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5172296A1 -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5172296A1
WO2015172296A1 PCT/CN2014/077289 CN2014077289W WO2015172296A1 WO 2015172296 A1 WO2015172296 A1 WO 2015172296A1 CN 2014077289 W CN2014077289 W CN 2014077289W WO 2015172296 A1 WO2015172296 A1 WO 2015172296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resonant
sub
antenna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4/07728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建铭
王汉阳
Original Assignee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14800046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3777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7289 priority patent/WO2015172296A1/zh
Publication of WO2015172296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5172296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较好地改善两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两天线之间设置一个谐振器,该谐振器产生的两个谐振电流能够对两天线产生的电流进行干扰,从而达到有效改善两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具备多模, 例如 GSM (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移 动通信系统 ) /WCDMA (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宽带码分多址) /LTE ( Long Term Evolution, 长期演进)等等模式, 以及接收 分集技术的无线终端是目前和未来终端的发展方向。
各种不同的系统, 具有各自不同频段的天线, 而终端的尺寸较小, 多天 线之间的间距会比较近, 而且多天线之间可能会存在工作频段重合, 这样会 导致多天线之间相互干扰。 因此, 要获得理想的天线的辐射效率及 ECC ( Envelop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包络相关系数)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 一 个典型的例子是 LTE网络中 700MHz的天线的设计, 主天线和分集天线的尺寸 都比较大, 接收频段相重叠, 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较差。
现有技术中, 针对双天线之间隔离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尚无较好的解决 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双天 线之间隔离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提供一种天线装置, 包括:
第一天线, 用于收发信号;
第二天线, 用于收发信号;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属于同 一频段; 其中, 所述谐振器包括彼此连接的所述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 用于 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及位于第二频段的谐振频率;
谐振器, 用于产生谐振频率, 以增大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 的隔离度;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 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谐振器均设置于一电路板上, 所述谐振器位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谐 振电容、 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导线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所述 第二导线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构成并联电感, 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子 部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 通过所述 第一谐振电容及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之 间的部分,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部分、 及所述第 二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 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述第一频段。
结合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子 部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子导线和第二子导线, 所述 第一子导线和所述第二子导线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相连, 所述第一子导线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相连, 所述第二子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 线相连;
其中, 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容及所述第一子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 第一谐振频率, 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及所述第二子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 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 述第一频段。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子部包括至少 一个谐振体, 当所述谐振体的数量不小于 2 时, 各谐振体为并联; 其中一个 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第四导线和第五导线, 其中, 所述第三导线的一端 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导线相连, 另 一端与所述第四导线耦合, 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 所述第三导 线构成第三谐振电感, 所述第四导线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构成 第五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构成并联电感, 所述第 五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其中, 通过每个谐振体能产生一个谐振 频率, 该谐振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段。
结合第一方面,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电路板包括 L型槽孔, 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均位于所述槽孔中; 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 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二导线的另 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所述槽孔中,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连 接点、 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连接点及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之间 的部分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的部分 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一谐振电感与所述第二谐振电感构成并联电感。
结合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子 部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位于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 通 过所述第一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导线、 所述第二导线、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 第一谐振电容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连接点及所述 槽孔的弯折点之间的部分,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所 述第二谐振电容及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的部分, 所述谐 振器能够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 均位于所述第一频段。
结合第一方面、 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第 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二子部包括至少一个谐振体, 当所述谐振体 的数量不小于 2 时, 各谐振体为并联; 其中一个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第 四导线和第五导线, 其中, 所述第三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谐振 电容的一端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线耦合, 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 线相连; 所述第三导线构成第三谐振电感, 所述第四导线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构成第五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构成 并联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其中, 通过每个谐振 体能产生一个谐振频率, 该谐振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段。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包括所述的天线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属于同一频段的天线, 在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设置有所述谐振器, 所述谐振器可以产 生谐振频率, 具体表现为产生谐振电流, 干扰所述电路板上由所述第一天线 和所述第二天线产生的电流, 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 线之间的隔离度。 并且, 所述谐振器包括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 能 够产生两个谐振频率, 即产生两个谐振电流, 相对于产生一个谐振电流来说, 产生两个谐振电流对所述电路板上由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产生的电 流的干扰更强, 而干扰越强, 两个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就越大, 从而能够更好 的改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附图说明
图 1本发明实施例中天线装置的主要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 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为定值时两天线的隔离度改善示 意图;
图 3B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取不同值时两天线的隔离度改善 示意图;
图 3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部中加入第二谐振电容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 5 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部中加入第二谐振电容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 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子部中加入第二谐振电容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 6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天线装置的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 6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天线装置的另一种详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天线, 用于收发信号; 第二天 线, 用于收发信号;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属于同一频段; 谐 振器, 用于产生谐振频率, 以增大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 度; 其中, 所述谐振器包括彼此连接的所述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 用于产生 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及位于第二频段的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 天线、 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谐振器均设置于一电路板上, 所述谐振器位于所 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属于同一频段的天线, 在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设置有所述谐振器, 所述谐振器可以产 生谐振频率, 具体表现为产生谐振电流, 干扰所述电路板上由所述第一天线 和所述第二天线产生的电流, 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 线之间的隔离度。 并且, 所述谐振器包括所述第一子部和所述第二子部, 能 够产生两个谐振频率, 即产生两个谐振电流, 相对于产生一个谐振电流来说, 产生两个谐振电流对所述电路板上由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产生的电 流的干扰更强, 而干扰越强, 两个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就越大, 从而能够更好 的改善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的隔离度。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 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通信系统, 例如当前 2G, 3G通信系统和 下一代通信系统, 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码分多址 (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系统, 时分多址 (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系统, 宽带码分多址 ( WCDMA,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 频分多址 ( FDMA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ing ) 系统, 正交频分多址 ( OFDMA ,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系统, 单载波 FDMA ( SC-FDMA ) 系统,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PRS ,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 系统, 长期演进(LTE, Long Term Evolution ) 系统, 以及其他此类 通信系统。
本文中结合电子设备来描述各种方面。 所述电子设备例如可以是用户设 备或网络侧设备。
用户设备, 可以是无线终端也可以是有线终端, 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 户提供语音和 /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 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 或连 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 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 (例如, RAN, Radio Access Network )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 无线终端可以 是移动终端, 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 例 如, 可以是便携式、 袖珍式、 手持式、 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 /或数据。 例如, 个人通信业务(PCS,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 ) 电话、 无绳电话、 会话发起协议(SIP )话机、 无线 本地环路(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站、个人数字助理(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等设备。 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 订户单元( Subscriber Unit )、 订户站( Subscriber Station ), 移动站( Mobile Station )、 移动台 ( Mobile )、 远 程站( Remote Station )、接入点( Access Point )、远程终端( Remote Terminal )、 接入终端( Access Terminal )、用户终端( User Terminal )、用户代理( User Agent )、 用户设备 ( User Device )、 或用户装备 ( User Equipment )。
网络侧设备例如可以是基站, 或者也可以是中继设备, 或者也可以是其 他网络侧设备。 基站 (例如, 接入点) 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 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 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 IP分 组进行相互转换, 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 其中接 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 )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 管理。 例如, 基站可以是 GSM或 CDMA中的基站(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 也可以是 WCDMA中的基站 ( NodeB ), 还可以是 LTE中的演进型 基站( NodeB或 eNB或 e-NodeB , evolutional Node B ) , 本申请并不限定。
另外,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 "和 /或", 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 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 例 如, Α和 /或 Β, 可以表示: 单独存在 A, 同时存在 A和 B, 单独存在 B这三 种情况。 另外, 如无特殊说明, 本文中字符" /", 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 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 1 ,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示意图。 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 一天线 101、 第二天线 102和谐振器 103 , 其中, 第一天线 101、 第二天线 102 和谐振器 103均设置于一电路板 104上, 谐振器 103位于第一天线 101与第 二天线 102之间。
其中, 谐振器 103可以包括第一子部 1031 , 第一子部 1031可以用于产生 位于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 或者, 谐振器 103 可以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部 1031和第二子部 1032, 第一子部 1031用于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 率, 第二子部 1032用于产生位于第二频段的谐振频率。 图 1中以谐振器 103 包括第一子部 1031和第二子部 1032为例。
例如, 所述第一频段可以是低频频段, 所述第二频段可以是高频频段。 第一天线 101用于收发信号, 第二天线 102也用于收发信号, 且第一天 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属于同一频段。 例如, 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 均属于低频段天线, 或者, 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均属于高频段天线 或者, 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均属于同时覆盖高频段和低频段的天线。
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天线 101例如为主天线, 第二天线 102例如为分 集天线。 谐振器 103可以用于产生谐振频率,以增大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 之间的隔离度。
具体的, 谐振器 103产生谐振频率, 可以对电路板 103上由第一天线 101 和第二天线 102产生的电流进行干扰,从而增大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 之间的隔离度, 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双天线之间隔离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中, 谐振器 103位于电路板 104上, 可以是指谐振器 103 与电路板 104连接, 例如图 1所示, 或者也可以是指, 在电路板 104的边缘 开设有 L型槽孔, 谐振器 103位于开设的槽孔中。
具体的,请参见图 2 ,为当谐振器 103与电路板 104相连的实施例示意图。 此时, 第一子部 1031包括第一谐振电容 301、 第一导线 302和第二导线 303。 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与电路板 104相连, 另一端与第一导线 302的一端 相连, 第一导线 302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第二导线 303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第一导线 302与第二导线 303构成并联电感, 第二导线 303的一端与电路 板 104相连。 其中, 图 2主要为了说明第一子部 1031的结构, 因此未画出第 二子部 1032。
其中, 第一谐振电容 301、 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共同作 用, 能够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
第一子部 1031 中的串联分布电容(第一谐振电容 301 )和并联分布电感 (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 形成了复合左右手传输线 (Composite Right Hand and Left Hand Transmission Line, CRLH TL)原理中的谐 振器结构, 因而能够产生谐振频率。
其中, 第一子部 1031产生的谐振频率的大小可以调节, 例如可以通过改 变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 /或所述第二谐振电感的长度来进行调节。 较佳的, 所 述第一谐振电感和 /或所述第二谐振电感的长度一般为小于八分之一波长。 另 外, 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大小来调节谐振器 103的阻抗匹配, 及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大小来微调第一子部 1031产生的谐振 频率。 因此, 较佳的, 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使用可变电容, 以方便对其进 行调整。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 对第一谐振电容 301 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电容 不做限制, 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固定电容, 或者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可变电容; 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云母电容, 或者例如第一谐 振电容 301 可以是陶瓷电容, 或者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陶瓷电容; 例如, 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由任两个平行导体组成的电容, 等等, 均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 与电路板 104相连, 也就相当于接地。
图 3A所示为当图 2中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时的第一天线 101与第二天 线 102之间的隔离度改善示意图, 其中横轴为频率, 纵轴为回波损耗。 图 3A中 的 1表示无谐振器 103时的情况, 2表示加入谐振器 103后的情况。
很明显的, 无谐振器时两天线在频率为 920 MHZ时的回波损耗为 -3.6 dB , 加入谐振器 103 , 且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时, 两天线在在频率为 920 MHZ 时的回波损耗明显下降为 -20.1 dB , 可见加入谐振器 103后隔离度得到了明显 的改善。 因此,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谐振器 103可大幅提升两天线在低频时的隔 离度。
如表 1所示, 为频率在 920 MHz时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 (如 3A中所示 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接地)、 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 ohm (如 3A中所示第一 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接地)、 或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 (如 3A中所示的第一 谐振电容 301的接地的一端开路) 时的天线隔离度与天线效率。
表 1
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谐振电容
301=0.6pF 301=0 ohm 301=0.6pF 无谐振器 103
(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 301的一端接地) 301的一端接地) 一端开路) 两天线的 -3.32dB ( 0.91GHz )
-3.32dB -20dB -3.32dB
隔离度 -20dB ( 1.03GHz ) 第一天线
86% 92% 86% 84%
101的效率
第二天线
87% 94% 87% 87%
102的效率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 且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 端接地时, 两天线的隔离度明显改善, 且两天线的辐射效率均有所增加。
当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 ohm、 且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接地时, 两天线 的隔离度未得到改善, 且两天线的辐射效率基本不变, 这是因为谐振器 103未 达到谐振条件, 无法产生谐振频率, 相当于没有加入谐振器 103。
当第一谐振电容 301为 0.6 pF、 且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开路时, 两天线 的隔离度在 920 MHz时未得到改善,且两天线的辐射效率均有所降低, 两天线 的隔离度在 1.06 GHz时有所改善, 这是因为谐振器 103虽然产生了谐振频率, 但该谐振频率落在 1.06 GHz内, 因此无法改善 920 MHz时的隔离度。
图 3B所示, 为图 2中的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取值分别为 0.5 pF到 1 pF时两天 线之间的隔离度变化, 图 3B中的横轴表示频率, 纵轴表示回波损耗。 图 3B中 的 1表示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取值为 lpF,图 3B中的 2表示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取 值为 0.5pF。 可发现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值越大, 谐振器 103产生的谐振频率就 越可以涵盖到更低频, 因此若第一谐振电容 301釆用可变电容, 则可以达到改 善不同频率下的两天线的隔离度的目的。
较佳的, 请参见图 3C, 为当谐振器 103位于电路板 104的边缘开设的槽孔 中的示意图, 其中, 图中的 A点、 B点和 C点之间的部分为开设的槽孔。 此时, 第一子部 1031包括第一谐振电容 301、 第一导线 302和第二导线 303。 第一谐振 电容 301的一端与第一导线 302的一端相连, 另一端与第二导线 303的一端相 连, 第一导线 302的另一端连接电路板 104 (即图 3C中的 A点), 第二导线 303 的另一端连接电路板 104 (即图 3C中的 B点 )„第一谐振电容 301串联在电路中, 开设的槽孔中, A点至 D点、 B点至 D点的部分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D点至 C点 的部分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从 A点、 B点至 C点构成并联电感, 即所述第一 谐振电感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构成并联电感。 D点为 L型槽孔的弯折点, C点 可以称为所述槽孔的顶点。 其中, 图 3C主要为了说明第一子部 1031的结构, 因此未画出第二子部 1032。
其中, 第一谐振电容 301、 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共同作 用, 能够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
第一子部 1031 中的串联分布电容(第一谐振电容 301 )和并联分布电感 (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所述第二谐振电感)形成了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原理中 的谐振器结构, 因而能够产生谐振频率。
其中, 第一子部 1031产生的谐振频率的大小可以调节, 例如可以通过改 变所述第一谐振电感和 /或所述第二谐振电感的长度来进行调节。 较佳的, 所 述第一谐振电感和 /或所述第二谐振电感的长度一般为小于八分之一波长。 另 外, 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大小来调节谐振器 103的阻抗匹配, 及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大小来微调第一子部 1031产生的谐振 频率。 因此, 较佳的, 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使用可变电容, 以方便对其进 行调整。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 对第一谐振电容 301 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电容 不做限制, 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固定电容, 或者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可变电容; 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云母电容, 或者例如第一谐 振电容 301 可以是陶瓷电容, 或者例如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陶瓷电容; 例如, 第一谐振电容 301 可以是由任两个平行导体组成的电容, 等等, 均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较佳的, 请参见图 4,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当谐振器 103与电路板 104相 连时, 第一子部 1031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 , 连接在第一导线 302与电路 板 104之间。 通过第一谐振电容 301及第一导线 302位于第二谐振电容 401 与第一谐振电容 301之间的部分, 谐振器 103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第二谐振电容 401、 第一导线 302位于第二谐振电容 401与第二导线 303 之间的部分、 及第二导线 303 , 谐振器 103能够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 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述第一频段。 其中, 图 4主要 为了说明第一子部 1031的结构, 因此未画出第二子部 1032。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 对第二谐振电容 401 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电容 不做限制,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固定电容, 或者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可变电容;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云母电容, 或者例如第二谐 振电容 401可以是陶瓷电容, 等等, 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较佳的, 请参见图 5A,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当谐振器 103与电路板 104 相连时, 第一子部 1031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501 , 第一导线 302包括第一子 导线 3021和第二子导线 3022,第一子导线 3021和第二子导线 3022通过第二 谐振电容 501相连, 第一子导线 302的另一端与第一谐振电容 301相连, 第 二子导线 3022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线 303相连。 其中, 图 5A主要为了说明第 一子部 1031的结构, 因此未画出第二子部 1032。
其中, 通过第一谐振电容 301及第一子导线 3021 , 谐振器 103能够产生 第一谐振频率, 通过第二谐振电容 501及第二子导线 3022, 谐振器 103能够 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 述第一频段。
这样, 在谐振器 103空间不需增加的情况下, 增加了第二谐振电容 501 , 能缩短谐振器 103的长度 (图 5A所示的谐振器 103的长度约比图 2所示的谐 振器 103的长度再小三分之一), 并可以产生额外的谐振频率。 因此图 5A中 的谐振器 103 能够产生所述第一谐振频率和所述第二谐振频率, 能够更好地 对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产生的电流进行干扰, 也就能更好地改善第 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的隔离度。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 对第二谐振电容 501 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电容 不做限制,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501 可以是固定电容, 或者第二谐振电容 501 可以是可变电容;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501 可以是云母电容, 或者例如第二谐 振电容 501可以是陶瓷电容, 等等, 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较佳的,请参见图 5B,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当谐振器 103位于电路板 104 的边缘开设的槽孔中时, 第一子部 1031还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 , 位于开设 的槽孔的中部, 如图中所示, 第二谐振电容 401位于点 D至点 C之间, 即位 于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通过第一谐振电容 301、 第一导 线 302、 第二导线 303及槽孔位于点 A、 B至点 D之间的部分, 谐振器 103 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第二谐振电容 401及槽孔位于点 D至点 C 之间的部分, 谐振器 103 能够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 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述第一频段。 其中, 图 5B主要为了说明第一子 部 1031的结构, 因此未画出第二子部 1032。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中, 对第二谐振电容 401 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电容 不做限制,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固定电容, 或者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可变电容; 例如第二谐振电容 401 可以是云母电容, 或者例如第二谐 振电容 401可以是陶瓷电容, 等等, 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谐振器 103的长度约为小于八分之一波长, 因此非常小 型化, 方便设置在尺寸较小的电子设备中, 有利于电子设备向轻、 薄、 小的 方向发展。
本发明实施例中, 谐振器 103设置在电路板 104上, 电路板 104例如是 PCB ( PrintedCircuitBoard, 印刷电路板) , 可以利用 PCB的槽孔大小来设置谐振 器 103 , 可以很好地把 PCB板结合起来, 尺寸紧凑, 能很好地改善天线之间的 隔离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 第一子部 1031中通过增加第二谐振电容 401或第二谐振 电容 501 , 能够额外产生一谐振频率, 并且能够进一步缩小谐振器 103的体积。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谐振器 103可以有效扰动 PCB上的电流, 也能很好地 改善整个电子设备的 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吸收辐射率)和 HAC(Hearing Aid Compatibility , 助听器兼容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谐振器 103能够很好地改善两天线的效率, 如表 1所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谐振器 103中, 通过改变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大小, 也能艮好地改善两天线的谐振带宽,特别是低频时的谐振带宽,如图 3B所示。
较佳的,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第二子部 1032包括至少一个谐振体, 且, 当所述谐振体的数量不小于 2时, 各谐振体之间为并联关系。
请参见图 6A,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当谐振器 103与电路板 104相连时, 其中一个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601、 第四导线 602和第五导线 603 , 其中, 第三导线 601的一端与第一子部 1031的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端及第一子部 1031的第一导线 302相连, 第三导线 601的另一端与第四导线 602的一端耦 合, 第四导线 602的另一端与第五导线 603的一端相连, 第三导线 601构成 第三谐振电感, 第四导线 602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第五导线 603构成第五谐 振电感, 且第四导线 602与第五导线 603相连构成并联电感, 第五导线 603 的另一端与电路板 104相连。
其中, 图 6A中的 A点既为第一谐振电容 301与第一导线 302之间的连 接点, 也为第一谐振电容 301和第三导线 601之间的连接点。
图 6A中, 第一子部 1031以不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为例, 需要说明的 是, 加入第二子部 1032后, 第一子部 1031也可以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 , 所 有实施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见图 6B, 本发明一实施例中, 当谐振器 103位于电路板 104上开设 的槽孔中时, 其中一个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601、 第四导线 602和第五导线 603 , 其中, 第三导线 601的一端与第一子部 1031的第一谐振电容 301的一 端相连, 第三导线 601 的另一端与第四导线 602的一端耦合, 第四导线 602 的另一端与第五导线 603的一端相连, 第三导线 601构成第三谐振电感, 第 四导线 602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第五导线 603构成第五谐振电感, 且第四导 线 602与第五导线 603相连构成并联电感, 第五导线 603的另一端与电路板 104相连。
图 6B中, 第一子部 1031以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为例, 需要说明的是, 加入第二子部 1032后, 第一子部 1031也可以不包括第二谐振电容 401 , 所有 实施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中, 通过每个谐振体都能产生一个谐振频率, 所产生的谐振频率均位 于所述第二频段。
通过增加第二子部 1032, 谐振体 103能够产生位于所述第二频段的谐振 频率, 从而能够改善所述天线装置在所述第二频段的隔离度。
显然, 并联的谐振体越多, 就能够产生更多的谐振频率, 具体为产生更 多的谐振电流, 而产生的谐振电流越多, 对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产 生的电流的干扰就越强, 而干扰越强, 对电路板 104上的电流分布的改变就 越大, 两个天线之间的隔离度也就越大, 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改善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的隔离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 通过在谐振器 103中设置第二子部 1032 , 可产生多个 位于所述第二频段的谐振频率, 例如所述第二频段为高频频段, 则本发明实 施例中通过在谐振器 103中设置第二子部 1032, 可以使所述天线装置具有改 善两天线之间在高频时的隔离度的作用。
较佳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谐 振器 103。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天线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天线 101 , 用于收发信号; 第二 天线 102, 用于收发信号;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 101与所述第二天线 102属于 同一频段; 谐振器 103 , 用于产生谐振频率, 以增大所述第一天线 101和所述 第二天线 102之间的隔离度;其中,谐振器 103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子部 1031 和第二子部 1032, 用于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及位于第二频段的 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 101、 所述第二天线 102和所述谐振器 103均 设置于一电路板 104上, 所述谐振器 103位于所述第一天线 101与所述第二 天线 102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天线 101和所述第二天线 102属于同一频段 的天线,在所述第一天线 101和所述第二天线 102之间设置有所述谐振器 103 , 所述谐振器 103可以产生谐振频率, 干扰所述电路板 104上由所述第一天线 101和所述第二天线 102产生的电流,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所述第一天线 101和 所述第二天线 102之间的隔离度。 并且, 所述谐振器 103 包括所述第一子部 1031和所述第二子部 1032, 能够产生两个谐振频率, 即产生两个谐振电流, 相对于产生一个谐振电流来说, 产生两个谐振电流对电路板 104上所述第一 天线 101和所述第二天线 102产生的电流的干扰更强, 而干扰越强, 两个天 线之间的隔离度就越大, 从而能够更好的改善所述第一天线 101 和所述第二 天线 102之间的隔离度。 另外, 由于谐振频率的存在, 可以增加第一天线 101 和第二天线 102的辐射能力, 使得第一天线 101和第二天线 102的辐射效率 均有所增力口。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 仅以上 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 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 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 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 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上述描述的系统, 装置和单元的具体 工作过程, 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 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 应该理解到, 所揭露的系统, 装置和 方法, 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 例如,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 意性的, 例如, 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 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 实际实 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 另一个系统, 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 或不执行。 另一点, 所显示或讨论的相 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 装置或单元的间 接耦合或通信连接, 可以是电性, 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 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 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 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 元中。 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釆用硬件的形式实现, 也可以釆用软件功能单 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 或使用时, 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基于这样的理解, 本 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 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 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 存储介质中, 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 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 )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 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U盘、 移动硬盘、 只读存 储器(ROM, Read-Only Memory ),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 但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不应理解 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 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天线, 用于收发信号;
第二天线, 用于收发信号;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属于同 一频段;
谐振器, 用于产生谐振频率, 以增大所述第一天线和所述第二天线之间 的隔离度; 其中, 所述谐振器包括彼此连接的所述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 用 于产生位于所述第一频段的谐振频率及位于第二频段的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天线、 所述第二天线和所述谐振器均设置于一电路板上, 所述谐振器位于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第二天线之间。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 谐振电容、 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 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导线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所述第二导线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构成并联 电感, 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部还包括第 二谐振电容, 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电路板之间; 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 容及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之间的部分,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 导线位于所述第二谐振电容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的部分、 及所述第二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 振频率均位于所述第一频段。
4、 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部还包括第 二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导线包括第一子导线和第二子导线, 所述第一子导线 和所述第二子导线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相连, 所述第一子导线的另一端与 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相连, 所述第二子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相连; 其中, 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容及所述第一子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 第一谐振频率, 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容及所述第二子导线, 所述谐振器能够 产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 述第一频段。
5、 如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子部包 括至少一个谐振体, 当所述谐振体的数量不小于 2 时, 各谐振体为并联; 其 中一个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第四导线和第五导线, 其中, 所述第三导线 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及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导线相 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线耦合, 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 所述 第三导线构成第三谐振电感, 所述第四导线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所述第五导 线构成第五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构成并联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 其中, 通过每个谐振体能产生一 个谐振频率, 该谐振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段。
6、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包括 L型槽 孔, 所述第一子部包括第一谐振电容、 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均位于所述槽 孔中; 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 第二导线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导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二导 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路板; 所述槽孔中,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 容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连接点及所述槽孔的弯折 点之间的部分构成第一谐振电感, 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 的部分构成第二谐振电感, 且所述第一谐振电感与所述第二谐振电感构成并 联电感。
7、 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部还包括第 二谐振电容, 位于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 通过所述第一 谐振电容、 所述第一导线、 所述第二导线、 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 容的连接点、 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一谐振电容的连接点及所述槽孔的弯折 点之间的部分,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生第一谐振频率, 及, 通过所述第二谐振 电容及所述槽孔的弯折点与所述槽孔的顶点之间的部分, 所述谐振器能够产 生第二谐振频率; 其中, 所述第一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二谐振频率均位于所述 第一频段。
8、 如权利要求 1、 6或 7所述的天线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子部 包括至少一个谐振体, 当所述谐振体的数量不小于 2 时, 各谐振体为并联; 其中一个谐振体包括: 第三导线、 第四导线和第五导线, 其中, 所述第三导 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谐振电容的一端相连, 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 线耦合, 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 所述第三导线构成第三谐振电 感, 所述第四导线构成第四谐振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构成第五谐振电感, 且 所述第四导线与所述第五导线相连构成并联电感, 所述第五导线的另一端与 所述电路板相连; 其中, 通过每个谐振体能产生一个谐振频率, 该谐振频率 位于所述第二频段。
9、 一种电子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 1-8任一所述的天线装 置。
PCT/CN2014/077289 2014-05-12 2014-05-12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15172296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80004600.3A CN104937774B (zh) 2014-05-12 2014-05-12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PCT/CN2014/077289 WO2015172296A1 (zh) 2014-05-12 2014-05-12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7289 WO2015172296A1 (zh) 2014-05-12 2014-05-12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2296A1 true WO2015172296A1 (zh) 2015-11-19

Family

ID=5412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4/077289 WO2015172296A1 (zh) 2014-05-12 2014-05-12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37774B (zh)
WO (1) WO20151722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9535A (zh) * 2016-01-15 2016-04-2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复合天线
CN108183725B (zh) * 2018-01-17 2021-02-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共存互扰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274833B (zh) * 2018-11-19 2021-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磁干扰的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675608B (zh) 2020-05-13 2023-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及无线设备
CN112310642A (zh) * 2020-09-03 2021-02-02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天线组件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897A (zh) * 2009-03-17 2010-10-27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手持设备的宽带、高隔离度两端口天线阵列
WO2013136050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ntenna isolation using a tuned ground plane notch
CN103636064A (zh) * 2013-07-30 2014-03-12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1110B2 (ja) * 2006-03-07 2011-03-16 国立大学法人横浜国立大学 無線受信用小型携帯端末装置
US7688273B2 (en) * 2007-04-20 2010-03-30 Skycross, Inc. Multimode antenna structure
JP4966125B2 (ja) * 2007-07-27 2012-07-04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機
CN102187519B (zh) * 2009-08-25 2014-0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以及无线通信装置
JP5708475B2 (ja) * 2011-12-26 2015-04-30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2897A (zh) * 2009-03-17 2010-10-27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的手持设备的宽带、高隔离度两端口天线阵列
WO2013136050A1 (en) * 2012-03-13 2013-09-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Antenna isolation using a tuned ground plane notch
CN103636064A (zh) * 2013-07-30 2014-03-12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37774A (zh) 2015-09-23
CN104937774B (zh) 2017-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32515B2 (ja) アンテナ及び端末
US10355357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tenna and terminal
WO2020173298A1 (zh) 一种天线模块、天线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US8711043B2 (en) Wideband antenna
WO2015172296A1 (zh)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325070B1 (en) Dual-loop-slot antenna
US9825366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tenna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2023028369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431717B1 (en) Wideband dual-arm antenna with parasitic element
US20150171518A1 (en) Multi-band antenna
JPWO2011102143A1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携帯無線端末
EP3188313B1 (en) Multi-band antenna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10116040B2 (en) Multi-frequency antenna and terminal
CN103730715A (zh) 用于电子装置的同轴缆线天线模块
US9786994B1 (en) Co-located, multi-element antenna structure
JP2020512766A (ja) アンテナおよび端末デバイス
WO2015096132A1 (zh) 天线和终端
KR101481418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안테나 장치
WO2017173582A1 (zh) 终端天线和终端
WO2015165007A1 (zh) 一种天线装置和终端
WO2023124646A1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17117944A1 (zh) 双频wi-fi天线以及移动终端
JP2017098941A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データフレーム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TW201304271A (zh) 天線
US11258169B1 (en) Dual-band antenna for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 work (WLAN) radio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489179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489179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