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7424U -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 Google Patents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7424U
TWM637424U TW111209320U TW111209320U TWM637424U TW M637424 U TWM637424 U TW M637424U TW 111209320 U TW111209320 U TW 111209320U TW 111209320 U TW111209320 U TW 111209320U TW M637424 U TWM637424 U TW M63742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needle
resonance
medical
arm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93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盟嵐
Original Assignee
黃盟嵐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黃盟嵐 filed Critical 黃盟嵐
Priority to TW1112093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7424U/zh
Publication of TWM637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7424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包括一醫療針、以及一共振器。該醫療針包括一針體、以及一設置於該針體上且具有一共振部的針柄。該共振器與該醫療針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該共振器包括一柄結構、以及一設置於該柄結構一端的雙臂結構,該雙臂結構之間形成有一共振腔,該雙臂結構經外力作用於該共振腔內外產生共振波,該共振部經由該共振波帶動該針柄產生共振,並且該針柄所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該針體上的作用力。

Description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本創作有關於一種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尤指一種將共振轉化為作用力進行針灸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在中醫學理論上,認為人體的經絡系統負責輸送全身的「氣」、「血」及「血液」,讓這些物質在體內不斷地進行循環,能夠促使體內的各個組織與器官正常且健康的作用。反之,當人體的經絡系統阻塞不通時就會影響這些物質的輸送,造成各種產生病變的因子侵入人體,人體就會開始出現不適或身體病變,例如肩頸僵硬、腰背疼痛、或延伸各種臟器疾病等。
為解決人體經絡不順的問題,在中醫學上有使用針灸的療法,針灸是一種針法與灸法的合體技術,針法(或稱針刺法、針治法)是使用金屬細針刺入人體的部位或穴位進行治療的方式,灸法(或稱灸灼法、灸治法)則是將艾絨點燃後放在或靠近人體體表的部位或穴位進行治療疾病的方式,依據中醫學理論,由於人體經絡上的穴位是經氣聚集、流灌之處,通過針灸刺激人體穴位,能夠沿著經絡影響全身,改善經絡中氣的流向,達到止痛、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等作用。
中醫師會利用望、聞、問、切判斷病患的病因,再決定是否對病患進行針灸治療,並且針灸的療效與中醫師施針的位置、力道、角度、速度、轉向等有關,在一般療程中,當針進入穴位一定深度後,。。進行針灸時,中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病情決定施針的深度,依照施針的深度可分為天、人、地三層,當針插入人體到達每一層時,均有產生針感,且會引起病患的自身反應,例如酸、麻、脹、重等感覺,施針的中醫師則會有粘針的感覺,以及中醫師可以施以旋轉或捻動手法後將針留在穴位一定時間後再拔針,藉由施針刺激人體穴位,達到疏通堵塞經絡的氣、血,加強全身氣血循環,讓人體經絡系統恢復正常運作,進而治癒疼痛、病症。
本創作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包括一醫療針、以及一共振器。該醫療針包括一針體、以及一設置於該針體上且具有一共振部的針柄。該共振器與該醫療針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該共振器包括一柄結構、以及一設置於該柄結構一端的雙臂結構,該雙臂結構之間形成有一共振腔,該雙臂結構經外力作用於該共振腔內外產生共振波,該共振部經由該共振波帶動產生共振且該針柄所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該針體的作用力。
進一步地,該共振部為該針柄與空氣接觸的外周面。
進一步地,該共振部為該針柄上設置有形成一另一共振腔的槽孔結構或延伸部件。
進一步地,該槽孔結構為一設置於該針柄的外周面上的開孔、或一設置於該針柄頂端側的開槽,於該開孔或該開槽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進一步地,該延伸部件為一設置於該針柄頂端上增加空氣接觸面積的中空管套,於該中空管套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進一步地,該延伸部件為至少二設置於該針柄頂端上且朝外放射狀延伸的觸角,於該至少二觸角之間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進一步地,該雙臂結構包括有對稱設置且底端相接的第一臂體與第二臂體、以及二分別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上的頻率調整組件。
進一步地,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相對二外側面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質心的負重塊。
進一步地,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頂端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長度的伸縮頂罩。
進一步地,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相對二外側面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厚度的伸縮側罩。
是以,本創作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包括具有相同共振頻率的共振器與醫療針,利用共振器產生的共振波帶動插設於人體的醫療針產生共振,以及利用醫療針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醫療針上的作用力,藉由施加於醫療針上的平穩且細膩的作用力,達到模擬人工捻動的針灸手法,在刺激經絡的同時降低針刺的不適感。
100: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10:醫療針
11:針體
12:針柄
121:共振部
121A:開孔
121B:開槽
121C:中空管套
121D:觸角
C1至C4:另一共振腔
20:共振器
21:柄結構
22:雙臂結構
221:第一臂體
222:第二臂體
23:共振腔
223A:負重塊
S1:螺絲
223B:伸縮頂罩
F1:限位塊
R1:軌道
L:長度
223C:伸縮側罩
F2:限位塊
R2:軌道
W:寬度
M:人體
WA:共振波
A:箭頭
B:箭頭
圖1,為本創作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的外觀示意圖。
圖2,(a)至(d)為本創作醫療針不同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圖3,(a)至(c)為本創作共振器不同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現就配合圖式說明如下。再者,本創作中之圖式,為說明方便,其比例未必按實際比例繪製,該等圖式及其比例非用以限制本創作之範圍。
請先參閱「圖1」,係為本創作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的外觀示意圖,如圖所示: 本創作揭示一種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100,包括一醫療針10、以及一共振器20,該醫療針10用於插設在人體的部位或穴位上,以及該醫療針10基於該共振器20產生共振,進而將共振轉化為施加於該醫療針10上的作用力,藉由平穩且細膩的作用力,達到模擬人工捻動的針灸手法,在刺激經絡的同時降低針刺的不適感。
接續,請一併參閱「圖2」,係為本創作醫療針不同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如圖所示:所述的醫療針10包括一針體11、以及一設置於該針體11上且具有一共振部121的針柄12。於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該共振部121為該針柄12與空氣接觸的外周面。於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共振部121為針柄12上設置有形成一另一共振腔的槽孔結構或延伸部件,利用該另一共振腔與周圍振動的空氣接觸,讓該針柄12基於該共振器20產生共振;於其中一實施例中,如「圖2」中的(a)所示,所述的槽孔結構為一設置於該針柄12的外周面上的開孔121A,於該開孔121A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C1;於其中一實施例中,如「圖2」中的(b)所示,所述的槽孔結構為一設置於該針柄12頂端側的開槽121B,於該開槽121B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C2。於其中一實施例中,如「圖2」中的(c)所示,該延伸部件為一設置於該針柄12頂端上的中空管套121C,該中空管套121C的外周面用以增加空氣接觸面積,於該中空管套121C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C3,其中,由金屬材料所製成的中空管套121C例如但不限於經由焊接手段或黏膠手段結合於該針柄12頂端上、或是由非金屬材料所製成的中空管套121C例如但不限於經由黏膠手段、包覆手段、卡固手段或其他方式結合於該針柄12頂端上。於其中一實施例中,如「圖2」中的(d)所示,該延伸部件為至少二設置於該針柄12頂端上的觸角121D,該觸角121D為自該針柄12頂 端朝外放射狀延伸,於該至少二觸角121D之間形成該另一共振腔C4,其中,由金屬材質所製成的觸角121D例如但不限於經由焊接手段或黏膠手段結合於該針柄12頂端上、或者由非金屬材料所製成的觸角121D例如但不限於經由黏膠手段、纏繞手段、卡固手段或其他方式結合於該針柄12頂端上。本創作中對於該針柄12具有的共振部121、或於該針柄12形成另一共振腔之共振部121的具體實施態樣並不侷限於上述具體實施態樣,在此先行敘明。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的針體11相對於該針柄12的一端具有一尖端,以利經由該尖端將該針體11插設於人體的部位或穴位上。所述的醫療針10係由具有一定硬度、彈性、韌性、防鏽、耐熱與人體組織相容性佳等特性的金屬材料所製成,該金屬材料例如不限於不鏽鋼、鋁合金或其他任何符合醫療規範的材料,並且該針體11為一體成形於該針柄12上,本創作中對於該醫療針10的粗細長短、表面紋理等並不予以限制,在此先行敘明。
所述的共振器20與該醫療針10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該共振器20係由金屬材料所製成,本創作中對於該共振器20的材質、大小等並不予以限制,在此先行敘明。所述的共振器20包括一柄結構21、以及一設置於該柄結構21一端的雙臂結構22,該雙臂結構22之間形成有一共振腔23,該雙臂結構22經外力作用於該共振腔23內外產生共振波,該共振部121經由該共振波帶動該針柄12產生共振,並且該針柄12所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該針體11上的作用力。所述的外力作用係指經由敲打該雙臂結構22的方式,使該雙臂結構22產生物理上的震動搖晃,藉此帶動該雙臂結構22周圍的空氣進行振動以產生該共振波。
接續,請一併參閱「圖3」,係為本創作共振器不同實施例 的外觀示意圖,如圖所示:所述的共振器20的雙臂結構22包括有對稱設置且底端相接的第一臂體221與第二臂體222、以及二分別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上的頻率調整組件,其中,該第一臂體221與該第二臂體222例如但不限於形成ㄩ字型、U字型或V字型,以及利用設置頻率調整組件調整該共振器20的共振頻率,藉以搭配各種共振頻率的醫療針10。
所述的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相對二外側面上的負重塊223A,用以調整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的質心。於一實施例中,如「圖3」中的(a)所示,該負重塊223A設置有套設於該等臂體上的穿孔、且該負重塊223A外側設置有緊迫該等臂體的螺絲S1,該螺絲S1末端對應於該穿孔,於該負重塊223A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以調整該等臂體的質心,且於該負重塊223A位移到位後,利用該螺絲S1朝該穿孔的方向緊迫該等臂體外側面,藉以固定該負重塊223A的設置位置,同時防止該負重塊223A脫離,其中,該等臂體外側面上設置有複數個例如但不限為卡點、卡條或凹槽等結構,用以供該螺絲S1進行定位與抵靠,且上述結構的排列方向與該等臂體長端的延伸方向為同向;於另一實施例中,該負重塊223A分別套設於該等臂體上的穿孔內設置有限位塊、以及該等臂體上設置有複數個供該限位塊卡設的限位槽(圖未示),利用該限位塊卡設於不同的限位槽以調整該等臂體的質心,藉以固定該負重塊223A的設置位置,同時防止該負重塊223A脫離,其中,該複數個限位槽的排列方向與該等臂體長端的延伸方向為同向;於又一實施例中,關於上述限位塊與限位槽的相對設置關係可以相互調換,例如於該等臂體上設置有限位塊(圖未示),用以卡設於該負重塊223A內側不同的限位槽(圖未示),藉以實現該負重塊223A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 以調整質心、且防止該負重塊223A脫離的效果。本創作對於該負重塊223A活動設置於該等臂體上的具體實施態樣並不限制於上述具體實施態樣,該負重塊223A還可以經由磁吸結構或其他方式實現活動設置的效果,在此先行敘明。
所述的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頂端上的伸縮頂罩223B,用以調整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的長度L,該長度L係指該等臂體頂端至該雙臂結構22之間之共振腔23底側的距離。於一實施例中,如「圖3」中的(b)所示,該伸縮頂罩223B相對二側設置有延伸方向與該長度L為同向的軌道R1,以及該等臂體相對二側面上分別設置有插入該軌道R1的限位塊F1,該伸縮頂罩223B於對應的臂體上位移時,利用該伸縮頂罩223B內周面與對應的臂體外周面相互接觸,藉以限制該伸縮頂罩223B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調整位移以調整該長度L,並且該限位塊F1頂抵該軌道R1,藉以防止該伸縮頂罩223B脫離對應的臂體,其中,該限位塊F1例如但不限為設置於該等臂體上的卡點、卡條、或是可拆卸設置於該等臂體與該伸縮頂罩223B上的螺絲與螺帽、鉚釘或其他結構;於另一實施例中,關於上述限位塊與軌道的相對設置關係可以相互調換,例如於該等臂體上設置有溝槽或軌道(圖未示),用以供該伸縮頂罩223B內側的限位塊插入(圖未示),藉以實現該伸縮頂罩223B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以調整該長度L、且防止該伸縮頂罩223B脫離的效果;於又一實施例中,該伸縮頂罩223B僅套設於對應的臂體頂端上(圖未示),利用該伸縮頂罩223B內周面與對應的臂體外周面相互接觸,藉以限制該伸縮頂罩223B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以調整該長度L。於上述實施例中,該伸縮頂罩223B內側進一步設置有定位塊(圖未示)、以及該等臂體上設置有複數個供該定位塊卡設的定位槽(圖未示),利用該定 位塊卡設於不同的定位槽,藉以調整且固定該伸縮頂罩223B的設置位置,其中,該複數個定位槽的排列方向與該等臂體長端的延伸方向為同向;關於上述定位塊與定位槽的相對設置關係可以相互調換,例如於該等臂體上設置有定位塊(圖未示),用以插入設置於該伸縮頂罩223B內側不同的定位槽(圖未示)。本創作對於該伸縮頂罩223B活動設置於該等臂體上的具體實施態樣並不限制於上述具體實施態樣,該伸縮頂罩223B還可以經由磁吸結構、卡扣結構或其他方式實現活動設置的效果,在此先行敘明。
於一實施例中,如「圖3」中的(c)所示,所述的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相對二外側面上的伸縮側罩,用以調整該第一臂體221及該第二臂體222的厚度W,該厚度W係指該等臂體外側面至該雙臂結構22之間之共振腔23內側面的距離。於一實施例中,如「圖3」中的(c)所示,該伸縮側罩223C相對二側設置有延伸方向與該寬度W為同向的軌道R2,以及該等臂體相對二側面上分別設置有插入該軌道R2的限位塊F2,該伸縮側罩223C於對應的臂體上位移時,利用該伸縮側罩223C內周面與對應的臂體外周面相互接觸,藉以限制該伸縮側罩223C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調整位移以調整該寬度W,並且該限位塊F2頂抵該軌道R2,藉以防止該伸縮側罩223C脫離對應的臂體,其中,該限位塊F2例如但不限為設置於該等臂體上的卡點、卡條、或是可拆卸設置於該等臂體與該伸縮側罩223C上的螺絲與螺帽、鉚釘或其他結構;於另一實施例中,關於上述限位塊與軌道的相對設置關係可以相互調換,例如於該等臂體上設置有溝槽或軌道(圖未示),用以供該伸縮側罩223C內側的限位塊插入,藉以實現該伸縮側罩223C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以調整該寬度W、且防止該伸縮側罩223C脫離的效果;於又一實施例中,該伸縮側罩223C僅套設於對應的臂體外側面上(圖未示),利用該 伸縮側罩223C內周面與對應的臂體外周面相互接觸,藉以限制該伸縮側罩223C相對對應的臂體進行位移以調整該寬度W。於上述實施例中,該伸縮側罩223C內側進一步設置有定位塊(圖未示)、以及該等臂體上設置有複數個供該定位塊卡設的定位槽(圖未示),利用該定位塊卡設於不同的定位槽,藉以調整且固定該伸縮側罩223C的設置位置,其中,該複數個定位槽的排列方向與該等臂體短端的延伸方向為同向,關於上述定位塊與定位槽的相對設置關係可以相互調換,例如於該等臂體上設置有定位塊(圖未示),用以插入該伸縮側罩223C內側不同的定位槽(圖未示)。本創作對於該伸縮側罩223C活動設置於該等臂體上的具體實施態樣並不限制於上述具體實施態樣,該伸縮側罩223C還可以經由磁吸結構、卡扣結構或其他方式實現活動設置的效果,在此先行敘明。
請一併參閱「圖4」,係為本創作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如圖所示:於實際應用時,醫療針10的針體11插設於人體M的部位或穴位上,以及經由外力敲擊共振器20的雙臂結構22,使該雙臂結構22產生物理上的震動與搖晃(如箭頭A),讓周圍的空氣進行振動以產生共振波WA,該共振波WA經由空氣傳遞至該針柄12,利用該醫療針10與該共振器20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因此會產生共振的原理,該針柄12與振動的空氣接觸後得以受到該共振波WA的影響進而產生共振,並且該針柄12所產生的共振會轉化為施加於該針體11上的作用力(如箭頭B),藉由共振實現模擬人工捻動醫療針10的手法,並且基於共振所轉化的作用力比起人為施作的力道更為平穩且細膩,能夠在該針體11刺激穴位的同時有效降低病患的不適感。本創作中並不限制該雙臂結構22與該針柄12於物理上進行震動與搖晃的方向,圖式中的箭頭方向僅為示意,實際上的震動與搖晃 方向可以是單方向或多方向上的反覆移動,在此先行敘明。
綜上所述,本創作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包括具有相同共振頻率的共振器與醫療針,利用共振器產生的共振波帶動插設於人體的醫療針產生共振,以及利用醫療針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醫療針上的作用力,藉由施加於醫療針上的平穩且細膩的作用力,達到模擬人工捻動的針灸手法,在刺激經絡的同時降低針刺的不適感
以上已將本創作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創作請求項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創作之專利涵蓋範圍內。
100: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10:醫療針
11:針體
12:針柄
121:共振部
20:共振器
21:柄結構
22:雙臂結構
221:第一臂體
222:第二臂體
23:共振腔

Claims (10)

  1. 一種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包括: 一醫療針,包括一針體、以及一設置於該針體上且具有一共振部的針柄;以及 一共振器,與該醫療針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該共振器包括一柄結構、以及一設置於該柄結構一端的雙臂結構,該雙臂結構之間形成有一共振腔,該雙臂結構經外力作用於該共振腔內外產生共振波,該共振部經由該共振波帶動該針柄產生共振,並且該針柄所產生的共振轉化為施加於該針體的作用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共振部為該針柄與空氣接觸的外周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共振部為該針柄上設置有形成一另一共振腔的槽孔結構或延伸部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槽孔結構為一設置於該針柄的外周面上的開孔、或一設置於該針柄頂端側的開槽,於該開孔或該開槽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延伸部件為一設置於該針柄頂端上增加空氣接觸面積的中空管套,於該中空管套內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6. 如請求項3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延伸部件為至少二設置於該針柄頂端上且朝外放射狀延伸的觸角,於該至少二觸角之間形成該另一共振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雙臂結構包括有對稱設置且底端相接的第一臂體與第二臂體、以及二分別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上的頻率調整組件。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相對二外側面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質心的負重塊。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頂端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長度的伸縮頂罩。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其中,該頻率調整組件為一活動設置於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相對二外側面上調整該第一臂體及該第二臂體厚度的伸縮側罩。
TW111209320U 2022-08-26 2022-08-26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TWM637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320U TWM637424U (zh) 2022-08-26 2022-08-26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320U TWM637424U (zh) 2022-08-26 2022-08-26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7424U true TWM637424U (zh) 2023-02-11

Family

ID=8668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9320U TWM637424U (zh) 2022-08-26 2022-08-26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74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54555B1 (en) Instrument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soft tissue abnormalities through augmented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US7914550B2 (en) Method of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 gem or a crystal removably attached with a mechanical coupling device to an acupuncture needle or to a vibratory device for acupressure treatment
JP2007537774A (ja) マッサージ器具セット
JP2007537774A6 (ja) マッサージ器具セット
CN105769543A (zh) 一种可调校穴位及器官按压装置
JP3163136U (ja) 手持ち式マッサージ器
TWM637424U (zh) 醫療用聲波共振裝置
US20180008505A1 (en) "A.J.R. Tool" Massage Therapy Tool
JP2023061380A (ja) 指圧兼用マッサージ器具
Sinha et al. Abhyanga: Different contemporary massage technique and its importance in Ayurveda
RU119611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дарно-волнового массажа различных частей тела
JP3240315U (ja) 音波振動鍼
JP2008011966A (ja) 音叉型治療器
Snow 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its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Gordin Bodywork: Tuning the Instrument of the Soul
TWI324921B (en) Massage beater
KR102466847B1 (ko) 지압도구
JP3081203U (ja) 震伝治療具
KR200333542Y1 (ko) 침봉 및 지압 돌기구를 갖는 지압봉
TWI572350B (zh) 手部穴位自動按摩器
Snow Mechanical vibration
CN2371967Y (zh) 多用途保健美容手套
Snow Mechanical Vibration, Its Physiological Application in Therapeutics
RU2034528C1 (ru) Набор для рефлекторн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
Churchill et al. Massage, Its Physiological 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