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9923U -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9923U
TWM639923U TW112200123U TW112200123U TWM639923U TW M639923 U TWM639923 U TW M639923U TW 112200123 U TW112200123 U TW 112200123U TW 112200123 U TW112200123 U TW 112200123U TW M639923 U TWM639923 U TW M63992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hamber
side walls
top wall
area
inl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2001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炯瑋
黃坤
侯佐柄
李品葳
Original Assignee
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2001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9923U/zh
Publication of TWM639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9923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包含一液體容器、一循環冷卻裝置與一氣泡緩升結構。液體容器包含一內腔室、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內腔室連接出口部及入口部。內腔室內安裝有一熱源模組。循環冷卻裝置與內腔室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將冷卻液從入口部注入內腔室、從出口部抽離內腔室以及使抽離後之冷卻液冷卻。氣泡緩升結構位於內腔室內,介於液體容器內之頂壁與熱源模組之間,減緩冷卻液內的蒸氣氣泡的上升速度。

Description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液冷系統,尤指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隨著雲端服務之電子設備(如電腦或伺服器等)的處理效能大增,電子設備會產生大量廢熱。為此,部分業者會將電子設備之主機板模組安裝於兩相式液冷機制之封閉槽內,並浸入於散熱液內。故,運轉中之主機板模組之廢熱加熱局部之液體,接著,因沸騰所產生之氣泡會上升至液面而成為蒸氣,再由封閉槽內之冷凝管將蒸氣凝結為液體,從而落回散熱液中。如此,通过周而復始的循環以對主機板模組進行有效之散熱。
然而,因為此種機制內含冷凝器結構,不僅讓整體結構更為複雜、佔用空間及耗費成本之問題與缺陷。此外,由於冷凝器結構內含冷媒介質,存在冷媒介質洩漏且產生危害人體健康與環境的疑慮。
由此可見,上述技術顯然仍存在不便與缺陷,而有待加以進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爲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創作提出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用以解決先前技術的問題。
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包含一液體容器、一循環冷卻裝置與一氣泡緩升結構。液體容器包含一內腔室、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內腔室連接出口部及入口部,且內腔室具有一安裝區、一頂壁與一底壁。安裝區用以安裝一熱源模組,且入口部位於頂壁與出口部之間。循環冷卻裝置連接入口部及出口部,並與內腔室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循環冷卻裝置用以將一冷卻液從入口部注入內腔室、從出口部抽離內腔室以及使其冷卻。氣泡緩升結構固定於內腔室內,介於頂壁與熱源模組之間,用以減緩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的上升速度。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內腔室更包含二第一側壁及二第二側壁。這些第一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每個第一側壁分別鄰接頂壁與底壁。這些第二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每個第二側壁分別鄰接頂壁、底壁及這些第一側壁。頂壁、底壁、這些第一側壁、這些第二側壁共同定義出能夠承載冷卻液之一容置空間,且出口部及入口部共同位於其中一第一側壁。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緩升結構包含一第一傾斜板及一第二傾斜板。第一傾斜板包含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自由端及二第一長側面。這些第一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第一固定端相對第一自由端,且連接其中一第一側壁,第一自由端與另一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且較第一固定端更接近頂壁及入口部。第二傾斜板包含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二自由端及二第二長側面。這些第二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第二固定端相對第二自由端,且連接另一第一側壁。第二自由端與前述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且較第二固定端更接近前述第一側壁及第一傾斜板。第一傾斜板與第二傾斜板在容置空間內共同定義出一呈Z字形之引導流道。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緩升結構包含一分隔體及一引導流道。分隔體氣密地固定於頂壁與熱源模組之間,使得內腔室分為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連接頂壁與入口部。第二區域連接底壁與出口部,且安裝區位於第二區域內。引導流道呈彎曲狀,貫穿分隔體,且接通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至少一氣泡阻礙單元。氣泡阻礙單元位於引導流道內,用以延長蒸氣氣泡移向頂壁之時間。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阻礙單元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一轉接板。轉接板包含一配線板、一第一接點與一第二接點。配線板位於液體容器內,第一接點位於配線板上,用以電連接熱源模組,第二接點位配線板上,電連接第一接點,且外露於液體容器相對內腔室之表面。
依據本創作之一實施方式,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包含一液體容器、一循環冷卻裝置與一氣泡緩升結構。液體容器包含一內腔室、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內腔室連接出口部及入口部,具有一頂壁與一底壁。入口部位於頂壁與出口部之間,內腔室內具有一安裝區,安裝區用以安裝一熱源模組。循環冷卻裝置連接入口部及出口部,並與內腔室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循環冷卻裝置用以將一冷卻液從入口部注入內腔室、從出口部抽離內腔室以及使其冷卻。氣泡緩升結構固定於內腔室內,介於頂壁與安裝區之間,定義出一引導流道,引導流道用以將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朝頂壁引導。引導流道之總路徑長度大於氣泡緩升結構之垂直高度。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內腔室更包含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第一側壁鄰接頂壁與底壁。第二側壁相對第一側壁,且鄰接頂壁與底壁。出口部及入口部共同位於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其中之一。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緩升結構包含一第一傾斜板及一第二傾斜板。第一傾斜板包含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自由端及二第一長側面。這些第一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第一固定端相對第一自由端,且連接其中一第一側壁,第一自由端與另一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且較第一固定端更接近頂壁及入口部。第二傾斜板包含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二自由端及二第二長側面。這些第二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第二固定端相對第二自由端,且連接另一第一側壁。第二自由端與前述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且較第二固定端更接近前述第一側壁及第一傾斜板。第一傾斜板與第二傾斜板在容置空間內共同定義出所述之引導流道。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緩升結構包含一分隔體及一引導流道。分隔體氣密地固定於頂壁與熱源模組之間,使得內腔室分為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第一區域連接頂壁與入口部,第二區域連接底壁與出口部,且安裝區位於第二區域內。引導流道呈彎曲狀,位於分隔體內,且接通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至少一氣泡阻礙單元。氣泡阻礙單元位於引導流道內,用以降低蒸氣氣泡移向頂壁之速度。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中,氣泡阻礙單元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
依據本創作一或複數個實施例,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一轉接板。轉接板包含一配線板、一第一接點與一第二接點。配線板位於液體容器內,第一接點位配線板上,用以電連接熱源模組,第二接點位配線板上,電連接第一接點,且外露於液體容器相對內腔室之表面。
如此,通过以上所述架構,本系統使用雙相電子液液體,以電子液之液態形式與其蒸氣氣泡直接進行熱交換,待蒸氣氣泡釋放熱能至電子液之後,使蒸氣氣泡重新相變為液態。由於本系統省略了冷凝器結構,不僅讓整體結構更為簡化、提高可用空間及降低系統成本。
以上所述僅係用以闡述本創作所欲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及其產生的功效等等,本創作之具體細節將在下文的實施方式及相關圖式中詳細介紹。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複數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熟悉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應當瞭解到,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並非必要的,因此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另外,為了便於讀者觀看,圖式中各元件的尺寸並非依實際比例繪示。
第1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的示意圖。第2A圖為第1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的側視圖。如第1圖至第2A圖所示,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包含一液體容器100、一循環冷卻裝置200及一氣泡緩升結構300。液體容器100包含一內腔室110、一出口部130及一入口部140。內腔室110內能夠安裝一熱源模組700,且內腔室110內注滿或接近注滿冷卻液,使得冷卻液能夠帶走熱源模組700之熱能。出口部130及入口部140形成於液體容器100上,內腔室110連接出口部130及入口部140。循環冷卻裝置200分別通过管線210連接入口部140及出口部130,並與內腔室110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
如此,如第1圖與第2A圖所示,循環冷卻裝置200將帶有熱能之冷卻液之一部分L1持續地從出口部130抽出內腔室110;接著,使冷卻液之所述部分冷卻;接著,將冷卻後之冷卻液之另一部分L2從入口部140持續地注入內腔室110內,以致對熱源模組700進行循環散熱(冷卻液之循環運動見第2B圖之虛線)。舉例來說,循環冷卻裝置200包含幫浦、散熱片與風扇之組合,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
如第2A圖所示,內腔室110包含一頂壁111、一底壁112、二第一側壁113A、113B與二第二側壁114。頂壁111與底壁112彼此相對,這些第一側壁113A、113B彼此相對配置,且每個第一側壁113A或113B分別鄰接頂壁111與底壁112。這些第二側壁114彼此相對配置,且每個第二側壁114分別鄰接頂壁111、底壁112及這些第一側壁113A、113B。頂壁111、底壁112、這些第一側壁113A、113B、這些第二側壁114共同定義出一能夠容納冷卻液之容置空間120,且出口部130及入口部140共同形成於其中一第一側壁113B上。故,當液體容器100直立放置時,液體容器100之頂壁111高於底壁112與這些第一側壁113A、113B與第二側壁114,且入口部140位於頂壁111與出口部130之間。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出口部130及入口部140分別位於不同側壁上。
此外,內腔室110內具有一安裝區190,安裝區190用以安裝上述之熱源模組700。在本實施例中,熱源模組700較入口部140更靠近出口部130。舉例來說,熱源模組700為主機板模組,包含主機板710及數種電子零件720。主機板710固設於安裝區190,且安裝區190為用以將主機板710鎖固於內腔室110之鎖固結構。電子零件720為習知零件,例如記憶卡、CPU或介面卡,且連接於主機板710上,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
第2B圖為第2A圖之使用操作圖。如第1圖與第2B圖所示,如此,當位於內腔室110內之冷卻液將熱能帶走時,冷卻液因沸騰而相變為蒸氣,並於冷卻液內產生向上升起之眾多蒸氣氣泡B。當從入口部140注入之冷卻液與這些蒸氣氣泡B進行熱交換時,蒸氣氣泡B紛紛相變回液態之冷卻液,並於經過熱源模組700而被循環冷卻裝置200抽出內腔室110。
在本實施例中,氣泡緩升結構300位於內腔室110內,介於液體容器100之頂壁111與熱源模組700之間,能夠減緩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B上升速度,從而增加蒸氣氣泡B與冷卻液熱交換路徑與時間。
在本實施例中,氣泡緩升結構300較出口部130更靠近入口部140。故,當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B於內腔室110內分別上升時,從入口部140持續注入之冷卻液將會與蒸氣氣泡B進行熱交換,從而提高冷卻液對熱源模組700之散熱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氣泡緩升結構300內定義出一用以將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B朝頂壁111引導之引導流道310(如第2A圖之虛線箭頭),且引導流道310之總路徑長度大於氣泡緩升結構300之垂直高度H1,使其善用空間來增加熱交換的路徑與時間,從而延長熱交換時間,以及提高冷卻液對熱源模組700之散熱效率。
更具體地,氣泡緩升結構300包含一第一傾斜板320、一第二傾斜板330及一第三傾斜板340。第一傾斜板320、一第二傾斜板330及一第三傾斜板340彼此交錯地位於內腔室110內,且皆朝向內腔室110之頂壁111延伸。故,由上可知,第一傾斜板320、第二傾斜板330與第三傾斜板340於容置空間120內可共同定義出一呈Z字形之引導流道310(如第2A圖之虛線箭頭)。
第一傾斜板320包含彼此相對之第一固定端321與第一自由端322以及二彼此相對之第一長側面323。這些第一長側面323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114。第一固定端321連接其中一第一側壁113A。第一自由端322與另一個第一側壁113B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324,且第一自由端322較第一固定端321更接近頂壁111及入口部140。第二傾斜板330包含彼此相對之第二固定端331與第二自由端332以及二彼此相對之第二長側面333。這些第二長側面333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114,第二固定端331連接另一個第一側壁113B。第二自由端332與前述第一側壁113A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334,且較第二固定端331更接近前述第一側壁113A及第一傾斜板320。第三傾斜板340包含彼此相對之第三固定端341與第三自由端342以及二彼此相對之第三長側面343。這些第三長側面343分別連接這些第二側壁114,第三固定端341連接前述第一側壁113A。第三自由端342與前述另一個第一側壁113B之間具有一第三間隙344,且較第三固定端341更接近前述第一側壁113B及第二傾斜板330。
換句話說,第一傾斜板320面向頂壁111之一面與前述第一側壁113A具有銳角夾角、第二傾斜板330面向頂壁111之一面與前述另一個第一側壁113B具有銳角夾角,且第三傾斜板340面向頂壁111之一面與前述第一側壁113A具有銳角夾角。
故,由上可知,第一傾斜板320、第二傾斜板330與第三傾斜板340於容置空間120內共同定義出呈Z字形之引導流道310。如此,當冷卻液沸騰而產生蒸氣氣泡B時,蒸氣氣泡B上升至第三傾斜板340;接著,蒸氣氣泡B從第三傾斜板340經由第三間隙344上升至第二傾斜板330;接著,蒸氣氣泡B再從第二傾斜板330經由第二間隙334上升至第一傾斜板320;接著,蒸氣氣泡B再從第一傾斜板320經由第一間隙324上升,如此,便能夠拖慢蒸氣氣泡B往頂壁111上升之速度。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氣泡緩升結構300也可能省略第三傾斜板340,只有第一傾斜板320與第二傾斜板330而還是能定義出一呈Z字形之引導流道310。
須了解到,在本實施例中,出口部130之口徑C1大於入口部140之口徑C2,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也可以通过調整出口部130與入口部140之口徑大小來決定冷卻液之液面高低。
第3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1的側視圖暨使用操作圖。如第3圖所示,第3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1與第2A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氣泡緩升結構301並非傾斜板之組合,而是氣泡緩升結構301包含一分隔體350及一引導流道360。分隔體350氣密地固定於頂壁111與熱源模組700之間,使得內腔室110分為一第一區域150與一第二區域160。第一區域150連接頂壁111與入口部140,第二區域160連接底壁112與出口部130,且安裝區190位於第二區域160內。在本實施例中,分隔體350包含彼此相對之頂面351與底面352以及多個側緣353。分隔體350之所有側緣353分別固定耦接此些第一側壁113A、113B與此些第二側壁114。引導流道360呈彎曲狀或S字形,貫穿地形成於分隔體350內,連接分隔體350之頂面351與底面352,以接通第一區域150與第二區域160。
如此,由於引導流道360之路徑長度大於分隔體350之垂直高度H2,當冷卻液沸騰而產生蒸氣氣泡B時,蒸氣氣泡B從分隔體350之底面352進入引導流道360內,於引導流道360內蜿蜒地移動,從而進入第一區域150,如此,便能夠拖延蒸氣氣泡B往頂壁111上升之速度。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出口部130及入口部140分別位於第一側壁113A、113B。故,位於第一側壁113B之入口部140朝向引導流道360之上端361,使得冷卻後之冷卻液之一部份能夠快速地流入引導流道360,另部分於第一區域150內循環再流入引導流道360。位於第二側壁114之出口部130朝向引導流道360之下端362,使得冷卻液帶走熱源模組700之熱能後而順道地從出口部130流出內腔室110。
第4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2的側視圖及其區域M1的局部放大圖。如第4圖所示,第4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2與第2A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在上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2更包含至少一氣泡阻礙單元370。氣泡阻礙單元370位於引導流道310內之其中一部份段,例如塞填於引導流道310內之部份段。氣泡阻礙單元370具有多個第一孔隙371。第一孔隙371具有合適之孔徑範圍372,使得讓冷卻液恰好能夠通過,卻讓較大尺寸之蒸氣氣泡B無法通過,直到蒸氣氣泡B分裂為較小尺寸之蒸氣氣泡B1為止。
如此,本實施例之氣泡阻礙單元370用以更加降低氣泡移向頂壁111之速度。舉例來說,氣泡阻礙單元370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或者,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氣泡阻礙單元370例如海綿或紗網。
第5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3的側視圖及其區域M2的局部放大圖。如第5圖所示,第5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3與上述第2A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0之液體容器100與循環冷卻裝置200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本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3不具氣泡緩升結構300,而是具有一氣泡擋牆400。氣泡擋牆400位於容置空間120內,固定連接此些第一側壁113A、113B與此些第二側壁114,使得內腔室110分為上區域170與下區域180。上區域170連接頂壁111與入口部140,下區域180容納熱源模組700及安裝區190,且連接出口部130。
故,當冷卻液沸騰而產生蒸氣氣泡B時,相較於無阻礙下,氣泡擋牆400用以止擋冷卻液內具有第一尺寸之蒸氣氣泡B進入上區域170,或者至少延長冷卻液內具有小於第一尺寸之第二尺寸之蒸氣氣泡B1從下區域180進入上區域170的時間。如此,當從入口部140進入之冷卻液通过氣泡擋牆400冷卻其下方之蒸氣氣泡B時,冷卻液與蒸氣氣泡B進行熱交換,從而讓蒸氣氣泡B相變回液態之冷卻液。
更具體地,氣泡擋牆400包含多個第二孔隙401,第二孔隙401具有合適之孔徑範圍402(如毫米級孔隙),使得讓冷卻液恰好能夠通過進入下區域180,卻讓較大體積(即第一尺寸)之蒸氣氣泡B無法通過進入上區域170,直到蒸氣氣泡B分裂為較小體積(即第二尺寸)之蒸氣氣泡B1為止。舉例來說,氣泡擋牆400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或者,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氣泡擋牆400例如海綿或紗網。
第6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4的側視圖暨使用操作圖。如第6圖所示,第6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4與上述第5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3大致相同,其差異在於,本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3更包含一噴灑冷卻機構500。噴灑冷卻機構500位於上區域170內,且連接循環冷卻裝置200,以供循環冷卻裝置200(參考第1圖) 通过噴灑冷卻機構500朝著氣泡擋牆400之一面噴灑冷卻液。
更具體地,噴灑冷卻機構500包含一管體510與多個輸出部520,管體510位於於上區域170內,管體510之一端經由入口部140(即位於第一侧壁113B)接通循環冷卻裝置200之管線210,另端不固定於相對入口部140的第一側壁113A,並與此第一側壁113A保持間隙。這些輸出部520彼此間隔地分布於管體510之一側。在本實施例中,管體510之長軸方向501與液體容器100之長軸方向(如重力方向G)相互正交,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舉例來說,每個輸出部520為突出於管體510之噴嘴521,且朝氣泡擋牆400之方向延伸。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輸出部520可能只為開口。
如此,相較於等待上區域170內之冷卻液流到氣泡擋牆400遠離入口部140之區域(如第5圖),第6圖之噴灑冷卻機構500更可讓冷卻後之冷卻液分別從這些輸出部520均勻地噴灑至氣泡擋牆400,從而加速讓氣泡擋牆400下方之蒸氣氣泡B相變回液態之冷卻液。
第7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5的側視圖。如第7圖所示,適用於上述各實施例,本實施例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15更包含一轉接板600。轉接板600包含一配線板610、多個第一接點620與多個第二接點630。配線板610位於液體容器100之內壁,這些第一接點620位於配線板610之一面,且電連接熱源模組700。這些第二接點630通过配線板610之線路電連接第一接點620,且外露於液體容器100相對內腔室110之外表面115。故,這些第二接點630能夠電連接一電子設備(圖中未示)之其餘電子部件(例如電源模組810與硬碟模組820)。然而,本創作不限於此。
通过以上所述架構,本系統使用雙相電子液液體,以電子液之液態形式與其蒸氣氣泡直接進行熱交換,待蒸氣氣泡釋放熱能至電子液之後,使蒸氣氣泡重新相變為液態。由於本系統省略了冷凝器結構,不僅讓整體結構更為簡化、提高可用空間及降低系統成本。
最後,上述所揭露之各實施例中,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皆可被保護於本創作中。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15: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100:液體容器 110:內腔室 111:頂壁 112:底壁 113A、113B:第一側壁 114:第二側壁 115:外表面 120:容置空間 130:出口部 140:入口部 150:第一區域 160:第二區域 170:上區域 180:下區域 190:安裝區 200:循環冷卻裝置 210:管線 300、301:氣泡緩升結構 310、360:引導流道 320:第一傾斜板 321:第一固定端 322:第一自由端 323:第一長側面 324:第一間隙 330:第二傾斜板 331:第二固定端 332:第二自由端 333:第二長側面 334:第二間隙 340:第三傾斜板 341:第三固定端 342:第三自由端 343:第三長側面 344:第三間隙 350:分隔體 351:頂面 352:底面 353:側緣 361:上端 362:下端 370:氣泡阻礙單元 371:第一孔隙 372:孔徑範圍 400:氣泡擋牆 401:第二孔隙 402:孔徑範圍 500:噴灑冷卻機構 510:管體 501:長軸方向 520:輸出部 521:噴嘴 600:轉接板 610:配線板 620:第一接點 630:第二接點 700:熱源模組 710:主機板 720:電子零件 810:電源模組 820:硬碟模組 B、B1:蒸氣氣泡 C1、C2:口徑 G:重力方向 H1、H2:垂直高度 L1、L2:部分 M1、M2:區域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 第1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示意圖。 第2A圖為第1圖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 第2B圖為第2A圖之使用操作圖。 第3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暨使用操作圖。 第4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及其區域M1的局部放大圖。 第5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及其區域M2的局部放大圖。 第6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暨使用操作圖。 第7圖為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的側視圖。
100:液體容器
110:內腔室
111:頂壁
112:底壁
113A、113B:第一側壁
114:第二側壁
120:容置空間
130:出口部
140:入口部
190:安裝區
300:氣泡緩升結構
310:引導流道
320:第一傾斜板
321:第一固定端
322:第一自由端
323:第一長側面
324:第一間隙
330:第二傾斜板
331:第二固定端
332:第二自由端
333:第二長側面
334:第二間隙
340:第三傾斜板
341:第三固定端
342:第三自由端
343:第三長側面
344:第三間隙
700:熱源模組
710:主機板
720:電子零件
L1、L2:部分
H1:垂直高度

Claims (14)

  1. 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包含: 一液體容器,包含一內腔室、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該內腔室連接該出口部及該入口部,且該內腔室包含一安裝區、一頂壁與一底壁,該安裝區用以安裝一熱源模組,且該入口部位於該頂壁與該出口部之間; 一循環冷卻裝置,位於該內腔室之外,連接該入口部及該出口部,並與該內腔室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用以將一冷卻液從該入口部注入該內腔室、從該出口部抽離該內腔室以及使該冷卻液冷卻;以及 一氣泡緩升結構,固定於該內腔室內,介於該頂壁與該熱源模組之間,用以减缓該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的上升速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內腔室更包含: 二第一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所述二第一側壁中之每一者分別鄰接該頂壁與該底壁;以及 二第二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所述二第二側壁中之每一者分別鄰接該頂壁、該底壁及所述二第一側壁, 其中該頂壁、該底壁、所述二第一側壁、所述二第二側壁共同定義出能夠承載該冷卻液之一容置空間,且該出口部及該入口部共同位於所述二第一側壁其中之一。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緩升結構包含: 一第一傾斜板,包含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自由端及二第一長側面,所述二第一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所述二第二側壁,該第一固定端相對該第一自由端,且連接所述二第一側壁其中之一,該第一自由端與另一所述二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且較該第一固定端更接近該頂壁及該入口部;以及 一第二傾斜板,包含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二自由端及二第二長側面,所述二第二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所述二第二側壁,該第二固定端相對該第二自由端,且連接該另一第一側壁,該第二自由端與該其中一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且較該第二固定端更接近該其中一第一側壁及該第一傾斜板, 其中該第一傾斜板與該第二傾斜板在該容置空間內共同定義出一呈Z字形之引導流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緩升結構包含: 一分隔體,氣密地固定於該頂壁與該熱源模組之間,使得該內腔室分為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連接該頂壁與該入口部,該第二區域連接該底壁與該出口部,且該安裝區位於該第二區域內;以及 一引導流道,呈彎曲狀,貫穿該分隔體,且接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 至少一氣泡阻礙單元,位於該引導流道內,用以延長該蒸氣氣泡移向該頂壁之時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阻礙單元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 一轉接板,包含一配線板、一第一接點與一第二接點,該配線板位於該液體容器內,該第一接點位於該配線板上,用以電連接該熱源模組,該第二接點位於該配線板上,電連接該第一接點,且外露於該液體容器相對該內腔室之表面。
  8. 一種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包含: 一液體容器,包含一內腔室、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該內腔室連接該出口部及該入口部,具有一頂壁與一底壁,並且該入口部位於該頂壁與該出口部之間,該內腔室內具有一安裝區,該安裝區用以安裝一熱源模組; 一循環冷卻裝置,位於該內腔室之外,連接該入口部及該出口部,並與該內腔室共同形成一封閉迴路,用以將一冷卻液從該入口部注入該內腔室、從該出口部抽離該內腔室以及使該冷卻液冷卻;以及 一氣泡緩升結構,固定於該內腔室內,介於該頂壁與該熱源模組之間,定義出一引導流道,該引導流道用以將該冷卻液內之蒸氣氣泡朝該頂壁引導,且該引導流道之路徑長度大於該氣泡緩升結構之垂直高度。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內腔室更包含: 二第一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所述二第一側壁中之每一者分別鄰接該頂壁與該底壁;以及 二第二側壁,彼此相對配置,且所述二第二側壁中之每一者分別鄰接該頂壁、該底壁及所述二第一側壁, 其中該頂壁、該底壁、所述二第一側壁、所述二第二側壁共同定義出能夠承載該冷卻液之一容置空間,且該出口部及該入口部共同位於所述二第一側壁其中之一。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緩升結構包含: 一第一傾斜板,包含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自由端及二第一長側面,所述二第一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所述二第二側壁,該第一固定端相對該第一自由端,且連接所述二第一側壁其中之一,該第一自由端與另一所述二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一間隙,且較該第一固定端更接近該頂壁及該入口部;以及 一第二傾斜板,包含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二自由端及二第二長側面,所述二第二長側面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所述二第二側壁,該第二固定端相對該第二自由端,且連接該另一第一側壁,該第二自由端與該其中一第一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間隙,且較該第二固定端更接近該其中一第一側壁及該第一傾斜板, 其中該第一傾斜板與該第二傾斜板在該容置空間內共同定義出該引導流道。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緩升結構包含: 一分隔體,氣密地固定於該頂壁與該熱源模組之間,使得該內腔室分為一第一區域與一第二區域,該第一區域連接該頂壁與該入口部,該第二區域連接該底壁與該出口部,且該安裝區位於該第二區域內, 其中該引導流道呈彎曲狀,貫穿該分隔體,且接通該第一區域與該第二區域。
  12.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 至少一氣泡阻礙單元,位於該引導流道內,用以延長該蒸氣氣泡移向該頂壁之時間。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其中該氣泡阻礙單元為可壓縮且內含孔隙之物體。
  14.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更包含: 一轉接板,包含一配線板、一第一接點與一第二接點,該配線板位於該液體容器內,該第一接點位於該配線板上,用以電連接該熱源模組,該第二接點位於該配線板上,電連接該第一接點,且外露於該液體容器相對該內腔室之表面。
TW112200123U 2023-01-05 2023-01-05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TWM639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0123U TWM639923U (zh) 2023-01-05 2023-01-05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200123U TWM639923U (zh) 2023-01-05 2023-01-05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9923U true TWM639923U (zh) 2023-04-11

Family

ID=86944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0123U TWM639923U (zh) 2023-01-05 2023-01-05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99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0790A (zh) * 2023-06-06 2023-07-07 天津提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浸没液冷工作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0790A (zh) * 2023-06-06 2023-07-07 天津提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浸没液冷工作站
CN116400790B (zh) * 2023-06-06 2023-08-15 天津提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浸没液冷工作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37987B (zh) 一种浸没式射流微喷直接液冷散热装置
US9313920B2 (en) Direct coolant contact vapor condensing
US9210830B2 (en) Immersion-cooled and conduction-cooled method for electronic system
JP3757200B2 (ja) 冷却機構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7400505B2 (en) Hybrid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component electronics system
US10517191B2 (en) Liquid immersion server
TWI724620B (zh) 資料中心中之冷卻電子裝置
TW201419994A (zh) 電子設備及安裝於該電子設備中的冷卻模組
KR20100045376A (ko) 액체 냉각식 전자 장치 패키지용 개방 흐름 냉각판
CN112105220B (zh) 浸没式冷却模块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US20220322572A1 (en) Rack system
TWM639923U (zh) 兩相浸沒式液冷系統
CN115209685A (zh) 机架系统
US7278468B2 (en) Heat sink with multiple coolant inlets
US11291143B2 (en) Cooling design for electronics enclosure
JP2019521435A (ja) コンピュータおよびデータセンタ(data center)の放熱用の作動媒体接触式冷却システム
JP2005038112A (ja) 液冷システムおよびラジエーター
US20230180436A1 (en) System for cool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and recycling heat
CN116321931A (zh) 冷却板、浸泡箱及服务器系统
CN219181951U (zh) 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
JP2013026527A (ja) 冷却ユニット
JP2005285132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KR102418088B1 (ko) 상변화 물질을 이용한 냉각 장치
EP4068932A1 (en) Rack system with both immersion and forced liquid convection cooling
US11665864B2 (en) Immersion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