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8774B -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8774B
CN101958774B CN201010503424.1A CN201010503424A CN101958774B CN 101958774 B CN101958774 B CN 101958774B CN 201010503424 A CN201010503424 A CN 201010503424A CN 101958774 B CN101958774 B CN 1019587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data
bit data
information
b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34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8774A (zh
Inventor
戴博
夏树强
梁春丽
喻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0342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587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58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8774A/zh
Priority to EP11827994.2A priority patent/EP2608439A4/en
Priority to US13/824,085 priority patent/US9282549B2/en
Priority to RU2013112503/08A priority patent/RU2540834C2/ru
Priority to BR112013007644A priority patent/BR112013007644A2/pt
Priority to PCT/CN2011/076678 priority patent/WO2012041098A1/zh
Priority to KR1020137008154A priority patent/KR101551829B1/ko
Priority to JP2013530544A priority patent/JP5567219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8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87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Abstract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时域扩展模块及数据传输模块;所述方法包括:用户设备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然后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所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采用本发明后,增加了UE反馈信息的比特数量,提高了上行反馈容量,保证了系统的最大吞吐量,减少了下行信道信息的反馈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中的无线帧(RadioFrame)包括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模式和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TDD)模式的帧结构。如图1所示,在FDD模式的帧结构中,一个10毫秒(ms)的无线帧由二十个长度为0.5ms、编号为0~19的时隙(slot)组成,时隙2i和2i+1组成长度为1ms的子帧(subframe)i(其中,0≤i≤9)。如图2所示,在TDD模式的帧结构中,一个10ms的无线帧由两个长为5ms的半帧(halfframe)组成,一个半帧中包括5个长度为1ms的子帧,子帧i定义为2个长为0.5ms的时隙2i和2i+1的组合(其中,0≤i≤9)。
在上述两种帧结构中,采用标准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简称为Normal CP)时,一个时隙中包含7个长度为66.7微秒(us)的符号,其中第一个符号的CP长度为5.21us,其余6个符号的CP长度为4.69us;采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简称为Extended CP)时,一个时隙中包含6个符号,每个符号的CP长度均为16.67us。
各子帧支持的上下行配置如表1所示。其中,“D”表示专用于下行传输的子帧,“U”表示专用于上行传输的子帧,“S”表示用于DwPTS(DownlinkPilot Time Slot,下行导频时隙),保护间隔(Guard Period,简称为GP)和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上行导频时隙)这三个域的特殊子帧。
表1各子帧支持的上下行配置示意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LTE TDD支持5ms和10ms的上下行切换周期。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为5ms,特殊子帧会存在于两个半帧中;如果下行到上行转换点周期为10ms,特殊子帧只存在于第一个半帧中;子帧#0和子帧#5以及DwPTS总是用于下行传输;UpPTS和紧跟于特殊子帧后的子帧专用于上行传输。
LTE上行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方式,上行时域符号为上行SC-FDMA符号。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格式分为Format 1、Format 1a、Format 1b、Format 2、Format 2a和Format 2b六种,最多可以传输15比特原始信息。每个PUCCH信道在一个子帧中占用两个物理资源块的资源,在一个时隙内占用一个物理资源块的资源。
为了满足高级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Advanced,简称为ITU-Advanced)的要求,作为LTE演进标准的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LTE-A)系统需要支持更大的系统带宽(最高可达100MHz),并需要后向兼容LTE现有的标准。在现有LTE系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将LTE系统的带宽进行合并来获得更大的带宽,这种技术称为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简称为CA)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IMT-Advance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缺,进而优化频谱资源的利用。所述载波聚合的LTE系统带宽可以看作分量载频(Component Carrier,简称为频谱),每个分量载频也可以称为一个小区(Cell),也就是说一个频谱可以由n个分量载频(Cell)聚合而成。一个R10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资源由频域的n个小区(分量载频)构成,其中,一个小区称为主小区(Primary cell),其余小区称为辅小区(Secondary cell)。
在LTE-A系统中引入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正交频分复用(DFTSpread-OFDM)的格式,用于能够支持多于4比特的UE来进行ACK/NACK应答消息的反馈,并将这种新的基于DFT-s-OFDM的格式称为控制信道格式3,PUCCH Format 3采用现有RM(32,O)的编码方式,最多可以传输11比特信息。
在TDD系统中,一个上行子帧会对应多个下行子帧,并且,每个下行子帧上有n个小区,如图3所示。每个小区根据传输模式不同可以有一个传输块传输,也可以有两个传输块传输。由于载波聚合,一个子帧在频域上对应多个小区时,UE需要反馈多个小区的下行信道信息。由于目前PUCCH信道反馈信息比特容量受限,不能在一个PUCCH信道上同时反馈对应下行信道的多个小区的信息,因此需要分配到不同子帧上进行传输,这将导致信息反馈时延变大,不利于基站的下行动态调度,影响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中UE不能在一个PUCCH信道上同时反馈对应的下行信道上多个小区的信息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然后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所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时域扩展具体包括: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其中,所述加扰、交织及调制的处理顺序为任意。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具体包括:先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然后对各组数据分别进行编码,所述编码方法为RM(32,O)编码或者卷积编码;其中,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Zi,则其中,Q表示一个调制符号对应的比特数,L为一个物理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数量。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在编码完成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UE将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按顺序串联在一起、或者交叉地串联在一起、或者分块交叉串联在一起、或者所述UE对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分别进行加扰调制操作后,再将各组调制后得到的符号串联起来,所述串联的方法为顺序串联或者交叉串联。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具体包括:从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或者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Y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或者,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其中OmodY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Y-(OmodY)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固定序列对待交织数据进行交织,或者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方式对待交织数据进行交织,或者按照分块交织法进行交织。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DFT具体包括:在时域上对所有数据一同进行DFT处理,或者在时域上对每个物理资源块上承载的数据分别进行DFT处理。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由长度为n×L的序列构成;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由n条长度为L的序列构成,其中,L为一个物理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数量。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序列为Zadoff-Chu(ZC)序列或者计算机产生的ZC序列(ComputerGeneration Zadoff-Ch)。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当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时,若所述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m,则在该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N-1-m或m。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当一个时隙内包含h个上行SC-FDMA符号时,所述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具体包括:将扩展后数据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上述扩展后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或者,将扩展后数据部分映射到该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另一部分数据映射到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各部分已映射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相应地映射到该子帧中对应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其中,h=f+g,f为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当所述时隙中采用常规循环前缀时,h=7,f=5,g=2;当所述时隙中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h=6,f=5,g=1。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待反馈信息包括正确应答(ACK)/错误应答(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及调度请求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后,将每一组数据对应地通过一个格式为PUCCH Format 2或PUCCH Format 3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发送出去;其中,n为2,承载所述比特数据的PUCCH在频域上占用相同或相邻的物理资源块。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用户设备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具体包括:从由所述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或者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n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或者,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其中Omodn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n-(Omodn)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待反馈信息包括:正确应答(ACK)/错误应答(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及调度请求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时域扩展模块及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
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时域扩展模块得到的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所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设备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具体包括:所述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其中,所述加扰、交织及调制的处理顺序为任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分组模块及发送模块;
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将每一组数据对应地通过一个格式为PUCCH Format2或PUCCH Format 3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发送出去;其中,n为2,承载所述比特数据的PUCCH在频域上占用相同或相邻的物理资源块。
进一步地,所述用户设备还可具有以下特征:
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具体包括:
所述分组模块用于从由所述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
或者,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n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
或者,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
或者,所述分组模块用于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其中Omodn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n-(Omodn)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采用本发明后,增加了UE反馈信息的比特数量,提高了上行反馈容量,保证了系统的最大吞吐量,减少了下行信道信息的反馈时延。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F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TDD系统中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载波聚合场景下一个上行子帧对应下行调度窗示意图;
图4a和图4b分别为n=2时PUCCH Format X在常规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情况下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咬尾卷积码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分别为n=3时PUCCH Format X在常规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情况下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7a和图7b分别为n=1时PUCCH Format X在常规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情况下的信道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b和图8c分别为n=1时PUCCH Format X编码调制映射过程的三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本发明所述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包括:
A、UE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其中,待反馈信息可以是ACK(Acknowledge,正确应答)/NACK(Non-Acknowledge,错误应答)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及调度请求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待反馈信息包含的比特数可根据上下行时隙配置以及为该UE配置的小区和相应的传输模式来确定;
B、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该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可以由长度为n×L的CG-ZC(Computer Generation-Zadoff-Chu,计算机产生的ZC)序列或者ZC序列构成(如表2和表3a和表3b所示),还可以由n条长度为L的CG-ZC序列或者ZC序列构成,其中,L为一个物理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数量。
表230条12长的CG-ZC序列
表3a 30条24长的CG-ZC序列中前12位取值
表3b  30条24长的CG-ZC序列中后12位取值
假设,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则当上述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m时,则在该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N-1-m或m均可。该信道资源信息可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上述UE。
当一个时隙内包含h个上行SC-FDMA符号时,上述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是指:将扩展后数据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上述扩展后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即完成映射后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相同;或者,将扩展后数据部分映射到该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另一部分数据映射到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各部分已映射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相应地映射到该子帧中对应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即完成映射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不同。其中,h=f+g,时域扩展码的长度为f。
在具体实施中,在步骤A中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时域扩展是指:使用正交序列将编码后的序列扩展到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上,正交序列可以采用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序列;具体包括:对该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DFT。其中,加扰、交织及调制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
其中,所述交织方法为根据序列{x0,x1...,xB-1}对待交织比特数据进行交织,x0,x1...,xB-1为1到B的正整数序列;或者,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交织方法;
编码方法可以为RM(32,O)编码或者卷积编码。当采用卷积编码方式时,还需要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连同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一起进行编码。经过编码后,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变为n×L×Q×2比特(适用于同一子帧内的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不同的情况)或L×Q×n比特(适用于同一子帧内的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其中,Q表示一个调制符号对应的比特数。
在进行编码时,可以先将上述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然后对各组数据分别进行编码。假设,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Zi,则(适用于同一子帧内的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不同的情况)或(适用于同一子帧内的两个时隙上传输的数据相同的情况)。在编码完成后,可以将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按顺序串联在一起,如:或者,交叉地串联在一起,如或者,分块交叉串联在一起,如将每个组中的比特数据分别按照顺序分为两个块,交叉的串联各组中的块,如,两组数据中,每组包含24个比特数据,则串联后结果为
较优地,分组方法可以采用下述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方式一: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可以大于等于比特;其中,符号表示向下取整;
方式二:将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Y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
方式三: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
方式四: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其中OmodY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Y-(OmodY)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此外,上述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DFT(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可以是:在时域上对所有数据一同进行DFT(Discrete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处理,或者,在时域上对每个物理资源块上的数据分别进行DFT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采用上述方法传输上述反馈信息的信道在一个子帧中第一个时隙上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索引m,在该子帧中第二个时隙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为N-1-m,且,将原始O个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编码为n×L×Q×2比特,采用RM(32,O)编码方式,其中,n=1,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所述信道结构的时域长度为一个子帧,在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扩展后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2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2个和第6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在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扩展后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1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3个或第4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时域扩展码为5阶DFT序列,此时,所述信道结构为PUCCH Format 3;
在另一实施例中,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采用上述方法传输上述反馈信息的信道在一个子帧中第一个时隙上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索引m,在该子帧中第二个时隙上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为N-1-m,所述信道结构的时域长度为一个子帧,在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扩展后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2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2个和第6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在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1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3个或第4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时域扩展码为5阶DFT序列。将原始O个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RM(32,O)编码,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L×Q,其中,Y=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或者,将原始O个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卷积编码,编码后长度为L×Q×n×2,其中,Y=2,n=1,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对该数据进行编码后,再进行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或对该数据进行编码后,再进行加扰、调制。最后进行交织或不进行交织),其中,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固定序列进行交织,或者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交织方法,或者按照分块交织方法。
在另一实施例中,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采用上述方法传输上述反馈信息的信道在一个子帧中的第一个时隙上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索引m,在本子帧中第二个时隙上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为N-1-m,所述信道结构的时域长度为一个子帧,在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扩展后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2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2个和第6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在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扩展后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1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3个或第4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时域扩展码为5阶DFT序列。将原始O个比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RM(32,O)编码,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L×Q×2或L×Q,其中,Y=2,n=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或者,将原始O个比特进行卷积编码,编码后长度为L×Q×2×n或L×Q×n,其中,Y=2,n=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采用QPSK调制方式时,Q=2,采用16QAM调制方式时,Q=4,采用64QAM调制方式时,Q=6;对该数据进行编码后,再进行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或者,对该数据进行编码后,再进行加扰、调制、和/或交织),其中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固定序列进行交织,或者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进行交织,或者按照分块交织的方法进行交织。
本发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时域扩展模块及数据传输模块;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时域扩展模块得到的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上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此外,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具体包括:时域扩展模块用于对上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其中,加扰、交织及调制的处理顺序为任意。
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分组模块及发送模块;分组模块用于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发送模块用于将每一组数据对应地通过一个格式为PUCCH Format 2或PUCCH Format 3的PUCCH发送出去;其中,n为2,承载比特数据的PUCCH在频域上占用相同或相邻的物理资源块。
其中,所述分组模块用于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可具体包括:
分组模块用于从由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
或者,分组模块用于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n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
或者,分组模块用于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
或者,分组模块用于从由上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n组,其中Omodn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n-(Omodn)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下面用四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使用PUCCH Format X发送反馈信息;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当n=2时PUCCH Format X格式的信道结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其中RS表示解调参考信号,具体描述如下:
在频域上占有连续n个物理资源块,对一个上行SC-FDMA符号上的数据进行时域扩展,将时域扩展后数据映射到相应时域上行SC-FDMA符号上,解调参考信号和数据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
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所述信道在第一个时隙的物理资源块索引m,则,在第二个时隙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为N-1-m。所述信道结构的时域长度为一个子帧,在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如图4a所示,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2个,分别位于每个时隙的第2个和第6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在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如图4b所示,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1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3个或第4个上行SC-FDMA符号。如表4所示,时域扩展码为5阶DFT序列。
表4DFT序列
  序列索引   序列[w(0)…w(4)]
  0   [1 1 1 1 1]
  1   [1 ej8π/5 ej6π/5 ej4π/5 ej2π/5]
  2   [1 ej6π/5 ej2π/5 ej8π/5 ej4π/5]
  3   [1 ej4π/5 ej8π/5 ej2π/5 ej6π/5]
  4   [1 ej2π/5 ej4π/5 ej6π/5 ej8π/5]
编码方案1:
将原始O个比特的待反馈信息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RM(32,O)编码,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L×Q×2或L×Q,其中,Y=n=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或者,将原始O个比特待反馈信息比特数据进行卷积编码,编码后长度为L×Q×2×n或L×Q×n,其中,Y=n=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
在上述编码方案中,可采用将前个比特数据为一组,剩余比特数据为一组的分组方式;或者,采用偶数位比特数据为一组,奇数位比特数据为一组的分组方式。
在具体实现时,采用RM(32,O)编码的具体编码方式是: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其中,i=0、1、2、...、Bj-1,表示第j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序列,Bj表示第j组比特数据经编码后的长度,如果一个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相同,则Bj=L×Q;如果一个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不同,则Bj=2×L×Q。N表示基本序列的长度,Mi,h表示基本序列h中编号为i的值,表示第j组比特数据包括的待反馈信息比特序列,Mj表示第j组比特数据包含的比特数量,基本序列如表5所示,基本序列也可以采用表5的基本序列进行行置换后的形式。
表5基本序列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24   1   1   1   1   1   0   1   1   1   1   0
  25   1   1   0   0   0   1   1   1   0   0   1
  26   1   0   1   1   0   1   0   0   1   1   0
  27   1   1   1   1   0   1   0   1   1   1   0
  28   1   0   1   0   1   1   1   0   1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0   0
  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1   0   0   0   0   0   0   0   0   0   0
各组经编码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为b0,b1...,bB-1,其中,B表示编码后的比特数量,如果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相同,则B=n×L×Q;如果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不同,则B=2×n×L×Q;
各组比特可以顺序串联在一起,也可以交叉串联在一起,
编码方案2:
将反馈消息O0,O1,...OM-1采用图5所示的约束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码编码;其中,b0,b1,...,bB-1表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B表示编码后的长度,如果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相同,则B=n×L×Q,如果同一子帧内两个时隙承载的信息不同,则B=2×n×L×Q;
上述交织的过程是将编码后的序列b0,b1...,bB-1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按照固定序列进行交织,或者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方法进行交织,或者按照分块交织的方法进行交织)进行变换得到b′0,b′1...,b′B-1;其中加扰的过程可以用扰码序列c0,c1...,cB-1和编码交织后得到的序列b′0,b′1...,b′B-1(或编码后得到的序列b0,b1...,bB-1)相加后对2取模,得到加扰后的序列q0,q1...,qB-1,即qi=mod((ci+b′i),2),其中,i=0,1,...,B-1,扰码序列是可由伪随机序列构成。该交织过程为可选过程。
例如,待交织比特数量为48的时候,根据固定序列{x0,x1...,xB-1}对待交织比特进行交织,x0,x1...,xB-1为1到B的正整数序列;
采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方式,调制后的序列为其中,Qm=2。
同样结构和编码过程下,n=3的时候所述信道结构如图6a和图6b所示;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分组编码的时候,按照前个比特为一组,第位到第位比特为一组,剩余比特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
或者,把比特位置与3取模后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分为一组;
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每个小区对应的反馈信息为一组;
或者,OmodY个组的比特数量为Y-(OmodY)个组的比特数量为
该实例中的信道可应用于载波聚合下TDD反馈ACK/NACK信息比特数量大于11时,或者UE需同时反馈r个下行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时。
实施例2
用n个PUCCH Format 3在相邻或者同一个物理资源块上传输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其中,n为2;
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每组反馈信息与一个PUCCHFormat 3一一对应,每个PUCCH Format 3传输对应组内的比特数据;
分组方法可采用将前个比特划分为一组,剩余比特划分为一组;或者,偶数位比特为一组,奇数位比特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每个小区对应的反馈信息为一组。
所述n个PUCCH Format 3信道资源由高层信令配置;
所述信道传输的反馈信息比特可以是ACK/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调度请求信息中一个种或多种;
实施例3
使用n个PUCCH Format 2在相邻或者同一个物理资源块上传输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其中,n为2。
可以将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n组,每组反馈信息与一个PUCCHFormat 2对应,每个PUCCH Format 2传输相应组内的比特数据。
分组方法可采用将前个比特划分为一组,剩余比特划分为一组;或者,偶数位比特为一组,奇数位比特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每个小区对应的反馈信息为一组。
所述n个PUCCH Format 2信道资源可由高层信令配置;
所述信道传输的反馈信息比特可以是ACK/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调度请求信息中一个种或多种;
实施例4
在载波聚合场景下,使用PUCCH Format X发送反馈信息;
n为1的信道结构如图7所示,具体描述如下:
频域上占有连续n个物理资源块,对一个上行SC-FDMA符号上的数据进行时域扩展,将时域扩展后数据映射到相应时域上行SC-FDMA符号上,解调参考信号和数据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
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所述信道在第一个时隙的物理资源块索引m,在第二个时隙的物理资源块索引为N-1-m,所述信道结构的时域长度为一个子帧,在循环前缀为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2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2个和第6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在循环前缀为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数据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5个,解调参考信号对应的上行SC-FDMA符号为1个,位于每个时隙的第3个或第4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时域扩展码为5阶DFT序列,如表4所示;
编码方案1:
将原始O个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RM(24,O)编码,如表5所示,第i组编码后长度为L×Q,其中,Y=2,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或者,将原始O个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对每组数据分别进行卷积编码,编码后长度为L×Q,其中,Y=2,=n=1,L=12,Q=2,使用QPSK调制方式;
在编码前,可采用将前个比特为一组,剩余比特为一组的分组方式;或者采用将偶数位比特划为一组,将奇数位比特划分为另一组的分组方式。
采用RM(24,O)编码具体编码方式是: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其中,i=0、1、2、...、Bj-1,表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Bj表示j组编码后的长度,Bj=L×Q,N表示基本序列的长度,Mi,h表示基本序列h中编号为i的值,表示j组包括的反馈信息,Mj表示j组包含的信息比特数量,基本序列如表6所示,基本序列也可以采用表6的基本序列进行行置换后的形式。
各组编码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为b0,b1...,bB-1,B表示编码后的长度,B=2×L×Q;
各组比特可以顺序串联在一起,如也可以交叉串联在一起,如或者,分块串联在一起,两个比特为一块,各组以块为单位交叉串联,或者,分块串联在一起,12个比特为一块,各组以块为单位交叉串联,
表6基本序列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编码方案2:
对反馈消息O0,O1,...OM-1采用图5所示的约束长度为7,码率为1/3的咬尾卷积码编码方式;b0,b1,...,bB-1表示编码后的比特序列,B表示编码后的长度,B=2×L×Q;
如图8a所示,对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DFT;
其中交织的过程是将编码后的序列b0,b1,...,bB-1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得到b′0,b′1,...,b′B-1;(可选)所述交织方法为根据序列{x0,x1...,xB-1}对待交织比特进行交织,x0,x1...,xB-1为1到B的正整数序列,或者,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交织方法;例如,待交织比特数量为48的时候,所述序列为{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或者,{1,2,25,26,3,4,27,28,5,6,29,30,7,8,31,32,9,10,33,34,11,12,35,36,13,14,37,38,15,16,39,40,17,18,41,42,19,20,43,44,21,22,45,46,23,24,47,48},或者,{1,2,3,4,5,6,7,8,9,10,11,12,25,26,27,28,29,30,31,32,33,34,35,36,13,14,15,16,17,18,19,20,21,22,23,24,37,38,39,40,41,42,43,44,45,46,47,48},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排列待交织比特,完成交织。或者,所述交织方法为分块交织法,即对于编码方案1,每个组对应24个比特,将一个组内的比特数据按顺序划分为两个块,每个块包含12个比特,对各块数据进行交织串联,假设交织前比特序列为则交织后比特序列为或者,所述交织方法为分块交织法,即对于编码方案1,每个组对应24个比特,将一个组内的比特数据按顺序划分为六个块,每个块包含2个比特,对各块数据进行交织串联,假设交织前比特序列为则交织后比特序列为
其中加扰的过程是用扰码序列c0,c1,...,cB-1和编码交织后的序列b′0,b′1,...,b′B-1(或编码后的序列b0,b1,...,bB-1)相加后对2取模,得到加扰后的序列q0,q1,...,qB-1;即qi=mod((ci+b′i),2)(i=0,1,...B-1),扰码序列是由伪随机序列构成;
其中调制方式采用QPSK,调制后的序列为
其中时域扩展是指使用正交序列将编码后的序列扩展到所占的符号上,正交序列可以采用DFT序列;
其中DFT变换是指对符号上的调制序列进行DFT操作;
或者,
如图8b所示,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加扰、调制和/或交织,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其中加扰的过程是用扰码序列c0,c1,...,cB-1和编码后的序列b0,b1,...,bB-1相加后对2取模,得到加扰后的序列q0,q1,...,qB-1;即qi=mod((ci+b′i),2)(i=0,1,...B-1),扰码序列是由伪随机序列构成;
其中调制方式采用QPSK,(Qm=2),调制后的序列为
其中交织的过程是将调制后的序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变换得到(可选)所述交织方法为根据序列对待交织比特进行交织,为1到的正整数序列,或者,所述交织方法为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交织方法;例如,待交织调制符号数量为24的时候,所述序列为{1,2,3,4,5,6,13,14,15,16,17,18,7,8,9,10,11,12,19,20,21,22,23,24}或者{1,3,5,7,9,11,13,15,17,19,21,23,2,4,6,8,10,12,14,16,18,20,22,24},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排列待交织比特,完成交织。或者,分开块交织,对于编码方案1,每个组对应12个调制符号,一个组顺序划分为两个块,每个块包含6个调制符号,各块交织串联,交织前调制符号序列为Q0,Q1,...Q23,交织后调制符号为Q0,...,Q5,Q12,...,Q15,Q6,...,Q11,Q16,...,Q23
其中时域扩展是指使用正交序列将编码后的序列扩展到所占的符号上,正交序列可以采用DFT序列;
其中DFT变换是指对符号上的调制序列进行DFT操作。
或者,
如图8c所示,对进行过组划分的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分别按组进行编码、加扰、调制,串联,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其中加扰的过程是用扰码序列c0,c1,...,cB-1和编码后的序列b0,b1,...,bB-1相加后对2取模,得到加扰后的序列q0,q1,...,qB-1;即qi=mod((ci+b′i),2)(i=0,1,...B-1),扰码序列是由伪随机序列构成;
其中调制方式采用QPSK,(Qm=2),调制后的序列为
其中,对于编码方案1,每个组对应12个调制符号,各组调制符号序列为将两个组调制后的符号交叉串联起来,串联后调制将号为
其中时域扩展是指使用正交序列将编码后的序列扩展到所占的符号上,正交序列可以采用DFT序列;
其中DFT变换是指对符号上的调制序列进行DFT操作;
所述信道传输的反馈信息比特数据可以是ACK/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调度请求信息中一个种或多种;根据UE配置的小区和相应的传输模式,确定反馈信息的数量;所述信道资源通过高层信令配置给目标UE。
本实施例所述信道可应用于载波聚合下TDD反馈ACK/NACK信息数量大于11时,或者,UE反馈r个下行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Claims (13)

1.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以及
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所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
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包括:先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然后对各组数据分别进行编码;
将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分块交叉串联在一起、或者对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分别进行加扰调制操作后,再将各组调制后得到的符号交叉串联;
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的步骤包括:从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或者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Y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或者,从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其中OmodY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Y-(OmodY)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进行时域扩展的步骤还包括: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后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再对经过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后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其中,所述加扰、交织及调制的处理顺序为任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
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的步骤还包括:所述编码方式为RM(32,O)编码或者卷积编码;其中,第i组数据编码后长度为Zi,则其中,Q表示一个调制符号对应的比特数,L为一个物理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数量,Y为正整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交织方式为按照固定序列对待交织数据进行交织,或者按照行进列出的矩阵方式对待交织数据进行交织,或者按照分块交织法进行交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对经过编码、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后的数据进行DFT的步骤包括:在时域上对所有数据一同进行DFT处理,或者在时域上对每个物理资源块上承载的数据分别进行DFT处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由长度为n×L的序列构成;或者,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由n条长度为L的序列构成,其中,L为一个物理资源块中包含的子载波数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序列为Zadoff-ChuZC序列或者计算机产生的ZC序列(ComputerGeneration Zadoff-Ch)。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当总带宽为N,物理资源块索引从0开始编号时,若所述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m,则在该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上行SC-FDMA符号所占用的物理资源块的索引为N-1-m或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当一个时隙内包含h个上行SC-FDMA符号时,将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SC-FDMA符号上的步骤包括:将扩展后数据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上述扩展后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中各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或者,将扩展后数据部分映射到该子帧中第一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另一部分数据映射到子帧中第二个时隙内的f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将与各部分已映射数据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相应地映射到该子帧中对应时隙内的另外g个上行SC-FDMA符号上;其中,h=f+g,f为时域扩展序列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
当所述时隙中采用常规循环前缀时,h=7,f=5,g=2;当所述时隙中采用扩展循环前缀时,h=6,f=5,g=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待反馈信息包括正确应答ACK或错误应答NACK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秩指示信息及调度请求信息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
12.一种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包括:时域扩展模块及数据传输模块;
所述时域扩展模块设置为: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
所述数据传输模块设置为:将所述时域扩展模块得到的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分别映射到该子帧内的多个上行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上,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在相同频域位置上传输所述扩展后数据及对应的解调参考信号;其中,每个上行SC-FDMA符号在频域上占用n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n为正整数;
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包括:
先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然后对各组数据分别进行编码;
将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分块交叉串联在一起、或者对各组编码后得到的比特数据分别进行加扰调制操作后,再将各组调制后得到的符号交叉串联;
将O比特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划分为Y组包括:从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除最后一组外,每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为比特,最后一组内包含的比特数据大于等于比特;或者将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各比特数据所在位置与Y取模,将模值相同的比特数据划分为一组;或者,当反馈信息为信道状态信息时,将表示每一小区对应的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相应地划为一组;或者,从由所述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组成的序列中第一个比特数据开始,顺次划分为Y组,其中OmodY个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剩余Y-(OmodY)个组中各组包含的比特数量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中:
所述时域扩展模块是设置为按如下方式对待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据在一个子帧内进行时域扩展:对所述比特数据进行编码后加扰和/或交织、及调制,然后再对经过上述处理的数据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其中,所述加扰、交织及调制的处理顺序为任意。
CN201010503424.1A 2010-09-30 2010-09-30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Active CN1019587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3424.1A CN101958774B (zh) 2010-09-30 2010-09-30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BR112013007644A BR112013007644A2 (pt) 2010-09-30 2011-06-30 método para a transmissão de informação de retorno 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US13/824,085 US9282549B2 (en) 2010-09-30 2011-06-30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RU2013112503/08A RU2540834C2 (ru) 2010-09-30 2011-06-30 Способ и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EP11827994.2A EP2608439A4 (en) 2010-09-30 2011-06-30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PCT/CN2011/076678 WO2012041098A1 (zh) 2010-09-30 2011-06-30 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KR1020137008154A KR101551829B1 (ko) 2010-09-30 2011-06-30 피드백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JP2013530544A JP5567219B2 (ja) 2010-09-30 2011-06-30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送信方法及びユーザ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3424.1A CN101958774B (zh) 2010-09-30 2010-09-30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8774A CN101958774A (zh) 2011-01-26
CN101958774B true CN101958774B (zh) 2015-10-21

Family

ID=43485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3424.1A Active CN101958774B (zh) 2010-09-30 2010-09-30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282549B2 (zh)
EP (1) EP2608439A4 (zh)
JP (1) JP5567219B2 (zh)
KR (1) KR101551829B1 (zh)
CN (1) CN101958774B (zh)
BR (1) BR112013007644A2 (zh)
RU (1) RU2540834C2 (zh)
WO (1) WO20120410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2190B1 (ko) * 2009-09-18 2015-01-1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클러스터드 디에프티 스프레드 오에프디엠 전송에 있어서 상향링크 복조용 레퍼런스 시그널의 생성 및 전송 방법
US8750269B2 (en) 2009-10-23 2014-06-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WLAN system
JP5073779B2 (ja) * 2010-04-30 2012-11-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EP2421188A3 (en) 2010-08-20 2014-11-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1958774B (zh) * 2010-09-30 2015-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673945B2 (en) * 2011-02-18 2017-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mplicitly linking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SI) reports to CSI-reference signal (CSI-RS) resources
CN102739374B (zh) * 2011-04-12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下确认信息的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和系统
CN103037514B (zh) * 2011-09-30 2017-02-2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网络中用于传输解调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77535A (zh) * 2011-09-30 2012-03-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3166880A (zh) * 2011-12-15 2013-06-1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上行解调导频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基站及移动中继
JP5873708B2 (ja) * 2011-12-19 2016-03-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3209060B (zh) * 2012-01-16 2016-09-21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3384188B (zh) * 2012-05-04 2017-03-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载波聚合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962501A4 (en) * 2013-03-29 2016-11-23 Nec China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19553A1 (zh) * 2014-08-07 2016-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物理下行数据信道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US10171202B2 (en) * 2014-11-11 2019-0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versity repetition in mixed-rat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6093468A1 (ko) * 2014-12-08 2016-06-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방송 신호 송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수신 장치, 방송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방송 신호 수신 방법
CN105934917B (zh) * 2014-12-31 2019-05-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4883238B (zh) * 2015-03-31 2018-05-01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载波时分复用调制/解调方法及系统
CN106559202B (zh) * 2015-09-29 2019-09-1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低空口延迟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设备
KR20180126445A (ko) * 2016-03-25 2018-11-27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피드백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31690B (zh) * 2016-03-25 2023-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KR102142256B1 (ko) 2016-05-12 2020-08-0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WO2018004251A1 (ko) * 2016-06-28 2018-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WO2018113045A1 (zh) * 2016-12-19 2018-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8365922B (zh) * 2017-01-26 202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633053B (zh) * 2017-03-24 2023-04-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8199599A1 (ko) * 2017-04-24 2018-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단말이 pdoa를 위한 rs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833070B (zh) * 2017-09-08 2020-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474408B (zh) 2017-09-08 2024-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序列的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962763B (zh) * 2017-12-26 2021-09-1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多用户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
CN112003677B (zh) * 2020-08-25 2022-03-2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392752C2 (ru) * 2006-01-05 2010-06-2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и способ повтор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US8369860B2 (en) * 2006-08-18 2013-02-05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ending and reducing uplink feedback signaling for transmission of MBMS data
US8630184B2 (en) 2007-08-15 2014-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KR101597573B1 (ko) * 2008-08-11 2016-02-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정보의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KR101587680B1 (ko) * 2008-10-20 2016-01-21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반송파 집적 방법
CN101771502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复用的方法、系统和用户终端
CN101783718A (zh) 2010-02-10 2010-07-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调度请求消息和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复用方法
US8509155B2 (en) * 2010-07-16 2013-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plexing acknowledgement signals an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CN101958774B (zh) * 2010-09-30 2015-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TE."Details for A/N transmission based on DFT-s-OFDM".《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R1-104671》.2010,第1-4节,图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64795A (ko) 2013-06-18
JP2013543685A (ja) 2013-12-05
RU2540834C2 (ru) 2015-02-10
US20130182692A1 (en) 2013-07-18
EP2608439A1 (en) 2013-06-26
BR112013007644A2 (pt) 2017-09-26
CN101958774A (zh) 2011-01-26
JP5567219B2 (ja) 2014-08-06
WO2012041098A1 (zh) 2012-04-05
RU2013112503A (ru) 2014-11-10
US9282549B2 (en) 2016-03-08
EP2608439A4 (en) 2018-02-14
KR101551829B1 (ko)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8774B (zh)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1984568B (zh)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系统
CN101951684B (zh) 一种确认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7241802B (zh) 上行控制信息uci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801097B (zh)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调度信息的指示方法
CN111183594B (zh) 用于mu-mimo中协同调度的dmrs端口的指示的信令方面
CN10305312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78311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4871448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66848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23179B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5265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3563322B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2437901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联合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1340442B (zh) 信息复用方法
CN101841398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11062393A4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경쟁 기반 상향링크 전송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5827365A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43278B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4904154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4321994A (zh) 用于发送或接收ack/nack信号的方法
CN104348591A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CN108632011A (zh) 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60425A (zh) 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的资源映射方法及装置
CN102377535A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