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2022241A1 - 高亮度发光光源 - Google Patents

高亮度发光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2022241A1
WO2012022241A1 PCT/CN2011/078363 CN2011078363W WO2012022241A1 WO 2012022241 A1 WO2012022241 A1 WO 2012022241A1 CN 2011078363 W CN2011078363 W CN 2011078363W WO 2012022241 A1 WO2012022241 A1 WO 2012022241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excitation light
wavelength conversion
layer
conversion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7836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杨毅
李屹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WO2012022241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2022241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高亮度发光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光源, 更为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背景技术
受激发光光源是一种固体光源, 其通常是以激发光使得发光物质发出与激 发光的波长不同的光线。 受激发光光源包括常用的荧光光源, 其通常使用 LED 发光或激光作为激发光, 以荧光粉作为发光物质, 通过使得 LED发出的光或激 光作用于荧光粉, 使荧光粉发出荧光。 以 LED作为激发光的荧光光源为例, 通 常, 可以将荧光粉涂敷与 LED管芯表面上, 并使用折射率匹配的胶体封装, 这 是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方法; 还可以为了避免荧光粉受芯片加热而导致的效率 下降和老化, 将荧光粉均勾分布于 LED封装胶体中; 也可以将荧光粉层分布于 封装胶体的外层, 增加了发光均匀性; 此外, 还可以使用散射放射杯 (diffuse reflection cup) 或透射型的二次光学机构以期提高光的萃取效率。 但是, 现有荧 光粉技术中, 荧光粉的激发效率都低于理论效率; 由于荧光粉与相邻介质之间 存在折射率差会产生部分激发光反射, 或者由于荧光粉本身未能 100%吸收照射 的激发光因而反射部分激发光, 造成激发光在入射到荧光粉时, 必然会发生多 次的发射和散射而不能完全入射到荧光粉层内部,直接被荧光粉反射 /散射回去, 这些被上述荧光粉表面反射或折射的激发光不能被利用, 形成能量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激发光利用效率较低 缺陷, 提供一种激发光利用效率较高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一光源以及 用于消除第一光线相干性的散光层,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该散光层之间的 第一滤光装置, 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 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包括用于产生激发光的第一激发光 源以及用于接收激发光并受激发出与该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光的波长转换介质 层,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 第一 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 度的激发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在散光层 /波长转换介质 层之前设置有第一滤光装置, 使得以较大入射角度进入散光层 /波长转换介质层 的第一光线 /激发光会被反射, 这样, 当通过第一滤光装置的第一光线 /激发光被 散光层 /波长转换介质层反射回第一滤光装置时, 这些反射的第一光线 /激发光的 大部分会被第一滤光装置反射, 再次进入上述散光层 /波长转换介质层, 从而, 在总的光输入量一定的情况下, 提高了激发光利用效率, 具有光源亮度较大的 优点。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2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和波长的光通过率示意图; 图 3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波长转换介质层对激发光的反射能量角分布示意 图;
图 4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激发光源的光路示意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1所示, 该光源包括用于发出激发光 14的第一激发光源(图中未示出)、 第一滤 光装置 11、 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13等。 在本实施例中, 上 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为荧光粉, 而第一激发光源为激光光源, 其在该高亮度发 光光源中用于发出激发光 14 , 该激发光 14垂直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的光线 通过该第一滤光装置 11到达波长转换介质层。 在本实施例中, 调节上述第一激 发光源的结构及其在该高亮度发光光源中的位置, 使得该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 激发光 14尽可能多地垂直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或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的 入射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尽可能小, 从而使得尽可能多的激发光 14通过上述第一 滤光装置 11到达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在上述激发光 14到达上述波长转换 介质层 12后, 一部分激发光 14激发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发出波长不同于激 发光 14的波长的光, 而另一部分通过第一滤光装置 11的激发光 14被波长转换 介质层 12反射, 在现有技术中, 这部分被反射的激发光 14是会逸出, 不再作 用于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因此, 在现有技术中, 这部分反射的激发光 14对于受 激发光是没有贡献的;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 由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的存在, 上述被反射的激发光 14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反射光的绝大部分对于上述第一滤 光装置 11而言其入射角较大)不能通过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 ; 这些被反射的激 发光 14会被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再次反射到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上, 其中 一部分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 12发出波长不同于激发光 14的波长的光, 另一部 分被波长转换介质层 12再次反射, 然后再次被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反射回来, 如此反复, 最后, 只有极少部分的激发光 14 逸出。 这样, 在同样的激发光 14 的强度下, 本实施例中的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发光效率较高、 其亮度也较高。 在 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 同时可以反射波长转换介质层 12受激产生 的光。 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发光是各向同性的, 其向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 11的一 侧发出的受激发光 15可以直接被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13收集, 而向另一侧发出 的受激发光 16则入射到第一滤光装置 11上被反射至异侧而被受激发光收集装 置 13收集。 这样第一滤光装置同时对受激发光起到了反射镜的作用, 提高了收 集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激发光源是激光光源, 在其他实施例中, 该激发 光源也可以是发光二极管 (LED )光源。
在图 1所示的实施例中, 激发光 14为波长为 440 ~ 450nm的蓝色激光, 所 述的第一滤光装置 11使用一个干涉滤光片实现。 当该激发光 14以入射角度为 0 度〜 20度(即沿第一滤光装置 11入射面法线方向或与入射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小 于 20度)入射时, 其总透过率在 90%左右; 当入射角度为 20度〜 40度时, 其 总透过率低于 50%; 当入射角度高于 40度时, 反射率高于 90%。 这样对于被荧 光粉散射回来的大角度蓝光, 可以被该滤光片再次反射回荧光粉进行二次激发。 参见图 2,图 2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的干涉滤光片对于不同的入射角和波长的光 通过率示意图, 示出了在不同的入射角度下, 不同波长的光透射通过上述第一 滤光装置 11的具体情况。 图 2的横轴表示入射光的光波长, 其纵轴为入射光的 透过率, 图 2中包括多条曲线, 其中曲线 201、 曲线 202、 曲线 203、 曲线 204、 曲线 205、 曲线 206、 曲线 207是入射角度为 0、 10、 20、 30、 40、 50、 60度时, 第一滤光装置 11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透射情况, 而曲线 208是第一滤光装置 11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激发光的透射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基本上而言, 上述 440 ~ 450nm的蓝色激光在符合入射角度的情况下, 可以几乎全部透射。 这从一 个侧面表示了在本实施例中选择蓝色激光的原因; 若选用 LED作为光源, 其二 次反射利用的原理是类似的, 但由于其光谱宽度大于激光, 其再利用的效率会 比激光略低。
在本实施例中, 激发光入射到荧光粉层上, 有部分被反射回来。 一个较为 恰当的证明是图 3 ,图 3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波长转换介质层对激发光的反射能 量角分布示意图。 其横坐标是激发光的发射角度, 纵坐标是归一化光能量。 如 图 3 , 15度内的发射光占总反射光能量的 30%多, 也就是说使用了本发明, 至 少可以将其余将近 70%的反射光能量再利用。
据此, 得知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 的特点是其存在一个第一特定角度, 当 入射光小于该角度时, 其透射效果较好, 如入射光大于该第一特定角度时, 入 射光通常将被反射。 通常, 根据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的特点, 上述第一特定角 度小于 45度。 而在本实施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 上述第一特定角度为 15 度, 这样, 使得小于上述第一特定角度的入射光透射的效果好。 此外, 在本实 施例中,上述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的入射角小于 45 度。
图 4是图 1所示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激发光源的光路示意图,该装置用于 收集激发光并输出到荧光粉层, 荧光粉放置于其右侧光线汇集的焦点处; 可见 其最大入射角度在 15度左右, 因此在使用上述滤光片时, 保证了一次入射的透 过率。 当然, 由于该滤光片对于小角度的激发光仍然有高透过率, 因此反射 /散 射回来的激发光中的小角度部分依然会出射出来而形成损失。 然而, 这部分光 在总反射光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以 15度为例, 其中的反射光能量占总反射光能 量的比例约为 30%。 传统上, 一般都会加大滤光装置的可入射角度, 使得在同 样的光照强度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接受更多的入射光; 但在本实施例中, 提供 了一种与传统的技术教导不一样的方向, 即通过调整激发光源, 使得激发光尽 量集中于滤光装置的法线方向, 同时, 减小滤光装置的入射角度。 在此情况下, 反而得到较高亮度的发光光源。
在本实施例中, 干涉滤光片实现了第一滤光装置的功能。 而干涉滤光片往 往采用蒸发或溅射的方式形成于一透明村底(如玻璃) 的表面, 这个表面即具 有预先设计的光谱特性 (即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 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在本文中, 将该表面定义为第二镀膜面。 在实 际应用中,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事实上, 在任何情况下, 第一滤光装置 11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的距离越小, 则光沿着 垂直于光路的横向传播就越小, 光能量就越集中, 亮度越高, 因此第二镀膜面 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的距离越小越好, 在实现上可以通过机械外力将第二镀膜 面与波长转换介质层 12压紧。
上面描述了当该高亮度发光光源中存在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的情况, 实际 上, 在一些特定或特殊的场合下, 也可能没有上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当激 发光的波长就是所需要的波长的情况下, 不可能在光源中设置波长转换介质层 12。 例如当激发光是蓝色激光, 而需要的光也是蓝色光时, 由于需要的蓝光不 可能使用蓝色激光激发荧光粉产生, 但可以使用蓝色激光自身。 此时, 由于激 光是高度干涉光, 如果直接使用, 就会在屏幕上出现蓝色光点, 并不能形成均 匀视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的位置将其用一个 散光层(图中未示出)替代, 该散光层包括散光膜或散光片, 这样就可以打乱 原有的激光相干性而实现均匀视场。 而散光层必然会造成向后的散射, 其对激 光相干特性消除的越彻底, 其反射率就越高,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会起到蓝 光自身增强的作用。 这种情况下, 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 一光源以及用于使第一光线消除其相干性的散光层,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 该散光层之间的第一滤光装置, 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 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显然, 与图 1 所示实施 例所不同的是, 此处的第一光线可以不是激发光, 事实上, 图 1 所示实施例也 可以不限定为激发光, 此时波长转换介质层只起到散光层的作用, 而不用于波 长转换。 一个较为恰当的例子是投影机中 RGB三色光源中的蓝色光源。 所以,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会出现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此外, 可以理解的是, 在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下, 本发明中的受激发 光收集装置也相应地被第一光线收集装置所代替。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 12之间充有空气, 这些空气在第一滤光装置 1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 1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层( air gap, 图中未示出), 该空气层的存在降低滤光装置设计和加工的难度, 并提高了滤光 装置的效果。 同样, 在本实施例中没有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12而是只有散光层 的情况下, 在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11和散光层之间同样存在上述空气层, 其作用 也大致与具有波长转换介质层 12的情况大致相同。
散光层主要有体散射和面散射两种, 其加工方法有多样。 例如面散射可以 在玻璃村底的背向激发光的表面上喷砂形成, 或在该表面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 形成, 也可以在塑料村底上用热压成型的方法形成; 对于体散射则可以使用在 塑料村底内部掺杂折射率不同的小颗粒形成散光层来散射光线。 本发明并不限 制散光层的种类和加工实现的方法。
同理, 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 第一滤光装置可以为干 涉滤光片, 该干涉滤光片可以包括第一镀膜面, 该第一镀膜面透射入射角小于 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该第一 镀膜面面向散光层。
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 面散射散光层相对于体散射散 光层具有更高的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 面散射散光层包括一散射面, 该散 射面面向所述第一滤光装置, 更为优选地, 该散射面面向上述干涉滤光片的第 一镀膜面, 且该散射面与第一镀膜面之间的间距越小越好, 在实现上也可以通 过机械外力将第一镀膜面与该散射面压紧。 而散光层的厚度对光的横向传播也 有影响: 厚度越大, 横向传播越明显, 光斑扩散越大, 因此散光层的厚度也是 越小越好。 在该优选方案中, 面散射散光层的厚度小于 l mm。
对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被散光层代替的情况, 散光层还可以与第一滤光装置 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 例如, 第一滤光装置可以设置于一村底的面向激发光 的一面上, 散光层可以设置或形成于该村底的背向激发光的一面上, 散光层也 可以形成于该村底的内部。 例如, 村底的面向激发光 14的一面可以以镀光学薄 膜的形式实现第一滤光装置 11的作用, 村底的背向激发光的一面可以与散光层 粘连在一起, 或散光层直接加工形成于村底的背向激发光的这一面上, 或散光 层直接加工形成于村底的内部, 此处的村底可以为玻璃村底或塑料村底。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 5中, 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激发光源 (图中未示出)、 第一滤光装置 21、 波长转换介质层 22、 分光滤光片 26、 反光镜 27以及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23。 其 中, 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 24通过第一滤光装置 21传送到波长转换介质 层 22, 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 22发出荧光 25 , 这些荧光 25被位于上述波长转换 介质层 22另一侧的反光镜 27反射之后, 再经过上述分光滤光片 26反射到受激 发光收集装置 23 , 作为该受激发光光源的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滤光 装置 21设置在波长转换介质层 22的一端(与激发光 24的入射方向为同一侧 ), 而反光镜 27位于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22的另一侧, 即反光镜 27设置在波长转 换介质层 22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 21的一侧, 可大致平行于上述波长转换介质 层 22, 用于将受激发光 25反射向异侧而收集; 而上述分光滤光片 26设置在上 述第一滤光装置 21远离于波长转换介质层的一侧(即位于上述第一激发光源与 第一滤光装置 21之间 ), 上述分光滤光片 26的反光面靠近第一滤光装置 21 , 分 光滤光片 26的入射面与第一滤光装置 21入射面的法线的夹角大致为 45度, 便 于将受激发光的光线导入上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23。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滤光 装置 21可以透射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发光, 使得其直接的发光和由所述反 射镜 27反射回来的激发光从第一滤光装置 21这一侧出射, 经由分光滤光片 26 导入收集装置 23。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22与第一滤光装置 21和反光镜 27 之间也分别充有空气, 这些空气也如同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一样分别形成空 气层, 这些空气层的作用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大致相同。 波长转换介质层 22与反光镜 27之间也可以没有空气填充,也就是波长转换介质层直接粘附于反 光镜 27表面上, 这样反光镜同时可以起到帮助波长转换介质层散热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 与第一实施例相近的, 波长转换介质层 22与第一滤光装 置 21和反光镜 27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 优选地, 反光镜 27的反射面面向波长 转换介质层 22, 并可通过机械外力将该反射面与波长转换介质层压紧, 使两者 之间的距离尽量小。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6所示,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大致相似, 其包括了激发光 94入 射至的第一滤光装置 91 , 波长转换介质层 92、 收集上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92发 出的受激发光 95的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93;上述各部件与第一实施例中各同名部 件的作用及其相对之间的位置均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中, 在波 长转换介质层 92和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93之间还设置有截止滤光片 96, 该截止 滤光片反射激发光而完全透射或部分透射受激发光。 这样, 在本实施例中该截 止滤光片 96把透过波长转换介质层 92没有被吸收的激发光 94反射回波长转换 介质层, 形成再次激发, 进而提高效率。 若截止滤光片完全透射受激发光 95 , 则受激发光 95由于其波长在上述截止滤光片 96的透射波长范围内, 所以不受 该截止滤光片 96的影响, 传送到上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93; 若截止滤光片部分 透射受激发光, 则受激发光中有一部分光谱的光被截止滤光片反射而不能被收 集装置 93收集,透射部分的光的颜色与原始的受激发光的颜色因此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调整截止滤光片的透过光谱曲线来达到改变和调整受激发光 被收集到光颜色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的波长转换介质层 92 与截止滤光片 96 之间、 波长转换介质层 92与第一滤光装置 91之间也分别存在与第一实施例中 描述大致相同的空气层。
同理, 在图 6实施例中, 截止滤光片 96可以采用蒸发或溅射的方式形成 于一透明村底(如玻璃) 的表面, 这个表面即具有预先设计的光谱特性(即反 射激发光而透射受激发光), 在本文中, 将该表面定义为第三镀膜面。 在实际应 用中, 第三镀膜面面向波长转换介质层 92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 在任何 情况下, 截止滤光片 96到波长转换介质层 92的距离越小, 则光沿着垂直于光 路的横向传播就越小, 光能量就越集中, 亮度越高, 因此第三镀膜面到波长转 换介质层 92的距离越小越好, 在实现上可以通过机械外力将第三镀膜面与波长 转换介质层 92压紧。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 实施例中, 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 第一激发光源 (图中未示出)、 第二激发光 源 (图中未示出)、 第一滤光装置 31、 波长转换介质层 32、 第二滤光装置 38、 分光滤光片 36以及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33。 其中, 第一激发光源、 第一滤光装置 31以及波长转换介质层 32的作用与上述图 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作用、位 置均相同, 第二激发光源用于产生激发光 37并设置在波长转换介质层 32的远 离第一滤光装置 31的一侧, 第二滤光装置 38设置在第二激发光源和波长转换 介质层 32之间, 用于透射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入射角小于第二特定角度角度的 激发光, 反射大于第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同时第二滤光装置 38对于受激发光 35还起到反射镜的作用,将入射于这一侧的受激发光 35反射回波长转换介质层 32进而经由分光滤光片 36的反射被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33收集。 所述的分光滤 光片 36与第一滤光装置 31法线方向夹角为大致 45度、 其反射面靠近第一滤光 装置 31。 同样, 上述分光滤光片 36在本实施例中的位置及其作用, 都与上述图 5 所示的实施例大致相同; 此外, 第一激发光源与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 34和 37的波长相同,而第一滤光装置 31和第二滤光装置 38通过光线的波长相 同; 也就是说,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一激发光源与第二激发光源结构相同, 但在受激发光光源中的位置不同; 而第一滤光装置 31和第二滤光装置 38结构 相同, 但在受激发光光源中的位置不同; 增加一个激发光源及滤光装置的作用 在于增加该受激发光光源的功率同时并不增大受激发光光源的光斑面积。 在其 他实施例中, 上述激发光源和滤光装置所产生或所通过的光波长也可以不同。 为区别起见, 我们将第二滤光装置 38的特定角度称为第二特定角, 实际上上述 第一特定角和第二特定角只是对于不同的滤光装置而言, 本质上, 他们之间并 没有太多的区别。 在本实施例中, 上述第二特定角基本上与第一特定角相同, 除了他们是不同的滤光装置的参数之外。 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大致相同的空气 层用样分别存在与上述第一滤光装置 31和波长转换介质层 32之间以及波长转 换介质层 32和第二滤光装置 38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 第二滤光装置也可以为 包括第二镀膜面的干涉滤光片。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高亮度发光光源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 实施例中, 该高亮度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激发光源 (图中未示出)、 第一滤光装置 41、 波长转换介质层 42、 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43。 其中, 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 发光 44通过第一滤光装置 41传送到波长转换介质层 42中, 激发波长转换介质 层 42发出荧光 45 , 这些荧光 45被传送到受激发光收集装置 43 , 作为该高亮度 发光光源的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 波长转换介质层 42的形状为圓形; 该高亮度 发光光源还包括与波长转换介质层 42 圓心部分连接的、 使波长转换介质层 42 围绕其圓心转动的转动装置 46。 在本实施例中, 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减少上述 激发光 44在波长转换介质层 42上任意一个点上所产生的热量, 提高波长转换 介质层 42 (上的荧光粉) 的发光效率。 在一般的情况下, 过高的热量会使得上 述荧光粉的发光效率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 , 上述转动装置 46与波长转换介质层 42的圓心固定连接, 可以由一个受控的电动机带动转动, 使得波长转换介质层 42与激发光源发生相对运动。 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 形和改进, 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因此, 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 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产生第一光线的第一光源以 及用于消除第一光线相干性的散光层, 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光源与所述散光层之 间的第一滤光装置, 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 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特定角 度小于 45度。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光源发出的 第一光线入射到所述散光层的入射角小于 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 1-3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滤光装置与所述散光层之间的空气层。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滤光装置为 干涉滤光片。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滤光片 包括第一镀膜面, 该第一镀膜面面向所述散光层, 第一镀膜面透射入射角小于 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第一光线。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光层为一 面散射散光层。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散射散光 层包括一散射面, 该散射面面向所述第一滤光装置。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光源为固态 光源, 包括 LED光源或激光光源。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滤光装置设 置于一村底的面向所述激发光的一面上, 所述散光层设置或形成于所述村底的 背向所述激发光的一面或形成于所述村底的内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可控运 动装置, 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散光层相连接, 并带动散光层使该散光层与 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线产生相对运动。
12、 一种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产生激发光的第一激发光 源以及用于接收所述激发光并受激发出与所述激发光波长不同的受激发光的波 长转换介质层,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激发光源与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第一 滤光装置, 第一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 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1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特定 角度小于 45度。
14、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激发 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入射角小于 45度。
15、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一滤光装置 为干涉滤光片。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滤光 片包括第二镀膜面, 该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第二镀膜面透射 入射角小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一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17、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第一滤光装置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18、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激 发光源为固态光源, 包括 LED光源或激光光源。
19、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放置于 波长转换介质层背向于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的反光镜, 所述反光镜用于反射波 长转换介质层发出的光, 使波长转换介质层发出的光线从另一侧发射出来。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光镜的 反射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21、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反光镜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22、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波长转换 介质层粘附于所述反射镜上。
2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截止 滤光片, 放置于波长转换介质层背向于所述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 用于反射激 发光且透射受激发光。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截止滤光 片包括第三镀膜面, 该第三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第三镀膜面反射 激发光且透射受激发光。
25、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截止滤光片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26、根据权利要求 12至 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可控运动装置, 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相连接, 并带动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使其与第一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产生相对运动。
27、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激 发光源, 所述第二激发光源所产生的激发光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远离于 所述第一滤光装置的一侧, 并激发波长转换介质层, 产生与第二激发光源的激 发光波长不同的受激发光。
28、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二滤 光装置, 所述第二滤光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激发光源和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 间, 第二滤光装置透射入射角小于第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且反射入射角大于第 二特定角度的激发光。
29、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第二滤光装置 为一干涉滤光片。
30、 根据权利要求 29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滤光 片包括第二镀膜面, 该第二镀膜面面向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
31、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滤光 装置反射所述第二激发光源产生的受激发光。
32、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特定 角度小于 45度。
33、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二激 发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到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的入射角小于 45度。
34、 根据权利要求 28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 所述第二滤光装置与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之间的空气层。
35、根据权利要求 27至 3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亮度发光光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可控运动装置, 所述可控运动装置与所述的波长转换介质层相连接, 并带动所述波长转换介质层使其与第一激发光源和第二激发光源发出的激发光 产生相对运动。
PCT/CN2011/078363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WO2012022241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56046 2010-08-17
CN201010256046.1 2010-08-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22241A1 true WO2012022241A1 (zh) 2012-02-23

Family

ID=45604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1/078363 WO2012022241A1 (zh) 2010-08-17 2011-08-12 高亮度发光光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34792A (zh)
WO (1) WO20120222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634A (zh) * 2012-04-24 2013-10-3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与投影装置
US10602101B2 (en) 2017-12-12 2020-03-2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7350B (zh) * 2011-12-27 2014-05-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光源系統及其波長轉換裝置
WO2015074934A1 (en) * 2013-11-25 2015-05-28 Koninklijke Philips N.V. Lighting arrangement with improved illumination uniformity
JP2017015973A (ja) * 2015-07-02 2017-01-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波長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6597785B (zh) * 2015-10-14 2019-02-2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轮及双色激光光源
CN109426056A (zh) * 2017-09-01 2019-03-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色轮、激光投影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2745A (zh) * 2006-10-09 2008-04-16 李屹 高效荧光转换的led光源及背光模块
CN101283305A (zh) * 2005-10-11 2008-10-08 飞利浦拉米尔德斯照明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光学集中器与波长转换元件的照明系统
CN101498415A (zh) * 2008-01-30 2009-08-05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荧光粉提高混合光出射效率的光源及其方法
CN101539270A (zh) * 2008-03-17 2009-09-23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发射角度选择特性的光波长转换方法
CN101592308A (zh) * 2008-05-30 2009-12-02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可提供变色光的光源及其方法
US20100149814A1 (en) * 2008-12-17 2010-06-17 Lednovation, Inc. Semiconductor Lighting Device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on Back-Transferred Light Pat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3305A (zh) * 2005-10-11 2008-10-08 飞利浦拉米尔德斯照明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光学集中器与波长转换元件的照明系统
CN101162745A (zh) * 2006-10-09 2008-04-16 李屹 高效荧光转换的led光源及背光模块
CN101498415A (zh) * 2008-01-30 2009-08-05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荧光粉提高混合光出射效率的光源及其方法
CN101539270A (zh) * 2008-03-17 2009-09-23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发射角度选择特性的光波长转换方法
CN101592308A (zh) * 2008-05-30 2009-12-02 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 可提供变色光的光源及其方法
US20100149814A1 (en) * 2008-12-17 2010-06-17 Lednovation, Inc. Semiconductor Lighting Device With Wavelength Conversion on Back-Transferred Light Pat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6634A (zh) * 2012-04-24 2013-10-30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与投影装置
US9057940B2 (en) 2012-04-24 2015-06-16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illumination betwe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 and reflection element
CN103376634B (zh) * 2012-04-24 2015-11-1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与投影装置
US10602101B2 (en) 2017-12-12 2020-03-24 Coretronic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4792A (zh) 201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529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projec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12022241A1 (zh) 高亮度发光光源
JP5380498B2 (ja) 光源装置、照明装置、車両用前照灯および車両
EP3229072B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TWI421448B (zh) 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JP6246622B2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419661B1 (ko) 광원 장치
US7543959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with optical concentrator and wavelength converting element
WO2012014360A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US9175830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high-luminance monochromatic light based on optical wavelength conversion and light source
CN102540656B (zh) 发光装置及投影系统
RU2301475C1 (ru)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ий узел, способ создания свечения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его узл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пособа создания свечения светоизлучающего узла
WO2019097817A1 (ja) 蛍光光源装置
US20220186910A1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Lighting Apparatus
JP2015138168A (ja) 蛍光発光素子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TW201708922A (zh) 螢光色輪與應用其的波長轉換裝置
JP2023088975A (ja) 発光素子、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CN112236706B (zh) 高效且均匀的激光激发式白光生成器
US11713864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TWI529979B (zh) 一種高亮度發光光源
EP3286593B1 (en) Integrating cone for an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9424943B (zh) 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
WO2019006979A1 (zh) 波长转换装置和激光荧光转换型光源
WO2019008872A1 (ja) 蛍光体部材及び光源装置
JP2022181221A (ja) 発光素子、照明装置及び投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77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32PN Ep: public notification in the ep bulletin as address of the adressee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ee format text: NOTING OF LOSS OF RIGHTS PURSUANT TO RULE 112(1) EPC (EPO FORM 1205N & 1205A DATED 23.04.2013 & 02.07.2013)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1776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