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143651A1 -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143651A1
WO2022143651A1 PCT/CN2021/142039 CN2021142039W WO2022143651A1 WO 2022143651 A1 WO2022143651 A1 WO 2022143651A1 CN 2021142039 W CN2021142039 W CN 2021142039W WO 2022143651 A1 WO2022143651 A1 WO 2022143651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main body
pushing
connecting arm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1420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方妍
谢俊
郭利德
邢增平
付乾炎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19143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58534A4/en
Publication of WO2022143651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143651A1/zh
Priority to US18/344,013 priority patent/US20240007022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1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 H02N2/002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using only longitudinal or radial mod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6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by pressing one or more vibrators against the drive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1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 H02N2/002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using only longitudinal or radial modes
    • H02N2/0025Driving devices, e.g. vibrators using only longitudinal or radial modes using combined longitudinal mod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5Mechan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 H02N2/0055Supports for driving or driven bodies; Means for pressing driving body against driven body
    • H02N2/006Elastic elements, e.g.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00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non-specific motion;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covered by H02N2/02 - H02N2/16
    • H02N2/005Mechan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 H02N2/0065Friction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rotary motion, e.g. rotary motors
    • H02N2/103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rotary motion, e.g. rotary motors by pressing one or more vibrators against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Definitions

  •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ide wall is not equal to the length of the second side wall
  •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side wall is the dimension of the first side wall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 the length of the second side wall is the length of the second side wall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size of the direction. Therefore, the intersection line of the first side wall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deviates from the first central axis, and the top profile of the pushing portion formed by the first side wall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can take the shape of an oblique triang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ensuring
  • the asymmetrical shape of the push part structure improves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rigidity of the push part, so as to provide a stable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llower.
  • the exciter is a piezoelectric element made of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which can be piezoelectric elements made of inorganic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such as piezoelectric crystals and piezoelectric ceramics, or can also be made of piezoelectric elements such as piezoelectric crystals and piezoelectric ceramics. Piezoelectric elements supported by organic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such a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 the resonator may be a metallic substrate made of one or more metallic materials, such as stainless steel or iron.
  • the exciter when a current of a certain frequency is passed to the exciter, the exciter can generate elastic vibration, which is amplified to the resonator through resonance, so that the part of the resonator in contact with the follower forms an elliptical trajectory motion. And there is relative friction with the follower to realize the driving function of the piezoelectric motor.
  • the ellipse includes a special ellipse whose long radius is equal to the short radius, that is, a circle.
  • the resonator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drive the follower to move in a second direction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 vibration exciter at the second frequency, and the first direction is opposite to the second direction.
  • FIG. 20 is another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the pushing portion of the resonator provided by the second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FIG. 21 is another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ushing part of the resonator provided by the second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piezoelectric driving technology is based on the in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of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By controlling the electrical signal applied to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is mechanically deformed, so as to use the deformation to push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piezoelectric motor 200 to move.
  • the optical structure 320 is driven to move.
  • the inverse piezoelectric effect means that when an electric field is applied in the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dielectrics, these dielectrics produce mechanical deformation or mechanical pressure in a certain direction. When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is removed, these deformations or stresses also disappear.
  • the exciter 220 may be rectangular, circular, or polygonal.
  •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may be a material such as gold or silver.
  • the shape of the vibration exciter 220 and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pl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vibration exciter 220 are not strictly limited in th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intersection line of the first side wall 31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32 includes the case where the two are directly connected to form the intersection line, and also includes the case where the extending directions of the two are connected to form the intersection line.
  • the pushing portion 20 is asymmetrically arranged with respect to the first central axis A
  • a special asymmetrical form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onator 100 can also be realized, and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the resonator 100 is different.
  • Symmetrical arrangement on the one hand, enables the resonator 100 to have more abundant and varied structural forms, and can also b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space size of the camera module 300 applying the piezoelectric motor 200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ational use of space.
  • the resonator 100 as a whole can be provided with two resonance modes with different excitation frequencies, so that the follower can have a directional reciprocating translation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包括激振器和谐振器,所述谐振器包括主体部和推动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中心轴,所述主体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激振器固定至所述主体部;所述推动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并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推动部关于所述第一中心轴呈非对称结构,所述推动部用于在所述激振器的激励下推动从动件运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压电驱动技术,解决了传统马达的电磁干扰问题,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较佳。

Description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12月31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11640952.1、申请名称为“谐振器、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以及2021年02月0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110142982.8、申请名称为“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拍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摄像模组的马达主要为动圈式马达。动圈式马达包括磁石和线圈,线圈缠绕在镜头的外周侧,在磁石的磁场下,通电线圈产生电磁力,从而推动镜头运动。然而,由于动圈式马达采用磁力驱动,对周边的磁性材料或磁场敏感,容易出现磁干扰导致摄像头模组的拍摄质量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压电马达采用压电驱动技术,解决了传统马达的电磁干扰问题,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较佳。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压电马达,包括激振器和谐振器,所述谐振器包括主体部和推动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中心轴,所述主体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激振器固定至所述主体部;所述推动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并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推动部关于所述第一中心轴呈非对称结构,所述推动部用于在激振器的激励下推动从动件运动。
需说明的是,主体部可以关于第一中心轴呈对称结构,也可以关于第一中心轴呈非对称结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当激振器未通入电流(电流为零,或者电流很小)时,激振器处于初始状态。当激振器通入正电流时,激振器延展,处于伸长状态。当激振器通入负电流时,激振器收缩,处于缩短状态。也即,激振器会依据施加的电信号发生形变,当电信号为交变信号时,压电材料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动作。
由此,当给激振器通入一定频率的电流时,激振器能够产生弹性振动,并通过共振作用放大到谐振器上,从而使谐振器与从动件接触的部分形成椭圆轨迹运动,并与从动件发生相对摩擦,以实现压电马达的驱动功能。其中,椭圆包括长半径与短半径相等的特殊椭圆,也即圆。
具体而言,激振器产生的弹性振动能够通过共振作用放大到主体部上,而主体部又与推动部相连,故而振动可传递至推动部,使推动部能够沿椭圆轨迹运动,进而驱动从动件相对推动部移动。而推动部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推动部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形态,还可针对应用此压电马达的摄像模组的空间大小而进行调整,达到合理利用空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谐振器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 模态,从而使从动件发生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换言之,谐振器能够在激振器的激励下产生两种共振模态。也即为,推动部能够在激振器的激励下产生两种共振模态,两种共振模态的激励频率不同,振动形式相反。具体表现为当给推动部分别施加不同频率的交变信号的激励时,这两种共振模态能够推动从动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从动件的往复平移运动。
由此,一方面,因压电马达采用压电驱动而不再采用磁力驱动,故而压电马达内部不存在强磁性组件,能够将对设置在压电马达周围的器件产生磁干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有效解决传统马达的电磁干扰问题,能够使得应用其的摄像模组和应用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的拍摄质量较佳。另一方面,谐振器能够在采用较为简单和易于加工的结构下,实现从动件的定向平移移动,从而在从动件上固定有光学结构时,能够带动光学结构一起实现定向平移,以达成更好的光学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与所述从动件接触配合的接触足,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呈夹角设置。
应当理解,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能够构成推动部的外观结构,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呈夹角设置,也即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非共面设置。
由此,推动部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三角形,推动部的顶部可理解为推动部远离主体部的部分。此设置有利于谐振器整体的小型化,且能使得推动部的整体刚度较大,结构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能力。同时,由于推动部的整体刚度较大,而推动部与固定有光学结构的从动件接触配合,故而推动部能够推动更重的光学结构。也即为,推动部能够周期性地、连续地移动光学结构,且驱动力稳定,因此推动部能够推动重量和行程较大的光学结构,使得摄像模组的结构更易实现多样化,也更易满足对光学结构要求较高的拍摄需求。
其中,推动部的顶部轮廓呈三角形的情况可以包括推动部的顶部轮廓呈斜三角形的情况,也可以包括推动部的顶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还可以包括推动部的顶部轮廓呈曲边三角形的情况,或是可以包括推动部的顶部轮廓呈圆角三角形的情况,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交线相对所述第一中心轴偏移,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不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
示例性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第二侧壁的长度不等,第一侧壁的长度为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第二侧壁的长度为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由此,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交线偏离第一中心轴,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构成的推动部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斜三角形的形态,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推动部结构上的不对称形态,提高推动部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以为从动件提供稳定的驱动力。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交线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相交;
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 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构成的推动部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情况,此设置能够在保证推动部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推动部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以为从动件提供稳定的驱动力。
或者,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不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
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共同构成的推动部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斜三角形的形态,此设置能够在保证推动部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的同时,提高推动部的结构刚度和结构稳定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镂空区,此设置使得推动部能够在具备驱动从动件运动的功能的基础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变形可能,有利于适应压电马达的多场景应用需求。
或者,所述推动部为实心封闭结构。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的同侧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推动部围设形成所述镂空区;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
由此,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能够配合形成具有镂空区且能够推动从动件的推动部,而通过改变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结构形态,能够实现推动部关于第一中心轴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推动部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能够使谐振器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此两种共振模态能够在受到相应的频率激励时,使得从动件实现两个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进而使从动件能够呈现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的同侧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推动部围设形成所述镂空区;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
由此,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能够配合形成具有镂空区且能够推动从动件的推动部,而通过改变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结构形态,能够实现推动部关于第一中心轴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推动部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能够使谐振器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此两种共振模态能够在受到相应的频率激励时,使得从动件实现两个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进而使从动件能够呈现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足与所述从动件的接触形式包括线接触或面接触。
示例性地,当接触足与从动件的接触形式为线接触时,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为棱角过渡。或者,接触足与从动件接触的表面为弧面。而当接触足与从动件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时,接触足与从动件接触的表面可为平面。应当理解,接触足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形状,能够满足与从动件形成接触配合的形状均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由此,能够以较小的接触面积使推动部实现对从动件的一定的预压力,有利于增大推动部的刚性,消除两者之间因间隙而造成的位移。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谐振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推动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不同侧,所述固定部能够将所述谐振器固定至外部结构件;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或者,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与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另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一致;或者,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与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另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不一致。
需说明的是,第一中心轴两侧固定部数量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包括推动部关于第一中心轴对称的情况,也可以包括推动部关于第一中心轴不对称的情况。而在推动部关于第一中心轴对称的情况下,第一中心轴两侧的固定部数量不对称也可以实现谐振器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谐振器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谐振器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形态,还可针对应用此压电马达的摄像模组的空间大小而进行调整,达到合理利用空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谐振器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从而使从动件发生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由此,谐振器能够通过固定部与外部结构件的连接关系而位置被固定,从而在谐振器自身振动时能够因固定部被固定而使谐振器整体的位置不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谐振器正常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从动件的运动精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第二中心轴,所述第二中心轴与所述第一中心轴垂直;
所述推动部的数量为一个,且分布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一侧。设置一个推动部并使推动部与从动件接触配合,能够使得推动部顺利驱动从动件运动,进而带动固定于从动件上的光学结构一起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或变焦。
或者,所述推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两侧。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谐振器的加工和制作都较为简便,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两个推动部的推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从动件的往复运动控制精度较高,能够在驱动从动件运动的过程中保证从动件较好的运动效果。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马达包括定子和从动件,所述定子包括固定连接的激振器和如上所述的谐振器,所述谐振器与所述从动件接触配合,并用于推动所述从动件相对定子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激振器能够作为激励部件而产生激励力,使得被激对象获得一定形式和大小的振动量。谐振器能够通过激振器的激励而产生振动,并施加作用力于从动件,以驱动从动件运动。
示例性地,激振器为采用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元件,其可为采用如压电晶体、压电陶瓷等无机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元件,或者,也可为采用如聚偏氟乙烯等有机压电材料支撑的压电元件。谐振器可以为采用一种或多种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基体,如不锈钢或铁。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激振器在供电状态下产生的振动能够通过所述主体部放大并传递至推动部,以使所述推动部驱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所述激振器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所述激振器固定至所述主体部相背两侧中的一侧;或者,
所述激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激振器分别固定至所述主体部的相背两侧。而激振器的数量可以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性选取,有利于适应多场景的应用需求。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电马达还包括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推动部接触配合,并用于在所述推动部的推动下,相对所述推动部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激振器未通入电流(电流为零,或者电流很小)时,激振器处于初始状态。当激振器通入正电流时,激振器延展,处于伸长状态。当激振器通入负电流时,激振器收缩,处于缩短状态。也即,激振器会依据施加的电信号发生形变,当电信号为交变信号时,压电材料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动作。
由此,当给激振器通入一定频率的电流时,激振器能够产生弹性振动,并通过共振作用放大到谐振器上,从而使谐振器与从动件接触的部分形成椭圆轨迹运动,并与从动件发生相对摩擦,以实现压电马达的驱动功能。其中,椭圆包括长半径与短半径相等的特殊椭圆,也即圆。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谐振器用于在第一频率的所述激振器的驱动下,驱动所述从动件往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谐振器还用于在第二频率的所述激振器的驱动下,驱动所述从动件往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理解为从动件相对谐振器发生移动的方向,也即从动件能够相对谐振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从动件向第一方向移动为向左移动,那么向第二方向移动即为向右移动,而向左和向右移动在压电马达应用至摄像模组时,可以理解为沿平行于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前后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谐振器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此两种共振模态能够在受到相应的频率激励时,使得从动件实现两个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进而使从动件能够呈现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示例性地,当给激振器施加频率为600khz的交变信号时,激振器可以推动从动件向右运动。当给激振器施加频率为700khz的交变信号时,激振器可以推动从动件向左运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从动件包括接触部和与所述接触部弯折连接的配合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推动部接触,并施加弹性抵持力至所述推动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定 子形成间隙且用于固定连接光学结构,以带动所述光学结构移动。
由此,接触部能够提供从动件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使得从动件能够在推动部的推动下实现平移运动。而配合部与接触部弯折相连,能够仅使从动件中需与推动部接触的部分与推动部抵持,而使从动件中需与光学结构固定的部分远离推动部,有利于合理的利用从动件的空间布局,避免两部分因功能上的差异而相互干扰。一方面,能够达成被推动部推动而运动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与光学结构固定,从而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带动光学结构一起运动,实现摄像模组的对焦或变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基座、光学结构和如上所述的压电马达,所述谐振器固定至所述基座,所述光学结构固定至所述从动件,以在所述谐振器的驱动下相对所述基座移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简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简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定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定子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定子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激振器的逆压电效应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激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电马达的驱动电路的示意简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二的谐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一的谐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一的谐振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一的谐振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一的谐振器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三的谐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方案四的谐振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轨迹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的推动部的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固定于b,可以是a与b直接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无线微波接收设备等设备。
为了方便理解,以手机这种具有广泛使用人群和丰富应用场景的电子设备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电子设备1000包括壳体1100和安装于壳体1100的摄像模组300。壳体1100能够收容电子设备1000的部件并为其提供保护功能,有效避免电子设备1000的部件因受外部机械损伤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发生。摄像模组300全部收容于壳体1100内部,或者,摄像模组300大部分收容于壳体1100内部。摄像模组300能够使得电子设备1000实现实时采集影像,即时视频通话或者获取待测对象的三维信息中的一者或多者,其即可以作为前置摄像头,以捕获电子设备1000前方的静态图像或动态视频,也可以作为后置摄像头,以捕获电子设备1000后方的静态图像或动态视频。
可以理解的是,摄像模组300可以具有对焦和变焦功能。对焦可理解为通过调整成像面和镜头之间的距离,使物体可以清晰的成像到感光元件,而使被摄物体成清晰的像的过程。变焦可理解为通过多组镜组的组合变化而使视角或图像大小变化,进而能够获取拉近或拉远效果的过程。一般而言,焦距越长,视角越窄,画面中能容纳的景象就少,画面看起来越近。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画面中能容纳的景物就多,画面看起来较远。
需说明的是,图1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壳体1100和摄像模组30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参阅图2,摄像模组300可以包括基座310、光学结构320、电路板330和压电马达200。基座310可理解为能够收容组成摄像模组300的各类零部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 地承载各类零部件的支承部件。光学结构320可理解为能够实现摄像模组300对焦或变焦功能的结构件,其即可以为单独的光学结构件,如光学透镜。也可以为多个光学结构件通过组装方式形成的一体式结构或组装式结构,如镜片群组(亦可称为镜组)或镜头。电路板330能够电连接至压电马达200,以为压电马达200提供电信号,同时也能够通信连接至电子设备1000的处理器,其可以根据需要而布置在摄像模组300内的相应位置,如基座310的内侧壁。压电马达200可理解为采用压电驱动技术实现驱动的致动构件,能够提供致动力而使光学结构320发生定向的平移运动,从而达到较佳的拍摄效果。示例性地,压电马达200可以为共振频率在20kHz以上的超声波压电马达200(ultrasonic motor,USM)。
其中,压电驱动技术是基于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通过控制施加于压电材料的电信号,使得压电材料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利用该变形推动压电马达200的其他部件运动,进而带动光学结构320运动。逆压电效应是指当在电介质的极化方向施加电场,这些电介质就在一定方向上产生机械变形或机械压力,当外加电场撤去时,这些变形或应力也随之消失。
需说明的是,图2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基座310、光学结构320、电路板330和压电马达20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摄像模组300的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光学结构320为镜片群组时,光学结构320和压电马达200可一对一而对应连接,从而在光学结构320的数量为多个时,压电马达200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光学结构320可在多个压电马达200的驱使下实现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可以理解为相互靠近或相对远离。由此,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通过调整多个光学结构320之间的相对位置而调节焦距和影像,以获得优质的成像效果。
结合参阅上述描述,由于压电马达200采用压电驱动而不再采用磁力驱动,故而压电马达200内部不存在强磁性组件。一方面,能够将对设置在压电马达200周围的器件产生磁干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有效解决传统马达的电磁干扰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低功耗、结构简单、位置分辨率高、快速响应、断电自锁、低噪声等优点,能够使得摄像模组300及应用摄像模组300的电子设备1000的拍摄质量较佳。
如下将结合图2-图10,对压电马达200的具体结构和驱动原理进行充分和详尽的描述。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压电马达200包括定子210和从动件230。定子210可理解为压电马达200中位置被固定的部分,其可以在通入电信号后,产生振动并驱动从动件230移动。从动件230可理解为压电马达200中位置能够发生变化的部分,其可以在从动件230的驱动下实现平移移动。也即为,压电马达200为能够将定子210产生的固有振动(共振)转换成从动件230平移运动的传动装置。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定子210固定至基座310,光学结构320固定至从动件230,从动件230能够在定子210的驱动下带动光学结构320相对基座310移动。由此,能够通过从动件230的定向平移运动,使得光学结构320能一起实现定向平移运动,进而实现摄像模组300的对焦或变焦。
请结合参阅图5、图6和图7,定子210包括固定连接的激振器220和谐振器100。激振器220能够作为激励部件而产生激励力,使得被激对象获得一定形式和大小的振动量。谐振器100能够通过激振器220的激励而产生振动,并施加作用力于从动件230,以驱动从动件230运动。
示例性地,激振器220为采用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元件,其可为采用如压电晶体、压电陶瓷等无机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元件,或者,也可为采用如聚偏氟乙烯等有机压电材料支撑的压电元件。谐振器100可以为采用一种或多种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基体,如不锈钢或铁。
请参阅图8,当激振器220未通入电流(电流为零,或者电流很小)时,激振器220处于初始状态。当激振器220通入正电流时,激振器220延展,处于伸长状态。当激振器220通入负电流时,激振器220收缩,处于缩短状态。也即,激振器220会依据施加的电信号发生形变,当电信号为交变信号时,压电材料会发生周期性的伸缩动作。
由此,当给激振器220通入一定频率的电流时,激振器220能够产生弹性振动,并通过共振作用放大到谐振器100上,从而使谐振器100与从动件230接触的部分形成椭圆轨迹运动,并与从动件230发生相对摩擦,以实现压电马达200的驱动功能。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9,激振器220包括正面2201和背面2202,激振器220的正面2201可理解为激振器220远离谐振器100的表面,激振器220的背面2202可理解为激振器220与谐振器100接触的表面。激振器220的正面2201可电连接至电路板330,以使电路板330能够向激振器220发送驱动激振器220的驱动信号。激振器220的背面2202固定至谐振器100,以使激振器220与谐振器100固定连接。示例性地,激振器220的背面2202可通过导电胶连接至谐振器100。
由此,谐振器100能够为激振器220提供强力的支撑作用,也即为,激振器220能通过与谐振器100的连接关系而增强其自身的固位稳定性。一方面,能够满足激振器220跌落测试的可靠性要求,有效增强激振器220抗意外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激振器220实际应用时,有效将激振器220因跌落而导致损坏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连接可靠性强。
激振器220的正面2201和背面2202均可镀有导电材料,以使激振器220能够外接电极使用。具体而言,谐振器100可以接地,激振器220固定连接至谐振器100,故而激振器220的正面2201可接正极,激振器220的背面2202可接地,进而压电马达200整体可形成如图10所示的连接电路。当然,谐振器100也可以接正极,从而激振器220的正面2201可接地,激振器220的背面2202可接正极,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示例性地,激振器220可呈矩形、圆形或多边形。导电材料可以为如金或银等材料。对于激振器220的形状和激振器220表面所镀的导电材料本申请的实施例不做严格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压电马达200还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以形成于电路板330或固定且电连接于电路板330。其中,驱动电路形成于电路板330时,可以包括电路板330上的走线和固定于电路板330上的一个或多个元器件,元器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电阻、电容、电感等。驱动电路固定且电连接于电路板330时,驱动电路可以体现为 芯片结构或包括电路板330和元器件的电路组件。当然,驱动电路也可以集成在电子设备1000的处理器中。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电路能够形成驱动激振器220的驱动信号,并实现谐振器100的接地。示例性地,激振器220可通过一个导接件而电连接至驱动电路,以形成能够为激振器220传输驱动信号的链路,谐振器100可通过另一个导接件而电连接至驱动电路,以形成能够实现谐振器100接地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激振器2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激振器220固定至谐振器100相背设置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也即为,激振器220单侧设置。单侧设置的激振器220就能够起到激励谐振器100产生共振的作用。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激振器2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激振器220分别固定至谐振器100相背设置的两侧。也即为,激振器220双侧设置。双侧设置的激振器22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进一步保证激振器220能够起到激励谐振器100产生共振的作用,可靠性强。
需说明的是,当激振器220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激振器220需受到相同频率的电信号的激励,以保证谐振器100能够稳定的产生共振。另外,激振器220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激振器220可以以一致的数量配置在谐振器100的两侧,或者,多个激振器220也可以以不一致的数量配置在谐振器100的两侧,仅需满足受到相同频率的交变信号激励即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激振器220的数量不做严格限制。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激振器220能够在受到一定频率的交变信号激励后,产生周期性的机械变形,使得与激振器220相连的谐振器100能够产生共振,从而在激振器220和谐振器100之间形成特殊的振动形式,以使谐振器100能够推动从动件230运动。
如上对激振器220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如下将结合图11-图21对谐振器100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请结合参阅图11和图12,谐振器100包括主体部10、固定部20和推动部30。主体部10为谐振器100中能够提供较大的接触面积,以固定激振器220的部分。固定部20为谐振器100中能够与外部结构件固定,以使谐振器100的位置被固定的部分。推动部30为谐振器100中能够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以驱使从动件230运动的部分。
主体部1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第一表面101可与激振器220固定,第二表面102亦可与激振器220固定,故而当激振器220的数量为两个或多个时,可将激振器220配置在主体部10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有利于提高压电马达2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主体部10与激振器220接触配合,也即主体部10能够直接接触激振器220。由此,在激振器220受到一定频率的交变信号的激励时,能够产生周期性的机械变形,亦可称为周期性的弹性振动,此振动能够通过共振作用而放大到主体部10上,也即能够放大到谐振器100上,而使谐振器100驱动从动件230运动。其中,一定频率可理解为能够使谐振器100产生共振的频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主体部10具有第一中心轴A和第二中心轴B,第一中心轴A 和第二中心轴B彼此垂直,且第一中心轴A和第二中心轴B的交点位于主体部10的中心线上。
可以理解的是,以第一中心轴A的视角而言,主体部1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主体部10可以关于第一中心轴A呈对称结构,也可以关于第一中心轴A呈非对称结构(例如在主体部具有不规则的边缘)。而在第二中心轴B的视角而言,主体部10分布在第二中心轴B的两侧。应当理解,主体部10也可关于第二中心轴B呈对称结构,也即为主体部10可关于第一中心轴A和第二中心轴B均对称,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示例性地,主体部10可呈矩形。
请结合参阅图12-图21,固定部20连接至主体部10,固定部20能够将谐振器100固定至外部结构件。也即为,固定部20能够将定子210固定至外部结构件。其中,压电马达200应用至摄像模组300时,外部结构件可以为摄像模组300的基座310的侧壁,也可以为摄像模组300内的其他静件,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由此,固定部20的位置被固定,也即为,谐振器100能够通过固定部20与外部结构件的连接关系而位置被固定,从而在谐振器100自身振动时能够因固定部20被固定而使谐振器100整体的位置不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谐振器100正常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保证从动件230的运动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部20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并连接至主体部10。
示例性地,固定部20的数量可为两个,两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或者,固定部20的数量可为三个,一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一侧,其余两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二中心轴B的另一侧并间隔设置。或者,固定部20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一侧的固定部20的数量,与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另一侧的固定部20的数量一致。或者,固定部20的数量可为多个,多个固定部2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一侧的固定部20的数量,与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另一侧的固定部20的数量不一致。
需说明的是,固定部20的形态可以为矩形、弧形、多边形等形状,固定部20的连接位置可以为主体部10的一侧的中间位置,也可以为主体部10一侧的两端的位置,固定部20可与推动部30间隔设置,也可与推动部30相连,满足能够起到固定作用且与推动部30分布在主体部10的不同侧即可,本实施例对于固定部20的数量、形状及连接位置不做严格限制。
推动部30连接至主体部10并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且推动部30与固定部20位于主体部10的不同侧,推动部30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应当理解,由于推动部30和固定部20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故而将推动部30和固定部20分别排布至主体部10的不同侧,能够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被布置在主体部10的不同区域,将两者之间因发生干扰而导致压电马达200的效果下降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请参阅图5,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推动部30的数量为一个,且分布在第二中心轴B的一侧。换言之,以第一中心轴A的视角而言,推动部30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而在第二中心轴B的视角而言,一个推动部30分布在第二中心轴B的一侧,即 一个推动部30连接于主体部10的相对两侧中的任意一侧。设置一个推动部30并使推动部30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能够使得推动部30顺利驱动从动件230运动,进而带动固定于从动件230上的光学结构320一起运动,以实现摄像模组300的对焦或变焦。
请参阅图6,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推动部30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第二中心轴B的两侧。换言之,以第一中心轴A的视角而言,两个推动部30中每一推动部30均分布在第一中心轴A的两侧,而在第二中心轴B的视角而言,两个推动部30关于第二中心轴B对称设置。也即为,两个推动部30分别连接于主体部10的相对两侧,且两个推动部30的结构形态一致。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谐振器100的加工和制作都较为简便,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两个推动部30的推动动作具有同步性和一致性,从动件230的往复运动控制精度较高,能够在驱动从动件230运动的过程中保证从动件230较好的运动效果。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推动部3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选取,仅需满足能够与主体部10连接并可推动从动件230相对定子210运动即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推动部30的数量不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12-图21,推动部30关于第一中心轴A呈对称或非对称结构。也即为,推动部30中位于第一中心轴A一侧的部分与位于第一中心轴A另一侧的部分对称或不对称设置。推动部30还能够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并在激振器220的激励下推动从动件230运动。如下将以推动部30关于第一中心轴A呈非对称设置进行详细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激振器220产生的弹性振动能够通过共振作用放大到主体部10上,而主体部10又与推动部30相连,故而振动可传递至推动部30,使推动部30能够沿椭圆轨迹运动,进而驱动从动件230相对推动部30移动。而推动部30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推动部30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形态,还可针对应用此压电马达200的摄像模组300的空间大小而进行调整,达到合理利用空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谐振器100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从而使从动件230发生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换言之,谐振器100能够在激振器220的激励下产生两种共振模态。也即为,推动部30能够在激振器220的激励下产生两种共振模态,两种共振模态的激励频率不同,振动形式相反。具体表现为当给推动部30分别施加不同频率的交变信号的激励时,这两种共振模态能够推动从动件230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从动件230的往复平移运动。又因推动部30的位置被固定而不会发生变化,故而可理解为在推动部30的原位振动的驱使下,从动件230能够受推力而相对推动部30移动,也即,从动件230能够相对定子210移动。
由此,一方面,因压电马达200采用压电驱动而不再采用磁力驱动,故而压电马达200内部不存在强磁性组件,对周围器件也没有磁干扰特性,能够提高应用压电马达200的摄像模组300和电子设备1000的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谐振器100能够在采用较为简单和易于加工的结构下,实现从动件230的定向平移移动,从而在从动件230上固定有光学结构320时,能够带动光学结构320一起实现定向平移,以达成更好的光学效果。
请结合参阅图11-图21,推动部30包括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第一侧壁31和 第二侧壁32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的接触足33,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呈夹角设置。应当理解,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能够构成推动部30的外观结构,而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呈夹角设置,也即为,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非共面设置。
由此,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三角形,推动部30的顶部可理解为推动部30远离主体部10的部分。此设置有利于谐振器100整体的小型化,且能使得推动部30的整体刚度较大,结构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的能力。同时,由于推动部30的整体刚度较大,而推动部30与固定有光学结构320的从动件230接触配合,故而推动部30能够推动更重的光学结构320。也即为,推动部30能够周期性地、连续地移动光学结构320,且驱动力稳定,因此推动部30能够推动重量和行程较大的光学结构320,使得摄像模组300的结构更易实现多样化,也更易满足对光学结构320要求较高的拍摄需求。
其中,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三角形的情况可以包括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斜三角形的情况,也可以包括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的情况,还可以包括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曲边三角形的情况,或是可以包括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圆角三角形的情况,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11-图19,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相对第一中心轴A偏移。也即为,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与第一中心轴A异面。
需说明的是,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包括两者直接相连而形成交线的情况,也包括两者的延伸方向相连而形成交线的情况。
示例性地,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与第二侧壁32的长度不等,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为第一侧壁31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第二侧壁32的长度为第二侧壁32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由此,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偏离第一中心轴A,且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共同构成的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斜三角形的形态,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推动部30结构上的不对称形态,提高推动部30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以为从动件230提供稳定的驱动力。
请结合参阅图20和图21,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与第一中心轴A相交。也即为,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落在第一中心轴A上。
需说明的是,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交线包括两者直接相连而形成交线的情况,也包括两者的延伸方向相连而形成交线的情况。
示例性地,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与第二侧壁32的长度相等,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为第一侧壁31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第二侧壁32的长度为第二侧壁32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共同构成的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情况,此设置能够在保证推动部30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推动部30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以为从动件230提供稳定的驱动力。
或者,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与第二侧壁32的长度不等,第一侧壁31的长度为第一侧 壁31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第二侧壁32的长度为第二侧壁32沿延伸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共同构成的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能够呈现斜三角形的形态,此设置能够在保证推动部30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的同时,提高推动部30的结构刚度和结构稳定性。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推动部30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具有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形态,能够满足多场景下谐振器100的应用需求,有利于保证谐振器100能够稳定有效的提供驱动从动件230沿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驱动力。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连接处形成接触足33,接触足33能够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而接触足33与从动件230的接触形式可以包括线接触或面接触。
示例性地,当接触足33与从动件230的接触形式为线接触时,接触足33可呈现如图22中的(a)所示的形状,也即为,第一侧壁31与第二侧壁32为棱角过渡。或者,接触足33可呈现如图22中的(b)所示的形状,其与从动件230接触的表面为弧面。而当接触足33与从动件230的接触形式为面接触时,接触足33可呈现如图22中的(c)所示的形状,其与从动件230接触的表面可为平面。应当理解,接触足33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形状,能够满足与从动件230形成接触配合的形状均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由此,能够以较小的接触面积使推动部30实现对从动件230的一定的预压力,有利于增大推动部30的刚性,消除两者之间因间隙而造成的位移。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和图4,从动件230包括接触部240和与接触部240弯折连接的配合部250,接触部240与推动部30接触,并施加弹性抵持力至推动部30,配合部250与定子210形成间隙且用于固定连接光学结构320,以带动光学结构320移动。应当理解,主体部10的第一表面101为朝向配合部250的表面,主体部10的第二表面102为背向配合部250的表面。主体部10的第一表面101固定有激振器220时,配合部250与此激振器220之间形成间隙。主体部10的第一表面101未固定有激振器220时,配合部250与主体部10之间形成间隙,故而配合部250与定子210之间始终具有间隙。
由此,接触部240能够提供从动件230运动过程中的导向,使得从动件230能够在推动部30的推动下实现平移运动。而配合部250与接触部240弯折相连,能够仅使从动件230中需与推动部30接触的部分与推动部30抵持,而使从动件230中需与光学结构320固定的部分远离推动部30,有利于合理的利用从动件230的空间布局,避免两部分因功能上的差异而相互干扰。一方面,能够达成被推动部30推动而运动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与光学结构320固定,从而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带动光学结构320一起运动,实现摄像模组300的对焦或变焦。
需说明的是,图2-图4所示的从动件230的结构仅为示意性的表示接触部240和配合部25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部分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从动件230的具体限定,能够实现与推动部30的接触配合且能够固定光学结构320的从动件230的形状均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以下将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来对本申请中主体部10、推动部30的连接位置、具体构 造展开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2-图18,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推动部30与主体部10之间形成镂空区34。此设置使得推动部30能够在具备驱动从动件230运动的功能的基础上,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变形可能,有利于适应压电马达200的多场景应用需求。
具体而言,推动部30包括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分别连接至主体部10的同侧的两边,第一连接臂35远离主体部1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臂36远离主体部10的一端连接,且两者之间呈夹角设置。应当理解,主体部10的同侧的两边指的是主体部10的一侧的两边。
其中,第一连接臂35的远离主体部10的表面形成第一侧壁31,第二连接臂36的远离主体部10的表面形成第二侧壁32,第一连接臂35、第二连接臂36和推动部30围设形成镂空区34。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连接处形成接触足33,等同于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连接处形成接触足33,接触足33能够与从动件230接触配合。一方面,能够以较小的接触面积使推动部30实现对从动件230的一定的预压力,有利于增大推动部30的刚性,消除两者之间因间隙而造成的位移。另一方面,便于进行从动件230的拉近或推远的动作,以具有更好的光学效果,进而增加了整体的便利性。
需说明的是,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连接可能性所能达成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结构可能性可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能够配合形成具有镂空区34且能够推动从动件230的推动部30,而通过改变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结构形态,能够实现推动部30关于第一中心轴A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推动部30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能够使谐振器100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此两种共振模态能够在受到相应的频率激励时,使得从动件230实现两个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进而使从动件230能够呈现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具体而言,谐振器100用于在第一频率的激振器220的驱动下,驱动所述从动件230往第一方向运动;谐振器100还用于在第二频率的激振器220的驱动下,驱动从动件230往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理解为从动件230相对谐振器100发生移动的方向,也即从动件230能够相对谐振器100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从动件230向第一方向移动为向左移动,那么向第二方向移动即为向右移动,而向左和向右移动在压电马达200应用至摄像模组300时,可以理解为沿平行于摄像模组300的光轴方向前后移动。
示例性地,如图23所示,当给激振器220施加频率为400khz的交变信号时,推动部30的轨迹图为图23中实线。也即为,推动部30运动在二、四象限,可以推动从动件230向左运动。当给激振器220施加频率为600khz的交变信号时,推动部30的轨迹图为图23中的虚线。也即为,推动部30可运动在一、三象限,可以推动从动件230向右运动。
如下将结合推动部30的结构可能来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中,推动部30 的结构可能至少包括如下四种方案:
推动部30的方案一:第一连接臂35为一个连接段形成,第二连接臂36也为一个连接段形成。
推动部30的方案二:第二连接臂36为至少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连接臂36为一个连接段形成。
推动部30的方案三:第一连接臂35为一个连接段形成,第二连接臂36为至少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
推动部30的方案四:第一连接臂35为至少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第二连接臂36也为至少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
如下将对上述的四个推动部30的方案可能性进行详细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3、图14、图15和图16,在推动部30的方案一内,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各为一个连接段形成,且两者相向延伸而彼此连接。由此,不仅推动部30的顶部轮廓呈三角形,推动部30的整体轮廓也呈三角形。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推动部30的结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能够为推动从动件230提供可靠的驱动力。
请参阅图13,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也即为,第一连接臂35为变截面的连接臂,第二连接臂36为等截面的连接臂。其中,第一连接臂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6的延伸方向相交。
请参阅图14,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尺寸也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也即为,第一连接臂35为等截面的连接臂,第二连接臂36为变截面的连接臂。其中,第一连接臂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6的延伸方向相交。
请参阅图15,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尺寸也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也即为,第一连接臂35为变截面的连接臂,第二连接臂36也为变截面的连接臂。
其中,第一连接臂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6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的变化幅度可以与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的尺寸的变化幅度相等,也可以不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参阅图16,再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尺寸也沿延伸方向相等。也即为,第一连接臂35为等截面的连接臂,第二连接臂36为等截面的连接臂。
其中,第一连接臂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6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的尺寸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需说明的是,第一连接臂35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一连接臂35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一连接臂35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第二连接臂36与主 体部10连接的一端也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二连接臂36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二连接臂36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参阅图12,在推动部30的方案二内,与方案一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方案一不同的是,第一连接臂35为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臂35包括第一连接段351和第二连接段352,第一连接段351自主体部10沿平行于第一中心轴A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段352与第一连接段351弯折相连,且第二连接段352与第二连接臂36相向延伸而彼此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段35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臂36的延伸方向相交。
需说明的是,第一连接段351可以为等截面(横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第二连接段352可以为等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对于第一连接段351和第二连接段352的截面类型的排列组合可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列举。
另外,第一连接段35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一连接段35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一连接段351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第二连接臂36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也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二连接臂36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二连接臂36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由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一连接段351的尺寸(如第一连接段351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一连接段351的横截面尺寸等)、第二连接段352的尺寸(如第二连接段352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二连接段352的横截面尺寸等)、第二连接臂36的尺寸(如第二连接臂36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二连接臂36的横截面尺寸等)中的一者或多者,而改变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尺寸、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位置、镂空区34的结构形态和尺寸等中的一者和多者,从而使得推动部30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变化可能,能够使得谐振器100具有多场景的应用可能。
请参阅图17,在推动部30的方案三内,与方案一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方案一不同的是,第二连接臂36为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
示例性地,第二连接臂36包括第三连接段361和第四连接段362,第三连接段361自主体部10沿平行于第一中心轴A的方向延伸,第四连接段362与第三连接段361弯折相连,且第四连接段362与第一连接臂35相向延伸而彼此连接。其中,第四连接段36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臂35的延伸方向相交。
需说明的是,第三连接段361可以为等截面(横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第四接段可以为等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对于第三连接段361和第四连接段362的截面类型的排列组合可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列举。
另外,第三连接段36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 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三连接段36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三连接段361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第一连接臂35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也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一连接臂35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一连接臂35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由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一连接臂35的尺寸(如第一连接臂35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一连接臂35的横截面尺寸等)、第三连接段361的尺寸(如第三连接段361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三连接段361的横截面尺寸等)、第四连接段362的尺寸(如第四连接段362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四连接段362的横截面尺寸等)中的一者或多者,而改变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尺寸、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位置、镂空区34的结构形态和尺寸等中的一者和多者,从而使得推动部30的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变化可能,能够使得谐振器100具有多场景的应用可能。
请参阅图18,在推动部30的方案四内,与方案一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方案二不同的是,第二连接臂36为两个沿不同方向延伸的连接段连续延伸形成。
示例性地,第二连接臂36包括第三连接段361和第四连接段362,第三连接段361自主体部10沿平行于第一中心轴A的方向延伸,第四连接段362与第三连接段361弯折相连,且第四连接段362与第二连接段352相向延伸而彼此连接。其中,第四连接段36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段352的延伸方向相交。
需说明的是,第三连接段361可以为等截面(横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第四连接段362可以为等截面的连接段,也可以为变截面的连接段。对于第三连接段361和第四连接段362的截面类型的排列组合可参阅前述描述,在此不再列举。
另外,第一连接段35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一连接段35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一连接段351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第三连接段36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而当第三连接段361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第三连接段361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
由此,能够通过改变第一连接段351的尺寸(如第一连接段351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一连接段351的横截面尺寸等)、第二连接段352的尺寸(如第二连接段352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二连接段352的横截面尺寸等)、第三连接段361的尺寸(如第三连接段361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三连接段361的横截面尺寸等)、第四连接段362的尺寸(如第四连接段362沿延伸方向的长度、第四连接段362的横截面尺寸等)中的一者或多者,而改变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尺寸、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相对位置、镂空区34的结构形态和尺寸等中的一者和多者,从而使得推动部30的结构具有多 样化的变化可能,能够使得谐振器100具有多场景的应用可能。
结合参阅上述四种推动部30的结构方案,应当理解,通过改变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结构形态和尺寸,一方面能够调整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尺寸、相对位置关系,另一方面能够调整镂空区34的结构形态和尺寸(如方案一内镂空区34可呈三角形,方案二、方案三内镂空区34可呈四边形,方案四内镂空区34可呈五边形)。也即为,镂空区34的结构形态和尺寸会随着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结构形态和尺寸的变化而变化。而对于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尺寸的变化形态及组合方式,在此不再列举。
由此,可根据谐振器100的实际应用(如物料成本控制、刚度需求、致动力需求等)对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尺寸进行调整,以适应多场景的应用需求。也即为,能够通过调整第一连接臂35和第二连接臂36的尺寸,而使推动部30最终能够呈现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而使应用谐振器100的摄像模组300的拍摄质量得以提升,如使从动件230能够推动重量和行程较大的光学结构320,或者,能够更快的推动光学结构320,以在较快的时间内达到切换各光学结构320之间的位置,实现能够达成变焦效果所需的光学结构320之间的位置的匹配。
请结合参阅图19、图20和图21,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推动部30为实心封闭结构。
本实施例中,推动部30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可完全连接至主体部10,也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换言之,推动部30可与主体部10等长,或者,推动部30也可与主体部10不等长(如推动部30的长度大于主体部10的长度)。而当推动部30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端部分连接至主体部10,部分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时,推动部30悬空在主体部10外围的部分可与固定部20连接,也可与固定部20间隔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中心轴两侧固定部20的结构不对称(如第一中心轴A两侧固定部20的数量不一致)的情况下,推动部20可以如图19所示的关于第一中心轴A不对称设置,或者,推动部20也可以如图20和图21所示的关于第一中心轴A对称设置。而在推动部20关于第一中心轴A不对称设置的情况下,由于固定部20结构上的不对称,也能够实现谐振器100结构上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谐振器100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谐振器100具有更加丰富和多变的结构形态,还可针对应用此压电马达200的摄像模组300的空间大小而进行调整,达到合理利用空间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谐振器100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从而使从动件发生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需说明的是,推动部30可以呈三角形,推动部30也可呈多边形,对于推动部30的结构形态不做严格设置,仅需满足推动部30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的连接处能够形成接触足33即可。
由此,能够形成实心封闭且能够推动从动件230的推动部30,而通过推动部30的结构形态,能够实现推动部30关于第一中心轴A特殊的不对称形态。而推动部30结构上的不对称设置,能够使谐振器100整体具备两种激励频率不同的共振模态,此两种共振 模态能够在受到相应的频率激励时,使得从动件230实现两个相反的方向的运动,进而使从动件230能够呈现定向的往复平移运动。
示例性地,如图24所示,当给激振器220施加频率为600khz的交变信号时,推动部30的轨迹图为图24中实线。也即为,推动部30运动在一、三象限,可以推动从动件230向右运动。当给激振器220施加频率为700khz的交变信号时,推动部30的轨迹图为图24中的虚线。也即为,推动部30可运动在二、四象限,可以推动从动件230向左运动。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 一种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包括:
    激振器;及
    谐振器,所述谐振器包括主体部和推动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中心轴,所述主体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激振器固定至所述主体部;所述推动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并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所述推动部关于所述第一中心轴呈非对称结构,所述推动部用于在所述激振器的激励下推动从动件运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连接处形成用于与所述从动件接触配合的接触足,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呈夹角设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交线相对所述第一中心轴偏移,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不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交线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相交;
    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或者,
    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不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为所述第二侧壁沿延伸方向的尺寸。
  5. 如权利要求3或4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镂空区;或者,
    所述推动部为实心封闭结构。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的同侧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推动部围设形成所述镂空区;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逐渐变化。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的同侧的两边,所述第一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和所述推动部围设形成所述镂空区;
    所述第一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的横截面的尺寸沿延伸方向相等。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足与所述从动件的接触形 式包括线接触或面接触。
  9.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推动部位于所述主体部的不同侧,所述固定部能够将所述压电马达固定至外部结构件;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或者,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与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另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一致;或者,
    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两侧,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与分布在所述第一中心轴的另一侧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不一致。
  10. 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还包括第二中心轴,所述第二中心轴与所述第一中心轴垂直;
    所述推动部的数量为一个,且分布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一侧;或者,
    所述推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二中心轴的两侧。
  11.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激振器在供电状态下产生的振动能够通过所述主体部放大并传递至推动部,以使所述推动部驱动所述从动件移动;
    所述激振器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所述激振器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相背两侧中的一侧;或者,
    所述激振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激振器分别连接至所述主体部的相背两侧。
  12.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器用于在第一频率的所述激振器的驱动下,驱动所述从动件往第一方向运动;
    所述谐振器还用于在第二频率的所述激振器的驱动下,驱动所述从动件往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13.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马达还包括从动件,所述从动件与所述推动部接触配合,并用于在所述推动部的推动下,相对所述推动部移动。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包括接触部和与所述接触部弯折连接的配合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推动部接触,并施加弹性抵持力至所述推动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定子形成间隙且用于固定连接光学结构,以带动所述光学结构移动。
  15. 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基座、光学结构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压电马达,所述谐振器固定至所述基座,所述光学结构固定至所述从动件,以在所述谐振器的驱动下相对所述基座移动。
  16.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PCT/CN2021/142039 2020-12-31 2021-12-28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43651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914385.6A EP4258534A4 (en) 2020-12-31 2021-12-28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344,013 US20240007022A1 (en) 2020-12-31 2023-06-29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40952.1 2020-12-31
CN202011640952 2020-12-31
CN202110142982.8 2021-02-02
CN202110142982.8A CN114697493A (zh) 2020-12-31 2021-02-02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344,013 Continuation US20240007022A1 (en) 2020-12-31 2023-06-29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3651A1 true WO2022143651A1 (zh) 2022-07-07

Family

ID=8213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142039 WO2022143651A1 (zh) 2020-12-31 2021-12-28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7022A1 (zh)
EP (1) EP4258534A4 (zh)
CN (1) CN114697493A (zh)
WO (1) WO2022143651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7466A (ja) * 2002-12-06 2004-07-02 Canon Inc 振動波モータ
CN1866720A (zh) * 2005-05-18 2006-11-22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压电马达
CN102105829A (zh) * 2008-07-25 2011-06-22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图像获取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171590A (zh) * 2017-06-26 2017-09-1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直线压电马达
CN207603477U (zh) * 2017-06-08 2018-07-10 盐城工学院 一种步进式微型压电电机
CN109831116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由合成方波驱动的直线压电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20726A1 (de) * 1988-06-29 1990-01-04 Olympus Optical Co Ultraschalloszillator
EP2928064A4 (en) * 2012-11-29 2015-11-25 Daicel Corp ELASTIC BODY FOR ACTUATOR, AN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7466A (ja) * 2002-12-06 2004-07-02 Canon Inc 振動波モータ
CN1866720A (zh) * 2005-05-18 2006-11-22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压电马达
CN102105829A (zh) * 2008-07-25 2011-06-22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图像获取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7603477U (zh) * 2017-06-08 2018-07-10 盐城工学院 一种步进式微型压电电机
CN107171590A (zh) * 2017-06-26 2017-09-15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直线压电马达
CN109831116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由合成方波驱动的直线压电马达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258534A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07022A1 (en) 2024-01-04
EP4258534A4 (en) 2024-05-29
CN114697493A (zh) 2022-07-01
EP4258534A1 (en) 202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08972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7153746B2 (ja) 電子機器
WO2022262697A1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EP3726270B1 (en) Photosensitive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JP7321688B2 (ja) 振動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ステージ装置
CN21995799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KR101624856B1 (ko) 렌즈 구동을 위한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 및 피에조 액추에이터를 이용한 휴대단말기용 카메라 모듈
WO2022143651A1 (zh) 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22547592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バイル端末
TW202230007A (zh) 光學影像穩定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WO2022214084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和可变焦摄像模组
EP4318118A1 (en) Camera module
WO2023005650A1 (zh) 转动机构及其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CN214311231U (zh) 一种驱动模块、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68167A (zh) 摄像模组
JP2006098595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WO2024087956A1 (zh) 驱动单元、压电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4093316A1 (zh) 摄像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97006B (zh) 潛望式攝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WO2023061479A1 (zh) 压电驱动器、成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268008B (zh) 可变焦摄像模组
US20240210811A1 (en) Camera module
CN219266639U (zh) 一种用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压电执行器及驱动装置
US20230296963A1 (en) Ultrasonic Piezoelectric Motor,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2184089A1 (zh) 感光组件、摄像模组、移动电子设备以及光学防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19143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9143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0704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