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4356A -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64356A
CN116264356A CN202111538192.8A CN202111538192A CN116264356A CN 116264356 A CN116264356 A CN 116264356A CN 202111538192 A CN202111538192 A CN 202111538192A CN 116264356 A CN116264356 A CN 1162643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transmission line
connection structure
section
coupl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381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尚
刘新明
金莉
高启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381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6435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7425 priority patent/WO20231096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264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643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08Radiating ends of two-conductor microwave transmission lines, e.g. of coaxial lines, of microstrip lin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涉及天线领域。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耦合连接结构。其中,第一传输线对应第一地层和导体带线,第二传输线对应导体带线和第二地层,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不连续。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第一地层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天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基站的天线馈电网络包括不同形式的传输线,而不同传输线之间存在转接位置。不同传输线转接位置由于场的不连续性而导致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严重损耗,将严重影响天线系统效率、方向图增益等。例如,在馈电网络中微带线与带状线转接位置将造成严重的损耗,甚至激励起寄生谐振模式,严重影响信号传输。
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在转接位置添加接地柱结构,通过使用接地螺丝或金属化过孔来减弱场转换的不连续性影响,以达到减小传输损耗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一般会影响传输线匹配,使驻波比增大,并且使用螺钉极有可能引起无源互调风险。因此,如何更好的降低场的不连续所带来的影响,获得更好的转接装置来过渡不同形式的传输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在两种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利用耦合连接结构对不连续地层进行连接,从而减弱因场的不连续性而造成的传输损耗。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
传输线连接结构是由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耦合连接结构构成的。其中,第一传输线是由导体带线和第一地层组成的,第二传输线则包括导体带线和第二地层。由于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不连续,所以第一传输带线和第二传输带线的转接位置常常会产生较大的损耗。而耦合连接结构则位于转接位置的导体带线附近,用来耦合连接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以减弱因场不连续而带来的影响。其中,耦合连接结构由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组成。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第一地层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
在上述传输线连接结构中,耦合连接结构作为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转接位置附近的过渡结构,可以大大减弱因场的不连续而造成的损耗,可以充分抑制工作频带内寄生谐振模式,降低传输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的耦合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可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耦合连接结构中的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第一耦合段101与第三耦合段103平行。而第二耦合段102则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垂直。由于第二耦合段102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是垂直的,所以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体积较小,更有利于耦合连接结构401在不同传输线转接位置处的排布。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耦合连接结构中的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在不同的水平面上,第一耦合段101与第三耦合段103平行。但第二耦合段102相较于第一耦合段101是倾斜的,与第一地层形成倾斜角。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耦合连接结构的位置来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还可以通过调节耦合过渡结构的倾斜度来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示例性的,耦合过渡结构的倾角减小,可以使得场变化变成更加平缓,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损耗。同时,阻抗匹配受到的影响也将减小,电压驻波比不断降低。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体带线可以单侧存在耦合连接结构,也可以双侧都拥有耦合连接结构。即传输线连接结构可以包括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耦合连接结构位于导体带线的第一侧,第二耦合连接结构位于导体带线的第二侧。示例性的,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对称分布在导体带线两侧,进一步降低场的不连续性所引起的损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体带线两侧的多个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其中一部分耦合段,比如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的第三耦合段103,这样可以绕过导体带线跨接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转接位置处有多段导体带线,其中,耦合连接结构可以是多重的耦合连接结构。示例性的,以相邻两段导体带线为例,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包括第三耦合连接结构、第四耦合连接结构、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六耦合连接结构。其中,第三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一段导体带线的第一侧,第四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一段导体带线的第二侧,第五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二段导体带线的第一侧,第六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段导体带线的第二侧。每一段导体带线两侧都有耦合连接结构,以降低损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四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一个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的第三耦合段103,第四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一个与第一地层耦合连接的第一耦合段101,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六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一个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的第三耦合段103。这样,多重耦合连接结构形成一个整体,共同降低因场不连续所带来的损耗。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耦合连接结构包括导体部分和绝缘部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段101与第一地层之间存在绝缘介质部分,第三耦合段103与第二地层之间存在绝缘介质部分。第二耦合段102可以存在绝缘介质部分,也可以不存在,具体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
该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线、第四传输线以及耦合连接结构。其中,传输线连接结构中有两条导体带线,第一条导体带线和第一地层对应第一传输线,第一条导体带线和第二地层对应第二传输线,第二条导体带线和第一地层对应第三传输线,第二条导体带线和第三地层对应第四传输线,而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以及第三地层均是不连续的。耦合连接结构则用来跨接第一地层、第二地层和第三地层,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第三耦合段103、第四耦合段104和第五耦合段105。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第一地层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第二地层耦合连接,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而第五耦合段105的导体部分与第三地层耦合连接,第四耦合段104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五耦合段105。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第一地层和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和对第一地层和第三地层进行耦合连接。
上述传输线连接结构中,通过耦合连接结构来减弱场转换的不连续性及地层不连续性影响,大大降低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且可以提高双线的隔离度。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进一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耦合连接结构包括导体部分和绝缘部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段101与第一地层之间存在绝缘介质部分,第三耦合段103与第二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第五耦合段105与第三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第二耦合段102和第四耦合段104可以存在绝缘介质部分,也可以不存在,具体不做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在两种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利用耦合连接结构对不连续地层进行连接,从而减弱因场的不连续性而造成的传输损耗。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而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在本文中,单数形式“一”、“该”及“所述”用于同时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明确另行说明。进一步地,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用于“包括”和/或“包含”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构件。
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基站天馈系统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天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站天馈系统由基站天线、抱杆、天线调整支架、接地装置等组成。而基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辐射单元、金属反射板、传动或校准网络、馈电网络、天线罩等。其中,辐射单元又名天线振子,与金属反射板一起构成天线阵列中的基本结构,辐射单元通常放置于金属反射板的上方,能够有效地辐射或者接收无线电波。而金属反射板又称天线面板或金属反射面等。用于将外界的天线信号反射聚集在接收点上,从而提高天线信号的接收灵敏度,这样,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天线的接收或发射信号的能力,还可以阻挡、屏蔽来自后背(反方向)的其它电波对接收信号的干扰。天线罩则是保护天线系统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构,它不仅在电气性能上具有良好的电磁波穿透特性,而且在机械性能上能使得基站天线经受外部恶劣环境。
馈电网络则是将发送的下行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和相位馈送到辐射单元,或者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按照一定的幅度和相位发送到基站的信号处理单元。其中,天线阵列通过馈电网络接收或者发射射频信号,馈电网络可以通过传动部件实现不同辐射波束指向,或者与校准网络连接以获取系统所需的校准信号。通常馈电网络由受控的阻抗传输线构成,包括移相器、合路器以及滤波器等器件。
而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则是馈电网络部分。馈电网络包括不同形式的传输线。其中,不同形式的传输线所对应的地层是不连续的。由于地层的不连续会导致场的不连续,因此传输线之间的转换会因场的不连续而造成额外的损耗,从而影响天线系统的传输效率以及增益等。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第一部分,导体带线301与第一地层302组成第一传输线(微带线结构)。而第二部分中,导体带线301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共同组成第二传输线(带状线结构)。由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是不连续的,因此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存在转接位置。图3B为图3A所示的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3B所示,304为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在馈电网络中,由于微带线和带状线的转接位置处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不连续,因此会造成场的不连续,从而造成传输损耗增大,甚至激励起寄生谐振模式,严重影响导体带线301中的信号传输。
为了降低传输损耗,在传统的技术方案中,会在两种传输线的转接位置304附近,增加接地柱305来进行过渡,从而减少因场转换的不连续性所造成的影响,减小网络损耗。其中,接地柱305一般为接地螺丝,位于微带线与带状线转接位置304附近的导体带线301的两侧,与导体带线301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添加接地螺丝可能会影响传输线阻抗匹配,而接地螺丝的大小以及位置调节不灵活,可能会使得传输线的驻波比变差。同时使用螺钉接地柱形式还可能引起无源互调风险。因此,如何获得更好的转接装置来过渡不同形式的传输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在两种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利用耦合连接结构对不连续地层进行连接,在减少传输损耗的同时,提高耦合连接结构的调节灵活性,同时还能避免无源互调问题。
(一)、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A所示,耦合连接结构401跨接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导体带线301的一部分与第一地层302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而在转接位置后,导体带线301处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之间,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形成带状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一部分与第一地层302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第二地层303耦合连接,且耦合连接结构401位于导体带线301的一侧。其中,耦合连接结构401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
图4B则为图4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4B所示,耦合连接结构401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第一地层302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第二地层303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示例性的,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平行,而第二耦合段102所在的平面则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均垂直。可以理解的,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可以不绝对平行,存在合理的倾斜角度也在本申请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具体不做限定。
在上述传输线连接结构中,耦合连接结构401作微带线和带状线转接位置附近的过渡结构,可以大大减弱因场的不连续而造成的损耗,可以充分抑制工作频带内寄生谐振模式,降低传输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401的耦合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同时,耦合连接结构401中由于第二耦合段102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是垂直的,所以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体积较小,更有利于耦合连接结构401在不同传输线转接位置处的排布。
(二)、基于上述描述,导体带线301可单侧分布耦合连接结构401,还可以两侧都分布有耦合连接结构401。示例性的,导体带线301两侧的耦合连接结构401的分布位置对称,进一步减弱因场的不连续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信号传输效率。而当导体带线301两侧都分布有耦合连接结构401时,两侧的多个耦合连接结构401可以共用部分耦合段。如图5A所示,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导体带线301两侧均具有耦合连接结构,而两个耦合连接结构可以共用第三耦合段103,使得耦合连接结构绕过导体带线301,跨接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
其中,导体带线301的一部分与第一地层302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而在转接位置后,导体带线301处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之间,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形成带状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耦合连接结构的一部分与第一地层302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第二地层303耦合连接。其中,耦合连接结构与第一地层302和第二地层303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其中,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四耦合段104、第五耦合段105和第三耦合段103。
图5B则为图5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5B所示,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五耦合段105的导体部分均与第一地层302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第二地层303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第四耦合段104连接第五耦合段105和第三耦合段103。这样,两个耦合连接结构由于共用与第二地层303耦合连接的第三耦合段103,而形成了一个π型结构,更有利于耦合连接结构的分布,提高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整体性。
(三)、基于上述描述,在图4A和图5A所示实施例中的耦合连接结构,第二耦合段102分别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垂直,以减小耦合连接结构的体积。而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A中,第二耦合段102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不垂直,第二耦合段102相较于地层601是倾斜的。
具体的,耦合连接结构跨接地层601和地层602,其中,导体带线603的一部分与地层601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导体带线603的另一部分处于地层601和地层602之间,与地层601和地层602形成悬置带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耦合连接结构的一部分与地层601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地层602耦合连接。其中,耦合连接结构与地层601和地层602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
图6B则为图6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6B所示,耦合连接结构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地层601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地层602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平行,而第二耦合段102与地层601形成一个夹角。其中,第二耦合段102与地层601之间的夹角为该耦合过渡结构的倾角,即第二耦合段102在地层601上的投影与第二耦合段102之间的夹角。
可以理解的,图6A所示实施例中,耦合连接结构由位于导体带线603两侧的两个耦合连接结构401组合而成。示例性的,导体带线603也可以只有一侧有一个耦合连接结构,该耦合连接结构中的第二耦合段102也为倾斜的,具体不做限定。
在图6A所示实施例中,在原始的微带线转悬置带线的转接位置附近的导体带线603单侧或两侧增加耦合过渡结构后,虽然可以降低因场不连续所造成的损耗,但是导体带线603的阻抗匹配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提高导体带线603的性能,不仅可以调节耦合连接结构的位置,还可以调节耦合过渡结构的倾角。示例性的,耦合过渡结构的倾角减小,可以使得场变化变成更加平缓,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损耗。同时,阻抗匹配受到的影响也将减小,电压驻波比不断降低。
通过改变耦合连接结构中第二耦合段102的结构,可以提高耦合连接结构的调节灵活性。通过调节耦合连接结构的倾角就可以改善阻抗匹配,降低驻波比。同时,倾斜的第二耦合段102可以使得场变化变得更加平缓,进一步减少损耗,提高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信号传输性能。
(四)、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的思想,耦合连接结构还可以应用在更多形式传输线转接位置。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7A中,耦合连接结构应用在微带线(第一传输线)与共面波导带线(第二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处。
其中,耦合连接结构401跨接地层701和地层702,其中,导体带线703与地层702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导体带线703一部分与地层701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而导体带线703另一部分则位于地层702中间,即导体带线703的左侧和右侧有地层702,导体带线703与地层702形成共面波导带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一部分与地层701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地层702耦合连接,且耦合连接结构401可以只位于导体带线703的一侧,也可两侧均存在连接结构401。其中,耦合连接结构401与地层701和地层702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
图7B则为图7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7B所示,耦合连接结构401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地层701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地层702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示例性的,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平行,而第二耦合段102所在的平面可以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垂直,也可以倾斜,使得第二耦合段102在地层701上的投影与第二耦合段102之间形成夹角。可以理解的,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可以不绝对平行,存在合理的倾斜角度也在本申请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具体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在微带线与共面波导带线转接位置附近的导体带线703单侧或两侧使用与地层701、地层702耦合连接的过渡结构,来减弱场转换的不连续性及地层不连续性影响,大大降低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401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进一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五)、示例性的,耦合连接结构还可以应用在更多形式传输线转接位置。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8A中,耦合连接结构应用在微带线(第一传输线)与接地共面波导带线(第二传输线)的转接位置处。
其中,耦合连接结构401跨接地层801和地层802,其中,导体带线803与地层802位于同一水平面。其中,导体带线803一部分与地层801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而导体带线803的另一部分则位于地层802中间,即导体带线803的左侧和右侧有地层802,导体带线803与地层801和地层802共同形成接地共面波导带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一部分与地层801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地层802耦合连接,且耦合连接结构401可以只位于导体带线803的一侧,也可两侧均存在连接结构401。其中,耦合连接结构401与地层801和地层802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
图8B则为图8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8B所示,耦合连接结构401分为三部分,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地层801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地层802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其中,第一耦合段101所在的平面与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平行,而第二耦合段102所在的平面可以与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所在的平面垂直,也可以倾斜,使得第二耦合段102在地层801上的投影与第二耦合段102之间形成锐角夹角。
本实施例通过在微带线与接地共面波导带线转接位置附近的导体带线803单侧或两侧使用与地层801、地层802耦合连接的过渡结构,来减弱场转换的不连续性及地层不连续性影响,大大降低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401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401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进一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六)、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重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微带线与悬置带线多重转接结构的转接位置。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9A中,多重耦合连接结构应用在微带线(第一传输线)与悬置带线(第二传输线)的多个转接位置处。
其中,多重耦合连接结构跨接地层901和地层902,其中,导体带线多次进入进出地层902。其中,导体带线903的一部分与地层901形成微带线结构,组成第一传输线。而另一部分则位于地层901和地层902中间,导体带线903与地层901和地层902共同形成悬置带线结构,组成第二传输线。而多重耦合连接结构的一部分与地层901耦合连接,另一部分与地层902耦合连接,且多重耦合连接结构跨接多段导体带线903。其中,多重耦合连接结构与地层901和地层902之间均存在绝缘介质402。
图9B则为图9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9A所示,多重耦合连接结构分为多个耦合段,在每一段导体带线903的两侧,都存在耦合连接结构。其中,以相邻两段导体带线903中的耦合连接结构为例,多重耦合连接结构可以由四个耦合连接结构组成,第一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一段导体带线903的第一侧,第二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一段导体带线903的第二侧,第三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二段导体带线903的第一侧,第四耦合连接结构位于第二段导体带线903的第二侧。其中,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与地层902耦合的耦合段,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三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与地层901耦合的耦合段,第三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四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与地层901耦合的耦合段。第一耦合段的导体部分与地层901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的导体部分与地层902耦合连接,而第二耦合段连接第一耦合段和第三耦合段。其中,第一耦合段所在的平面与第二耦合段所在的平面平行,而第二耦合段所在的平面可以与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所在的平面垂直,也可以倾斜,使得第二耦合段在地层901上的投影与第二耦合段之间形成锐角夹角。
(七)、基于上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如图10A所示,该连接结构包括两条导体带线1001和1002。其中,导体带线1001的一部分与地层1003形成微带线结构(第一传输线),另一部分则与地层1003和地层1004共同组成悬置带线结构(第二传输线)。同理,导体带线1002的一部分与地层1003形成微带线结构(第三传输线),另一部分则与地层1003和地层1005共同组成悬置带线结构(第四传输线)。
此时,耦合连接结构1006跨接地层1003、1004和1005。耦合连接结构1006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第三耦合段103、第四耦合段104和第五耦合段105。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地层1003耦合连接,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地层1004耦合连接,第二耦合段102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三耦合段103。而第五耦合段105的导体部分与地层1005耦合连接,第四耦合段104连接第一耦合段101和第五耦合段105。
图10B则为图10A所示传输线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0B所示,通过在微带线转悬置带线的双线结构转接位置附近使用与地层1003、1004和1005耦合连接的过渡结构,来降低转接损耗,提高双线之间的隔离度。该方案的具体实现为第一馈电导体带线1010、第一短路导体带线1011、第一馈电同轴线缆1013构成第一馈电结构,并通过绝缘介质与导体带线1001耦合连接。第二馈电导体带线1020、第二短路导体带线1021、第二馈电同轴线缆1023构成第二馈电结构,并通过绝缘介质与导体带线1002耦合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耦合连接结构,来减弱场转换的不连续性及地层不连续性影响,大大降低损耗。同时,耦合连接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耦合连接结构位置,从而合理控制传输线阻抗匹配。同时,耦合连接结构可以避免无源互调的风险,且可以提高双线的隔离度。因此,该传输线连接结构的性能更优,进一步提高信号在不同传输线之间传输时的传输效率。
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对应结构、材料、动作以及所有装置或者步骤以及功能元件的等同形式(如果存在的话)旨在包括结合其他明确要求的元件用于执行该功能的任何结构、材料或动作。本发明的描述出于实施例和描述的目的被给出,但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者将被发明限制在所公开的形式。

Claims (12)

1.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耦合连接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对应第一地层和导体带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对应所述导体带线和第二地层;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不连续;
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和第三耦合段103;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一地层耦合连接;所述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地层耦合连接;所述第二耦合段102连接所述第一耦合段101和所述第三耦合段103;所述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段101与所述第三耦合段103平行,所述第二耦合段102与所述第一耦合段101和所述第三耦合段103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段101与所述第三耦合段103平行,所述第二耦合段102与所述第一地层形成倾斜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二耦合连接结构;
所述第一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导体带线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导体带线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所述第二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所述第三耦合段10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带线包括第一段导体带线和第二段导体带线;
所述传输线连接结构包括第三耦合连接结构、第四耦合连接结构、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六耦合连接结构;
所述第三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段导体带线的第一侧,所述第四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段导体带线的第二侧,所述第五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段导体带线的第一侧;所述第六耦合连接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段导体带线的第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四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所述第三耦合段103;所述第四耦合连接结构和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所述第一耦合段101;所述第五耦合连接结构和第六耦合连接结构共用一个所述第三耦合段10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所述导体部分和绝缘介质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段101与所述第一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所述第三耦合段103与所述第二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
10.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第三传输线、第四传输线和耦合连接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对应第一地层和第一导体带线,所述第二传输线对应所述第一导体带线和第二地层,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不连续;
所述第三传输线对应所述第一地层和第二导体带线,所述第四传输线对应所述第二导体带线和第三地层,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三地层不连续;
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耦合段101、第二耦合段102、第三耦合段103、第四耦合段104和第五耦合段105;
其中,所述第一耦合段101的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一地层耦合连接,所述第三耦合段103的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二地层耦合连接,所述第二耦合段102连接所述第一耦合段101和所述第三耦合段103;
所述第五耦合段105的导体部分与所述第三地层耦合连接,所述第四耦合段104连接所述第一耦合段101和所述第五耦合段105;所述耦合连接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二地层进行耦合连接和对所述第一地层和所述第三地层进行耦合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所述导体部分和绝缘介质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线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耦合段101与所述第一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所述第三耦合段103与所述第二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所述第五耦合段105与所述第三地层之间存在所述绝缘介质部分。
CN202111538192.8A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Pending CN1162643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8192.8A CN116264356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PCT/CN2022/137425 WO2023109628A1 (zh) 2021-12-15 2022-12-08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38192.8A CN116264356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64356A true CN116264356A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23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38192.8A Pending CN116264356A (zh) 2021-12-15 2021-12-15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64356A (zh)
WO (1) WO202310962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15223B2 (en) * 2004-06-30 2008-01-01 Emag Technologies, Inc. Microstrip-to-microstrip RF transition including co-planar waveguide connected by vias
JP4737192B2 (ja) * 2007-12-21 2011-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2つのマイクロストリップ線路の接続構造及び筐体を用いた集積回路チップの実装基板への実装構造
CN102738550B (zh) * 2011-04-06 2014-11-05 安德鲁公司 带状线至微带线的电容耦合转换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天线
CN113594658B (zh) * 2021-08-11 2022-04-08 上海交通大学 接地共面波导到悬置微带线的宽带过渡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9628A1 (zh)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3477A1 (zh) 天线单元及终端设备
US5892482A (en) Antenna mutual coupling neutralizer
EP0516440B1 (en) Microstrip antenna
CN101501934B (zh) 使用人造磁性层的天线阵列和单元
US6535169B2 (en) Source antenna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for satellit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6359588B1 (en) Patch antenna
US6064348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dual frequency band antenna
CN112332111B (zh) 一种双圆极化可扩展有源子阵
CN112332085B (zh) 一种ka波段双圆极化可切换收发天线
WO2022133922A1 (zh) 一种多频天线及通信设备
US4590479A (en) Broadcast antenna system with high power aural/visual self-diplexing capability
EP0805515A2 (en) Antenna cross-polar suppression means
CN116264356A (zh) 一种传输线连接结构
WO2022110139A1 (zh) 一种天线子阵列及基站天线
EP3916913A1 (en) Calibr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antenna and a communication assembly
CN107978831A (zh) 一种弱耦合电桥及基于该电桥的双频共轴阵列天线
CN112751180B (zh) 天线模组及电子设备
GB2594935A (en) Modular high frequency device
US5877729A (en) Wide-beam high gai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s antenna
US20230369760A1 (en) Multi-band, shared-aperture, circularly polarized phased array antenna
CN215418585U (zh) 微带阵列天线
CN211930640U (zh) 校准装置、基站天线和通信组件
CN117498045B (zh) 一种用于信息化管理的高增益高隔离滤波天线及其阵列
CN220553598U (zh) 一种天线单元、天线及基站
US20230344103A1 (en) Base station anten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