组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一端,所述第一环形体和所述第二环形体上均设有所述第三孔。
第一环形体设于绕组的径向圆周外侧,其上设置的第三孔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面上,第二环形体设于绕组远离定子铁芯的一端,其上设置的第三孔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面上,利于实现同时冷却绕组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增加了绕组的冷却区域范围,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孔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环形体上的第二喷孔和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上的第一喷孔,所述第二喷孔的中轴线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喷孔的中轴线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
第一喷孔的中轴线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的轴线端部,第二喷孔的中轴线沿定子铁芯的径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同时冷却绕组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高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体, 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绕组,且在径向上靠近所述壳体的中轴线。
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的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绕组,且在径向上靠近壳体的中轴线,利于在第二环形体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通过第一喷孔向绕组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环还包括第三环形体,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的外径,所述第三环形体连接于所述壳体。
第三环形体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的外径,第三环形体用于连接于壳体。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机。
车辆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相对应的具备电机的有益效果。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能够对绕组的不同部位进行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增大了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 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机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喷环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喷环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喷环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10-环形体;11-第一环形体;12-第二环形体;13-第三环形体;14-第四环形体;15-第一喷孔;16-第二喷孔;17-第三孔;20-壳体;21-第一孔;22-第二孔;30-定子铁芯;31-第一通道;32-缺口;40-绕组;50-空腔;60-第二通道;61-进油口;62-堵塞;70-转子轴;80-端盖;100-喷环;200-电机;300-车辆;301-车桥;302-车轮;303-控制器;304-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 “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近年来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新能源车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驱动动力是新能源车辆的动力来源,电机是电能与机械能转化的关键部件。电机一般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是电机静止不动的部件,转子是旋转部件。定子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旋转磁场,转子的主要作用是与定子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输出力矩。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驱动电机越来越向高转矩密度、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电机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磁场力的作用,产生的高热直接影响电机的寿命及可靠性,特别对于永磁电机,高温将增大永磁磁钢退磁风险,且会降低永磁磁钢的性能。因此,对电机进行有效冷却能够利于电机持续功率密度的提升及峰值功率持续时间的延长,进而能够利于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或在车辆动力性能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减少电机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定子,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设于定子铁芯端部的绕组。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有通过喷环向绕组喷油,以对绕组进行冷却,来降低电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高热。但发明人发现:虽然通过喷环向绕组喷油的方式可降低绕组的温度,但存在冷 却区域集中,冷却不均匀,容易产生热节和局部高温,影响换热系数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环、电机及车辆,通过喷环向绕组的轴向和径向喷射冷却介质,以提高绕组冷却的均匀性,缓解绕组局部高温的问题。
本申请中的车辆300包括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可以是纯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增程式车辆等。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300包括车桥301、连接于车桥301的车轮302、电机200、控制器303和电池304,电机200用于驱动车桥301带动车轮302转动,控制器303用于控制电机200工作,电池304可以设置在车辆300的底部、头部或尾部,用于为电机200以及车辆中其它部件的工作提供电能。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00包括壳体20和设于壳体20内的定子,定子包括定子铁芯30和设于定子铁芯30端部的绕组40,电机200还包括喷环100,喷环100设于壳体20内,且位于绕组40所在部位。
参考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包括环形体10,环形体10被配置为与外部部件之间形成有流道;环形体10上设有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均与流道连通;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可选地,外部部件包括壳体20。
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能够对绕组的不同部位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的不同部位进行冷却,增大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孔15的输出方向与喷环的轴向方向平行 或者第一喷孔15的输出方向与喷环的轴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呈锐角;第二喷孔16的输出方向与喷环的径向方向平行或者第二喷孔16的输出方向与喷环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呈锐角。
第一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或大体轴向喷出,喷向绕组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或大体径向喷出,喷向绕组的径向外周,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的轴向端部及径向外侧表面,增大绕组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轴向延伸,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径向延伸。
环形体10上设有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轴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径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40的轴向端部及径向外侧表面,增大绕组40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体1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与第一环形体11连接,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靠近喷环100的中轴线,第一喷孔15设于第二环形体12,第二喷孔16设于第一环形体11。
第一环形体11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之间的径向尺寸均匀一致,利于包围在绕组40的径向外周,第二喷孔16设于第一环形体11,能够向绕组40的径向圆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40的径向外周进行冷却。
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体11,第二环形体12的第 一端的径向尺寸等于第一环形体11的径向尺寸。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靠近喷环100的中轴线,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的径向尺寸。
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倾斜设置,或者,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形成第二环形体12的内圈,利于在第二环形体12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15,通过第一喷孔15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40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第一环形体11。
第二环形体12和第一环形体11沿喷环100的轴向依次设置,利于将第二环形体12设于绕组40的轴向端部,第二环形体12上的第一喷孔15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40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体1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
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利于通过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进行连接,此处的连接包括通过连接件连接,或者通过卡槽限位等方式卡接或抵接等,或者过盈配合,以固定喷环100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体10还包括第四环形体14,第四环形体14的第一端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第二环形体12,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与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
也就是说,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通过第四环形体14连接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这是由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体11,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的径向尺寸等于第一环形体11的径向尺寸, 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靠近喷环100的中轴线,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的径向尺寸,而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为了过渡连接第二环形体12和第三环形体13,在第二环形体12和第三环形体13之间设置第四环形体14。
参考图2,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壳体20、定子铁芯30、绕组4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喷环100。其中,定子铁芯30设于壳体20内;绕组40设于定子铁芯30的端部;喷环100设于绕组40所在部位,喷环100被配置为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
喷环100上设有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轴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径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因此,能够使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40的轴向端部及径向外侧表面,增大了绕组40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优化换热系数,并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问题。
可选地,喷环100可基于实际结构特征及冷却需求设计为整圆环结构或分段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形成空腔50,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被配置为将空腔50内的冷却介质引向绕组40。
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形成的空腔50可以用于容纳冷却介质,以利于喷环100有充分的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
参考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第一环形体11设于绕组40的径向外周,第二环形体12设于绕组40远离定子铁芯30的一端,第一喷孔15设于第二环形体12, 第二喷孔16设于第一环形体11。
参考图6,第二环形体12设于绕组40远离定子铁芯30的一端,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轴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第一环形体11设于绕组40的径向外周,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喷环100的径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通过在绕组40的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设置有合理数量及孔径的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能够实现自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喷出的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40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热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与第一环形体11连接,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在轴向远离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壳体20的中轴线。
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的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壳体20的中轴线,相当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倾斜设置,或者,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形成第二环形体12的内圈,利于在第二环形体12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15,通过第一喷孔15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40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第三环形体13连接于壳体20。
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第三环形体13用于与壳体20连接。例如: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通过连接件连接,或者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上的卡槽卡接或者抵接,或者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过盈配合连接等。
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30上设有第一通道31,壳体20上设有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第一孔21被配置为向第一通道31内引入冷却介质,第二孔22被配置为向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引入冷却介质。
通过第一孔21向第一通道31内引入冷却介质,通过第二孔22向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引入冷却介质,能够较好的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使冷却定子铁芯30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与冷却绕组40的冷却介质的温度趋于一致,冷接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40的冷却。结合喷环100上设置的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同时具备冷却电机定子铁芯30及绕组40的作用,且冷却均匀,能够避免局部高温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还包括第二通道60,第二通道60的通道壁与壳体20的外壁面连接,第二通道60分别与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连通。
经油冷器冷却后的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60分流至电机两端的绕组40附近的空腔50内,及电机定子铁芯30外圆周的第一通道31内;经过合理的分流,使得部分冷却介质经油冷器冷却后直接进入喷环100,冷却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40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60上设有进油口61,进油口61可以开设在电机侧,亦可基于结构方便,开设在减速器侧或是油道轴向段合适的区域。也就是说,第二通道60上的进油口61可以设置在第二通道60的轴向端部,或者设于第二通道60的轴向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
第二通道60内的冷却介质大部分通过第一孔21进入第一通道31,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孔22分流至绕组40附近的空腔50内,经过第一 通道31冷却定子铁芯30后的冷却介质汇流至两端绕组40附近的空腔50,通过喷环100喷向绕组40,后通过壳体20底部设置的出口排出。其中,壳体20底部设置的出口在图中未示出。
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能够使第二通道60内的50%以上的冷却介质进入第一通道31,剩下的少于50%的冷却介质分别进入定子铁芯30两端的绕组40所对应的空腔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31沿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31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一通道31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第一孔21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连通。
第二通道60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孔21和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进入该其中一个通道31内,该其中一个通道31上还设有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因此,该其中一个通道31内的冷却介质可进入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31内,以此类推,冷却介质流向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通道31内,对定子铁芯30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通道31上设置的缺口32位于同一圆环上,也就是多个第一通道31上设置的缺口32连成一个环形流道,以利于各第一通道31之间冷却介质的流动。
可选地,多个第一通道31上设置的缺口32连成的环形流道位于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两端均分别设有绕组40,壳体20上位于轴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一孔21,第一孔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孔22。第一孔21用于将冷却介质引向第一通道31,两个第二孔22分别将冷却介质引向对应的绕组40。
参考图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其包括壳体 20、定子铁芯30、绕组40和第二通道60。
壳体20设有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定子铁芯30设于壳体20内,定子铁芯30上设有第一通道31。绕组40设于定子铁芯30的端部。第二通道60的通道壁与壳体20的外壁面连接,第二通道60分别与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连通,第一孔21与第一通道31连通,第二孔22与绕组40所在区域连通。
经油冷器冷却后的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60分流,部分进入第一通道31,冷却定子铁芯30,另一部分进入绕组40所在区域,冷却绕组40;经过合理的分流,使得冷却介质经油冷器冷却后可直接进入绕组40所在区域,冷却介质的温度相对可以控制得更低,更利于绕组40的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60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21位于第二通道60的轴向中部,且位于第一通道31的轴向中部,第二孔22位于第二通道60的轴向端部,与绕组40的位置相对应,因此,能够使流道最短,减少沿程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
由于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第二通道60内的冷却介质大部分通过第一孔21进入第一通道31,剩余部分通过第二孔22分流至两个绕组40所在区域,经过第一通道31冷却定子铁芯30后的冷却介质汇流至绕组40所在区域,对绕组40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22的孔径,能够使第二通道60内的50%以上的冷却介质进入第一通道31,剩下的少于50%的冷却介质分别进入定子铁芯30端部的绕组40所在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31沿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31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 每个第一通道31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第一孔21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连通。
第二通道60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孔21和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进入该其中一个通道31内,该其中一个通道31上还设有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因此,该其中一个通道31内的冷却介质可进入与其相邻的第一通道31内,以此类推,冷却介质流向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的多个第一通道31内,对定子铁芯30进行冷却。
可选地,多个第一通道31上设置的缺口32位于同一圆环上,也就是多个第一通道31上设置的缺口32连成一个环形流道,以利于各第一通道31之间冷却介质的流动。
可选地,环形流道位于第一通道31的轴向中部,壳体20上的第一孔21设于第一通道31的轴向中部,第二通道60上的进油口61也可以设于第二通道60的轴向中部,使进油口61、第一孔21与环形流道以最短路径连通,减少沿程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道60上对应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的位置分别设有加工孔,通过加工孔加工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加工完成后,为了保证第二通道60的密封性,加工孔处设有堵塞62。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00还包括喷环100,喷环100设于壳体20内,且位于绕组40所在部位,喷环100上设有第三孔17,第三孔17被配置为将第二孔22引入的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
经油冷器冷却后的冷却介质由第二通道60分流,部分进入第一通道31,冷却定子铁芯30,另一部分进入绕组40所在区域,通过喷环100上设置的第三孔17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冷却绕组40;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同时具备冷却电机定子铁芯30及绕组40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孔17包括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第一喷孔15被配置为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向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第二喷孔16被配置为沿定子铁芯30的径向向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
第一喷孔15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向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第二喷孔16沿定子铁芯30的径向向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表面,通过在绕组40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设置合理数量及孔径的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能够实现自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喷出的冷却介质同时冷却绕组40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增加了绕组40的冷却区域范围,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绕组40的换热系数,避免出现局部高热的问题。
参考图2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第一环形体11设于绕组40的径向圆周外侧,第二环形体12设于绕组40远离定子铁芯30的一端,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上均设有第三孔17。
第一环形体11设于绕组40的径向圆周外侧,其上设置的第三孔17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面上,第二环形体12设于绕组40远离定子铁芯30的一端,其上设置的第三孔17能够将冷却介质喷向绕组40的轴向端面上,利于实现同时冷却绕组40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增加了绕组40的冷却区域范围,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孔17包括设于第一环形体11上的第二喷孔16和设于第二环形体12上的第一喷孔15,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定子铁芯30的径向延伸,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
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轴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轴线端部,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定子铁 芯30的径向延伸,能够将冷却介质沿径向喷出,喷向绕组40的径向外周,同时冷却绕组40的径向外圆周面及轴向端面,使得绕组40的冷却更加均匀,有利于避免出现局部高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环形体11,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壳体20的中轴线。
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壳体20的中轴线,可选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倾斜设置,或者,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形成第二环形体12的内圈,利于在第二环形体12上设置中轴线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喷孔15,通过第一喷孔15向绕组40的轴向端部喷射冷却介质,对绕组40的轴向端部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喷环10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第三环形体13连接于壳体20。
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第三环形体13用于连接于壳体20。可选地,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通过连接件连接,或者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上的卡槽卡接或者抵接,或者,第三环形体13与壳体20过盈配合连接等。
可选地,针对功率相对较小的电机,喷环100可以设置为分段环结构,以节省开发成本,增加设计的灵活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两端均分别设有绕组40,两个绕组40所在的区域均设有喷环100,壳体20上位于轴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一孔21,第一孔2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第二孔22。第一孔21用于将冷却介质引向第一通道31,两个第二孔22分别将冷却介质引向对应 的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形成的空腔50。
下面参考图2至图6,详细描述电机200和喷环100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参考图2,电机200包括壳体20、端盖80、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喷环100。
壳体20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端盖80,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喷环100均设于壳体20内。
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30和绕组40;定子铁芯30的轴向两端分别设有一绕组40,两个绕组40分别为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每个绕组40所在区域分别设有一喷环100,两个喷环100分别第一喷环和第二喷环。两个喷环100与壳体20之间分别形成一个空腔50,两个空腔50分别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转子组件包括转子轴70,转子轴70沿壳体20的轴向穿设于壳体20。
第一喷环围绕第一绕组设置,第一喷环的径向与壳体20的内圆柱面配合密封,第一喷环的轴向与定子铁芯30的轴向端部接触并密封,第一喷环与壳体20的内壁形成第一空腔。
第二喷环围绕第二绕组设置,第二喷环的径向与壳体20的内圆柱面配合密封,第二喷环的轴向与定子铁芯30的轴向端部接触密封,第二喷环与壳体20的内壁形成第二空腔。
参考图3和图4,喷环100的径向开设有多个第二喷孔16,轴向开设有多个第一喷孔15。
定子铁芯30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多条第一通道31,每条第一通道31沿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且各第一通道31相互连通。
壳体20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通道60,减速器内部的润滑油经由油 滤、油泵、油冷器后进入第二通道60;第二通道60与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及定子铁芯上的第一通道31均连通;进入第二通道60内的冷却油经过第一孔21,两个第二孔22合理分流后分别进入到定子铁芯30上的第一通道60以及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进入第一空腔内的冷却油在一定油压作用下经由第一喷环上的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喷淋至第一绕组;进入第二空腔内的冷却油在一定油压作用下经由第二喷环上的第二喷孔16和第一喷孔15喷淋至第二绕组;进入定子铁芯30上的第一通道31的冷却油冷却定子铁芯30,并在冷却完定子铁芯30后沿轴向向两侧进入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继续去冷却定子铁芯30两端的绕组40。
参考图6,喷环100包括第一环形体11、第二环形体12、第三环形体13和第四环形体14,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与第一环形体11连接,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在轴向远离第一环形体11,且在径向上靠近喷环100的中轴线,第四环形体14的第一端与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相对于第四环形体14的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第二环形体12,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与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第三环形体13的外圈用于与壳体20连接。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
喷环100可基于实际结构特征及冷却需求设计为整圆环结构或分段式结构。
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且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机200。
车辆300包括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可以是纯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增程式车辆等。
车辆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电机,相对应的具备电机的有益效果。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25)

  1. 一种喷环,包括环形体(10),所述环形体(10)被配置为与外部部件之间形成有流道;所述环形体(10)上设有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所述第一喷孔(15)和所述第二喷孔(16)均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喷孔(15)和所述第二喷孔(16)具有不同的输出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环,其中,所述第一喷孔(15)的输出方向与所述喷环的轴向方向平行或者夹角呈锐角;所述第二喷孔(16)的输出方向与所述喷环的径向方向平行或者夹角呈锐角。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环,其中,所述环形体(1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体(11)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靠近所述喷环(100)的中轴线,所述第一喷孔(15)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二喷孔(16)设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环,其中,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一环形体(11)。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喷环,其中,所述环形体(1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环,其中,所述环形体(10)还包括第四环形体(14),所述第四环形体(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四环形体(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
  7. 一种电机,包括:
    壳体(20);
    定子铁芯(30),设于所述壳体(20)内;
    绕组(40),设于所述定子铁芯(30)的端部;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喷环(100),所述喷环(100)设于所述绕组(40)所在部位,所述喷环(100)被配置为将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40)。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喷环(100)与所述壳体(20)之间形成空腔(50),所述空腔(50)构成所述流道;所述第一喷孔(15)和所述第二喷孔(16)被配置为将所述空腔(50)内的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40)。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喷环(10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一环形体(11)设于所述绕组(40)的圆周外侧,所述第二环形体(12)设于所述绕组(40)远离所述定子铁芯(30)的一端,所述第一喷孔(15)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二喷孔(16)设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环形体(11)连接,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所述壳体(20)的中轴线。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喷环(10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所述第三环形体(13)连接于所述壳体(20)。
  12. 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定子铁芯 (30)上设有第一通道(31),所述壳体(20)上设有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所述第一孔(21)被配置为向所述所述第一通道(31)内引入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孔(22)被配置为向所述喷环(100)与所述壳体(20)之间引入冷却介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还包括第二通道(60),所述第二通道(60)的通道壁与所述壳体(20)的外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通道(60)分别与所述第一孔(21)和所述第二孔(22)连通。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22)的孔径。
  15. 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31)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31)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一通道(31)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所述第一孔(21)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连通。
  16. 一种电机,包括:
    壳体(20),设有第一孔(21)和第二孔(22);
    定子铁芯(30),设于所述壳体(20)内,所述定子铁芯(30)上设有第一通道(31);
    绕组(40),设于所述定子铁芯(30)的端部;以及
    第二通道(60),其通道壁与所述壳体(20)的外壁面连接,所述第二通道(60)分别与所述第一孔(21)和所述第二孔(22)连通,所述第一孔(21)与所述第一通道(31)连通,所述第二孔(22)与所述绕组(40)所在区域连通。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孔(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22)的孔径。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通道(31)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周向排布,每个第一通道(31)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每个第一通道(31)上设有与相邻的第一通道(31)连通的缺口(32),所述第一孔(21)与其中一个第一通道(31)上的缺口(32)连通。
  19. 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还包括喷环(100),所述喷环(100)设于所述壳体(20)内,且位于所述绕组(40)所在部位,所述喷环(100)上设有第三孔(17),所述第三孔(17)被配置为将所述所述第二孔(22)引入的冷却介质喷向所述绕组(40)。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三孔(17)包括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所述第一喷孔(15)被配置为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轴向向所述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所述第二喷孔(16)被配置为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径向向所述绕组(40)喷射冷却介质。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喷环(100)包括第一环形体(11)和第二环形体(12),所述第一环形体(11)设于所述绕组(40)的圆周外侧,所述第二环形体(12)设于所述绕组(40)远离所述定子铁芯(30)的一端,所述第一环形体(11)和所述第二环形体(12)上均设有所述第三孔(17)。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三孔(17)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上的第二喷孔(16)和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上的第一喷孔(15),所述第二喷孔(16)的中轴线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径向延伸,所述第一喷孔(15)的中轴线沿所述定子铁芯(30)的轴向延伸。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体(11),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 二端相对于其第一端在轴向上远离所述绕组(40),且在径向上靠近所述壳体(20)的中轴线。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机,其中,所述喷环(100)还包括第三环形体(13),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内圈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体(1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环形体(13)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体(11)的外径,所述第三环形体(13)连接于所述壳体(20)。
  25. 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至2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200)。
PCT/CN2022/086267 2022-04-12 2022-04-12 喷环、电机及车辆 WO202319713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6267 WO2023197136A1 (zh) 2022-04-12 2022-04-12 喷环、电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6267 WO2023197136A1 (zh) 2022-04-12 2022-04-12 喷环、电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97136A1 true WO2023197136A1 (zh) 2023-10-19

Family

ID=88328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086267 WO2023197136A1 (zh) 2022-04-12 2022-04-12 喷环、电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WO (1) WO2023197136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30794A (ja) * 2008-11-27 2010-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8336865A (zh) * 2018-03-30 2018-07-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液冷驱动电机
CN113708550A (zh) * 2021-09-14 2021-11-26 威海西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
JP2022046271A (ja) * 2020-09-10 2022-03-23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及び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30794A (ja) * 2008-11-27 2010-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08336865A (zh) * 2018-03-30 2018-07-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液冷驱动电机
JP2022046271A (ja) * 2020-09-10 2022-03-23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冷却部材及び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CN113708550A (zh) * 2021-09-14 2021-11-26 威海西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7113B (zh) 一种油冷电机冷却装置
WO2020147551A1 (zh) 一种冷却系统、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CN113364166B (zh) 一种电机定子油冷结构
CN207939353U (zh) 一种电机和车辆
CN109980825B (zh) 一种油冷式电机
CN113241880A (zh) 内置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
CN109474114A (zh) 一种轴向磁场电机
CN216751437U (zh) 一种油冷电机冷却系统
WO2022110895A1 (zh) 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109462311A (zh) 一种冷却系统以及电机
WO2023197136A1 (zh) 喷环、电机及车辆
KR20200102253A (ko) 모터
CN212033944U (zh) 油冷机壳以及油冷电机
EP4239856A1 (en) Electric motor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TWI629860B (zh) 電動機
WO2024016777A1 (zh) 一种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机械设备
US20230283123A1 (en) Electric motor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CN211351917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系统及其电机冷却结构
CN218783636U (zh) 一种驱动电机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驱动电机
CN110868022A (zh) 一种油冷电机结构、主驱电机及电机冷却系统
CN209659094U (zh) 一种冷却系统以及电机
CN115276302A (zh) 一种油冷电机及油冷电机过热保护方法
CN115021437A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3489220A (zh) 内循环散热结构和电机
CN209659093U (zh) 一种冷却系统以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367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