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141307A1 - 基站天线 - Google Patents

基站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141307A1
WO2022141307A1 PCT/CN2020/141829 CN2020141829W WO2022141307A1 WO 2022141307 A1 WO2022141307 A1 WO 2022141307A1 CN 2020141829 W CN2020141829 W CN 2020141829W WO 2022141307 A1 WO2022141307 A1 WO 202214130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base station
cavity
station antenna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4182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徐春亮
周杰君
刘新明
康伟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09676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58470A4/en
Priority to CN202080107246.2A priority patent/CN11660182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1829 priority patent/WO2022141307A1/zh
Publication of WO202214130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141307A1/zh
Priority to US18/344,47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44103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2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two longitudinal conductors
    • H01P3/08Microstrips; Strip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8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 H01P5/085Coaxial-line/strip-line tran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0006Particular feeding systems
    • H01Q21/0075Stripline fed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包括馈电网络、线缆及转接结构,馈电网络包括腔体及位于腔体内的内部结构,转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与内部结构电连接,另一端与线缆电连接,第一传输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第一传输线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外侧。在本申请中,馈电网络通过转接结构连接线缆,通过调节转接结构的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实现与线缆的阻抗匹配,以扩大馈电网络的匹配空间,提高射频信号传输的连续性,使得天线基站的电气性能更佳。

Description

基站天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基站天线由线缆、馈电网络、辐射单元等部件组成,各模块之间通过媒介连接。随着移动通信系统向多频多系统的发展,基站天线也需要多频多极化。但是多频基站天线的频段很多,导致馈电网络的连接非常复杂,从而增加了射频信号传输的不连续性,影响基站天线的电气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基站天线中的馈电网络通过转接结构连接线缆,通过调节转接结构的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实现与线缆的阻抗匹配,以扩大馈电网络的匹配空间,提高射频信号传输的连续性,使得天线基站的电气性能更佳。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站天线包括馈电网络、线缆及转接结构,馈电网络包括腔体及位于腔体内的内部结构,转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与内部结构电连接,另一端与线缆电连接,第一传输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第一传输线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外侧。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的特征阻抗易于调节,且对射频信号的内部损耗小于线缆。将馈电网络和线缆之间通过第一传输线转接,能够通过调节第一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实现与线缆的阻抗匹配,扩大馈电网络的匹配空间。传统方案中,线缆直接连接馈电网络,而本申请中将部分线缆替换成第一传输,由于第一传输线对射频信号造成的损耗相比同等长度的线缆要低,从而降低射频信号传输线路的阻抗,减少损耗,提升天线增益。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伸入腔体内,以连接内部结构,能够扩大馈电网络的匹配空间,并降低装配和设计难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全部位于腔体外侧,转接结构还包括第二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的一端连接第一传输线,另一端伸入腔体内,以连接内部结构。
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第二传输线进行过渡,能够使得第一传输线与馈电网络的内部结构的连接更加灵活。此外,也可以分别设计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以实现与线缆的阻抗匹配,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扩大了馈电网络的匹配空间。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采用相同的传输线结构,使得第二传输线与第一传输线的连接方式简便,降低装配难度。其中,传输线结构是悬置带线、微带线或带状线。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与第二传输线采用不同的传输线结构,能够实现不同的传输模式,从而达到转换射频传输模式的目的。其中,传输线结构是悬置带线、微带线或带状线。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馈电网络包括移相器和功分器,功分器与移相器电连接。功 分器通过移相器的移相网络接收来自线缆的射频信号,之后将射频信号按实际应用的需要分成多路输出信号,并通过多个输出口将输出信号发送至辐射单元,由辐射单元将电信号转变为电磁波,最终被移动电话等终端接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为悬置带线,悬置带线包括金属导带。示例性的,悬置带线还可以包括金属腔体及介质基板。介质基板悬置于金属腔体内,金属导带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通过调节金属导带的结构、金属腔体的宽度和长度,可以提高悬置带线的谐振频率和高次模频率,使其不落入工作频率内,可适用于更高频率的应用场景。
在本实现方式中,金属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金属侧壁,两个金属侧壁均设有凹槽,凹槽的开口朝向金属腔体内侧,介质基板嵌于两个凹槽内。使得介质基板通过两侧金属腔壁接地,因此介质基板两侧均可以进行电路设计。
在本实现方式中,悬置带线包括两个金属导带,两个金属导带相对地位于介质基板两侧。两侧的金属导带形成的双面电路较单层电路而言具有强耦合特性,更便于与其他类型传输线相连,例如槽线、共面波导等。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为带状线,带状线包括电介质及置于电介质中间的导体带,电介质置于两个导电平面之间,两个导电平面均接地。通过调节导体带的厚度和宽度、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以及两个导电平面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带状线的特征阻抗。而且,由于带状线的导体带嵌在两个导电平面之间,因此,带状线的阻抗容易控制。此外,射频信号在带状线中传输时,射频信号的电场均分布在导电平面之间,不会向带状线外辐射,屏蔽能力好;同样也不会受到外部的辐射干扰,抗干扰能力强。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线为微带线,微带线包括介质基板及金属导带,金属导带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通过调节导体带的厚度、宽度以及介质基板的厚度,能够控制微带线的特征阻抗。此外,由于微带线的导体带一侧是电介质(介质基板),另一侧是空气,并且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射频信号在微带线中的传输速度很快,有利于传输对速度要求高的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天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基站天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微带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带状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悬置带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基站100也可称为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 与移动电话等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如图1所示,基站100可以包括铁塔1、基站天线2及馈线3。铁塔1的底部固定于地面上,且底部大顶部小,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顶”、“底”、“上”、“下”等方位用词,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位进行的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基站天线2安装于铁塔1的顶部。基站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馈线3从铁塔1的底部延伸至顶部并与基站天线2电连接。电连接包括耦合连接,和通过导体连接两种连接方式。馈线3用于传输射频信号,既可以将发射机发出的射频信号传送到基站天线2的输入端,通过基站天线2将射频信号辐射出去,由移动电话等终端设备接收;又可以将基站天线2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传送到接收机的输入端。
其中,发射机用于对有用的低频信号进行调制,将低频信号变为在某一中心频率上具有一定带宽、适合通过天线发射的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传送到基站天线2的输入端。接收机能够接收来自基站天线2的射频信号,并从众多射频信号中,选出需要的频率成分,抑制或滤除不需要的信号或噪声与干扰信号,得到有用的信息。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站天线2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基站天线2用于将发射机馈给的导行电磁波转换为空间的电磁波,或者把电磁波转化为导行电磁波并输送到接收机。其中,沿一定途径(比如线缆、传输线)传播的电磁波为导行电磁波。经过调制的,拥有一定发射频率的电磁波为射频信号。
基站天线2可以包括天线罩、辐射单元、馈电网络及天线接头。天线罩可以是壳体,且内部可以设有空腔,空腔用于容置辐射单元及馈电网络。辐射单元也可以称为振子或天线振子,能够有效的辐射或接收射频信号。辐射单元与馈电网络电连接,且通过馈电网络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天线接头位于天线罩的外侧,且与位于天线罩空腔的馈电网络通过线缆电连接。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天线接头的另一端可以与馈线3电连接。馈电网络通过天线接头接收来自馈线3的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传送至辐射单元,通过辐射单元将射频信号辐射出去,由移动电话等终端设备接收。此外,基站天线2也可以接收射频信号,并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通过馈线3传送到接收机的输入端,实现信号的传递。
示例性的,辐射单元可以是半波振子或全波振子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站天线2还可以包括反射板。辐射单元可以与反射板固定连接。反射板也可以称为底板、天线面板或金属反射面。反射板用于提高辐射单元接收天线信号的灵敏度,把天线信号反射聚集在信号接收点上。反射板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不但能够大大增强了辐射单元的接收或辐射信号的能力,还能够起到阻挡、屏蔽来自背向辐射单元一侧的其它电波对信号的干扰作用。
示例性的,基站天线2可以包括多个辐射阵子,多个辐射阵子可以组成一个辐射阵列并与一个反射板固定连接。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辐射阵子也可以组成多个辐射阵列,并分别于多个发射板固定连接,以实现天线的多频多极化,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天线2可以包括一个辐射单元阵列。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基站天线2也可以包括多个辐射单元阵列。基站天线2还可以包括多个馈电网络。每个辐射单元阵列可以对应不同的馈电网络,多个辐射单元阵列可以通过各自的馈电网络接收或发射 射频信号,实现基站天线2的多频多极化。
示例性的,天线罩用于保护基站天线2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一些实施例中,天线罩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使得天线罩在电气性能上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避免对射频信号造成损耗,提升天线增益。同时,天线罩在机械性能上能够抵抗外部的恶劣环境,使得天线罩内部的基站天线2系统能够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基站天线2的使用寿命。
一些实施例中,馈电网络可以由受控的阻抗传输线构成。馈电网络用于实现从天线接头到辐射单元的能量传输,还用实现辐射单元间的射频信号的幅度相位分配,以及实现与线缆的阻抗匹配。本申请中,线缆终端所接负载阻抗等于线缆的特征阻抗时,即为“与线缆的阻抗匹配”。示例性的,馈电网络可以包括移相器。在一些实施例中,馈电网络还可以包括功分器、合路器和滤波器等器件。
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移相器(Phaser)可以用于对射频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通过数字移相和/或阻容移相来实现相位调整。示例性的,数字移相可以通过A/D、D/A转换实现,阻容移相可以通过改变电源频率和电路参数实现。
一些实施例中,功分器可以用于对输入信号的能量进行分配,根据需求调整不同输出方向的信号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功分器可以通过将输入信号分成两路或多路来实现能量分配。示例性的,每路信号携带的能量可以相等或至少两路信号的能量可以不相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合路器用于将多频信号组合在一起,用一根传输线输出,起到简化馈电网络结构的作用,还能够避免切换不同频段辐射单元的过程。示例性的,合路器可以用于天线发射端,将两路或者多路从不同发射机发出的射频信号合为一路送到辐射单元,同时避免各个端口信号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合路器也可以用于天线接收端,将天线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和为一路送入接收机进行后续处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用于筛选出所需频率的射频信号,实现对干扰噪声的滤除或频谱分析。示例性的,滤波器可以是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组成的选频电路,能够使射频信号中具有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从而极大地衰减具有其他频率的信号。其中,滤波器可以对特定频率进行有效滤除以获得消除特定频率后的射频信号,也可以对特定频率以外的频率进行有效滤除以获得拥有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馈电网络还可以包括与移相器电连接的传动部件或校准网络。其中,馈电网络可以通过传动部件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通过电机驱动传动部件调节移相器,从而实现对天线垂直方向图下倾角度的调节。此外,馈电网络可以与校准网络连接以获取所需的校准信号。校准网络通过将输入给各个辐射端口的射频信号提取出一部分,对提取的信号进行监测,从而保证基带信号处理所形成的波束赋形能准确的分配到天线辐射体上,并且输入给各个辐射端口的信号幅度、相位稳定。
在本申请中,如图2所示,射频信号进入馈电网络后,首先通过合路器或滤波器对信号进行组合或选频,并传送至移相器。接着通过移相网络对信号的相位进行调整,还可以通过传动部件或校准网络对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形成向外发射的射频信号。最后将被馈 电网络处理后的射频信号传送至辐射单元,并通过辐射单元辐射出去,由移动电话等终端设备接收。
示例性的,馈电网络可以通过线缆与天线接头电连接,从而实现将来自馈线3的射频信号传送至馈电网络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3是图2所示的基站天线2在一些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馈电网络21可以通过转接结构22与线缆23电连接。馈电网络21包括端盖211及与端盖211固定连接的腔体212。腔体212包括与端盖211相对设置的底板2121以及位于底板2121两侧的两个侧板2122和2123,两个侧板2122和2123相对设置并与底板2121固定连接。两个侧板2122和2123可以连接于端盖211的边缘内侧,并与端盖211固定连接。馈电网络21还包括内部结构(图中未示出),腔体212用于容置馈电网络21的内部结构。
转接结构22可以包括第一传输线221,第一传输线221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第一传输线221的一端与馈电网络21的内部结构电连接,另一端与线缆23电连接。第一传输线221位于端盖211背向腔体212的一侧。示例性的,第一传输线221可以全部位于腔体212外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线221也可以部分位于腔体212外侧,只要保证第一传输线221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外侧212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第一传输线221可以是微带线、带状线或悬置带线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线221的特征阻抗易于调节,且对射频信号的内部损耗小于线缆23。本申请中,将馈电网络21和线缆23之间通过第一传输线221转接,能够通过调节第一传输线221的特征阻抗实现与线缆23的阻抗匹配,扩大馈电网络21的匹配空间。传统方案中,线缆23直接连接馈电网络21,而本申请中,将部分线缆23替换成第一传输线221,由于第一传输线221对射频信号造成的损耗相比同等长度的线缆23要低,从而降低射频信号传输线路的阻抗,减少损耗,提升天线增益。
示例性的,转接结构22还包括罩体222,罩体222罩设在第一传输线221上。罩体222包括背向端盖的顶板及位于顶板两侧的侧板。两个侧板相对设置且一端与顶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端盖固定连接。顶板与两个侧板共同围设出罩体的内腔。第一传输线221至少部分位于罩体的内腔。罩体用于保护第一传输线221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罩体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以屏蔽传输线的电磁辐射,同时减少外部电磁环境对传输的射频信号造成影响。
示例性的,线缆23用于传输和分配射频信号。线缆23具有多层结构,例如三层。示例性的,线缆23包括线芯231、包裹在线芯231外侧的绝缘层232及包裹在绝缘层232外侧的保护层233。其中,线芯231是电力电缆的导电部分,用来输送电能。绝缘层232是将线芯231与大地在电气上彼此隔离,保证电能输送。一些实施例中,线缆可以包括多个线芯231,例如两个,三个。此时,绝缘层232可以将线芯231与大地及不同的线芯231间在电气上彼此隔离。保护层233的作用是保护线缆23免受外界杂质和水分的侵入,以及防止外力直接损坏线缆23。
示例性的,端盖211可以设有通孔2111。馈电网络21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通孔2111与第一传输线221相连。例如,第一传输线221可以通过通孔2111伸入腔体内,或者第一 传输线221也可以通过伸入腔体212的中间连接结构(图中未示出)与内部结构连接,只要保证至少部分第一传输线221位于腔体212外侧即可。一些实施例中,腔体212可以是半开放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腔体212也可以是封闭结构,能够更好地避免外界辐射的干扰,同时不会对辐射单元造成影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馈电网络的内部结构包括功分器213、移相网络214及多个输出口215和216。其中,转接结构22与移相网络214的一端电连接并传输射频信号,功分器213可以与移相网络214的另一端电连接,还可以与多个输出口215和216电连接。示例性的,输出口215和216可以与辐射单元电连接。功分器213用于将一路输入信号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信号,多路输出信号的能量可以彼此相等,也可以至少两路不相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具体地,功分器213通过移相器的移相网络214接收来自线缆23的射频信号,之后将射频信号按实际应用的需要分成多路输出信号,并通过多个输出口215和216将输出信号发送至辐射单元,由辐射单元将电信号转变为电磁波,最终被移动电话等终端接收。
示例性的,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转接结构22包括伸入腔体的第二传输线223。第一传输线221可以通过第二传输线223与内部结构连接。示例性的,第二传输线223包括第一段2231及第二段2232,第二段2232的一端与第一段2231的一端连接,第二段2232相对第一段2231弯折。例如,第二传输线223可以呈L型。其中第一段2231可以与移相网络214固定连接,第二段2232与第一传输线221固定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段2231可以通紧固件连接或焊接等方式与移相网络214固定连接。第二段2232可以通过焊接或耦合等方式与第一传输线221固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通过第二传输线223进行过渡,能够使得第一传输线221与馈电网络21的内部结构的连接更加灵活。此外,也可以分别设计第一传输线221与第二传输线223的特征阻抗,以实现与线缆23的阻抗匹配,提高设计的灵活性,扩大了馈电网络21的匹配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输线223可以与第一传输线221具有相同的传输线结构。使得第二传输线223与第一传输线221的连接方式简便,降低装配难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传输线223可以与第一传输线221具有不同的传输线结构,能够实现不同的传输模式,从而达到转换射频传输模式的目的。示例性的,传输线结构可以包括带状线、微带线或悬置带线。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输线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射频传输功能的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多个输出口可以包括第一输出口215和第二输出口216。一些实施例中,功分器213可以和第一输出口215直接电连接,和第二输出口216通过走线217连接。走线217可以是悬置带线结构。悬置带线的电磁屏蔽性好,不会对腔体212内的其他器件造成电磁干扰;同时受其他器件的电磁影响也非常小,有利于保证射频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走线217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射频传输功能的器件,例如微带线和带状线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转接结构22与馈电网络21之间可以存在模式转换。例如可以在TEM(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横电磁波)、TE(Transverse electric wave,横电波)、准TEM等所有射频传输模式之间转换。具体地,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时,传播 方向并不受限制,所以为TEM;而在传输线中传播时,电磁波一维受限,此时会在受限方向上产生模式分布。电磁波的传播模式为可能独立存在的确定的电磁场分布规律。电磁波的传播模式与传输线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例如矩形传输线通常仅传输TE10模式的电磁波,同轴线和带状线中仅传输TEM模式的电磁波。此外,通过调节传输线的尺寸也可以控制传输线的单模传输及多模传输。其中,对确定频率的电磁波,适当选择传输线尺寸使高次模截止而只传输主模,即为单模传输。允许主模和一个或多个高次模同时传输即为多模传输。
示例性的,馈电网络21还包括介质218,介质218决定了射频信号的传输路径上的等效介电常数。传输路径指信号输入端至信号输出端之间的传输段。通过调节传输路径内介质218的等效介电常数,能够控制从信号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的功率及相位。对于没有金属腔体的传输线来说,例如带状线及微带线,腔体内的介质218包括层叠于所述传输线的介质218基板以及位于传输线周围的空气。
示例性的,传输线结构可以是微带线。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微带线5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微带线5是由介质基板51及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51上的导体带52构成的射频传输线,介质基板51背向导体带52的一侧接地。通过调节导体带52的厚度、宽度以及介质基板51的厚度,能够控制微带线5的特征阻抗。
此外,由于微带线5的导体带52一侧是电介质(介质基板51),另一侧是空气,并且电介质相对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射频信号在微带线5中的传输速度很快,有利于传输对速度要求高的信号。但是,由于微带线5中形成的电场一部分分布在介质基板51中,另一部分分布在空气中,易受到周围的辐射干扰,因此,微带线5的抗干扰能力较差。其次,微带线5的导体带52可以具有加大的宽度,从而降低对传输信号的损耗,提升天线增益。
示例性的,传输线结构可以是带状线。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带状线6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带状线6包括电介质61及置于电介质61中间的导体带62。电介质61置于两个导电平面63之间,并且两个导电平面63均接地。通过调节导体带62的厚度和宽度、电介质61的相对介电常数以及两个导电平面63之间的距离,可以控制带状线6的特征阻抗。
而且,由于带状线6的导体带62嵌在两个导电平面63之间,因此,带状线6的阻抗容易控制。此外,射频信号在带状线6中传输时,射频信号的电场均分布在导电平面63之间,不会向带状线6外辐射,屏蔽能力好;同样也不会受到外部的辐射干扰,抗干扰能力强。但是由于导体带62被电介质61包围,且电介质61的介电常数可以大于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因此信号在带状线6中的传输速度比在微带线中慢,影响射频信号的传输效率。
示例性的,传输线结构可以是悬置带线。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悬置带线7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悬置带线7是一种特殊的带状线结构,具有低温漂和高功率容量的特点。悬置带线7包括金属腔体71、介质基板72及金属导带73,介质基板72悬置于金属腔体71内,金属导带73固定连接于介质基板72。其中,悬置带线7可以包括两个金属导带73,两个金属导带73相对地位于介质基板72两侧的,也可以包括一个金属导带73。
示例性的,金属腔体71的两侧金属腔壁相对地设有凹槽,介质基板72嵌入两个凹槽内从而悬置在金属腔体71中。介质基板72通过两侧金属腔壁接地,因此介质基板72两侧均可以进行电路设计。此外,金属导带73可以进行电路设计,介质基板72两侧的金属导带73能够形成的双面电路,较单层电路而言具有强耦合特性,更便于与其他类型传输线相连,例如槽线、共面波导等。介质基板72上下各有一个腔室,腔室中填充空气,形成空气腔。
与微带线相比,悬置带线7的内部电磁场大部分分布于上下两侧的空气腔中,较少分布在介质基板72之中,因此悬置带线7的相对介电常数接近空气的相对介电常数,有效地降低内部损耗。
此外,空气腔产生了封闭效应,再加上介质基板72外侧的金属腔体71对电磁辐射的屏蔽作用,使得传输线的电磁屏蔽性好,能够承受大功率,可应用在大功率器件和系统中。相应的,金属腔体71内侧的金属导带73受金属腔体71外侧的电磁影响也非常小,从而保证射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
示例性的,通过调节金属导带73的结构、金属腔体71的宽度和长度,可以提高悬置带线7的谐振频率和高次模频率,使其不落入工作频率内,可适用于更高频率的应用场景。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3,当第一传输线221为悬置带线7时,也即悬置带线7至少部分位于腔体212外侧时,悬置带线7可以包括介质基板,也可以不包括介质基板,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 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馈电网络、线缆及转接结构,所述馈电网络包括腔体及位于腔体内的内部结构,所述转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内部结构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线缆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用于传输射频信号,所述第一传输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外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的一端伸入所述腔体内,以连接所述内部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全部位于所述腔体外侧,所述转接结构还包括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另一端伸入所述腔体内,以连接所述内部结构。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采用相同的传输线结构,所述传输线结构是悬置带线、微带线或带状线。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与所述第二传输线采用不同的传输线结构,所述传输线结构是悬置带线、微带线或带状线。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网络包括移相器和功分器,所述功分器与所述移相器电连接。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为悬置带线,所述悬置带线包括金属导带。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带线还包括金属腔体及介质基板,所述介质基板悬置于所述金属腔体内,所述金属导带固定连接于所述介质基板,所述金属腔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金属侧壁,两个所述金属侧壁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金属腔体内侧,所述介质基板嵌于两个所述凹槽内。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带线包括两个所述金属导带,两个所述金属导带相对地位于所述介质基板两侧。
  10.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为带状线,所述带状线包括电介质及置于所述电介质中间的导体带,所述电介质置于两个导电平面之间,所述两个导电平面均接地。
  11.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为微带线,所述微带线包括介质基板及金属导带,所述金属导带固定连接于所述介质基板。
PCT/CN2020/141829 2020-12-30 2020-12-30 基站天线 WO202214130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967646.9A EP4258470A4 (en) 2020-12-30 2020-12-30 BASE STATION ANTENNA
CN202080107246.2A CN116601828A (zh) 2020-12-30 2020-12-30 基站天线
PCT/CN2020/141829 WO2022141307A1 (zh) 2020-12-30 2020-12-30 基站天线
US18/344,476 US20230344103A1 (en) 2020-12-30 2023-06-29 Base station antenn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41829 WO2022141307A1 (zh) 2020-12-30 2020-12-30 基站天线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344,476 Continuation US20230344103A1 (en) 2020-12-30 2023-06-29 Base station antenna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1307A1 true WO2022141307A1 (zh) 2022-07-07

Family

ID=82260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41829 WO2022141307A1 (zh) 2020-12-30 2020-12-30 基站天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44103A1 (zh)
EP (1) EP4258470A4 (zh)
CN (1) CN116601828A (zh)
WO (1) WO2022141307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061A (zh) * 2008-04-25 2008-09-1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阶梯阻抗线串联馈电的微带缝隙赋形波束天线
CN201181740Y (zh) * 2008-04-25 2009-01-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阶梯阻抗线串联馈电的微带缝隙赋形波束天线
CN102394359A (zh) * 2011-06-21 2012-03-28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 一种波束对称的多层微带平板阵列天线
CN102487158A (zh) * 2011-12-31 2012-06-06 舟山雷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hf频段通讯短天线
CN104466330A (zh) * 2014-11-25 2015-03-25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同轴线输入一分任意路微带功分器
US20160056982A1 (en) * 2014-08-20 2016-02-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hase Control Method, Array Antenna, and System
CN110931974A (zh) * 2019-12-03 2020-03-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阻抗匹配电路、天线系统、印刷电路板和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6589A (en) * 1993-04-09 1996-04-09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Monopulse array system with air-stripline multi-port network
GB0200585D0 (en) * 2002-01-11 2002-02-27 Csa Ltd Antenna with adjustable beam direction
US9531482B2 (en) * 2013-12-04 2016-12-27 Css Antenna, Llc Canister antenna producing a pseudo-omni radiation pattern for mitigating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CN111725592B (zh) * 2019-03-20 2022-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相器、天线及基站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7061A (zh) * 2008-04-25 2008-09-1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阶梯阻抗线串联馈电的微带缝隙赋形波束天线
CN201181740Y (zh) * 2008-04-25 2009-01-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阶梯阻抗线串联馈电的微带缝隙赋形波束天线
CN102394359A (zh) * 2011-06-21 2012-03-28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 一种波束对称的多层微带平板阵列天线
CN102487158A (zh) * 2011-12-31 2012-06-06 舟山雷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hf频段通讯短天线
US20160056982A1 (en) * 2014-08-20 2016-02-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hase Control Method, Array Antenna, and System
CN104466330A (zh) * 2014-11-25 2015-03-25 陕西黄河集团有限公司 同轴线输入一分任意路微带功分器
CN110931974A (zh) * 2019-12-03 2020-03-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阻抗匹配电路、天线系统、印刷电路板和移动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258470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8470A1 (en) 2023-10-11
CN116601828A (zh) 2023-08-15
EP4258470A4 (en) 2024-01-17
US20230344103A1 (en) 2023-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2385B2 (en) Feed network of base station antenna,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KR102614892B1 (ko) 안테나 유닛 및 단말 장비
CN107925430B (zh) 带内全双工互补天线
EP3739684B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coupling a waveguide structure to an integrated circuit package
EP3624354A1 (en) Wireless relay device
WO2023185843A9 (zh) 波导天线组件、雷达、终端和波导天线组件的制备方法
CN111987431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2768900A (zh) 天线系统及电子设备
US10819023B2 (en) Antenna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O2022141307A1 (zh) 基站天线
EP3916913A1 (en) Calibr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a communication assembly
EP4258482A1 (en) Feed strip line, phase shifter, array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WO2023231761A1 (zh) 天线、通信设备和通信系统
RU2771751C2 (ru) Цепь питания антенны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антенна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и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CN110649385B (zh) 微带天线
WO2023106860A1 (en) Wireless interconnect for high-rate data transfer
US20230178480A1 (en) Wireless interconnect for high-rate data transfer
EP3989359A2 (en) Surface wave launcher for high-speed data links over high-voltage power lines with loss compensation structure
WO2022141439A1 (zh) 滤波器、馈电网络和天线
US20220311117A1 (en) Stepped balun
CN113594654A (zh) 平面巴伦
CN116073113A (zh) 一种多频天线及通信设备
CN116264356A (zh)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CN116093571A (zh) 低互耦不等功分器及基站天线
CN112290175A (zh) 一种铁氧体开关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6764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8010724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CN

REG Reference to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BR

Ref legal event code: B01A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2301309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96764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0707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2301309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ffective date: 20230629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