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2152012A1 -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2152012A1
WO2012152012A1 PCT/CN2011/084474 CN2011084474W WO2012152012A1 WO 2012152012 A1 WO2012152012 A1 WO 2012152012A1 CN 2011084474 W CN2011084474 W CN 2011084474W WO 2012152012 A1 WO2012152012 A1 WO 2012152012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ack
uplink control
nack response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8447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杨维维
戴博
夏树强
梁春丽
Original Assignee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4/354,3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9621324B2/en
Priority to EP11865368.2A priority patent/EP2763482B1/en
Publication of WO2012152012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2152012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Adaptive formatting arrangements particular to signalling, e.g. variable amount of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Description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 发送方法及装置、 终端。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 LTE, Long Term Evolution ) 系统与高级长期研究( LTE-A, LTE- Advanced ) 系统中的无线帧 (radio frame ) 包括频分双工 (FDD ,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模式和时分双工 ( TDD, Time Division Duplex ) 模式的帧结构。 图 1为现有 LTE/LTE-A F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 一个 10毫秒(ms )的无线帧由二十个长度为 0.5ms, 编号 0~19的时 隙 ( slot )组成, 时隙 2i和 2i+l组成长度为 1ms的子帧 ( subframe ) i。 图 2为现有 LTE/LTE-A T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如图 2所示, 一个 10ms 的无线帧由两个长为 5ms的半帧 ( half frame )组成, 一个半帧包括 5个长 度为 1ms的子帧, 子帧 i定义为 2个长为 0.5ms的时隙 2i和 2i+l。
在上述两种帧结构中, 对于标准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 ), — 个时隙包含 7个长度为 66.7微秒( us )的符号, 其中第一个符号的 CP长度 为 5.21us,其余 6个符号的 CP长度为 4.69 us;对于扩展循环前缀( Extended CP, Extended Cyclic Prefix ), 一个时隙包含 6个符号, 所有符号的 CP长度 均为 16.67 us。 支持的上下行配置如表 1所示:
Figure imgf000003_0001
周期
0 5 ms D S u u U D S u U U
1 5 ms D S u u D D s u U D
2 5 ms D s u D D D s u D D
3 10 ms D s u u U D D D D D
4 10 ms D s u u D D D D D D
5 10 ms D s u D D D D D D D
6 5 ms D s u U U D S U U D 表 1
表 1 中, 对一个无线帧中的每个子帧, "D" 表示专用于下行传输的子 帧, "U" 表示专用于上行传输的子帧, "S" 表示特殊子帧, 它包含下行导 频时隙( DwPTS, Downlink Pilot Time Slot ), 保护间隔( GP, Guard Period ) 和上行导频时隙 (UpPTS, Uplink Pilot Time Slot ) 三部分。
TDD支持 5ms和 10ms的上下行切换周期。 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 期为 5ms , 特殊子帧会存在于两个半帧中; 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 10ms,特殊子帧只存在于第一个半帧中。子帧 0和子帧 5以及 DwPTS总是 用于下行传输。 UpPTS和紧跟于特殊子帧后的子帧专用于上行传输。
LTE/LTE-A 上行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 ( SC-FDMA ,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方式,上行时或符号为上行 SC-FDMA 符号。
上行控制信息(UCI,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包括调度请求( SR, Scheduling Request ) , ACK/NACK 应 答消 息 ( Acknowledgement /Negative- Acknowledge ), 信道状态信息 ( 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0 上行控制信息可以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上发送, 也可以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上发送。 以下对 LTE/LTE-A系统中支持的 PUCCH格式作 简要说明。
LTE系统一共支持 6种 PUCCH格式,分别为 format 1、 format la、 format lb、 和 format 2、 format 2a、 format 2b, 其中 PUCCH format 1用于发送调 度请求 ( SR , Scheduling Request ) , format la/lb 用于发送应答信号 ( ACK/NACK )或同时发送应答信号与调度请求, PUCCH format 2/2a/2b 用于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与 ACK/NACK应答消息。 每个 PUCCH信道在一个子帧中占用两个物理资源块的资源, 一个时隙内占用一 个物理资源块的资源。 其中, PUCCH format 1/1 a/lb, 具有相同的数据 -参考 信号结构, 而 PUCCH format 2/2a/2b也是具有相同的数据-参考信号结构。
LTE-A系统相对于 LTE系统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LTE-A系统引入了载 波聚合技术, 也就是将 LTE系统的带宽进行聚合以获得更大的带宽。 在引 入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 进行聚合的载波称为分量载波(CC, Component Carrier ), 也称为一个服务小区( Serving Cell )。 同时, 还提出了主分量载波 /主小区 ( PCC/PCell,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 Primary Cell )和辅分量载 ¾J辅小区 ( SCC/SCell,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 Secondary Cell )的概 念。 在进行了载波聚合的系统中, 至少包含一个主服务小区和辅服务小区, 其中主服务小区一直处于激活状态。
由于 LTE-A系统引入了载波聚合,因而当采用了载波聚合后,终端( UE, User Equipment ) 需要反馈的 ACK/NACK应答消息就会相应的增加。 LTE 系统现有的 PUCCH format最多只能支持 4比特的 ACK/NACK应答消息的 反馈。为了支持更多(超过 4比特)的 ACK/NACK应答消息的反馈, LTE-A 系统引入了一种新的格式, 称为 PUCCH format 3。 PUCCH format 3信道化 过程如图 3所示, PUCCH format 3信道结构如图 5所示。 PUCCH format 3 最多能够支持 20比特的 ACK/NACK反馈。 另外, PUCCH format 3有两种 编码方案, 为了便于描述, 分别称为单雷德 -穆勒(Reed-Mulle, 简称 RM ) 码编码方案和双 RM码编码方案。 当需要反馈的比特小于等于 11比特时, 将采用单 RM码, 而当反馈的比特大于 11而小于 22时, 将采用双 RM码。 采用单双 RM码编码过程如图 4 ( a )、 图 4 ( b ) 所示。
如前所述, UE需要反馈的上行控制信息包括 3部分: SR、 ACK/NACK 应答消息以及周期 CSI。 由于 UE需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发送 SR以及周期 CSI, 同时, 根据下行调度, UE也需要反馈 ACK/NACK应答消息, 因此, 在某一子帧上, UE是需要同时发送多种上行控制信息的。 当 UE需要在同 一子帧上发送 ACK/NACK应答消息和周期 CSI时, 现有的 LTE-A系统有 如下规定:
当 UE需要反馈的 ACK/NACK应答消息只对应主服务小区 (主小区) 的 ACK/NACK应答消息时, UE采用 PUCCH format 2/2b发送 ACK/NACK 应答消息和周期 CSI; 否则 UE将打掉周期 CSI, 而只发送 ACK/NACK应 答消息。
LTE-A 系统之所以采用上述上行控制信息复用 (这里的复用是指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控制信息同时发送)方法, 主要是想要保证下行吞吐量性能, 而且, 在 LTE-A ( Rel-10阶段) 的典型应用场景中, 参与载波聚合的服务 小区一般是 2个, 因此, 只要服务小区的周期 CSI配置恰当, 结合一定的 调度限制,周期 CSI与 ACK/NACK在相同子帧上发送的概率可以控制在相 对比较低的范围。 因而, 由于打掉周期 CSI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可以接受 的。
但是在 Rel-10以后的后续版本如 Rel-11中, 载波聚合的典型应用场景 不再局限于 2个服务小区,随着服务小区数的增加,周期 CSI与 ACK/NACK 在相同子帧上发生碰撞的概率就会随之增加。如果还是按照 Rel-10的方法, 只要 ACK/NACK应答消息包含辅服务小区, 就打掉周期 CSI的话,基站侧 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度就会下降, 从而也会影响下行吞吐量的性能。 现有的没有被 LTE-A系统采纳的解决方案有: 利用 PUCCH format 3 同时发送周期 CSI和 ACK/NACK应答消息。具体来说,又有以下具体形式:
( 1 )周期 CSI与 ACK/NACK应答消息采用联合编码的方式, 编码后 的比特经调制后在 PUCCH format 3上发送;
( 2 ) 利用双 RM码编码的方式, 周期 CSI与 ACK/NACK应答消息分 别经过 RM编码 , 调制后在 PUCCH format 3上发送。
但是上述方案并没有考虑 ACK/NACK应答消息与周期 CSI不同的误码 性能要求和 ACK/NACK 应答消息的重要性, 因而, 当需要反馈的 ACK/NACK应答消息比特数比较多时, ACK/NACK应答消息的性能就很 难保证。
因此, 需要考虑一种新的 ACK/NACK应答消息和周期 CSI传输方案, 既能保证同时发送 ACK/NACK 应答消息和周期 CSI , 又能折中考虑 ACK/NACK应答消息与周期 CSI的检测性能, 从而保证系统最大吞吐量, 减少下行信道信息反馈时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 及装置、 终端, 能同时发送 ACK/NACK应答消息和周期 CSI, 又能保证 ACK/NACK应答消息与周期 CSI的检测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 包括:
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 并通过物 理上行控制信道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优选地 , 所述根据高层信令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高层信令指示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 或是 ACK/NACK应答信息。 优选地, 所述根据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根据以下规则的至少之一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和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比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优选地 , 所述根据高层信令和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为:
根据高层信令指示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时, 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规则确定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同时传输, 还是仅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
优选地, 所述通过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通过 PUCCH采用 P个雷德 -穆勒 RM码编码方式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 制信息。 优选地, 所述采用 P个 RM码的结构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序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CSI信息比特级联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个 数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个数时, 通过方式二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优选地, 所述采用 P个 RM码的结构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 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每个序列作 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将主小区 Pcdl上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和 /或半持续调 度释放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对应的 ACK/NACK应答信息作为 Z 个 RM码的输入, 剩余 ACK/NACK应答信息平均分为 P-Z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码的输入。
优选地, 所述 P值为大于 1的正整数, 所述 Z、 Q均小于 P, 均为预先 设定值。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 包括确定单元和传输单元; 其中: 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 信息; 传输单元, 用于通过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优选地,高层信令指示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 和 CSI信息, 或是 ACK/NACK应答信息。
优选地, 所述确定单元还设置为, 根据以下规则的至少之一确定所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和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比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优选地, 所述确定单元还设置为, 根据高层信令指示确定所传输的上 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规 则确定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同时传输,还是仅传输 ACK/NACK 应答信息。
优选地,所述传输单元还设置为,通过 PUCCH采用 RM码编码方式传 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优选地, 所述传输单元还设置为, 采用 P个 RM码的结构传输所确定 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序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CSI信息比特级联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二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 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每个序列作 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将主小区 Pcdl上的 PDSCH和 /或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 对应的 ACK/NACK应答信息作为 Z个 RM码的输入,剩余 ACK/NACK应 答信息平均分为 P-Z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码的输入。
优选地, 所述 P值为大于 1的正整数, 所述 Z、 Q均小于 P, 均为预先 设定值。
一种终端, 包括前述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
本发明中, 首先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的规则, 确定仅传输上行控 制信中的 ACK/NACK应答信息,还是同时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 并且, 根据所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不同, 分别采用不同的 RM码编 码方式传输上行控制信息, 从而能够保证保证系统最大吞吐量, 并能减少 下行信道信息反馈时延。 本发明提升了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性能, 提升了 通信系统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 1为现有技术 F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图 2为现有技术 T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图 3为 PUCCH format3信道化过程示意图;
图 4 ( a ) 为单 RM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 4 ( b ) 为双 RM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 4 ( c ) 为三 RM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 4 ( d ) 为四 RM编码过程示意图;
图 5为常规循环前缀下 PUCCH Format 3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 6为常规循环前缀下增强的 PUCCH格式 a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 7为常规循环前缀下增强的 PUCCH格式 b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为: 首先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的规则, 确定仅 传输上行控制信中的 ACK/NACK应答信息, 还是同时传输 ACK/NACK应 答信息和 CSI信息, 从而能够保证保证系统最大吞吐量, 并能减少下行信 道信息反馈时延。
本发明中, UE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的规则确定具体的待传输的上 行控制信息, 并在 PUCCH上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具体方式如下: 方式一
高层信令指示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 息, 或者是 ACK/NACK应答信息;
方式二
UE根据以下规则之一或组合确定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 和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I ,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 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 N, 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 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 比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2,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 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 N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3 , 传输的上 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其中, 所述的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是指: 只传 输 ACK/NACK应答信息, 打掉 CSI信息。
方式三
先根据高层信令指示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或者是 ACK/NACK应答信息; 当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同时传输时,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 规则确定 ACK/NACK 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同时传输, 还是只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 打掉 CSI信息;
本发明中, PUCCH采用 P个 RM码的结构传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 的输入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N个 CSI信息比特级联 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N个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如果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 数 N, 使用前述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如果 ACK/NACK应答 信息的比特个数 M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个数 N, 使用前述方式二传输所确 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本发明中, PUCCH采用 P个 RM的结构传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当 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的输入序列根据 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的输入; 方式二: 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 序列作为每个 RM的输入;
方式三: 将 Pcdl上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 PDSCH,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 和 /或 SPS release 和 /或 SPS PDSCH 的对应的 H 个 ACK/NACK应答信息作为 Z个 RM的输入,剩下的 M-H个 ACK/NACK应 答信息平均分为 P-Z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的输入。
上述 P的值为大于 1的正整数, P的具体取值和 PUCCH结构有关, PUCCH结构决定了 P个 RM的编码后序列长度 Y,每个 RM编码后的序列 长度 L=Y/P; 而 Z, Q的值小于 P且预先设定, 上述阈值 XI、 X2、 X3为 大于 1的正整数且预先设定。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举实施例并 参照附图, 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中, 针对的应用情形为, 在任一子帧内, 需要同时在 PUCCH上 发送 ACK/NACK应答信息 {。 ,。 ,...,。 }和 CSI信息 {。 ,。 ...,。Γ}。 本 发明在发送 ACK/NACK 应答信息 和 CSI 信息 {Ofs ..,W}时, 需要根据上行控制信息中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以 及 CSI信息比特, 确定所要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 {o CK ,o CK ,...,oM ACK}和 CSI信息 ,还是仅 ACK/NACK应答信息 f ACK ACK ACK \
|°0 ,01 ' ···' j。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8所 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 802: UE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的规则确定传输的上行控制信 步驟 804: UE在 PUCCH上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步驟 802中, UE根据高层信令确定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指: 高层信 令中明确指示有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 应答信息 {o CK ,o CK ,...,oM ACK}和 CSI信息 {。 ,。 ,...,。 } , 或者是 ACK/NACK应答信息 f ACK ACK ACK \ .
|°0 ,01 ' ···' j,
步驟 802中, UE根据预定义的规则确定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指: UE 根据以下两个规则之一或组合确定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 和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I ,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 信息
Figure imgf000016_0001
,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
{o CK , o†CK , ..., oM ACK ]和 CSI信息 ;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 N, 需要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0 ,0 ,...,0 } , 否则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 ,^ ,…,^^和 CSI信息 f CSI CSI CSI \ .
{°0 ,01 " · ', 0Ν j,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 比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2,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 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 N大于等于预先设定的阈值 X3 , 传输的上 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 X4时, 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其中阈值 XI、 X2、 X3、 X4均为大于 1的正整数且事先设定。 具体地, 可以根据终端接入的通信系统的特性而确定 XI、 X2、 X、 X43的具体取值, 上述 XI、 X2、 X3 、 X4均为经验值, 设定这些值的方式是容易实现的。
步驟 804中, UE在 PUCCH上传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是指: PUCCH 采用 P个 RM码的结构传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具体地,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 ( L, 0 ) 的输入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和 CSI信 息比特序列 {。 ,。 ,… ,。 ; [级联后平均分为 Ρ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 (L, 0)的输入; 其中, 级联的方式可以是顺序级联, 也可以是奇偶级 联, 也可以是交织级联, 平分方式可以是顺序平分, 也可以是奇偶平分。
例 1: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 Format 3传输上行控制 信息, 其中编码方式如图 4 (a)所示, 即 P=l,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 特序列 { 。 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 级联, 由于
PUCCH format3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采用 RM (48, 0)编码, 其中 RM (48,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 付。
例 2: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 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b)所示, 即 P=2,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 序列 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 级联后,平均分为 2 个序列, 2 序歹 'J的长度分另 ll为 =「(M + N)/2,和 02 =(M + N)— ; 由于
PUCCH format3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 列采用 RM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 速率匹配获得。
例 3: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所示, 即 P=3,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 序列 { Ci ,0l Aa ,...,d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级联后,平均分为 3 个序列, 3 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C =「(M + N)/3]、 02 =「((M + N)— 6 )/2]和 <3 = (Μ + N) - Q - 02。 由于 PUCCH format3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 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16, 0)编码, 其中 RM (16, 0)通过 对 RM ( 32, 0 )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4: 如图 6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a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 息比特序列 { Ci ,0l Aa ,...,d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Ofs ..,W}级联后,平 均分为 4 个序列 , 4 个序列 的长度分别 为 =「(M + N)/4] 、
02 =[(( + N)-01)/3 、 03 =[(( + N)-01-02)/2 和 04 =(M + N)— _(¾_(¾ ,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 个序列采用 RM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 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5: 如图 7所示,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b传输上行控制信息, 其 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 所示,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级联后, 平均分为 4 个序列, 4 个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C =「(M+N)/4]、 02 =「((M + N)— 6 )/3] 、
03 =「((M + N)— 02)/2]和 04 =(M + N)— 02— 03 ,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 式 a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作为 P-Q 个 RM (L, 0) 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序列作为 ..,o }Q个 RM (L, 0)。
例 1: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b)所示,即 P=2,预先设定的 Q=l,将 ACK/NACK 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和 CSI信息比特序列 {Ofs ..,W}分 别作为 2个 RM的输入, PUCCH format3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 列长度为 48, 采用 RM (24, 0 )编码, 其中 RM ( 24, 0 )通过对 RM (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2: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 )所示,即 P=3,预先设定的 Q=2,将 ACK/NACK 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作为 2个 RM的输入, CSI信息比特序 歹 作为 1个 RM的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 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 16, 0)编码, 其 中 RM (16,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3: 如图 6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a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预先设定的 Q=3,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作为 3个 RM的输入, CSI 信息比特序列 {Ofs ..,。r}作为 1个 RM的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 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24, 0) 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4: 如图 7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b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预先设定的 Q=3,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作为 3个 RM的输入, CSI 信息比特序列 {Ofs ..,。r}作为 1个 RM的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 式 a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方式三: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 N时, 使用前述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在 ACK/NACK应答信 息的比特个数 M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个数 N时,使用前述方式一传输所确 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当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的输入序 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 ,。 ,…,。 )作为 P个
RM的输入; 例 1: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所示, 即 P=3,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 序列 {ο^,ο^,...,^^}作为 3个 RM的输入, 由于 PUCCH format3中可承载 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 16, 0)编码, 其 中 RM (16,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2: 如图 6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a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 息比特序列 ^ ,。 ,…,。^^作为 4个 RM的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 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24, 0) 编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3: 如图 6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b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 特序列 { ^o ,...,^^}作为 4个 RM的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 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24, 0)编 码, 其中 RM (24,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方式二: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序列 平均分为 P 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的输入, 平分方式可以是顺序平分, 也可 以是奇偶平分;
例 1: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所示, 即 P=3,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 序列 ^ 。^,…,。^^平均分成 3 个序列, 3 个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Q =「(M + N)/3]、 (¾ =「((M + N)- 0 /2]和 03 =(M + N)-。 02 , 每个序列作为 每个 RM的输入,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 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16, 0)编码, 其中 RM (16, 0)通过 对 RM ( 32, 0 )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2: 如图 6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a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 息比特序列^^,^ …,^^^平均分成 4 个序列, 4 个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0: =[( + N)/4 、 02 =「((M + — )/ 3, 、 03 =[(( + N)-01-02)/2 和 04 =(M + ^-0,-0,-0,,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 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 通过对 RM ( 32, 0 )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3: 如图 7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增强的 PUCCH格式 b传输上行 控制信息, 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d)所示, 即 P=4, 将 ACK/NACK应答信 息比特序列^ ^ …,^^;!平均分成 4 个序列, 4 个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0: =[( + N)/4 、 02 =「((M + — )/ 3, 、 03 =[(( + N)-01-02)/2 和 04=(M + ^-0,-0,-0,,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 序列长度为 9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24, 0)编码, 其中 RM (24, 0) 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方式三: 将 Pcell上的 PDSCH和 /或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的对 应的 H个 ACK/NACK应答信息{0。^,01^,...,0^}作为 Z个 RM ( L, 0 ) 的 输入, 剩下的 M-H个 ACK/NACK应答信息采用方式一或方式二作为 P-Z 个 RM (L, 0) 的输入。
例 1: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 )所示,即 Ρ=3 , Ζ=1 ,将 Pcell对应的 ACK/NACK 应答信息比特序列{0。^,0l^,…,0 }作为 l个RM (L, 0) 的输入, 将剩下 的比特序列作为剩下 2个 RM ( L, 0 ) 的输入,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的 输入, 由于增强的 PUCCH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16, 0 )编码, 其中 RM ( 16, 0 )通过对 RM (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例 2: 如图 5所示, 常规 CP下, 使用 PUCCHformat3传输上行控制信 息,其中编码过程如图 4( c )所示,即 P=3, Z=l,将 Pcdl对应的 ACK/NACK 应答信息比特序列{0。^,0l^,…,0 }作为 l个RM (L, 0) 的输入, 将剩下 的比特序列分成 2 个序列, 2 个序列的长度分别为(^ ^(M-H)^]和 < 2 =(M- H)-^,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L, 0)的输入,由于增强的 PUCCH 格式中可承载的编码后的比特序列长度为 48, 所以每个序列采用 RM ( 16, 0)编码, 其中 RM (16, 0)通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
上述 Z、 Q的值小于 P且预先设定, 上述 P的值为大于 1的正整数, P 的具体取值和 PUCCH结构有关, PUCCH结构决定了 P个 RM (L, 0)的 编码后序列长度 Y, 每个 RM编码后的序列长度 L=Y/P; RM (L, 0)通 过对 RM (32, 0)进行速率匹配获得属于现有技术或现有技术的扩展, 其 实现仅是数学变换, 比较简单, 这里不再赘述其实施细节。
图 9 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如图 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装置包括确定单元 90和传输单元 91; 其中:
确定单元 90, 设置为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 控制信息;
传输单元 91, 设置为通过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上述确定单元 90,高层信令指示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 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或是 ACK/NACK应答信息。
上述确定单元 90还设置为, 根据以下规则的至少之一确定所传输的上 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和大 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 N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 N之比大 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 N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 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 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上述确定单元 90还设置为, 根据高层信令指示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 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规则确定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同时传输, 还是仅传输 ACK/NACK应答 信息。
上述传输单元 91还设置为, 通过 PUCCH采用 P个 RM码编码方式传 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序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CSI信息比特级联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M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 N时, 通 过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个数 M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个数 N时,通过方式二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 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M个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 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将主小区 Pcdl上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和 /或半持续调 度释放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的对应的 H个 ACK/NACK应答信息 作为 Z个 RM码的输入, 剩余 M-H个 ACK/NACK应答信息平均分为 P-Z 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码的输入。
上述 Z, Q的值小于 P且预先设定, 上述 P的值为大于 1的正整数, P 的具体取值和 PUCCH结构有关, PUCCH结构决定了 P个 RM ( L, 0 )的 编码后序列长度 Y, 每个 RM编码后的序列长度 L=Y/P; RM ( L, 0 )通 过对 RM ( 32, 0 )进行速率匹配获得属于现有技术或现有技术的扩展, 其 实现仅是数学变换, 比较简单, 这里不再赘述其实施细节。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图 9所示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装置中的各处 理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图 9 所示的上行控制信息的装置中各单元的功能可通过运行于处理器上的程序 而实现, 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而实现。 例如, 上述传输单元可通过发 射天线而实现。
本发明还记载了一种终端, 包括图 9所示的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
工业实用性 通过本发明, 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的规则, 确定仅传输上行控制 信中的 ACK/NACK应答信息, 还是同时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 并且, 根据所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不同, 分别采用不同的 RM码编 码方式传输上行控制信息, 从而能够保证保证系统最大吞吐量, 并能减少 下行信道信息反馈时延。

Claims

1、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 并通过物 理上行控制信道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高层信令确定 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高层信令指示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 或是 ACK/NACK应答信息。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预定义规 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根据以下规则的至少之一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和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比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根据高层信令和预 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根据高层信令指示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时, 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规则确定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同时传输, 还是仅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通过 PUCCH采用 P个雷德 -穆勒 RM码编码方式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 制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用 P个 RM码的 结构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序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CSI信息比特级联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个 数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个数时, 通过方式二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7、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采用 P个 RM码的 结构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 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每个序列作 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将主小区 Pcdl上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PDSCH和 /或半持续调 度释放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对应的 ACK/NACK应答信息作为 Z 个 RM码的输入, 剩余 ACK/NACK应答信息平均分为 P-Z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码的输入。
8、 根据权利要求 5至 7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P值为大 于 1的正整数, 所述 Z、 Q均小于 P, 均为预先设定值。
9、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确定单 元和传输单元; 其中:
确定单元, 设置为根据高层信令和 /或预定义规则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 制信息;
传输单元, 设置为通过 PUCCH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高层信令指示所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或是 ACK/NACK应 答信息。
11、 根据权利要求 9或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 设置为, 根据以下规则的至少之一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规则一: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和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二: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传 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三: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和 CSI信息的比特数之比大于 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 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规则四: CSI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 为 ACK/NACK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 息和 CSI信息;
规则五: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 传输的 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 应答信息, 否则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还设置 为,根据高层信令指示确定所传输的上行控制信息是 ACK/NACK应答信息 和 CSI信息时, 再根据上述预定义的规则确定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 信息同时传输, 还是仅传输 ACK/NACK应答信息。
13、 根据权利要求 9至 1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 单元还设置为,通过 PUCCH采用 RM码编码方式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单元还设置 为, 采用 Ρ个 RM码的结构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和 CSI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序列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和 CSI信息比特级联后平均分为 P个序列, 每个序列作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Q个 RM码的输入, 将 CSI信息比特作为 Q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 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大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一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在 ACK/NACK应答信息的比特数 小于 CSI信息的比特数时, 通过方式二传输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
所确定的上行控制信息为 ACK/NACK应答信息时, P个 RM码的输入 序列根据以下方式之一确定:
方式一: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作为 P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二: 将 ACK/NACK应答信息比特平均分为 P个序列,每个序列作 为每个 RM码的输入;
方式三:将主小区 Pcdl上的 PDSCH和 /或 SPS release和 /或 SPS PDSCH 对应的 ACK/NACK应答信息作为 Z个 RM码的输入,剩余 ACK/NACK应 答信息平均分为 P-Z个序列, 作为 P-Z个 RM码的输入。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 P值为大于 1的 正整数, 所述 Z、 Q均小于 P, 均为预先设定值。
16、 一种终端, 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 9至 15任一所述的上行控 制信息的发送装置。
PCT/CN2011/084474 2011-09-30 2011-12-22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WO2012152012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354,353 US9621324B2 (en) 2011-09-30 2011-12-22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E
EP11865368.2A EP2763482B1 (en) 2011-09-30 2011-12-22 Method, device, and terminal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963448A CN102377535A (zh) 2011-09-30 2011-09-30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CN201110296344.8 2011-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52012A1 true WO2012152012A1 (zh) 2012-11-15

Family

ID=45795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1/084474 WO2012152012A1 (zh) 2011-09-30 2011-12-22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21324B2 (zh)
EP (1) EP2763482B1 (zh)
CN (1) CN102377535A (zh)
WO (1) WO2012152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3708B2 (ja) * 2011-12-19 2016-03-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3312446B (zh) 2012-03-16 201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8964561B2 (en) 2012-05-04 2015-02-24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sequence root
US9313779B2 (en) 2012-07-27 2016-04-12 Intel Corporatio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th large number of bits
EP2880789B1 (en) * 2012-08-03 2019-09-25 Intel Corporatio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th large number of bits
CN103580825B (zh) * 2012-08-03 2017-05-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Uci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6712894B (zh) * 2015-07-29 2021-09-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706768B2 (en) 2020-04-24 2023-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in high band operation
US11705949B2 (en) * 2020-04-24 2023-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 transmission triggered by negative acknowledgment (NAC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8109A1 (en) * 2009-04-30 2010-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CN102098146A (zh) * 2011-01-21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2111849A (zh) * 2009-12-24 2011-06-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继链路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1085230A2 (en) * 2010-01-08 2011-07-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41690A1 (en) * 2007-10-01 200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WO2010140826A2 (en) * 2009-06-03 2010-12-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frequency hopping for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signals
BR112012007487A2 (pt) * 2009-10-01 2017-08-2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ansmissão de dados de controle de uplink
US8553671B2 (en) 2010-03-10 2013-10-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42626A2 (ko) * 2010-05-13 2011-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및 데이터의 다중화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1958774B (zh) * 2010-09-30 2015-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078252B2 (en) * 2010-10-26 2015-07-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2075293B (zh) * 2011-01-10 2017-02-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终端
US8549374B2 (en) * 2011-02-11 2013-10-01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Dual Reed-Muller (RM) code segmentation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KR101595198B1 (ko) * 2011-09-23 2016-0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8109A1 (en) * 2009-04-30 2010-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CN102111849A (zh) * 2009-12-24 2011-06-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继链路上行控制信道资源分配方法、系统及装置
WO2011085230A2 (en) * 2010-01-08 2011-07-1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or multiple carriers
CN102098146A (zh) * 2011-01-21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21324B2 (en) 2017-04-11
EP2763482B1 (en) 2023-10-11
CN102377535A (zh) 2012-03-14
EP2763482A4 (en) 2015-06-10
US20140314034A1 (en) 2014-10-23
EP2763482A1 (en)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52012A1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KR102421611B1 (ko) Lte 업링크 송신들의 레이턴시를 감소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1695055B1 (ko) 다중 반송파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EP3046377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of terminal having plurality of cells configured therei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method
EP3343821B1 (en) Method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EP3751914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P2019523574A (ja) Puschにおけるharq−ack多重化
EP3270535A1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US11050524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KR102208133B1 (ko) 송신 타입 및 ue 처리 능력에 따른 송신 지연
WO2011120411A1 (zh) 上行控制信道资源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KR102255331B1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CN112368960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KR20180072592A (ko)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단말기 및 기지국
EP3748886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harq-ac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8886436B (zh) 无线电网络节点、无线设备以及其中执行的方法
JP2019535176A (ja) グラントフリー伝送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および端末デバイス
CN11156700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EP359868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CN112005577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164029A (zh)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8886754A (zh) 用于指示反馈消息的传输时间偏移的方法
EP3520282B1 (en)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rq-ack bundling
US11122601B2 (en) Buffer status report send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JP6585275B6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端末及び基地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18653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18653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435435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