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0029857A1 -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0029857A1
WO2020029857A1 PCT/CN2019/098749 CN2019098749W WO2020029857A1 WO 2020029857 A1 WO2020029857 A1 WO 2020029857A1 CN 2019098749 W CN2019098749 W CN 2019098749W WO 2020029857 A1 WO2020029857 A1 WO 202002985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layer
layer service
mapping relationship
service identifi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09874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张轶
夏亮
Original Assignee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Priority to US17/265,31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10258935A1/en
Priority to EP19847320.9A priority patent/EP3829214B1/en
Priority to JP2021506314A priority patent/JP2021533655A/ja
Publication of WO202002985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0029857A1/zh
Priority to JP2023024358A priority patent/JP2023075128A/ja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63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involving mapping traffic to individual bearers or channels, e.g. 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 H04W72/569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of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Description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申请号为201810887067.X、申请日为2018年8月6日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以引入方式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一方面,在逻辑信道配置中,配置了逻辑信道的标识(ID)、优先级以及逻辑信道一些资源使用和调度的限制。逻辑信道优先级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业务优先级,优先将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包含在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Media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中。然而如何确定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目前尚无有效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新无线(NR,New Radio)支持多时隙(multi-slot)调度,例如在上行/下行multi-slot调度时,一个传输块(TB,Transport Block)可根据配置传输多次。这种multi-slot调度并未区分业务,即无论是移动带宽增强(eMBB,Enhance Mobile Broadband)业务还是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业务,若配置了multi-slot调度则TB的传输次数相同;然而URLLC业务和eMBB业务的可靠性要求不同,当前的multi-slot调度方式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adio Network Tempory Identity)、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 传输次数;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包括:
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 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 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和第一调度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调度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 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
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第二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
所述第二配置单元,还配置为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二调度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调度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和第一数据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数据映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用于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 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一传输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和第一传输单元;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第四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物 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二传输单元,配置为所述第四配置单元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和第二传输单元;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传输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配置为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逻 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和第二数据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数据映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用于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还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上述网络设备侧任一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侧任一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网络设备侧任一所述数据 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侧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上述网络设备侧任一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网络设备侧任一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终端侧任一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终端侧任一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保证了业务的需求,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映射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对应较小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应较大的聚合因子参数,避免配置相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1: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这里,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等设备。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DCI format)、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其中,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可对应于不同的业务类型或者对应于不同的业务优先级;可以理解,不同的业务类型或不同的业务优先级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者对应不同的DCI format,或者对应不同的DCI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 载的内容不同。
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102: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步骤103: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作为一种示例,网络设备可通过高层信令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这里,聚合因子参数具体可以为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参数,用于表示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该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参数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配置信息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配置信息中,例如可配置2、4、8,缺省时配置为1,表示TB的重复次数。若配置为4,表示一次调度连续重复4次传输。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保证了业务的需求,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映射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对应较小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应较大的聚合因子参数,避免配置相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调度方法。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201: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DCI format)、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其中,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可对应于不同的业务类型或者对应于不同的业务优先级;可以理解,不同的业务类型或不同的业务优先级使用不同的逻 辑信道,或者对应不同的DCI format,或者对应不同的DCI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终端可接收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接收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202: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步骤203: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 三映射关系;或者,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这里,聚合因子参数具体可以为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参数,用于表示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该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参数在PUSCH配置信息和PDSCH配置信息中,例如可配置2、4、8,缺省时配置为1,表示TB的重复次数。若配置为4,表示一次调度连续重复4次传输。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保证了业务的需求,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 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映射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对应较小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应较大的聚合因子参数,避免配置相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301: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保证了业务的需求,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映射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对应较小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应较大的聚合因子参数,避免配置相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401: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 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402: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
步骤403: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步骤404: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 控制信息的RNTI;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使用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保证了业务的需求,提升了系统吞吐量。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设备或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对不同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映射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低的业务,对应较小的 聚合因子参数,针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对应较大的聚合因子参数,避免配置相同的聚合因子参数造成的资源浪费,提升了系统吞吐量。
下面结合具体的示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示例一
在逻辑信道配置中,加入RNTI的限制,如下两种逻辑信道配置:逻辑信道1(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RNTI配置为new 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配置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S-RNTI,Configured Scheduling-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逻辑信道2(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RNTI配置为C-RNTI、CS-RNTI),此时,若终端有逻辑信道2的上行数据,则只能使用C-RNTI和CS-RNTI加扰的DCI的调度,无法使用new RNTI加扰的DCI的调度。
示例二
在逻辑信道配置中,加入DCI format的限制,假设DCI format m用于高业务优先级数据调度,DCI format n用于低业务优先级数据调度,如下两种逻辑信道配置:逻辑信道1(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DCI format配置为DCI format m,DCI format n),逻辑信道2(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DCI format配置为DCI format n),此时,若终端有逻辑信道2的上行数据,则只能使用DCI format n的调度,无法使用DCI format m的调度。
示例三
在逻辑信道配置中,加入DCI承载信息的限制,假设DCI中存在识别业务的域,一种状态表示URLLC,另一种状态表示eMBB,如下两种逻辑信道配置:逻辑信道1(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DCI配置为URLLC,eMBB),逻辑信道2(优先级配置为1,允许DCI配置为eMBB),此时,若终端有逻辑信道2的上行数据,则无法使用用于调度URLLC业务的DCI。
示例四
基站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配置两套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分别为4和2,分别对应new RNTI加扰的DCI调度的PUSCH/PDSCH和其他RNTI加扰的DCI调度的PUSCH/PDSCH;当终端接收到new RNTI加扰的DCI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4;当终端接收到其他RNTI加扰的DCI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2。
示例五
基站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配置两套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分别为4和2,分别对应用于URLLC调度的DCI format m调度的PUSCH/PDSCH和用于eMBB调度的DCI format n调度的PUSCH/PDSCH;当终端接收到DCI format m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4;当终端收到DCI format n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2。
示例六
基站通过高层信令为终端配置两套pdsch/pusch-AggregationFactor,分别为4和2,假设DCI中存在识别业务的域,一种状态表示URLLC,一种状态表示eMBB,则两套重复次数分别对应于DCI识别业务域的两种状态;当终端接收到识别业务域为URLLC的DCI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4;当终端接收到识别业务域为eMBB的DCI调度的上行/下行数据时,重复传输次数为2。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一种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5所示,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一配置单元51,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52和第一调度单元53;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52,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 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调度单元53,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作为一种示例,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54,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54;
所述第一配置单元51,配置为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54,配置为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51,还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配置单元51,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 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一配置单元51、第一确定单元52和第一调度单元5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网络设备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一发送单元54,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在进行数据调度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网络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与数据调度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7所示,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二配置单元61,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61,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 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
所述第二配置单元61,还配置为所述第二配置单元61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61,还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62和第二调度单元63;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62,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调度单元63,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二配置单元61、第二确定单元62和第二调度单元6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网络设备中的CPU、DSP、MCU或FPGA实现;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二发送单元,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网络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与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9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三配置单元71,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72和第一数据映射单元73;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72,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数据映射单元73,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配置单元71,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配置单元71,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一传输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71,还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其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配置单元71,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 定单元72和第一传输单元74;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72,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74,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中的第三配置单元71、第三确定单元72和第一数据映射单元7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终端中的CPU、DSP、MCU或FPGA实现;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一传输单元74,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终端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数据调度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数据调度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1所示,所述终端包括第四配置单元81,配置 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配置单元81,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二传输单元,配置为所述第四配置单元81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82和第二传输单元83,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82,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传输单元83,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81,还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 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82和第二数据映射单元84;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82,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数据映射单元84,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本实施例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配置单元81,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四配置单元81,还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中的第四配置单元81、第四确定单元82和第二数据映射单元84,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终端中的CPU、DSP、MCU或FPGA实现;所述网络设备中的第二传输单元83,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系统、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 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终端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终端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终端的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应用于终端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 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 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9)

  1.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 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9. 一种数据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不同。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14.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15.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 第四映射关系。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19. 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2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网络设备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 系,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23.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25. 根据权利要求20至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27. 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28.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 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30.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
    所述终端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包括:所述终端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31.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32. 根据权利要求28至3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33. 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34.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 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36.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37.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38.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
    所述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39. 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逻 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和第一调度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调度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41. 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42. 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43.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44.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
    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配置为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45. 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还 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46. 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47. 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第二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
    所述第二配置单元,还用于所述第二配置单元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配置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至终端。
  49.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用于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用于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50.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51. 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二调度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数据所在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调度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调度所述数据。
  52. 根据权利要求47至51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53. 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54. 根据权利要求50或5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和/或所述第二映射关系至终端。
  55.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56.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和第一数据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一数据映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57.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58. 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终端,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59.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60.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61. 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一传输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
  62. 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63. 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三配置单元,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为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64. 根据权利要求62或63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和第一传输单元;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65. 根据权利要求61至63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66.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四配置单元,配置为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其中,所述聚合因子参数表征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重复传输次数;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物理层业务标识。
  67.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二传输单元,用于所述第四配置单元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者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之前,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至少一组聚合因子参数。
  68.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用于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三映射关系;或 者用于通过预定义的方式配置物理层业务标识组与聚合因子参数的第四映射关系。
  69.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和第二传输单元;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二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根据所述第三映射关系或所述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第一聚合因子参数;
    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聚合因子参数传输数据。
  70. 根据权利要求66至69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物理层业务标识包括: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
  71. 根据权利要求70所述的终端,其中,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聚合因子参数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72. 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还配置为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73. 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和第二数据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单元,配置为根据接收到的第一下行控制信息确定对应的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
    所述第二数据映射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者根据所述第二映射关系将数据映射至所述第一物理层业务标识对应的逻辑信道组。
  74. 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终端,其中,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不同的用于加扰下行控制信息的RNTI;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格式不同;
    不同的逻辑信道或不同的逻辑信道组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承载的内容不同。
  75. 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用于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用于基于预先约定的方式为所述终端配置逻辑信道组与物理层业务标识的第二映射关系。
  76. 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终端,其中,所述第四配置单元,还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映射关系;或者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映射关系。
  77.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
    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9至19任一项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
    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20至27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或者,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28至38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78. 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20至27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79. 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 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9至19任一项所述数据调度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28至38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PCT/CN2019/098749 2018-08-06 2019-07-31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002985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265,319 US20210258935A1 (en) 2018-08-06 2019-07-31 Data scheduling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EP19847320.9A EP3829214B1 (en) 2018-08-06 2019-07-31 Data scheduling and transmitt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JP2021506314A JP2021533655A (ja) 2018-08-06 2019-07-31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端末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2023024358A JP2023075128A (ja) 2018-08-06 2023-02-20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端末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87067.XA CN110809286B (zh) 2018-08-06 2018-08-06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810887067.X 2018-08-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9857A1 true WO2020029857A1 (zh) 2020-02-13

Family

ID=6941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9/098749 WO2020029857A1 (zh) 2018-08-06 2019-07-31 数据调度及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58935A1 (zh)
EP (1) EP3829214B1 (zh)
JP (2) JP2021533655A (zh)
CN (1) CN110809286B (zh)
WO (1) WO202002985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5693A1 (en) * 2020-06-17 2021-12-23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Monitor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2007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移动终端业务流传输的方法及无线中继系统
CN101990777B (zh) * 2009-04-27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6455095A (zh) * 2015-08-13 2017-02-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337214A (zh) * 2017-01-20 2018-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925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配置信息的指示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CN108307323A (zh) * 2017-01-13 2018-07-20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调整多播覆盖增强水平的方法
US11122554B2 (en) * 2019-08-19 2021-09-14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Using a configured feedback resource for feedba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0777B (zh) * 2009-04-27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载波资源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01932007A (zh) * 2009-06-22 2010-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移动终端业务流传输的方法及无线中继系统
CN106455095A (zh) * 2015-08-13 2017-02-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337214A (zh) * 2017-01-20 2018-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5693A1 (en) * 2020-06-17 2021-12-23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Monitor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09286A (zh) 2020-02-18
EP3829214A1 (en) 2021-06-02
US20210258935A1 (en) 2021-08-19
EP3829214B1 (en) 2023-11-15
CN110809286B (zh) 2022-02-18
JP2023075128A (ja) 2023-05-30
EP3829214A4 (en) 2021-10-27
JP2021533655A (ja)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5550B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157947A1 (zh) 数据发送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AU2019316855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WO201903273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DICATING A LOGIC CHANNEL GROUP (LCG) PRIORITY IN A 5G NR BUFFER STATUS REPORT (BSR)
WO2020200078A1 (zh) 传输上行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221271A1 (zh) 传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23339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TWI779149B (zh)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及裝置、電腦存儲媒介
WO2021032015A1 (zh) 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8228537A1 (zh) 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116013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1244372A1 (zh) 随机接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JP7039683B2 (ja) 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端末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JP2023075128A (ja) 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端末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WO2021023068A1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调度请求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18170877A1 (zh) 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终端、接入网设备及系统
WO2019154003A1 (zh) 一种传输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WO2020227869A1 (zh) 一种资源池的配置方法和终端、网络设备
CN111757470A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077396A1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1068259A1 (zh) 联合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21035440A1 (zh) 收发控制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A319631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228530A1 (zh) 下行控制信道参数的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2235869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98473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5063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98473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