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6034045A1 -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6034045A1
WO2016034045A1 PCT/CN2015/087638 CN2015087638W WO2016034045A1 WO 2016034045 A1 WO2016034045 A1 WO 2016034045A1 CN 2015087638 W CN2015087638 W CN 2015087638W WO 2016034045 A1 WO2016034045 A1 WO 2016034045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rru
power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rru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5/08763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唐战利
陈富民
涂珊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1583812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182793B1/en
Priority to BR112017004227-4A priority patent/BR112017004227B1/pt
Publication of WO2016034045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6034045A1/zh
Priority to US15/448,810 priority patent/US9930616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efinitions

  • first RRU 201,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may also be disposed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roof or wall-mount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closer the first RRU 201,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are disposed on the tower, the roof, or the wall,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The more the length of the DC power cable can be saved,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and the longer the length of the DC power cable can be saved.
  • first RRU 201,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may be arranged side by side or stacked, and the three are seamlessly installed.
  • the third one is disposed at the upper or lower part of the any two, wherein the three components are Seamlessly installed; or, after any two of the first RRU 201,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are stacked, the third is disposed on the sides of the any two, wherein the three components are It is installed seamlessly.
  •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RRU 201,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diverse, and is not exhaustive her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and the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the better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 FIG. 4 is another schematic structural diagram of a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 the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further includes a second tower 500.
  • a third RRU 203 is disposed on the second tower 500.
  • the second end of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connected to the third RRU 203 for providing power to the third RRU 203.
  • the present invention may further include a BBU, and the power system 100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output power for the BBU.
  • the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provided by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power system 100 and at least two RRUs 200, wherein the two RRUs 200 can be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second RRU 202,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 includes a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 the first end of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ystem 100,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second RRU 202.
  •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power output by the power system 100 and provide the power to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second RRU 202.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smaller than the first RRU 201 and the power system.
  • the distance of 100 and the distance of the second RRU 202 from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300 is less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cond RRU 202 and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100. Therefore, the RRU 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not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but is in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through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ensure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RU and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is less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RU and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while being connected. Then, when the base station is expanded, as shown in FIG.
  • the input end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is connected to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100, the positive output end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is connected to the positive input end of at least two RRUs 200, and the negative output end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is connected to the negative input end of at least two RRUs 200,
  • the DC output unit 301 is configured to receive the voltage output by the power system 100, and convert the voltage into a DC voltage and output to the at least two RRUs 200;
  • the control circuit 302 automatically adjusts the DC output unit 301 according to the load power required by the current RRU 200 and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battery pack 303.
  • the output power thereby controlling the input power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to ensure that the voltage drop of the DC power cable satisfies the voltage drop requirement of the DC power cable at a long distance.
  • the control circuit 302 sends a control command for controlling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and the DC output voltage adjusting circuit 120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receives the control command, thereby adjusting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command.
  • control circuit 302 is further configured to control the contactor 304 to be closed when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DC output unit 301 is greater than zero;
  • the control circuit 302 controls the contactor 304 to close.
  • the control circuit includes three loops, which are respectively a DC output unit 301, at least two RRUs 200, and a first loop formed by the contactor 304.
  • the battery pack 303, the at least two RRUs 200, and the contactor 304 constitute a second loo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基站,包括电源系统、供电装置和至少两个射频拉远单元RRU,所述供电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系统,另一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所述供电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系统输出的功率,并将所述功率提供给所述至少两个RRU;其中,与所述供电装置连接的任意一个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RRU与所述外部电源系统的距离。采用本方案,在铺设直流电源电缆上减少了直流电源电缆的长度,节约了工程费用以及后期的防护成本。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本发明要求于2014年9月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410448565.6、发明名称为“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发明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讯基站包括一种分布式基站,其分布式基站由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和天线组成。在实际建设网络时,射频拉远单元的供电是由远端的电源系统提供直流电。如图1所示,射频拉远单元通过一根直流电源电缆实现与远端的电源系统连接。通常,远端的电源系统距离射频拉远单元在40~1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在无线通讯网络建设中,一个分布式基站初期建设好后,在未来几年内会逐渐增加射频拉远单元的数量,以增加基站的容量。因此,在增加射频拉远单元的同时,就需要同步增加与射频拉远单元连接的直流电源电缆。如图2所示,假如将分布式基站中原有的3个射频拉远单元增加到6个时,就需要同步增加3根直流电源电缆。
然而众所周知,直流电源电缆的铺设长度大概在40~100米,甚至更长距离,且直流电源电缆的铺设工程费用比较高、施工周期长。同时直流电源电缆位于室外,整根直流电源电缆需要防护,成本高。因此,当基站扩容增加射频拉远单元时,就需要同步增加与射频拉远单元连接的直流电源电缆,此时就需要增加铺设直流电源电缆的工程费用,以及后期的防护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每当增加射频拉远单元时,就需要同步增加与射频拉远单元连接的直流电源电缆导致的工程费用高,防护成本高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布式基站,包括:电源系统和至少两 个射频拉远单元RRU,所述两个RRU包括第一RRU和第二RRU,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系统,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RRU和所述第二RRU;其中,所述供电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系统输出的功率,并将所述功率提供给所述第一RRU和所述第二RRU;
其中,所述第一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且所述第二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第一RRU、所述第二RRU和所述供电装置均设置在第一塔上。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下,
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相接触且所述第一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相接触;或者,
所述第二RRU与所述第一RRU相接触且所述第二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相接触;或者,
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第一RRU相接触且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第二RRU相接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下,所述第一塔上还设置有其他用电设备,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其他用电设备,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其他用电设备提供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下,还包括第二塔,所述第二塔上设置有第三RRU,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RRU,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三RRU提供功率;
其中,所述第三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下,还包括基带处理单元 BBU,所述电源系统还用于为所述BBU输出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的任一种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下,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直流输出单元、控制电路和电池组;其中,
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电源系统,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正输入端,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负输入端,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系统输出的电压,并将所述电压转化成直流电压后输出给所述至少两个RRU;
所述电池组的正极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正输入端,所述电池组的负极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负输入端;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控制端,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控制端,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池组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等于或大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向所述至少两个RRU输出功率,且仅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向所述电池组充电;
以及,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小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和所述电池组共同向所述至少两个RRU输出功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外部电源和如第一方面任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分布式基站,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分布式基站供电。
应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基站,包括电源系统和至少两个射频拉远单元RRU,其中两个RRU可以分别为第一RRU和第二RRU,还包括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系统,该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第一RRU和第二RRU。其中,供电装置用于接收电源系统输出的功率,并将功率提供给第一RRU和第二RRU;其中,第一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第一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且第二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第二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因此,本发明中的RRU并不与电源系统直接连接, 而是通过供电装置间接与电源系统连接,且在连接的同时保证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那么,在基站扩容时,只需将新增的RRU与供电装置进行连接,无需在电源系统与供电装置之间增加新的直流电源电缆,且新增的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这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RRU必须同步增加直流电源电缆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在铺设直流电源电缆上减少了直流电源电缆的长度,节约了工程费用以及后期的防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分布式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分布式基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中供电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中供电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中供电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核心点在于不让RRU直接通过直流电源电缆连接电源系 统,而是通过供电装置,实现RRU与直流电源电缆的间接连接,其中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当基站扩容时,只需将新增的RRU与本发明中的供电装置进行连接,无需在电源系统与本发明提供的供电装置之间增加新的直流电源电缆,且RRU与供电装置之间新增的直流电源电缆长度小于现有技术中RRU直接与电源系统连接时的长度,因此本发明在铺设直流电源电缆上减少了直流电源电缆的长度,节约了工程费用以及后期的防护成本。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3,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电源系统100和至少两个RRU 200,其中,该两个RRU可以包括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还包括供电装置300。
其中,供电装置300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系统100,供电装置30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其中,供电装置300用于接收电源系统100输出的功率,并将功率提供给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
其中,第一RRU 201与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第一RRU 201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且第二RRU 202与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第二RRU 202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分布式基站可以包括多个塔,每个塔上均设置有多个RRU。在本实施例中,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均设置在第一塔400上。当然,本发明中的供电装置300还可以不设置在第一塔400上,而随着第一RRU与第二RRU的设置位置近距离安装,但其设置位置需要满足RRU与该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楼顶,或者是挂墙的。需要说明的是,不论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是设置在塔上、楼顶上,还是挂在墙上,第一RRU 201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距离越近,越能节约直流电源线缆的长度;同时,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距离越近,也越能节约直流电源线缆的长度。优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中的任意两个相接触,也即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中 任意两个之间无缝安装。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RRU 201与第二RRU 202相接触且第一RRU 201与供电装置300相接触;或者,第二RRU202与第一RRU201相接触且第二RRU202与供电装置300相接触;或者,供电装置300与第一RRU201相接触且供电装置300与第二RRU202相接触。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是并排设置或者层叠设置的,且这三者之间无缝安装。当然,也可以是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中的任意两个并排设置后,第三个设置在该任意两个的上部或下部,其中这三个部件之间均是无缝安装的;或者,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中的任意两个层叠设置后,第三个设置在该任意两个的侧边,其中这三个部件之间均是无缝安装的。具体的,第一RRU 201、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多样的,此处不再穷举。需要说明的的,第一RRU 201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RRU 202和供电装置300之间的距离越近越能体现本发明的优势。
此外较优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塔400上还可以设置有其他用电设备,该供电装置300的第二端还连接其他用电设备,用于为其他用电设备提供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请参阅图4,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分布式基站还包括第二塔500,该第二塔500上设置有第三RRU 203。其中,供电装置30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RRU 203,用于为第三RRU 203提供功率。
其中,第三RRU 203与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第三RRU 203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塔400上的供电装置300还可以连接第二塔500上的第三RRU 203,用于为第二塔500上的第三RRU 203提供功率。
更优的,本发明还可以包括BBU,电源系统100还用于为BBU输出功率。
因此在本发明中,本发明支持其他塔上的RRU也可以连接第一塔400上的供电装置300,进而减少其他塔上的RRU与电源系统100连接的直流电源电缆的长度,如图5所示,且当其他塔需要基站扩容增加RRU时,也可以将 新增的RRU与第一塔400上的供电装置300连接,使得供电装置300为其他塔上的RRU提供功率。
应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分布式基站,包括电源系统100和至少两个RRU 200,其中两个RRU 200可以分别为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还包括供电装置300,该供电装置300的第一端连接电源系统100,该供电装置30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其中,供电装置300用于接收电源系统100输出的功率,并将功率提供给第一RRU 201和第二RRU 202;其中,第一RRU 201与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第一RRU 201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且第二RRU 202与供电装置300的距离小于第二RRU 202与电源系统100的距离。因此,本发明中的RRU并不与电源系统直接连接,而是通过供电装置间接与电源系统连接,且在连接的同时保证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那么,在基站扩容时,如图6所示,当需要增加RRU时,只需将新增的RRU与供电装置进行连接,无需在电源系统与供电装置之间增加新的直流电源电缆,且新增的RRU与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RRU与电源系统的距离,这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RRU必须同步增加直流电源电缆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在铺设直流电源电缆上减少了直流电源电缆的长度,节约了工程费用以及后期的防护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请参阅图7,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中供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直流输出单元301、控制电路302和电池组303。其中,
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入端连接电源系统100,直流输出单元301的正输出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正输入端,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负输出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负输入端,直流输出单元301用于接收电源系统100输出的电压,并将电压转化成直流电压后输出给至少两个RRU 200;
电池组303的正极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正输入端,电池组303的负极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负输入端;
控制电路302的第一端连接直流输出单元301的控制端,控制电路302的第二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控制端,控制电路302的第三端连接电池组303的控制端。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302用于在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等于或大于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功率时,控制直流输出单元301向至少两个RRU 200输出功率,且仅在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大于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功率时,控制直流输出单元301向电池组303充电;
以及,在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小于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功率时,控制直流输出单元301和电池组303共同向至少两个RRU 200输出功率。
更具体的,本发明提供的供电装置300的实现原理如下:
在电源系统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电源系统100提供的功率足以供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负载功率,此时经由直流输出单元301,将电源系统100的输出功率直接输出至至少两个RRU 200。同时,直流输出单元301还会为电池组303充电。而当电源系统100故障时,电源系统100的输出功率逐渐变小,直至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小于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负载功率时,电池组303自动启动,同直流输出单元301共同向至少两个RRU 200输出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较优的,电池组303包括至少一块电池。其中电池可以为锂电池、铅酸电池或燃料电池。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至少两个RRU 200的输入电压必须为额定直流电压,基于此,本发明中直流输出单元301还可以包括直流转换电路3011和直流输出电压调节电路3012。如图8所示。其中,
直流转换电路30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系统100,第二输入端连接直流输出电压调节电路3012的一端,第三输入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负输入端;直流转换电路301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正输入端。本发明通过直流转换电路30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电源系统100,用于将电源系统100输入的电压进行转换,以使得转换后的直流输出单元301输出至至少两个RRU 200的电压满足RRU 200的输入电压条件。较优的,直流转换电路3011可以包括交流-直流AC/DC转换电路和直流-直流DC/DC转换电路。因此,本发明对连接的电源系统100不做限制,增强了系统的适用性。
直流输出电压调节电路3012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302;
其中,直流输出电压调节电路3012用于接收控制电路302发送的控制指令,依据控制指令调节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当直流输出单元301和电池组303同时向RRU 200输出功率时,控制电路302会根据当前RRU 200所需的负载功率,以及电池组303的输出功率自动调节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从而控制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入功率,以保证直流电源电缆的压降满足直流电源电缆远距离拉远的压降要求。具体地,控制电路302会发送控制调节直流输出单元301输出功率的控制指令,直流输出单元301中的直流输出电压调节电路120接收该控制指令,进而依据该控制指令调节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直流输出单元301、电池组303和至少两个RRU 200一直处于连接状态中,因此当在某一段时间内直流输出单元301无功率输出时,此时只由电池组303为RRU 200供电。在电池组303为RRU 200供电一段时间后,电池组303的电量会逐渐减少直至亏损。此时如果不断开电池组303与至少两个RRU 200的连接,电池组303会继续亏损下去,这无疑严重影响电池组303的使用寿命。
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其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中供电装置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还包括:接触器304。其中,
接触器304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组303的负极端,接触器304的第二端连接至少两个RRU 200的负输入端,控制电路302连接接触器304的第三端。
具体地控制电路302还用于在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大于零时,控制接触器304闭合;
以及在直流输出单元301无功率输出,且电池组303的输出电压等于所述电池组303的终止电压时,控制接触器304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当直流输出单元301有功率输出时,控制电路302控制接触器304闭合。此时,控制电路中包括三个回路,分别为直流输出单元301、至少两个RRU 200以及接触器304构成的第一回路,电池组303、至少两个RRU 200以及接触器304构成的第二回路,以及直流输出单元301以及电池组303构成的第三回路。
其中,当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足以供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负载功率时,直流输出单元301直接为至少两个RRU 200提供所需的负载功率,同时还为电池组303进行充电。而如果当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不足以供至少两个RRU 200所需的负载功率时,此时直流输出单元301和电池组303共同为至少两个RRU 200提供所需的负载功率。
当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入功率无法满足直流电源电缆远距离拉远的压降要求时,直流输出单元301的输出功率为0,即直流输出单元301无功率输出。此时只有电池组303继续为至少两个RRU 200提供所需的负载功率。而当电池组303的输出电压等于电池组303的终止电压时,控制电路302控制接触器304断开。此时,即断开了直流输出单元301、至少两个RRU 200以及接触器304构成的第一回路,和电池组303、至少两个RRU 200以及接触器304构成的第二回路。
因此,本发明在电池组303的输出电压等于电池组303的终止电压时,通过接触器304断开电池组303与至少两个RRU 200间的连接,避免电池组303继续放电导致的电量严重亏损,从而保证电池组303的使用寿命。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如图10所示,包括外部电源和如上所述的分布式基站,所述外部电源用于为所述分布式基站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 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 一种分布式基站,包括电源系统和至少两个射频拉远单元RRU,所述两个RRU包括第一RRU和第二RRU,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系统,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RRU和所述第二RRU;其中,所述供电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系统输出的功率,并将所述功率提供给所述第一RRU和所述第二RRU;
    其中,所述第一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且所述第二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RU、所述第二RRU和所述供电装置均设置在第一塔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二RRU相接触且所述第一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相接触;或者,
    所述第二RRU与所述第一RRU相接触且所述第二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相接触;或者,
    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第一RRU相接触,或者,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第二RRU相接触。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上还设置有其他用电设备,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其他用电设备,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其他用电设备提供功率。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塔,所述第二塔上设置有第三RRU,所述供电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RRU,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三RRU提供功率;
    其中,所述第三RRU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RRU与所述电源系统的距离。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BU,
    所述电源系统还用于为所述BBU输出功率。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直流输出单元、控制电路和电池组;其中,
    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电源系统,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正输入端,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负输出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负输入端,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系统输出的电压,并将所述电压转化成直流电压后输出给所述至少两个RRU;
    所述电池组的正极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正输入端,所述电池组的负极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负输入端;
    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控制端,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RRU的控制端,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电池组的控制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等于或大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向所述至少两个RRU输出功率,且仅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大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向所述电池组充电;
    以及,在所述直流输出单元的输出功率小于所述至少两个RRU所需的功率时,控制所述直流输出单元和所述电池组共同向所述至少两个RRU输出功率。
  8. 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电源和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基站,所述电源用于为所述分布式基站供电。
PCT/CN2015/087638 2014-09-04 2015-08-20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WO2016034045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838125.1A EP3182793B1 (en) 2014-09-04 2015-08-20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BR112017004227-4A BR112017004227B1 (pt) 2014-09-04 2015-08-20 Estação de base distribuída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ões
US15/448,810 US9930616B2 (en) 2014-09-04 2017-03-03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48565.6A CN105472786B (zh) 2014-09-04 2014-09-04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CN201410448565.6 2014-09-0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5/448,810 Continuation US9930616B2 (en) 2014-09-04 2017-03-03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34045A1 true WO2016034045A1 (zh) 2016-03-10

Family

ID=55439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5/087638 WO2016034045A1 (zh) 2014-09-04 2015-08-20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30616B2 (zh)
EP (1) EP3182793B1 (zh)
CN (1) CN105472786B (zh)
WO (1) WO20160340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2631A1 (zh) * 2016-03-11 2017-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37847B1 (en) * 2016-11-29 2023-05-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ower outage handling and acquiring connection relations
WO2018222098A1 (en) 2017-06-02 2018-12-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power control unit for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 radio unit
CN208489801U (zh) 2018-03-30 2019-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和电源系统
CN110445246B (zh) * 2019-08-16 2021-0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方法和服务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39835A (zh) * 2011-10-09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分布式基站供电系统
WO2012055208A1 (zh) * 2010-10-26 2012-05-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及其供电方法
CN103650600A (zh) * 2013-07-08 2014-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和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55512A1 (en) * 2003-03-03 2004-09-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wer supply assembly for at least one telecommunications distribution point
CN100421400C (zh) * 2005-04-07 2008-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有线网络的综合接入系统
DE602006021047D1 (zh) * 2005-09-01 2011-05-12 Huawei Tech Co Ltd
WO2012159358A1 (zh) * 2011-08-01 2012-1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防雷射频拉远单元、分布式基站以其防雷系统与方法
US8682392B2 (en) * 2011-09-26 2014-03-25 Clearwire Ip Holdings Llc Multimode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4955087B (zh) * 2014-03-25 2019-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基站的控制系统及方法、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55208A1 (zh) * 2010-10-26 2012-05-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及其供电方法
CN102457944A (zh) * 2010-10-26 2012-05-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及其供电方法
CN102439835A (zh) * 2011-10-09 2012-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分布式基站供电系统
CN103650600A (zh) * 2013-07-08 2014-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和相关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3182793A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2631A1 (zh) * 2016-03-11 2017-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82793B1 (en) 2019-04-03
EP3182793A4 (en) 2017-06-21
US9930616B2 (en) 2018-03-27
BR112017004227A2 (pt) 2017-12-05
CN105472786B (zh) 2019-06-21
EP3182793A1 (en) 2017-06-21
CN105472786A (zh) 2016-04-06
US20170181080A1 (en) 2017-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34045A1 (zh) 一种分布式基站和通信系统
US11342799B2 (en) Out-of-band communication during wireless battery charging
KR102121543B1 (ko) 균형 회로, 충전 대기 기기 및 충전 제어방법
KR102222153B1 (ko) 무선 충전 장치, 무선 충전 방법, 및 충전 대기 설비
KR20190127887A (ko) 충전 대상 기기, 무선 충전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80051432A (ko) 충전 대기 기기 및 충전 방법
JP2018064448A (ja) 端末及び装置
WO2018196321A1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248038B (zh) 基站供电网络系统和基站应急供电方法
CN104362665A (zh) 一种微电网离网切换到并网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20124550A1 (zh) 充电控制方法、待充电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284115B2 (en) Inverter system
WO2020133081A1 (zh) 充电方法和装置、待充电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系统
US9973005B2 (en) Solar power controller and impedance detection
US20210400601A1 (e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power system
CN104428970A (zh) 一种电芯保护电路和方法
CN103312014B (zh)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无线充电系统控制的方法
JP6141213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力供給制御装置
WO2021190339A1 (zh) 一种充电电路、方法、系统、电池和电子设备
CN105553054A (zh) 多电源电子设备的电源管理装置和供电/充电管理方法
BR112017004227B1 (pt) Estação de base distribuída e sistema de comunicações
US11173797B2 (en)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 with built-in wireless access point, computing and storage
TWI780957B (zh) 無線充電系統及操作方法
WO2021129725A1 (zh) 电子设备
CN209344811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58381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REEP Request for entry into the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58381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58381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REG Reference to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BR

Ref legal event code: B01A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1700422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01700422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BR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2

Effective date: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