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6869U - 無線充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無線充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6869U
TWM636869U TW111209931U TW111209931U TWM636869U TW M636869 U TWM636869 U TW M636869U TW 111209931 U TW111209931 U TW 111209931U TW 111209931 U TW111209931 U TW 111209931U TW M636869 U TWM636869 U TW M6368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outlet
air
flow
wi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9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柏安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209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36869U/zh
Publication of TWM636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6869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包括裝置本體、罩體、風扇模組以及風流調整結構。裝置本體包括頂壁、底壁以及第一風流出口。第一風流出口開設於頂壁。罩體與裝置本體之間定義出風流通道與第二風流出口,第二風流出口位於底壁的下方。風扇模組配置於罩體內並具有朝向風流通道的出風口。風流調整結構配置於底壁並位於風流通道內。風流調整結構朝靠近出風口的方向延伸而與出風口彼此相對應。風流調整結構將風扇模組產生的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的第一部分風流與第二部分風流並分別從第一風流出口與第二風流出口流出。

Description

無線充電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可對待充電裝置進行充電的充電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無線充電裝置。
現今社會中,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凡食、衣、住、行、育、樂,每樣都與可攜式電子裝置有關。由於可攜式的電子裝置多是藉由內置的電池來提供電力,所以在電池的電力耗盡後,使用者需對可攜式電子裝置內部的電池進行充電,使可攜式電子裝置能夠持續地運作。
一般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充電方式包括:有線充電及無線充電。而伴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進步,無線充電模組也漸漸成為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標準配備之一。進行充電時,使用者會將可攜式電子裝置擺放無線充電裝置上,並利用無線充電裝置內的發射線圈發射電磁場,而可攜式電子裝置內置的感應線圈在感應到電磁場後,會再藉由磁通量的變化而生成電流來進行充電。
無線充電裝置的充電效率與工作溫度息息相關,當無線充電裝置的工作溫度過高時,會導致無線充電效率變差或者是電路板自我保護程式啟動導致無法持續充電等問題,進而使得待充電的電子裝置所須的充電時間增加或者是無法持續獲得電能。以往的無線充電裝置 輸出功率低,故充電中發熱量不高,多數藉由自然流散熱即足夠,但隨著無線充電裝置可輸出的功率日漸增加,充電中發熱量也增加,額外的散熱手段也成為必要配備。
因此,如何提升無線充電裝置的散熱效率,實為本領域相關人員所關注的焦點。
本創作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其藉由風流調整結構來調整風扇模組所產生的風流,使得風流通過裝置的區域面積變大,進而提升散熱效率。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包括裝置本體、罩體、風扇模組以及風流調整結構。裝置本體包括頂壁、底壁以及第一風流出口。頂壁與底壁彼此相對,且第一風流出口開設於頂壁。罩體配置於裝置本體。罩體與裝置本體之間定義出風流通道與第二風流出口。風流通道連通於第一風流出口與第二風流出口,且第二風流出口位於底壁的下方。風扇模組配置於罩體內。風扇模組具有朝向風流通道的出風口。風流調整結構配置於底壁並位於風流通道內。風流調整結構朝靠近出風口的方向延伸而與出風口彼此相對應。當風扇模組所產生的風流從出風口吹出時,風流調整結構將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的第一部分風流與第二部分風流,使得第一部分風流與第二部分風流分別從第一風流出口與第二風流出口流出。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風流調整結構包括靠近裝置本體的內凹表面以及遠離裝置本體的外凸表面,裝置本體更包括的導流側壁,導流側壁連接於頂壁與底壁之間,且導流側壁對應於第一風流出口,罩體包括內緣表面,外凸表面、內緣表面與導流側壁於風流通道內定義出第一區段風流通道,第一區段風流通道連通於第一風流出口,第一部分風流經由第一區段風流通道而從第一風流出口流出。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風扇模組包括與底壁相對的上表面,內凹表面、上表面與底壁於風流通道內定義出第二區段風流通道,第二區段風流通道連通於第二風流出口,第二部分風流經由第二區段風流通道而從第二風流出口流出。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導流板體,這些導流板體配置於罩體的內緣表面並位於第一區段風流通道內,這些導流板體中相鄰二導流板體之間具有導流通道,第一部分風流經由第一區段風流通道而從第一風流出口流出的過程中,第一部分風流通過這些導流通道。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散熱鰭片,這些散熱鰭片配置於裝置本體的底壁,且這些散熱鰭片與罩體相鄰,第二部分風流從第二風流出口流出後並通過這些散熱鰭片。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導槽,這些導槽位於裝置本體的頂壁,當待充電裝置置放於裝置本體的頂壁時,待充電裝置與這些導槽之間形成多個通道,第一部分風流從第一風流出口流出後並通過這些通道。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風流調整結構對應於出風口而使得出風口區分為第一部分出風口與第二部分出風口,第二部分出風口的口徑大於第一部分出風口的口徑。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發射線圈單元以及電路板,發射線圈單元與電路板配置於裝置本體內。
在本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電源輸入連接埠,電源輸入連接埠配置於裝置本體內,且部分的電源輸入連接埠露出於裝置本體外。
本創作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其在風扇模組的出風口處配置風流調整結構,當風扇模組所產生的風流經由出風口吹出時,風流調整結構將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至少兩個部分的風流,並將風流依照設定的方向吹往不同區段的風流通道,讓風流通過裝置本體的區域面積變大,使得風流能有效地將路徑上的熱進行熱交換並離開裝置本體,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除了可以讓裝置本體的散熱效率大幅度提升外,同時也可以對置於裝置本體上的待充電裝置進行散熱,避免待充電裝置因本身溫度升高影響實際充電效果。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無線充電裝置
10:裝置本體
11:罩體
12:風扇模組
13:風流調整結構
14:導流板體
15:散熱鰭片
16:導槽
17:電源輸入連接埠
100:待充電裝置
101:頂壁
102:底壁
103:導流側壁
110:內緣表面
120:出風口
121:上表面
131:內凹表面
132:外凸表面
140:導流通道
160:通道
1201:第一部分出風口
1202:第二部分出風口
A1:第一部分風流
A2:第二部分風流
C:風流通道
C1:第一區段風流通道
C2:第二區段風流通道
F1:第一風流出口
F2:第二風流出口
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無線充電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之無線充電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圖1至圖4,圖1為本創作一實施例之無線充電裝置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之無線充電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沿著圖1所示之AA線段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沿著圖1所示之BB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包括裝置本體10、罩體11、風扇模組12以及風流調整結構13。裝置本體10包括頂壁101、底壁102以及第一風流出口F1。頂壁101與底壁102彼此相對,且第一風流出口F1開設於頂壁101。罩體11配置於裝置本體10,當罩體11與裝置本體10組裝於彼此後,罩體11與裝置本體10之間定義出風流通道C與第二風流出口F2。風流通道C連通於第一風流出口F1與第二風流出口F2之間,且第二風流出口F2位於裝置本體10的底壁102的下方。風扇模組12配置於罩體11內,且風扇模組12具有朝向風流通道C的出風口120。風流調整結構13配置於裝置本體10的底壁102並位於風流通道C內。風流調整結構13朝靠近風扇模組12的出風口120延伸而與出風口120彼此相對應。
在本實施例中,當風扇模組12所產生的風流從出風口120吹出時,風流會立刻通過風流調整結構13,而風流調整結構13將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第一部分風流A1與第二部分風流A2,使得第一部分風流A1從位於裝置本體10頂壁101的第一風流出口F1流出,第二部分風流A2從位於裝置本體10底壁102下方的第二風流出口F2流出。
需特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的風流調整結構13將風流切分為第一部分風流A1與第二部分風流A2僅為本創作的其中之一實施例,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可依照實際情況的需求而適當的改變風流調整結構13的外型,進而將風流切分為兩個部分以上。
以下再針對本創作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的其它詳細構造做更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風流調整結構13包括內凹表面131以及外凸表面132。內凹表面131位於靠近裝置本體10的一側,而外凸表面132位於遠離裝置本體10的相對另一側。當風扇模組12所產生的風流被風流調整結構13切分為第一部分風流A1與第二部分風流A2時,其中的第二部分風流A2會沿著內凹表面131流動並因應內凹表面131的構形而改變流動的方向,意即,第二部分風流A2從原本朝遠離第二風流出口F2的方向流動改變至朝靠近第二風流出口F2的方向流動。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例的裝置本體10包括導流側壁103。導流側壁103連接於頂壁101與底壁102之間,且導流側壁103對應於第一風流出口F1。此外,本實施例的罩體11包括內緣表面110。在本實施例中,風流調整結構13的外凸表面132、罩體11的內緣表面110以及裝置本體10的導流側壁103於風流通道C內定義出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連通於位於裝置本體10頂壁101的第一風流出口F1,而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主要用以導引第一部分風流A1,使得第一部分風流A1沿著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而從第一風流出口F1流出。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風扇模組12包括與裝置本體10底壁102相對的上表面121。在本實施例中,風流調整結構13的內凹表面131、裝置本體10的底壁102以及風扇模組12的上表面121於風流通道C內定義出第二區段風流通道C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區段風流通道C2連通於位於裝置本體10底壁102下方的第二風流出口F2,而第二區段風流通道C2主要用以導引第二部分風流A2,使得第二部分風流A2沿著第二區段風流通道C2而從第二風流出口F2流出。
值得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風流調整結構13對應於風扇模組12的出風口120而使得出風口120區分為第一部分出風口1201與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的口徑大於第一部分出風口1201的口徑,也就是說,當風扇模組12所產生的風流被風流調整結構13切分為第一部分風流A1與第二部分風流A2時,由於第一部分風流A1主要由口徑較小的第一部分出風口1201流出,因此第一部分風流A1為風量較小的截流風,由於第二部分風流A2主要由口徑較大的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流出,因此第二部分風流A2為風量較大的主流風。
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述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的口徑大於第一部分出風1201的口徑僅為本創作的其中之一實施例,但本創作並不以此為限,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可依照實際情況的需求而調整成第一部分出風口1201的口徑大於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的口徑。此外,也可以依照實際情況的需求來調整風扇模組12的出風口120的口徑的大小,舉例來說,在風扇模組12的出風口120的口徑加大的情況下,可以使得被風流調整結構13所區分的第一部分出風口1201與第二部分出風口1202的出風量相對加大。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更包括多個導流板體14。這些導流板體14配置於罩體11的內緣表面110並位於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內,且這些導流板體14中相鄰兩個導流板體14之間具有導流通道140。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部分風流A1沿著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而從第一風流出口F1流出的過程中,第一部分風流A1會通過這些導流板體14所構成的導流通道140。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更包括多個散熱鰭片15。這些散熱鰭片15配置於裝置本體10的底壁102,該些散熱鰭片15與罩體11彼此相鄰。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二部分風流A2沿著第二區段風流通道C2而從第二風流出口F2流出後,第二部分風流A2會直接吹向這些散熱鰭片15而與這些散熱鰭片15進行熱交換,使得這些散熱鰭片15能夠更快速的將裝置本體10所產生的熱能導引至外部。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更包括多個導槽16。這些導槽16位於裝置本體10的頂壁101。當待充電裝置100置放於裝置本體10的頂壁101時,待充電裝置100與這些導槽16之間形成多個通道160。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部分風流A1沿著第一區段風流通道C1而從第一風流出口F1流出後,第一部分風流A1會通過這些通道160而與待充電裝置100、裝置本體10進行熱交換,使得待充電裝置100與裝置本體10之間所產生的熱能加速排出至外部。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更包括電源輸入連接埠17。電源輸入連接埠配置於裝置本體10內,且電源輸入連接埠17從裝置本體10的側壁(與導流側壁相對的側壁)延伸而出,使得電源輸入連接埠17的部分露出於裝置本體10外。在本實施例中,電源輸入連接埠17例如是USB插座或是MINI USB插座,電源輸入連接埠17用以供 具有USB插頭或是MINI USB插頭的電源線進行耦接,而無線充電裝置1透過此電源線耦接外部的供電電源,但本創作並不加以限定電源輸入連接埠17的種類規格。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1更包括配置於裝置本體10內的發射線圈單元(未繪示出)以及電路板(未繪示出)。當使用者將待充電裝置100置放於裝置本體10的頂壁101上時,裝置本體10即可對待充電裝置100進行充電,也就是無線充電裝置1的發射線圈單元發射電磁場,而待充電裝置100內建的感應線圈在感應到電磁場後,再根據磁通量的變化而生成電流來進行充電。關於無線充電裝置1對待充電裝置100進行充電的其它的詳細的技術原理為習知的技術手段,本說明不贅述之。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的無線充電裝置,其在風扇模組的出風口處配置風流調整結構,當風扇模組所產生的風流經由出風口吹出時,風流調整結構將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至少兩個部分的風流,並將風流依照設定的方向吹往不同區段的風流通道,讓風流通過裝置本體的區域面積變大,使得風流能有效地將路徑上的熱進行熱交換並離開裝置本體,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除了可以讓裝置本體的散熱效率大幅度提升外,同時也可以對置於裝置本體上的待充電裝置進行散熱,避免待充電裝置因本身溫度升高影響實際充電效果。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新型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 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無線充電裝置
10:裝置本體
11:罩體
12:風扇模組
13:風流調整結構
14:導流板體
15:散熱鰭片
16:導槽
17:電源輸入連接埠
100:待充電裝置
101:頂壁
102:底壁
103:導流側壁
110:內緣表面
120:出風口
121:上表面
131:內凹表面
132:外凸表面
140:導流通道
160:通道
A1:第一部分風流
A2:第二部分風流
C:風流通道
C1:第一區段風流通道
C2:第二區段風流通道
F1:第一風流出口
F2:第二風流出口

Claims (9)

  1. 一種無線充電裝置,包括:一裝置本體,包括一頂壁、一底壁以及一第一風流出口,該頂壁與該底壁彼此相對,且該第一風流出口開設於該頂壁;一罩體,配置於該裝置本體,該罩體與該裝置本體之間定義出一風流通道與一第二風流出口,該風流通道連通於該第一風流出口與該第二風流出口,且該第二風流出口位於該底壁的下方;一風扇模組,配置於該罩體內,該風扇模組具有朝向該風流通道的一出風口;以及一風流調整結構,配置於該底壁並位於該風流通道內,該風流調整結構朝靠近該出風口的方向延伸而與該出風口彼此相對應,當該風扇模組所產生的一風流從該出風口吹出時,該風流調整結構將該風流切分為流動方向不同的的一第一部分風流與一第二部分風流,使得該第一部分風流與該第二部分風流分別從該第一風流出口與該第二風流出口流出。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風流調整結構包括靠近該裝置本體的一內凹表面以及遠離該裝置本體的一外凸表面,該裝置本體更包括的一導流側壁,該導流側壁連接於該頂壁與該底壁之間,且該導流側壁對應於該第一風流出口,該罩體包括一內緣表面,該外凸表面、該內緣表面與該導流側壁於該風流通道內定義出一第一區段風流通道,該第一區段風流通道連通於該第一風流出口,該第一部分風流經由該第一區段風流通道而從該第一風流出口流出。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風扇模組包括與該底壁相對的一上表面,該內凹表面、該上表面與該底壁於該風流通道內定義出一第二區段風流通道,該第二區段風流通道連通於該第二風流出口,該第二部分風流經由該第二區段風流通道而從該第二風流出口流出。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導流板體,該些導流板體配置於該罩體的該內緣表面並位於該第一區段風流通道內,該些導流板體中相鄰二導流板體之間具有一導流通道,該第一部分風流經由該第一區段風流通道而從該第一風流出口流出的過程中,該第一部分風流通過該些導流通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散熱鰭片,該些散熱鰭片配置於該裝置本體的該底壁,且該些散熱鰭片與該罩體相鄰,該第二部分風流從該第二風流出口流出後並通過該些散熱鰭片。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多個導槽,該些導槽配置於該裝置本體的該頂壁,當一待充電裝置置放於該裝置本體的該頂壁時,該待充電裝置與該些導槽之間形成多個通道,該第一部分風流從該第一風流出口流出後並通過這些通道。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其中該風流調整結構對應於該出風口而使得該出風口區分為一第一部分出風口與一第二部分出風口,該第二部分出風口的口徑大於該第一部分出風口的口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一發射線圈單元以及一電路板,該發射線圈單元與該電路板配置於該裝置本體內。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充電裝置,更包括一電源輸入連接埠,該電源輸入連接埠配置於該裝置本體內,且部分的該電源輸入連接埠露出於該裝置本體外。
TW111209931U 2022-09-12 2022-09-12 無線充電裝置 TWM636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931U TWM636869U (zh) 2022-09-12 2022-09-12 無線充電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931U TWM636869U (zh) 2022-09-12 2022-09-12 無線充電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6869U true TWM636869U (zh) 2023-01-21

Family

ID=86659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9931U TWM636869U (zh) 2022-09-12 2022-09-12 無線充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368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0370B (zh) * 2022-09-12 2024-0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30370B (zh) * 2022-09-12 2024-0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8772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TWI417635B (zh) 電子裝置及投影機
TWM636869U (zh) 無線充電裝置
TW201314053A (zh) 電子裝置及其散熱模組及其離心風扇
CN101848627A (zh) 电子装置及投影机
US20130135868A1 (en) Lighting device
CN104869790B (zh) 手持式电子装置的保护壳
TWI830370B (zh) 無線充電裝置
TW202411541A (zh) 無線充電裝置
WO2019136691A1 (zh)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207022361U (zh) 遥控性手机信号屏蔽器
CN206294461U (zh) 可携式散热装置及设有该可携式散热装置的手持电子装置
CN117750703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210807534U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音箱
CN206755269U (zh) 电磁炉
CN220985345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10430490A (zh) 散热结构及具有该散热结构的音箱
US9575399B2 (en) Projector
CN217063767U (zh) 一种立式路由器风道散热结构
CN110234047B (zh) 智能音箱
CN218824980U (zh) 一种视频眼镜
CN210093476U (zh) 智能音箱路由器
CN210042161U (zh) 智能音箱
TWI804375B (zh) 散熱支架
CN101922463A (zh) 风扇调节装置及具有风扇调节装置的电子装置