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48428U -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 Google Patents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48428U
TWM648428U TW112202332U TW112202332U TWM648428U TW M648428 U TWM648428 U TW M648428U TW 112202332 U TW112202332 U TW 112202332U TW 112202332 U TW112202332 U TW 112202332U TW M648428 U TWM648428 U TW M64842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eed layer
layer
pitch
f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23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坤育
蔡明聰
Original Assignee
勗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勗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勗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23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48428U/zh
Publication of TWM648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48428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re Bonding (AREA)
  • Structures For Moun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種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可應用於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Packaging,WLP)作業,包括一IC載板;一晶種層(seed layer),以濺射方式沉積在該IC載板上,其材料為Ni/Cr合金或Ni/Cu合金;一電路層,其材料為Cu,係濺鍍在該晶種層之上,並在該電路層上塗覆一光阻劑,再以微影(photo.)與蝕刻(etching)製程並去除該光阻劑,使該電路層形成個別凸塊的電路,以及該凸塊之間形成溝槽開口;其特徵在於: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反覆照射,使該溝槽開口底部的晶種層完全去除,進而使該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且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

Description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本新型係有關一種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尤指在一預計進行晶圓級封裝作業的IC載板上,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照射以形成細微間距電路的構造。
按,IC需要封裝及測試,是因為裸晶的材質極為脆弱,因此需要陶瓷或塑膠材質的基板進行封裝來提高機械強度,以抵抗濕度、震動等外力對晶片產生破壞。在傳統晶圓封裝中,是將晶圓切割成單個晶片,然後再進行封裝。而晶圓級封裝(WLP)是一種先進的IC封裝作業,其做法先將晶圓進行封裝,然後連接電路後再將晶圓切成單個晶片。
再者,隨著半導體技術的快速演進,電子產品在輕薄短小與多功能趨勢的推動下,IC半導體的I/O數目不但越來越多,其密度也越來越高,使得封裝元件的引腳數亦隨之增加,也導致封裝所使用的IC載板其電路必須達到細微間距的需求。按,細微間距(fine pitch)係指兩電路的中心間距(pitch)須達0.50mm以內。
圖1A~圖1D所示,為在IC載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的一種習知方法;首先在一IC載板10上以濺射方式沉積一晶種層(seed layer)20,該晶種層20包括第一晶種層21其材料為Ni/Cu合金,與一第二晶種層22其材料為Ni/Cr合金,其次在該晶種層20上濺鍍一Cu材質的電路層30,並在該電路層30上塗覆一光阻劑50,其狀態如圖1A所示;接續,微影(photo)製程,係應用光罩進行曝光與顯影,使在光阻劑50上刻畫電路之圖形,再進行蝕刻(etching)製程,使光罩上的圖形轉移到電路層30上,並去除光阻劑50後,該電路 層30將形成個別凸起的凸塊31/32電路,以及該凸塊31/32之間形成溝槽開口33,此時溝槽開口33內之晶種層20將裸露而出,狀態如圖1B所示;之後再應用蝕刻液以侵蝕該裸露的晶種層20,此項作業中必須使用兩種不同的蝕刻液分別對第二晶種層22(Ni/Cr層)與第一晶種層21(Ni/Cu層)進行蝕刻,其狀態如圖1C與圖1D所示;由於蝕刻屬於一種化學作業,故而每道蝕刻後都還需進行清洗與烘乾,且因化學藥劑咬蝕材料,表面無法平直;因此,應用蝕刻液以去除晶種層以形成細微間距電路的構造,會有耗費成本、浪費工時以及作業品質不佳的問題。
緣是,本新型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應用低波長雷射光照射形成細微間距電路的構造,以提升製程效率與作業品質。
為達上述目的,本新型在提供一種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以應用於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Packaging,WLP)作業,包括一IC載板;一晶種層(seed layer),以濺射方式沉積在該IC載板上,且該晶種層包括一第一晶種層與一第二晶種層,其材料為Ni/Cr合金或Ni/Cu合金;一電路層,其材料為Cu,係濺鍍在該晶種層之上,並在該電路層上塗覆一光阻劑,再以微影(photo.)與蝕刻(etching)製程並去除該光阻劑,使該電路層形成個別凸塊的電路,以及該凸塊之間形成溝槽開口;其特徵在於: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反覆照射,使該溝槽開口底部的晶種層完全去除,進而使該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
依據前揭特徵,本新型中該低波長雷射光包括DUV雷射光及EUV雷射光。
依據前揭特徵,本新型中該第一晶種層與該第二晶種層俱為Ni/Cu合金層或任一層Ni/Cu合金與另一層Ni/Cr合金貼合而成。
依據前揭特徵,本新型中該IC載板包括基板PI、玻璃板、印刷電路 板PCB之其中任一種。
依據前揭特徵,本新型中該電路線寬為W,個別兩電路之間的電路線距為S,而電路線寬W與電路線距S的和為電路間距P,則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
本新型係在IC載板之電路層上形成個別凸塊的電路,以及該凸塊之間形成溝槽開口後,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自上方反覆照射該IC載板,使溝槽開口底部的晶種層完全去除,並使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且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由於低波長雷射光照射可取代習知應用蝕刻液去除晶種層的做法,因此本新型所形成細微間距電路的構造具有品質與製程效益。
10:IC載板
20:晶種層
21:第一晶種層
22:第二晶種層
30:電路層
31:凸塊
32:凸塊
33:溝槽開口
40:低波長雷射光
P:電路間距
S:電路線距
W:電路線寬
h:所欲電路高度
t1:晶種層高度
t2:凸塊耗損高度
圖1A係習用基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方法示意圖之一。
圖1B係習用基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方法示意圖之二。
圖1C係習用基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方法示意圖之三。
圖1D係習用基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方法示意圖之四。
圖2係本新型在IC載板上製作細微間距電路方法的示意圖。
圖3係本新型形成細微間距電路構造的示意圖。
本新型「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其製作方法及構造示意圖如圖2~3所示;包括:在一預計進行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Packaging,WLP)作業的IC載板10上,進行細微間距電路的製作;本新型中該IC載板10包括基板PI、玻璃板、 印刷電路板PCB之其中任一種。有關細微間距電路的製作方法,首先係在IC載板10上以濺射方式沉積一晶種層(seed layer)20,該晶種層20的材料為Ni/Cr合金或Ni/Cu合金,本新型中該晶種層20包括一第一晶種層21其材料為Ni/Cu合金,與一第二晶種層22其材料為Ni/Cr合金,且該第一/第二晶種層21/22係相互貼合而成;其次在該晶種層20上濺鍍一Cu材質之電路層30,並在該電路層30上塗覆一光阻劑(圖未示);接續,進行微影(photo.)與蝕刻(etching)製程並去除該光阻劑,使該電路層30形成個別凸起的凸塊31/32電路,以及凸塊31/32之間形成溝槽開口33,此時溝槽開口33內之晶種層20將裸露而出。
承上,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40自該IC載板10上方左右反覆照射,使該溝槽開口33底部的晶種層20完全去除,並使該電路層30形成的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其中,該低波長雷射光40包括波長為193~248nm的DUV雷射光,及波長為10~121nm的EUV雷射光。再者,本新型中該IC載板10經低波長雷射光40左右反覆照射後,將產生具有細微間距的電路,按,細微間距(fine pitch)係指兩電路的中心間距(pitch)須達0.50mm以內;且如圖3所示,當電路線寬為W,個別兩電路之間的電路線距為S,且電路線寬W與電路線距S的和為電路間距P,則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
請進一步參閱圖2所示,由於本新型係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40自該IC載板10上方左右反覆照射,其目的在完全去除該溝槽開口33底部的晶種層20,但照射過程中該電路層30所形成個別凸起的凸塊31/32也會有耗損,而銅凸塊耗損高度t2則大約等於晶種層20高度t1;因此,本新型在進行濺鍍電路層30達到所欲電路高度h的前製程作業中,即須考量後製程其銅凸塊耗損高度t2的預留量,以確保該電路層30所形成的電路可進一步達到細微間 距的狀態。
本新型係在IC載板之電路層30上形成個別凸塊31/32的電路,以及該凸塊31/32之間形成溝槽開口33後,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40自上方反覆照射該IC載板10,使溝槽開口33底部的晶種層20完全去除,並使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且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由於低波長雷射光40照射可取代習知應用蝕刻液去除晶種層的做法,因此本新型所形成細微間距電路的構造具有品質與製程效益。
綜上所述,本新型所揭示之技術手段,確具「新穎性」、「進步性」及「可供產業利用」等新型專利要件,祈請 鈞局惠賜專利,以勵新型,無任德感。
惟,上述所揭露之圖式、說明,僅為本新型之較佳實施例,大凡熟悉此項技藝人士,依本案精神範疇所作之修飾或等效變化,仍應包括在本案申請專利範圍內。
10:IC載板
20:晶種層
21:第一晶種層
22:第二晶種層
30:電路層
31:凸塊
32:凸塊
33:溝槽開口
h:所欲電路高度
P:電路間距
S:電路線距
t1:晶種層高度
W:電路線寬

Claims (4)

  1. 一種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可應用於晶圓級封裝(Wafer Level Packaging,WLP)作業,包含:一IC載板;一晶種層(seed layer),以濺射方式沉積在該IC載板上,且該晶種層包括一第一晶種層與一第二晶種層,其材料為Ni/Cr合金或Ni/Cu合金;一電路層,其材料為Cu,係濺鍍在該晶種層之上,並在該電路層上塗覆一光阻劑,再以微影製程(photo.)與蝕刻製程(etching)並去除該光阻劑,使該電路層形成個別凸塊的電路,以及個別二凸塊之間形成溝槽開口;其特徵在於:應用一低波長雷射光反覆照射,使該溝槽開口底部的晶種層完全去除,並使該電路達到細微間距(fine pitch)的狀態;其中,該電路線寬為W,個別兩電路之間的電路線距為S,而電路線寬W與電路線距S的和為電路間距P,則該細微間距係指電路線寬W/電路線距S可達10/10μm以內的範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其中,該低波長雷射光包括DUV雷射光及EUV雷射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其中,該第一晶種層與該第二晶種層俱為Ni/Cu合金或任一層Ni/Cu合金與另一層Ni/Cr合金貼合而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其中,該IC載板包括基板PI、玻璃板、印刷電路板PCB之其中任一種。
TW112202332U 2023-03-16 2023-03-16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TWM648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2332U TWM648428U (zh) 2023-03-16 2023-03-16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2332U TWM648428U (zh) 2023-03-16 2023-03-16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8428U true TWM648428U (zh) 2023-11-21

Family

ID=89721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2332U TWM648428U (zh) 2023-03-16 2023-03-16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48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8707B (zh) 配線構造體及其製造方法、半導體裝置、多層配線構造體及其製造方法、半導體元件搭載用基板、圖案構造體的形成方法、壓印用的模具及其製造方法、壓印模具組、以及多層配線基板的製造方法
US8759964B2 (en) Wafer level package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CN110010544A (zh) 具有与凹槽相对准的焊料区的封装件
CN115295713B (zh) 图形化组件、结构和柱状阵列及其制作方法、应用
WO2010002736A2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line/space routing between c4 pads
JP2014096483A (ja) 反射型マス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M648428U (zh) Ic載板上細微間距之電路構造
US6808643B2 (en) Hybrid interconnec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TW201720247A (zh) 線路板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JP2002299500A (ja) チップ状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チップ状電子部品、並びにその製造に用いる疑似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及び疑似ウェーハ
TWI645483B (zh) 適於形成包括通孔的基板結構的製作方法
TWI221667B (en) Substrate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WI461123B (zh) 薄膜基板及其製作方法
KR20130060999A (ko) 패턴 형성 방법
WO2021258736A1 (zh) Cof 驱动模块、 cof 显示模组及前两者的制造方法
TWM522542U (zh) 線路板結構
KR101341634B1 (ko) 비지에이 패키지에 사용되는 회로 기판
KR101777772B1 (ko) 금속 마스터 몰드 제조방법 및 그 제조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마스터 몰드
JP2024065552A (ja) Fc‐bga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5236188A (ja) 導体パターンの製造方法
TWI683415B (zh) 晶片封裝體的製造方法
KR100727371B1 (ko) 다층 감광막을 이용한 금속마스크 제작방법 및 금속마스크
TWI581685B (zh) 線路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KR100403537B1 (ko) 히트 싱크 제조 방법
JP2001350269A (ja) 半田印刷用マスク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