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1139213A1 -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1139213A1
WO2021139213A1 PCT/CN2020/117079 CN2020117079W WO2021139213A1 WO 2021139213 A1 WO2021139213 A1 WO 2021139213A1 CN 2020117079 W CN2020117079 W CN 2020117079W WO 2021139213 A1 WO2021139213 A1 WO 202113921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data
channel
information
link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1707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郭宇宸
李云波
周逸凡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091160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072209A4/en
Priority to JP2022542021A priority patent/JP7375209B2/ja
Priority to KR1020227025222A priority patent/KR20220118528A/ko
Publication of WO202113921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1139213A1/zh
Priority to US17/859,814 priority patent/US20220346166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5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a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the multi-link device when the multi-link device communicates with the opposite-end multi-link device, it uses all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o send data to the opposite-end multi-link device, so that all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re not supported.
  • the link is effectively used,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abandon the link due to interference caused by multiple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hich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of link resources in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 the above-mentioned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scenarios where multi-link site devices interact, or multi-link site devices interact with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s.
  •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diversified and improved Application flexibility of the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 the multi-link device sends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link, including: multi-link device A confirmation frame includ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s sent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link; the confirmation frame is used to indicate whether the multi-link device correctly receives the corresponding message from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second link. Data sent by the channel.
  •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 carry th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n the confirmation frame corresponding to the data, and send it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link.
  • th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can be carried in the existing In the frame, there is no need to add signaling/frames for carry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which reduces signa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devices.
  • a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may include: a peer multi-link device receive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multi-link device, where th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link.
  • the channel state is non-idle state.
  • the processing module is used to generat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s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for link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link groups.
  • the same link group there are at least two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void the situation that any two links in a link group can suppo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Any two links in a link group can suppo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continue to group the link group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link groups,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multi-link equipment and the opposite end multi-link When the device communicates, it can select an available link from more link groups.
  •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 carry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in existing frames such as beacon frames, probe response frames, authentication frames, association response frames, or re-association response frames and send it to the peer multi-link It is unnecessary to add new frames for carrying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and the signa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ulti-link device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is reduced.
  •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 also create a new link grouping action frame, which is specially used to carry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without limitation.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link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the link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includes the operation level of the link and the link The channel number of the link and the link group identification of the link group where the link is located; or the link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includes the operation level of the link, the channel number of the link, and the link primary and second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link; or The link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includes the operation level of the link and the channel number of the link.
  • the channel state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is idle, which may include: when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preset threshold When the channel state is idle; or when the NAV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is equal to 0, and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preset threshold, the channel state is idle.
  •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me when data transmission ends on the primary link and secondary link in the same link group can be made smaller than the second preset threshold, and the primary link and secondary link in the same link group can be guaranteed as much as possible.
  • the data sent on the road ends at the same time to prevent some links in the same link group from receiving data, while the other links are still sending data, causing the problem of data transmission interference between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o as to avoid Affect data reception.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further includes a receiving module, which is used to receive instructions from the opposite link device to indicate multiple main links Whether any two main links support the ability to send and receive data at the same time.
  • the above-mentioned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scenarios where multi-link site devices interact, or multi-link site devices interact with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s.
  •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diversified and improved Application flexibility of the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 the sending module is used to send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 the receiving module is specifically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link, including: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receives from the multi-link The confirmation frame of the remote device, the confirmation frame include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he confirmation frame is used to indicate whether the multi-link device correctly receives the data sent by the opposite-end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link.
  • the technical effect brought by any one of the design methods of the seventh aspect to the ninth aspect can be referred to the technical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any possible design of the first aspect to the third aspect, and will not be repeated.
  • FIG. 3b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is application.
  • FIG. 13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mposition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is application.
  • FIG. 14 i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mposition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 the chip system may be composed of chips, or may include chips and other discrete devices.
  • FIG. 3a is a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some links in the existing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effectively used, which causes a waste of link resources.
  • the method may include:
  • any one of the links there is at least one link that does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any one of the links; or, in other words, for any one of the links.
  • the available link can be selected from more link groups.
  • the grouping principle can be any of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generated and sent by the multi-link device is sent to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and the multi-link device in the prior art sends any of the multiple links.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is simple and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s re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can clearly know that it is in a different chain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 the link of the channel group can suppo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can use the link that is in a different link group from the link that is receiving the data to send data to the multi-link device, which reduc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multi-link device.
  • the data-receiving link can support the cumbersomeness of the process of the simultaneous data-receiving link, improve processing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processing burden of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After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receives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it can determine whether it supports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between any two links in the multiple link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grouping situation of the multiple links by the multi-link device Data, obtain capability information, and send the capability information to the multi-link device.
  • the distance threshold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minimum distance of the frequency band where two links that can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re located.
  • said link comprises a group G 1 has a link L1
  • the multi-link press device may remove the link L2 links the order named from the link set A,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L1 and L2 between the support send and receive data simultaneously, if not supported, L2 into the G 1, and removed from the link L2 set A; otherwise, skip L2, L3 removed from the link set A,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o support between L3 and L1 send and receive data simultaneously, if not supported, G into the L3 1, L3 and A is deleted from the link set, otherwise, skip L3, L4 taken from the set of links, it is determined whether to support simultaneous between L1 and L4 send and receive data, if supported, will be placed in G 1 L4, and L4 A, remove from the link set.
  • G 1 comprises L1 and L2
  • the multi-link device may remove the link from the order named link link set A L3, respectively determine whether L3 and L1 and between L3 and L2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If L3 and L1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or L3 and L2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put L3 into G 1 and delete L3 from link set A; otherwise, if both L3 and L1 and between L3 and L2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skip L3, take out L4 from link set A, and judge L4 and support simultaneously send and receive data between L2 and L4 and between L1, L4 into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 in G 1.
  • Step 504 After the multi-link device determines the links included in the link group according to step 503, if the current link set is not an empty set, repeat steps 502 and 503 to determine at least one other link group until the link set Is an empty set.
  • the current link set also includes L4.
  • the multi-link The road device generates a second link group, puts L4 into the second link group, and deletes L4 from the current link set.
  • the current link set is an empty set, and the multi-link device completes the grouping.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further includes a total link number field, where the total number of links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number of link information fields in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includes the number of link groups, the number of links included in each link group, and multiple link information fields.
  • the number of link groups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link grouping.
  • the number of link groups included in the information, the number of links contained in each link group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number of links contained in each link group in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and each link information field includes operation level and Channel number, operation level and channel number are used to identify a link.
  •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multi-link device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may change.
  •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multi-link device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changes, it may cause A new link is added between the multi-link device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or the original link is deleted.
  • the link grouping information determined by the multi-link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shown in Figure 5 may change .
  • FIG. 7 indicates that the field can be determined by the multilink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foregoing method or as needed, and it is not limited.
  •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may indicate one of the two main links among the multiple main links.
  • the ability to send and receive data at the same time is sent to the multi-link device without sending the ability to send and receive data between any two links in the multiple links to the multi-link device, so a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eers.
  •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a multi-link device by judging whether any two of the multiple links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 the multi-link device is on at least one link in the same link group and sends data to or receives data from the opposite-end multi-link device includes: the multi-link device is in the same chain Some links in the link group send data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or receive data from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or the multi-link device sends data to the opposite end on all the links in the same link group.
  • the link device sends data or receives data from the peer multi-link device.
  • FIG. 9 is a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vided by an embodiment of the application. As shown in FIG. 9, the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may specifically include:
  • the multi-link device When the multi-link device uses the link to communicate, it realizes the communication by transmitting data on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link.
  • Multi-link devices usually need to use a channel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 compete for channels on the main link. After the channel is successfully competed, data is sent on the main link through the successfully competed channel.
  • the channel contention mechanism can be referred to the prior art, and will not be described in detail.
  • STA11 of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and STA12 of multi-link site device 2 both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multi-link access point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link L1
  • the AP1 of the device communicates, so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and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2 need to compete for the channel, and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that successfully competes for the channel sends data to the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that successfully competes.
  • the multi-link device For links in the same link group, when a multi-link device transmits data through a successfully competing channel on the main link, in order to avoid the failure of normal reception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transmitted signal between the links that do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hen data occurs, the multi-link device also sends data on the secondary link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or, if the multi-link device also needs to send data on the secondary link, it can also send data on the secondary link at the same time. Data transmission on the link.
  • Step 902 The multi-link device judges the channel state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each secondary link; if the channel state is an idle state, execute step 903; if the channel state is not an idle state, execute step 904.
  •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may be occupied by other multi-link devices, so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not use the secondary link for data transmission, because ,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 judge the channel status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each secondary link.
  • the multi-link device can monitor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If the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NAV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is equal to 0, and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predetermined Set the threshold to determine the channel state as the idle state.
  • the multi-link device may also monitor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and if the signal energy on the secondary link is less than the first preset threshol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channel state is the idle state.
  • the time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multi-link device performs signal energy monitoring on the secondary link may be a predefined time period before the multi-link device performs data transmission on the primary link.
  • the predefined time period may be the 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ter-frame space (PIFS).
  • Step 903 Send data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on the secondary link.
  • Step 904 When the channel state changes from the non-idle state to the idle state, and data is being sent on the primary link, send data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on the secondary link.
  • the data sent on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primary link can be carried in the first presentation protocol data unit (PPDU), and the data sent on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ary link can be carried on the second PPDU, that is, the second PPDU.
  • the end time of one PPDU is the same as the end time of the second PPDU or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d times of the two is less than the preset threshold.
  • the multi-link device and opposite end multi-link device can be completed independently on link group G1 and link group G2 Communication.
  • the multi-link device supports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on some two links, and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does not support sending and receiving data at the same time on these two links, when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passes through these two links
  •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one of the two links sends data to the multi-link device,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signal sent on the link,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may be on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other of the two links.
  •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es a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 a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and a multi-link site device 2, and the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 includes AP1 and AP2,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includes STA11 and STA21, multi-link site device 2 includes STA12 and STA22, assuming that the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 supports simultaneou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between links L1 and L2, and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does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between links L1 and L2; when STA11 sends data to AP1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link L1, because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does not support simultaneous sending and receiving of data between L1 and L2, STA21 cannot receive any data frame through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L2.
  • the multi-link device determines that the channel state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first link is a non-idle state, and generate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 Step 1102 The multi-link device sends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o the opposite multi-link device.
  •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may send a request message to the multi-link access point device through the link L1, where the request message is used to request the channel status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link L2, and the multi-link connection
  • the AP2 in the in-point device determines the channel status of the channel corresponding to the link L2, it generates indication information, and sends the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o the multi-link site device 1 through the link L1.
  • FIG. 12 shows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20 may be a multi-link device or a chip or a system on a chip in a multi-link device.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20 may be used to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the multi-link device involved in the above-mentioned embodiment.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20 shown in FIG. 12 includes a processing module 1201 and a sending module 1202.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30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using the following: one or more FPGAs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PLDs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controllers, state machines, gate logic, discrete hardware components, any other suitable circuits Or any combination of circui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various functions described throughout this application.
  • FPGAs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 PLDs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 controllers state machines, gate logic, discrete hardware components, any other suitable circuits Or any combination of circui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various functions described throughout this application.
  • the receiving module 1401 in FIG. 14 may be implemented by an input circuit.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40 may also include a storage medium.
  • the communication device 140 can also be implemented using the following: one or more FPGAs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PLDs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controllers, state machines, gate logic, discrete hardware components, any other suitable circuits Or any combination of circui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various functions described throughout this application.
  • FPGAs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 PLDs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 controllers state machines, gate logic, discrete hardware components, any other suitable circuits Or any combination of circuits capable of performing the various functions described throughout this appl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现有多链路通信中多链路设备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的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对端多链路设备在根据该信息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也比较繁琐,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较大的技术问题。方法包括:生成链路分组信息,其中,链路分组满足以下特点: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发送链路分组信息。

Description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1月08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010019310.3、申请名称为“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效率,越来越多的无线设备之间可以支持多频段通信或者支持在同一频段的不同信道上进行通信或不同频段的不同信道上进行通信。例如,以无线设备支持多频段通信为例,无线设备之间可以同时在2.4吉赫兹(GHz)、5GHz以及60GHz频段上进行通信。
目前,可以将支持多频段或者多信道通信的无线设备称为多链路设备。其中,相互通信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具备至少一个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TRP可以在一个频段上或者信道上向对端的TRP发送数据或者接收对端的TRP发送的数据。其中,多链路设备可以包括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或者多链路站点设备,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上的TRP可以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多链路站点设备上的TRP可以称为至少一个站点(station,STA)。例如,如图1所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AP;多链路站点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STA,STA工作在一个特定的频段或信道上。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中的AP可以与多个多链路站点设备中的STA通过预先设置的链路实现通信;如图1所示,多链路设备的AP1可以通过链路L1与STA1实现通信;AP2可以通过链路L2与STA2实现通信;即可以进行多链路通信。
在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时,多链路设备可能会因为一条链路上发送信号泄露等干扰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同时在与该链路频域距离较近的另一条链路上接收信号。如图1所示,假设链路L1与链路L2为频域距离较近的两条链路,若AP1通过链路L1向STA1发送信号时发生信号泄露,与AP1处于同一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中的AP2很容易受到链路L1上发送信号的干扰而无法接收到STA2通过链路L2发送的信号,导致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无法在链路L1和链路L2上同时收发信号。同理,多链路站点设备也存在上述无法在频域距离较小的两条链路上同时收发信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时,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到该信息之后,在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在这种通信过程中,多链路设备需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该信息的信息量较大;由于该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对端多链路设备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比较繁琐,效率低下,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解决现有多链路通信中多链路设备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的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对端多链路设备在根据该信息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也比较繁琐,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多链路设备生成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分组信息,并发送该链路分组信息。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多链路设备可以从自身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中,提炼出链路分组信息,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与现有技术中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相比,链路分组信息简单,信息量减少;同时,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降低多链路设备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的繁琐程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小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同一链路组中,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可以避免存在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若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可以继续对该链路组进行分组,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同一个链路组内,对于其中的任意一条链路,至少存在一条与任意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同一个链路组内,若存在与链路组内的其他链路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可以新增链路组,将该链路放入新增的链路组中,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链路分组信息可以携带在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重关联响应帧或链路分组行动帧中。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链路分组信息携带在在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或重关联响应帧等现有帧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无需增加新的用于携带链路分组信息的帧,减少了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信令交互。除此之外,多链路设备也可以新建一个链路分组行动帧,专门用于携带链路分组信息,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链路分组信息包括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和链路所在链路组的链路组标识;或者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和链路的链路主次标识;或者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每条链路的操作等级、信道号、所在链路组的 链路组标识、链路主次标识等相关链路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链路的相关信息识别出链路的一些特征,进而根据链路的特征进行相应操作,简单易行;同时,将用于表征链路的特征的相关信息携带在链路分组信息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无需增加多余的信息携带链路的相关信息,减少新增信息交互所带来的开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在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利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可以被有效利用,而不是放弃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中的部分链路不用,如此,可以提高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在同一链路组中的所有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在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利用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所有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所有链路被有效利用,无需因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某条链路会带来干扰而放弃该链路不用,提高多链路通信中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同一链路组中包括主链路以及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并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从非空闲态变为空闲态,且主链路上正进行数据发送时,多链路设备可以在次链路上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将同一链路组中的链路划分成主链路和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可以只需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不用在次链路上竞争信道,以减少竞争信道资源所带来的消耗;同时多链路设备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可以利用主链路以及处于空闲态的次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各条链路可以被有效利用,提高了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可以包括:当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NAV等于0,并且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号能量,或者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NAV和信号能量确定次链路是否处于空闲态,如此,可以在确定次链路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时,利用次链路发送数据,保证数据可以正常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当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主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一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次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二PPDU;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令同一链路组中主链路、次链路上结束数据发送的时间的时 间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尽可能地保证同一链路组中主链路、次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同时结束发送,避免同一链路组中部分链路在接收数据,而其余链路仍在发送数据导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数据传输出现干扰的问题,以避免影响数据接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对端链路设备的用于指示多条主链路中的任意两条主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以使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该能力信息选择合适的链路组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如此,可以避免存在两条链路在多链路设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无法接收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结合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多链路站点设备交互的场景,或者,多链路站点设备与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交互的场景,应用场景多样化,提高了多链路通信方法的应用灵活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当满足以下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时,多链路设备生成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的指示信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处于非空闲态的第一链路指示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避免现有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间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对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进行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二方面,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指示信息通过其他链路对应的通道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如此,可以保证对端多链路设备正确获知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包括: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包括指示信息的确认帧;确认帧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数据对应的确认帧中,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如此,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现有帧中,无需新增用于携带指示信息的信令/帧,减少设备间的信令交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可能的设计,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在多链路设备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对端 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执行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因其他链路对第一链路的干扰,导致对端多链路设备在第一链路上无法接收到任何消息,可能会对第一链路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误判的问题。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多链路设备的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基于第三方面的方法,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到多链路设备指示的处于非空闲态的第一链路,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避免现有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间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对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进行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指示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到多链路设备通过其他链路对应的通道发送的指示信息;如此,可以保证对端多链路设备正确获知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指示信息,包括: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多链路设备的确认帧,确认帧包括指示信息;确认帧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携带有指示信息对应的确认帧,如此,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现有帧中,无需新增用于携带指示信息的信令/帧,减少设备间的信令交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可能的设计,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在多链路设备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执行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因其他链路对第一链路的干扰,导致对端多链路设备在第一链路上无法接收到任何消息,可能会对第一链路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误判的问题。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处理模块,用于生成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分组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该链路分组信息。
其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中多链路设备的行为功能,基于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多链路设备可以从自身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中,提炼出链路分组信息,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与现有技 术中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相比,链路分组信息简单,信息量减少;同时,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降低多链路设备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的繁琐程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小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同一链路组中,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可以避免存在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若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可以继续对该链路组进行分组,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同一个链路组内,对于其中的任意一条链路,至少存在一条与任意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同一个链路组内,若存在与链路组内的其他链路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可以新增链路组,将该链路放入新增的链路组中,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链路分组信息可以携带在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重关联响应帧或链路分组行动帧中。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链路分组信息携带在在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或重关联响应帧等现有帧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无需增加新的用于携带链路分组信息的帧,减少了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信令交互。除此之外,多链路设备也可以新建一个链路分组行动帧,专门用于携带链路分组信息,不予限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链路分组信息包括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和链路所在链路组的链路组标识;或者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和链路的链路主次标识;或者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链路的操作等级、链路的信道号。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每条链路的操作等级、信道号、所在链路组的链路组标识、链路主次标识等相关链路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链路的相关信息识别出链路的一些特征,进而根据链路的特征进行相应操作,简单易行;同时,将用于表征链路的特征的相关信息携带在链路分组信息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无需增加多余的信息携带链路的相关信息,减少新增信息交互所带来的开销。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发送模块,还可以用于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在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利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可以被有效利用,而不是放弃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中的部分链路不用,如此,可以提 高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发送模块,还可以用于在同一链路组中的所有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在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利用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所有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所有链路被有效利用,无需因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某条链路会带来干扰而放弃该链路不用,提高多链路通信中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同一链路组中可以包括主链路以及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并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从非空闲态变为空闲态,且主链路上正进行数据发送时,多链路设备可以在次链路上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将同一链路组中的链路划分成主链路和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可以只需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不用在次链路上竞争信道,以减少竞争信道资源所带来的消耗;同时多链路设备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可以利用主链路以及处于空闲态的次链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使得各条链路可以被有效利用,提高了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可以包括:当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NAV等于0,并且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号能量,或者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NAV和信号能量确定次链路是否处于空闲态,如此,可以在确定次链路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时,利用次链路发送数据,保证数据可以正常传输。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一当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主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一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次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二PPDU;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令同一链路组中主链路、次链路上结束数据发送的时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尽可能地保证同一链路组中主链路、次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同时结束发送,避免同一链路组中部分链路在接收数据,而其余链路仍在发送数据导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数据传输出现干扰的问题,以避免影响数据接收。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通信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对端链路设备的用于指示多条主链路中的任意两条主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以使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该能力信息选择合适的链路组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如此,可以避免存在两条链路在多链路设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无法接收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结合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多链路站点设备交互的场景,或者,多链路站点设备与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交互的场景,应用场景多样化,提高了多链路通信方法的应用灵活性。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处理模块,用于当满足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时,生成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的指示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中多链路设备的行为功能,基于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多链路设备可以将处于非空闲态的第一链路指示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避免现有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间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对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进行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五方面,发送模块,具体用于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指示信息通过其他链路对应的通道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如此,可以保证对端多链路设备正确获知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五方面或者第五方面的可能的设计,发送模块,具体还用于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确认帧;其中,确认帧包括指示信息;确认帧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多链路设备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数据对应的确认帧中,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如此,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现有帧中,无需新增用于携带指示信息的信令/帧,减少设备间的信令交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五方面或者第五方面的可能的设计,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在多链路设备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执行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因其他链路对第一链路的干扰,导致对端多链路设备在第一链路上无法接收到任何消息,可能会对第一链路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误判的问题。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可能 的设计中对端多链路设备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至少一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通信装置包括:接收模块。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多链路设备的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的指示信息。
其中,该通信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中对端多链路设备的行为功能,基于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到多链路设备指示的处于非空闲态的第一链路,以便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避免现有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间干扰的情况下自己对第一链路的链路状态进行判断不准确的问题。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六方面或者第六方面的可能的设计,接收模块,具体用于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指示信息。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到多链路设备通过其他链路对应的通道发送的指示信息;如此,可以保证对端多链路设备正确获知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六方面或者第六方面的可能的设计,接收模块,具体用于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指示信息,包括: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多链路设备的确认帧,确认帧包括指示信息;确认帧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携带有指示信息对应的确认帧,如此,可以将指示信息携带在现有帧中,无需新增用于携带指示信息的信令/帧,减少设备间的信令交互。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结合第六方面或者第六方面的可能的设计,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在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基于该可能的设计,可以在多链路设备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执行上述多链路通信方法,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第一链路、第二链路同时收发数据时,对端多链路设备因其他链路对第一链路的干扰,导致对端多链路设备在第一链路上无法接收到任何消息,可能会对第一链路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误判的问题。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存储器与至少一个处理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计算机指令;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当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可能的 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三方面或者第三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其中,第七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如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装置;或者,包括如第五方面或者第五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装置以及如第六方面或者第六方面的任一可能的设计所述的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简化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间通信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分组方法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分组信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分组信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分组信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分组信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力信息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间通信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间通信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可用于支持无线通信的任一通信系统,例如第二代(second generation,2G)通信系统,第三代(third generation,3G)通信系统和下一代通信系统,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WCDMA)系统,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ing,F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系统,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以及其他此类通信系统,不予限制。本申请以图1所示通信系统为例对多链路通信方法进行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多链路设备,多链路设备可以是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与可以是多链路站点设备,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AP;多链路站点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STA;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中的AP可以与多链路站点设备中的STA通过预先设置的链路实现通信。如AP1可以通过链路L1与STA1实现通信;多链路站点设备中的STA也可以与其他多链路站点设备中的STA通过预先设置的链路实现通信,即该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多链路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为示例性附图,其包括的设备数量不受限制。此外,除图1所示设备之外,该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设备,不予限制。
目前,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设备间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时,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该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到该信息之后,在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由于该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对端多链路设备在根据接收到的信息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比较繁琐,效率低下,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持同时收发(simultaneously transmit and receive,STR)数据是指多链路设备在一条链路上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另一条链路上接收到数据,则认为这两条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是指多链路设备在一条链路上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不能在另一条链路上接收到数据,则认为这两条链路不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多链路设备可以从自身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中,提炼出链路分组信息,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与现有技术中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相比,链路分组信息简单,信息量减少;同时,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降低多链路设备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的繁琐程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小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具体的,该过程可参照下述图3a对应的实施例中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多链路站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图1中的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为另一多链路站点设备;不予限制。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建立有多条链路。
具体实现时,图1所示各设备,如:各个多链路设备或者对端多链路设备均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组成结构,或者包括图2所示的部件。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200的组成示意图,该通信装置20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 上系统;或者该通信装置200可以为对端多链路设备或者对端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如图2所示,该通信装置200包括处理器201,收发器202以及通信线路203。
进一步的,该通信装置2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04。其中,处理器201,存储器204以及收发器202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线路203连接。
其中,处理器201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它们的任意组合。处理器201还可以是其它具有处理功能的装置,例如电路、器件或软件模块,不予限制。
收发器202,用于与其他设备或其它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该其它通信网络可以为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收发器202可以是模块、电路、收发器或者任何能够实现通信的装置。
通信线路203,用于在通信装置200所包括的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存储器204,用于存储指令。其中,指令可以是计算机程序。
其中,存储器204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可存储信息和/或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还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等,不予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存储器204可以独立于处理器201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201集成在一起。存储器204可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或者一些数据等。存储器204可以位于通信装置200内,也可以位于通信装置200外,不予限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存储器204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在一种示例中,处理器20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CPU,例如图2中的CPU0和CPU1。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200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除图2中的处理器201之外,还可以包括处理器207。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通信装置200还包括输出设备205和输入设备206。示例性地,输入设备206是键盘、鼠标、麦克风或操作杆等设备,输出设备205是显示屏、扬声器(speaker)等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通信装置200可以是台式机、便携式电脑、网络服务器、移动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终端、嵌入式设备、芯片系统或有图2中类似结构的设备。此外,图2中示出的组成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除图2所示部件之外,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此外,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之间涉及的动作、术语等均可以相互参考,不予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各个设备之间交互的消息名称或消息中的参数名称等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不予限制。
下面结合图1所示通信系统,以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多条链路进行通信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链路通信方法进行描述。下述实施例所述的多链路设备与 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具备图2所示部件。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以解决现有多链路通信中部分链路无法被有效利用,造成链路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如图3a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多链路设备生成链路分组信息,其中,链路分组满足以下特点: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其中,同时收发的意思是,同一时间内,在部分链路上发送,同时还在其他部分链路上接收,用英文解释的话,是simultaneously transmit and receive(STR)。
可选的,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或者,换句话说,对于一个链路组内的某条链路L,在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一条其他的链路L*,所述链路L*与所述链路L不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具体的,可以避免存在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若一个链路组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都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可以继续对该链路组进行分组,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可选的,同一个链路组内,对于其中的任意一条链路,至少存在一条与所述任意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或者,换句话说,对于一个链路组内的任意一条链路L,在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一条其他的链路L*,所述链路L*与所述链路L不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具体的,同一个链路组内,若存在与链路组内的其他链路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可以新增链路组,将该链路放入新增的链路组中,以增加链路组的个数,便于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进行通信时可以从更多的链路组中选择可用的链路。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可以按照分组原则,根据多条链路的任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进行分组,得到链路分组信息。
其中,该分组原则可以为以下三种中的任一种:
情况一、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情况二、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且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情况三、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且同一个链路组内,对于其中的任意一条链路,至少存在一条与任意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其中,以情况三为例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的分组方法可参照下述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所述。
例如,以图4为例,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通过链路L1、L2、L3或L4通信连接,即多条链路包括L1、L2、L3和L4;若L1与L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L2与L3之间也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L1与L3之间支持同时收发数据,L4与L1、L2和L3之间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按照上述分组原则,可以将L1、L2和L3分到链路组1中,将L4分到链路组2中。
步骤302、多链路设备发送链路分组信息。
具体的,多链路设备在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后,将分组结果以链路分组信息的形式发 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该链路分组信息具体可参见下述图6a-图6c对应的实施例中所述。
基于图3a所述方法,多链路设备生成并发送的链路分组信息,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与现有技术中多链路设备发送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信息相比,链路分组信息简单,信息量减少;同时,对端多链路设备根据接收到的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利用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处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降低多链路设备确定与正在接收数据的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过程的繁琐程度,提高处理效率,减小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处理负担。
可选地,如图3b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303和步骤304。
步骤303、对端多链路设备向多链路设备发送能力信息。
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到链路分组信息后,可以根据多链路设备对多条链路的分组情况,判断自身在多个链路组中的任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得到能力信息,并将该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
其中,该能力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多条链路中的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该能力信息的帧结构具体可参照下述图8所述。
步骤304、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利用链路组进行通信。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根据链路分组信息和能力信息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上述步骤301中,多链路设备按照预设分组原则的情况三,根据多条链路的任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的过程可参照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分组方法,如图5所示,该多链路分组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501、多链路设备确定多条链路的链路集合。
其中,链路集合可以为A={L1,L2,L3,…,Li,…,Ln},Li表示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第i条链路。
例如,以图4为例,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链路L1、L2、L3或L4通信连接,多链路设备根据该多条链路可以确定链路集合A={L1,L2,L3,L4}。
步骤502、多链路设备生成一个新的空链路组,从链路集合中取出一条链路,放入该链路组中。
示例性的,多链路设备可以生成一个链路组G k,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一条链路Li,将Li放入G k中。Li可以为链路集合中的任意链路,如:可以为第一条链路、中间链路或最后一条链路等,不予限制。
进一步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将已经放入链路组的链路从链路集合中删除,即将Li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
例如,以图4为例,多链路设备可以生成链路组G 1,可以按照链路命名顺序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第一条链路L1,将L1放入G 1中,并将L1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
步骤503、多链路设备遍历链路集合中的每一条链路,将满足预设条件的链路放入上述链路组中,得到最终的链路组。
其中,预设条件可以包括当前链路与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或者当前链路不能与链路组中的其他所有链路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具体的,多链路设备 可以通过下述方式(1)或方式(2)或方式(3)确定两条链路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方式(1),多链路设备根据两条链路之间的频域距离判断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两条链路之间的频域距离小于距离阈值,认为这两条链路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其中,两条链路之间的频域距离可以指两条链路所在的频段之间的距离。
其中,距离阈值大于等于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两条链路所在的频段的最小距离。
方式(2)多链路设备还可以根据两条链路的频点位置判断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两条链路的频点位置满足整数倍关系,认为这两条链路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其中,带宽阈值大于等于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两条链路的链路带宽之差的最小值。
方式(3),多链路设备对任两条链路进行收发数据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定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例如,多链路设备可以在一条链路上发送数据时,对另一条链路上的数据接收情况进行测量,若接收到的数据的能量小于预设的门限值,则认为这两条链路之间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否则,认为这两条链路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进一步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在将满足预设条件的链路放入链路组之后,将该链路从链路集合中删除。
对于链路集合中的每一条链路,多链路设备将当前链路与上述链路组中已存在的链路根据预设条件进行判断,若上述链路组中存在至少一条链路与当前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将当前链路放入上述链路组中,并将当前链路从链路集合中删除;否则,跳过当前链路,继续对链路集合中的其他链路进行判断处理。
例如,以图4为例,上述链路组G 1中已经包括链路L1,多链路设备可以按链路命名顺序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链路L2,判断L2与L1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不支持,将L2放入G 1中,并将L2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否则,跳过L2,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L3,判断L3与L1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不支持,将L3放入G 1中,并将L3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否则,跳过L3,从链路集合中取出L4,判断L4与L1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不支持,将L4放入G 1中,并将L4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
当L2与L1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时,将L2放入G 1中,此时,G 1包括L1与L2,多链路设备可以按链路命名顺序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链路L3,分别判断L3与L1之间以及L3与L2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若L3与L1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或者L3与L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将L3放入G 1中,并将L3从链路集合A中删除;否则,若L3与L1之间以及L3与L2之间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跳过L3,从链路集合A中取出L4,判断L4与L1之间以及L4与L2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将L4放入G 1中。
按照上述判断处理方法对链路集合中的每一条链路进行判断处理,将满足预设条件的链路放入上述链路组中,得到最终的链路组。
若在步骤503中有一条新的链路被放入链路组G1中,则重复步骤503,直到没有一条链路可以被放入G1中。
步骤504、多链路设备在根据步骤503确定链路组包括的链路之后,若当前链路集合不为空集,重复步骤502和步骤503,确定其余至少一个链路组,直至链路集合为空集。
其中,当前链路集合为将放入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删除后的链路集合。
在步骤503之后,若当前链路集合不为空集,多链路设备重复步骤502和步骤503,生成另一个空的链路组,从当前链路集合中取出一条链路放入该空的链路组中,并将该链路从当前链路集合中删除;对当前链路集合中的其他链路按照步骤503的判断处理方式进行判断处理,将满足预设条件的链路放入该链路中,得到最终的链路组。
例如,以图4为例,根据步骤502和步骤503,若多链路设备得到的第一个链路组包括L1、L2和L3,则当前链路集合中还包括L4,此时,多链路设备生成第二个链路组,将L4放入第二个链路组中,并将L4从当前链路集合中删除,当前链路集合为空集,多链路设备完成分组。
若当前链路集合中除了L4之外,还存在其他链路,对其他链路逐一进行判断处理,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将其他链路放入第二个链路组中。该处理过程与上述步骤503的处理过程相同,不予赘述。
上述步骤501-步骤504是一种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的实现方式,该分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不予限制。
可选的,在图3a和图3b所示方法中,为了减少信令交互,多链路设备可以将链路分组信息携带在现有帧,如: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或者重关联响应帧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多链路设备还可以新定义一个帧,如:链路分组行动帧,将链路分组信息携带在该链路分组行动帧中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本申请对此不予限制。其中,信标帧、探测响应帧、鉴权帧、关联响应帧、重关联响应帧的帧结构可以如现有技术中所述,本申请不予赘述。
下面以图6a、图6b、图6c为例,对链路分组信息进行描述。
如图6a所示,链路分组信息包括多个链路信息字段,每个链路信息字段包括链路组标识字段(link group ID),操作等级字段和信道号字段。其中,操作等级和信道号用于标识一条链路;链路组标识用于标识所述操作等级和信道号所标识的链路所在的链路组;若两条链路的链路组标识字段不同,则表示这两条链路属于不同的链路组,这样,利用链路组标识字段可以将链路组区分开。
可选地,每个链路信息字段还包括:频段标识字段、MAC地址字段、链路身份标识字段、链路主次标识字段,其中,频段标识用于指示链路所在的频段号;MAC地址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该链路上的站点的MAC地址;链路身份标识用于指示链路的标识或号码,多链路设备可以给每一条链路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用来标识该链路;链路主次标识用于指示当前链路为主链路或者次链路。
可选的,链路分组信息还包括链路总条数字段,其中,链路总条数用于指示链路分组信息中链路信息字段的个数。
如图6b所示,链路分组信息包括多个链路信息字段,每个链路信息字段包括链路主次标识、操作等级和信道号,其中,操作等级和信道号用于标识一条链路;链路主次标识用于指示当前链路为主链路或者次链路,若两条链路均为主链路,则表示这两条链路属于不同的链路组,这样,可以利用链路主次标识将链路组区分开。
可选的,在链路分组信息中,可以将当前链路组的每条次链路的链路信息放入当前链路组的主链路的链路信息之后,再放入下一个链路组的主链路的链路信息和次链路的链路 信息。
可选的,每个链路信息字段还包括:频段标识字段、MAC地址字段、链路身份标识字段、链路组标识字段,其中,频段标识用于指示链路所在的频段号;MAC地址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该链路上的站点的MAC地址;链路身份标识用于指示链路的标识或号码,多链路设备可以给每一条链路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用来标识该链路;链路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操作等级和信道号所标识的链路所在的链路组。
可选的,链路分组信息还包括链路总条数字段,其中,链路总条数用于指示链路分组信息中链路信息字段的个数。
如图6c所示,链路分组信息包括链路组个数字段、每个链路组包含的链路数目字段和多个链路信息字段,其中,链路组个数用于指示链路分组信息中包括的链路组的个数,每个链路组包含的链路数目用于指示链路分组信息中每个链路组包含的链路数目,每个链路信息字段包括操作等级和信道号,操作等级和信道号用于标识一条链路。
具体的,将每个链路组的主链路的链路信息放在该链路组的第一个链路信息字段中,将次链路的链路信息依次放在主链路对应的链路信息字段后的链路信息字段中,默认每个链路组中的第一个链路信息字段为主链路的链路信息。
可选的,每个链路信息字段还包括:频段标识字段、MAC地址字段、链路身份标识字段、链路组标识字段、链路主次标识字段,其中,频段标识用于指示链路所在的频段号;MAC地址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该链路上的站点的MAC地址;链路身份标识用于指示链路的标识或号码,多链路设备可以给每一条链路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号码,用来标识该链路;链路组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操作等级和信道号所标识的链路所在的链路组,链路主次标识用于指示当前链路为主链路或者次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a、图6b和图6c中,(可选的)表示该字段可以由多链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或根据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包括该字段,不予限制。
在实际应用中,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当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增加新的链路或者原有链路被删除,此时,多链路设备根据图5所示方法确定出的链路分组信息可能会发生变化。
为了将变化后的链路分组信息及时通知给对端多链路设备,进一步的,当链路分组信息发生变化时,多链路设备将变化后的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
示例性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将变化后的完整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也可以仅将发生变化的部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其中,该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发送的链路分组信息是完整的还是仅包括发生变化的。
当多链路设备仅将发生变化的部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时,链路分组信息中的链路信息字段可以仅包括链路信息发生变化的链路;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包括控制字段,用于指示该链路分组信息中的链路信息字段指示的链路的链路信息发生变化;控制字段还可以包括计数器字段,若计数器字段的值发生变化,则表示该链路分组信息中的链路信息字段所指示的链路的链路信息发生变化。
如图7所示,链路分组信息可以包括控制字段(Control),该控制字段包括部分字段 (Parital),该部分字段,用于指示该链路分组信息中的链路信息字段仅包括链路信息发生变化的链路;该控制字段还包括计数器字段(Counter),若计数器字段的值发生变化,则表示该链路分组信息中的链路信息字段所指示的链路的链路信息发生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可选的)表示该字段可以由多链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或根据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包括该字段,不予限制。
如图3b所示,步骤303中,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获取到多链路设备发送的链路分组信息之后,可以向多链路设备发送对端多链路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能力信息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可选的,由于多链路设备已经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得到至少一个链路组,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将用于指示多条主链路中的任意两条主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而无需将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以减少对端多链路设备因判断多条链路中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带来的功耗。
由于存在多链路设备在某两条链路之间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这两条链路之间并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情况,所以,多链路设备可以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以使对端多链路设备将对端多链路设备在多条链路中的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为了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中存在两条链路因发送信号的干扰导致无法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发生,多链路设备在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根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的能力信息,可以将对端多链路设备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个链路组设置为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由于多链路设备在对多条链路进行分组后,属于不同链路组的两条链路之间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所以多链路设备将链路分组信息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后,对端链路设备可以仅将对端多链路设备在多条主链路中的任意两条主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而无需即将对端多链路设备在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多条链路中的任意两条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能力信息发送给多链路设备。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能力信息的帧结构可如图8所示,可以包括多个链路对信息字段(Link Pair Profile),每个链路对信息字段可以包括两条链路的身份标识,如链路1身份标识(Link 1ID)和链路2身份标识(Link 2ID),用于指示身份标识对应的两条链路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或者用于指示身份标识对应的两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能力信息的帧结构中,链路对信息字段可以包括两个身份标识,一个是第一链路的身份标识,另一个是与第一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的链路ID的乘积,或者是与该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的链路ID的乘积;其中,除第一链路以外的其他链路的链路ID可以设置为质数。
例如,以链路对信息字段包括第一链路的身份标识和与第一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的链路ID的乘积为例,假设第一链路的身份标识为2、第二链路的身份标识为3、第三链路的身份标识为5、第四链路的身份标识为7,且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三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第一链路与第四链路也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将第二链路、第三链路与第四链路的身份标识的乘积105与第一链路的身份标识2放入链路对信息字段中,多链路设备接收到该链路对信息字段后,对105进行因数分解, 可以得到第二链路、第三链路与第四链路的身份标识,根据该链路对信息字段可以知道,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第三链路、第四链路之间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能力信息的帧结构中,链路对信息字段可以包括比特位图,所述比特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表示一条链路。例如,比特位图中索引值为i的比特表示链路的身份标识为i的链路。在比特位图中,可以将某两条链路对应的比特分别设置为1,用于指示这两条链路之间可以支持同时收发数据;或者,用于指示这两条链路之间不能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在该比特位图中,除了被设置为1的两个比特之外,其他比特均可以被设置为0。
可替换的,如图8所示,上述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能力信息还可以包括控制字段(Control),控制字段可以包括指示信息字段(Indication),指示信息字段用于指示链路对信息字段指示的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两条链路;或者用于指示链路对信息字段指示的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两条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可选的)表示该字段可以由多链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或根据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包括该字段,不予限制。
在多链路设备对链路分组,并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链路分组信息后,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链路分组情况与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进行通信。示例性的,多链路设备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以避免同一链路组中因一条链路在发送数据,而影响其他与该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接收不到数据的情况发生,同时,使得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多条链路被有效利用,提高多链路通信中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可选的,多链路设备在同一链路组中的至少一条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包括:多链路设备在同一链路组中的部分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或者,多链路设备在同一链路组的所有链路上,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
例如,以图4为例,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包括链路组1和链路组2两个链路组,链路组1包括L1、L2和L3,链路组2包括L4,多链路设备在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来自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数据时,可以采用链路组1中的L1、L2,或者可以采用链路组1中的L1、L2和L3,或者可以采用链路组2中的L4,或者可以同时采用链路组1和链路组2中的L2、L3和L4,或者可以同时采用链路组1和链路组2中的L1、L2、L3和L4等,不予限制。
具体的,如图3b所示,步骤304中,多链路设备利用一个链路组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的过程可参照图9所示。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如图9所示,该多链路通信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901、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并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多链路设备在利用链路进行通信时,是通过在链路对应的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来实现通信的,但是,由于信道是多个多链路设备与多个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共享的,多链路设备通常需要通过信道竞争机制来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主链路上通 过竞争成功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其中,信道竞争机制可以参照现有技术所述,不予赘述。
例如,假设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多链路接入点设备的AP1通过链路L1对应的信道与多链路站点设备1的STA11或多链路站点设备2的STA12实现通信,由于多链路站点设备1的STA11和多链路站点设备2的STA12均需要通过链路L1对应的信道与多链路接入点设备的AP1进行通信,所以多链路站点设备1和多链路站点设备2需要竞争信道,竞争信道成功的多链路站点设备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发送数据。
对于同一链路组中的链路,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时,为了避免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因发送信号的干扰导致无法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发生,多链路设备在次链路上也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或者,若多链路设备也需要在次链路上进行数据发送时,则可以同时在次链路上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902、多链路设备对每条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判断;若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执行步骤903;若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执行步骤904。
多链路设备在利用主链路与次链路进行数据发送时,由于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可能正在被其他多链路设备占用,导致多链路设备无法利用次链路进行数据发送,因为,多链路设备可以对每条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判断。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可以对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进行监听,若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NAV等于0,并且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具体的,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次链路上的数据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帧设置NAV,并启动定时器;例如,多链路设备在某一时刻接收到次链路上的数据帧,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帧设置NAV为10,启动定时器,每隔一秒将NAV的值减1,直至NAV为0;多链路设备在确定信道状态时,判断当前时刻的NAV是否0,若不为0,判断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若为0,确定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若不小于,判断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若小于,判断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也可以通过对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进行监听,若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确定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可选的,上述两种可能的设计中,多链路设备在次链路上进行信号能量监听的时间段可以是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之前的一个预定义的时间段,预定义的时间段可以是点协调功能帧间间隔(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ter-frame space,PIFS)。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901与步骤902的执行不限定先后顺序,可以先执行步骤901,再执行步骤902;也可以先执行步骤902,再执行步骤901;也可以同时执行步骤901和步骤902,不予限制。
步骤903、在次链路上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时,为了避免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因发送信号的干扰导致无法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发生,多链路设备分别在主链路和次链路上通过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
步骤904、在信道状态从非空闲态变为空闲态,且主链路上正进行数据发送时,在次链路上通过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当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但是多链路设备在利用主链路通过主链路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的过程中,发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由非空闲态变为空闲态,为了避免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因发送信号的干扰导致无法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发生,在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变为空闲态后,多链路设备利用次链路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
为了及时捕捉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的变化,多链路设备可以按照预设周期对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判断,以使多链路设备可以在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由非空闲态转变为空闲态时,及时利用次链路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发送。
为了保证同一链路组中不存在有链路在进行数据发送的同时,有其他链路在进行数据接收的情况,多链路设备可以设置主链路进行数据发送的结束时间与次链路进行数据发送的结束时间相同,即主链路与次链路同时结束数据发送,或者这二者的时间差小于预设阈值,例如,时间差可以为1us,2us,4us,8us,16us等,不予限制。
其中,主链路对应的信道上发送的数据可以携带在第一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Protocol Data Unit,PPDU),次链路对应的信道上发送的数据可以携带在第二PPDU上,即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相同或者二者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小于预设阈值。
基于图9所示方法,同一链路组中包括主链路和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在利用链路组进行数据发送时,在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为了避免同一链路组中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之间因发送信号的干扰导致无法正常接收数据的情况发生,多链路设备在利用主链路进行数据发送时,可以利用次链路进行数据发送,使同一链路组中不存在有链路在进行数据发送的同时,其他链路在进行数据接收的情况,同时,利用链路组中的多条链路进行数据发送,使得链路组中的各条链路可以被有效利用,提高了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可选的,在多链路通信过程中,为了避免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发送数据时,其他设备在与主链路位于同一链路组的次链路上向该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帧,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需满足以下规则:当多链路设备在主链路上发送数据时,只有多链路设备可以在与主链路位于同一链路组的次链路上进行信道竞争,其他设备在多链路设备利用主链路发送数据期间,不允许在与该主链路位于同一链路组的次链路上进行信道竞争,可选的,多链路设备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用于指示其他设备不允许在该次链路上进行信道竞争的指示信息。
可选地,在多链路通信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多链路设备在某两条链路上支持同时收发,而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这两条链路上不支持同时收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需满足如下规则的部分或全部:
对于多链路设备分组后得到的至少一个链路组,如果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至少一个链路组的任意两个链路组之间均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在各个链路组上独立完成通信。
如果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至少一个链路组中的一个链路组与另一个链路组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多链路设备在使用该一个链路组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需确保对端多链路设备没有使用该另一个链路组发送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在使用该一个链路组向 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需确保对端多链路设备或其他设备没有在另一个链路组上接收到发送给自身的数据。
例如,以多链路设备对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进行分组后得到链路组G1和链路组G2为例,对上述规则进行详细说明。
如果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组G1和链路组G2之间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则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可以在链路组G1与链路组G2上独立完成通信。
如果对端多链路设备在链路组G1和链路组G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多链路设备在利用链路组G1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需确保对端多链路设备没有在链路组G2上发送数据;对端多链路设备在利用链路组G1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需确保没有在链路组G2上接收到发送给自身的数据。
如果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没有采用上述规则进行通信,会出现如下问题:
若多链路设备在某两条链路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这两条链路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当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这两条链路中的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时,由于该链路上发送信号的干扰,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这两条链路中的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上可能无法接收到任何数据帧,而在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上可能存在其他对端多链路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由于对端多链路设备无法在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上接收到任何数据帧,无法设置NAV,无法根据NAV的值判断信道状态,可能会认为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实际上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正在被其他对端多链路设备占用),对端多链路设备在认为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空闲时,直接通过另一条链路向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而由于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正在被其他对端多链路设备占用,导致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与其他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发生冲突,多链路设备无法通过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任何数据帧。
例如,以图10a和图10b为例,参照图10a,通信系统包括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多链路站点设备1和多链路站点设备2,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包括AP1和AP2,多链路站点设备1包括STA11和STA21,多链路站点设备2包括STA12和STA22,假设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在链路L1与L2之间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多链路站点设备1在链路L1与L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当STA11通过链路L1对应的信道向AP1发送数据时,由于多链路站点设备1在L1与L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STA21不能通过L2对应的信道接收到任何数据帧。
参照图10b,若此时多链路站点设备2的STA22正在通过L2对应的信道向AP2发送数据,AP2可以向STA21发送数据帧,指示链路L2对应的信道正在被多链路站点设备2的STA22占用,但是由于多链路站点设备1并不知道多链路站点设备2正在使用L2对应的信道进行数据传输,且STA21无法接收到AP2发送的数据帧,可能会误认为L2对应的信道处于空闲状态,通过L2对应的信道向AP2发送数据,由于L2对应的信道正在被STA22占用,STA21与STA22同时通过L2对应的信道向AP2发送数据,会导致发送的数据发生冲突,AP2无法接收到任何数据帧。
参照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以解决现有多链路通信中,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某条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数据时,由于无法接收到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上的数据帧,而误判另一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的技术问题。如图 11所述,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101、当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时,多链路设备生成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链路可以为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的任意一条链路。
其中,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具体的,当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或者当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时;或者当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时,多链路设备确定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生成指示信息。
步骤1102、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具体的,多链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链路可以为多链路设备与对端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中的任意一条链路。可选的,第二链路可以为与第一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进一步的,多链路设备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确认帧。
其中,该确认帧可以包括指示信息;确认帧可以用于指示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例如,以图10b为例,假设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在链路L1与L2之间支持同时收发数据,而多链路站点设备1在链路L1与L2之间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且链路L2正在被多链路站点设备的STA22占用。
根据图11所述的方法,当AP2确定链路L2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AP2确定链路L2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AP2正在接收STA22发送的数据时,AP2生成链路L2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的指示信息,并将该指示信息发送给多链路站点设备1。
具体的,AP2可以将该指示信息告知AP1,由AP1通过链路L1发送到STA11,STA11再将该指示信息告知STA21,STA21在获知链路L2对应的信道处于非空闲态时,不会通过链路L2向AP2发送数据,以保证AP2可以正常接收到其他多链路站点设备通过链路L2发送的数据。
可替换的,多链路站点设备1可以通过链路L1向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其中,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链路L2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多链路接入点设备中的AP2在确定链路L2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后,生成指示信息,并通过链路L1将该指示信息发送给多链路站点设备1。
进一步的,多链路设备发送给对端多链路设备的指示信息除了可以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处于非空闲态之外,还可以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处于非空闲态的持续时间。
基于图11所述的方法,当对端多链路设备由于在第二链路上发送数据,无法接收到第一链路上的数据帧,进而无法对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进行判断时,可以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到多链路设备对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的判断结果,根据该判断结果确定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避免对端多链路设备由于无法接收到第一链路上的数据帧,而对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发生误判的情况发生。
上述主要从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 的是,各个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12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通信装置12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通信装置12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多链路设备的功能。图12所示通信装置120包括:处理模块1201和发送模块1202。
处理模块1201,用于生成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分组信息。
发送模块1202,用于发送该链路分组信息。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20具备上述方法中所述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通信装置120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2中的处理模块1201可以由处理器实现,发送模块1202可以由发送器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2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
通信装置120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2中的处理模块1201可以由处理电路实现,发送模块1202可以由输出电路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20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
通信装置120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通信装置120,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图13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30的结构图,该通信装置130可以为多链路设备或者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通信装置13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多链路设备的功能。图13所示通信装置130包括:处理模块1301和发送模块1302。
处理模块1301,用于当满足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时,生成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发送模块1302,用于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30具备上述方法中所述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通信装置130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3中的处理模块1301可以由处理器实现,发送模块1302可以由发送器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3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
通信装置130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3中的处理模块1301可以由处理电路 实现,发送模块1302可以由输出电路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30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
通信装置130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通信装置130,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图14示出了一种通信装置140的结构图,该通信装置140可以为对端多链路设备或者对端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片上系统。该通信装置14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对端多链路设备的功能。作为一种可实现方式,图14所示通信装置140包括:接收模块1401。
接收模块1401,用于接收来自多链路设备的指示信息,其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应理解,该通信装置140具备上述方法中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通信装置140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4中的接收模块1401可以由接收器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4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
通信装置140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14中的接收模块1401可以由输入电路实现。可选地,通信装置140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
通信装置140还可以使用下述来实现:一个或多个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PLD(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它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上述各种产品形态的通信装置140,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的任意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的终端(包括数据发送端和/或数据接收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的硬盘或内存。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上述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上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上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以及上述终端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 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 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链路设备生成链路分组信息,其中,链路分组满足以下特点: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所述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链路分组信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分组还满足以下特点:同一个链路组内,至少存在两条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个链路组内,对于其中的任意一条链路,至少存在一条与所述任意一条链路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的链路。
  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分组信息包括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
    所述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所述链路的操作等级、所述链路的信道号和所述链路所在链路组的链路组标识;或者
    所述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所述链路的操作等级、所述链路的信道号和所述链路的链路主次标识;或者
    所述每条链路的链路信息包括所述链路的操作等级、所述链路的信道号。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链路组中包括主链路以及次链路;多链路设备向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所述多链路设备在所述主链路上竞争信道,并在竞争信道成功后,在所述主链路上通过竞争成功的信道向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当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时,所述多链路设备在所述次链路上通过所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向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包括:
    所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
    所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从非空闲态变为空闲态,且所述主链路上正进行数据发送。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空闲态,包括:当所述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信道状态为空闲态;或者
    当所述次链路对应的信道的网络分配矢量NAV等于0,并且所述次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信道状态为空闲态。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一物理层协议数据单元PPDU,所述次链路上发送的数据携带在第二PPDU;所述第一PPDU的结束时间与所述第二PPDU的结束时间的时间差小于第二预设阈值。
  8. 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对端链路设备的能力信息;其中,所述能力信息用于指示多条主链路中的任意两条主链路之间是否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或者
    所述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接入点设备;或者
    所述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对端多链路设备为多链路站点设备。
  10. 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时,多链路设备生成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所述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包括:
    所述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
    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
    所述多链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向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确认帧;其中,所述确认帧包括所述指示信息;所述确认帧用于指示所述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所述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14. 一种多链路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多链路设备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所述指示信息。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所述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多链路设备的确认帧,所述确认帧包括所述指示信息;所述确认帧用于指示所述多链路设备是否正确接收到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信道发送的数据。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多链路设备上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所述第一链路与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上不支持同时收发数据。
  18. 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存储器与至少一个处理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或计算机指令;
    当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19. 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20.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当计算机指令或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21. 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0-13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4-17任一项所述的多链路通信方法。
  22.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通信系统包括多链路设备和对端多链路设备;
    所述多链路设备,用于生成链路分组信息,其中,链路分组满足以下特点:属于不同链路组的链路支持同时收发;发送所述链路分组信息;
    所述对端多链路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多链路设备的链路分组信息。
  23.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通信系统包括多链路设备和对端多链路设备;
    所述多链路设备,用于当满足以下至少一个条件时,多链路设备生成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所述多链路设备向对端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链路上的信号能量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或者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对应的网络分配矢量NAV不等于0;或者所述多链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接收到数据帧;
    所述多链路设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多链路设备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链路对应的信道的信道状态为非空闲态。
PCT/CN2020/117079 2020-01-08 2020-09-23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13921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911608.6A EP4072209A4 (en) 2020-01-08 2020-09-23 METHOD, APPARATUS AND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2542021A JP7375209B2 (ja) 2020-01-08 2020-09-23 マルチリンク通信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KR1020227025222A KR20220118528A (ko) 2020-01-08 2020-09-23 다중 링크 통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US17/859,814 US20220346166A1 (en) 2020-01-08 2022-07-07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9310.3A CN113099486A (zh) 2020-01-08 2020-01-08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202010019310.3 2020-01-0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859,814 Continuation US20220346166A1 (en) 2020-01-08 2022-07-07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9213A1 true WO2021139213A1 (zh) 2021-07-15

Family

ID=7666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17079 WO2021139213A1 (zh) 2020-01-08 2020-09-23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46166A1 (zh)
EP (1) EP4072209A4 (zh)
JP (1) JP7375209B2 (zh)
KR (1) KR20220118528A (zh)
CN (1) CN113099486A (zh)
WO (1) WO20211392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92829B2 (en) * 2020-02-23 2023-10-17 Nxp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link operations
CN117546539A (zh) * 2021-08-20 2024-0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60719B (zh) * 2021-10-11 2023-11-28 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现和连接到软接入设备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GB2624679A (en) * 2022-11-25 2024-05-29 Canon K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2P group communication between non-AP multi-link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8658A (zh) * 2014-08-15 2014-11-26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应用于毫米波wpan网络的空间复用链路调度方法
WO2019050704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TECHNIQUES FOR AGGREGATION OF MULTIPLE LINKS
CN110519862A (zh) * 2019-09-06 2019-11-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8658A (zh) * 2014-08-15 2014-11-26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应用于毫米波wpan网络的空间复用链路调度方法
WO2019050704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TECHNIQUES FOR AGGREGATION OF MULTIPLE LINKS
CN110519862A (zh) * 2019-09-06 2019-11-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链路传输、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72209A4 (en) 2023-05-31
KR20220118528A (ko) 2022-08-25
EP4072209A1 (en) 2022-10-12
JP2023509526A (ja) 2023-03-08
US20220346166A1 (en) 2022-10-27
CN113099486A (zh) 2021-07-09
JP7375209B2 (ja) 202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39213A1 (zh) 多链路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99316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5075370B (zh) 用于d2d通信的分布式信道接入的用户设备和方法
JP6125587B2 (ja) 複数のデバイスからの通信を確認応答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TWI757390B (zh) 波束選擇方法、裝置及系統
WO2018227494A1 (zh) 测量间隔配置方法、装置、设备、终端及系统
KR101813822B1 (ko) D2d 발견 신호의 송신 방법과 송신 장치
KR102381362B1 (ko) 협대역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이용가능한 채널로의 튜닝
EP3091812B1 (en)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7233248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0063831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436085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RU2596583C2 (ru) Системы и способы перезапуска сетевой станции
US20210204312A1 (e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W202118331A (zh) 資源分配方法及資源分配系統
WO202202267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585733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资源元素数量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5250542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1087997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
WO2019096147A1 (zh) 一种控制信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23077961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702152B (zh) 资源分配方法及资源分配系统
US20220312546A1 (en) Drx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processing method, network node, and user equipment
CN111510264B (zh) 空间复用的指示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EP4224924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116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54202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270252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K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91160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20705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