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238663A1 - 投影屏幕 - Google Patents

投影屏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238663A1
WO2020238663A1 PCT/CN2020/090757 CN2020090757W WO2020238663A1 WO 2020238663 A1 WO2020238663 A1 WO 2020238663A1 CN 2020090757 W CN2020090757 W CN 2020090757W WO 2020238663 A1 WO2020238663 A1 WO 202023866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rid
projection screen
substrate
area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09075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士杰
王霖
胡飞
孙微
李屹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7/595,80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892765B2/en
Publication of WO202023866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238663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6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with positio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e.g. gradient or patterned diffu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58Projection screens collapsible, e.g. foldable; of variable are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02Lenticular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54Accessories
    • G03B21/56Projection screens
    • G03B21/60Projection scree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surface
    • G03B21/62Translucent screens
    • G03B21/625Lenticular translucent screens

Definitions

  • the current way to improve the brightness gain is to set up micro-structure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ion screen, so that the projection light can be concentrated at a certain angle as much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image brightness in the directional angle area.
  • the dis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that the viewing angle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is small, which causes the problem of uneven brightness of the vertical viewing angle.
  • Each of the first wire grid bodies includes a first contact surface connected to a substrate, and a first surface. There is a first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first surface. The direction from one area to the second area gradually decreases;
  • the first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surface and the first contact surface is gradually reduced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the first area to the second area, which can reduce the projection light at the bottom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 the projection light at the lower center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is reflected to the center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that is, the projection light at the bottom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and the projection light at the lower center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can be gathered to the center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and then there is Roughly the same light enters the eyes of the viewer, which increases the viewing angle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and improves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 FIG. 3 is a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the first wire grid structure in FIG. 2.
  •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jection screen 100 for reflecting the projection light of the projector 200.
  •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is located in the first plane P1, and the projector 200 is located in the second plane P2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plane P1.
  • the projector 200 is located in front of the first plane so that the projection light can illuminate the projection screen. That is, it may be located in a second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plane, or not in a second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plane.
  • the projection light is the light carrying image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or 200.
  •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further includes a first wire grid structure 20 dispos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
  • the substrate 10 includes a first substrate surface 101.
  • the surface 101 faces away from the projector 200.
  • the first substrate surface 101 includes a first area 101a and a second area 101b adjacent to the first area 101a.
  • the first area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wire grid bodies extending in the first direction.
  • Each first wire grid body 201 includes a first contact surface 201c and a first surface 201a connected to the substrate.
  • the projection light will be incident on the third surface 401a when the third included angle ⁇ 3 is not very large. . Since the second wire grid body 401 is at a higher position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the incident angle of the incident projection light on the third surface 401a will be larger, and therefore the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angle will also be larger. However, this application A number of second wire grid bodies 401 are provided on the first substrate surface 101.
  • the incident angle of the projection light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reflection angle of the projection light will also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projection light will likely escape from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 the first wire grid structure 20 and the second wire grid structure 40 are disposed between the substrate 10 and the diffusion layer 60.
  • the gray substrate 10 is combined with the transparent first wire grid structure 20 and/or the second wire grid structure 40.
  • the transparent substrate 10 is combined with the gray first wire grid structure 20 and/or the second wire grid structure 40.
  •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may also be a curved curved screen.
  • the bending direction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faces the projector 200 and the viewer.
  • the center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may be located in the line of sight of the viewer. Therefore, no matter what kind of screen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is, the light reflected by the curved projection screen 100 can enter the viewer's line of sight,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of the projection screen 100.
  •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troduces a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the uniformity of screen brightness.
  •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of the screen is above 70%, and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of the screen is better.

Abstract

一种投影屏幕(100),包括:基底(10),基底(10)包括第一基底表面(101),第一基底表面(101)包括第一区域(101a)以及与第一区域(101a)相邻的第二区域(101b),第一区域(101a)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201),第二区域(101b)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401);每个第一线栅体(201)包括与基底(10)连接的第一接触面(201c),和第一表面(201a),第一接触面(201c)和第一表面(201a)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沿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逐渐减小;每个第二线栅体(401)包括与基底(10)连接的第二接触面(401c),和第三表面(401a),第二接触面(401c)和第三表面(401a)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θ3),第三夹角(θ3)沿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逐渐增大。解决了投影光线从远离观众观看投影屏幕(100)的位置出射,部分投影光线被浪费掉,造成投影屏幕(100)的亮度不一致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投影屏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投影屏幕。
背景技术
投影屏幕一般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层、基底、以及反射层,扩散层朝向观看者。经投影屏幕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分为两种:来自投影机的光线和来自周围环境的光线。环境光线作为杂散光线,增加了画面的最低亮度,导致投影显示的图像对比度降低,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对环境光线和投影光线的选择性反射,即反射投影光线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环境光的反射。亮度增益作为投影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目前提高亮度增益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在投影屏幕上设置微结构反射,使得投影光线尽可能集中于某一角度出射,以提高定向角度区域内的图像亮度,此种方式的劣势在于投影屏幕的可视角较小,使得垂直视角的亮度不均匀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屏幕,以解决投影屏幕的可视角较小且亮度不一致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屏幕,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基底表面,所述第一基底表面包括第一区域以及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
每个所述第一线栅体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沿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
每个所述第二线栅体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三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和第三表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沿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 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20°。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线栅体还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阈值。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夹角的范围为0°-20°。
在一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线栅体还包括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二阈值。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底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基底表面,所述第二基底表面包括第三区域以及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的第四区域,其中所述第四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投影屏幕还包括扩散层与反射层,所述扩散层位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栅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线栅结构的厚度为5μm-100μ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层的扩散角度为5°~30°。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第一表面与第一接触面之间的第一夹角沿着从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以将不管是在投影屏幕底部的投影光线还是投影屏幕的中心偏下位置的投影光线反射到投影屏幕的较中心的位置,即可以将投影屏幕底部的投影光线与投影屏幕中心偏下位置的投影光线向投影屏幕的中心位置聚拢,进而有大致相同的光线进入观看者的眼中,增加了投影屏幕的可视角,且提升了投影屏幕的亮度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投影屏幕与投影机的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投影屏幕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第一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线栅结构与第二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变化示意图。
图6是第一线栅体的尺寸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线栅结构与第二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线栅结构与第二线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投影屏幕为曲面屏幕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投影屏幕的亮度表征方法所采用的9点均匀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投影屏幕的不同位置的9点均匀性亮度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屏幕100,用于反射投影机200的投影光线。投影屏幕100位于第一平面P1内,投影机200位于与第一平面P1垂直的第二平面P2内,需要说明的是,投影机200位于第一平面的前方使得投影光线可照射在投影屏幕内即可,可以位于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二平面,也可以不位于与第一平面垂直的第二平面。投影光线为投影机200的携带图像信息的光线。
定义第一平面P1与第二平面P2的交线所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L1,第一平面P1内的与第一方向L1垂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L2。
请一并参阅图2,投影屏幕100包括基底10、扩散层60、反射层90,扩散层60位于基底10朝向投影机200的一侧,反射层90位于基底10背离投影机200的一侧。观众位于投影屏幕的扩散层60一侧,反射层90对应的一侧为背对观众的一侧。
在本申请中,扩散层60的扩散角度为5°~30°。扩散层60的材料可以使用 环氧系,丙烯酸系或者硅酮系有机的树脂颗粒,或者其他无机的散射材料。
基底10的材料包括PET,PC,PVC,PMMA等有机材料,厚度的范围为1mm~10mm。
反射层90包含反射材料并用于对投影光线进行反射,在一实施方式中,反射层90还包括吸收材料或扩散材料,进一步增强反射层的吸光效果和光扩散效果。反射材料包括铝片,铝粉,银粉等金属反射材料;吸收材料包括有机颜料及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包括偶氮等,无机颜料包括炭黑、石墨,金属氧化物等。扩散材料可以使用环氧系,丙烯酸系或者硅酮系有机的树脂颗粒,或者其他无机的散射材料。反射层90的反射率为30~60%,优选40~50%。本申请的反射层90通过降低反射材料的百分占比以减小投影屏幕的反射率,有效减少对环境光的反射,进而增加投影屏幕100的对比度;另外本申请的反射层90通过添加吸收材料以提高对环境光的吸收,进一步提高投影屏幕的对比度;本申请的反射层90通过添加扩散介质以提高投影光线的出射角度,进一步增加投影屏幕的可视角。
具体来说,本申请的投影光线在投影屏幕100上发生多次扩散,首先是投影光线经过扩散层60发生一次扩散,扩散角度为水平高斯20°到60°、纵向高斯5°到20°的椭圆或者圆形扩散;之后在反射层90反射同时扩散,扩散角度为10°到30°高斯或者朗伯散射;最后返回扩散层60继续扩散后出射。使得最终投影屏幕100的横向视场角大于45°,纵向视场角大于20°。本申请的扩散层60也可以采用表面微结构的面扩散,扩散层60通过表面微结构来控制光的散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法为热压印或者UV胶水固定在基底10上。
由上论述可知,本发明的投影屏幕100通过扩散层60与反射层90提高了投影屏幕的可视角,且进一步提高了抗环境光能力,具有较好的对比度,但当投影机放置于投影屏幕的前方,投影机的投影光线近似垂直入射投影屏幕100的底部表面,入射角较小,而当投影光线入射到投影屏幕的顶部时,此时的入射角较大,此时出射的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较大,使得在投影屏幕顶部出射的大部分投影光线远离观众观看位置,虽扩散层可以把一部分投影光线扩散至观众观看位置,但还是会造成大部分的投影光线被浪费掉,使得投影屏幕100的亮度较低且亮度均匀性不一致。
请参阅图3-图4,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投影屏幕100 还包括设置于基底表面的第一线栅结构20,基底10包括第一基底表面101,第一基底表面101背向投影机200,第一基底表面101包括第一区域101a以及与第一区域101a相邻的第二区域101b,第一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每个第一线栅体201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一接触面201c和第一表面201a,第一表面201a与第一接触面201c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 1,且多个第一夹角θ 1沿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基底10和第一线栅结构20为一体成型,即在基底10的第一基底表面101通过转印的方式形成第一线栅体201。
本申请中,相对于传统的投影屏幕,在基底10的第一基底表面101上增加了第一线栅体201,且第一线栅体201位于基底10的第一基底表面101的第一区域101a上,即第一线栅结构20位于投影屏幕10的中间偏下区域。从投影机200发出的投影光线入射于投影屏幕100的第一区域时,此时投影光线对应的入射角较小,由于第一区域101a上设有数个第一线栅体201,第一线栅体201的第一表面201a与第一基底表面10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 1,第一夹角θ 1增大了入射到第一表面201a的投影光线的入射角,从而也会相应的增加投影光线的反射角,进而投影光线可以反射到较高的位置,使得投影光线从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尽可能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随着投影光线从底部向靠近投影屏幕10中心位置的移动,投影光线的入射角越来越大,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将越来越大,投影光线将有可能从投影屏幕100的上方出射,无法进入到观看者的眼中,而本申请的第一夹角θ 1沿着从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从投影屏幕100的底部向上延伸,第一表面201a越来越靠近第一基底表面101,而越来越靠近第一基底表面101的第一表面201a将减小投影光线的入射角,相应的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较小,投影光线将在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尽可能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每个第一线栅体201还包括第二表面201b,第二表面201b与第一接触面201c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 2,第二夹角θ 2的角度大于第一阈值。具体的,在第一线栅体201的厚度和第一夹角θ 1已确定的情况,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第二表面201b对投影光线的干扰,第二表面201b的延伸趋势与入射投影光线的入射趋势相对,若第二夹角θ 2的度数较小,此时的第二表面201b的面积较大,入射的投影光线 有较多入射到第二表面201b上,第二表面201b将会将入射的投影光线反射到更低的位置,更加无法进入观看者的眼中,此部分投影光线并不能贡献投影屏幕的图像光线,造成投影光线损失,从而为了避免投影光线尽可能多的入射到第二表面201b上,第二夹角θ 2需大于第一阈值。
定义投影屏幕100的法线方向与入射的投影光线之间的夹角为A,经投影屏幕100反射的投影光线与投影屏幕100的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为B。为了避免投影光线入射到第二表面201b上,需设置第一阈值为90°-B,即θ 2≥90°-B。在第一线栅体201的厚度和第一夹角θ 1确定的情况下,若θ 2<90°-B时,第二表面201b离第一基底表面101较近,此时的第二表面的面积较大,入射的投影光线有较多射向第二表面201b,而此部分光线通过第二表面201b的反射射向更低的位置,无法提供投影屏幕的图像光线,因此造成较多的投影光线损失,而且带来观众侧亮度分布不均匀的缺陷。而当第二表面201b与第一接触面201c之间具有的第二夹角θ 2大于第一阈值时,入射的大部分投影光线会入射到第一表面201a上,在第一表面201a上发生发射。
请继续参阅图4,投影屏幕100的第二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每个第二线栅体401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二接触面401c与第三表面401a,第三表面401a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θ 3,多个第三夹角θ 3沿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上逐渐增大。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基底10和第二线栅结构40为一体成型,即在基底10的第一基底表面101通过转印的方式形成第二线栅结构40。
本申请中,相对于传统的投影屏幕100,在投影屏幕100的基底10上增加了第二线栅体401,第二线栅体401设于第二区域101b上,。
根据上述的论述可知,入射的投影光线包括入射于第一区域101a上的投影光线和入射于第二区域101b上的投影光线,其中入射于第二区域101b上的投影光线的入射角大于入射于第一区域101a上的投影光线的入射角。当投影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一预设的阈值时,此时入射的投影光线将过渡到第二线栅结构40的第二线栅体401上,即通过第二线栅体401上的第三表面401a进行反射。且由于第二线栅体401的第三表面401a的延伸趋势与入射的投影光线的入射方向相对,因而在第三夹角θ 3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投影光线将入射到第三表面401a上。由于第二线栅体401在投影屏幕100的较高位置,入射的投影光线入射到 第三表面401a上的入射角将是较大的,因而相应的反射角也将是较大的,然而本申请的第一基底表面101上设有数个第二线栅体401,第二线栅体401的第三表面401a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θ 3,第三夹角θ 3减小了入射到第三表面401a的投影光线的入射角,从而也会相应的减小投影光线的反射角,进而投影光线可以反射到较低的位置,投影光线将从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较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且随着投影光线从投影屏幕100中心位置向投影屏幕100顶部的移动,投影光线的入射角越来越大,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将越来越大,投影光线将有可能从投影屏幕100的上方出射,无法进入到观看者的眼中,而本申请的第三夹角θ 3从投影屏幕100的中心位置到投影屏幕100顶部的方向上也越来越大,即从投影屏幕100的中心位置向上延伸,第三平面401a越来越远离第一基底表面101,而越来越远离第一基底表面101的第三平面401a将减小投影光线的入射角,相应的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将减小,投影光线将会向靠近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较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以投影机位于投影屏幕底部位置的投影光线进行说明,在一实施例中,投影机也可以设置于投影屏幕的顶部位置(吊装投影机),此时投影屏幕的线栅体结构变化与上述的角度变化相反,此处不再鳌述。
因此,本申请的第一表面201a与第一接触面201c之间的第一夹角θ 1沿着从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可以将不管是在投影屏底部的投影光线还是投影屏幕100的中心偏下位置的投影光线反射到投影屏幕100的较中心的位置,即可以将投影屏幕100底部的投影光线与投影屏幕100中心偏下位置的投影光线向投影屏幕100的中心位置聚拢,进而有大致相同的光线进入观看者的眼中,提升了投影屏幕100的亮度增益。
本申请的第三表面401a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的第三夹角θ 3沿着从第一区域101a到第二区域101b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将不管是在投影屏顶部的投影光线还是投影屏幕100的中心偏上位置的投影光线反射到投影屏幕100的较中心的位置,即可以将投影屏幕100顶部的投影光线与投影屏幕100中心偏上位置的投影光线向投影屏幕100的中心位置聚拢,进而有大致相同的光线进入观看者的眼中,提升了投影屏幕100的亮度增益。
从而本申请可以尽可能的将投影光线反射到投影屏幕100的较中心的位置, 尽可能的增加投影屏幕中心区域的亮度,进而增加投影屏幕的亮度增益。
每个第二线栅体401还包括第四表面401b,第四表面401b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θ 4,第四夹角θ 4的度数大于第二阈值。具体为,在第二线栅体401的厚度和第三夹角θ 3确定的情况下,若第四夹角θ 4的度数太小,第四表面401b的面积较大,较多的投影光线入射到第四表面401b上,第四表面401b将入射的投影光线反射到更高的位置,无法进入观看者的眼中,造成投影光线损失,从而为了避免尽可能多的投影光线入射到第四表面401b上,第四表面401b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的第四夹角θ 4需大于第二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投影光线入射到第四表面401b上,需设置第二阈值为90°-A,即θ 4≥90°-A。从而当第四表面401b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的第四夹角θ 4大于第二阈值时,入射的大部分投影光线入射到第三表面401a上,在第三表面401a上发生发射。
本申请中,关于第一区域101a与第二区域101b的分界线,也即第一线栅结构20与第二线栅结构40的设置区段,由如下关系确定:第一夹角θ 1满足如下关系(1),第三夹角θ 3满足如下关系(2)。
Figure PCTCN2020090757-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20090757-appb-000002
当A=B时,θ 1=θ 3,投影的入射光线将由第一线栅结构20过渡到第二线栅结构40上,即由第一表面201a过渡到第三表面401a。
请参阅图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投影屏幕的垂直方向(第二方向)上,第一区域101a与第二区域101b的分界发生在距离底部0.3米处,即在距离底部0.3米处,第一线栅结构20过渡到第二线栅结构40。且在距离底部0.3米处,第一夹角θ 1由初始的20°变为0°,此时,A=B,投影的入射光线将由第一线栅结构20过渡到第二线栅结构40,投影的入射光线将入射到第三表面401a上,第三夹角θ 3的范围为0°-2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栅结构20与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基底10与反射层9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90可以采用喷涂、丝网印刷和打印等方式覆盖在第一线栅结构20或第二线栅结构40上,厚度控制在10微米到3毫米。优选地, 喷涂方法使得反射层90可以很好地随形贴附在第一线栅结构20或第二线栅结构40的表面,即使由于环境原因发生涂层剥落等缺陷,也因为更容易发生在外侧而不影响投影屏幕100的反射和吸收等光学性能。本发明的反射层90避免了使用磁控溅射或者蒸发镀膜等工艺,使得制造速度大大增加并且成本大幅降低。
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为透明或灰色。基底10为透明或灰色。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与基底10的组合颜色可以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灰色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二种,透明的基底10与透明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三种,透明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四种,灰色的基底10与透明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上述灰色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可在环境光较亮时,进一步对环境光进行吸收,以提高投影屏幕对比度。
基底10通过挤出方式制成,灰色的基底101可以通过在透明基底材料中掺杂黑色吸收材料颗粒,比如有机颜料(偶氮等)及无机颜料(例如炭黑、石墨,金属氧化物等)。如果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采用热压印的方法,则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和基底101具有相同的颜色;如果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采用UV胶水转印的方法,需要在配置UV胶水中掺杂黑色的吸收材料,比如有机颜料(偶氮等)及无机颜料(例如炭黑、石墨,金属氧化物等)。
请参阅图6,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的厚度h为5μm-100μm。具体为,第一线栅结构20的每个第一线栅体201的的尺寸p与第一线栅结构20的厚度h满足如公式(3)关系。
Figure PCTCN2020090757-appb-000003
进而通过上式(3)可得出第一线栅体201的尺寸p为20μm-300μm。同时 假若固定第一线栅体201的尺寸p为100μm,则可以反算出第一线栅结构20的厚度为0-35μm。
同理,第二线栅结构40的每一个第二线栅体401的尺寸p与第二线栅体401的厚度h同样满足上述关系,同样可得出第二线栅体401的尺寸p为20μm-300μm。同样若第二线栅体401的尺寸p为100μm,则可以反算出第二线栅体401的厚度为0-35μm。
请参阅图7,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线栅结构20与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基底10与扩散层60之间。
基底10包括朝向投影机200的第二基底表面102,第二基底表面102包括第三区域102a以及与第三区域102a连接的第四区域102b,第三区域102a和第二平面P2水平连接,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第三区域102a上且沿投影屏幕100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线栅结构40包括依次连接的数个第二线栅体401,每个第二线栅体401的厚度方向与投影屏幕100的第一方向垂直,每个第二线栅体401包括第二接触面401c与第三表面401a,第二接触面401c与第二基底表面102接触,第三表面401a与第二接触面401c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θ 3,第三夹角θ 3朝向第三区域102a,且多个第三夹角θ 3沿着从第三区域102a到第四区域102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同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论述可知,当多个第三夹角θ 3沿着从第三区域102a到第四区域102b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时,第三表面401a越来越靠近第二基底表面102,而越来越靠近第二基底表面102的第三表面401a将减小投影光线的入射角,相应的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较小,投影光线将在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较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第一线栅结构20设于第四区域102b上且沿投影屏幕100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一线栅结构20包括依次连接的数个第一线栅体201,每个第一线栅体201的厚度方向与投影屏幕10的第一方向垂直,每个第一线栅体201包括第一接触面201c与第一表面201a,第一接触面201c与第二基底表面102接触,第一表面201a与第一接触面201c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θ 1,第一夹角θ 1朝向第四区域102b,且多个第一夹角θ 1沿着从第三区域102a到第四区域102b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同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论述可知,当多个第一夹角θ 1沿着从第三区域102a到第四区域102b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时,第一表面201a越来越远离第二基底表 面102,而越来越远离第二基底表面102的第一表面201a将减小投影光线的入射角,相应的投影光线的反射角也将减小,投影光线将会向靠近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较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为透明或灰色。基底10为透明、黑色或灰色。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与基底10的组合颜色可以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黑色的基底10与透明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二种,灰色的基底10与透明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三种,透明的基底10与透明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四种,黑色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五种,灰色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第六种,透明的基底10与灰色的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投影光线首先进入第一线栅结构20和/或第二线栅结构40,然后进入基底10,故基底10可以为黑色或透明,黑色的基底10可以将透过的光线进一步吸收,透明的基底10可以将透过的光线直接从投影屏幕100的背出射,不会影响投影屏幕100对比度。
请参阅图8,在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线栅结构20为两组,一组第一线栅结构20设于第一区域101a上,另一组第一线栅结构20设于第四区域102b上,具体排列上方同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第二线栅结构40为两组,一个组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第二区域上101b,另一组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第三区域201a上,具体排列上方同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
本实施例中,一组第一线栅结构20与一组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基底10与反射层90之间。另一组第一线栅结构20与另一组第二线栅结构40设于基底10 与扩散层60之间。从而,本实施例中将具有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累加效果,不管投影光线在投影屏幕100的底部入射,还是在投影屏幕100的顶部入射,投影屏幕100均可以使得投影光线向靠近投影屏幕100较中心的位置出射,投影光线可以更多地进入到观看者的视线中。
请参阅图9,在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中,投影屏幕100还可以为弧形曲面屏幕。投影屏幕100的弯曲方向朝向投影机200以及观看者。投影屏幕100的中心位于观看者的视线即可。从而无论投影屏幕100为何种形式的屏幕,经过弧形曲面的投影屏幕100反射的光线均可以进入观看者的视线,更进一步提升了投影屏幕100的亮度均匀性。
针对上述实施例的仿真实验如下:
请参阅图10,为了表征屏幕的亮度均匀性,本发明引入了屏幕亮度均匀性的表征方法,表征方法可以使用9点均匀性,半个屏幕上均匀分布9个点,亮度为L(n,n=1,2…,9),亮度均匀性表示为最小亮度和中心亮度的比值:表示公式如公式(4)所示。
Figure PCTCN2020090757-appb-000004
如前,第一线栅结构20与第二线栅结构40的作用是把投影光线反射到观众的视场,反射后的投影光线的相交的位置为投影屏幕100的交点,光线的交点位置会影响投影屏幕100的亮度均匀性。通过光学仿真可以得到投影亮度的均匀性和焦点到投影屏幕100距离关系不大,但是当交点位置沿着屏幕的竖直方向变化时,通过光学仿真,可以得出9点均匀性的变化如图11所示。光学仿真考虑了三种观看屏幕的视角,分别是面对屏幕正中心端坐观看,保持观看高度不变但是水平偏离中心位置30°观看,在屏幕的正中心站立观看,通过这些视角的综合仿真,屏幕的亮度均匀性在70%以上,屏幕的亮度均匀性较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 一种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基底表面,所述第一基底表面包括第一区域以及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邻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
    每个所述第一线栅体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沿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
    每个所述第二线栅体包括与基底连接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三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和第三表面之间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沿第一区域到第二区域的方向逐渐增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0°-20°。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线栅体还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一阈值。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的范围为0°-2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线栅体还包括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之间具有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的角度大于第二阈值。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基底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基底表面,所述第二基底表面包括第三区域以及与所述第三区域相邻的第四区域,
    其中所述第四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栅体。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栅体。
  8.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屏幕还包括扩散层与反射层,所述扩散层位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基底背离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9.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栅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线栅结构的厚度为5μm-100μm。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屏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的扩散角度为5°~30°。
PCT/CN2020/090757 2019-05-30 2020-05-18 投影屏幕 WO202023866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595,800 US11892765B2 (en) 2019-05-30 2020-05-18 Projection scre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63752.4 2019-05-30
CN201910463752.4A CN112015040B (zh) 2019-05-30 2019-05-30 投影屏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38663A1 true WO2020238663A1 (zh) 2020-12-03

Family

ID=73501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090757 WO2020238663A1 (zh) 2019-05-30 2020-05-18 投影屏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2765B2 (zh)
CN (1) CN112015040B (zh)
WO (1) WO20202386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1780A1 (en) * 2019-05-30 2022-07-14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Projection scree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0776A (zh) * 2019-04-15 2020-10-27 陈荣方 光学投影荧幕
CN112711172B (zh) * 2019-10-24 2023-07-0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7527A (zh) * 2005-12-22 2007-06-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所使用的菲涅耳透镜片
WO2013108990A1 (en) * 2012-01-18 2013-07-25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screen of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010404A (ja) * 2012-07-02 2014-01-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05785703A (zh) * 2014-12-26 2016-07-20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屏幕和超短焦激光投影设备
CN108469642A (zh) * 2018-03-29 2018-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188846A (zh) * 2018-11-16 2019-01-11 烟台市谛源光科有限公司 一种短焦投影正投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8753A (zh) * 2005-08-05 2007-02-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偏振光转换器、其制造方法及背光模组
JP2007193290A (ja) * 2005-12-22 2007-08-02 Hitachi Ltd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フレネルレンズシート
US7826135B2 (en) * 2008-10-20 2010-11-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creen film for light projectio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CN102620212A (zh) * 2012-04-10 2012-08-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30265523A1 (en) * 2012-04-10 2013-10-1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3809357A (zh) * 2013-09-16 2014-05-21 吴震 屏幕和投影显示系统
CN103838034A (zh) * 2014-02-07 2014-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双视显示装置
CN104317153A (zh) * 2014-09-09 2015-01-28 深圳市亿思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投影机的屏幕及投影系统
WO2016054795A1 (zh) * 2014-10-10 2016-04-14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短焦正投影屏幕结构
EP3663852B1 (en) * 2017-08-04 2022-10-05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Total reflection screen and projection system
CN109388014B (zh) * 2017-08-04 2021-07-06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09388013B (zh) * 2017-08-04 2022-02-11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07367778B (zh) * 2017-08-31 2019-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使用其的反射型液晶显示系统
CN110554557B (zh) * 2018-05-31 2021-10-22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11208705B (zh) * 2018-11-05 2022-04-22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CN112015040B (zh) * 2019-05-30 2023-02-03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屏幕
CN112180670B (zh) * 2019-07-04 2023-04-0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
CN112180672A (zh) * 2019-07-05 2021-01-05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
CN112711172B (zh) * 2019-10-24 2023-07-07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屏幕
CN113219779A (zh) * 2020-01-20 2021-08-06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幕及其制备方法、投影系统
WO2021217414A1 (zh) * 2020-04-28 2021-11-04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7527A (zh) * 2005-12-22 2007-06-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所使用的菲涅耳透镜片
WO2013108990A1 (en) * 2012-01-18 2013-07-25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screen of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4010404A (ja) * 2012-07-02 2014-01-2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スクリー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05785703A (zh) * 2014-12-26 2016-07-20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超短焦激光投影显示屏幕和超短焦激光投影设备
CN108469642A (zh) * 2018-03-29 2018-08-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188846A (zh) * 2018-11-16 2019-01-11 烟台市谛源光科有限公司 一种短焦投影正投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1780A1 (en) * 2019-05-30 2022-07-14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Projection screen
US11892765B2 (en) * 2019-05-30 2024-02-06 Appotronics Corporation Limited Projection scre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92765B2 (en) 2024-02-06
CN112015040B (zh) 2023-02-03
CN112015040A (zh) 2020-12-01
US20220221780A1 (en) 2022-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38663A1 (zh) 投影屏幕
JP4584133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10554557B (zh) 投影屏幕和投影系统
US8115997B1 (en) Projection screen
US10444616B2 (en) Rear projection screen
JP2006065266A (ja) 反射スクリーン、反射投影システム、及び、反射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US20220390823A1 (en) Transparent projection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JP2008506154A (ja) 全反射フレネルレンズおよび装置
CN104062839A (zh) 一种带正向投影光学屏幕的投影系统
JP4039465B1 (ja)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TW201947258A (zh) 顯示裝置及光學膜片
CN112180672A (zh) 一种投影屏幕
TW200400415A (en) Mask, substrate with light reflecting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reflecting film, optic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3219779A (zh) 屏幕及其制备方法、投影系统
JP5196300B2 (ja) 光学部材、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N114280843A (zh) 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
WO2021078289A1 (zh) 一种投影屏幕
TWM577512U (zh) Short focal length projection anti-light curtain
US20100165459A1 (en) Lens unit and projection screen made of the same
JP2007103226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光制御手段構造体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21177252A (ja) スクリーン及び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01154004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12255877A (zh) 一种反射式侧向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2007109434A (ja) 照明装置、これに使用する光制御部材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4684791B2 (ja) 照明装置、これに使用する光制御部材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8154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8154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