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3159545A1 - 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3159545A1
WO2023159545A1 PCT/CN2022/078195 CN2022078195W WO2023159545A1 WO 2023159545 A1 WO2023159545 A1 WO 2023159545A1 CN 2022078195 W CN2022078195 W CN 2022078195W WO 2023159545 A1 WO2023159545 A1 WO 202315954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projection device
channel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0781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王宇杰
蔡斯特
王光泉
张伟
李熙
王金刚
刘小龙
纪成伟
Original Assignee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8000031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9600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8195 priority patent/WO2023159545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315954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3159545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Definitions

  • the light source assembly includes: a light source, a second reflective layer, and a second lens;
  • the light emitting element is located on a side of the lamp panel close to the display panel;
  • the reflective component includes: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layers integrated together, and any two adjacent optical film layers have different refractive indices to form an optical interface; each optical interface corresponds to a wavelength band, Different optical interface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wavebands,
  • the projection device also includes:
  • the array substrate includes: a first base substrate and a plurality of gate lines and a plurality of data lines arranged on the first base substrate, and the plurality of gate lines and the plurality of data lines are intersected so as to defining a plurality of pixel regions;
  • the display panel is rectangular and has adjacent first and second edges, and the first edge extends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projection device;
  • the reflective assembly includes a light incident surface extending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projection device, and the second edge intersects the light incident surface of the reflective assembly.
  • the heat dissipation part and the housing form a closed space.
  • the projection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second fan, the second fan includes a second air outlet, the second air outlet is located in the housing, and a The heat dissipation air duct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air outlet, the heat dissipation air duct is adjacent to the heat dissipation part, so that the heat in the housing passes through the heat dissipation part toward the shell along with the airflow blown out by the second air outlet a surface inside the body to radiate out of said housing interior;
  • the heat dissipation part further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first heat dissipation fins protruding into the fifth pipe, and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first heat dissipation fins is the same as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fifth channel into which the first heat dissipation fins extend.
  • FIG. 9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stacking some devices in the projection device provided in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polarized light emitted by it is not necessarily fixed; when the projection device projects different pictures,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polarized light can be different .
  • the specific type of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is not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for example, it may be a vertical alignment type (Vertical Alignment, VA) type or a twisted nematic type (Twisted Nematic, TN) type display
  • the common electrode is set on the second substrate; of course, it can also be an in-plane switching (In Plane Switching, IPS) display panel or a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 display panel or an advanced ultra- For an 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 (ADS) display panel, at this time, the common electrode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substrate, as long as an electric field can be generated between the pixel electrode and the common electrode to drive the liquid crystal to deflect.
  • IPS in-plane switching
  • FFS fringe field switching
  • ADS 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 the number of optical film layers 42 may be 3 layers, 4 layers, 5 layers and so on.
  • the first optical interface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light in the red light ban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fir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nd the light in the red light band, And the light whos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second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reflected;
  • the second optical interface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light that is in the green light ban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fir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nd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light that is in the green light ban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Reflecting the light in the second polarization direction;
  • the third optical interface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light in the blue light ban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fir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nd the light in the blue light band and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second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light is reflected.
  • each optical film layer 42 can also be adjusted, so that each optical interface in the reflective assembly 40 is used to transmit the polarized light whose wavelength is in the corresponding waveband and whos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second polarization direction, and Reflecting polarized light whose wavelength is within a corresponding wavelength band and whos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is the first polarization direction.
  • the divergence angle of the light source 11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 11 and the second lens 16 satisfy the first condition, the first condition is: assuming that the emitted light of the light source 11 can irradiate the second lens 16 without hindrance In the plane where the second lens 16 is located, the irradiation range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the light source 11 on the plane where the second lens 16 is located completely covers the second lens 16 .
  • th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11 is irradiated to the plane where the second lens 16 is located without hindrance means that the light emitt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11 is irradiated to the plane where the second lens 16 is located without being reflected by other elements.
  • a first reflective layer 14 may be provided on the lamp board 11a, and the first reflective layer 14 and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11b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lamp board 11a, and at least the first reflective layer 14 Some of them are located outside the area where the light emitting element 11b is located.
  • the display panel 30 is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its base substrate close to the light source assembly 10 may include a glass substrate to ensure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the display panel 30 .
  • the second anti-reflection and anti-reflection layer can reduce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on the surface of the display panel 30 , so that more light enters the display panel 30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投影装置,包括: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设置在光源组件(10)的出光侧,用于将光源组件(10)所发射的光转换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偏振光;显示面板(30),设置在偏光组件(20)远离光源组件(10)的一侧,用于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以射出第二偏振光;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介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垂直;反光组件(40),在显示面板(30)远离偏光组件(20)的一侧,用于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进行反射;投影镜头(50),其入光面朝向反光组件(40)设置,以接收反光组件(40)所反射的光。

Description

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投影装置是一种将微小的图像信息通过镜头放大成像到屏幕上的一种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教学、商务、媒体广告、家庭娱乐等。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投影装置。
本公开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包括:
光源组件;
偏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所发射的光转换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偏振光;
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偏光组件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以射出第二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介于所述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所述第一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振方向垂直;
反光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偏光组件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进行反射;
投影镜头,其入光面朝向所述反光组件设置,以接收所述反光组件所反射的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第二反射层和第二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光源直接照射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线进行准直,所述第二透镜包括菲涅尔透镜;
所述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环绕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设置,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具有朝向所述光源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其中,偏光组件包括:
透反组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并对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包括:
灯板;
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位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集光器,设置在光源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用于对所述发光件所发射的光线进行收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第一反射层,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灯板的同一侧,并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反射层在所述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件在所述灯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光器包括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朝向所述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到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与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距离之比在1:30~1:5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的形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均为矩形,所述发光面的长边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面的长边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发光面的短边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面的短边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发光面的长度与所述显示面的长度之比为1:a,所述发光面的宽度 与所述显示面的宽度之比为1:b,a、b均大于0,a:b在0.8:1~1.2: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发光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等于所述第一距离;或者,
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x毫米,x为最接近所述第一距离且能够被5整除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的发散角、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满足:假设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在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上的照射范围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的发散角、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满足:假设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所述第二透镜的面积与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上所形成的光斑面积之比在0.65:1~0.75: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反组件包括APF偏振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组件还包括透明基底,所述透反组件位于所述透明基底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透明基底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包括空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偏振片和反光镜;其中,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反光镜之间;所述偏振片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任意相邻两层光学膜层的折射率不同,以形成光学界面;每个所述光学界面对应一个波段,不同的所述光学界面对应不同的波段,
每个所述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或者,
每个所述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组件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偏光组件还包括透明基底,
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
第一增透减反层,其中,所述透反组件和所述第一增透减反层分别设置在所述透明基底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第二增透减反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偏光组件的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
其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偏振片和反光镜,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反光镜之间;所述第一透镜设置在所述偏振片与所述反光镜之间,用于对所述偏振片的出射光进行聚拢,并将聚拢后的光线发射至所述反光镜;
或者,所述反光组件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所述第一透镜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反光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进行聚拢,并将聚拢后的光线发射至所述反光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为菲涅尔透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反光组件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增透减反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朝向所述光源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增透减反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镜头的焦距F、所述投影镜头的像距l 2’、中间面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l 2满足以下公式(1):
1/l 2’=1/F+1/l 2            (1)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l 1、所述中间面M1到所述第一透镜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满足以下公式(2):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000001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l 1、所述中间面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l 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f 1’满足以下公式(3):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000002
其中,所述中间面为所述第一透镜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成像而形成的虚像面,所述中间面和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同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对盒基板以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栅线和所述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像素区;
所述对盒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的彩膜层和黑矩阵,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所述滤光部与所述像素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黑矩阵包括多个遮光条,所述遮光条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栅线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任意相邻两条所述遮光条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暴露出每条所述数据线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像素区、绿色像素区和蓝色像素区,所述绿色像素区的面积大于所述红色像素区和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绿色像素区的面积是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的1.05~1.1倍,所述红色像素区的面积是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的0.9~0.95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呈矩形,且具有相邻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沿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反光组件包括沿着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反光组件的入光面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与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偏光组件、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反光组件以及所述投影镜头构成的光学系统的光轴所在平面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壳体和第一风机,所述光学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偏光组件、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反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散热部,用于对所述壳体内部的热量进行散热;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壳体构成为封闭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散热部相邻,以使所述壳体内的热量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经过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的表面,以散出所述壳体内部;
其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反光组件之间包括第一空隙,所述第一空隙为散热风道的第一通道,和/或,
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二通道,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二空隙为散热风道的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包括偏光组件和第一透镜,所述第一空隙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第二空隙位于所述显示 面板和所述偏光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的通风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风机的第二出风口面积的1~1.2倍;
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无空隙,或者,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包括第三空隙,所述第三空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空隙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通道对应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内壁为弧面,所述弧面朝远离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方向凸出,以使所述第一通道的气流沿所述弧面进入所述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包括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其中,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并且,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散热部相邻设置,用于将第五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散热部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还包括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二进风口依次连接,构成封闭气体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散热部均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反光组件远离所述投影镜头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机的其中一个侧面与至少部分反光组件平行设置;所述至少部分反光组件为所述反光组件中将光反射进入所述投影镜头的部分或全部反光组件;
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共用至少部分通道管壁,并位于所述至少部分通道管壁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的材料包括金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的表面中的至少部分为所述第五通道的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五通道相邻的部分的轮廓包括弧面;
所述散热部还包括伸入所述第五管道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其伸入的所述第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五通道之间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
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靠近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形成迎风面,所述迎风面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或者,
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靠近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形成背风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
光源散热器,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用于对所述光源组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另一者朝向所述光源散热器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灯板和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发光件,
所述光源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件和导热连接件,所述散热片组件通过所述导热连接件与所述灯板连接。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反光组件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反光组件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照明模块的光路图。
图6A为增透减反层对光线进行增透减反的原理图。
图6B为图6A中的反射光线的波形图。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区的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黑矩阵的平面图。
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中的部分器件堆叠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1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12为显示面板与反光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这里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术语并非旨在限制和/或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例如,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投影装置包括: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和投影镜头50。
其中,偏光组件20设置在光源组件10的出光侧,用于将光源组件10发射的光转换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偏振光。光源组件10发射的光可以为自然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所述自然光是指不显示出偏振特征的光。具体地,光源组件10发射的自然光可以为白光。
显示面板30设置在偏光组件20远离光源组件10的一侧,用于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以射出第二偏振光。其中,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介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其中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30可以包括多个像素区,每个像素区均可以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从而得到偏振方向介于第 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的第二偏振光。还需要说明的是,“介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包括第一偏振方向和第二偏振方向这两个临界方向。即,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可以是第一偏振方向,也可以是第二偏振方向,也可以是处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且与二者均交叉的方向。
其中,显示面板3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其具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对盒基板,还包括位于阵列基板与对盒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在一个示例中,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从而限定出多个像素区,每个像素区中设置有像素电极。对盒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和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上的公共电极,通过在像素电极上加载像素电压,并在公共电极上加载公共电极,使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以驱动像素区中的液晶偏转,进而调节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意一个像素区而言,其出射的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在投影装置投影不同的画面时,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可以是不同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例如,其可以是垂直取向型(Vertical Alignment,VA)型或扭曲向列型(Twisted Nematic,TN)型显示面板,此时公共电极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上;当然,也可以是共面开关型(In Plane Switching,IPS)显示面板或边缘场开关型(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显示面板或高级超维场开关型(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ADS)显示面板,此时,公共电极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上,只要能够使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来驱动液晶偏转即可。
反光组件40设置在显示面板30远离偏光组件20的一侧,用于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进行反射。
投影镜头50的入光面朝向反光组件40设置,以接收反光组件40所反 射的光,并将接收到的光向目标物(例如投影幕布)的表面透射,实现投影显示。
下面以反光组件40用于对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为例,对图1所示的投影装置的投影显示原理进行说明。
光源组件10发射的光经过偏光组件20后,成为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偏振光,且第一偏振光照射至显示面板30。当需要显示白画面时,可以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中的液晶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生成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照射至反光组件40,并被反光组件40反射至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白画面。当需要显示黑画面时,可以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中的液晶不改变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仍射出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而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是透过反光组件40的,此时,没有光线射向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黑画面。当需要显示灰度画面(即亮度低于白画面,且高于黑画面的画面)时,可以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中的液晶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生成第三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第三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照射至反光组件40。其中,第三偏振方向与第一偏振方向、第二偏振方向均交叉,第三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可以分解为在第一偏振方向上的第一分量和在第二偏振方向上的第二分量。其中,第二分量被反光组件40反射至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灰度画面。
同理,当反光组件40用于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时,若需要显示白画面,则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的液晶不改变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仍射出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这些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照射至反光组件40,并被反光组件40反射至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白画面。若需要显示黑画面,则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中的液晶调节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生成第二偏 振方向的偏振光,此时,没有光线射向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黑画面。若需要显示灰度画面,则控制显示面板30中各像素区的电压,以使各像素区中的液晶对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生成第三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第三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可以分解为在第一偏振方向上的第一分量和在第二偏振方向上的第二分量,第一分量被反光组件40反射至投影镜头50,从而显示灰度画面。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反光组件40可以设计为对显示面板30出射的光线中的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或者对显示面板30出射的光线中的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从而向投影镜头50反射不同亮度的光线,进而实现不同亮度的画面显示。可以理解的是,反光组件40设计为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反射还是对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反射取决于显示面板的具体类型。例如,当显示面板的显示类型为ADS、IPS、VA或TN(常白)模式时,反射组件可以设计为对第二方向偏振光进行反射;当显示面板的显示类型为TN(常黑)模式时,反射组件可以设计为对第一方向偏振光进行反射。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反光组件40的反射改变光线传播方向,有利于减小投影装置的体积。
图2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反光组件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光组件40可以包括:偏振片43和反光镜44;其中,偏振片43位于显示面板30和反光镜44之间;偏振片43用于透过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另外,还可以吸收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另一者。其中,偏振片43可以贴附在显示面板30的表面上。
其中,投影装置还可以包括壳体,上述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等结构可以设置在壳体中,从而在壳体内形成紧凑的结构,进而容易在壳体内导致热量积累。并且,当偏振片43贴附在显示面板30上时, 偏振片43因吸收光线而产生的较高热量容易对显示面板30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工作,可以在显示面板30的至少一侧设置空隙,以便于显示面板30的散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光组件40可以用于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进行反射,并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另一者进行透射。同理,光组件40设计为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反射还是对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反射取决于显示面板的具体类型。图3为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反光组件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光组件40可以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42,多层光学膜层42可以设置在衬底基板41(如玻璃基板)朝向显示面板30的一侧,且倾斜于显示面板30。任意相邻两层光学膜层42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形成光学界面;每个所述光学界面对应一个波段,不同的光学界面对应不同的波段,每个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其中,光学膜层42的数量可以为3层、4层、5层等等。例如,多层光学膜层42之间具有3个光学界面,第一个光学界面用于对处于红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一偏振方向的光进行透射,对处于红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二偏振方向的光进行反射;第二个光学界面用于对处于绿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一偏振方向的光进行透射,对处于绿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二偏振方向的光进行反射;第三个光学界面用于对处于蓝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一偏振方向的光进行透射,对处于蓝光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二偏振方向的光进行反射。
通过多层光学膜层42之间的界面,可以透过自然光中的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并反射自然光中的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当然,也可以调节各光学膜层42的折射率,使得反光组件40中的每个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 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
反光组件40对那些不需要反射至投影镜头50的光线进行透射,可以减少热量聚集,从而有利于上述投影光学系统的散热,进而有利于改善显示面板30的显示性能。并且,通过上述投影显示原理可以看出,若反光组件40用于对第二偏振方向的光进行透射,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那么在显示白画面时,则液晶层无需改变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显示黑画面时,则液晶需要通过翻转,以使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旋转90°,而在实际驱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液晶翻转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在显示黑画面时有一定的漏光,进而降低对比度。因此,在本公开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将反光组件40配置为,对第一偏振方向的光进行透射,对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即,将每个光学界面配置为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这种情况下,在显示黑画面时,液晶无需翻转,从而防止出现上述对比度降低的情况。
图4为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投影装置包括上述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和投影镜头50。另外,投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透镜60,其中,当反光组件40包括偏振片43和反光镜44时,第一透镜60设置在偏振片43与反光镜44之间;用于对偏振片43的出射光进行聚拢,并将聚拢后的光线发射至反光镜44。当反光组件40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42时,第一透镜60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30远离光源组件10的一侧,用于对显示面板30的出射光进行聚拢,聚拢的光线通过反光组件40反射入投影镜头50后出射,进行投影成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10为准直光源组件,用于发射准直光,从 而使光源组件10可以将更多光照射至偏光组件20,进而使显示面板30接收到更多的第一偏振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准直”是指,发散角小于或等于20°的光线。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发散角是指,发射光束中,最远离中心轴线的光线方向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的两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10可以包括:光源11和第二透镜16。可选地,光源11具体可以包括:灯板11a、设置在灯板11a上的发光件11b和集光器12,发光件11b位于灯板11a靠近显示面板30的一侧。其中,发光件11b可以采用LED灯。
集光器12位于发光件11b的出光侧,用于对发光件11b所发射的光线进行收束,从而减小光束的发散角。另外,当发光件11b为LED灯时,其光强分布可能不均匀,例如,靠近发光件11b轴线的光线强度较大,出射方向与发光件11b的轴线相差较大的光线的强度将出现明显降低,通过集光器12的设置,可以使光源11整体的出光更均匀。其中,集光器12可以采用凸透镜,该凸透镜朝向光源的表面和背离发光件11b的表面可以均为凸面,或者,凸透镜朝向发光件11b的表面为平面,凸透镜背离发光件11b的表面为凸面。具体地,集光器12可以为平凸透镜。
第二透镜16设置在光源11与偏光组件20之间,用于对光源11直接照射到第二透镜16的光线进行准直。需要说明的是,光源11直接照射到第二透镜16的光线是指,由光源11发出且未经其他元件反射地照射到第二透镜16的光。当光源11包括发光件11b和集光器12时,光源11直接照射到第二透镜16的光线即为,集光器12直接射向第二透镜16的光。
其中,第一透镜60和第二透镜16均可以采用菲涅尔透镜。采用菲涅尔透镜可以防止透镜边缘出现较大球差及像差,提高成像质量。由于第二透镜16的作用是对光源的发散光进行准直,第一透镜60的作用是对来自于显示面板30的光进行收拢,因此,当第一透镜60和第二透镜16均可以 采用菲涅尔透镜时,菲涅尔透镜的锯齿面均朝向显示面板30,这样可以显示画面上出现圆环或暗斑。
可以理解的是,集光器12的作用是对发光件11b发出的光进行收束,当发光件11b发出光的出射出射角度符合预期时,也可以不设置集光器12。即:发光件11b出射的光,直接照射到第二透镜1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光器12包括平凸透镜,平凸透镜的平面朝向发光件11b,发光件11b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与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距离之比在1:30~1:50之间,从而有利于提高光效。例如,发光件11b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与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距离之比为1:30,1:35,或1:40或1:45,或1:50。优选地,发光件11b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与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距离之比为1:40。经过模拟试验可知,当发光件11b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为2mm~3mm,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距离为80mm~120mm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投影装置的光效。并且,发光件11b与平凸透镜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防止发光件11b的热量对平凸透镜造成热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发光件11b的发光面与平凸透镜的平面平行,发光件11b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是指,发光件11b的发光面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第二透镜16为菲涅尔透镜时,平凸透镜的平面与第二透镜16的平面平行,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距离是指,平凸透镜的平面到第二透镜16的平面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件11b的发光面的形状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的形状相同,从而有利于提高光效。这里所谓的形状是指形状类别,例如,发光面的形状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的形状都是矩形;或者都是椭圆;或者都是圆形;或者都是六边形,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件11b的发光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均为矩形,且发光面的长度方向与显示面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发光面的宽度方 向与所述显示面的宽度方向相同,即,发光面的长边平行于显示面的长边;发光面的短边平行于显示面的短边。当然,发光件11b的发光面与显示面板30的显示面均可以为正方形,此时,发光面的四条边分别与显示面的四条边平行。
其中,发光面的长度与显示面的长度之比为1:a,发光面的宽度与显示面的宽度之比为1:b,a、b均大于0,a:b在0.8:1~1.2:1之间,这样可以减少或防止显示画面出现暗斑。优选地,a=b,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小暗斑,改善显示效果。在一个示例中,光源的发光面的尺寸为10mm×10mm,或16mm×1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10还可以包括第二反射层15,第二反射层15位于集光器12与第一透镜60之间,并环绕第二透镜16的光轴设置,从而形成筒状结构,筒状结构具有朝向集光器12的第一开口和朝向第二透镜16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第二开口的面积。通过第二反射层15的设置,可以将光源11照射至第二反射层15上的至少一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二透镜16,从而提高光利用率,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1的发散角、光源11与第二透镜16之间的距离满足第一条件,该第一条件为:假设光源11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则光源11的出射光在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上的照射范围完全覆盖第二透镜16。需要说明的是,“光源11的出射光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是指,光源11的出射光未经其他元件反射地照射到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这样可以保证第二透镜16的各位置均能够接收到光源11的出射光,防止投影画面的边缘或拐角出现暗边或暗角。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即,光源11的发散角、光源11与第二透镜16之间的距离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光源11具体结构可以包括:灯板11a、发光件11b和集光器12,灯板11a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反射层14。第一反射层14与发光件11b位于灯板11a的同一侧,且第一反射层14的至少部分位 于发光件11b所在区域之外。第一反射层14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投影亮度,具体将在下文说明。
可选地,假设光源11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则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上形成光斑,第二透镜16的面积占所述光斑面积的60%~80%。具体地,当直接照射在第二透镜16上的光过多时,会导致显示画面的中心和边缘亮度不均匀;当直接照射在第二透镜16上的光过少时,那么,在设置第二反射层15后,就会有更多的光线被第二反射层15反射至第二透镜,这些光线中的一部分经过第二透镜16后,并不会变得准直,因此,若直接照射在第二透镜16上的光过少,则将产生更多的非准直光,从而对显示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优选地,光源11的出射光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时,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上形成光斑,第二透镜16的面积占所述光斑面积的65%~75%。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透镜16为菲涅尔透镜时,第二透镜16的面积可以看做菲涅尔透镜的平面的面积。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透镜16与发光件11b之间的距离在70mm~80mm之间,例如为70mm、73mm、75mm、77mm或80mm。第二透镜16与发光件11b之间的距离是指,发光件11b的发光面与第二透镜16的平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6与发光件11b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透镜16的焦距等于第一距离,从而提高准直效果,进而提高投影装置的光效。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距离和第二透镜16的焦距均为73mm。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6的焦距为x毫米,出于成本考虑,可以将x设置为最接近第一距离且能够被5整除的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偏光组件20包括:透反组件21,透反组件21用于至少透过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并对其余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反射。在本公开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透反组件21可以包 括APF偏振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偏光组件20还可以包括透明基底22,透明基底22与显示面板30之间包括空隙。也就是说,透明基底22与显示面板30之间存在供空气流动的间隙。透反组件21位于透明基底22远离显示面板30的一侧,这样,光源10的光线照射至偏光组件20时,是先经过透反组件21的,从而有利于改善偏光组件20对光线的调制效果。具体地,透反组件21可以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透明基底22的表面上。透明基底22可以为玻璃基底。
光源组件10所发射的光经过偏光组件20时,其中沿第一偏振方向振动的光透过透反组件21,沿其余方向振动的光中,至少一部分被透反组件21反射,这样可以减少偏光组件20上的热量聚集,从而防止热量对显示面板30造成影响。
另外,在投影装置包括透反组件21、第二透镜16和第二反射层15,且第二透镜16采用菲涅尔透镜的情况下,光源组件10发射的光经过第二透镜16后,形成准直光,准直光入射至透反组件21。入射至透反组件21的一部分光线会完全透射过该透反组件21,另一部分光线(包括与上述一部分光线偏振方向垂直的光线)被透反组件21反射至第二透镜16,第二透镜16对光线具有消偏作用(其中,菲涅尔透镜对光线具有消偏作用的原因为:菲涅尔透镜属于压注成型,其内应力不均匀,容易导致内部折射率不一致,从而会在内部产生多次折射,导致单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变为各个偏振方向均有的光线),经过消偏后的部分光线经过第二反射层15的反射后,可以透过第二透镜16射出,从而可以提高光利用率,进而提高投影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灯板11a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反射层14,第一反射层14与发光件11b位于灯板11a的同一侧,且第一反射层14的至少部分位于发光件11b所在区域之外。
当投影装置包括透反组件21、第二透镜16和第一反射层14时,且第 二透镜16采用菲涅尔透镜的情况下,光源组件10发射的光经过第二透镜16后,形成准直光,准直光入射至透反组件21。入射至透反组件21的一部分光线会完全透射过该透反组件21,另一部分光线(包括与上述一部分光线偏振方向垂直的光线)被透反组件21反射至第二透镜16,第二透镜16对光线具有消偏作用,从而使反射至第二透镜16的单一偏振光变为在各个偏振方向均有分量的光线。经过消偏后的一部分光线照射至第一反射层14,并被第一反射层14反射至第二透镜16,由第二透镜16射出,从而可以提高光利用率,进而提高投影亮度。
图5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照明模块的光路图,其中,照明模块包括光源组件10和偏光组件20,光源组件10包括光源11、第二反射层15,光源11包括灯板11a、发光件11b和集光器12,灯板11a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层14。偏光组件20包括透反组件21。如图5所示,发光件11b所发出的光线照射至集光器12,集光器12对光线进行收束(例如,将发散角为160°的光线收束为发散角小于60°的光线),收束后的光线射入第二透镜16,第二透镜16对光线进行准直,准直后的光线入射至偏光组件20。入射至偏光组件20的一部分光线会完全透射过该偏光组件20,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而入射至偏光组件20的另一部分光线被偏光组件20反射至第二透镜16,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当第二透镜16采用菲涅尔透镜时,其对光线具有消偏作用,从而使反射至第二透镜16的单一偏振光变为在各个偏振方向均有分量的光线。经过消偏后的第一部分光线经过第二反射层15的多次反射后,由第二透镜16射出;经过消偏后的第二部分光线被第一反射层14反射至第二透镜16,并经过第二透镜16射出。可见,第一反射层14和第二反射层15的设置,可以提高照明模块的光效。经验证,与不设置第一反射层14和第二反射层15(而其他结构与图4相同)的投影装置相比,图4中设置有第一反射层14和第二反射层15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亮度可以提高4.5%。与不设置第一反射层14和第二反射层15,且 偏光组件20不具有反射作用(而其他结构与图4相同)的投影装置相比,图4中设置有第一反射层14、第二反射层15和透反组件21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亮度可以提高21.36%。
另外,经验证,与不设置集光器12(而其他结构与图4相同)的投影装置相比,图4中设置有集光器12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亮度可以提高30%。原因在于:发光件11b本身的发散角较大,在未设置集光器12的情况下,会有很多光线照射至第二反射层15,被第二反射层15反射的光线中,有一部分光有可能不会被第二透镜16调整为准直的状态,从而导致投影亮度较低。而设置集光器12后,在集光器12的收束作用下,光源11所发射的光线中,只有少数光线射向第二反射层15,进而使第二透镜16出射较多的准直光,提高投影装置的投影亮度。可以理解的是,发光件11b与集光器12的组合也可以被发散角较小的光源替代,例如,光源11的出射光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时,直接照射在第二透镜16上的光线量占光源11出射光线量的60%~80%;优选地,光源11的出射光无障碍地照射至第二透镜16所在平面时,直接照射在第二透镜16上的光线量占光源11出射光线量的65%~75%。优选地,发光件11b在不同角度出光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透反组件21设置在透明基底22的表面上,透明基底22上可以起到对透反组件21的支撑作用。其中,透明基底22可以为玻璃基板。考虑到透明基底22有一定的光反射作用,尤其当透明基底22采用玻璃基板时,反射效果比有机材料制成的基板的反射效果更明显,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投影装置中,设置多个增透减反层,多个增透减反层包括第一增透减反层71,其设置在透明基底22远离偏光组件20的表面上,以使更多的光线可以入射至显示面板30,从而提高投影装置的投影亮度。另外,增透减反层采用镀膜的方式形成,透明基底22可以防止镀膜时的高温破坏透反组件21的膜层结构。
图6A为增透减反层对光线进行增透减反的原理图,如图6A所示,增 透减反层包括第一子膜层70a和第二子膜层70b,光线射向增透减反层时,会在第一子膜层70a远离第二子膜层70b的表面发生折射和反射,反射光线如图6A中所标识的R1所示;折射光线在第一子膜层70a与第二子膜层70b之间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如图6A中所标识的R2所示。图6B为图6A中的反射光线的波形图,结合图6A至图6B所示,增透减反层是一种利用等厚干涉原理的膜层,通过设置第一子膜层70a的厚度,使反射光线R1和R2之间发生干涉相消,从而减小增透减反层整体对光的反射能力,增加透过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为液晶显示面板,其靠近光源组件10的衬底基板可以包括玻璃基板,以保证显示面板30的结构稳定性。为了减少或防止光线在显示面板30朝向光源组件10的表面发生反射,如图4所示,多个增透减反层还包括第二增透减反层72,其设置在显示面板30靠近偏光组件20的表面上,第二增透减反层可以减少光线在显示面板30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使更多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个增透减反层还包括第三增透减反层73和第四增透减反层74,第三增透减反层73设置在第二透镜16朝向集光器12的表面上,从而使更多的光线透过第二透镜16而射向偏光组件20。第四增透减反层74设置在第一透镜60朝向反光组件40的表面上,从而使得更多的光线透过第一透镜60而射向反光组件40。
需要说明的是,投影装置中可以同时设置有上述第一增透减反层71至第四增透减反层74,也可以设置四个增透减反层中的一部分,例如,只设置上述第一增透减反层71和第二增透减反层72。优选地,投影装置中同时设置有上述第一增透减反层71至第四增透减反层74,从而在显示白画面时,使尽量多的光线射向投影镜头50,提高投影装置的光效。经测试,投影装置中同时设置有上述第一增透减反层71至第四增透减反层74的情况下,光效比不设置增透减反层时的光效提高8.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显示面板3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30,其包括图4中的阵列基板31、对盒基板32和液晶层(未示出),对盒基板32可以位于阵列基板31靠近光源组件10的一侧。其中,阵列基板31包括:第一衬底基板、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从而限定出多个像素区。对盒基板32除了包括第二衬底基板、公共电极之外,还包括彩膜层,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滤光部与像素区一一对应设置。多个像素区可以包括多个红色像素区、多个绿色像素区和多个蓝色像素区,其中,像素区的颜色即为滤光部的颜色,例如,红色像素区所对应的滤光部的颜色为红色,蓝色像素区对应的滤光部的颜色为蓝色,绿色像素区对应的颜色为绿色。
图7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像素区的分布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30的像素区P可以排成多行,每行包括多个像素区P,每个像素区大致呈矩形状态,且长度方向沿列方向延伸。即,每个像素P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在行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沿列方向延伸,这样有利于在显示区面积一定、像素区P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单个像素区P的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30的透过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的多个像素区P可以组成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绿色像素区Pg、红色像素区和Pr和蓝色像素区Pb,其中,绿色像素区Pg的面积大于红色像素区Pr和蓝色像素区Pb的面积。由于绿色是影响像素单元亮度的主要因素,因此,相较于不同颜色像素区P面积相同的设置方式,增大绿色像素区Pg的面积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30的亮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像素单元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绿色像素区Pg的面积,就需要减小红色像素区Pr和蓝色像素区Pb的总面积,而由于蓝色会对像素单元的整体颜色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 减小红色像素区Pr的面积,来实现减小红色像素区Pr和蓝色像素区Pb总面积的目的,这样在提高像素单元亮度的同时,减小对像素单元颜色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蓝色像素区Pb的面积小于绿色像素区Pg的面积,且大于红色像素区Pr的面积。
可选地,绿色像素区Pg与蓝色像素区Pb的面积之比在1.05:1~1.1:1之间,红色像素区Pr与蓝色像素区Pb的面积之比在0.9:1~0.95:1之间。优选地,红色像素区Pr、绿色像素区Pg、蓝色像素区Pb的面积之比为0.93:1.07:1,这样的设计能使透过率提升3.2%,且对色温影响较小(其中该设计下的色温降低400左右)。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盒基板32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衬底基板上的黑矩阵,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黑矩阵的平面图,如图8所示,黑矩阵BM包括多个遮光条BM1,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条BM1可以沿行方向延伸。遮光条BM1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栅线(未示出)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任意相邻两条遮光条BM1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暴露出每条数据线DL的一部分。
并且,在投影装置中,显示面板30的出射光是通过反光组件40和投影镜头50之后,在目标物上投影成像的。也就是说,人眼所看到的每个像素区的光线相当于是像素区接近垂直射出的,因此,同一行中的像素单元之间的串扰较少。而由于遮光条的设置,使得同一列中不同像素单元之间也不会发生串扰,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黑矩阵BM,可以在保证显示效果的同时,提高显示面板30的透过率。经发明人验证,与网格状的黑矩阵(即黑矩阵覆盖栅线和数据线)相比,采用上述结构的黑矩阵BM,可以使显示面板30的透过率提高16.7%左右。
图9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中的部分器件堆叠示意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30处于第一透镜60的一倍焦距内,此时,第一透镜60对显示面板30进行成像而形成的虚像位于中间面M1上,中间面 M1和显示面板30位于第一透镜60的同侧,中间面M1到投影镜头50之间的光路距离为l 2,投影镜头50的投影距离(即,投影镜头50的像距)为l 2’,投影镜头50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6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为l 1、中间面M1到第一透镜60之间的距离为l 1’。在投影装置的实际产品设计时,可以根据所需要的投影距离、所需显示的投影画面尺寸和显示面板30的显示区尺寸,确定透镜镜头的焦距F。其中,焦距F=投影距离l 2’*显示区尺寸/投影画面尺寸。投影镜头50的焦距F确定后,可以根据投影镜头50的制镜者方程(即,下述公式1-1)确定投影镜头50的物距(也即,上述l 2):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000003
之后,再根据第一透镜60、以及投影镜头50与第一透镜60之间的物像关系,结合上述公式1-1和下述公式1-2,可以推导出公式1-3,其中公式1-2即为第一透镜60的制镜者方程,f为第一透镜60的焦距。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000004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000005
根据上述三个公式可以明确第一透镜60的焦距,第一透镜60与投影镜头50之间的光路距离,第一透镜6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某一光学器件到投影镜头50之间的光路距离是指,该光学器件中心出射的光线被反光组件反射至投影镜头50中心时,光线所经过的路径长度。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镜60与显示面板30平行,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指,第一透镜60的平面到显示面板30的出光面之间的距离;中间面M1与第一透镜60平行,二者之间的距离是指,中间面M1到第一透镜60的平面中间的距离。
图10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整体结构俯视图,图11为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投影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图,如图10和 图11所示,投影装置还包括壳体80,上述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第一透镜60均设置在壳体80内,光源组件1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壳体80内,例如,发光件11b、集光器12和第二透镜16设置在壳体80内部。
其中,第二透镜16、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和第一透镜60可以设置在壳体80内的支架上。例如,可以将第二透镜16和偏光组件20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将显示面板30和第一透镜60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固定在壳体80的内表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投影装置采用卧式结构,具体地,图12为显示面板与反光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30呈矩形,且具有相邻的第一边缘301和第二边缘302,第一边缘301的长度小于第二边缘302的长度,卧式结构是指,第一边缘301沿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即,图11和图12中的z方向)延伸,第二边缘302沿图12中的y方向延伸,偏光组件20和显示面板30沿图12中的x方向排列;显示面板30的第一边缘301与反光组件40所在面平行,且第二边缘302与反光组件40所在面交叉。与立式结构相比,当投影装置采用卧式结构时,投影镜头5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的光路距离更长,从而有利于提高投影装置的光通量,改善显示效果。
并且,投影装置采用卧式结构有利于减小投影装置的整体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投影装置的高度小于或等于80mm。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301与反光组件40所在面平行具体是指,第一边缘301与反光组件40所在面之间的夹角在[0,10°]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文是以显示面板30呈矩形为例,来对卧式结构进行说明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30还可以为非矩形,这种情况下,卧式结构为满足以下条件的结构: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与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以及投影镜头50构成的光学系统的 光轴所在平面垂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所在平面是指,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反光组件40以及投影镜头50的各光轴所限定出的平面。例如,参考图10所示,光源组件10、偏光组件20、显示面板30的光轴沿第三方向延伸,投影镜头50的光轴沿第四方向延伸,则上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所在平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为图10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壳体80可以包括散热部80b,用于对壳体80内部的热量进行散热。其中,散热部80b与壳体80可以构成封闭空间,具体地,壳体80可以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在二者之间的侧壁,侧壁上可以具有开口,散热部80b扣设在侧壁上的开口处,从而与侧壁、顶壁、底壁围成封闭空间。
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机83,第一风机83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位于壳体80外部,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散热部80b设置,从而加快散热部80b的散热。其中,第一风机83可以采用轴流风扇,其额定功率可以在1.5~4W之间,例如2W。
如图10所示,投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风机81,第二风机81包括第二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其中,第二出风口位于壳体8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81可以为离心风扇,其额定功率可以在1.5~4W之间,例如2W。
壳体80内还形成有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与散热部80b相邻,以使第二出风口吹出气流时,壳体80内的热量可以随气流扩散至散热部80b,进而散出壳体80内部。其中,散热风道包括第一通道V1和/或第二通道V2,显示面板30与反光组件40之间包括第一空隙,该第一空隙为第一通道V1.显示面板30与光源组件10之间包括第二空隙,该第二空隙为散热风道的第二通道V2。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30与反光组件40之间包括第一空隙是指, 反光组件40最远离显示面板30的部分与显示面板30之间存在空气间隙。具体地,当反光组件40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42时,第一空隙可以为,显示面板30与多层光学膜层42之间所存在的至少一部分空隙;当反光组件40包括偏振片43和反光镜44时,第一空隙可以为,显示面板30与反光镜44之间所存在的至少一部分空隙。
如上文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投影装置还可以包括偏光组件20和第一透镜60,这种情况下,第一空隙具体可以位于第一透镜60与显示面板30之间,第二空隙具体可以位于显示面板30与偏光组件20之间。其中,当偏光组件20包括透反组件21和透明基底22时,第二空隙具体可以位于显示面板30与透明基底22之间,而透反组件21不与第二空隙接触。可以理解的是,当光源11的光线照射至透反组件21时,透反组件21可能会吸收一部分光线从而产生一定的热量,而透明基底22可以将透反组件21上的至少一部分热量传递至第二风道V2,进而进行散热。
通过第一风道V1和第二风道V2的设置,可以从显示面板30的至少一侧,对显示面板30进行散热,防止显示面板30上集中的热量影响显示面板30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通道可以同时包括上述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从而可以从显示面板30的相对两侧对显示面板30进行散热。另外,如图10所示,散热通道还包括连接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第三通道V3。壳体80的侧壁还包括与第三风道V3对应的弯曲部80a,弯曲部80a的内壁为弧面,弧面朝远离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方向凸出,以使第一通道V1的气流沿弧面进入第二通道V2。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五通道V5“对应”的弯曲部80a是指,弯曲部80a与第五通道V5紧邻。
如图10所示,壳体80内还包括第四通道V4和第五通道V5,第四通道V4将第二风机81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一通道V1连通,第五通道V5与第二通道V2连通,并且,第五通道V5与散热部80b相邻设置,用于将第五 通道V5中的气体通过散热部80b降温。
在本公开中,第一通道V1、第二通道V2、第三通道V3、第四通道V4和第五通道组成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与第二风机81的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连通,从而在第二风机81出风时,在连续通道内形成气流,气流经过显示面板30的两侧,可以带走显示面板30的热量,热量经过散热部80b时,由散热部80b向外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机81的第二进风口位于壳体80内,第二风机81的第二出风口、第四通道V4、第一通道V1、第三通道V3、第二通道V2、第五通道V5、第二进风口依次连接,构成封闭气体回路。即,第二风机81的第二出风口所吹出的风先进入第四通道V4,之后再依次经过第一通道V1、第三通道V3、第二通道V2、第五通道V5,最后进入第二进风口。图10中的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V1的通风截面的面积为第二风机81的第二出风口面积的1~1.2倍,从而有利于第二风机81所吹出的风进入第一通道V1中,提高散热效率。同理,第二通道V2的通风截面的面积为第二风机81的第二出风口面积的1~1.2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道V1的通风截面是指,第一通道V1垂直于其内部风向的截面;第二通道V2的通风截面是指,第一通道V2垂直于其内部风向的截面。其中,第一通道V1、第二通道V2均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长度分别是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在图10中沿第四方向的尺寸;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宽度分别是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在图10中沿第三方向的尺寸,第三方向即为显示面板30的厚度方向;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分别是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在图10中垂直于纸面方向上的尺寸。
可选地,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宽度均在6mm~10mm之间,例如,第一通道V1和第二通道V2的宽度均为8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6与偏光组件20之间可以无空隙,从而提高投影装置的结构紧凑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6与所述偏光组件20之间包括第三空隙V6,以便于在壳体上设置一些用于对第二透镜16和/或偏光组件20定位的定位结构。
当第二透镜16与所述偏光组件20之间包括第三空隙V6时,在一个示例中,该第三空隙V6可以与第三通道V3不连通。此时,第三空隙V6的宽度尽量小,例如小于第一空隙的宽度,以提高投影装置的结构紧凑性。例如,第三空隙V6的宽度在小于8mm;例如为2mm。第三空隙V6的宽度是指第三空隙V6在显示面板30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三空隙V6可以与第三通道V3、第五通道V5连通,即,第三通道V3内的气流可以有一部分进入第二通道V2,另一部分进入第三空隙V6,从而可以从偏光组件20的两侧对偏光组件20散热,提高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这种情况下,第三空隙V6的通风截面与第二通道V2的通风截面的面积之和可以与第一通道V1的通风截面的面积相同,从而有利于装置内部气流的顺畅流通。
由于光源组件10是主要的产热源,而偏光组件20更靠近光源10,因此,第一通道V1中的热量低于第二通道V2中的热量,将第一通道V1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相当于使气流先流经温度低的区域,再流经温度高的区域,这样更有利于对显示面板30进行散热。
如图10所示,第四通道V4和第五通道V5共用至少部分通道管壁82,并位于至少部分通道管壁82的两侧。
如图10所示,第二风机81和散热部80b均位于至少部分反光组件远离投影镜头50的一侧,从而防止第二风机81和散热部80b影响投影装置内的光路。第二风机81可以包括多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与至少部分反光组件平行设置,从而使壳体80内的结构更紧凑,进而减小投影装置的整体 体积。例如,第二风机81呈长方体结构,长方体结构的其中一个侧面与至少部分反光组件平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至少部分反光组件”为反光组件40中将光反射进入投影镜头50的部分或全部反光组件40,具体地,当反光组件40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42时,“至少部分反光组件”是指全部的反光组件40;当反光组件40包括偏振片43和反光镜44时,“至少部分反光组件”是指反光镜44。
如图10所示,散热部80b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中的至少部分为第五通道V5的管壁。例如,当散热部80b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上未设置其他结构件时,散热部80b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整体可以作为第五通道V5的管壁;当散热部80b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其他结构件时,未设置结构件的区域可以作为第五通道V5的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部80b与第五通道V5相邻的部分的轮廓包括弧面,散热部80b还包括伸入第五管道V5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1,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1可以沿壳体80的高度方向排列。第一散热鳍片91的延伸方向与其伸入的第五通道V5的延伸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通道V5的延伸方向为第五通道V5内的气流方向。例如,第五通道V5内的气流方向呈弧形,散热部80包括:弯曲的散热壁90和设置在散热壁90上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1,散热壁90与壳体的侧壁、顶壁、底壁围成封闭空间,散热壁90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为弧面,散热壁90朝向壳体80内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1,第一散热鳍片91远离散热壁的边缘呈弧形。
通过第一散热鳍片91的设置,可以提高散热部80b对壳体80内部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散热部80b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风机83与第五通道V5之间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92,多个第二散热鳍片92沿壳体8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散热鳍片92可以设置在上述散热壁90上。
其中,第一风机83的第一出风口朝向散热部80b设置,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2靠近第一风机83的一侧形成迎风面,迎风面与第一风机83的出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或者,第一风机81的第一进风口朝向散热部80b设置,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2靠近所述第一风机81的一侧形成背风面,所述背风面与第一风机83的进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通过这种设计,有利于气流在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2与第一风机83之间的充分流动,从而提高第一散热鳍片92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机83的进风面是指,第一风机83的第一进风口所在面;第一风机83的出风面是指,第一风机83的第一出风口所在面。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散热部80b的材料可以包括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材料,例如,铝,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其中,上述散热壁90、第一散热鳍片91和第一散热鳍片92的材料可以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投影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光源进行散热的光源散热器84,光源散热器84与光源组件连接,用于对光源组件进行散热。具体地,如图11所示,光源散热器84包括:散热片组件841和导热连接件842,散热片组件841通过导热连接件842与灯板11a连接。其中,散热片组件841可以包括多个散热片,散热片可以采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导热连接件842与灯板11a可以形成为一体结构。
当投影装置中包括光源散热器84时,第一风机83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散热部80b设置,另一者朝向光源散热器84设置。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光源散热器84比散热部80b在单位时间内的产热更多,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第一风机83的第一进风口朝向散热部80b设置,第一出风口朝向光源散热器84设置,这样更有利于投影装置整体的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出现的例如“m1~m2”的范围表述,包括m1和m2端点值。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42)

  1. 一种投影装置,包括:
    光源组件;
    偏光组件,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侧,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所发射的光转换为第一偏振方向的第一偏振光;
    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偏光组件远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节,以射出第二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介于所述第一偏振方向与第二偏振方向之间,所述第一偏振方向与所述第二偏振方向垂直;
    反光组件,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所述偏光组件的一侧,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进行反射;
    投影镜头,其入光面朝向所述反光组件设置,以接收所述反光组件所反射的光。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第二反射层和第二透镜;
    所述第二透镜设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光源直接照射到所述第二透镜的光线进行准直,所述第二透镜包括菲涅尔透镜;
    所述第二反射层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并环绕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设置,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具有朝向所述光源的第一开口和朝向所述第二透镜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其中,偏光组件包括:
    透反组件,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并对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反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包括:
    灯板;
    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发光件,所述发光件位于所述灯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集光器,设置在光源和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用于对所述发光件所发射的光线进行收束。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第一反射层,所述发光件与所述第一反射层位于所述灯板的同一侧,并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反射层在所述灯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件在所述灯板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集光器包括平凸透镜,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朝向所述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到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的距离与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到所述第二透镜的距离之比在1:30~1:50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的形状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形状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发光件的发光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均为矩形,所述发光面的长边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面的长边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发光面的短边延伸方向与所述显示面的短边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发光面的长度与所述显示面的长度之比为1:a,所述发光面的宽度与所述显示面的宽度之比为1:b,a、b均大于0,a:b在0.8:1~1.2:1之间。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发光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等于所述第一距离;或者,
    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x毫米,x为最接近所述第一距离且能够被5整除的整数。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的发散角、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满足:假设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在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上的照射范围完全覆盖所述第二透镜。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的发散角、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满足:假设所述光源的出射光可以无障碍地照射至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所述第二透镜的面积与所述第二透镜所在平面上所形成的光斑面积之比在0.65:1~0.75:1之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透反组件包括APF偏振片。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偏光组件还包括透明基底,所述透反组件位于所述透明基底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透明基底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包括空隙。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偏振片和反光镜;其中,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反光镜之间;所述偏振片用于透过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和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中的一者。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任意相邻两层光学膜层的折射率不同,以形成光学界面;每个所述光学界面对应一个波段,不同的所述光学界面对应不同的波段,
    每个所述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或者,
    每个所述光学界面用于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波长处于相应波段内、且偏振方向为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反光组件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透射,并对所述第二偏振方向的偏振光进行反射。
  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偏光组件还包括透明基底,
    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
    第一增透减反层,其中,所述透反组件和所述第一增透减反层分别设置在所述透明基底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
    第二增透减反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所述偏光组件的表面上。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一透镜,
    其中,所述反光组件包括:偏振片和反光镜,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显 示面板和所述反光镜之间;所述第一透镜设置在所述偏振片与所述反光镜之间,用于对所述偏振片的出射光进行聚拢,并将聚拢后的光线发射至所述反光镜;
    或者,所述反光组件包括:集成在一起的多层光学膜层,所述第一透镜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反光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进行聚拢,并将聚拢后的光线发射至所述反光组件。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透镜为菲涅尔透镜。
  19.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反光组件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四增透减反层。
  2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透镜朝向所述光源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增透减反层。
  21.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镜头的焦距F、所述投影镜头的像距l 2’、中间面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l 2满足以下公式(1):
    1/l 2’=1/F+1/l 2        (1)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l 1、所述中间面M1到所述第一透镜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满足以下公式(2):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100001
    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l 1、所述中间面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l 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投影镜头之间的光路距离f 1’满足以下公式(3):
    Figure PCTCN2022078195-appb-100002
    其中,所述中间面为所述第一透镜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成像而形成的虚像面,所述中间面和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同侧。
  2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对盒基板以及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对盒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所述多条栅线和所述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像素区;
    所述对盒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的彩膜层和黑矩阵,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所述滤光部与所述像素区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黑矩阵包括多个遮光条,所述遮光条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栅线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任意相邻两条所述遮光条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暴露出每条所述数据线的一部分。
  2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红色像素区、绿色像素区和蓝色像素区,所述绿色像素区的面积大于所述红色像素区和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绿色像素区的面积是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的1.05~1.1倍,所述红色像素区的面积是所述蓝色像素区的面积的0.9~0.95倍。
  2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显示 面板呈矩形,且具有相邻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沿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反光组件包括沿着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入光面,所述第二边缘与所述反光组件的入光面交叉。
  2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的高度方向与所述光源组件、所述偏光组件、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反光组件以及所述投影镜头构成的光学系统的光轴所在平面垂直。
  27. 根据权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壳体和第一风机,所述光学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偏光组件、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反光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散热部,用于对所述壳体内部的热量进行散热;所述第一风机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壳体构成为封闭空间。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包括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散热部相邻,以使所述壳体内的热量随所述第二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经过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的表面,以散出所述壳体内部;
    其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反光组件之 间包括第一空隙,所述第一空隙为散热风道的第一通道,和/或,
    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二通道,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二空隙为散热风道的第二通道。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包括偏光组件和第一透镜,所述第一空隙位于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第二空隙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偏光组件之间。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通风截面的面积为所述第二风机的第二出风口面积的1~1.2倍;
    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无空隙,或者,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偏光组件之间包括第三空隙,所述第三空隙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空隙的宽度。
  32.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三通道对应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内壁为弧面,所述弧面朝远离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方向凸出,以使所述第一通道的气流沿所述弧面进入所述第二通道。
  34. 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壳体内还包括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其中,所述第四通道将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并且,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散热部相邻设置,用于将第五通道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散热部降温。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风机还包括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二进风口依次连接,构成封闭气体回路。
  36. 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风机和所述散热部均位于至少部分所述反光组件远离所述投影镜头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机的其中一个侧面与至少部分反光组件平行设置;所述至少部分反光组件为所述反光组件中将光反射进入所述投影镜头的部分或全部反光组件;
    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共用至少部分通道管壁,并位于所述至少部分通道管壁的两侧。
  37. 根据权利要求27-36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的材料包括金属。
  38. 根据权利要求34-36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朝向所述壳体内部的表面中的至少部分为所述第五通道的管壁。
  39.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第五通道相邻的部分的轮廓包括弧面;
    所述散热部还包括伸入所述第五管道的多个第一散热鳍片,所述第一散热鳍片的延伸方向与其伸入的所述第五通道的延伸方向相同。
  40. 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散热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五通道之间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
    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靠近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形成迎风面,所述迎风面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或者,
    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口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所述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靠近所述第一风机的一侧形成背风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面具有相同的轮廓。
  41.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投影装置还包括:
    光源散热器,与所述光源组件连接,用于对所述光源组件进行散热;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中的一者朝向所述散热部设置,另一者朝向所述光源散热器设置。
  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光源,所述光源包括:灯板和设置在所述灯板上的发光件,
    所述光源散热器包括:散热片组件和导热连接件,所述散热片组件通过所述导热连接件与所述灯板连接。
PCT/CN2022/078195 2022-02-28 2022-02-28 投影装置 WO2023159545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80000319.7A CN117296009A (zh) 2022-02-28 2022-02-28 投影装置
PCT/CN2022/078195 WO2023159545A1 (zh) 2022-02-28 2022-02-28 投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8195 WO2023159545A1 (zh) 2022-02-28 2022-02-28 投影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9545A1 true WO2023159545A1 (zh) 2023-08-31

Family

ID=87764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078195 WO2023159545A1 (zh) 2022-02-28 2022-02-28 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96009A (zh)
WO (1) WO2023159545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9066A (ja) * 1994-05-30 1995-12-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背面投射型プロジェクタ
CN107709873A (zh) * 2015-07-22 2018-02-16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和使用它的影像投射装置
CN109164667A (zh) * 2018-09-03 2019-01-08 深圳小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
CN109407421A (zh) * 2018-11-07 2019-03-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架构及其显示装置
CN209356835U (zh) * 2018-05-25 2019-09-06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US10809603B1 (en) * 2019-07-20 2020-10-20 Xingguangpu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LCD projector
CN215117143U (zh) * 2021-06-24 2021-12-10 邓梅桂 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CN216670485U (zh) * 2021-09-24 2022-06-03 深圳奇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隔热功能的lcd投影仪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9066A (ja) * 1994-05-30 1995-12-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背面投射型プロジェクタ
CN107709873A (zh) * 2015-07-22 2018-02-16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和使用它的影像投射装置
CN209356835U (zh) * 2018-05-25 2019-09-06 Nec显示器解决方案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09164667A (zh) * 2018-09-03 2019-01-08 深圳小淼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仪
CN109407421A (zh) * 2018-11-07 2019-03-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像素架构及其显示装置
US10809603B1 (en) * 2019-07-20 2020-10-20 Xingguangpu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LCD projector
CN215117143U (zh) * 2021-06-24 2021-12-10 邓梅桂 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结构
CN216670485U (zh) * 2021-09-24 2022-06-03 深圳奇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隔热功能的lcd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96009A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27153B2 (en) Projection device
TWI310111B (en) Lighting apparatus
US6062695A (en) Proj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2114475B (zh) 激光投影设备
US8496334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projector, and illumination method
CN111722464A (zh) 激光投影设备
CN112114482B (zh) 激光投影设备
CN111367140A (zh) 一种投影机光学系统、投影机光学引擎和投影方法
CN112068392A (zh) 一种主动分色照明的lcd投影机
JP6394076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23159545A1 (zh) 投影装置
CN112114483B (zh) 激光投影设备
Krijn et al. LED-based mini-projectors
CN211506155U (zh) 一种投影机光学系统和投影机光学引擎
CN220121133U (zh) 单片式lcd投影系统
CN114200716A (zh) 一种无导光板底发光背光源
US20070206165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CN211979402U (zh) 一种立式投影仪
CN209311850U (zh) 一种lcd投影装置
CN220121132U (zh) 单片式lcd投影系统
JP5867037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19574580U (zh) 一种光照均匀的lcd投影光学系统
CN114217498B (zh) 一种lcd投影机照明系统以及lcd投影机
CN111679540A (zh) 一种投影装置
US20240036449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9278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