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206520A1 -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206520A1
WO2022206520A1 PCT/CN2022/082574 CN2022082574W WO2022206520A1 WO 2022206520 A1 WO2022206520 A1 WO 2022206520A1 CN 2022082574 W CN2022082574 W CN 2022082574W WO 2022206520 A1 WO2022206520 A1 WO 2022206520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frequency
signals
relay nod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2/0825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刘凤威
马传辉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27787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304102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2206520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206520A1/zh
Priority to US18/374,818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1005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5Selecting relay station antenna mode, e.g. selecting omnidirectional -, directional beams, selecting polariz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04B7/06952Selecting one or more beams from a plurality of beams, e.g. beam training, management or sweeping

Definitions

  • base stations and user equipment meet the ever-increasing transmission rate demands of users by increasing the transmission bandwidth.
  •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ll use spectrum resources with higher carrier frequencies.
  • high-frequency bands can provide more abundant spectrum resources, high-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waves also have shortcomings such as large propagation attenuation and weak diffraction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more difficult for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deploy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band to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the area, that is, coverage holes may appear.
  • Typical coverage voids include building occluded areas, indoor areas, etc.
  • Relay nodes can be used to solve coverage problem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Typical relay systems include two types: amplify and forward (AF) and decode and forward (DF).
  • the network device may receive the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orted receive channel and the transmit channel from the relay node.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receive one or more pieces of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a network device; wherein, one piece of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a signal corresponding to a receiving channel of the apparatus corresponds to The mapped frequency domain position; the frequency domain position occupied by the frequency-shifted signal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in a fourth aspect, includes a processor and a transceiver.
  • the transceiver performs the transceiving steps of the method in the first aspect or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first aspect, or performs the transceiving steps of the method in the second aspect or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second aspect.
  • the processor uses the hardware resources in the controller to execute processing steps other tha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steps of the method in the first aspect or any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manner of the first aspect, or execute the second aspect or any one of the second aspect. Processing steps other than the transceiving step of the method in on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 8A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beam mapping relationship of a relay nod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8B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beam mapping relationship of a relay node according to an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terminal equipment involved in this application can also be referred to as user equipment (UE), mobile station (MS), mobile terminal (MT), etc. device for data connectivity.
  • the terminal device may be an access terminal, terminal unit, terminal station, mobil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remote station, remote terminal, mobile device, user terminal,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erminal agent or terminal device, or the like.
  • the access terminal may be a cellular telephone, a cordless telephone,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OP) telephone, a wireless local loop (WLL) station, 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unctional handheld devices, computing devices or other processing devices connected to wireless modems, in-vehicle devices, wearable devices, terminal devices in future 5G networks or terminal devices in future evolved PLMN networks, etc.
  • SO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 the access and return antenna panels have two polarized channels.
  • the two polarized channels of the acces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wo polarized channels of the backhaul one by one.
  • the relay node forwards it through polarization channel K1 ; after amplifying the received signal of polarization channel N2 , it forwards it through polarization channel K2 .
  • a polarization channel refers to a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of an antenna or an antenna group.
  • the backhaul or access antenna of the relay may have one or two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corresponding to one or two polarization channels, respectively.
  • the relay node has two receiving channels N 1 and N 2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relay node receives 2 signals. Before combining the above two signals, the relay node may frequency shift at least one of the above two signals. For example, the relay node can frequency-shift the signal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channel N 1 , and the frequency-shift amount is ⁇ F 1 . Alternatively, the relay node may frequency-shift the signal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channel N 2 , and the frequency-shift amount is ⁇ F 2 . Alternatively, the relay node may frequency-shift the signals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channel N 1 and the receiving channel N 2 respectively, and the frequency-shifting amounts are ⁇ F 1 and ⁇ F 2 respectively.
  • Method 1 Shif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ceiving channels.
  • the signal received by the second polarized channel of the first access sub-array and the signal received by the second polarized channel of the second access sub-array are combined after different frequency shifts, and then mapped to the backhaul antenna panel.
  • the second polarized channel performs amplification and forwarding.
  • the device may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unit 1010 and a processing unit 1020 .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010 may be an input-output circuit and/or a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the processing unit 1020 is an integrated processor, a microprocessor or an integrated circuit.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010 may input data and output data, and the processing unit 1020 may determine output data according to the input data.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010 may input N signals.
  • the processing unit 1020 may determine output data, such as a combined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input data.
  • the communication unit 1010 may output data, such as a combined signal.
  • the apparatus 1100 may also include at least one memory 1130 for storing program instructions and/or data.
  • Memory 1130 and processor 1120 are coupled.
  • the coupling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is an indirect coupling or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devices, units or modules, which may be in electrical, mechanical or other forms, and is used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devices, units or modules.
  • the processor 1120 may cooperate with the memory 1130.
  • the processor 1120 may execute program instructions stored in the memory 1130 . At least one of the at least one memory may be included in the processor.
  • the disclosed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may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manners.
  • the apparatus embodiments described above are only illustrative.
  • the division of the units is only a 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In actual implementation, there may be other division methods.
  • multiple units or components may be combined or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nother system, or some features can be ignored, or not implemented.
  • the shown or discussed mutual coupling or direct coupling or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ay be through some interfaces, indirect coupling or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of devices or units, and may be in electrical, mechanical or other 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用来提升覆盖增益以及降低转发时延。该方法中,中继节点可以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其中,每个信号可以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者每个信号可以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N个信号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中继节点可以发送合并后的1个信号。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接收多个信号,并将多个信号进行合并后发送,实现了多波束并行接收,使得波束在一个时刻有较大的角度覆盖,可以获取到波束增益,从而可以显著提升中继节点的上行转发增益。

Description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21年04月0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363653.6、申请名称为“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和移动通信中,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通过增大传输带宽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传输速率需求。为获取更大的传输带宽,移动通信系统将采用更高载频的频谱资源。虽然高频段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频谱资源,但高频段电磁波也存在传播衰减大,绕射能力弱等缺点。因此,高频段部署的蜂窝通信系统更难实现区域的全覆盖,即可能出现覆盖空洞。典型的覆盖空洞包括建筑物遮挡区域,室内区域等。
中继节点可用于解决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覆盖问题。典型的中继系统包括放大转发中继(amplify and forward,AF)和译码转发中继(decode and forward,DF)两种类型。
其中,AF中继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直接进行转发,或者AF中继接收到UE发送的上行信号后进行转发。AF中继接收到的信号包含噪声和干扰,AF中继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和干扰,从而影响信号转发的质量。AF中继的优点是转发时延低,且成本较低。AF中继也被称为直放站。目前,直放站的接入侧一般采用固定或全向波束。全向放大存在放大增益不足的缺点,而固定波束所能覆盖的区域较小。因此,目前直放站所提供的增益难以满足部分极端覆盖受限场景的需求。
DF中继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或UE发送的上行信号后进行译码,而后重新对信号进行编码并进行转发。通过译码和重编码过程,DF中继可消除或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噪声,即避免了干扰噪声放大。然而DF中继也具有转发时延大、成本较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用来提升覆盖增益以及降低转发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方法,该方法可以由中继节点或者类似中继节点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中继节点可以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其中,N个信号对应N个接收通道,每个信号可以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者每个信号可以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N个信号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这里的N大于等于2。中继节点可以发送合并后的1个信号。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接收多个信号,并将多个信号进行合并后发送,实现了多波束并行接收,使得波束在一个时刻有较大的角度覆盖,可以获取到波束增益,从而可 以显著提升中继节点的上行转发增益。另外,由于接收时可以不需要进行波束扫描等操作,且在转发时也不可以不需要重新译码和编码,减少了转发时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个信号中的至少有两个信号可以具有不同的移频量。可选的,具有不同的移频量的至少两个信号,在移频后可以正交。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将具有不同的移频量的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并转发,可以实现多波束并行接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个接收通道中每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可以不同、一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移频量可以相同。上述N个信号中至少一个信号可以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进行移频得到的信号。可选的,上述移频量可以等于0,或者可以大于0,或者也可以小于0。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的每个接收通道可以具有不同的移频量,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按照其对应接收通道的移频量进行移频,可以降低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个信号可以来自N个组。其中,每个组中可以包括K个信号,K可以大于等于1。N个组是对N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组得到的,上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可以是多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者上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可以是多个信号中的一个。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组,并可以将每个组中的部分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K为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数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组时,每个组中的信号的数量可以与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数量相同,因此可以将N个组的信号合并为K个信号,并通过K个发送通道发送,可以降低中继节点的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可以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可以相同。可选的,上述移频量可以等于0,或者可以大于0,或者也可以小于0。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在对信号进行分组后,可以按照不同组进行移频,不同组的移频量可以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可以相同,可以降低中继节点的复杂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移频后的信号所占的频域位置可以是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的。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根据网络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将接收到的信号映射到对应的移频位置,实现移频与合并,可以使得中继节点和网络设备可以对齐信号的频域位置,实现信号的转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可以对应一个接收通道。一个移频模式可以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上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模式指示的移频值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按照网络设备指示的移频模式,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可以使得中继节点和网络设备可以对齐信号的频域位置,实现信号的转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 的发送通道。中继节点可以根据N个信号分别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将N个信号映射至一个发送通道上。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按照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将移频后的信号分别映射至所对应的发送通道上,实现对信号的合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上述信息,网络设备则可以根据上述信息向中继节点指示第一指示信息或移频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方案,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中继节点上报的上述信息,向中继节点指示第二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对N个信号进行放大。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对1个信号进行放大。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在信号合并前对信号进行放大,也可以在信号合并后进行放大。此外,由于可以合并的信号可以是互为正交的信号,因此可以降低信号的噪声和干扰,即使是对信号进行放大,信号的噪声和干扰也较低。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网络设备执行或者类似网络设备功能的芯片执行。该方法中,网络设备可以发送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其中,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不同,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频点不同。网络设备可以将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频域位置是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中的一个频点上的频域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发送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可以对应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一个移频模式可以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移频值可以是第一频点移频至第二频点的移频值,或者移频值可以是第一频点移频至第三频点的移频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到的信号可以是经过放大的信号。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或者还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比如,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对应N个接 收通道;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所述N个信号中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N大于等于2;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合并后的所述1个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有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移频量。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N个接收通道中每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进行移频得到的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N个信号来自N个组;其中,每个组中包括K个信号,所述K大于等于1;所述N个组是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组得到的;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一个。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装置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移频后的信号所占的频域位置是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的。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N个移频模式;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一个接收通道;其中,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模式指示的移频值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装置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所述处理单元在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时,具体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N个信号进行放大;或者,对所述1个信号进行放大。
示例性的,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各个模块/单元时,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不同,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频点不同;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在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上接收到的所述信号进行合并。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 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所述频域位置是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一个频点上的频域位置。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发送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二频点的移频值,或者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三频点的移频值。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设计中,接收到的所述信号是经过放大的信号。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机。收发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步骤,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收发步骤。控制器运行时,处理器利用控制器中的硬件资源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步骤以外的处理步骤,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方法的除收发步骤以外的处理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还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位于装置内部,或者也可以位于装置外部,与所述装置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逻辑电路和通信接口。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逻辑电路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对应N个输入通道;每个信号是其对应输入通道所输入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每个信号是其对应输入通道所输入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所述N个信号中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输入通道所输入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N大于等于2;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输出合并后的所述1个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输出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输入信号,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不同,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频点不同。所述逻辑电路用于将在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上输入的所述信号进行合并。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终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上述的网络设备。
另外,第二方面至第七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如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所示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种直放站的示意图;
图1B为一种中继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A为一种移频转发的示意图;
图3B为一种同频转发的示意图;
图4A为一种接入侧与回传侧的通道映射示意图之一;
图4B为一种接入侧与回传侧的通道映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意图之一;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意图之一;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意图之一;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节点的波束映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节点的波束映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节点的波束映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节点的波束映射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之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接收通道,也可能被称为通道、天线端口、端口、接收端口或接收波束,可以是指用于接收信号的通道,一个接收通道可以对应于天线阵元、天线子阵、天线阵元组或波束。比如,可以是指接收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的通道,或者也可以是指接收网络设备的下行信号的通道。可选地,中继节点的每个接收通道可能对应于多个天线阵元,这多个天线阵元的接收信号合并得到一个接收通道的接收信号。合并前,各接收天线阵元可进行移相处理。
2、发送通道,也可能被称为通道、天线端口、端口、发送端口或发送波束,可以是指用于发送信号的通道。比如,可以是指发送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的通道,或者也可以是指发送网络设备的下行信号的通道。可选地,中继节点的每个发送通道可能对应于多个天线阵元,发送通道的信号由多个天线端口发送。发送前,每个发送通道可以进行移相处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3、回传链路,可以是指中继节点与基站之间的链路,也可以被称为前传链路。
4、接入链路,可以是指中继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
5、频域位置,又可以称为频点、中心频段、分量载波、服务小区、载波或者部分带宽(bandwidth part,BWP),可以是指用于承载信号的频域资源。其中,该频域位置可以用于中继设备将上行信号转发至网络设备,该频域位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为中继节点预配置的,或者也可以是网络设备向中继节点指示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参阅图1A,为一种直放站结构示意图。其中,直放站可以包括两根天线,即图1A中所示的天线1和天线2。在进行下行放大时,天线1接收从基站发送的下行信号,经功率放大后由天线2发送,而后终端设备接收由天线2发送的放大信号。在进行上行放大时,天线2接收从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经功率放大后由天线1发送,而后基站接收由天线1发送的信号。图1A中,天线1和天线2也可以分别替换为多个天线或者天线阵列。其中,当采用天线阵列时,直放站的回传链路或接入链路可采用基于波束的传输,用以增加覆盖能力。
但是,目前直放站的接入侧一般采用固定或全向波束。全向放大存在增益不足的缺点,而固定波束所能覆盖的区域较小。因此,目前直放站所提供的增益难以满足部分极端覆盖受限场景的需求。
参阅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节点结构示意图。应理解,中继节点可以具有多个天线面板,在图1B中以具有两个天线面板的中继节点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中继节点的一个天线面板朝向宿主基站,用于接收宿主基站的下行信号或者向宿主基站转发上行信号。另一个天线面板朝向终端设备,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或者向终端设备转发下行信号。为了提升中继节点的覆盖能力,中继节点的回传侧和接入侧的天线面板可通过波束成型获取阵列增益。中继节点的下行转发步骤如下所示:
1)、中继节点使用回传波束接收来自宿主基站的下行信号。其中,回传波束可通过波束训练流程获得。
2)、中继节点在接入侧采用特定波束转发回传侧接收到的下行信号。
中继节点的上行转发步骤如下所示:
1)、中继节点在接入侧使用特定波束接收上行信号。
2)、中继节点在回传侧采用回传波束向宿主基站转发其接入侧接收的上行信号。
应理解,在中继节点回传侧天线具有互异性的情况下,上行转发采用的回传波束与下行转发采用的回传波束可以相同。
对于上行转发和下行转发,中继节点均需要确定转发采用的接入波束。一般情况下,宽波束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但其波束增益较低,窄波束具有较高的波束增益,但其覆盖范围较窄。此外,由于中继节点需要基于波束扫描机制,确定与终端设备通信的特定波束,以及与基站通信的回传波束。但波束扫描机制使得中继节点在单个时刻仅能对单个方向上的终端设备进行信号转发,导致终端设备难以进行空分和频分复用,从而降低中继节点的转发吞吐量。此外,为了选择适当的接入波束,宿主基站需要额外的参考信号资源辅助中继节点的接入波束训练,导致小区吞吐量下降并引入额外的波束训练时延。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具有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中继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普通的固定中继节点,例如L1-LAB(或者L0-IAB,RF-IAB)节点,移动的中继节点,如移动的L1-IAB节点等。中继节点还可以被称为直放站(repeater),放大器,智能放大器,智能直放站(smart repeater)等。此外,本申请方案可应用于基于反射的中继设备,例如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可重配智能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等。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如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及未来的通信系统,如6G系统等。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系统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2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2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转发方法的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通信系统2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201、中继设备202和网络设备203。
本申请涉及的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O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本申请所涉及的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设备,例如基站(例如,接入点),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口通过一个或多个小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或者例如,一种车到一切(vehicle-to-everything,V2X)技术中的网络设备为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NB(Node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B)。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网络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也可以是组成基站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网络设备也可以为中继设备,例如NR中的一体化接入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IAB node)节点,LTE中的RN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涉及的中继设备,也可称为中继节点是一种具有转发功能的上述基站或者终端设备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设备形态,还可以是一种车载设备、或者设置在移动 物体上的装置。中继节点可以包括直放站、智能直放站、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和可重配智能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等。
以下,结合附图对中继节点进行同频转发和异频/移频转发方案进行说明。
参阅图3A,示出了移频转发的示意图。在移频转发时,中继节点对接收信号进行频率搬移处理,使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发生改变,而后中继节点可以对频移后的信号进行放大转发。在这里,可以将移频后的信号的中心频率与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之间的差值称为移频量,该移频量可以记为ΔF。这里的ΔF可以大于0,也可以是小于0。
对于上行移频转发,网络设备应根据中继节点的频移量确定解调上行信号的频域位置。示例性的,假设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在频域位置F1发送上行信号,经中继节点的移频转发后,该上行信号的频域位置变成F2。其中,F2=F1+ΔF。因此,网络设备应在频域位置F2接收该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
对于下行移频转发,网络设备应根据中继节点的频移量确定发送下行信号的频域位置。示例性的,假设网络设备调度或指示终端设备在频域位置F1接收下行信号。由于中继节点的移频量为ΔF,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在频域位置F3发送下行信号。其中,F3=F1-ΔF。
参阅图3B,示出了同频转发的示意图。在同频转发时,中继节点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转发。其中,中继节点的接收信号和中继节点的转发信号的频率是相同的。
示例性的,对于上行移频转发,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在频域位置F1发送上行信号,经中继节点的放大转发后,该上行信号的频域位置仍为F1。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在频域位置F1接收该终端设备的上行信号。
示例性的,对于下行移频转发,网络设备在频域位置F2发送下行信号,经中继节点的放大转发后,该下行信号的频位仍为F2。因此,网络设备可以调度或指示终端设备在频域位置F2接收该下行信号。
以下,结合附图对中继节点在上行转发时的极化通道映射进行解释和说明。
参阅图4A,接入与回传天线面板具有单个通道。中继节点将接入天线面板对应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放大后由回传侧的一个发送通道发送。
参阅图4B,接入与回传天线面板具有两个极化通道。在放大过程中,接入的两个极化通道与回传的两个极化通道一一连接。例如,中继节点将极化通道N 1的接收信号放大后,通过极化通道K 1转发;将极化通道N 2的接收信号放大后,通过极化通道K 2转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极化通道是指对应于天线或天线组的不同极化方向的接收或发送通道。在实现中,中继的回传或接入天线可以有一个或两个极化方向,分别对应于一个或两个极化通道。
参阅图4B,接入侧具有两个天线子阵,每个子阵对应一个通道,而回传天线面板具有两个极化通道。在放大过程中,接入的两个子阵通道与回传的两个极化通道一一连接。如,中继节点将子阵通道N 1的接收信号放大后,通过极化通道K 1转发;将子阵通道N 2的接收信号放大后,通过极化通道K 2转发。
参阅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转发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
这里的第一信息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其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这里的参数可以包括发送信号的时域资源和频域资 源等。其中,频域资源可以对应于第一频点上的频域资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中继节点接收不到,也无法感知。
步骤502:中继节点接收N个信号。
这里的N个信号中可以包含来自上述步骤401中网络设备调度的终端设备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N个信号可以来自同一终端设备,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终端设备。其中,中继节点接收到的N个信号中包括在第一频点上接收到的信号。N可以大于等于2。
步骤503:中继节点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
这里的N个信号对应N个接收通道。其中,每个信号可以是该信号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者,每个信号可以是该信号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未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N个信号中至少有一个信号是该信号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
举例来说,参阅图6A,中继节点有两个接收通道分别为N 1和N 2。其中,中继节点接收到2个信号。中继节点在对上述2个信号进行合并前,可以对上述2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移频。比如,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通道N 1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移频量为ΔF 1。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通道N 2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移频量为ΔF 2。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通道N 1和接收通道N 2接收到的信号分别进行移频,移频量分别为ΔF 1和ΔF 2。中继节点可以将经过上述处理的2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其中,中继节点在对两个信号均进行移频处理时,ΔF 1和ΔF 2不相同。应理解,ΔF 1和ΔF 2中的一个可以为0。
可选的,合并为1个信号的N个信号可以互相正交,中继节点可以通过对待合并为1个信号的N个信号进行移频处理,使得待合并为1个信号的N个信号互相正交,可以减小干扰和噪声。比如,如图6A所示,中继节点接收到2个信号,中继节点在对上述2个信号进行合并前,可以通过对上述2个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进行移频处理,使得上述2个信号可以互相正交。在这里,两个或多个信号相互正交是指两个或多个信号具有不同的中心频点或移频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可以在同一时刻接收到多个信号,并可以将其进行转发,实现了多波束并行接收。可选的,每个接收波束在一个时刻可以有较大的角度覆盖,减少波束对准过程的时间与开销。另外,中继节点可以通过移频处理将多个信号进行合并,由于合并的信号可以是互为正交的信号,因此可以减少信号的干扰和噪声。
以下,介绍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处理的方法。
方法一、按照接收通道的不同进行移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处理时,可以按照接收该信号的接收通道的不同,分别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其中,一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的移频量可以相同,不同接收通道的移频量不同。可选的,中继节点也可以选择对一些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不进行移频处理。
在一个示例中,中继节点向网络设备转发上行信号时采用的资源可以包括M个频域位置,M大于等于0。中继节点可以将第n个接收通道的信号映射至第k个发送通道的第m个频域位置上。参阅图6B,中继节点有4个接收通道分别为N 1、N 2、N 3和N 4,2个发送通道分别为K 1和K 2。中继节点通过4个接收通道接收到了信号1、信号2、信号3和信号4。其中,这4个信号可以是分别通过4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每个接收通道在每个时刻接收到1个信号。举例来说,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通道N 1接收的信号1映射至发送通道 K 1的第m 1个频域位置,将接收通道N 2接收到的信号2映射至发送通道K 1的第m 2个频域位置,将接收通道N 3接收到的信号5映射至发送通道K 2的第m 1个频域位置,将接收通道N 4接收到的信号7映射至发送通道K 2的第m 2个频域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图6B所示的信号映射关系仅是示例性的,映射至同一发送通道上的信号的频域位置的先后并无具体限定,可以与信号的接收通道无关。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的频域位置。这里的频域位置可以是分量载波位置,BWP位置,移频量信息,公共资源块(common resource block,CRB)位置。例如,可以是载波单元(component carrier,CC)编号,CC载频,BWP编号、移频后的中心频点的信息或者频点编号等。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将中继节点的全部接收通道中每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的频域位置通过一个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给中继节点。比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将第n个接收通道的信号映射至第k个发送通道的第m i个频域位置。其中,i从=1,2,3,…;n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的总数,k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的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m i个频域位置并不构成对频域位置的索引的限定,第m i个频域位置可以是指网络设备向中继节点指示的可用的频域位置中的一个。
另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指示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可以用于指示移频,或者可以用于指示不移频。其中,指示移频的移频模式还可以对应有应一个移频量,该移频量可以是实数。移频量可以是例如50MHz和100MHz等,或者也可以是Y 1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Y 2个物理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等。移频量可以为正数或负数,表示不同移频方向,例如正数表示向更高频点移频,而负数表示向更低频点移频。中继节点可以按照每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模式,对该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或者不移频,并将该接收通道映射至该接收通道所对应的发送通道。其中,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应理解,相同的接收通道接收的信号可以被映射至不同发送通道上,不同接收通道的信号可以被映射至不同的发送通道,也可以映射至相同的发送通道上。其中,当不同接收通道的信号被映射至同一发送通道时,需要进行合并或叠加操作。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指示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映射的发送通道。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将中继节点的每一个接收通道所映射的发送通道通过一个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给中继节点。比如,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将第n个接收通道的信号映射至第k个发送通道上。其中,n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的总数,k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的总数。其中,在将信号映射至发送通道前,中继节点可以根据上述N个移频模式分别对每一个接收通道的信号进行移频后,再根据第二指示信息将移频后的信号映射至相应的发送通道上。
参阅图6C,中继节点通过接收通道N 1接收到信号1,通过接收通道N 2接收到信号2,通过接收通道N 3接收到信号3,通过接收通道N 4接收到信号4。中继节点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4个移频模式。其中,两个移频模式指示对接收通道N 1接收到的信号和N 3接收到的信号不进行移频处理,一个移频模式指示对接收通道N 2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处理,移 频量为ΔF 1,一个移频模式指示对接收通道N 4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处理,移频量为ΔF 2。ΔF 1和ΔF 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N 1和接收通道N 4所映射的发送通道包括K 1和K 2,接收通道N 2和接收通道N 3所映射的发送通道可以包括发送通道K 1和发送通道K 2。中继节点可以将4个信号中,具有不同移频量的2组信号分别进行合并,合并为2个信号,并通过发送通道K 1和发送通道K 2进行发送。
中继节点可以将信号1和信号4映射至发送通道K 1上,将信号2和信号3映射至发送通道K 2上。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信号1和信号2映射至发送通道K 1上,将信号3和信号4映射至发送通道K 2上。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信号1和信号4映射至发送通道K 2上,将信号2和信号3映射至发送通道K 1上。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信号1和信号2映射至发送通道K 2上,将信号3和信号4映射至发送通道K 1上。应理解,图6C仅示出了一种映射方式,即将信号1和信号2映射至发送通道K 1上,将信号3和信号4映射至发送通道K 2上。
方法二、按照分组进行移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组,分为Z个组,每一个组中可以包含K个信号。这里的Z可以大于1且小于等于接收通道的数量N。例如,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按照不同的接收通道,将其分为Z个组,此时Z等于N,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中每两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分为一组,共分为Z个组,此时Z小于N。其中,第z组信号内包含K_z个信号,将第z组的第k个信号记为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1
中继节点可以对接收信号进行移频操作,移频后的信号第z组的第k个信号分量记为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2
其中,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3
为移频函数。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组的信号可能不进行移频处理,即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4
为常数。另外,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5
即k的取值不影响频移函数,也就是说一个组内的接收信号的移频量相同。中继节点可以将Z组信号进行合并,得到K个合并后的信号。其中,中继节点可以将每一组的第k个信号进行合并,具体的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6
可选的,上述K可以是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的数量。例如,K可以为1,即所有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在移频后合并为一个信号。又例如,K可以为2,即所有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在移频后合并为两个信号。可选的,两个发送通道对应于发送天线的两个极化方向。或者,两个发送通道也可对应于发送天线的两个子阵。上述K大于等于1。
在一个示例中,中继节点向网络设备转发上行信号时采用的资源可以包括M个频域位置,M大于等于0。中继节点可以将第z组的信号映射至第k个发送通道的第m个频域位置上。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一个组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的频域位置。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将中继节点的全部组中每一个组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的频域位置通过一个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给中继节点。比如,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将第n个组的信号映射至第k个发送通道的第m i个频域位置。其中,i从=1,2,3,…;n大于等于1,k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的总数。
另一个示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指示Z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可以用于指示移频,或者可以用于指示不移频。其中,指示移频的移频模式还可以对应有应一个移频量,该移频量可以是实数。移频量可以是例如50MHz和100MHz等,或者也可以是Y 1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Y 2个物理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 RE)等。移频量可以为正数或负数,表示不同移频方向,例如正数表示向更高频点移频,而负数表示向更低频点移频。中继节点可以按照每一个组所对应的移频模式,对该组的信号进行移频或者不移频,并按照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将每一个信号映射至对应的发送通道上。其中,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可以是网络设备指示的,或者可以是通信协议规定的,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应理解,相同的接收通道接收的信号可以被映射至不同发送通道上,不同接收通道的信号可以被映射至不同的发送通道,也可以映射至相同的发送通道上。其中,当不同接收通道的信号被映射至同一发送通道时,需要进行合并或叠加操作。
可选的,网络设备可以向中继节点指示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这里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可以参见上述方法一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其自身的能力信息。该能力信息可以包括支持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最大的移频模式数目和最多的频域位置等。
可选的,中继节点可能具有固定的一种或多种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此时中继节点可以向网络设备上报其支持的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例如,接收通道N 2可映射至发送通道K 1或K 2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中继节点上报的上述能力信息,向中继节点指示上述第一指示信息,或者N个移频模式和/或第二指示信息。可选的,由于实现架构限制等原因,中继节点的部分接收通道仅能映射至部分发送通道,中继节点可以将上述部分接收通道与部分发送通道的映射关系向网络设备上报。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继节点需要对接收到的信后进行放大处理。在一个示例中,中继节点可以在完成信号合并后进行功率放大。另一个示例中,中继节点对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进行功率放大后,再进行合并。
基于上述方案,中继节点接入侧多个接收通道可以对应于多个接收波束,这些接入波束的指向可以相同或不同。经过上述步骤后,不同接收波束的信号被映射至不同的频域位置后进行合并,从而回传侧可以用更少的通道数目或波束将接入侧的多个通道或波束的接收信号放大并转发至网络设备。网络设备通过频域解映射,等效实现了对中继节点多个波束的并行接收。
步骤504:中继节点发送合并后的1个信号。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上述1个信号可以是第二频点上的信号与第三频点上的信号合并的信号。应理解,第二频点与第三频点可以不同,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中,至少有一个频点与第一频点是不同的。这里的第一频点是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的频点。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的信号进行联合接收。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分别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对信号的信道进行估计,并根据估计值进行最大比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ing,MRC)。
参阅图7,假设中继节点具有两个接入侧接收通道和一个回传侧发送通道,图7示出了一个上行转发的具体方式。假设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上行信号,中继节点可以在第一频点上接收该上行信号。中继节点接收到两个上行信号。中继节点将其中一个接收通道的上行信号移频至第二频点,并且与未移频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合并。未 移频的上行信号的频点为第一频点,此时可以理解为上述第三频点与第一频点是相同的。如图7所示,中继节点将接收通道N2接收到的上行信号移频至F2,并与接收通道1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合并。上行信号经中继节点转发后,网络设备可以在不同的频段分别获取到中继设备在各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上行信号,从而网络设备可以进行合并接收。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频点和第二频点上接收上行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频点/第三频点上的上行信号和第二频点上的上行信号进行联合接收。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在第一频点和第二频点上对上行信号的信道进行估计,根据估计值对上行信号进行最大比(maximum ratio combining,MRC)等合并。
基于上述方案,将接收信号进行移频映射,可以实现中继节点的多波束并行接收。多波束并行接收使中继节点在一个时刻实现较大的角度覆盖,同时获取到足够的波束增益,从而显著提升中继节点上行转发的覆盖增益。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中继节点的波束映射关系。
假设中继设备的接入侧阵列包括N个子阵。每个子阵包括若干阵元。每个子阵对应1个或2个接收通道,可形成1个或2个模拟波束。当每个子阵对应2个接收通道时,每个接收通道可对应于一个天线极化方向。可选的,两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两个接收通道所采用的模拟波束方向相同。
参阅图8A,考虑每个子阵对应单个接收通道的情况。在图8A中,每个子阵包括若干天线阵元,每个天线阵元的接收信号经过移相后合并为一个接收通道的接收信号。在图8A中,第一接收通道和第二接收通道的接收信号均位于第一频段F1,而后中继节点将第一接收通道的接收信号移频至第二频段F2。最后,中继节点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接收信号合并,合并后的信号经回传天线面板发送。可选的,中继节点可以对接收信号进行极化并行放大或者极化分频放大,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射频/微波从业人员应当知道,接收通道指通过天线将信号从空间接收并进行放大、滤波、混频的物理通道,发射通道指将信号放大、滤波和混频处理后通过天线辐射到空间的物理通道。对于放大、滤波和混频等处理,在模拟/射频电路由放大器、滤波器和混频器等器件实现。图1B所示相控阵列,其实现方式上即可以每个天线单元对应一个移相器形成1个波束,也可以每个天线单元对应多个移相器形成多个波束。
极化并行放大:
具体的,每个子阵所对应的接收通道可进行不同的频移。具体地,中继节点具有N个移频量:
{ΔF 0,ΔF 1,...,ΔF N-1}
可选的,上述移频量均不相同,即N个子阵的接收信号被移频至N个频点。可选的,上述N个移频量中F n=0,即一个子阵对应的信号不进行频移。第n个子阵的第k个接收通道接收到的接收信号为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7
其中k=0,或k=0,1。移频后的信号可以是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8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09
将N个子阵的各接收通道的移频后的信号合并,得到合并后的K路信号: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0
合并后的信号经放大后由回传链路发送。
对于极化并行放大方法,每个子阵的两个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被映射至相同的频域 位置,并且由回传天线的两个发送通道发送。假设N为2,则极化并行放大方法的放大模型如图8B所示。
参阅图8B,中继设备的接入侧包括两个子阵,下面称为第一接入子阵和第二接入子阵。每个接入子阵对应两个极化通道,分别称为第一极化通道和第二极化通道。第一接入子阵的第一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二接入子阵的第一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第一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第一接入子阵的第二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二接入子阵的第二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第二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
接入侧也可以把不同子阵的接收通道的信号进行移频合并后映射至回传天线的两个极化通道。参阅图8B,中继设备的接入侧包括四个子阵,下面称为第一接入子阵、第二接入子阵、第三接入子阵和第四接入子阵,每个接入子阵对应一个极化通道。第一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三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第一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第二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四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第二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8B仅示出了两个接入子阵和四个接入子阵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对具有更多接入子阵的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合并与放大转发。
极化分频放大:
每个子阵的每个(极化)收发通道可进行不同的频移。具体地,中继节点具有2N个移频值: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1
可选的,上述移频值均不相同,即N个子阵的2N个接收信号被移频至2N个频点。可选的,可选的,上述2N个移频量中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2
即一个通道接收到的信号不进行频移。第n个子阵的第k个通道接收信号为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3
其中k=0,1。移频后的信号为: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4
将N个子阵的各通道的移频后的信号合并,得到合并后的K路信号:
Figure PCTCN2022082574-appb-000015
合并后的信号经放大后由回传链路发送。
参阅图8C,示出了极化分频放大方法的示意图。中继设备的接入侧包括两个子阵,下面称为第一接入子阵和第二接入子阵。每个接入子阵对应两个极化通道,分别称为第一极化通道和第二极化通道。第一接入子阵的第一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第一接入子阵的第二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第二接入子阵的第一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二接入子阵的第二极化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一个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
接入侧也可以把不同子阵的接收通道的信号进行移频合并后映射至回传天线的两个极化通道。参阅图8C,中继设备的接入侧包括四个接入子阵,下面称为第一接入子阵、第二接入子阵、第三接入子阵和第四接入子阵,每个接入子阵对应一个极化通道。第一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第二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第三接入子阵的 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和第四接入子阵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不同的移频后进行合并,而后映射至回传天线面板的一个极化通道进行放大转发。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8C仅示出了两个接入子阵和四个接入子阵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按照上述方法对具有更多接入子阵的中继节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合并与放大转发。
在上述图8A所示出的方法中,接入侧的每个接收通道连接不同的阵元集合,即接入天线阵面的一个阵元仅会对应接收通道。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入天线阵面的一个阵元可能会对应多个接收通道,例如,在单极化接收天线情况下,天线阵面的所有阵元可以与M个接收通道连接,而每个接收通道可对应于连接天线阵元的不同加权合并,即对应于不同的波束。而后,中继节点对不同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移频,合并和放大。
假设中继设备的接入侧阵列包括N个子阵。每个子阵对应1个通道,可形成1个模拟波束。当每个子阵对应1个通道时,每个通道可对应于多个天线极化方向。
参阅图9,每个接入天线可以对应不同的极化方向。在图9中,考虑每个接入天线对应两个极化方向的情况。如图9所示,将每个接入天线中相同极化方向的接收通道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经过移相后合并为一个接收信号。在图9中,第一接收通道至第四接收通道的接收信号均位于第一频段F1,而后中继节点将第一接收通道和第四接收通道接收到的接收信号移频至第二频段F2。最后,中继节点将两个接收信号进行合并,合并后的信号经回传天线面板发送。
可选的,中继节点可以对接收信号进行极化并行放大或者极化分频放大。可以参见杉树极化并行放大和极化分频放大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与上述通信方法的同一技术构思,如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装置1000。装置10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中由中继节点侧和/或网络设备侧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
装置1000包括:通信单元1010、处理单元1020,可选的,还包括存储单元1030;处理单元1020可以分别与存储单元1030和通信单元1010相连,所述存储单元1030也可以与通信单元1010相连。其中,处理单元1020可以与存储单元1030集成。通信单元1010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1020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通信单元10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通信单元10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通信单元10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通信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应理解,通信单元10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网络设备侧的发送操作和接收操作,处理单元102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网络设备侧上除了收发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单元1010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504中中继节点侧和网络设备侧的收发操作,和/或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网络设备侧的其他收发步骤。处理单元1020,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502和步骤504中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的处理操作,和/或处理单元1020还用于 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网络设备侧的其他处理操作。
所述存储单元10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示例的,所述装置1000执行上述方法中中继节点执行的各个步骤时,所述处理单元1020,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对应N个接收通道;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所述N个信号中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N大于等于2;所述通信单元1010,用于发送合并后的所述1个信号。其中,所述接收通道、信号和移频处理等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N个移频模式。其中,移频模式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所述处理单元1020在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时,具体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其中,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1020还用于:对所述N个信号进行放大;或者,对所述1个信号进行放大。
当该装置为芯片类的装置或者电路时,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010和处理单元1020。其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和/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1020为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所述通信单元1010可以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处理单元1020可以根据输入数据确定输出数据。例如,通信单元1010可以输入N个信号。所述处理单元1020可以根据输入的数据,确定输出数据,如合并后的1个信号。通信单元1010可以输出数据,如合并后的1个信号。
示例的,所述装置1000执行上述方法中中继节点执行的各个步骤时,所述通信单元1010,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所述处理单元1020,用于将在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上接收到的所述信号进行合并。其中,第一频点、第二频点、第三频点和信号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 第一指示信息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发送N个移频模式。其中,移频模式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其中,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设计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还用于: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参见如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当该装置为芯片类的装置或者电路时,该装置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010和处理单元1020。其中,所述通信单元1010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和/或通信接口;处理单元1020为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所述通信单元1010可以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处理单元1020可以根据输入数据确定输出数据。例如,通信单元1010可以输出第一信息,以及输入信号。所述处理单元1020可以根据输入的信号,将信号进行合并。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11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中继节点侧和/或网络设备侧的功能。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中继节点侧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中继节点,也可以是类似中继节点功能的芯片,或者是能够和中继节点匹配使用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网络设备的功能时,该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类似网络设备功能的芯片,或者是能够和网络设备匹配使用的装置。
装置1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120,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中继节点侧和/或网络设备侧的功能。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11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通信接口1110用于装置11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1120可以完成如图10所示的处理单元1020的功能,所述通信接口1110可以完成如图10所示的通信单元1010的功能。
装置1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11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1130和处理器11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1120可能和存储器1130协同操作。处理器1120可能执行存储器11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110、处理器1120以及存储器113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1中以存储器1130、处理器1120以及通信接口1110之间通过总线1140连接,总线在图11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1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或网络设备侧的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电子装置(例如,计算机,处理器,或者安装有处理器的装置等)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中继节点侧和/或网络设备侧的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包括上述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上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0)

  1.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节点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对应N个接收通道;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所述N个信号中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N大于等于2;
    所述中继节点发送合并后的所述1个信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有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移频量。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接收通道中每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进行移频得到的信号。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来自N个组;其中,每个组中包括K个信号,所述K大于等于1;所述N个组是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组得到的;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一个。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K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发送通道数量。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移频后的信号所占的频域位置是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的。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N个移频模式;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一个接收通道;其中,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模式指示的移频值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所述中继节点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根据所述N个信号分别对应的第二指示信息,将所述N个信号映射至一个发送通道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网络设备发送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节点对所述N个信号进行放大;或者
    所述中继节点对所述1个信号进行放大。
  13.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不同,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频点不同;
    所述网络设备将在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上接收到的所述信号进行合并。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所述频域位置是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一个频点上的频域位置。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二频点的移频值,或者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三频点的移频值。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17. 根据权利要求13-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18. 根据权利要求13-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19. 根据权利要求13-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到的所述信号是经过放大的信号。
  20. 一种信号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所述N个信号对应N个接收通道;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每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未移频得到的信号;所述N个信号中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是所述至少一个信号对应的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N大于等于2;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合并后的所述1个信号。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中的至少有两个信号具有不同的移频量。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接收通道中每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量进行移频得到 的信号。
  23. 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信号来自N个组;其中,每个组中包括K个信号,所述K大于等于1;所述N个组是对所述N个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多个信号进行分组得到的;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或所述N个信号中的每个信号是所述多个信号中的一个。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
  25. 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组中不同组对应的移频量不同,一个组内的信号的移频量相同。
  26. 根据权利要求20-2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装置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移频后的信号所占的频域位置是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的。
  27.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N个移频模式;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一个接收通道;其中,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至少一个信号是其对应接收通道所接收到的信号根据其所对应接收通道所对应的移频模式指示的移频值经过移频得到的信号。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装置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所述处理单元在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时,具体用于:
    将N个信号合并为1个信号。
  29. 根据权利要求20-2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向网络设备发送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30. 根据权利要求20-29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31. 根据权利要求20-30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对所述N个信号进行放大;或者
    对所述1个信号进行放大。
  32. 一种信号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终端设备在第一频点上发送信号的参数;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在第二频点和第三频点上接收信号;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不同,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频点不同;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将在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上接收到的所述信号进行合并。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频域位置;所述频域位置是所述第二频点和所述第三频点中 的一个频点上的频域位置。
  34.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发送N个移频模式;其中,一个移频模式对应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一个移频模式用于指示一个移频值;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二频点的移频值,或者所述移频值是所述第一频点移频至所述第三频点的移频值。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二指示信息;其中,一个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中继节点的一个接收通道所对应的信号所映射的发送通道。
  36. 根据权利要求32-35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接收通道数量,发送通道数量、以及支持的最大频点数量。
  37. 根据权利要求32-36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中继节点的支持的接收通道与发送通道之间的映射关系。
  38. 根据权利要求32-37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接收到的所述信号是经过放大的信号。
  39. 一种信号转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使得权利要求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40.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计算机调用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3-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CT/CN2022/082574 2021-04-02 2022-03-23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WO2022206520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2778703.3A EP4304102A1 (en) 2021-04-02 2022-03-23 Signal forwa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8/374,818 US20240031005A1 (en) 2021-04-02 2023-09-29 Signal forwa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3653.6 2021-04-02
CN202110363653.6A CN115189745A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374,818 Continuation US20240031005A1 (en) 2021-04-02 2023-09-29 Signal forwa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6520A1 true WO2022206520A1 (zh) 2022-10-06

Family

ID=83457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2/082574 WO2022206520A1 (zh) 2021-04-02 2022-03-23 一种信号转发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1005A1 (zh)
EP (1) EP4304102A1 (zh)
CN (1) CN115189745A (zh)
WO (1) WO20222065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9041A (zh) * 2022-11-14 2022-12-20 深圳芯盛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相控阵技术的客户端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6687A (zh) * 2013-03-05 2013-06-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酉矩阵调制的协作分集传输方法
US20130242853A1 (en) * 2010-11-08 2013-09-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045541A1 (en) * 2012-08-08 2014-02-13 Golba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ed transceivers and mobile device connectivity
CN111757357A (zh) * 2020-07-10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重定向方法、网络及终端设备、通信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07216A (zh) * 2020-07-28 2022-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中继节点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42853A1 (en) * 2010-11-08 2013-09-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045541A1 (en) * 2012-08-08 2014-02-13 Golba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ed transceivers and mobile device connectivity
US20170156069A1 (en) * 2012-08-08 2017-06-01 Golba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ing communication in leaky wave distributed transceiver environments
CN103166687A (zh) * 2013-03-05 2013-06-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酉矩阵调制的协作分集传输方法
CN111757357A (zh) * 2020-07-10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重定向方法、网络及终端设备、通信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07216A (zh) * 2020-07-28 2022-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及中继节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9745A (zh) 2022-10-14
US20240031005A1 (en) 2024-01-25
EP4304102A1 (en) 2024-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4127B2 (en) MM-Wa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tenna system with polarization diversity
WO2020088571A1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US20200274586A1 (en)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879976B2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64592A1 (zh) 波束管理方法,波束管理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WO2020199902A1 (zh) 一种选择接收波束的方法及装置
US20240031005A1 (en) Signal forwa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812156B2 (en) Synchronization beam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and system
US1144465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s on multiple band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172018B2 (en) Wireless systems and methods using millimeter wave band signals with asymmetric directivity
WO2018191892A1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WO2023010563A1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2151494A1 (zh) 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757351B (zh) 数据接收和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6134751A (zh) 用于交分双工的mimo天线阵列
EP362452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node
CN113676424B (zh) 通信装置和信道估计方法
US2024017889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irst terminal device, and second terminal device
CN114340049B (zh) Poi设备和无线覆盖系统
WO2024032514A1 (zh) 用于信号转发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170516A1 (zh)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40097756A1 (en) Front-end systems bypassing transmit band filter for antenna switching
US10693528B1 (en) Antenna array sharing in a multi-operator radio node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240172281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multi-link operation (mlo) with a millimeter wave (mmwave) link
WO2023142016A1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27787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7787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7787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1005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